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庭上站着仪仗队,那是天下最尊贵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拥有。所以,他们环绕着皇帝居住的地方,行动时也严阵以待,文官负责仪仗的礼仪,武官负责卫队的安全。这样做是为了彰显制度,显示皇帝的威严;也是为了谨慎出入,避免危险和疑虑。《尚书》里记载了弁戈、冕旒、虎贲、车辂这些仪仗。《周官》里说,国王出入时,旅贲卫队要拿着盾牌护卫王车。古代朝廷的仪仗制度,本来就非常完善。到了秦汉时期,又发展出了周庐、陛戟、卤簿、金根、大驾、法驾等等,规模盛大,千乘万骑。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种制度,虽然有所增减,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贵。

宋朝初期,沿袭唐朝和五代的旧制,对仪仗制度进行了修缮和完善,显得尤为细致周全。宫殿庭院的仪仗,分黄麾大仗、黄麾半仗、黄麾角仗、黄麾细仗几种。元旦、冬至和五月一日的大朝会,以及大庆典、册封、受贺、受朝这些重大场合,就用大仗;每月初一上朝,就用半仗;外国使臣来访,就用角仗;发放册封诏书和宝器,就用细仗。卤簿的等级也有四种:一是“大驾”,用于郊祀和祭祀大典;二是“法驾”,用于巡视、明堂、宗庙和籍田等仪式;三是“小驾”,用于祭扫陵墓、封禅祭祀和奏谢等场合;四是“黄麾仗”,皇帝亲征或巡视地方回京时使用。南宋之后,为了精简,规模有所缩减。

以上只是一些大概的情况。至于临时增减或使用上的差异,相关的国史、会要、礼书都有详细记载。现在我把这些记载整理出来,汇编成《仪卫志》。

皇宫大殿前摆放仪仗队,这是朝廷的规定。唐朝的时候,大殿和屯兵营门口,都摆着卫队的大旗。宋朝建立后,太祖皇帝又增加了许多绣着图案的旗帜和幡子,这些都记录在《通礼》里。正月、三月、五月初一,皇帝上朝的时候,这些旗帜就会被摆出来。你看,左边是青龙旗、白虎旗各一面,右边也是青龙旗、白虎旗各一面;左边摆着五岳旗五面,右边摆着五星旗五面;左边有二十五面五方龙旗,右边有二十五面五方凤旗;左右两边各摆着十四面红门神旗;左边是朱雀旗,右边是真武旗;左右两边各摆着六面皂纛旗。(这些都是金吾卫的旗帜。)

接下来是:左边是天一旗,右边是太一旗;左边右边各摆着两面摄提旗;五辰旗五面,北斗旗一面,左边是木、火、北斗旗,右边是金、水、土旗;二十八宿的旗帜每宿一面,角宿到壁宿在左边,奎宿到轸宿在右边。(这些旗帜也很多啊!)左边是风伯旗,右边是雨师旗;白泽、驯象、仙鹿、玉兔、驯犀、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犛牛这些旗帜,左右两边各摆两面;日月合璧旗一面在左边,五星连珠旗一面在右边;左边是雷公旗,右边是电母旗;军公旗六面,左右各三面。(这些都是兵部的旗帜。)

然后是:左边是日旗,右边是月旗;左边是“君王万岁”旗,右边是“天下太平”旗;狮子旗两面,左右各一面;左边是金鸾旗,右边是金凤旗;五方龙旗每方一面,青龙、赤龙旗在左边,黄龙、白龙、黑龙旗在右边。(这些是龙墀的旗帜。)龙君旗、虎君旗各五面,左右各摆放;赤豹旗、黄罴旗各五面,左右各摆放;左边是小黄龙旗一面,右边是天马旗一面;吏兵旗、力士旗各五面,左右各摆放;天王旗四面,左右各两面;太岁旗十二面,左右各六面;天马旗六面,左右各三面;排阑旗六十面,左右各三十面;左右两边各有五行幡子,每行七十五面;大黄龙旗两面,左右各一面;大神旗六面,左右各三面。(这些都是六军营的旗帜。) 真是琳琅满目,气势恢宏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二年,负责礼仪制度的官员上奏说:“元旦皇帝上朝,应该使用黄色的仪仗旗帜。根据唐朝《开元礼》记载,冬至朝会、皇太子受册封、成年礼、册封诸王大臣、以及接见外国使节这些场合,都应该使用黄色的仪仗旗帜。以往的惯例是,皇帝接受大臣们进献的尊号时,各卫队都要率领所属士兵,在营房门口、殿堂里列队站立,以示威仪。现在只规定了元旦的仪仗,其他的场合还没来得及规定。所以请求把冬至朝会等仪式的仪仗也详细规定一下。”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位官员接着又说:“现在御殿的仪仗,有三种黄色的旗幡,却没有黄色的主旗。我建议制作一面大型的黄旗,旗杆顶端装饰旄头,这是效仿夏朝的制度;旗帜颜色为黄色,这是效仿汉朝的制度;旗帜用十二幅布料缝制,这是效仿唐朝的制度;旗帜上只有一条飘带,这是效仿现在龙墀(皇帝御座前的地面)上的旗帜。这面大旗应该竖立在皇帝御座厢房的前面,作为标志。而皇帝御座厢房的后面,则竖立两面较小的黄色旗幡。”皇帝对蔡确等人说:“这黄旗的制度,总觉得有点问题。现在把它竖立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中外人士都看到,万一遇到博学多识的人提出批评,就不好了,还是先别弄了。”于是就作罢了。

到了元丰三年,这位官员又上奏说:“上次制定的朝会图,在大庆殿横街北面只陈列了大辇、逍遥车、平辇,而其它轿子却没有列出来。在大辇的南面,应该增加一辆腰舆和一辆小舆。古代的扇子,都是用雉鸟的羽毛或尾羽编织而成的,所以文献中都用‘羽’字。唐朝《开元礼》改用孔雀羽毛,大型朝会时,要摆放一百五十六把,分列左右两侧。宋朝又恢复了雉尾的名称,但只是在四面用羽毛做成形状,中间绣上双孔雀,还有一些绣着双龙的扇子,这些都没有依据。”于是就改变了偏扇、团扇的样式,制作成三种等级的雉羽扇。凡是朝会,平辇和逍遥车都陈列在东西龙墀上。

公元1118年,也就是宋徽宗政和三年,礼仪部门上奏了在大庆殿举行大朝会的仪仗方案:……

黄麾大仗,一共五千二十五个人。队伍最前面左右两边,每边各有两部分,拿着绛色引路的旗帜,每面旗帜各一个人负责。第一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一位领军卫大将军;第二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一位领军卫折冲,负责击鼓的一个人,还有十个带兵的军官。接下来是十二队仪仗队,每队十个人。(后面的队伍也是一样的排列。)第一队,拿着黄鸡图案的四角大旗;(所有的大旗,都用龙头竿子扛着。)第二队,拿着五色旗;第三队,拿着青孔雀图案的五角大旗;第四队,拿着乌黑的戟;第五队,拿着红色凤凰图案的六角大旗;第六队,拿着细小的弓箭;第七队,拿着白鹅图案的四角大旗;第八队,拿着红色的盾牌和刀;第九队,拿着黑色鹅图案的六角大旗;第十队,拿着细小的弓箭;第十一队,拿着长矛;第十二队,拿着绿色的盾牌和刀。负责击鼓的有两个人。(后面的队伍也一样。)以上这些都是左右两厢的排列。第一部分的队伍分别在军官的南面,比第二部分的队伍稍微靠前一点。第二部分的队伍在第一部分的后面,并且互相面对着。

接下来是左右两边各三部分的队伍:第一部分是左右屯卫;第二部分是左右武卫,还有大将军;第三部分是左右卫将军:每部分各一个人。第一部分是果毅;第二、第三部分是折冲:每部分各一个人。这些队伍在最前面左右两厢第一部分的南面,互相面对着。拿着黄色大旗的两个人,分别站在御驾的前面。御驾的左右两边各有一部分队伍,左右卫果毅各一个人,在御驾的前面,分列左右,并且面向北方。

最后面的队伍,左右两边各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左右骁卫将军;第二部分是左右领军卫折冲;第三部分是左右领军卫果毅:每部分各一个人。第一部分的队伍,分别在御驾的左右两边稍后一些;第二部分的队伍,左边在金辂的后面靠西边,右边在象辂的后面靠东边;第三部分的队伍,左边在革辂的后面靠西边,右边在木辂的后面靠东边,并且面向北方。

好家伙,这军队编制可真复杂!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先说左右两边,每边都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位将军。第一个部分是左右武卫将军;第二个部分是左右屯卫将军;第三个部分是左右领军卫折冲将军。这三位将军,分别站在网子旗、鹖鸡旗、貔旗前面,东西方向相对而立。

然后,左右两边各有十二队步兵。这十二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可就更绕了。简单来说,就是左右卫、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这五个卫队,每个卫队又分果毅和折冲两种,交叉排列,共十二队。每队都有一面旗帜,旗帜图案有貔、鹖鸡、仙鹿、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犛牛、甘露、网子,其中第十二队的旗帜和第一队一样。这些士兵,刀盾、弓矢交叉排列,每队三十人,五排纵队。前六队在仗首第二部分的北边,后六队在仗首第二部分的南边,同样东西方向相对。

接下来是左右两厢的后部,每边也各有十二队。简单来说,就是左右卫、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这五个卫队,交叉排列,共十二队,每队两面旗帜,旗帜图案是角、赤熊、兕、太平、驯犀、鵕鸃、騼驺、驺牙、苍乌、白狼、龙马、金牛。这后部的士兵,弩兵五人为一列,弓箭兵十人为两排,长枪兵二十人为四排。这些队伍都在大庆殿门外,前四队在前,五到八队在后,九到十二队再往后,同样东西方向相对。

最后是真武队,只有一位金吾折冲都尉。他们有仙童、真武、螣蛇、神龟四面旗帜,每面旗帜都由一人执持。队伍里还有两人持长枪,弩兵五人为一列,弓箭兵二十人为四排,长枪兵二十五人为五排。这支队伍在大庆殿门外中间的道路上,面向北方列阵。

皇宫里负责管理皇帝车驾的殿中省官员们,摆好了四十把孔雀扇在帘子外面,每把扇子都有人拿着。然后,他们把皇帝的各种车辇摆放在龙墀(宫殿台阶)上。最大的那辆车辇放在东边,负责押送、执掌、擎扶的人就有222个;中等大小的车辇放在南边,有17个人;最小的车辇也在南边,有25个人,这些人都面朝西站着。平辇放在西边,逍遥辇放在南边,一共37个人,他们都面朝东站着。

接下来,他们在沙墀(宫殿前的平地)上支起了伞和扇子:两把方形的伞,分别放在左右两边;(负责这两把伞的将校有四个人。)四把团龙扇,也分别放在左右两边;(负责这些团龙扇的都将有四个人。)一百把方形的雉扇,摆在伞和扇子的后面,按照五行(五行的方位排列)摆放。(负责这些雉扇的长行官有一百人。)还有两个负责押送和指挥的官员,分别站在团龙扇的北边。两个金吾卫引驾的官员,分别站在团龙扇的南边。

话说文德殿上朝的规矩,只有殿中省的仪仗队,以及两省的供奉官员在殿前列队。宋太宗淳化三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二百五十人的黄麾仪仗队。到了宋神宗熙宁三年,修订宫门仪制的时候,宋敏求提了个意见:“咱们这朝代,只有上朝的时候才会进文德殿。现在都不用进殿的仪仗了,文德殿也就没上朝的仪式了。请求您下令给两制(指中书门下省)和太常礼院,参考唐朝在宣政殿上朝的制度,制定一套文德殿朔望日(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的仪式。”皇帝就让学士院好好研究研究。学士韩维他们就上交了一份仪式方案:上朝的前一天,相关部门就要在文德殿前准备好一切。殿前东边,左边是金吾卫引驾官一人,四个不同颜色的官各二人,都拿着仪刀。然后是穿金甲的天武官一人,殿中省的官员一人,还有负责排列仪仗的官员一人,再加两把扇子和一把方伞。金吾卫的仪仗队,穿着绿色镶边的衣服,十二个人,每人拿着仪刀。兵部负责仪仗排列的官员一人,还有他的两个助手。此外还有一面黄色的旗帜,还有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八面,龙头竿和戟各五十支。西边的情况和东边一样。东西两边天武官一共一百人。殿门外也站着仪仗队:东边,一面青龙旗,五面五岳旗,十面五龙旗;西边,一面白虎旗,五面五星旗,十面五凤旗。御马,东西各五匹,每匹马配两个人,负责御马的官员四人。在殿后的阁楼上搭好御幄(皇帝的帐篷)。上朝那天,左右金吾卫将军穿常服带领本卫的仪仗队,殿中省的官员带领仪仗队,东西两边列队等候,等到皇帝受朝、坐下、解散仪仗队后,他们才能退下。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又上交了一份关于文德殿上朝仪式的方案:

黄旗打着半杆,总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五个人。大殿里的仪仗队,左右两厢各一支队伍,每支队伍一百二十四个人,他们在金吾卫的仪仗队南边,东西相对着。十面绛红色的引导旗,每面旗都由一个人拿着,分部在南北两侧,一共五排。御前仪仗队的左右两队人数相同,左队在帅兵官东边,右队在帅兵官西边,每队都排成十排。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站在队伍中间。厢房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队都一样排列。打鼓的一个人,站在大将军后面。厢房左右第一队和御前仪仗队左右两队并排,然后是果毅,然后是厢房左右第二、第三队,然后是折冲,然后是后厢左右两队,最后是将军。十个帅兵官,分部在南北两侧,一共五排,北边的一排在绛色引导旗南边,南边的一排在绛色引导旗北边。厢房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队在队伍的南北两侧,御前仪仗队和后厢左队在黄氅东边,右队在黄氅西边。

这段描述的是古代宫廷仪仗队的编制和站位,非常详细地交代了人员数量、位置和排列顺序。 从“黄麾半仗”到“黄氅西边”, 清晰地展现了当时仪仗队的规模和严谨的组织结构,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古代宫廷的庄严肃穆。 各种官职名称,例如“帅兵官”、“果毅”、“折冲”、“将军”等,也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官僚体系。 “绛引幡”、“黄氅”等细节描写,更增添了场景的生动性和画面感。 这段文字如同古代的一份军事部署图,精确地记录了仪仗队的编排方式。

好家伙,这队伍排得可真复杂!先说仪仗队,一共十行,每行十个人,每种颜色两行,一共五组。左右两边厢的队伍也是这样排的,不过御座后面的厢房,每种颜色一行,一共十组。左边队伍以东边为首,右边队伍以西边为首,按顺序排列,带兵的官员走在前面。

第一行,拿着龙头竿,穿着黄鸡图案的四角大氅;(所有的氅都用龙头竿拿着。)第二行,拿着五色幡;第三行,拿着青孔雀图案的五角大氅;第四行,拿着乌黑色的戟;第五行,拿着红凤凰图案的六角大氅;第六行,拿着弓和箭;第七行,拿着白鹅图案的四角大氅;第八行,拿着朱红色的盾牌和刀;第九行,拿着黑鹅图案的六角大氅;第十行,拿着槊。还有两个打鼓的,分别站在红凤凰大氅和乌戟后面中间的位置。左右两边厢房的队伍也一样,御座后面的厢房,一个在五色幡和青孔雀大氅之间,一个在弓箭和白鹅大氅之间,跟后面的队伍保持齐平。

左右两边厢房各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一百一十五人,在左右厢房仗队的南面,东西相对。第一个部分,左右屯卫大将军和果毅各一人;第二个部分,左右武卫大将军;第三个部分,左右卫将军和折冲各一人。还有两面黄色的旗帜,分别立在御座左右厢房前面中间,朝北。御座后面的厢房,左右各一个部分,每个部分一百二十四人,在殿门内中间,东西分开,都朝北。(御座后面厢房的队伍也一样。大庆殿在乐架的南面。)左右卫果毅各一人。(左边在部分的西边,右边在部分的东边。左右厢房将军也一样。)御座后面厢房,左右各一个部分,每个部分一百一十四人,在御座厢房的南面,左右骁卫将军各一人。

左右两边厢房各有六队步兵,(第一队,每队三十三人,第二到第六队,每队二十七人。)东西分开,在仗队的后面。第一队,左右卫;第三队,左右武卫;第五队,左右领军卫:以及果毅,各一人。第二队,左右骁卫;第四队,左右屯卫;第六队,左右领军卫:以及折冲,各一人。每队有两面旗帜,分别是貔貅、金鹦鹉、瑞麦、犛牛、甘露、鹖鸡。(每种旗帜各一人拿着。)刀盾、弓箭间隔排列,人数和队伍排列跟前面一样。左右两边厢房的步兵,殿门外左右厢房后面各有六队,每队三十八人,在队伍下属亲卫后面,东西相对。第一队,左右卫;第三队,左右武卫;第五队,左右领军卫:以及折冲,各一人,第二队,左右骁卫;第四、第六队,左右屯卫:以及果毅,各一人。角端、太平、驯犀、驺牙、白狼、苍乌等旗帜各两面,弩兵五人一列,弓箭兵十人两列,槊兵二十人四列。

好家伙,真武队一共57个人,在端礼门里面,队伍正对着北边站着。(大庆殿在殿门外。)前面有个金吾折冲都尉,还有仙童、真武、螣蛇、神龟的旗子,每种各一面。拿着大槊的有两个人,拿着弩的五个人排成一列,拿弓箭的二十个人分成四排,拿槊的二十五个人分成五排。负责队伍排列的六个人,分别站在队伍中间,殿里面四个,殿外面两个。

殿里,尚辇局的人在帘子外面摆了二十把扇子,还有二十个侍卫拿着扇子站着。东、西朵殿那边摆着腰舆和小舆,腰舆在东边,小舆在西边,每个地方都各有一个负责人和一个都将,负责辇舆的官员一共四十个人。殿下摆着伞和扇子,方伞两把,团龙扇四把,分列在伞的左右两边。(每把扇子都有人拿着,是将校或者节级。)六十把方雉扇,摆成三排,在伞和扇子的后面。负责辇舆的长行官员各一人,金吾左右将军各一人,站在伞扇南边,稍微靠前一点。四个四色官,两个人站在将军南边,和伞扇排成一列。负责宣读诏书和指挥仪仗的两个人,站在引驾官南边。拿着仪刀的引驾官两个人,站在亲从官后面。二十四个长行官员,站在四色官南边。负责排列仪仗的两个人,站在长行官员南边。接下来是两个穿着金甲的天武官,站在长行官员南边。以上这些人,都分列东西两边相对而立。殿门外插着旗子,左边是青龙旗一面,后面跟着五岳神旗各一面,再后面是五方色龙旗各一面,之后又是五方色龙旗各一面。右边是白虎旗一面,后面跟着五星神旗各一面,再后面是五方色凤旗各一面,之后又是五方色凤旗各一面。

最后,诏书颁布下去了。(大庆殿册封诸王大臣,黄麾仗则在文德殿视朝。)

宋徽宗政和年间,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时候,仪仗队里有一面巨大的黄龙负图旗,负责这面旗帜的有200个仪仗人员,它被安置在宫殿前的广场上,位置是在红色的龙旗南边,稍偏西一点,大黄龙旗则在它的北边。到了宣和年间冬天祭祀的时候,这些旗帜就摆在大内(皇宫)前面了。这次只有一面大黄龙旗,负责的人员减少到60个,摆在逐顿宫(宫殿名)门外的宣德门,位置在大黄龙负图旗的南边。

宣和年间的祭祀仪式,规模比政和年间更大,除了大黄龙旗,还有日、月、五星连珠、北斗、招摇、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君王万岁、狮子、金鸾、金凤、五方龙、天下太平等等旗帜,总共二十一面。这些旗帜的摆放位置,在正殿和朝会大殿都一样。龙墀旗(龙阶上的旗帜)摆在殿前的广场上;在太庙,龙墀旗摆在西棂星门外路的南边,稍微偏北一点,紧挨着赤龙旗;在青城(祭祀场所),夏祭大礼时,龙墀旗摆在明禋门外,位置在赤龙旗的南边。(宗庙祭祀的大型祭典,是不摆放黄龙负图旗和大黄龙旗的。)

这次祭祀活动中,还有六面大神旗,每面旗帜都有九十个仪仗人员负责,这些旗帜分别在宣德门和泰禋门摆放,位置都在大黄龙旗的南边,东西相对;在大庙,大神旗摆在西棂星门外,位置在大黄龙旗的西边稍偏南一点,和赤龙旗东西相对。龙墀旗每面有十二个仪仗人员,左右两边各有一面日月旗。紧挨着龙墀旗的是“君王万岁”旗,在宣德门和泰禋门,它位于路的东边;在大庙,它位于门外的南边。接下来是两面狮子旗,左右各有一面金鸾旗和金凤旗。然后是五方龙旗,每方一面:青、黄、赤龙旗,在宣德门和泰禋门位于东边,在大庙位于南边;黑、白龙旗,在宣德门和泰禋门位于西边,在大庙位于北边。最后是“天下太平”旗,在宣德门和泰禋门位于路的西边;在大庙,它位于路的北边。以上这些旗帜都在车驾前面,属于仪仗队的一部分。负责这些旗帜的仪仗人员都戴着锦帽,穿着五彩绣着宝相花的绸衫,佩戴着铁质护臂和皮革腰带。

宋徽宗政和年间,辽国使臣来朝见皇帝,场面那是相当宏大!你看,紫宸殿里里外外,光仪仗队就有一千五百五十六人,那叫一个壮观!

殿里啊,最前面是两面黄色的旗帜,在四色官旗的南边,左右各一面。然后是仪仗队的左右两厢,每厢一百四十人,在皇帝坐的朵殿稍南的位置站着。 中间还插着十面绛红色的引导旗,分成南北两排,每排五面,像两道红色的屏障。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站在队伍里靠南的地方。 鼓手呢,就站在大将军后面。 还有十个带兵的官员,也分列在引导旗的南北两侧,每侧五人。

接下来是九排拿着仪仗刀的士兵,每排十个人。第一排拿着龙头竿和黄鸡图案的四角旗;第二排是五色旗;第三排是青孔雀图案的五角旗;第四排是乌黑色的戟;第五排是绯红色的凤凰图案的六角旗;第六排是弓箭;第七排是白鹅图案的四角旗;第八排是长矛;第九排是褐色鹅图案的六角旗。 打揭鼓的人站在绯红色旗帜和乌黑色戟的后面。

殿里左右两厢还有两队人马,每队一百五个人,在仪仗队前排的南边。第一队有左右屯卫大将军和果毅各一人;第二队有左右武卫大将军和折冲各一人。 从打鼓的到打揭鼓的,人数都和前排的一样。

殿外左右两厢,每厢都有三队步兵,每队三十三人。第一队是左右卫,第三队是左右武卫,他们都跟着果毅;第二队是左右骁卫,他们跟着折冲。 还有貔貅、金鹦鹉、瑞麦的旗帜,每种两面,依次插在三队之间。 另外还有三十个持刀盾的士兵,分成五排。第二队士兵拿着弓箭。

殿外左右两厢后面,每厢还有三队人马。第一队每队三十八人,第二队每队三十三人。第一队是左右卫,第三队是左右武卫,他们跟着折冲;第二队是左右骁卫,他们跟着果毅。 角端、太平、驯犀的旗帜,每种两面,依次插在三队之间。 还有五个人拿着弩,排成一列;十个人拿着弓箭,排成两列;二十个人拿着长矛,排成四列。 负责安排仪仗队的人,就站在第二队南边,左右各一人。

所有殿内殿外的仪仗队,都是东西相对排列,场面之盛大,可想而知!

皇宫里啊,摆放着皇帝乘坐的各种车子,叫“辇”。 这些车子摆在东西两边的殿门口,平辇(一种比较普通的辇)在东边,车头朝西;逍遥辇(一种比较舒适的辇)在西边,车头朝东。

殿门口还摆着伞和扇子,用来遮阳挡风。有两把方形的伞,一把在左边,一把在右边;还有四把画着龙的圆形扇子,也是两把在左边,两把在右边,摆在方形伞的旁边。 除了这些,还有二十四把方形的雉羽扇,也是分成左右两边,每边两层,摆在伞和龙扇的后面。 负责看守这些东西的,还有四个穿着不同颜色官服的金吾卫。

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文德殿举行大朝会,光是拿着黄旗和细长旗帜的人就有一千四百多个。殿东阶的东边,依次摆着日旗、君王万岁旗、狮子旗、金鸾旗、青龙旗、赤龙旗,每面旗帜都有四个人抬着,西边是上首;殿西阶的西边,依次摆着月旗、天下太平旗、狮子旗、金凤旗、白龙旗、黑龙旗,每面旗帜也都是四个人抬着,东边是上首。所有旗帜都朝北摆放。

负责仪仗的官员两个人,分别站在日旗和月旗的南边。接下来是两把方伞,四面团龙扇,夹在方伞之间。然后是金吾上将军两位,将军四位,引驾官四位。接着是穿金甲的士兵两位。再接下来是穿着四种颜色官服的官员六位,其中两位拿着笏板,其余的拿着金铜仪刀。然后是穿着碧色官服的官员二十四位,其中拿着金铜仪刀的左右各六人,站在北边。接下来是都押衙两位,站在碧色官服官员的南边,稍微往后退一点。然后是十二面皂纛旗,每面旗帜都有五个人抬着,左右两边各有一位金吾仗司的官员押着旗帜,站在旗帜的南边。接着是东边一面青龙旗,西边一面白虎旗,每面旗帜都有六个人抬着,两位官员押着旗帜,站在旗帜的北边。以上这些旗帜都分列左右,东西向排列。

接下来是五方龙旗在东,五方凤旗在西,每种旗帜各二十五面。每五面旗帜颜色相间,按照方位颜色排列。然后是东边五面五岳神旗,西边五面五星神旗,也都是按照方位排列,每面旗帜由三个人抬着。接着是东边一面朱雀旗,西边一面真武旗,每面旗帜都有六个人抬着。以上这些旗帜都朝北摆放,两位官员押着旗帜,站在旗帜的南边,分列左右。然后是二十八面红门旗,分列左右,每面旗帜由两个人抬着。接着是寅、卯、辰、巳、午、未六面旗帜在东边;申、酉、戌、亥、子、丑六面旗帜在西边。四面天王旗分列左右,夹在辰旗旁边。

然后是龙君、赤豹、吏兵旗各五面,每面旗帜排成一列在东边,每列旗帜后面都跟着一面天马旗,依次排列在东边。西边则是虎君、黄熊、力士旗各五面,每面旗帜排成一列,每列旗帜后面也跟着一面天马旗,依次排列在西边。每面旗帜都有三个人抬着。六位官员押着这些旗帜,分别站在旗帜前面。另外还有四位官员押着旗帜,分列左右,东西各一列,每列一位官员。左厢第一队,鹖鸡、白泽、玉马、貔旗、四渎旗各一面,排成一列;(后面的第九队旗帜排列以此类推。)第二队,角、亢、氐、房、心宿旗各一面;第三队,虚、危、室、壁、奎宿旗各一面;第四队,参、井、鬼、柳宿、駃騠旗各一面;第五队,三角兽、黄鹿、苣文、驯象、飞麟旗各一面;第六队,辟邪、玉兔、吉利、仙鹿、祥云旗各一面;第七队,花凤、飞黄、野马、金鹦鹉、瑞麦旗各一面;第八队,孔雀、兕、甘露、网子、角<角耑>旗各一面,都排成一列;第九队,犛牛旗一面,放在孔雀旗后面。右厢第一队,和左厢第一队一样;第二队,尾、箕、斗、牛、女宿旗各一面;第三队,娄、胃、昴、毕、觜宿旗各一面;第四队,星、张、翼、轸、駃騠旗各一面;第五到第八队,和左厢第五到第八队一样;第九队,驺牙旗、苍乌旗各两面,相间排列成一列。每面旗帜都有三个人抬着,都朝北摆放。两位官员押着黄旗,站在龙凤旗的北边。在左右厢五色龙凤旗的东边和西边,各摆放两面黄旗幡。

接下来是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五面,然后是两面绛麾幡,五面绛引幡。五位官员押着黄旗,站在龙凤旗的北边稍偏东的位置。三十面排阑旗,从黄旗幡的东西两边开始排列,依次往南摆放,每面旗帜由三个人抬着,都朝北摆放。三十面镫杖旗和三十面哥舒旗,在殿东西两厢排列,镫杖旗从北边开始,哥舒旗夹在其中,都东西相向。左右两厢各七十五人拿着白柯枪,东西相向。又在驺牙旗南边摆放一面大黄龙旗,在殿门里稍偏西的位置,二十个人抬着。小黄龙旗一面,在大黄龙旗后面稍偏西的位置,三个人抬着。接下来是六面大神旗,分列左右。卫尉寺负责仪仗的官员四人,排仗通直官二人,大将二人,节级二人,检察六人,左右金吾仗司负责仪仗的官员和排列官各一人。负责仪仗的官员、大将、检察官等等。凡是大朝会仪仗,相关部门都按照规定陈设。

一开始啊,宋朝的规定,仪仗队有黄麾大仗、半仗、角仗、细仗几种规模。南宋迁都之后,仪仗队规模就简化了,只保留了黄麾半仗、角仗、细仗,最大的大仗就不再用了。

等到南宋中兴,举行大朝会的情况非常少,四朝才有一次盛大的朝会,这唯一的一次就在绍兴十五年正月初一那天。不过,这次朝会也只是用了大仗规模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三千三百五十人。从那以后,正月初一和冬至这两天就都免除了盛大的朝贺仪式,就这么定下来了。

那个黄色的旗子,一半立着,那是大庆殿元旦朝会,皇帝和皇后接受朝拜的地方,一共用了2415个人。其中仪仗队官兵1803人,兵部负责的官员5人,统领的官员2人,他们都戴着幞头,穿着公服,系着腰带,穿着靴子,拿着笏板。

金吾司的士兵32人,戴着幞头,穿着碧绿的衣服,系着铜制的腰带,拿着仪仗刀。将领2人,戴着幞头,系着红色的抹额,穿着紫色的绣花袍子,背上画着螣蛇,系着铜制的腰带,拿着仪仗刀。旁边还有10个人,戴着素色的帽子,穿着紫色的衣服,穿着缬衫,系着黄色的勒帛,拿着铜制的仗子。拿着金铜钺斧的士兵2人,戴着兜鍪,穿着甲衣,穿着锦绣的护臂。

绛色的引幡10面,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2面,拿着幡的人都是武官,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黄色的旗幡2面,拿着幡的人是武官,穿着黄色的宝相花衫,系着铜制的腰带。小旗手300人,戴着素色的帽子,系着五色的抹额,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穿着五色小披风的300人,仪仗队里的抬东西的40人,都戴着缬帽,穿着五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拿着金节的12人,是武官,穿着青色的宝相花衫,系着铜制的腰带。拿着殳叉的30人,戴着素色的帽子,穿着五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

拿着绿槊的210人,戴着素色的帽子,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拿着乌戟的210人,戴着缬帽,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拿着白柯枪的60人,戴着素色的帽子,穿着银灰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拿着仪仗弓的270人,戴着缬帽,穿着青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拿着仪仗弩的60人,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拿着铜仗子的20人,戴着素色的帽子,穿着紫色的衣服,系着黄色的勒帛。拿着仪仗刀的184人,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衫。

大旗下的士兵612人,大旗34面,龙旗10面,凤旗10面,五星旗、五岳旗各5面,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各1面,每面旗帜都有17个人抬着,还有一个负责搭设旗杆的人,他们都是武官,穿着五色的宝相花衫,系着勒帛。殿外的仪仗人员,包括抬轿子的、打伞的、扇扇子的,一共133人。逍遥辇和平辇各一辆,每辆轿子有8个人抬着,戴着帽子,穿着宜男缬罗单衫,系着涂金银柘枝腰带。抬轿子的官员27人,戴着幞头,穿着白色的狮子缬罗单衫,系着涂金银海捷腰带,穿着紫色的夹衫。

中间路上的伞扇人员66人,轿夫70人,拿着素色方伞的44人,戴着弓脚幞头,穿着碧绿的衣服,系着涂金铜制的腰带,穿着乌皮鞋。拿着绣紫方伞的6人,拿着花团扇的12人,一共18人,拿着雉扇的22人,还有4个预备人员,他们都是武官,穿着红色的宝相花袍,系着铜制的腰带。拿着凤扇的22人,系着黄色的抹额,穿着黄色的宝相花袍,系着黄色的勒帛。负责编排仪仗的官员5人,站在殿下的伞扇后面,戴着乌皮介帻,穿着红色的罗衫,系着白色的罗带。

这段话讲的是古代皇帝仪仗队的情况,分了三种规模:小半仗、角仗和细仗。先说小半仗,这个规模比较小,主要用在册封太子和皇后的时候,一共一千四百九十九人。这其中,仪仗队的官兵就有八百八十七人,兵部负责的官员十二人,金吾司的仪仗人员三十人,还有负责旗帜的十五个人,包括两面绛色引路旗、一面告止旗、一面传教旗、一面信旗,以及一面黄色的旗帜,负责这面黄旗的有三个人。此外,还有各种仪仗人员,比如一百八十个拿着小旗的人,一百八十个穿着五色小氅的人,十二个拿着金节的人,二十三个拿着仪仗用的锽和斧的人,七十五个拿着绿槊的人,七十五个拿着乌戟的人,八十一个拿着白柯枪的人,六十三个拿着仪弓的人,四十五个拿着仪弩的人,十个拿着铜仗的人,以及六十七个拿着仪刀的人。 指挥官、将官、牵头人员和穿金铜甲的人,跟规模比较大的仪仗队配置一样。大旗下面还有六百一十二人,负责皇帝乘坐的舆辇和伞扇的有一百三十二人,这些也和规模比较大的仪仗队一样。

接下来是角仗,规模比小半仗大,主要用在冬至朝会、皇帝即位、两宫过节庆寿,以及接见外国使节的时候,一共一千五百六十六人。这其中,金吾司负责放仗的有两个人,指挥官一人,还有六个摄大将军,五个旁头人员,以及负责黄旗的三个人。然后是二十四个拿着绛色引路旗的人,十二个拿着金节的人,七十个拿着仪弓的人,五十个拿着仪弩的人,七十个拿着仪刀的人,十三个拿着仪仗用的锽和斧的人,三十个拿着白柯枪的人,七十个拿着绿槊的人,七十个拿着乌戟的人,三百个拿着小旗的人,三百个穿着五色小氅的人,以及三十个拿着铜仗的人。

最后是细仗,规模最小,主要用在册封和进献国史的时候,在东都的时候用一千四百二人,后来中兴之后,人数就减少了,有时候一百人,有时候五百人,根据情况而定。这个规模的仪仗队,主要有四种仪仗:小旗、五色小氅、仪刀和铜仗;服装也有四种:缬帽子、素帽子、平巾帻和武弁冠,以及五色宝相花衫和勒帛。

大朝会之外,还有好几种朝会,分别是日参、四参、六参、朔参和望参。朔参和望参,都是厘务(负责处理政务)的通直郎以上官员参加的。皇帝发布诏令或者非节日庆贺的时候,用望参的官员,其他情况用朔参的官员。四参的官员,指的是宰相、侍从、武官正职、文官卿监、员外郎、监察御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如果四参赶上雨天,就改到第二天参加日参。在京城的宫观里奉朝请的官员,则参加六参。

高宗皇帝迁都临安后,皇宫没有南廊,如果遇到下雨下雪,日参的官员就在南阁里面办公。宰相和使臣站在屋檐下;侍从、两省官员、谏官以及其他级别低的官员,就站在南阁里面;卿监、郎官、武功大夫以下的官员,则站在东西廊。绍兴十二年十月,有关部门建议恢复正朝和朝贺的礼仪,并研究祖宗时期常朝、视朝、正衙、便殿的仪式。于是大家讨论决定:朔日(每月初一)在文德殿视朝,紫宸殿举行日参和望参,垂拱殿举行日参和四参,节假日在崇政殿办公,节日庆典在垂拱殿和紫宸殿举行上寿仪式。建议先在正殿视朝。

十一月,礼部侍郎王赏说:“正朝、至正朝以及大庆的朝贺,应该在太庆殿举行,这和文德殿、紫宸殿、垂拱殿的礼制不一样。每月初一视朝,应该在文德殿举行,这叫做前殿正衙,要摆上黄色的旗帜和一半的仪仗。其他的紫宸殿、垂拱殿都是偏殿,不用摆仪仗。现在大庆殿朝会,礼仪繁琐,建议先实行文德殿视朝的制度。”当时行宫只有一座大殿,于是又建造了崇政殿和垂拱殿。御史台建议把射殿当作崇政殿,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在射殿临时搭个帐篷当紫宸殿,宣读赦书、恩旨、诏书的地方当文德殿,群臣上表、听皇帝批复的地方就权且当作文德殿东边上阁门。至于垂拱殿的四参,就在殿门外设个牌位。

十三年,开始在文德殿视朝,摆上黄色的旗帜和一半的仪仗,共两千四百十五人。六月,在紫宸殿举行望参,摆上黄色的旗帜和角仗,共一千五十六人。从那以后,后殿办公和射殿处理公务,因为日头已经很高了,就按照旧例设置卫士和青凉伞十顶。淳熙十四年,诏令在射殿处理公务,殿门外排列御马,和后殿的仪式一样。

按照以前的规矩,大朝会的流程是这样的:在垂拱殿挂上帘子,皇帝的轿子停在殿里等着,等百官朝贺完之后,皇帝就坐上轿子,由枢密院官员、管门官员、枢密院副承旨和各部门副承旨带路,护送皇帝到庆殿。到了庆殿后面的帷帐,皇帝下轿,然后去更衣。

绍兴十五年正月初一,因为两座大殿的路线和东京(开封)不一样,所以就用平时用的殿代替垂拱殿,皇帝不用再坐轿子等候了。只是在殿里挂上帘子,摆上椅子,百官朝贺完后,皇帝直接走到大庆殿后面的帷帐。之前,仪鸾司(负责皇帝仪仗的部门)在大庆殿里摆好了御座,朝南放着,御座两边稍靠北的地方设东西厢房,殿后左右两边设东西阁,殿前柱子那里挂着帘子,殿底下摆着香案。太常寺(负责祭祀和音乐的部门)把宫廷乐队安排在大殿庭院南边的横街上。那天,御辇院(负责皇帝轿子、伞、扇的部门)把轿子、伞、扇摆放在殿前,东西相对。兵部把五辂(皇帝出行用的车)摆在皇城南门外,都朝北。骐骥院(负责皇帝马匹的部门)把御马列在殿门外,东西相对。兵部调集了3350名士兵,手持黄旗仪仗,列于殿内外。因为殿堂狭窄,皇帝的轿子从厢房出来,是不鸣鞭的。

淳熙十六年正月初一,举行朝贺仪式,参照政和五礼(宋徽宗时期制定的礼仪)正月初一上朝的仪式。皇帝在大庆殿接受朝贺,穿戴着常服,直接坐上御座,太子和文武百官也穿常服朝贺,这次只安排了2415名士兵手持黄旗仪仗。到了冬至朝贺的时候,就只安排了1560名士兵手持黄旗仪仗。这些都成了正式的规定。但是,大朝会的仪仗,从绍兴十五年以后就不再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