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诗乐。古代的诗乐,就是以诗歌为基础的音乐。孔子那一套礼乐制度,最早就是从《诗经》开始的。《礼记》里就说了:“十三年学乐,诵诗。” 唱歌跳舞,能培养人的性情和血气,所以古代人才容易培养出来。宋朝的时候,湖州学派兴起,那些老先生们觉得当时诗歌的吟诵有点冷清,就选取了《诗经》里的《二南》和《小雅》几十篇,配上乐器演奏,让学生每天都唱。从那以后,吟诵诗歌就成了儒生们比较重视的事儿了。张载还曾经想把这套东西推广到朝廷,在郊庙祭祀的时候演奏,朱熹后来还写了诗歌,把它编进了礼仪教材,让后来的学生学习。

接下来,咱们说说《小雅》里的歌。 《小雅》里一共六首用来唱歌的诗。朱熹说过,《礼记》里说:“大学一开始教,晚上就练习《小雅》里的三首诗。” 指的就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这些诗都是描写君臣宴饮的,让初学者学习,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上下和谐相处。古代乡饮酒礼和燕礼上,都会唱这三首诗。等到笙乐加入的时候,会在六支笙之间穿插着唱《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这三首。不过,这六支笙的歌本来就没有歌词,现在连声音都找不到了。《小雅》是诸侯的音乐,《大雅》和《颂》才是天子的音乐。

最后,再来说说《诗经》里的《二南》和《国风》。《二南》和《国风》里,也有六首用来唱歌的诗。

朱熹说:“《周南》和《召南》,是正统的开始,是王权教化的基础。” “所以,它可以用在乡里,也可以用在国家。” 《乡饮酒礼》和《乡射礼》里写着:“合乐,演奏的乐曲是:《周南》里的《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里的《鹊巢》、《采蘩》、《采苹》。” 《燕礼》里也说:“然后唱歌助兴。” 就是这六首诗。合乐,就是唱歌跳舞,各种乐器一起演奏。 《周南》和《召南》,是古代宫廷里演奏的乐歌。《关雎》讲的是后妃的品德,《鹊巢》讲的是国君夫人的美德,《采蘩》讲的是夫人不失职守,《采苹》讲的是卿大夫夫妇能够遵守法度。 夫妻之道,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是王权教化的开端,这六首诗,就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国君和他的臣子以及四方来宾宴饮的时候,就用这些诗来演奏助兴。

《小雅》里的诗,比如《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这些都用黄钟清宫的调子。(老百姓都叫它正宫调。)

《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国风》里的诗,比如《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苹》,这些都用无射清商的调子。(老百姓都叫它越调。)

朱熹说:“《大戴礼记》上说,《诗经·国风》里雅乐有二十六篇,其中八篇可以唱歌,八篇废弃了不能唱,这本书里记载的内容有不少错误。汉朝末年,杜夔传下来的旧雅乐只有四首:一首是《鹿鸣》,一首是《驺虞》,一首是《伐檀》,还有一首是加上的《文王》诗,这些都是古代的音调和词句。后来,新的歌词出现了,旧的曲调就废弃不用了。唐朝开元时期乡饮酒礼,出现了这十二篇的名称,但是它们的曲调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这个谱子,据说就是开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声音。古代的音调早就消失了,不知道当时那些乐师是怎么考证然后做出来的。我私下里怀疑,古代的音乐有唱和叹两种表现形式。‘唱’,就是发出歌声;‘和’,就是跟着唱。除了诗词之外,应该还有叠字、散音之类的,用来表达音乐的趣味。所以汉晋时期旧曲的传谱已经失传了,即使歌词还留着,世人也无法补全。这个谱子直接用一个音符对应一个字,这样《诗经》里的每一篇都可以唱了。而且它用清音作为调子,似乎也不是古代的办法,但是古代的音调已经无法考证了,姑且保留这个谱子,让大家对古代声乐有个大概的了解,希望懂音乐的人能够进一步研究。”

朱熹接着说,这谱子虽然简单粗暴,一个字配一个音,让所有诗经都能唱,但用清音做调子,恐怕也不是古法。不过,古乐失传已久,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准,就先留着这个谱子,让后人有个参考吧,希望以后有懂音乐的人能研究研究,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琴是所有乐器里最棒的,要说享受音乐的乐趣,那琴就更胜一筹了。琴的音色是由丝弦发出的,丝弦是琴的灵魂。在各种乐器中,琴的品格最高尚。《白虎通》里说:“琴,是为了禁止邪恶,用来端正人心的。”所以,其他乐器都应该算是琴的侍女。

不过,金、石、竹、匏、土、木这六种乐器,都有它们固定的音高;而皮革类乐器容易受潮湿的影响,丝弦的松紧又难以控制,所以这两种乐器的音高很难稳定。至于鼓,它根本就达不到五声音阶的要求,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有丝弦能完整地包含五声音阶,而且变化无穷。五弦琴出现在虞舜时代,七弦琴出现在周文王、周武王时代,这是琴最古老的制式。后来琴弦的多少有所增减,变化很多。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制作只有两根弦的琴,用来象征天地,叫它“两仪琴”,每根弦上都有六个柱子。还有一种十二弦琴,象征十二律,它能发出所有相应的音高。宋太宗的时候,在雅乐的琴上加了三根弦,成为九弦琴,演奏时可以转调进入大乐的十二律,高低音和谐统一。大晟乐府曾经取消了一、三、七、九弦,只留下五弦,认为这样才能得到五音的正声,是各种琴中最优秀的。现在又都用上了。太常寺规定的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征周天的度数。

姜夔在《乐议》里把琴分为三个区域:从一晖到四晖是上准,长四寸半,象征黄钟律的半音;从四晖到七晖是中准,长九寸,象征黄钟律的正音;从七晖到龙龈是下准,长一尺八寸,象征黄钟律的倍音。这三个区域都能发出十二律的全部音高,通过按弦和在琴弦上加木块来取得。但是必须转弦才能符合本律所用的音名,如果不转弦,就会误触到散音,跑到别的律上去了。每一根弦都能发出三十六个音,都是自然生成的。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的转弦和调音方法,都有图解说明:

《五弦琴图说》里说:“琴是古老的乐器,用的都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正音,所以用五根弦来配合这些音。其他的变音,只用古乐中的清商,叫做侧弄,不属于雅乐。”

《七弦琴图说》里说:七根弦一起拨动,然后在第十个辉度(指音高等级)上找对应的回响。比如说用宫调,五弦的第十个辉度对应七弦拨动的音,四弦的第十个辉度对应六弦拨动的音,二弦的第十个辉度对应四弦拨动的音,大弦的第十个辉度对应三弦拨动的音。只有三弦不一样,它退去一个辉度,在第十一个辉度上对应五弦拨动的音。古今都没人明白这个道理。我私下认为,黄钟、大吕一起用慢角调,所以大弦在第十一个辉度上对应三弦拨动的音;太簇、夹钟一起用清商调,所以二弦在第十二个辉度上对应四弦拨动的音;姑洗、仲吕、蕤宾一起用宫调,所以三弦在第十一个辉度上对应五弦拨动的音;林钟、夷则一起用慢宫调,所以四弦在第十一个辉度上对应六弦拨动的音;南吕、无射、应钟一起用蕤宾调,所以五弦在第十一个辉度上对应七弦拨动的音。琴弦的长度和琴弦粗细搭配,都有各自的顺序。

《九弦琴图说》里说:琴弦有七根的,有九根的,实际上都是基于五根弦。七弦是五弦的两倍,九弦是五弦的四倍,用的都是五音,也不会因为倍数增加而变成散音。有人想用七弦来对应五音和它的两个变音,用剩下的两根弦来做倍音,如果七弦对应七个音,那不就变成现在的十四弦琴了吗?《声律诀》里说:“琴瑟的四根弦,律法是上下相生的。”如果加上两个变音,那就和律法不协调了。有人问:这样的话,琴就没有变音了吗?我说:从木材上取音,变音的声音当然还在。把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放在一起说,总的来说,取对应音的方法,是把十二律平均分配,每个音都取琴弦辉度上的对应音,都按顺序排列。

话说古代啊,琴瑟是一对儿,琴有大中小,瑟也有雅瑟、颂瑟,这都是配套的。传说中的乐官夔,他可是制定瑟的标准规格的祖师爷:瑟的背板用桐木,腹板用梓木,全长九尺九寸,头尾各九寸,中间部分是八尺一寸,宽一尺八寸,琴码高一寸八分。瑟的内部安装九根横梁,这都是按照黄钟律的比例来的。横梁之间相互连接,让声音听起来浑厚饱满;瑟的头尾下方各有两个音孔,让声音更通透,这就像古书上说的“大瑟达越”那样。瑟的四个角都雕刻着云纹,象征着瑟的音韵来自云和山川。瑟的表面、头尾和腹板都涂上漆,用的是椅、桐、梓三种树木的漆。瑟一共装有二十五根弦,一根弦对应一个琴码,琴码高二寸七分。弦的颜色分五种,每种五根,依次是青、红、黄、白、黑,这样学习的人就方便选择弦了。瑟弦用八十一根丝线缠绕而成,再涂上红色,所以叫“朱弦”。这里说的尺,都是汉尺。瑟的弦一共能发出五种基本音,这五种基本音互相协调,再通过变调,一共能发出三十五种不同的音。加上十二律、六十均、四百二十声,瑟的音域就全覆盖了。夔对琴瑟的研究,大概就是这样细致入微的。

朱熹先生曾经和学生们一起讲解琴的演奏方法,他总结的定律方法是:用十二律,并以太史公的九分寸法为标准,通过增减来调整音高,确定十二律和五声的位置。古人演奏琴的时候,会用管乐器来校准琴弦的音高,比如先吹奏黄钟,然后用琴弦的黄钟音来配合,如果声音完全一致,再依次校准其他音,这样五声就都准确无误了。唐代人演奏琴,先用管乐器校准宫弦的音高,然后根据宫弦的音高,依次确定徵、商等其他弦的音高,上下相生,最终确定少商。下生的弦要隔两根弦取音,上生的弦要隔一根弦取音。所有弦的音高都应该这样确定。现在的人演奏琴太马虎了,不再用管乐器校准音高,音高全凭感觉,这已经不是古法了,“**十二律并用太史公九分寸法为准,损益相生,分十二律及五声,位置各定。**” “**唐人纪琴,先以管色合字定宫弦,乃以宫弦下生徵,徵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丝声皆当如此。**”

调琴的方法是这样的:散音(不按弦)的音高,隔四个品位就能得到二声(指琴上的音阶);中晖(琴上某个特定位置)也是这样,隔四个品位得到四声;八晖隔三个品位得到六声;九晖,按弦靠上的位置,隔两个品位得到四声,按弦靠下的位置,隔一个品位得到五声;十晖,按弦靠上的位置,隔一个品位得到五声,按弦靠下的位置,隔两个品位得到四声。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七弦要隔一个品位来调音呢?其实六弦都在十晖调音,只有第三弦在十一晖调音才准确。后来我琢磨明白了,七弦的散音是五声(宫商角徵羽)的标准音,而大弦(指琴上最粗的那根弦)代表着十二律的音位,也是其他弦散音校准的标准。所以,每根弦的五声音阶都是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的。六弦在十晖汇合,一与三对应的是角音和散角音;二与四对应的是徵音和散徵音;四与六对应的是宫音和散少宫音;五与七对应的是商音和散少商音;而第三弦和第五弦在十一晖汇合,对应的是羽音和散羽音。这些音的意义各有其对应,本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它们不会在同一个品位汇合。

旋宫(改变调式)的方法:古时候旋宫有“随月用律”的说法,现在说不用转动琴轸(调音的旋钮)和调整弦的松紧,只要按照旋宫的方法来按弦就可以了,恐怕这样笼统的说法很难让人理解。应该对每个宫调都明确规定,用哪个音作为主音,用哪根弦来演奏主音,用哪根弦来定律,这样才能详细具体。再根据《礼运正义》推演,每个律对应一个宫调,每个宫调有五个调式,而每个调式用律来定音,也各有方法。这才是琴学的纲领,但是很少有人讲到,真是个缺憾啊!应该画一张图,用宫调统领调式,用调式统领音阶,让它们的顺序、主次关系都井然有序。最好先画三张图:第一张,画出琴的形状、徽位、尺寸、散音的位置;第二张,标注按弦后的音和律的位置;第三张,标注泛音和律的位置。把这三张图放在宫调图前面,这样一看就明白了,可以作为万世之法!

观熹(指观熹先生)的论述,他对琴法的理解,从基础到精微,都阐述得非常透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识其大者”吧!

古时候,宫廷宴会上的音乐,从周朝就开始使用了。唐朝贞观年间,把隋朝的九部乐改进成了十部,用张文收创作的歌曲来演奏燕乐,配上管弦乐器。后来,坐部伎琵琶曲特别流行,汉朝的上林乐府和缦乐那些老规矩根本不管用了。宋朝初期,朝廷设立了教坊,引进了江南的音乐,但把坐部伎给淘汰了。此后,人们在旧曲的基础上创作新声,音乐越来越华丽。宋徽宗政和年间,朝廷下令用大晟雅乐在宴会庆典上演奏,在宫殿里进行试奏,补充了徵、角两个调,然后在全国推广。但是当时乐府的人上奏说:很多宫调都不正规,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粗俗音乐。后来让刘昺编辑了《燕乐新书》,也只是以八十四调为基础,根本不是雅乐,而且曲调低俗庸俗,甚至有人拿“君臣相乐”当借口。到了宋朝后期,社会风气日渐衰败,这种现象更加严重,都没法说了。南宋绍兴年间,开始裁撤教坊的乐队,宫廷宴会时,不再使用坐部伎。乾道年间,虽然继续沿用了一些乐器,但都是临时凑合的,朝廷官员的祝颂仪式,都力求庄重严肃。明确规定不再使用女乐,还下令子孙后代都要遵守这个家法。所以,南宋中兴时期的宫廷音乐,比以前更简朴了,但是其中体现君主德行的内容却更多了。

蔡元定曾经写过一本《燕乐》的书,考证了当时音乐的弊端,并想恢复古代音乐的本义,我现在摘录一些内容放在这里:黄钟用“合”字记音,大吕、太簇用“四”字,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无射、应钟用“凡”字,每个音都分清浊音。其中吕、蕤宾、林钟这三个音不能分清浊,中吕用“上”字,蕤宾用“勾”字,林钟用“尺”字。黄钟的清音用“六”字,大吕、太簇、夹钟的清音都用“五”字,然后根据音的高低和力度再细分。力度强的“五”字,指的是夹钟清音,俗乐把它当作宫音。这就是古代记音时,用律尺、律数和文字来记录乐音的大概方法。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七个音阶:宫、商、角、徵、羽、变徵、闰。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跟古代的雅乐是一样的。只有变徵这个音,在十二律中阴阳位置跟别的音不一样,所以叫它“变徵”。而闰呢,因为七个基本音里没有它,它是从多余的音里取出来的,所以叫“闰”。“四变”这个音,跟宫音正好相对,所以也叫宫。不过,民间音乐里,却把闰当成主要的音,还把闰和变徵一起用,所以闰虽然叫角,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角。这就是七个音高低大概的情况。

接下来,咱们说说声音是怎么来的。声音是从阳气来的,阳气从子时开始,到午时结束。燕乐(一种古代音乐)只用夹钟这个音来收尾四种音:宫、商、羽、闰。这里闰代替角,而真正的角音、变徵音、徵音,燕乐里都没用,只用夹钟来定音。这就是燕乐只用夹钟收尾四种音的大概情况。

最后,咱们说说这四种主要音的二十八个调式。宫音有七个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它们都从黄钟这个音开始。商音也有七个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商调、越调,它们都从太簇这个音开始。羽音也有七个调: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南吕调、仙吕调、黄钟调,它们都从南吕这个音开始。角音也有七个调: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商角、越角,它们都从应钟这个音开始。这就是这四种主要音的二十八个调式的大概情况。

我仔细研究了元定关于燕乐的论述,他认为燕乐的根本音律来自夹钟,用十二律加上四清,一共十六个音调,而夹钟是最清越的音调,也就是那种靡靡之音啊。看看它的根本音律,就能知道它的音乐是什么样的了。变宫、变徵本来就不是正声,却用变徵做宫调,用变宫做角调,这完全是扰乱了正声的秩序。像那种把夹钟宫叫做中吕宫,把林钟宫叫做南吕宫的,燕乐声调很高,实际上是把夹钟当成了黄钟来用。它收录的二十八个调,本来就是万宝常说的“非治世之音”,老百姓还在七角调的基础上各自加了一个音,音乐越来越放荡,以至于原来的调式都找不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就像风吹倒了草一样,难怪风俗日渐衰败!那些不正派的音乐和放荡的行为,会败坏人的聪明才智;淫靡的音乐和违背礼仪的行为,会败坏人的品德。让人身心都遵循正道,行其正义,这才是古代君子治理天下的根本啊!绍兴年间和乾道年间,教坊就渐渐荒废,最终没有再设立了。

教坊,从唐朝武德年间开始设立,衙门就设在皇宫禁门内。到了开元以后,教坊的人员越来越多。祭祀、大朝会的时候,就用太常雅乐;逢年过节的宴享,就用教坊各个部门的音乐。以前有宴乐、清乐、散乐,本来都属于太常寺管辖,后来逐渐归属教坊,教坊下设立部和坐部两个部门。宋朝初期沿袭旧制,设立了教坊,一共四个部门。后来平定荆南,得到乐工三十二人;平定西川,得到一百三十九人;平定江南,得到十六人;平定太原,得到十九人;其他藩镇进贡的还有八十三人;太宗当藩王的时候,还有七十一人的乐队。这样一来,全国各地技艺精湛的乐工都集中到教坊了。

春秋节的时候,宫里要办三次大宴会,那场面可真是盛大!第一次,皇帝坐上宝座,宰相先敬酒,宫廷乐队奏起《觱栗》的乐曲,热闹非凡。然后皇帝赐酒给群臣,大家一起坐下喝酒,宰相喝完酒后,乐队演奏《倾杯乐》;百官喝完酒,就演奏《三台》。

第二次,皇帝又举起酒杯,群臣都站到席位后面,乐队奏乐,歌声响起。第三次,皇帝再次举杯,和第二次一样,之后就开始上菜吃饭了。第四次,各种杂耍表演都上场了,热闹极了!第五次,皇帝又举起酒杯,和第二次一样。第六次,乐工们出来致辞,然后吟诵一首诗,这叫“口号”,诗里都歌颂皇帝的功德和盛世景象,国内国外都传颂着皇帝的功德。乐工开始致辞的时候,群臣都站起来,听完致辞后,再行两次跪拜礼。第七次,演奏大型乐曲。第八次,皇帝举起酒杯,然后自己一个人在殿上弹琵琶。第九次,孩子们表演舞蹈,也致辞歌颂皇帝的功德。第十次,上演杂剧。表演结束后,皇帝起身去换衣服。

第十一 次,皇帝再次入座,举起酒杯,然后自己一个人在殿上吹笙。第十二次,进行蹴鞠比赛。第十三次,皇帝举起酒杯,然后自己一个人在殿上弹筝。第十四次,女弟子们表演舞蹈,也像孩子们一样致辞歌颂皇帝的功德。第十五次,上演杂剧。第十六次,皇帝举起酒杯,和第二次一样。第十七次,演奏鼓吹乐曲,有时候演奏的是法曲,有时候演奏的是《龟兹》乐曲。第十八次,皇帝举起酒杯,和第二次一样,然后宴会结束用餐。第十九次,吹响角号,宴会正式结束。

在御楼上赐酒的宴会和这三次大宴差不多。在崇德殿宴请契丹使臣的时候,就少了后半程的杂剧和女弟子舞蹈表演。每年上元节观灯的时候,楼前会搭建露台,台上演奏教坊乐,孩子们表演舞蹈;台南会搭建灯山,灯山前面有各种杂耍表演,山棚上演奏散乐,女弟子们表演舞蹈。其他的宴会、赏花、射箭、观稼,这些游幸活动,都只是奏乐行酒,只有庆典、祝寿以及将相入朝辞行赐酒的时候,才只奏乐。都知和色长两个人负责太官令,在殿上站着,来回走动,大宴的时候,酒和歌曲都要轮流进行,曲宴的时候,虽然宰相各自敬酒,但都用慢曲,并且演奏《三台》舞曲。

一共演奏了十八种调式,四十首大曲。第一个调式是正宫调,有三首曲子,分别是《梁州》、《瀛府》、《齐天乐》。第二个调式是中吕宫,有两首曲子,分别是《万年欢》、《剑器》。第三个调式是道调宫,有三首曲子,分别是《梁州》、《薄媚》、《大圣乐》。第四个调式是南吕宫,有两首曲子,分别是《瀛府》、《薄媚》。

第五个调式是仙吕宫,有三首曲子,分别是《梁州》、《保金枝》、《延寿乐》。第六个调式是黄钟宫,有三首曲子,分别是《梁州》、《中和乐》、《剑器》。第七个调式是越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伊州》、《石州》。第八个调式是大石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清平乐》、《大明乐》。第九个调式是双调,有三首曲子,分别是《降圣乐》、《新水调》、《采莲》。

第十个调式是小石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胡渭州》、《嘉庆乐》。第十一个调式是歇指调,有三首曲子,分别是《伊州》、《君臣相遇乐》、《庆云乐》。第十二个调式是林钟商,有三首曲子,分别是《贺皇恩》、《泛清波》、《胡渭州》。第十三个调式是中吕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绿腰》、《道人欢》。第十四个调式是南吕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绿腰》、《罢金钲》。

第十五个调式是仙吕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绿腰》、《采云归》。第十六个调式是黄钟羽,只有一首曲子,是《千春乐》。第十七个调式是般涉调,有两首曲子,分别是《长寿仙》、《满宫春》。最后一个调式是正平调,这个调式没有大曲,小曲的数量也不固定。 除了这十八个调式,还有十个调式没用上,分别是:高宫、高大石、高般涉、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钟角。

演奏乐器包括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觱栗、笛、方响、羯鼓、杖鼓、拍板。

首先,咱们来说说乐器和乐曲。法曲部有两个曲子,一个是道调宫的《望瀛》,另一个是小石调的《献仙音》。演奏用的乐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觱篥、方响和拍板。龟兹部也有两个曲子,都是双调的,一个叫《宇宙清》,另一个叫《感皇恩》。演奏用的乐器有觱篥、笛子、羯鼓、腰鼓、揩鼓、鸡楼鼓、鼗鼓和拍板。鼓笛部就简单了,就用三色笛、杖鼓和拍板。

接下来说说跳舞的队伍,每个队伍都有个名字,一共有十个队伍。小孩子组成的队伍总共有七十二个人,分十个队:第一个是柘枝队,穿五颜六色的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腰带;第二个是剑器队,穿五颜六色的绣罗短袄,戴交脚幞头,额头上戴着红罗绣的抹额,腰间佩带兵器;第三个是婆罗门队,穿紫罗僧衣,外面披着红色的挂子,手里拿着锡杖;第四个是醉胡腾队,穿红锦短袄,系着银鞢(音同“革舌”),戴毡帽;第五个是诨臣万岁乐队,穿紫、绯、绿三种颜色的罗缎宽衫,戴着装饰华丽的幞头;第六个是儿童感圣乐队,穿青色罗缎衫,系着勒帛,衣衫两角系在一起;第七个是玉兔浑脱队,穿四种颜色的绣罗短袄,系银腰带,戴玉兔冠;第八个是异域朝天队,穿锦袄,系银束带,戴着异域的帽子,手里拿着宝盘;第九个是儿童解红队,穿紫红色绣花短袄,系银腰带,戴着装饰华丽的花砌凤冠,还系着绶带;第十个是射雕回鹘队,穿印有雕花的锦缎短袄,系着银鞢(音同“革舌”),手里拿着射雕的盘子。

话说这支女子乐队,总共有153个人,分成了十个队:第一个队叫“菩萨蛮队”,穿的是红色窄袖衣服,戴着卷云冠;第二个队叫“感化乐队”,穿的是青色宽袖衣服,梳着背梳髻,系着绶带;第三个队叫“抛球乐队”,穿的是四色绣花的宽衫,系着银带,手里拿着绣球;第四个队叫“佳人剪牲丹队”,穿的是红色窄袖衣服,戴着金冠,手里拿着剪牲丹花(一种装饰品);第五个队叫“拂霓裳队”,穿的是红色窄袖衣服,披着碧霞帔,戴着仙冠,头上还系着红色的绣抹额;第六个队叫“采莲队”,穿的是红色宽袖衣服,系着晕裙,梳着云鬟髻,她们乘坐彩船,手里拿着莲花;第七个队叫“凤迎乐队”,穿的是红色窄袖衣服,戴着云鬟凤髻;第八个队叫“菩萨献香花队”,穿的是红色窄袖衣服,戴着宝冠,手里拿着香花盘;第九个队叫“彩云仙队”,穿的是黄色道袍,披着紫霞帔,戴着仙冠,手里拿着旌节和鹤扇;第十个队叫“打球乐队”,穿的是四色窄袖绣罗襦,系着银带,戴着裹着顺风脚簇花的幞头,手里拿着球杖。 大体上就是这样,具体情况还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除了这些乐队,还有很多其他的表演,比如蹴球、踏蹻、藏擫、杂旋、狮子舞、弄枪、铃瓶、茶碗表演、毡球、碎剑、走钢丝、上竿、翻筋斗、擎戴、拗腰、穿剑门、打弹丸等等。 锡庆院的宴会,诸位王爷用餐以及宰相设宴的时候,都会请第四部乐队去演奏。

建隆年间,教坊都知李德升创作了《长春乐曲》;乾德元年,他又创作了《万岁升平乐曲》。第二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美又创作了《紫云长寿乐》的鼓吹曲,用来在宫中演奏。太宗皇帝非常精通音律,前后自己创作的大小曲以及根据旧曲改编的新曲,总共有三百九十首。其中,大型乐曲就有十八首。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第一批曲子。这都是些啥呢?有正宫的《平戎破阵乐》,南吕宫的《平晋普天乐》,中吕宫的《大宋朝欢乐》,黄钟宫的《宇宙荷皇恩》,道调宫的《垂衣定八方》,仙吕宫的《甘露降龙庭》,小石调的《金枝玉叶春》,林钟商的《大惠帝恩宽》,歇指调的《大定寰中乐》,双调的《惠化乐尧风》,越调的《万国朝天乐》,大石调的《嘉禾生九穗》,南吕调的《文兴礼乐欢》,仙吕调的《齐天长寿乐》,般涉调的《君臣宴会乐》,中吕宫的《一斛夜明珠》,黄钟羽的《降圣万年春》,还有平调的《金觞祝寿春》。一共二十九首,听着就热闹!

接下来是第二批曲子,也是二十九首,曲风可能不太一样。这批曲子有正宫的《宴钧台》,南吕宫的《七盘乐》,仙吕宫的《王母桃》,高宫的《静三边》,黄钟宫的《采莲回》,中吕宫的《杏园春》《献玉杯》,道调宫的《折枝花》,林钟商的《宴朝簪》,歇指调的《九穗禾》,高大石调的《啭春莺》,小石调的《舞霓裳》,越调的《九霞觞》,双调的《朝八蛮》,大石调的《清夜游》,林钟角的《庆云见》,越角的《露如珠》,小石角的《龙池柳》,高角的《阳台云》,歇指角的《金步摇》,大石角的《念边功》,双角的《宴新春》,南吕调的《凤城春》,仙吕调的《梦钧天》,中吕调的《采明珠》,平调的《万年枝》,黄钟羽的《贺回鸾》,般涉调的《郁金香》,高般涉调的《会天仙》。 这名字一个比一个好听,听着就感觉很华丽,很盛大。

最后,还有琵琶独奏的十五首曲子,具体名字没说,咱们就先不展开说了。 总之,光听这曲子名字,就感觉这场演出规模很大,内容很丰富,各种曲牌都有,真是精彩绝伦!

哎,这唱的都是些啥曲儿啊,听听,有《庆成功》、《九曲清》、《凤来仪》、《蕊宫春》、《连理枝》、《朝天乐》、《奉宸欢》、《贺昌时》、《寰海清》、《玉芙蓉》、《泛仙槎》、《帝台春》、《宴蓬莱》、《美时清》、《寿星见》…… 好多好多,我记都记不住!

这小曲儿一共二百七十支呢!正宫调十首,分别是《一阳生》、《玉窗寒》、《念边戍》、《玉如意》、《琼树枝》、《鹔鹴裘》、《塞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流霞》。南吕宫调十一首,有《仙盘露》、《冰盘果》、《芙蓉园》、《林下风》、《风雨调》、《开月幌》、《凤来宾》、《落梁尘》、《望阳台》、《庆年丰》、《青骢马》。

中吕宫调十三首,听着就不少:《上林春》、《春波绿》、《百树花》、《寿无疆》、《万年春》、《击珊瑚》、《柳垂丝》、《醉红楼》、《折红杏》、《一园花》、《花下醉》、《游春归》、《千树柳》。仙吕宫调九首:《折红蕖》、《鹊度河》、《紫兰香》、《喜尧时》、《猗兰殿》、《步瑶阶》、《千秋乐》、《百和香》、《佩珊珊》。黄钟宫调十二首:《菊花杯》、《翠幕新》、《四塞清》、《满帘霜》、《画屏风》、《折茱萸》、《望春云》、《苑中鹤》、《赐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最后是高宫调九首:《嘉顺成》、《安边塞》、《猎骑还》、《游兔园》、《锦步帐》、《博山炉》、《暖寒杯》、《云纷纭》、《待春来》。

我的天,这么多曲子,这得唱到啥时候啊! 这可真是个庞大的曲库啊,光听名字就觉得好听! 我估计,这辈子都听不完吧!

话说这戏曲啊,曲牌可多了,我给你细细道来。先说这道调宫,一共九个曲牌:会夔龙、泛仙杯、披风襟、孔雀扇、百尺楼、金尊满、奏明庭、拾落花、声声好。

接下来是越调,八个曲牌:翡翠帷、玉照台、香旖旎、红楼夜、珠顶鹤、得贤臣、兰堂烛、金镝流。 这越调听着就挺好听的,名字也文雅。

然后是双调,这可是个大家族,足足十六个曲牌呢!宴琼林、泛龙舟、汀洲绿、登高楼、麦陇雉、柳如烟、杨花飞、玉泽新、玳瑁簪、玉阶晓、喜清和、人欢乐、征戍回、一院香、一片云、千万年。 这么多曲牌,够唱好几天了!

小石调就少一些,只有七个:满庭香、七宝冠、玉唾盂、辟尘犀、喜新晴、庆云飞、太平时。 名字都挺有意思的,听着就觉得挺吉祥。

林钟商曲牌有十个:采秋兰、紫丝囊、留征骑、塞鸿度、回鹘朝、汀洲雁、风入松、蓼花红、曳珠佩、遵渚鸿。 感觉这十个曲牌,听着就很有画面感,像是在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歇指调九个曲牌:榆塞清、听秋风、紫玉箫、碧池鱼、鹤盘旋、湛恩新、听秋蝉、月中归、千家月。 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很清静。

高大石调也有九个:花下宴、甘雨足、画秋千、夹竹桃、攀露桃、燕初来、踏青回、抛绣球、泼火雨。 这名字,听着就觉得很热闹。

大石调八个曲牌:贺元正、待花开、采红莲、出谷莺、游月宫、望回车、塞云平、秉烛游。 这几个曲牌,听着就感觉很有意境。

最后是小石角,九个曲牌:月宫春、折仙枝、春日迟、绮筵春、登春台、紫桃花、一林红、喜春雨、泛春池。 听名字就知道,这都是些描写春景的曲牌。

最后是双角,也是九个曲牌:凤楼灯、九门开、落梅香、春冰拆、万年安、催花发、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岛。 这名字,听着就觉得很喜庆。 这么多曲牌,要是都能学会,那可真是厉害了!

话说这戏曲啊,曲牌可多了去了,咱先说说这些:

高角九宫调,有《日南至》、《帝道昌》、《文风盛》、《琥珀杯》、《雪花飞》、《皂貂裘》、《征马嘶》、《射飞雁》、《雪飘飖》。这九个曲牌名,听着就挺有画面感的,是不是?一个比一个有诗意。

大石调也九个曲牌,《红炉火》、《翠云裘》、《庆成功》、《冬夜长》、《金鹦鹉》、《玉楼寒》、《凤戏雏》、《一炉香》、《云中雁》。这几个曲牌名,感觉更华丽一些,富贵人家用的曲调吧。

歇指调也是九个,《玉壶冰》、《卷珠箔》、《随风帘》、《树青葱》、《紫桂丛》、《五色云》、《玉楼宴》、《兰堂宴》、《千千岁》。这组曲牌名,听起来就清雅脱俗,像是仙气飘飘的。

越调九宫调,《望明堂》、《华池露》、《贮香囊》、《秋气清》、《照秋池》、《晓风度》、《靖边尘》、《闻新雁》、《吟风蝉》。这组曲牌,感觉有点江湖侠客的味道,洒脱不羁。

林钟调也是九个,《庆时康》、《上林果》、《画帘垂》、《水精簟》、《夏木繁》、《暑气清》、《风中琴》、《转轻车》、《清风来》。这组曲牌名,感觉是夏天用的,清凉舒爽。

仙吕调就厉害了,足足十五个曲牌呢!《喜清和》、《芰荷新》、《清世欢》、《玉钩栏》、《金步摇》、《金错落》、《燕引雏》、《草芊芊》、《步玉砌》、《整华裾》、《海山青》、《旋絮绵》、《风中帆》、《青丝骑》、《喜闻声》。这么多,够唱一天的了!

南吕调七个曲牌,《春景丽》、《牡丹开》、《展芳茵》、《红桃露》、《啭林莺》、《满林花》、《风飞花》。这七个曲牌名,一听就知道是春天用的,生机勃勃的。

中吕调九个曲牌,《宴嘉宾》、《会群仙》、《集百祥》、《凭朱栏》、《香烟细》、《仙洞开》、《上马杯》、《拂长袂》、《羽觞飞》。这组曲牌,感觉是用来描写宴会的,热闹非凡。

高般涉调九个曲牌,《喜秋成》、《戏马台》、《泛秋菊》、《芝殿乐》、《鸂鶒杯》、《玉芙蓉》、《偃干戈》、《听秋砧》、《秋云飞》。这组曲牌,感觉是秋天用的,有点萧瑟,但也有收获的喜悦。

最后是般涉调,十个曲牌,《玉树花》、《望星斗》、《金钱花》、《玉窗深》、《万民康》、《瑶林风》、《随阳雁》、《倒金罍》、《雁来宾》、《看秋月》。这组曲牌,感觉比较完整,有喜有悲,有盛有衰。

总之,这些曲牌,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黄钟羽七:有《宴邹枚》《云中树》《燎金炉》《涧底松》《岭头梅》、《玉炉香》《瑞雪飞》这七首曲子。平调十:还有《万国朝》《献春盘》《鱼上冰》《红梅花》《洞中春》、《春雪飞》《翻罗袖》《落梅花》《夜游乐》《斗春鸡》这十首曲子。

除了这些,还有五十八首是根据旧曲改编的新曲子。这些曲子用到的宫调包括:正宫、南吕宫、道调宫、越调、南吕调,以及《倾杯乐》《三台》;仙吕宫、高宫、小石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小石角、双角、高角、大石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高般涉调、黄钟羽、平调,以及《倾杯乐》;中吕宫的《倾杯乐》《剑器》《感皇化》《三台》;黄钟宫的《倾杯乐》《朝中措》《三台》;双调的《倾杯乐》《摊破抛球乐》《醉花间》《小重山》《三台》;林钟商的《倾杯乐》《洞中仙》《望行宫》《三台》;歇指调的《倾杯乐》《洞仙歌》《三台》;仙吕调的《倾杯乐》《月宫仙》《戴仙花》《三台》;中吕调的《倾杯乐》《菩萨蛮》《瑞鹧鸪》《三台》;般涉调的《倾杯乐》《望征人》《嘉宴乐》《引驾回》《拜新月》《三台》。 总之,宫调很多,曲子也很多,改编的也很多。

像《宇宙贺皇恩》《降圣万年春》这类歌颂太祖皇帝功德的曲子,大多是藩邸创作的,而且很多都秘而不宣,没流传出来。 《平晋普天乐》是平河东创作的,《万国朝天乐》是第二年创作的,这两首曲子在宫廷宴会上经常演奏。 不过,皇帝一心治理国家,从不贪图享乐,所以奏乐都很节制。雍熙年间初期,教坊使郭守中请求外放,皇帝只赏赐了他一些丝绸布匹就批准了。

宋真宗不喜欢郑声那种音乐,有时候也会听听其他的杂曲,但从没正式对外公布过。太平兴国年间,有个叫蔚茂的伶官经常参加宫廷宴会,有一次他听到鸡叫,殿前都虞侯崔翰问他:“这鸡叫声能谱成曲子吗?”蔚茂就根据鸡叫声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鸡叫子》。那时候民间创作新曲的人很多,但教坊(负责宫廷音乐的机构)却不用。

宋太宗创作的乐曲,从乾兴年间开始一直都在使用,一共十七调,四十八首曲子:黄钟、道调、仙吕、中吕、南吕、正宫、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吕、仙吕、双越调,黄钟羽。这些曲子,快慢不同的加起来有好几千首。还有法曲、《龟兹》、鼓笛三部,一共二十四首曲子。

宋仁宗特别懂音乐,他经常在宫里创作乐曲,然后赏赐给教坊,有时候也让教坊使创作呈献给他,一共创作了五十四首曲子,朝廷里经常演奏这些曲子。天圣年间,仁宗曾经问大臣们古代和现代音乐有什么不同,王曾回答说:“古代的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听的人都会感到心情舒畅。现在的音乐就不一样了,只是为了取悦人的耳朵和眼睛,却扰乱人心。从前那些皇帝沉迷享乐而导致亡国,大多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仁宗说:“我对这些声乐技艺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宫里宫外的宴会游乐,我都只是勉强应付而已。”张知白说:“陛下您德行高尚,外人哪里知道呢?我希望您能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作为时代政事的记载。”

大家都说太常寺的音乐是雅乐,但实际上从来没在正式宴会上演奏过,难道是因为正声不好听吗?其实音乐嘛,就是让人快乐的东西,虽然它的道理很微妙、很难懂,但只要演奏出来让人心情愉悦、平和,就不需要懂音乐的人也能感受到。现在太常寺用的钟、磬、埙、篪、搏拊这些乐器,还有舞蹈用的羽、籥、干、戚这些道具,都模仿古乐器,可演奏起来,听的人不知道这是音乐,看的人也觉得厌烦,难道古乐真的就是这样吗?孔子说“讨厌郑声”,恐怕是因为它扰乱了雅乐。所谓的扰乱,是指似是而非的东西。孟子也说“现在的音乐和古代音乐一样”,但太常寺的音乐和教坊的音乐却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前李照、胡瑗、阮逸他们重铸钟磬,隐士徐复就笑话他们说:“圣人是用乐器来表达声音,不是先不考虑声音而去改变乐器,这样能行吗?”李照、胡瑗、阮逸费了很长时间制作,最终也没做出什么成果。四川人房庶也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认为古乐和今乐的根本区别并不大,他大概的意思是:上古时代人们质朴,乐器和声音都很朴实,后来逐渐改变了。金石,就是钟磬,后来变成了方响;丝竹,就是琴箫,后来变成了筝笛;匏,就是笙,用竹管攒起来;埙,是泥土做的,后来变成了瓦做的;革,就是皮革做的乐器,后来变成了鼓;木,就是柷敔,后来变成了板。这八音,在当时很实用,但不懂音乐的人却认为庙乐中的镈钟、镈磬、宫轩是正声,而把夷部、卤部音乐一概视为淫声。殊不知,豪华的大车是从简单的木轮车发展来的,华丽的龙舟是从简单的树叶船发展来的,变化就是这样发生的。古代人吃饭用俎豆,后来改用杯盂;睡觉用簟席,后来改用床榻。如果圣人复活了,也不会抛弃杯盂、床榻,而回到俎豆、簟席的时代。八音的乐器,又岂能例外呢!孔子说“郑声淫乱”,难道是因为乐器不如古代吗?他是讨厌声音的变化罢了。

如果懂音乐的人,用现在的乐器,演奏出古代音乐的声音,去掉那些拖沓、繁琐、柔靡的声音,回归到平和、雅正的音调,那就能感动人心、引导和谐之气,不正是治世之音吗!所以说,世人所谓的雅乐,未必就和古代一样,而教坊演奏的音乐,也不全是淫声啊!在很多人热衷于改变乐器之后,只有房庶的观点如此独到,所以我保留他的话,等待真正懂音乐的人来评判。

教坊呢,原来是属于宣徽院管的,里面官职不少,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大小都知等等。到了天圣五年,又加了两个内侍当钤辖。到了嘉祐年间,皇上规定每个乐器类别的人数不能超过两人,乐队指挥也最多三个,有空缺就赶紧补上。当然,特殊情况皇上也可以下旨增加人员,只是得经过相关部门的讨论才行。使和副使每年都要检查一下戏曲,把乐工分成三等,如果宫里三殿需要人手,就从教坊里按等级补上。那些在各个部门服役了二十年或者年过五十的乐工,可以安排去当庙令或者镇将,这是正式的官职安排,他们就归太常寺管了。每逢天节、宝慈宫、庆寿宫的生日,皇子公主出生,总之国家的大事,教坊都要献上歌舞和词曲。

熙宁九年,教坊副使花日新提了个建议,他说:“现在的乐声太高亢了,很难找到合适的歌手来唱。方响(一种乐器)的音调也不对,其他的丝竹乐器都跟着它走调。应该把那些高亢尖锐的音调去掉,改用低缓平和的音调,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乐曲的准则。其他的丝竹乐器都按照这个标准来演奏,这样音律才能和谐,才能达到中和之气。”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十一月,他们在化成殿演奏了新的乐曲,皇上对身边的官员说:“乐声降低了一个音调,已经达到平和舒缓的效果了。”皇上还赏赐了三十架方响,并命令太常寺把仪仗队和卤簿(皇帝出行仪仗)的乐队也按照教坊的新标准来演奏。对了,顺便说一句,熙宁二年五月的时候,皇室宗亲中正五品以上官员不再借用教坊的乐人了,到了八年的时候又恢复了,允许他们学习和演奏音乐。

政和三年五月,皇上下了道旨意:“现在把《大晟乐》推广到教坊,让全国人民都能欣赏到,可以把新创作的乐曲也推广到全国。”八月,尚书省又说:“大晟府的宴乐已经拨归教坊了,以前那些在大晟府学习的乐工,原来的命令是让他们继续在大晟府学习,现在应该让他们都到教坊学习。”皇上同意了。到了四年正月,礼部又上奏说:“教坊的乐曲,春天有时用商声,孟夏有时用季律,这跟四时的顺序完全对不上。请求用大晟府制定的十二月音律来指导教坊的学习,并且请秘书省创作相应的歌词。”

宋高宗在建炎年间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就裁撤了教坊(负责宫廷音乐的机构)。后来到了绍兴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教坊,总共有四百六十个乐工,由内侍(皇帝身边的侍从)管理。到了绍兴年间后期,教坊又一次被裁撤了。

等到宋孝宗当皇帝的隆兴二年,到了天申节(孝宗的生日),要演奏音乐为皇帝祝寿。孝宗皇帝说:“一年到头,除了我和皇后的生日,其他时候根本用不着这些乐工,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们才好。”大臣们都说:“临时找些人凑合一下就行了,没必要专门设立教坊。”皇帝说:“好!” 乾道年间以后,每年都有北方的使臣来朝贡两次,这时候也需要用音乐演奏,但只是临时雇佣一些民间乐工,不再设立教坊,只让内务府提前二十天进行训练。

以前,宫廷演奏乐队的人数是:乐工三百人,百戏(杂技)一百人,百禽鸣(模仿鸟叫的表演)二人,儿童乐队七十一 人,女童乐队一百三十七人,筑球(一种球类游戏)队三十二人,起立门行(一种宫廷仪式表演)三十二人,旗鼓队四十人(以上人员都由临安府派遣);相扑(摔跤)二十一人(由御前忠佐司派遣)。后来,孝宗皇帝下令裁撤了儿童乐队和女童乐队,其他的都保留了。

云韶部,是黄门(宫廷乐队)的乐队。北宋开宝年间,平定岭南地区后,从广州挑选了八十个聪明伶俐的内侍,让他们在教坊学习乐器演奏,赐名为箫韶部。到了雍熙年间,改名为云韶部。每逢上元节看灯,上巳节、端午节看水上表演,都要让云韶部在宫中演奏。在冬至、元旦、清明节、春秋分社日这些节日,皇室成员在宫中宴饮射箭,云韶部也要演奏。云韶部演奏的大曲一共有十三首:一曰中吕宫《万年欢》;二曰黄钟宫《中和乐》;三曰南吕宫《普天献寿》,这首曲子也是太宗皇帝创作的;四曰正宫《梁州》;五曰林钟商《泛清波》;六曰双调《大定乐》;七曰小石调《喜新春》;八曰越调《胡渭州》;九曰大石调《清平乐》;十曰般涉调《长寿仙》;十一曰高平调《罢金钲》;十二曰中吕调《绿腰》;十三曰仙吕调《采云归》。乐器包括琵琶、筝、笙、觱篥、笛、方响、杖鼓、羯鼓、大鼓、拍板。以前还用傀儡演出杂剧,后来也不再补充了。

钧容直,说白了就是宫廷乐队。太平兴国三年,皇帝下令从军队里挑选擅长音乐的人,组建了一个乐队,叫“引龙直”。每次皇帝出巡或者游玩,这支乐队就骑马走在御驾前面演奏;要是皇帝在楼上看灯会或者赏酒,他们就坐上最豪华的车子。端拱二年,又从捧日、天武、拱圣这三个军队里选拔懂音乐的人,扩大了乐队的规模,还派宦官监督,甚至允许藩属国进贡乐工加入。淳化四年,乐队改名叫“钧容直”,取的是“钧天”的寓意,意思是上天的乐声。一开始,钧容直的乐工和云韶部(另一个宫廷乐队)是一起的。大中祥符五年,因为鼓手温用之的建议,又增加了“龟兹”部,规模和教坊(另一个大型的宫廷音乐机构)差不多了。他们主要负责皇宫和四座宫观里的音乐演奏。乐队有指挥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负责文书记录的一个人,还有两个内侍监领。

嘉祐元年,乐队编制是三百八十三人。六年后,又增加了四百三十四人,皇帝下令这就是正式编制,缺人就赶紧补上。七年,皇帝又下令,乐队里年龄超过五十岁或者服役超过二十四年的人,可以转去军队,到军头司任职。以前的钧容直演奏十六调,总共有三十六首大曲,鼓笛乐曲二十一首,还有很多其他的曲子。嘉祐二年,负责监领的内侍说,钧容直和教坊的乐队一起演奏,声音不协调。于是皇帝下令废除钧容直原来的十六调,改用教坊的十七调进行练习,虽然中间有一些增减,但大曲、快板、慢板等曲子,和教坊的都差不多啦。

绍兴年间,钧容直原来管辖四百人,杨存中请求恢复招募人员,暂时把编制定为原来的一半。后来听说招募过程比较混乱,皇帝就下令停止了。后来,因为乐队成员在服务皇帝方面有功劳,有人请求奖励他们,皇帝又下令只允许一次性发放赏赐,避免以后再有人抱有希望。绍兴三十年,皇帝又下令可以裁减钧容直的编制,让殿司(负责宫廷事务的部门)参照一等班直(一种宫廷侍卫)的编制进行调整,老弱病残的可以停职。教坊曾经以祖宗旧制为由,请求把一些人选入教坊,虽然暂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在绍兴三十一年,皇帝又下令教坊也要裁撤,让大家各自行事。

话说,当时宫里啊,东西班都有乐队,都是太平兴国年间选拔出来的,乐器就那么几种,主要是银字觱栗、小笛、小笙。这些乐队啊,平时跟着皇帝的车驾演奏,要是皇帝出巡,晚上就在行宫的院子里演奏。

各路军队里也都有擅长音乐的人,每当皇帝亲自祭祀回宫,这些军乐队就穿着红绿色的衣服,从青城一直排到朱雀门,站在御道两旁演奏迎接,那声音啊,能传出去十几里远呢!有时候军营里举行宴会,他们也会演奏。至于那些什么棹刀枪牌翻歌之类的乐器,平时是不常用的。

清卫军的乐队,是由钧容直来教的,内侍负责管理,主要是在园林里举办宴会或者接待契丹使臣的时候演奏。此外,还有皇帝的亲兵乐队和开封府衙门的乐队,园林里也会用各路军队的乐队,各个州府也都有自己的衙门乐队。

说到少数民族的乐队,元丰六年五月,皇帝召见了米脂砦投降的42个少数民族乐工,在崇政殿演奏。当时还派了三班借职的王恩等人,还有6个负责京中闲慢库务门和旧城门的36个敢勇,负责给他们提供茶酒和安排住宿。《大晟乐书》里记载说:“以前宫殿外面,摆着熊罴的图案,演奏的都是少数民族的乐曲,怎么能和正规的大乐混淆在一起呢!所以就让他们停止演奏了。可是古时候,鞮鞻氏负责管理少数民族的音乐,靺鞨、旄人各有管辖的乐队,用来祭祀和宴享。这可是天子统一天下,获得四海臣民欢心的重要手段,鼓舞人心,历代帝王都没废除过啊。《汉律》也说了:‘每次大的朝会,都应该在殿门外面演奏。’皇帝在楼上,乐队就应该在宫殿外面道路两旁演奏,怎么能跑到广场上,和正规的大乐一起演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