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啊,原本叫高句丽。传说大禹分九州的时候,它属于冀州,周朝的时候是箕子的封地,汉朝的时候是玄菟郡。它在辽东,算是扶余的一个分支,首都设在平壤城。从汉朝魏朝开始,高丽就一直向中央王朝进贡,但也经常当个边境小流氓,闹点事儿。隋炀帝两次带兵打它,唐太宗也亲自带兵去打,都没能成功。后来唐高宗派李勣去征讨,终于攻下了平壤城,把高丽的地盘划成郡县。唐朝末年,中原乱糟糟的,高丽就自己立了个国王。

后来后唐同光、天成年间,高丽国王高氏多次进贡。到了长兴年间,王建接管了高丽政权,派人来进贡,朝廷就封他为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还封他为高丽国王。到了后晋天福年间,高丽又来进贡了。开运二年,王建死了,他儿子王武继位。汉朝乾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王武死了,他儿子王昭接管了政权。周朝广顺元年,王昭派人来进贡,朝廷封他为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高丽国王。显德二年,高丽又来进贡,朝廷又给他加官,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后来又加封为太师。

到了宋朝建隆三年十月,王昭又派他的广评侍郎李兴祐、副使李励希、判官李彬等人来进贡。

话说,公元971年春天,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大概意思是说:古代的圣贤们,都把中原地区当作自己的家园,哪一个不是统一文化、教化四方呢?我虽然德行浅薄,却幸运地承担起这份重任,所以特地召见高丽国王王昭,给他优厚的待遇。王昭你啊,地处边疆,却能雄霸一方,继承了箕子(古代朝鲜君主)的遗风,又延续了朱蒙(古代高丽君主)的旧俗。你不仅能预测天气,还能进贡宝物,这份忠诚和敬意,朕真是非常欣赏。所以,朕要给你加封爵位,赏赐土地,以表彰你对大宋的顺从,奖励你忠诚的心意。哎呀!你从万里之外来朝贡,这份忠诚令人感动啊!好好安抚边境百姓,争取天下太平。永远保卫好东部边疆,继承上天的恩泽吧!现在,朕再赏赐你七千户的食邑,并赐你“推诚顺化保义功臣”的称号!

同年九月,高丽派使者时赞等人来进贡,结果在海上遭遇了大风,船只破损,七十多人葬身大海,时赞侥幸活了下来。皇帝下令对遇难者进行抚恤。

到了公元978年,高丽又派使者进贡各种物品,皇帝又增加了他的食邑,并赐予他“推诚顺化守节保义功臣”的称号。同时,皇帝还对这次进贡的使团成员进行了重重赏赐:使团正使内议侍郎徐熙升任检校兵部尚书;副使内奉卿崔邺升任检校司农卿兼御史大夫;判官广评侍郎康礼试任少府少监;录事广评员外郎刘隐升任检校尚书、金部郎中。总之,皇帝对他们都非常优厚地对待,并送他们回国。

后来,高丽国王王昭去世了,他的儿子王伷继承了王位,开始处理国事。

公元982年,王伷派使者赵遵礼进贡土特产,并请求朝廷批准他继承王位。皇帝任命王伷为检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并封他为高丽国王。

宋太宗继位后,又提升王伷为检校太傅,并将“大义军”改名为“大顺军”。然后,宋太宗派左司御副率于延超、司农寺丞徐昭文出使高丽。同时,王伷也派他的臣子金行成到宋朝国子监学习。

公元995年,王伷派他的儿子元辅进贡良马、土特产和兵器。同年,金行成考中了进士。

公元996年,高丽再次派使者进贡土特产和兵器,宋太宗又提升王伷为检校太师,并任命太子中允直舍人院张洎和著作郎直史馆句中正为此次出使高丽的使臣。

四年,朝廷又派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出使高丽。五年六月,再次派使者去高丽进贡土特产。六年,高丽又派使者来进贡。

七年,高丽国王伷死了,他弟弟治继承了国事,派使者金全带着金银线、丝绸、锦缎、被褥、金银装饰的刀剑弓箭、好马和香料来进贡,还请求朝廷承认他继承王位。朝廷任命治为检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兼任大顺军使,封他为高丽国王,还派监察御史李巨源和《礼记》博士孔维作为使臣前往高丽。

雍熙元年,高丽派使者韩遂龄进贡土特产。二年,朝廷提升治为检校太傅,并派翰林侍书王著和侍读吕文仲作为使臣前往高丽。

三年,朝廷出兵北伐,因为高丽和契丹接壤,经常受到契丹的侵扰,朝廷就派监察御史韩国华带着诏书去劝告高丽国王,诏书里说:“朕受命于天,统治着广大的疆土,华夏各族和蛮夷部落,没有不归顺的。可是你们这些北方的蛮族,却侵犯我朝的边境,占据了幽州、蓟州等地,这些都是我大宋的领土,自晋朝、汉朝以来就一直是我们的土地,你们却趁乱占据。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天下太平,怎么能让百姓遭受你们的侵扰呢?我们已经调兵遣将,准备消灭你们这些叛乱的势力。你高丽国王向来仰慕我中华文化,也有一定的见识,应该效忠朝廷,维护礼义之邦的秩序。可是你们却因为和契丹接壤,遭受他们的毒害,现在正是发泄你们积压已久的愤怒的时候啊!你们应该警告你们的将士,互相配合,和我们大宋一起,共同消灭契丹。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你们应该好好把握!等打败了契丹,俘获的人口、牛羊、财物、武器装备,我们都会赏赐给你们,以示鼓励。”

之前,契丹攻打女真,路经高丽境内。女真认为高丽是故意引诱契丹来攻打他们的,所以进贡马匹来向朝廷告状,并且说高丽和契丹勾结,依靠契丹的势力,抢掠女真百姓,而且不放他们回去。等到高丽使者韩遂龄来进贡的时候,太宗皇帝就把女真上交的告急木契给韩遂龄看,并且让他回去告诉高丽国王,把俘虏的人民送还。治听说后非常害怕,等到韩国华到达高丽后,高丽就派人对韩国华说:

前年冬天快结束的时候,女真派人送信来说,契丹军队入侵了他们的领地,担心我们这边不知道情况,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和女真虽然是邻国,但路途遥远,我们对他们的为人一向了解,他们贪婪又爱耍诈,所以没怎么相信他们。

后来他们又派人来说,契丹骑兵已经渡过了梅河。我们还是半信半疑,没来得及救援。结果没多久,契丹军队就大举进攻女真,杀死了很多女真人,剩下的都四散逃跑了。契丹军队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了我们西北边的德昌、德成、威化、光化几个地方,把他们俘虏带走了。当时有个契丹骑兵到了德米河北边,大声喊叫着告诉守城的士兵:“我们是契丹的骑兵,女真经常侵犯我们的边境,现在我们报仇结束了,正在撤兵。”

虽然听说契丹军队撤退了,但我们还是担心会有意外情况发生,于是收留了逃难过来的两千多女真人,给他们提供粮食和住所,然后送他们回去了。

女真还劝我们控制梅河渡口,修筑城墙,作为防御的准备,我们也觉得有道理。正准备派人去查看工程进度,没想到女真暗中派兵突然袭击,杀害了我们的官吏百姓,抓走了青壮年,把他们当奴隶,带到别的地方去了。因为他们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所以我们不敢出兵报仇,没想到他们反而倒打一耙,欺骗皇上。我们世代向朝廷称臣纳贡,哪敢有二心,和外国勾结?何况契丹在辽海之外,还有大梅河、小梅河阻隔,女真、渤海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居住地,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往来通商的?我们平白无故遭受诬陷,真是气愤难平,日月昭昭,希望皇上明察。

最近,我们对逃难来的女真人都有所照顾,还有一些人被我们授予官职,现在还在朝廷任职,职位比较高的有勿屈尼于、郍元、尹能达、郍老正、卫迦耶夫等等十多人。希望皇上能召他们进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进贡的使臣当面对质,这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清白,洗刷冤屈。

国华催促耶律斜轸出兵,但耶律斜轸磨磨唧唧迟迟不肯遵旨。国华多次催促,才收到耶律斜轸发兵回国的消息,并附上了女真战况的奏报。十月,辽国派使者来朝贡,还派学生崔罕、王彬到国子监学习。

第二年,也就是端拱元年,朝廷提升耶律斜轸的官职为检校太尉,还派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吕端和起居舍人吕祐出使辽国。

端拱二年,辽国又派使者来进贡。朝廷授予辽国使臣侍郎韩蔺卿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副使兵官郎中魏德柔也获此殊荣;判官少府丞李光被授予检校水部员外郎。之前,耶律斜轸曾派僧人如可来朝见宋太宗,请求赐予《大藏经》。到了这时,宋太宗不仅满足了他的请求,还赐给他紫衣,让他带着《大藏经》回国。

淳化元年三月,朝廷下诏增加耶律斜轸的食邑,封地达到一千户。同时,朝廷还派遣户部郎中柴成务和兵部员外郎直史馆赵化成出使辽国。辽国人迷信阴阳鬼神,非常讲究吉凶,每当朝廷使者到达,他们都要选择良辰吉日才正式接受诏书。柴成务在辽国待了一个多月,就给耶律斜轸写信说:“您是世代辅佐王室的大臣,深受皇室的尊崇,每次朝廷举行大典,您总是第一个被授予荣誉。如今国家特地派使者前来,表达特殊的恩宠,这不仅要历经漫长的路途,还要冒着海上航行的危险,朝廷对您的看重,已经非常隆重了。您却因为迷信禁忌,拘泥于占卜算命,被那些江湖术士的虚妄之言所迷惑,耽误了天子的诏书。要知道,典籍上的记载,可不是靠占卜算卦就能明白的。《尚书》记载天子祭祀的日子,并没有推算六甲的吉日;《礼记》记载仲冬祭祀,只是选择了一阳初生的好日子。这些都是古代的训诫,足以说明问题,您应该改变想法,尽快接受天子的恩赐。如果能够迅速接受诏书,就能彰显您对朝廷的忠诚;反之,就会贻误天子的命令,造成不敬之罪。我诚恳地告诉您,请您认真考虑一下。”耶律斜轸看完信后,感到羞愧害怕,派人向柴成务致谢。恰逢连日大雨,耶律斜轸又请求等到雨停后再接受诏书。柴成务又写信责备了他,第二天耶律斜轸才出来接受诏书。

公元X年,咱们派了使臣韩彦恭去高丽进贡。韩彦恭在奏章里表达了高丽国王想好好治理国家的意思,还请求赐予佛经。皇上就赏赐了他《藏经》,还有皇上自己写的《秘藏诠》、《逍遥咏》、《莲华心轮》这三本书。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X年正月,高丽国王又派使臣白思柔来进贡一些东西,顺便感谢皇上赐的经书和御制诗文。到了二月,咱们又派了秘书丞兼直史馆的陈靖和秘书丞刘式当使臣出使高丽。皇上还给高丽国王加封了检校太师的爵位,并且下诏书慰问高丽的军官和老年人。陈靖他们从东牟出发,赶到八角海口,在那里找到了白思柔坐过的海船,还找到了高丽的造船工匠。他们立刻登上船,从芝冈岛出发,顺风航行在大海上,第二天就到达了瓮津口,上岸后走了160里,就到了高丽的海州。接着又走了100里到阎州,再走40里到白州,最后再走40里,终于到达了高丽的都城。高丽国王在郊外迎接使臣,摆足了藩属的礼仪,还热情地招待了陈靖他们七十多天才让他们回国。临走时,高丽国王还送了他们很多礼物,包括衣服、金腰带、金银器几百两,还有布匹三万多匹,并附上奏章表示感谢。

首先,三年以前,皇上亲自主持考试,考查各路贡举人,下诏赐予高丽贡生王彬、崔罕等人及第,授予他们官职后,又送他们回国。

现在,靖等人使团回国了,他们起草奏折向皇上谢恩,奏折里写道:“学生王彬、崔罕等人在朝廷学习,蒙受皇上恩典,都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将仕郎、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又准许我们回国。我们私下认为,朝廷推荐我们进贡学习,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主要是因为上国距离我们遥远,隔着大海,我们无法亲自到皇宫朝见皇上,只能在心里表达对皇上的敬仰之情,无法当面行礼。王彬、崔罕从小就离开家乡,在偏远的东夷之地生活;不畏艰辛,早早来到京城。我们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生活贫困,难以维持生计。皇上陛下慈悲为怀,宽宏大量,给予我们丰厚的资助,鼓励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去年,皇上举行大规模的考试选拔人才,王彬、崔罕参加了考试,虽然没有考中最好的名次,但也算是沾了皇上的光;我们虽然才华横溢,但终究未能充分施展抱负。陛下考虑到我们远道而来,离开家乡十年,却能金榜题名,还被授予官职;体恤我们思念家乡的心情,满足我们回家的愿望,特意下旨,让我们回国。这份恩情深厚无比,我们实在无法报答,臣等感激涕零,万分感谢皇上的恩典。”

有个叫张仁铨的,是给白思柔当差的孔目官(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员),他上书献了一些建议。白思柔以为他把国家秘密泄露了出去,张仁铨害怕得不敢回去了。皇上就命令陈靖他们把张仁铨带回国,还下令要处罚他。

白思柔又上表谢恩说:“奉皇上的旨意,陈靖、刘式两位使臣带着张仁铨回来了。张仁铨只是个小小的基层官员,有幸来到上国,只是想尽忠献策,没想到却犯了大错,冒犯了朝廷。现在皇上开恩赦免了他的罪责,小人趋炎附势,哪能想到会犯下僭越之罪呢?皇上宽宏大量,特地赦免了他。张仁铨已经按照圣旨免罪了,可以继续工作。”他还请求皇上赏赐一套《九经》的刻本,用来推广儒学教育,皇上也答应了。

之前,刘式他们回国复命的时候,白思柔派使者元证衍送他们,结果元证衍在安香浦口遇上大风,船坏了,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沉到水里了。朝廷就命令登州给元证衍开具证明文件,让他回去,还赏赐给白思柔二百匹布料、二百两银子和五十只羊。

五年六月,白思柔派使者元郁来请求朝廷出兵帮忙,说契丹人入侵他们的国土。朝廷觉得北方边境刚刚安定,不能轻易动兵,以免徒增事端,就只赏赐了慰问的诏书,厚待使者,然后送他们回去了。从那以后,白思柔就受制于契丹,朝贡也中断了。

白思柔死了,他弟弟白诵继位。白诵曾经派兵校徐远来探听朝廷的态度,可徐远很久都没回来。

咸平三年,朝廷的吏部侍郎赵之遴派牙将朱仁绍到登州去打探情况。登州官员把这事儿禀报了朝廷,皇上就特意接见了朱仁绍。朱仁绍就自己说了,白国人民都很想归顺大宋,只是被契丹控制住了。于是皇上赐给白诵一封用金盒装着的诏书,让朱仁绍带回去。

六年,白诵派户部郎中李宣古来朝谢恩,还说:“辽国割让燕京、蓟州给契丹,契丹就有了进攻玄菟的路,他们经常来攻打我们,索取无度,请求朝廷派兵驻扎边境,牵制他们。”朝廷也给了他很好的答复。

老哥死了以后,弟弟询就问起国家大事了。之前啊,契丹打完高丽,就在边境上修了六座城,分别是兴州、铁州、通州、龙州、龟州、郭州。契丹觉得高丽是它的手下败将,就派使者来要这六座城。询当然没答应。结果契丹直接带兵打过来了,杀到城下,烧了宫殿,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询只好带着大家搬到升罗州躲避。等契丹军队撤了,询又派使者去求和。但契丹坚持要那六座城,从那以后,高丽就一直派兵守着这六座城。

三年后,也就是大中祥符三年,契丹又大举入侵。询和女真族一起设下埋伏,打了个措手不及,把契丹军队杀得差不多了。后来,询还在鸭绿江东边修了一座城,跟来远城遥遥相对,还在江上架了桥,偷偷藏兵,加强新城的防御。

七年后,高丽派了使者工部侍郎尹证古去朝廷,进贡了用金线织成的龙凤鞍和绣着龙凤的鞍幞各两幅,还有两匹好马和二十匹普通的马。尹证古回来的时候,皇上还赏赐了询七道诏书,还有衣服、银器、马鞍和马具等等。

话说,过了八年,朝廷下令在登州海边设立馆舍,等着那个使者呢。同年,又派了他们的官员,御事民官侍郎郭元来进贡。郭元自己介绍说:“我们国家城里没有城墙,首都叫开城,管辖着六个县,人口至少也有三四千。我们有百来号兵,设立十个转运司来管理他们。每个州管辖五六个县,小的也有三四個,每个县大概三四百户人家。我们国家的疆域南北长一千五百里,东西宽二千里。军民混杂居住,当兵的也不用在脸上刺字。中午的时候大家去集市交易,不用钱,直接用布和米交换。我们这儿适合种粳稻,风俗习惯跟中原地区挺像的。就是没有羊、兔子、骆驼、水牛和驴。气候比较少见寒冷,夏天比较热。有和尚,没有道士。老百姓家里的器皿,都是铜做的。音乐有两个种类:一个是唐乐,一个是乡乐。三年一次科举考试,有进士、其他科目和算学考试,每次考试有一百多人参加,能考中的也就一二十个。每年正月初一和五月初五祭祀祖先庙宇。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要给王母像戴上饰物。二月十五,僧俗都要点灯,就像咱们中原的上元节一样。上巳节,用青蒿艾草染色的饼作为宴席上的主食。端午节有荡秋千的游戏。男人女人都喜欢穿素色的衣服。我们这里出产龙须席、藤席、白硾纸和鼠狼尾笔。”郭元态度恭敬谨慎,每次接受宴请赏赐,都会自己写谢表,文章写得还算不错,朝廷对他也很优待。

九年后,郭元告辞回国了,朝廷赏赐了他七份诏书,还有衣服、金腰带、各种器物、钱币、马匹,以及经史书籍、历书和《圣惠方》等等。郭元还请求把《国朝登科记》和皇上赐的诗歌带回去,朝廷也答应了。

到了天禧元年,朝廷又派了御事刑官侍郎徐讷,拿着奏表和贡品去崇政殿进献,还顺便祝贺皇上被封为寿春郡王。

话说三年九月,登州那边来报,说高丽进贡的使臣礼宾卿崔元信,在秦王水口坐船的时候,遇上大风,船翻了,贡品都丢了。皇上就派了内侍去安慰他。十一月,崔元信他们进宫面圣,献上了好多东西,有罽锦做的衣服被褥、乌漆做的铠甲、金子装饰的长刀匕首、罽锦做的马鞍马具、还有纻布和药材等等,另外还进贡了两千匹中布,并且请求皇上赏赐一套佛经。皇上就赏了他佛经,并且把进贡的中布还给了他。因为崔元信之前遇险受损,皇上又额外赏赐了他一些衣服和丝绸。后来,明州和登州多次报告说,有高丽的船只因为大风漂到他们境内来了,皇上就下令要好好安顿这些船员,给他们提供回国的粮食,并且把这件事定为以后的惯例。

五年的时候,高丽派了以御事礼部侍郎韩祚为首的使团,一百七十九个人来谢恩,还说他们跟契丹修好了关系。他们还上表请求朝廷赏赐阴阳地理方面的书籍和《圣惠方》医书,皇上都满足了他们的请求。

金行成这个人,官做到殿中丞,后来上表请求回国。其实金行成自己心里清楚,他在朝廷当官,并不想回老家。但是他父母年纪大了,在海外,他日夜思念,可他又觉得自己的俸禄不够,于是就请工匠画了父母的画像放在正房,他和妻子史氏住在偏房,每天早晚都去父母画像前请安,上供饭菜,从没懈怠过。淳化年间,他被任命为安州通判。后来他得了重病,安州知州李范和一些官员去看望他。金行成病得很重,哭着说:“我金行成是外国人,能当朝官,协助郡里治理政务,如今病重将死,还没能报答皇恩,即使死了,心里也会留下遗憾啊!我的两个儿子宗敏、宗讷都还小,家里又穷,没有别的亲人可以依靠,以后可怎么办啊,恐怕要饿死街头了!”没过多久,金行成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养育着两个儿子,发誓不改嫁,靠织鞋为生。李范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就下令让金行成的儿子宗敏做了太庙斋郎,并且命令安州每月给金行成家发放三缗钱和五斛米,还让当地长官每年都去慰问他们。

话说啊,高丽信州永宁人康戬,字休祐,他爹叫康允,祖孙三代都是兵部侍郎,厉害吧!康戬从小就爱学习。那时候,高丽跟契丹打仗,康戬跟着他爹在木叶山下打仗,身上连中两箭,愣是一点儿没变色,真勇敢!后来被契丹俘虏了,他逃到墨斗岭,又跑到黄龙府,绕了好多弯路才回到高丽,那时候他爹还在呢。宋朝开宝年间,他爹派他去中原进修,在国子监读书。太平兴国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先当了个大理评事,后来做了湘乡县令,接着又升了著作佐郎,还当过江阴军和江州的知州。他当官清正廉洁,工作能力强,大家都知道。后来调到太常博士。苏易简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推荐他当广南西路转运副使,还赐给他红袍和鱼袋,没多久就升了正使,之后又当了度支员外郎、户部判官。后来他又去峡州和越州当知州,政绩突出,皇上都夸他。他还当过京西转运使,官至工部郎中,还被赐了金紫袍。康戬走到哪儿都认真做事,经常上奏章给皇上提建议,一心为国。景德三年,他去世了,宋真宗皇帝还特别照顾他,给他儿子康希龄安排了个太常寺奉礼郎的职位,还负责他后事的操办。

再说说高丽那边的事儿。乾兴元年二月,高丽国王王询(音同“寻”)派使臣回国,宋朝按照惯例送了礼物。后来宋真宗驾崩了,宋朝又送了一些东西给王询表示哀悼。天圣八年,王询又派侍郎元颖领着293个人来朝见,地点在长春殿,带来了好多贡品:金器、银毯、刀剑、马鞍马具、香油、人参、细布、铜器、硫磺、青鼠皮等等。第二年二月,他们回国,宋朝也给了他们不少赏赐,还派人护送他们到登州。此后,高丽和宋朝就断了联系,足足四十三年的时间没来往了。

后来王询的孙子徽嗣继位,就是高丽文王。

熙宁二年,高丽国王写信给福建转运使罗拯,说:“我们国家的商人黄真、洪万来告诉我们,您奉了朝廷的密旨,要跟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我们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我写信给你们。我们国家地处偏远,一直很仰慕大宋王朝,从祖先以来就盼望着能和你们来往。我们国家虽然小,但离辽国很近,如果跟大宋交好,就是睦邻友好;如果不交好,就会成为辽国的敌人。我们担心边境不会平静,所以一直很不安,不敢轻举妄动。长期以来被辽国控制,很难摆脱他们,所以一直没有正式来朝贡,已经好多年了。我们多次卜卦求签,都显示与大宋朝贡是吉兆;但路途遥远,我们又像迷失了方向一样。现在是时候派遣使臣前来了,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大宋的嘉奖。大宋王朝的恩德遍及天下,海纳百川,就像高山不嫌弃细小的尘埃,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支流一样。我们一定遵照通道,尽快前往京城,只是千里传信,恐怕不能完全表达我们诚挚的愿望。现在我们派黄真、洪万把国书送来,等收到你们的回信后,我们会准备好贡品来朝贡。” 国王还说他曾经梦到过中国,还为此写了诗来记录。

三年后,罗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朝廷大臣们认为可以利用高丽牵制契丹,神宗皇帝同意了,并让罗拯告诉高丽,朝廷会厚待他们。于是高丽派了侍郎金悌等一百多人来朝贡,朝廷像接待夏国使臣一样隆重接待他们。

以前高丽人来往大宋都走登州,到了熙宁七年,高丽派大臣金良鉴来请求改道从明州来朝贡,以便远离契丹,朝廷同意了。因为郡县没有接待高丽使臣的旧例,所以接待使臣的事务比较麻烦,扰民,朝廷就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所有费用都由官府承担。又因为高丽使臣不熟悉汉语,怕有人趁机私下与他们交易,所以朝廷下令沿途禁止私下交易。高丽国王还送了很多礼物给朝廷,朝廷就用丝绸布匹回赠。高丽还请求大宋派遣医生和画工去高丽传授技艺,朝廷就让罗拯招募愿意前往的人。

熙宁九年,高丽又派崔思训来朝贡,朝廷命令宫中贵人按照都亭西驿的规格修建馆舍,热情款待使臣,而且来的使臣也越来越多。高丽还献上了十几个伶人,说:“我们国家的歌舞没什么好看的,只是想丰富一下大宋的国史而已。”宋神宗皇帝知道高丽崇尚文化,每次给高丽的诏书,都挑选优秀的词臣撰写,并选择最好的文章。

公元1078年,咱们国家派安焘和陈睦出使日本,安焘当时是左谏议大夫,陈睦是起居舍人,都是临时加的官职。在明州造了两艘船,一艘叫“凌虚致远安济”,另一艘叫“灵飞顺济”,都挺霸气,都叫“神舟”。从定海出发,一路向东,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日本老百姓可高兴了,都出来欢迎他们。日本天皇徽宗穿着正装,戴着帽子,系着玉带,亲自接受了我们的诏书,对安焘和陈睦特别客气,还把他们安排在皇宫的偏殿住着,这偏殿还起名叫“顺天馆”,意思是说日本要像对待天一样尊崇中国。当时徽宗已经生病了,只能简单地行个礼接受诏书,还请求我们送些药过去。

公元1079年,咱们又派王舜带着医生去日本给徽宗治病。徽宗还派柳洪来中国谢恩,结果在海上遇上大风,贡品都丢了。柳洪为此还上奏章自责,朝廷就下诏书安慰他。过了一段时间,日本又进贡了一辆车,还解释说:“诸侯一般不进贡车马服饰,所以不敢和其他的贡品一起进贡。”以前日本进贡的东西,朝廷都会让有关部门估价,然后用等值的绢帛来支付,这次朝廷就下令不用估价了,直接给一万匹绢帛。

公元1083年,徽宗去世了,他在位38年,为人仁慈宽厚,算是个不错的君主。不过他还是保留了一些老习惯,比如公主不能嫁给平民,只能嫁给自己的兄弟或者宗族里的贵族。他儿子运谏就觉得,既然和咱们国家来往密切了,就应该按照咱们的礼仪改改这些旧习俗。结果徽宗一听就生气了,把儿子赶出宫去了。徽宗死讯传来,咱们皇帝很伤心,就下令明州修建佛塔超度一个月,还派杨景略、王舜去祭奠,派钱勰、宋球去慰问。杨景略带去了李之仪写的祭文,皇帝觉得李之仪的文章写得不好,就说应该找那些学问渊博、仪表堂堂的人去中书省工作,然后让他们写祭文,这才派人去办。皇帝还说,对远方进贡的国家,不要求他们太讲究礼仪,那些宫殿的名字、屋脊上的装饰,都不要太在意。

徽宗的儿子顺王勋继承了王位,一百天后就死了。于是他的弟弟宣王运继位。宣王为人仁慈贤明,爱好文学,家里来了商人卖书,他都要穿戴整齐,焚香拜读。

公元1086年,宣王派他弟弟当和尚的来中国朝拜,请求学习佛法,还进贡了一些佛经和佛像。

哲宗皇帝即位后,咱们国家派金上琦去慰问,派林暨去祝贺,顺便还请求购买一些刑法方面的书籍,还有《太平御览》、《开宝通礼》、《文苑英华》这些书。朝廷只同意送《文苑英华》一本,然后送了一些马匹、锦缎、金银财宝作为回礼。

高丽国王运立在位四年后去世了,他的儿子怀王尧继承了王位。还没过一年,怀王尧就因为生病无法处理国事,高丽国民请求他的叔父鸡林公熙摄政。没过多久,怀王尧就去世了,鸡林公熙于是继位,在位好几年都没有派使者来中原。

元祐四年,高丽王子义天派僧人寿介到杭州祭奠一位去世的僧人,并说国母要送来两座金塔,祝宋朝两宫太后万寿无疆。当时的杭州知州苏轼奏请拒绝了这个请求,这件事记载在《苏轼传》里。后来,鸡林公熙为了避开辽国皇帝的名字,改名为颙。颙这个人很贪婪吝啬,喜欢强夺商贾的利益,富裕人家犯了法,他就长时间地扣押他们,勒索赎金,即使是很小的罪过也要罚交几斤银子。

元祐五年,高丽又派使者来朝贡,宋朝赏赐了他们五千两银器。元祐七年,高丽派黄宗悫来进献《黄帝针经》,并请求购买很多书籍。礼部尚书苏轼说:“高丽来进贡,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有五大坏处,现在他们请求购买书籍和收购金箔,都应该拒绝。”朝廷批准了购买金箔的请求,但高丽最终还是买走了《册府元龟》带回国。

元符年间,高丽又派使者来进贡。

徽宗皇帝即位后,高丽派任懿、王嘏来吊唁祝贺。

崇宁二年,朝廷派户部侍郎刘逵、给事中吴拭出使高丽。

高丽王颙去世后,他的儿子俣继位。高丽的贡使络绎不绝,而且还派金瑞等五名士子到太学学习,朝廷还专门为他们配备了博士。

政和年间,朝廷提升了高丽使者的地位,礼仪规格超过了夏国,和辽国使者一样都归属枢密院管辖;还把原来的引伴、押伴官改成了接送馆伴。宋朝还赏赐了高丽《大晟燕乐》乐谱以及笾豆、簠簋、尊罍等祭祀用的器皿,并在睿谟殿设宴款待高丽使者。

宣和四年,高丽王俣去世。本来高丽有兄终弟及的习俗,但这次他的弟弟们却争着继承王位,最后他们的宰相李资深拥立了俣的儿子楷为王。高丽派人来报丧,朝廷派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前去吊唁慰问。俣在位的时候,曾向宋朝求医,朝廷派了两位医生过去,他们在高丽待了两年才回来。高丽王楷对他们说:“我听说朝廷将要出兵攻打辽国。辽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保全它对我们边境防御有利。女真就像狼和虎一样,不可与之交往。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希望两位医生回去禀报天子,应该早做准备。”两位医生回朝后奏报了高丽王楷的话,但已经来不及了。

靖康皇帝登基后,有个贺使从高丽来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御史胡舜陟就上奏说:“高丽这国家,已经衰败了五十年了,从政和年间开始,他们每年都派使臣来,淮南和浙江地区都受不了他们了。以前他们臣服于契丹,现在肯定要臣服金国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机探听我们的虚实然后报复呢?应该停止他们来往,别再让他们来了。”于是皇帝下令把他们留在明州,收下了他们的礼物,第二年才让他们回国。

从王微(北宋时期使臣)开始,虽然和高丽的使臣往来不断,但是高丽却接受契丹的册封,奉契丹为正朔,在给朝廷和其他地方的文书里,竟然还用契丹的纪年法“甲子”。每年给契丹的贡品多达六次,而且契丹还不断地敲诈勒索。契丹人经常说:“高丽是我的奴隶,南朝(宋朝)凭什么对他们这么优厚?”高丽使臣来到宋朝,态度极其傲慢粗暴,要是馆驿的官员或者大臣稍微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拳打脚踢。听说宋朝使臣来了,他们就借故来探听情况,还要分走宋朝赏赐的物品。有一次,宋朝质问他们西向朝贡(指朝贡契丹)的事,高丽上表解释说:“对中国来说,三甲子(一百八十年)才能遇到一次盛世;对大国来说,一个周期(六十甲子)才朝贡六次。”契丹听明白了这个意思,也就没有再追究了。

高宗皇帝继位后,担心金国和高丽勾结,就派迪功郎胡蠡,让他假扮宗正少卿的身份出使高丽,去打探消息。胡蠡回来后,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行程和结果。

话说两年后,浙江东路马步军都总管杨应诚向朝廷建议说:“从高丽到女真的路程比较近,我想亲自去高丽(三韩),和高丽(鸡林)结盟,好图谋迎接二圣回朝。” 皇上就派应诚,让他挂个刑部尚书的虚职,去高丽当使臣。

但是,浙江东路的帅臣翟汝文却上奏说:“杨应诚这个人是在欺骗皇上,是为了自己谋私利。如果高丽拒绝了,说女真人也会问路,窥探吴越地区,那我们该怎么回答?万一他办砸了事情,让远方夷狄耻笑,我请求皇上不要派他去。” 杨应诚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和副使韩衍、书状官孟健一起从杭州乘船出海去了。

六月,他们到了高丽,向高丽王楷说明了来意。高丽王说:“大宋朝自己有山东的路,为什么不从登州走呢?” 杨应诚说:“我们是想利用贵国的近路。” 高丽王脸色为难,过了一会儿,他派门下侍郎传佾到馆驿来,传佾果然像翟汝文说的那样,对杨应诚说:“女真人水战不行。” 传佾说:“他们经常在海上往来,况且女真人的旧臣现在都在高丽,现在反而臣服于女真人,高丽和女真人的强弱,由此可见一斑啊!”

过了几天,高丽又派中书侍郎崔洪宰、枢密院知院金富轼来,他们的意见还是和以前一样,说:“二圣现在在燕云地区,就算大宋朝把全部土地都献给金人,也未必能把二圣换回来,为什么不训练军队和金人作战呢?” 总之,高丽就是不肯听从大宋的诏令。杨应诚在高丽待了两个多月,没办法,只好在寿昌门拜见高丽王,接受了高丽王的谢罪表文才回国。

十月,杨应诚回到京城,向皇上汇报了情况。皇上听说高丽王不顾大宋的恩情,非常生气。尚书右丞朱胜非说:“高丽跟金人接壤,和大宋隔海相望,利害关系非常清楚。以前我们对高丽太好了,现在怎么能责怪他们不报答呢?” 右仆射黄潜善说:“我们可以用大型战船运载几万精兵,直接攻打高丽,他们一定会害怕的。” 朱胜非说:“出海兴兵,燕山之战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啊!” 皇上这才消了气。

十一月,高丽王派臣子尹彦颐进京谢罪。朝廷因为二圣还没回来,所以燕设(宫廷宴席)不宜奏乐,就在宫殿门外设宴,命客省官吴得兴陪同赐酒赐食,命中书舍人张澂押伴,按照礼仪送高丽使臣回国。

三年八月,皇上跟大臣们说:“听说上皇派了两个内侍和两个宫女跟着高丽的贡使一起来,朕听了又高兴又难过啊!”吕颐浩说:“这肯定是金国的计策,不然高丽不敢这么做。谁知道他们是不是想探探我们的虚实,然后向我们报复呢?”于是皇上就下令阻止他们入境,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高丽王世世代代都遵循我们的文化制度,一直都诚心向我们进贡。你们的忠诚和顺从,我们都看在眼里,心里很欣慰。只是我大宋这几年经历太多战乱了,中原百姓流离失所,遭受金国的侵略,边境战事不断,如今军队暂时驻扎在江浙地区。如果你们的使者真的来了,恐怕有些官员会疏于防范。等到边境平静下来,我们再商议进贡的时间吧。我们拆除了晋国宾馆来停放车辆,免得留下后患;我们关闭了汉关谢绝进贡,这并非我们之前的做法。我想高丽也明白我们的苦衷,知道我们的诚意。”

绍兴元年十月,高丽又要来进贡了,礼部侍郎柳约说:“四明地区刚刚经历战乱,十分荒凉贫弱,恐怕高丽会起了歹心,我们应该在那里驻扎重兵,以防万一。”十一月,皇上任命柳约出使高丽,但后来没成行。

绍兴二年闰四月,高丽派他们的礼部员外郎崔惟清和阁门祗候沈起来进贡,贡品有黄金一百两,白银一千两,绫罗绸缎二百匹,人参五百斤,崔惟清带来的贡品是总数的三分之一。皇上在后殿接见了他们,赏赐了崔惟清和沈起各一条金腰带,并写了封热情洋溢的诏书送他们回去。这个月,定海县报告说,大约有八十个百姓逃到了高丽,现在他们想回来。皇上下令等他们回来后,按照高丽的惯例,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十二月,听说高丽派枢密院知院洪彝叙等六十五人来进贡,朝廷打算把临安府学作为他们的馆舍。有人说,虽然是在战乱时期,但也不能没有学舍,万一他们探听我们的虚实怎么办?于是皇上就下令把法惠寺改成同文馆来招待他们。结果他们最终也没来。

绍兴六年,高丽的持牒官金稚圭到了明州,朝廷赏赐了他银两布帛,然后把他送走了,朝廷担心他是金国的奸细。

公元1144年三月,高丽的官员徐德荣来到明州(今浙江宁波),说他们国家想派使臣来祝贺。明州知府韩仲通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殿中侍御史吴芾就上奏说:“高丽跟金国挨着,以前高丽的稚圭来的时候,朝廷就怕他是金国的奸细,赶紧把他送回去了。现在两国打仗,徐德荣这请求,能没有问题吗?就算他真来了,也说不定会出什么幺蛾子,万一他不来,咱们岂不是在远方国家面前丢脸?”皇上听了,就下令阻止高丽使臣来访。

公元1166年四月,明州又报告说高丽来进贡了。史书上没记载他们是什么时候被接见的,估计是怕他们像彝叙那样是假的。后来,高丽的使臣就再也没来了。

庆元年间,朝廷下令禁止商人带铜钱去高丽,算是彻底断了和高丽的往来。

一开始,高丽来使臣,明州和越州(今浙江绍兴)都为供给使臣吃住而发愁,朝廷在馆舍招待、赏赐、送礼上的花费,动辄上万贯钱,这还不算给高丽国王的礼物。咱们派使臣去高丽,每次都要坐两艘大船,花费也是巨大无比。那些负责接待使臣的三节官吏,升官、发俸禄,全靠朝廷拨款。以前苏轼就曾经在朝廷上说过,高丽来进贡有五害,说的就是这些事。不过,高丽跟吴越(今浙江一带)的关系,和跟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关系可不一样啊。以前高丽使臣来,都是走登州、莱州(今山东),山山水水的路途遥远,现在他们直接奔着四明(今宁波)来了,四明离京城就隔着浙江一条水而已。

走海路去高丽当使臣,那可是茫茫大海,岛屿险峻,要是遇上台风,船只触礁就完了。过了急水门,到了群山岛,才算比较安全,怎么也得十几天才能到。船要是顺着风走,就算遇到危险,也很快就能过去,几天就能到。高丽国东西长两千里,南北长五百里,西北边跟契丹(辽国)接壤,靠鸭绿江作为屏障,江面宽三百步。高丽东边临海,海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十丈深的地方,往东南看明州,海水都是碧绿的。

话说王氏统治开州,也就是蜀地莫郡,并将州治定名为开成府。他依山傍水,修建宫殿,筑起城墙,还把那座山命名为神嵩山。老百姓住的房子大多是茅草屋,大的也不过两间,用瓦片盖房子的只有十二户人家。他把新罗定为东京乐浪府,百济定为南京金州金马郡,平壤则为西京镇州。其中西京最为繁华。总而言之,他的地盘下辖三京、四府、八牧,一百一十八个郡,三百九十个县镇,以及三千七百个岛屿洲渚。小的郡县,人口甚至才一百户人家。全国人口男女加起来有二百一十万,兵、民、僧各占三分之一。这地方地处寒冷,多山,盛产松柏,种植粳米、黍米、麻、麦,唯独没有高粱,酿酒就用粳米。养蚕业不发达,一匹细绢要十两银子,百姓多穿麻布衣服。

国王出行,近处乘车驾牛,山路险峻才骑马。前面有穿着紫色衣服的人引导,捧着《护国仁王经》。国王发布命令,称为“教”或“宣”。百姓称他为“圣上”,私下里叫他“严公”,王后则被称为“宫主”。百官的名称、官阶、勋章、功臣、检校制度,都跟中原王朝差不多。经过御史台,必须下马,违反者会被弹劾。士人之间以家族地位互相攀比,柳、崔、金、李四姓最为显贵。这里没有宦官,内侍六卫都是世族子弟担任。每年十二月初一,国王在紫门小殿接见官员,其他官员则由国相负责。这里有国子监和四门学,学生有六千人。贡士分为三等:王城贡士叫土贡,郡县贡士叫乡贡,其他国家来的贡士叫宾贡。贡士先在所属地区考试,再在国子监考试,每次录取的不过三四十人,最后国王还要亲自考诗赋论三题,叫做帘前重试。也有制科宏词之类的考试,不过只是形式而已。士人崇尚声律,对经书理解不多。

王城里住着几百个华人,大多是闽人经商乘船来的。国王会暗中考察他们的才能,用官职引诱他们为朝廷效力,甚至强迫他们终身留在这里。如果朝廷派来的使臣有福建人来告状,国王就会把他们带回去。

官员们的俸禄是粮食,都分给他们田地耕种,收成后只交一半的税,死了还要被追究责任。国家没有私田,老百姓都靠种地吃饭,传授技艺为生。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都要服兵役,六军三卫的士兵常年驻扎在官府,每三年选拔一部分去西北戍守,半年轮换一次。有战事就拿起武器,平时就干农活,事情结束后再回去种地。国王也有分到的土地用于私用,国王的母亲、妃子、太子都有专门的田地供给生活所需。

大家主要的收入来源都是经商倒卖。白天大家都很闲,主要用粮食和布匹进行交易。这地方盛产铜,但他们不知道铸钱,大中国送来的钱币,都藏在国库里,偶尔拿出来玩玩而已。直到崇宁年间,他们才开始学习铸钱,铸造了“海东通宝”、“重宝”、“三韩通宝”三种钱币,但是他们的习惯不太适应使用钱币。他们的兵器也很简陋,没有强弩和大刀。

他们崇尚佛教,就连王子弟兄中也经常有人出家当和尚。他们迷信鬼神,讲究阴阳,人生病了也不去看医生,死后也不摸棺材。穷人死了,就随便扔在野外。每年子月祭天。国家东边有个山洞,叫做禭神洞,每年十月十五都要去那里祭祀,叫做八关斋,仪式非常隆重,国王和妃嫔都要登上高楼,大摆宴席饮酒作乐。商人用丝绸织成的罗缎做成帐幕,甚至能连缀上百匹来炫耀财富。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祀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借此向百姓敛财,然后国王和大臣们瓜分这些钱财。祖庙在国都城外,大型祭祀时,国王要穿着盛装,戴上冕冠,拿着圭璧亲自祭祀。王城里有七十多座佛寺,却没有道观。直到大观年间,朝廷才派道士过去,才建立了福源院,安置了十多个道士。当地人不懂医术,直到王俣来请医生,之后才有人懂医术。

话说,这地方的人,脑袋后面没枕骨,背也扁扁的,侧着身子。男人戴的帽子像唐朝的衣服那样,女人梳的发髻垂在右肩,剩下的头发都披在身后,用红色的丝绸裹着,再用簪子固定。她们的裙子一层层叠着,越多越好。男女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结为夫妻,夏天的时候还一起在河里洗澡。女人、和尚、尼姑,都要给男人行礼。那里的音乐很低沉,没有金石之乐那种铿锵的声音。宴会上有乐队演奏,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演奏的是唐朝的音乐,也就是中原的曲调;右边演奏的是当地的传统音乐。在厅堂里设宴,进屋必须脱鞋,见到尊长要跪着爬行,必须下跪,回答问题必须用“唯”字。他们行礼的时候,没有不回礼的,儿子行礼,父亲也要回一半的礼。他们性情温和善良,厌恶杀戮,不吃杀死的羊猪,想吃的话,就把它们用艾草包起来烤着吃。

他们的刑罚没有残酷的处罚,只有犯了大逆不道罪和骂父母的人才处死,其他的都用杖责。各地的死刑犯都要送到王城,每年八月都要减免死刑,把他们流放到岛屿上,多次大赦,根据罪行的轻重分别处理。

我从明州定海出发,赶上顺风,三天就到了大海深处,又过了五天就到了墨山,进入了他们的国境。从墨山经过许多岛屿,在弯弯曲曲的礁石之间,船行得很快,七天就到了礼成江。这条江夹在两座山之间,被石头峡谷堵住,水流湍急,这就是所谓的“急水门”,非常危险。又过了三天就到了岸边,有个馆子叫碧澜亭,人们从这里上岸,沿着崎岖的山谷走了四十多里路,就到了他们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