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就讲究用言论考察,用功绩来评判,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来提升或贬黜官员,这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舜典》。司徒通过乡里的考察来选拔贤能之士,太宰则通过三年为周期的考核来评定官员的政绩,这些都详细记载在《周官》里。到了两汉以后,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选拔贤才。总的来说,官员入仕要经过贡举考试,在职期间要接受铨选考核,任职期间还要接受考课评定。
但是,历代关于贡举考试的讨论一直不断,有人说:“选拔人才应该看德行,而不是只看文章。即使要看文章,也要注重文章的内涵,不要只看那些华丽辞藻的赋和论,而应该注重经义的学习。”关于铨选的讨论也很多,有人说:“按照年资和劳绩选人,虽然可以避免越级提拔,但也会造成贤能之士被埋没的现象;而通过推荐选拔人才,虽然能发现优秀人才,但也可能导致奸邪之徒钻空子。”关于考课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如果只看官员的文书,就会导致上下互相监督,形成不好的风气;如果只看名声和口碑,那权贵就会相互勾结,走后门。”所以,关于选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各种观点都有。
宋朝初期沿袭唐朝的制度,贡举考试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进士和制科考试,其次是三学选补。铨选制度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升降官职和考核晋升。考课制度虽然很细致,但最重要的还是考核官员的文书和批阅。其他的像教官考试、武举考试、童子试,以及对隐逸之士的推荐、以及皇亲国戚和高官的子弟任职,还有偏远地区的官员选拔等等,这些琐碎的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在宋朝三百多年间不断变化,但最终都为国家选拔出了许多贤臣良将、优秀的文人和清廉的官员,人才辈出,达到了鼎盛时期。现在我收集整理了历代史书中记载的这些内容,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曰科目;二曰学校试;三曰铨法;四曰补荫;五曰保任;六曰考课。力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编撰成《选举志》。
宋朝的考试科目包括进士、诸科和武举。除了常规的考试之外,还有制科考试和童子试,但进士考试选拔的人才最多。神宗皇帝曾经取消了诸科考试,改成以经义和诗赋来选拔人才,此后一直沿用,没有改变。自从仁宗皇帝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以后,到熙宁年间,学校制度日益完善,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学校,国家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我将科目和学校制度分别写成一篇。
一开始啊,朝廷的礼部考试,科目可多了,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等,这些考试都在秋天报名,冬天到礼部集合,春天考试。考过了,名字就贴在尚书省的榜单上。
进士考试呢,要写诗、赋、论各一篇,策论五道题,还要默写《论语》十篇,解释《春秋》或者《礼记》的含义十条。九经考试,要默写一百二十篇,解释含义六十条;五经考试,默写八十篇,解释含义五十条;三礼考试,解释含义九十条;三传考试,解释含义一百一十条;开元礼和三史,各解释三百条。学究考试,《毛诗》解释含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和《孝经》一共十条,《周易》和《尚书》各二十五条。明法考试,解释律令四十条,考试方法和《毛诗》差不多。各种考试中间都会考经义,六科都通过才算合格,还要抽签问答律法,不过这个科目不算在内。州里的判官负责考进士,录事参军负责考其他科目。要是考官觉得考生不通经义,就会另选官员复试,判官则负责监督。考试用的纸张,都是长官盖了印才能发放。考试合格的,就按甲乙等排名,把考卷上写的经义,用朱笔标注“通”或“否”,监考官和主考官都要在下面签字。进士的考卷,其他科目的考卷和默写卷,都要和报名表一起交给礼部。要是考生得了重病,不能参加考试。考试作弊或者考试结果不真实的,监考官和主考官都要停职。要是收受贿赂,就要以枉法论处,由长官上报朝廷处理。
好家伙,这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可真多!先说这“锁厅试”,就是说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得先把名字报上去,等上面批准了才能参加考试。考试的时候,大家得互相担保,不能有啥大逆不道的人,比如犯过重罪的亲戚,或者是不孝顺、不悌之类的,还有那些偷偷摸摸做买卖的,或者以前是和尚道士后来还俗的,统统不行。报名表上得写清楚你的年龄、参加过几次考试、考第几场、是哪个地方的,一个字都不能改。考试报名在冬天收,一个月就截止了。
快到考试的时候,主考官会先问问担保人,跟报名表上的内容核对一下,确认没问题才行。考试的时候,只有考词赋的才能带《切韵》《玉篇》这两本书,要是偷偷带别的书作弊,或者考试的时候互相串通答案,当场就取消考试资格!各州县的官吏推荐考生,得先查清楚他们的档案,看看人品怎么样;乡里推荐的,每十个人得互相担保,要是其中有人品行不好,大家一起都别想参加考试。以前啊,主考官去贡院考试之前,朝廷的大臣可以推荐一些有才华的人,叫“公荐”。但是太祖皇帝觉得这样容易徇私舞弊,就给禁了。
唐朝以后的明经科考试,其实就是考背书,看看你记的多不多,所以这个科考试的地位比较低,要是考不过,处罚还特别重。到了乾德元年,皇帝下令说:“以前的规定,考《九经》一次考不过就完事了,这不利于大家进步啊!以后可以考两次!”这一年,各州推荐的考生就多了起来。后来,就参照周显德年间的规定,制定了各州贡举的条例和处罚办法:进士考试,要是文章写得乱七八糟的,就往后推迟五次考试;其他科目的考试,第一次考试要是十个题答错十个,就往后推迟五次考试;第二次、第三次考试要是十个题答错十个,就往后推迟三次考试;一到三次考试,要是九个题答错,就往后推迟一次考试。推迟考试的次数,会用朱砂写在试卷上,然后送到中书省。
三年后,有个叫陶谷的人儿子考中了,皇帝说:“陶谷连儿子都教不好,怎么还能考中?”于是下令说:“当官的家里,有人考中的,礼部要登记姓名,然后复试!”从那以后,就专门派儒臣在中书省复试,合格了才能算考中。当时四川、湖北刚归顺朝廷,好多地方考生的试卷要来回送,路上还得管吃喝。开宝三年,皇帝下令礼部审查贡士,还有那些考了十五次,终于考完最后一轮的考生,一共一百六个人,就给他们赐予进士出身。这种特例录取,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五年的时候,礼部上报说通过考试的进士和各种科目的考生一共二十八个人,皇上亲自在讲武殿召见他们,但还没来得及进行正式的考试。
第二年,翰林学士李昉负责主考,录取了宋准以下十一个人。可是,进士武济川和《三传》科的刘睿,水平实在太差,回答问题也乱七八糟的,皇上把他们刷掉了。这武济川,还是李昉老乡呢!后来有人告状说李昉徇私舞弊,皇上就让人把所有落榜的考生名单都找出来,一共三百六十个人,皇上把他们都召见了一遍,从中挑选了一百九十五个人,加上之前录取的宋准等人,就在皇宫里给他们发纸笔,另行考试诗赋。皇上还任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人当考官。最后,录取了进士二十六人,《五经》四人,《开元礼》七人,《三礼》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人,全部赐予及第,还赏赐了二十万钱用来办宴会庆祝。后来,李昉他们都被追究责任,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常规制度。
皇上曾经跟身边的大臣说:“以前,考试的名额大多都被有权势的人家占去了,我现在亲自主持考试,彻底改变了这种坏现象!”八年的时候,皇上亲自考试,考的是王式等人,最后确定王嗣宗第一,王式第四。从那时起,殿试和省试的排名,才开始出现名次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当时江南地区还没平定,进士林松、雷说考试没通过,他们绕道回来,皇上也给了他们《三传》出身的资格。
宋太宗刚当上皇帝,就想振兴国家,提升人才,就跟大臣们说:“我想通过科举考试广泛地寻找优秀人才,不敢奢望十个里能选出五个,只要能选出一两个,也能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了。”
太平兴国二年,皇上亲自在宫殿里主持复试,当场出了考试题目,诗词的平仄韵脚交替使用,考生们要按照顺序来写。然后,他让李昉和扈蒙把考卷按照优劣分成三等,最后选出了吕蒙正以下一百九十个人。两天后,又复试其他科目,录取了二百人。所有录取的人都被授予进士及第的称号。皇上还查看了之前的考试记录,发现有一百八十多个十次以上甚至十五次参加考试的考生,以及其他科目的考生,也都被授予了官职;《九经》考试中有七个人没通过,但因为他们年纪都比较大了,皇上也特别开恩,给了他们和《三传》考试及格的人一样的官职。总共录取了五百多人,皇上都赏赐了官服和笏板,并在开宝寺设宴款待他们,皇上还亲自作了两首诗赐给他们。甲等和乙等的进士以及《九经》考试及格的人,都被授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或者州通判之类的官职,其他及格的人也都根据成绩高低授予了比较好的官职。
三年九月,朝廷又进行了一次举人考试。按照惯例,科举考试只在春天举行,这次秋天考试,可是破例了。那年冬天,各州的举人都聚集到京城参加考试,但是因为皇上要亲自带兵去征讨北汉,考试就取消了。从那以后,科举考试就改成隔一年或者两年举行一次了。
五年后,又进行了一次进士复试。颜明远、刘昌言、张观、乐史这四个人,本来就已经在做官了,这次又来参加进士考试,皇上破格提拔他们,让他们去附近的藩镇做掌书记。有个叫赵昌国的人,说自己能一天写一百首诗,想参加百篇诗的考试。皇上就出了二十个不同的题目,让他每个题目都写五首诗,每首八句。到了晚上,他才勉强写了几十首,而且质量都很差。皇上考虑到这次考试已经很久没举行了,就破例让他及格,以此鼓励更多的人来参加考试。
话说当年,我考进士,头八年考试,进士和其他的科目都得考律义十道,进士不用考帖经。第二年,只有其他科目考律,进士又得考帖经了。这年头,进士才开始分三甲呢!从此以后,皇帝赐宴就在琼林苑了。皇上当时还跟近臣说:“我亲自挑选人才,都顾不上吃饭喝水了,召见他们,仔细观察他们的才能和技艺再任用他们,这样才能做到田野里没有被埋没的人才,朝廷上多的是君子啊!”
雍熙二年,廷试放榜,我考中了!还是第一等,直接当了节度推官。那一年到端拱初年,礼部考试完了,皇上担心有漏网之鱼,就把没考中的再考一遍,结果好几百人都因为复试而得到了官职。每次廷试,皇上都亲自阅卷,一阅就是好几天,宰相们多次请求把阅卷的事交给下面的官员,皇上才下令每年都让官员负责考试录取的事。
以前啊,考试完了关起门来阅卷,朝廷会给十万钱的费用。端拱元年,皇上改成从尚书祠部支钱,而且翻倍,还取消了御厨和仪鸾司的供给。负责考试的宋白他们制定了贡院的规矩:考试前三天,进士们都要到贡院报到,借御史台的官员看门,大堂帘子外面摆桌子,放个银香炉,点名发试卷。考试合格了,进士的考卷要呈给皇上,其他科目的只报个名字就行;等圣旨下来了,先把考中的人的名字写下来,通知他们,第二天再公开唱名。谢恩完了,得去国子监拜祭孔子和其他的老师,进士还要到各个部门报个到。庆祝宴会分两天,宴请进士的时候,请丞郎、大两省的官员;宴请其他科目的,请省郎、小两省的官员。考试结束后,会把考中人的姓名、籍贯、祖上三代的情况都记下来,做成册子,叫作《小录》。大家还要凑钱搞个聚会,叫“酺”,这些事都由团司负责。圣旨下来后,中书省和贡院要一起向皇上汇报,等正式的圣旨下来了,再通知南曹、都省、御史台,贡院才发放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叫“春关”)。考中的人,要交纳朱胶绫纸的钱,然后去吏部南曹考判三道题,这叫“关试”。
淳化三年,全国参加考试的贡士有一万七千多人。之前,有人击登闻鼓,告状说考试不公平。苏易简负责贡举考试,接到圣旨后立刻前往贡院,依旧采取糊名考试的方式,并且把这个方法定为惯例。廷试结束后,皇帝对大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和事业,除了做官之外,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文采,不要辜负之前的努力啊!”然后,皇帝下令刻印《礼记·儒行篇》赐给考生们。每科考试的第一名,皇帝都会赐诗表彰,以前曾作箴言赐给陈尧叟,这次也同样赐予。在此之前,经学、尚书、周易三科一起考试,后来改成每天考十道经义题,其中《尚书》和《周易》各五道,再加上六道杂问疏义题和四道经注题。以前考试六场,现在改成七场:第一、二场考律,第三场考令,第四、五场考小经,第六场考令,第七场考律,并且在考律的那天还要考六道杂问疏义题和四道经注题。《三礼》、《三传》、《通礼》每科十道义题,其中经注六道,疏义四道,答对六科就算合格。
从淳化年间末期开始,贡举考试停办了五年。真宗皇帝即位后,又恢复了考试,高句丽也第一次派人来参加考试。之前,国子监和开封府推荐的考生,如果和主考官有亲戚关系,那么两司就互相交换考试,后来就下令派官员另行考试。
咸平三年,皇帝亲自考试,考生有八百四十人,特别录取的人超过九百人,其中有些人曾经参加过天福年间的考试。那些在乡试中考得好,但在礼部考试中屡次落选,或者在廷试中没被录取的人,会根据他们以前参加考试的次数和年份,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皇帝亲自考试的情况,把他们的名字单独列出来上奏,直接允许他们参加考试,所以叫“特奏名”。皇帝还特别赐给河北的进士和各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那些考试落选,但愿意参加武艺考试或根据才能录用的,还有五百多人,皇帝都赏赐给他们路费,安慰他们,并命令礼部把他们列为一举。这次考试的规模之大,恩泽之广,都是近代少有的。
以前啊,考中了进士就立马能当官。后来皇上又搞了个廷试,就是殿试,就算在廷试中被赐了出身,也不用再参加别的考试选拔了,所以报名考试的人就更多了,即使水平不太行,也都能拿到个“同出身”的头衔。于是皇上就下令,所有拿到“同出身”的人,都要先到吏部去等候安排,按正常的程序来任命,这样才能把人区分开来。还规定,所有试卷都得先封好,糊上名字,送到考官那儿去评判高低,评完后再封好,送到复核的地方再考一次,考完之后再把两次的结果对比一下,看看有没有出入,要是没考过,那只有等到复试的时候才能淘汰。还通知了各个部门的官员,要是有人托关系走后门想让举人中选,必须马上报告,要是隐瞒不报,就要受罚。还下令皇室宗亲、公主、还有那些亲近的臣子,不许为没考中的亲戚朋友求情,让他们得到功名。
景德四年,皇上让有关部门详细制定了《考校进士程式》,然后送到礼部贡院,再分发到各个州去。那些不回老家,偷偷跑到别的州去考试的人,要严惩不贷。每年的秋试,从县令县丞开始,都要考察考生的品行,推荐合格的考生,然后上报到州里;州长州丞再审核一遍,确认无误后,再上报到本道的使者,进行统一考试。要是已经推荐了,后来却发现有品行问题,州县都要受罚;要是省试的考卷文理不通,那就要追究主考官的责任。各个州送来的考试人数多,但考中的人少,那就不一定要按名额录取了。
接着又制定了《亲试进士条制》。考策论的时候,要在殿的两边搭起帐篷,摆好桌椅,上面写上考生的名字。考试的前一天要公布考试的顺序,贴在宫门外;第二天在宫门口朝拜完皇上后,再进去到自己的座位上考试。考卷由内臣收取,交给编排官,把考卷上的籍贯和姓名去掉,只用序号代替;然后交给誊写校对的官员誊写,盖上御书院的印章,交给考官评定等级,评完后再次封好,交给复核的考官再评定一次等级。编排官要检查两次评定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要再考一次;如果还是不一致,就取两者比较接近的等级为准。最后再把籍贯、序号和考卷对照起来,确定考生的姓名、名次,连同考卷一起呈报皇上。考试的等级一共分为五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为第一等;“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等;“文理俱通”为第三等;“文理中平”为第四等;“文理疏浅”为第五等。然后皇上在殿上宣布考试结果,前两等叫“及第”,第三等叫“出身”,第四等、第五等叫“同出身”。其他的都跟贡院以前的规定一样。
话说五年的时候,皇上下了道旨,那些曾经参加过南省考试,犯了公务罪过的人,可以花钱赎罪。然后命令礼部把以前发布的那些长期有效的诏令,编成条例。考试里,要是各个科目三场考试中,有十个“不合格”的,或者进士考试的策论写得乱七八糟的,每项超过一人,监考官和考官都要受处罚,县官和幕僚可以轮换到殿试去当考官,京城的官员要被降职去监考,要是以前当过监考官的,就派去远的地方;要是出现三个这样的情况,监考官和考官也要受处罚,县官和幕僚要被调换,京城的官员被派去远地监考;要是出现五个这样的情况,那从监考官往下,所有人都要停职;要是举荐的官员和地方官里,五十个人以上有一个出现十个“不合格”的情况,就要罚款,并且免除殿试监考的资格,进士考试策论写得不好的,也一样受罚。后来又下了一道旨意:“考场里锁了考卷的,地方长官要先检查合格了,才能让人取走考卷;要是送到礼部后不合格,就要停他们的官职,而且考试和举荐的人,都要重新处罚。”八年的时候,才设立了誊录院,让封印官封好考卷交给誊录院,让抄写员抄录考卷,由内侍监察,派两个人监督。皇上还下旨说:“进士第一名,要让金吾司派七个人引导跟随,允许他骑马出行两节。”
天圣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宋朝已经建立六十二年了,天下太平。当时选拔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进士考试和其他的科举考试,有名望的大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仁宗皇帝也一直用这种方式选拔人才,那些考中的人,没几年就飞黄腾达了。那些在礼部考试中屡次落榜的人,可以单独奏报姓名,有些人因为懒散不学习,皇上就下了一道诏书说:“学习就像种植庄稼一样,不学习就会荒废,要谦虚谨慎,努力勤奋,才能有所成就。朕担心天下有才华的人可能会被遗漏,朕已经亲自主持考试,考量大家的优劣,但是担心很多人屡次考试不中,年纪大了就一事无成,退下来回不了家乡,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所以除了常规的考试之外,朕要特别挑选人才。但是因为恩典太宽松,导致很多人荒废学业,敷衍了事成为风气,这非常可耻。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努力学习,不要想着投机取巧。”当时晏殊说:“唐朝的明经考试,既要考试,也要考察策论,考察他们学习的情况,以此来衡量他们的才能和长短。现在其他的科举考试,只注重死记硬背,这不是选拔人才的本意,建议在考试的最后,再考一篇策论。”皇上让近臣们讨论这件事,大家都认为其他的科举考试不需要考策论,这件事就搁置了。以前规定,锁厅考试不合格就要停官,到了这个时候,皇上才下令免除处罚。
话说景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现在乡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考试的名额却很少,导致很多寒门学子蹉跎岁月,甚至年纪大了都考不上,朕心里很痛心啊!所以,命令南方各省的进士考试和其他的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要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具体来说,五十岁以上的,进士考试考了五次、其他科举考试考了六次,或者参加过殿试,进士考试考了三次、其他科举考试考了五次的,还有参加过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即使试卷没合格,也不要轻易淘汰,这些人都要根据名声来考虑。” 从此以后,这个规定就一直沿用下去了。如果考生有亲戚在本州做官,或者担任发解官(负责考试录取的官员),以及因为侍奉父母而远赴他乡,距离本州超过两千里路的,可以允许转运司进行另一次考试,录取比例是十分取三。这样一来,各地就有了另外的考试机会。那一年,皇帝还下令在开封府、国子监以及其他地方考试,考试的封卷、誊录都和礼部一样正式。
以前,参加考试的贡士们沿袭唐朝的旧制,要先提交一份“公卷”(相当于个人简历和自我介绍),但是很多人都是找别人代写,或者花钱雇人写。景德年间,曾经规定考生必须在试卷前亲笔写下家世情况,如果公卷和考试试卷的字迹不一样,就一律取消考试资格;如果查出来是找人代写的,就要被除名,永远不能再参加考试了。贾昌朝就建议说:“从唐朝开始,礼部主要看考生的名声和平时学习情况,所以才要先提交公卷;现在有了封卷、誊录的制度,所有成绩都根据考试试卷来评定,那么公卷就可以取消了。”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公卷这回事了。
宝元年间,李淑在经筵侍奉皇上,皇上问他进士考试诗赋策论的先后顺序,以及背后的历史依据。李淑回答说:“唐朝调露二年,刘思立担任考功员外郎,当时进士考试策论考试内容混乱不堪,于是他建议用帖经来考察考生的学识,用杂文来考察考生的才华。从此以后,这个做法就一直沿用下来了。到了永隆二年,进士考试改为了两篇杂文,如果通晓文律,才能参加策论考试。天宝十一年,进士考试先考一经,通晓者才能考文赋,再通晓才能考策论,五项都通晓才能及第。建中二年,赵赞建议考试内容改为五篇时务策,以及箴、论、表、赞各一篇,以此取代诗赋考试。大和三年,考试先考帖经,略微考察大义,选取精通者,然后考试论、议各一篇。大和八年,礼部考试先考帖经口试,然后考策论五篇,其中三篇考经义,两篇考时务。此后考试制度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帖经为第四场的顺序。现在陛下想要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而不看重华丽的辞藻,这确实是选拔人才的正确方法。但是,考官只根据每场考试的成绩分别评判,不能综合考量,每场考试都可能有人被淘汰,考生的命运就取决于运气好坏。我希望恢复旧制,先考策论,然后是论、赋、诗,最后是帖经和墨义,并且命令有关部门同时考查四场,综合评判优劣,不要因为一场考试的成败就决定考生的去留。”皇上命令有关部门讨论此事,并逐步实施。
后来,知制诰富弼说:“国家沿袭隋唐设立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考试制度日益完善,但是选拔人才的方法,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而且历代选拔人才,都是交给有关部门负责,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考试。直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有了殿试,这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呢?让礼部按照考试成绩排序上报,然后在殿廷上宣读录取名单,授予官职,这和殿试也没有什么区别。”于是皇上下令取消殿试。但是,许多人认为取消殿试轻视了皇上的恩典,破坏了旧制,于是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范仲淹当政的时候,想恢复古代的教育制度,大力提倡兴办学校,注重实际能力。他多次向皇帝建议,皇帝就让近臣们讨论这件事。宋祁他们上奏说:“教育不从学校抓起,对乡里的人才考察不严格,就无法核实人才的真实情况。官吏只看重华丽的辞藻,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就无法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我们参考了各种意见,选择最适合现在的办法,莫过于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当地人,并在学校学习,然后由州县官员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们就会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了。” 于是皇帝下令在州县设立学校,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三百天才能参加秋试,以前只需要一百天。州试的时候,要互相担保,并且禁止隐瞒身份、犯法、品行不端、冒名顶替等行为。考试分三场:第一场策论,第二场论述,第三场诗赋,综合考试成绩决定录取与否,取消了以前考试中的帖经和墨义。如果考生通晓经史,愿意阐述大义,可以考十道题。
范仲淹离开后,执政者的想法都变了。那年冬天,皇帝下令取消了在学校学习三百天的限制。很多人说之前的规定不方便,认为诗赋之类的容易考,而策论则冗长难懂;而且祖宗以来都没改过,并且以前也选拔了不少人才。皇帝把这件事拿出来讨论,有关部门请求恢复旧制。皇帝下诏说:“科举考试的旧章程都是前朝制定的,应该全部照旧执行,之前修改的命令全部取消。”
后来张方平负责贡举考试,他说:“文章的变化和政治是相通的。现在科举选拔人才,只看重辞藻技巧,而士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文章中自然流露出来。所以,用文章来选拔人才,是为了考察他们的外在表现,从而判断其内在修养。如果言辞不符合规范,又怎么能被看重呢?最近文章的风格越来越偏离传统,大家都在标新立异,互相攀比,追求奇特。朝廷对此很厌恶,多次下诏书告诫,但是学生们却乐于放纵,很少有人能够自我约束。现在赋常常写到八百字,论述常常写到一千多字,策论则常常不顾题目要求,胡乱发挥,漫无边际地写一些无关的事情,助长了浮夸之风,严重损害了文章的格调,这哪里是选拔贤才,为国家储备人才的意思呢?那些追求新奇,冗长而不合规范的文章,都已经被淘汰了,请再次发布之前的诏令,公开张贴出来。”
一开始,礼部上报说,录取名额限制在四百人,而且各种科目杂七杂八地问些大道理,那些靠运气中选的人,都觉得很不方便。负责起草诏书的王珪就上奏说:“唐朝从贞观到开元,文章最兴盛,参加考试的人每年上千,但录取的却很少。到了咸亨、上元年间,虽然增加了录取人数,但也达不到一百人。咱们国家刚建立的时候,录取人才的方法,大部分沿袭唐朝的制度,到了兴国年间,科举考试的路子越来越宽,就没有固定的名额了。最近几年官员太多了,所以皇上才下诏限制在四百人,以此来整治这种弊端。再说,进士、明经科先考经义,然后再考策论,三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及第,大致上和进士科差不多,而其他科目既不考经义,也没有策论考试,只看背诵得熟练不熟练来决定能不能及格,这样一来,他们就只会死读书,不懂得融会贯通,怎么能胜任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呢?以前皇上曾下令,所有科目考试最后都要考十道关于经典大义的问题,《九经》《五经》科只考义理,不考死记硬背,这些都明文规定了。有人说,这些规定很难一下子就改,图个省事算了。但是,希望陛下您能严厉命令有关部门,坚持执行这些法令,不要轻易改变。”
嘉祐二年,皇帝亲自考试举人,凡是参加殿试的考生,才开始免除淘汰的命运。那时候进士们越来越喜欢追求一些奇奇怪怪、艰涩难懂的辞藻,堆砌辞句,越来越失去淳朴自然的风格。欧阳修负责主考,尤其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就大力整治,还严禁考生带书进考场。结果考试放榜后,当时人们普遍看好的那些人,都没考上。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就趁欧阳修上朝的时候,成群结队地去骂他,连街上的巡逻兵都拦不住,甚至有人还把祭文扔到他家,但最终也没查到是谁干的,没办法追究责任。不过,从那以后,文章的风格多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京城参加考试的人,总是五六千人,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没赶上考试,往往就会耽误十几年,因为这事儿耽误了仕途的人,数都数不清。
宋仁宗时候,王洙在英阁给皇帝讲《周礼》,讲到“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这一句。仁宗皇帝说:“古代选拔人才就是这样,现在差不多四五年才下个诏书选人,所以有些人才被埋没了,无法得到提拔。不如减少考试次数,多考几次。”
下面的官员们一起讨论,都建议说:“改成隔年考试,就不会再有人才被埋没的遗憾了。这样一来,推荐的人数减少了一半,主考官也更容易仔细考察,选拔出来的人才肯定更优秀。而且,人数少了,主考官也更容易审查,弄虚作假的人也混不进来了,让那些寒苦学习的人也能有机会出头。” 于是皇帝下诏:“以后改成隔年考试,进士和其它科目的录取名额都减少一半。另外,增加明经科的考试,考试内容是:凡是考两经或三经、五经的,每部经书都要问十个大义,两经答对八个,三经答对六个,五经答对五个就算合格;还要考《论语》和《孝经》,以及三道关于时务策论。这个科目的出身待遇与进士相同。同时取消说书科的考试。”
当时因为科举考试次数频繁,高分的人一下子冒出来很多,想稍微控制一下。于是皇帝又下诏说:“朕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和人才等待考试,都不能太久也不能太频繁。所以规定隔年考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减少录取名额,提高选拔的质量。把这个规定写下来,通知各级官员执行。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破格提拔使用。如果还按照以前的办法,最终会导致官员滥竽充数,这是非常不好的。从现在开始,制科考试考到第三等,和进士第一名一样,授予大理评事、签书两使幕职官;等到任期满了,升任通判;再任期满,可以参加馆职考试。制科考试考到第四等,和进士第二、三名一样,授予两使幕职官;任期满了,改任其他京官。制科考试考到第五等,和进士第四、五名一样,授予试衔知县;任期满了,改任两使职官。各部门都要按照这个规定执行。至于那些有高超才能和特殊行为,在政事上有功绩,而且功劳显著的人,应该给予特别的恩典提拔他们。”仁宗皇帝在位期间,一共举行了十三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四千五百七十人;其中甲等前三名的共三十九人,后来没有做到公卿高位的只有五个人。
英宗皇帝即位后,有人认为隔年考试的办法不好。于是皇帝下令礼部,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全国的录取名额,按照以前隔年考试录取名额的四分之三来确定,明经科和其它科目的录取名额,不能超过进士的录取名额。
宋神宗皇帝特别重视经学,深深忧虑科举考试的弊端,而且西北地区的人才很多都被科举制度漏选了,所以打算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说:“古代选拔人才都注重学识,建议兴办学校,恢复古代的选才制度。那些明经科、其他科目应该废除,增加进士的录取名额。”于是皇帝下诏说:“要改变风俗教化百姓,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要选拔贤才,发展才能,就应该改革科举制度。现在各地那些学习经书的人只注重死记硬背,参加乡试的人只注重华丽辞藻,这与古人说的‘三年物力,九年大成’相去甚远啊!现在命令各地招揽贤才,具体的教育方法、考试标准,要由两制、两省、待制以上官员、御史、三司、三馆的人员共同商议后上报。”很多人都认为改革科举制度比较好。
直史馆的苏轼说: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识人,识人的方法在于考察实际能力。如果君主和大臣都有识人的眼光,朝廷有考察实际能力的措施,那么即使是胥吏、皂隶这样的基层官员,也不愁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即使沿用现在的科举制度,我认为也足够了;如果君主和大臣没有识人的眼光,朝廷也没有考察实际能力的措施,那么即使是公卿、侍从这样高级的官员,也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更何况是学校和科举考试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认为也不够。
世事有兴衰成败,事物有兴起和衰落,即使是三代圣人活到现在,他们选拔人才的方法也一定会有所不同,又何必非要拘泥于经学呢?况且庆历年间也曾经兴办过学校,天下人都以为太平盛世就要来临了,可是到如今,却只剩下一个空名而已。现在陛下如果一定要选拔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才,要求他们达到‘九年大成’的水平,那么就要改变现在的礼仪制度,改变现在的社会风俗。还要动用民力修建学校,耗费民财供养那些读书人,还要设立学校和老师;还要定期考核那些不认真教学的老师,把他们发配到边远地区,这样只会徒增混乱,这和庆历年间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至于科举考试,有人说应该在乡试中注重德行,而忽略文章;有人说应该只考策论,取消诗赋;有人想效仿唐朝的办法,根据名望来选拔人才,取消科举考试的限制;有人想改变经生考试的格式,改成考查经义大义,这些方法都不对。
要培养好品德,做领导的首先得修身养性,明辨是非,以身作则,影响社会风气。要是想通过设立考试科目和评定名次来达到目的,那就会让天下人都去虚伪做作了。 如果领导重视孝顺,那就会有人为了表现孝心,不惜割股疗伤,胆小的人也会在父母坟前长久守孝。如果领导重视清廉,那就会有人故意用破车、瘦马、粗衣、薄食,总之,凡是能讨好领导的,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
从文章方面来说,策论有用,诗赋没用;从政务方面来说,诗赋和策论都没用。但是,从祖宗以来,都没人废除诗赋考试,因为大家觉得选拔人才的方法,也就这样了。最近的文章,华丽的没谁了,就像杨亿那样。如果杨亿还在,那也是个忠诚、正直、刚正不阿的人。精通经史,没人比得上孙复和石介。如果孙复和石介还在,那也会被认为是迂腐、夸夸其谈的人。况且从唐朝到现在,靠写诗赋出名的名臣数不胜数,他们也没辜负天下,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诗赋考试呢?
皇上看完苏轼的奏疏后说:“我本来就对此事有所怀疑,看了苏轼的意见后,心里豁然开朗了。” 过了几天,皇上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现在人才太少了,而且他们的学术观点不统一,各种不同的意见很多,所以无法统一思想道德。要统一思想道德,就要兴办学校,要兴办学校,就要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如果说这个考试制度曾经选拔出很多人才,那也是因为仕途没有别的路可走,所以其中不得不有一些贤才;如果说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了,那是不对的。现在年轻人正值学习天下正理的大好时光,却关起门来写诗作赋,等到当官了,世事都不懂,这个科举制度败坏了人才,导致不如古代。”
接下来,中书省和门下省又说:“古代选拔人才,都注重学校教育,道德修养在上位者身上体现,社会风气也因此良好,选拔出来的人才都能为国家做事。现在想恢复古代的制度,但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先取消那些华而不实、对仗工整的八股文,让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经书,等到朝廷兴办学校之后,再研究商周三代的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方法,推行到全国,这样才能逐渐恢复古代的制度。”
于是,他们改革了考试制度,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的考试,考生选择《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中的一部经书,再加上《论语》和《孟子》。考试分四场,第一场考大经,第二场考兼经,大义题十道(后来改为《论语》和《孟子》各三道),第三场写一篇论述文章,第四场答策论三道,礼部考试还增加了二道题。中书省还制定了大义考试的标准并颁布施行。考大义的人必须通晓经书,并且文采斐然才能算及格,不能像以前考明经、墨义那样只粗略地解释文句就完事。进士录取名额增加了三分之一,京东西、陕西、河北、河东五路新参加进士考试的人,以及其他府、监和路州舍弃其他科举考试而参加进士考试的人,都可以享受增加的名额。这些考生都单独编号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他们专心学习,避免他们中途改考其他科目。
又设立了新的明法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以及大义和断案,这是为了给那些不能考进士的人提供一个出路。不久之后,选人、任子考试也增加了律令考试。之后又下诏规定,进士考试中第三名以后的考生都要参加法学考试。有人说:“高级官员担任签判或其他职务,学习法律怎么能耽误呢?以前考刑法的人,世人都认为是低级的官吏,现在朝廷已经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但报考的人还是很少,如果高级官员不参加法学考试,人们就不会觉得光荣。”于是,皇帝下诏规定所有考生都要参加法学考试。皇帝曾经说过:“近来士大夫大多不学习法律。”吴充说:“汉朝的陈宠用法律教学生,经常有几百人。律学是六学之一,后来士大夫们大多以此为耻。以前的明法科只是死记硬背,很少理解其含义,现在补官的人都要聚在一起考试,这是为了体现朝廷体恤刑法的用心。”
宋神宗熙宁三年,他亲自主持进士考试,第一次规定考试只用策论,而且字数限制在一千字以内。以前那些有名的人,可以单独提交一篇论述文章参加考试,现在也改成考策论了。皇帝对执政大臣说:“策论考试虽然不能完全考察出人才,但比以前用诗赋来选拔人才要好得多。”以前进士考试及第后,朝廷会赏赐一百两银子作为谢恩礼,现在这个也取消了,改成赏赐三千钱,作为考试的费用。各州负责举荐、送考、考试和监考的官员,如果和考生有亲戚关系或者师生关系,都不能在本州参加考试,他们的名字要报到转运司,和锁厅的官员一起参加考试,大概七个人才能获得一个额外的名额。后来又规定保留各科旧有的名额十分之一,给那些不能改行的人。
元祐年间初期,负责贡举考试的苏轼和孔文仲上奏说:“每次考试,进士、其他各科和特奏名的人数加起来大约有八九百人。按照旧制度,礼部已经录取了,到皇帝亲自考试的时候,被黜落的却很多。嘉祐年间开始,所有录取的都授予官职,即使犯了一些小错误也不被黜落,这些都不是祖宗的本意。进士考试中,排名第一的人才能升为甲等,现在录取的人名次靠后,却直接升为甲等,都是皇帝一时兴起的决定。现在礼部规定,十名以上的人,包括其他考试、国子监考试、开封府考试、武举考试的第一名,以及那些品行兼优的进士和特奏名的人,都要按照规定依次升为甲等。这样一来,制度规定在官府,恩典却不在皇帝手里,实在没有意义。现在特奏名的人数已经大约有四百五十人了,又允许例外地逐年递减录取人数,那还要增加几百人。这些人年纪大了,没有别的指望,分散在各州县,只想贪污受贿,谋取私利。以前恩科录取的官员,几千人了,有谁能够奋发图强,做出一番事业呢?而残害百姓、败坏官风的,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可见,这种做法弊大于利。那些主张扩大恩泽的人,不明白吏部用有限的官职来满足无限的官员需求,户部用有限的财物来养活无用的人,而最终受害的是各州县。您刚即位的时候,有这样的过错,说是恩泽,我实在不明白。希望您能下定决心,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再下令考官挑选一二十个人,如果确实有学问,就授予官职。其余的人,都补任文学、长史之类的职位,不用考虑选官的限制,避免积弊越来越严重。”于是皇帝下诏,规定特奏名考试的录取人数,进士考试中,四等以上的人,其他各科考试中,三等以上的人,都要把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数计算在内,录取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一半,这以后就成了制度。
话说朝廷要改革前朝的制度,礼部提议设立专门学习《春秋》的博士,就只学这一部经书。尚书省则建议恢复诗赋考试,和经义考试一起进行,解释经书的时候可以用前人的注解,也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他们还说:“新科明法考试及格的人,吏部直接安排他们做司法工作,排名还在进士之上。以前明法科是最低等的科举,但必须要求兼修经书,这是古代‘先德后刑’的道理。我们想增加《论语》大义的考试,但是录取名额减半,官职的安排还是按照科举的顺序来。”皇上就让近臣们一起讨论这事儿。
左仆射司马光说:“选拔人才,应该先看品德,再看学问;说到学问,经书比辞赋更重要。神宗皇帝用经义和策论来选拔人才,这是恢复了先王的制度,是几千年不变的好办法。但是王安石不应该把一家之言当成天下学官讲课的标准。至于律令,都是做官需要掌握的,如果读书人真的懂得了道理,自然会和法律相符;干嘛还要专门设立明法科,让大家变得刻薄,这不是培养人才、淳厚风俗的好办法。”
过了四年,朝廷就设立了经义和诗赋两科考试,取消了律义考试。所有参加诗赋考试的进士,都要在《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中选择一部经书学习。第一次考试考两道经义题,两道《论语》和《孟子》义理题;第二次考试考一首赋和一首律诗,再加一篇论述;最后一次考试考两道策论题,涉及到历史、时事和国家大事。所有只考经书的进士,必须学习两部经书,《诗经》、《礼记》、《周礼》、《左传》是重点经书,《尚书》、《易经》、《公羊传》、《谷梁传》、《仪礼》是次重点经书。《左传》可以兼学《公羊传》、《谷梁传》、《尚书》;《周礼》可以兼学《仪礼》或《易经》;《礼记》、《诗经》可以兼学《尚书》。如果想学习两部重点经书也可以,但不能只选两部次重点经书。第一次考试考三道经义题,一道《论语》义理题;第二次考试考三道经义题,一道《孟子》义理题;然后考策论,和诗赋科一样。四次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录取名额平均分配,各占一半。只考经书的,用经义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兼考诗赋的,用诗赋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最终的名次,则根据策论成绩来调整。自从恢复诗赋考试后,很多人去学习诗赋,而只考经书的人就很少了,各地都反映录取名额分配不均,后来就规定,经义考试及格的人数不能超过总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
光宗又说:“设立‘立经明行修科’,每年朝中官员都要举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此来激励天下人,促进良好风尚,表明朝廷选拔人才并不仅仅看重文采。如果被举荐的人违反了道德规范或者犯了贪污受贿的罪行,举荐人要承担责任,绝不姑息,这样一来大家就不会随便举荐了。那些在乡下或在家里的读书人,也会更加谨慎地为人处世,唯恐自己的行为败坏名声。这就是所谓的‘不言之教’,不用严厉地训斥就能收到效果,不用学官每天训诫、每月考核,赏罚分明,士人的品行自然就会高尚了。”于是就设立了这个科目,允许每位官员举荐一人。凡是参加进士考试的人,以及考试中榜公布姓名那天,都可以用这个科目来提升自己的排名。后来又分路设立了61个名额,州县推荐的人选要由监司审核,监司考察后上报,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就作罢。预先被推荐的人不用参加州郡的考试,直接参加礼部的考试。如果没考中,允许他们用特奏名额参加廷试,后来这便成了惯例。后来又下诏规定,必须是特别钦点才能举荐,不能笼统地根据科举考试的年份来上报人名。
六年后,朝廷下令恢复通礼科。最初,开宝年间,乡贡考试的教材从《开元礼》改为《通礼》,熙宁年间曾经废除,直到现在才重新恢复。礼部考试,增加了四名知举官,取消了差参详官的职位,而设立了二十名点检官,分别隶属于四位知举官,协助他们进行考试;各州的点检官专门负责审查考生是否有违规行为,也参与考试。
好家伙,八年过去了,中书省那些大臣们建议皇上,考试还是得用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考诗赋、策论、文章,一共三道题。他们还说:“现在很多考生都不学诗赋了,咱们太学里两千一百多学生,居然有八十二个人不学诗赋!” 皇上听了,就下令说:“明年的考试,那些学诗赋的考生要考这三道题,只学经书的考生就考策论。” 从那以后,考试就一直考这三道题了。
皇上亲政以后,很多大臣都说元祐年间改的学校和科举制度不好,皇上想着宣仁皇后当年的功劳,就没同意改。到了绍圣年间,说要改的人更多了,皇上就下令说,进士考试取消诗赋,只考经义,廷试(殿试)还是考策论。话说当初,神宗皇帝觉得文字学不行了,就让儒臣们好好研究研究,结果王安石就趁机把他的那些想法提出来了,大家都开始学他的那一套。到了元祐年间,这些东西就被禁了。现在,皇上把禁令给解除了。
四年后,皇上又下令礼部,把所有考试的题目都收集起来,编成册子,每次考试都发给考官,避免题目重复。然后呢,又取消了《春秋》科的考试,考试的时候,考《礼记》的成绩特别好,两部《礼记》能占总分的一半,剩下的分数再从其他经书里考。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设立了《春秋》博士的职位,到了崇宁年间,又给取消了。
宋徽宗在郊外建了辟雍,用来培养那些要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他亲自去视察,还额外给博士和学生们一些恩惠。但是各州各郡还是按照原来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没有完全依赖学校。
崇宁三年,皇帝下诏说:“全国选拔人才,全部都要通过学校推荐,州郡的考试和礼部考试的办法都取消了。”从那以后,每年学校的考试都由专门的考官负责,就像礼部考试一样。五年后,皇帝又下诏说:“大型考试每年都要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一次,让远方的读书人也能知道这个消息。”
那时候,各州各县都实行三舍法,可以免试入学的人,大多是官员的子弟。他们在学校里待了很多年,经过多次考试才能合格,那些贫穷和年老的读书人非常痛苦,所以皇帝才下这个诏书,但并没有完全废除科举。
大观四年五月,天上出现了异常的星象,很多事情都进行了调整。侍御史毛注上奏说:“培养人才的名额已经确定了,科举考试又取消了,那些不在学校注册的人,就失去了做官的机会。老天爷是通过百姓来观察事情的,读书人是百姓中的优秀分子,现在他们失去了做官的机会,恐怕老天爷也会生气。希望把一部分学校推荐的名额留给科举考试,不要完全取消科举,这也是顺应天意啊。”于是皇帝下诏,又恢复了一次科举考试。
大臣们又说:“科举考试的文章,只注重华丽的对偶,题目即使没有两种意思,也要硬生生地分成两种意思来凑成对偶;那些有深邃思想和趣味的文章,反而被认为平淡无奇。应该挑选合适的考官,并告诫他们,录取那些有思想内容的文章,淘汰那些为了对偶而强加对偶的文章,这样才能稍微改善一下文章的弊端。”
公元1121年,皇上下了道旨,取消了全国的三舍法考试制度,开封府和全国各地都改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不过太学还保留了三舍考试,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进度,如果遇到科举考试,太学学生可以自己报名参加。到了1124年,礼部考试的进士考生多达一万五千人,皇上还特别增加了百个录取名额,最后正式录取并授予官职的有八百多人。因为进献颂词而被特许参加考试的,也有将近百人。像储宏这些人,都是梁师成的下属,有的当使臣,有的当小官,也都得到了进士及第。这个梁师成,在公元1111年的时候考中了甲科进士。自从设立科举考试以来,南宫(礼部)考试还没见过这么盛大的场面呢!但是,各种杂流和宦官都混进了考试,玷污了选拔人才的制度,祖宗留下来的好制度就这样被破坏了。
那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或三舍考试,却得到了进士及第或官职的人,他们的途径就五花八门了。比如,有些是遗落在民间的有才之士,有些是文采出众的,有些是办事能力强的官员,有些是奏对皇上很合心意的,有些是通过法科考试,精通法律条文而被录取的,有些是武艺高强的人,有些是从小就文采出众的童子,还有些是边疆将领的儿子,凭借父亲的功劳被推荐上来的。这些人能不能录取,情况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还算说得过去。
崇宁年间和 大观年间以后,达官贵人的子弟得到恩赐的很多,那些通过进献颂词而获得进士及第的人更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