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字秀实,是陕西彬州新平人。他本来姓唐,因为避开晋祖石敬瑭的名字才改的姓。他家祖上几代,在北齐、隋、唐朝都是名门望族。他爷爷叫陶彦谦,做过慈州、绛州、澧州三个州的刺史,还写得一手好诗,自己号称鹿门先生。他爸爸陶涣做过夷州刺史,后来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被邠州节度使杨崇本害死了。陶谷那时候还小,就跟着他妈妈柳氏,在杨崇本家生活。
十多岁的时候,陶谷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了。他一开始当的是校书郎,后来又做了单州的军事判官。有一次,他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访宰相李崧,李崧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当时和凝也是宰相,他和李崧一起推荐陶谷做了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后来陶谷又升任监察御史,到西京去工作,之后又升任虞部员外郎、知制诰。正赶上晋祖石敬瑭废除了翰林学士的职位,让知制诰的人兼管内外制书,这活儿又多又复杂,陶谷却能处理得妥妥帖帖,是当时最厉害的。少帝时期,他还被赏赐了红色的官袍、靴子、笏板和黑色镶银的腰带。天福九年,他又升任仓部郎中。
一开始,李崧跟着契丹人跑到北方去了,等到高祖石敬瑭进京后,就把李崧的房子赏给了苏逢吉。李崧在西京还有其他的房产,苏逢吉也都霸占了。后来李崧从北方回来,想把房产文书拿给苏逢吉,苏逢吉很不高兴,李崧的子侄们也经常抱怨。后来苏逢吉就诬告李崧和他弟弟李屿、李义等人,李崧害怕了,就装病不出门。李崧的族侄李昉是秘书郎,曾经去看望李崧,李崧问李昉:“最近朝廷对我有什么说法吗?”李昉说:“没听说有什么不好的传闻,只是陶给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诬陷您。”李崧叹气说:“陶谷从单州判官做起,我提拔他做了集贤校理,没几年就让他掌管制诰,我哪里对不起陶家小子啊?”等到李崧出事后,李昉因为公事去见陶谷,陶谷问李昉:“认识李侍中吗?”李昉行礼回答说:“他是我的远房叔父。”陶谷说:“李家出事,我出力不少。”李昉一听这话,吓得一身冷汗。
话说这冯道啊,性子急,有一次跟兖州节度使安审信一起喝酒,俩人喝着喝着就闹点小矛盾,结果被安审信告了一状。当时朝廷正忙着安抚那些武臣,冯道就因为这事儿被降职了,当了个太常少卿。他后来上书皇上说:“我之前在西台工作,经常看到西台的官员审理案件,很少能马上判决。那些老百姓,哪怕是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等好久才能解决;要是有人死了,更得等西台的判决书才能办丧事;就连家里的奴婢死了,也得验尸。那些官吏就借机作梗,没完没了地索要好处,有时候尸体放十几天都还不能埋。我希望您能下个命令,整治一下这些歪风邪气。”皇上听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没多久,冯道就升官了,当上了中书舍人。他还曾经建议皇上裁减乐工和舞女,禁止老百姓砍伐桑树和枣树当柴烧,皇上也都同意了。开运三年,皇上还赏了他金紫。
后来契丹人攻打中原,他们的皇帝耶律德光要挟冯道跟着他一起回北方。冯道急中生智,躲到寺庙里,穿着粗布衣服,假装成和尚。契丹士兵怀疑他装和尚,每天都有人拿着刀子威胁他好几次。冯道对天文历法挺在行的,就对身边的人说:“你看,西南方向五星连珠,这汉地将要出现英明的君主。契丹皇帝肯定回不了国!”果不其然,耶律德光死了,天上还出现彗星,指向北方。冯道说:“从现在开始,契丹人自己就要内斗了,再也不会来骚扰咱们中原了。”于是他就回到了中原,当上了给事中。乾祐年间,皇上规定百官要轮流上朝奏事。冯道又上书说:“这五日一上奏的制度,以前可没有啊。百官轮流上朝说话,跟以前也不一样。这样只是浪费皇上时间,对政事没啥好处,我想请求停止这种制度。朝中大臣们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随时来面见皇上汇报。”皇上又同意了他的建议。
后来冯道在后周当上了右散骑常侍,等到世宗皇帝即位,他又升了户部侍郎。有一次随军征讨太原,当时鱼崇谅正把他的母亲接来,冯道趁机跟世宗皇帝说:“鱼崇谅这么久还不来,肯定有其他的想法。”世宗皇帝有点怀疑他。鱼崇谅又上表说他母亲生病了,请求回陕州照顾母亲,皇上就准了,还把冯道提拔为翰林学士。
皇帝世宗跟宰相说:“我仔细研究历代皇帝和大臣们治国安邦的道理,真是不容易啊!再说,看看唐朝和晋朝,因为皇帝失德,导致乱臣贼子、篡权夺位的人特别多。现在中原刚刚平定,吴、蜀、幽、并这些地方还没完全归顺,我的号令也还没传遍各地,应该让身边的近臣们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策略。” 于是,他命令承旨徐台符以及其他二十多人,每人写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一篇《平边策》给他看。
这些大臣们写的文章,大多都主张修明德政,以德服人。只有谷和窦仪、杨昭俭、王朴几个人认为,吴、蜀、幽、并这些地方离我们很近,应该用武力征服。世宗皇帝自从攻克高平之后,就一直勤练兵马,想着要统一全国。他看了这些奏章后,很高兴地采纳了谷等人的意见,于是,他平定南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显德三年,谷被提升为兵部侍郎,还兼任承旨。世宗皇帝很重视农业生产,他让人雕刻木头做成农民耕地、妇女织布、女子养蚕的形象,放在宫里,想着怎么才能更好地鼓励农业生产。谷还为此写了一篇赞辞呈给皇帝。显德六年,谷又升任吏部侍郎。
宋朝建立初期,谷被提升为礼部尚书,还继续担任翰林承旨。谷在翰林院工作期间,跟窦仪关系不好。窦仪当时很有声望,谷担心窦仪会压制自己,就联合宰相赵普以及赵逢、高锡等人一起排挤窦仪,结果窦仪最终也没能当上宰相。
公元964年,谷某担任吏部考官,还负责贡举考试。后来他又两次担任南郊祭祀的礼仪使,很多祭祀用品的规格都是他制定的。当时范质担任大礼使,因为仪仗队伍中的骑兵装备他不知道该如何制作,就来问谷某。谷某说:“唐朝贞明四年,河南尹张全义献上三百副人甲和二百副马具。人甲里面用布做里衬,外面用黄色丝绸,上面用青绿色颜料画上甲衣的花纹,裙子用红绿色的丝绸,用绛红色的皮革做马甲的系带,用金铜做耳环,长度到膝盖。胸前有个人脸图案,眼睛都画出来了,背后从胸前一直缠绕着红色的锦缎做成的腾蛇。马具跟普通的马甲差不多,只是在胸前和马鞍后部加上了装饰品。后唐庄宗入洛阳后,把这些东西都烧毁了。”范质就让有关部门按照谷某说的去做,制作出来使用。 还有皇帝乘坐的大辇,很久没人知道它的样式了,谷某设计制造了它,后来一直沿用。明德门建成后,皇帝还让谷某写了篇记事文章。
公元964年到968年间,皇帝下令让库部员外郎王贻孙和《周易》博士奚屿一起考试品官的子弟。谷某让他的儿子去跟奚屿打招呼,他儿子写的字很差,却让奚屿帮忙弄了个合格,然后被安排到殿中省养马。没多久就被别人揭发了,被送到了御史台审问,奚屿被贬到乾州做司户,王贻孙被贬为左赞善大夫,谷某也被罚了两个月的俸禄。后来谷某官职不断升迁,最终做到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公元978年,谷某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
谷某记忆力超强,特别好学,经史子集、佛老之学,他都广泛涉猎;他还收藏了很多名家的字画,自己也很擅长写隶书。他为人聪明,见识广博,但是非常喜欢争强好胜,爱出风头。他看到有才华的后辈,就极力夸赞;看到有权势的达官显贵,就巧妙地贬低排挤,他这种嫉妒心强、爱慕虚荣的毛病就是这样。当初太祖要禅位的时候,还没写好禅让的诏书,谷某就在旁边,从怀里掏出一份递上去说:“已经写好了!”太祖对他印象很差。谷某还曾经自己说过:“我的头骨形状非常特别,应该戴貂蝉冠。”他这是想飞黄腾达的意思,很多人笑话他。他的儿子谷邴,官至起居舍人。公元1004年,皇帝追赠谷某的孙子谷寔为秘书省校书郎。
扈蒙,字日用,是幽州安次人。他曾祖是涿州别驾扈洋,祖父是卢龙军节度推官扈智周,父亲是内园使扈曾。扈蒙从小就很有文采,后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到汉朝做了鄠县主簿。后来赵思绾造反,朝廷派郭从义去讨伐。当时郡县的官员们都穿着戎装去办事,而扈蒙却穿着便服,举止从容,郭从义对此很惊讶。转运使李谷说:“扈蒙是有名的文人,不熟悉官场事务。”所以就没怎么搭理他。周广顺年间,扈蒙跟着归德军节度使赵晖当掌书记,后来被朝廷召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他的弟弟扈载时也是翰林学士,兄弟俩都掌管着朝廷内外文书的起草,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二扈”。
宋朝初年,扈蒙从中书舍人升迁为翰林学士,因为替同年好友仇华说情而被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不久又升任左补阙,负责掌管大名府的市场税收。六年后,他又被任命为知制诰,兼任史馆修撰。开宝年间,他奉诏与李穆等人一起修撰《五代史》,还参与了《古今本草》的修订工作。五年里,他还连续两次担任贡举的主考官。
七年后,扈蒙上书皇帝说:“以前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议事,都会让起居郎、起居舍人拿着笔站在殿旁记录,所以《唐文宗实录》记载比较详细。到了后唐明宗时期,也让端明殿学士和枢密直学士轮流记录每日政事,呈送史官。最近这些制度都废除了,虽然每季度都有内殿的日程记录,枢密院也会把记录送往史馆,但记录的内容不过是一些臣子觐见时的辞谢之语而已。皇帝的言行举止,根本没有记录下来。这是因为宰相们担心泄露机密,故意隐瞒不报,而史官又远离权力中心,根本无法了解情况。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凡是皇帝做出的决定、表达的关怀,以及可以记录在册的内容,都由宰相和参知政事轮流抄录,交给史官整理成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参知政事卢多逊负责此事。
九年正月,朝廷在乾元殿举行朝会,诸王都在列,场面非常盛大。扈蒙进献了《圣功颂》,歌颂太祖皇帝受禅登基、平定天下的功绩,文章辞藻华丽,皇帝下诏褒奖了他。但是,他却因此得罪了卢多逊,被外放出任江陵府知府。
宋太宗登基后,立马就把他提拔为中书舍人,没多久又升任翰林学士。他还和李昉一起修撰《太祖实录》。太平兴国四年,他跟着军队去太原打仗,回来后升任户部侍郎,还被加封承旨。雍熙三年,他生病了,以工部尚书的职位告老还乡。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
他去世后,很多人才发现,张昭、窦仪死后,朝廷典章制度的很多事情都是他定下来的。当初太祖接受禅让成为皇帝,追尊了四位祖先,亲自去郊外祭天,并且把宣祖配享祭天大典。等到太宗继位,礼官们认为,舜帝祭祀喾,商朝祭祀冥,周朝祭祀后稷,都是因为这些先祖对开国有功劳。像汉高祖的父亲刘太公,光武帝的父亲南顿君,虽然有皇帝父亲的尊贵身份,却没被配享祭天。所以,从太平兴国三年和六年两次祭天,都只把太祖配享,这在礼制上是合适的。后来太宗打算去东封祭祀,蒙氏就建议说:“没有比把父亲配享祭天更尊重的了,请把宣祖配享祭天。”从雍熙元年开始,朝廷把封禅改为郊祀,于是就按照蒙氏的建议做了。很多有见识的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对。
蒙氏为人沉稳厚重,从不说别人的是非,喜欢研究佛经,不喜欢杀戮,朝中大臣都称赞他是个好人。他有个毛病,就是爱笑,笑起来就停不下来,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控制不住。他写了很多书,其中《鳌山集》二十卷流传至今。他的字叫仲熙,有他的传记,可以在《五代史》里找到。
王著,字成象,是单州单父人。他性格豁达开朗,没有心机城府。从小就能写文章,汉朝乾祐年间考中了进士。周世宗镇守大名府的时候,王著的名声就传到了世宗耳朵里,世宗把他召到了身边,王著因此得以拜见周太祖。广顺年间,世宗镇守澶州,任命他为观察支使。后来跟着世宗入朝,升任殿中丞;世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度支员外郎。显德三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六年,他父亲去世,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又重新被起用。南唐的李景派他弟弟李从善来进贡,正赶上宋恭帝继位,朝廷就派王著陪送李从善到睢阳,还升他为金部郎中、知制诰,并赐予金紫官服。世宗驾崩前往庆陵,符皇后也随行,朝廷的公务都依靠王著来处理。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王著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建隆二年,他负责主考贡举。当时亳州献上了紫芝,郓州献上了白兔,陇州献上了黄鹦鹉,王著为此写了篇颂文,借机上奏了一些建议。宋太祖很欣赏他的想法,还下诏表彰了他。
四年春天,王著在宫里值夜班,喝醉了酒,头发散乱,披着被子,半夜敲滋德殿的门求见皇上。皇上很生气,揭露了他醉酒后去青楼的事,把他降职为比部员外郎。乾德年间初期,他调任兵部员外郎。两年后,他又担任知制诰。几个月后,升任史馆修撰,并负责掌管史馆事务。三年后,他又升任户部郎中。六年后,再次担任翰林学士,同时兼任兵部郎中,再次负责主考贡举。开宝二年冬天,他突然去世,年仅四十二岁。
王著年轻时就很有才华,宋世宗因为和他以前在幕府共事过,对他特别器重,经常召见他谈话,甚至让皇子向他行礼,每次都直呼其名“学士”,而不称其官职。世宗多次想让他当宰相,但因为王著嗜酒,所以迟迟没有任命他。等到世宗病重的时候,宋太祖和范质进宫接受世宗的遗命,太祖对范质等人说:“王著是藩邸旧人,如果我不忌讳他的缺点,就应该让他当宰相。” 世宗死后,这件事才作罢。王著为人很好,乐于提携后进,当时朝中的士大夫都很推崇他。《五代史》里有他的传记。
王祐,字景叔,是今大名府莘县人。他的祖父王言,在唐朝做过黎阳县令。他的父亲王彻,考中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
王祐从小就刻苦学习诗词,性格豪爽,很有风度。后晋天福年间,他把自己的文章给桑维翰看,桑维翰称赞他的文章华丽精妙,从此他在京城名声大噪。邺都的节度使杜重威把他招为观察支使。汉朝初年,杜重威调任睢阳,心里不安分,王祐曾劝他不要反叛汉朝,但他没听。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他写信给家乡的朋友表达自己的志向,文章气势豪迈,很多人称赞他。后来他在后周做了魏县令和南乐县令。
宋太祖即位后,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从魏县调任光州知州,之后升任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他担任知制诰。六年,升任集贤院修撰,之后调任户部员外郎。
宋太祖打太原,军队过了黄河。各州县的军需物资都运到上党城,车水马龙,堵塞了道路。皇上听说后,想治转运使的罪。赵普说:“大军刚到,转运使就因为犯错被治罪,敌人一定会认为咱们后勤不足,从而有机可乘,这不是威慑敌人的好办法。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理那些州县就足够了。”于是皇上就派寇准去潞州。寇准到了以后,军需物资供应充足,道路也不堵塞了,军队班师回朝后,皇上把他召了回来。
后来,符彦卿镇守大名府,管理得不太好,太祖让寇准代替他,并让他暗中观察符彦卿的动向,对寇准说:“这是你的家乡,就像给你画了一幅锦绣江山图啊。”寇准用各种证据证明符彦卿没有罪过,还说:“五代的皇帝,大多因为猜忌杀害无辜,所以国家不能长久,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免于一死,所以后世都说寇准有阴德。
接着,朝廷用兵岭南,寇准被调任襄州知州。湖南平定后,他又调任潭州知州。被召回朝廷后,代理吏部尚书。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重新掌管吏部铨选,寇准则掌管门下省。侯陟的任命和推荐,寇准大多驳回更正。卢多逊和侯陟关系很好,侯陟就向卢多逊告状,卢多逊本来就讨厌寇准,认为寇准不把他放在眼里,于是就把寇准外放,做了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年,寇准被调任河中府知府。后来回到朝廷,任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兼任史馆修撰。没多久,他就做了开封府知府,因为生病请求告假。太宗皇帝认为寇准文章写得好,为人清廉,特地提拔他做了兵部侍郎。一个月后,寇准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开始的时候,寇准负责起草诏书,正好卢多逊做了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暗示寇准应该和他站在一起,寇准没答应。有一天,寇准用宇文融排挤张说这件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了。等到赵普再次掌权,卢多逊果然失败了,他和宇文融的事情很相似,明白人都佩服寇准的先见之明。
寇准有三个儿子:寇懿、寇旦、寇旭。寇旦后来也做了官。寇准当初负责贡举考试,提拔了很多寒门俊才,毕士安、柴成务都是他录取的。后来他和儿子寇旦一起进入两制,在中书省任职。寇懿字文德,刻苦学习,考中了进士,曾做过袁州知州,政绩显著,去世时四十九岁。
旭,字仲明,为人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尤其重视朋友情谊。他凭借荫蔽被任命为太祝,曾经做过缑氏县令。当时,和他同时做官的邻县官员大多贪污腐败,老百姓都编了顺口溜说:“永宁三个镰刀,缑氏一把镰刀”。后来他又做了雍丘县令。
真宗皇帝在当东京留守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才能。真宗即位后,旭三次升迁,做到殿中丞。当时,他的哥哥王旦在宰相府任职,旭因为顾忌兄弟避嫌,不愿接受官职。王矩曾经向皇帝推荐旭说他很有才能,能胜任棘手的事务。真宗皇帝召见王旦说:“以前兄弟俩同时在要职上任的情况多了去了,朝廷任用人才,难道因为你而委屈他吗?”于是命令任命旭为京府推官,王旦坚决推辞,最后改任他为南曹判官。后来旭又从国子监判官升任颍州知州,在那里大兴土木,政绩显著。
大中祥符年间,王旦去世后,旭在朝中内外历任要职,政绩突出,从兵部郎中升任应天府知府。他去世的时候,六十八岁。他的儿子王睦和王旦的儿子王质,都能胜任他们的官职。
这位叫郑质的人,从小就为人谨慎厚道,生活简朴,非常努力学习。他拜杨亿为师,杨亿都夸他聪明才智过人,非常优秀。他伯父看到他写的文章,也赞赏不已。后来,凭借家族荫庇,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奉礼郎。之后,他参加考试,被朝廷录取为进士,还被推荐到馆阁做校勘,后来又升任集贤校理,一路升迁到尚书祠部员外郎。
他父亲去世后,他和弟弟们一起吃粗粮野菜,尽孝道。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苏州通判。苏州知州黄宗旦年纪轻轻,为人比较冲动,曾经因为一些事情和郑质发生争执。黄宗旦说:“年轻人,你竟然敢和你的长辈顶撞?”郑质回答说:“有些事情是应该据理力争的,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最终,他并没有因为黄宗旦的威压而屈服。后来,黄宗旦抓到了上百个盗铸钱币的罪犯,把他们关进监狱后,得意洋洋地告诉郑质:“我用计谋抓到了他们!”脸上充满了得意之色。郑质却说:“用计谋把人抓起来,置人于死地,还为此感到高兴,这真的是仁政吗?”黄宗旦听了,羞愧难当,于是就减轻了那些盗铸犯的罪责。
之后,郑质又先后担任尚书刑部、吏部南曹的官员,以及蔡州知州。当时蔡州人每年都要祭祀吴元济的庙宇,郑质认为:“怎么会有叛逆的坏人,还能享受百姓的祭祀呢?”于是下令拆毁了吴元济的庙宇,改建了狄仁杰和李愬的庙宇,让百姓祭祀他们。直到现在,蔡州人都把这两个庙宇称为“双庙”。后来,他被朝廷召回,担任开封府推官。
那时候,他的哥哥郑雍在三司担任判官,郑质不想兄弟俩都在京城做官,于是就请求调离京城,先被任命为寿州知州,后来又调到庐州。在庐州任职期间,发生了一起盗贼杀人抢劫的案件,盗贼被抓获后,郑质主张判盗贼死刑。大理寺认为法律上不应当判处死刑,郑质据理力争说:“盗贼杀害同伙,自首的可以从轻发落,这是因为怀疑他们还有同伙,并且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法律的精神所在。现在这个盗贼杀人抢劫,被抓获后,如果还宽恕他,这哪里符合法律的精神呢?”他写了奏疏上报朝廷,但是没有得到批准,结果被贬官,到舒州灵仙观监察。
在灵仙观期间,他研究古代和现代的养生之道,撰写了《宝元总录》一百卷。一年多以后,韩琦担任审刑院知院,他采纳了郑质的意见,下令规定:盗贼杀害同伙的,如果不是自首的,就不能从轻发落。于是,郑戬和叶清臣都为郑质鸣不平,称赞他的才能,朝廷便起复他为泰州知州,后来又升任度支郎中,最后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
我曾经在江陵府当官,有人告状说因为婚期延后而闹纠纷。那个人说自己太穷,没钱办婚礼,所以才违约。我问他需要多少钱,就拿出自己的钱给他。还有一次,衙役抓到一个偷衣服的小偷,那小偷跪地求饶说:“我平时没做过坏事,实在是被饥寒逼迫才这样做的。”我命令衙役把衣服还给他,然后就放他走了。后来,我升任史馆修撰、同判吏部流内铨,又升任天章阁待制,最后外放陕州做官,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我家世代富贵,兄弟们都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惯,而我却克制自己,乐善好施,生活简朴得像个寒酸书生一样,不喜欢积攒钱财,甚至到了有时都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刚开始当上中书舍人时,家里很穷,我和兄弟们向别人借了钱,到期还不上,就把我骑的马都抵押出去了。后来我翻阅旧账本,找到了当时的借据,就把兄弟们叫来,指着借据说:“这是我们家的老规矩,你们可千万别忘了!”范仲淹被贬到饶州的时候,朝廷正严厉打击朋党,我却独自带着酒去为他送行。有人因此嘲笑我,我说:“范公是贤者,能成为他的党羽,是我的荣幸。”大家因此更加敬重我了。
杨昭俭,字仲宝,是长安人。他的曾祖父杨嗣复,曾担任唐朝的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祖父杨授,是唐朝的刑部尚书;父亲杨景,是后梁的左谏议大夫。
杨昭俭从小就聪明敏捷,后唐长兴年间考中了进士。刚入仕途就担任成德军节度推官。后来历任镇州、魏州掌书记,被任命为左拾遗、直史馆,还和中书舍人张昭远等人一起修撰《明宗实录》。书写完成后,他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
天福年间,他改任礼部员外郎。晋朝的开国皇帝让宰相冯道出使契丹办理册封礼仪,并任命杨昭俭为副使,授予他职方员外郎的官职,不久又升任虞部郎中,紧接着又以本官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三次接受朝廷的任命,当时的人们都很羡慕他。他还曾作为使者前往荆南为高从诲祝寿,并被赐予金紫。使者回来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之后又担任翰林学士。
话说,有个叫张彦泽的将军,在泾原地区当官,蛮横地杀了属下张式,朝廷居然没处罚他。 当时有个叫冯昭俭的大臣,跟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一起上书,强烈要求朝廷依法处置张彦泽。 可惜,奏章没被采纳。
后来,朝廷下令让大臣们随时可以上奏,即使不是例行朝会也可以。 冯昭俭又上了一道奏章,大概意思是说:“皇上您掌管着天下,每天事情都很多,需要有敢于直言的臣子来提醒您,弥补您的不足。现在虽然有谏官,但说话的路子却堵死了,好的建议都传不到您耳朵里,而那些奸邪谄媚的小人却能得到您的宠信。御史台是负责监督和纠正错误的地方,那些受冤枉的人应该得到伸冤,那些作恶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可是自从您当皇帝以来,太仁慈了,御史台和都察院这两个部门,形同虚设。结果导致那些节度使们目无法纪,随意杀害属下官员,那些受害者向朝廷告状,反而被送回地方受罚。他们嚣张跋扈,根本不顾百姓的痛苦。希望皇上您能下定决心,处死张彦泽,以告慰那些死去的官员。” 因为这事儿,很多当权的大臣都开始忌惮他了。
后来,冯昭俭请求回洛阳老家,结果没赶上晋祖皇帝的丧事,被官府追究责任,停职了。没过多久,他又被起用,担任河南少尹,后来又当了秘书少监,不久又当上了中书舍人。 那会儿黄河决堤,淹了好几个郡,朝廷大规模征调民夫去堵决口,冯昭俭当时负责这项工作,最后成功把决口堵上了。晋少主很高兴,下令刻碑记功。 冯昭俭又上书谏言说:“陛下刻石记功,不如下道哀悼的诏书;歌功颂德,不如颁布一份自我批评的诏书。” 他的话非常恳切,晋少主很欣赏他的忠诚,最后取消了刻碑的计划。
周世宗很欣赏冯昭俭的才能,又把他召进翰林院当学士。一年多后,他被提升为御史中丞,整顿了御史台的风气。没过多久,因为审理案件失误,他和知杂御史赵砺、侍御史张纠一起被贬到武胜军当节度行军司马。
开宝二年,他回到朝廷,担任太子詹事,因为眼睛有病,请求退休。 开宝六年,以工部尚书的职务退休。宋太宗即位后,又提升他为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冯昭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冯昭俭长得仪表堂堂,擅长谈论名理,在晋朝时期就以正直闻名。但他说话比较尖锐,喜欢批评别人,那些当权的大臣都害怕他揭发他们的短处,所以大多都顺从他的意思。
鱼崇谅,字仲益,祖上是江苏淮安人,后来搬到陕西。他一开始叫鱼崇远,后来为了避开汉高祖刘邦的讳改了名字。他从小就能写文章,年轻的时候,相州刺史把他招去做幕僚。碰巧魏州的节度使杨师厚死了,朝廷把相州升格为昭德军,把魏州一半的州县划归昭德军管辖。魏州的人觉得不合适,有个叫张彦的小官带着手下人,把节度使贺德伦绑了去投靠后唐庄宗,鱼崇谅就赶紧逃回陕西老家。
后唐明宗继位后,秦王王从荣把他推荐去做记室。王从荣被杀后,鱼崇谅也被牵连,被除名发配到庆州。清泰年间,他又被转移到华州。不久,因为王从荣家属获准回乡安葬,他也被放回陕西。三年后,他被任命为陕州司马。他仕晋,历任殿中侍御史,凤翔节度使李俨又把他推荐给朝廷,担任观察支使。他奉命进贡物品,宰相推荐他做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年间,契丹人南下攻打汴州,契丹宰相张砺推荐他做翰林学士。契丹主回北方后,留下鱼崇谅在后唐京城。
后唐汉祖(李存勖)进城后,把鱼崇谅从契丹收到的所有诏书都找出来,在朝堂上烧掉了,然后又让他继续做知制诰。不久,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又加封为中书舍人。后唐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侍奉母亲,被任命为保义军节度副使,兼领台州刺史,享受郡守的俸禄。当时朝廷正出兵讨伐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前方作战,鱼崇谅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所有军队的物资供应、调配运输,他都能够按时完成,前线将士都依赖他。他的亲属都在凤翔城里,一年后凤翔城被攻破,当时担任转运使的李谷保护了他的家人几十口,都没出事。鱼崇谅告假,从岐州接家人回陕西。没过多久,王仁裕被罢免了内职,朝廷就有人建议召鱼崇谅回朝做学士。
周太祖柴荣即位后,朝廷的诏书很多,都很复杂,都是鱼崇谅起草的。广顺年间,他升任工部侍郎,负责处理政务。当时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被加封爵位,慕容彦超已经有了反叛之心,朝廷派鱼崇谅去给他送官诰,并且安抚他。当时很多人想进献策略,朝廷命令鱼崇谅到枢密院主持考试,考核官员的升迁。
鱼崇谅因为母亲年纪大了,想回老家尽孝,就请求皇帝准许他辞职回家。皇帝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他母亲很多东西,比如衣服、丝绸、茶叶、药材和钱,还给了他一百天的假期,并且命令当地政府每个月给他三万钱和十五斛米面。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后来又当了学士。皇帝下令让他侍奉母亲回京城,但他又上奏说母亲年老多病,请求让他一直侍奉母亲到终老,皇帝虽然很优待他,但还是没有答应。后来,世宗皇帝征讨高平,鱼崇谅还没到,陶谷趁机跟皇帝说:“鱼崇谅磨磨蹭蹭的,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世宗皇帝有点怀疑他。鱼崇谅又上奏说母亲生病了,皇帝这才准许他回陕州侍奉母亲。直到太祖皇帝驾崩,他都没有再出来做官。
太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让他退休养老。一年多后,他就去世了。
张澹,字成文,祖籍南阳,后来搬到了河南。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才华。后晋开运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宰相桑维翰很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张澹一开始担任校书郎,后来又担任直昭文馆,接着升任秘书郎,之后又担任盐铁推官,然后又历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还参与了史馆的修撰工作。后来他被外派到洛阳做县令,任期满了之后,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再次参与史馆修撰。周恭帝初期,他被任命为右司员外郎、知制诰。
建隆二年,他升任祠部郎中。这时,秘书郎张去华上书自荐,说自己有才华,想和张澹、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一起考试,看看谁的水平高。太祖皇帝下令让他们在讲武殿考试,结果张澹答题不好,被降职为左司员外郎。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泰州通判兼海陵盐监副使。蜀地平定后,他又被任命为梓州通判,后来又升任祠部郎中。
开宝初年,他升任仓部郎中。开宝四年冬天,他以本官身份再次担任知制诰。开宝六年,李昉被降职,卢多逊去江南,内署缺少学士,太祖皇帝就让张澹代理直学士院。开宝七年春节,他代理殿中监,进献酒,皇帝赐给他金紫。六月,他代理点检三司事。不到十天,他就因为长了毒疮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太祖皇帝听说他没有儿子,非常同情他,命令使者护送他的灵柩回洛阳安葬。
他长得文雅斯文,很会说话,做过很多官,到哪儿都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开始,他和那些翰林院的官员一起校对典籍,结果被贬到郎署,心里很不爽。晚年他巴结了卢多逊,才又重新得到重用。
淳化年间,太宗皇帝谈起这位官员,说:“让他写个诏书试试,再考考策论,都不是他的强项。这都是陶谷、高锡他们那一伙人,还有张去华,故意打压他啊!如果让陶谷他们出其不意地突然考试,怎么可能不出错呢?”
高锡,字天福,是河中虞乡人。他家几代人都做读书人,从小就聪明过人,能写文章。汉朝乾祐年间,他考中了进士。王晏在徐州做官时,把他招去做书记;后来王晏在西洛做留守,又把他招去做河南府推官。因为审案子弄错了,被革职,发配到泾州,后来遇赦才回到家乡。周朝显德初年,刘崇带兵入侵,宰相们请求选派大将抵抗。世宗皇帝却一心想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在高平打败了刘崇,杀了叛将樊爱能等人。从此以后,大大小小的事情,世宗皇帝都亲自处理,不再交给下面的官员负责。高锡就步行跑到谏言箱那儿上书,请求选拔贤能的人做官,把各种事务分派下去,结果他的奏章没被采纳。世宗皇帝曾经让翰林学士和两省的官员一起写一些滑稽的歌词,交给教坊司学习,准备在宴会上表演。高锡又上书劝谏。后来他做了蔡州防御推官。
宋朝建立初期,他辞官回到京城,跑到谏言箱那儿上书,请求禁止兵器制造,奏章也没被采纳。建隆五年,他又写信给宰相范质,范质奏请朝廷,让他做了著作佐郎。第二年春天,他升迁为监察御史。秋天,又升任左拾遗、知制诰,还加了个屯田员外郎的官职。
话说在乾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石熙载被皇上赏赐了红袍。当时太宗当京兆尹,石熙载就在他手下做事。他弟弟石铣参加进士考试,想让石熙载帮忙推荐一下。石铣的才华其实一般般,石熙载觉得不行,就没推荐他。石铣心里很不爽,就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石熙载办事不力,没啥本事。
皇上把这事儿告诉了太宗,还说:“我得给你找个合适的人来代替他。”太宗说:“石熙载工作很认真负责啊,我听说高锡想让他推荐他弟弟,石熙载拒绝了,我估计这是高锡在背后搞鬼,故意报复他呢!”皇上这才恍然大悟,虽然心里还是生气,但也没当场发作。
后来,石熙载被派去青州,结果私下收了青州节度使郭崇的贿赂;他还曾经给澧州刺史写信,帮一个和尚求袈裟,这事儿被人告发了。御史台查实了这件事,就把他贬到莱州当司马。后来遇上大赦,又改任均州别驾,最后调到陈州。太平兴国八年,石熙载去世了。
他侄子石冕,字子庄,在周显德年间,直接去京城上书,皇上很欣赏他,一下子就提拔他做了谏议大夫。宰相范质觉得这升得太快了,有点过分,于是皇上又重新任命他为将仕郎,兼任右补阙,还加倍赏赐了他。宋朝建立后,石冕从膳部都官员外郎一步步升到膳部郎中,后来出任益州知州。雍熙二年,石冕去世,享年五十岁。死后追赠为右谏议大夫,他的儿子石垂休也被录用为固始县主簿。
话说啊,从唐朝开始,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这两个官职,可不是光写写文章那么简单。他们主要负责起草各种文书,歌颂皇帝的功德,并且敢于直言进谏,指出皇帝的错误。
宋朝沿袭了这个传统,选拔人才的时候,也看重他们的文采。像寇准、王旦、吕蒙正这些人,都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政绩,他们的才能、见识、品德都值得称道。但是,寇准因为起草禅让诏书得罪了皇帝,所以一辈子都没能得到重用。那些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结党营私的人,最终都没什么好下场。吕蒙正博学多才,为人厚道,曾经帮助窦仪制定礼仪制度,可惜的是,他在南郊祭天时建议把太祖和宣祖一起配享天地,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昭俭这个人,虽然敢于直言,想要铲除骄横的将领,但他说话太刻薄,到处得罪人,最终落了个坏名声。这算不算真正的正直呢? 王旦孝顺父母,为人至诚,却因为受到别人的诬陷而被罢官,一辈子都在乡下养老。后来朝廷给他追赠了荣誉,这才让那些正直的人们感到欣慰。
至于寇准的儿子寇祐,他为了证明父亲寇准没有二心,还劝谏皇帝不要因为猜忌而杀害无辜,说这样会让国家短命。他因此得罪了太宗皇帝,又阻止了卢多逊陷害赵普,结果自己也被罢官了。你看,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寇祐最终成为宋朝的名臣,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