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德是开封府东明县人。他曾祖父王芝当过濮阳县令,祖父王璋做过相州录事参军,他父亲叫王温。五代后晋末年,契丹入侵,王温带领乡里的豪杰们保卫地方,乡里人都很感激他。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掌管京畿地区的军队,跟王温交情很好。王延德小时候,太祖就喜欢他做事谨慎稳重,把他带在身边。宋太宗当了开封府尹后,就让王延德当他的亲信,专门负责饮食起居,非常信任他。

太平兴国年间初期,王延德被任命为御厨副使,几个月后就升任正使。后来跟随军队去太原打仗,没多久就升任尚食使,还赏赐给他浚仪县寿昌坊的一处宅子。接着他又被任命为蓟州刺史,兼管武德司,后来又改任皇城使,掌管御辇院和左藏库。王延德当时管着五个部门的印章,他自己觉得官职太高了,就请求辞去左藏库和御厨的职务。太平兴国八年,他又兼任诸王的宫殿事务主管。王延德为人一向谨慎小心,凭借着以往的恩情,经常被皇上召见,询问一些外事。端拱年间,他被任命为本州团练使。淳化年间,朝廷要给他升官,但他和王继恩、杜彦钧一样,官职已经做到顶了,于是朝廷特地设立了昭宣使的职位,让他和王继恩、杜彦钧等人担任。至道二年,他又兼任平州防御使。

宋真宗即位后,王延德被调到怀州任职。永熙年间,朝廷收复失地,他被任命为负责沿途供给的官员。咸平年间初期,他被外放担任华州知州,上任那天,他就直接请求辞去昭宣使的职务,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其实,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官职已经很高了,而且朝廷对他的待遇也很好。后来皇上到开封府的大名府去,任命他为东京旧城都巡检使。第二年,他因为得了风湿病,请求告假回家,回到家乡后,在冬天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邕州观察使。

王延德到哪里任职,都喜欢把当地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御厨任职时,他写了《司膳录》;在皇城司任职时,他写了《皇城纪事录》;参加郊祀活动并担任行宫使时,他写了《南郊录》;奉命修缮宫殿时,他写了《版筑记》;跟随皇室灵驾时,他写了《永熙皇堂录》和《山陵提辖诸司记》;在地方上任职时,他写了《下车奏报录》。之前,朝廷下令史官修撰太祖和太宗的《实录》,很多关于国家初期的事件,都是向王延德询问的。他还上交了《太宗南宫事迹》三卷。他的儿子叫王应昌,曾任庄宅使、端州团练使。

常延信,是山西平晋人。他爷爷常思,在周朝的时候,先后担任昭义、归德、平卢三个镇的节度使,常延信都在他爷爷手下当差,做过牙门官,还当过和州刺史。他爷爷死后,常延信升任朝廷六宅使,但和州刺史的官职依旧保留着。

建隆年间初期,他调任平州刺史,因为和妻子的家族闹了点官司,被降职为右监门卫副率,负责护卫滑州黄河大堤。开宝年间,他担任京城新城外汴河南巡检,后来又外放去潼关当监军。常延信觉得潼关的地形险峻,道路不好走,就上奏朝廷建议修路,填平一些危险的坑洞,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工。他还曾经监领通许镇的军队,后来又升任梓州、遂州等十二个州的都巡检使,朝廷还赏赐了他官袍、腰带和一百万钱。太平兴国初期,他的任期满了,朝廷让他继续留任,又赏赐了他四十万钱。当时有很多亡命之徒在山里当土匪,常延信曾经带兵抓捕,杀了几百个。他还做过唐州、邓州的都巡检使,卸任后,又升任右清道副率、右司御副率。

雍熙三年,朝廷命令他负责督运镇州以北到前线军队的草料。那年冬天,他又被任命为全州、邵州等六州的都巡检使,虽然生病了,还是坚持工作。他还兼任羊状六砦的都钤辖,官职也升到了右卫副率。碰巧诚州的蛮族来归顺朝廷,朝廷就派常延信去蛮族居住的山区,了解他们的情况。他还追着蛮族一直到了古镇,经过西延、大木等山洞,蛮族都被他震慑住了。

淳化年间,他先后担任襄州、邓州、宋州、曹州等地的都巡检使,后来升任左监门卫将军,多次带兵修缮河防设施。之后,他又升任左领军将军、左屯卫将军,并担任西京水南都巡检使。有一次,彭婆镇和甲马营遭到盗贼袭击,常延信迅速赶去,把盗贼全部抓获。咸平年间,他又先后担任太康县、巩县的监军。景德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程德玄,字禹锡,是河南郑州荥泽人,医术很高明。唐太宗当京兆尹的时候,就把他招到身边当押衙,挺看重他,经常让他办事。有一天,太祖快不行了,德玄住在信陵坊,半夜有人猛敲他家门,大声喊着让他赶紧进宫。德玄赶紧起床,来不及洗漱,就往皇宫跑,结果宫门还没开。差不多到三更天了,德玄自己都觉得有点犹豫,在宫门口磨蹭了好一会儿。突然,看到内侍王继恩骑马飞奔过来,说奉了遗诏,请太宗皇帝登基。德玄跟着王继恩进了宫,后来被任命为翰林使。

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见皇帝,皇帝让德玄去迎接他。船队走到淮河的时候,突然刮起了暴风,大家都吓坏了,纷纷请求不要继续前进了。德玄说:“我奉的是皇帝的命令,怎么能因为危险就退缩呢?”他拿着酒祭拜一番就继续往前走,风浪竟然立刻就停了。三年后,德玄升任东上阁门使,兼任翰林司事。那年秋天,他又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来跟随军队征讨太原,担任行宫使,战事结束后,因为立功被改任判四方馆事。没多久,他又升任本州团练使,接着又加领本州防御使。

太平兴国五年,德玄因为在秦州、陇州收购竹木,捆绑成筏运到京城,沿途滥用职权,免除税收,还故意抬高价格卖给官府,被王仁赡揭发出来。结果被降职为东上阁门使,兼领本州刺史。当时陕西府西南转运使、左拾遗韦务升,京西转运使、起居舍人程能,还有判官、右赞善大夫时载,因为纵容德玄他们在下面私下买卖,韦务升和程能都被降职为右赞善大夫,时载被降职为将作监丞。那年冬天,皇帝到魏府,让德玄负责管理御营四周的巡检,并负责给军队供应粮草。

德玄这个人,巴结上了权贵,皇帝还特别相信他,所以就一大堆人跟着他混。有人说他关系网太广了,于是就被外放当了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一年多后,又升任慈州刺史,后来调到环州做刺史。当时西部边境的少数民族首领一个接一个地归顺朝廷,皇帝就空降了一百多个官职让德玄随便安排,让他看着情况给合适的人补上。没多久,德玄就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帝优待他,没批准。淳化三年,德玄被改任本州团练使,兼任邠州知州。不到半年,他又回环州当官了。李顺造反攻打西蜀的时候,德玄被调到凤州做知州,还兼管凤州、成州、阶州、文州等地的驻军,后来又调到庆州。咸平年间,德玄进京,真宗皇帝让他坐下好好休息,还和他聊了聊边疆的事务。没过多久,德玄被外放任并州知州,兼任并代副都部署,后来又调到镇州,卸任后回到京城。景德初年,德玄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大中祥符年间,他的儿子德玄的儿子继宗上书请求朝廷追赠他父亲官职,皇帝很同情,就特地追赠他父亲为郑州防御使。

他哥哥德元也在王府里当差,做到内酒坊副使。德玄的儿子继宗当上了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另一个儿子继忠,当上了内殿崇班。德元有个儿子叫贲,大中祥符五年考中了进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太常博士。

王延德是个人,老家在大名府。年轻的时候在晋王府做事。太平兴国初年,他被任命为殿前承旨,后来又升任供奉官。太平兴国六年,高昌国派使臣来朝贡,太宗皇帝觉得这是远方国家表达诚意,就派王延德和殿前承旨白勋一起出使。他们从夏州渡过黄河,穿过沙漠戈壁,经过伊州,一直走到北庭,行程有上万五千里。雍熙二年,使团回国,王延德写了《西州程记》献给皇帝,被授予崇仪副使,掌管御厨。第二年,他被提升为正使,出任庆州知州。

公元992年,他(指文中人物,下同)回到京城,负责监管博州粮仓。他和张齐贤关系很好,就通过国子博士朱贻业跟张齐贤说,想辞去管理粮仓的差事,希望能得到更好的职位。张齐贤就帮他说了这事儿,结果皇上大发雷霆,说:“他(指文中人物)自己主动要求管理粮仓来证明自己能力,还没过一个月,就又托宰相帮忙想辞掉,这是怎么回事?”皇上当场把这个人叫来质问,这个人说自己根本没让朱贻业去宰相府求情。皇上怀疑张齐贤没说实话,就把朱贻业叫来,朱贻业也隐瞒了这件事。张齐贤觉得没必要为自己辩解,就叩头认罪。皇上虽然生气,但还是任命这个人为懿州刺史,算是变相的升官。

五年后,他升任提点三司衙门和磨勘凭由司的官职。没过多久,又升任左屯卫大将军、枢密都承旨,接着又当上了度支使。宋真宗即位后,他又升任左千牛卫上将军,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他以前出使西域的时候,顶着严寒也不流汗,结果得了风湿病,走路都困难。咸平年间初期,他被外放到舒州担任团练使,兼任郓州知州,后来又调到青州,因为在买卖物资的过程中有剩余盈利,被降职为左武卫将军。他长期生病,就让家人代替他去登闻鼓院请求退休。皇上念在他长期为先帝效力,又让他担任左千牛卫上将军,然后退休。景德三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

这个人靠巴结权贵得到官职,为人冒险,好高骛远,当时的人都很讨厌他。他哥哥叫延之,在公元968年考中进士,后来做到屯田郎中后退休。

魏震,不知道是哪里人。他爷爷叫魏浩,是负责盐务的官员;他爸爸叫魏钺,做过蒲台县令。魏震一开始靠祖上的功劳,可以得到朝廷的官职,但他自己觉得擅长写诗词,看不上那些官位,所以就没去。姚恕曾经在蒲台跟魏震他爸魏钺交接工作,后来当了皇子的老师。太宗皇帝还在藩邸的时候,姚恕就夸过魏震有才华,所以就把他叫到藩邸去了。太宗皇帝登基后,就给魏震安排了殿直的职位,还让他当了庐州和寿州的巡检。后来跟着皇帝去河东打仗,负责管理行在的左藏库,之后又升了供奉官。雍熙年间,温州进贡了一种刻有文字的祥瑞之木,魏震写了诗赋来歌颂,因此被封为崇仪副使,还赏赐了两千两白银,让他管理内弓箭库。后来他又出任保州知州,正赶上军队北伐,他就担任了幽州西北路的钤辖。他攻下了飞狐和蔚州,因为立了功,就升任崇仪使,并担任蔚州知州。之后他又回到保州做知州,后来调任秦州钤辖。端拱年间,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西上阁门使,不久又担任庐州知州,后来又调到澶州。淳化二年,他升任东上阁门使,并担任凤州知州,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免职。至道年间,他又被起用,担任洛苑使和洪州知州。两年后,他又被任命为东上阁门使,同时担任定州和代州知州,并兼任行营钤辖。咸平元年,魏震去世了。他的儿子魏致恭,后来当上了殿中丞。

张质,字守朴,是博州高唐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由哥哥张赞抚养长大。他哥哥张赞在枢密院当典谒,张质因此得以在兵房做事,并且得到了赵普和曹彬的赏识。太宗皇帝征讨河东回来,驻扎在镇阳,曹彬当时主管枢密院的事务。有一天晚上,大家在商量调动驻军的事,当时军队运输的簿册滞留在路上。张质偷偷地计算了兵力,把军队分成了几部分,等兵籍到了之后,和他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差错。淳化年间,张质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兵房副都承旨。

咸平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将军、枢密副都承旨。在此之前,枢密院的官员都是按照资历依次补缺的,有些人做到主事这个职位还搞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景德三年夏天,皇帝下达了三道关于公务的指令,让主事以下的官员详细商议解决,并命令他与礼房副承旨尹德润在御书院一起考评。第二天,皇帝亲自来查看考评结果,一共选拔了四十多人,其中十多人没被录用,只安排了崇班、供奉官、奉职之类的闲职。他因为这次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左屯卫大将军,还增加了月俸,后来又升任右神武军、右卫二大将军。

大中祥符七年,他升任都承旨。在这么重要的职位上只干了五十天,但他处理政务非常高效细致,从没出过差错。以前,枢密院的官员很少有人能做到都承旨这个位置,皇上因为了解他为人廉洁谨慎,所以才任命他。皇上曾经问他五代以来到建国初期军队编制变化的情况,并让他详细列举其中的利弊,他为此撰写了三篇文章,题名为《兵要》呈给皇上,皇上看完后非常赞赏。

他很注重养生,年纪大了也不显老,所以经常和一些隐士方士交往,但从不谈论公事。每次皇帝举行大祭祀或巡幸,他经常担任行宫使,或者负责巡检、提点供奉等事务。天禧元年九月,他正准备在承明殿上朝,突然中风晕倒,被抬回家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他的儿子大理评事纯为卫尉寺丞,孙子思道为三班奉职。

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他家世世代代都很富有,杨允恭年轻时就性格豪爽,喜欢行侠仗义。乾德年间,朝廷军队平定蜀地,各地盗贼四起,杨允恭当时才刚刚成年,就带领乡里子弟在清泉乡筑寨自保,结果被贼人抓获,差点被杀。杨允恭说:“要是饶我一命,我一定帮你们。”贼人听说他家世显赫,就把他放了。他暗中和贼人的儿子结交,每天一起喝酒赌博,故意装作输钱,用钱财贿赂他,让他探听贼人的消息。后来贼人想要害他,他儿子及时告诉了他,他才得以逃脱。内客省使丁德裕率兵讨伐贼人来到汉州,杨允恭向他献计献策,被任命为绵州、汉州的招收巡检,贼人平定后,他被补任为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年间,他担任殿直,负责管理广州的市舶司(就是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自从南汉灭亡后,海盗们子子孙孙地干着这营生,规模大的海盗团伙甚至能有几百号人,地方州县为此非常头疼。他因为工作关系,把这事儿上报给了朝廷。宋太宗皇帝一听,立刻就让他当了广州和连州的巡检使,专门负责剿灭海盗。

当时,还有海盐走私贩卖的情况,从岭南偷运到岭北,参与的人很多。他建议在当时的大庾县设立军队,专门管控盐的买卖。皇上批准了,把大庾县升格为南安军,从此之后,偷偷贩卖私盐的人就少了许多。

那时候有个叫叶某的海盗,手下有五百多人,经常在海上活动。他组织水军,造了轻便的小船,突然袭击,把叶某给杀了。剩下的海盗丢下船逃跑,躲到山里去了。他带人砍树开路,把这些海盗全部消灭了。海盗们通常遇到风浪就躲到海岛上,他就带着人下海追捕,几乎把所有海盗都抓住了,海盗们听到他的名号就吓得四处逃窜。他还跑到漳州、泉州,把海盗藏匿的地方找出来,把之前被抢走的六十多名男女都救了回来,送他们回家。

皇上为此下诏书嘉奖他,赏赐了他十万钱,还把他升职为供奉官。皇上召他回京后,又把他升为内殿崇班。

话说当时长江流域盗贼横行,我被任命为江南水运督运使,主要任务就是抓捕这些盗匪。到了临江军,我挑选了精兵强将,乘坐轻便的小船,去伏击下游的盗贼。夜里三更时分,我们出发了,遇到了百余名盗贼,跟他们激战了很久,最终全部斩杀了。

接着,我又赶往通州,追击海盗。这些海盗的船只很多,他们还支起了大帐,用强弩和火炮进行防御。战斗中,我左肩中了一炮,鲜血染红了衣袖,但我依然斗志昂扬。我立刻命令擅长游泳的士兵,用绳子绑着铁钩抛向敌船,破坏了他们的营帐。士兵们奋勇冲杀,大部分海盗跳水逃命,淹死了不少,我们还抓获了几百人。从此以后,长江水路再也没有了盗贼的骚扰。凭借这些战功,我被升迁为洛苑副使,负责江、淮、两浙的都大发运,以及茶盐贸易和抓捕盗贼等事宜;皇上还赏赐了我紫袍、金带和五十万钱。

在此之前,三路转运使各司其职,但常常出现粮仓积压过多,而军队却缺少船只和物资的情况。虽然可以用官府的钱雇佣民夫搬运货物,但当地老百姓都害怕这种差事,因此每年上缴朝廷的大米,只有三百多万石。我将三路转运的船只和人员以及运输物资的数量全部登记造册,命令各州县挑选精明的官员,全部召集起来,然后我详细讲解并分配任务。江浙地区运送的物资,最终都汇集到淮河和泗水,再从那里运往京城。经过一年的努力,上缴朝廷的大米增加到了六百万石。

淳化五年,我被调任西京作坊使。当时产茶的地方,百姓上缴茶叶都是按照价格计算,官府再统一出售,不管茶叶好坏,都交给榷务部门。商人都不愿意卖,时间长了就干脆烧掉。我说:“这样榨取百姓的利益,最后又把积压的茶叶扔掉,这不是好办法啊!”到了至道初年,刘式建议废除长江沿岸的榷务,允许商人过江自由买卖茶叶。我认为各州的茶叶品种不同,两河地区的茶叶,各有各的特色,如果不把各种茶叶混合在一起,商人的利润就会减少。我建议仍然在江北设立榷务,统一茶叶等级和名称,按年份供应。这件事上报三司后,盐铁使陈恕等人认为我的意见正确,皇上就批准了。于是,我被任命为发运使,“擘画”也改为了“制置”,同时任命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和著作佐郎王子舆为我的同僚,一同负责发运。

话说庐江和巢县以前都归庐州管,路途遥远,盗贼又多,老百姓交的赋税和劳役可不少。 王允恭就建议在那儿建个军队,皇上批准了,还给这支军队取名叫“无为军”。 淮南十八州的军队,有九个州的驻地是盐场附近,官府就对盐价进行控制,老百姓能买到便宜的盐,所以贩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带着兵器来回跑,最后就成了强盗。

王允恭觉得应该统一管理,就上奏朝廷,建议全部禁止私盐贩卖,并且派官吏负责监管。 这事儿报到三司(财政部门)那儿,三司说不行,王允恭又三番五次地请求,宋太宗皇帝才同意。 这一年,朝廷收到的税收可多了,足足有几百万贯。 王允恭还跟王子舆、秦羲一起负责茶盐的管理,他们制定了很多新的管理条例,彻底改变了旧的办法。

宋真宗当皇帝后,王允恭被调到西京左藏库当主管。 他又提出来川峡地区铁钱的弊端,他说:“老百姓交田赋,以前是一文铜钱,现在是一文铁钱;可是官兵的俸禄,以前是一文铜钱,现在却变成了五文铁钱! 而且铁钱和铜钱的兑换比例是十比一,也就是说十文铁钱才值一文铜钱。 老百姓交田赋,一文变十文,国家亏了九文;官兵的俸禄,一文变五文,国家又亏了四文;官兵拿到五文铁钱,却只能当作半文铜钱用,国家又亏了一半! 我在先帝的时候就说过这事儿,想改革一下,去掉这个弊端,先帝正准备实行,结果碰上顺叛贼作乱就耽搁了。 现在陛下继承先帝的遗志,可以继续推行这个法令,让老百姓不受损失。 再说,饶州和信州的铜矿储量有几千万斤,如果把这些铜运到荆州,再运到蜀地,蜀地本来铜就多,可以在夔州、益州、遂州设立铸币监,每年统一分配铜钱,十年之内,就能全部用铜钱了!” 虽然这个建议没被采纳,但从那以后,官兵的俸禄发放开始改成十文铁钱换一文铜钱了。

我听说,他担任过通利军、黄河和御河的发运使。当时要减少西部边境的驻军,以节省运输粮食的费用,于是朝廷召见他,让他和副使窦神宝、阁门祗候李允则一起,去实地考察地形,绘制地图,标注郡县山川的形势。

他当时就建议说:“从环州进入积石,到达灵武,需要七天时间。运输草料和粮食,有三种办法。但是如果用人力或者驴子运输,费用太高,而且运载量有限。不如采用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办法,用小车,让士兵分段运输。每辆车四个人拉,旁边安排士兵保护,并在车上安装武器,如果遇到敌人,就把车围成一个圈,集中士兵的力量,在外围抵御敌人。” 这个建议后来被否决了。 他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后来又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江淮盐铁使陈恕大力支持,朝廷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他又被加封为康州刺史。

咸平年间初期,因为北方边境卖马没有固定的价格,朝廷让他负责制定马匹估价的标准,于是设立了估马司,铸造印章作为制度沿用。王均叛乱的时候,皇上担心南方会有土匪聚集,任命他为荆湖、江浙都巡检使,内殿崇班杨守遵担任副手,朝廷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第二年夏天,他生病了,朝廷允许他的儿子,大理评事可,乘驿车去侍奉他。七月,他在升州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赐予他的次子进士出身,赏赐钱二十万,绢百匹。又赏赐他的家人钱五万,帛五十匹,并命令扬州官员建造一座一等住宅赐给他。

他为人胆识过人,善于用策略抓捕盗贼。王小波叛乱的时候,李顺的哥哥李自荣占据绵竹,当地很多人被迫参与叛乱。他的哥哥允升和弟弟允元,率领乡里子弟,奋力攻破了李自荣的军队;又在王师进军时担任向导,活捉李自荣送到剑门献俘。王继恩上奏了他的功劳,朝廷下诏赐予允升进士出身,授予他本县县令的职务,允元则被授予什邡县令。第二年,朝廷召他进京,授予允升右赞善大夫,允元大理评事。

他的儿子可,咸平元年考中进士,喜欢写文章,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多次被朝廷召见考试,先后担任户部、盐铁判官,知洪州、宣州、润州、寿州、潭州,最后做到都官员外郎。后来他告老还乡,担任虞部员外郎。

秦羲,字致尧,是南京人。他家世代在江南做官。他曾祖父秦本是岳州刺史;祖父秦进远是宁国军节度副使;他父亲秦承裕做过建州监军使和知州。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秦承裕派秦羲进京上交印信。宋太祖召见了他,很欣赏他办事认真细致,就让他当了殿前侍卫,负责督促广济的漕运。太平兴国年间,南唐的军校马光琏等人逃到荆楚地区,聚集流氓地痞当起了强盗。秦羲奉命抓住了马光琏,献给了朝廷,宋太宗非常赞赏他。因为劳苦功高,秦羲被提升为西头供奉官,在淮南各州负责审理案件。

淳化年间,他又被派去洛阳南部督办采铜。雷有终看重他的才能,让他去兴国军管理茶务。后来杨允恭改革茶盐法,推荐秦羲掌管真州的榷务,不久又提升他为淮南西路茶盐提点,他为朝廷增加了十多万的收入。因此,他和杨允恭一起担任江淮地区的制置使,被提升为阁门祗候,兼任制置矾税。

咸平初年,秦羲进京汇报工作,真宗皇帝亲自慰劳了他。他在淮南负责榷盐,两年内增加了八十多万贯的收入,因为功劳卓著,被提升为内殿崇班,又兼任荆湖北路的制置使。江南地区的盗贼长期以来都是百姓的祸患,秦羲率兵讨伐,全部将其剿灭。咸平四年,他担任发运使,后改任供备库副使,他建议增加榷酤收入每年十八万缗,增加的数额很多,而且方法很有效。恰逢那年大旱,朝廷下令罢免了他。景德初年,他升任供备库使、江陵府知府。后来因为举荐官员不当,被降职。

大中祥符初年,他又被起用为供备库副使、宿州监军,逐渐升迁为东染院副使。第二年,广州来报,说澄海兵曾经抓捕过一些海盗,这些人有些骄横跋扈,军中难以管束,于是被押解进京。皇上认为,像广州这样重要的边镇,需要有才能的官员去镇抚。宰相推荐了好几个人,但皇上都不满意。皇上说:“秦羲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于是,他又被任命为供备库使,担任广州钤辖。他后来又历任东染院使、苏州知府,改任崇仪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他上奏请求到边远地区做官,于是被任命为内园使、泉州知府。天禧四年,他请求退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羲仲这个人啊,喜欢读书,也喜欢写诗,还特别爱招待客人,很有文人风范。他在财政部门工作了十多年,兢兢业业,干得很出色,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官。

谢德权,字士衡,是福建福州人。他父亲谢文节,一开始在吴越王手下做事,当过侯官县令。后来到了南唐,官做到忠烈都虞侯、饶州团练使,因为他作战勇敢而闻名。后来周世宗南征,谢文节一个人穿着铠甲渡过长江,偷偷侦察敌营,吴越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铁龙”。后来他镇守鄂州,抵抗宋军,战死了。

谢德权他爹战死了,因为这个原因,李煜让他当了庄宅副使。宋朝取代南唐后,谢德权就跑到登闻检院毛遂自荐,后来被任命为殿前承旨,又升迁为殿直、陕西巡检,因为工作出色,又调任右侍禁。咸阳的浮桥坏了,转运使宋太初就让谢德权负责修缮。谢德权想了个办法,在桥的两岸堆土加固,用石头建成仓库,还用河里铁牛的办法,用竹索固定,从此浮桥再也没出过问题。

咸平二年,宜州的溪蛮叛乱了,朝廷派陈尧叟去处理这件事,谢德权也跟着去了。他一个人骑马深入蛮族地区,宣读朝廷的旨意,蛮族人都听从了。陈尧叟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谢德权因此被提升为阁门祗候,还兼任广、韶、英、雄、连、贺六州的都巡检使。他从宜州回来后,被任命为京城仓草场的提点官。之前,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太多,地底下潮湿,粮食容易坏。谢德权就让人用砖头垒起高台来存放粮食,这样粮食就不会受潮腐烂了。

京城里街道巷子太窄了,朝廷就让谢德权负责拓宽。他接到命令后,首先就拆除了权贵们的宅院,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有人上奏朝廷请求停止这项工程,谢德权就当面请求皇上说:“我已经接受了命令,不能半途而废。现在阻挠工程的人都是些权贵,他们只是舍不得拆房子,不愿意出钱租房子罢了,没有其他原因。”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然后谢德权就上报了拓宽街道巷子的具体尺寸,以及调整禁鼓报时的方案。

话说有个叫刘晔的狠角色,还有个和尚澄雅,他们俩合伙告状,说执政大臣跟许州老百姓暗中勾结西夏,要造反。皇上就下令让温仲舒和谢泌负责审问,让德权监督。结果查来查去,啥证据也没找到,第二天,他们就在便殿当着皇上的面,报告说这是个冤枉的案子。 谢泌却说:“得把那些大臣都抓起来审问,才能查清楚案情啊!” 德权一听就火了:“谢泌,你这是想陷害大臣吗?!要是大臣们平白无故受了委屈,那皇上还怎么用臣子,臣子还怎么侍奉皇上?!” 温仲舒赶紧说:“德权说的太对了!”皇上也觉得德权说得有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

过了六年,皇上命令修建新乐县,还把德权升职为供奉官。 之后,他又下令疏浚北平砦的护城河,修缮蒲阴城。有一天,德权火急火燎地骑着快马进京,要求面见皇上,他跟皇上说:“边境的老百姓都带着家人搬进城里住了。前年契丹人入侵,傅潜只顾着闭门自守,康保裔还被抓了,咱们军队也没打赢仗。我觉得今年契丹人肯定要打到内地来,现在边防军队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很不方便,应该赶紧把军队分成几部分,分别驻扎在镇州、定州、高阳三路。天雄城离得太远了,得赶紧下令把它修缮好,还要赶紧修缮澶州城,加固德清军的城墙,做好防御准备。我真担心蒲阴城的工程还没完工,敌人就杀过来了!”皇上安慰了他几句,结果没过多久,契丹人果然包围了蒲阴城。

后来皇上要修建河北的行宫,德权又赶紧派人送信,请求皇上不要渡过黄河。等皇上到了澶州,德权一个人骑着马,抄小路赶到皇上的行宫。

没过多久,他就升迁到内殿崇班,又担任提辖三司衙司。他制定了规章制度,平均分配差事。当时有个大将隶属于内侍主管仓库,内侍请求皇上特批,让他免除繁重的差役。德权把这件事奏报给皇上,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侥幸,皇上夸奖他有责任心。皇上又任命他负责管理京城四条河岸,兼管汴河的维护和漕运。以前,每年疏浚河道要动用三十万民夫,但主管官员办事拖拉,堤防修建得不好,只是简单地把沙子堆在岸边,河水一涨,河道就又淤塞了。德权要求把沙子运到足够远的距离,堆筑成堤岸,把沙子堆在堤坝外面,并派三班官员分段负责这项工程。他还用大锥子试验堤坝的坚固程度,如果锥子能插进去,就处罚相关官员,因此被免职的官员很多。他还种植了数十万棵树来加固河岸。他还建议废除京师铸钱监,把西窑务迁到河阴,大大节省了开支。后来他又升任崇仪副使,兼管东西八作司。以前,每次修建工程都因为人手不足而拖延,常常一年都完不成。德权根据工程量合理安排人力,都能按时完工。

大中祥符元年,朝廷要举行东封大典,皇上任命他与刘承珪、戚纶一起负责筹备和运输物资,并升任供备库使。他还参与了玉清昭应宫的修建。当时,为了扩建宫殿,朝廷不断迁徙民居。刘承珪建议把地基挖到一丈深,再加高地基,以使宫殿更加宏伟。德权认为这样劳民伤财,跟刘承珪争论,但没能说服他,于是请求罢职,重新担任京城仓草场主管。他还疏浚了金水河,从皇城西边绕过太庙,全长十多里。三年后,他被外放担任泗州知州。临行上表谢恩时,他自陈说:“我长期在京城办事,担心朝中有人误以为我犯了错误才被外放,所以请求皇上稍微提升我的官职。”皇上于是任命他为西染院使,才让他离京赴任。到任后,一个月后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的儿子平为定远主簿,并赐予钱粮,以帮助他料理丧事。

德权为人清廉,勤于政事,喜欢兴办公益事业,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他看到官员徇私枉法,一定会当面斥责,到哪里都能使地方风气得到整顿。但是,他喜欢打小报告,把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都报告给皇上,朝中大臣很讨厌他。

阎日新,是宿州临涣人。年轻的时候在本地当个小官,后来又到三司当差。淳化年间,被选到寿王府工作,主要负责记账。宋真宗登基后,阎日新升任供奉官,负责管理雄州、霸州、静戎军的市场税收。

咸平元年,他又升迁为内殿崇班、永兴军驻泊都监,之后调任剑门关,同时兼任剑门县令,还加了个供备库副使、庆州都监的职务。景德年间,让他负责管理邠州、宁州、环州的驻军。那时候,部署张凝经常深入边境烧杀抢掠敌人的营帐,阎日新总是带兵去支援。没多久,他被任命为泾州知州,不久又调到庆州。他上奏朝廷说:“野溪、三门等少数民族依仗险要的地势,非常凶悍难治,请求开辟一条古川道,东到乐业镇,西通府城。”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又升任供备库使、环州知州,同时兼任邠宁环庆路钤辖、缘边都巡检使、安抚都监。不久,他又调任泾原仪渭路。两年后,升任如京使,兼任万州刺史。真宗皇帝去祭祀祖陵和东封时,都让他负责行宫事务。

大中祥符年间,阎日新被任命为文思使。阎日新是从最底层的胥吏做起的,他一直渴望通过努力获得提升。他曾经上奏朝廷说:“很多大臣的子弟凭借荫庇得到官职,往往年纪很小就领俸禄,希望从今年开始,只有二十岁以上才能领取俸禄。还有,京城百官早朝,而学士、丞、郎、舍人以上级别的官员,随从和喝止的声音太大,很难通行,希望减少随从人数。”他还多次请求面见皇帝,提出很多建议。并且自己陈述说身体还很强壮,希望能被正式任命为刺史,守卫边疆,为国家效力。

不久,他被正式任命为坊州刺史、渭州知州,同时兼任泾原路驻泊钤辖。将要祭祀汾阴时,他又被调任同州知州。皇帝到达同州,阎日新率领部下迎接,献上土特产。皇帝和他聊了很久,之后,阎日新随驾前往睢上参加祭祀,皇帝赏赐给他一件御赐的衣服和金腰带。回程经过新市镇,当地又搭设彩楼,演奏音乐迎接圣驾。第二年,他调任徐州知州。卸任回京后,因为腿脚有毛病,改任右领军卫大将军、昭州团练使、单州知州。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朝廷允许他回京。天禧年间,阎日新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靳怀德,是山东高唐人。他爷爷靳昌范当过殿中丞,他爸爸靳隐做过禹城县令。太平兴国年间,靳怀德凭借出色的法律才能开始仕途,先当了广安军判官。

任期满了之后,他被任命为鸿胪寺丞,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太子左赞善大夫、相州通判,接着又调任殿中丞、广州通判,之后又升任国子博士、沧州通判。他先后在虞部、比部担任员外郎,还做过莫州通判和德州知州。

咸平年间,契丹入侵,靳怀德死守城池,表现出色。转运使刘通也上奏称赞他的政绩,皇上还为此下诏嘉奖了他。后来他调任密州知州,正赶上留后孔守正回朝,靳怀德就接替了他的职位。盐铁使陈恕和判官王济都推荐他很有军事才能,于是他被调回京城,担任邛州知州。靳怀德原名叫靳湘,以前是寇准的门生,而寇准的父亲也叫靳湘。景德年间,寇准当了宰相,靳怀德就改了名字。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沧州知州。

大中祥符年间,他被朝廷召回,之后又派他回到原来的岗位。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去求转运使李士衡帮忙留下靳怀德,李士衡就把这事儿禀报了朝廷。没过多久,靳怀德升任文思使。三年秋天,因为江南地区旱灾严重,朝廷任命他为洪州、虔州等十州的安抚都监。但他还没上任,就被改任为曹州知州。

第二年春天,他被选为益州钤辖,并加领长州刺史的职务。靳怀德做官,一直以办事能力强著称,但他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经常因为喝酒误事。临行前,朝廷特别下诏告诫他。真宗皇帝还亲自对他进行了劝诫,然后把他调任北作坊使。他在剑南地区任职期间,深受军民的爱戴和敬畏。后来他又凭借良好的政绩升任西上阁门使,之后又改任昭州刺史、澶州知州。澶州是水陆交通要道,靳怀德用心治理,政绩显著,过往的商旅都称赞他。后来他又担任陕州知州,一年多后,回朝后去世,那一年是天禧元年,享年七十三岁。

话说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所以啊,就看每个人有什么本事,用他的长处,大家一起干活,也能成大事。允恭这个人,很有心计,又很会说话。那时候,开山采矿、海运漕运,规矩还没定下来呢,就靠他提建议,我们照着办,好处可大了去了。羲这个人,做事认真又机灵,那些达官贵人们都夸他稳重。德权呢,为人清廉,办事强硬,就是有点爱摆架子,喜欢耍威风。不过,他斥责谢泌说大臣不该受辱,这番话,在朝堂上体现了长辈的风范,说得很有道理啊!

从延德开始,他们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升官,轮流负责各种事情。他们各自的政绩,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