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天文计算的结果和方法,看起来像是古代历法推算的记录。我们来一句一句翻译成现代口语。
首先是几个关键数据的记录,像是某个天文事件的具体时间点:交终分是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七十七秒加四千二百七十七秒;交终日是二十七天加二千二百四十七秒加四千二百七十七秒;交中日是一十三天加六千四百一十八秒加七百三十八点五秒;朔差日是两天加三千三百七十一秒加五千七百二十三秒;后限日是一天加一千六百八十五秒加七千八百六十一点五秒;望策是十四天加八千一百四秒加五十秒;前限日是十二天加四千七百三十二秒加九千二百七十七秒。然后是一些比率和角度的数值:交率是一百四十一;交数是一千七百九十六;交终度是三百六十三度七十六分;交象是九十度九十四分;半交是一百八十一度八十八分;阳历食限是四千二百;阳历定法是四百二十;阴历食限是七千;阴历定法是七百。
接下来是关于如何计算天文事件发生时间的具体步骤说明。这段描述的是如何根据天正十一月朔(农历十一月初一)的时间来计算交点(此处“交”指日月交点)发生的时间:把天正十一月朔的积分,用交终分秒(前面记录的那些时间数据)减去,如果结果不满一天,就以剩余的秒数作为余数;如果结果够一天,就以整数天数为日数,剩余秒数为余数。这样就得到了天正十一月朔加时入交的日数和余数。
然后是关于如何计算下一次朔(新月)和望(满月)发生时间的说明:根据天正十一月朔加时入交的日数和余数,计算下一次朔,方法是加上朔差日及余秒;计算下一次望,方法是加上望策及余秒;如果结果超过交终日及余秒,就减去交终日及余秒,这样就得到了下一次朔和望加时入交的日数和余数。如果用经朔、望小余减去,就能分别得到朔、望夜半入交的日数和余数。
接下来是关于如何计算朔日夜半(农历初一午夜)发生交点的时间:根据经朔、望夜半入交的时间,如果定朔、望大余有进退(指时间上有微调),也要相应调整交点发生的日期;否则就用经朔、望夜半入交的时间作为定朔、望夜半入交的时间。
最后是关于如何计算下一次定朔(确定的农历初一)夜半发生交点的时间:根据前一次定朔夜半入交的时间,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其余月份都加八千三百四十二秒加五千七百二十三秒;如果计算的是次日,就累加一天;如果结果超过交终日及余秒,就减去交终日及余秒,这样就得到了下一次定朔及每日夜半入交的日数和余数。最后一步是关于如何计算朔望加时入交的常日:把经朔、望入交的日数和余数,加上朔、望入气朏朒定数,朏减朒(此处“朏”和“朒”应是古代历法中的特定术语),就得到了朔、望入交的常日及余数。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复杂的天文历法计算方法,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步骤,其精妙之处在于对天文现象的精确推算。
第一步,先算出朔望加时入交定日,也就是确定农历朔日和望日具体是哪一天,还要精确到秒。具体方法是:先算出朔日和望日到交点(日月交合点)的距离,然后根据这个距离算出具体的日期,如果算出来的日期不够精确,就再调整一下,直到精确到秒。
第二步,确定这个朔日或望日是属于阳历还是阴历。方法是:看看这个日期在中日(农历月中的一天)之前还是之后,之前就是阳历,之后就减去中日的天数,剩下的就是阴历的天数。这里要注意,交点发生在月初阳历结束、月末阴历开始的时候,就叫交初;发生在月初阴历结束、月末阳历开始的时候,就叫交中。
第三步,算出朔望加时月入阴阳历积度。这个步骤比较复杂,先算出这个月的阴阳历天数,然后乘以999,再除以68,得到度数。如果还有余数,就继续除,得到分数。这个结果就是朔望加时月入阴阳历积度和分数,如果是阳历,就是阳历积度,阴历就是阴历积度。
第四步,计算朔望加时月去黄道度。先算出这个月的阴阳历积度,然后根据它和交点的位置关系,算出它距离黄道的度数。如果在交点以下,就是少象;在交点以上,就减去半个交点距离,剩下的就是老象。然后根据老少象的度数,再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最终得到朔望加时月去黄道度数及分。
第五步,计算食定余,也就是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时间余数。先算出朔日的小余数,如果小于一半,就加上一半;如果大于一半,就减去一半。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再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最终得到食定小余,以及日食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
最后一步,计算日月食甚辰刻,也就是日食或月食发生的确切时间。用食定小余除以辰法(一个时间单位),得到辰数;再用刻法(另一个时间单位)除,得到刻数和刻分。然后根据辰数,就可以确定日食或月食发生的具体时间了。 “其辰数命子正,算外,即食甚辰、刻及分。”
首先,咱们得算个“气差”。把朔中积算出来,如果超过了两个至点之间的数值,就减掉,剩下的数值如果小于等于一个象(此处“象”指特定数值单位,下同),那就是“在初”;如果大于一个象,就再减掉两个至点之间的数值,剩下的就是“在末”。然后把这两个数相乘,结果往后移两位(相当于乘以100),再除以236,最后从3533里减去这个结果,就得到“气差”了。接下来,用“气差”乘以距午定分,再除以半昼分,最后用这个结果减去“气差”,就得到“定数”。 春分或秋分之后,如果是“交初”,就用这个“定数”减;如果是“交中”,就加。
接下来算“刻差”。方法和算“气差”差不多,先算出朔中积,超过两个至点之间的数值就减掉。剩下的数,用它去减去两个至点之间的数值,然后把结果乘以两个至点之间的数值,再往后移两位(乘以100),除以236,就得到“刻差”。然后用“刻差”乘以距午定分,再乘以4,最后再除以某个枢法(此处“枢法”指特定数值或方法,下同),就得到“定数”。 冬至后如果日食发生在上午,夏至后就发生在下午;反之亦然。如果是“交初”,就加这个“定数”;如果是“交中”,就减。
然后算日食的“入食限”。把入交定日和余秒算出来,分别加上或者减去前面算出来的气差、刻差和时差的“定数”。如果结果小于等于中日和余秒,那就表示不发生日食;如果大于中日和余秒,就减去中日和余秒。如果结果小于后限,大于前限,那就是“入食限”;小于后限,那就是“交后分”;大于前限,就用它减去中日,结果就是“交前分”。
接下来算日食的“分”。把“交前后分”算出来,如果小于阳历食限,那就是阳历食定分;如果大于阳历食限,就从11200里减去它,结果就是阴历食定分(如果不够减,那就是不发生日食)。然后根据阳历的规定方法算出大分,如果还有余数,就继续除,得到小分。小分如果大于等于一半,就是半强;小于一半,就是半弱。最后,用大分乘以10,就得到日食的“分”。
再算个“日食泛用分”。把朔入阴阳历食定分算出来,除以100。如果是阳历,就从结果中减去14;如果是阴历,就减去140。然后把结果乘以原来的数,再往后移两位(乘以100)。如果是阳历,就除以185;如果是阴历,就除以514。结果就是“日食泛用分”。
算月食的“入食限”就简单了,看看月入阴阳历日和余数,如果小于后限,那就是“交后分”;如果大于前限,就用它减去中日,结果就是“交前分”。
最后算月食的“分”。把“交前后分”算出来,如果小于3200,那就是“食既”;如果大于3200,就从12000里减去它(不够减就不发生月食)。然后把结果除以700,得到大分;如果有余数,就继续除,得到小分。小分大于等于一半就是半强,小于一半就是半弱。最后,用大分乘以10,就得到月食的“分”。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计算月食的一些方法,用现代汉语口语解释如下:
首先,要算月食大概发生的时间(泛用分)。先把月亮进入和离开地影的时间(交前后分)算出来,然后进行一些复杂的运算,具体来说就是把这个时间乘以自己,再除以不同的数值(交初用935,交中用1156),最后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值(交初用1112,交中用900),就能得到大概的月食时间。
接下来是计算月食的具体程度(定用分)。把刚才算出来的泛用分乘以1337,再除以日食的转动数值,就能得到月食的具体程度。
然后计算月食开始和结束的精确时间(亏初复满小余)。从月食最严重的时候(食甚小余)分别减去和加上刚才算出来的定用分,就能得到月食开始和结束的精确时间。如果要计算具体时刻,就用食甚的计算方法。
然后是计算月食持续时间的更筹(更筹定法)。先把月亮在望(满月)时的经度(望晨分)乘以4,再减去一位数,得到更法;再把更法乘以2,再减去一位数,得到筹法。
接下来,用更筹法计算月食持续时间(月食入更筹)。把月食开始、最严重和结束的时间(亏初、食甚、复满小余),加上或减去月亮的经度(晨分、昏分),然后用更法除,得到更数;如果不够除,再用筹法除,得到筹数。更数代表初更,算外,就能得到月食持续时间的更和筹。
最后,计算月食发生时的星宿位置(朔、望食甚宿次)。把月亮朔望时经度(入气小余)进行一系列运算,包括乘以日升降分,再进行加减运算,最后得到度数和分数,再根据冬至加时黄道日度进行计算,就能确定月食发生时的星宿位置。对于望,要加上半周天再进行计算。
最后,计算月食开始和结束时月亮被遮挡的程度(月食既内外刻分)。把月亮进入和离开地影的时间(月食交前、后分)进行一系列运算,包括减去3200(不够减则为食下既),再除以不同的数值(交初用293,交中用365),最后乘以定用分,再除以泛用分,就能得到月食开始和结束时月亮被遮挡的程度(既内刻分)。减去定用分,就能得到月食结束时月亮被遮挡的程度(既外刻分)。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古代天文计算方法,用于预测月食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具体情况。 这些计算方法需要对天文知识和数学运算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算日食和月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太阳或月亮被遮挡的程度。具体方法是:先算出日食或月食过程中,太阳或月亮被遮挡的比例,然后用这个比例减去日出或日落时被遮挡的比例,剩下的就是日食或月食开始或结束时,实际可见的被遮挡比例。 如果日食或月食遮挡比例超过了某个标准,那就说明日出或日落时根本看不到日食或月食。对于月食来说,要根据月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来计算可见的被遮挡比例。 日食发生在白天,早上是逐渐被遮挡,晚上是逐渐恢复;如果发生在晚上,早上是逐渐恢复,晚上是逐渐被遮挡。月食的情况也类似。
接下来,我们看看日食是从哪里开始的。如果日食发生在农历,它会先从西北方向开始,然后在正北方达到最大程度的遮挡,最后在东北方向结束。如果发生在阳历,它会先从西南方向开始,然后在正南方达到最大程度的遮挡,最后在东南方向结束。如果日食遮挡比例超过八分,那它就会从正西方开始,在正东方结束。记住,这些都是以中午为基准点说的,其他方向需要根据黄道和月亮的运行方向来判断。
月食的起始方向也类似。如果发生在农历,它会先从东南方向开始,然后在正南方达到最大程度的遮挡,最后在西南方向结束。如果发生在阳历,它会先从东北方向开始,然后在正北方达到最大程度的遮挡,最后在西北方向结束。如果月食遮挡比例超过八分,那它就会从正东方开始,在正西方结束。同样,这些都是以中午为基准点说的,其他方向可以根据日食的方向来推断。
下面是关于五星的运行数据:
五星会合周期:十五度(二十一分、秒九十。)
木星公转周期:四百二十二万四千五十八、秒三十二。
木星公转周期(以日计):三百九十八、余九千二百三十八、秒三十二。
岁差:一百三、秒六。
木星视运动范围:一十三度。
(表格略)
木星盈亏周期和火星公转周期:八百二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六、秒五十九。
火星公转周期(以日计):七百七十九、余九千七百五十六、秒五十九。
岁差:一百三、秒五十三。
火星视运动范围:二十度。
土星公转周期:四百万三千八百七十二、秒三十九。
土星公转周期(以日计):三百七十八、余八百五十二、秒三十九。
岁差:一百三、秒七十八。
土星视运动范围:一十六度。
金星公转周期:六百一十八万三千五百九十九、秒一十六。
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翻译一段古文,讲的是古代天文计算的方法,有点烧脑,咱们慢慢来。
第一段:
周日是五百八十三天,再加九千六百二十九分,还有十六秒。岁差是一百三十分,八十秒。傍晚看到它,早上它就伏着(指行星运行),角度是一十一度。早上看到它,傍晚它就伏着,角度是九度。这是金星的盈亏历法。水星的周日数是一百二十二万七千一百七十天,再加二十八秒。周日是一百一十五天,再加九千三百二十分,二十八秒。岁差是一百三分,九十四秒。傍晚看到它,早上它就伏着,角度是十四度。早上看到它,傍晚它就伏着,角度是二十一度。这是水星的盈亏历法。
第二段:
接下来是计算五星(金木水火土)在天正冬至后各种变化的综合位置。首先,要计算出各个行星的气积分,然后用各自的周率去除,如果除不尽,就用周率减去余数,再用枢法(一种计算方法)除以得到天数,如果不够一天,就退回去除以得到分数,这样就得到了天正冬至后行星的平均位置。我们把这个位置叫做“积平合中星”。然后把各个阶段变化的天数和角度累加起来,就得到了各个变化中行星的综合位置。(如果行星在后退,那就是它的变化角度;累减起来,就是行星在各个变化中的位置。)
第三段:
接下来是计算五星各种变化进入历法的数值。用行星的岁差乘以年数,如果超过一周天(360度),就减去,如果减不尽,就用枢法除以得到度数,如果不够一度,就退回去除以得到分数,再用这个度分数减去行星的平均位置,就得到了进入历法的平均位置。然后,依次加上行星各个变化的限度,就能得到各个行星在各种变化中进入历法的度分数。
第四段:
最后是计算五星各种变化的盈亏定差。先把行星进入历法的度分数记录下来,如果小于半周天(180度),就是在盈;如果大于半周天,就减去半周天,余数就是在缩。记录下盈亏限度和分数,用五星会策(一种计算方法)除以得到会数,如果除不尽,就是入会度和分数;然后用会下损益率乘以会数,再用会策除以得到分数,分数满一百就是一度,用这个度数来损益下边的盈亏积度,就得到了行星各种变化的盈亏定差。(如果用现成的数值,就用它所进入的会度下的差值。)对于木星、火星、土星后退和停留的情况,先记录下盈亏差,然后把行星盈亏的极度写在下面,用上面的数减去下面的数,再用余数乘以上面的数,除以八十七,得到的结果,木星和土星要乘以一个系数(三因),火星直接用这个结果;如果在盈,就增加或减少损益;如果在缩,就增加或减少加减其段盈亏差,就得到了后退和停留的定差。(因为后迟初段定差。各个都需要参考会前停留的定差,观察其盈亏的开始和结束,仔细审查增减,都尽量做到多者益少,少者益多,然后使用。)
首先,我们要算出五星各自的运行情况,也就是它们的“定积”。 具体方法是:把每颗星的运行变化数值放在一起,根据盈亏情况调整数值,算出这颗星在这一变化周期内的总量和分数。然后,加上当年的冬至剩余天数和分数,就能得到这颗星的运行总天数和分数。最后,用历法推算出具体日期和时辰。
接下来,我们要算出五星运行到哪个月的哪一天。 方法是:用算出的五星运行总天数,减去当年正月初一的天数剩余值(如果冬至剩余天数少于正月初一剩余天数,就加上正月初一剩余天数再减去)。然后,用朔望周期(一个月)的天数去除余数,得到的商就是月份,余数就是日期和分数。月份从当年十一月算起,就能得到五星运行到具体哪个月的哪一天。 如果用的是五星运行的总量,就加上闰月的天数再进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
然后,我们来算算五星运行到哪个节气的那一天。 方法是:用算出的五星运行总量,除以节气周期和分数,得到的商就是节气数,余数就是运行到这个节气后的天数和分数。从冬至开始算起,就能得到五星运行到具体哪个节气的哪一天。如果运行总量超过一年,就减去一年的天数,余数再加到下一年的冬至之后。
接下来,我们算出五星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星宿位置,也就是“定星”。 方法是:以星体运行的中间位置为基准,根据盈亏情况调整数值。金星要乘以二,水星要乘以三,再进行加减运算。然后加上当年的冬至时刻和黄道度数,就能确定星宿位置和分数。需要注意的是,星体运行的起始位置,根据是提前还是延后,会有不同的结果。
最后,我们来算出五星在运行开始当天清晨或半夜的具体星宿位置。 方法是:先算出星体运行盈亏的度数差,再乘以星体运行的初始速度,并进行约分,然后根据盈亏情况调整数值。再用一百去除,得到星体运行的初始速度。再乘以初始时间,并进行约分,然后根据星体运行方向调整数值,就能得到星体在清晨或半夜的具体星宿位置。最后,加上冬至时刻的度数,就能确定最终的星宿位置。
最后,我们来算出星体运行的每日速度和度数。 方法是:用后一天的运行日期减去前一天的运行日期,得到每日运行速度;用后一天的星宿位置减去前一天的星宿位置,得到每日运行度数。
首先,咱们要算出每个阶段的“平行分”。方法是:把每个阶段的“变日率”和“分”都列出来,然后用“变日率”去除“分”,得到的就是“平行分”。如果除不尽,就继续除,得到“秒”。这样,每个阶段的“平行度”和“分秒”就都算出来了。
接下来算“总差”。先算每个阶段的“泛差”,方法是:用每个阶段的“平行分”减去它后面那个阶段的“平行分”,得到的差就是“泛差”。然后把前面的“泛差”加起来,乘以4,再除以9,结果就是“总差”。 如果前面没有阶段可以用来算“泛差”,那就用后面阶段的第一天运行的“分”减去这个阶段的“平行分”,得到的是“半总差”,再乘以2就是“总差”。如果后面没有阶段可以用来算“泛差”,方法类似。对于那些“前后退行”的阶段,直接用这个阶段的“平行分”乘以14,再除以15,就得到“总差”。金星的“夕退”、“夕伏”、“再合”、“晨退”这些情况,都按照正常的步骤计算。
然后,我们算出每个阶段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运行“分”。方法是:把每个阶段的“总差”除以2,再分别加上或减去这个阶段的“平行分”。如果后面阶段运行的“分”比较多,就减去;如果比较少,就加上。这样就能算出这个阶段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运行“度”和“分秒”了。如果前后阶段的“平行分”都多或者都少,或者“总差”不够大,就取平均值。对于“退行”阶段,用“半总差”减去前面变化量算第一天,加上后面变化量算最后一天。
接下来,我们要算出每天清晨和半夜星星运行的位置。先把这个阶段的“总差”减去这个阶段每天运行的“分”,然后用结果去除“总差”,得到“日差”。再用“日差”依次累加或累减第一天运行的“分”,如果后面阶段运行的“分”少,就累减;如果多,就累加。这样就能算出每天的运行“度”和“分”了。然后把每天的运行“度”和“分”累加到这个阶段第一天清晨和半夜星星的位置上,就能得到每天星星的位置了。如果是“退行”,就累减。
最后,我们直接算出某一天星星的位置。先把要算的那一天减去1,再乘以“日差”,然后加上或减去第一天运行的“分”(后面运行的“分”少就减,多就加)。得到的就是这一天运行的“分”。再把这一天运行的“分”加上第一天运行的“分”,除以2,再乘以要算的那一天,就得到了最终的结果。最后加上或减去星星第一天运行的位置,就得到了这一天星星的位置。
首先,咱们算算五星(金木水火土)啥时候合在一起。先把星星每天运行的度数,从第一天运行的度数里减去一百,剩下的数用来除以太阳每天盈亏的度数,算出合在一起的“差日”。再用太阳每天盈亏的度数减去这个“差日”,算出“差度”。最后,把这个“差日”和“差度”加减到星星原本的位置上,就能算出星星合在一起的具体日期和位置了。
金星和水星有点特殊,计算方法不一样。先用一百减去第一天运行的度数,剩下的数用来除以太阳每天盈亏的度数,算出“差日”。这次是把太阳每天盈亏的度数加上“差日”,算出“差度”。然后,用“差日”和“差度”加减到星星原本的位置上,就能算出星星合在一起的具体日期和位置了。如果金星和水星是逆行合在一起的,计算方法又不一样了:先把第一天运行的度数加上一百,再用这个数除以太阳每天盈亏的度数,算出“差日”。然后用“差日”减去太阳每天盈亏的度数,算出“差度”。最后,用“差日”和“差度”加减到星星原本的位置上,就能算出星星合在一起的具体日期和位置了。金星和水星的初始位置,要先根据它们是出现还是隐藏来调整一下,然后再进行加减。
接下来,咱们算算木星、火星、土星啥时候早上能看到,啥时候晚上能看到。先把这三颗星原本的位置记下来,然后根据是早上看到还是晚上看到,分别加上或者减去一个“象度”。如果运行的度数小于半周天,就自己乘以自己;如果大于半周天,就用360度减去它,剩下的数再自己乘以自己。把结果除以一百,得到一个数值,再用这个数值乘以星星出现或消失的度数,最后除以十五,得到一个“差”。然后,用星星第一天运行的度数减去一百,剩下的数用来除以这个“差”,算出日子。如果算出来的不是整数天,就用余数继续除,直到算出整数天。最后,把算出来的日子加减到星星原本的位置上,就能算出它们早上出现和晚上消失的具体日期和位置了。最后加上冬至那天太阳的剩余度数,再用甲子纪年法换算一下,就能得到具体的日期了。
最后,咱们算算金星和水星啥时候晚上能看到,啥时候早上能看到。先把它们原本的位置记下来,然后把它们原本的位置乘以二,再根据是晚上看到还是早上看到,分别加上或者减去一个“象度”。如果运行的度数小于半周天,就自己乘以自己;如果大于半周天,就用360度减去它,剩下的数再自己乘以自己。把结果除以一百,得到一个数值,再用这个数值乘以星星出现或消失的度数,最后除以十五,得到一个“差”。然后,用星星第一天运行的度数减去一百,剩下的数用来除以这个“差”,算出日子。如果算出来的不是整数天,就用余数继续除,直到算出整数天。最后,把算出来的日子加减到星星原本的位置上,就能算出它们晚上出现和早上消失的具体日期和位置了。
首先,我们要算出金星和水星每天的运行情况。先确定星体的运行距离(段),然后用100乘以这段距离的盈亏差,再用100加上它每天运行的度数去除这个差值。算出来的结果,如果星体运行距离增加就加上,减少就减去。再加减一个象度(晨见加,夕伏减)。如果运行距离小于半周天,就自乘;大于半周天,就用它减去周天度数,剩下的再自乘。最后用100约分成度数,再乘以星体伏见度,除以15,得到差值。然后,把星体第一天运行的度数当成100,用它去除差值得到天数,不够一天就用分数表示。最后把这个结果加减到之前算出的运行距离(晨见加,夕伏减),分别得到金星和水星晨见和夕伏的最终数值。
接下来说下历法。新历法弄好了,我们用它来推算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情况。结果五月丁亥朔日,日食预测失败了(算出来是食分二分半,结果没发生日食)。皇上就下令重新验证。过了七年,皇上让江德明召集历官,用浑仪重新测量。当时周琮说:“古代制定历法,都要求几百年内星象和日食的预测都精准无比,现在这个历法做好了,却验算不准,说明历法还不够完善。”杨皞、于渊也和周琮一起要求重新验证。杨皞用木星数据验证,于渊用金星数据验证,周琮用月亮和土星数据验证,最后皇上把他们的修改结果都加进了《崇天历》。修改后的参数如下:
周天分:三百八十六万八千六十六,秒一十七。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虚分二千七百一十六,秒十七,约分二十五,秒六十一。)
岁差:一百二十六,秒一十七。
木星:(表格略)
最后,我们来说说怎么算出各种变化的总差。先把星体某段的运行度数和后一段的运行度数相减,得到一个泛差。然后把这个泛差和前一段的泛差加起来,乘以四,再退一位,得到总差。如果前一段没有泛差,那就用后一段第一天运行的度数减去这段的运行度数,得到半总差,再乘以二得到总差。如果后一段没有泛差,那就用前一段最后一天运行的度数减去这段的运行度数,得到半总差,再乘以二得到总差。如果前后都有运行度数变化,那就用这段的运行度数乘以14,再除以15,得到总差。金星的夕退、夕伏、再合、晨退,都按照这个方法计算。(金星的夕退、夕伏、再合、晨退,都按照这个方法计算,就能得到结果了。)
咱们来算算五星的运行,先算个大概的,叫“泛用积”。木星、火星、土星这三个,用它们平合(行星运行到同一经度)时的速度,加上它们运行快慢变化的数值,算出个大概的数值,就是泛用积。金星和水星呢,用它们傍晚出现、早晨消失时的速度,算出个大概的数值。不过金星要乘以二,水星要乘以三,再把它们运行快慢变化的数值算进去,减去一些数值,最后算出它们的泛用积。
金星和水星如果再次合,傍晚消失、早晨出现,计算方法又不一样。金星直接用它的运行快慢变化数值,水星乘以二,再加点数值,最后算出它们的泛用积。
接下来算精确的数值,叫“定合定积定星”。木星、火星、土星这三个,如果它们平合,就用平合时的速度减去一百分,然后用这个数去除太阳运行快慢变化的数值,得到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它们合的时候的日期和度数的差值。用这个差值来调整刚才算出来的泛用积,就能算出它们精确的合日、合时的位置。
金星和水星平合的时候,计算方法有点不一样,是用一百分减去它们平合时的速度,然后用这个数去除太阳运行快慢变化的数值,得到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它们合的时候的日期和度数的差值。用这个差值调整泛用积,就能算出它们的精确的合日、合时的位置。如果金星和水星是再次合,计算方法又不一样,要先算出差值,然后用这个差值调整再合时的泛用积,才能算出精确的合日、合时的位置和度数。最后,还要加上冬至的余数、黄道上的时间等等,才能最终确定它们合日合时的具体日期、时间和位置。
首先,我们要算木、火、土、星的晨见和夕伏的定用积。先把这颗星的段泛用积找出来,然后根据情况加减一度,晨见就加,夕伏就减。如果这颗星在半周天以下,就自己乘自己;如果在半周天以上,就用360度减去它的度数,剩下的再自己乘自己。然后把结果乘以200,再除以100。如果结果大于等于167,就用100减去太阳盈缩分;如果小于167,就加上太阳盈缩分。接着,用这个结果乘以这颗星原本的伏见度,再除以15,得到一个差值。然后,用这颗星的初日行分数减去100,剩下的数用来除以刚才算出的差值,就能得到天数,不够一天就退位算分数。最后,把这个天数加到或者减去段泛用积(晨见加,夕伏减),就能得到木、火、土、星的晨见和夕伏的定用积了。最后加上天正冬至大余,按照甲子纪年法排定,就能算出具体的日期了。
接下来,算金星和水星的夕见和晨伏的定用积。方法和上面差不多,也是先找到星的段泛用积,然后加减一度,夕见就减,晨伏就加。半周天以下自己乘自己,半周天以上就用360度减去它的度数,剩下的再自己乘自己。再乘以200,除以100。如果结果大于等于167,就用100减去太阳盈缩分;如果小于167,就加上太阳盈缩分。然后,用这个结果乘以这颗星原本的伏见度,再除以15,得到一个差值。这次,用这颗星的初日行分数减去100,剩下的数用来除以刚才算出的差值,就能得到天数,不够一天就退位算分数。最后,把这个天数加到或者减去段泛用积(夕见减,晨伏加),就能得到金星和水星的夕见和晨伏的定用积了。最后按照前面说的方法,就能算出具体的日期了。
最后,我们算金星和水星的晨见和夕伏的定用积。方法还是一样,先找到星的段泛用积,然后加减一度,晨见就加,夕伏就减。半周天以下自己乘自己,半周天以上就用360度减去它的度数,剩下的再自己乘自己。再乘以200,除以100。如果结果大于等于167,就用100减去太阳盈缩分;如果小于167,就加上太阳盈缩分。然后,用这个结果乘以这颗星原本的伏见度,再除以15,得到一个差值。金星的话,直接用100除以这个差值得到天数,不够一天就退位算分数。最后,把这个天数加到或者减去段泛用积(晨见加,夕伏减),就能得到金星和水星的晨见和夕伏的定用积了。最后按照前面说的方法,就能算出具体的日期了。
景祐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034年7月,有个叫张奎的官员,他是负责天文历法的,他上奏说:“从这个月的第一天开始,或者遇到节假日的时候,就不用避讳了。” 意思就是说,以前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朝廷办事可能会有所忌讳,现在张奎建议取消这个规矩。
皇帝就下令让中书省召集所有主管历法的官员一起讨论这事儿。结果,有个叫丁慎言的官员出来反对,他建议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 最后皇帝还是决定采纳张奎的意见。 所以,这事儿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