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纵,字元矩,是抚州临川人,政和五年考中进士。他做过确山县主簿、仙居县丞,一路升迁到承议郎、干办审计司。后来,两位皇帝北上,高宗皇帝想派使者去金国打探消息,但是朝中大臣听说以前派去的使者都被金国扣押了,所以都不敢去。崔纵却勇敢地站出来请求前往,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朝请大夫、右文殿修撰、工部尚书,让他出使金国。到了金国后,他首先义正词严地谴责金人的行为,要求他们归还两位皇帝,还三次给金国写信表达这个诉求。金人很生气,把他流放到偏远荒凉的地方,但崔纵始终没有屈服。过了很久,金人同意让南方的使者自己陈述情况,并允许他们返回。但是崔纵认为国家大事还没完成,不愿意离开。金国又用官爵来诱惑他,崔纵气愤之下,病情加重,最终带着节杖死在了金国。后来,洪皓和张邵回国后,把崔纵的遗体带了回来。朝廷还任命了他的侄子崔延年继承他的爵位。

吴安国,字镇卿,是处州人。他考中太学进士,官职一路升迁到考功郎官。后来,他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金国,正赶上金国违背盟约。金国想拘留他,逼迫他屈服,吴安国却义正言辞地说:“我的脑袋可以给你,但是我的节操不能丢!我只知道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皇上的命令我怎敢违抗!”金人被他的气概震慑住了,不敢再为难他,只好把他送回国。后来他做了袁州知州,最后去世。

林冲之,字和叔,是兴化军莆田人。元符三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御史台检法官、大宗正丞、都官、金部郎等职务,在京城任职长达十年。后来出任临江、南康两地的知州。

靖康年间,林冲被朝廷召为客郎中。后来金兵又来入侵,朝廷派副中书侍郎陈过庭出使金国,结果林冲也跟着被金人抓了。一开始金人还给林冲吃奶酪,后来宇文虚中奉命出使金国,金人也想以此拉拢林冲。但林冲态度坚决,表现得很强硬,金人很生气,把他流放到奉圣州。过了两年,陈过庭死了,金人逼迫林冲去伪齐国做官,林冲坚决不屈服;金人又把他流放到上京,他依然不屈服;最后,金人把他关押在显州极北寒冷的地方,在一个偏僻的佛寺里幽禁了十多年。

渐渐地,林冲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他以忠义自勉,竟然头发胡须都重新变黑了。临终前,他跟一起被囚禁的人说:“我今年七十二岁了,为国尽忠而死,我没有任何遗憾,只是恨国仇未报啊!”说完,他朝着南方痛哭一声就去世了。僧人把他葬在寺庙的角落里。后来洪皓回朝后把这件事禀报了朝廷,朝廷就给林冲的两个儿子都授予了官职。他的儿子叫林郁,孙子叫林震、林霆。

林郁,字袭休,宣和三年考中进士,后来调任福建茶司干官。建州勤王军队从京城回来后,林郁为士兵们讨要军饷,郡守却躲了起来,士兵们愤怒之下冲进军库抢夺军饷,还杀了转运使毛奎、转运判官曾仔和主管文字的沈升。林郁听说后赶紧去劝说士兵,结果也被杀害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又分别给林郁的儿子们授予了官职。林震,字时旉,崇宁元年考中进士,做到秘书少监的官职。他和蔡京父子不和,在大观、崇宁年间颇有名气。林霆,字时隐,政和五年考中进士,做过敕令所删定官。他批评绍兴和议,认为不应该把两位皇帝流放到万里之外,不闻不问,于是他辞官离开了京城。权臣对此非常愤怒,把他罢官,最终郁郁而终。莆田人称赞他为“忠义林氏”。宝庆三年,人们在他居住的地方为他建立了祠堂。宝祐年间,朝廷又赐给他一百亩田地,用来祭祀他,以表彰他的忠义。

滕茂实,字秀颖,杭州临安人,政和八年考中进士。靖康元年,他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代理工部侍郎,跟随路允迪出使,被金人扣留。当时滕茂实的哥哥滕陶在代州做通判,已经投降了金国。金将粘罕早就听说过滕茂实的名声,于是把他迁到代州,又从京城把他的弟弟滕华接来和他一起居住,以此来安抚他。

宋钦宗皇帝离开都城后,以前的臣子们没有一个敢去问候他的起居情况。滕茂实听说钦宗皇帝快到了,就立刻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并且刻上“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九个字,用奉使用的黄幡包好,交给他的朋友朔宁府司理董诜。钦宗皇帝到达郊外时,滕茂实戴好帽子,穿好衣服前去拜见,跪在地上哭喊着。金兵告诉他:“国家都破了,皇帝也被迁走了,之所以留下你,是因为打算重用你。”他们强迫滕茂实换掉衣服,但是滕茂实坚决不肯,看到这一幕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滕茂实请求跟着旧主一起走,金兵不允许,他忧愤成疾,最终死在了云中。董诜回到南宋后,把滕茂实写的祭文告诉了张浚,张浚任命董诜为陕西转运判官,并将滕茂实的事迹上报朝廷。绍兴二年,朝廷追赠滕茂实为龙图阁直学士,并且给他的家人安排了三个官职。

魏行可,建州建安人。建炎二年,他以太学生的身份应募出使金国,被任命为右奉议郎,加封朝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担任河北金军前线的通问使,还兼任河北、京畿的抚谕使。当时河北的红巾军非常多,魏行可起初很害怕被他们攻击,但后来他一展示使节的旗帜,那些红巾军都纷纷退去了。魏行可渡过黄河,在澶渊见到了金兵。金兵知道他是平民百姓借官出使,对他非常冷淡,并且把他扣留下来不让他走。魏行可曾经给金兵写信,警告他们“不戢自焚”的祸患,信中写道:“你们大金国占据中原,拥立刘豫,刘豫有什么德行?赵宋有什么罪过?如果你们赶紧把中原还给赵宋,比拥立刘豫要好得多!”

绍兴六年,魏行可去世。绍兴十三年,张邵回到南宋,讲述了魏行可忠贞节义为国捐躯的事迹,魏行可的父亲通直郎魏伯能也向朝廷上诉,于是朝廷追赠魏行可为朝奉郎、秘阁修撰,此前已经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官职,这时又给了他的一个孙子官职。

魏行可出使的时候,吴人郭元迈以以上舍的身份应募,担任右武大夫、和州团练使,作为魏行可的副使,他不肯剃光头发换取官职,也死在了北方。

阎进,是宣武军的人。靖康初年,朝廷派使者去金国联络,阎进跟着去了。到了云中府,金兵把使者们都抓起来,分散看管,阎进就逃跑了。后来被抓回来,留守高庆裔问他:“你为啥要逃跑?”阎进说:“我想念大宋啊!”高庆裔又问:“皇上待你不错,你逃跑是为什么?”阎进说:“就算锦衣玉食我也留恋不下来!”高庆裔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放了他。他一共逃跑了三次,最后一次才被杀。临死前,阎进对刽子手说:“我要朝南受死,因为南边是我皇帝的所在。”刽子手拉他的胳膊想让他朝北,阎进猛地站起来,转了好几个圈,最后还是朝南死了。

阎进手下有个武校尉叫朱绩,也跟着去了金国,被分到粘罕那里。朱绩在粘罕那待了几天,突然要娶个老婆。粘罕很高兴,让他从俘虏的妇女里挑一个,朱绩挑了个最丑的,大家都搞不懂他是什么意思。不到半个月,他又逃跑了,被抓回来后,粘罕大怒,朱绩笑着死在了棍棒下。其实朱绩要娶老婆,是为了稳住粘罕。

赵师槚因为犯了罪,被关在西外宗正司。福建提刑王梦龙觉得他很有本事,很勇敢,能用得上,就让他负责制造兵器。正好敌人打到尤溪,就让赵师槚带几百士兵去守卫。出发前,他在军旗上写了很大几个字:“不与贼同生!”大家都觉得他好样的。敌人来了,赵师槚在山林里迎战,冲在最前面。打了十多回合,敌人越来越多,赵师槚的马正好陷到田里了,敌人砍掉了他左臂,赵师槚用右手拔出佩刀,砍死了七个敌人。力气用尽了,士兵们想逃跑,赵师槚仰天大喊:“赵师槚为国捐躯于此!”然后就战死了。尤溪的老百姓在他战死的地方为他建了庙。枢密使王野请求朝廷给他追封和赏赐,于是朝廷追封他为武节郎,并给他的一个儿子赏赐。

易青是都督行府摧锋军里的一名士兵。一开始,广东的贼寇曾衮原本也是朝廷的士兵,后来投降又叛变。绍兴六年十月,经略使连南夫和摧锋军统制韩京在惠州碰头,一起带兵去讨伐曾衮。韩京招募了七十三名敢死队,夜里袭击曾衮的营寨,易青也在其中,结果被抓了。贼寇把他押到后军赵续的营寨外面,对赵续说:“你们大军被我们抓的可不少啊!”易青大声喊:“别信他,被抓的只有我一个!”贼寇又说:“我们不杀你,只要经略使拿着招安的黄榜来招降就行。”易青又喊:“别听他的!尽管杀了我,我只要用死来报效国家!”贼寇一怒之下把他烧死了,易青死的时候还在不停地骂贼寇。易青没有妻子儿女。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特别赠予他保义郎、阁门祗候的官职,并为他举行祭祀。

胡斌是殿前司的一名军官。童德兴率领军队驻守邵武,江浙和福建的盗寇作乱,知道邵武有军队驻守,不敢轻易进攻。后来招捕司下令让童德兴商议对策,童德兴只留下胡斌和几百名士兵驻守城内。绍定三年闰月己卯日,盗寇大举进攻,其他士兵都逃跑了,只有胡斌奋勇迎战,杀死了很多盗寇。贼寇又增兵,官兵只剩下几十个人了,有人劝胡斌说:“敌众我寡,咱们还是躲起来吧!”胡斌说:“城里的百姓死了上万人,现在只有几千人从东门逃出来了,我要是不拦住贼寇,让他们逃走,贼寇就会追在他们后面,一个都活不了!”于是胡斌在巷子里作战,大声喊着:“我死也要救百姓!”最后弹尽粮绝,战死了,他的尸体笔直地站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倒下。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赠予他武节大夫的官职,并抚恤了他的家人。枢密院编修官王野听说邵武百姓在胡斌战死的战场上建了一座庙,请求用“武节”作为庙名,朝廷批准了。

范旺,是南剑州顺昌县巡检司的一个军校。一开始,顺昌县的土匪俞胜等人造反,官吏都逃跑了,当地的士兵陈望竟然幸灾乐祸,还跟射手张衮商量着一起响应土匪,占领寨子。范旺大声呵斥他们说:“咱们的父母妻子都靠国家供养活着,现在连讨伐贼寇的力量都没有,反而还帮着他们作恶,这简直是没有人性啊!”那些匪徒很生气,挖了他的眼睛,杀了他。

他有个儿子叫范佛胜,二十岁,以勇敢闻名。贼人骗他说他父亲有命令要召见他,等他去了,就把他也杀了。范旺的妻子马氏听到这个消息,一边走一边哭,贼人想强迫她,但她坚决不从,最后被贼人杀害了。

等贼寇平定之后,范旺的尸体埋在地里,但隐隐约约没有完全腐烂,当地人都很惊讶,就为他建了一座城隍庙的塑像,每年都祭祀他。绍兴六年,转运使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追赠他承信郎的官衔,又重新为他修建了祠堂,称为“忠节祠”。绍兴二十八年,朝廷再次下诏,为他建立了“愍节庙”来祭祀他。

马俊,有人也叫他马进,是太平州慈湖砦的士兵。绍兴二年,砦里的士兵陆德、周青、张顺等人占据州城叛乱,周青是他们的主要策划者,他们约定第二天把城里所有年轻力壮的人都刺字为奴,然后杀光老弱病残,再带着人马渡江。马俊是周青的部下,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暗中联合了十个同伙,准备先杀了这些贼人,然后告诉大家打开城门,他的同伙都答应了。马俊回家告诉了妻子孙氏,和她告别,到了南门,等周青出来上马的时候,他砍中了周青的脸颊,其他九个人害怕了,都不敢上前。结果马俊和他的妻子都被杀害了。周青受伤后卧床十多天,贼寇四散逃窜,官兵到来,陆德、周青最终被处决。三年后,朝廷追赠马俊修武郎的官衔,并为他建立了祠堂,称为“登勇祠”。

杨震仲,字革父,是成都府人。他很早就展现出刚正不阿的气节,并且有志于报效国家。淳熙二年考中了进士。他担任阆州新井县的县令,以施行仁政而闻名。

先说这范震仲,他当上了兴元府通判,还兼任大安军的军政长官。吴曦造反了,听说范震仲的名声很好,就派人来招降他。范震仲推说自己有病,不去。当时大安军的军教授史次秦也被吴曦招降,他就去跟范震仲商量。范震仲说:“大安府是武兴府发展起来的,是整个西蜀最富庶的州府,要是咱们先投降了他,那其他州郡都会跟着投降。可是我现在没能力反抗他,只能以死明志了。你不同,你不是城里的人,而且你母亲还在家,你没必要死,赶紧逃走吧!”然后范震仲嘱咐史次秦说:“我死了,就用一块布裹着我的尸体,用一个小棺材埋了就行了。”

吴曦派兴州都统郭鹏飞代替范震仲,催促他赶紧过去。郭鹏飞设宴款待范震仲,可是从头到尾都没见范震仲有什么表情。范震仲回到住处,点上灯独自坐着,一直坐到三更天,才叫来仆人要热水喝。热水刚端来,范震仲就喝毒药自杀了。史次秦按照范震仲说的做了,把范震仲的尸体安葬在萧寺,整个大安府的人都为他哭泣。

范震仲死之前,给家人留了封信:“武兴的事情,要是投降了吴曦就失节了,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不投降,马上就会有杀身之祸。我死了,祸患就只在我一个人身上,不会连累到我的妻子儿女。人哪有不死的?只要我死了,我的儿子能独立生活,那我就死而无憾了。”从范震仲死后,蜀地的义士们都很受感动,开始纷纷商议怎么除掉吴曦。第二年,吴曦被杀,蜀地的统帅安丙、杨辅把范震仲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追赠他朝奉大夫、直宝谟阁的官职,还给他的两个儿子官职,并且把他的家乡改名为“义荣”。吴猎宣谕西蜀,还为范震仲请求建立庙宇并赐谥号,庙宇名为“旌忠庙”,谥号为“节毅”。

再说说史次秦,他是眉山人,考中了进士。吴曦叛乱后,急着招降史次秦,史次秦一直推脱躲避。后来,伪大安军节度使郭鹏飞逼他去,他就用石灰和桐油涂抹双眼,再用附子末敷在上面。等他到了吴曦那里,眼睛已经肿得厉害了。史次秦的母亲年纪很大,为人也很贤惠,听说史次秦被吴曦招降,马上派家人送信说他病得很重,还说:“恐怕说生病不够让人相信,不如直接报丧吧。”吴曦这才同意让他回去。吴曦被杀后,蜀地的统帅把史次秦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提升他的官职,让他担任利路主管文字的官职,最后做到合州太守。

话说有个叫郭靖的,是高桥地方一个有钱有势的巡检(相当于县里的治安官)。当时吴曦叛乱了,四川四州的老百姓不愿意再当金国的子民,都丢下田地房屋,带着老人孩子,顺着嘉陵江往下游逃难。到了大安军,杨震仲这个人很机智,想办法给大家发放粮食,所以当地没有一个人因为饿死。吴曦想把这些逃难的人赶回去,但大家都坚决不肯。郭靖当时也在这些难民里,到了白崖关的时候,他对弟弟郭端说:“我们郭家世代都是大宋的子民,自从金人入侵边境以来,我们兄弟俩都没能为国家捐躯报效,只得逃难来到这里。现在又被吴曦赶,我实在不忍心丢弃汉人的衣冠,我宁愿死在这里,做赵宋朝的鬼!”说完就投江自杀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高稼这个人,字叫南叔,是邛州蒲江人。真德秀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这是个国家的栋梁之才。嘉定七年,他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成都尉,后来升迁为九陇丞。他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邀请到潼川府路都铃辖司办事。当时制置使崔与之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调到本司办事。

高稼为人正直,敢于讲真话,非常忧国忧民。后来郑损当了制置使,他就请求离开。朝廷觉得高稼在军事方面有功劳,没过多久,就把他调任绵谷县知县。当时制置司想废除总领所擅自发行十一州的会子(一种纸币),这可是绍兴、隆兴年间朝廷批准发行的啊!命令一下达,老百姓都怀疑了,纷纷罢市。高稼赶紧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接济穷苦百姓。他弟弟高定子当时在总领所负责文书工作,兄弟俩一起查清了会子发行中的错误,尽力挽救,最终保住了发行会子的一半,这才勉强维持了公私的运转。那一年闹大饥荒,上级官员却置之不理,高稼拿出自己所有的钱,买来粮食救济百姓,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郑损入蜀的时候,高稼和他的弟弟高了翁一起在朝廷上劝谏,说郑损一定会把事情搞砸。郑损记恨在心,就弹劾高稼,把他罢官了。

1242年,元兵打到武阶,损兵折将后就逃跑了。桂如渊当时镇守四川,被任命为沔州通判,不久又兼任幕僚。稼首(稼的字)就对桂如渊说:“四川的三关是门户,五个州是屏障,自从之前的帅府放弃了五个州,老百姓就没啥斗志了,万一敌人来了,他们还有抢粮食的方便,说不定就留下来投敌了。现在必须赶紧想办法,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有个依托。”桂如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修建了84座山寨,还招募了5000义兵,和老百姓约定:“敌人来了,官兵守着原来的堡垒,老百姓守着山寨,义兵负责游击,这样才能保证敌人前面抢不到东西,后面也待不长久。”

元军从东线进攻,桂如渊很担心,就派稼首去洋州。稼首日夜琢磨着怎么防守,发现洋州地势平坦,一个兵都没有防守,于是建议把金州的军队调一千人来洋州驻防,并且自愿承担他们的军饷。李心传把这事儿报告朝廷,但没得到批准。等到凤州失守了,四川制置司才同意稼首的请求,调金州兵过去,可兵一直没到。汉中失守后,梁州、洋州几十万老百姓都逃到安康去了。稼首就转移到黄金渡,收拢散兵游勇,招募忠义之士,然后拿着制置司的命令,把老将陈昱请到安康,委以收复失地的重任。陈昱调集各路军队,召集青座、华阳等关口的守将,一共集结了3000人马,稼首把洋州的钱粮全部拿出来供给军队。他把洋州的事务交给通判,自己则临时担任节度使,督促各路将领继续进攻。沔州失守后,元兵逼近大安,益昌也吓坏了,稼首赶紧下令军队赶往沔州,自己也亲自赶到西县支援。

如渊这个人,因为办事方便,被任命为利州提刑司,还兼任兴元府制置司的职务。制置司让他负责看守米仓,稼就给他写信说:“现在的情况就像下棋一样,关键在于谁先谁后。如果只想着保住分水、三泉和米仓,一旦敌人从宕昌、清川那边打过来,谁又能抵挡呢?不如把兴元府、沔州和利州三个军事机构分别驻扎在凤州,让制置司已经招募到的忠义之士和关陕地区复仇的勇士们,联合起来进攻,这样就能挫败敌人的锐气了。”如渊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等到天水、同庆都被敌人屠城了,西和的包围也越来越紧,如渊这才集合起一万多军民去救援,可是路途太艰难了,根本就赶不上,西和城就已经失守了。很快又传来消息,砦窠、七方那边的军队也都溃败了,稼就带着剩下的百姓驻扎在廉水县,招募保甲,安排好各个路口,来保卫巴山地区。那时候,在军队里当文官的,就只有稼一个人了。

如渊被罢免职务后,李某接替了他的位置。因为稼长期劳累,李某就请求把他调到内地任职,让他去荣州做知州。殿中侍御史汪刚中是如渊的同党,他想让稼替如渊分担罪责,就说蜀地战败的责任全在稼,于是就急忙把稼罢官,还降了他的两级官职。李心传见到皇帝,为稼辩解说他没罪,不应该被罢官。

后来,宣抚使黄伯固邀请稼去做阆州知州。没过多久,黄伯固就离职了,制置使赵彦呐又以参议官的身份邀请稼到他身边工作。制置司靠近汉中,稼认为汉中防备空虚,没有设防,应该在仙人原修建防御工事,作为紧急情况下调兵遣将的地方。赵彦呐就派稼去负责这件事,稼到了仙人原之后,就修建营垒,储备粮草,整备器械,开凿水源,各种防御措施都准备得非常周全。

正巧这时候朝廷要召稼回去,赵彦呐就暗中奏请朝廷留下稼,让他担任直秘阁知沔州、利州提点刑狱兼参议官。稼刚到任,就向神明祈祷说:“这个郡县在经历了战乱之后,需要恢复生产,安抚百姓,我应该尽我所能,等到离开的时候,我保证带着我的行李,从剑门关回去。”于是他修缮破损的房屋,招募流散的百姓,老百姓都扶老携幼地纷纷前来投奔他。

北方的军队攻入西和,逼近阶州,稼协助赵彦呐登上仙人原督战。天水军曹友闻等人也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朝廷又提升了稼的官职,让他担任朝请大夫,还兼任关外四州安抚司的公事,负责西路的屯田工作。稼曾经代替赵彦呐向朝廷陈述蜀地军情和利害关系,皇上很欣赏他的奏章。

话说北方军队从凤州杀进来,东路军挡不住,一路打到河池,又到了西池谷,离沔州还有九十里地。当地官员百姓都吓得逃跑了,大家商量着要退守大安。这时,稼白彦呐站出来说:“今天这事儿,只能进不能退!咱们要是能打进去,占据险要地势,拼死保卫蜀地,敌人后方不稳,肯定不敢深入。要是咱们慌慌张张地调兵,退守内地,敌人就能一路长驱直入,蜀地就完了!” 彦呐又说:“这是我的决心!” 说完就带兵去了,留下稼白守卫沔州。

接着,北方的军队从白水关分六路杀来,距离沔州还有六十里。沔州没有城墙,只能依山设防。稼白高声呐喊,摆出威风凛凛的旗鼓,装作有很多军队,迷惑敌人。彦呐到了置口,把帐前总管和彦威叫回来守卫沔州,又把小将杨俊、何璘叫来,把所有兵力集合起来,还调来总管王宣带领的一千精兵增援。何璘的军队纪律很差,稼白抓到三个纵火犯,当场杀了他们。没过多久,北军大举进攻,何璘跑了,他的军队全溃散了,沔州城就这样失守了。

早些时候,友闻在七方驻守,知道沔州守不住了,劝稼白转移到山砦,自己带着部队去支援。稼白说:“七方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能放弃,我是郡守,城池更不能放弃!就算事不成,死在这里也值了!” 两天前,稼白的儿子斯得来侍奉他,因为时局危急,责任重大而担忧,稼白就给他讲了田承君“五日不汗”的故事,还说:“我能死守在这里,还有什么遗憾呢!”他还给李心传写信说:“我一定坚守沔州,没有沔州就没有蜀地了。我觉得这次行动,对得起知己好友。” 事情紧急的时候,参议杨约劝稼白先退守大安,稼白大声说:“我作为监司,负责守卫城池,你作为幕僚,负责来回支援,咱们各尽其职!” 常平司的属官冯元章带着官吏士兵苦苦请求稼白先避一避,稼白都没动摇。城池失守后,大家拥着稼白要他出去,稼白呵斥他们,但拦不住,敌兵骑兵四面围住他,他最终战死了。朝廷下诏追赠稼白七级官阶,追封为正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谥号为“忠”。后来,他的儿子斯得当了宰相,又追赠他为太师。

稼这个人啊,特别慷慨,志向远大,听到别人做好事,就忍不住夸赞;要是做了坏事,他也敢当面指出来。推荐人才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推荐的不够多,对钱财根本看不上眼,就像粪土一样。他死的那天,整个县城的人都哭了,谁听了不伤心呢?他写了一本书叫《缩斋类藁》,一共三十卷,这可是有记载的。

曹友闻,字允叔,是庆阳府栗亭人,是武惠王彬的第十二代孙。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弟弟曹友谅一起,不远千里去拜师访友。宝庆二年考中了进士,先是被任命为绵竹尉,后来调到天水军当教授。

城池已经被包围了,曹友闻一个人骑着马,晚上偷偷地进城,和守城的张维一起组织百姓,奋力抵抗敌人。战斗结束后,制置使专门为他制作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满身胆”三个字来表彰他。没过多久,敌人又来了,曹友闻拿出全部家产招募忠义之士,招募到了五千名精兵强将。制置使李大人命令曹友闻带领这些忠义之士,守卫仙人关,一边打仗一边撤退,一直退到峡口,依险据守。前军统制屈信带领部队冲锋陷阵,结果把四个州的人口牲畜都抢来了。到了秦填,派左军统制杜午去迎战,结果打不过敌人。曹友闻命令军队占据有利地形,自己冲锋陷阵,冒着箭雨和石头,走在士兵前面。屈信和统制张安国又带兵出战。战斗结束后,制置使命令他去守卫七方关。

北方的军队先攻破了武休关,接着又攻破了七方关,然后进入沔州金牛,到达大安,又分兵从嘉陵江木皮口绕到何进军的后面,结果何进军战败身亡,北方军队长驱直入,攻进了剑门关。曹友闻和弟弟曹万各自带领部队,走小路翻越毡帽山,到达青蒿坝,在白水江中游发生激战。战斗结束后,制置司命令他们驻扎在阆州。叛将鲁珍被陈隆所杀,鲁珍的部下到处烧杀抢掠,曹友闻讨伐并斩杀了他们的将领郭虎、蔺广、杨仲等人,其余的残兵败将都逃散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天水军知军。

话说,金兵打进了凤州,又抢了河池,直逼同庆。当时有个叫友闻的人,赶紧秘密派王汉臣和张祥这两个将领去,给了他们作战计划,让他们出战。部队到了城下,友闻就让各个将领分别守住城门,先藏起旗子,不敲锣打鼓,让士兵们做好准备,等敌人靠近了再打鼓升旗,一起放箭扔石头,狠狠地打!他还让王汉臣他们走小路去打敌人侧翼,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在后面堵截敌人,这一仗打得可漂亮!

端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友闻又派万与忠和时当可这两个将领,分别带兵去碎石头和青蒿谷,前后打了好多次仗。上级领导一看他这么能打,就给他升官了,直接提拔他当了天水军的发遣官(相当于天水军区的司令)。

后来,金兵又从西和打到了阶州。友闻说:“阶州虽然不是我们的地盘,但也不能看着他们打啊!”于是他就带兵去和其他的军队会合。他让全贵带先锋部队冲锋陷阵,夏用从左边进攻,张成从右边进攻,陈庚、万与忠、友谅这几个将领则在战场上跑来跑去督促士兵作战。这一仗又打赢了!上级领导赵彦呐高兴坏了,就让他管辖利州的军队,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作,还给他升官,封他为武翼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并且让他担任权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的统制,驻扎在石门,控制着七方关。

第二年,金兵攻破了武休关,打进了沔阳,利州的提刑高稼还战死了。上级领导带着部队驻扎在青野原,结果被金兵包围了。友闻一听,说:“青野原是蜀地的咽喉要道,不能耽误!”于是他就派万与忠带兵从冷水口渡过嘉陵江,到达六股株,打了好多胜仗。晚上,他们悄悄地走小路,直奔青野原。上级领导很佩服万与忠的勇敢,让他指挥军队作战。金兵撤退后,友闻也带精兵赶到了青野原下,半夜里又和金兵打了一仗,终于解了围! 因为这一系列的战功,他又被封为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继续担任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的统制。

话说金兵攻破了沔州,又打到了大安。听说这事儿,(友闻)立马派摧锋军统制王资和踏白军统制白再兴赶紧去支援鸡冠隘,同时让左军统制王进守住阳平关。

友闻自己也上了溪岭,手里拿着五方旗,指挥完部队,好家伙,几万兵马就杀到了阳平关!然后,他派王进和游奕部将王刚去打仗,他自己也带着亲兵和背嵬军冲锋陷阵,左右两翼齐头并进,一阵猛射。敌人被打退了,友闻就对忠义总管陈庚和当可说:“敌人肯定要回过头来攻打鸡冠隘,咱们得赶紧去支援!”

果然不出所料,金兵带着上万步骑攻打鸡冠隘。陈庚带着五百骑兵冲上去跟敌人硬碰硬,当可指挥步兵从左右两翼发起进攻,王资和白再兴也从隘口杀出来迎战,双方打得血流成河,足足十多里地都是血迹,金兵这才撤兵。

因为这次大胜,朝廷特地任命友闻为眉州防御使,还保留了他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的头衔,又让他兼任沔州驻扎,负责关外四州的安抚工作,并让他暂时代理沔州知州,统领本府的驻军。他的弟弟万差也升官了,被任命为同庆府知府、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继续总管忠义军马,统领驻军,驻扎在董仙,主要负责和沔州、利州共同承担边防事务。

明年,有个朋友(指文中提到的友闻)要带兵去守仙人关。探子来报,说北方联军,包括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的军队,加起来有五十多万人马,浩浩荡荡地杀过来了。朋友就对大家说:“国家的安危,就看这一仗了!咱们人少敌众,可不能盲目作战。一定要占据有利地形,采取出奇制胜、埋伏偷袭的策略来对付他们。”

北方的军队先攻打武休关,打败了都统李显忠的军队,然后就攻入兴元,准备攻打大安。负责指挥作战的赵彦呐就派人给朋友下命令,让他赶紧去守住大安,保护好蜀地的入口。朋友马上写信给赵彦呐说:“沔阳是蜀地的险要之地,我在这里屯重兵,敌人后方不稳,肯定不敢越过沔阳进入蜀地。而且曹万、王宣两路军队也会前后夹击,保证能打胜仗。大安地势平坦,没有险要之处可以防守,正适合敌人的骑兵作战,不适合咱们的步兵,更何况咱们人少敌众,怎么能在平地上抵挡住他们呢?”赵彦呐不听他的劝告,一天之内就派了七个快马送来催促的命令。

朋友认为,以少胜多,只有趁着夜色出奇兵,内外夹击才行。于是他派万友谅带兵去占据鸡冠隘,插满旗帜,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咱们在坚守。朋友自己则挑选了一万精兵,趁着夜色渡过江,悄悄地到流溪埋伏起来。他跟大家约定:“敌人来了,我们就鸣锣击鼓,点燃火把作为信号,外面的人就喊杀声。”果然,北方的军队来了,万友谅带兵迎战,敌方将领八都鲁率领一万多人马,达海也率领一千人马,来回冲杀,箭如雨下。万友谅身中数箭,就命令各路军队点燃烽火。朋友就派选锋军统制杨大全、游奕军统制冯大用率领本部人马从东菜园杀向敌人的后队;派敢勇军总管夏用、知西和州神劲军总管赵兴率领军队从水岭杀向敌人的中军;派知天水军安边军总管吕嗣德、陈庚率领军队从龙泉头杀向敌人的前队。朋友自己亲自率领三千精兵,快速赶到隘口下,先派保捷军统领刘虎率领五百敢死队冲向敌人的前锋,敌人的前锋纹丝不动,原来敌军伏兵三百骑在路旁,刘虎的敢死队咬紧牙关拼死冲杀。

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众将领都请求说:“雨下这么大,路都变成泥泞了,脚都陷进去了,不如等雨小一点再进攻吧。”朋友斥责道:“敌人知道咱们在这里埋伏,咱们要是拖延时间,就会失去战机!”于是他率领大军一起冲了上去。朋友杀到龙尾头,万友谅听到消息,五更时分就从隘口杀出来,和朋友会合。内外两军都殊死搏斗,血流漂橹,长达二十里。西军的士兵平时都穿着棉袍代替铁甲,被雨水淋湿后,行动非常不便。天亮后,敌人的军队越来越多,他们用铁骑把友闻的军队包围起来,朋友叹息道:“这大概就是天意吧!我只有战死了!”于是他大声痛骂敌人,还把自己的坐骑杀死,表示自己必死无疑。战斗更加激烈,他和弟弟万友谅都战死了,军队全军覆没,北方的军队乘胜长驱直入,攻进了蜀地。

汪世显这个人,在秦巩当地可是出了名的仗义疏财。他曾经送过一匹好马给朋友闻将军。后来闻将军打仗回来,路过战场,感慨地说:“蜀地的将军们,真是顶天立地的男儿啊!” 然后就隆重地祭奠了闻将军。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破格授予汪世显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的官职,并在庙里为他褒扬忠义,追谥为“毅节”,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封为承务郎。另外,还特别追赠汪世显的岳父为武翼大夫,他的两个女婿也分别被封为成忠郎。

陈寅是宝谟阁待制咸的儿子,他考中了两次漕司贡士,凭借父亲的关系补了官,后来在各个州县做官。绍定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西和州知州。西和州是边疆重地,陈寅虽然是读书人,却毫不畏惧困难。北方的军队入侵,都统何进驻守大安,只有统制官王锐带着一千多忠义之士守城。陈寅发誓要和百姓一起保卫西和州。一开始,百姓们还跟着陈寅留在城里,觉得很安全,后来陈寅要调动百姓去其他地方,大家就没了固定的想法。陈寅却留下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全家二十八口人,他说:“大家都只顾着自己家,那还有谁来守城呢?”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团结忠义之士,准备死守到底。

北方的军队十万大军攻打城池的东南门,还让投降的人当先锋。陈寅写了檄文来激励大家,亲自拿着旗鼓,鼓舞士气,迎敌作战,箭矢和石头像雨点一样飞来。敌人退兵后,第二天一大早,敌人又增兵来攻。陈寅带领忠义的民兵和敢死队奋勇作战,一天一夜打了数十个回合,敌人最终退兵。制置司把陈寅的功劳通报了各个州郡。北方的军队砍伐树木制作攻城器械,又增兵数十万,包围了州城。何进和陈寅本来就不合,陈寅立了功,更是让其他将领忌恨。这时候,陈寅向朝廷求援非常紧急,过了很久,制置司才派刘锐和陈瑀等忠义之士前去救援,但他们都观望不前,刘锐刚到七方关,陈瑀还没到仇池,就都以道路不通为借口。陈寅带领民兵日夜苦战,援兵却迟迟不到,最终城池失守了。

寅对他的妻子杜氏说:“你赶紧为自己打算打算吧。” 杜氏大声说:“哪有活着一起享受你的俸禄,死了却不同你一起为国尽忠的人呢?”说完就登上高高的堡垒自尽了。两个儿子和儿媳都死在母亲身边。寅把他们收敛起来焚化后,就穿着朝服登上战楼,面向皇宫焚香,哭喊着说:“我当初谋划守卫这座城池,是为了做蜀地的屏障,城池不保了,我也该死了。我没有辜负国家!我没有辜负国家!”说完,他磕了两个响头,然后拔剑自刎而死。和他一起死去的宾客有二十八人。一个儿子后来赶到,也想要自杀,士兵们抱着他说道:“不能让忠臣断后啊!”然后大家一起从城墙上放下绳索逃走,这个儿子也摔断了腿死了。制置司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特地追赠他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的官职,赐给他三千贯钱,并在他的家乡和曾经守卫的州府为他立庙。很久以后,又追赠他华文阁待制的官职,谥号襄节。

贾子坤,字伯厚,是潼川怀安军人,嘉定十三年考中进士。他担任西和推官,代理通判。关外遭遇战乱,子坤和郡守陈寅一起誓死保卫城池。城池失守后,子坤穿着朝服,和他的全家十二口一起殉国了。朝廷追赠他承议郎的官职,并封他的父亲崧为承务郎。他的儿子仲武被授予宣教郎、隆州签判的官职,后来又改任奉议郎、果州通判,最终也去世了。

仲武的儿子昌忠、纯孝兄弟俩,都在咸淳七年考中进士。纯孝在扬州当教授,得到帅府李庭芝的赏识,被调到江淮总幕府工作。北方军队南下入侵江南,两位皇帝在福州,朝廷以史馆检阅的身份召见他,他推辞了。正好丞相文天祥邀请他到幕府工作,后来又授予他秘书丞的官职,提升为吏部郎中。他母亲去世后,他起复为右司,升任朝散郎。崖山战败后,纯孝抱着两个女儿,和妻子牟氏一起投海自尽了。

刘锐当了文州知州。嘉熙元年,北方军队来攻打,刘锐和通判赵汝向依仗着城池坚固,带领七千多军民日夜奋战,杀伤敌人很多。抵挡了两个多月,援兵却没来,城里没水了,只能到江里去打水喝。偏偏陈昱因为去年丢了沔州,被调到文州来当官,他半夜偷偷翻墙投降了敌人,还把城里情况都告诉了敌人,献上了自己女儿给敌军大将,敌人因此增兵猛攻,一夜之间就把江水改道,流到几里地以外去了。刘锐知道城池守不住了,就召集家人,让他们都喝了毒药,全家人都死了,然后把家人的尸体和公私财物都堆在一起,点火烧了。刘锐家一向讲究礼法,他最小的儿子同哥才六岁,喝药的时候还规规矩矩地磕了个头,旁边的人都感动得哭了。

赵汝向是宣城人,箭术很好。城破被抓后,敌人先砍掉他的双臂,再把他凌迟处死。刘锐和他的两个儿子则自刎而死,这次战役军民死伤数万人,损失惨重。

蹇彝是潼川通泉人,嘉定二年考中进士。后来官做到金州通判。端平三年,北方军队攻打四川,蹇彝死守城池,但敌我力量悬殊,最终被俘,宁死不屈。他的儿子永叔也奋力抵抗,城破后,全家人都殉城了。他的弟弟蹇维之,绍定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在利州都统王宣手下当行参军事,也英勇迎敌,战死沙场,朝廷特地给他儿子升了官。

何充,是四川德阳人,秘书监何耕的孙子。他担任黎州通判,代理州事的时候,就预先制定了防御计划。宋能率军打来后,何充建议赶紧在邛崃修建大小两个粮仓,以及一百间营房,他还亲自督促工程进度。结果关隘失守了,何充想自刎而死,但没成功。敌军主帅喊他过去说话,承诺不会杀他。何充说:“我家祖孙三代都吃着赵家的俸禄,为赵家死,我一点也不后悔!”

主帅特意搭起帐篷,让众将领围坐,却空出一个座位,然后喊何充:“你要是投降,就坐到这个位置上。”何充却在地上坐下来,坚决求死,主帅只好作罢。过了几天,主帅又叫他过去,想剃掉他的头发,羞辱他。何充说:“杀我可以,剃头不行!” 后来,主帅又让他写招降百姓的告示,何充说:“我可是黎州的官员啊,我能号召百姓投降,让他们被杀吗?就算我家有人死了,这告示我也写不了!”敌军将领送给他酒、茶、羊肉和牛肉,都被他拒绝了。从那以后,他只喝水,连一口茶都不喝。

敌人知道他意志坚定,没办法,决定把他凌迟处死。主帅说:“这是个南方的硬汉子,让他痛快点死吧!”于是,何充被斩首。何充的妻子陈氏则不停地痛骂敌人。一开始,何充被叫去的时候,陈氏就打算跟着一起去。主帅问她:“我没叫你,你怎么来了?”陈氏说:“我是来求死的!”何充死后,陈氏向东拜了拜,说:“我和夫君虽然死了,也可以对赵家问心无愧了!”然后,她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何充夫妇遇难的时候,亲戚朋友劝他们苟且偷生,何充正色道:“我和妻子儿媳,誓死同心,你们自己想活命就走吧!” 当时,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了起来,有四十多人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死。何充的部下男士麟、孙驹行、以及堂弟何仲桂都先于何充而死,只有他的长子何士龙活了下来。

许彪孙,是显谟阁学士许奕的儿子,担任四川制置司参谋官。景定二年,刘整叛乱,有人召见许彪孙,让他起草投降的文书,把潼川路献给叛军。许彪孙对使者说:“我的胳膊可以砍断,但这支笔,我绝对不会用来写投降书!”说完,他就关上门,和家人一起服毒自尽了。

好家伙,战事连连啊!先说张桂,他当时是都统,结果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直接带兵袭击了他的营地,张桂和金文德(统制)都战死了。纳溪的曹赣一家老小,也都没能逃过这场灾难,全死了。景定四年的时候,沔州都统胡世全护送粮草到虎象山,结果碰上敌人,打输了,也战死了。咸淳二年,北方的军队攻占了开州,守将庞彦海也壮烈牺牲了。到了德祐元年,泸州守将梅应春杀了判官李丁孙和推官唐奎瑞之后就投降了,而珍州守将江彦清则在巷战中战死了。

陈隆之这个人,具体做过啥官儿,史书上没记载太清楚。只知道他后来当上了四川制置使。淳祐元年十一月,成都城被围困了十多天,愣是没攻下来。结果他手下的一个将领田世显趁着夜里偷偷打开城门,北方的军队蜂拥而入,陈隆之全家几百口人,全都被杀害了。 敌人把陈隆之押送到汉州,要他去劝汉州守将王夔投降。陈隆之对着王夔大声说:“大丈夫就应该死战到底,绝对不能投降!” 说完就被杀了。五年后,提刑袁简上报了这件事,朝廷特别追赠他徽猷阁待制,不光他自己得了恩泽,还把恩泽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并且给他立庙,追谥。

还有个叫史季俭的,是威州棋城的主簿。成都城破的时候,他的儿子史良震和女婿杨城夫都拼死抵抗,后来朝廷也分别追赠他们两个官职,还给史良震的儿子一个下州文学的职位。

王翊,字公辅,是郫县人,宝庆元年考中进士。吴曦曾经邀请他当幕僚,后来吴曦叛乱,王翊坚决不投靠他,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气节。吴曦很生气,把王翊抓起来,想把他煮了吃掉,结果吴曦后来被杀,王翊才得以幸免于难。

嘉熙元年,丁黼被任命为参议官,他先把家人送回老家,然后写了一篇祭文祭奠祖先,发誓要为国捐躯。北方的军队打来了,帐篷里的提举官成驹第一个逃跑了,丁黼仓促应战,战死沙场。

这时,翊(此处应为官员名,下同)和司理王璨、运司干官李日宣等人组织兵力抵抗。敌军攻入官署,看见翊穿着朝服正襟危坐,问他是谁,翊说:“我是吃着朝廷俸禄的小官,危急关头却没能保住城池,死不足惜,快杀了我吧!”敌人又问他为什么不逃,翊说:“我愿意和这座城一起毁灭!”北兵们互相说道:“这是个忠臣啊!”于是下令不准杀他。敌军纵火抢掠,翊穿着朝服跳井自尽了。战后,他的家人从井里捞出他的尸体,衣冠依然整齐。转运副使蒲东卯也战死了。

汉州被屠城,权州事刘当可、判官邵复、录事参军罗由、司户参军赵崇启、知雒县罗君文都宁死不屈。邵复是雍氏家族的第六代孙。北军攻入眉州,知丹棱县冯仲烨战死了;攻占简州,简州守将李大全战死了;邛州守将赵晨亲自率领雅州的精兵强将出战,力战而死。

文州守将刘锐和通判赵汝向约定誓死保卫城池,轮流出战,被围困了十多天,水源断绝,城内军民半个月没喝到水,甚至到了吮吸妻儿血液的地步,但仍然没有人叛变。城池即将失守时,赵汝向仍然提着双刃刀冲入敌阵,身中十六箭,被俘杀害。刘锐先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父子三人登上文王台自刎而死。敌军到达遂宁,民兵赵朋奋勇抵抗,左臂都被砍断了,仍然战斗不止。

到了重庆,进士胡天启带着母亲逃难,敌军想杀他的母亲,胡天启的妻子张氏哭喊着请求以身代母,但敌军不答应,最终杀死了胡天启的母亲。胡天启夫妇痛哭着破口大骂,敌军将领被胡天启的义愤所感动,想活捉他,并对他说:“你归顺我,我们就一起享富贵。”胡天启更加义愤填膺地痛骂,最终夫妇二人双双殉难。事后,翊和赵汝向都被建立庙宇祭祀,并追赠谥号,其余殉难者也都分别给予了抚恤。

1260年,金兵攻破了吉平隘,守将杨礼和周德荣战死了。金兵又攻下了长宁,守将王佐父子也全部战死。打到阆州,推官赵广也战死了。到了蓬州,转运使施择善也战死了。到了顺庆,虽然守将段元鉴坚守城池,但是他手下的刘渊却把他杀了投降了金兵。

李诚之,字茂钦,是浙江东阳人。他师从吕祖谦学习。乡试考第一,后来进太学,考试也拿了第一名。南宋庆元初年,他当上了饶州的教授。父母去世后,他在父母墓旁守孝三年,直到服丧期满。后来他到福建安抚司办事,之后升迁到刑部和工部做架阁,又升任国子学录,因为直言敢谏而被罢官。

他再次被任命为江西转运司办事。当时有个使者要征收会子,根据各地财力强弱来收取钱财,李诚之认为这种做法扰民。使者很不高兴,说:“连商鞅的法令都能执行下去,你却这样犹豫不决?”李诚之脸色一变,说:“您是读书人,怎么想要效仿商鞅的做法呢?”于是他就辞去了差事。使者向他道歉,取消了那道命令才作罢。

后来他改任常州通判,又做了郢州知州。他预料到金人一定会撕毁盟约,于是大力修缮边防,准备战争,加强防御工事。之后他又调任蕲州知州。蕲州自从南宋迁都以来,从未遭受过战乱,李诚之却说:“我们没有做好防备,如果敌人长驱直入,我们该怎么办?”于是他和大家一起查看城墙,加固城防,建造敌楼和瞭望塔,修筑羊马墙,训练厢禁和民兵,用赏赐激励他们,还储备了四万石粮食。之前,蕲州的酒库每个月都要上缴四万五千钱给守将,但是李诚之分文不取,全部存入国库,用来补充军需。

嘉定十四年二月,金兵打到淮南来了。当时张诚之的任期已经满了,接替的人还没来,他想先把家小送走,听说战事吃紧,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长叹一声,对同僚说:“我这个书生两次戍守边疆,都七十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奢求呢?只欠一死了。咱们应该同心协力守城,守不住就战死!”于是,他挑选精壮士兵分守城墙,又招募敢死队迎敌,在横槎桥与金兵遭遇,大获全胜。

过了几天,金兵又来,人很多,在沙河边想渡河,又被张诚之打败了。第二天,金兵大举进攻,他们决开湟水,烧毁战楼,还是被张诚之击退了。第二天,金兵又把军队调到要冲,准备强渡,蕲州的士兵奋勇冲杀,杀了金兵的统帅。金兵虽然屡次受挫,但计策越来越巧妙,进攻也越来越猛烈。没过多久,金兵就攻到城下了,重重包围,还烧毁了木栅栏。张诚之带兵出击,又杀死了几十个金兵,还缴获了他们的印信。三月初一,金兵攻打西门,被张诚之用弓箭射退了。金兵又造了望楼窥探城内情况,张诚之用疑兵之计迷惑他们。金兵还派人送来书信威胁张诚之投降,张诚之杀了送信的人,把信还了回去。

两天后,金兵用攻城器械猛攻,张诚之设置机关抵挡,晚上又带兵袭击了金兵营地。张诚之料敌制胜,应变如神,就像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一样,金兵最终也没能得逞。这时,黄州失守了,金兵集中兵力,总共十多万人马。池阳、合肥的援军都溃败逃跑了,朝廷命令冯榯去救援这两个郡,冯榯到了边境却迟迟不进军。张诚之激励将士,勉励他们忠于国家,为国捐躯。城破后,张诚之率兵巷战,与金兵杀伤相当。他的儿子张士允力战而死,张诚之拔出剑来准备自杀,对家人说:“城池已破,你们应该赶紧自尽,不要受辱!”他的妻子许氏以及儿媳、孙女都投水自尽了。

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张诚之为朝散大夫、秘阁修撰,封为正节侯,在蕲州为他建庙,庙名褒忠庙,朝廷还赏赐给他银两和绢帛二百匹,又追赠他的三个儿子为迪功郎,追赠他的妻子为安人,儿子张士允为通直郎,战死沙场的儿媳和孙女也都追赠为安人。跟随张诚之一起战死的还有通判州事秦钜。

秦钜,字子野,是丞相秦桧的曾孙。他当时担任蕲州的通判。金兵入侵,他和蕲州知州李诚之一起拼命抵抗。他们向武昌和安庆求援,等了一个多月,援兵却没来。负责策应的将领徐挥、常用等人竟然丢下城池逃跑了。城破之后,秦钜和李诚之带着各自的士兵在巷子里跟金兵血战,几乎都战死了。

秦钜回到官署,大声呼喊吏员刘迪,命令他放火烧掉仓库,然后自己跑到一间屋子里自焚。有个老兵看到火光中有个穿着白色战袍的人,认出那是秦钜,就冒着大火把他拉了出来。秦钜大声呵斥道:“我为国家而死,你们应该自己想办法活下去!”说完,他又把衣服点燃,最终壮烈殉国。他的次子秦浚先去四祖山避难,听到金兵来了,赶紧赶回来,结果和弟弟秦瀈一起,和父亲死在了一起。朝廷特别追赠秦钜为五官、秘阁修撰,封他为义烈侯,并且和李诚之一样,在蕲州为他们立庙,庙额题写“褒忠”。秦浚、秦瀈也被追赠为通直郎,朝廷还赏赐给他们银子和绢帛,各二百匹。

蕲州学教授阮希甫被追赠为通直郎;防御判官赵汝标、蕲春主簿宁时凤、录事参军兼司户杜谔都被追赠为承务郎;监蕲州都大监辖蕲口镇仓库的严刚中被追赠为承事郎。

当时,统制官孙中,以及小将江士旺、陈兴、曹全、兵卞,还有士兵李斌等等,都战死沙场。司理参军赵与裕带领一百多名民兵,先一步夺取关口,冲出去向外求援,自己侥幸逃生,但是全家十六口却全部遇难了。淳祐十二年,朝廷又特别追封秦钜为义烈显节侯。黄州城破的时候,守将何大节也投江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