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奠定江山社稷的君主,都会把当时流行的风尚作为国家的标准,这样一来,一个朝代的文化走向就能提前预料到了。咱们宋朝的太祖皇帝,一开始就重用文官,削弱了武将的权力,所以宋朝崇尚文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太宗皇帝和真宗皇帝,在当藩王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学问的名声了,等到他们当了皇帝以后,就更加重视文治了。从那时起,他们的子孙后代,当皇帝的都重视学习,当臣子的,从宰相到普通的官员,都得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全国的文人,那真是人才辈出啊!

宋朝初期,杨亿和刘筠还在沿用唐朝的诗词格律,柳开和穆修想改变这种风格,但都没成功。后来庐陵人欧阳修出现了,他提倡古文,临川人王安石、眉山人苏轼、南丰人曾巩都响应他,宋朝的文风就越来越接近古代的风格了。南宋时期,文风不如北宋在东京汴梁时盛行,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世事变迁吗?我写了本《文苑传》来记录这些事。

宋白,字太素,是今大名府人。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了。他经常在鄠县和杜陵一带游玩,曾经在张琼家里做客,张琼是个武将,欣赏宋白的才华,对他非常好。宋白为人豪爽,讲气节,重视朋友,在文坛上很有名气。

建隆二年,他参加窦仪主持的贡举考试,考中了进士第一名。乾德初年,他献上了一百篇文章,在拔萃考试中考取了高等,被授予著作佐郎的官职,朝廷还赏赐了他官服和犀牛皮腰带。蜀地平定后,他被任命为玉津县令。开宝年间,阎丕和王洞都推荐他入朝为官,但是宋白因为父母年迈,请求外放,先后担任了蒲城县令、卫南县令。

话说当年太宗还是藩王的时候,白居易就曾经给他进献文章,还得到了他赏赐的衣服。等太宗当了皇帝,就提拔白居易当了左拾遗,还让他代理兖州知州,一年多后又把他召回京城。泰山上有唐玄宗刻的铭文,白居易摹写了一份献给皇帝,还表达了东边百姓盼望皇上圣恩的愿望。他还参与了《太祖实录》的修撰工作,不久就升任史馆直学士,又担任吏部南曹判官。后来跟随皇帝征讨太原,担任行在御史台判官。刘继元投降后,第二天,白居易就上奏了《平晋颂》,太宗当夜就召他到行宫慰劳,还说:“等你回到京城,我一定用皇帝的诏书授予你官职。”白居易在行宫帐篷里谢恩。没多久,他就升任中书舍人,还被赐予金紫官服。

太平兴国五年,他和程羽一起负责贡举考试,不久又担任史馆修撰兼判馆事。八年后,他又负责贡部考试,之后改任集贤殿直学士兼判院事。没过多久,就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雍熙年间,皇帝召集白居易和李昉等人,一起编撰《文苑英华》一千卷。端拱年间,白居易升任礼部侍郎,又再次负责贡举考试。白居易一共三次主持贡举,因此受到了不少非议,但是他录取的苏易简、王禹偁、胡宿、李宗谔等人,后来都成了名臣。当时,朝廷恢复旧制,把录取贡士的权力交给有关部门,白居易只录取了二十八个人,落选的人很多,朝野议论纷纷。太宗皇帝立即召来那些落选的考生在皇宫里复试,结果又录取了马国祥、叶齐等八百多人。

白居易曾经去何承矩家做客,正好赶上何承矩设宴款待倡优。有个叫赵庆的进士,平时行为不检点,经常出入何承矩家,趁机偷偷拜见白居易,请求他推荐自己。后来白居易负责贡部考试,赵庆果然被录取了,很多人因此指责白居易徇私舞弊。另外,白居易的妹妹嫁给了王沔,淳化二年,王沔被罢免参知政事。当时寇准正极力攻击王沔,所以王沔被罢免,寇准还说白居易家里用黄金器皿,是举人们行贿所得。其实,白居易曾经奉诏撰写钱惟濬的碑文,那些金器是碑文中用的涂金器皿而已。

张去华,和白居易是同一年出生的,因为卷入尼道安事件而被贬官。白居易和张去华关系特别好,就托关系让张去华当上了保大军节度行军司马。一年多后,张去华上书皇上,自己陈述情况,里面写着“来日苦少,去日苦多”这样的话。太宗皇帝看了之后很同情他,就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卫尉卿,没多久又升任礼部侍郎,让他参与修撰国史。到了至道初年,他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两年后,升任户部侍郎,不久又兼任秘书监。真宗皇帝即位后,他又被改任吏部侍郎,兼判昭文馆。

之前,白居易曾经模仿陆贽的《榜子集》献给皇上。皇上看出了他的意思,是想争取得到重用,于是就让他先去当开封府知府试试。结果白居易觉得处理公务太累,就请求辞官。咸平四年,皇上提拔王钦若、冯拯、陈尧叟这些人掌管机要事务,因为白居易是老臣,所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白居易学问渊博,写文章又快又好,但是文章风格比较随意,不太讲究章法。他在朝廷里待了很久,很讨厌轮班值夜,写奏章也比较草率,经常达不到皇上的要求。景德二年,他和梁周翰一起被罢免了官职,改任刑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判院事。以前三馆学士只需要在宫里值班五天,后来钱易建议让所有学士都去上朝。白居易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上朝的时候还摔了一跤。没过多久,他就上书请求退休。皇上念在他为老臣的份上,并没有同意。他又再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才同意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职位退休。

皇上还派人去调查他的家产,担心他生活困难。当时白居易的继母还健在。皇上北巡的时候,白居易在北苑向皇上辞行,皇上和他谈了很久。后来,皇上又任命他为吏部尚书,还赏赐给他五十匹丝绸。大中祥符三年,白居易的继母去世,他守孝。五年正月,白居易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皇上追赠他左仆射的官职,并让他的孙子懿孙担任将作监主簿,孝孙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他的堂弟唐臣担任正字。

白居易这个人啊,说话很幽默,也不太拘泥于小节,对亲戚很照顾,还经常帮助孤儿寡母,所以大家都说他家和睦。他收集了几万卷书,还有很多珍奇古画。他还曾经把各种各样的故事整理成一千多类,编成了一本书叫《建章集》。唐朝那些名家编的书,有些内容遗漏了,白居易都给补全了。后来的那些有才华的人,他都特别重视,大力提拔,当时很多名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比如胡旦、田锡。

陈彭年这个人考中了进士,轻浮又爱讽刺别人,白居易很讨厌他这个人,所以把他给刷下来了。陈彭年心里很不服气,后来当了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科举考试的制度制定,处处刁难,这都是为了报复白居易。后来朝廷要给白居易谥号“文宪”,结果有人密奏说白居易平时行为不检点,谥号就改成了“文安”。他留下来的作品有一百卷。

他的儿子们,宪臣当了国子博士;得臣考中了进士,做到太常丞;良臣做了太子中舍;忠臣当了殿中丞。

梁周翰,字元褒,是郑州管城人。他爸爸叫彦温,是廷州马步军都校。周翰从小就爱学习,十岁就能写文章了。周广顺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虞城主簿,但他以生病为由没去上任。宰相范质、王溥觉得他这么有才华的人,不应该去那种小地方当官,就把他调到开封府户曹参军。宋朝建立初期,范质、王溥又当了宰相,就把周翰提拔为秘书郎、直史馆。

当时,左拾遗兼知制诰的高锡上奏朝廷,建议在武成王庙里配享七十二位贤人,但是其中有王僧辩,这个人没有善终,担心他的德行不够完美。于是朝廷就下令让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和高锡一起重新审核,只有功业完美无瑕的人才能列入其中。周翰就上奏说:

我听说,自从天地开辟以来,在这天地之间,圣贤辈出,古今一脉相承。但仔细考察他们的经历,很少有人能完美无缺。周公,是圣人啊,辅佐武王平定天下,又辅助成王成就太平盛世,他的功劳巨大,泽被后世。可是,外面有淮夷作乱,内部还有管叔、蔡叔造谣生事。周公为此奔波劳碌,几至疲惫不堪;他甚至要亲手平息叛乱,才得以澄清事实。这能算得上完美吗?我认为不能。

孔子,也是圣人,他整理了《诗经》《尚书》,制定了《礼记》《乐经》,继承了尧舜的业绩,效法了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但他最终却不得不离开鲁国,四处奔波,即使在定公、哀公时期得到重用,也曾受到季氏、孟氏的排挤。他还曾经历险境,甚至听闻南子佩玉的声音,都让他费尽心思维护名声,可见他的处境也不轻松。这又能说是尽善尽美吗?我认为也不能。

至于我们这些后来的普通贤人,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跟这两位圣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如果要苛求他们一生完美无缺,始终如一,我认为这太难为人了。

从唐朝开始,就尊崇太公姜尚为神。仔细想想他们的用意,大概是因为天下虽然很大,但不可能没有战争;国家之间总会有争端,不可能没有战斗。所以,人们借助太公佑护百姓的功德,把他尊为武神的始祖,希望借此增强国威,从而提升王号。到了贞元时期,祭祀典礼更加隆重,于是历代武臣也都被列入陪祭的行列,就像文宣帝祭祀时那样,有弟子列队侍奉。虽然这种做法未必合乎古制,但其意义足以警示后人。何况以前也不是没有通达事理的贤臣,遇到疑难问题,也能做出比较妥善的处理。现在如果要严格考究,分别评判他们的好坏,只抓住细微的缺点,而忽略他们的巨大功劳,恐怕选拔出来的人,也仅仅是勉强合格而已。

哎,你看那些有名的将军,乐毅、廉颇都成了俘虏,韩信、彭越都被杀得尸骨无存。“只如乐毅、廉颇,皆奔亡而为虏;韩信、彭越,悉菹醢而受诛。”白起被赐剑自杀,伍子胥尸体漂浮在江边。“白起则锡剑杜邮,伍员则浮尸江澨。” 就连左司马和孙膑,一个丢了兵权,一个还受过刑罚。“左车亦偾军之将,孙膑实刑余之人。” 穰苴在齐国丢官,吴起死在楚国。“穰苴则偾卒齐庭,吴起则非命楚国。” 周勃虽然功劳很大,但也被人怀疑过贪污受贿;陈平虽然足智多谋,却也遭受过同僚的诽谤。“周勃称重,有置甲尚方之疑;陈平善谋,蒙受金诸将之谤。” 窦婴因为结党营私而丢了性命,亚夫死在了监狱里;邓艾被囚禁在囚车上而死。“亚夫则死于狱吏,邓艾则追于槛车。李广后期而自刭,窦婴树党而丧身。” 邓禹在回溪之战中失败,此后也没再领兵打仗;马援死在蛮夷之地,连个体面的葬礼都没有。“邓禹败于回溪,终身无董戎之寄;马援死于蛮徼,还尸阙遣奠之仪。” 其他的像诸葛亮那样的人,都只能辅佐偏远地方的君主;像王景略那样的人,只能侍奉地位不高的皇帝。“其余诸葛亮之俦,事偏方之主;王景略之辈,佐闰位之君。” 关羽被敌国俘虏,张飞被自己手下的人杀害。“关羽则为仇国所禽,张飞则遭帐下所害。” 这些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都是人中豪杰,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谁又能没有缺点呢?就算要精简淘汰,把他们都去掉也行啊!“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或从澄汰,尽可弃捐。” 何况他们的功劳那么大,名气那么响亮,连普通的樵夫牧童都知道他们,那些将军们更是敬仰他们。 “况其功业穹隆,名称烜赫。樵夫牧稚,咸所闻知;列将通侯,窃年思慕。” 如果突然把他们的神位撤掉,把他们的牌位从祠堂里扔出去,吹毛求疵地找他们的毛病,愤愤不平地指责他们的缺点,那一定会让世人迷惑不解,引发各种议论纷纷。“若一旦除去神位,摈出祠庭,吹毛求异代之疵,投袂忿古人之恶,必使时情顿惑,窃议交兴。” 那些高尚的品德,我们还怎么学习效仿呢?那些英烈的魂魄,岂不是要对当今时代感到遗憾吗?“景行高山,更奚瞻于往躅;英魂烈魄,将有恨于明时。”

陛下您正要振奋军威,准备平定叛乱,学习兵法,修建武庙,这都是为了激励将士,借助他们的精神力量。“况伏陛下方厉军威,将遏乱略,讲求兵法,缔构武祠,盖所以劝激戎臣,资假阴助。” 可是如果武庙空空荡荡的,只有空荡荡的廊柱,大殿前面空无一人,没有供奉的牌位,这好像不太合适吧,我心里很疑惑。“忽使长廊虚邈,仅有可图之形;中殿前空,不见配食之坐。似非允当,臣窃惑焉。” 我认为做事要适度,要抓住重点,如果现在可以随意评论古代人物,恐怕后人也会随意评论我们今天的人。“深惟事贵得中,用资体要,若今之可以议古,恐来者亦能非今。” 我希望陛下能够采纳我的意见,下令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在朝堂上好好讨论一下。“愿纳臣微忠,特追明敕,乞下此疏,廷议其长。”

不报。

话说后周显德年间,周翰写了二十篇《拟制》献给皇帝,一下子就升了官,当上了右拾遗。后来修建皇宫,他又写了一篇《五凤楼赋》,好多人都传诵他的文章。从五代开始,文章的风格都比较低弱,但是周翰和高锡、柳开、范杲这几个人,却坚持古朴的文风,关系又好,当时人们把他们并称为“高、梁、柳、范”。 早先,太祖皇帝在军营里就认识了周翰,石守信也和周翰是老朋友。

有一天,太祖皇帝跟石守信说,打算让周翰掌管诰命文书。石守信不小心把这事儿透露给了周翰,周翰一听,赶紧上表谢恩,说自己干不了。太祖皇帝一听,很生气,就把这事儿给搁置了。后来,周翰当了绵州和眉州的通判,在眉州的时候,因为杖责别人致死,被降了两级。 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开宝三年,他又升了右拾遗,还兼管绫绵院,之后又改任左补阙兼知大理正事。

正赶上要举行郊祀大典,周翰就上书给皇帝说:“陛下您要祭祀天地,一定得大赦天下,给百姓恩泽。我觉得这天下很大,有些地方可能还没受到恩泽,有些事情可能还没顾及到,应该把恩泽推广开来。现在赋税收入很多,再加上各种名目的额外税收,百姓负担很重。还有西蜀、淮南、荆、潭、广、桂这些地方,都已经是咱们的土地了,陛下您要是能用这几个地方的收入,来减少其他地方的赋税,就能平均恩泽,减轻百姓的负担了。”结果没多久,因为锦工的事情出了差错,有人告了他,太祖皇帝非常生气,责备他说:“你难道不知道别人的血肉和自己一样吗?怎么下这么狠的手!” 皇帝本来想杖责他,周翰自己说:“我可是有名的文人,不应该受这种惩罚!”太祖皇帝这才作罢,只把他降职为司农寺丞。一年后,他又升了太子中允。

太平兴国年间,周翰被任命为苏州知州。周翰擅长音律,喜欢赌博,整天就是吃喝玩乐。苏州有个伶官钱氏,家里几百口人,每天都派一百个人出来卖笑,每次出门都带着吃喝玩乐的东西。周翰在苏州的时候,政务没怎么管,就被调到西京去当差了。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被任命为左赞善大夫,还是在西京当差。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楚州团练副使。雍熙年间,宰相李昉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召到京城当右补阙,还赏赐给他绯红色的官服和鱼袋,让他去江淮地区负责茶盐的管理。

周翰因为学问好,在同辈中很有名气,虽然多次外放做官,但他不喜欢做官吏的那些琐碎事情。后来,翰林学士宋白等人一起上奏章,说周翰有史学方面的天赋,他虽然之前被冷落过,但最终还是被任命为兼任史馆修撰。

有一次,太宗皇帝亲自考问进士,周翰担任考官,皇帝当场赏赐他金紫官服,还当着宰相的面夸奖他文章写得好,不久就升迁为起居舍人。淳化五年,张佖建议恢复左右史的官职,于是皇帝就让周翰和李宗谔分别担任左右史。周翰兼任起居郎后,就上奏说:“从现在开始,皇帝在崇政殿、长春殿宣读的诏书,以及侍臣们汇报的情况,希望还是按照以前中书省的做法,记录在时政记里。枢密院的事情涉及国家机密,也让枢密院自己编纂记录,每个月底送交史馆。其他各部门,凡是关于官员拜见、任免、制度变更、设施建设等事项,都要详细报告给史馆,以便我们进行记录。另外,还要安排郎官和舍人轮流值班在崇政殿,记录皇帝的言行,另外撰写起居注,每月先呈给皇帝过目,然后再送交史馆。”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从此,起居注呈给皇帝,就是从周翰他们开始的。周翰早就有很好的名声,但长期被冷落,等到他被提拔重用后,更是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后来,朝廷考评京城的官员,那些敢于隐瞒以前犯过错的官员,都被革职为平民。周翰被查出的过错特别多,他上级主管部门偶尔漏掉了一件事,按理说应该免除处罚。但是,史馆判官杨徽之带领三馆的学士们一起到宰相府,解释说周翰并非故意隐瞒,只是他犯的错太多了,记不住,所以才没全部交代。最后,只罚了他一百斤黄金。

之前,赵安易建议在西川铸造大型铁钱,一枚当十枚用。周翰上奏说:“古代流通的货物、货币、钱币三种东西是同时使用的,如果钱币少于货物和货币,就铸造大型钱币,一枚当一百或五十,目的是为了增加钱币的数量,满足使用需求。现在不如这样:让蜀地老百姓做买卖时,一枚铁钱就当作一枚普通钱币使用;官府采购东西时,就用两枚铁钱当作一枚普通钱币。另外,西川缺盐,请在益州设立盐务管理机构,进行物资交易,这样就能方便官民了。”至道年间,周翰升迁为工部郎中。

宋真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听说过周翰的大名,把他召进宫里。当时周翰是左庶子,真宗就让他把自己的文章拿来。周翰把所有文章都整理好献给了太子。太子还回信给他。真宗当了皇帝后,还没来得及举行庆典,就提拔周翰当驾部郎中、知制诰,没多久又让他掌管史馆和昭文馆。咸平三年,真宗召周翰进翰林当学士,还让他和赵安易一起修撰国史。唐朝末年战乱不断,很多族谱都没了,找不到参照物,周翰凭着自己的创意完成了这项工作,还很有条理。有一次皇帝去澶州,让周翰代理御史台留守,周翰请求跟着皇上一起去,皇上就同意了。第二年,周翰被任命为给事中,他和宋白一起辞去了学士的职务。大中祥符元年,周翰升任工部侍郎。一年多后,周翰生病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真宗很同情他,还把他的儿子周忠宝任命为大理评事,并负责周翰的后事。

周翰为人比较耿直,办事又很急躁,处理事情过于严厉,所以经常得罪人,导致很多事情办砸了。晚年的时候,他的才思有所下降,写的诏书很多都不合真宗的心意。他留下了五十卷集子和《续因话录》。

朱昂,字举之,祖籍是京兆,家族世代居住在渼陂。唐朝天复年间末期,他们家搬到了南阳。梁朝祖先篡唐后,朱昂的父亲朱葆光和唐朝旧臣颜荛、李涛等人带着家人一起南迁,住在潭州。每逢正月初一,他们都会在南岳祠前面排队站好,然后朝着北方哭喊,大概持续了二十年。后来李涛北归了,朱葆光很喜欢衡山风景,就搬到衡山定居了。

朱昂年轻的时候和熊若谷、邓洵美一起读书。朱遵度特别喜欢读书,人们都叫他“朱万卷”,还说朱昂是“小万卷”。有一次朱昂路过庐陵,路上遇到一个神秘人,那人对他说:“中原不久就会出现一位真正的君主,统一全国,你将来能做到四品官,干嘛老待在南方呢?”于是朱昂就北上去了江淮地区。当时周世宗南征,韩令坤率军到达扬州,朱昂去拜见了他,并向他陈述了治理国家、平定叛乱的策略。韩令坤很欣赏他,任命他代理扬州扬子县县令。当时正值战乱时期,逃亡的人超过一半,朱昂巧妙地安抚百姓,使七千多户逃亡的百姓返回家乡,韩令坤就上表推荐他担任扬子县县令。

宋朝建立初期,朱昂担任衡州录事参军。他曾经读过陶渊明的《闲情赋》,很羡慕陶渊明的生活,于是就扩写了这篇文章:

我天生禀赋,清静而又不失灵动,悠闲自得,从容不迫。耳朵灵敏,不用耳饰点缀;衣着随意,无需华丽衣裳。我致力于领悟得失的真谛,宁愿勤劳耕耘,不图虚名。希望能像姬旦、孔子的那样,效法孙叔敖、蘧伯玉的操守,志向远大,心驰神往,傲视朝阳,南向而荣,追随夕风,北向而疏。我的不足并非缺乏道义,而是性情过于舒展。

因此,我潜心修养,涵养品德。虽然内心有时会感到忧郁,但我的品德却日渐高尚,如同芬芳的花朵,散发出阵阵馨香。清澈的井水,如同融化的泉水般纯净;深藏的珍珠,在河水中闪耀着光芒。我又何必羡慕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呢?何必沉醉于功名利禄,悲伤于默默无闻,叹息于低微的地位?只要能顺应时势,扬名立万,就能使我的文采不至于湮没无闻。

我看着飘渺的云烟景色,心神摇曳不定,如同悬挂的旗帜般飘扬。我感受着早晨的荣华与傍晚的衰落,听着蟋蟀的鸣叫和蝉的嘶鸣。

我暂且隐藏才能,等待时机;借物抒情,吟诵长歌。我希望成为帽子上的装饰,即使头发花白,也不衰老。

一旦时机成熟,名利双收,与我的身份地位相符。我希望成为脚上的鞋子,无论道路多么坎坷,也不担忧。

我渴望像竖亥那样勤劳,像浮丘公那样追寻道义。我希望成为衣服上的衣袖,用丝绸和素布装饰我的衣着。

我不会被世俗的污浊所改变,宁愿洗净面容,即使穷困潦倒。我希望成为照明的镜子,在朝廷上分辨美丑。

我明白青春的短暂,希望能够活到白发苍苍,得到朝廷的征召。我希望成为盛夏的凉席,即使天气炎热,也能带来清凉。

我的身心虽然偶尔感到疲惫,但我为何还要辗转反侧,寻求安宁呢?我希望成为盛酒的玉杯,不因沉醉而迷失本性。

我虚心接受外界的磨练,改变自己怪异的性格,回归淳朴。我希望成为手中的宝剑,随时准备维护正义,保护他人。

即使我的才能不如锋利的宝剑,也足以胜任。我希望成为箭袋里的箭,拥有美丽的箭羽,完整无缺。

我渴望建功立业,获得晋升,能够射穿敌人的营垒,打败燕国军队。我希望成为身上的皮裘,用针线缝制而成,完美无缺。

我并不追求华丽的装饰,而是希望能够穿戴整齐,仪容端庄。我希望成为车厢上的竹帘,即使在寒冷的岁月中也不会改变。

我坚持自己的节操,保持内心的空明,等待时机。

唉,人的愿望啊,真是太多了,我的心啊,就是这样。把愿望藏在心里,像璞玉一样;等到时机成熟,再把它写成文章,像云雾一样飘散开来。手里拿着美玉,又采摘兰花和芷草,开始的时候默默无闻,拄着拐杖行走,最后却只能低头叹息。 我舒展衣襟,自己感到快乐;面对万物,开怀大笑。云彩没有心,却能高高飘起;藤萝依附着树干,枝繁叶茂。想想山川陵谷都会发生变化,更何况是天地间细微的事物呢?人是可以被淘汰的,也可以被磨练的,自己不沾染污秽,就不会变得肮脏。只要能一鸣惊人,管它什么五鼎大餐呢?

后来,我抱着膝盖,吹着清啸,自我安慰。住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什么好不开心的呢? 麻雀飞来飞去,梭子在织布,这有什么困难的呢?我指着月亮当作伙伴,仰望着稀疏的树叶,邀请它们一起欢笑。孙叔敖为什么务农?巢父、许由为什么隐居?用绿绮琴声涤荡我的思虑,用琅玕的美好来净化我的睡眠。四处走动,有所收获;徘徊伫立,有所感悟。最终,我能够随心所欲,达到一种心境平和的状态,就像《考槃》篇中所描写的悠然自得。

李昉当上州长后,闲暇时经常召见我谈话,还拿我的文章当见面礼,李昉非常欣赏我的才华。我后来当上了宜城县令。开宝年间,我被任命为太子洗马,知蓬州,后来调任广安军。当时渠州的妖贼李仙率领一万人马劫掠边境,我制定策略抓住了他。至于其余果州、合州、渝州、涪州等地的百姓,因为参与了叛乱,我都没有追究,蜀地的百姓因此得以安定。宰相薛居正夸赞我的才能,把我提升为殿中丞,知泗州。

我曾经写过一篇《隋河辞》,里面说隋朝开凿运河,劳民伤财,游玩观赏也浪费钱财,这是上天要灭亡隋朝的原因。如果隋朝不兴大工程,不浪费钱财去祸害百姓,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呢!

话说这范质啊,曾经在淮河边上,看到堆积如山的,足足三千具尸体,就让人把它们好好安葬了。 后来,有几个当兵的想造反,范质立马把为首的几个家伙给抓了,那些跟着起哄闹事的,他都给放了。之后,他就升官了,先当了监察御史,然后又当了江南转运副使。太平兴国二年,他被任命为鄂州知州,还加了个殿中侍御史的头衔,接着又当了峡路转运副使,后来又升了库部员外郎,最后当上了转运使。端拱二年,他被任命为直秘阁,还赏赐了金紫。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派去当复州知州,他上奏章请求退休,皇上没答应。后来他又升了水部郎中,再次请求退休,皇上把他召回,让他再次直秘阁,不久又兼任了越王府记室参军。

宋真宗即位后,范质被提升为秩司封郎中,没过多久就当了知制诰,还判史馆,皇上还让他负责整理三馆和秘阁里的书籍。整理完后,他又升了吏部。咸平二年,他被召进翰林当学士。一年多以后,他又上奏章请求退休,皇上召见他,劝他留下,范质再三恳求,皇上才同意让他以工部侍郎的身份退休。第二天,皇上就派人给他送去很多礼物,还给他发放了全额的退休金,并且下令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慰问他,他的奏章都可以通过驿站快速送达。皇上还让他的儿子范正辞去公安县知县的职务,好让他在家侍奉父亲,并且允许他回到江陵老家。按照以前的规矩,退休官员只能在殿门外谢恩,但皇上破例召见范质,让他坐在自己旁边,恩宠非常厚重。皇上还等秋凉了再让他上路,还派使者在玉津园设宴为他饯行,两制三馆的人都参加了,皇上还下令让他赋诗一首,文人士大夫们都很羡慕他。

范质以前得到的赏赐,三分之一都用来买珍贵的书籍,他把读书当作最大的乐趣。退休后,他自称“退叟”,写了一本书叫《资理论》,上呈朝廷,皇上把这本书交给了史馆保存。他的弟弟范协以为人谨慎著称,官至主客郎中、雍王府翊善。范质写信把他叫回来,范协也告老还乡了。兄弟俩都活得很长寿,当时的人们把他们比作汉朝的二疏。知府陈尧咨把范质的住宅命名为东、西致政坊。范质在自己住宅里建了两个亭子,一个叫“知止”,一个叫“幽栖”。他还很喜欢佛经。晚年,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景德四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他的学生们称他为“正裕先生”。皇上为他加赠官职,还让他的孙子直接当官。

好学不倦,为人正直清廉,对名利淡泊得很,在洗马这个位置干了十五年,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平时在衙门里办公,如果不是公事,他连两府衙门的大门都懒得进。在当太子(真宗)的侍卫时,真宗就了解他的为人,所以经常对他加以褒奖提拔,但他从没私下请求过什么,进退都很有礼节,大家都非常敬重他。他留下来的文集有三十卷。他的儿子赵正彝、赵正辞都考中了进士,儿子赵正基当上了虞部员外郎。

赵邻几,字亚之,是郓州须城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就爱学习,能写文章,曾经写过一篇《禹别九州赋》,一万多字,很多人都在传诵。周显德二年考中了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做过许州、宋州的从事。太平兴国初年,被召回朝廷,担任左赞善大夫、直史馆,后来改任宗正丞。太平兴国四年,郭贽、宋白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告老还乡时互相推荐对方,没多久赵邻几就献上了一篇颂词,皇上看了很高兴,就把他提升为左补阙、知制诰,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还派使者护送他安葬。

赵邻几身材瘦弱,好像穿衣服都费劲。他的文章气势宏大,学习徐、庾以及王、杨、卢、骆等人的风格,每次构思文章,他都要衣冠整齐地端坐,写上几千字才肯停笔。他写对联非常精妙,遣词造句非常缜密,同辈的人都非常佩服他。但是,后来他主管诰命文书的撰写,写的文章却过于繁琐冗长,抓不住重点,没有得到称职的好评。他一直想补充唐武宗以来的实录,为此不遗余力地搜集史料,几乎废寝忘食,结果病倒了,临终前还遗憾没能完成这项工作。到了淳化年间,参知政事苏易简说起赵邻几补撰《唐实录》的事,赵邻几的一个儿子赵东之,凭借荫补做了郎山主簿,押送军粮到北方边境,结果死在了路上,他的家人寄居在睢阳。太宗皇帝派直史馆的钱熙去取他的书稿,得到了赵邻几补撰的《会昌以来日历》二十六卷以及文集三十四卷,还有他写的《鲰子》一卷、《六帝年略》一卷、《史氏懋官志》五卷,以及其他书籍五十多卷,这些书稿上都写满了修改的痕迹。皇上就下令赏赐他家十万钱。

话说,有个叫何承裕的,在后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挺有才华,喜欢写诗作词,而且特别爱喝酒,性格放荡不羁。他一开始在中都当主簿,后来桑维翰镇守兖州,知道他为人正直,就根本不拿他当个官吏看待,什么事都不让他管。后来他官越做越大,做到著作佐郎、直史馆,然后又外放去当了盩厔县令和咸阳县令。他一喝醉酒,就光着脑袋骑着牛跑到府衙去,府尹王彦超知道他是个有名的文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去。不过话说回来,他做官倒也清廉,不麻烦老百姓,老百姓也挺安居乐业的。他每当看那些诉状的时候,总是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判案,用一些比喻来解释事情的曲直,告状的人都心服口服地走了。他经常叫那些豪绅大吏来一起喝酒,酒喝多了,那些官员就趁着酒劲儿,偷偷摸摸地想贿赂他办事。何承裕看穿了他们的心思,笑着说:“这分明是行贿受贿嘛,该打!”打完板子之后,他又把他们叫来喝酒。他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开宝三年,他从泾阳县令升任监察御史,后来又当了侍御史,还先后担任过忠州、万州、商州三个州的知州,太平兴国年间去世。

再说一个人,叫郑起,字孟隆,不知道是哪里人。年轻的时候,他在京洛一带游荡,为人轻浮,不守规矩。听说襄州双泉寺有个和尚会变黄金,他就跑去投奔那个和尚,还剃度做了和尚的侍者。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那个和尚是在吹牛,就又还俗了。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当时很多考生都喜欢写诗赋,只有郑起写了七篇赋,他的诗歌尤其清丽脱俗。周世宗广顺年间,他被调到尉氏县当主簿,任期满了,他就写信给宰相范质,推荐自己,于是被任命为右拾遗、直史馆。宋恭帝继位初期,他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

乾德年间,他被外派到泗州当征税官。当时的刺史张延范是检校司徒,官员们都叫他“太保”。郑起家境贫寒,平时都骑着骡子。有一天,他和张延范一起出城郊外送客人,张延范客气地说:“请你策马快行。”郑起说:“这是骡子,可不是马,您别搞错了。”这是在讽刺张延范呢,张延范心里很不高兴,暗中奏报说郑起嗜酒误事,把他给罢官了。

一开始,在周显德年间,范质就听说过太祖掌握禁军的事,有人向他反映了情况,于是范质上书皇帝,详细地陈述了这件事。还有一次,范质在路上碰到了太祖,他竟然直接横穿太祖的车队过去了,太祖也没有生气。后来,范质的奏章被呈递上去,他就外放去做河西县令了。蜀地平定后,朝廷要把他调到更偏远的地方做官,范质不愿意去,竟然用烙铁烫伤了自己的脚,因此生病去世了。

范质这个人很有才华,但是性格傲慢,经常批评别人,得罪了不少人,受了不少委屈,到死也没有改变。

当时有个叫郭昱的人,喜欢写古文,文章风格很怪异,很偏激。周显德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却看不起普通的官职,直接把自己的文章献给宰相赵普,还把自己比作巢父和许由。朝中大臣都觉得他太狂妄了,所以很久都没给他安排官职。后来,他又去等候赵普,远远地就向赵普陈述自己的想法。赵普笑着对别人说:“今天真是荣幸啊,竟然有巢父和许由来向我下拜!”开宝年间,赵普被外放到河阳做官,郭昱就跑到薛居正那里上书,极力诽谤赵普。薛居正把这事儿奏报了皇帝,皇帝就让郭昱去襄州做观察推官。潘美镇守襄阳,讨伐金陵,郭昱跟着军队一起去。结果郭昱半夜喝醉了酒,大声喊叫,把全军都吓了一跳。第二天,潘美就把郭昱送回去了。一年多后,郭昱因为盗用公款被革职,他就住在襄阳,在樊城、邓州一带游荡,雍熙年间去世了。

还 有个叫马应的人,有点文学功底,经常穿道士的衣服,自称“先生”。开宝初年,他模仿元结的《中兴颂》写了一篇《勃兴颂》,歌颂太祖平定荆州、湖州的功绩,想把这篇文章刻在永州元结《中兴颂》碑文的旁边。可是县令觉得他写的太夸张了,就没把这事儿上报。太平兴国初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因为犯了事被革职,漂泊了好多年。淳化年间,他写诗送给同年进士、时任殿中丞的牛景,牛景就把这诗呈给了皇帝。太宗看了很喜欢,又让他做了大理评事,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还有颖贽、董淳、刘从义擅长写文章;张翼、谭用之擅长写诗;张之翰擅长写奏章和书信。颖贽才华出众,考中了进士,官至太子中允。董淳做过工部员外郎、直史馆,奉命撰写了《孟昶纪事》。刘从义藏书很多,曾经把长安碑文汇编成《遗风集》二十卷。其余的人官职都不高。

和岘,字晦仁,是开封浚仪人。他爸爸和凝,是晋朝的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官职很高。和岘出生那年,正好赶上他爸爸和凝升任翰林学士、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负责主持贡举考试。他爸爸特别高兴,说:“我平生最得意的事,这三件好事竟然同时发生,这孩子真是我的福星啊!”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三美”。和岘七岁的时候,凭借父亲的功劳被任命为左千牛备身,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汉朝乾祐年间初期,他又被加封朝散大夫的官阶。十六岁的时候,他上朝当了著作郎。他父亲去世后,他守丧三年,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常丞。

建隆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参加南郊祭祀活动,负责引导皇帝的车驾,进退都很有礼仪,举止优雅。太祖皇帝问身边的侍臣:“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熟练地掌握祭祀礼仪?”侍臣们就回答说,这是和岘,出身名门望族。不久,他就升任刑部员外郎兼任博士,还兼管太常寺的事务。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日,南郊祭祀。丁丑日冬至,有关部门又请求祭祀昊天上帝,皇帝下诏让和岘商议祭祀礼仪。和岘认为祭祀的意义在于虔诚,不宜过于繁琐,就请求取消这次祭祀。第二年,有人提议把孝明皇后和孝惠皇后的神主一起安放在别庙里,和岘认为,按照旧的礼仪,两位皇后可以同在一个庙里,但没有说必须在不同的殿宇或房间里。现在要一起把两位皇后的神主放在别庙,也应该安排在同一个殿宇,但分不同的房间。孝明皇后生前以母仪天下,应该住在上房;孝惠皇后只是追尊的,应该住在下房。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三年春天,朝廷攻克夔州,任命内衣库使李光睿为夔州知州,和岘担任通判。和岘从夔州回来后,这一年的十二月十四日戊戌日是腊日,有关部门按照旧例准备在七天后的辛卯日举行祭祀百神的仪式,和岘又提出建议,纠正了这个错误。第四年南郊祭祀时,和岘建议调整望燎的位置和爟火的摆放。

他还曾经说过:“按照以前的制度,宗庙大殿里要摆放三十六架宫县,还要加上十二案鼓吹和熊罴(一种乐器),朝会时要用五种瑞器,郊庙祭祀时要用四种瑞器,仪仗队走到楼前时演奏《采茨》乐曲,皇帝在楼上演奏《隆安》乐曲,每种乐器都有相应的乐章。”他又举出唐朝的例子,说宗庙祭祀时,应该在不同的地方摆放珍贵的食品,以表达孝敬之意。他还说:“《八佾》舞是为了象征文治武功,建议使用《玄德升闻》和《天下大定》两种舞蹈。”他的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详细记载在《礼乐志》里。

首先,王朴和窦俨特别懂音乐,以前那些不符合律吕标准的音乐,他们都进行了考证修正。王朴和窦俨去世后,很久都没人能接替他们的工作。后来,太祖皇帝觉得雅乐的音律不够高雅,就下令让岘去研究雅乐的规律,使它更加和谐。从那以后,八音就非常和谐了,皇帝也很高兴。具体情况记载在《律志》里。乐器里有一种叫叉手笛的乐器,皇帝想把它加入雅乐,岘就让乐工调整它的音律,使其符合律吕标准。这种乐器演奏时姿势像拱手作揖,岘就建议把它命名为“拱辰管”,然后皇帝下令把它列入乐府。

接下来,开宝年间初期,岘升任司勋员外郎,代理泗州知州,判吏部南曹,后来又历任夔州、晋州通判。太平兴国九年,江南平定后,他奉诏去采访。太宗皇帝即位后,岘升任主客郎中。太平兴国二年,他担任兖州知州,后改任京东转运使。

岘这个人性格刻薄吝啬,喜欢聚敛钱财,而且还轻视侮辱别人,曾经用官船运输私货倒卖牟利。起初,判官郑同度上奏弹劾他,后来彰信军节度使刘遇也上书告发他。经查实后,岘被削去官职,流放到汝州。

六年后,岘被起用为太常丞,到西京任职,恢复了官阶、勋章和服饰。端拱年间初期,皇帝亲自耕种籍田,岘奉命向皇帝呈上祝贺表文。他借此机会,将自己所著的《奉常集》五卷、《秘阁集》二十卷、《注释武成王庙赞》五卷一起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再次任命他为主客郎中,兼任太常寺判官和礼仪院事。

那年秋天,岘得了重病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他的弟弟叫山蒙。

山蒙,字显仁,是王凝的第四个儿子。他五六岁的时候,王凝就教他背诵古诗和赋,一遍就能记住。王凝曾经让他即兴创作一首四句诗来描写某种事物,山蒙写得很有意境,王凝非常赞赏和惊奇,对岘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在文章方面取得成就,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了,你们要好好保护他。”

太平兴国八年,山蒙考中进士,初任霍丘县主簿。雍熙年间初期,他担任崇仁县知县,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江南转运使杨缄赏识他的才能,奏请朝廷将他调任南昌县知县。他从南昌调回京城后,刑部聘请他担任详覆官,后来升任光禄寺丞。

首先,山蒙的父亲凝,曾经收集整理古代史书和法庭记录,写成了一本叫《疑狱集》的书,山蒙后来又对这本书做了增补,分成三卷,呈献给皇上。没多久,山蒙又献上了自己写的五十卷文章,皇上召见他考试,然后提升他做了太子中允。之前,冯起献上了他写的《御前登第三榜碑》,皇上非常赞赏,让他去史馆工作。淳化年间,山蒙又写了《七榜题名记》,还补充注释了凝写的《古今孝悌集成》十卷,献给皇上,于是山蒙就升官到集贤院工作了,谢恩那天,皇上还赏赐了他红色的鱼服。三年春天,山蒙献上了《观灯赋》,皇上下令把它放到史馆保存,山蒙也因此升任右正言。

这一年,太宗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山蒙参与了考官工作,还作了一首歌献给皇上。皇上在宰相面前夸奖了他,还问他多大年纪。当时,朝廷印制了《儒行篇》赏赐给新科进士和三馆、台省的官员们,大家都上表谢恩。皇上当时坐在便殿,把这些谢恩表拿给宰相看,而山蒙尤其得到皇上的赞赏。皇上对李昉说:“山蒙,宰相的儿子,勤奋好学,很有文采,能胜任朝廷重任,像山蒙这样的人才真是不多啊!”于是,山蒙就升任知制诰了。不到一年,他又升任水部员外郎、知理检院。至道元年,皇上赏赐他金紫袍服,还让他和王旦一起负责吏部选官。这一年的秋天,山蒙早晨起床准备上朝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皇上听说后非常惊讶惋惜,派使者到他家里慰问,还特别照顾他的孤儿寡母,赏赐的物品也比一般多。山蒙的长子珙才十岁,皇上就授予他大理评事之职;次子璬,则被任命为太庙斋郎。

山蒙这个人很注重仪表,每天五更天就点起灯烛梳妆打扮,直到能分辨颜色,穿戴整齐才算完。虽然他从小就能写文章,但反应却比较迟钝。每次起草诏书,他都要反复思考琢磨才能完成,过于拘泥于典故和对仗,文章风格不太符合诏书的规范。皇上因为他出身名门,又能写文章,对他非常宠爱,想把他召进翰林院。但皇上对近臣说:“山蒙的眼睛眯眯的,胸中一定不正,不能让他在身边侍奉。”所以,这件事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山蒙的弟弟嵲,最初是三班奉职,淳化年间,他上书请求参加考试,皇上考虑到他是前宰相的子弟,就改任他为大理评事。

冯吉,字惟一,是河南洛阳人。他爸爸冯道,当过周朝的太师、中书令,死后被追封为瀛王。冯吉呢,在晋朝天福年间,靠着他爸爸的关系,先在秘书省当了个校书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当过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还当过屯田、户部、司勋郎中,官职越来越高,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到了周朝显德年间,他又升了太常少卿。

冯吉特别爱学习,写文章也很厉害,草书和隶书都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可以胜任掌管诰命文书的职位。但是呢,他这个人性格有点滑稽,而且没什么操守,每次中书舍人有空缺,宰相们都想用他,可最后都因为觉得他太轻浮而作罢。

他特别喜欢琵琶,而且技艺高超,就连教坊里那些号称是名手的乐师都比不上他。他爸爸经常劝他别练琵琶,但是冯吉就是喜欢,改不了。他爸爸想羞辱他一下,有一次家宴,就让他弹琵琶祝寿,还赏了他一束丝绸。冯吉把丝绸扛在肩上,左手抱着琵琶,跪着给爸爸磕头,样子就像个戏班子里的伶人一样,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全家人都笑疯了。

后来他当上太常少卿,却不太得志,就经常用喝酒来消遣。每次朝中官员聚会,就算没请他,他也经常自己跑去。酒喝多了就开始弹琵琶,弹完琵琶就赋诗,诗写完了就开始跳舞。当时的人都觉得他风流倜傥,称他为“三绝”。

宋朝建立初期,他奉命撰写了《明宪皇太后谥议》,文章写得非常好,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建隆四年,冯吉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