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是徐州下邳人。年轻的时候就长得高大威猛,特别有男子气概,力气也大得很。周世宗显德年间,皇帝征讨淮南,刘福就一个人徒步走到寿春去见皇帝。周世宗觉得他很奇特,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侍卫。每次打仗,周世宗都让刘福带着卫队打头阵,还一起攻破了紫金山寨。淮南平定后,因为他的功劳,被封为怀德指挥使。
宋朝建立初期,刘福升迁为横海指挥使,带着部队跟着步军主帅刘光毅,走峡谷路线去征讨蜀地。等他们到达成都的时候,孟昶已经投降了。大将王全斌把投降的蜀军送回京城,走到绵州的时候,这些降兵竟然偷了军营的武器装备,还劫持了蜀地的旧将全师雄一起叛乱,放火烧房子,抢劫财物就跑了。绵州刺史成彦饶只带着一百多同州、华州的士兵守城,王全斌就派米光绪带着七百骑兵和刘福的部队去保护绵州。米光绪把全师雄的家人都杀光了,全师雄带着叛军,又聚集了十多万村民,更加猛烈地攻城。这时,龙捷指挥使田绍斌带着精锐骑兵从东山西北方向前进,刘福带着他的部队从山南方向前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从两面夹击叛军。叛军大败,被杀死的和淹死在江里的叛军加起来有上万人,因为这次战功,刘福被封为虎捷都虞侯。后来,他又跟着曹彬平定江南。平定江南后回朝,被授予指挥使的职位,还当上了蔚州刺史。他还跟着太宗皇帝攻克了并州和汾州,后来又升迁为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端拱年间初期,刘福被外派担任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改任雄州防御使,同时兼任雄州兵马部署。雄州地处边塞,常年驻扎重兵。刘福到任后,仔细检查城墙和军事设施,调整驻军,并拨款修缮,还拿出自己的钱犒劳士兵。即使敌人来犯,雄州也安然无恙。淳化年间初期,刘福升迁为凉州观察使,同时负责雄州事务。两年后,刘福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福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在治理下属方面却很有策略,施政简明易懂,百姓都很敬重他。他在雄州担任州官五年,州内一片安宁。福升官后,他的儿子们曾劝他建造豪宅,福生气地说:“我俸禄丰厚,租个房子住就足够了。你们连一点功劳都没为朝廷立下,怎么能想着盖房子,只顾自己舒服呢?”最终没有答应。福死后,皇上听说这件事,赏赐他儿子五千两白金,让他们去买房子。
安守忠,字信臣,是并州晋阳人。他父亲安审琦,曾担任后周平卢军节度使,被封为陈王。后晋天福八年,安审琦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任命安守忠为牙内指挥使,兼领绣州刺史。后周显德四年春天,安守忠改任鞍辔库使。正赶上淮南地区刚刚被平定,朝廷命令安守忠前往宣告朝廷旨意。当时那些藩镇官员骄横跋扈,对朝廷使者多半傲慢无礼,安守忠却坚持以礼相待,没有辱没朝廷的使命。不久,他又改任卫州刺史。
宋朝建立后,安守忠入朝担任左卫将军。建隆四年,湖南刚刚平定,朝廷任命他为永州刺史。乾德年间,他负责护卫河阴的驻军。蜀地平定后,太祖皇帝知道当地百姓饱受苛政酷虐之苦,南郑又是兵匪聚集之地,所以特意任命安守忠为兴元府知府,去安抚当地百姓。四年后,他又改任汉州刺史。当时战乱刚平息,军需物资匮乏,国库空虚,安守忠就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补充军需。每次派使者去蜀地,太祖皇帝都会特意叮嘱说:“安守忠在蜀地,能够严格律己,你们到了那里,要向他学习。”开宝初年,安守忠改任濮州刺史。黄河决堤淹没了澶州,朝廷命令安守忠协助颍州团练使曹翰治理黄河,黄河决口最终被堵住。五年后,安守忠担任辽州知州。当地有人暗中勾结外敌,准备里应外合,事情败露后,安守忠将这些人全部斩首示众。开宝九年,朝廷下令征讨太原,安守忠奉诏与孙晏一同从辽州出发,途中与路罗砦监押马继恩相遇,两人便一起带兵进入敌境,烧毁了四十多座砦堡,缴获了数千头牛羊。他们正准备深入敌境,这时皇上驾崩的消息传来,他们只好班师回朝。
太平兴国初期,他被调任到灵州做官,一干就是七年。雍熙二年,他又调到易州,后来又调到夏州。每次西戎入侵边境,他都能打胜仗,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濮州团练使的职位。端拱年间,他先后担任沧州知州、瀛州知州,还兼任高阳关驻泊部署,最后升任瀛州防御使。早年的时候,他曾经梦到一个“濮”字,足足有一丈多高,后来他在濮州任职将近二十年,这才明白梦境的意思。
淳化二年,他调任雄州知州。有一天,他和僚属们正在喝酒,突然有军校企图造反,穿着盔甲冲到官署门口,守卫仓皇进去报告。他却面不改色,依旧谈笑自若,然后慢悠悠地对在座的客人说:“这些人只是喝醉了酒胡闹而已,抓起来就行了。”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沉稳大气。第二年,他被加封为耀州观察使,同时兼任雄州知州。没过多久就被朝廷召回,他向朝廷陈述边境的情况,奏章写得很好,深得皇帝赞赏,还被赏赐了五百万钱。五年后,他又被任命为沧州知州。至道初期,他调任雄州。三年后,再次担任沧州知州。后来被任命为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之后又调任宋州,还兼任制置营田使。他威望很高,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舍不得他离开。咸平三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还没出发就突然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朝廷还录用他的儿子孔继昌为供备库副使,女婿王世及为光禄寺丞。
孔守忠为人谨慎老实,生活简朴,为政清廉。太祖还在藩镇做藩王的时候,就和他关系很好,等到太祖登基后,经常给他优厚的待遇,而孔守忠却更加谦虚谨慎。他跟随太祖征讨太原时,多次献上计策,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各地任职,都乐于施舍,经常设宴款待将士,并且喜欢和士大夫交往,所以当时的舆论多半对他评价很高。早年,他的朋友审琦因为宠妾而被家奴杀害,孔守忠终身不纳妾,并且信奉佛教,大概就是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吧。
孔守正,开封浚仪人。他年轻的时候侍奉后唐明宗的儿子许王从益。汉朝初年,他担任东西班承旨,侍奉魏王承训。周世宗征讨淮南时,因为他的才能和勇猛被选为东班承旨。
宋朝刚建立那会儿,他被任命为内殿直,还兼管着骁雄军和吐浑军的指挥。跟着刘廷翰平定了蜀地叛乱,回来后升职当了骁雄副指挥使。开宝年间,太祖皇帝征讨太原,他跟着何继筠将军一起打仗。碰巧契丹派兵来支援晋阳,他在石岭关和契丹军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斩杀了一万多敌人,还俘虏了他们的将军王破得。当时宋军有好几百人被敌人包围了,他骑着马冲进敌阵,把他们全部救了回来。
太平兴国年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太宗皇帝亲自带兵攻打晋阳,他负责守卫城西的洞屋,带着步兵冲锋陷阵,然后又和内侍蔡守恩他们一起率领骑兵猛攻,晋军被打垮了。后来又参加了征讨范阳的战役,到了金台驿,皇上命令他和刘仁蕴先去攻打岐沟关。当时城还没攻下,他夜里翻墙,绕过鹿角,过了吊桥,告诉守关的刘禹说宋军马上就要到了,劝他投降。刘禹把吊桥放了下来,他顺利进城,安抚了城里的军民,把城交给綦廷朗防守,自己就赶回朝廷了。那时候契丹兵在涿州东边,他和傅潜率领御前东西班兵马分成两路,一起冲上去打,把契丹兵追了二十多里,俘虏了几百个契丹羽林军。接着又和高怀德、刘廷翰一起追击到桑乾河,从那以后契丹就不敢再靠近边塞了。因为这些战功,他又升职当了日骑都指挥使,还被封为濡州刺史。
话说在端拱年间,他被升迁为龙卫都指挥使,还兼任长州团练使,被派去真定镇守。那年秋天,他又被调到颍州当防御使。没过多久,太宗皇帝看重他军事训练有素,特地为他设立了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职位,让他担任。之后他又改任振州防御使。第二年,他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同时兼任容州观察使。
有一天,他参加在北苑的宫廷宴会,皇上进玄武门的时候,他喝多了酒,在皇上面前跟王荣争论边疆战功,争吵起来,还失了仪态。其他的大臣建议皇上治他的罪,但皇上没答应。第二天,他和王荣一起上朝请罪,皇上说:“朕那天也喝多了,啥也不记得了。”于是就放过了他们。没过多久,皇上又任命他为定州行营副部署,奉命前往保州军队开路,在曹河遭遇敌人,打了几个回合,斩杀了三十多个敌军首级,缴获了五十匹战马。皇上听说后,对他很是赞赏。
淳化年间,他被提升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军队里有个小将骂了他的上司,他把那个小将绑起来送到京城,请皇上裁决,从不擅自做主。第二年,他负责修缮惠民河,堵塞了澶州决口,顺便被任命为知州军。之后又改任慎州观察使,回朝后,担任代州部署,管辖并代、夏绥、麟府三镇。他跟李继迁在横冈大战,支援范廷召出塞作战,在白池打败了敌人,一直追击到行庄,烧杀抢掠了很多敌人,之后又改任代、夏二州部署。
真宗皇帝登基后,他又被调回代州。咸平年间,被任命为昌化军节度观察留后。他上奏皇上说:“我四次镇守雁门关,边境长期安定,我想调到东北边境去效力。”正赶上夏人入侵,他又被改任定州行营副都部署。四年后,他又被调到彰德军当留后,因为得了风疾影响工作,又被改任安化军留后。景德年间,他又因为不能胜任工作而被免职。当时朝廷正商议防备秋季北边敌人入侵,他还多次上奏请求出征,皇上很同情他,但没有答应。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追赠泰宁军节度使。
谭延美,是河南朝城人,长得又高又壮。年轻的时候不太安分守己,有一次碰上了一伙强盗正准备去抢劫,谭延美居然主动凑了过去。结果被抓了,按律法都得判死刑,但因为谭延美跟那些强盗压根不认识,所以就免了死罪。之后,他在澶州和魏州一带活动,经常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弄得乡里乡亲都怕他。
后来,周世宗在澶渊镇守的时候,招募士兵,谭延美就去了他帐下当兵。周世宗当了皇帝后,提拔他做了殿前散都头。他跟着皇帝去征讨淮南,因为立了功,升了控鹤军副指挥使。他还参加了攻克三关的战役。当时太祖统领禁军,留他在军营里负责督促队伍。
建隆元年,谭延美升任控鹤指挥使,后来又升任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讨湖南的时候,他和解晖一起担任行营战棹都指挥使。当时汪端带兵猛攻朗州,情况非常危急,招讨使慕容延钊就派谭延美带兵去支援,结果大败敌军,还活捉了汪端。谭延美因此被提升为铁骑副指挥使,还被任命为睦州刺史,之后又连升几级,最后当上了内殿直都知。
太平兴国初年,他担任蕲州刺史,后来又调任庐州、寿州、濠州、光州军巡检使,那些厉害的强盗都被他抓住了。太平兴国六年,他调任威虏军知军。雍熙三年,朝廷出兵北伐,任命谭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他和田重进一起从飞狐口北上。很快遇到敌人,谭延美说:“敌人仗着人多势众轻视我们,我们应该出其不意,先发制人!”说完,他就指挥骑兵冲锋陷阵,敌军马上溃败,大军随后跟上,彻底打败了敌人,斩首五百,还活捉了敌将大鹏翼,献给了朝廷。因为这次战功,他被提升为本州防御使。一年后,他又调任亳州,后来又出任镇州钤辖。
公元988年,他被调任宁远军节度使。有一天,契丹军队打到了城下,他打开城门给对方看,契丹军队却不敢进来。围城好几天,城门一直开着,老百姓进进出出,跟平时一样,照常去田里割草运粮。契丹士兵觉得奇怪,就撤兵了。两年后,他又升任邕州观察使、亳州判官,同时兼任代州知州。当时,那些在边疆任职的官员,朝廷都会让他们同时兼管内地一个州,方便安置他们的家人。后来他又先后担任潞州、陕州、泾州知州。到了公元1001年,他以左领军卫上将军的职位告老还乡。六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建武军节度使的官衔。他的儿子,一个叫继伦的当上了崇仪副使,另一个叫雍的当上了虞部员外郎。
元达,原名守旻,是洺州鸡泽人。他个子很高,差不多有一丈多高,力气很大,箭术也很精湛。他家是种地的,但他受不了农活的辛苦,就扔下锄头,唉声叹气地离开了田地。他喜欢结交侠义之士,又爱喝酒。有一次喝醉了,看到路边一棵槐树,竟然拔剑砍断了它,还很得意地说:“我听说李将军能射穿石虎的饮水用的羽毛,现在这树被我砍断了,难道是上天在帮助我吗?”他还曾经带着几十上百个年轻人,想一起去当强盗,村里的老人劝住了他,他才作罢。当时,州府按照户籍征调劳役,轮到元达送一批犯人去京城,走到半路,他竟然把所有犯人都放了,说:“我看你们,也是条好汉,怎么会愿意干这种事呢?你们自己好好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也要走了!”后来,州府派人来追捕他,等追兵赶到的时候,元达已经张弓搭箭,严阵以待了,追兵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他就逃亡到深山老林里,成了乡里的一害。
唐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石达就想去见他,最后成功被留在晋王身边做事。有一次,晋王在园子里练习射箭,让石达也试试。石达前四箭都没射中,但后来却连续射中了几个。晋王很高兴,还特地给他改了名字,就叫石达。太宗当皇帝后,石达被提升为御龙直队长。雍熙年间,他升迁到妫州刺史,后来又当了本州的团练使。当时,各州郡把抓到的逃犯送到京城,宫里的人想把他们都杀了,但石达上奏说:“这种逃亡的人很多,怎么可能都杀光呢?不如赦免他们,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能体现皇上仁慈的德行。”皇帝很高兴,就下令赦免了所有逃犯。端拱二年,石达被提升为侍卫步军都虞侯,并兼任幽州刺史。后来又担任北面行营都部署,从常山镇调回京城担任巡检,淳化四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昭化军节度使。石达虽然出身草根,但一路从军中升迁,他为人正直,待人和善,跟很多士大夫都有很好的交情,大家都称赞他。
石思德是开封人。周显德年间,因为勇敢善战被招募入伍,隶属天武军,后来升迁到神卫都虞侯。雍熙年间,他跟随曹彬征讨幽州,被任命为牙校。之后镇守威虏军。端拱年间,他担任弓箭直都虞侯兼任溪州刺史。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叛乱,朝廷命令石思德前往夔州、峡州一带招捕叛军。军队到达达州新宁县时,他调集当地军队,在梁山伏击叛军,杀死了三千多人。当时,雷有终率领大军到达合州境内,两万叛军前来阻击。石思德与尹元、裴庄等人一起合力攻击,合州很快就被攻克了。叛军首领田奉正、苏荣逃到果州,石思德紧追不舍,斩首八百余人。果州平定后,残余叛军逃到渠州,又逃到广安、梁山。于是石思德把军队分成两路:一路由他率领,攻打广安、梁山;另一路由尹元、裴庄率领,攻打渠州。两路大军合力进攻,彻底消灭了叛军。从此,川峡地区安定下来,再也没有了寇患。因为这次战功,石思德被正式任命为汝州刺史。
一开始,曹彬北伐打得不顺利,到了涿州,手下士兵都逃散了,只有曹彬的部下思德带着自己的部队坚持到了易州。思德跟别人说:“既然已经准备好了出征,那就应该和主帅一起共赴生死。如果只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就逃跑,将来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和父母呢?” 皇上太宗皇帝曾经听说过思德的话,等到思德来辞行的时候,皇上对他进行了慰问,并且开导他说:“做臣子的,忠诚老实最重要。你年轻的时候,就凭借骁勇善战为国家效力,而且还能尽心辅佐主帅,即使在我身边服役的时间很长了,但始终忠诚如一。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也应该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才不辜负我对你的信任啊!”
没过多久,思德被调任庆州路副都部署,驻扎在邠州。咸平年间初期,他和李继隆一起负责运送粮草到灵州。因为生病,思德被调任陈留都监,后来又改任左神武大将军。两年后,思德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尹继伦,开封浚仪人。他父亲尹勋,曾经担任郢州防御使。尹勋曾经向皇上推荐尹继伦,说他很有能力。太祖皇帝就让他担任殿直,兼任虎捷指挥使,参与平定岭南地区和攻下金陵的战役。太宗皇帝即位后,尹继伦改任供奉官。他跟随皇上征讨太原,回来后被提升为洛苑使,又担任北面边境都巡检使。
话说在端拱年间,咱们威虏军的粮草供应不上,契丹人正偷偷摸摸地计划入侵。皇上知道了这事儿,就派李继隆带着镇州、定州一万多兵马,护送几千辆辎重。结果契丹的于越这小子,通过间谍知道了这事儿,带着几万精锐骑兵,打算半路伏击咱们。李继隆正带兵巡逻,正好和敌人的路撞上了。于越直接绕过李继隆的大军,根本不理他,径直奔着辎重去了。
李继隆跟手下说:“这帮家伙根本没把咱们放在眼里!他们要是南下打胜仗了,回来后就会乘胜追击咱们,要是打败仗了,也会把气撒在我们身上,咱们一个都跑不了!现在怎么办?就应该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他们现在气势汹汹,肯定没想到我们会追上来,咱们要是能打胜仗,就能立下大功!就算死了,也是忠义之死,哪能不明不白地死在契丹的地盘上变成鬼呢!” 大家一听,都热血沸腾,听从了李继隆的命令。李继隆命令士兵喂饱战马,等到夜里,每人拿着短兵器,悄悄地跟在契丹人后面。走了几十里路,到了唐河、徐河之间。天还没亮,于越距离李继隆的大军还有四五里地,正吃早饭准备战斗,李继隆已经摆好阵势等着了,李继隆从后面发起猛攻,当场斩杀了契丹将领皮室。这皮室啊,可是契丹的宰相!皮室被俘,契丹军顿时大乱,溃不成军,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剩下的都逃跑了。于越正吃饭呢,筷子都掉了,被短兵刺中了胳膊,伤得很重,赶紧骑上好马逃跑了。契丹军队跟着溃败,死伤无数,剩下的都逃走了。从那以后,契丹再也不敢窥探边境了,他们平时互相告诫,都说要躲着“黑面大王”,因为李继隆脸黑嘛。因为这次战功,李继隆被封为长州刺史,还兼任巡检。
到了淳化年间,有个叫孙崇谏的著作佐郎,从契丹逃了回来。太宗皇帝问他边境的情况,孙崇谏说徐河之战让契丹人元气大伤,所以每次听到李继隆的名字,契丹人都吓得不知所措。于是皇上就提拔李继隆当了尚食使,还兼任长州团练使,以此来激励边疆将士。淳化五年,李继隆奉命讨伐夏州,李继隆被任命为河西兵马都监。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深州团练使,负责本州驻泊兵马的部署。
公元996年,宋太宗下令分五路大军讨伐李继迁。当时大将李继隆负责灵环路,却迟迟不动,磨磨蹭蹭的。皇上大怒,赶紧把李继伦叫到京城,任命他为灵州、庆州兵马副都部署,想让他辅助李继隆。李继伦当时正生病呢,硬撑着接了圣旨。皇上知道他爱喝酒,就赏了他很多好酒,然后派他出发。他当天就骑快马赶往军营,结果到庆州就死了,享年五十岁。皇上听说后很惋惜,赏赐了很多东西,还派使者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
薛超,是辽州平城人,年轻时就特别勇敢有力气。公元943年左右,他应征入伍当了虎捷军。跟着崔彦进平定蜀地,立了功,被提升为虞侯,后来又升到十将。公元976年左右,他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天武指挥使。后来他参加了太原之战,带领一千骑兵在镇州、定州边境巡逻,壮大声势。等皇上回朝后,契丹人经常侵扰镇州、定州,抢掠不断。薛超跟着大将刘廷翰带兵到了徐河,敌军派十几名骑兵出来挑战,薛超立马冲上去,连续射杀了几个敌人,敌人的气势就弱下来了。宋军乘胜追击,斩杀了一万多敌人。因为这次战功,薛超被提升为步军都军头,后来又升为神卫军都校,还当上了叙州刺史。
公元996年,薛超跟着潘美北上征讨契丹,在雁门、西陉与契丹军队遭遇,又打败了他们。追击到寰州,斩杀五百多敌人,敌将赵彦辛开城投降。薛超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盔甲,但他依然指挥若定,乘胜攻打应州,应州节度副使艾正也开城投降。凯旋后,薛超被提升为马步军都军头。公元995年左右,他在镇州驻守,后来又升为天武指挥使,兼任澄州团练使。公元997年,薛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丁罕是颍州人,一开始应征入伍当了个卫士,后来一路升迁,当上了指挥使。他跟着刘廷翰打徐河之战,因为夺桥立功,升任本军都虞侯。之后又升迁到天武指挥使,还兼任了奖州团练使。淳化三年,他被外派到泽州当团练使,兼任霸州知州。碰上黄河水灾冲毁了城墙,丁罕就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组织修筑,老百姓都很感激他。淳化五年,他被任命为容州观察使,同时担任灵环路行营都部署,跟李继迁打仗,斩杀和俘获的敌人加起来有好几万人。至道年间,他跟着大将李继隆去青冈峡作战,敌人听说他们来了就先跑了,他们追了十多天也没追上,只好返回。至道三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密州观察使,兼任威虏军知军,后来又调到贝州。咸平二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守德很争气,继承了家业。
赵瑫是贝州清河人,从卫士一步步升迁到龙卫指挥使。他也在徐河之战中立功,被加封为镇州团练使,最后做到兵马部署的职位。至道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归义军节度使。
郭密是贝州经城人,身材高大魁梧,力气非常大。他从小父母双亡,跟着母亲改嫁到同郡的王乙家,就跟着改姓王。后来瀛州知州马仁瑀推荐了他,他就到晋王手下做事,在晋王身边当差。太宗皇帝登基后,郭密被任命为指挥使,又恢复了郭姓。到淳化年间,他升迁了八次,最后调到贝州担任驻泊兵马部署。当时夏人入侵边境,因为郭密有军事才能,就被提升为安州观察使,兼任灵州兵马都部署。他训练士兵,纪律严明,夏人对他非常害怕,边境因此得以安定。至道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保顺军节度使。
傅思让是冀州信都人,年轻时比较不靠谱,但是胆子大,力气也大,还擅长骑马射箭。太宗当晋王的时候,傅思让就在晋王府当差,是个亲事都校。太宗登基后,傅思让被任命为卫士直长,后来一路升迁到平州刺史。他奉命在唐兴口打败了契丹军队。端拱年间,他又升迁了四次,做到容州观察使、莫州知州,后来又调到陇州。皇帝还派殿中丞林特和他一起管理州事,好互相监督,因为傅思让做事经常不守规矩。至道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保顺军节度使。
李斌是青州人。当年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听说他长得高大威猛,把他招到身边当侍卫。太宗当皇帝后,就提拔他当御龙直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年间,他又升任天武指挥使,兼任郑州刺史。后来因为接受过秦王廷美的礼物,被贬到曹州当个小官。雍熙三年,他又升迁为营州刺史。四年后,他担任溪州团练使,还兼任贝州和冀州驻泊都监。淳化年间,他又先后担任莱州和洺州团练使。他勤于政事,为人清廉正直,大家都敬佩他,转运使陈纬还专门向朝廷上报了他的政绩。至道初年,他被任命为桂州观察使,同时还兼管洺州,后来又调到沧州。他调离的时候,当地官员百姓都舍不得他走,邻近州县也纷纷上报他的好政绩,朝廷还下诏书表彰了他。咸平三年,李斌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田仁朗是今河北大名府元城县人。他父亲田武,曾在晋昭义军当节度使。田仁朗凭借父亲的关系,当上了西头供奉官。太祖皇帝即位后,田仁朗跟随军队讨伐李重进,攻城作战立下战功。回来后,他和右神武统军陈承昭一起疏浚了五丈河,方便漕运。
乾德年间,讨伐蜀地的时候,田仁朗被任命为凤州路壕砦都监,负责伐木修路,为大军开辟道路,立下大功,被提升为染院副使。后来太祖皇帝征讨太原,他又和陈承昭一起堵塞汾水,灌溉城池。眼看就要攻下城池了,结果朝廷下令班师回朝。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内染院使,几天后,又被调任左藏库使。后来被一些宦官诬陷,太祖皇帝很生气,立刻召见他质问。田仁朗到了殿门,皇帝下令他摘掉帽子和衣带。田仁朗神色泰然,不慌不忙地说:“我曾经跟随您讨伐蜀地,秋毫无犯,您是知道的。现在我主管皇宫的仓库,怎么可能为了钱财而玷污自己呢?”太祖皇帝听后消了气,只是暂时免了他的职务。
开宝六年,田仁朗被重新启用,担任榷易使。七年,西北边境有敌人入侵,朝廷选派他去担任庆州知州。田仁朗到达庆州后,率领军队去迎战敌人。双方短兵相接,前锋部队稍有后退,田仁朗亲手斩杀了敌军的两个指挥使,军队士气大振,纷纷请战,最终大获全胜。敌方首领纷纷请求议和,田仁朗宰牛设宴,和他们盟誓,边境才得以安定。朝廷还专门下发诏书表彰了他。
话说宋太祖太平兴国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秦州那边羌族闹起了叛乱,朝廷就派任仁朗去清水驻军,镇守边关。 正赶上李飞雄那边的叛乱失败了,朝廷就把任仁朗调回京城,当上了西上阁门使,这可是个比较重要的职位。
过了四年,朝廷要攻打太原,又派任仁朗和阁门祗候刘绪一起,去检查太原城四周的壕沟和堡垒,看看攻城的云梯、器械之类的准备得怎么样。 太原城攻下来之后,朝廷就留任仁朗在那里当兵马钤辖,还让他跟闲厩使武再兴、军器库副使贾湜一起,负责巡查。没过多久,朝廷又命令任仁朗和武再兴一起,带民夫去修建榆次的新城。
后来,皇上到外面巡幸,到了大名府,又任命任仁朗去沧州当钤辖。没多久,他又升官了,当上了东上阁门使,还兼任秦州知州。到了太平兴国九年,任仁朗又升任四方馆判官。 这回朝廷要举行东封大典,皇上就派任仁朗从京城出发,赶到泰山,负责督促修缮道路,准备迎接大典。
李继迁造反,派仁朗带兵巡视银州、夏州,一年后把他召回。没过多久,李继迁就攻打麟州,用计杀死了曹光实,接着包围了三族砦。朝廷命令仁朗和阁门使王侁、副使董愿、宫苑使李继隆,紧急调动边防军队数千人去攻打他。仁朗到了绥州,上奏请求增兵,等了一个多月才等到回复。正巧这时三族砦的将领折遇乜杀了监军使者,投靠了李继迁。
太宗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立刻派军器库使刘文裕从三交驿快速赶到代州,替换了仁朗。李继迁趁机猛攻抚宁砦,仁朗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刘文裕替换了,高兴地对将领们说:“敌人总是跟着水草四处游牧,依山傍险,经常乌合之众一样作乱,打胜仗就进攻,打败仗就逃跑,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老巢。现在李继迁纠集了数万羌、戎人马,倾巢而出攻打孤城,抚宁砦虽然小但坚固,守军虽然少但精锐,不可能十天半个月就被攻破。我们应该坚守几夜,等到他们疲惫了,再用大军压上去,另外派三百名强弩手埋伏在他们归路,一定能抓住他!”
仁朗把作战计划都安排好了,想放松一下,整天打牌赌博,根本不管军务。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派使者把仁朗召回京城,并且派御史调查仁朗请求增兵和三族砦失守的情况。仁朗回答说:“我向银州、绥州、夏州调兵,那些州都以防守城池为由,不肯派兵。我手下的兵只有一千多人,都是曹光实的旧部,武器装备都不齐全,所以才请求增兵。况且运送粮草还没准备好,三族砦和绥州路途遥远,不是靠圣旨就能救援的。我之前已经制定了擒获李继迁的策略,结果圣旨到了,把我给换了,所以计划没能实现。”他又说:“李继迁深得各部落的民心,希望皇上能下恩旨招抚他,或者用重金收买那些首领,暗中策反他。不然,恐怕以后更难控制,会成为边境的大患。”
御史把仁朗的陈述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大怒,严厉责备相关官员说:“仁朗不关心军务,难道算不上过错吗?”大理寺判决仁朗贻误军机,征调士兵逾期二十天以上,按律当处死,皇上特别开恩赦免了他,下诏责令他担任商州团练副使,并派驿站快马送他前往赴任。
话说这仁朗啊,早就打定了主意,结果被王侁他们给暗算,故意拖延不让他带兵出征,所以最后被贬官了。过了几个月,皇上才明白他根本没罪,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他做了右神武军大将军。让他负责修缮河北东路各州的城池,几个月就完工了。接着让他留任雄州知州,还加了个澄州刺史的官职。当时河北正在打仗,很多重要的州郡都由节度使亲自指挥,朝廷觉得通判的职位和节度使的权力不搭配,就选了一些有经验的官员来协助节度使,于是任命仁朗为定州节度副使。没多久就被朝廷召回京城,结果还没等接到圣旨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岁,那一年是端拱二年。
仁朗为人沉稳厚道,很有谋略,还读了不少书,到哪儿都能做出一番政绩。他特别喜欢音律,而且造诣很高。当时朝中官员都非常敬佩他,所以他死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惋惜。
刘谦,是博州堂邑人。他曾祖刘直,为人淳朴厚道,在乡里出了名。有一次,家里被人偷了衣服,他根本没追究。后来州里的长官为了考验他,故意让人去偷他的衣服,他还是没去告状。州官就把他偷衣服的人叫来,让他把衣服还回去。刘直却说:“衣服是我自己给那个年轻人送的,不是偷的。”州官很欣赏他的品德,赏了他金银财宝,但他没要,就走了。他父亲刘仁罕,为人轻侠,很自信。五代末年,盗贼横行,刘仁罕带领乡民们把澶州的浮桥给拆了,打乱了贼人的计划,还抓获了几十个贼人,把缴获的粮食草料都给了官军。后来被任命为内黄镇将。有一次他去酒馆办事,碰上了一伙强盗,他用计策把他们都杀了,把人头带到西京留守向拱那里,于是被任命为汜水镇将,不久又升为散都头。宋朝建立后,他升任许州龙卫副指挥使。后来朝廷大军征讨广南,他担任先锋。回来后,改任同州都校,最后去世了。
哎,我年轻的时候啊,性格比较直爽,不太在乎那些小细节。第一次去岭南看望我父亲,他也没啥钱给我,就让我自己北上经商去。回到家乡老宅,结果被村里几个混混欺负,我气不过,直接把他们打死了!然后就逃到京城,干脆参军去了,先当了个卫士,慢慢升到了内殿直都知。
到了至道年间,真宗皇帝要当太子了,宫里加强了守卫,太宗皇帝亲自挑选卫队成员,我被任命为西头供奉官、东宫亲卫都知,还赏赐了我衣服、笏板、靴子和腰带,以及不少钱财。真宗皇帝登基后,又提拔我当了洛苑使。说实话,我出身行伍,不喜欢在宫里当差,就请求调换工作,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享受各部门的供给。
咸平年间,我又升任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兼任勤州刺史,还加了个殿前右班都虞侯的衔头。有一次皇上到北边的大名府,到了北苑,我正好生病了,皇上本来想让我回去养病,但我坚持要跟着去。皇上就让我两个儿子跟着伺候我,还派御医给我看病,御膳房还专门给我做饭。病好了之后,我把骑马用的鞍具和马勒送给了带我来的内侍,皇上知道了,赏了我二百两白银。皇上回京后,我又被任命为捧日左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四年后,我又升任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防御使,还代理殿前都虞侯。
那时候,高翰担任天武左厢都校,他手下有个士兵欠债杀人,把尸体埋在了高翰营地里,好几天后才被发现。皇上很生气,说高翰管理不严,把他叫到便殿训斥。我赶紧上前说:“高翰的职责是巡逻和训练军队,平时并不在营地里,营地里的事情应该由军头负责。”皇上听了我的话,就放过了高翰。
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提升为侍卫马军都虞侯,后来又改任浔州防御使,没多久就代理步军都指挥使。
第二年冬天,朝廷正式任命他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军节度使。在此之前,他长期代理殿前都虞侯,后来曹璨直接被任命为正职,他心里多少有点感慨。现在曹璨当了副职马军指挥使,而他却升任掌管禁军的要职了,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河北的驻军,通常在八月发放冬衣。他上奏说边关天气早冷,请求在六月就发放,后来就以此为惯例了。没过多久,因为腿脚有毛病,他就请求去地方当州郡长官,皇上召见了他,还鼓励他好好干。
大中祥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上东巡封禅,登上了泰山。皇上下令让他统领山下所有马步军,和西京左藏库副使赵守伦一起检查山门的设施,他做得井井有条,记录在册,皇上看了很满意。 祭祀礼成之后,他被提升为都指挥使,又调任保静军节度使。第二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早年他准备应募当兵的时候,和同军王仁德一起去问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指着他说给王仁德:“你将来要给他当马夫。”等他当上殿前都指挥使后,王仁德果然在他手下当马夫,这算命还真准!
他的儿子怀懿,后来当上了东染院副使;另一个儿子怀诠,则在内殿担任崇班,在阁门担任祗候。
话说啊,宋朝初期那些大将们,大部分都是从老百姓里走出来的,出身底层,队伍里什么样的人都有,甚至还有土匪流氓,跟杀猪卖布的也没啥区别。可是一旦被朝廷重用,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这都是因为皇帝用人的方法得当啊。
刘福这个人,带兵打仗很有办法,走到哪儿都能取得好成绩。虽然俸禄很高,但他从不图享乐,一心为国,真是那种忘记自家安危只顾国家的人啊。守忠呢,对边境事务非常熟悉,为人谦虚谨慎,能轻轻松松地化解士兵的冲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仁朗这个人,沉稳有谋略,多次参加征战,不过在绥州那次战役,不仅没立功,反而因为延误军机被问责,难道是他策略不好吗?其实是被小人陷害了!其他的将领,也都凭借军功获得了爵位。比如延美,他敢于主动出击,示敌以弱;思德,他总是保护着主帅的安全;继伦,他成功袭击了契丹;薛超,他即使受伤了也坚持上战场;元达,他请求朝廷赦免那些亡命之徒;郭密,他善于训练和安抚士兵。这些人,个个都是忠义勇敢,值得称赞的。
至于罕、瑫、思让,还有若斌、若谦这些人,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功劳,但都能尽职尽责,很少犯错。守正这个人,虽然在军队里经验丰富,多次担任边疆要职,但他总是骄傲自满,动不动就发脾气,跟那些谦虚谨慎的君子比起来,他真是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