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制度是这样的:禁军里月俸五百贯以上的士兵,每天都要练习武艺;月俸三百贯以下的,有的就干杂役,有的就练习武艺。后来又另外招募厢兵,也让他们操练武艺,叫做教阅厢军。以前驻守川蜀、广南的军队不进行训练,到了嘉祐年间才开始稍微操练起来。每天训练的方法,都是以鼓声为节拍,骑兵练五套动作,步兵练四套动作,这些坐、立、进、退的动作,其实在两军对垒的时候用处不大。从宋朝建立以来,全国各地的军队都用这种训练方法。

明道二年,枢密使王曙上奏说:“全国的厢兵只干杂役,从来没练过武艺,应该从里面挑选勇敢的士兵进行训练,然后提拔他们进入禁军。”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康定元年,皇帝在便殿检阅军队阵法。有人议论说,军队只训练坐、立、进、退这些基本动作,虽然看起来整齐划一,但真到了战场上却不好用,建议以后每次检阅完阵法之后,就让士兵下马,用弓弩进行射击练习。营房里要准备三种弓,从一石到八斗不等;四种弩,从二石八斗到二石五斗不等,按等级依次进行练习。皇上下令在陕西、河东、河北三路实行这个办法。同年,皇上又下令说:“教官们不穿戴盔甲兵器,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应付敌人。从现在开始,各军都要配备每队十副铠甲、五副马甲,轮流穿戴练习。”又命令各军都要学习各种武艺,不要随意禁止。

庆历元年,把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边防士兵调到内地,等他们练好武艺后再派他们去戍守边疆。

庆历二年,军队用射箭的成绩来评定奖惩,射中目标的士兵可以免除当月的各种杂役,并且登记他们的名字。如果校尉缺人,就从射箭成绩好的人员名单中挑选。枢密直学士杨偕建议,骑兵射箭只用九斗到七斗三种弓,靶子上画五个圆圈,距离二十步,拉满弓就射,射中哪个圆圈,就根据圆圈的数目给钱作为奖励。骑兵佩带劈阵刀,训练的时候用木棍代替。皇上批准了这个建议。

四年,皇帝下令说:“骑兵穿戴盔甲射箭,射不中目标的,就夺了他的坐骑,把马匹赏给本营技艺精湛的士兵。”韩琦上奏说:“教人射箭,关键在于弓箭的质量和弓箭手的体能,而不是简单地让士兵们自己瞎练。我到边境后,制定了弓弩的拉力标准、箭靶的硬度标准以及射箭的等级标准,希望在军队中推行这些标准,并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士兵练习。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考核,各营先上报射箭成绩优秀的士兵人数,然后由朝廷近臣和殿前、马步军司进行复查。射箭成绩达到第四到第七等级的,可以先给予奖励;达到第三等级及以上,以及拉力、靶子硬度达标的,都要亲自进行考核;成绩优异的营队,其正副指挥使也要额外赏赐金帛。”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将这些标准推广到全军。同一年,朝廷还派官员到陕西学习阵法,然后到河北教导士兵。

五年,皇帝秘密下令益州、利州、梓州、夔州路的钤辖司,要他们训练士兵使用弓弩,等民间百姓对此习以为常后,再开始进行短兵器的训练,每天训练三十人,十天轮换一批。知并州明镐上奏说:“我最近对各营士兵的武艺进行了统计,除了让他们穿着盔甲进行奇兵演练外,我还将他们分成了三等,这样主将就能清楚地了解军队中士兵武艺的强弱,以便在作战时合理运用。”皇帝下令将这个方法推广到三路军队。范仲淹建议,能够射中一石弓箭的士兵,可以充当奇兵;其余的,根据射箭距离远近,分为三等,射箭能力达到相应等级的,就予以提升。皇帝将此定为法令。

六年,皇帝下令,军队在夏天的三个月内,不要练习弓弩,只练习短兵器。又下令说:“春秋两季的大规模弓箭训练,射中一石四斗弓箭、弩箭射中三石八斗、枪刀格斗胜过三人的,就评为武艺超群;达标的,本营如有空缺的职位,就按顺序补上。”

至和元年,皇帝下令:“各军选拔将校时,武艺相当的情况下,以射箭成绩为优先标准。”韩琦又上奏说:“根据圣旨,弩箭射中四石二斗,以及弓箭、枪术达到旧规标准的,都可以补缺押官的职位。这样一来,以前的选拔制度就形同虚设了。我建议三路军队在春秋两季的大规模训练中,武艺超群者给予优厚的赏赐,免除其他杂役,等有职位空缺时,再按照旧制进行选拔。”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

公元1065年,皇帝下令说:“河北的三十一万一千名战兵,陕西的四十五万九百名战兵和义勇军,都交给总管司训练,不许有冗员占领名额。” 这意思就是说,要整顿军队编制,不能虚报人数。

公元1068年,皇帝又下令说:“国家设立军队是为了防备战争,可是负责军队的人员中冗员太多,训练也不按时进行,甚至会误了军务。各路帅臣、安抚使、监司要仔细察看自己管辖范围内有没有违反命令占用兵额的情况,发现就上报。” 到了十月,枢密院建议从陕西、河东挑选三班使臣和士人担任殿侍,派到河北各路做教官,训练骑兵。有人说河朔地区的军队只是有名义上的操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训练,建议把训练方法传授给这些军队,长期训练达不到要求的,就降为厢军。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公元1069年,皇帝经常跟执政大臣说:“边境地区的士兵训练,怎么样才能做到精熟?” 王安石回答说:“京东地区的训练兵已经很精强了,希望陛下推广这个方法,以此来要求边将,并且间或下诏让这些士兵亲自来参加检阅和测试。对训练和检阅达不到诏令要求的进行惩罚,而对那些训练有素的进行奖励。奖励不能吝啬,惩罚也不能因为对方身份高贵而有所顾忌,这样法令才能执行,将领和官员才会更加努力,士兵们也都会奋勇争先了。” 九月,朝廷选派了教官去巡视和训练军队,殿前司派四人,马军司和步军司各派三人。

公元1070年,皇帝亲自检阅了河东训练出来的排枪手,他们的进退非常迅速灵活,一点也不害怕弓箭。于是皇帝下令殿前司,凡是步军指挥官要派出去戍守的士兵,要在内部挑选一百名枪刀手,精壮的士兵,按照河东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技术精湛的可以免除徭役,以此作为奖励。

话说公元前五年四月,皇上在皇宫大殿前下令,让各路马步军队的巡教使臣们轮流进行军事操练和考核。考试内容包括射箭,射中目标的士兵可以得到银质奖杯,兵部还会记录考评结果,根据成绩排名定出优胜者。到了五月,皇上又下令,让泾原路蔡挺将军在崇政殿演示军队队列训练,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训练方法是:五个士兵组成一个队,五个队组成一个阵,阵列横向排列,骑兵队伍也是五个士兵一队,五队一列。演练时,以鼓声为号令,用草扎成假人作为靶子进行射箭,射中者有奖赏。马步兵的阵型是前三排持枪持刀,后两排持弓持弩,每队还配备虎蹲弩和床子弩各一台,射箭和格斗轮番进行,听到号令就立刻撤退。那些平时训练有素、身强力壮的士兵会隐藏在队伍中,等到关键时刻再出击,起到奇兵的作用。皇上觉得这种点兵阅武的方式非常周全,随时都有应对战事的能力,所以才下令推广全国。

接着到了公元前六年,皇上又下令说:“河北四路地区长期和平,军队训练松懈,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军队的战斗力就会越来越弱。所以,要把京东武卫等六十二营划归各路军队,轮流进行训练,其余军队也都要分别由主兵官进行训练。”同年九月,皇上又下令:“以后巡教使臣考核士兵的成绩,虽然以十分为标准,但是如果技艺考核第一等,或者达到九分以上,或者射箭成绩达到四分以上,即使名次靠后,也要免除处罚;如果技艺考核第二等,达到八分以上,或者射箭成绩没有达到三分,即使名次靠前,也要取消奖励。”十月,皇上又挑选泾原路擅长射箭的士兵,去教导河朔地区的骑兵进行野战训练。皇上说:“精简合并军营,一共裁减了四千多名军官和士兵,这相当于节省了十万大军的军费开支。如果能把剩下的士兵训练得精锐勇猛,各尽其能,不仅能战胜敌人,还能节省军费。”安石等人也说:“陛下这些年来不断选拔使臣,专门负责训练军队,有时还亲自到便殿观看士兵操练,赏罚分明,士兵们个个都奋勇争先。从他们的精湛技艺来看,一个人可以抵得上好几个士兵,这的确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当时,皇上刚开始设立内教法,每十天就要到便殿检阅军队,考核士兵的能力,并给予鼓励或批评,士兵们都争先恐后地努力训练。

皇上第七年,下令检查军队作战方法,让主将根据地形灵活运用。第二个月,皇上又下令说:“从今年开始,每年派使者去巡视五个路段的安抚使以下官员,以及负责训练军队、义勇军、保甲官的官员,考核他们的优劣,然后进行奖惩。”

第七年,皇上说:“京城里的军队营地太拥挤了,马匹都没地方操练。现在新建了四个操练场,地方宽敞多了,可以尽情驰骋。让骑兵轮流去操练,每天一营,骑马奔跑练习。” 五月份,臧景陈讲解了六种马术射箭的方法:一是顺风直射,二是背射,三是盘马射,四是射亲(指射向近距离目标),五是野战射箭,六是轮弄(指骑马快速旋转射箭),他详细解释了每种方法,让射箭的人都能明白。皇上就按照这个方法进行训练。八月份,皇上命令曾孝宽监督训练军队阵型。在荆家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八军联合演习,演习结束后,皇上进行了大赏。

元丰元年十月,皇上决定在京城设立考核军队技艺的标准,把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步兵射箭,六箭射中三箭为一等,射中两箭为二等,射中一箭为三等。骑兵射箭,五箭中,直射三箭、背射两箭,中箭数和等级都和步兵射箭一样。弩箭射箭,从六箭全中到两箭中,都分等级;床子弩和炮,从三箭中到一箭中,也分等级。根据成绩给予不同的银两奖励。枪和刀的比试,以及排队射击的胜负,都根据胜负情况给予奖励。如果弓弩掉落,或者射出的箭没有射到靶子,或者拉弓时弓弦断裂,或者弓拉不开,或者箭不够,或者弩机上的箭头没有卡在弩槽上,或者弩箭射不出去,或者人摔倒了,这些情况都算是不合格。即使射箭已经中靶获得奖励,但剩下的箭不合格,就要降一等,如果已经降到最低等了,就取消资格。

这个月,贾逵、燕达他们建议说:“最近东南军队的排弩队阵型有所增减,和东南地区使用的兵器不一样,建议还是按照东南的队型来,用弩手代替小排。如果离敌人比较远就射箭,如果离敌人近了,就左手拿着弩像小排那样架起来挡着,右手拿着刀准备砍杀,和长兵器一起使用。”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建议,枪手还是继续练习标枪。十一月,京西的将领刘元说:“骑兵的训练没搞好,请求降为步兵,步兵也练不好,请求降为厢军。”于是皇帝下令所有军队,大概三个月学不会的,就按照他们的请求降级。十二月,皇帝下令:“开封府管辖的地区、京西的将士,十个人中选一个人练习骑射,接受中都派来的教头的训练。在京城的步兵各营的弓箭手,也十个人中选一个人练习骑射,接受训练骑兵的教头的训练。学会了之后,再轮流教给本营的其他人。”

第二年四月,皇帝派内侍石得一去视察京西第五将的骑兵训练情况。五月,石得一汇报说他们的训练很糟糕,皇帝下令将领陈宗等人写个报告解释一下。陈宗他们认错,皇帝责备说:“朝廷一直以来都认为四方来的士兵比较骄横难以驾驭,所以挑选将领来统领禁军,让他们按时训练,以应对紧急情况。至于军队编制和规模,都是朕仔细考虑过的,之前也反复告诫过,已经非常详细了。就算你们像木头石头一样迟钝,也应该稍微了解一下我的意思吧。你们尸位素餐这么久,既顽固又懒惰,如果一味姑息宽容,实在难以激励士气,都给我停职!”这个月,皇帝下令殿前司、步军司的军队都设立都教头,负责管理训练的事情,弩手五个营、弓箭手十个营、枪刀标排手五个营各选一人武艺高强的奏请补任。每个部门都选拔两个散直人员当教官,取消巡教使臣的职位。同一天,皇帝下令河东、陕西各路军队:“以前的规定,骑兵从十月一日开始练习驰射和野战,到谷雨日结束。塞外比较冷,从现在开始,训练从八月开始,到五月一日结束。”七月,皇帝下令各路军队阅兵和训练禁军不要超过两次。九月,皇帝把训练方法和图解都印出来颁布下去了。步射的执弓、发箭、手势、步伐、移动,以及骑射、骑马使用蕃枪、马上野战格斗,步兵使用标枪排阵,都有图解和说明,总共一千多字,让士兵们学习背诵。

公元1069年(四年五月),皇帝下令让东南各地的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的人,调查一下自从军队开始实行新式操练后,士兵们是不是增加了额外开支。因为自从组建军队并开始新式操练以来,士兵们每天都要进行训练,以前靠技艺补贴家用的人,现在都没时间干了。

公元1071年(六年),皇帝采纳了郭忠绍的建议,让步兵中的弩手精英们,也学习使用神臂弓。

公元1072年(七年八月),皇帝下令在开封府和京东路专门挑选监司官员来负责军队操练。皇上非常重视军事,不仅下令设立武学,还让武举人学习《七书》,同时颁布兵法来训练军队,他对军事的理解非常深邃,大臣们都比不上他。

公元1076年(元祐元年四月),右司谏苏辙上奏说:“各地的禁军自从有了自己的将领后,每天都在操练武艺,将领们早晚都要进行两次训练,新招募的士兵有时一天都没时间休息。现在太平无事,却每天都这样严格训练他们,让他们没时间谋生,衣食都成问题,疲惫不堪,等到真要打仗了,他们哪还有力气?建议除了新招募的士兵外,其他士兵每天只训练一次。” 同月,朝请郎任公裕也上奏说:“军队学习新式操练方法,很多士兵觉得很吃力。其实射箭只要射中靶心,格斗只要能取胜,又何必非得完全按照规定来做呢?”枢密院也认为,新式操练方法应该由教官指导,不应让所有士兵都死记硬背。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同年九月,枢密院又上奏说:“以前骑兵训练时,除了操练阵法外,还要练习骑射。方法是:整个骑兵队伍骑马以‘之’字形冲锋,在冲锋过程中射箭,这样可以轮流射击,效率最高。近年来只用顺鬃直射和抹鞦背射,这两种方法只适合轻骑兵挑战,如果大规模使用,就无法保持队形,很不方便。建议以后骑兵训练时,‘之’字形骑射和立背射交替进行。”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公元1079年(三年五月),皇帝取消了提举教习马军所。

六月里,过了六个年头,三衙向枢密院请求:让军队按照规定,在伏天休整七十天。王严叟跟韩忠彦说:“景德年间,都是内侍省负责传达圣旨,现在每年都这么做,就体现不出朝廷的恩典了。”韩忠彦觉得有道理,又去跟太皇太后说了这事儿,说:“这样一来就成例行公事了,应该由内侍省来处理。”于是就下了圣旨:“以后入伏,就派中侍传达圣旨,让军队休整。”

绍圣元年三月,枢密院说:“禁军的春秋大操练,赏罚制度,每千人额外录取二百一十人,赏赐的多少不一样。”皇帝同意了。第二年二月,枢密院又说:“马军从九月到三月,每十天出城操练一次,训练野战、骑兵冲锋、转向、射击,遇到风雪就暂时停止。”皇帝也同意了。

第三年五月,皇帝下令,京城和府县的禁军格斗,都按照元丰年间的规定操练。七月,又下令挑选弩手,让他们也练习神臂弓。八月,又下令:“殿前、马步军司的教头,要另外挑选技艺精湛、熟悉操练方法的人,轮流进行训练。弓箭手,骑兵和步兵的射箭,都要用点药包指和第二指来控制箭镞,都按照元丰年间的规定。”这个月,又下令把神臂弓的射程恢复到一百二十步。

元符元年十月,曾布上奏关于巡教使臣的处罚条例,顺便说:“从祖宗以来,对待将士,恩赏都应该归于君主,而军队的纪律要由管军的人来负责。凡是加强军队的管理,难道还要等朝廷立法才能执行吗?这是管军的人失职啊!”皇帝非常赞同他的说法。

政和元年二月,皇帝下令:“春秋大操练,各军弓弩和格斗,都按照元丰年间的旧制执行。”四年五月,大臣们上奏说:“神臂弓射程一百二十步,发箭十支,射中五支才算合格,军队里很少有人能得到奖励,恐怕会懒于练习射箭。建议让殿前、马步军司核实,把中贴箭数改为上垛,射中一箭就算两箭上垛。”皇帝同意了。

公元1070年(五年三月),皇帝下令:从现在开始,任何敢于私自扣留军队,不按时参加军事演习的,都将按照违抗圣旨论处。不按规定选拔军官的,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到了同年十一月,有大臣上奏说:春秋大典时,各军进行弓弩射击比赛,选拔那些射术高强的人,但奖励太低,起不到激励作用。皇帝下令,按照元丰年间的办法重新制定奖励制度。

公元1078年(八年),皇帝下令,州郡的禁军要派一部分出去戍守边疆,但要常留五分之一的军队在州里进行操练,这是采纳了毛友的建议。

公元1101年(重和元年正月),兵部侍郎宇文粹中向皇帝进言,说禁军的训练不精,很多士兵都被派去做杂役。皇帝说:“祖宗传下来的军事制度非常完善,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军队的训练。近来,兵官们越来越懈怠了。古代,春天整顿军队,夏天休整,秋天操练,冬天大阅兵,都在农闲时进行。大司马负责军事训练,大宗伯负责祭祀土地,细致地研究周朝的制度,可以看出,军队管理方面,六卿都有各自的职责。现在,士人当上地方官,只顾着劝农,不把督促农业生产当作自己的责任;管理军队的人,也不把训练军队放在心上。从现在开始,如果有人滥用禁卫军士兵去做杂役的,就要派人捉拿,严惩不贷。等天气暖和了,朕要亲自主持军事演习,并进行奖励。”随后,皇帝就根据宇文粹中的奏章,修订了相关的条例。

公元1113年(宣和三年四月),设立了骑射奖励制度,对于那些能够射中靶心上部的人,按照步射的奖励标准进行奖励。“背射上垛中贴者,依步射法推赏”。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二月),皇帝下令:“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应该裁汰冗员。现在,三衙和各将领招募士兵,只顾着增加人数以求得奖赏,只看士兵的等次,而不考虑他们的勇怯。招募士兵不认真,训练也不及时,杂役占据军队名额的,十之三四。现在应该在招募士兵的时候,认真挑选,一旦登记入籍,就要专门进行训练,不能让杂役占据名额。另外,神臂弓、马黄弩是中国特有的技术,应该大力推广训练,用来抵御边境骑兵的入侵。还要定期穿着盔甲进行演习,以便使士兵熟练掌握。”四月,皇帝下令恢复教场,春秋两季进行大阅兵,并且恢复宫内训练制度,并给予奖励。

宋神宗熙宁二年十一月,赵卨建议学习诸葛亮的八阵图,教给边疆将领,让他们能够灵活应对战局。皇帝下令让郭逵和赵卨一起研究,仔细考察地形,制定出阵图上报。

五年四月,皇帝又下令让蔡挺先进行演练阵图。皇帝曾经说过:“现在的边疆将领都不懂奇正兵法的精髓,更别说灵活运用奇正变化了!天地五行之数不过五,五阵的变化,源于自然规律,不是人为强加的。”宰相韩绛于是建议让各位将领都上报自己的作战方法,取其精华,制定成统一的作战规范。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皇帝一直担心将领们作战时没有章法,曾经说过:“李靖把士兵三人编为一队,肯定是有道理的。星书、羽林军都以三人为一队,李靖深谙此道,并非没有依据。”于是命令贾逵、郭固试验这种编队方法。同年十二月,通远军知军王韶请求颁布合兵作战条例,皇帝下令赏赐他御制《攻守图》《行军环珠》《武经总要》《神武秘略》《风角集占》《四路战守约束》各一部,并命令关中、秦凤路经略司抄录这些书籍分发。

熙宁六年,皇帝下令各路经略司,编队都要按照李靖的方法,三人为一小队,九人为一中队,赏罚等到队伍成型后根据情况再决定。队伍的规模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则按照泾原路牙军的标准执行。九月,赵卨建议说:“我想从现在开始大规模操练汉军和蕃军队伍,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标准,旌旗旗帜的颜色要根据方位而定。战国时期,大将的旗帜用龟作为装饰,这是取‘前列先知’的意思。让中军也用龟作为标志。八队的旗帜,分别绘制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天、地就按照方形和圆形来绘制,风、云就画出它们飘扬的样子,龙、虎就画出它们凶猛的样子,鸟、蛇就画出它们盘旋飞翔的样子,以备大阅。”枢密院认为,如果阵队的旗帜上画这八种东西,士兵们难以辨认,而且其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描绘的。于是皇帝下令,仍然按照方位来决定颜色,只是形状要有所区别,不要混淆就可以了。

过了七年,皇帝又让吕惠卿和曾孝宽来比较研究一下这三五结队的方法。十月的时候,皇帝把新制定的结队方法、赏罚条例以及布阵的形势等等,派近侍李宪交给赵卨,并说:“具体的阵法我已经让李宪当面告诉你了,现在给你的图只是一个小阵的图,你慢慢地和他仔细讨论,李宪一定会把一切都解释清楚的。不过,布阵的方法,很久都没人传下来了,我现在一下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了这个方法,恐怕有些地方还不完善,所以你一定要畅所欲言,把你的意见都奏报上来。” 接着又下诏说:“我最近让李宪把新制定的结队方法和赏罚条例交给你,你们一起讨论一下可行不可行,然后根据这个方法来确定各级将领的编制,重新制定阵法。你一定要彻底弄明白朝廷的意图。如果很快就能完成,就让李宪把结果送回朝廷。”

赵卨上奏说:布阵的方法,首先要从结队开始。李靖的方法是以五十人为一队,每三个互相合得来的人组成一个小队,三个小队组成一个中队,五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剩下的押官、队头、副队头、左右傔旗五个人凑够五十人,并互相配合。现在圣上制定的方法是:每一个大队由五个中队组成,共五十人;一个中队由三个小队组成,共九人;一个小队由三个人组成,也要选择那些互相合得来的人。还要挑选一个强壮勇敢,擅长使用长枪的人做旗头,让他自己挑选两个和他武艺相当,并且互相合得来的人做左右傔;再挑选一个勇敢强悍的人做先锋;再挑选一个军校在后面拿着刀,负责保护队伍。队伍里如果一个人执行命令,两个人要支援;小队执行命令,中队要支援;中队执行命令,大队要支援;大队执行命令,小队也要支援。如果有人磨磨蹭蹭观望,不及时去救援,导致有人阵亡或失利,那么,本队就由保护队伍的军校负责调查,其他队就由本辖区的将领负责调查,查明不救援的原因,就将他们斩首。如果确实无法救援,或者救援来不及,或者自己亲自迎敌,身受重伤,只要不是因为可以救援却没救援导致的,都不追究责任。这个方法虽然和古代的方法差不多,但是使用方法更加精密。这大概是因为陛下天生就具有英勇和智慧,不用学习就能掌握啊!

有人说,每45个人才设一个队长,不如每5个人设一个队长那样管理方便。你想啊,5个人一个队长,50个人就有10个队长了。要是扩大到几千几万人,队长就更多了,但管理却未必统一。你看周朝的制度:5个人一伍,由伍长管理;5个伍组成一个两,由闾胥管理;4个两组成一个卒,由族师管理;5个卒组成一个旅,由党正管理;5个旅组成一个师,由州长管理;5个师组成一个军,由卿管理。这跟现在的军队编制差不多,一百人一个都,五个都一个营,五个营一个军,十个军一个厢。从厢都指挥使往下,都有各自的级别和官职,这跟以前的伍长、闾胥、族师、党正的职位一样。

有人觉得,这种十人、五人一组的编制,对日常管理来说很方便,但是这种方法恐怕不适合在战场上对抗敌人、决定胜负。再说,诸葛亮的八阵图的阵法,已经失传很久了,现在皇上重新制定了新的阵法,跟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一比较,简直是完全吻合啊!只要方法确定下来,就能很容易地调动人。敌人喜欢攻击空虚的地方,我们就用虚张声势的方法来迷惑他们;敌人喜欢攻击防守严密的地方,我们就用真实的兵力来抵御他们。但是,我们攻击的并不是他们的空虚之处,我们防守的也不是他们真正要攻击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让敌人疲惫不堪,让他们饥饿难耐,这就是所谓的“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七月,皇上命令各地的安抚使上报可用的军队编制方法,并且寻找精通阵法的人选。到了九月,崇仪使郭固根据对古今兵法的研究,向皇上献上了一套阵法,皇上就把这套包含25种攻守方法的《攻守图》下发到了河北地区。

二月,皇上批示说:“我看过七军营的操练情况,发现各军标准不一,前后矛盾,难以实际应用。可以命令校阅官员从中挑选可取之处,拟定八军法呈报上来。”

一开始,皇上就下令枢密院说:“唐朝李靖的兵法,现在已经没有完整的版本了,零散地出现在《通典》里,内容残缺不全,还错误百出。而且书里的官职名称和物品名称跟现在的称呼不一样,很多武将都看不懂。命令枢密院的官员和王震、曾收、王白、郭逢原等人一起校对、分类解释,使之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皇上又命令枢密院副都承旨张诚一、入内押班李宪和王震、郭逢原等人去寻找宽敞的地方,用两千八百名步兵和骑兵演练李靖的阵法。任命步军副都指挥使杨遂为总负责人,张诚一、李宪为副负责人,王震、郭逢原为参议,夏元象、臧景等人担任将领和各级军官,总共三十九人。

张诚一等一开始采用李靖的六花阵,大概以两万人为基数,分成七军,每支虞侯军两千八百人,选取一千九百名精锐士兵组成七十六个作战小队。每个军队的精锐士兵中,弩手三百人,弓箭手三百人,骑兵五百人,轻装快速部队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后勤部队每军九百人,合计每军两千八百人。皇上跟身边的近臣说:

黄帝最开始弄了个八阵法,在涿鹿打败了蚩尤。诸葛亮在鱼复平沙上摆了个八阵图,用石头垒成八行。晋朝的桓温看见了,说:“这阵势就像常山上的蛇啊!”这就是所谓的九军阵法。

到了隋朝,韩擒虎特别懂这个阵法,就教给了他的外甥李靖。李靖那时候赶上天下大乱,懂兵法的将领很多,所以他就创造了六花阵,来改进九军阵法,让别人搞不懂。总的来说,八阵就是九军,九军是方形的阵;六花阵就是七军,七军是圆形的阵。阵法一般都是圆形的,方形阵是内圆外方,圆形阵就是里外都是圆的。所以用方圆的东西来解释,方形用八个包围一个,圆形用六个包围一个,这就是九军六花阵的大致样子。六军呢,就是左右虞侯军各一个,一共两个虞侯军;左右厢各两个,一共四个厢军;加上中军,一共七军。八阵呢,再加上前后两个军,一共九军。建国以来,设殿前、马步军三帅,就是中军、前后军帅的不同叫法;而马步军都虞侯就是两个虞侯军,天武、捧日、龙神卫四厢就是四个厢军。中军帅统领九军,也就是殿前都虞侯,专门负责中军的事务,这和古代的九军和六花阵完全吻合。现在那些研究兵法的,都把唐朝李筌《太白阴经》里的阵图当作标准,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最近看了大臣们献上的那些阵图,都互相吹嘘,一个也拿不出手。如果真按照他们说的那样,两军交战,必须先派使者约定好作战日期,选个平坦开阔的地方,把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弄平,砍掉树木杂草,弄得像射箭场一样,才能用上他们的阵法。仔细想想,这根本就不实用!现在可以参考李靖的阵法,作为九军营阵的制度。但是李筌图只是营地布置图,不是阵法图。我结合古代的阵法,又考虑到现在的实际情况,认为营和阵,本来就是一种东西,只是叫法不同,行军叫阵,驻扎叫营;从奇正的角度来说,营是正,阵是奇。

好家伙,皇帝在八月的时候,在城南荆家陂搞了一次大阅兵,八大军阵齐上阵!阅兵完了,皇帝还赏赐了参与的将士,从高级官员到普通的士兵,赏赐的银子和绸缎都不一样。

过了八年,皇帝下令各地军队暂停教习五军阵,只教习四御阵。

九年四月,皇帝跟大臣们讨论军营的阵法,还发表了一番高见:“现在这些将领啊,对带兵打仗的道理懂的太少了!你看,八军阵、六军阵,都是大将居中指挥,大将就像人的心脏,各路军队就像人的四肢。指挥官要运用他的智慧,就像人用脑子指挥胳膊,胳膊指挥手指一样。敌人攻打左边,右边就支援;攻打右边,左边就支援;前后也一样,这样一来,军队怎么会被打败呢!”

元丰四年,皇帝在城南好草陂,按照九军法,一军一营地检阅军队,阅兵完了,还鼓励和嘉奖了大家。

七年的时候,皇帝又下令说:“我已经制定了五种阵法,命令各路将领学习,以前教的那些阵法全部取消。”这五种阵法呢,其实就是九军营阵的五种变化形式,分别是方阵、圆阵、曲阵、直阵、锐阵,这五种变化就组成了五阵。

元祐元年,有个叫高翔的官员建议,把御阵和新阵法一起教,皇帝同意了。因为元丰七年的时候,皇帝下令只用五阵法,旧的御阵就废弃不用了;到了现在,又让两种阵法一起教了。

到了绍圣三年,又把御阵的教习给取消了。

大观二年,皇帝下令把这五种阵法推广到全国各地。

靖康元年,监察御史胡舜陟上奏说:“通直郎秦元写的兵书、阵图、师律三策,还有大八阵图一张,小图两张,这些都是参考古代的阵法,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既全面又抓住重点,非常实用!”皇帝下令召见秦元,让他当面陈述。虽然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没有特别雄伟的战略规划,但他们还是非常重视军事训练的。

公元1127年,朝廷开始实行枢密院制定的教阅制度,专门训练士兵掌握控制战局、冲锋陷阵、击败敌人的技巧。士兵们要全副武装,随身携带短桩神臂弓、长柄刀等武器,还要练习马背上穿透铠甲的射箭技巧以及使用木挺(一种兵器)。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军事演习,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神臂弓的训练每天要射二十支箭,射箭距离要达到一百二十步。长柄刀的长度要在十二尺以上,刀身用毡皮包裹,练习时要连续挥舞五十二次,刀头不能落地。每个营队要挑选二十名士兵进行专门训练,经过两次训练的五十人组成一个队,教官会根据队伍人数进行分组训练,然后分配到五个军中。每个军都有自己的旗帜和标志:前军是绯红色的旗帜,标志是飞鸟;后军是黑色的旗帜,标志是乌龟;左军是青色的旗帜,标志是蛟龙;右军是白色的旗帜,标志是老虎;中军是黄色的旗帜,标志是天神。此外,还有五种颜色的旗帜用于指挥军队集结和分散。举起集结旗,五个军就按照旗帜的指示集合成阵;举起分散旗,五个军就按照旗帜的指示分散成队。军队左右移动、前后撤退,或者分散隐藏伏击,或者分兵出击,都用旗帜作为信号。还会配合使用小金铃和鼓声,以防有人看不清旗帜信号。事先约定好伏兵埋伏的地点,缓慢敲响小金铃就停止行动,快速敲响战鼓就意味着奇兵出击,快速敲响小金铃则意味着伏兵出动。春秋大演习的奖赏,则按照海战的标准执行。

李纲建议说:“水战的优势在南方地区。长江、淮河、黄河沿岸以及沿海地区的帅府和重要城镇,应该效仿古代制造战船,以轻便、快捷、稳固为标准。还要学习火攻战术,用来焚烧敌人的船只。”于是朝廷命令杨观复前往江浙地区筹备,黄河、淮河沿岸也分别委派官员负责。三年后,皇帝在镇江登云门外亲自检阅水军。

公元1134年,朝廷下令内殿检阅神武中军官兵并进行奖赏。

公元1144年,有官员上奏说:“各州郡的禁军,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军队,长期松散,缺乏训练,春秋两季的军事演习,也只是临时凑数,请求朝廷严格执行旧制。”

公元1151年,朝廷下诏:“朕听说各地州县的厢军、禁军和地方军队,经常被地方官吏擅自征用,影响了正常的军事训练。各帅府要严厉责令士兵按时归营,认真训练,以备随时检阅。”

宋孝宗乾道二年,皇帝去候潮门,顺便去了白石阅兵。三衙门的官员和将领都来迎接皇帝,负责打猎的士兵就在御辇下面献上他们打到的猎物。那天,有几个将领单手拿着大刀,皇帝问:“这刀有多重?”李舜举回答说:“这些刀都重几十斤。”皇帝下令:“你们要好好训练士兵,让他们精明强干。”皇帝又对陈敏说:“你们的军马和衣着都整理得这么整齐。”于是皇帝特别赏赐了他们马鞍、马匹和金腰带,士兵们也根据功劳大小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四年后,皇帝又去了茅滩校阅军队。先升起黄旗,连续敲响三遍鼓,军队就变换成方形阵列;敲响五遍鼓,升起白旗,就变换成圆形阵列;接着敲响两遍鼓,升起红旗,就变换成尖锐的阵列;升起青旗,就变换成直线阵列。阅兵结束后,皇帝非常高兴,赏赐加倍。军队分成东西两队,展示大刀和火炮。皇帝问李舜举:“这次阅兵和以前比怎么样?”李舜举回答说:“今天的军队,陛下您亲自训练,又给予他们深厚的恩情,还赏赐了他们丰厚的奖赏,他们的忠诚和勇敢都比以前更胜一筹。”

乾道年间,皇帝下令:弓箭手如果射中了一石四斗的靶子,就加升三斗;射中了一石的靶子,就加升五斗;弩手如果射中四石的靶子,就加升五斗;射中两石七斗的靶子,就加升八斗;根据成绩高低,分别给予不同的晋升和赏赐。宰相们提出要根据射箭的成绩来亲自赏赐,虞允文说:“现在用射箭的成绩来定赏赐,恐怕会忽视射箭的力度。”皇帝说:“对啊,将来虽然强弓硬弩可以取胜,但如果只练习射箭的技巧,而不注重力量的提升,那力量就不会提高。这个赏赐办法不用执行了。”

淳熙年间,设立了枪手和射铁帘的考核标准。皇帝对辅臣说:“听说射铁帘的考核,士兵们都非常兴奋和努力。”周必大说:“军队长期不用,士兵们没有进取心,自然就会懒散。现在陛下您激励他们,告诫他们,人人都会成为精兵强将。”于是殿前、步军司的军队以及马军旧司的弓弩手,参加射铁帘考核合格的士兵共有1840多人。皇帝下令:中垛帘的弓箭手,如果射中一石二斗的靶子十箭,弩手如果射中四石的靶子八箭,就分别晋升两级,每人赏赐一百贯钱;弓箭手如果射中一石的靶子十箭以上,弩手如果射中三石的靶子八箭,也分别晋升两级。内外诸军的赏赐标准也一样。

绍熙元年,皇上给殿前司下令说:“浦水军和江上的水军,除了春秋两季的例行操练之外,每个月都要轮流进行演习。沿海的水军也一样。” 徽州知州徐谊上奏说:“各路禁军,现在都是按照十分力量来训练,其中两分练弓箭,六分练弩,剩下的两分练枪和盾牌。练弓箭的也可以顺便练练弩,通过比武可以观察他们的进退能力,通过射箭可以考察他们的水平。勤奋懒惰的情况,都有记录可查。”皇上就下令各路都按照这个方法执行。执政大臣胡晋臣说:“这些年用射铁帘来奖励,经常有人因此升官,这也算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皇上说:“射铁帘并不难,这种奖励办法太滥了,应该把武艺精熟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

二年,枢密院上奏说:“殿前司和步兵司的弓箭手,穿着盔甲在六十步的距离射箭,箭的力道是一石二斗,共射十二箭,六箭射中靶子就算合格。弩手,穿着盔甲在百步的距离射箭,箭的力道是四石,共射十二箭,五箭射中靶子就算合格。枪手,站着举枪刺击,四十次刺击就算合格。主帅要委托统制、统领来考核他们的武艺。合格之外,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每支军队超过五千五百人的,弓、弩、枪手各选十五人,到主帅那里进行实际考核,再报到枢密院复试。每种兵种各选拔表现最好的两人升两级,其他人每人赏钱五缗,等待下次考核。”

庆元二年,皇上到候潮门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检阅。

嘉泰二年,皇上诏令将要检阅各路军队,赏赐的物品按照庆元二年增加的标准发放。

宝庆二年,莫泽言说:各州郡的禁军,平时用来防范盗贼,战时用来作战,这都是朝廷的记录在案的,不是州郡可以私自使用的。这几年州郡的军政都荒废了,吝啬军饷,缺额总是很多。郡守、主管兵事的官员都私占兵丁,寓居官员也借用兵丁办事,真正留守的兵丁不到十分之一。到了操练的时候,虽然钤辖、统领、路分官号称主管兵事,却只是空守名册,不敢召集士兵。操练的时候,士兵的坐立进退都像小孩子玩耍一样。地方长官为了虚报数字而不招募士兵充实兵力,主管兵事的官员收受贿赂,更改士兵的年龄。而且一个士兵的供给,一年至少要一百缗钱,粗略计算一下,一个郡私占三百人,那就是虚耗三万缗钱啊!私自使用禁军,本来就有成例。地方长官修建园林池塘,建造房屋,却不给士兵伙食费;寓居官员远离城池,大多借用士兵,扰害乡里。现在就连附近的郡,都有寓居官员私占四五百兵丁的。这都是因为兵官的权力太小,而私占兵丁的禁令又太松弛啊!请求严厉告诫监司、地方长官等,只允许借用厢军,而且不能妨碍操练,其他官员即使是厢军也不许借用。

淳祐十一年,朝廷官员上奏陈述军匠不进行操练的弊端:按照旧制度,禁军不能私自使用。这几年来,凡是州郡军队驻扎的地方,都沿袭旧习,每个州的军匠差不多都有几百人,官员无论大小都私占一部分,雕刻、纺织、金工、绘画等等无所不有。虽然工艺精湛,但是不练习作战,一旦发生小规模的警情,他们怎么能拿起武器作战呢?请求严厉告诫地方长官和统兵官员,让军匠回到营伍进行操练,不要竞相做无益的事情,虚耗军粮,妨碍军队实力。

咸淳初年,大臣们说:各军的统领、统制、正将、副将都应该在军中训练,精通武事,一旦有调动,命令一下就能行动,士兵个个骁勇善战,将领个个英勇无比,所向无敌。现在江南州郡、沿江的军事重地都设置帐前官员,专门负责后勤运输,不考虑军事,只顾自己谋私利,完全没有作战经验,却都从帐前官员升迁。大体上说,一支军队只有两三千人,而使臣却多达五六百人,用来做杂役。

九年前,那些大臣们就上奏说:“最近招募士兵,好多都是滥竽充数,就为了捞赏钱。招募之后,根本就没有进行训练和操练。那些主管兵事的官员,为了完成任务,日夜不停地压榨士兵,稍有违反,就抓起来关进监狱,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士兵们受不了这种苦,死的死,逃的逃,一个接一个的。” 他们接着说:“现在建议把新招募的士兵分到各个队伍里,让他们好好学习纪律,练习军事技能,然后隔一段时间,比如十天或一个月,就在各个郡县进行考核。”唉,情况都烂到这个地步了,军队训练制度早就彻底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