首先,册立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和公主,以及册封亲王大臣,这些都有专门的仪式。

建隆元年,册立琅邪郡夫人王氏为皇后。当时规定要选个好日子,隆重地举行册立仪式。不过后来,虽然文件上写着“册命”,但很多时候实际并没有举行册立仪式。后妃们一般只收到写着册命的告身,用金花龙凤图案的罗纸装裱,金涂的锦袋装着,由有关部门送来。学士院起草文件,在正殿宣读。近臣、地方官、皇室宗亲都要进贡表示祝贺,百官上表祝贺,还要到宫内东门去呈递贺笺。

真宗册立德妃刘氏为皇后的时候,不想让藩属进贡祝贺,所以没有对外发布诏书,只让学士起草文件,交给中书省就行了。

仁宗册立曹氏为皇后,册立的仪式跟皇太子差不多。玉玺用的是珉玉,五十块玉简,盒子的大小根据玉简的长短来做;金印长宽各一寸五分,高一寸,上面刻着“皇后之宝”五个字,印纽是盘螭纹,印绶和盒子都按照旧制制作,盒子和盖子都用朱漆涂金,再包上银饰。这次册立皇后的仪式跟《通礼》记载的不一样,没有仪仗队,也没有设置县邑之类的。

册立的前一天,宫廷卫士在朝堂上安排好位置,册宝使和副使在东门外等候,命妇们在受册宝殿门外等候,皇后受册宝的地方设在殿庭阶下,皇后面向北方。负责奉上册宝的人在内东门外等候,副使和内侍在他们南边,等候指令后,向北走去,册宝案放在使者前面,面向南方;内给事则在北厢房,面向南方。

册立当天,百官穿着常服早早入宫就位。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先引导中书令、侍中、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以及奉册宝的官员,这些官员穿着绛衣,戴着介帻,到垂拱殿门口等候,等待册宝下达。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分别引导宰相、枢密使、册宝使副使以及其他百官到文德殿列队站好,东西相对。然后,两位内侍从宫内奉承旨意,将皇后册宝从垂拱殿取出来。奉册宝的官员都佩带笏板,率领相关人员,礼仪官员引导中书侍郎拿着册宝,中书令跟在后面;门下侍郎拿着印玺,侍中跟在后面,从东上阁门出来,到文德殿庭院暂时放置。

首先,礼仪官和通事舍人把册封使和副使带到位置上。然后,他们把侍中带到使者面前,侍中朝西站好,宣读圣旨说:“有制!”典仪官就说:“再拜!” 负责赞颂的官员传达圣旨,册封使、副使以及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圣旨宣读的内容是:“赠尚书令、冀王曹彬孙女册为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册封使和副使再次行礼。侍中回到原位。

接下来,门下侍郎带着节杖走到册封使的东北方向。他把节杖交给门下侍郎,门下侍郎再把节杖交给册封使。册封使跪下接受节杖,起身后,把节杖交给负责保管节杖的人,旗帜跟着节杖立在册封使的左边。然后,他们把中书令、侍中带到册宝的东北方向,让他们朝西站立。中书侍郎拿着册宝的托盘站在中书令的右边。中书令从托盘上取下册宝交给册宝使,册宝使跪下接受,起身后把册宝放在托盘上。中书令、中书侍郎回到原来的位置。

门下侍郎把装宝物的托盘放到侍中的右边,然后按照同样的礼仪把宝物交给册宝使,之后回到原位。典仪官宣布行礼完毕。礼仪官和通事舍人带领册封使和副使护送册宝,持节的人走在前面开路,负责册宝的人抬着册宝,仪仗队按照规定的顺序跟在后面,依次走出朝堂,前往内东门,由内臣带领进入宫内。

太监们先把宫里的女眷们都领到各自的位置上坐好,然后再去请皇后换上正式的礼服。册宝到了,使者和副使都面向东方,在内侍面前跪下禀报:“册宝使李迪、副使王随奉旨呈上皇后册宝。” 他们磕头后起身,退回原位。内侍拿着册宝进去,在皇后面前跪下宣读完毕,然后又走到使者面前,朝西跪下接受册宝,再交给内谒者监,使者退回原位。内谒者监和负责的太监拿着册宝进入内东门,内侍跟着他们,依次进入大殿。内侍引导皇后走到殿中,面向北方站好,内侍跪下接过册宝,另一个内侍跪下接过印宝,然后起身,站在皇后右边稍前一点的地方,面向西方;另外两个内侍站在皇后左边稍前一点的地方,面向东方。内侍高声宣读:“奉旨!” 内侍引导皇后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奉上册宝给皇后,皇后接过册宝交给内侍,印宝也是同样的流程。再次宣读完毕后,引导皇后升座,太监们带领宫中女眷按照礼仪行贺礼。仪式结束后,内侍引导皇后下座回寝宫,宫中女眷依次退场。皇后换回平常的衣服,按照礼仪向皇帝和皇太后谢恩。百官到东上阁门去祝贺。

元祐五年八月,太皇太后下令:因为皇帝迎娶皇后,命令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官员和太常礼官仔细查阅古今婚嫁礼仪的变迁,参考《通礼》中的典故,制定一套完整的仪式。大臣们又讨论婚期,御史中丞郑雍等人建议不用阴阳五行之说来择日,吕大防也表示同意,太皇太后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话说公元978年八月,三省和枢密院那帮大臣们一起上奏说:这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成、告期、亲迎,得派个使臣去办。 就让执政的大臣兼任太尉,当正使;让侍从官员或者宗正寺的官员兼任宗正卿,当副使。 皇后住的行宫呢,就暂时用旧尚书省的办公地点代替一下。纳采和问名就放在同一天办,第二天再办纳吉、纳成和告期。纳成礼用的聘礼是谷圭,不用大雁。 “请期”这个说法,按照《开宝礼》改成“告期”;“亲迎”呢,改成“命使奉迎”。 在纳采之前,得先选个好日子,去天地和宗庙祭告一番。皇上要在殿上亲自颁发册书,当天,先派册礼使和副使出发,然后才派奉迎使,让文武百官都到行宫去迎接皇后。

他们还说:按照《开元礼》的规矩,纳采和问名用同一个使臣就行了,纳吉和纳成得分别派使臣去办。现在还没定下来是三礼共用一个使臣,还是分别派使臣。 而且,按照颁发册书的惯例,还得设仪仗队。 皇上就下旨说:那就分别派使臣吧,在文德殿颁发诏书,仪仗队也要按照颁发册书的规矩来设置。

公元X年正月,皇帝下令让尚书左丞苏颂写婚礼的册文,并且亲自书写。学士院那边也提交了六礼的辞令,其中纳采的文书大概是这样写的:太皇太后说:“告诉某某官员,(他的)封号和姓名是……,这婚事是天地人伦之始,关系到夫妇二人,也关系到天地、宗庙和社稷的祭祀。我和大臣们商量过了,都觉得很合适。按照以前的规矩,现在派太尉某某和宗正卿某某带著旨意去下聘礼。” 对方回复说:“太皇太后恩典,竟然看上我们这寒门小户,费心挑选,我的女儿还没受过什么好的教育,穿着打扮也普普通通。我们遵照旧例,恭敬地接受圣旨。”

问名的礼仪是这样写的:“阴阳调和,万物兴盛,治理国家,必须先考虑好家族门第。按照旧例,现在派某某官员带著旨意去问名。” 对方回复说:“使者传达了皇太后的旨意,询问我们家的情况。我的女儿,是父母所生,是先祖某某的玄孙女,先祖某某的曾孙女,先祖某某的孙女,先祖某某的外孙女,今年多少岁。我们遵照旧例,恭敬地接受圣旨。”

纳吉的礼仪是这样写的:“占卜吉凶,结果都显示大吉大利,我们恭敬地按照礼仪进行,现在派某某官员带著旨意去纳吉。” 对方回复说:“使者传达了皇太后的旨意,我们家卑微寒微,惶恐不安。我们遵照旧例,恭敬地接受圣旨。”

纳成的礼仪是这样写的:“告诉某某官员,他的女儿孝顺友爱,俭朴恭谨,是做妻子、做母亲的最佳人选,适合侍奉宗庙,永远享受皇恩。用黝纁、谷圭、六马这些东西来表示礼仪的隆重,现在派某某官员带著旨意去纳成。” 对方回复说:“使者传达了皇太后的旨意,我们家低微卑贱,却受到如此高的恩宠和丰厚的礼仪,备受感动。我们遵照旧例,恭敬地接受圣旨。”

告期的礼仪是这样写的:“我和大臣们商量过了,占卜的结果也很好,选定某月某日为迎娶吉日,按照礼仪,现在派某某官员带著旨意来告知吉日。” 对方回复说:“使者传达了皇太后的旨意,告知我们迎娶的吉日是某月某日。我们遵照旧例,恭敬地接受圣旨。”

奉迎的礼仪是这样写的:“婚礼的大体流程,要庄重而合乎礼仪,迎娶的日期已定,按照图册上的记载,现在派某某官员带著旨意去迎接新娘。” 对方回复说:“使者传达了皇太后的旨意,今天是吉日,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我们家微不足道,却承蒙如此大的恩典,惶恐不安。我们遵照旧例,恭敬地接受圣旨。” 其他的礼仪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

三月里,礼部和太常寺把皇后册封的仪注上报了。

然后就发放了六礼的制书。太皇太后在崇庆殿,宫里宫外的命妇们都站好队伍行礼完毕后,内给事(负责宫内事务的官员)走出殿门,把六礼的制书放在案子上,然后从内东门出去。礼部官员和通事舍人(负责传达信息的官员)引导着他们,从宣祐门走到文德殿的后门进去,把案子暂时放在东上阁门的旁边。

接下来就是派使者去纳采和问名。在文德殿,宰相、亲王、执政官员、宗室成员、百官以及大小使臣都换上了朝服,乐队也准备好了,但还没演奏。大家站好位置后,内给事把装有制书的案子放在横街北边稍偏东的地方,案子朝西,面向北边;礼部官员和通事舍人引导着门下省和中书省的侍郎,然后引导使者和副使走到横街南边,面向北边,朝东站好。内给事走到使者东边,面向北,高声宣读:“太皇太后有制!”典仪官说:“再拜!” 在场的所有官员都行了再拜礼。宣读圣旨:“皇帝纳后,命公等持节行礼。”典仪官又说:“再拜!”使者和副使都行了再拜礼。 授予制书完毕后,典仪官又说:“再拜!”在场的所有官员再次行了再拜礼。礼部官员、通事舍人和太常寺的博士引导使者和副使,把装有制书的案子抬出来,放到油络网犊车上,从宣德门出去,虽然鼓乐都准备好了,但也没奏响。

到了皇后娘家的大门外,两个官吏抬着制书的案子站在那里,女方家长站在大门内,傧者(引路的人)站在家长左边,面向北,上前接受圣旨。 接受圣旨后,傧者出来说:“敢请事。” 使者说:“某奉制纳采。” 傧者进去禀报,女方家长说:“臣某之女若而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 傧者出来禀报,然后进去把女方家长请到大门外,行了再拜礼。使者先进去,说:“太皇太后制。” 女方家长再拜。宣读完圣旨后,女方家长再拜,接受了圣旨。女方家长呈上表文后,再次再拜,使者这才离开。问名仪式和纳采的仪式一样。使者说:“将加卜筮,奉制问名。” 女方家长说:“臣某之女若而人,既蒙制命,臣某不敢辞。”

好家伙,这古代的婚嫁流程可真复杂!首先是纳吉、纳成、告期,这三步跟纳采、问名差不多,都是派人去女方家走流程。派去的人说:“奉命来卜卦,结果是吉兆,特来纳吉。”女方家长就说:“我家闺女不错吧,这卜卦结果也吉利,我们同意了,都按照规矩来吧!” 告期的时候,来人就说:“奉命来通知婚期。”女方家长还是那句话:“我们都按照规矩来!” 纳吉、纳成、告期就搞定了。接下来请见、授制、接表这些,跟纳采的流程也差不多。

然后就是册封皇后的大场面了!皇帝在殿里等着,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皇帝穿着便服坐上轿子到殿后阁。大臣们喊准备好,皇帝就换上正式的朝服,坐轿子出来,下轿后坐到御座上。 官员们分列东西两边站好,宝册放在皇帝面前。然后,派人拿着皇后册宝从东边上阁门出来,走到文德殿的院子里,典仪官喊一声“拜”,所有官员都得磕两个响头。 派去册封的人接过册宝,宣读圣旨:“册封某氏为皇后,命你们持节行礼!” 典仪官又喊“拜”,那些人再磕头,然后典仪官又让所有官员再磕头。 接下来宣读太皇太后的懿旨:“命你们持节迎接皇后!” 典仪官又让那些人磕头,再让所有官员磕头。 等仪式完了,大臣们再磕头退下,皇帝就换回便服回去了。 册宝送到皇后家,流程跟纳采差不多。 来人说:“奉旨送来皇后该用的东西和册宝。”皇后接过册宝,宫里宫外的女眷都按规矩站好,女方家长还给来人回了一封信。

话说迎接皇后回宫的事儿,那场面可大了。百官穿着常服,在宣德门外排好队等着呢。引路的官员问使者:“我们奉旨,按礼仪来迎接皇后。”引路官员进去禀报,主人家说:“臣某谨遵典制。”引路官员出来告诉主人家,然后引导主人家到大门外行大礼。使者先进去,说“奉有圣旨”,主人家又行大礼。使者宣读完圣旨,主人家再次行大礼接受圣旨,然后回禀,又再次行大礼。

接下来,奶妈带着皇后,尚宫在前面引路,到了正堂,就站在屋子外面。典仪使和副使都行大礼。使者说:“今天是吉日,我们奉旨按礼仪迎接皇后。”内侍把圣旨接进去,使者和副使退下。主人家把回执交给使者,使者交给司言,司言再奏报皇上。皇后在堂下行大礼,然后上堂。主人家从东边的台阶上去,面向西,说:“要谨慎啊,要谨慎啊,日夜都要遵从圣命!”主人家退下,皇后母亲从西边的台阶上去,面向东,整理衣襟,系好头巾,说:“要勉励啊,要谨慎啊,日夜都要遵从圣命!”皇后坐上轿子,到中门,再上车,出大门。使者、副使和群臣在前面引路。

快到宣德门的时候,百官和宗室成员列队迎接,行大礼后,各回各的位置。皇后进门,钟鼓齐鸣,迎接的官员退下。皇后下车,然后又上轿子,依次进入端礼门、文德殿、东上阁门。从文德殿后门出来,到内东门下轿。司舆官在前面引路,到福宁殿门口等候。

傍晚,皇后的车驾进入宣德门。侍中上奏请皇帝准备迎接,内侍转奏皇上。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在福宁殿等候。尚宫引领皇后出来,到殿庭的东边,面向西站着。尚仪跪下奏报准备完毕,请求皇帝降座迎接。尚宫在前面引路,皇后走到庭院西边,面向东,向皇帝行礼,然后进入殿内,被引导着登上西边的台阶进入内室,各自站在榻前。尚食跪下奏报膳食准备完毕,皇帝向皇后行礼,两人坐下。尚食进膳,吃了三碗饭,然后进酒,皇后接过酒杯饮酒,尚食撤下酒菜;第二次敬酒和第一次一样,第三次敬酒用交杯酒,和第二次一样。尚仪跪下奏报礼仪完毕,两人起身。尚宫请皇帝换上常服,尚寝请皇后换下礼服进入寝宫。第二天,皇后按宫中礼仪朝见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太妃。

皇上同意了。

四月,太皇太后亲笔写道:“皇帝年纪大了,后宫还没立皇后,经过一番挑选,决定从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孟元孙的女儿中选一位做皇后。” 然后就下了道圣旨:六礼的各项仪式,由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暂时代理太尉,负责迎接皇后;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暂时代理司徒,协助他。尚书左丞苏颂暂时代理太尉,负责送去册宝;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暂时代理司徒,协助他。尚书左丞苏辙暂时代理太尉,负责告知婚期;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暂时代理大宗正卿,协助他。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暂时代理太尉,负责迎娶皇后;翰林学士范百禄暂时代理宗正卿,协助他。吏部尚书王存暂时代理太尉,负责送上吉礼;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暂时代理宗正卿,协助他。翰林学士梁焘暂时代理太尉,负责纳采和问名;御史中丞郑雍暂时代理宗正卿,协助他。

五月初一甲午日,进行了纳采、问名这两个仪式。初四丁酉日,进行了纳吉、纳成、告期这三个仪式。初五戊戌日,皇帝在文德殿颁发册宝,并派使者去迎接皇后。初六己亥日,百官先在东上阁门朝贺,然后到内东门朝贺太皇太后,接着又分别向皇后和皇太妃上表祝贺。皇后择日前往景灵宫行庙见礼。

公元1107年,郑贵妃被册封为皇后,礼仪部门重新制定了册封典礼的流程。皇帝在文德殿举行册封仪式,穿着通天冠、绛纱袍,百官则穿着朝服,仪仗队打着黄色的旗帜,按照古代的规矩摆放宫架。册封使出殿后,不像以前那样乘坐辂车。这次册封仪式,就用穆清殿代替了。当天,皇后穿着袆衣,负责册宝的都是内侍。册封仪式结束后,皇后上表感谢皇帝,后宫和朝中的女眷都列队祝贺,大臣们也进殿向皇帝祝贺,然后到内东门上交祝贺皇后的表章。册封的礼仪,请求按照进献马匹的条例执行;群臣祝贺和皇后会见外命妇的仪注,则参照《开元礼》和《开宝礼》。册封大殿上摆放的宫架,都是女工制作的,升降和行动都配合着音乐的节拍,并且还专门制定了乐曲名称和乐章。

皇后上表请求免去册封时使用的黄旗仪仗、乘坐华丽的翟车以及其他繁琐的仪仗队,并在延福宫举行册封仪式。她去景灵宫朝拜,也只按照以前的惯例进行。

公元1143年闰四月十七日,吴贵妃被册封为皇后。在此之前,就在文德殿里设置了东西厢房和东西阁楼,香案、宫架、册宝的帷帐、举旗的位置、案几的位置、临时放置册宝褥子的位置、宣读制书的人员位置、奉上节本的人员位置、赞礼人员的位置、奉上册宝的人员位置、举册举宝官员的位置以及文武百官、相关人员、执事人员的位置,都由仪鸾司和太常寺的典仪官员分别安排妥当,等待皇帝在文德殿举行册封仪式。

一大早天亮了,皇帝穿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从西阁出来了。协律郎举起指挥棒,奏响了《乾安之乐》。皇帝下了轿子,坐到御座上。音乐停了,册使、副使以及其他在位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侍中宣读圣旨说:“册封吴氏为皇后,命令各位持节行礼。”册使、副使再次跪拜,参知政事把节交给册使,册使跪着接过来,交给掌节的人。中书令把册封文书交给册使,侍中把玉玺交给副使,都暂时放在案子上。册使、副使以及其他在位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册使拿着册封文书,副使拿着玉玺,持节的人在前面引路,《正安之乐》奏响了。出了文德殿大门,音乐停了,到了穆清殿门外设的幄次,暂时把东西放好等候。

皇后的首饰、礼服从阁楼里抬了出来,协律郎举起指挥棒,《坤安之乐》奏响了。皇后走到殿上中间,面向南方站定,音乐停了。册使、副使走到内给事中面前,朝东跪下说:“册使副使某某奉旨授予皇后礼典册书。”内给事进去到皇后面前,朝北奏报完毕,册使把册封文书交给内侍,内侍转交给内谒者监;副使把玉玺交给内侍,内侍转交给内谒者监;掌节的人把节交给掌节的内侍,内侍持节在前面引路,册书和玉玺放在案子上一起抬进殿庭。册书和玉玺刚进门,《宜安之乐》奏响了,到了位置,音乐停了。皇后从东阶下来,走到庭院中央面向北面的位置,开始行礼,《承安之乐》奏响了,到了位置,音乐停了。皇后行了两次跪拜礼,举册官拿着笏板跪着举起册封文书,读册官拿着笏板跪着宣读册封文书,内谒者监捧着册封文书交给皇后,皇后接过交给司言,又捧着玉玺交给皇后,皇后接过交给司宝。司言、司宝把册书和玉玺放在案子上,举册宝的官员和举案的官员都拿着笏板,举着册书、玉玺和案子一起,走到东阶的东边,面向西边站定。皇后开始接受册书和玉玺,《成安之乐》奏响了,接受完毕,音乐停了。皇后再次跪拜,仪式完毕。

册封皇太子。至道元年八月壬辰日,下诏立皇太子,命令有关部门起草册封礼仪,任命翰林学士宋白为册封皇太子礼仪使。有关部门说:“前代太子没有执圭(一种玉器)的礼仪,请求按照王公的制度执持桓圭,其余按照旧制。”

九月初几,唐太宗在朝元殿上朝,场面跟大型庆典似的,皇帝穿着盛装,殿前摆着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奏着宫廷音乐,百官都到齐了。

太子穿着便服骑马,在朝元殿门外等候,然后换上远游冠和红色的朝服。相关官员引导三师、三少(古代高级官员)护送他到殿内指定位置。太子行了两次跪拜礼,问候皇帝,之后就分班站好。

太常博士带着中书令走到西边的台阶,先脱掉佩剑和鞋子,然后上殿走到皇帝面前,趴在地上行大礼,起身后宣读册立太子的诏书。宣读完后,中书令回到原来的位置,从东边台阶走到太子旁边,面向南方宣布:“奉旨册立!”太子再次行大礼。中书侍郎把册宝的托盘放到太子东边,中书令跪着读完册文后,太子再次跪拜接受册宝,然后交给右庶子保管;门下侍郎把宝器交给中书令,中书令再交给太子,太子又交给左庶子保管,这些东西都放在托盘上。然后,太子沿着御道往南走,乐队奏响《正安之曲》,走到殿门时音乐停止。太尉上殿祝贺,侍中宣读诏书,太子按照礼仪答谢。

太子换回便服骑马回宫,百官在朝堂上接受宴请。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以及其他高级官员都去太子府祝贺,大家依次排列在宫门外等候。太子府的官员准备好文书,内侍掀起帘子,太子穿着便服出来入座。中书省、门下省、文武百官、枢密院官员、高级官员、宾客等等都向太子行大礼,太子一一回礼;四品以下的官员来祝贺,可以入座一起庆祝。三天后,准备好仪仗队,太子去太庙祭祀。他穿着便服骑马,出了东华门后换乘辂车(古代帝王的车),仪仗队里当值的官员乘坐车马,都穿着礼服,其他人则穿着便装骑马随行。

领导们说:“按照唐朝的规矩,宫里的官员参加祝贺活动都要跳舞,从开元时期开始就取消了这个规矩。按照惯例,百官和东宫(太子府)见面时都要称呼皇太子殿下,上奏章要写‘皇太子殿下’,百官直呼其名,宫中官员则称臣;日常公务使用左春坊的印章,宫中发布命令。再说,唐朝规定,凡是东宫处理事情的文书,太子都要批注‘令’,左庶子、右庶子以下的官员署名,宣读和执行的官员要注明批注日期;但如果是跟亲朋好友、老师之间的书信往来,就不用这个规矩了。现在建议按照开元时期的做法,宫中官员只称臣,不用跳舞。现在皇太子兼任开封府尹,他上奏的表章就署太子之位,他需要上报中书省、枢密院的文书,就由判官等官员署名,其他的判案和处理公务就用‘诺’字批示。”皇帝只把‘诺’改成了‘准’,其他的都同意了。至于朝见皇后的礼仪,就用宫中常用的礼仪。当时真宗立寿王为皇太子,兼任开封府尹,他接见下属时,直呼其名,免去了称臣的礼仪。

神宗皇帝还没来得及举行册立太子的大礼就登基了,于是就把册宝送到了天章阁,这也就成了后来的惯例。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皇帝下诏说:“朕由于德行不足,亲身经历了三十六年艰难困苦,忧心国事,日夜操劳,从不懈怠。正赶上时局动荡,未能安享太平,退位养老,如今边疆大体安定,可以实现我的愿望了。皇子毓德允成,可以托付神器,朕心里想着可以立他为皇太子,并改他的名字,相关部门择日举行正式的册立大典。” 还没来得及举行仪式,六月十一日就禅位了。

乾道元年八月十日,诏令立皇子邓王愭为皇太子。十月,皇帝下诏任命枢密院知院洪适为礼仪使,负责起草册立皇太子的文书,签书枢密院事叶颙负责书写册文,工部侍郎王弗负责篆刻玉玺。

十六那天,皇上在太庆殿举行册立太子的大典。太子穿着远游冠,穿着朱红色的朝服,手里拿着桓圭(一种玉圭)。之前一天,负责仪礼的官员和相关部门的人员就都住进了宫里值守,布置好宫殿、乐器,还有太子的位置、册宝的帷帐、百官的站位等等。 太子受册的地方、放册宝的褥子等等,都安排好了位置,殿内外还列着黄色的仪仗旗帜。

一大早,天亮了,百官都到了各自的位置。太子穿着常服先到了帷帐那里。符宝郎(掌管符节和玉宝的官员)把八种宝器摆放在皇上的座位两边。负责仪式的官员把册宝送到帷帐。百官穿着朝服,进入殿内列队站好。

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把册宝从帷帐抬到铺着褥子的位置。参知政事和中书令(都是高级官员)在旁边引导,仪式结束后,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侍中(高级官员)上殿等候宣旨。太子换好衣服,拿着圭在殿门外等着。乐正敲响了黄钟,奏响了《乾安之乐》,皇上坐上御座,殿上的侍臣都起身行礼,音乐停止。

行礼的官员引导太子进入殿内,东宫的官员跟随在后。太子刚进殿门,《明安之乐》奏响,音乐停止,太子行礼,然后百官也行礼,大家按照仪式拜舞。

太子走到受册的位置,侍中上前接受旨意,然后下台阶宣读诏书:“册立邓王愭为皇太子!”太子按照仪式拜舞,侍中上殿回到原位。中书令上前宣读册文,捧册的官员把册宝奉上,中书令跪着读完后起身,太子再次行礼。负责仪式的官员把册宝送到太子面前,中书令跪着把册宝交给太子,太子跪着接受,然后交给右庶子,放在案子上;接着侍中把宝器交给太子,太子跪着接受,然后交给左庶子,程序跟刚才一样。太子再次行礼。中书舍人(负责记录的官员)和中允(负责管理的官员)分别拿着册宝和宝器退下,然后太子退下,仪式跟进来时一样。一开始奏乐,出殿门时音乐停止。接下来百官纷纷祝贺,乐正敲响了蕤宾之钟,《乾安之乐》再次奏响,皇上起身,音乐停止,仪仗收起,在场的官员再次行礼后退下。

好家伙,这仪式可真多!先说皇后册立之后的事儿,仪式结束,百官换上便服,先去东门拜贺皇后,接着再去德寿宫拜贺。各地的官员也纷纷上表祝贺。第二天,皇帝亲自去德寿宫谢恩。又第二天,皇帝在紫宸殿,带着太子一起谢恩,然后回东宫,百官再去东宫祝贺。

太子这边的仪式也不少。他先选了个日子去景灵宫祭拜,第二天再去太庙和其他庙宇祭拜。之后又选日子去德寿宫谢恩。之前礼官说:“太子去景灵宫祭拜,没有相关的服饰规定,建议就穿常服。去太庙和其他庙宇祭拜,应该穿衮冕服,坐金辂,仪仗齐全。”皇帝同意了。但太子说:“坐金辂、设仪仗,虽然有之前的例子,但臣子不太合适。”皇帝就免了这些。

接下来是太子妃的册立。政和五年三月,皇帝下令选太子妃。六年六月,决定选少傅、恩平郡王朱伯材的女儿为太子妃,让相关部门准备册立的仪式。册立那天,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在文德殿颁布册文。之前,议礼局根据《五礼新仪》建议:太子迎娶妃子,应该坐金辂车亲自迎接。但太子三次请求免除坐金辂和在皇帝面前接受册立,皇帝就免除了坐金辂,其他的仪式还是照常进行。

公主受封的仪式就比较简单了。以前,公主受封虽然有册命文书,但大多不举行正式仪式,只用纶告进宫就行了。直到嘉祐二年,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的时候,才开始正式举行册立仪式。

说一下公主受封的具体流程,前一天,百官在文德殿集合,宫里送来册印和诏书。册立的案桌、仪仗队和册立皇后的仪式差不多。相关官员先在东门外设好幕帐,命妇们在公主府门外等候。公主在府里庭阶下北面接受册印,册使在东门外,副使和内给事在册使南面稍远的地方,都朝东站着。册印案在册使前面,朝南摆放;内给事在册使北面,朝南站着。

册印从文德殿送来,快到东门外时,内给事先去公主府,请公主换上首饰和褕翟(一种礼服)。册印送到东门外指定位置后,内臣引导命妇入座,礼仪官员引导册使、副使等都朝东站好,内给事朝南站好。

首先,通事舍人和博士带着册子,走到内给事面前,朝东站好,然后大声宣布:“册使某某、副使某某奉皇帝之命,前来授予公主册印。” 说完之后,他们退回原位。 内给事走到公主面前,也就是专门用来接受册印的地方,宣布完之后也退下。

接下来,内给事走到册使面前,朝西站好。册使跪下,把册子和印章交给内给事;内给事又跪下,把册子和印章交给内谒者。内谒者和其他的宫中官员一起,拿着册印进入内东门。内给事跟着进去,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内给事协助公主走到庭院中央,面向北方站立。公主跪下接受册子,起身后站在右边稍前的位置,面向西方。内给事则站在公主左边稍前的位置,面向东方,高声宣布:“奉旨!” 负责赞礼的人说:“拜!” 公主行了两次跪拜礼。 右边的给事跪着把册子交给公主,公主接过册子再交给左边的给事;右边的给事又跪着把印章交给公主,过程和刚才一样。 赞礼的人又说:“拜!” 公主再次行了两次跪拜礼。 之后,内侍引导公主登上受册的位子。

接下来,宫中官员们依次向公主祝贺,然后内侍引导公主向皇帝和皇后谢恩,仪式和宫中其他的仪式一样。 大臣们也依次上前祝贺。 公主的册印和贵妃的一样,都有盒子,盒子上写着“兖国公主之印”五个字。 这就是当时制定的公主册封仪式。

神宗皇帝晋封邠国大长公主和鲁国公主的时候,两位公主都请求免除册封仪式,只在宫中简单地告知即可。

册封亲王大臣的仪式,都详细记载在《开宝通礼》里。虽然册封的诏书上都写着要举行仪式,但大多数亲王大臣都会上表请求免除,而且这种请求通常都会被批准,仪式很少真正举行。 每次册封亲王、宰相、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等官员时,翰林院都会起草诏书。 晚上写好后,第二天早上放在箱子里,由两个黄门抬着,放在皇帝御座的东边。 早朝结束后,再把箱子抬出殿外,交给阁门。 然后放在案台上等待文德殿官员列队完毕。阁门使把装有诏书的箱子放到庭院里,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宰相跪下接受诏书,然后起身,交给通事舍人。通事舍人到宣读诏书的地方,念完官员的名字后,再把诏书交给宰相,宰相再交给相关部门。

要是封妃子、亲王、公主,得先宣读圣旨,百官先得跪拜,宣读完圣旨后,再跪拜跳舞庆祝。要是宰相升官,那圣旨就交给通事舍人,带宰相到宣旨石的东边,朝北跪拜着听旨,听完后,再拜舞,然后回到原位。百官受封,就从队伍里把他们叫出来听旨,文官在宣旨石的东边,武官在西边,仪式和宰相一样,听完旨意后,就回朝堂去了。那些罢相的,就带他们到朝堂的金吾仗舍。

诸王和宰相谢恩,前一天内廷会派官员通知,第二天从宫里出来,到东上阁门外宣读圣旨赐予他们。要是授予节钺的,还得把节钺交给他。受封的人要趴下,把节钺放在脖子上三次。参知政事、宣徽使、枢密使、两省官员、两制官员、秘书监、上将军、观祭使这些高级官员,受封时要跪拜接旨,然后跳舞。如果只是授予圣旨或者宣读一下旨意开头,那就只要跪拜两次就行了。其他的官员都不用跪拜接旨,也不用跳舞,只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要跪拜东上阁门使,然后还要被带到殿门外中笼门再跪拜一次。

亲王、节度使、宰相这些高官受封,都用彩车迎接他们回家。亲王的车里放着银狮子香盒,抬车的人有十二个,都戴着幞头,穿着红绯色的绣花宽袍;旌节有两面,马匹四匹,持槊的官员十六个,他们拿着旌节,前后引导着马匹,从乾元门西侧小门出去;还有五十个骑兵表演马技,六十个持枪牌的步兵,六十五个教坊乐工,以及杂耍、蹴鞠、斗鸡、角抵等表演队伍依次迎接,左右军巡使带着军队开道,一直送到亲王府。使相的车里用的是银香炉,抬车的人也十二个,戴着金鹅帽,穿着锦边紫绸宽袍;旌节一面,马匹两匹,持槊的官员八个,骑兵二十个,持枪牌的步兵二十四名,军巡使不用开道,其他的和亲王一样。如果有特殊情况,就免了这些仪式。

凡是谏议大夫、舍人、刺史以上在外任职的官员升官,都让他们的亲属骑快马送圣旨,然后当面宣读圣旨。

政和礼局制定的关于册封亲王大臣的仪式,最后没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