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忠厚,字仁仲,是隆祐太后他哥哥,追封咸宁郡王的儿子。后来他退休住在瑶华宫,哲宗皇帝一直很看重他,所以孟忠厚才能当官。宣和年间,他做到将作少监这个位置。靖康元年,他担任海州知州,后来被朝廷召回担任权卫尉卿。金兵围城的时候,皇宫失火了,太后就跑到孟忠厚家里避难,因此才没被金兵掳走,免于北迁的命运。金兵撤了之后,张邦昌拥立钦宗皇帝的母亲听政,太后派孟忠厚带着信去给康王(后来的高宗皇帝)。康王即位后,要迎接太后,就授予孟忠厚徽猷阁待制,让他负责一系列事务,不久又让他兼管迎接太庙神主的事宜。

高宗皇帝到扬州后,任命孟忠厚为显谟阁直学士。朝臣们纷纷上奏弹劾他,但皇帝因为念及太后,所以很难办。太后听说后,立刻下令改变孟忠厚的官职,于是任命他为常德军承宣使,负责皇城司的事务。没过多久,他又奉命护送太后去杭州。苗傅叛乱平定后,赵鼎对张浚说:“太后复辟,功劳很大,应该重赏外戚。”张浚于是奏请皇上,封孟忠厚为宁远军节度使。后来他又奉命护送太后去南昌,回越州的途中,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

过了一段时间,太后去世了,因为要陪葬太庙的缘故,孟忠厚被重新起用,担任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太后大丧之后,他被封为信安郡王,担任礼仪使,护送太后的神主去温州。绍兴九年,他担任镇江府判官,后改任明州判官兼安抚使,又改任婺州判官。后来,皇帝要将太后的灵柩迁葬会稽,就让孟忠厚担任绍兴府判官,兼管修建奉攒宫的事务,并加封他为少保。太后的灵柩迁回后,他又担任迎接护送的使臣。等到修建佑陵的时候,秦桧本来应该担任总护使,但他害怕担责任,所以就让孟忠厚担任枢密使来代替他。秦桧和孟忠厚是姻亲,但心里其实很忌惮他。山陵事毕,孟忠厚想回枢密府,秦桧就唆使言官们根据旧例进行弹劾,最后孟忠厚被贬到福州做官。

话说当时海盗横行霸道,皇帝担心忠厚正直的人才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先把他调到建康府做官,后来又调到绍兴府。赶上朝廷大赦天下,皇上恩赦了一批人,忠厚上交谢恩表,里面写着“本无时才,出为世用”这样的话。结果,中丞詹大方奉秦桧的意思,说忠厚的谢恩表辞意轻慢,认为他如今不够格承担重任,于是把他贬为醴泉观使。等到秦桧死了以后,忠厚才被召回朝廷,被授予保宁军节度使、平江府知府的职位,后来又再次调任绍兴府知府。他进宫面见皇上后,又被任命为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在绍兴二十七年,忠厚去世,朝廷追赠他太保的爵位。

忠厚一直谨遵昭圣太后的教诲,远离权力中心,从不敢利用私人关系干预朝政。靖康之变后,太后垂帘听政,忠厚主动请求减少对家族的恩赏,如果有人从中作梗,就让三省大臣一起上奏弹劾。御史曾经弹劾秦桧当政时,他的亲戚都凭借关系升官,只有忠厚一个人敢和他作对。有一次,忠厚从越州进京面见皇上,他跟自己的好友王铚说:“我和秦桧虽然有亲戚关系,但我一直对他心存疑虑,现在我想写封奏折,但又怕得罪人。”王铚就教他只说请求免去提举学事一职就行了,结果还是被罢官了。皇上因为忠厚在太后身边尽心尽力,所以对他格外优待。忠厚在皇宫里侍奉了三十年,从没主动请求过什么恩赏,皇上后来还赏赐给他三十顷田地。忠厚退休后,金国的使臣来访,皇上特别指派他负责接待,待遇和宰相一样,每月都能领到俸禄。忠厚死后,他的三个儿子都升任直秘阁,六个亲属也都分别得到提升。

韦渊是显仁太后的弟弟。靖康之变末期,他官至拱卫大夫、忠州防御使、勾当军头引见司。金兵撤退后,张邦昌派韦渊带着书信去济南找康王。康王即位后,韦渊升任亲卫大夫、宁州观察使、知东上阁门事,他上奏说:“现在掌管五司的机构还没按照元丰年间的旧制来办,请求把引进司并入客省,把东西上阁门合并成一个,以减少冗余的开支。”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韦渊被任命同时掌管客省、四方馆和阁门的事务。

张渊这个人,脾气暴躁,蛮横霸道,根本不遵守规矩。皇帝担心他将来犯错,不好处理,就把他调到福建路当副总管。张渊就装病请求退休,皇帝同意了。但这家伙又说,从宣和年间到现在,十二年了都没升官,请求提升官职。吏部说,按照规定,横行霸道的人是不能因为年资而升官的,皇帝就没同意。过了一段时间,他被降职了,改任德庆军节度使。后来皇帝召他进京,升任开府仪同三司。正赶上建康军节度使边顺病重,留守吕颐浩奏请让张渊接替,但皇帝不愿意让皇亲国戚管军队,没同意。张渊就多次请求恩典,皇帝就问了太后的意思,按照皇室的惯例,赏赐给他五十顷田地,每天给他两万钱的补贴。

皇帝很久都不给张渊官职,听说太后要回京了,就封他为平乐郡王,让他到边界迎接太后。太后回京后,皇帝就让他退休了。又下诏让他担任朝奉郎,然后又升任少师。张渊在朝中不得志,就请求退休,想随便找个地方住下。皇帝同意了。没过多久,皇帝又担心他在外面胡作非为,又下诏取消了他的退休,让他回到赐给他的府邸居住。太后去景灵宫祭祀,张渊见了太后,竟然出言诋毁,皇帝就下令让侍御史余尧弼到他家审问。张渊承认自己说了假话,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发配到袁州安置。几年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后来又升任太保、太傅。死后,追赠太师。

他生了三个儿子:张讯、张谦、张谠。张讯,在绍兴年间,官至达州刺史,因为犯了错误,被太后旨意降职为武德郎,发配到岭南当监当。张谦,好学,还会写诗,官至建康军节度使。张谦的儿子张璞,淳熙年间,做到太府少卿。高宗皇帝去世后,他被提拔为司农少卿,出使金国吊唁。金国皇帝设宴款待,金国的馆使想奏乐,张璞不同意,从早到晚,一直到夜里漏刻滴下三十刻,金国人都没能强迫他。等到觐见金国皇帝时,金国的阁门令张璞穿朝服入内,张璞又不肯,直到将近中午,才穿着丧服去见金主。绍熙年间,他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有人认为这违背了祖宗的旧制,所以就改任他为明州观察使,十年都没升官。宁宗皇帝欣赏他清廉退让的品格,授予他清远军节度使,后来退休,死后追赠太尉。

钱忱,字伯诚,是吴越王钱俶的五世孙。他爹钱景臻娶了仁宗皇帝的第十个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钱忱就是他俩生的。宋神宗皇帝还亲自赐了钱忱的名字,并且给他安排了庄宅副使和骑都尉的官职。

皇上曾经跟钱景臻说:“你家公主贤惠,应该有个儿子,我帮你找个好女婿吧!” 于是钱忱就娶了唐介的孙女,还是晁迥的外孙女。所以钱忱跟这两家走得很近,他伯父钱勰在翰林院工作,因此钱忱认识了不少当时的名臣。

哲宗皇帝很喜欢钱忱,经常让他在身边伺候着。徽宗皇帝对他恩宠有加,先后任命他为邕州观察使,然后又升迁为武宁军观察留后。徽宗皇帝很欣赏钱忱的才能和品行,又把他提升为泸州节度使。钦宗皇帝又给他加了个检校少保的官衔,后来钱忱就辞官回家了。高宗皇帝登基后,又重新任命他为检校少保、泸川节度使、中太一宫使,还御笔亲书“忠孝之家”四个字赐给他,并且晋升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绍兴十五年,因为秦鲁国大长公主去世,钱忱辞去了少保的职位,被封为荣国公。绍兴三十年,他又升任少师,官职和爵位都保持不变,后来退休了,朝廷还给他发放优厚的退休金。第二年,钱忱去世了,享年八十多岁,朝廷追赠他太师的称号。他儿子钱端礼,也有自己的传记。

邢焕,字文仲,是开封人。他因为父亲的关系,先是在孟州汜水县当了个主簿,后来又到京城管理药局、平准务和茶场,因为工作出色,被提升为宣德郎、莫州司录。之后他又调任开封府阳武县知县,还负责开德府和大名府的堤坝修缮工作。后来,他历任开封府的士曹、工曹和仪曹等职务。

后来朝廷下旨,把邢焕的女儿嫁给了康王为王妃。靖康初年,邢焕主管亳州明道宫。康王即位后,邢焕被提升为右文殿修撰,后来又升为徽猷阁待制。谏议大夫卫肤敏上奏说,邢焕的岳父不适合担任从臣,于是邢焕被调任光州观察使,后又升任枢密都承旨。邢焕多次上奏,称赞马伸、宗泽的建议非常中肯,忠于职守,值得依靠,而黄潜善、汪伯彦则误国误民,他的奏章对朝廷很有帮助。

后来邢焕升任保静军承宣使。苗刘兵变时,邢焕自知无力回天,就称病辞职了。朝廷又让他兼任提举万寿观,但他一直请求退休,最后被改任江州太平观提举,之后就搬到忠州居住。

绍兴二年,上朝的时候,他第一个就上奏,详细地分析了川陕地区的形势,利弊都说了,还建议皇帝亲征荆南,分兵收复失地,一口气说了好几百字,皇帝非常欣赏他的建议。后来又提拔他当都承旨,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没接受任命。最后,他被任命为庆远军节度使,兼提举洞霄宫。

这个人呢,学问渊博,文章写得好,为人节俭,从不仗势欺人,也不托关系求人办事,很多人都很敬佩他。这一年,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恭简,又加赠少师,追封嘉国公。

潘永思,是贤妃的叔父。贤妃刚被封妃的时候,皇帝就下令把梁师成的府邸赏赐给了潘永思。建炎年间初期,他担任阁门宣赞舍人,还兼带御器械。

元祐太后在虔州,皇帝派潘永思去迎接她回京,期间还让他暂时掌管三省和枢密院的事务。结果,他和卢益走得太近了,被谏官吴表臣弹劾。范宗尹请求皇帝罢免潘永思,皇帝说:“现在还不行,先停了他的俸禄,让他吃点苦头,或许他会知道悔改。”于是就夺了他的官职。过了一段时间,辛企宗说潘永思以前抓捕过盗贼,立过功,于是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带御器械。

没过多久,大理寺审理一起伪造文书的案件,牵连到了潘永思。皇帝说:“潘永思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既然犯了错,怎么能不按法律办事呢!”于是就罢免了他的官职,把他抓了起来。案子结了之后,朝廷给他追赠了一个官职。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阁门宣赞舍人,后来升迁为同知阁门事。潘永思请求增加伙食费,户部说这超出了规定,所以就没批准。绍兴八年,他从右武郎升为右武大夫,知阁门事,不久后就去世了。

吴益,字叔谦,还有一个字叫叔平,都是宪圣皇后的弟弟。吴益,在建炎年间末期,因为皇后的关系得到官职,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干办御辇院,还兼带御器械。吴盖,绍兴五年,因为皇后的关系得到官职,后来也升迁为宣赞舍人。皇帝和皇后都喜欢书法,所以吴益、吴盖兄弟俩也学习书法,并且都小有名气。后来皇后受册封,朝廷也给吴益、吴盖兄弟俩加官,吴益被加封为成州团练使,吴盖被加封为文州刺史。皇帝还特地为皇后府邸设立了大小学,并请王纟兹担任教授。王纟兹精通经学,擅长教育,吴益、吴盖兄弟俩都很尊敬他。

这个人娶了秦桧的长孙女,又和王继先互相引荐,所以他们三家都飞黄腾达,都当上了好官。他官职做到保康军节度使,还加封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一开始,他刚被授予节度使的职位,因为秦桧的关系,被授予文职,担任直秘阁。秦桧上奏徽宗皇帝,请求辞去加恩的职位,皇帝就特别赐给他三品官服,后来又升任秘阁修撰、直徽猷阁。因为秦桧负责修订宽恤诏令,他又被加封为直宝文阁。秦桧死后,他的儿子秦熺又向皇帝请求,他又被升为敷文阁待制。中丞汤鹏举上奏说,这个人能力平庸,却仗着和秦桧的关系飞黄腾达,请求皇上罢免他的官职,以示公平公正。皇帝说:“汤鹏举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在秦桧下葬那天,已经告诉过秦桧的家人,保证保全他们家,现在要是突然罢免他的女婿,就显得失信了,大臣们不要再议论这件事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升官了。显仁太后去世的时候,他担任攒宫总护使,这才升任少保。孝宗皇帝即位后,他升任少傅,又升任太师,被封为太宁郡王。乾道七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庄简,追封卫王。

他呢,官做到宁武军节度使,也累升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少保,封新兴郡王。乾道二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追赠太傅,追封郑王。

他儿子吴琚,很擅长处理政务。乾道九年,被特别任命为临安府通判,后来历任尚书郎、部使者,官职升迁到镇安军节度使,又因为才能出众,被任命为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初年,他被朝廷供奉,担任朝请郎。后来又担任鄂州知州,再次担任庆元府知府,官位做到少师,担任建康府判官兼留守,最后去世。宋孝宗驾崩的时候,光宗皇帝因为生病不能主持丧事,大臣们请求太后垂帘听政,册立宁宗皇帝。吴琚对太后说:“垂帘听政可以暂时,但不能时间太长。”太后于是第二天就撤帘了。吴琚曾经出使金国,金人称赞他的诚信和义气。吴琚死后,宋朝派使者去金国议和,几次都不成功,金人说,南方的使者中,只有吴琚的话可信。

琚家兄弟,哥哥琚璹做到保静军节度使,弟弟琚瑰也做到昭化军节度使,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啊!

李道,字行之,是相州人。他女儿后来成了光宗皇帝的皇后,这可是妥妥的皇亲国戚了!一开始,他和哥哥李旺一起带着人投奔宗泽。后来宗泽因为某些事情杀了李旺,就让李道接管了他的军队。宗泽死后,李道带着军队投靠了襄阳镇抚使桑仲。桑仲很器重他,让他当副都统制,还让他兼任随州知州,然后上报朝廷,李道被授予武义郎、阁门宣赞舍人。可惜好景不长,桑仲被霍明给杀了。李道和统制李横一起,穿着丧服,带兵包围了霍明在郢州的驻地,最后霍明逃跑了。

金国的刘豫派人给李道送来招降信,李道根本不理他,还把使者抓起来送到了朝廷。朝廷对他大加赞赏。刘豫气坏了,派大将穆楷去攻打李道,结果被李道打败了。朝廷任命李道为邓州、随州镇抚使,还让他兼任邓州知州。当时李横已经派了别的将领去守邓州,李道怕李横,不敢去邓州上任,就继续留在随州。枢密院觉得李道能准确掌握军情,又拒绝了镇抚使的任命,应该好好奖励他。于是朝廷让他担任荣州团练使,还升官为武义大夫。

胡安中当时在唐州,势力单薄,没法独立作战,就投降了金国。李道招降了他,胡安中又回到了宋朝。这时候,李成又来入侵,镇抚使李横丢下襄阳跑了,李道也放弃了随州,南下逃到了江州。朝廷任命李道归岳飞指挥,担任选锋军统制,让他去唐州,抓捕金国的将领。之后,李道被任命为唐州、邓州、郢州、襄阳都统制。他跟随岳飞收复了襄阳等地,被授予行营护军。后来,他官职越来越高,做到复州防御使、果州观察使。在鄂州戍守期间,他又被加封为中侍大夫、武胜军承宣使,之后又升任御前诸军统制,这可是非常高的职位了!

武兴蛮杨再兴多年来一直骚扰边境,李道打败了他的军队,还活捉了杨再兴和他的两个儿子,之后被提升为保宁军承宣使。桂阳地区出现土匪朱持等人作乱,朝廷命令李道把军队调到衡州去平乱。李道派高仲等人前去,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李道又升官了,被加封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之后又升任镇南军承宣使,真是步步高升啊!

金国将军要撕毁盟约,命令(岳)飞到荆南府驻守。 当时的大帅刘锜上奏朝廷,建议把(岳)飞的部队改编为御前前军和右军,皇上就同意了,让(岳)飞统领这些部队。刘锜召见(岳)飞商议军务,(岳)飞就代替刘锜担任了御前所有军队的统制。金将刘士萼在光化地区驻扎,(岳)飞率军偷袭,烧毁了他们的船只,刘士萼只好逃跑了。后来,因为一些大将说(岳)飞和鄂州的统帅不合,(岳)飞就被罢官了。过了一年多,他又被任命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兼任荆南府知府。

隆兴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湖北的各级官府弹劾(岳)飞的过错,皇帝说:“(岳)飞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胡作非为,可以罢免他。”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湖北副总管。直到去世,才被追封为庆远军节度使,赠太尉,谥号忠毅。后来因为他的子孙显贵,才追封他为楚王。他的孙子岳孝友、岳孝纯,都做到了节度使的高位。

郑兴裔,字光锡,最初名叫郑兴宗,是显肃皇后的外家,是他们家的第三代孙。他的曾祖父郑绅被封为乐平郡王;祖父郑翼之是陆海军节度使;父亲郑蕃是和州防御使。郑兴裔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叔父郑藻把他当亲儿子一样抚养,还分给他一部分家产,但是郑兴裔没有接受,而是请求设立义庄来供养宗族。郑藻去世后,郑兴裔辞官回家,以尽孝道。他最初因为皇后的恩典被授予成忠郎的官职,在干办祗候库任职。圣献皇后下葬的时候,他负责宫内外的巡检工作,后来官职一直做到江东路钤辖。

乾道年间初期,建康留守的官员请求整修行宫,准备皇帝巡幸,郑兴裔上奏说这样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请求取消这项工程,并且还说都统和马军统帅都不是合适的人选。他被调任福建路兵马钤辖,经过京城时入宫觐见皇帝,皇帝询问他关于地方官吏的优劣,郑兴裔条理清晰地回答了皇帝的问题。皇帝说:“你很了解时局,熟悉官场事务,将来一定重用你。”恰逢朝廷恢复武臣提刑的官职,皇帝就任命他担任这个职务,还加封他遥领高州刺史。各郡县积压了大量的财物,检验制度也废弛了,郑兴裔制定了详细的检查条例,分发到各个属县,官吏们再也不能贪污舞弊了,他还把这些条例整理成法令。

建州、剑州、汀州、邵州,盐政策略不断调整,漕运官员请求用钞法代替纲运,兴裔极力反对,认为不可行。海盗时来时去,调兵遣将常常来不及,兴裔建议设置澳长,海盗来了就直接率领民兵抵抗。他还说,禁军士兵技艺不精,很多被用来充当私人差役,请求禁止这种现象,并说尉官们以抓捕盗贼为由升官,很多都是假的,应该仔细核实。皇帝很欣赏他多次直言进谏,下诏任命他为成州团练使。

当时听说金国想要撕毁盟约,朝廷召兴裔为贺金主生日的副使去探探虚实,他回来后说金国并无异样,结果正如他所料。后来他多次担任浙东、浙西、江东提刑,之后请求告老还乡。没多久,皇帝又诏令他担任阁门事,兼任干办皇城司,又兼任枢密副都承旨。曾经有个军人妇女杨氏杀了邻居家的孩子,拿走了孩子的臂钏,然后抛尸,案件侦破后,刑部因为没有证据,就把杨氏放了。皇帝命兴裔复查此案,兴裔查明了真相,皇帝很高兴,赏赐给他宅邸。他丁忧去职,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被任命为均州防御使。

他又两次出使金国,回来后,被提升为潭州观察使。再次请求告老还乡,之后被起用为庐州知州,又调任扬州知州。扬州和庐州相邻。当初,兴裔在庐州时,曾经拒绝了邻近州县互送礼品的风俗,等到他到扬州后,查阅州县的账簿,发现之前他拒绝收受的礼品,都是有送出去的,却没有收到的,于是他上奏朝廷,严格禁止这种陋习。扬州驻军众多,粮食供应不足,通常从其他地方购买粮食,兴裔查处了其中的漏洞,补充了粮食,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当地百姓以前都住茅草屋,很容易发生火灾,兴裔就借钱给他们,让他们改建瓦房,从此火灾就减少了。他还奏请免除百姓的还款,百姓们都很感激他。他修建学宫,设立义冢,制定了地方民兵的升迁制度,扬州因此治理得很好。楚州要重建城墙,有人说韩世忠留下的旧城基不能动,皇帝就派兴裔去查看,兴裔到了之后,发现城墙缺口有一丈多长,于是就增筑了城墙。皇帝看到奏报后,高兴地说:“兴裔没有欺骗朕!”

绍熙元年,他升任保静军承宣使,被召回朝廷担任内侍,并担任明堂大礼都大主管大内公事。宁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后来他告老还乡,被授予武泰军节度使。他去世时七十四岁,被追赠太尉,谥号忠肃。

杨次山,字仲甫,是恭圣仁烈皇后的哥哥,祖籍开封。他家祖上很厉害,曾祖杨全,凭借才能和武力,在靖康之乱时,为了保卫京城而战死。他祖父杨渐,因为父亲的功劳而得到官职,在东南地区做官,最后在浙江上虞定居。

杨次山长得高大威猛,从小就喜欢学习,文采很好,考中了右学生。后来因为沾了皇后的光,进了宫里做事,一步步升官,做到武德郎。后来皇后成了贵妃,杨次山也跟着水涨船高,官职越来越大,做到带御器械、知阁门事。后来他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吉州刺史,兼任佑神观提举。之后又受封为福州观察使,接着升任岳阳军节度使。 去家庙祭祖后,被加封为太尉。韩侂胄被杀后,他又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升任少保,被封为永阳郡王。南郊祭天后,又加封少傅,兼任万寿观使。退休后,又加封太保,授予安德军、昭庆军节度使,并改封为会稽郡王。

杨次山很会明哲保身,不参与朝政,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很有智慧。“兴裔历事四朝,以材名结主知,中兴外族之贤,未有其比。” 嘉定十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朝廷追赠他太师的称号,追封为冀王。他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杨谷,官至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还担任过万寿观使,被封为永宁郡王。小儿子杨石,字介之,乾道年间进入武学,因为恭圣仁烈皇后的关系,被赐予府邸。庆元年间,他补任承信郎,担任阁门看班祗候,后来也做到带御器械。嘉泰四年,他被任命为贺正旦接伴使。当时金国的使臣非常傲慢,自夸箭术高超,杨石不慌不忙地拿起弓箭,三箭连中,金国使臣顿时泄气了。嘉定改元后,他被任命为扬州观察使、知阁门事,后来升任保宁承宣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保宁节度使,兼任万寿观提举,官至奉朝请,被封为信安郡侯。嘉定十五年,他被加封为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

宁宗皇帝驾崩了,宰相史弥远想废掉皇子赵竑,立成国公赵昀为皇帝。他就让石天锡和谷鼂去劝说太后,太后不同意,说:“皇子是先帝立的,我哪敢擅自改立?”石天锡和谷鼂一夜之间去了七次,反复劝说,太后始终不答应。石天锡他们哭着拜倒在地,说:“内外官员和百姓都拥护赵昀了,如果不答应,一定会出乱子,到时候杨家人都要被灭族!”太后沉默了很久,问:“那个人在哪里?”史弥远他们就把赵昀叫来了,然后伪造诏书,废掉赵竑的皇子身份,封他为济王,立赵昀为皇帝,这就是理宗。理宗授予赵昀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并让他担任万寿观使。

当时理宗还是垂帘听政,很多人说这朝代的太后都很圣明。只有石天锡说:“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啊!以前仁宗、英宗、哲宗登基时,有的年纪还小,有的之前没怎么被抚养过,国家大事都不懂,所以太后临朝听政,是应该的。现在皇上已经很了解民情,天下人都拥护他,虽然母子情深,但如果太后不早点还政于皇上,是不是会让人觉得是奸臣在从中作梗呢?”于是石天锡就秘密上奏,详细讲述了章献太后、慈圣太后、宣仁太后临朝听政的原因,还广泛地谈及了汉朝、唐朝太后临朝称制的是非得失。太后看完奏章后,马上就下令选日子撤帘听政。皇上提拔石天锡为少保,封他为永宁郡王,并把寿明慈睿仁福三册太后的宝印赐给他,还把他提升为太傅。

石天锡为人淡泊名利,每次升官加爵都极力推辞。恭圣太后去世后要入祀太庙,皇上要封他为太师。他哥哥谷鼂觉得他应该接受,但石天锡坚决地说:“我们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和美德,只是因为恭圣太后才得以显贵。以前我父亲都没做过这个官,我们兄弟现在却接受了这么高的官位,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更何况恭圣太后一向抑制宗室亲戚,她的想法很深远,她的话还历历在耳,我怎么能轻易忘记呢?”于是兄弟俩一起上奏章,一再推辞,最终没接受封赏。后来石天锡生病了,皇上任命他为彰德、集庆节度使,并晋封他为魏郡王。石天锡去世时,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