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莱州掖县人,家里世代务农。他年轻的时候就长得英俊潇洒,擅长骑马射箭,但是不务正业,还和村里的坏小子们混在一起,成了山贼。后来,梁朝大将王檀驻守滑台,把王景招募到自己手下。王檀和后唐庄宗在黄河边上打仗,王檀打胜仗了,王景也跟着他鞍前马后地立功。庄宗攻入汴州后,王景就投降了,后来一步步升官,做到奉圣都虞侯。清泰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跟着张敬达围攻晋阳,结果契丹来救援,王景就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了晋祖(后晋高祖)。

天福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相州刺史。范延光在邺城叛乱,很多州郡都被他逼着一起造反,只有王景独自带兵抵抗,后晋高祖很欣赏他,就把他升为耀州团练使。等到后晋被后汉取代后,正赶上后晋高祖去邺城,就留下王景在京城当巡检使,后来又改任洺州团练使。开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侍卫马军左厢都校。两年后,契丹南下入侵,少帝逃到澶渊,王景和高行周等人一起在戚城大败契丹军队,王景被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领郑州防御使,后来又外放担任晋州巡检使、知州事,最后被任命为横海军节度使。后来契丹兵临汴京,他们就用自己的人取代了王景。王景回到常山,听说契丹主死在栾城,就偷偷地绕道回自己的驻地,他强行打开城门冲了进去,契丹军队都逃跑了。

汉朝乾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王景被加封为同平章事。正赶上契丹闹饥荒,幽州的老百姓很多都越过关口来讨饭吃,到了沧州的有五千多人,王景很好地安抚他们,朝廷还下令给他们分田地安置下来。

周祖的时候,他和景延广关系很好,景延广当上皇帝后,就给他加官,让他兼任侍中。景延广出身底层士兵,本来没什么才干和策略,但是当上皇帝后,他做事情不苛刻,老百姓有诉讼,他一定会亲自过问,如果不是什么大错,就会开导他们,然后放他们走。他不会被官吏们左右,所以百姓都很拥护他。

广顺年间,景延广刚进京,好几百老百姓把他围在路上,不让走,甚至有人拦住他的马镫。没多久,景延广就被任命为护国军节度使,一年多后,又调任凤翔节度使。显德年间,他被封为褒国公,还加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世宗皇帝即位后,又让他兼任中书令。之前,秦州和凤翔州被蜀军攻陷,边境上的百姓跑到京城请求朝廷收复失地,世宗皇帝就命令景延广和向拱带兵从大散关出兵讨伐,一路攻破敌人的营垒,然后任命景延广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大败蜀军,斩首几万。那年秋天,秦州投降了。一年后,景延广被调到秦州任节度使,还兼任西面边防都部署。恭帝即位后,景延广被晋封为凉国公。

宋朝建立后,景延广被加封为守太保,封为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天他进京朝见,太祖皇帝设宴款待他,还重用他,让他继续担任凤翔节度使兼西面边防都部署。建隆四年,景延广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太傅的官职,追封为岐王,谥号元靖。

一开始,景延广投奔晋朝的时候,他的妻子被杀害了,两个儿子逃跑了才免于一死。晋祖对他很好,赏赐无数。有一次,晋祖问景延广想要什么,景延广回答说:“我投奔晋朝后,已经得到很多恩惠了,实在没什么想要的。”晋祖坚持问他,景延广就磕头拜谢说:“我以前是个士兵,经常背着胡床跟着队长出入,经常路过官妓侯小师家,心里一直很仰慕她。现在我的妻子被杀了,如果能得到侯小师做妻子就足够了。”晋祖哈哈大笑,就把侯小师赏赐给了景延广。景延广非常宠爱她,后来侯小师还被封为楚国夫人。侯小师曾经偷了景延广几百两黄金,私下送给旧相识,景延广知道后却没有责怪她。

王景为人谦逊低调,总是弯下腰来对待别人,朝廷派来的使者,不管官职大小,他都一定下台阶迎接,周到地尽礼数。身边的人有时会说:“王爷您身份尊贵,不必这么谦卑。”王景回答说:“作为臣子,重视君王的命令,理应如此,我唯恐做得不够谨慎罢了。”他刚被封为郡王时,朝廷派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更是格外尊重张昭,还送给他上万贯钱。身边的人觉得他送的太多了,王景说:“我还在军队里的时候,就听说过张尚书的大名,如今他奉命来见我,这是朝廷看得起我,怎么能用过去的规矩来限制自己呢?”

王景有三个儿子:廷义、廷睿、廷训。廷训做到骁卫大将军后退休了。廷义一开始是供奉官,后来升任京副使。他擅长骑射,周世宗看重他的才能,提拔他做了虎捷都虞侯,之后又升任龙捷右第二军都校、领珍州刺史。宋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乾德四年,他和韩重赟一起率领军队护卫修建滑州灵河的新堤。乾德六年,京城要修缮,朝廷又派廷义负责这项工程。开宝二年,他被加封为横州团练使,跟随军队征讨太原。廷义为人勇敢,亲自擂鼓激励士气,攀登上城墙作战,甚至连头盔都没戴,结果被箭射中头部,昏迷了一夜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太祖皇帝非常惋惜他的死,下诏追赠他为建雄军节度使。廷义虽然勇敢,但为人有些骄傲自大,喜欢夸夸其谈,经常说:“我是当代王景的儿子。”听到这话的人都会忍不住发笑,因此人们都叫他“王当代”。

王晏是徐州滕县人,他家世代务农。王晏年轻的时候就勇敢好斗,不务正业,经常带领一群强盗去抢劫。梁朝末年,徐州一带大乱,很多地方都被盗贼洗劫一空,只有王晏的乡里因为他的威慑力而得以保全。后唐同光年间,他应募加入禁军,一步步升迁到奉国小校。

话说晋朝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我跟我们军队里的都校赵晖、忠卫都校侯章他们一起在陕州驻守。正赶上契丹打到汴州来了,他们派将军刘愿占领了陕州,在那里横行霸道,作威作福。我跟赵晖他们商量说:“现在契丹南下入侵,天下人心惶惶,咱们这些英雄好汉正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干一番事业!再说听说太原的刘知远威望很高,百姓都归心于他,如果咱们杀了刘愿,把他的脑袋献给河东的刘知远,为天下人树立个榜样,那荣华富贵还不是手到擒来?”赵晖他们都同意我的计划。

于是,我带领几个敢死队员,趁着夜色翻墙进了城,直奔府衙,抢了库房里的兵器装备给我的手下。天亮的时候,我把刘愿的人头砍下来,挂在府衙门口示众。大家推举赵晖当主帅,侯章当本城的副指挥使、内外巡检使兼都虞侯;我派我儿子晏汉伦拿着奏章去太原。当时,汉祖虽然已经称帝,但威望还没完全树立起来,得到我们投降,他非常高兴,当天就封赵晖为保平军节度使,侯章为镇国军节度使,我被任命为绛州防御使,还保留了原来的职务。后来,赵晖他们上奏说是我首先策划了这次行动,立了头功,我又被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汉祖攻下汴州后,又加封我为同平章事。

周世宗继位后,又加封我为兼侍中。广顺元年,刘崇攻打晋州,我闭城不出,在城上设下埋伏。并州人以为我胆小怕事,都争先恐后地爬上城墙,我一声令下,伏兵杀出,打死了好多敌人,敌人烧毁了桥梁逃跑了。我派儿子汉伦追击几十里,斩首一百多级,汉伦因此被提升为滨州刺史。八月,我进京朝见,周世宗知道我家在彭城,就授予我武宁军节度使的职位,让我荣归故里。三年后,周世宗征讨兖州,驻扎在张康镇,我进京朝见,献上七匹马,周世宗赏赐我御赐的衣服和金腰带。郊祭结束后,周世宗封我为滕国公,还加封我为开府仪同三司。世宗皇帝继位后,又加封我为兼中书令。

晏殊刚到镇上,就召集以前一起当过强盗的那些人,送给他们金银财帛,然后轻松地摆酒席跟他们聊天说:“咱们这地方以前强盗多,我和各位以前也干过这事儿。以后那些新来的强盗,肯定比不上咱们以前厉害,你们替我告诉他们,让他们别再干了。要是他们不改,我一定灭了他们的全家!” 从那以后,当地就太平了,老百姓都跑到京城去请求朝廷留下晏殊,还请求为他立“衣锦碑”。后来宋太宗时期,大家又请求立“德政碑”。太宗皇帝就让比部郎中、知制诰张正写碑文,还下诏书把晏殊的老家改名叫“使相乡勋德里”,并在晏殊家门口立起戟门。没过多久,晏殊就被提升为河南尹、西京留守。显德三年,他又调任凤翔节度使。六年,他跟随太宗皇帝北征,担任益津关一路马军都部署,韩令坤是他的副手,结果顺利平定了三关。

宋太祖登基后,封晏殊为赵国公。后来又跟随皇帝去征讨李筠,战事结束后,晏殊被改任安远军节度使。乾德元年,他被晋封为韩国公,上书请求退休,被朝廷任命为太子太师,告老还乡。不过,每逢朝会,他都要到中书门下班等待。不久,他就回到洛阳的别墅。四年冬天,晏殊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为他停朝三日,追赠中书令。

一开始,晏殊当军校的时候,和平陆人王兴善关系很好,他们的妻子也是好姐妹。晏殊发达以后,就疏远了王兴善,王兴善心里很不平衡。后来晏殊的妻子生病了,王兴善跟别人说:“我能治好她。”晏殊赶紧去拜访王兴善,王兴善说:“我不是医生,但我看你以前在陕州的时候只有一个妻子,现在却有很多小妾,是不是因为你冷落了结发妻子,所以她才闷闷不乐,病倒了吗?如果你能把那些侍妾都打发走,你夫人的病就能立刻好起来。”晏殊觉得王兴善是在诽谤自己,就诬陷王兴善犯了其他罪名,把王兴善夫妇都杀了。

晏殊担任西京留守的时候,白重赞镇守河阳,当时宋太宗正在征讨淮南,白重赞担心有人趁机作乱,于是加固城防,并约晏殊前来支援。晏殊想顺便攻下三座城池,于是就和汉伦一起率兵前往。白重赞听说他们来了,拒绝他们入城,派人对他们说:“你在陕州已经立下大功了,河阳这么个小城,就不劳您大驾了。”晏殊觉得很没面子,没话可说,只好带兵回去了。

郭从义,祖上是沙陀人。他爹李绍古,在后唐武皇手下做事,做事认真可靠,深得武皇信任,还被赐了李姓。李绍古去世后,郭从义还小,唐庄宗把他养在宫里,跟皇子们一起长大。明宗跟李绍古以前一起在武皇手下做事,关系特别好,明宗当皇帝后,就给郭从义安排了个宫里的差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内园使。

晋朝天福年间,郭从义才恢复了郭姓。后来因为犯了点事,被贬到宿州当团练副使。他爹去世后,郭从义就回太原老家去了,在那里安了家。汉祖(后汉高祖刘知远)当时驻扎在太原,提拔郭从义当马步军都虞侯,他多次带兵打败契丹,立下不少战功。后汉建国后,郭从义积极参与谋划,被提升为郑州防御使,兼任东南道行营都虞侯,还率领先锋部队从太行山渡过黄河。

汉祖攻入汴梁后,任命郭从义为河北都巡检使。杜重威占据大名府叛乱,郭从义被任命为行营诸军都虞侯,杜重威投降后,郭从义被封为镇宁军节度使。后来赵思绾叛乱,郭从义被任命为行营都部署,皇帝还赏赐给他盔甲、兵器和金腰带。军队到达永兴,包围了城池,郭从义随即被任命为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粮草耗尽,城里的人开始吃人肉,郭从义写信用箭射进城里,劝说赵思绾投降,还向朝廷上奏,请求给赵思绾华州节度使的职位。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使者去劝降赵思绾,赵思绾打开城门投降了。第二天,郭从义率领军队进入永兴城,在驿馆休息,赵思绾来拜见他,郭从义立刻下令武士逮捕赵思绾,并将其党羽三百多人全部斩首示众,因为这次战功,郭从义被加封为同平章事。

周朝广顺年间,郭从义被加封为兼侍中,调任许州。显德年间,他陪同皇帝祭祀郊庙,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周世宗准备征讨刘崇,郭从义恰好来朝拜,于是请求跟随出征,世宗很高兴,把他调任天平军节度使,并让他协助符彦卿在忻口打败了契丹。凯旋后,因为战功被加封为兼中书令。四年后,郭从义又参加了征讨淮南的战役,被调任徐州。周世宗亲自迎接銮驾到泗州时,郭从义在行在见到了他。恭帝即位后,郭从义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中书令。宋太祖打仗去扬州,他一路迎上去想跟着一起去,但没被允许。乾德二年,他又当上了河中尹、护国节度使。六年的时候,因为生病回京城了。开宝二年,改任左金吾卫上将军。一年多后,他上书请求退休,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职位,然后就退休了。四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他为人厚道,很有谋略,而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飞白书。当初,思绾叛乱的时候,巡检使乔守温逃跑了,他的姬妾都被思绾抢走了。思绾叛乱失败后,他把那些姬妾都收回来了。后来乔守温去找他要回他心爱的妾,虽然他不敢拒绝,但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揭发了乔守温逃跑的事,结果乔守温被处死了,大家都觉得很冤枉他。他还特别擅长打球,有一次在宋太祖的便殿侍奉,宋太祖让他表演一下。他赶紧换了衣服骑上驴,在殿庭里飞驰奔跑,灵活地击打球,把各种技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完了,宋太祖让他坐下,说:“你的技术确实很高超,但这可不是将相才应该干的事啊!”他听了这话,非常羞愧。

他的儿子叫守忠、守信。守忠做到闲厩副使的职位。守信,字宝臣,比较有文化,经常和士大夫交往,做到东上阁门使、邢州知州,后来去世了。他的孙子世隆当上了比部员外郎。世隆的儿子叫昭祐、承祐。昭祐当上了阁门祗候。

承祐,字天锡,娶了舒王元偁的女儿,一开始当了个西头供奉官,也就是个小官。后来仁宗当了太子,承祐就升职了,当上了左清道率府率和春坊左谒者。真宗皇帝还特地给他做了两块玉石小牌,刻上字,算是告诫他吧。

仁宗皇帝登基后,承祐又升官了,当了西染院副使,还兼着阁道通事舍人、翰林司勾当。后来又升了西上阁门副使。可惜啊,后来因为偷了宫里的酒,还用了尚方宝剑(尚方金器指尚方宝剑)里的东西,被革职了,发配到岳州去管制,后来又调到许州当别驾。

过了段时间,他又被起用了,重新当上了率府率,然后升了西京作坊使,还兼着右骐骥院的勾当。这右骐骥院负责校试马匹,你知道吧,那些校马的,前面鸣鞭,后面跟着御盖,威风得很。承祐居然也去代试马,真是狂妄自大啊!后来又升了六宅使、象州团练使。

承祐这个人啊,特别狡猾,仗着和东宫的关系好,又靠着王室的亲戚关系,被罢官了还能复职。他经常自作主张,乱说话,还指责别人的错误,同事们都叫他“武谏官”,讽刺他呢。后来他被任命为卫州刺史、相州知州,之后又入朝当了群牧副使,然后又改任潍州团练使,还先后当过曹州、郑州、澶州、郓州、贝州知州。

之后,他调到澶州当兵马总管,手下有个兵想造反,承祐查出来后,不等上报就抓起来杀了。他又回到澶州当知州,一次,有个朝廷使者来视察,承祐赶紧把使者请来,问他军队里缺什么人,使者说:“听说朝廷正在选拔有才能的武官呢。”承祐一听,立马就挺起胸膛,夸耀自己,旁边的人都笑他。

后来,他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他父亲去世后,他又被起用,当了真定府、定州等路的副都总管。可谏官欧阳修和余靖都认为他没才能,于是他又被调到相州当知州,没多久又被调到到大名府当副都总管。枢密使杜衍看不惯他嚣张跋扈,就奏请皇上撤了他的军权,让他当了相州观察使、永兴军副都总管,后来又改任邢州知州,再后来又调到河阳当兵马总管。杜衍下台后,承祐又升任殿前都虞侯,还兼任代州副都总管和代州知州,后来又调回邢州。

谏官钱明逸说承祐没有廉洁操守,邢州老百姓也讨厌他,于是他又被调到相州,后来又调到秦凤路当副总管。后来,他官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建武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

话说,承祐当上了宣徽南院使,后来又管着应天府。可应天府的城墙破破烂烂的,小偷小摸的贼多得不得了,根本防不住。承祐这才开始修建城南的关口,还疏通了沙河、濉河和盟河。后来,他又被调到亳州去了。 当时有谏官弹劾他,说承祐在应天府的时候,发放粮草不按规矩来,还私自扣留军粮,滥用职权,不把戍边的士兵放回来,对犯错的人处罚太轻,还借用翰林院的东西,出行时带兵持枪,摆出威风凛凛的架势,简直像个皇帝一样,一点儿臣子的样子都没有。结果,他被免去了宣徽南院使的职务,改任许州都总管,后来又调到保静军,当了许州知州。

转运使苏舜元曾经夸承祐有当将帅的才能,说他治理政务跟龚遂、黄霸一样厉害。皇上却对大臣们说:“那家伙不过是个庸才,监司官员竟然把他跟龚遂、黄霸相比,这也太不靠谱了吧!” 于是,皇上又把他调到郑州当知州,结果还没等他上任,就暴病死了。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太尉,谥号为“密”。承祐到哪里,都搞得鸡飞狗跳的,老百姓可没少受他的罪。

李洪信是并州晋阳人,是汉昭圣太后的弟弟。太后一共有六个弟弟,李洪信是老大,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后唐明宗当藩王的时候,李洪信就在他手下做事。明宗当了皇帝以后,爱将朱弘实统领着捧圣军,朱弘实看重李洪信的才能,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心腹,一步步升官。应顺年间,潞王起兵造反,少帝杀了朱弘实,带着人往东边逃,捧圣军几百骑兵跟着他跑,李洪信也在其中。到了卫州,少帝和晋高祖碰上了,少帝起了二心,想害死晋高祖,他的兵都乱了套。当时汉祖正保护着晋高祖,李洪信带着兵去帮忙,这才保住了性命。清泰年间,他又给雍王重美当牙校。

晋朝建立后,李洪信当上了兴顺左厢都指挥使。汉祖统领禁军,迁到太原,李洪信被调到他手下。汉祖当了陈州刺史、左护圣左厢都指挥使,不久又加封岳州防御使。李洪信跟着汉祖攻打邺城,因为在护卫汉祖方面立了功,被授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领武信军节度使。

话说在乾祐年间,因为一些小人当道,洪信心里很不安,害怕受到牵连,就向太后请求辞去军职,结果被外放到了镇宁军节度使的职位上。一年后,他又升迁为保义军节度使。 一开始,杨邠觉得那些靠着和皇帝关系好而当上地方大员的人,根本不懂政务,于是就让三司挑选一些军官去各地担任都押牙、孔目官之类的职位。这些人仗着朝廷的任命,地方上的藩镇节度使很难管制他们。

洪信听说宫里出了乱子,马上把马步军都校聂召,奉国军校杨德、王建、黄全武、杨进、翟本,右牙都校任温、武德,护圣都校康审澄,还有判官路涛、掌书记张洞、都押牙杨昭勍、孔目官魏守恭这些人全部杀掉,然后诬告他们谋反。

到了周广顺年间,洪信被加封为同平章事。他总是为当初滥杀无辜的事感到后悔,等到改朝换代的时候,心里更是忐忑不安。周太祖念在他和汉高祖(刘邦)有亲戚关系的份上,把他调到京兆府任职。可是京兆府的兵力还不到一千人,后来王峻西征到了陕州,以支援晋州为借口,又带走了几百人。等刘崇逃到北方后,朝廷又派了一千多禁军驻扎京兆,洪信更加害怕了,于是请求回朝,辞去藩镇的职位,被任命为左武卫上将军。等到世宗皇帝即位后,他又升迁为左骁卫上将军。显德五年,他被改任为右龙武军统军,跟随世宗皇帝北征,负责合流口的军事部署。

乾德五年,他又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五年,他请求退休,以原官职致仕。八年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洪信这个人没什么真才实学,完全是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才当上将相的。他敛财无数,积攒了巨额财富,但却非常吝啬。当时各地的节度使都广招帐下亲兵,只有洪信的亲兵最少。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洪义。

洪义原名洪威,为了避开周太祖的名讳才改了名字。汉太祖在太原镇守的时候,洪义在他的手下当亲兵。开国之后,洪义被授予护圣左厢都校、领岳州防御使的职位,后来又升迁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

少帝当了皇帝后,改任他做镇宁军节度使。后来要杀杨邠、史弘肇等人,当时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驻扎在澶州,少帝就派供奉官孟业带着密诏去命令洪义杀掉王殷,又让护圣都指挥使郭崇等人去杀周祖(后周太祖郭威)在邺城。洪义这个人本来就胆小怕事,担心王殷察觉,就拖拖拉拉不敢动手,反而把孟业带去见王殷。王殷就把孟业关了起来,然后把密诏送给了周祖。等到周祖起兵的时候,少帝又命令洪义去堵住河桥,结果周祖的军队一来,洪义就投降了。说起来,汉朝的灭亡,责任都在洪义身上啊!

广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没多久就正式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还加封同平章事,兼任许州知州。一年多后,他又调任安州节度使。显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又加封检校太师。世宗皇帝即位后,又加封兼侍中,没多久,又调任青州节度使。六年夏天,升任京兆尹兼永兴军节度使。恭帝继位后,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宋朝建立初期,又加封兼中书令,调任鄜州节度使。乾德五年,他退休回家。去世时五十九岁,追赠太师。

武行德,是并州榆次人,身高九尺多,身材高大,相貌奇伟,家里非常贫穷,平时靠砍柴卖柴为生。晋祖(后唐庄宗李存勖)镇守并州的时候,有空的时候就到郊外打猎,碰巧看见武行德挑着柴火走在路边,晋祖看到他身材魁梧,而且挑的柴火也特别多,就让自己的大力士试试能不能挑起来,结果谁也挑不动,晋祖觉得他很奇特,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了侍卫。

话说晋朝天福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高行德先是被任命为奉国都头,后来升迁为指挥使,又改任控鹤指挥使、宁国军都虞侯,官职越来越高。到了开运年间,契丹人打到汴州来了,高行德在行德被俘虏了。他假装向契丹人表示效忠。契丹人还真信了,就准备了几十艘船,装满了盔甲武器,让高行德带着将校和士兵把这些东西送回契丹。

他们沿着汴河往北走,到了河阴。高行德对他的将士们说:“咱们都受到了朝廷的大恩大德,可现在却受制于契丹人。与其背井离乡,跑到边塞去当个异国他乡的鬼,还不如跟大家一起抵抗这些强盗,守住河阳,等契丹兵退了再说,看看老天爷让我们归顺谁,到时候再建功立业,平定叛乱,图个富贵怎么样?”大家平时都很服高行德,一听这话,都表示:“我们听您的吩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高行德立刻杀了契丹的监军,把缴获的盔甲武器分给士兵,然后从汜水走小路,快速赶到了河阳。

契丹的节度使崔廷勋带兵来阻拦,高行德指挥军队迎战,从早上打到中午,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崔廷勋大败而逃,丢下城池跑了。高行德于是占据了河阳,把府库里的东西都分给了将士们,大家拥戴他做了河阳知州。当时契丹兵还很多,高行德就激励士兵们,修整武器装备,占据有利地形,士气大振,老百姓们也纷纷归附他。

听说后汉高祖刘知远在太原起兵,高行德立刻自称河阳都部署,派他弟弟高行友走小路去太原献上奏章,表示拥护。刘知远看到奏章后非常高兴,马上任命高行德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后来刘知远从晋州、绛州打到洛阳,高行德在边境迎接他,带着自己的部队护送他到京城,之后又回到河阳。

话说,在乾祐年间,他升任同平章事,后来又调任真定尹、成德军节度使。到了广顺年间,他又加兼侍中,没多久就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接着又升任河南尹、西京留守。那时候,朝廷严禁私盐进城,违者死刑,举报者重赏。洛阳有个老妇人,想进城卖菜,有个和尚买了她菜,翻看菜筐,发现里面藏着盐,就少给了点钱,没买就走了。老妇人进城后,守城门的士兵搜出了盐,把她抓起来送到了府衙。

这位行德,一看这包盐不像老妇人能有的,就起了疑心,问她怎么回事。老妇人说:“刚才有个和尚在城外买了我的菜,看了半天就走了。”行德立刻抓了和尚审问,和尚招供了,说他和守城门的士兵合伙陷害老妇人,想骗取赏钱。行德放了老妇人,把和尚和几个守城门的士兵都杀了。老百姓都敬畏他,像敬畏神明一样,手下的人也都对他非常敬畏。三年后,他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又复职了。

显德年间,他升任开府仪同三司,被封为谯国公。世宗皇帝即位后,又让他兼任中书令。当初,世宗皇帝从河东回来,路过河阳,看到洛阳城墙破损,就下令修缮。行德带领一万多百姓把城墙修好了,因此被封为邢国公。那年秋天,他与代王晏交换了职位,调任武宁军节度使。早些时候,唐朝末年杨氏家族占据淮甸地区,从甬桥东南决开汴河,造成一片污泽。过了两年,朝廷准备南征,派行德率领壮丁疏通古汴河,一直疏通到泗水。等到皇帝亲征时,任命行德为濠州行营都部署,在郡境击溃淮军两千多人。

接着,他又率军驻扎在定远,准备攻城,结果被吴军打败,死了几百人,行德本人幸免于难,被授予右卫上将军的职位。五年后,朝廷攻下淮南,又任命行德为保大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恭帝即位后,他被封为宋国公。

宋朝建立后,他又加任中书令,被封为韩国公,再次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后又改封魏国公。乾德二年冬天,他调任安州,加开府仪同三司。开宝二年,他入朝担任太子太傅。太平兴国三年,他以本官致仕。四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死后被追赠太师。

杨承信,字守真,祖上是沙陀部的人。他父亲杨光远在后晋当官,做到太师、寿王那么高的位置。杨承信是杨光远第二个儿子,从小就因为父亲的关系,当上了义武军节度使,还管着兰州刺史的职务,后来又历任宣武、平卢两军的牙校。

开运年间初期,杨光远在青州造反了,小皇帝派李守贞等人去讨伐他。杨光远兵败粮尽,走投无路,杨承信的哥哥杨承勋把父亲绑了献给朝廷投降,青州平定后,杨光远被处死了。杨承信和弟弟杨承祚一起进宫请求处死自己,皇上赦免了他们,让杨承信当右羽林将军,杨承祚当右骁卫将军,然后放他们回家守丧。不久后,兄弟俩被安置到了郑州。一开始,杨光远曾向契丹求救,送去了很多钱财,但契丹军队还没到,他就投降了。后来契丹军队真的来了,杨承勋当时是郑州的防御使,被朝廷追究责任,结果被杀了。朝廷又任命杨承信为平卢军节度使,接替了他父亲的职位。他在后汉时期,又先后担任安州、鄜州的节度使,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检校太师。

周朝广顺年间初期,杨承信又升任同平章事。当时很多将领西征讨伐刘崇,杨承信上表请求参加。因为郊祀的功劳,他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被封为杞国公。周世宗即位后,又晋封他为韩国公。显德年间初期,朝廷征讨淮南,杨承信担任濠州攻城的副都部署,后来又改任寿州北砦都部署,还兼管行府事务。寿州攻克后,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忠正军节度使,还继续担任同平章事。当时寿州的治所迁到了下蔡,杨承信不仅扩建了城池,还派监军薛友柔在庐州北面打败了六百多淮南兵。恭帝即位后,杨承信被晋封为鲁国公。

宋朝初期,杨承信被加封兼侍中,进京朝拜。正赶上朝廷征讨李筠,他被任命为泽州西面都部署。李筠被平定后,他又被调到河中镇守。乾德元年,他被晋封为赵国公。乾德二年,杨承信去世,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

杨承信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善于辩论,而且多才多艺。虽然他是叛臣之子,但他历任藩镇,勤勉政事,从不苛刻百姓,所以才能一直富贵。他死后,老百姓还上表请求为他建立祠堂,可见他生前在百姓中留下了多好的名声啊!景德四年,朝廷还录用了他的孙子杨松当官。

侯章,是山西榆次人。一开始在并州,给后唐庄宗当队长,到了明宗时期升了小校。到了后晋开运年间,他当上了忠卫指挥使,驻军陕州,还兼任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和三城巡检使,官职不小呢。

那时候契丹入侵中原,侯章跟赵晖、王晏一起合计,杀了契丹将领刘愿,然后把缴获的战利品献给了后汉高祖。后汉高祖进驻汴梁后,提拔侯章当了镇国军节度使。乾祐年间,又加封他为同平章事,后来又调到邠州任职。可是侯章在邠州当官,一点儿也不为百姓做实事,反而飞扬跋扈,欺上瞒下,贪污受贿的名声特别臭。他竟然把户口登记在册的百姓,说成是逃户,然后霸占他们的田地和赋税,还假装上奏说几千户贫民欠税,关押了很久还交不上来,请求自己替他们承担。当时朝廷正实行姑息政策,竟然还下诏表扬了他!他的副使赵彦铎有一匹好马,侯章想要,赵彦铎不肯给他,他就诬陷赵彦铎谋反,把赵彦铎杀了,朝廷对此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多久,侯章又升了检校太师。

周朝建立后,侯章又加封了兼侍中。广顺二年,他进京朝见,献上大量的金银财宝,还请求朝廷设宴款待。周太祖对身边的人说:“诸侯来朝见天子,天子当然应该设宴款待,以示友好快乐,怎么还要等他们献上礼物才设宴呢?”于是又赏赐了他一些东西,还下令以后藩镇进献礼物,一律不准接受。后来周太祖在广政殿设宴款待他,侯章又献上了一千两银子和七匹马祝寿,周太祖还是没接受。三年后,侯章被任命为邓州节度使。周太祖亲征郊外祭祀时,又提升了侯章的官阶,封他为申国公。周世宗即位后,又加封他为兼中书令。周世宗亲征寿阳时,任命侯章为攻城水砦的总指挥,右卫大将军王璨担任副手。后来侯章又调任西北水砦的总指挥,再次担任武胜军节度使。

建隆元年八月,侯章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职位,封为楚国公。后来他被免去了节度使的职务,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他在朝堂上跟老朋友们聊起后晋、后汉时期的事情,当时有人轻慢了他,侯章大声说:“当年辽国皇帝生病,有人上书请求他到嵩山避暑,我这个人粗鲁,是靠打仗获得富贵的,像那种阿谀奉承的事,我从来没做过!”朝堂上不少人因此感到羞愧。乾德五年,侯章去世了。

话说啊,王京他们这些人在没出名之前,有的甚至做过贼,有的做过挑柴火的工作。赶上五代十国那么乱的时期,他们凭借着军功,重新占据了重要的边防要塞。宋朝建立后,他们都乖乖地朝北磕头,宋太祖待他们很真诚,很讲信用,按理说他们应该安安稳稳过日子才对。可是他们偏偏要追逐利益,改变主意,搞阴谋诡计,结果搞得家破人亡。

王晏、郭从义这两个家伙,动不动就发脾气,乱发脾气,还冤枉别人,害死了不少人。侯章在当藩王的时候,就以贪污腐败出名;李洪义呢,只顾着自己家里的那些破事,一点儿也没有为国家着想的志向,这几个人,谁的责任更大呢?这些都是乱世留下来的坏毛病,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清除掉的。反观武行德,他在洛阳当官,认真调查那些欺骗蒙蔽百姓的事情,老百姓都很怕他,很服他,难道他比那些人强不到哪里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