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穿朝服,老百姓穿便服。 朝服又叫“具服”,平时穿的官服叫“公服”,现在我们叫它常服。宋朝沿袭唐朝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穿红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官服的样式是:圆领宽袖,下摆有横条纹,用皮带束腰,戴幞头,穿乌皮靴。从王公贵族到最低级的官员,都穿这种官服。
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下令,朝中官员外放担任节度使、转运使或副使的,穿绯色或绿色官服的,可以借穿紫色官服;担任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的,穿绿色官服的可以借穿绯色,穿绯色的可以借穿紫色;如果是担任通判、知军监的,只能借穿绯色官服。后来,江淮发运使和转运使、提点刑狱和知州的官职合并了。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年),郊祀大典庆典结束后,朝廷开始允许在朝为官二十年,穿绯色或绿色官服的官员,可以晋升官服颜色,赐予绯色或紫色的官服。
真宗皇帝登基后,京城官员也可以按照这个规定晋升官服颜色,而且在东封泰山、西祀汾阴的赦书中,京城官员也以十五年为限。以后每位皇帝登基,都沿用这个制度。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皇帝下令,内务府各司使以下的官员出入内廷时,不准穿黑色衣服,违反者要受罚;内务府的官员也可以穿窄袖的袍子。
仁宗皇帝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下令,军方官员如果曾经担任过通判,可以借穿绯色官服;曾经担任过知州的,可以借穿紫色官服。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龙图阁直学士任布上奏说:“希望以后赠予正郎以上官职的人,画像可以穿绯色官服;赠予卿监以上官职的人,画像可以穿紫色官服。”皇帝批准了。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皇帝下令,三路转运使在朝中辞行上殿那天,要赐予他们章服;其他各路转运使如果任职满十年,也要赐予章服。
宋神宗熙宁元年的时候,中书省和门下省一起上奏说:“六品以上官员,如果犯了贪污受贿或者其他严重罪行,不能因为原来的官职级别而继续穿着原来的官服。”皇上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到了元丰元年,朝廷取消了青色官服的使用。四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服,六品官员穿红色官服,这些官员都配有象牙笏板和鱼符。九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色官服,笏板用木头做的。武将和内侍都穿紫色官服,但不佩鱼符。那些临时授官的、以及技艺人员和公务人员如果被授予官职,都可以穿绿色官服。如果官员的官服颜色和官阶不符,或者官阶提升了但官服还没来得及换,那就根据年资或者特殊恩典来处理。元丰五年,朝廷下令,六部尚书的服饰按照翰林学士的标准来,六部侍郎和给事中的服饰按照直学士的标准来。朝见皇帝谢恩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官员,都赐穿官服并佩带鱼符;如果官员被罢免官职改任其他职位,就不再佩戴鱼符了。
宋徽宗重和元年,皇上命令礼制局对冠服制度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当时,官员们穿的靴子要改成鞋子。礼制局上奏说:“鞋子有絇、繶、纯、綦几种样式,古代的鞋子颜色要和衣服颜色相配,有红色的鞋子、白色的鞋子、黑色的鞋子。现在想用黑色皮革做鞋子,絇、繶、纯、綦几种样式的颜色就根据官服的颜色来搭配,这样就仿效了古代‘鞋子颜色与衣服颜色相配’的制度。”皇上就下令,从第二年元旦开始改穿鞋子。礼制局又说:“鞋子的颜色应该和官服颜色相配。武将的官服颜色都一样,应该考虑一下区分。”皇上就下令,文武官员中大夫以上级别的官员的鞋子都有四种装饰,朝请郎、武功郎以下级别的官员的鞋子去掉一种装饰,统称为“履”;从义郎、宣教郎以下到将校、技艺人员的鞋子去掉两种装饰,也统称为“履”。当时有人议论说,靴子不适合在中国使用,实际上是佛教的影响逐渐被废除了。
宋朝的官员服饰制度,沿袭元丰年间的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官服,六品以上穿绯红色官服,九品以上穿绿色官服。穿绯红或紫色官服的官员,必须佩戴鱼形佩饰,这叫做章服制度。 如果不是达到相应的官职品级,就不能穿戴相应的官服。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如果官职品级低但实际职务高,有三种情况可以特许:从低级官员升迁到六部侍郎,从低级官员升任待制,或者出使他国。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因为年资和劳苦功高而被赐予更高品级的官服,或者虽然品级不够,但可以暂时借用更高品级的官服。升任朝官穿绿色官服,大夫以上级别穿绯红色官服。如果官员在任职期间,二十年内没有过错,就可以申请更改官服颜色,这是朝廷的恩赐。担任通判的官员可以借用绯红色官服,担任知州、监司的官员可以借用紫色官服;任期结束后回到朝廷,仍然穿戴原来的官服,这是借用官服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是皇帝恩赐的。
绍兴十二年九月,因为皇太后回銮,朝廷下诏,承务郎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穿绯红或绿色官服,在任职满十七年的官员,可以更改官服颜色。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孝宗皇帝即位,下诏承务郎以上级别的官员,在任职满十五年的,可以更改官服颜色。但是,计算年限的办法,也不是随便许可的。没有出身的官员,从二十岁出任官职穿绿色官服之日起算;穿绯红色官服的官员,从二十岁穿绯红色官服之日起算;有出身的官员,则从赐予出身之日起算;此外,还要排除丁忧期间的年、月、日,并且在任期间没有过错才能申请更改。
在此之前,殿中侍御史张震上奏说:“现在的弊端在于有些人钻空子,投机取巧。要改变这种风气,才能治理好天下。通常情况下,更改官服颜色,是从升任朝官穿绿色官服,大夫以上穿绯红色官服,并且在任职满二十年后才能申请更改。而现在,赦免令规定承务郎以上官员,在任职满十五年就可以更改官服颜色。比起以往的赦免,不仅年限减少了,而且官品级别也相差很大,这已经是一种特殊的恩典了。我现在听说,有些部门想要从官员补任之日起计算年限,这意味着即使是婴儿被授予官职,十五岁就可以穿绯红色官服;而那些权贵子弟,有的刚成年就被赐予绯红色官服,成年后就赐予紫色官服。朱红、紫色的官服满街都是,这也太滥了吧?况且,靖康、建炎年间的赦免令,也没有从补任之日起算。如果从出任官职之日起算,比较折中,比在任时间减少了很多,比最初的规定也更有节制。”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才有了这个命令。
皇上还会特别赏赐一些人,对正直的大臣赏赐,对清廉的官员赏赐,对孝顺父母治理好家业的人赏赐,对年老有功的大臣赏赐,这些都是非常规的赏赐。那些官职还不够格,却得到赏赐衣服或者借用衣服的人,都写在他们的官衔里,表明是赏赐或者借用的。
幞头,又叫折上巾,是从后周开始有的,但是那时候只是用柔软的丝绸垂下来。到了隋朝,才开始用桐木做,唐朝才开始用罗代替粗布。只有皇帝的幞头脚向上翘,臣子的幞头都向下垂。五代的时候逐渐变得平直了。咱们朝代的制度,君臣都戴平脚的幞头,只有皇帝出行的时候,才能戴向上翘的幞头。最初幞头是用藤条编织的草帽作为里层,外面用纱,再涂上漆。后来就只用漆来加固,去掉了藤条里层,前面做一个折,两脚平铺,用铁做骨架。
腰带,古代只用皮革做的。从曹魏开始,才开始用金银铜来装饰。宋朝的制度就更细致了,有玉的,有金的,有银的,有犀牛角的,再往下就是铜、铁、角、石、墨玉之类的,各有等级。玉带不许用在公服上。犀牛角的腰带,不是品级高的官员,或者没有得到特别许可的,都不允许用。铜、铁、角、石、墨玉之类的腰带,老百姓、郡县的官员、技艺人员等等,都可以用。
老物件的制作,花样可多了!有金球路、荔枝、师蛮、海捷、宝藏几种样式。方团的款式,每件二十五两重;荔枝的款式分四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五两到七两不等;师蛮的款式每件二十五两;海捷的款式每件十五两;宝藏的款式每件三十两。只有金球路是方团胯,其他的都是方胯。有时候荔枝款式也叫御仙花,束带的款式也一样。
接下来是金涂天王、八仙、犀牛、宝瓶、荔枝、师蛮、海捷、双鹿、行虎、洼面这几种。天王、八仙的款式每件二十五两;犀牛、宝瓶的款式分两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五两到十五两不等;荔枝的款式分三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两到十两不等;师蛮的款式分两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两到十八两不等;海捷的款式分三个等级,重量从十五两到十两不等;双鹿的款式分九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两到四两不等;行虎的款式每件七两;洼面的款式分两个等级,重量从十五两到十二两不等。
束带的款式有金荔枝、师蛮、戏童、海捷、犀牛、胡荽、凤子、宝相花。荔枝的款式分三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五两到十五两不等;师蛮、戏童的款式每件二十五两;海捷的款式分两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两到十两不等;犀牛的款式每件二十两;凤子、宝相花的款式每件十五两。
最后还有金涂犀牛、双鹿、野马、胡荽这几种。犀牛、野马的款式每件十五两;双鹿的款式分三个等级,重量从二十两不等;胡荽的款式分三个等级,重量从十五两到十两不等。犀牛还有上等和次等的区别,是根据公母来分的。产自黔南的犀牛,质量在南海产的犀牛之下。
公元982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他们上奏说:“按照您的命令,我们仔细研究制定了车服制度,建议三品以上官员穿戴玉带,四品以上官员穿戴金带,其他的朝官,即使还没升到朝官但已经赐予紫绯袍服的,以及内职官员和各级军将校,都穿戴红鞓金涂银排方带。即使是升朝穿绿袍的官员,在穿戴公服的时候也不能系银带,其他官员的黑色官服要搭配银质的方团胯带或犀角带。贡士以及胥吏、工商、平民百姓穿戴铁角带,但是得到恩赐的除外,不用遵守这个规定。荔支带本来是内廷赏赐给将相的,现在连普通小官都穿上了,这怎么能行呢?我们建议,除了得到恩赐的以外,只有官职达到三品的官员才能穿戴荔支带。”
到了公元1006年,皇帝下令允许穿戴犀角带、金带、玉带,但是除了符合官品规定可以穿戴以及得到恩赐的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准穿戴。公元1012年,皇帝下诏说:“方团金带是用来优待辅佐大臣的,现在文武百官,甚至是一些技艺人员,都纷纷仿效用金银制作,弄得制度非常混乱。从现在开始,除了得到恩赐的以外,一律禁止!”宋真宗端拱年间,皇帝下令制作了带有瑞草图案的方团胯带,并配以金鱼,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文官。
公元1048年,彰信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用和说:“我听说张耆被授予兼侍中职位的时候,皇上特别赐给他笏头金带以示荣宠,我想请求,在张耆谢恩的时候,也按照惯例特别赐给他。”皇帝准奏,依张耆的例子办理。
宋神宗熙宁六年,熙河路传来胜利的消息,宰相王安石带着一帮大臣去紫宸殿祝贺,皇上高兴,就把自己身上戴的白玉带解下来赏给他了。
八年后,岐王赵颢和嘉王赵頵上奏说:“皇上赏赐给我们的方形玉带,按规矩应该作为朝服的一部分,我们不敢私藏在家,更不敢戴着它。” 神宗皇帝不同意,就让工匠另外琢磨玉带赏赐给他们。两位王爷还是坚决推辞,皇上不听;他们又请求加佩金鱼以示区别,皇上就赏赐了玉鱼给他们。从此,亲王佩玉鱼就成了规矩。
宗旦和宗谔两位大臣因为出使回来,在郊外受到皇上的恩宠,感谢皇上,皇上又特别赏赐他们金带和佩鱼,上面刻着球纹,形状是方形的。从此,宗室里担任节度使兼平章事的人,都以此为先例。宣徽使张方平、郭逵、王拱辰也都曾经得到过这种特别的赏赐。
元丰五年,皇上发布诏令:“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大臣、开府仪同三司、曾经担任过宰相的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佩戴金质的球纹方形带,并且佩带玉鱼。观文殿学士到宝文阁直学士、节度使、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六部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可以佩戴御赐的仙花带,内御史大夫、六部尚书、翰林学士以上以及资政殿学士、特班翰林学士以上级别的官员,也佩带玉鱼。”
六年后,又发布诏令:“北方使臣经过的地方,当地官员曾经担任过朝议大夫的,可以暂时穿紫色官服,但是不准系金带。如果押送皇上宴请的官员互相借用官服,先借过朝议大夫官服的,就借中散大夫的官服,允许系金带,但是不佩玉鱼。”
哲宗元祐五年,又发布诏令:那些曾经被赏赐过金带,后来因为官职变化不再符合佩戴条件的官员,在外地可以继续佩戴。
崇宁二年,皇帝下令说:六尚局的官员,以后允许佩戴金带。
四年后,中书省查阅哲宗皇帝《元符仪制令》,上面写着:各种腰带的佩戴规定是这样的: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官员、使相、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佩带鱼符;节度使如果没有做过宰相,就佩带仙花纹腰带和鱼符;观文殿学士到宝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部尚书、侍郎、散骑常侍,都佩带仙花纹腰带,但是代理侍郎不行;内御史大夫、六部尚书、观文殿学士到翰林学士都佩带鱼符,资政殿学士如果因为特殊恩典排在翰林学士之上,也一样佩带鱼符,但代理尚书不行。那些官职没到却特别被赐予的,就不受这个规定的限制。 那些因为担任职务而被赐金带的,即使后来担任的职务不再符合赐带的规定,也允许继续佩戴。
仔细看看这规定啊,如果说是因为当了六部侍郎而被赐了金带,后来调任开封府之类的官职,既不是职务官员,也不在京城任职,就不允许佩戴金带了,这好像不是当初立法的本意。 这文件里说的情况没完全包括所有情况,那些特别被赐金带的人,本来就不是因为官职的原因,所以无论在哪里任职都可以佩戴;那些因为担任职务而被赐金带的人,即使后来担任的职务不再符合规定,也允许继续佩戴,无论是在外地还是在京城,只要不是职务官员,都可以佩戴。 皇帝下诏书,把这些意思明确地传达下去了。
大观二年,皇帝下令: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殿中少监,允许佩戴红色的犀牛皮带,但是不佩带鱼符。
话说这官员的腰带,那可是讲究得很!不同级别,带子材质和样式都不一样。上等的有玉的、金的、银的,还有金包银的,甚至还有犀牛角的,以及通犀(全犀牛角)做的。带子的花纹也有讲究,四方五团的叫“球文”,那种排成方块的叫“御仙花”。
三公、左右丞相、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使相(宰相)、执政官、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这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腰带都是球文样式的,并且佩带鱼袋;而观文殿学士到华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开封尹、给事中,这些官员的腰带是御仙花样式的,其中御史大夫、六曹尚书、观文殿学士到翰林学士也佩带鱼袋;中书舍人、左右谏议大夫、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显谟阁待制、徽猷阁待制、敷文阁待制、焕章阁待制、华文阁待制、权侍郎这些官员,则佩戴红鞓(皮革)排方黑犀带,也佩带鱼袋;那些权侍郎以上级别,退休后不担任职务的,也可以佩戴这种腰带。
再说这鱼袋,这玩意儿是从唐朝就有的,一开始是当作身份凭证用的。最开始叫鱼符,一对儿,一个在身上,一个进宫时上交,上面刻着官名,出入都要对上才行。后来为了方便携带,就用袋子装起来,所以才叫鱼袋。到了宋朝,还是沿用这个制度,不过样式改成了金银做的鱼形,官员上朝穿官服时挂在腰带上,垂在后面,主要用来显示官职的高低,不像唐朝那样是身份凭证了。
宋太宗雍熙元年,南郊祭祀之后,皇帝赏赐了身边的近臣鱼袋。从那以后,朝廷文武官员都佩带鱼袋了。穿紫色官服的,鱼袋用金子装饰;穿红色官服的,鱼袋用银子装饰。如果皇帝赏赐紫色官服,就配金包银的鱼袋;赏赐红色官服,也会特别赏赐鱼袋。京官、幕僚、州县官员,如果皇帝赏赐了紫红官服,也可以佩带鱼袋。不过,亲王、武官、内务府的将校们是不佩带鱼袋的。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又下令说,那些技术官吏,如果还没升朝,即使皇帝赏赐了紫红官服,也不许佩带鱼袋。
公元1044年,也就是宋仁宗天圣二年,翰林待诏、太子中舍同正王文度因为刻碑而被赐予紫色的官服,但他想把原来的银鱼换成金鱼。仁宗皇帝说:“前朝规定,技艺人员不能随便佩戴鱼符,这是为了区分士大夫和技术人员,避免混淆,所以不能答应他的请求。”
到了公元1046年,也就是景祐三年,皇帝下令赐给殿中省尚药奉御徐安仁紫色官服,并破例允许他佩戴鱼符。公元1048年,也就是至和元年,皇帝又下令:中书省提点五房公事的官员,即使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也可以佩戴鱼符。以前规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中央政府做官,并且升迁到中书省提点五房公事这个职位,才能佩戴鱼符。而吕惟和这个人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他参考了司天监五官正的先例,请求佩戴鱼符,皇帝也特别批准了。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蒲宗孟升任翰林学士,神宗皇帝说:“翰林学士的职位清闲,而且离皇帝很近,地位不同于其他官员,但是官服的待遇却不够高,从现在开始应该增加佩戴鱼符的待遇。”于是就正式下令规定下来。三年后,也就是元丰三年,皇帝又下令:从现在开始,中书省的官员都赐予红色的鱼袋,其他的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公元1111年,宋徽宗政和元年,尚书兵部侍郎王诏上奏说:“现在监司、州守、县令这些官员,虽然允许穿借用的官服,但不允许佩戴鱼符,这就相当于有官服却没有相应的标志,几乎和普通吏员没什么区别。请求以后借用绯色或紫色官服的官员,都允许佩戴鱼符,并且在官衔上也体现出来,等他们卸任的时候再把官服还回去。”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南宋中兴之后,这些规定都沿用了下来。
笏板,唐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牙做的,上面圆下面方;六品以下的官员用竹子或木头做的,上面削尖下面方。宋朝文官五品以上的用象牙,九品以上的用木头。武官和内职官员都用象牙,穿千牛衣(一种官服)的绿袍官员也用象牙,朝廷赐予绯色或绿色官服的官员也给予象牙笏板。南宋中兴之后也是如此。
靴子这玩意儿,宋朝初期还沿用老规矩,上朝穿靴子。后来政和年间改了礼制,改成穿鞋子了。南宋又恢复穿靴子的旧制。到了乾道七年,又改回穿靴子,用黑色皮革做的,样式大体上参考鞋子的做法,只是多加了个靴筒。靴子的装饰也有讲究,什么絇啊、繶啊、纯啊、綦啊,这些装饰品,高级官员得全用上,级别低的官员就少用一些,甚至有的根本不用。靴底用麻布层层叠加,再加一层皮革,里边用白色的棉布和毡子衬着,靴筒高八寸。文武百官都穿靴子,只是装饰的数量不一样。穿绿色衣服的,靴子装饰也用绿色,穿红色或紫色衣服的,靴子装饰也相应地用红或紫色,这是仿照古制,让靴子的颜色和衣服颜色相配。
簪花戴在头上,这叫“簪戴”。南宋时期,皇帝祭祀天地、明堂礼成回宫的时候,大臣和随从都要簪花,谢恩的日子也是如此。簪花用料讲究,有红、黄、银红三种颜色的罗花,还有用各种颜色丝线织成的栾枝花,以及红、银红两种颜色的绢花。罗花赏赐给百官,栾枝花赏赐给卿监以上官员;绢花赏赐给将校以下的官员。皇帝给太上皇和皇太后祝寿,以及过节、举行宴会、新科进士庆祝宴会的时候,也都簪花。
这“重戴”啊,唐朝读书人挺流行的,说是古代那种大帽子遗留下来的规矩,本来是山里老汉戴的。用黑色罗缎做的,帽子是方的,檐子垂下来,里边是紫色的,用两根紫色的丝线编成的带子做帽带,垂下来系在下巴底下。这“重戴”呢,就是先戴上头巾,再戴上这帽子。宋朝初期,御史台的官员都戴重戴,其他官员戴不戴的都有。后来新科进士也戴,等到正式做官了就不戴了。太宗淳化二年,御史台说:“老规矩,三院御史在台里或者出差,都得戴重戴,这规矩已经废弃很久了。那些御史出台办事或者在京城处理公务的,请恢复这个规矩,违反的罚一个月俸禄。”皇帝就同意了。又下令两省和尚书省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戴重戴,枢密院和三司使、副使就不戴。南宋以后,御史、两制官员、主考官、新科进士前三名,允许戴重戴。
话说宋朝刚建立那会儿,沿袭着五代旧朝的规矩,每年都会给大臣们发放时令服装,也就是所谓的“时服”。不过呢,这福利待遇可不是人人都有份,只有那些高级官员,比如将相、学士、禁军里的高级军官才能领到。
到了建隆三年,宋太祖皇帝觉得这样不太合适,就对身边的臣子们说:“百官不赐,甚无谓也。” 意思就是说,其他官员都没份,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于是,他就下令,把这时服发放范围扩大到所有官员。 每年端午节和十月初一,文武百官、将校们都能领到这身行头。
那年十月,皇帝又加大了福利力度,给近臣和军校们又发了锦缎里衬的袍子。 级别越高,锦缎的等级也越高。 比如中书门下、枢密院、宣徽院这些重要部门的官员,还有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侯以上的官员,以及皇亲国戚里大将军以上级别的,都能领到最好的“天下乐晕锦”;三司使、学士、中丞、内客省使、驸马、留后、观察使,皇亲国戚里将军级别的,以及各部门使臣、厢主以上级别的官员,领的是“簇四盘雕细锦”; 再往下,三司副使、宫观判官,领的是“黄师子大锦”;防御团练使、刺史、皇亲国戚里副使级别的,领的是“翠毛细锦”; 权中丞、开封府尹、银台司、审刑院的官员,还有待制以上级别的官员,以及知检院、鼓院的官员,同三司副使、六统军、金吾大将军,这些官员领的是“红锦”。 其他的官员和军官,也能领到不同等级的窄锦袍子。
总而言之,这锦缎的种类可不少,什么翠毛、宜男、云雁细锦,师子、练鹊、宝照大锦,宝照中锦,一共分了七个等级,好家伙,这排场,够大的!
好家伙,这得看官职发衣服!穿锦袍的,得给五样东西:公服、宽大的锦袍、绫做的汗衫和裤子,还有勒帛(一种束腰带)。不过,丞郎、给舍、大卿监这些级别以上的,就不给锦袍了,给他们一件黄绫绣着图案的抱肚。
大将军、少卿监、郎中以上,还有枢密院里副承旨以上的官员,各司使,皇亲国戚里那些有承制、崇班头衔的,都给四样东西,就是没有锦袍。从将军到副率,从知杂御史到大理正,包括入内都知、内侍都知,以及皇亲国戚里殿直以上的,都给三样,裤子没有。
通事舍人、承制、崇班、入内押班、内侍副都知押班、内常侍、六尚奉御以下的京官,还有在馆阁、宗正寺、刑法官衙门工作的,都给两样东西,勒帛就没有了。内务府的汗衫用绫,文官的用绢。
至于阁门祗候、内供奉官到殿直,还有京官里负责编修、校勘的,就只发公服。对了,端午节也发一套。那些应该发锦袍的人,汗衫用黄色的縠(一种丝织品),另外再加一件绣着图案的抱肚和一把小扇子。皇帝生日发的衣服,样式和季节服装一样。 京城的禁军、卫士,内务府的胥吏、工匠,也都有衣服发放,不过数量和种类不一样。
以前啊,那些在朝廷做官的,还有在京城做官的,以及在宫里做事的,只要外派当通判、监押、巡检这些官职以上的(要是去那些大藩府当主管的,也一样有赏赐),每年十月发冬衣的时候,开宝年间,都赏赐窄锦袍。太平兴国年间以后,文官里做到知制诰的,武官里做到上将军的,还有宫里各部门的使以上级别的官员,都赏赐锦袍。(那些藩镇观察使以上的官员,赏赐的是天下最好的乐晕锦;尚书和步军都虞侯以上的官员,还有主管益州、并州的官员,赏赐的是次好的晕锦,都是五件套。学士、丞郎,赏赐的是簇四盘雕锦;刺史以上的官员,还有主管广州的官员,赏赐的是翠毛锦,都是三件套。待制以上的官员、横班各部门的使,赏赐的是翠毛锦;主管代州的官员,赏赐的是御仙花锦;各部门的使如果管辖一个郡,赏赐的是宜男锦;一般的各部门使,赏赐的是云雁锦。驸马的锦袍和丞郎的一样,但是数量增加到四件套。益州的钤辖,锦袍按本官职的等级发放,再额外增加一条绫袴。)朝廷供奉官以上的官员,都赏赐紫地皂花欹正的衣服。京城殿直以下的官员,都赏赐紫大绫的衣服。在外面的禁军将校,也赏赐窄锦袍,次等的就赏赐紫绫或色绢的衣服。景德元年的时候,开始下令给河北、河东、陕西三路转运使和副使,赏赐方胜练鹊锦。参加校猎的官员,还额外赏赐紫罗锦、旋襕和暖靴。
雍熙四年,规定节度使赏赐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襕,侍卫步军都虞侯以上的官员赏赐皂地金线盘花鸳鸯的衣服。
话说,亲王、宰相、使相过生日,皇上都会赏赐他们五套衣服,一百匹锦缎,一百两金银器皿,还有两匹马,马鞍和马勒都是金银涂饰的,相当豪华!
然后呢,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宣徽使这些高官初次上任或者谢恩的时候,皇上也都会赏赐五套衣服,再加一条金腰带。(以前是荔枝纹金带,淳化年间之后,宰相、参知政事、以及担任枢密副使的文官,改赐方形带扣、圆形带胯、球形带路的这种金腰带,还加上了金鱼饰物。)另外,还会赏赐一匹金银涂饰的马鞍马勒的马。三司使、学士、御史中丞初次上任或谢恩的时候,赏赐的东西也差不多,也是五套衣服,一条荔枝纹金腰带,一匹金银涂饰的马鞍马勒的马。(不过,文明学士以下级别的官员,一开始赏赐的是金饰犀牛皮带,后来改成了金腰带。)中书舍人呢,就赏赐一套朝服和一条犀牛皮带。
宰相及以下级别的官员,皇上会亲自派人送去赏赐;枢密直学士、中书舍人谢恩之后,内侍会押送赏赐,他们还要到另一个殿里再次谢恩。如果中书舍人在谢恩那天已经改领了新的朝服,那内侍押送赏赐的环节就可以免了。
郊禋大典结束后,从亲王、宰相到龙图阁直学士、禁军将校,都会赏赐朝服和金腰带。(亲王、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宣徽院、三司、四厢都指挥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还会额外赏赐一匹马,配上马鞍和马勒。宫观副使、天书扶侍使,以及和学士同级别的官员,也一样。)谢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赏赐。雍熙元年,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都赏赐朝服、犀牛皮带和鱼袋。如果是五使(指五位使臣),就都赏赐金腰带,还会额外赏赐器物和钱币。(文武官员,都赏赐金帛。在外地的牧官,遇到大的祭祀典礼,就不赏赐了。大中祥符元年,皇上还下诏,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以及因为东封而被任命为诸州部署钤辖的官员,也特别赏赐。)
哎,说起来那些当大官的,待遇可真是好啊!你看,那些节度使啊,使相啊,进京朝见皇帝的时候,皇上赏赐他们五套好衣服,金腰带,还有马鞍和马匹。 朝见完要回地方上任的时候,皇上又赏赐他们六套便服,金丝带,一匹好马,外加两匹普通的马。不过节度使就少赏两匹马。
要是担任都部署的,皇上还会额外赏赐一套带护甲的马鞍和一匹马。那些观察使,要是被任命为都部署或者副都部署,去上任或者当知州,皇上会赏赐三套便服,金丝带,还有一套马鞍和马匹。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要是当了部署或者钤辖,皇上赏赐三套便服,金丝带;要是去上任,就赏赐三套便服,再加一条镀金银的腰带;要是当知州或都监,就赏赐三套便服和三十匹绢。 那些在各部门担任钤辖的官员,皇上也会赏赐便服和金丝带。
文武官员里,那些在京城做官后来外放当知州、军事长官、通判、发运使副手、转运使副手、提点刑狱、都监、巡检、砦主、军事长官,或者其他重要职务的,待遇也不一样。 仆射大人赏赐三套便服,五十匹绢;尚书、丞郎、学士、谏议大夫、待制、大卿监,还有统军、上将军、各部门长官,绢就少给二十匹;少卿监到五官正、大将军到副率、各部门副长官,绢就少给十匹;中郎将、京城内殿承制官到借职官员、内常侍,衣服少给两套,绢也少给十匹。 这便服啊,二月给紫罗衫,十月给紫红色的锦缎袄子,不管是单的还是夹的,公服都是这么个赏赐法。
最后,那些各路衙门的指挥使、都虞侯,进京朝见完告辞的时候,皇上会赏赐他们一件紫罗袍的便服和一条金镀银的腰带。
老百姓和官员的穿衣戴帽、坐骑出行都有严格规定。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皇帝下令说:“官员和老百姓的穿戴、坐骑,甚至丧葬规格,都有等级之分。最近几年,很多人越制僭越,太不像话了! ”于是,他让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好好研究一下,然后把方案报上来。
李昉上奏说:“以后那些有钱的商人骑马,马鞍用漆或素色的,就别管他们了。最近几年,不少低级官员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穿紫色的衣服,这得禁一禁。至于平时在家穿的便服,允许穿紫色的或黑色的衣服,还有白色的袍子。以前规定老百姓只能穿白色的衣服,现在我建议把在外任职的官员、考中贡举的人,还有普通老百姓,都允许穿黑色的衣服。那些商人、老百姓坐那种带棚子的车子,动不动就用四个人、八个人抬,这得禁止,让他们坐普通的车子;至于那种轿子,最多只能两个人抬。”皇帝觉得李昉的建议挺好,就都采纳了。
端拱二年,皇帝又下令说,县里、镇上、集市上那些公务人员,还有老百姓、商人、手艺人、不属于官府的乐工,只能穿黑色或白色的衣服,用铁或角质的腰带,不许穿紫色的衣服。不过,文武官员、各部门的副使、禁军的指挥使、厢军的都虞侯这些人的子弟,不在此限。 幞头的高度,从现在开始,最高不能超过二寸五分。妇女的假发髻也要禁止,也不许梳高高的发髻或戴高高的帽子。那些用金箔、泥金、珍珠装饰的衣服,除了朝廷命妇可以穿,其他人一律禁止。
到了至道元年,皇帝又允许老百姓穿紫色的衣服了。
宋真宗咸平四年的时候,政府就下令禁止老百姓制作银鞍瓦、金线和盘蹙金线了。这意思就是说,这些金贵的东西,老百姓不能随便做了。
大中祥符元年,主管财政的三司上奏说:“我们觉得,山里河里的宝贝,获取非常不容易,要是随便乱花,那可真是浪费啊!现在全国一年要用掉的金银,少说也有十万两,这些东西本来该是上供的,却流落到老百姓手里了。所以,从现在开始,金银箔、金线、贴金、销金、泥金、蹙金线等等用来装饰器物、建筑和玩意的东西,都禁止制作!除了命妇(高级官员的妻子),其他人都不许用这些东西做首饰。那些冶金工匠用的工具,全部都要上缴官府。各地的寺庙道观,如果用金箔装饰佛像的,得先向三司申报,然后拿着金银的工钱,去文思院换取等值的材料。”皇上同意了这个建议。
两年后,皇上又下令禁止熔化黄金来装饰器物和衣服。 当时温州太常博士李邈上奏说:“浙江地区的和尚,总是四处乞讨金银珠宝,然后把这些东西磨成粉末和泥巴,用来制作佛塔和佛像,有的甚至高达几丈。他们糟蹋珠宝,已经成了风气,希望朝廷严厉禁止这种行为,违反者要严惩。”皇上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到了大中祥符七年,政府又禁止老百姓穿用销金和钹遮那缬这种织物。八年的时候,皇上又下了一道更严厉的命令:“从皇宫内廷的中宫娘娘以下,都不许再用销金、贴金、间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影金、盘金、织金、金线拈丝这些工艺来装饰衣服,也不许用金子做装饰。至于宫外官员和百姓,那就更不允许了!如果老百姓以前有这些东西,限期一个月内拿去兑换。至于寺庙道观为佛像制作供奉物品,或者需要用金箔做功德用的,必须得把佛像的等级、需要增修的数量等等情况,详细地写成报告,经过官府审核调查,确认属实后,才能拿到官方的凭证,到三司去购买金箔。那些用明金装饰的假水果、花板、乐器等等,如果是在诏令发布之前就已经做好的,就不必破坏了;其他的,一律禁止!违反者,犯事的人和工匠都要受到处罚!” 同年,政府还禁止老百姓穿皂班缬衣。
宋仁宗天圣三年,皇帝下令说:在京城里,老百姓和官员都不能穿黑褐色或者白色底子上带花纹的衣服,还有蓝色、黄色、紫色底子上带晕染花样的衣服也不行;妇女不能用白色、褐色的毛段和浅褐色的丝绸做衣服。开封府要限期十天内把这些衣服都处理掉!不过,妇女出门骑马,为了防风防尘披着毛褐色的披风,不算违反规定。
七年后,皇帝又下令说:老百姓和僧道都不能用朱红色的漆来装饰床榻。九年,京城禁止制造朱红色的器皿。
景祐元年,皇帝下令禁止锦缎背、绣花背、满布密密麻麻花纹的透明锦缎。只有稀疏的花纹、团花、斜向排列的花纹,而且花纹之间不相连的才允许。二年,皇帝下令:市场上制作用金线制作的妇女首饰等物品被禁止。三年,皇帝下令说:老百姓家里,不准用鹿胎做帽子。还有,除了店铺、楼阁临街的房子,不准做那种很复杂的四坡屋顶;不是官员不准起高大的门房;不是宫殿、寺庙不准彩绘屋顶和用朱红色、黑色漆梁柱、窗户、门窗,也不准雕刻柱础。各种器物都不准里里外外都漆成朱红色或金色,下层也不准用红色衬底。不是三品以上官员以及皇室宗亲,不准使用金镶边的器皿,用银器的也不准镀金。玳瑁做的酒器,除了宫里,不准使用。纯金器皿,如果是皇帝赏赐的,可以继续使用。
命妇可以使用金子做首饰,以及给小孩子做发卡、钗子、发带、耳环之类的饰品;但是不能做成鱼形、飞鱼形、奇形怪状会飞的或者像龙一样的形状。不是命妇之家,不准用珍珠装饰首饰、衣服,以及项链、缨络、耳坠、头巾、抹布之类的物品。帐幔、墙壁装饰、拂尘、柱子上的装饰布、门楣装饰、围巾、旌旗、床裙,不准用纯锦缎全部绣满花纹。皇室宗亲的茶具、食盒,不准用绯红色的盖子。达官贵人坐的车,不准用朱红色漆和五彩颜色装饰,如果用黑色漆,中间点缀一些五彩颜色是可以的。老百姓不准乘坐有檐子的车,也不准用银质的骨朵、水罐喝水。
公元1048年,皇帝下令禁止老百姓穿契丹人的衣服,骑契丹人的马鞍和马具,女人也不许穿那种铜绿色的兔毛衣服。
公元1049年,皇帝又下令规定,女人的帽子高度不能超过四寸,宽度不能超过一尺,梳子长度不能超过四寸,并且禁止用犀牛角做帽子和梳子。之前宫里流行白色犀牛角做的帽子和梳子,大家都争着模仿,还管它叫“内样”(宫廷样式)。这种帽子叫“垂肩等肩”,有的甚至长达三尺;梳子也超过一尺长。有人认为这种打扮太妖艳了,所以就禁止了。公元1062年,皇亲国戚和宫廷官员穿的紫色衣服,都是染得很深的深紫色。后来老百姓也纷纷效仿,有人说这种颜色太奇怪了,于是就禁止全国穿这种深紫色的衣服。
公元1076年,皇帝禁止官员穿颜色接近黑色的紫色朝服;老百姓只能坐牛车,允许用黑色装饰,可以间或用五彩颜色点缀,但禁止用人抬轿以及在前面摆排场。公元1099年,有个叫翟思言的官员上奏说:“京城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出门都坐轿子,四个抬轿的抬着,更过分的还用棕榈叶做轿顶,掀开帘子,旁边还有人跟着,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太不像话了,请求禁止这种行为。”皇帝同意了。
公元1107年,有个叫郭天信的人建议禁止全国使用翡翠装饰品,皇帝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仁慈之心连草木禽兽都顾及到,现在为了不必要的东西,去取它们的羽毛,伤害了它们的性命,这不是古代圣明君主爱护万物的意思。应该让有关部门制定法律禁止这种行为。”公元1112年,皇帝下令后宫织造缬帛。这缬帛本来是元丰年间(1078-1085年)开始制作的,作为军队的制服和卫兵的服装,用来辨别奸细,所以民间禁止制作。皇帝下令开封府严格执行这项禁令,旅客也不允许买卖缬帛的印版。
话说七年前,有些官员上奏说:“京城里,大家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风气越来越严重,还没整治好呢!住房、穿戴都比着华丽,珠光宝气的,比谁更稀奇古怪,不只是达官贵人们,老百姓也跟着学,越来越厉害了。我研究了一下,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处罚太轻了,负责执行的人也不认真,所以才变成这样。比如,老百姓是不允许坐轿子的,可现在京城里,暖轿满街跑,不是官员就是富商,甚至连妓女、下等人也坐,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儿了!最近我发现,竟然有人坐暖轿进皇城,还有人坐轿子去庙里祭祀,一点都不避讳。我觉得这是僭越礼仪,违反规矩,必须赶紧禁止!” 皇上听了,就下令:不是官儿,不准坐暖轿!
早些时候,有个叫丁瓘的官员,负责淮南东路学事,也上奏说:“衣服的制度,更不能拖延了!现在,就连老百姓,甚至那些下三滥的戏子,男人都戴着犀牛角和玉器,女人也涂脂抹粉,戴金戴珠,太奢侈了,根本不符合古制啊!我担心礼部讨论的,只是那些大礼仪,没顾得上这些小事。希望皇上明令责成有关部门,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参考古代制度,结合现在的情况,用正确的礼仪来规范社会。让老百姓和达官贵人区别开来,让戏子和小人物和高贵的人区别开来。只要这个法令一实行,社会秩序就明朗了,就能改变这种奢靡之风,恢复淳朴的社会风气,这可不是小事啊!” 这一年,皇上又下令:不准穿契丹人的衣服,比如毡帽、钓墩之类的,违反者要受处罚。“钓墩”,现在也叫袜袴,是女人穿的裤子。
南宋中兴以后,官员们的衣服款式,大多沿袭了东都(洛阳)旧制,不过后来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有几种:深衣、紫衫、凉衫、帽衫和襕衫。淳熙年间,朱熹还专门制定了祭祀和婚冠的礼服,并下令推广。所以,士大夫家里举行祭祀或婚冠仪式,都要穿正式的礼服。有官职的人,要戴幞头,系腰带,穿靴子,拿着笏板;进士则戴幞头,穿襕衫,系腰带;隐士则戴幞头,穿皂衫,系腰带;没做官的,就一般戴帽子,穿衫子,系腰带;如果这些都准备不齐全,也可以穿深衣或凉衫。有官职的人平时也可以穿帽子以下的便服,但不算正式礼服。妇女们则戴假髻,穿大衣,着长裙;未婚女子戴冠子,穿背子;妾室则戴假髻,穿背子。
冠礼,要三次加冠,每次的服饰都不一样。第一次加冠,戴缁布冠,穿深衣,系大带,穿纳履;第二次加冠,戴帽子,穿皂衫,系革带,穿系鞋;第三次加冠,戴幞头,穿公服,系革带,穿纳靴。那些有官职的嫡庶子弟,第一次加冠,戴折上巾,穿公服;第二次加冠,戴二梁冠,穿朝服;第三次加冠,戴平冕服。如果用巾帽或折上巾代替三次加冠的礼帽,也是允许的。深衣是用白色细布做的,尺寸按照指尺来量,衣服由四幅布料缝制而成,衣长过胁,下接裳。裳由十二幅布料交叠缝制,上接衣,衣长及踝。衣袖是圆的,领子是方的,衣襟是曲裾,边缘是黑色的。搭配大带、缁冠、幅巾和黑履。士大夫平时冠婚、祭祀、宴请和会客时都穿这种衣服。
紫衫,原本是军校的制服。中兴以后,士大夫也穿紫衫,方便应付战事。绍兴九年,朝廷下令公卿和地方长官要穿冠带,但一直没执行。到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再次严令禁止穿戎服见百姓,从此紫衫就不再流行了。士大夫们都改穿凉衫,把它当作便服。
话说这凉衫啊,做的款式跟紫衫差不多,也有人叫它白衫。北宋乾道年间,礼部侍郎王曮上奏说:“臣发现现在好多官员都穿凉衫,看着实在不体面,而且在各种场合,不管是社交应酬、上朝办公,还是到地方视察,穿这素白的凉衫,显得特别难看,就像丧服一样。皇上现在正侍奉着太上皇和皇太后,更应该把这风气改改。再说这紫衫本来就是军人穿的,所以才被禁止,可现在大家图方便,都穿上了凉衫,这风气真不好。文武官员都得用,不能厚此薄彼,朝服之外,应该有便服,保留紫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结果呢,白衫就被禁了,除了骑马出行可以穿,其他时候都不许穿。要是想穿便服,那就穿紫衫吧。从那以后,凉衫就成了丧服了。
接下来说说帽衫。帽衫的帽子是用乌纱做的,衫是用黑色罗缎做的,还有角带,穿的时候还要系鞋。在北宋东京的时候,官员们平时社交都穿这个。南宋迁都之后,先改成穿紫衫,后来又改成穿凉衫,帽衫就很少有人穿了。只有官员家里办丧事、祭祀的时候才穿,国子监的学生平时也穿这个。
最后是襕衫。襕衫是用白色细布做的,圆领大袖,下摆有横向的襕,就像裙子一样,腰间还有个小口袋。进士、国子监学生和州县学生都穿这个。
公元1135年,宋高宗跟大臣们说:“金银珠宝首饰是女人的玩意儿,不仅浪费钱财,还助长奢靡之风,这关系到社会风气啊!我已经下令禁止宫里用这些东西了,现在没人敢违反。但老百姓家里可能还没改掉这个毛病,应该再严厉禁止一下,还得规定买卖黄金和采买金银珠宝的罪责和赏罚标准。”
公元1175年,宋孝宗给皇后展示新衣裳说:“这些珠玉都是宫里以前的老物件儿,一共没花多少钱,不到五万贯,要改掉奢靡的坏风气,就应该从皇宫开始。”然后他就问大臣们关于社会风气的看法,龚茂良上奏说:“都是因为达官贵人家模仿宫里的做法,才让这种风气传到民间。那些戴金戴玉的人,都说是宫里样式的。如果上面倡导朴素节俭,他们肯定就会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我还听说皇后娘娘的衣服,好几年都不换洗。请您下令告诉全国老百姓,并且命令有关部门严格禁止奢华浪费的行为。”
宁宗在位初期,也就是嘉泰年间,因为社会风气奢靡,就下令官员和百姓盖房子都要按照规定来,务必简朴。他还把宫里的金银珠宝拿到大街上烧了,达官贵人家里要是敢违反规定,就一定得受罚。“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 “珠玉就用禁中旧物,所费不及五万,革弊当自宫禁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