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秩,字夷甫,是安徽阜阳人。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就待在乡下,靠研究经书出名。宋英宗时期,朝廷赏赐了他丝绸,让他当颍州教授,又提拔他做了国子监直讲,还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宋神宗时期,朝廷让他担任忠武军节度推官、长葛县知县,但他都没接受。
宋神宗登基后,三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推辞了。到了熙宁三年,朝廷下令要隆重地请他,不准他拒绝。第二年,他才进京。皇帝问他:“朝廷以前多次让你做官,你为什么不去?”常秩回答说:“先帝知道我愚钝,所以让我安安稳稳地待在乡下。现在陛下您下令催促,我不敢不去,并不是我主动要出来做官的。”皇帝很高兴,慢慢地问他:“现在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免受饥寒?”常秩回答说:“法制不健全,老百姓要吃官府的饭,穿官府的衣服,这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我没有能力胜任,想回家。”皇帝说:“既然来了,怎么也得留一段时间吧?以后用不上你,你再走好了。”于是,皇帝任命他为右正言、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主管,不久又兼任直舍人院,后来又升任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还让他继续担任谏官的职务,但他又请求回家,改任太常寺判官。
熙宁七年,他升任宝文阁待制兼侍读,皇帝还让他儿子到崇文院当校书郎。熙宁九年,他生病了,不能上朝,被任命为中太一宫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判官。之后回到颍州。熙宁十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右谏议大夫的官职。
常秩平时在家潜心学习,追求学问上的自我满足。王回,是当地有名的学者,每次和常秩谈话,总感觉自己不如他。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都推荐过他,他的名声一时很盛。
一开始,常秩隐居不出仕,世人都认为他一定会一直退隐下去。后来王安石当宰相,推行新法,天下大乱,大家都觉得新法不好,而常秩在乡下,看到新法颁布的政令,却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才被召来做官。他在朝廷上任谏官,做皇帝的侍从,却低着头,压抑着性子,没什么建树,名望一天天降低,被人讥笑。常秩精通《春秋》,甚至斥责孙复的学问脱离实际。他写了数十篇《春秋》的讲解,自认为“圣人的道理,都在这里面”。等到王安石废除《春秋》后,他就完全不再谈论他的《春秋》学问了。
首先,苏辙被任命为天平军推官,后来去世了。他的学生赵冲写下了他的生平,说:“自从苏轼和王安石被罢免后,天下官员暗中违背他们的法令,百姓受苦受难,上上下下都装聋作哑,败坏的苗头暗中滋生,没有人察觉,没有人醒悟。苏辙早就知道这局面一定会失败。”后来,在绍圣年间,蔡卞推荐苏辙担任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并请求让他在崇政殿说书,苏辙得以面见皇帝。蔡卞又请求让苏辙担任谏官。蔡卞当时和章惇关系密切,曾布想扳倒他们,便趁机告诉哲宗皇帝苏辙依附章惇和蔡卞,并拿出赵冲写的苏辙生平来,说这是诋毁先帝。皇帝立刻下令史院查看,认为苏辙的行为不逊,便责备章惇和蔡卞。章惇和蔡卞害怕了,请求贬谪苏辙,于是苏辙被贬为永州酒税监。
邓绾,字文约,是成都双流人。他考中进士,在礼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之后慢慢升迁到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冬天,他被任命为宁州通判。当时王安石专权,上奏了数十条治理国家的大计,认为宋朝建国百年,习惯了安逸享乐的统治,应该有所改变。他还上书说:“陛下得到了伊尹、吕尚那样的贤臣辅佐,推行了青苗法、免役法等政策,百姓没有不对圣恩感激涕零,载歌载舞的。以我在宁州看到的来看,我知道这一路都是这样;以这一路来看,我知道天下都是这样。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好政策,希望陛下不要因为一些流言蜚语而动摇,一定要坚持实行下去。”他的话语极尽谄媚王安石之能事。他还写信歌颂王安石,阿谀奉承到了极点。
王安石向神宗皇帝推荐了邓绾,皇帝下令把他召来面见。当时庆州有西夏的入侵,邓绾对边境情况讲解得非常详细。皇帝问王安石和吕惠卿,他们却答不上来。皇帝说:“王安石是当今的古人;吕惠卿是贤人啊。”邓绾退朝后拜见王安石,王安石对他依然像以前一样亲切。宰相陈升之和冯京认为邓绾熟悉边防事务,便让王安石推荐他做官,又让他再次担任宁州知州。邓绾听到这个消息很不高兴,念叨着说:“急着把我召来,却又要让我回去?”有人问他:“你现在应该担任什么官职呢?”他说:“不会低于馆职。”“会不会是谏官呢?”他说:“正是如此。”第二天,果然被任命为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他的家乡在京城的人,都又笑又骂他,邓绾说:“你们爱笑就笑,爱骂就骂,好官还得我来做!”
我去了谏院找同知,献上了我写的《洪范建极锡福论》。皇上说:“《洪范》是关于天地人和自然的大法,朕正想把它推行到全国,改革弊端。你应该斥责那些结党营私的人,帮助朕一起完成这件事。”我连忙低头说:“我一定尽力实践所学,来遵从圣上的教诲。”第二年,我就升迁为侍御史知杂事,兼判司农寺。
当时常平仓、水利、免役、保甲这些政事,都归司农寺管,所以王安石利用我震慑那些官员。我请求先在府界实行免役,然后推广到其他州道。利州路每年用钱九万六千缗,而转运使李瑜却收了三十万缗,我说:“均役是为了富裕百姓,现在却大肆敛财,积攒多余的钱财,应该严惩!”富弼在亳州,不把青苗钱发放出去,我请求追究他的责任。京畿地区的百姓告状说负担徭役太重,皇上就下诏询问这样做是否方便,要不要同时实行两种方法,我和曾布就立刻上交了奏章。杨绘中丞说没听说过司农寺可以上奏章的,所以没上报。吕公著、谢景温任命的推直官、主簿,都被我罢免了,而我却推荐蔡确、唐坰做了御史。
五年春天,我被提升为御史中丞。朝廷以往的惯例,没有做过台杂官的担任中丞的,皇上破例任命了我。还加封我为龙图阁待制。我上奏说:“以前被罢免的御史,还被安排到省府任职,这说明当初选拔他们的标准很严格,即使他们的言论不合时宜,人才也不能被浪费,我希望把以前被罢免的谏官、御史的名单列出来,依次甄选,让他们在升迁和罢免上与普通的官员有所区别,这样他们就会尽心尽力了。”
辽国派人来处理边境事务,在边境屯兵,声称要出兵,于是黄河两岸戒严,还命令河北修筑城墙,准备防御物资。我说:“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皇上听从了我的建议,停止了这项行动。我又说:“辽国无理取闹地争夺土地,目的是窥探我们。去年冬天他们集结军队几个月,后来又自行撤兵,他们的真实意图显而易见。现在应该用强硬的态度来应对他们,这样才能保持两国之间的和平。和平相处,他们就不会怀疑我们,我们也能有远虑。如果我们先表现出畏惧和屈服,他们可能会全力争夺,这将成为我国的大耻辱。”皇上看完我的奏章后,非常赞赏。
苏轼被贬后,章惇就巴结吕惠卿。等苏轼又当上宰相,章惇想弥补之前的过失,就揭发了吕惠卿在华亭置办田地的行为,把他贬到陈州做知州。他还说三司使章惇帮着吕惠卿作恶,也把他贬到湖州做知州。一开始,吕惠卿的弟弟吕和卿搞了个什么“手实法”,章惇说:“老百姓维持生活的必需品,都是每天用的,家里都有的。现在想把这些东西都登记造册,那家家户户都会担心被举报,人人都会想着隐瞒,根本没法活了!商人贩卖货物,买卖东西,不过就是吃的穿的用的,粮食、丝绸、布匹这些东西,春天有的夏天可能就用光了,秋天储存的冬天可能就用完了,政府的账本怎么记录得清?这政策根本就执行不了!只会让那些爱告状的人为了赏赐互相举报,让那些胆小的人忍气吞声罢了。”于是,皇上就下令取消了这个法令。章惇升任翰林学士,还继续担任御史中丞。
章惇担心苏轼被贬后自己会失势,就上奏说应该给苏轼的儿子和女婿官职,还在京城赐给他们宅子。皇上把这事告诉了苏轼,苏轼说:“章惇是国家的监察御史,却为宰相求恩泽,太伤国体了,应该把他罢免。”他还推荐彭汝砺当御史,苏轼很不高兴,就赶紧自请辞职。皇上觉得章惇为人处世很偏激,性格奸诈,论事推荐人都没个规矩,就把他贬到虢州做知州。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集贤院学士、河阳知府,元丰年间,又先后担任荆南、陈州、陕州知府,后来调到永兴军,又改任青州知府。他上奏说当年丰收,一斗米才五七文钱。皇上知道他谄媚,就让当地官员调查市场价格再汇报。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邓州知府。
哲宗元祐初年,章惇被调到扬州。有人弹劾他的奸诈行为,他又被调到滁州,还没离开邓州就死了,享年五十九岁。他有两个儿子,章洵仁、章洵武。章洵仁,大观年间当过尚书右丞。
章洵武,字子常,考中进士,做过汝阳县尉。绍圣年间,哲宗召他面见,让他担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国史院编修官,让他撰写《神宗实录》。他在书中极力吹捧蔡卞,恶意诋毁宣仁皇后,这可以说是史书上的祸根,他出力最多。后来又升任起居舍人。
宋徽宗刚登基的时候,李洵武先是被任命为秘书少监。没多久,蔡京推荐了他,他又回到了史官的职位。当时,御史陈次升和陈师锡就出来反对了,他们说:“李洵武他爹李绾,在熙宁年间为了讨好王安石,那可是出了名的拍马屁。神宗皇帝都觉得他为人奸诈不正派,现在居然让他儿子当史官,这怎么能保证他秉公执笔,歌颂神宗的丰功伟绩,而不掩盖他父亲的劣迹呢?再说,他这个人能力平庸,学问也稀烂,根本就不配担任这个职位!” 但是徽宗皇帝没听他们的。后来,李洵武又升迁为起居郎。
那时候韩忠彦和曾布当宰相,李洵武就趁机跟徽宗皇帝说:“陛下您是先帝的儿子,而现在的宰相韩忠彦是韩琦的儿子。先帝推行新法是为了利国利民,而韩琦却曾经批评过新法。现在韩忠彦当了宰相,又废除了先帝的新法,这说明韩忠彦能继承他父亲的遗志,而陛下您却做不到。如果您想继承先帝的遗志,继续完成先帝的事业,那就非得重用蔡京不可!” 虽然蔡京当时被外放,皇帝还没打算重新启用他,但李洵武就对皇帝说:“陛下您现在正要继承先帝的遗志,可是朝中大臣里,没有几个人支持您啊!” 然后,他就画了一幅图献给皇帝,叫做《爱莫助之图》。这幅图画得像《史记》里的年表一样,分成七列,左右两边各列,左边写的是元丰年间,右边写的是元祐年间,每一列分别列举了宰相、执政大臣、侍从官员、台谏官员、郎官、馆阁官员和学校官员。左边列举了支持继承先帝遗志的人,执政大臣里只有温益一个人,其他也就三四个,比如赵挺之、范致虚、王能甫、钱遹这些人。右边则列举了整个朝廷里支持元祐新政的宰相、公卿、百官,足足有上百人。
皇帝把这幅图给曾布看,然后把左边的一张名字给擦掉了。曾布问他怎么回事,皇帝说:“那是蔡京的名字。李洵武说,如果不重用这个人,就无法完成先帝的遗志,这跟你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我把他名字擦掉了。” 曾布说:“既然李洵武跟我意见相左,那我怎么敢妄加评论呢?” 第二天,皇帝就把温益的名字改成了蔡京,温益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命,还主动请求清除那些反对的人,就这样,皇帝最终决定重用蔡京。李洵武也因此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任侍讲,参与修撰《哲宗实录》,后来又升迁为吏部侍郎。
洵武跟皇上说:“皇上您以前效仿古制设立各种官职,整理了六部、御史台、寺庙和监察机构的职权,但很多官职都是空头衔,实际上没啥实权。现在呢,七品官的任命就乱七八糟的,有的两省使判官跑去当安州云梦县知县,顺便还兼管河东的公务;有的河中司录参军跑去监察楚州的盐场;还有的瀛州军事推官,跑到大名府元城县当县令,还兼任濮州的教授。乱成一锅粥了,简直没法看!我觉得应该重新制定官职名称,然后好好登记造册。”皇上听了,就下令全部改过来了。
后来洵武升任刑部尚书,他又建议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先参加刑法考试,这样才能知道他们能不能胜任官吏的工作。崇宁三年,他升任尚书右丞,接着又升任左丞、中书侍郎。 张怀素那个妖人案子闹得沸沸扬扬,他的同党里有人和洵武有亲戚关系,所以洵武被贬到随州当知州。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提举明道宫,之后又升任端明殿学士,先后担任亳州知州、河南府知府,接着被召回朝廷担任中太一宫使,然后又升任观文殿学士,最后当上了大名府尹。政和年间,夏祭的时候,他还参加了祭祀活动。之后又担任佑神观使,兼任侍读,参与修撰国史,后来又改任保大军节度使。没过多久,他就当上了枢密院知院。
五溪蛮族经常骚扰边境,他就效仿陕西弓箭手的做法,招募边境居民,挑选那些熟悉溪洞地形的人,设立专门的机构训练他们作战,还鼓励他们务农,最后训练出一支好几万人的军队来镇压五溪蛮。之后洵武又升任特进,拜少保,被封为莘国公,享受的待遇跟宰相差不多了。宣和元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文简。
邓氏家族从邓绾开始,几代人都在作恶,而洵武和蔡京兄弟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京城当时的混乱局面,天下的大乱,祸根都出在洵武身上。
李定,字资深,是扬州人。年轻的时候,他师从王安石学习。后来考中了进士,先后担任定远尉和秀州判官。
熙宁二年,孙觉推荐了他,朝廷把他召到京城。他去拜访谏官李常,李常问他:“你从南方来,老百姓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李定回答说:“老百姓都觉得挺好,没有一个不喜欢的。”李常说:“朝中大臣都在争论这件事呢,你可别这么说。”李定马上就去告诉王安石,说:“我只是实话实说,没想到京城里竟然不允许这么说。”王安石非常高兴,说:“既然你已经说了,那就干脆直接跟皇上说说吧。”于是马上推荐李定去面见皇上。皇上问起青苗法的事,李定的回答和之前说的一样,于是那些说新法不好的大臣,皇上一个也不听了。皇上任命李定为谏院官员。宰相说以前从来没有过直接提拔人当谏官的先例。于是李定被提升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因为封还制书,都被罢免了。
御史陈荐上奏章弹劾李定:“李定以前在泾县当主簿的时候,听说他的庶母仇氏去世了,他却隐瞒不报,没有为她守丧。”皇上命令江东、淮、浙转运使调查此事,奏报说:“李定曾经因为父亲年迈,请求回家侍奉,并没有说要为生母守丧。”李定自己辩解说,他其实不知道仇氏是他的生母,所以不敢确定是不是要为她守丧,就以侍奉父亲为由辞去了官职。曾公亮认为李定应该追认服丧,王安石却极力维护他,把他调到崇政殿当说书的。御史林旦、薛昌朝上奏说,不应该让一个不孝的人在皇上面前讲学,他们还一起弹劾王安石,连续上奏了六七次奏章。王安石又把林旦、薛昌朝两人罢免了。李定自己也觉得不安,请求辞去官职,最后被任命为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同时兼任太常寺同判。熙宁八年,李定升任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元丰初年,李定被召回朝廷,任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之后升任知制诰,最后当上了御史中丞。他弹劾苏轼的《湖州谢上表》,认为苏轼的表文中含有侮慢之词。他还说苏轼自熙宁年间以来,写的文章里充满了怨恨和诽谤,攻击君父,而且和朝廷的亲戚勾结。苏轼被逮捕,关进大理寺,严加审讯。正赶上大赦,按理说应该释放他,但是李定还是不停地弹劾他,最终导致苏轼被贬到黄州。当时李定正主审苏轼的案子,局势已经无法扭转了。有一天,在崇政殿门外,李定对同僚说:“苏轼真是个奇才啊!”大家都沉默不敢回答。
皇上又让吕定负责纠察六案,还允许各路监司都可以对他进行考核,皇上就同意了。 彗星出现在东方,皇上想听听直言,太史说这是要发生兵变的征兆,皇上就派宦官去查看卫士的伙食情况。吕定说一顿饭都买不来恩宠,这只是小人心里才有的想法,皇上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人建议废除明堂祭祀,皇上就问吕定的意见。吕定说:“三岁一次郊祀或者明堂祭祀,这是祖宗以来就有的规矩,从来没改过。是谁提的这个建议,我想好好治治他的妄言!”皇上说:“听你的就够了!”然后就提拔吕定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因为在论述府界养马的事上弄虚作假,被罢官,先去河阳做知州,后来又留守南京,之后被召回朝廷,做了户部侍郎。哲宗皇帝即位后,吕定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主管青州,后来又调到江宁府。一些人抓住他以前犯的错攻击他,他又被贬到滁州。元祐二年,吕定去世了。
吕定对宗族很有恩情,把家产分给族人接济他们,自己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他得到一个可以推荐子弟做官的名额,却先给了他的哥哥。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们都穿着粗布衣服。只是因为依附王安石而迅速得到高官厚禄,又陷害苏轼,所以大家对他评价很差,不孝的名声也因此传开了。
舒亶,字信道,是明州慈溪人。礼部考试第一名,被任命为临海尉。有个老百姓喝醉了酒,骂他继母,跑到舒亶面前,舒亶下令抓他,那人拒不服从,舒亶就自己动手把他杀了,然后递交辞呈,离开了官职。王安石执政的时候,听说这件事后很欣赏他,御史张商英也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让他做了审官院主簿。 舒亶被派去熙河地区清查田亩,成绩显著,升迁为奉礼郎。郑侠被贬官后,又被逮捕,舒亶奉命去抓他,在陈州遇到了郑侠。舒亶搜查了郑侠的箱子,找到了他收集的名臣上书的草稿,里面有批评新法的言论,还有和亲朋好友的书信,舒亶就根据这些信件上的名字,把这些人全部治罪,把郑侠流放到岭南,冯京、王安国等人也都因此受牵连。舒亶因此被提升为太子中允、提举两浙常平。
元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担任权监察御史里行。太学官收受贿赂的事被揭发,他奉旨调查处理,凡是言语稍微涉及到这件事的人,都株连查究到底,以此来邀功请赏。后来升任集贤校理。他和李定一起弹劾苏轼,说苏轼写的诗歌议论时政,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他还说:“王诜等人公开结党营私,像盛侨、周邠这些人倒不足挂齿,但是像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陈襄、刘挚这些人,都能背诵先王之言,但他们心里却怀着这样的想法,难道可以置之不理,不予惩处吗?”皇帝觉得他说得太过分了,只是贬谪了苏轼和王诜,而司马光等人只被罚了点钱。
没过多久,他又升任修起居注,然后又改任知谏院。张商英担任中书检正,暗中给他送来一封信,里面是他的女婿写的文章。他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说张商英身为宰相属官,却私下请求言官帮忙,结果张商英被责罚,去监江陵税务。一开始,他正是因为张商英的推荐才得到重用;现在却反过来陷害了他。后来他又升任知杂御史、判司农寺,然后又直接升任给事中、权直学士院。一个月后,他又升任御史中丞。他弹劾了很多官员,气势汹汹,别人看见他都害怕,唯独不怕王安礼。
他在翰林院的时候,收受了厨房的钱,违反了法令,这件事被三省上报,案子交给了大理寺。起初,他上奏说尚书省凡是奏报钱款的法令都应该存档,记录事情的条目。现在违反法令不存档,等到查案的时候,就随便用发放钱款的记录冒充存档的条目,他认为这是大臣欺骗朝廷。而尚书省拿来中书省的受事记录来核对,也查不到条目,他就把其他文书混杂进去送回尚书省,于是执政大臣又揭穿了他的谎言。大理寺审理厨房钱款案,认为他是弄错了。法官吴外厚驳斥了他的说法,御史杨畏说他收到的文书记录都在,没有不承认的道理。皇帝说:“他自己偷钱,罪行轻,但处罚重;伪造记录,罪行重,但处罚轻。他身为执法官员,却如此欺诈,怎么能放过他呢!”命令追回他这两年的俸禄,并且勒令停职。他这些年来经常兴讼,喜欢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来陷害士大夫,虽然因为轻微罪行被罢免,但远近的人都觉得痛快。十多年后,他才恢复了通直郎的官职。
崇宁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担任南康军知军。辰溪蛮族叛乱,蔡京被任命为荆南知州,因为平定叛乱有功,由直龙图阁进升为待制,第二年去世,追赠直学士。
蹇周辅,字磻翁,是四川成都双流人。年轻的时候跟范镇、何郯是好朋友,那时候他们都是普通人。还没成年的时候,他就参加了朝廷考试,但是没考上。后来范镇和何郯都当了大官,蹇周辅才凭借他们的推荐,考了两次才考上进士。他先后在宜宾、石门两县当县令,在安肃军当通判,后来做了御史台的推直官。他特别擅长审理案件,能从细微之处找到线索,总是能用智慧找到真相。曾经有一件涉及到宫中掖庭掌宝侍史的案子,其他部门查了好几个月都没结果,最后就交给了蹇周辅。他判断没办法抓到人,就奏请用严厉的语言去质问相关人员,让他们自己招供。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处理得很有水平。后来他又完美地解决了李逢的案子,其他御史台官员审理的案子都没他处理得好,神宗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提拔他做了开封府推官,后来又外放做了淮南转运副使。
当时有个叫廖恩的盗贼,在福建一带聚集了很多党羽,杀害了不少官兵,朝廷就派蹇周辅去福建,协助将领们去讨伐他,最后廖恩投降了。元丰年间,朝廷效仿唐朝的制度,把所有部门的案件都归到大理寺,蹇周辅被选为大理寺少卿,后来又升迁为三司度支副使。在此之前,湖南地区一直用淮盐,蹇周辅建议从广东运送几百万石的盐,分别卖到郴州、全州、道州;同时增加淮盐供应给潭州、衡州等地。以前湘中百姓因为盐的问题很苦恼,这个办法实施后,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他后来也负责了度支的事务。后来他又担任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宝文阁待制,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侍郎、开封府知府,但是很多事情他都处理不了。后来朝廷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但他没接受,改任刑部侍郎。元祐年间,有人弹劾他制定江西、福建的盐法时,贪污受贿,欺骗朝廷,扰乱百姓,于是他被罢官,贬到和州,后来又去了庐州。他去世时,六十六岁。
蹇周辅学习刻苦,擅长写作,神宗皇帝曾经让他起草给高丽的回信,多次称赞他的文笔很好。他做官很认真,一丝不苟,所以年纪大了反而惹上了麻烦。他的儿子叫蹇序辰。
蹇序辰,字授之,考中进士几年后,在泗州做了推官,后来主管广西常平仓。当时蹇周辅正在福建做官,他上书说父子俩都被派到很远的地方做官,家里没人照看,请求朝廷把他调到近一点的地方。于是朝廷把他调到了京西,后来又提拔他做了江西常平提举,继续他父亲的盐法改革。后来他又做了监察御史,升迁为殿中御史、右司谏。哲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司封员外郎。因为蹇周辅犯了错,蹇序辰也被牵连,降职做了庐州判官。后来又被起用,做了楚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
话说在哲宗绍圣年间,他升官了,先做了左司员外郎,后来又升任起居郎、中书舍人,最后还参与修撰国史。他上书皇帝说:“朝廷前些日子刚把司马光他们那些坏蛋的罪行公布于天下,可是那些家伙搞破坏、改法令、侮辱祖宗、轻视皇宫,这些事情证据确凿,但他们隐藏得很深,已经过去八年了,很难彻底查清。他们的奏章、文件什么的,都散落在各个部门,如果不收集起来保存,时间长了肯定就丢了。我希望把这些奸臣的言行全部搜集起来,派人整理分类,编成一本书,放在一个地方,警示天下后世。” 皇帝就同意了,让序辰和徐铎去负责这件事。 从此以后,那些跟司马光一伙的官员,一个都没能逃脱处罚。
后来他又升任礼部尚书,跟安惇一起审查诉讼案件。因为出使辽国办事不利,他被贬到黄州做知州。过了四个月,他又被提升为龙图阁待制,调任扬州知州。
徽宗当皇帝以后,有人说序辰整理的元祐年间的那些文件,言语之间影射皇帝,是诽谤朝廷。皇帝下令把他和安惇一起罢官,勒令他们回家种田。后来蔡京当了宰相,他又被重新起用,先后担任刑部、礼部侍郎,还当上了翰林学士,最后升任承旨。 有人说他在先帝在位时,在禁宫里用音乐来取乐,于是他又被贬到汝州做知州。两年后,他又被调到苏州。因为纵容百姓私铸钱币,他又被贬到单州做团练副使,然后又被安置到江州。 后来又因为他在苏州做官时,天宁节恰好和他父亲的忌日同一天,他在节日前一天就摆宴庆祝,到了节日却又不奏乐,所以他又被贬到永州。 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又恢复了中奉大夫的官职,不久就去世了。 序辰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擅长发挥和引申,文字刻薄严厉,很像他父亲的风格。
徐铎,字振文,是福建兴化莆田人。他熙宁年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来担任镇东军判官的签书,绍圣年间,做到给事中,兼任直学士院。后来蹇序辰建议整理编纂元祐年间那些大臣上奏的章奏和事情的记录,皇上就下诏让徐铎一起负责这件事。他们把当时所有执行的文书都收集整理,一点儿细节都不放过。之后,徐铎升迁为礼部侍郎。虽然徐铎是负责审核奏章的,但是当时很多给事中不愿意写奏章,就都让徐铎代笔。有一次,贡院抓到一个考生携带书籍作弊,开封尹蒋之奇打算按重罪处罚他,徐铎极力反对,蒋之奇才稍微从轻处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章惇大怒,惩罚了相关府吏,那个考生最终还是被判刑了,徐铎从此不敢再说什么了,大家都笑话他。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御史中丞,但有人翻出这件事说他办事没有主见,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徽宗皇帝即位后,徐铎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到青州做地方官。御史中丞丰稷弹劾徐铎编纂那些事情的记录,说他做事完全看章惇的脸色行事,那些在世或已去世的名臣,都被牵连遭到贬斥。蹇序辰都被赶回老家了,徐铎的罪过一点也不比他轻。于是,皇上就下令免去徐铎的官职,让他去湖州做地方官。崇宁年间,徐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当时正在讨论皇家宗庙的制度,徐铎建议增加到九室。有人质疑已经祧(tāo,指将祖先牌位从宗庙中迁出)了的皇帝不能再重新供奉,徐铎说:“唐朝的献祖、中宗、代宗,还有我们宋朝的僖祖,都曾经被祧出过,后来又重新供奉了,现在应该把宣祖的牌位留在应该祧出的位置上,再把翼祖的牌位从已经祧出的位置上重新供奉回来,这样符合礼制。”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徐铎升任吏部尚书,最终去世。
论曰:“读书人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顺应时势,就像鸟儿在井上筑巢一样,想要在朝中不屈不挠,是不可能的。徐铎在嘉祐、治平年间,三次推辞了朝廷的征召,如果他能隐居以求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好了。等到王安石当政,他立刻就出来做官,多年来碌碌无为,却窃取高位。他依附于当权派,品行恶劣,理应受到世人的指责。绾、周辅两家父子同流合污,而蹇序辰和徐铎编纂那些事情的记录,导致元祐年间那些忠义之士全部被清除,最终酿成了靖康之耻,令人叹息啊!”
王广渊,字才叔,是河北大名府成安县人。宋仁宗庆历年间,皇上读了他曾祖的《明家集》,想给王家后代做官,王广渊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弟弟王广廉,自己则通过进士考试,当上了大理寺的法官,还负责整理编排中书省的文书。他整理了祖宗留下的上千卷御书,仁宗皇帝很高兴,任命他为舒州知州,但他没去赴任。
宋英宗当皇子的时候,和王广渊关系不错,王广渊经常给他看自己写的文章。英宗当皇帝后,就提拔王广渊做了集贤院直学士。谏官司马光出来反对,说:“汉朝的卫绾不和太子喝酒,所以景帝很器重他;周朝的张美私用公款给世宗皇帝,所以世宗皇帝看不起他。王广渊结党营私,攀附权贵,在仁宗皇帝在位时就私下巴结皇上,哪里算得上忠臣?现在皇上不仅不惩罚他,反而还赏赐他,这怎么能够激励臣子们忠于职守呢?” 皇上没听司马光的话,任命王广渊做了群牧司和三司户部判官。皇上还很轻松地对王广渊说:“我从《洪范》里领悟到为人君之道,应该内在刚强,外在柔顺,以适应各种情况,这才是帝王的准则。你把这些话写到钦明殿的屏风上,让我经常看看,这可不是仅仅为了效仿开元盛世时期的《无逸图》啊!” 后来,皇上又提升他为龙图阁直学士。 皇上生病的时候,朝野上下都很担心,皇上吃不下睡不着,自己写了诏书说:“我的病很快就会好。”王广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
宋神宗即位后,有人弹劾王广渊泄露宫中秘密,于是把他外放,先做了齐州知州,后又改任京东转运使,负责传递内阁的章奏。曾公亮和王安石都反对,这才作罢。王广渊看到春天正是农忙季节,老百姓却很穷困,地主豪强趁机压榨百姓,于是请求留下五十万贯钱,借给贫民,每年可以收取二十五万贯利息。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件事和王安石的青苗法很相似,王安石这才觉得王广渊可用,把他召回京城。御史中丞吕公著又揭发王广渊以前的罪行,把他贬回了原来的官职。程颢和李常也上奏弹劾王广渊压榨百姓,迎合朝廷旨意来欺压百姓。 这时,河北转运使刘庠不发放青苗钱的奏章正好送达,王安石说:“王广渊大力推行新法却遭到弹劾,刘庠故意破坏新法却没人追究,事情发展成这样,怎么能让人没有是非观念呢?” 所以程颢和李常的弹劾奏章没有被采纳。后来,王广渊被调到河东做官,之后又升任宝文阁待制,做了庆州知州。
宣抚使带兵进入夏朝境内,下令庆州军队集合。正要发放铠甲的时候,士兵头目吴逵率领士兵哗变,广渊赶紧召集五营兵马镇压。吴逵带着两千人冲破关口逃跑了,广渊派部将姚兕、林广追击,最终降服了吴逵的军队。柔远三都的驻军想响应叛乱,但没成功,广渊假装犒劳他们,让他们回去驻守,暗地里派兵抄小路袭击,把他们全部杀掉了。即便如此,因为军队在他管辖期间发生叛乱,他还是被降了两级。两年后,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渭州知州。
广渊有点小聪明,而且擅长逢迎拍马,他推荐的人大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皇帝对执政大臣说:“广渊奏请任命将佐,不是权贵子弟,就是胥吏之辈,甚至连濮宫的书吏都参与了选拔,因为他跟当时的君臣关系很好。一路上的官员不少,他不任用,却用这些家伙,这不是误了朝廷的事吗?我已经下诏书严厉斥责他了,你们应该写信好好警告他。”广渊最终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右谏议大夫。元丰初年,朝廷因为广渊受到先帝恩遇的缘故,提升他的弟弟临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他的儿子也得到皇帝恩赐,取得了进士出身。
广渊的弟弟临,字大观,也是进士出身,曾任雄州签书判官。嘉祐初年,契丹派使者前来,朝中大臣对应该如何应对意见不一,临说:“契丹现在正处于饥荒困境,能做什么呢?但是《春秋》里讲的‘许与之义’,我们不能不谨慎对待。他们曾经请求驯养大象,我们可以拒绝而不拒绝;曾经请求乐章,我们可以给予而不给予,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处理失当了。现在他们派使者来,有人说他们是为了请求圣像,圣像真的可以给他们吗?”朝廷很赞赏他的意见。治平年间,朝廷征求军事策略,有人推荐他,他从屯田员外郎升任崇仪使、顺安军知军,后改任河北沿边安抚都监。他上报了几十条御敌策略,大都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契丹刺两输人为义军,归顺的人数以万计。有人建议把他们遣送回去,临说:“他们投奔我们,我们又把他们送回去,他们一定会再次叛乱,不如就地安抚他们。”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归顺的人越来越多,契丹后悔当初的计策。临升任安抚副使,先后担任泾州、鄜州、广信军、安肃军知州。
临被召回朝廷,官职升迁,先后担任齐州、沧州、荆南知州,后入朝担任户部副使,又以宝文阁待制身份担任广州府、河中知府,最终去世。
王陶,字乐道,是长安人。他考中了进士,做到太常丞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因为王陶是在郊祀之后才升官的,来不及尽孝,所以他请求辞去新官职,并请求追赠父亲官职。皇上特别批准了他的请求,等他守孝期满后,任命他为太子中允。
嘉祐年间初期,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当时有卫兵闯入延福宫偷盗,有关部门想轻判。王陶说:“皇宫禁苑的戒备森严,不应该用处理普通案件的办法来处理。”于是他主张把这些卫兵流放到海岛,相关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后来,有宦官带着炼丹的人进入皇宫,王陶说:“汉朝和唐朝那些方士,都是打着炼金、延寿的幌子迷惑皇帝的,最后都死了。请把他们赶出去!” 陈升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陶认为不合适,陈升因此被免职,王陶自己也被外放,先去了卫州,后又调到蔡州。第二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正言。王陶说:“我当初和四个人一起被任命为地方官,现在只有两个人被召回,请把唐介、吕诲他们也一起召回吧!”
英宗被立为宗正寺卿,一年多没上任。王陶上疏说:“自从仁宗皇帝生病以后,天下人都很担心,不知道该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早日选定宗室中的贤能之士,立为储君,这些话都非常危急,感动了皇帝。那些提出这个建议的人,难道都是不忠不孝、图谋私利的人吗?他们都是出于一片赤诚,是为了国家社稷的长远大计啊!陛下顺应民意,安抚人心,所以亲自下旨,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朝野上下不安的心,一下子就安定下来了。可是后来却拖延了很久,难免让人担忧。有谣言说,这是因为嫔妃和宦官从中作梗,皇帝因此犹豫不决。那些女人和近臣,哪里懂得国家大事?我担心天下百姓会认为,陛下当初是顺应天意民心的,现在却听信了身边人的话而犹豫,这样一来,奸邪小人就会乘虚而入,岂能不担忧呢!” 王陶请求当面陈述,仁宗说:“现在要另给这件事起个名字。”后来韩琦做了决定,最终英宗被立为皇子。英宗即位后,王陶被加官为直史馆、修起居注、皇子位伴读、淮阳颍王府诩善、知制诰,后又升任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最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子詹事。
宋神宗当政的时候,陶谷被提升为枢密直学士,后来又当上了御史中丞。当时郭逵担任签书枢密宣抚陕西,朝廷下令让他回京。陶谷就说:“韩琦把郭逵安排在两个重要的职位上,这是效仿太祖皇帝的做法,用出兵来胁迫皇帝,韩琦肯定说了什么坏话迷惑了圣上。我希望罢免郭逵的官职,让他去渭州。”皇帝说:“郭逵是先帝重用的,现在他没犯什么错就把他罢免,那岂不是说先帝用人不当吗?不行。”陶谷没达到目的,于是就因为韩琦没有在文德殿早朝时奏报而弹劾他。
其实陶谷刚开始受到韩琦的赏识,被快速提拔起来。神宗刚开始当皇帝,对执政大臣的权力比较不满,陶谷估计皇帝很快会换掉大臣,想借此机会给自己争取更高的职位,所以把韩琦当成了仇人,使劲攻击他,韩琦只能闭门谢罪。后来皇帝把陶谷调到翰林学士任上,没多久又外放他去陈州做官,后来又让他代理三司使的职务。吕公著说陶谷反复无常,靠不住。之后,陶谷又担任侍读学士,先后知蔡州、河南府、许州、汝州、陈州,因为是东宫旧臣,还被加封为观文殿学士。但皇帝最终还是看不起他这个人,不再重用他了。元丰三年,陶谷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文恪。
陶谷年轻的时候很穷,在京城教小学维持生计。他有个朋友叫姜愚,为人豪爽,乐于助人。有一天大雪,姜愚想起陶谷和母亲在家肯定又冷又饿,就扛着铁锹,走了二十里路去看望他。陶谷母子冻得瑟瑟发抖地坐在那里,天都亮了还没生火做饭。姜愚赶紧脱下自己穿的锦缎皮袍,拿去当掉换来酒肉和柴火,生火做饭给他们吃,还拿出几百贯钱帮陶谷娶媳妇。陶谷发达以后,做了洛阳尹,姜愚年纪大了,眼睛也瞎了,从卫州新乡来拜访他,心里想着陶谷一定会念及旧情,同情他的遭遇。可是陶谷对他很冷淡,只拿出好酒招待他而已。姜愚非常失望,回家后就病死了。这件事传开后,人们更加看不起陶谷为人。
王子韶,字圣美,是太原人。他考中了进士,因为年纪轻轻还没到二十岁,所以先被安排候选,然后又去太学继续学习,过了一段时间才被正式任命。王安石把他调到条例司,后来又提拔他当监察御史里行,让他去明州调查苗振的案子。王安石讨厌祖无择,王子韶揣摩着他的意思,揭发了祖无择在杭州时期的劣迹,把他从京城抓来审问,然后把苗振的案子交给张载处理,祖无择最终被罢官。 后来中丞吕公著等人批评新法,整个部门的人都下台了。王子韶被外放,先做了上元县令,后来升迁为湖南转运判官。御史张商英弹劾他没给他父母办丧事,于是他被贬到高邮县做县令。之后又升任司农丞,然后提举两浙常平。他觐见皇帝的时候,神宗皇帝和他讨论了字学,还留他在资善堂帮忙修订《说文》。官制改革后,他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后来因为入省时间较晚,被调到库部。
元祐年间,他先后担任吏部郎中、卫尉少卿,然后升迁为太常谏官。刘安世说:“熙宁初年,士大夫们有‘十钻’的称号,王子韶就是‘衙内钻’,意思是说他善于结交权贵子弟,像刀子一样锋利。他又陷害祖无择,手段卑劣,朝中官员都看不起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待在礼乐之地呢!”于是王子韶被调任卫尉卿。刘安世又说:“七寺正卿的官位本来就比少常高,他因为弹劾别人而升官,这是助长了投机取巧的风气。”所以王子韶最终被外放到沧州做知州。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秘书少监,负责接待辽国使臣,他待人苛刻,结果军吏因为喝酒闹事,用刀伤了他和他儿子。他又被外放到济州做知州,上书请求追封先烈,以树立榜样。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常少卿,然后升任秘书监,之后又担任集贤殿修撰、知明州,最后去世。崇宁二年,他的儿子把他在元祐年间上奏的奏疏呈献给朝廷,朝廷下诏追赠他为显谟阁待制。
何正臣,字君表,是临江新淦人。九岁就考中了童子试,被赐予出身,后来又考中了进士。元丰年间,因为蔡确的推荐,他做了御史里行。然后他和李定、舒亶一起弹劾苏轼,因此得到了五品官服,并被任命为三班院官员。当时御史们都兼任其他职务,何正臣上奏说:“我很幸运能担任言官,我的职责是激浊扬清,不应该兼管其他事务。”神宗皇帝很欣赏他的话,下令取消御史兼任其他职务的制度,何正臣也辞去了三班院的职务,被加任直集贤院,然后升任侍御史知杂事。
韩存宝去讨伐泸州的夷族没成功,皇上就下令要治他的罪,最后因为延误军机被处死了。之后,皇上任命他为宝文阁待制、知审官东院,又把他升为尚书省的吏部侍郎。一年多后,韩存宝在工作中表现得很不称职,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乱七八糟,矛盾重重。这事儿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就说制度不好,所以才导致这些问题。王安礼却说:“制度不好,应该是相关部门去改进,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制度上呢?”于是,韩存宝就被外放到潭州做地方官了。
那时候朝廷下令,允许州县老百姓用家里的钱去买盐,但是有些官员执行的时候出了问题。一些正直的官员就上奏章说明这样做的坏处,说这样做对老百姓没好处,对国家财政也没什么帮助,最后皇上就取消了这个政策,老百姓都觉得挺好的。后来,韩存宝又当过刑部侍郎、宣州知州,最后去世了。
陈绎,字和叔,是开封人。他考中了进士,当过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参与了《前汉书》的刊定工作。他母亲去世的时候,皇上还特地让他在家完成校对工作。英宗皇帝当政的时候比较沉默寡言,陈绎就献上了五条建议,分别是:果断决策、明察秋毫、胸襟广阔、减少变革、学习古制。后来,陈绎担任刑部同判,处理案件的时候,如果遇到情理法之间有冲突的,他都会认真考虑。有人说刑部官员只管案子对不对,不应该考虑轻重缓急。陈绎说:“执法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公平公正,如果心里知道判错了,怎么能袖手旁观呢?”因此,他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皇帝很欣赏他的文才,任命他为实录检讨官。
神宗皇帝即位后,陈绎担任陕西转运副使,后来又担任舍人院直学士、修起居注、知制诰,最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并以侍讲学士的身份出任邓州知州。陈绎在家里管教不好家人,他的儿子和儿媳有一天都被杀害了,但他却表现得很平静,一点也不觉得羞愧。之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通进银台司,皇帝对大臣们说:“陈绎议论事情从不畏惧权贵。”后来,皇帝又让他代理开封府尹。当时,一些案件只要有一点疑问,都会重新审理;但到了陈绎手里,他就能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过了很久,他又回到翰林院,继续兼任开封府尹。他处理司农寺官员盗窃库银的案子还没结束,中书省检正张谔负责寺庙事务,担心自己被追究责任,就写信催促陈绎赶紧结案。陈绎就派人把已经写好的案卷给张谔看。有人就弹劾陈绎徇私枉法,包庇罪犯,于是他被外放到滁州做知州。后来,因为郊祀大典的功劳,他又被任命为知制诰,但有人又弹劾他,最后他被任命为秘书监、集贤院学士。
话说北宋元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陈绎当上了广州知府。广州府库里存着一些檀香木雕刻的佛像,陈绎私下把这些佛像换成了木材,从中牟利。这事儿后来被发现了,有关部门认为他应该因为挪用公物获利而受到处罚。宋神宗皇帝却说:“这可是跟佛祖有关的大事啊,处理起来要慎重。” 当时陈绎已经被升为龙图阁待制,还当上了江宁府知府,结果因为这事儿被贬到建昌军,官职也被撸掉了。后来又恢复了太中大夫的官职,最后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陈绎当官的时候,很会打压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但是他为人处世却表里不一,晚年装出一副很朴素的样子,一些喜欢嚼舌根的人就把他比作“装模作样的颜回”。
有人评论说:王广渊在宋仁宗时期,就因为巴结皇上,在英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献上文章讨好他,心里早就想窃取功名了,这种不忠的臣子,就算位列侍从,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王陶一开始是被韩琦赏识的,当御史的时候,还比较敢于批评时政。可后来当了中丞,就完全变了,迎合皇帝的意思,像仇人一样攻击韩琦,想以此来讨好皇帝,升官发财。他忘恩负义,背叛了韩琦提拔他的恩情,这也不值得原谅。王子韶陷害自己的祖宗,何正臣攻击苏轼,这些人都是小人,假借名义做坏事。陈绎贪污这点小钱,其实不算什么大事,但他处理狱讼案件时,倒是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可惜的是他家风不正,廉耻全无,虽然精通官场事务,但最终也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