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陵啊,谥号、合葬、服丧期和丧葬仪式,这些跟普通百姓的丧葬礼仪一样,都属于凶礼。不过,到了皇帝陵寝的忌日,汉朝的规矩是像吉日祭祀一样隆重。宋朝的制度,忌日这天禁止杀生,要准备素菜素饭,停止奏乐,举行哭祭仪式,大家都穿素服,以此来表达哀思,所以后世也沿袭了这种做法。
太祖皇帝建国后,追谥僖祖为钦陵,顺祖为康陵,翼祖为定陵,宣祖为安陵。安陵最初在京城东南角,后来乾德年间,重新选址在河南府巩县西南四十里訾乡邓封村。当时,任命司徒范质为改卜安陵使,学士窦仪为礼仪使,中丞刘温叟为仪仗使,枢密直学士薛居正为卤簿使,太宗皇帝当时在开封做官,还兼任了桥道顿递使,负责陵墓的交通运输。范质后来免去了宰相的职务,太宗皇帝就兼管了这五个使者的职务,亲自负责修建新的陵墓。皇陵地宫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有三层,呈正方形,下层每边长九十尺。南神门到乳台,乳台到鹊台,距离都是九十五步。乳台高二十五尺,鹊台比乳台高四尺。神墙高九尺五寸,周长四百六十步,每个方向都设有神门和角阙。
有关部门奏报说:“因为要改葬陵寝,所以应该为宣祖皇帝制作哀册,并请文官撰写祭祀歌辞各两首。吉日祭祀时,要使用大驾卤簿;凶日祭祀时,要用大升舆、龙輴、鹅茸纛、魂车、香舆、铭旌、哀谥册宝车、方相、买道车、白幰弩、素信幡、钱山舆、黄白纸帐、暖帐、夏帐、千味台盘、衣舆、拂纛、明器舆、漆梓宫、夷衾、仪椁、素翣、包牲、仓瓶、五谷舆、瓷甒、辟恶车。梓宫入玄宫后,要用铁帐覆盖,再铺上棕榈褥,并用铁盆、铁山盛放燃着的漆灯。宣祖皇帝的衮冕、昭宪皇后的花钗和翚衣,以及赠送的玉器,都要一起放入陵墓。十二神将、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以及留陵刻漏等等,都要按照规制制作。”
官员们又说道:“按照《仪礼》‘改葬缌’的注解:‘臣服于君,子服于父,妻服于夫,凡是必须穿缌服的,都必须亲眼见过遗体和棺木,不可以不穿丧服,缌服要穿三个月才能脱掉。’ 《五礼精义》也说:‘改葬不用设祖奠,因为祖奠是放在灵柩车前,作为出发的仪式,而改葬只是告知迁移而已。’ 现在我们建议皇上穿缌服,皇亲国戚以及文武官员护送灵柩的人也穿缌服,下葬后就脱掉。不用设祖奠,只在陵墓进行一次祭祀。宣祖的谥号册宝,现在还放在庙里,应该一起迁到陵墓里。改葬的礼仪,和初葬一样,祭祀用的几案要新的,明器坏了的要重新制作。所有的殓衣、陪葬品都要换新的。皇上的灵堂里赠送的玉器、镇圭、剑佩、旒冕、玉宝,都要用珉玉、药玉,用青锦缎带系着。安陵里用的玉圭、剑佩、玉宝等,都是和田玉。孝明、孝惠陵里用的是珉玉、药玉。打开旧的安陵,将宣祖和昭宪孝惠二后的梓宫安放在幄殿里。灵柩出发的时候,经过的州府县镇,长官和属官都要穿着素服出城迎接和送别,并且都要哭泣。从灵柩出发到掩埋在皇室陵寝,这段时间都要停朝,禁止京城演奏音乐。”
顺祖和翼祖都葬在幽州,直到真宗皇帝才下令修建奉安二陵,最终以一品礼仪将他们葬在河南县。制度比安陵减少了五分之一,石料减少了三分之一,后来又把上定陵改名为靖陵。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皇帝驾崩,遗诏说:“以日代月,皇帝三日后可以处理政务,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各地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知州等官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前来京城。各州的军队和府衙,三天后可以脱去丧服。”群臣在殿庭列队,宰相宣读遗诏,举行哀悼仪式完毕后,太宗皇帝即位,号啕大哭,向群臣致意。群臣纷纷祝贺,又上前慰问,等到太宗皇帝尽哀之后才退下。
礼官宣布说:“大臣们要穿麻布斜巾、四脚裤,直领麻布衣,系麻绳腰带。皇室女眷要戴麻布头巾,穿麻布裙和披帛。皇弟、皇子和文武二品以上官员,要戴麻布冠、斜巾、帽子,系麻绳头带,穿大袖衫、裙、裤,拄竹杖。普通百姓要穿白衣素服,妇女穿素色的细绢衣服。所有军队要在营地驻扎三日,举行哭丧仪式。” 大臣们多次请求皇帝处理政务,皇帝才开始在长春殿上朝。大臣们穿着丧服列队站好,皇帝解下杖和腰带,戴上斜巾和垂帽,卷起帘子处理政务。小祥(服丧期中的一个阶段)的时候,皇帝改穿麻布四脚裤、直领麻布衣,系麻绳腰带,穿麻布裤子,二品以上官员也一样。大祥(服丧期中的一个阶段)的时候,皇帝穿素纱软脚折上巾、浅黄色衫子,系着紫红色的皮带和黑色的银质腰带。群臣和军校以上官员,都穿素色的丧服,系铁质腰带,穿靴子,拿着笏板。诸王在宫内穿丧服,出宫则穿素服。服丧期结束后,大臣们在早晨和傍晚都要到灵前祭奠三日。大小祥、禫除(服丧期结束的仪式)、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入宫祭奠慰问。皇帝还把先帝留下的东西分赐给大臣和亲王们,并派使者赏赐给各地的方镇。二十七日,皇帝下令让宰相撰写陵墓名称和哀册祭文。
第二年三月十七日,群臣拿着谥号册宝到南郊祭告,第二天,在灵位前宣读。四月十日,打开梓宫,皇帝和群臣都穿着和初丧时一样的衣服。群臣在早晨和傍晚到殿中祭奠,之后换上常服离开皇宫。十三日,举行发丧仪式,皇帝穿着丧服,主持奠祭并哭祭,群臣入殿祭奠,将梓宫抬上龙车。祖奠仪式结束后,在明德门外设灵位,举行遣奠仪式,宣读哀册,皇帝痛哭尽哀,再拜辞别,脱下丧服回宫,百官在都城外送别。二十五日,掩埋皇堂。二十九日,虞主(负责丧葬事务的官员)到达,将先帝灵柩安放在大明殿。五月十九日,将先帝灵柩祔庙于第五室,并追封孝明皇后王氏为皇后。仪式结束后,群臣进行慰问。这次的仪仗和安葬陵墓时一样,只是增加了辒辌车、神帛肩舆,卤簿共三千五百三十九人。陵墓位于巩县,与宣祖合葬,名为永昌陵。
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驾崩在了万岁殿。真宗皇帝披头散发,痛哭捶胸,按照太宗皇帝的遗诏,在万岁殿的东边柱子那里登基即位。
之后,就决定要修建永熙陵,皇陵地宫深一百尺,边长八十尺,陵墓地面建筑面积是二百五十尺见方。皇帝出殡的队伍,那可是相当浩大,用玉辂一辆,牛车五辆,总共九千四百六十八人参与其中。
关于皇帝丧服的具体规定,是这样的:皇帝、皇后、皇子公主、县主、诸王妃以及后宫嫔妃们都要披头散发,皇太后更是要完全披散头发。皇帝的丧服是布做的斜巾、四脚裤、宽袖衫、裙子、裤子、帽子,再配上竹杖,腰间和头上都得戴孝。具体来说,上衣是直领的布袍,里面穿白绫衬衣。其他的皇子皇亲们也是类似的装扮,只是头上加个布做的帽子,里面穿绢做的衬衣。皇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命妇们则穿布做的裙子、上衣、披帛,戴着头巾和孝带,里面穿绢做的内衣,宫女们就不用穿披帛了。文武二品以上官员的丧服是布做的斜巾、四脚裤、帽子、宽袖衫、袍子、裙子、裤子,腰间戴孝,拿着竹杖,里面穿绢做的衬衣。其他的百官则戴布做的幞头,穿布袍,腰间戴孝。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各部门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在任或前任的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内客省、阁门、入内都知、押班等等,都得戴布做的帽子或幞头,穿宽袖衫、袍子、裙子、裤子,腰间戴孝。军队和老百姓们则穿白衣白帽,妇女们穿素色的衣服,不戴首饰,哭丧三天就结束。在陵墓修建好之前,每月初一和十五皇帝都不理政。
六月的时候,皇上命令翰林院的人写好先帝平时穿的衣服,还有绛纱袍、通天冠和画像,摆在灵柩前面,大轿子前面。 还把太宗皇帝生前喜欢用的东西,比如弓箭、笔墨纸砚、琴棋之类的,都用彩色的丝绸包好,放在灵柩里,一起送葬。十月初三,灵柩出发了,参与送葬的仪仗队、抬棺材的、牵马的、士兵、力士,加起来一共有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三人。送葬的人穿白色宽袖衫和裙子,戴着白色的头巾,其他的都跟昌陵的葬礼一样。
十一月二日,有关部门把先帝的神主牌位送到太庙,朝中大臣们一起商议决定谥号,然后把神主牌位安放在第六室,同时追封懿德皇后符氏与先帝合葬。在陵墓附近安排了1500名士兵守卫,还专门建了殿堂安放先帝的画像,每天早晚都要供奉食物,并且按季节祭祀。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真宗皇帝驾崩了,仁宗皇帝继位。第二天,礼仪院说:“按照以前的规矩,应该派官员向天地、社稷、太庙和历代皇帝陵墓报告这个消息。但是,除了天地、社稷、五方上帝这些大型祭祀活动外,其他的宗庙祭祀活动都暂时停止,等到先帝的牌位入祀太庙的仪式结束后再恢复。” 同一天,皇上命令阁门使薛贻廓去契丹国报丧。 任命宣庆使韩守英负责皇宫的巡逻,内侍们分管各个宫殿的门,卫士们则负责保卫工作。阁门使王遵度负责皇城的巡逻,城内城外的巡逻人员都增加了,还增加了禁卫军,城门也加强了守卫,以防不测。
二十一号那天,一大帮大臣进宫,在东边偏殿见到了皇帝。宫门官宣读了皇帝的口谕,说:“先帝驾崩了,天下臣民都非常悲痛,对军队将领也要多加抚慰。”大臣们都跪下磕头高呼万岁,又痛哭了一阵才退下。当天,皇上三次上奏请开始处理政务,最后才被批准。
二十三号,把先帝生前穿戴的衣服首饰,还有那些珍珠衣服、玉匣、陪葬品,等等要放进棺材里的东西,都摆在了延庆殿,召集大臣们去看。第二天,就完成了入殓仪式。二十五年,有关部门在崇政殿西边走廊搭起了皇帝的御座,挂上素白的帘子。大臣们在殿门外按官职大小站好。皇上穿着丧服,没有带拐杖和孝布,由侍臣扶着上了御座。通事舍人领着大臣们进殿,面向西边站好队伍。等帘子拉开后,大臣们再次行礼,领头的奏报皇上万福金安,然后大家一起三呼万岁,然后退下。宰相们则按照礼仪上殿奏事。
三月一号,是“小祥”(丧礼中的一个仪式),皇上亲自祭奠,然后脱下丧服。大臣们进宫祭奠后就离开,然后去内东门,上表慰问皇上。从那天开始,每隔七天大臣们都要进宫一次,直到四十九天后才结束。十三号是大祥,皇上脱下丧服,但穿的衣服仍然是素色的,很朴素。
十四号,天文台说:“选个吉日吉时把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掉,四月一日丙时是个好日子。”十六号,负责修建陵墓的官员蓝继宗汇报说:“根据天文台的勘测,永安县东北六里处的卧龙冈很适合作为陵墓的地址。”皇帝就让雷允恭再去实地考察一下,然后把结果报上来。皇陵的规格是:深八十一步,边长一百四十步。陵墓的名字定为永定陵。九月十一日,皇帝召集大臣们到庆寿殿,一起看看要陪葬到皇陵里的东西,都是先帝生前用过的衣物、玩物和珍宝。皇帝和大臣们还讨论了关于天书的事儿,都说这是先帝尊崇道教,上天赐予的祥瑞,是属于元圣的,不能留在人间,应该一起放到永定陵里安放。二十三日,天书被送到了长春殿,皇帝上香,然后跪拜,并念诵祭文。二十四号,天书先送进陵墓,皇帝打开梓宫,读祭文,仪式结束后,就准备了各种仪仗队,既有吉庆的,也有哀悼的。百官穿着素服,到顺天门外,在板桥那里站好队伍,念诵祭文。仪式结束后,大家又去了西上阁门,上表表达慰问。十月十三号,皇陵的地宫封好了。十八号,负责丧葬仪式的官员到了京城。十九号,群臣到庆寿殿进行九次祭祀。二十三日,先帝的牌位被安放在太庙第七室。
嘉祐八年三月最后一天,仁宗皇帝驾崩了,英宗皇帝继位。丧葬的礼仪和修建永昭陵的事宜,都按照永定陵的规格来办。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四万六千七百名士兵来参与修建陵墓。负责修建陵墓的官员石全彬负责制作梓宫,画好图样呈给皇帝过目,皇帝下令一定要结实耐用,不要过分华丽。户部请求从内库拨款一百五十万贯,绸缎二百五十万匹,白银五十万两,用于陵墓的修建和赏赐。皇帝派使者向辽国和西夏通报了这个消息,并送去了先帝的遗物。还派使者到全国各地宣布这个消息。同时,皇帝还向天地、社稷、宗庙、宫观等处报告了仁宗皇帝驾崩的消息,并宣布自己继位。皇帝还把一些遗物赏赐给了朝廷官员、宗室成员和亲近的大臣们。
五月的时候,翰林学士王珪提议说:“给皇帝上谥号这事儿,应该先让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以及其他部门三品以上的官员,在南郊祭天的时候一起商量决定,然后一起上奏。现在这规矩,只有那些写文章的官员才能参与讨论,然后直接下诏书,其他官员根本没机会参与,这不太符合祭天的礼仪啊!我打算先拟定先帝的谥号,希望陛下能下令让有关部门仔细查查以前的典籍,先在南郊祭天确定谥号,然后再让臣下们来讨论。”
七月,宰相以下的官员都住在尚书省,宗室的团练使以上官员都住在都亭驿,大家一起在南郊商讨谥号的事。八月,在福宁殿、天地、宗庙、宫观等地方都进行了祭告。
九月二十八日,打开灵宫,按照丧服制度,每天去祭拜一次,然后换上平常的衣服出来。十月六日,灵柩起运,皇帝亲自祭奠,灵柩被抬上龙车。祖庙祭奠完毕后,皇帝和皇太后一起步行走出宣德门,群臣在板桥送别。十五日,把灵柩安放在陵墓旁边。十七日,开放皇堂。十一月二日,虞主(指皇帝的父亲)的灵柩到了,皇太后在琼林苑祭奠,皇帝步行走到集英殿门口迎接,然后在灵棚前祭奠。七日,祭奠虞主。二十九日,把虞主的灵柩祔入太庙。按照汉朝的制度,虞主不立谥号,等到虞主的丧事结束之后,再举行大殓的祭祀。
礼部说:“按照以前的规矩,大祥之后要更换丧服,三月二十九日是大祥,到五月二十九日是禫,六月二十九日禫除,七月一日才能开始做吉利的事情,这些都按照圣旨执行了。但是我们仔细查阅了礼仪典籍,王肃认为二十五月就应该结束丧事,而郑康成认为是二十七月,《通典》采用了郑康成的说法,并且认为要到二十七月底才算结束丧事,也就是说二十八月才算结束丧事,二十九月才能开始做吉利的事,这说法好像有点问题。天圣年间,《更定五服年月敕》规定是二十七月,现在士庶百姓也都遵循这个说法。但是三年之丧,从天子到百姓都一样,不应该有区别。我们建议三月二十九日为大祥,五月择日为禫,六月一日开始做吉利的事情。”于是大祥那日,皇帝不临朝,开封府停止处决死刑犯以及禁止屠宰,一直到四月五日。待制、观察使以上官员以及宗室管军官员每天都要去祭奠,二十八日所有官员一起入宫祭奠,二十九日禫除,群臣都去慰问。
宋英宗在治平四年正月初八驾崩了,神宗皇帝继位。正月十一日,举行大殓仪式。二月三日,把英宗皇帝的灵柩安置妥当。四月三日,上奏请定谥号。四月十八日,在福宁殿宣读并颁布谥号。七月二十五日,开启灵柩。八月初八,灵柩起运。八月二十七日,葬于永厚陵。
按照礼部规定的礼仪:百官穿好丧服后,骑着裹着布的马鞍和马镫。小祥之日仪式结束后,官员们脱掉头冠、方裙和大袖衫。大祥之日仪式结束后,戴上素纱软脚幞头,穿着素服,骑着黑色的马鞍和马镫。服丧期满后,戴素纱幞头,穿常服,系黑色腰带。过了两天,换上吉服,摘掉佩鱼。负责送葬的虞主到达墓地掩埋完毕,其余五位虞主都在路上,四位虞主则在集英殿。按照惯例,赦免了东京、西京、京畿地区以及郑州、孟州等地的罪犯。
宋神宗在元丰八年三月初五驾崩了。三月十三日,举行大殓,皇帝也穿上了丧服。三月十七日,举行小祥仪式。四月一日,服丧期满。七月初五,在南郊上奏请定谥号。九月初八,在福宁殿宣读并颁布谥号宝册。九月二十三日,开启灵柩。十月初一,灵柩起运。十月二十一日,葬于永裕陵。十月二十九日,虞主到达。十一月一日,在集英殿举行虞祭。从填土开始,六位虞主都在路上,太常卿代理祭祀,三位虞主在殿内行礼。十一月四日,举行哭祭仪式。十一月五日,神宗的牌位被祔入太庙。
范祖禹那个秘书说:“古代圣明君王制定的礼仪,规定君主穿的丧服和臣子父亲去世时穿的一样,都是斩衰三年,这主要是因为担心臣子不尽心尽力地侍奉君主,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规范人情世故。从汉朝开始,不仅臣子不穿丧服了,就连皇帝也不再守三年丧了。只有咱们大宋朝,从祖宗以来,虽然朝廷表面上用的是一个月就结束服丧的制度,但皇宫里还是实行三年之丧。再说,一个月就结束服丧的制度,以前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皇帝自己都不穿丧服啊!现在大臣们一个月就完事,而皇帝却实行三年之丧,所以十二天小祥,一个月又小祥,二十四天大祥,两个月又大祥。这‘练’和‘祥’哪能两次啊?既按天算,又按月算,这礼仪根本没依据啊!两个月大祥,一个月半禫,‘禫’是祭祀的名称,不是丧服的颜色啊!现在却要穿丧服三天后才禫,这礼仪也太不规范了!服丧期满后,到下葬还要再穿丧服,这没办法不穿啊!把神主祔入太庙后就恢复正常生活,这都八个月了,就立马恢复正常,什么都可以穿戴,这礼仪也太随便了!一个月就结束服丧的制度,沿袭已久,现在也改不了了,那就应该让大臣们穿朝服,就和现在这样,还没除掉丧服,等到期满再穿丧服,逐渐减轻丧服的等级,再过两个月再穿丧服,然后就脱掉丧服,其他的就按照君主的服饰来穿戴就行了。至于禫,不用再穿丧服,只要还没恢复正常生活,直到小祥,然后就可以穿戴一切了,这样三年之丧的制度就差不多和古代一样了。”皇上就下令让礼部官员详细讨论。
礼部尚书韩忠彦他们讨论后说:“朝廷的典礼,要根据时代变化而调整,不必完全遵循古制。如果要完全按照古代圣王制定的礼仪,那是不可能的,那就应该以祖宗的旧例为准则。现在有人建议让大臣们服丧三年,民间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即使过了山陵,也不脱掉丧服,这大概是想效仿古制。但是,古代圣王关于丧葬的典章制度很多,如果一定要完全遵循古制,那可不仅仅是上面说的那些。既然不能完全遵循古制,那就应该遵循祖宗的旧例和先帝的遗制。”皇上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神主入太庙,这月是冬至,百官都上表祝贺。崇政殿说书程颐说:“神宗皇帝的丧事还没结束,节气变化,大家心里都很思念,恐怕违背了守丧的礼仪,不能以身作则教化天下。请求把祝贺改为慰问。”皇上没同意。
绍兴四年,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请求把永裕陵附近老百姓的坟墓迁走一千三百多座,说是为了方便祭祀。皇帝说:“迁坟会不会打扰到他们?如果没什么妨碍,那就别迁了。如果真的影响祭祀,那就给每家钱,用来安葬。”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哲宗皇帝驾崩了,徽宗皇帝登基。新皇帝下令,皇陵的制度都按照元丰年间的标准来办。七月十一日,开始修建陵墓。二十日,哲宗皇帝的灵柩出发。八月八日,葬在了永泰陵。九月九日,祭祀完毕,百官都穿着吉服,按照惯例办事。
太常寺(古代掌管礼仪的部门)说:“太宗皇帝继承太祖皇帝的皇位,兄弟俩关系很好,虽然服丧时间按照制度缩短了,但实际上是穿了三年丧服,以此来强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公除(丧期结束)以后,其他的事情都按照规制来办,这都记载在史书里。现在皇帝继承哲宗皇帝的皇位,实际上是继承了先帝的江山,已经按照开宝年间的规矩,为哲宗皇帝穿了重孝。现在神主已经入祀了,百官的服饰都换成了吉服,皇帝的服饰也应该按照太平兴国二年时的规矩来办。”
礼部(古代掌管礼仪的部门)说:“太平兴国年间,宰相薛居正上奏说:‘公除以后,其他事情都按照规制来办,唯独下令演奏音乐,实在不合适。’也就是说,公除以后,除了不演奏音乐外,其他的都从丧服换成了吉服,道理很清楚。现在皇帝应该穿常服,戴素纱展脚幞头,穿淡黄色的衫子,系黑色的犀牛皮带,请下令相关部门制作。”宰相们同意礼官的意见,于是皇帝下令等服丧期满再穿吉服。
当时皇帝的诏令没有经过门下省(古代负责审核诏令的部门),直接交给相关部门执行。给事中龚原(古代谏官)说:“丧葬制度是朝廷的大事,现在不经过门下省就下令,这是违反制度啊!臣下为君主服三年丧,古来没有改过的。再说,陛下以前讨论服丧的事情,礼官们意见不统一,陛下看穿了他们的阴谋诡计,服丧制度才得以纠正。现在却不得不听从他们的意见,我替陛下感到惋惜啊!开宝年间,全国各地还没平定,战争还没结束,祖宗们都忙着处理政事,哪有时间顾及这些,当时的服丧制度是权宜之计,不是祖宗的规矩!”龚原因为直言进谏被贬官,去南康军当知军(地方长官)。于是皇帝下令,按照元朝的规定,服丧三年,并且修改了元符三年九月“自小祥从吉”的命令。
1125年四月初几号,宋徽宗在五国城死了。两年后,也就是1127年正月,去探望的使者何藓他们回来报告了这个消息。宰相们赶紧进宫见皇上,宋高宗当时悲痛欲绝,又哭又叫的,一整天都没吃东西。 张浚等大臣极力劝说,他才勉强喝了一点米粥。 他在行宫里按照丧葬礼仪穿上了孝服,文武百官每天早晚都要到行宫去吊唁。从听到宋徽宗去世的消息到小祥(丧葬仪式之一),百官每天早晚都要去;从小祥到禫祭(丧葬仪式之一),百官每天早上要去一次。 太常寺的人说:“以前的规矩,边疆州郡的军队是不允许举哀的。但是,那些大帅都是国家的肱骨之臣,休戚与共,他们的将领们也都非常悲愤,所以应该让他们在驻地,从副将以上都穿上孝服,每天早晚都要去吊唁,在军营里举行哭丧仪式。” 然后,皇上就派徽猷阁待制王伦等人去迎接徽宗的灵柩。
我听说邵州的胡寅上了一道奏章,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三年丧期,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一样。汉孝文帝自己都非常节俭,用一个月代替三年,一直沿用至今。您为了方便自己而忘记了父母,大臣们为了方便自己而忘记了君主,心里明明知道不对,却不愿意改变。就算从一般的礼仪来说,这样做也不合适,更何况现在情况特殊,又该如何呢?皇上您想想,先帝和先皇后蒙受尘埃,被迫北逃,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再也回不来了,这都是完颜宗翰的错,这可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啊!按照礼法,仇恨不报,丧服就不能除掉,应该睡在草席上,枕着兵器,永远怀着仇恨。原因是,天下虽然很大,事情虽然很多,都没有父子之恩、君臣之义重要。我看到某月某日的圣旨,说是按照朝廷旧例,用一个月代替三年,我认为这绝对不对!就算从普通的礼仪来说,也应该先有先帝的遗诏,才能遵照执行。现在先帝根本没有留下遗诏,您却下旨照旧例一个月就完事,这“以日易月”,完全是您的意思。先帝在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穿衣吃饭,就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了,生病吃药,肯定没有足够的供应,去世后,寿衣被褥,又怎么可能齐全?棺材下葬的地点在哪里都不知道呢?茫茫沙漠,守灵是为了谁呢?我希望皇上您能想想这些,这简直是残酷的折磨,让人难以承受!就算不能按照《春秋》的记载报仇雪恨,等到报仇后再除丧服,也应该效仿汉景帝,把丧期定为三年。否则,本来就应该终身服丧,却在二十七天就除服,这不仅轻慢,而且更加轻慢,这绝对不是圣人应该做的!
胡寅这奏章说得真是情真意切啊,他认为为了方便而草率地结束丧期,是对先帝先后的不敬,也是对传统礼仪的亵渎,更重要的是,忽略了与金国的血海深仇。他恳请皇上重新考虑,至少应该遵守三年之丧的传统,以表达对先帝先后的哀思和对金国的愤怒。他把家国大义和个人情感都考虑进去了,这奏章的分量可真不轻啊。
他说:“虽然守孝三年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军务紧急,所有的事情都得您来决定。所以,按照古代的丧葬礼仪,有些做法就没办法执行了。现在可不是安安稳稳、什么事都没有的时候,而是要拿起武器打仗的时候啊!你看,鲁侯在周公去世的时候,徐夷就趁机作乱,东郊的祭祀都停了,鲁侯穿着丧服就带兵打仗了,孔子还认可了他的做法呢。现在咱们的军队已经严阵以待,正要北上征讨,这么多重要的事情,哪一件不是军务?皇上您直接下决定,稍微变通一下礼仪,守孝期满后,您穿着丧服上朝,这跟孔子的做法一样,完全没问题。
如果您同意,那就请您直接下诏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恭敬地追念太上皇和宁德皇后,他们生养了我,大恩大德没法报答,我想要尽孝,却还远远不够。皇上的銮驾远征,不幸发生了意外,噩耗传来,我的悲痛之情难以言表。我想念父母的慈祥面容,却再也见不到了,仇恨未报,我怎能忘记?虽然现在国家大事紧急,不能按照常规的丧葬礼仪来办,但是穿着丧服带兵打仗,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日复一日,我心里实在难受,这三年守孝,是我自己决定的。穿着丧服带兵,况且我还有处理政务的权力,我会把这个决定昭告天下,表达我的哀思。请有关部门讨论一下,把具体的礼仪方案拿上来。如果有人敢阻拦,那就是让我这个做儿子的忘记了孝道,要按大不敬的罪名处罚他!’皇上您亲自写下这道诏书,发布出去,就能让天下人都耳目一新,从而感化天下,上天也会保佑您的。” 他接着说, “臣下非常希望皇上能这样做。”
六月,张浚想给徽宗皇帝上谥号,这事儿要在南郊举行。户部尚书章谊他们就说了:“棺材还没运回来呢,现在就操办谥号的事儿,不合规矩啊!咱们照着景德元年明德皇后那样办吧,先举行埋葬、虞祭、祔庙的仪式。就跟嘉祐八年、治平四年那样,先虞祭完了再哭丧,哭丧完了再祔庙,最好在小祥之前挑个好日子办。等棺材运回来后,就按照安陵的规矩,再改葬一次,不用再立虞主了。”皇上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九月初九,皇上正式给徽宗上庙号,叫徽宗。
过了九年,正月里,太常寺的人又来汇报了:“徽宗和显肃皇后的大祥日子快到了,虽然皇陵还没建好,但如果现在不先给陵墓起个名字,到时候春秋两季祭祀的时候,就没法写祭文了。所以,请皇上先给陵墓起个名字吧!”宰相秦桧他们就建议,给陵墓起名叫“永固”。徽宗和显肃皇后刚开始葬在五国城,十二年后,金人把他们的棺材送了回来。棺材快到的时候,皇上穿着黄袍坐上车子,亲自到临平迎接,上了船之后才换上孝服,百官都跟着他这么办。棺材运到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后,就安放在龙德别宫,皇帝和皇后的灵柩分放在不同的殿里。礼官们建议按照安陵的旧例,棺材一进国境,就用大棺材装着;相关部门提前准备好了衮冕、翚衣(皇帝的礼服),等棺材到了,就放进大棺材里,不用再重新整理了。
秦桧让侍从、台谏官员和礼官们一起商量这事儿。他说,灵柩既然回来了,应该隆重地修建陵寝,或者叫“欑宫”。礼部员外郎程敦厚巴结秦桧,单独上奏说:“如果还用以前的‘欑宫’这个称呼,就体现不出朝廷与金国和解的大诚意;如果用‘因山’这种正式的名称,又好像在掩盖亡国的事实。我觉得,咱们别弄虚名,应该展现出我们的诚意。”于是,工部尚书莫将他们就说:“史书上说,这一年不适合大规模的葬礼,咱们就照着明德皇后的例子,先暂时称作‘欑宫’吧!”皇上就同意了。八月迎接灵柩,九月出发,十月就建好了欑宫,位置在昭慈欑宫西北五十步的地方,占地二百五十亩。过了三年,又把陵墓的名字改成了“永祐”。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金国派人来了,带来了宋钦宗驾崩的消息。皇帝下令说:“朕要穿着斩衰三年,以表达哀痛之情。”当天,文武百官都穿着常服、系着黑带,不吃鱼,到天章阁南边的空地上列队站好,听候皇上的旨意。哭祭完毕后,依次到后殿门外登记,表达慰问,然后再去几筵殿焚香哭祭。六月,代理礼部侍郎金安节等人建议,按照以前的惯例,用天数代替月份来计算丧期,从五月二十二日开始设灵位,安奉灵位,到六月十七日举行大祥之礼。所有丧服,暂时保留,等待梓宫(皇帝的棺材)运回来。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七月,宰相陈康伯等人率领百官到南郊请求为钦宗皇帝上谥号,庙号钦宗,遥祭陵墓,命名为永献陵。其他的仪式都和徽宗皇帝的丧礼一样。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高宗皇帝驾崩了,孝宗皇帝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两天没吃东西。然后,他告诉宰相王淮,想不用“以日易月”的制度,像晋武帝、魏孝文帝那样实行三年的丧期,这样也不妨碍处理政务。王淮等人奏道:“《资治通鉴》记载,晋武帝虽然有这个想法,但后来也只是在宫中穿深衣、戴练冠而已。”皇帝说:“当时大臣们不能顺应他的美好愿望,所以司马光批评他。后来武帝最终还是想实行三年的丧期。”王淮说:“但后来也没能实行。”皇帝说:“我自己立个规矩有什么不可以呢?”王淮说:“上朝的时候,皇上穿着丧服,大臣们穿着吉服,合适吗?”皇帝说:“可以有等级差别啊。”于是,皇帝写了内批:“朕要穿丧服三年,大臣们就按照‘以日易月’的规定来办。具体该如何执行,让有关部门讨论。”然后下令,百官在“以日易月”的期限内,穿着丧服处理政务。
二十号那天,是小祥的日子,皇帝还没换掉丧服,王淮他们就请求皇帝按照礼制来办。皇帝哭着说:“大恩没法报答,实在于心不忍啊。”
第二天,皇帝的车驾回到宫里,皇帝穿着丧服坐上车辇,仪仗也都是素白的,军民们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哭了起来。皇帝下令,从今以后,每天要到梓宫前去烧香一次。皇帝想穿丧服,用素色的帐幔,还召集了辅臣和官员们商量,但是礼官奏报说:“穿麻衣戴孝三年,这在朝廷上不好操作。”奏章递上去了,也没得到批准。
十一月第一个戊戌日,礼官颜师鲁、尤袤等人又上奏说:“请求礼成之后,换上小祥的丧服,去掉手杖和麻布孝帽。禫祭礼毕之后,改穿素纱的软脚折上巾、淡黄色的袍子、黑色的银带。神主祔庙之后,再改穿黑色的幞头、黑色的犀皮带。如果去宫里烧香,就在宫里穿着丧服行礼,二十五个月之后再脱掉丧服。”皇帝批示说:“淡黄色的袍子,改成白色的袍子。”两天后的己亥日是大祥的日子,第四天辛丑日,禫祭礼完成了。第五天壬寅日,百官请求皇帝听政,但是皇帝没有答应。第八天,百官三次上奏,引用《康诰》里“被冕服出应门”的话来证明。第九天,皇帝准奏了。
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是驾崩百日,皇帝去宫里行焚香礼。二十一日,皇帝告诉辅臣说:“前天我召见洪迈,他看到我已经过了百日,还穿着粗布丧服,奏事也应该逐渐恢复正常了,现在应该像古人那样穿黑色的丧服,帽子可以用丝绸或罗纱做的。我觉得用罗纱不合适,如果用细布做就挺好。”王淮他们说:“平常的士大夫守孝过百日,帽子和衣服都用细布,出门见客的时候,就换成棕褐色的布衣。现在陛下却要实行前所未有的礼制,这足以成为万世之法。”皇帝又问:“晚上值班的官员怎么办呢?”王淮说:“布帽子、布背心就是平常的衣服。”皇帝不认同这个说法。从那以后,每当皇帝在延和殿上朝,就只穿白色的细布折上巾、布衫,去宫里的时候才穿丧服戴孝帽,拄着拐杖。
三月壬子日,启欑,皇帝穿上了最初的丧服。甲寅日,发引。丙寅日,掩欑。甲戌日,皇帝亲自进行了第七次虞祭。大臣们说:“虞祭是吉礼,应该穿靴子和袍子。”皇帝说:“就穿布折上巾、黑带、布袍就行了。”
二十号,星期几记不清了,反正那天是把皇上的牌位放到宗庙里去了。当天皇上发了道圣旨,说:“我之前下令要穿丧服三年,但是大臣们老是请求我上朝换衣服,所以我就在内殿穿着素服处理政务。虽然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等把牌位放到宗庙之后再按照他们的意思办,但是查阅了典礼规制之后,心里还是不太踏实,最终还是决定按照三年服丧的制度来办,这在近代可是少有的啊!你们都应该理解我的意思,别再提这事儿了。” 大臣们一听,立马闭嘴了。其实啊,这三年服丧的决定,完全是皇上自己下的,那些当权的大臣们都主张只服丧一个月。谏官谢锷和礼官尤袤心里明白这不行,但也不敢直说。只有负责修订诏令的官员沈清臣,又上书请求皇上:“希望您能坚持‘只在内殿处理重要政务’的决定,将来把牌位放到宗庙之后,就预先写好圣旨,明确表示要完成三年丧期的决心,这样就能堵住那些大臣们以后的奏章,别再让他们来请求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您的孝心,给百官做个榜样,也让天下人都知道。”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下令说:“皇陵的修建要按照遗诏,一切从简,所有的费用都从内库支出,不能占用各部门的日常经费。各地的官员们,只准上报慰问的奏章,其他的礼节都免了,不许借着给皇陵送东西的名义,献上什么礼物。”皇陵的名字叫永思陵。
绍熙五年六月九日,孝宗皇帝驾崩了。太皇太后下令,皇帝因为生病,就在内宫里穿丧服,太皇太后代替皇帝举行丧礼。
公元1196年,六月九号,大祥之礼完成了。八月十六号,要举行禫祭。当时的光宗皇帝身体不好,没办法亲自主持丧事,所以宁宗皇帝代为服丧。宁宗想等大祥礼结束后再继续服丧两个月,他说:“我只是想把丧礼的规矩都走完,至于这俩月,倒没那么计较。”
然后,监察御史胡纮就出来说话了:“孙子为祖父服丧,时间早就过了。现在有人想再继续服丧两个月,这依据是什么呢?如果说是嫡孙继承了主要服丧责任,那太上皇的身体虽然还没完全康复,但在宫里也已经按照礼制服丧二十七个月了,陛下您再服丧,岂不是丧事有两个孤儿一样?自古以来,孙子为祖父服丧,哪有这种说法?” 于是,皇帝下令让侍从、谏官、给事中一起讨论这事儿。
吏部尚书叶翥等人就说:“孝宗皇帝驾崩之初,太上皇身体不好,在宫里就按照三年服丧的礼制执行了。宁宗皇帝继位后,理应效仿古制,按照正规的丧服制度来服丧,之前相关部门在这方面考虑得不够周全。现在胡纮的奏章,引用了古代典籍,分析得很清楚,我们觉得他的意见很对。我们建议采纳他的建议,并参考一些典故:六月六号大祥礼结束,皇帝和百官都穿上了吉服;七月一日,皇帝到正殿祭祀祖庙。等到禫祭的时候,就让礼官按照历朝历代的礼仪来执行。”
后来,在四月庚戌日,皇帝下了一道诏书:“大臣们的意见虽然符合礼仪典章,但是我觉得,这和我对先帝的追思之情,还有一点出入。我之前已经向太皇太后禀报了此事,并当面请示了圣旨。太上皇虽然身体还没完全好,但宫里也已经按照三年服丧的礼制执行了,所以应该采纳大臣们的建议。我谨遵慈训,不敢违背。”
一开始,高宗皇帝驾崩,孝宗皇帝按照规矩服丧三年。等到孝宗皇帝去世的时候,有关部门建议,除了按照常规服丧的月份之外,可以采用漆纱浅黄色的丧服,说是沿袭绍兴年间以前的旧制。朱熹刚上任的时候,不同意这个说法,上奏说:“过去犯的错,现在没法改正了,但以后皇上驾崩,举行发引仪式的时候,应该恢复穿戴初丧时的丧服,至于具体怎么改,还有商量的余地。希望皇上明令礼部官员仔细查阅礼仪律法,提前制定好方案。官员、军队和百姓的丧服,也应该有所规范,别搞得过于奢华铺张。”后来,皇上就下令全国官员都穿凉衫办公,这就是朱熹建议的结果。
朱熹上奏的时候,他的学生里有人表示怀疑,但都没能驳倒他。后来朱熹读到《礼记正义·丧服小记》里“为祖后者”这一条,才在自己的奏章后面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根据《五服年月格》,穿斩衰服要服丧三年,嫡孙为祖(指承担祭祀责任的人),这个说法很明确,但《礼经》里没写,只有《传》里说:‘父亲死了,而承担祭祀祖先责任的人,要穿斩衰服。’可是找不到经文依据,不知道是什么依据。但《小记》里说:‘祖父死了,而承担祭祀祖母责任的人,要服丧三年。’可以以此类推。至于‘为祖后者’这一条下面,奏章里引用的《郑志》,里面有‘诸侯的父亲有疾病不能处理国政,也不能料理丧事’的问题,郑玄回答说‘天子、诸侯的丧服都是斩衰’。这就说明,父亲还在世,而承担国家祭祀祖先责任的人,也要穿斩衰服。我当时上奏的时候,没有文字可以参考,也没有朋友可以请教,所以只能大概根据礼仪律法来写。我也怀疑父亲还在世不应该承担祭祀责任,当时没有明确的证据,只能根据礼仪律法和人情世故大概地回答,心里一直不安。回家后仔细查阅典籍,才看到这个说法,终于可以安心了。才知道学习不深入研究,危害如此之大。《礼经》的文字,确实有所缺失,还需要后人来补充完善。如果当时没有郑康成,这件事就永远无法解决,不能简单地说古经的规定,一个字都不能增减。”后来,皇上在永思陵下宫的西边修建了奉安宫,上陵的名字叫做永阜陵。
庆元六年,光宗皇帝驾崩,上陵名为永崇陵。
嘉定十七年,宁宗皇帝驾崩,上陵名为永茂陵。
景定五年,理宗皇帝驾崩,上陵名为永穆陵。
咸淳十年,度宗皇帝驾崩,上陵名为永绍陵。
从宋孝宗开始,朝廷虽然实行官员轮换的制度,也就是一个月就换一批人,但皇宫里还是坚持三年守孝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