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岳,字伯周,是河南南顿人,精通《三传》。周显德年间刚开始做官,被任命为太湖县主簿。四年后,升迁为平舆县令。开宝年间,右拾遗刘稹推荐了他的才能,于是乔维岳被提升为太子中舍,负责管理高邮军,后来又担任扬州通判,接着调到常州。金陵平定后,他又调任升州,并改任殿中丞。太平兴国初年,调任襄州,不久后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三年后,陈洪进献上土地,并让他的儿子陈文显担任泉州留后,朝廷商议要选派一位有能力的大臣去管理泉州,于是乔维岳被起用为泉州通判。

这时候,盗贼在仙游、莆田县和百丈镇起事,十多万人攻打城池,城里只有三千士兵,形势非常危急。监军何承矩和王文宝想要屠杀城里百姓,烧毁府库然后逃跑。乔维岳坚决反对,他说:“朝廷派我们来安抚边远地区,现在朝廷的恩惠还没施加下去,盗贼就联合起来作乱,反而要屠城,这哪里是朝廷的意思呢?” 何承矩他们听了乔维岳的话,才继续坚守城池。后来,转运使杨克让率领福州军队打败了盗贼,包围才解除,朝廷还下诏表彰了他。

乔维岳回朝后,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后来升迁为右补阙,最后升任为转运使。淮河西边三十里有个地方叫山阳湾,水流湍急,运输的船只经常沉没。乔维岳计划开挖一条旧沙河,从末口到淮阴磨盘口,总共四十里。他还修建了从安北到淮澨的五个水闸。以前运送粮食的船只,要经过十次上下闸门,那些装载较重的船只都要卸下粮食再过闸,经常造成船只损坏和粮食丢失,一些官吏也因此从中作弊,暗中侵吞粮食。乔维岳于是下令在西河第三个水闸处建造两个闸门,两个闸门相距五十多步,上面盖上房屋,设置蓄水池,等到潮水平息后再放水。还在岸上修建横桥,用土石加固基础。从此以后,这些弊端都彻底解决了,运输船只往来再也没有阻碍了。

我曾经到泗州去视察工作,处理监狱里的案子。有个法掾(相当于当时的司法人员)办案失误,错判了一个囚犯,导致囚犯被处死。我严厉地质问他,那个法掾吓得趴在地上,哭着说:“我母亲八十多岁了,如果我获罪,她老人家就活不下去了。” 我看他可怜,就对他说:“等朝廷来调查的时候,你就说这是转运使(我的上司)下的命令。” 最后,他真的按照我说的做了,逃过了一劫;而我呢,被罚了120斤黄金,丢了转运使的官职,改任楚州知州。后来,我又升迁为户部员外郎。

从楚州调任回京后,我担任了度支判官,然后升任郎中,之后又外放担任两浙转运使,还先后担任过怀州知州和沧州知州。 后来,朝廷要考核京城的官员,把我召回了京城。正赶上真宗皇帝让寿王(宋真宗的弟弟)当开封府尹,他精挑细选府里的官员,把我留在了开封府,担任推官。有人说我在淮南的时候,审理案件不公平,当时一些知道情况的人帮我辩解,宋太宗皇帝还特别赏赐了我。 后来,我参与了科举考试的监考工作,还兼任左谕德,之后又升任太常少卿。

在开封府工作,事情非常繁忙,但我处理事情细致认真,效率很高。当时,王陟担任司录,真宗皇帝也称赞他办事干练。真宗皇帝即位后,马上任命我和毕士安一起代理开封府尹,之后又升任我为给事中、知审官院。 我身体肥胖,年纪又大了,实在难以胜任繁忙的公务,就请求外调到一个小州任职。皇帝欣赏我这种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精神,特地任命我为海州刺史。

咸平年间初期,我担任了苏州知州。我一向有风湿病,皇上听说苏州人爱吃鱼虾蟹,就让我调到寿州,还派太医来给我治病。咸平四年,我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我兵部侍郎的官职,并负责我的丧葬事宜。大中祥符年间,朝廷还追封我的孙子世昌和献之,并赐予他们进士出身。我精通吏事,善于处理棘手的政务。在怀州任职时,王钦若刚考中进士,我就看出他将来会飞黄腾达;我还善待陈彭年,从我担任刺史开始就多次推荐他,最终让他做了通判,这些都是我引以为傲的事情。

王陟是山西潞州上党人。公元992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岚州当了个团练推官。后来内侍罗怀嗣说他督促运输工作很卖力,就升迁他到晋州当观察推官。到了至道年间,度支判官李择言推荐他当著作佐郎,同时兼任大名府的副职,后来又留任开封府司录参军。 前任司录阎仲卿特别会拍马屁,经常跑到皇帝面前汇报工作,真宗皇帝在当东京留守的时候就挺不高兴的。王陟接替他之后,因为办事谨慎认真,很受真宗皇帝的赏识。真宗皇帝即位后,还赏赐给他绯红色的鱼袋,又升他为著作郎、开封府推官,派他去陕西,和转运使一起负责给灵武运送军粮。

咸平年间,王陟升迁为太常博士,然后外放河东当转运使,还被赐予金紫服饰。当时契丹赵保吉归降,朝廷多次派他跟内侍张崇贵一起处理边境事务,划定界限,他还曾作为张崇贵的副手出使夏州,宣读朝廷的诏令。 从夏州回来后,正好温仲舒负责主考贡举,朝廷就让王陟和刑部员外郎董龟正一起负责考试和封卷。没多久,王陟又升任工部员外郎,知棣州。

五年后,王陟被召回朝廷,担任三司盐铁勾院的判官。起初,皇上因为他在开封府工作过,对他比较器重,打算进一步提拔他。但后来有人说他在贡部工作期间,有些举子行贿买官,而王陟仗着皇上的宠信,想升官发财,还特意租了个大宅子住,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公元997年,王陟去世了。皇上很惋惜,就封他的儿子王若拙为奉礼郎,王若谷为太庙斋郎。后来王陟的妻子去世后,皇上又派人送去祭奠,让他完成丧事。王若拙后来当上了国子博士。

张雍是山东德州安德县人,精通《毛氏诗》。公元973年考中进士,先在东关当了个尉。太平兴国初年,有人推荐了他的才能,朝廷就把他召回,改任将作监丞、知南雄州。后来又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开封府司录参军事,不久又当了秘书丞,兼任推官。

话说京城有个老百姓叫王元吉,他母亲刘氏早年守寡,后来行为不检点,被亲戚们都知道了。刘氏为此忧心忡忡,得了重病。她又害怕元吉会告发她,就让丫鬟告诉元吉说,是她自己把毒药放在饭菜里吃下去想自杀的,现在病快死了。

这案子先移交给了右军巡按司,但没查出什么结果;后来又移交给了左军巡按司。结果左军巡按司的官员收了刘氏的贿赂,草草结案,还逼迫元吉自己承认罪名。没多久,刘氏死了,府衙担心元吉这个囚犯,元吉这才说出事情的真相。

案子又移交给了司录司,司录司把那些受贿的官员都抓了起来,渐渐地查出了案情被伪造的痕迹。但因为被抓的人太多,案子又拖了几个月都没判决,府衙害怕案子拖延太久,就上报朝廷,请求免除元吉死刑,只判他流放。元吉大喊:“府衙的官员都收了我的贿赂,现在却要让我受罚吗?”府衙不敢做主,元吉就把那些收了他贿赂的官员的名字都说了出来,他还让妻子张氏去登闻鼓前告状。

皇上召见张氏,在宫殿里询问案情,了解到事情的全部经过,是多么的冤枉!皇上立刻派人去抓捕那些受贿的官员,交给御史台审理。当时滕中正担任中丞,他是雍州知府的岳父,皇上又命令供奉官蔚进另行审理此案。雍州知府刘保勋、判官李继凝一开始想避重就轻,只问元吉毒害母亲的事。元吉喊冤,案子又移交回左军巡按司,雍州知府却指示官员只调查元吉毒母的罪名,导致官员审讯残酷暴虐。皇上大怒,将雍州知府以及左右军巡按司的判官韩昭裔、宋廷煦都罢免了官职,刘保勋、李继凝各降一级俸禄,左右军巡按使庞则、王荣都被降职为殿前承旨。

雍熙年间,滕中正又当上了秘书丞、御史台推直官,后来改任盐铁推官,接着升任右补阙,担任判官。端拱年间,他升任工部郎中,判度支勾院。没过多久,他又担任盐铁判官兼判勾院。一年多后,他以本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一个月后,他被外放为淮南转运使。淳化年间,他被选为太府少卿。两年后,他升任右谏议大夫,调任两浙转运使,后来入朝担任审刑院知院。三年后,他担任户部使,之后外放知梓州,接着又任命为西川转运使,不久又调回知梓州。

五年,蜀州青城的老百姓王小波、李顺造反了,他们拉起的队伍竟然有一万人!当时雍(指王继恩)训练城里的士兵,凑齐了三千多人,又招募了一千多壮丁守城,还把绵州的钱财宝贝都运进城里充实国库。推官陈世卿负责管理武器装备,掌书记施谓和榷盐院判官谢涛带人上山砍伐树木做成拒马,把铜钟熔化做成箭头,把麻布搓成绳索,总之,该准备的防御物资都准备齐全了。然后,雍派推官盛梁去朝廷请求增兵。

没过多久,益州、绵州、邛州、彭州、汉州和永康军都落入贼军之手。李顺攻入成都,自称“大蜀王”,声势浩大,派他的手下杨广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剑门关,相里贵也率领十万大军包围了梓潼。雍和监军卢斌登上城墙观察敌情,发现贼军出动的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没有盔甲,卢斌笑着建议打开北门,直接冲出去打。雍说:“不行,贼军可能是故意示弱,设下埋伏等我们上钩。再说,城里百姓军心还不稳定,万一被伏兵袭击,就中了他们的奸计,这可不是好办法。”话还没说完,果然有个士兵依附着敌楼大声呼喊,跟外面的贼军互相呼应,雍立刻把这个士兵斩首示众。

贼军架起云梯,放火攻城,昼夜不停地叫嚣,攻城越来越猛烈,城里的人都很害怕。雍下令发射石块击碎敌人的攻城器械,同时发射火箭反击。贼军稍微退却了一下,又开始在城西北角集结攻城器械。雍故意说:“士兵们赶紧收拾行装,我准备打开东门出击!”然后假装派五百步骑兵到东门。贼军登上牛头山观察城内情况,果然上当了,他们把一万多精兵埋伏在山的东面,准备伏击我们。雍立刻召集一百名敢死队员,用绳索从城墙上滑下去,把贼军的攻城器械全部烧毁,从中午一直烧到下午,几乎烧光了,贼军以为遇到了神仙。贼军多次冲上城墙作战,都失败了。

有一天,北风呼啸,天气阴暗,贼军趁着风势放火,猛攻北门。雍和卢斌等人带兵坚守北门,站在箭石之间,一动不动,贼军这才稍微退却。 长达八十多天的围困,终于等到王继恩派石知颙前来救援,贼军这才溃败逃窜。雍派施谓进京奏报,朝廷下诏书嘉奖他们,提拔雍为给事中,卢斌为西京作坊使兼领成州刺史,陈世卿为掌书记,施谓为节度判官,谢涛为观察推官。还把通判将作监丞赵贺提升为太子中舍,监军供奉官辛规提升为内殿崇班。

公元989年,他升任工部侍郎。第二年被朝廷召回,再次担任永兴军知府,然后升任礼部侍郎,接着调任刑部,兼任度支使。公元991年,他升任盐铁使。皇上觉得他过于小心谨慎,而三司的职务责任重大,需要有人来整顿,于是就用王嗣宗代替了他。由于他之前并没有什么过错,皇上又特别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再次兼任审刑院,然后外放担任秦州知州,之后又调任凤翔府知府。

公元995年左右,他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皇上审查奏报的案件,发现京城监狱关押了二百多名囚犯,认为他们关押时间过长了,于是派给事中董俨和直昭文馆韩国华一同调查审理,并释放了他们。公元997年,他升任兵部侍郎,兼任同知审官院。第二年,皇上到陵墓祭祀,他留守尚书省处理事务,之后外放担任邓州知府。公元1008年,他请求退休,以尚书右丞的职位致仕,然而朝廷的诰命还没到他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他为人吝啬,做事勤恳认真,善于对米盐进行严格检查来约束下属,凭借着清廉干练,受到当时朝廷的赏识,更加努力地表现以求取名声。他到各地任职时,宴请犒赏总是很节俭;把公家的钱积攒下来作为剩余,上缴国库;召集宾客僚属聚会,只吃粗茶淡饭而已。他在三司设立簿籍,分别标注“桉前急”、“马前急”、“急中急”的等级,这却受到了当时的舆论批评。他长相粗鲁朴实,刚考中进士时,是滕中正的女婿,滕中正的儿子滕锡、滕世宁都笑话他。滕中正却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显达而且长寿,不是你们能比得上的。”滕锡兄弟虽然有名气,但最终官职也不过是郎署,而且都没活到很高龄。他的儿子太冲,官至殿中丞。

董俨,字望之,河南洛阳人。公元970年考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通判饶州,后加著作佐郎。公元972年,授左拾遗、直史馆。升任右补阙,兼任淮南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西路转运使被罢免后,他被任命为光州知州。董俨性格狂躁,一心想升官,不喜欢在外地任职,上书请求回到京城。太宗皇帝很生气,将他降职为秘书丞,取消史馆的职务,调任忠州知州。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右补阙,不久又恢复了直史馆的职务。适逢朝廷将水路和陆路的发运合并为一,董俨与王继升共同负责此事,之后升任刑部员外郎。

话说在端拱年间,他一开始当上了郎中、三司度支副使。 后来因为翟马周的事情,被降职到海州当团练副使,之后又调到泰州做知州。一年多后,他升任户部员外郎,并兼任泉州知州,接着又被朝廷召回,担任京东转运使。 那时候朝廷正在改革三司的制度,设立了三个计使,所以他就留下来,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同时担任右计使。

等他做完右计使的差事之后,就被外放去扬州做知州,之后又升任右谏议大夫。 后来他又被调到潭州,接着升任给事中,先后担任过广、岳、洪三州和江陵府的知州。

宋景德年间,他回朝了。当时开封府关押着二百多名囚犯,朝廷认为这些案子拖延太久了,就命令他和韩国华、张雍一起审查,做出裁决。没多久,他就升任吏部铨,加封为工部侍郎。

那时候,黄观从西川转运使的职位上退下来回到京城。他和御史王济是姻亲,于是就托王济跟黄观说好话,想让黄观推荐他去益州做官。没过多久,黄观又担任了陕西转运使,有机会在便殿上觐见皇帝。他觉得黄观肯定要推荐自己。有一天,他主动向皇帝陈述说:“我这个人正直孤傲,不受那些权贵们待见,何况黄观这个人庸碌浅薄,没有操守,恐怕会被执政大臣利用,胡乱推荐我到远方去任职,还请陛下明察。”真宗皇帝没说什么。

过了几天,王济也得以觐见皇帝,他把之前他被托帮忙的事说了出来,并且说:“他这个人本来就奸诈虚伪,我告诉黄观不能答应他的请求。”真宗皇帝不想把这件事闹大,就把他外放到了青州做官。他又请求觐见皇帝,说自己是被权臣排挤的,皇帝安慰了他几句。可是他很久都不走,皇帝就问他:“你自己主动找黄观请求去益州做官,还有什么人排挤你呢?”他一下子愣住了,然后说:“黄观和王济曾经商量过,益州需要我过去镇压。”皇帝觉得他的话前后矛盾,就命令他把事情详细写出来呈报,又派使者去陕西调查黄观。黄观详细地叙述了他是如何被托关系,以及他平时和这个人关系并不好。

早些时候,淳化年间,他做计使,黄观做判官。他知道黄观不喝酒,有一天设宴请客,亲自劝酒,强迫黄观喝酒。过了一会儿,都监赵赞叫黄观去商量事情,黄观就去了。赵赞问他:“喝酒了吗?”黄观如实回答了。第二天,他就和赵赞密奏说黄观嗜酒误事,所以黄观因此受到了牵连。于是朝廷就下令让枢密直学士刘综和御史一起查办这件事。他当时正被牵连其中,最终被降职为山南东道节度行军司马,不担任州郡长官。

大中祥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大赦天下。他被任命为郢州知州,后来因为患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这个人呢,长得挺帅,口才也好,能力也强,但是不学习,没有操守,到哪儿都收受贿赂。他曾经让下属改做官服,晚上偷偷摸摸地把官服换成轻便的衣服,然后把官服拿回家。在铨司(负责官员选拔的部门)工作时,他让下属去买东西,等下属报账的时候,他又会狠狠地责骂他们,真是够小气的。他还养了很多姬妾,生活非常奢侈。他为了升官,使尽各种手段,最终因为这些事情失败了,大家都看不起他。后来朝廷恩准,恢复了他的官职。他的儿子仲容、仲宗都当上了太子中舍。他哥哥伟做到殿中丞后退休了。

魏廷式,字君宪,是今河北大名府宗城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就精通法律。曾经去赵州游历,住在监军魏咸美办公的地方。魏咸美的办公室西边有个屋子,一直闹鬼,魏咸美知道魏廷式胆子大,就让他住在那儿,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魏廷式后来到了京城,魏咸美的弟弟魏咸信把他请到自己家里住,因为是同族,对他很好。太平兴国五年,魏廷式考中了进士,初任朗州法曹掾。转运使李惟清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做了桃源县令,后来又升任将作监丞。端拱初年,他改任著作佐郎、通判颍州。

淳化二年,朝廷任命李昌龄判审刑院,因为魏廷式精通刑法条例,被推荐为详议官。他多次上奏,宋太宗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判断力,于是把他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当时朝廷刚开始对廷臣进行考核排名,宋太宗让魏廷式和枢密都承旨赵镕、李著一起负责考核三班官员,他们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越王生日那天,宋太宗让魏廷式送礼物给越王,然后破格提拔他为主客员外郎、判三司都勾院,又调任河南东道判官,之后又改任户部员外郎、知利州。

李顺造反的时候,朝廷任命魏廷式为陕西至益州路转运使。后来魏廷式进京汇报工作,宋太宗对他说:“有事应该向中书省报告。”魏廷式说:“我从三千里外骑快马赶来,是为了紧急军情向陛下汇报,希望能得到陛下的决策,我不是来当宰相的!”宋太宗立刻召见他,询问作战策略,魏廷式的建议很合太宗的心意,宋太宗赏赐了他五十万钱,让他回去继续工作。李顺的叛乱平定后,魏廷式被任命为宁州知州,还没等他到任,就被召回京城,担任大理寺丞。

一开始,廷式在北方做官,负责审理案件,后来又先后担任宋州和潭州的知州。湖南这地方土地肥沃,老百姓爱打官司,有些案子牵扯复杂,真假难辨,廷式都能当场断案,官员百姓都很服他。之后,他升迁为吏部员外郎、桂州知州,又做过工部郎中。真宗皇帝即位后,廷式调到刑部工作。碰巧王继恩犯了罪被关进大牢,皇帝让廷式一起审理此案,没几天案子就破了。接着,廷式又担任了审官院官员、通进银台封驳司官员,后来升任右谏议大夫、知审刑院,最后外放泾州知州。咸平二年,廷式去世,享年四十九岁。朝廷追赠他的儿子舜卿为太常寺太祝,另一个儿子禹卿也得到了官职。

廷式做官的地方,都以严明著称,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深受皇帝器重。但是,他的性格比较险恶,喜欢中伤别人,士大夫们都害怕他的嘴,看不起他的为人。

卢琰,字锡珪,是淄州淄川人。他父亲卢浚是右谏议大夫。卢琰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一开始担任县里的主簿。后来,他升迁为大理评事、安吉县知县,又升任太常丞、并州通判。至道年间,他被提升为太常博士。咸平二年,他被选为开封府判官,和推官李防同时上任。真宗皇帝对宰相说:“人的才能,很难完全了解,只有经过历练才能看出来。”卢琰上任那天,皇帝特意召见他,在殿上告诉他开封府事务繁忙,要谨慎选人,还赏赐了他钱财。后来,开封府的案件处理得很好,皇帝下诏表彰了他。卢琰升任工部员外郎,又担任河北转运副使。

当时北方边境不太平,需要调拨军需物资,粮草运输不能中断。卢琰因为工作出色被朝廷召回,升任刑部,还被赐予金紫袍服,之后又派他回到原来的岗位。后来,祁州城需要修建,皇帝就让他负责这件事。契丹军队入侵边境,皇帝亲征澶州,卢琰从定州跟随军队来到大名府,然后独自一人骑马赶到皇帝的行宫。皇帝召见他,和他亲切地交谈了很久。卢琰的儿子士宗当时是隰州推官,皇帝特地提拔他为大理寺丞。契丹请求议和,卢琰上奏说自己已经任职六年,请求回朝,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因为有功劳,朝廷优待他,任命他为吏部员外郎、判三司三勾院。后来,宋抟出使契丹,卢琰被任命为户部副使。当时朝廷正要举行封禅大典,他又被任命为京东转运使,负责筹备相关事宜。之后,他被提升为户部郎中,再次担任三勾院判官。

公元999年,他升职了,同时担任侍御史和知杂事。没过几个月,他又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副使。在去汾阴祭祀的那一年,皇上让他和鲍中和一起负责留守司三司的业务,还升了他的官职,让他当上了吏部郎中。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管理永兴军府。五年后,他又当上了河北转运使。他工作很勤奋,到哪里都以办事能力强而闻名。他好像很了解自己的命运,曾经跟亲戚朋友说:“我当着五品官,却穿着三品官的衣服,上天不让我长寿啊!”第二年他生病了,皇上还特地派使者带着太医去给他看病。公元1004年,他去世了,享年59岁。当时他母亲八十多岁,身体还好好的,皇上很同情他母亲,就让他的儿子士宗当了太常博士,还特地让他去当怀州知州;又让他的另一个儿子士伦当了太常博士,并且给了他们足够的钱,让他们好好料理丧事。他儿子士伦后来当上了工部郎中、度支副使,他另一个儿子士宗的故事,以后再说。

宋抟,字鹏举,是莱州掖县人。他学习《毛诗》。公元975年,宋准主持贡举考试,他考中了,被任命为遂宁尉。后来,他历任潍州司理参军,又改任白龙令。膳部员外郎鞠砺推荐了他的才能,他被提升为右赞善大夫,管理利丰监,之后又调任藤州知州。后来他又改任殿中丞,通判洪州。再次有人推荐他,朝廷召他回京,任命他为河北西路提点刑狱,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改任监左藏库。之后,他升任国子博士,通判西京留守司,皇上还接见了他,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过了一段时间,他被调任江南转运使,随后又升任度支员外郎。

宋真宗即位后,他升任司封员外郎、河东转运使。上任后,他上奏说:“大通监冶炼的铁器堆积如山,足够供应各州军队几十年铸造兵器所需,建议暂时停止开采铁矿,以减轻百姓负担。”他还建议从各州征调青壮年充实军队,增强国防力量。他在河东任职十一年。河东地处西北边境,当时边境战事尚未平息,驻军众多,他精通漕运管理,以治理有方而闻名。他调任其他地方时,州郡官员都请求他留下,朝廷还下诏表彰了他的功绩。两次到夏州边境地区视察,多次进京奏事,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他多次因任期已满请求调任,朝廷鉴于他治理有方,便提升他为祠部郎中,并赐予金紫官服。他曾经推荐代州承受使臣王白,但皇帝认为承受使臣的职责仅限于观察军政、察看边防,不应该由他保奏。因此下诏各路,今后不得举荐承受使臣。

景德四年,他入朝担任三司勾院判官,一个月后,升任户部副使。大中祥符初年,他升任刑部郎中,不久被派往契丹出使,途中染病,契丹主派车迎接他。两年后,他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儿子可法做到太子中舍,舜元考中进士。他去世后,舜元从筠州判官改任著作佐郎。朝廷还赐予他的孙子官职。

凌策,字子奇,是宣州泾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县做官。凌策从小父母双亡,但他独自发奋学习,族人起初并不重视他,于是他下定决心渡江,在庐州与姚铉一起学习。雍熙二年,他考中进士,初任广安军判官。之后改任西川节度推官,因才能出众而闻名。淳化三年,他被任命为光禄寺丞,兼任两使判官。从代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左赞善大夫、通判定州,朝廷赐予他朱衣、银章和御书的历书,并给予丰厚的俸禄。李顺起兵造反时,川陕地区的官员大多害怕前往,凌策主动请缨,他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情,于是被任命为蜀州知州。之后,因为巴西地处益州的粮道要地,他又被调任绵州,并加封太常博士。

他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后来又升迁为屯田员外郎。之后进入户部担任判官,然后升任都官。之前,岭南地区运输香料和药材,需要动用一万名邮驿士兵,分成两百个驿站,肩扛背驮地把货物送到京城,劳民伤财,苦不堪言。他上书皇帝,建议改进运输方案,建议改成先走陆路到南安,再从那里坐船北上,这样只需要八百名士兵就能完成运输,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卢之翰在广州做官,贪污腐败,口碑极差。因为他的改革建议对朝廷有益,所以他被任命为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并被派去接替卢之翰,还被赐予金紫官服。

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有两百里路,每到盛夏,瘴气弥漫,来往的旅人十之八九都死于瘴气。他建议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通曲江,这样就方便多了。他从广州调任回来后,担任青州知州。因为他在东封地区为朝廷的供给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被破格提拔为都官郎中,然后进入三司三勾院任职,之后又外放担任扬州知州。当时江淮地区连年歉收,盗贼四起,朝廷就让他担任淮南东路安抚使。皇上回京后,他的职位被暂时搁置,但官职却得到了提升。这时洪州发大水,知州李玄生病了,皇上和宰相商议,要从朝中大臣里挑选合适的人选去代替他。皇上说:“南昌水灾严重,当地官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不必事事都向朝廷汇报。”王旦说:“他为人平和,办事能力强,可以委以重任,建议直接任命他为江南转运使,并下诏说明挑选官员的意图。”

饶州盛产黄金,朝廷曾经禁止商人买卖黄金,有人告发违反禁令的人,导致监狱里关满了人。他建议允许老百姓自由买卖黄金,而政府只收取税收,这样老百姓就方便多了。五年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益州知州。他刚考中进士的时候,曾经梦到有人给他戴上六个印章和一把剑,后来他在剑外地区担任了六个官职,人们都觉得很神奇。他勤于职守,办事认真细致,到哪里都能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九年后,他从蜀地调回京城,皇上本来想提拔他,但他这时已经生病了。皇上就让他担任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负责纠察京城的刑狱案件。真宗皇帝曾经对王旦说:“他很有才能,治理蜀地政绩显著,而且很有决断力。”王旦说:“他为人淳厚质朴,和蔼可亲,遇到事情能够妥善处理。”皇上对此表示赞同。那年秋天,他被任命为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当时榷茶法弊端很多,皇上就让他和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一起商议改革,对原来的榷茶法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其有所缓和。

第二年,他病得很重,没办法去朝见皇帝,多次派宦官带着御医去探望,皇上还赏赐了他名贵的药。他又上表请求提升官职,不久就升迁为工部侍郎,皇上准了他的请求。天禧二年三月,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皇上追赠他的儿子将作监主簿杨瓘和杨琬为奉礼郎,继续给他们发放俸禄。他的哥哥杨简,担任国子博士,分司南京。

杨覃,字申锡,是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唐朝时期,他的祖上就有京兆尹杨凭住在履道坊,仆射杨于陵住在新昌坊,刑部尚书杨汝士住在靖恭坊,当时被称为“三杨”,都是显赫的家族,而靖恭坊杨家尤为出名。杨汝士的弟弟杨虞卿、杨汉公、杨鲁士也都非常有名。杨虞卿做到工部侍郎、京兆尹,生了儿子杨堪,官至太子少师。杨堪生了儿子杨承休,在昭宗时期,担任兵部员外郎出使吴越,正赶上杨行密占据淮南地区,切断了他的归路,于是他就留在了浙江地区。杨承休生了儿子杨岩,就是杨覃的祖父,担任镇海军节度副使,被任命为春州刺史。杨岩生了儿子杨郁,早早去世了。

杨覃年轻的时候,曾向后蜀王孟昶献上文章,孟昶私下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后来跟着孟昶归顺朝廷,被任命为禹城尉。太平兴国八年,他参加进士考试并考中,被授予徐州观察推官,后改任著作佐郎、戎州知州。他又升迁为太常博士,出使陕西,免除了百姓的欠税。杨覃原来的名字叫杨蟫,到了这个时候,太宗皇帝为他改了名字。淳化年间,他升任屯田员外郎、同判寿州。巡抚使潘慎修上奏了他的政绩,皇上下了诏书嘉奖他,并让他代理知州。几个月后,朝廷召他回朝,还没出发,就碰上父亲去世的丧事,寿州的百姓联名上书请求他留下,转运使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皇上就特许他守孝。

田重进当上永兴节度使后,提拔覃允和林特一起管理军务,还赏赐覃允绯红色的鱼服和皇帝御笔亲书的历书,以及丰厚的赏赐。田重进这个人蛮不讲理,覃允多次顶撞他,田重进很不高兴,脸色都变了。覃允就上表请求调任,但没被批准,最后改任都官员外郎。当时正在讨伐李继迁,需要调拨草料军粮,覃允和林特都严格要求按时完成任务,覃允甚至下令把犯错的人双手反绑,林特直接下令用刑具锁住犯人的脖子,即使是衣冠显赫的旧族人家也不例外,搞得民怨沸腾。后来覃允被调任职方员外郎。

咸平年间初期,覃允升任屯田郎中、三门发运使。吕蒙正当时在河南,很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入朝,让他在三司负责审核账目、凭证和处理欠款。咸平四年春天,发生旱灾,覃允上奏说:“古代执行死刑,都会避开三个统摄天地的月份,汉朝旧例判决重刑的奏报,都在三冬的月份上报。唐太宗每次要执行重刑那天,都会下令减少膳食,停止奏乐。现在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雨水却迟迟不下,京城监狱里关押的犯人很多。希望朝廷下令,暂时不要处决那些尚未判决的死刑犯,等到下雨后再恢复正常的司法程序。也希望以后执行重刑那天,都按照唐朝的旧例办理,以彰显朝廷至仁至德。”他还曾经献上五篇《时务策》,分别是《御戎》、《用兵》、《为政》、《选贤》、《刑罚》,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

第二年,覃允代理同知贡举,后来外放陕西转运使,还被赐予金紫服饰。正赶上边关将领报告李继迁已死,想趁此机会深入追击。覃允建议说:“趁敌人丧事进攻,这是不合礼数的,而且李继迁的儿子还在,我们应该有所防备。请求朝廷下令边关将领谨慎守卫边境,不要轻举妄动,等到李继迁的部下叛乱,亲信离散,那时再进攻,李家就完了。”当时西部边境驻扎的军队很多,调动徭役也很繁重,副使朱台符积极办事,而覃允则墨守成规,还说边境事务不宜轻易更改。当初,寇准担任青州知州时,朱台符是他的通判。到了这个时候,寇准当了宰相,覃允觉得朱台符仗着和寇准的旧交,暗中向朝廷告发。因为意见不合,覃允被调任随州知州。后来王超节制汉东地区,覃允又被调到唐州。

景德二年,皇帝召他回朝。正赶上河北地区刚刚经历战乱,皇上就派他去澶州、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一带巡视,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发放救济物资。后来,他被任命为潭州知州。当时朝廷军队正在讨伐宜州的叛贼,需要大量军需物资从长沙运送,曹利用向朝廷汇报了情况,皇上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他的功劳,并提升他为刑部郎中。大中祥符二年,他接替冯亮担任淮南、江浙、荆湖地区的制置发运使。一个月后,他又被调任太常少卿、直昭文馆、广州知州。

他工作认真负责,走到哪里都以办事效率高著称。广州南海地区有海外贸易的收入,以前的一些地方官因为这件事常常招致非议,只有他因为清廉正直而受到当地人的拥戴。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四年后,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朝廷派他的长子、奉礼郎文友乘坐驿车赶回老家奔丧,还下令当地官府护送灵柩回乡,并承担所有费用。朝廷还录用他的次子文敏为扬州司士参军。他的堂弟陈蜕和堂侄陈侃、陈傅都考中了进士。陈蜕做到司封员外郎,陈侃后来改名为陈大雅,他的事迹另有记载。

陈世卿,字光远,是南剑人。雍熙二年,他考中了进士,初任衡州推官。后来又调到东川做节度推官。正赶上李顺造反,攻打两川地区,知州张雍把州里的军队分成几部分,让官员们分别带领。陈世卿擅长射箭,他亲自在城墙上射杀了几百个敌人。叛军攻势很猛,同僚们都想着怎么保全自己。陈世卿正色说道:“吃着朝廷的俸禄,就应该为国家效力,怎么能想着躲避危险,另寻出路呢?”他立刻去见张雍,说:“这些人都是懦弱的书生,留着他们只会扰乱军心,不如把他们派出去求援。”张雍采纳了他的建议。叛军撤退后,陈世卿正好赶上母亲去世,张雍上奏朝廷表彰他的才能,朝廷下令让他回来继续工作,并改任掌书记。七年后,他回到京城,担任秘书郎,后来又升迁为太常丞、新安县知县。有人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朝廷就把他召回京城。恰逢张监出任广州知州,就推荐陈世卿担任广州通判。临行前,皇帝召见了他,赐给他绯袍,并提升他为太常博士。

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调到建州做官。宋真宗皇帝知道他很有能力,一个月后,就提升他当福州转运使,让他负责规划南剑州安仁等地的银矿,结果一年下来,税收增加了好多,皇上还下诏表彰了他。没多久,他又接替姚铉当上了两浙路的转运使,后来又升任祠部员外郎,掌管三司三勾院的事务。

大中祥符四年,他被调任度支员外郎,然后外放到荆湖北路做转运使。当时澧州慈利县下溪等四个州的蛮人入侵县境,占领了四百多里地。朝廷就命令他跟阁门祗候史方、澧州知州刘仁霸一起带兵去讨伐。结果他们收复了被占领的土地,重新划定了边界,还掌握了蛮人入侵的要点,并且命令蛮人交出抢掠来的汉人一千多人。他们还在澧川、武口等地设立了军事要塞来防范蛮人,从此以后那地方就安定下来了,皇上还下诏嘉奖了他。

他回朝后,多次向朝廷汇报边疆的情况和利害关系。皇上召见他谈话,非常器重他的才能,他还主动表示愿意承担更繁重的工作。正好当时广州知州邵晔生病了,皇上就让他接替邵晔当秘书少监,还赏赐给他金紫服饰。广州有个按人口买盐的制度,老百姓觉得很不方便,他到任后,马上奏请朝廷取消了这个制度。大中祥符九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还追赠他的儿子南安主簿俨为太祝。

李若拙,字藏用,是长安万年县人。他父亲李光赞,担任贝州和冀州观察使的判官。若拙一开始靠父亲的荫庇做了太庙斋郎,后来又通过考试被提升,做了大名府的户曹参军。当时符彦卿镇守大名,他父亲李光赞在符彦卿幕府工作,所以若拙也能在他身边尽孝。没多久,他又考中了进士,主考官是王祐,考得很高,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通过贤良方正极谏科的考试,太祖皇帝很欣赏他的才华,就把他调到著作佐郎的职位。按照惯例,策论考试中选的人会被任命为拾遗或者补阙,但是若拙因为资历不够,没被任命,于是他就上书自陈,结果惹恼了当权者,被贬到商州做坑冶的监官。后来他升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为官名和父亲的名字一样,他就请求辞官,但没被批准。

太平兴国二年,他被任命为乾州知州。这时,李飞雄假冒朝廷使者,乘驿站快马出行,事情败露后被处死。宋太宗皇帝因为李若拙和李飞雄的父亲李若愚同名,怀疑他们兄弟俩有关系,就命令殿直卢令珣把李若拙抓起来关进州狱。其实李若拙和李若愚只是同宗,是远房亲戚,根本不认识,更不知道李飞雄的阴谋,但他还是被削职流放到海岛。一年多以后,他又被起用,做了卫尉寺丞,并兼任陇州知州。太平兴国四年,他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因为政绩突出,他被破格提升为监察御史,并兼任泰州通判。同僚宋偓年纪大了,政务松懈,所以又调李若拙去泰州做通判。没过多久,御史中丞滕中正推荐了他,把他召回朝廷。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右补阙。

当时诸王都离开了朝廷,李若拙进献颂词,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召见,赐予了绯红色的鱼袋,并兼任河东转运使,同时负责云州、应州等八州的政务。他曾经上奏朝廷,陈述边境事务,宋太宗很欣赏他。他还兼任掌管水陆运输的官员。雍熙三年,他被任命为秘书监使,前往交州。当时,交趾的黎桓僭越称帝,制度奢靡。李若拙到达交州后,立刻命令随从人员以臣属之礼对待黎桓,因此黎桓才听从命令,恭敬地接受了朝廷的诏书。在宴请黎桓的日子里,黎桓摆出了许多奇珍异宝,但李若拙连看都不看一眼。他还把先前被蛮族俘虏的使臣邓君辩带回了朝廷。除了朝廷规定的礼品之外,李若拙分文不受黎桓的私下馈赠。使者回朝后,宋太宗称赞他完成了使命,没有玷污朝廷的尊严。之后,他升迁为起居舍人,并兼任盐铁判官。

公元991年,他被任命为两浙路转运使。后来契丹入侵边境,他被调任职方员外郎,前往河北路任职,还被赐予金紫官服。公元994年,他担任昭文馆直学士,之后升迁为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他这个人啊,长得高大魁梧,很有气势,也挺有才能,但就是办事太慢吞吞的。宰相向皇帝说了这事儿,他就被免职了,改去当泾州知州。

公元996年,黎桓又来侵犯南方的边境,朝廷又派他出使。到了那边,黎桓就乖乖地表示臣服了。他回朝后,真宗皇帝继位,还特意召见他,表示慰问,并提升他的官职为金部郎中。后来被召到学士院考试,又改任兵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没多久就升任知制诰。咸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贡举同知,结果生病了,就改任右谏议大夫。皇帝北巡的时候,他留守御史台处理事务。第二年,他又被派到河朔地区巡视边防,并兼任升州、贝州知州。公元1002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他有个儿子叫绎。

他儿子绎,字纵之,从小就认真刻苦,很上进。起初,因为父亲出使交趾有功劳,他被授予太庙斋郎的职位,后来又改任太常寺太祝。通过进士考试后,被任命为将作监丞。之后一路升迁,做到尚书屯田员外郎、华州知州。有一次,蒲城有个老百姓叫李蕴,告状说有人偷了他侄子跑了。绎问他:“你们有仇吗?”李蕴说:“没有。”绎又问:“你侄子丢了东西吗?”李蕴说:“没有。”绎就把他打发走了,然后暗中派人调查李蕴。结果发现李蕴犯了其他罪行,他侄子察觉到了,害怕事情败露,就把他杀了灭口。于是,李蕴被抓起来,依法处置了。

之后,绎被提拔为河北刑狱提点,兼任贝州知州。那年闹旱灾,绎负责酒务,老百姓烧柴草的量比平时多得多,饿肚子的人就靠砍柴采草活命,总算没饿死,而且官府的收入也翻了好几倍。边境百姓每年要上缴防城火牛草十多万斤,堆积时间长了就腐烂了,绎就上奏朝廷,把这事儿给取消了。他又升迁三次,做到本曹郎中,最后任利州路转运使。

河北缺钱,皇帝问谁合适去管,薛奎推荐了这个人,于是他就调到河北去了。后来又升职当了刑部郎中、直史馆、延州知州,然后调到兵部,最后当了江淮地区的制置发运使。朝廷拨给他五十万匹绢,让他在东南地区收购粮食。但他觉得老百姓正饿肚子呢,不宜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就上奏朝廷把这事儿给取消了。才半年时间,漕运的税收就比往年增加了五分之一。他又升了太常少卿,再次担任延州知州。他到哪儿都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但因为长期在外做官,心里不太舒服,就写了一篇《五知先生传》,说的是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这五种人生智慧。他还两次担任凤翔府知府,这次又调回凤翔府。后来又当了右谏议大夫,最后去世了。

陈知微,字希颜,高邮人。咸平五年考中进士,一开始在将作监当丞,然后去歙州当通判。后来升任著作佐郎、直史馆,接着又当了三司户部判官。他出使契丹回来后,升任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再次担任户部判官,然后外放到京东当转运副使。他上奏朝廷,把东平监侵占民田的六百八十户人家给要了回来。他还疏通了古广济河的航运路线,取消了夹黄河的漕运,每年减少了几万人的劳役。

他又升任右司谏,然后调到荆湖南路当转运使。朝廷把他召回后,任命他为比部员外郎、知制诰。淮南地区闹饥荒,朝廷派他去巡抚,他到各地查看粮食储备情况,考察官员们的办事能力。任务完成后,他被任命为吏部铨选官,兼任刑部官员。陈知微虽然文章写得不算华丽,但平实实用。有一天,要改任一大批官员,任命文件堆积如山,正好轮到他值班,他处理得又快又好。他还担任过司农寺官员,负责审查京城的刑狱案件。天禧二年,他被加封为玉清昭应宫判官,不久就生病了,真宗皇帝还派宦官带着太医去看他。最后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岁。朝廷录用他的儿子舜卿为太常奉礼郎,负责他的丧事,还拨给他官船把他的灵柩送回老家。

陈知微长得高大威猛,为人沉稳,很有能力,不追求名声,当时的人都认为他适合处理棘手的事情,只是可惜他母亲年老,没能尽孝。他留下了一部三十卷的文集。他的儿子尧卿,在大中祥符五年考中了进士。

话说啊,大家都说岳明这个人,处理公务能力杠杠的,能独当一面,而且对下属特别宽厚仁慈,真是个好人。雍州刺史虽然平时口碑不太好,说他小气,但是工作认真负责,清廉干练,你看他保卫地方,就知道他能力如何了。 至于俨,他一心想升官发财,在朝廷里搞那些阴险狡诈的事儿,自然不受人待见。

像琰和抟,他们管理漕运非常有办法,做事细致周到,政绩显著;覃这个人,为人清廉,工作勤奋;世卿家的安远,还有若拙,他们都特别擅长处理政务,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 绎这个人,为人谨慎小心,把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为人正直,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也没辜负大家的期望。

哎,说到王陟,他虽然为人谨慎,能力也强,但是因为得罪人被诬陷,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