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赏,字宗白,是和州的皇族,住在太平州。咸淳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官做到宣州旌德县县令。德祐元年,北方军队打过来了,赵时赏带领民兵抵抗,立了功,升官做了宝章阁直阁和军器太监。跟着益王和端王去了福建。益王当了皇帝后,赵时赏被提拔为邵武军知军。没多久,有人说他放弃了城池,就把他罢官了。

文天祥在南剑州设立了都督府,奏请朝廷任命赵时赏为参议军事、江西招讨副使。他和宗室孟溁带兵攻打赣州,路过石城,收复了宁都县。几次带兵作战,都取得了胜利。赵时赏长得英俊潇洒,说话慷慨激昂,很有策略,尤其受到文天祥的赏识。后来在空坑之战中,军队战败,逃到吴溪,被追兵抓住了,赵时赏宁死不屈。

赵时赏在军队里的时候,看到同事们都带着很多行李,打扮得花枝招展,还带着姬妾侍奉,就感叹说:“打仗就像春游一样,还能成功吗?” 被抓之后,看到其他被俘的官员,赵时赏就挥手让他们走,说:“你们这些小小的签厅官,抓你们有什么用?” 因此,好多人都被他救了。

赵希洎,是皇室宗亲,住在宜春。他官做到户部尚书那么大。在咸淳年间,他跟丞相贾似道闹了点不愉快,就被外放到广东当转运使去了。德祐元年,制置使黄万石给他下命令,让他勤王,也就是去支援皇帝。他拉起几百个溃散的士兵,路过庐陵的时候,庐陵的太守想把他军队留下,于是他和堂弟赵必向就躲到赣州去了。等乱事平息后,他回到老家。当时袁州太守聂嵩,是赵希洎的亲戚,劝他出来做官,但他就是不肯。后来文天祥兵败了,赵希洎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和堂弟赵必向一起被抓了起来。 他死都不肯屈服,家人送饭给他,他就把碗摔碎在地上,一口也不吃,最后就坐在床上气死了。

刘子荐,字贡伯,是吉州安福人。他父亲刘梦骥,是进士出身,当过澧州知州,后来战死沙场。刘子荐凭着父亲的功劳做了湘乡尉,因为抓到盗贼有功,被调到抚州做司录。当时有个案子,说王应亨打死了挑担子的黄九,案子已经结了。刘子荐看卷宗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就驳回了这个判决。结果突然刮起了大风,打雷闪电,把监狱的门都劈开了,还把官吏的文书都撕碎了。 杀人凶手其实是孔目冯汝能,根本不是王应亨。案子真相大白,有八个差点被冤枉处死的人得救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帝下令表彰他,号召天下官员向他学习。后来刘子荐升任赣县知县,又当过行在左藏库监官、常德府通判、融州知州。

他向皇帝辞行的时候,度宗皇帝夸奖他说:“广郡荒凉贫困,多亏你辛勤治理。”刘子荐回答说:“我一定会推行德政,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到任后,以清廉正直闻名。他还做过仙都观的负责人。德祐二年十一月,北方的军队打到静江,广西经略使马塈让刘子荐带领民兵和弩兵守卫城东门,形势危急。这时瀛国公已经投降了元朝,刘子荐拿来朝笏,在上面写道:“我头可断,膝不可屈。”然后他登上城楼,向北朝拜了两次,把自己的衣服埋掉,对身边的人说:“情况紧急,已经没有办法了,我只能战死守城!”有人劝刘子荐逃跑,刘子荐说:“为国捐躯,这是义不容辞的,为什么要逃跑呢?”最后他战死了。

黄文政,淮安人,在蜀地当兵。军队溃败后,他偷偷地逃到了静江。马塈邀请他一起防守,城池失守后,黄文政被俘。他痛骂敌人,毫不屈服。敌人割了他的舌头,又先后砍了他的鼻子、脚趾,但他始终怒骂不止,直到死都没有停止。

吕文信是吕文德的弟弟,做到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谘议官的官职。德祐年间初期,他率领水军到达南康斛林,在白鹿矶与北方军队遭遇,战死沙场。朝廷特别追赠他宁远军承宣使的称号。他的儿子吕师宪,朝廷特别允许他继承父亲的官职,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获得了承信郎的恩泽,并且朝廷还为他建立了庙宇,并赐予庙额。

河湖砦巡检张兴宗也战死了。朝廷追赠他武翼郎的称号,赐给他三万钱,并且他的一个儿子也获得了承信郎的恩泽。

钟季玉,饶州乐平人。淳祐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都大坑冶属,后改任万载县知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推荐了他,于是他升任审计院,后又改任宗正寺簿,之后又升任枢密院编修,最后外放担任建昌军知军。当时朝廷下令江西地区进行和籴(向民间征收粮食),钟季玉到任才半年,正赶上大旱,他估计按照常规征收粮食难以完成任务,于是向朝廷请求减免,结果和籴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之后他升任提举常平,不久又改任转运判官,但他都没有赴任。后来,朝廷强行让他担任江西转运判官。当时郡里的大胥(官吏)因为受贿而被弹劾,前任官员想方设法保护他,钟季玉却坚持严查,最终将这个大胥绳之以法,被贬到岭南。不久,朝廷以秘书丞的职位召他回朝,却被前任官员诬陷而受阻,改任都大提点坑冶。北方军队渡江后,钟季玉搬到建阳居住,当敌兵到达时,他不屈服而死。

潘方,温州平阳人。宝祐四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庆元府市舶。庆元城投降后,潘方不屈服,投水自尽。

耿世安,官至武翼大夫、淮东副总管、两淮都拨发官。一开始,探子报告说大批敌军到来,制置使贾似道命令耿世安率兵前往涟水军增援。大家还在犹豫的时候,耿世安直接带领军队到达渔沟,率领三百骑兵冲入敌阵,从中午打到傍晚,身中七处刀伤,仍然追杀溃逃的敌兵。收兵回营后,在距离营地几里路的地方去世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他五官的官职,并在淮安为他建立庙宇,并赐予庙额“忠武”。

丁黼,是成都的最高长官。嘉熙三年,金兵从新井入侵,他们打着宋朝将领李显忠的旗号,直奔成都而来。丁黼一开始以为是溃败的宋军,还用旗帜招降他们呢。等看清了敌人的真面目,他立刻带兵夜里出城南门迎战,打到石笋街的时候,军队散了,丁黼奋力作战,壮烈牺牲。在敌军大部队还没到之前,丁黼就先把妻子送回了南方,自己发誓要死守成都。等到最后,跟着丁黼的只有幕僚杨大异和几个他信任的人,杨大异后来还死而复生了呢!丁黼在四川当官时,为人宽厚仁慈,四川老百姓都很怀念他。事情平定后,朝廷赐给他谥号,并为他建立了庙宇。

米立,是淮南人,他家祖上三代都是军人。他跟着陈奕守卫黄州,陈奕投降了,米立却冲破包围逃了出来。江西的最高长官黄万石任命他为帐前都统制。金兵攻打江西,米立在江坊迎战,被俘后宁死不降,被关进了监狱。行省派黄万石去劝降他,说:“我们官员的官阶,就是写满一整个牌子也写不完,现在也都投降了。”米立说:“侍郎大人是朝廷的大臣,而我只是个小兵,算不了什么。但是我家祖上三代都吃着赵宋的俸禄,赵宋亡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是被俘的,跟那些主动投降的人不一样!”黄万石再三劝说,米立始终不肯屈服,最后被杀害了。

赵文义,是郢州的都统制。他从戍守的地方回来,途中遇到金兵,奋勇作战,战死了。早些时候,在开州的战斗中,赵文义的哥哥赵武义也战死了。

杨寿孙,是云安军的佐官,兼任教参。端平年间,金兵打到中江县,他和将官何庚、安惟臣、田广泽、歹坤等人连续作战两天,全部战死了。杨寿孙被追赠为通直郎,他的一个儿子被授予下州文学的官职。何庚等人也都追赠了官职,他们的儿子分别被授予勇副尉的官职。

侯畐,字道子,是温州乐清人。乡试考了三次,每次都是第一名;转运司考试也考了两次,也是每次都拿第一。后来因为武举考试合格,被任命为合浦尉,之后又当上了柳城令,还做过侍卫步军司干办公事和侍卫马军行司计议官。宝祐五年,制置使贾似道把他招过去,当了海州通判,还兼任河南府计议官。后来李松寿占据山东,兵锋直逼涟水和泗水,侯畐在城下浴血奋战,最终战死沙场,他的妻子也在乱军中遇害。三十一个太学生向朝廷上奏,请求为侯畐在海州建立庙宇,追赠谥号“节毅”,并在他的家乡也建庙祭祀。侯畐还写了一本叫《霜崖集》的诗集。

王孝忠,担任镇江前军统制兼淮东路分,驻守淮阴。杨贵造反,王孝忠率领军队迎战,士气高涨。可是后来水军统制朱信投降了叛军,王孝忠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了。

高应松,开庆元年考中进士。先是在衡州当教授,后来又当了广德军的通判,之后被朝廷召回,担任国子监丞,还兼任礼部员外郎和翰林权直。元兵从涌金门攻入临安,朝中官员纷纷逃窜,只有九个人留了下来,高应松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他升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又升任权工部侍郎,最后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跟着瀛国公去燕京,七天绝食不语,最终去世了。

张山翁,字君寿,是普州人,景定三年考中进士。德祐元年,他在荆湖宣抚司当差。鄂州守将张晏然打算投降,张山翁写信斥责他。张晏然投降后,张山翁被抓到军前,对方劝降说:“你要是投降,照样可以当大官。”张山翁坚决不屈。后来行省官员贾思贞看重他的气节,请求饶他一命。之后,张山翁隐居黄鹄山,教授学生,最终在那里去世。他写过《南纪》、《缁林藏》、《云山》、《相锄》等诗集。

黄申,字酉乡,是井研人。开庆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德安尉,兼任主簿和江西刑狱司签厅提点,他处理狱讼案件,多有明断。丞相江万里和提刑黄震都推荐他,于是他被调到乐安当丞。

申这个人啊,平时为人清廉谨慎,政绩不错,因为表现好被提拔做了从事郎。后来大军攻打抚州,各个县都要求县令上交投降书,乐安县令就让他的手下一起签字上交了。申刚开始听说这个消息,就赶紧把家人送走,躲得远远的,他自己却一个人坚决不去投降。县令派人催促他,他还是不动。下属把情况汇报给县令,县令就生气了。

一会儿工夫,好几百个老百姓就聚集在县衙门口,硬是把他抬了过去,申当场摔倒在地上,跟中风了一样。那些人又拉又拽,又骂又踢,说:“你就是不投降,害得我们跟着遭殃!”申当时就好像死了似的,一声不吭,县令拿他也没办法。申平时对老百姓挺好,到了晚上,大家把他抬进县衙大堂,第二天有人给他送粥喝,这才保住了一条命。后来他就走了,隐居在巴山,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陈羍,字肇芳,又字伟节,是饶州安仁人。他父亲陈诗川,凭借军功做了沭阳县令。咸淳元年,父子俩一起考中了进士。陈羍先是被调到滁州做司户参军。他父亲去世后,他因为丁忧离职,后来又到荆阃粮料院工作,他母亲去世后,他又因为丁忧离职。之后,他又被调到朐山做主簿。制置使印应雷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招到幕府工作。德祐元年秋天,他从胶州经海路回到杭州,被任命为南安军教授,但他没去就任,回家了。

陈羍年轻的时候跟谢枋得交往密切,后来谢枋得在安仁起兵,陈羍第一个响应,加入了他的幕府。他们抓了安仁县令李景,这李景还是陈羍老乡。李景想用家里两万钱赎罪,陈羍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是王土,你家里的钱难道就不是朝廷的钱吗?” 说完就判了他死刑。李景的儿子带着五千乡民来报仇,陈羍一看形势不妙,就带兵去了信州。正好信州守将逃跑了,陈羍向朝廷汇报情况后,就代理了信州郡守的职务。

益王登基后,陈羍去朝见,被提升为宗正寺簿、太府寺丞、领江东安抚使。他到上饶后,负责联络各县,手下只有一千多人,驻扎在火烧山。过了几个月,战败被俘,押到了豫章。元帅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软禁在馆舍里,但他后来还是逃跑了。三年后,他又起兵,再次失败,逃到积烟山,自杀了。他写了一本《鹤心集》,里面有很多诗歌讽刺当时的士大夫。他的弟弟也在同一时期被俘,最后也死了。

萧雷龙,字显辰,是建昌新城人。景定三年考中了进士,被调到临安府当教授,后来又当了衢州的通判。衢州城被围困的时候,知州跑了,朝廷就让萧雷龙代理知府。

北方的军队攻打城下,萧雷龙坚决不投降,脱身逃回了建昌。结果建昌已经投降了,萧雷龙就和老乡黄巡检一起起兵反抗。当时到处都是敌军,萧雷龙知道抵挡不住,就带着黄巡检和几个手下逃到了福建。还没出福建境,就被同安的武官徐浚冲抓了,送到了县里。县里的代理县令刘圣仲本来就和萧雷龙有仇,就把萧雷龙杀了。后来,刘圣仲北上,船停在小孤山的时候,突然看到一艘大船冲过来,船上竖着写着“萧知府兵”的大旗,接着就看见萧雷龙坐在船上。刘圣仲吓得大叫一声,一会儿工夫就看不见了,活活吓死了。

宋应龙,是个读书人,精通军事,在军队里待了三十多年,当过谘议官,住在泰州。德祐二年六月甲寅这天,敌军打到了泰州,守城的裨校孙贵、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打开城门投降了。宋应龙和妻子就在自家园子里上吊自杀了。

那时候,提刑按察使褚一正,字粹翁,庐州人,是武举出身的进士。他在高沙督战的时候受了伤,最后死在了水里。兴化县令胡拱辰,县城被攻破后也死了。

邹凤,字凤叔,吉水人,后来搬到了永丰。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为人豪爽仗义。他跟随文天祥勤王,官职做到将军。益王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寺丞,又担任江西招谕副使。他在宁都聚集了几万兵马,后来被任命为江西安抚副使,收复了兴国、永丰两县,官职升到兵部侍郎,兼任江东、西处置副使。永丰失守后,他又跟随文天祥走间关岭道,没过多久,他又出来督军,负责永丰、兴国一带的防务。北方的军队突然杀到,经过一场大战,邹凤脱身逃到了潮州。文天祥被俘后,邹凤自杀了。

当时,跟随文天祥勤王而死的人,邹凤和刘子俊等等,总共有九个人,他们的名字按顺序写在左边。

刘子俊,字民章,是江西吉安人。曾经考中了漕试(古代的一种考试)。他年轻的时候和文天祥是同乡,关系很好,是好朋友。文天祥在兴国开了督府(相当于军事指挥部),刘子俊就去了督府办事,后来被任命为宣教郎,还兼任行军器监簿和督府机宜(相当于文书、后勤等职务)。空坑之战打败了,刘子俊就带着军队退守洞源,同时联络附近的郡县。接着他进入广东,遇到了敌军,战斗失败了,他又重新集合溃散的士兵,和邹凤一起前往潮州。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刘子俊也被抓了。他冒充文天祥,想让敌军放松警惕,好让文天祥有机会逃跑。没过多久,另一队人马押着文天祥来了,路上两人相遇,双方都争着说是真的文天祥。最后到了大将面前,真相才大白,刘子俊被杀了。

刘沐,字渊伯,也是江西吉安人,是文天祥的邻居,从小关系就很好,很亲密。文天祥喜欢下棋,经常和刘沐下棋,一玩起来就废寝忘食。文天祥起兵后,任命刘沐为宣教郎,负责督府的政务。后来文天祥出使,刘沐就领兵回去了。文天祥回来后,在南剑州开设了府邸,刘沐就带着部队来支援,后来被任命为太府寺簿,独自统领一支军队,担任督府的亲卫军。空坑之战战败后,刘沐被俘虏押解到南昌,他和儿子同一天被杀害了。他的二儿子死于乱军之中,小儿子也跟着文天祥在岭南战死了。当时江西的忠义之士,很多都是刘沐号召起来的。刘沐为人沉稳,又能随机应变,日夜操劳,从不懈怠。

孙实甫,吉州龙泉人,是南宋名臣张栻的后代,也是文天祥大姐夫。文天祥起兵的时候,发布文告招募忠义之士,孙实甫被任命为宣教郎,兼任行监官告院和吉州龙泉县知县。文天祥率兵离开赣州后,当地百姓拥戴孙实甫继续守卫龙泉,坚守不出。后来被叛军攻破,被俘虏押解到隆兴府杀害。

彭震龙,字雷可,永新人,是文天祥二姐夫。他性格豪爽,喜欢热闹,曾经因为犯事而被处罚。文天祥起兵后,任命他为宣教郎,兼任行太社令(主管祭祀的官员)和永新县知县。文天祥出使被俘后,彭震龙逃回了家乡。吉州已经失守,他就联合当地的土著居民起兵反抗。文天祥的军队从岭南出兵,彭震龙前去接应,收复了永新县。后来敌军到来,彭震龙被自己的亲戚出卖,被抓到元军帅府,腰斩处死,永新县也被屠城。

萧焘夫,永新人,他和哥哥萧敬夫都是文天祥的部下。萧焘夫写的诗很有豪气。文天祥起兵的时候,萧焘夫被任命为从仕郎。后来彭震龙计划收复他们的县城,萧焘夫也积极支持。结果县城被屠杀,兄弟俩都战死了。

陈继周,字硕卿,是宁都人。淳祐三年乡试中举。因为抓捕盗贼有功,虽然还没正式授官,就先被任命为廉州司法,后来又担任南丰县知录、淮东总领干官、藤州观察推官、吉州永丰县知县,之后又调任高安县知县、广东经略司准备差遣、衡阳县知县,还被任命为淮东转般仓、江东提点刑狱干办公事。

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赶上咸淳十年朝廷诏令征讨勤王,文天祥当时正在守赣州,立刻起兵,就去找陈继周商量。陈继周慷慨激昂地详细地告诉文天祥哪些地方有优秀的乡里豪杰和子弟,以及起兵的策略,非常周全。于是文天祥就把陈继周留在身边,日夜一起筹划军事,任命他为江西安抚司准备差遣,率领赣州的士兵跟随文天祥。陈继周虽然身体瘦弱,穿衣都显得单薄,但是年纪和资历都足以服众,士兵们都把他当成父亲兄长一样看待,行动都听从他的指挥,没有人敢逾越。后来朝廷又任命陈继周为合入官,兼任行监文思院,还让他担任江浙制置司主管机宜。他率领的部队夜袭敌军南栅门,杀伤了不少敌人,天亮了还在战斗,直到口渴得要命,喝水都来不及就战死了。

张汴,字朝宗,又字次山,是四川人。年轻时在丞相吴潜兄弟手下做事,在荆州地区待了很多年,对军事策略非常熟悉。吴潜兄弟被罢免后,张汴被冷落了十多年。文天祥起兵后,任命他为秘阁修撰,又担任广东提举、督府参谋,在文天祥幕府里担任要职,大小事务都由他处理。后来空坑之战兵败,他被乱军杀害了。处置使邹凤找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安葬。

吕武,是个太平州的普通士兵。文天祥出使的时候,吕武主动报名参加,跟着文天祥一起逃出了镇江的危险,然后沿着淮河东边走水路,一路上的安全,多亏了吕武的武力。后来文天祥在南剑州设立行省,因为吕武的战功,被授予官职,派他去各地联络州县,号召大家一起起兵响应。路上困难重重,他跋山涉水几千里才赶到汀州和梅州与文天祥会合,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化解了敌人的威胁,把敌人变成了自己的士兵。他带着几千个士兵从江西出发,因为对一些士大夫不太尊重,最后死于非命,全军都哭着把他埋葬了。吕武这个人忠心耿耿,性格刚直,不怕强权,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经常得罪人,所以最终招致了祸患。

巩信,是安丰军的人。他担任荆湖都统,为人沉稳勇敢,足智多谋。本来是苏刘义手下的士兵,文天祥设立督府后,苏刘义派巩信和王福、张必胜去见文天祥。巩信后来官至团练使、同督府都统制、江西招讨使。刚到督府的时候,文天祥把一千名义军交给他,巩信说:“这些人只会拖后腿。”于是他就招募了几千淮兵跟随自己,但他总是闷闷不乐地说:“有将领没兵,怎么办呢!”后来文天祥从兴国往永丰走,追兵紧追不舍,巩信在方石岭作战,身中数箭,伤势严重无法继续作战,于是自己投崖自尽了。当地士人把他安葬了,死后容貌如同生前一样。朝廷追赠他清远军承宣使的官职,并为他建立庙宇,表彰他的功绩。

萧明哲,字元甫,是太和人。他性格刚毅,胆识过人,很有气节。年轻时考中了进士,文天祥在汀州设立行省后,聘请他担任督干架阁监军。军队出征岭南的时候,萧明哲凭借赣县百姓的力量收复了万安,联合各地的寨堡据守。后来兵败被俘,但他始终不屈服,最后死在隆兴府。临刑前他大声痛骂,骂个不停,听到的人都非常敬佩他。

杜浒,字贵卿,是丞相范的儿子,年轻时就很有侠气。1276年(德祐元年),朝廷下令勤王,杜浒当时是县令,他召集民兵,凑齐了四千人。文天祥在平江开设幕府,杜浒就投奔了他。当时陈志道等人劝文天祥出使,杜浒极力反对,还把陈志道赶走了。后来文天祥果然被扣留,陈志道偷偷藏起来逃回去了。

文天祥要北上,其他人都不敢跟着去,只有杜浒慷慨地请求同行。他被特地任命为兵部架阁。他们从京口出发,杜浒用计策贿赂守夜的刘千户,弄到了官府的灯笼,这才顺利地护送文天祥脱险,一起逃往淮甸,然后走海路到达永嘉。

益王即位后,任命杜浒为司农卿、广东提举、招讨副使、督府参谋。不久,杜浒前往温州、台州招募兵马,筹集军资。福安失守,他和文天祥失散了,于是就赶往行朝(临时的朝廷)。苏刘义怀疑杜浒是故意来投降的,想杀了他,陈宜中、张世杰不同意,派人看管他,这才免于一死。过了很久,杜浒奉命再次进入文天祥的幕府。空坑之战兵败后,他又历经艰难险阻才逃出来。

文天祥转移到潮州驻扎,杜浒建议走海路,文天祥没听,让他护送海船到官富场。杜浒害怕兵力不足,就径直去了崖山,结果军队溃败,他被俘,忧愤成疾而死。

林琦是福建人。1277年(德祐二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林琦在赭山聚集了几千名忠义之士,保卫海路。因为有功,他被任命为宣教郎、督府主管机宜文字,还担任检院。文天祥在南剑开设府邸,林琦辅佐他。林琦文采出众,为人忠诚可靠,多次经历艰难险阻,从未抱怨过。

等到文天祥转移到潮州,林琦也被俘虏了。到了惠州,他逃跑了,又被抓回来,押解北上。他跳水自杀,却被官吏救了上来,押解到建康,最终忧愤而死。

萧资是文天祥幕府的书吏。文天祥起兵时,萧资在危难时刻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空坑之战兵败后,因为保全了督府的印信,他被提升为阁门、路钤辖。萧资为人忠厚,临危不乱,能团结将士,处理各种事务,深受文天祥的信任。潮阳之战,他和元军遭遇,战死了。

徐臻是温州人,他爸爸在河南做官。德祐元年春天,徐臻去河南看望父亲,结果因为路途太远,走不通。正赶上文天祥勤王,徐臻就投奔了他,在文天祥手下当幕僚,负责文书工作,做事非常细心认真。后来文天祥被俘了,徐臻侥幸逃脱,但他仍然想跟着文天祥北上,一起共患难,表达自己全部的忠心。最后,他在隆兴府病死了。

金应者,从小就很有正义感。他给文天祥当职书司,后来进京做了承信郎,之后和文天祥分开了。文天祥奉命出使被俘后,身边的人都逃散了,只有金应者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他逃到镇江,又到了淮东,最后忧愤而死。

何时,字了翁,是抚州乐安人,和文天祥是同年的进士。他先是被任命为庐陵尉,后来进入江西转运司幕府工作,之后又到临江军担任司理参军。临江郡的监狱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以前有个强盗被斩首后,尸体竟然自己走了大概一里地。大家都很害怕,把他埋葬后,说他成了肉身皋陶。后来何时了翁查阅旧案卷宗,发现这个强盗曾经杀害过很多人,还说过“这样就能成神了吗?”于是下令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并扔到水里,人们这才相信他的判决是正确的。后来,何时了翁升任兴国县知县。

文天祥起兵的时候,聘请何时了翁担任帅府机宜,兼任行监文思院。文天祥入卫的时候,何时了翁留守,被分派到吉州。给平江运送军粮的时候,文天祥奏请朝廷让何时了翁担任抚州知州。吉州失守后,何时了翁脱身回到了家乡。益王继位后,文天祥在南剑开府,何时了翁起兵前往兴国迎接文天祥,担任行卿监和江西提刑。后来,他聚集兵力收复了崇仁县,没过多久,元军大举进攻,兵败后,他剃度为僧,逃到岭南,靠算命为生,改名换姓,自号坚白道人。

陈子敬是赣州人,很有钱,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曾经和文天祥交往过。文天祥在汀州开府的时候,陈子敬募集民兵驻扎在皂口,占据了赣州下游。文天祥攻打赣州时,陈子敬和他一起策划,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空坑之战失败后,他又聚集兵力驻扎在黄塘砦,和山上的其他据点联合起来抵抗。元军用重兵袭击他的据点,据点失守,陈子敬从此下落不明。

刘士昭是太和人,以前是个针线匠。他和乡亲们一起谋划收复太和县,失败后,他用血在布上写下:“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然后用这块布自缢而死。

他那些同党进了监狱,大多都苦苦哀求,想活命。可有个叫王士敏的,特别硬气,一点也不害怕,还在自己的衣服上写道:“此生无复望生还,一死都归谈笑间,大地尽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阳山。” 临刑前他还叹息说:“真可惜我生病了,声音都哑了,不然我非好好骂他们一顿不可!”

另一个叫赵孟垒的,是合州人,开庆元年考中进士,当上了金华尉。临安城破后,他和堂弟赵由鉴一起,拿着太皇太后的亲笔信去投奔益王,后来被提升为宗正寺簿、监军。 后来他又回到明州,结果打仗失败被抓了,宁死不屈,最后被残酷地杀害了。

当时大军驻扎在绍兴,福王的一个亲戚,叫芮孟松,和福王的儿子密谋起兵造反,结果事情败露,被抓到了临安。范文虎审问他谋反的事,芮孟松怒斥道:“那些卖国贼不领朝廷的恩情,反而危害国家社稷,我们是大宋皇室的子孙,想要为宗庙雪耻,怎么反倒成了谋反?”范文虎一听就火了,把他拉出去斩了。 行刑经过宋朝的庙宇时,芮孟松还高喊:“太祖、太宗以及历代圣祖的英灵在上,你们怎么让孟松落到这个地步啊?” 当时所有的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死后,天空中雷电交加,乌云密布,持续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