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祭祀社稷的事儿。从首都到各个州县,都得祭祀社稷神。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还有腊月,都要祭祀太社和太稷。州县一级呢,春秋两季各祭祀一次。刺史和县令是主祭,上佐和县丞是陪祭,州博士和县簿尉是最后献祭的。要是谁有事儿不能来,就由其他官员依次顶替。如果官员太少,也可以由一个人兼任几个人的活儿,或者另外派人来代替。祭祀用的牲畜是少牢(小牛和小猪),祭祀仪式是三献之礼,祭祀前要斋戒三天。祭祀用的器皿数量是这样的:正配位用的尊各两个,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两个,俎三个。从祀用的笾和豆各两个,簠、簋、俎各一个。太社坛的面积是五丈见方,高五尺,用五种颜色的土堆成。稷坛在太社坛的西边,规格一样。社神像主要用石头雕刻,形状像个钟,长五尺,宽两尺,上面削尖,埋在地下的一半。坛的四周用墙围起来,墙上涂上各种颜色,每面墙上各有一间房子,三个门,每个门前摆放二十四支戟,四个角上都装饰着罘罳(一种装饰物),跟庙宇的样式差不多,中间种着一棵槐树。祭祀的坛子只占整个宫殿的三分之一,在南边,没有房子。庆历年间,祭祀用的羊和猪各两只,正配位用的笾和豆十二个,山罍、簠、簋、俎各两个,还有个祈报用的象尊。
岳渎、籍田、先蚕这些祭祀,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都是国家的大事,得按规矩来。奏告和祈禜,则是向神明禀告和祈求的意思,也是祭祀的重要环节。总之,这些祭祀活动,都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上天的敬畏和对百姓的祈福。
元丰三年的时候,有人向朝廷建议说:祭祀社稷用的祭品、牲畜和祭祀用的食物,应该一起埋在地下,不要再烧烤祭祀了。他还说,《周礼·大宗伯》里写着“用血祭祀社稷”,社稷是阴祀,血是阴间的东西,用血祭祀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意。祭祀上天,先献血,再献生肉,然后献烤肉,最后献熟食;祭祀社稷和五祀,先献烤肉,再献熟食;至于其他的祭祀,只献熟食就可以了。现在祭祀社稷不用血祭,也不献烤肉,都违背了古礼。所以建议先埋下祭祀用的血,然后献烤肉,再献熟食。古时候祭祀社稷,国君要面向南站在北墙下,这是为了回应阴气。现在社稷坛里没有北墙,官员主持祭祀时,却面向东站立,这是不对的。建议修建北墙,设置国君亲祭时面向南回应阴气的祭祀位置,如果官员主持祭祀,就在北墙下稍偏西的地方举行。 《周礼·王制》里说:“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少牢。”现在都用少牢,不符合礼制。为一个郡县报功应该用少牢,为天下报功应该用太牢。所以,春秋两季祈求保佑太社太稷时,除了羊和猪,还应该增加一头牛。
他还建议说:祭祀社稷,有埋玉的,却没有专门的祭祀用的玉器。《开元礼》记载,祭祀太社太稷要用两块有棱角的玉圭。建议下令有关部门制作两块有棱角的玉圭,作为祭祀神灵的器物,并在祭坛旁边修建一座三间房的斋厅,以备远距离祭祀之用。
之前,州县的社稷祭祀用的神主牌不是用石头做的。礼部认为,社稷祭坛没有屋顶,要经受风霜雨露,以沟通天地之气,所以应该用石头做神主牌,因为石头坚固耐用。《礼记》也说,诸侯的祭坛尺寸是天子祭坛的一半。所以建议州县的社稷神主牌也用石头做,尺寸也应该为太社祭坛的一半。于是朝廷下令太常寺修订祭祀仪式。元祐年间,又采纳了博士孙谔的建议,祭祀太社太稷时,都要演奏歌舞。大观年间,议礼局又建议说:祭祀太社太稷的官员、太祝、奉礼人员都要穿法服;而郡县的祭祀,却穿着平常的衣服。建议将祭祀服装制度下发到郡县,让他们自己制作,如果制作有缺陷,就允许他们修改。
1131年,也就是绍兴元年,皇帝在春天和秋天的仲月,以及腊月祭祀太社和太稷,地点分别在天庆观和临安天宁观。到了1144年,绍兴十四年,才在观桥东边修建祭祀的坛场,立了石碑作为神主,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太社令的官职,负责准备祭祀用的牲畜、祭器和祭品,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祭祀,包括进献熟食和望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
这说的是祭祀岳神和渎神的事儿。当年太祖平定湖南的时候,就下令让给事中李昉去祭祀南岳。后来又命令有关部门制作诸岳神的衣服、帽子、宝剑和鞋子,派人把这些东西换上。广南平定后,又派司农少卿李继芳去祭祀南海神,顺便把前蜀主刘鋹封的那些虚假称号和宫殿名字都给改了,还换上了正规的一品官服。 皇帝还下诏说:“岳神、渎神和东海庙的祭祀,都由本县县令兼任庙令,县尉兼任庙丞,专门负责祭祀事务。” 皇帝还让李昉、卢多逊、王祐、扈蒙这些人分头撰写关于岳神、渎神祭祀以及历代帝王的碑文,又派翰林待诏孙崇望等人分别到各个庙宇去,把这些碑文刻在石头上。到了1136年,绍兴六年,皇帝又派人送去了衣服、帽子、宝剑和鞋子,送到西镇吴岳庙。
公元983年,黄河在滑州决堤了,朝廷派枢密直学士张齐贤去白马津祭祀,还用了一整套祭祀用的牲畜和玉璧。从那以后,只要黄河决堤泛滥或者修筑堤坝,都要举行祭祀。
秘书监李至言提了个建议,他说:“按照以前的规矩,在迎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子,都要祭祀四方山岳和江河海渎神灵。自从经历战乱后,有些地方不在朝廷管辖范围内,祭祀就中断了。现在国家收复了失地,虽然有时会奉旨特别祭祀,但还没正式列入常规祭祀。我希望恢复旧制,在迎气的那天,分别在所属州府祭祀,让当地长史依次担任祭祀官员。”
于是,后来就有了这样的规定:立春日,在兖州祭祀东岳泰山,在沂州祭祀东镇沂山,在莱州祭祀东海,在唐州祭祀淮渎;立夏日,在衡州祭祀南岳衡山,在越州祭祀南镇会稽山,在广州祭祀南海,在成都府祭祀江渎;立秋日,在华州祭祀西岳华山,在陇州祭祀西镇吴山,在河中府祭祀西海和河渎(西海在河渎庙遥祭);立冬日,在定州祭祀北岳恒山和北镇医巫闾山(北镇在北岳庙遥祭),在孟州祭祀北海和济渎(北海在济渎庙遥祭);土王日(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日中的某一日,具体哪一日,资料未明确说明),在河南府祭祀中岳嵩山,在晋州祭祀中镇霍山。
宋真宗泰山封禅结束后,给泰山加封了一个很牛气的称号——仁圣天齐王,还派了职方郎中沈维宗去正式告知泰山。 他还封了威雄将军为炳灵公,通泉庙为灵泒侯,亭山神庙为广禅侯,峄山神庙为灵岩侯,每个地方都派了官员去正式宣布。 皇上还下令,泰山周围七里范围内禁止砍柴采矿,并且拨给附近山上的二十户人家,让他们负责祭祀神灵,徂徕山也一起禁止砍柴采矿。
皇上到了澶州,去河渎庙祭祀,又给河神加封为显圣灵源公,还派了右谏议大夫薛映去河中府,比部员外郎丁顾言去澶州,正式告知河神。 秘书丞董温其建议说:“汉朝的时候,把霍山当作南岳,建议让寿州的官员春秋两季去祭祀。” 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虽然西汉曾经把霍山当作南岳,但是现在岳庙已经在衡山了,很难更改制度。霍山如果遇到旱涝灾害需要祈求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可以另外下诏书进行祭祀,就交给州县负责执行吧。”皇上又下令,封江州马当上水府为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为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为昭信泰江王。
皇帝去汾阴祭祀,命令陈尧叟祭祀西海,曹利用祭祀汾河。到了潼关,又派官员祭祀西岳和河渎,都用太牢,行了三献之礼。庚午日,皇帝亲自去华阴西岳庙祭祀,群臣陪着。庙内外都摆着黄色的旗帜和仪仗,还派官员分别祭祀庙里其他的神灵,并且给岳神加封为“顺圣金天王”的称号。回到河中,皇帝又亲自祭祀了河渎庙和西海望祭坛。
五月乙未日,皇帝给东岳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南岳加封为“司天昭圣帝”,西岳加封为“金天顺圣帝”,北岳加封为“安天元圣帝”,中岳加封为“中天崇圣帝”。然后,皇帝命令翰林院和礼部官员仔细制定祭祀的仪式、服装制度和装饰神像的礼仪。玉册的制作,要像宗庙的谥册一样。皇帝自己写了篇《奉神述》,详细记载了崇奉神灵的意愿,并让大家根据这篇文章来写册文。
有关部门在乾元门外准备了五岳册使一品官的仪仗和授册用的黄旗、仪仗车、皇帝的衮冕衣服和坐车,每一座山都按照各自方位摆放。群臣穿着朝服,按照元旦朝会的仪仗和队伍排列。皇帝穿着衮冕,在乾元殿举行仪式。中书侍郎拿着五岳的玉册,尚衣局的官员捧着衮冕上殿,皇帝很高兴。奉册使和副使站在香案前,侍中宣读圣旨说:“今天给五岳加封帝号,派你们拿着玉册去举行祭祀仪式。”大家领旨后都行了再拜礼。
奉册使依次从东边台阶上殿,在皇帝面前接受玉册,然后从西边台阶下殿;副使在丹墀接受衮冕车,跟着奉册使下殿站在丹墀西边。玉册发放完毕后,皇帝回到乾元殿。册使捧着玉册登上仪仗车,鼓乐齐鸣,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东岳、北岳的玉册送到瑞圣园,南岳的玉册送到玉津园,西岳、中岳的玉册送到琼林苑。到了庙里,内外都摆着黄色的旗帜和仪仗,还有歌舞表演。玉册放在车上,衮冕放在车上,册使和副使骑马跟随,还有三十名官员在前导引路。到了庙门口,把玉册和衮冕放在幄次里,由州长官以下的官员担任祭祀官员,祭祀完毕后,把玉册和衮冕放在殿内。
皇帝又给五岳加封了帝后的称号:东岳帝后叫淑明,南岳帝后叫景明,西岳帝后叫肃明,北岳帝后叫靖明,中岳帝后叫正明。然后派官员去祭告。皇帝下诏书,命令岳庙、河渎庙和四海诸庙,以后举行祭祀时,除了青词之外,还要增加祭祀正神的祝文。又把唐州上源桐柏庙改名为淮渎长源公庙,并增加了守护人员。皇帝自己写了五岳的祭告文,派使者去祭告。在建坛的地方修建亭子,立起石柱,把祭告文刻在上面。
公元1041年,皇甫融建议,在祭祀黄河的时候,要多加上一些星宿,比如龙神,还有尾宿、天江、天记、天社等等,总之,在天河里的星宿一共加了50个。
公元1048年,皇帝下令,封江河湖海为王:长江封为广源王,黄河封为显圣灵源王,淮河封为长源王,济水封为清源王;东海封为渊圣广德王,南海封为洪圣广利王,西海封为通圣广润王,北海封为冲圣广泽王。公元1054年,王大明又建议,在汴河河口祭祀黄河的时候,还要祭祀箕、斗、奎等星宿,还有东井、天津、天江、咸池、积水、天渊、天潢、水位、水府、四渎、九坎、天船、王良、罗堰等十七个在天河里的星宿。公元1055年,侬智高叛乱逃跑后,皇帝又把南海洪圣广利王加封为“招顺王”。至于五镇山神,沂山以前封的是东安公,政和三年才封王;会稽山以前封的是永兴公,政和年间封为永济王;吴山以前封的是成德公,元丰八年封王;医巫闾山以前封的是广宁公,政和年间封王;霍山以前封的是应圣公,政和年间封为应灵王。东海,到了公元1114年,又加封为“助顺广德王”。
公元1137年,太常博士黄积厚建议说:“岳山和海渎神,应该每年在四个立春日分别祭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就跟祭祀五方帝一样。”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公元1169年,太常少卿林栗建议说:“咱们国家现在驻扎在东南地区,东海和南海都在咱们的疆域之内。自从渡江以来,只有南海王庙每年都有皇帝亲笔写的祝文,而且还加封了八字王爵。但是东海的神,因为被莱州隔开了,所以一直没祭祀,这不太合适啊!要知道,山东的通州、泰州、明州、越州、温州、台州、泉州、福州,都属于东海管辖的区域啊!绍兴年间金兵入侵,李宝率领水军在胶西取得了大捷,这其中也有神灵的帮助啊!而且元丰年间,已经在明州定海县建好了东海庙,所以我建议,也给东海神封个八字王爵,派官员去明州祭祀。”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话说这籍田礼,可不是每年都搞的。到了雍熙四年,皇上才下令,第二年正月找个好日子,在东郊举行这籍田大典。负责筹备的官员们仔细研究了仪式流程,制定了一套方案。他们说,按照南郊祭祀的规格,要设五个使臣负责。先农坛要建在朝阳门外七里地以外,高九尺,有四个台阶,周长四十步,全部用青色装饰;还要建两个围栏,宽度要足够容纳皇帝耕种的位置。观礼台要比先农坛小一些,上面要设乐队和舞队。皇帝耕种的位置在围栏门的东南角,诸侯的耕种位置在皇帝之后,老百姓的耕种位置又在诸侯之后。观礼台高五尺,周长四十步,四个台阶,颜色跟先农坛一样是青色的。那个青色围墙要建在千亩田地之外。
他们还说,隋朝的时候是用青箱盛放谷种,唐朝取消了这个做法。青箱以前也没个标准样式,咱们就用竹木做个没盖子的箱子,两头装上绳环,也用青色装饰;箱子中间分成九格,每个格子里放一种谷种,上面盖上青色的布。谷种嘛,就是早稻晚稻之类的,不用非得是某种特定的谷子,就用黍、稷、秫、稻、粱、大小豆、大小麦这些吧,摆在箱子里。大礼使李昉提议说,《通礼》上说要坐耕根车,现在咱们改坐玉辂吧,把耒耜放在耕根车上。以前也没记载祭祀和祝贺的仪式,咱们现在加进去,提前两天祭祀南郊和太庙。耕种仪式结束后,百官要在青色围墙那里向皇上祝贺。仪式结束后还有劳军酒,应该在回宫的第二天设宴款待,规模跟南郊祭祀一样,选个好日子大摆宴席。
负责筹备仪式的官员们又补充说,皇帝用的耒耜要两套,都用青色的丝带捆绑,按照唐朝乾元年的做法,不用过分装饰。仪式结束后,要把它们收进宫里,以此来表示稼穑的艰难。祭祀先农神的时候,要用纯色的牛犊一只,进献祭肉的仪式跟郊祀一样,其他的就按照大祭祀的规格来办。皇帝要斋戒三天,致斋两天,百官不用发誓戒酒。神农、后稷的册文,就由翰林院的学士们撰写,然后进呈皇上。负责卤簿仪仗的贾模等人建议,还是用象辂来装载耒耜,这样更隆重一些。
到了雍熙五年正月乙亥这天,皇上穿戴好衮冕,拿着镇圭,亲自祭祀神农,并以后稷为配享,行了三献之礼,然后进行了三次推土的仪式。仪式结束后,解除了戒严,返回行宫,百官纷纷前来祝贺。皇上换乘大辇,戴上通天冠,穿上绛纱袍,在鼓乐声中返回宫中。到了乾元门,皇上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为端拱,文武百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升迁。二月七日,皇上在大明殿宴请群臣,举行了劳军酒的仪式。
景德四年,有个叫孙奭的,当时在太常礼院当官,他提了个建议说:“明年祭祀的日子,正月初一祭祀先农神,正月初九上辛日祈求丰收,祭祀上帝。古书《春秋传》里说:‘惊蛰之后祭祀郊外,祭祀完毕之后才开始耕种。’《月令》里也说:‘天子在元旦要向上帝祈求丰收,然后选择吉日良辰,亲自拿着犁和耙,在帝籍(天子耕种的田地)耕地。’以前那些大学问家都说:元旦,指的是上辛日祭祀上天;元辰,指的是祭祀郊外之后,选择吉日良辰(吉亥日)祭祀先农神,然后在帝籍耕种。《六典》《礼阁新仪》这两本书里都写着,先在上辛日祭祀昊天上帝,然后再在吉亥日祭祀先农神。我觉得啊,应该把祭祀昊天上帝和祭祀先农神的时间改一下,改成先上辛日后吉亥日,这样才符合古代的礼制。”
明道元年,皇帝下令,第二年二月丁未日举行籍田礼(天子亲耕的仪式),但是取消了冬至祭祀郊外的仪式。然后派官员去向天地、宗庙、皇陵、景灵宫报告,各州府也要向山川河流和各地的宫庙报告。这次籍田礼的仪式跟端拱年间的差不多,不过也做了一些调整。仪式结束后,又派官员去报告谢恩,就像之前报告一样。
元丰二年,皇帝下令在京城东南划出一千亩地作为籍田,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管理籍田的官员,把先农坛迁到京城中央,把神仓迁到东南。还选拔那些懂农业的士兵来管理籍田。然后就让郊社令辛公佑兼任籍田令。辛公佑建议利用旧的麦殿周围的地作为籍田,引蔡河的水来灌溉,还要种些果蔬,冬天还要储存冰块,一年四季祭祀需要的东西都能从这里取用。先把祭祀用的东西献给皇帝,皇帝用完后,剩下的就卖了钱来支付杂费,多余的钱再上交国库,这些都写成了正式的规定。负责管理籍田的王存等人又提议,除了麦殿前的地和玉津园东南多余的地,再加一些民田,一共一千一百亩地作为籍田,另外再用一百亩地修建先农坛,还要开沟渠,建神仓、斋宫,还有耕作人员的住房牛棚等等,他们还画了图纸呈给皇帝。后来,先农坛建好了,皇帝给它取名叫“思文殿”。
公元1111年,也就是宋徽宗政和元年,朝廷里有人提议:祭祀先农神应该在中祠举行,然后就让相关部门去准备。皇上说,那就只进行耕籍的仪式就行了。那些派五位使者、祝贺、大赦之类的活动,都取消了。负责选吉日的太史局,也不用非得选吉日良辰了,随便挑个日子就行。皇上耕田用的车,也改成普通的耕田车,不用以前那种豪华的玉辂了。皇上耕田穿的衣服,也简化了,就穿通天冠和绛纱袍,百官也穿朝服就行了。 参考雍熙年间的礼仪制度,九卿由左右仆射、六尚书和御史大夫轮流担任,诸侯由正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上将军轮流担任。还特意在诸侯的耕田位置南边,安排了老百姓一起耕田,这样才算完成了“终亩之礼”。准备了青箱,摆放了九种谷物,这跟隋朝的制度一样。
过了一段时间,皇上又把耕籍仪式改回在太庙大祠举行,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祭祀的惯例来进行。 然后又让礼制局好好修订一下相关的礼仪制度。
三月,选个上上吉日,皇帝要亲自下地耕田,让有关部门按照惯例,在这天祭祀先农和后稷。早些时候,殿中监在思文殿摆好皇帝的座位,仪鸾司则在殿门外左右安排文武官员站位。
当天一大早,奉礼郎就在耕田的地方摆好皇帝耕田用的垫子,尚舍则在祭坛上摆好观礼的御座,面朝南。典仪官则安排陪同皇帝耕田的大臣们站在皇帝耕田的东边和西边,再安排一些大臣在皇帝耕田的东南方向,面朝西,头朝北站着。奉礼郎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北边稍偏西的地方,摆好皇帝耕田用的座席,面朝南。太仆则把皇帝耕田用的牛安排在祭坛的西边稍偏北的地方;太仆卿就站在耕牛的东边稍前方,面朝南。太常则安排左辅官站在皇帝耕田的东边稍偏南的地方,面朝西;还安排了两个司农官,一个在左辅官后面,一个在其南边,都面朝西。三个籍田令则站在司农卿的南边稍后一点,头朝北。负责保管青箱(盛放谷种的箱子)的官员站在后面。所有拿着耒耜(古代农具)的人,都站在公卿们耕田的人后面,陪同耕田的人前面,面朝西。三公、三少(少师、少傅、少保)、宰相、亲王等每人带三个随从,执政官员带两个随从,一起耕田;其他官员每人带一个助手一起耕田,大家都穿绛色衣服,戴介帻(一种帽子)。三公依次给其他官员每人发放一套耒耜,每套耒耜配两头牛和两个赶牛的人。
老百姓耕田的地方在陪同耕田的官员南边,面朝西。一百个老百姓,都穿青色衣服,耕田的牛两百头,每两头牛配一个赶牛的,耒耜一百套,畚箕五十个,铁锹二十五个,都是木头的。一百个老年人,穿着平常的衣服,陪站在老百姓的南边,面朝西。两个司农少卿站在老百姓耕田的地方前面,太社令站在司农少卿的西边稍后一点,都头朝北。京畿地区的各级官员站在老百姓的东边,面朝西。尚辇局把皇帝乘坐的玉辂(华丽的车子)放在仪仗队里。耕田前三天,司农官用青箱盛放九种谷物的种子进宫。耕田前两天,皇后率领后宫嫔妃把种子献给皇帝,在内殿接受。耕田前一天,再把种子送回司农官那里。
天亮了,负责农业事务的左辅把犁和耜(lǐ sì,古代农具)装上皇帝的御用车,运到祭祀土地的场地。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官员们穿着朝服,乘坐车马,带着两千人的仪仗队护送犁和耜先到祭田。皇帝乘坐的平辇(古代的一种轻便轿子)已经摆放在祥曦殿,皇帝穿戴好朝服从内东门出来,随行的官员和侍卫都按照正常的礼仪行动。
快到耕种的地方了,参加耕种仪式的文武官员、以及参与耕种的官员、乡绅耆老和百姓都先在祭田西门外站好队,等皇帝到来。等皇帝到了之后,他们就一起行礼迎接,然后各就各位。参加耕种仪式的官员们都穿着朝服等待耕种仪式开始。车驾到达思文殿后,皇帝用膳。用膳完毕,左辅把皇帝要用的犁和耜交给籍田令,籍田令横拿着,走到耕种的地方,放在席子上,然后看守着。所有拿犁和耜的人都要横着拿,接受的时候要先接犁,后接耜。各县县令以及参加耕种的百姓和乡绅耆老都先到各自的位置站好,司农卿、籍田令、太社令、以及其他相关官员和拿着犁耜的人依次就位。御史台派出一名殿中侍御史先入座,然后礼仪官员和宣赞舍人分别引导侍耕、从耕的官员就位。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官员把轿子抬到思文殿。左辅奏报皇帝准备好了。过了一会儿,又奏报说外边也准备好了。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乘坐轿子出来了。
快到皇帝耕种的地方了,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先在地上铺设黄色的道路,太常寺卿请求皇帝下轿就位。皇帝下轿后,太常寺卿在皇帝的坐垫前引导皇帝南向站立,然后奏请开始仪式。礼仪官员请籍田令走到御用犁的席子前,面向南站立,引导司农卿站在籍田令的东边或西边。籍田令俯身跪下,执事者用丝带接过来,籍田令解下丝带,拿起犁,站起身面向东,把犁交给司农卿;司农卿面向西,把犁交给左辅;左辅拿着犁走到皇帝耕种的地方,稍微偏东一点,面向北站立。太常寺卿奏请皇帝接受犁和耜,左辅把犁和耜呈给皇帝,执犁的人在一旁协助。皇帝象征性地推了三下,左辅接过犁和耜,交给司农卿,司农卿再交给籍田令,然后大家各归各位。籍田令跪下,把犁和耜放在丝带上,拿起犁,交给执事者,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
皇上开始耕地了,那些拿着农具的人就把农具分别交给跟着一起耕地的人。礼仪官员引导太常卿走到皇上面前,朝北站着,请皇上上坛观看耕种,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着。引导官员引导皇上上坛,皇上就坐在南边。礼仪官员、太常博士、太常卿站在东边靠北的地方,朝西朝北站着。礼仪官员引导三公、三少、宰相、亲王各五个人推着犁,其他参加耕种的官员各九个人推着犁,结束后,那些拿着农具的人上前领回农具。礼仪官员引导司农少卿带领老百姓依次在千亩地上耕种,耕种一会儿后,礼仪官员引导左辅走到皇上面前跪下奏报礼仪结束。皇上下了坛,坐车回到思文殿,左辅奏报解除戒严,参加耕种的官员都退下。接下来,籍田令用青箱子把种子交给司农卿,司农卿到耕种的地方,把种子播撒下去。然后司农少卿带领太社令检查田地耕种是否完成。然后司农卿走到皇上面前,朝北跪下奏报工作完成,然后退下。相关部门准备好仪仗等待着,皇上穿着便服回宫,侍卫按照常规礼仪执行。绍兴七年,开始举行祭祀先农的仪式,在立春后的亥日举行一次祭祀。十六年,皇上亲自耕种籍田,一切按照旧例进行。
先蚕的祭祀仪式很久没举行了,真宗皇帝采纳王钦若的建议,下令有关部门查阅以前的典籍,了解相关情况后汇报。根据《开宝通礼》记载:“季春吉巳日,在公桑祭祀先蚕。祭祀前五天,所有参加祭祀的官员要散斋三天,致斋两天。祭祀当天未明五刻,在坛上北边设置先蚕氏神位,神位朝南。尚宫初献,尚仪亚献,尚食终献。女相引导三次献礼,女祝诵读祭文,饮福酒、接受祭品,都按照常规礼仪进行。”又根据《唐会要》记载:“皇帝派遣有关官员祭祀先蚕,跟祭祀先农一样就可以了。”于是下令:“从现在开始,按照祭祀先农的例子,派遣官员负责此事。”礼部又说:“《周礼》记载:‘在北郊祭祀蚕神。’因为北边是阴气盛的地方。汉朝在东郊祭祀蚕神,因为春天桑树在那里生长。请参照以前的典籍,在东郊筑坛,符合桑树生长的意义。坛高五尺,宽二丈,有四个台阶,每个台阶高五尺。围栏二十五步。祭祀仪式如同中祠。”
庆历年间,祭祀先蚕时只用羊和猪各一只,向太尉、太常、光禄卿这些高级官员汇报,而且不用乐队演奏。到了元丰年间,有人详细地解释说:在春季的吉日巳日祭祀先蚕氏。唐朝的《月令注》里说:“把先蚕比作天上的天驷星”。但是,先蚕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最早养蚕的人,这和先农、先牧、先炊一样,都是指最早从事某项农业生产的人。 《开元享礼》记载,先蚕的祭祀要在坛的壬位(方位)埋葬祭品。但《郊祀录》里记载的《先蚕祀文》里却有“肇兴蚕织”的句子,《礼仪罗》又说祭祀先蚕不用燔柴(焚烧柴火),所以说先蚕并非指天上的天驷星。现在我建议在北郊建祭坛,不用设置焚烧柴火的祭坛,只埋葬祭品来祭祀,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
政和年间,礼部官员说:《礼记》上说,天子必须要有专门的桑蚕室,用来发展养蚕事业。一年结束之后,就要把蚕茧收起来缫丝,然后染成朱红色、绿色、玄色、黄色,用来制作郊庙祭祀时穿的衣服。现在我们已经开辟了籍田来种植谷物供祭祀用,但是还没有专门的桑蚕室来制作祭祀用的衣服,这还算是个礼仪上的缺失呢。所以我们建议仿照古代的制度,在先蚕坛旁边建造蚕室,规划好宫殿的面积,四面建墙,墙高三尺,上面用荆棘覆盖,中间建二十七间蚕室,另外再建一区作为亲蚕的地方。仿照汉朝的制度,设置茧馆,在宫殿里设立织室,在蚕室里养蚕。根据所需蚕的数量,种植桑树林。在先蚕坛的南边二十步的地方修建采桑坛,面积三丈见方,高五尺,有四个台阶。总共七件事。设置蚕官令、丞,负责制作郊庙祭祀时穿的衣服。《周官内宰》记载:“命令皇后带领宫中内外命妇在北郊养蚕。”郑玄解释说:“妇女以纯阴为尊贵。”由此可见,养蚕是阴事。 《开元礼》记载祭祀先蚕时用黑色祭品,大概是因为用阴祀的礼仪来祭祀它。我们建议使用黑色祭品,符合至阴的含义。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并下令把亲蚕殿命名为“无斁殿”。皇帝还下令说:“亲蚕所提供的物品,不只是衮服(天子祭祀时穿的礼服),凡是用于祭祀的都用它。”
1125年三月,皇后要举行亲蚕礼,就在延福宫进行。仪式是这样的:在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太史会选个好日子,皇后亲自采桑,然后命令有关部门在祭坛上祭祀先蚕氏。仪式开始前,殿中监的官员会在殿上设好座位,朝南坐;殿前挂上帘子,在殿后左右两边搭起东西两个小殿。内命妇和妃嫔们按等级依次坐在殿内左右两边,外命妇们也按等级依次坐在殿门内外左右两边,根据场地情况,适当设置帷帐。在采桑坛外面,四面都开着门,皇后的幄次(帐篷)设在坛子东门内侧道路的北边,朝南。
当天,有关部门会在祭坛上摆好皇后坐的褥子,位置稍微偏东一点,朝东;内命妇的座位在坛子下东北方向,朝南;外命妇的座位在坛子下东南方向,朝北,内外命妇的座位都按照品级高低,从西往东依次排列。一品内命妇和外命妇各两人;二品和三品各一人。此外,还安排了协助采桑的内命妇和外命妇,内命妇们坐在外命妇的东边,朝南;其中一位内命妇负责去蚕室,给蚕母喂桑叶。协助采桑的外命妇们坐在外命妇的东边,朝北,她们的座位也按照品级高低,从西往东依次排列。负责拿着皇后采桑工具箱的人站在内命妇的西边,稍微偏南一点,座位也从西往东依次排列。尚功局的人负责拿着采桑的钩子,司制局的人负责拿着箱子;内外命妇中负责拿钩子和箱子的人,都站在后面,典制局的人拿钩子,女史们拿箱子。另外,在祭坛上,还设了一个位置放皇后采桑的钩子和箱子,这个位置在皇后采桑的位置北边,稍微偏东一点,朝南,座位也从西往东依次排列。
话说那天一大早,还没亮呢,皇宫里就忙活开了。兵部的人带着仪仗队在宣德门外摆好了阵势,太仆寺的人把皇后要坐的厌翟车停在了宣德门东侧的门里,车头朝南。一大帮命妇们,还有跟着她们去采桑的宫女们,天不亮就先到了亲蚕所的帐篷那儿等着皇后起床。她们各自让自己的女侍官拿着装丝茧的钩箱,送到亲蚕所,交给内廷的太监们保管。
临近时间了,各位命妇都穿戴整齐,内侍们引领着皇后、妃嫔们到殿里去请安问好。等问候完毕,内侍就禀报说:“内廷准备完毕!”过了一会儿,又禀报:“外廷准备完毕!”皇后戴上首饰,穿上盛装,坐上装饰华丽的肩舆,就像平时一样,用帷幕遮挡着,从宫里的东门出来,到了左升龙门。这时,一个内侍跪下奏道:“臣某某奏请皇后娘娘下肩舆,上厌翟车。”说完,他趴在地上,等皇后下舆后,才起身稍微退后。御者接过缰绳,扶着皇后上了厌翟车,内侍又跑到车前奏请出发。车队出了宣德门东侧的门,负责的人抬着钩箱,放到了车上。
到了亲蚕所的大殿门口,皇后下车,又坐上肩舆,进了殿后西阁的门,仪仗队跟在后面,跟平时一样。内侍先把内外命妇和采桑的宫女们带到祭坛下面的位置上站好,那些拿着钩箱的人也各就各位。内侍又禀报:“内廷准备完毕!”过了一会儿,又禀报:“外廷准备完毕!”皇后戴好首饰,穿上盛装,坐上肩舆,内侍在前引导,到了祭坛的东门。华盖和仪仗队停在门外,只有近侍跟着皇后进去。内侍又奏请皇后下肩舆,到了帐篷里,放下帘子。然后,内侍又来到帐篷里,请皇后行礼,引导她到祭坛上,从南边的台阶上去,面向东方站好。那些拿着钩箱的人也从北边的台阶依次上到祭坛,站好位置。内侍引着尚功官走到采桑的地方,面向西站着,恭敬地把采桑的钩递给皇后。皇后接过钩,采了三条桑枝后,便把钩还给尚功官,司制官也把装桑枝的箱子收好,然后都退回原位。
一开始啊,皇后娘娘去采桑,按照规矩,大家都要用钩子把桑叶递给内命妇和外命妇。皇后采完桑叶后,内命妇和外命妇就依次采桑,负责拿箱子的女使负责收。一品命妇每人采五条桑枝,二品三品每人采九条。采完后,按照规矩,她们把钩子交给负责收桑叶的人,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内侍们领着内命妇和外命妇退下,再回到自己的位置。内侍走到皇后面前,报告仪式完成,然后退下,回到自己的位置。内侍引着皇后娘娘从南边的台阶下来,回到帐篷里。过了一会儿,又奏请皇后乘坐肩舆,跟之前一样。内侍在前引导,皇后回到殿后的阁楼,内侍奏报仪式结束。
一开始,皇后下坛后,内侍引领内命妇前往蚕室,尚功(主管蚕事的官员)和拿着钩子箱子的人依次跟着到蚕室。尚功把桑叶交给蚕母,蚕母接过桑叶,把桑叶切碎,然后分给内命妇喂蚕。喂完一批蚕后,内侍引领内命妇和外命妇回到各自的位置,皇后也回宫了。
宣和年间重新制定了亲蚕礼的仪式,外命妇、宰相和一品夫人都要上坛侍立,其他品级的就列在坛下。宣和六年二月闰月,皇后又进行了亲蚕礼。到了绍兴七年,才开始在春季吉日祭祀先蚕,仪式参照祭祀风师的礼仪。到了乾道年间,祭祀先蚕的等级被提升为中祀。
好家伙,古代皇帝出行前,那可是相当讲究!就跟现在汇报工作似的,得先跟老天爷、土地爷,还有方圆几里的山山水水打个招呼,这叫“告礼”。 天子要办大事,也得先去祖宗庙里报备一声,这传统一直沿袭下来。宋朝的规矩更细致,皇帝出巡啊,去泰山封禅啊,祭祀后土啊,去太清宫拜访啊,都得亲自去太庙里通报一声。
三年一次的郊祀大典,每年祈求丰收,祭祀神灵,举行祈雨仪式,祭祀方丘、明堂、神州地祇、圜丘,这些都要派官员去祖宗牌位前说明情况,表示一下孝心。其他的大事,比如皇帝登基、改年号、改名、加尊号、尊封太后、立皇后太子、皇子出生、亲耕籍田、亲征打仗、接受投降、献俘虏、祭扫陵墓、大赦天下、黄河水患平息、皇帝驾崩、上谥号、修建陵墓、把祖先牌位迁入庙中等等,这些事都要派官员向天地、宗庙、社稷、诸陵、山川河流、宫观、京城十里内的各处神祠报告。仪式也挺讲究,用牺尊、笾、豆各一件,里面装着酒、肉干、酱肉。宫里就用素菜和时令水果代替,然后献上祭品,行一献礼。
要是皇帝出京,那路上祭祀就更多了!要举行“车爰”祭祀,用一只公羊祭祀。路过州郡的桥梁、山川,还有帝王名臣的陵墓附近十里以内的地方,都要当地州府用香、酒、肉来祭告。建隆元年,太祖打下泽州和潞州后,还祭祀了袄庙、泰山和城隍庙。征讨扬州和河东时,也沿用了这个规矩。到了四年,重修太庙,又派官员向四室和太庙的土地神报告。凡是修缮庙宇,都得这么做。比如迁徙神主,修缮完毕后要举行奉安仪式。那一年十一月,皇帝下令,在郊祀的前一天,要派官员去东岳庙、城隍庙、浚沟庙、五龙庙,还有子张、子夏的庙里报备,其他仪式都跟以前一样。
公元980年11月,皇上要北上打仗了。出发前一天,派官员到天坛祭告天地,用的祭品是特牲(最尊贵的祭品)。然后,又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用的祭品是太牢(比较尊贵的祭品)。 接着,在京城郊外,遥祭了名山大川、岳渎(山川河流之神)。 还分别在风伯坛祭祀风神,在本坛祭祀雨神,在马祖坛祈祷战马平安。 在北郊,还祭祀了蚩尤、祃牙,用的祭品是少牢(一般的祭品)。最后,在北郊的迎气坛祭祀北方天王,用的祭品是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和水果。 每次祭祀都派一个内侍去监督。
到了咸平年间(998-1000年)北征的时候,祭祀的礼仪和太平兴国年间一样。到了公元988年,滑州合河口工程完工了,皇上又派官员祭告天地和山川河流之神。后来,到了天禧年间(1017-1021年),又派官员去玉清昭应景灵上清太一宫、会灵祥源观以及历代皇帝的陵墓表示感谢。
公元987年,皇上下令亲自耕田,派官员向天地报告这件事。之后,还祭祀了九龙庙、黄沟庙、扁鹊庙、吴起庙、信陵君庙、张耳庙、单雄信庙这七座庙宇。后来,又增加了德安公庙和岳台诸神庙的祭祀,并把这些祭祀活动固定下来了。
公元992年(淳化三年)十二月将要祭祀郊庙的时候,按照惯例,要先向郊外、太社、太稷以及文宣王、武成王等庙宇报告。
公元995年(景德二年),契丹派使者来修好,朝廷就派官员向各位皇帝的陵墓报告这件事。到了公元997年(景德四年)二月,皇帝到西京(洛阳)去,又派人向汾阴、中岳、太行山、黄河、洛水、启母少姨庙等处报告,回来后,再按照正常的礼仪报告。
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天上掉下来天书,皇帝要举行封禅大典,于是就向天地、宗庙、社稷以及其他的祠庙、宫观报告,那些在京外的,就派人骑快马去报信。澶州、郓州、兖州、高阳以及帝喾、帝尧的庙宇,也都报告了。公元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皇帝给五岳加封了帝号,又向天地、宗庙、社稷报告。公元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圣祖显灵了,报告的方式跟封禅大典一样。公元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宫里长出了嘉禾(祥瑞),就派官员向庙宇以及玉皇大帝、圣祖天尊大帝报告。
公元1008年(天禧元年),迎接太祖皇帝的画像到西京,派官员按照惯例报告,经过的五里范围内,以及西京城内外所有的神祠,也都报告了。公元1023年(天圣七年),玉清昭应宫失火了,派人向诸陵报告。公元1026年(天圣十年),皇宫失火了,派人向天地、宗庙、社稷报告。
公元1049年(明道二年),皇帝下诏说因为虫灾,要减去尊号中的四个字,然后向天地、宗庙报告。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南郊祭祀的仪式很隆重,向太庙、后庙报告。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韩琦被配享庙宇,向英宗的庙宇报告。公元1080年(元符三年)四月初一,日食了,派官员向太社报告。公元1087年(大观元年)十二月,因为接受了八宝(象征吉祥的宝物),向天地、宗庙、社稷报告。公元1090年(政和二年)冬至,接受了元圭(象征帝王权力的玉器),礼仪和上面一样。公元1091年(政和三年)二月,因为太平盛世告成,向诸陵报告。公元1092年(政和四年)二月,皇长子举行冠礼,向天地、宗庙、社稷、诸陵报告。公元1093年(政和五年),建好了明堂,按照上面的礼仪报告,宫观、岳渎也都报告了。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以后,凡是跟国家大事有关的,都要向天地神灵禀告。
绍兴九年,金国派使者来议和,要割地赔款;绍兴十一年,皇帝下令撰写讲和的誓文;绍兴二十四年,献上了《徽宗御集》;绍兴二十六年,献上了《太后回銮事实》;绍兴二十七年,献上了《玉牒仙源类谱》;第二年,又献上了《神宗宝训》、《祖宗仙源积庆图》、《徽宗实录》和《祐陵迎奉录》;绍兴三十一年,金国背信弃义,再次兴兵入侵。
开禧二年,吴曦被诛杀;嘉定七年,献上了《高宗中兴经武要略》;嘉定十三年,献上了《宗藩庆系录》,还对《宪圣慈烈皇后圣德事迹》进行了修订刊刻,并且献上了《光宗玉牒》;嘉定十四年,献上了《孝宗宝训》;嘉定十五年,得到了玉玺;第二年,就把玉玺献了上去;端平元年,得到了完颜守绪的遗骸;淳祐五年,献上了《光宗宁宗两朝宝训》、《经武要略》、《玉牒》、《日历》、《会要》;宝祐元年,皇女延昌公主被封为瑞国公主,后来又晋封为升国公主;宝祐五年,献上了《中兴四朝史》;景定二年,献上了《孝宗实录》和《光宗实录》,皇女周国公主出嫁;咸淳四年,安奉了《宁宗理宗实录》、《御集》、《会要》和《经武要略》,这些都向天地、宗庙、社稷和皇陵进行了禀告。
其他的事情,比如皇帝即位、改元、受禅、册宝,皇子出生、成年,以及巡幸、接受投降、献俘等等,都按照以前的制度办理。
古代有个说法,就是祭祀神明,祈求保佑。 《周官》里就写着:“太祝负责掌管六种祭祀的祝辞,用来祭祀鬼神,祈求福祥。” 所以历代都有这种祭祀活动。宋朝沿袭了这个传统,有祈也有报。祈求的时候,要用酒、肉干、肉酱,在郊庙、社稷祭祀,有时候也用少牢(祭祀用的牲畜)。而答谢神明,就和一般的祭祀一样。
有时候皇帝会亲自去寺庙道观祈祷,或者多次前往,或者减少音乐演奏、减少膳食、增加素菜,或者派官员去天地、太庙、社稷、山岳、江河祭祀,或者在南北郊远望祭祀,或者去五龙堂、城隍庙、九龙堂、浚沟庙这些地方祭祀,甚至像子张、子夏、信陵君、段干木、扁鹊、张仪、吴起、单雄信这些人的庙宇也都被祭祀。 皇帝有时还会在寺庙道观里设立道场,或者派内臣到各地州郡去祭祀,比如河中的后土庙、太宁宫,毫州的太清宫、明道宫,兖州的会真景灵宫、太极观,凤翔的太平宫,舒州的灵仙观,江州的太平观,泗州的延祥观,这些地方都焚香祈祷,用驿站快马传递祈祷的旨意。 总之,遇到旱灾、蝗灾、水灾、不下雪这些情况,都会进行祈求祭祀。
咸平二年的时候闹旱灾,皇帝下令让有关部门祭祀雷神和雨神。 宫里拿出李邕写的《祈雨法》:要选择甲乙日,在东方找块地建祭坛,用泥土塑一个青龙,官员要斋戒三天,然后到青龙像那里,取来流水,摆上香案、茶点、糕点,带领官员和乡老每天两次去祭祀,并且不能用音乐和巫师。 等雨下了,就把青龙像送进水里。 其他地方也一样,都用五行颜色装饰。 像祭坛的方位、取土的范围、祭器的尺寸和青龙的大小,都按照五行数来决定。 皇帝把这个方法颁发到全国各地。
景德三年五月,老天爷不给面子,大旱啊!朝廷就下令把《画龙祈雨法》印出来,让大家照着做。这方法是这样的:找个潭洞啊、水坑啊,或者树林深处那种阴森的地方,选庚辛壬癸这几个日子,刺史、县令带着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得斋戒沐浴,洗干净了才行。然后呢,先用酒肉祭祀土地神,完了之后,再搭个三层方坛,高两尺,宽一丈三尺,坛子外面二十步远的地方,用白绳子围起来。坛子上插上竹枝,挂上画好的龙图。这画呢,用绢帛做的,上面画着一条黑鱼左顾盼,周围环绕着天鼋和十颗星;中间是条白龙,吐着黑色的云;下面画着波浪,还有只乌龟左顾盼,吐着像线一样的黑气。龙的形状是用金银朱丹装饰的。还得竖起皂幡,割破鹅的脖子,把血放在盘子里,再用杨柳枝往龙图上洒水。等雨下了三天,再用一头猪祭祀,最后把画龙的图扔进水里。
大中祥符二年也旱灾,朝廷就派司天少监史序去北郊祭祀玄冥和五星,在地上搭个祭坛,先跟老天爷打个招呼。结果雨就下了,然后又派人去谢恩,顺便也祭祀了社稷。
一开始,学士院祭祀的时候没有配位,后来问礼官,礼官说:“祭祀必须有配位,回报也跟平常祭祀一样,得设配位。” 还有那些神祠、天齐庙、五龙庙用牛祭祀,祆祠、城隍庙用羊一只,八笾,八豆。以前啊,不祭祀四海。皇帝说:“百谷之长,润泽万物,怎么可以忽略祭祀呢?” 所以就特别下令祭祀四海。
天禧四年四月,刮大风,飞沙走石,树木都被刮断了,白天都黑了好一会儿。皇帝就派人去宫观里做法事,祈求平安。天圣三年九月,皇帝下令说:“最近内臣从南方回来,说各地名山洞府,都有人送金龙玉简,说是要开坛做法事,弄得挺乱的。赶紧下令分别祈求,那些送龙的地方,不许再开坛做法事了!” 康定二年三月,黄河水位太浅了,导致分流到汴河的水不够,影响漕运,就派人去祭祀河神和灵津庙。还有澶州曹村的埽,刚修好,水就自己流通了,就派人去谢恩,后来又修补了,祭祀的礼仪一样。治平四年十二月,皇帝下令说,来年正月初一要日食,就让翰林学士承旨王珪去祭祀社稷。
公元1068年正月,皇帝亲自去寺庙道观祈雨,还命令在京城的官员们分头祈祷,每个人都要先在自己衙门里斋戒三天,然后再开始祈祷。各地也要选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人,分别到海边、山川、名山大川去祈祷,斋戒期间不能外出赴宴饮酒、经商买卖,以及其他任何扰乱清静的事情,让监察官监督并汇报情况。各地即使不是官方祭祀的神庙、灵验的地方、寺庙道观,只要曾经灵验过祈雨的,也都派州县官员去斋戒祈祷。后来雨水充足了,皇帝又去了西太一宫去感谢上天。
公元1076年十二月,因为安南行营的将士们很多人得了病,皇帝就派太常礼仪院同知王存去南岳虔诚地祈祷,并且在那里设立祈福道场一个月。又因为西江运粮得到了上天的保佑,皇帝就命令当地州县长官去祭祀龙祠。公元1077年四月,因为夏天干旱,朝廷拿出了《蜥蜴祈雨法》:抓几十只蜥蜴放在瓮里,用各种树叶泡着它们,然后挑选十三岁以下、十岁以上的小男孩二十八个,分成两组,穿青色的衣服,用青色的东西装饰脸和手脚,每人拿着柳枝沾水洒向空中,日夜不停地围绕着瓮转圈,念咒语说:“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 最后雨水终于来了。
1078年(元丰元年)十月,太皇太后身体不舒服,皇帝就下令让朝廷大臣们到天地、宗庙、社稷,还有京城里各个神庙去祈祷。他还让人在寺庙、道观,以及五岳、四渎这些有神灵的地方,设立祈福的道场。到了1085年(元丰八年),皇帝自己生病了,也一样,又是大规模的祈祷。那年京城还发生了火灾,皇帝就在集禧观举行大型的祈福法事,为老百姓祈福。1087年(元祐元年)十二月,华州郑县发生了山体滑坡,皇帝就派太常博士颜复去西岳祭祀。1093年(元祐七年),皇帝下诏书,说:“今年是太皇太后的本命年,正月初一,京城和全国各地都要让僧尼、道士、女冠斋戒一天,京城的宫观和寺庙要举行七天七夜的祈福法事,监狱里的犯人都要给他们加餐三天。”1094年(元祐八年),太皇太后身体又不好,祈祷的规模跟元丰年一样大,还专门去祖宗陵墓祈祷。他还让南京等地的长官去祖宗神灵所在的地方设道场。
1127年(绍兴二年)三月,连续下了好久的雨,皇帝下令派人去天竺山祈求天晴,当天雨就停了。1129年(绍兴四年),枢密院知枢密院张浚跟皇帝说:“四川从七月开始就一直下雨,还地震,请求皇帝写祈福的文书,到名山大川去祈祷。”皇帝说:“四川连日下雨地震,这还不是因为战争打了很久,调兵遣将,后勤供应,老百姓怨声载道造成的?应该先修德行来回应老百姓的怨气,再考虑祈祷吧?”
1133年(绍兴七年)正月初一,皇帝下诏书说:“朕心里一直难受,因为两宫都北狩了,道君皇帝年纪也大了,我想着怎么才能表达我的孝心和诚意呢,就派人去建康府的元符万岁宫,举行三天三夜的祈福法事,一定要庄严肃穆,才能表达我的心意。”他还跟大臣们说:“宣和皇后年纪也大了,我每天都挂念着她,心里很不踏实。我已经派人到三茅山举行黄箓醮,祈求她老人家健康长寿。”同年七月,张浚等人又说:“雨水不太够,请求祈祷。”皇帝说:“我担心不知道各地水旱灾情到底怎么样,宫里种了两块稻田,一块地势低,一块地势高,地势高的稻苗都枯萎了,必须认真祈祷,才能解决旱灾。”1134年(绍兴八年),宰相奏报说雨水太多,蚕都死了,皇帝说:“我宫里也养蚕,就是想了解农事的情况,雨下这么久,叶子都湿了,蚕当然受不了。”于是又下令派人去天竺山祈求天晴。
话说三十二年的时候,太常少卿王普跟皇帝说:“叛贼已经被消灭了,敌人的骑兵也逃跑了,淮河两岸太平无事,咱们失去的土地也逐渐收复回来了。现在皇上要回临安了,咱们应该举行仪式,感谢上天保佑。” 皇上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嘉定八年八月,闹蝗灾了,皇上就派人去霍山祈求上天保佑。到了九年六月,蝗灾又来了,这次皇上就派人去各个祭祀的地方祈祷。
淳祐七年六月,大旱,皇上又下令让随从官员去天竺观音庙和霍山祠去祈祷,希望老天爷能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