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建隆二年六月初二,皇太后杜氏驾崩在滋德殿。过了三天,百官都去吊唁。第二天,皇太后的遗体入殓,停放在滋福宫。所有官员都穿上了丧服,中书省、门下省的文武百官,还有各路军队的副将以上,都戴着布做的斜巾和直领的短衫;皇太后生前在世的命妇们则戴着帕头,穿着披帛和裙衫。
九天后,皇帝在紫宸门接见了群臣。太常寺礼院说:“皇后、燕国长公主高氏、皇弟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嘉州防御使赵光美,都应该穿齐衰三年之丧。按照以前的规矩,应该按照皇帝‘以日易月’的制度,二十五天后脱去丧服,二十七天后举行禫祭,之后就可以穿常服了,丧期也就算结束了。”皇帝同意了这个说法。
七月,太常寺礼院又说:“按照诏令商议确定的皇太后谥号,参考唐朝宪宗他母亲王太后的例子,当时朝廷相关部门一起商议,把拟定的谥号在太庙宣读,然后再上报皇帝。而周朝宣懿皇后的谥号,则是相关部门拟定后直接奏报,并没有进行过集体商议,而且颁布谥号的当天,也没有告知郊庙,只有在修撰好谥号册之后才告知太庙,然后再在灵位前宣读。”皇帝下令按照周朝的制度来办理。于是,太常寺少卿冯吉建议,尊谥皇太后为“明宪皇太后”。九月初六,群臣奉着册宝在太庙祭告,第二天又到滋福宫去祭告。十月十六日,皇太后下葬安陵。十一月初四,皇太后的神主牌位被安置到太庙的宣祖室。
乾德二年,又重新选择安陵的地址,改在河南府巩县。三月二十五日,奉上新的册宝,改尊谥皇太后为“昭宪皇太后”,并在陵墓旁边宣读。二十六日,开启了原来的安陵。二十七日,灵柩启程,皇帝派摄太尉兼开封尹赵光义去主持祭奠仪式,并宣读哀册。四月初九,皇太后的灵堂才最终关闭。
咱先说说太祖皇帝的两位皇后,孝明皇后和孝惠皇后。乾德元年十二月七号,王皇后驾崩了。过了二十五天,皇帝派枢密承旨王仁赡去负责陵墓的修建。当时有人建议把安陵改建在巩县,并且把两位皇后一起葬在那里。皇陵的规格很高,地宫深四十五尺,地上的陵台高三十尺,陵台边长都是七十五尺。神墙高七尺五寸,边长六十五步。南边神门到乳台的距离是四十五步,高度是二丈三尺。出殡的仪仗用的是中宫的卤簿,丧葬用品都跟安陵一样,只是数量上有所减少,孝惠皇后的规格又比孝明皇后低一些。
过了几个月,到了二年三月二十七号,孝明皇后的灵柩从停灵的宫殿出发,群臣都穿着初丧的衣服送行;第二天,孝惠皇后的灵柩也从幄殿出发。送葬的时候都进行了祭奠,并宣读了哀册。四月九号,孝惠皇后葬在安陵的西北面,孝明皇后葬在安陵的北面。二十六号,两位皇后的神主都入祔到别庙。后来,孝明皇后的神主又升祔到太祖的陵寝。
再说说太祖皇帝的另一位皇后,宋皇后。太宗皇帝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号,宋皇后去世了。皇帝亲自前往,穿着素服举哀,还停朝五天。六月六号,追谥她为孝章皇后。因为那年是未年,有忌讳,所以先暂时把她的灵柩停放在赵村沙台。三年正月二十号,宋皇后才被葬到永昌陵的北边。皇陵、陵台、神墙、乳台、鹊台的规格都跟孝明皇后的陵墓一样,还把许王和李夫人、魏王夫人王氏、楚王夫人冯氏、皇太子亡故的妻子莒国夫人潘氏、将军惟正的妻子裴氏一起陪葬。二月二号,宋皇后的神主入祔到别庙。莒国潘氏,在至道三年六月被追封为庄怀皇后,她的陵墓叫保泰陵,神主也入祔到后宫的庙里。
最后,再来说说太宗皇帝的贤妃李氏。真宗皇帝至道三年十二月,追尊她为皇太后,谥号元德,葬在永熙陵。大中祥符六年,她的神主被升祔到太宗皇帝的陵寝。
李皇后,就是宋太宗的明德皇后,在真宗景德元年三月十五那天去世了。过了两天,大臣们五次上奏请皇帝处理政务,皇帝才同意。皇帝脱下丧服的杖和麻布衣,换上素服,坐上御座处理政事,当时的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太常寺礼院说:“皇后应该按照昭宪皇太后(宋太祖皇后)的礼仪办理丧事,皇上应该按照‘日易月’的制度服丧。宗室成员从雍王以下,服丧期满后,可以穿吉服,但心里要一直怀念皇后到服丧期结束。”到了五月,选定了皇后的陵墓地址,决定和元德皇太后(宋太宗另一位皇后)葬在一起,就在西安。八月十二日,皇帝为皇后上谥号。九月二十二日,皇后的灵柩迁到了沙台欑宫。十月七日,皇后的神主牌位被安置到太宗的宗庙里。三年后的十月十五日,皇帝亲自到欑宫祭奠皇后,十六日送葬,二十九日才把皇后的灵柩安放到皇堂。
宋真宗的章穆皇后郭氏,在景德四年四月十五日去世了。皇帝本来打算七天后脱下丧服,后来改成了十三天。大臣们则在三天后脱下丧服。各州府的官员在收到讣告当天就举哀穿丧服,三天后脱去。二十一日,司天监选定了皇后的陵墓地址。皇帝下令把皇后葬在元德皇太后陵墓旁边,不用修建得很大,棺椁等也不许雕刻花纹,只要结实耐用就行。二十五日,皇后灵柩暂时停放在万安宫西边的台阶上。皇帝下令翰林学士院、三馆、秘阁都撰写悼词。闰五月十三日,皇帝为皇后上谥号“庄穆”。六月二十一日,皇后下葬在永熙陵的西北面。七月,有关部门把皇后的神主牌位送到太庙,和昭宪皇后一起祭祀,祭祀完毕后,又把皇后的神主牌位单独供奉在别庙。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十五日,是皇后去世的大祥之日,皇帝下令停朝一天,群臣前去慰问。
宋真宗的宸妃李氏,在仁宗明道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了。她最初葬在洪福禅院西北,皇帝命晏殊撰写墓铭。第二年四月六日,追封她为庄懿皇太后。十月五日,她的灵柩迁葬到永定陵西北角。十七日,她的神主牌位被安置到奉慈庙。
宋真宗的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在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七号驾崩于宝慈殿,然后遗体被移到皇仪殿。三月三十号,宣读了皇后的遗诏,群臣都哭着去皇仪殿东厢见皇上,向皇上慰问。皇室宗亲们只削了杖,没散头发。中书省、枢密院、使相们跟皇室宗亲比起来,就多去了斜巾、垂帽、头上的孝布和杖。翰林学士到龙图阁直学士以上,还有节度使、文武二品以上的大臣,还要再脱掉中单和裤子。两省官员、御史台的中丞以下的文武百官,就穿四脚的幅巾、连裳,系着腰间的孝布。馆阁里的读书人、翰林待诏、技术官都发放了孝服。宰相和百官每天早晚都要去皇仪殿哭祭三天,后宫的妃嫔们也要去哭祭三天。
四月,皇上派使者去辽国和西夏报丧,并且送去皇后的遗物。十号,司天监详细确定了皇后的陵墓制度。皇后的陵墓地宫深五十七尺。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都长六十五步。乳台高一丈九尺,距离南神门四十五步。鹊台高二丈三尺,距离乳台四十五步。皇上诏令宫殿不再修建,其他的都按照计划进行。二十七号,任命宰相张士逊为山陵营造的负责人。同一天,翰林学士冯元请求为皇后上尊号谥号;九月四号,尊号谥号在灵位前宣读。十月五号,皇后下葬在永定陵的西北角。十七号,皇后的神主牌位被祔入奉慈庙。
宋真宗的章惠皇后杨氏,在景祐三年十一月五号,保庆皇太后去世了。太常礼院说:“皇上应该穿麻布孝服三个月,皇上和皇后穿细布孝服,皇室宗亲都穿素服系吉带,大长公主以下也穿素服,大家先穿常服进宫,然后按照等级换上孝服,三天后就脱掉孝服。”皇上就下令说:“因为保祐冲人(指皇太后)去世,服丧等级提高为小功,五天后就脱掉孝服。”景祐四年正月十六号,皇上为皇太后上了谥号。二月六号,皇太后下葬在永定陵的西北角。十六号,皇太后的神主牌位被升祔入奉慈庙。
曹皇后,也就是仁宗皇帝的慈圣光献皇后,在神宗元丰二年十月二十日驾崩于庆寿宫。当天,文武百官都进宫吊唁,宰相王珪走上西阶宣读遗诏,然后内外宫廷的人一起痛哭,表达哀思之后才离开。二十六日举行大殓仪式,皇帝任命韩缜负责陵墓的修建事宜。二十九日,皇帝正式穿戴丧服。
十一月,韩缜上奏说:“永昭陵北边稍偏西的地方,二百一十步范围内,选取边长六十五步的正方形地块,可以作为陵墓的地址。”皇帝觉得地方太小了,韩缜又说:“如果增加十步,就能符合五行八卦中火相的方位和中五之数。”于是皇帝下令增加了十步。
十二月,中书省上奏说:“之前,司天监选定日期,要将濮安懿王的三个夫人一起迁葬到皇陵。现在太皇太后的陵墓要修建了,濮安懿王的三个夫人也应该一起下葬。”所以皇帝下令,宗室中担任防御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参加送葬队伍,而之前已经参加过濮安懿王夫人葬礼的人,可以不用再参加了。
到了第三年正月十四日,皇帝正式确定了太皇太后的谥号。太常礼院说:“虽然太皇太后已经有了谥号,但是陵墓还没修好,等把灵柩安放到皇室宗庙后,就要去掉‘大行’二字,改称‘慈圣光献太皇太后’;而宗庙中供奉的神主牌位,也要去掉‘太’字。”
秘阁校理何洵直言不讳地说:“按照礼制,下葬后,当天中午就要在正寝举行虞祭。古代的葬礼,墓地都在国都城北附近,所以可以清晨出发,中午回来在寝宫进行虞祭,这就是所谓的‘葬日虞’,表达的是不能一日离开逝者的意思。后来葬礼的地点越来越远,所以有些礼仪就无法完全按照古制执行了。现在太皇太后的葬礼,到第六次虞祭的时候,应该按照旧例在陵墓外举行;而第七次、第九次虞祭以及卒哭之礼,则应该在庆寿殿举行。另外,《春秋公羊传》记载:‘虞祭用的祭品是桑木。’《士虞礼》也说:‘桑木祭品上不用写字。’所以我请求取消在虞祭祭品上题写祭文。”太常寺则回应说:“何洵直引用的,是士大夫和诸侯的礼仪。况且,嘉祐年间和治平年间的虞祭,都是在集英殿举行的,应该沿袭旧例。而且嘉祐年间和治平年间,虞祭的祭品上也没有写谥号,所以应该按照何洵直的建议来办。”
礼部的人又说:“要追封慈圣光献皇后到太庙,三天前要按照惯例,向天地、社稷、太庙和皇后的庙宇祭告。到了那一天,先把神主送到僖祖的寝宫,然后依次是翼祖、宣祖、太祖、太祖的皇后。太宗皇帝、懿德皇后、明德皇后一起祭祀,之后再祭祀元德皇后。慈圣光献皇后的祭祀,要准备特殊的贡品和祭文,举行追封到太庙的仪式。接下来再到真宗、仁宗、英宗的寝宫。仪式结束后,把神主送回仁宗的寝宫。这样一来,古代的追封祭祀礼仪和近代的普遍祭祀礼仪都能执行,不会废除任何一项。” 皇上就同意了。三月十日,皇后下葬永昭陵;二十二日,神主被安置到太庙。
英宗的皇后高氏,也就是宣仁圣烈皇后,哲宗元祐八年九月三日在崇庆宫去世了。遗诏里写着:“皇帝要守丧,三天后可以处理政务,群臣要守丧十三天,各州的长官以下则守丧三天后就可以恢复工作。守丧期结束后,不要禁止歌舞演奏。陵墓的规格,一定要简朴。其他的事情都按照章献明肃皇太后的规格办理。”十四日,皇上诏令按照慈圣光献太皇太后的规格建造陵墓。到了绍圣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礼部说:“要写神主牌位了,我们查阅了章献明肃皇后的神主牌位,上面写的是刘氏。”皇上就下令按照惯例办理。四月一日,皇后下葬永厚陵。
神宗的皇后向氏,也就是钦圣宪肃皇后,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三日去世了。二月,太常寺说:“皇太后陵墓的各项设施,应该按照元丰二年慈圣光献皇后的规格来办。皇陵的规格是:地宫深六十九尺,地面是边长二丈五尺的正方形,石砌地基深一丈,上面的建筑高二丈一尺。鹊台两个,每个高四丈一尺;乳台两个,每个高二丈七尺;神墙高一丈三尺。”五月六日,皇后下葬永裕陵;二十六日,神主被安置到神宗的庙室。
首先,公元1089年(元祐四年),陈美人去世了,朝廷追封她为充仪,后来又追封为贵仪。后来徽宗皇帝继位后,下令相关部门商议追封她更高等级的谥号,最终尊谥为钦慈皇后,把她和钦圣皇后一起葬在永裕陵,神主也一起供奉在神宗的宗庙里。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二月,皇太妃朱氏去世,朝廷追尊她为皇太后,尊谥为钦成皇后,五月葬入永裕陵,神主也供奉在神宗宗庙,所有仪式都按照惯例执行。
接下来,哲宗皇帝的皇后刘氏,在公元1119年(政和三年)二月九日去世了。朝廷下令说:“按照崇恩太后的礼仪办理后事,可以参考钦成皇后和开宝皇后的典例,综合考虑后决定。”闰四月,追谥她为昭怀皇后。五月,葬在永泰陵,神主供奉在哲宗的宗庙里。
徽宗皇帝的皇后王氏,在公元1118年(大观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世了。尚书省说:“按照章穆皇后的例子,皇帝应该服丧七天。”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十月,太史局说:“皇后陵墓的除草工作定在十月二十四日,取土在十一月十三日,下葬在十二月二十七日。所有需要合葬的宗室成员,也按照皇后的日期和时间进行。”十一月,宰相蔡京等人建议追谥她为靖和皇后。十二月,她的梓宫被安放在永裕陵的下宫,神主则供奉在另外的庙宇里。四年后(公元1122年)十二月,她的谥号改为惠恭皇后。后来,高宗皇帝又改谥为显恭皇后。
哲宗皇帝的昭慈圣献皇后孟氏,在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四月去世了。朝廷下令说,因为她是继位的皇后,所以皇帝应该穿戴隆重的丧服。根据遗诏选择靠近的地方暂时安葬,等到战争结束后再迁葬到陵墓。棺材要能容纳全身,不必拘泥于旧的规格,方便以后迁葬。六月,她暂时安葬在会稽上亭乡。灵宫面积一百步见方,地宫深一丈五尺,陪葬品只使用铅锡。设立了都监和巡检各一人,以及一百名卫兵守护。她的生日、忌日、以及旦望节等,祭祀仪式都按照天章阁的规格进行。负责祭祀的官员回州后,还要进行祔庙的仪式。
最后,徽宗皇帝的显仁皇后韦氏,在公元1169年(绍兴二十九年)去世,葬在永祐陵的灵宫里。
吴皇后,就是高宗皇帝的皇后,在庆元三年去世了。当时光宗皇帝当了太上皇,宁宗皇帝则按照礼制穿了齐衰的丧服。第二年三月,吴皇后的灵柩才安葬在永思陵。
孝宗皇帝的皇后夏皇后,在开禧三年去世,葬在了永阜陵的正北面。吏部尚书陆峻说:“我看到历代皇帝驾崩,有些皇后去世后,因为陵墓还没选好,所以只能另葬。但如果皇后去世时,陵墓已经选好了,那都是一起葬的。其他的皇后,在陵墓选好之前去世的,神灵都安顿好了,也就不会再迁葬。只有元德皇后和章懿皇后,她们去世时,名分还没确定,后来才追封。成穆皇后,孝宗皇帝登基后就追封了她,还把她的葬地改成了寝宫,典礼也齐全了,跟元德、章懿两位皇后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也没迁葬。我查阅以前的典礼记录,发现这只是因为去世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同,所以处理方式也不同,这在礼仪上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现在要把她葬在永阜陵,也是符合典故的。”大家都同意了陆峻的意见。
宁宗皇帝的皇后杨皇后,在绍定五年十二月去世,葬在了茂陵。
濮安懿王的园庙,在治平三年,朝廷下令设立园令一人,由大使级别的官员担任。招募了二百名士兵,负责园庙的守卫工作,还设立了五十人的柏子户(管理柏树的人员)。庙宇有三间正殿和两侧厢房,还有神门、斋院、神厨、灵星门等建筑。祭祀濮安懿王和其它神灵的祝文,都由宫廷教授撰写。河南府负责提供香烛、酒肉、祭品等。太祝和奉礼的官员,则由永安县尉和主簿临时担任,如果这些官员缺席,就由河南府的官员代替。所有祭祀活动和春秋祭祀,都按照这个制度执行。安放神主牌位时要行三献礼,由西京派来的官员担任亚献,朝廷官员担任终献。园令负责神主牌位的保管和出入。庙宇的规格按照一品官员的标准建造,濮安懿王夫人任氏的墓地也称为园。
皇上元丰年间下圣旨说:“濮安懿王,先帝深思熟虑,在园林里为他建了庙宇,下诏书让他的子孙后代按时祭祀,这是符合情理,表达了恩德的,后世不得议论。现在,三位夫人的名分和墓地位置可能还有些问题,有关部门却置之不理,这怎么能充分彰显先帝的盛德,承接上天旨意呢?三位夫人可以统称为‘王夫人’,命令有关部门选择吉日良辰把她们迁葬到濮园,让她们的子孙后代按时祭祀,和濮安懿王一起享用祭品,以表达孝心。” 礼部官员奏请说,迁葬王夫人时,仪仗队要齐全,要用鼓乐,到了国门之外再减半。丧葬仪式和春秋祭祀,都由嗣濮王负责。
南宋迁都之后,祭祀的事情,由嗣濮王负责;园林管理,由宗室人员担任;祠堂主管兼管园林庙宇香火的人员,由武官担任。绍兴二年九月,皇上又下诏书,每年拨给福建十张度牒,用于祠堂春秋祭祀和忌日祭祀。绍兴五年二月,嗣濮王仲湜上奏说:“奉旨迎接濮安懿王的神主到行在(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现在已经到了绍兴府,想暂时就在这里安奉。”皇上准奏了。在此之前,神主和神像在庐州,嗣濮王请求把它们迁到安全稳妥的州郡安奉,也是这个原因。
话说十三年的五月,负责宗庙祭祀的大宗正官员,跟朝廷说:“濮安懿王的神像和神主牌位现在绍兴府的光孝寺,平时祭祀的时候,祭祀的官员、祭品和祭祀用品都太简陋了。请求朝廷让相关部门研究一下以前的规制。” 然后这事儿就交给了礼部和太常寺去研究,打算让负责土木工程的官员主持初献的祭祀,再派两位濮安懿王的子孙分别负责亚献和终献的祭祀。祭祀用的牲畜,羊和猪各一只;祭器笾和豆各十个,其他的祭祀用品也要准备齐全。初献的官员要穿戴八旒冕冠,亚献和终献的官员要穿戴四旒冕冠,其他的奉礼郎、太祝、太官令则按照旧制穿着即可。朝廷同意了这个方案。
到了二十六年二月,濮王的继承人士俴上奏说:“濮安懿王的祠堂,外面没有门窗,里面也没有神龛和帐幔,其他的祭祀用品也一样都没有,希望朝廷下令让绍兴府负责修建和完善。” 淳熙五年四月,朝廷下诏说:“濮安懿王的祠堂和园庙,从现在开始三年内要彻底修缮,让祠堂的负责人去绍兴府核实情况,并督促修缮。” 这是采纳了嗣濮王士輵的请求。
至于秀安僖王的园庙,绍熙元年三月,朝廷下诏处理秀王袭封等相关事宜。礼部和太常寺请求参照濮安懿王的祭祀典礼来办理,只是因为名字里有个“秀”字,跟秀安僖王重名,所以想避讳一下。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并决定为秀安僖王修建园庙。四月,朝廷又下诏说:“皇伯荥阳郡王伯圭,升任太保,仍保留安德军节度使的职位,兼任万寿观使,并让他继承秀王的爵位,负责祭祀。”
六月的时候,礼部和太常寺上奏说:“濮安懿王的园庙制度规定,庙堂和神门都要用兽形装饰。安放木主和石塪的地方,在屋子西墙靠南三分之一处,离地四尺的地方挖个坑,用石头砌成,里面正好能放得下神主和趺匮。现在秀安僖王和夫人的神主也要安放,想按照濮安懿王的典礼来办理。春秋祭祀的时候,三献官和奉礼郎等等,由秀王的继承人伯圭担任初献,他的侄子代为担任亚献和终献,奉礼郎等人员,请求从湖州派官员来担任。祭祀用的牲畜羊和猪,由湖州负责准备;祭祀用的器皿和祭服,由工部下属的文思院制造。每次祭祀之前,当地府衙都要提前通知湖州做好准备。所有祭祀的仪式细节,请参照太常寺濮安懿王祭祀仪注进行修订。”皇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然后,还派御带官霍汉臣和湖州通判一起,去现场勘测,之后再上报结果。
八月,霍汉臣和湖州通判朱僎上奏说,他们奉旨勘测了园庙,已经绘制好了图纸,呈送上来。十月,皇上又下令委派一位通判,负责督造祠堂,按照规范进行修建。
十一月,礼部、工部和太常寺又上奏说:“濮安懿王的园庙是三间两厢的格局,神门有两座房子,还有斋院、神厨和灵星门,想让湖州负责建造这些。”皇上也同意了。三年正月,秀安僖王的继承人伯圭上奏说:“建造秀安僖王园庙的工作快要完成了,关于制作神主和相关仪式的细节,请相关部门按照典故进行检查核实,并委派官员题写神主。”皇上就派当时权知礼部尚书李巘去题写。二月,伯圭又上奏说:“秀安僖王的祠堂园庙,请求参照濮安懿王的例子,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查,由当地移文所属州府进行检计和修缮。”皇上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乾道三年七月初九,太子死了。在太子宫正厅东边搭了个白色的帐篷。皇上穿着便服从内宫来到帐篷,等到时候到了,就换上黑色的头巾、白色的罗衫、黑色的银腰带和丝绸鞋子,在帐篷里哭丧。当天,皇后也穿着素服来到太子宫,按宫里的规矩,也跟着哭丧。所有陪祭的官员都穿着便服,系着喜庆的腰带,来到丽正门,到宫里的帐篷等候,等到哭丧开始,就穿着便服系着黑腰带站好队伍。哭丧完了之后,再换上喜庆的衣服,然后就退下。
皇上从开始哭丧到脱掉丧服的这段时间,都不处理政务,宫里也禁止演奏音乐,只让寺庙的钟声响着。太子小殓和大殓的祭告仪式,由皇太子宫里主管春坊的官员中的一个人来主持;其他的祭告仪式,就由各部门的官员来主持。还专门派了一个人负责丧葬事宜,从左藏库拨款两万贯钱、五千两银子、五千匹绢。
到了该穿丧服的日子,皇上穿的是粗布头巾、蓝色的衣服、系着丧带、穿白罗鞋。按天数算,十三天后就脱掉丧服。皇后穿的是粗布的头巾、长衫、裙子、披肩,里面穿绢做的衣服,穿白罗鞋。六宫嫔妃不用穿丧服。太子妃和太子宫里的人都要穿斩衰服三年。文武百官穿丧服一天就脱掉了。文武官员和御史台、阁门、太常寺负责引领仪仗的人,都穿布做的头巾和蓝色的衣服,系着布腰带。太子宫里的官员都穿齐衰服三天,到第七天才脱掉。脱掉丧服后把衣服收起来,等到下葬那天再穿上,下葬后就脱掉。
十二日,皇上下了诏书,要选好太子的墓地,就在安穆皇后的墓地旁边找个合适的地方。后来主管都察院的官员说:“太史局的官员们选好了宝林院的法堂,可以作为太子的墓地。”皇上就同意了。十三日,皇上向天地、宗庙、社稷、宫观报告了太子去世的消息。十八日,给太子谥号为“庄文”。闰七月初一,派摄中书令、尚书右仆射魏杞拿着谥号的册子和玉印,到太子灵柩前举行仪式。百官穿着便服来到指定位置,换上黑腰带,仪式结束后,再换回便服,到后殿门口脱鞋,然后进宫去慰问皇上。当天晚上,皇上到东宫去上香,和宫里的规矩一样。
第二天,出殡了。宰相叶颙他们到灵柩前去上香。上完香之后,主办丧事的官员陪着站着,亲王、南边的宗室成员、太子宫的官员都站在班房下面,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宰相走到香案前,上香、敬茶、献酒,这些仪式做完后,负责宣读祭文的人念祭文,读祭文的人跪着读,读完后,宰相又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大家一起下台阶站着。所有在职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灵柩开始移动,文武百官都在城外送行,亲王和宗室成员骑马跟着灵柩一直到墓地。埋好墓,仪式结束,大家就散了。当天,百官都上表慰问。
四年五月,礼部和太常寺说:“咱们大朝的典故里,没有皇太子的“小祥”典礼。现在我们仔细研究讨论了一下,以后庄文太子小祥那天,请求皇上在前后殿都不处理政务。那天,先派一个穿常服的侍从官到太子的神位前行奠酒祭祀的仪式,让太子宫的官员穿常服陪着,奠酒祭祀完后就散了。接下来,庆王、恭王穿常服到神位前奠酒祭祀,完了就散了。然后太子妃和荣国公以下的家人行家礼。等到大祥那天,太子妃、荣国公以下和太子宫里的人行完礼后,焚烧祭祀用的纸钱,穿丧服,过一个月后,太子妃和荣国公再行家礼。”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第二年七月初九是大祥日,那天,皇上没处理政务,派签书枢密院事梁克家到太子宫去行奠酒祭祀的仪式,仪式跟以前一样。
景献太子在嘉定十三年八月六号去世了。给他办丧事,穿的衣服,用的礼仪,都跟以前庄文太子的一样。
九天后,皇上命令把丧葬的地方安排在庄文太子寝宫的东边,并且按照庄文太子的规格建造。九月十号,皇上赐谥号“景献”,派摄中书令、知枢密院事郑昭先带着谥号的册子和宝印,到皇太子灵柩前,按照规定的仪式宣读了册文和宝印,宣读完毕后,大家就退下了。
到了举行安葬仪式那天,宰相们先到皇太子灵柩前行礼,礼毕之后,灵柩就出发了。皇室宗亲、大臣们都穿着常服,系着黑腰带,到指定位置陪葬,骑马跟着灵柩到墓地,等到把灵柩埋好,行完告别仪式后,才离开。那天,皇帝不上朝,百官都在后殿门外站队,报上姓名,向皇帝表示慰问。
嘉定十四年七月二日是皇太子的小祥日,皇上派知枢密院事郑昭先去主持祭奠仪式。十五年八月六日是大祥日。九月十五日,皇上宣布景献太子的灵位已经撤了,追封高平郡夫人傅氏为信国夫人,让她继续负责祭祀。
关于上陵祭祀的礼仪,古时候是没有墓祭的,从秦汉时期开始才有了这种仪式。到了唐朝,清明节祭祀、每月朔望和节假日祭祀,以及进献食物、衣物的仪式,都比较完善了。五代时期,比较远的陵墓,就由当地州府长官去朝拜;近的陵墓,就由太常寺卿、宗正卿,或者路过时顺便去祭拜。宋朝初期,春秋两季,会派宗正卿去安陵朝拜,用太牢祭祀。乾德三年,才开始规定宫女们要到陵墓去送冬衣,并且每年都这样做。开宝九年,太祖皇帝去西京,路过巩县,还特意去安陵祭奠。
公元985年,赵安易,当时是宗正少卿,跟皇帝说:“我昨天去祭拜安陵和永昌陵,负责祭祀的人只准备了酒、肉干和香,因为天还没亮就去了,所以没点蜡烛。而且先去了永昌陵,后去的安陵,皇上和皇后的陵墓也没都祭拜到,这礼仪上有点欠妥啊。” 这事儿就交给了相关部门去讨论解决。
大家讨论后说:“根据《开元礼》的记载,春秋两季的二月份,司徒和司空巡视陵墓的时候,是不设牲畜祭祀的。现在咱们就按照宗庙祭祀的规格来,稍微简化一下,就是不用那些登铏、牙盘盛放的食物,也不用太常寺的乐队唱歌,其他的都跟大型祭祀一样。祭拜的那天,相关部门要在陵墓南边一百步路东边准备好位置,准备好扫帚簸箕什么的。宗正卿就坐在墓地外面左边,朝西坐;陵墓管理人员坐在卿的东南边,负责具体事宜的人再往南坐,都朝西面,头朝北。祭祀用的器皿、祭品、酒菜都摆在墓地门口。宗正卿以下的人各就各位,先行两次跪拜礼,然后洗手,敬酒,念祭文,再行两次跪拜礼。先去安陵,然后去永昌陵,最后再去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的陵墓。” 最后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了。
公元1006年,宋真宗准备去祭祀皇陵,任命宰相王旦负责这次祭陵大典的具体事宜。太常礼院(负责祭祀礼仪的部门)提出一堆建议,说:“按照以前的规矩,祭祀皇陵要摆出比较小的仪仗队伍。唐太宗祭祀皇陵的时候,晚上就在陵墓周围安营扎寨,用黄色的旗帜和仪仗守护陵寝。所以,我们现在也建议在陵墓周围设置黄色的旗帜和仪仗。
另外,唐朝的规矩是:祭祀的前一天,陵墓管理官员要拿着皇帝亲笔书写的玉册(祭文)进献给皇帝,然后由近臣呈递给陵墓管理官员。我们建议制作四份竹简代替玉册,祭祀完毕后焚烧。百官的站位,按照旧例,应该在陵墓处设置,文武百官、皇室成员和使臣分别站在神道两侧。唐贞观年间,大家都在司马门内列队。我们建议按照旧例执行。还有,以前都是到了寝宫的大殿后,才安排百官站位,然后开始祭祀仪式。我们建议让百官先进入寝宫,站好队伍等候。唐贞观年间,皇帝到达小殿时,穿素服骑马。查阅今年正月车驾祭祀明德陵的情况,皇帝只穿素白衣。当时皇帝还在服丧期间,现在服丧期已过,建议皇帝穿淡黄色的袍子。
按照唐贞观、永徽年间的规矩,祭祀皇陵都是先祭祀辈分低的,再祭祀辈分高的;祭祀完毕后,从大殿出来,就启程回宫。我们建议先祭祀永熙陵;祭祀和辞别时,皇帝都要两次行二拜礼,陪祭的官员每座陵墓也要各行二拜礼。我们建议皇帝在安陵辞别时,行四拜礼;在永昌陵、永熙陵各行二拜礼。旧例是,祭祀完毕后在寝宫用餐,菜肴丰盛。最近都用羊和猪代替牛羊祭祀用的太牢(祭祀用的牲畜)。我们建议准备少牢(祭祀用的牲畜)祭祀,祭祀完毕后,再在寝宫享用丰盛的菜肴,并举行另外的祭奠仪式。旧例是,出发前两天,太尉要向太庙报告。我们建议按照旧例,向六个宗庙都报告。”
真宗皇帝批准了穿素白衣的建议,祭祀的顺序也按照向太庙报告的程序进行,其他的都按照太常礼院的建议执行。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皇帝的车驾到了巩县,停掉了鸣鞭和太常的奏乐,金吾卫也不再呼喊了。到了巩县后,皇帝在永安镇的行宫斋戒,太官送来了素菜。当天晚上,还没到三更,皇帝就骑马出发,不带车驾、伞盖和扇子,直接去了安陵,穿着素服步行进入司马门,进行祭奠仪式,其他陵墓也是这样。之后又去了下宫。上宫的祭祀用牲畜和祭文,由有关部门负责;下宫则准备了饭菜和酒食,由内臣负责,百官陪侍。之后,皇帝又去祭奠了元德太后陵,在陵墓西南边另设了幄殿,祭祀仪式和下宫一样。仪式结束后,皇帝又依次去了孝明、孝惠、孝章、懿德、淑德、明德、庄怀七位皇后的陵墓。之后,皇帝独自骑马,只带了内臣,巡视了陵墓,亲自祭奠了夔、魏、岐、郓、安、周六位王以及恭孝太子的坟墓。那些陪葬在三陵的皇子、皇孙、未出阁的公主,以及早亡的诸王夫人,他们的墓位都设在三陵下宫东边的行列里。安陵有121座坟墓,设了30个祭位,男祭位和女祭位各有一块祭祀用的木牌;昌陵有15座坟墓,设了10个祭位;熙陵有8座坟墓,设了5个祭位,这些陵墓都用一块木牌祭祀。
天亮后,皇帝暂时回到幄殿换衣服,然后又去各个陵墓辞别。因为朝拜没有辞别的礼仪,皇帝觉得不忍心,所以又去了。他还派人祭奠了一品皇亲和其他亲属的墓地。
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皇帝去汾阴祭祀,路过巩县。有关部门请求在訾村王台设幄殿,安置三陵的神位。皇帝穿着靴袍在幄殿里,摆上香、酒、时令水果和精美的食物进行祭奠,并命令大臣用香、币、酒和干肉去其他陵墓祭告。回程时,皇帝又亲自去祭奠。皇帝穿着素服骑马到了永安县,在行宫斋戒。晚上还没到二更,皇帝就去了三陵以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的陵墓进行祭奠,非常悲伤。天还没亮,仪式就结束了,皇帝又去四陵辞别,查看祭祀用的几案,祭品和之前的仪式一样。之后,皇帝又依次去了其他皇后的陵墓和诸王的坟墓祭奠。皇帝还命令使者祭奠了皇亲国戚的坟墓以及汝州秦王的坟墓。
这一年,皇上命令礼部官员制定春秋两季祭祀祖陵的仪式流程,规定穿着祭服进行祭祀。专门派一位宗正卿去祭拜三座主要的陵墓,另外再派两位官员分别去祭拜其他的陵墓。 还特地制作了两副长竿和檐床,在陵墓前安放祭祀用的牌位,并派遣32名穿着宽松制服的士兵抬着这些东西送到陵墓。后来又增加了四位负责陵庙祭祀仪式的官员,这些官员都从朝中官员、京官和皇族中挑选。
翰林学士钱惟演说道:“春秋两季祭祀祖陵,这在以前的典章制度里就有记载,朝廷重臣亲自前往祭祀,这是表达至高敬意的表现。唐朝显庆年间,开始下诏令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执行这项仪式;天宝年间以后,也派遣公卿大臣去巡视祭拜。选择朝廷大臣参与,并不一定要是同宗的皇族成员。后来又增加了太常寺卿和宗正卿参与。五代晋朝开运年间,也曾命令吏部侍郎前往。但近年来,只派宗正寺的官员去祭祀,这些人官位低微,实际上有损于旧有的制度。我希望从今以后,从丞郎及各部门的三品以上官员中选派,如果这些职位空缺,就从两省的谏议大夫、舍人以上官员中选派。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追思先祖的孝心,也符合古代的优良传统。”
景祐年间初期,沧州观察使守节上奏说:“寒食节例行派遣宗室成员祭拜陵墓,而十月朔日却派内司宾前往,这做法并不足以表达足够的敬意。”于是皇上就下诏令,规定宗室中正刺史以上级别的官员中,要有一人去祭拜陵墓。四年后,减少了柏子户的户数,安陵、永昌、永熙三座陵墓各留下40户,永定陵留下50户,会圣宫留下10户。庆历二年,寒食节和十月朔日,宗室中刺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轮流去祭拜陵墓。
公元1051年,也就是皇祐三年,太常博士李寿朋上奏说:皇上的祖先陵墓,祭祀都有固定的时间,唯独昭宪皇后的安陵,祭祀不及时。礼部官员说:按照朝拜的礼仪,祭祀用的牲畜和酒水,跟太庙的常祭一样,其他陵墓只献上一杯酒,而安陵献两杯酒,行两次祭拜礼,只是祭祀的菜肴没有同时准备,大概是官吏们沿袭旧例,出了差错。于是皇帝下令,安陵昭宪皇后的祭祀用的牌位、祭品、御赐香火,都按照太庙的同室礼仪进行。并且另外制造了祭祀用的器皿,放在专门的仓库里。三个陵墓都各配备五百名守陵士兵,只有定陵,因为章献太后在里面,所以另外设置了一个指挥使。昭陵的使者甘昭吉效仿定陵的做法,请求设置守陵和奉先两个指挥使,京西转运司请求减少定陵一半的士兵来补充昭陵的守卫,皇帝下令招募一个指挥使,人数五百人。
一开始,永安县的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去定陵祭拜,每月初一、十五、望日去其他三个陵墓祭拜。韩琦说:“昭陵还没有设立每日祭拜的制度。”于是下令县官每月初一、十五分别去各个陵墓祭拜。到了熙宁年间,皇帝下令,文官中从两省官员、武官中从阁门使以上,经过陵墓附近,都允许去祭拜。又下令说:“从现在开始,官员祭拜陵墓,除了在职或曾经担任过执政官员可以献上汤羹,其他人只进行奠献、荐新,不必行大礼。”
最初,皇帝亲自去陵墓祭拜,叫做“亲谒”。南宋迁都之后,这种礼仪就停止了,所以去陵墓,有时说是视察,有时说是保护,有时说是献祭,有时说是祭告,有时说是祭祀,有时说是遥祭,有时说是修缮奉祀,都派官员去执行,不再拘泥于具体的礼仪了。建炎元年五月一日,皇帝下令:“永安军祖宗陵寝,可以派西京留守和台臣中的一员亲自去视察,如果有需要修缮奉祀的地方,就处理好后上奏。”同时还下令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充当视察陵寝的使者。又下令河南府镇抚使翟兴团结当地义兵,保护祖宗陵寝。四年六月,皇帝下令礼部发放一百道度牒,作为祭祀陵墓的费用,同时命令翟兴派人带着祭告的表文去执行。
绍兴元年九月,陈与义跟皇帝说:“皇上您经历了这么艰难的时期,一直待在东南,祖宗的陵墓都在洛阳附近,您想祭拜却去不了,心里肯定很难受吧。虽然想派人去,但路不通啊,皇上您这心里一天比一天着急。现在听说路好走点了,比以前容易些了,建议您下令,每半年派两个人去祭拜陵墓。” 皇帝就下令枢密院每半年派两位使臣去祭拜陵墓。
三年正月,礼部和太常寺说:“春秋两季要祭拜陵墓,请求在临时的行宫法惠寺设个祭祀的地方,在那里进行祭祀仪式。” 皇帝同意了。从那以后,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都按照这个规矩来办。五月,皇帝又下令户部拨一百两银子给河南府镇抚使司,让任直清去负责祭拜永安军附近的陵墓。
九年正月,皇帝对大臣们说:“祖宗的陵墓,好长时间被金国占着呢,现在金国把地还给我们了,咱们就应该派宗室子弟和官员去修缮祭拜。” 很快,皇帝就派大宗正事士亻褭和兵部侍郎张焘去河南府祭拜和修缮陵墓。六月,太常丞梁仲敏他们又说:“春秋两季,派宗室成员和地方官员去祭拜陵墓,太常少卿去祭拜永祐陵,以前因为路不通,只能在临时的行宫里祭拜。现在路通了,应该恢复以前派官员亲自去陵墓祭拜的旧制。” 皇帝下令西京留守司在仲秋时节选派官员去陵墓祭拜。士亻褭和张焘回来后报告说:“陵墓下面的石涧河,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干涸了将近十五年。我们俩到达那天,河水突然涨大,当地老百姓都很惊讶,认为这是中兴的吉兆!”
三月,礼部上奏说:“池州铜陵县丞吕和询问皇陵的仪制,想让太常寺负责检查核对。永安军等地现在已经收复了,所以派知军去各个陵墓逐一检查。除了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陵的园庙完好无损外,永安、永昌、永熙陵的神台都裂开了,不敢擅自修补。请太常寺仔细查看,如果需要修补,就由委派的修缮官员奏报后再行礼仪。”皇上就下令河南府派官员,按照规制修补,不能掩盖裂缝。后来,兵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张焘上奏说:“我听说朝廷确实有人请求,希望将来先帝的山陵,都按照永安陵等的制度来修建。我愚忠一片,希望皇上明令有关部门,以后永固陵一切金玉珍宝都不要使用,并昭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这样,自然就能保证安全无虞了。”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淳熙三十二年六月,皇上诏令祖宗陵寝,命令当地招讨使和当地官员亲自前往祭拜,按照规制进行修缮,务必做到干净整洁,以表达孝敬之意。
乾道六年八月,皇上诏令承信郎刘湛特地提升两级官职,右迪功郎刘师颜特地和右承务郎一起提升官职并委以差遣,秦世辅特地提升一级官职,并提升为正将,这是因为刘湛等人忠诚正直,保护陵寝有功的缘故。
端平元年正月,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史嵩之捷报传来,金国灭亡的消息。二月,皇上御笔亲书:“国家南渡以后,八陵远离朝廷,我一直非常痛心。现在京湖的帅臣把地图呈送上来,我看了两遍,悲喜交集,所有臣子,想必都有同感。可以命令卿、监、郎官以上级别的官员,到尚书省来商议。”于是就派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阁门祗候林拓去祭拜八陵。
绍兴元年六月,太常寺说了,说皇太后(昭慈献烈皇太后)的寝宫在越州会稽县,按照惯例,得派个高级官员提前一天去寝宫的泰宁寺住下,斋戒沐浴,第二天去祭拜。于是,皇帝就派了主管枢密院的李回去。到了绍兴二年三月,绍兴府知府张守又说,皇太后的寝宫离府衙很近,希望能允许他定期去祭拜。皇帝也答应了。从那以后,绍兴府的知府都可以定期去祭拜了。
十七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余尧弼建议,应该恢复旧制,在春秋两季派官员去永祐陵寝宫祭祀。其他官员也跟着说,陵墓的祭祀,每个月都要有新的祭品,这是规定的。现在宗庙的祭祀都按规矩办了,就只有永祐陵还没这么做,希望有关部门研究一下,把这个规矩也执行起来。太常寺研究了一下,决定按照《政和五礼》和以前的规矩,让这两个寝宫每个月都进行祭祀,派官员去执行,并且新的祭品要提前报给绍兴府安排。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
二十七年六月,皇帝下令,要对永祐陵和昭慈圣献皇后的寝宫进行检查和维护,就用检查宫陵的名义。
三十年九月,吏部说,绍兴府会稽县的知县,按照陵墓管理的规定,在他们的职务里加上了管理寝宫事务的职责,并且给予了额外的奖励。
淳熙元年正月,礼部和太常寺说,春秋两季,应该派太常少卿去永祐陵寝宫祭祀,并且巡视陵园。如果太常少卿缺员,就从太常寺里挑个合适的官员来代替。今年仲春的祭祀,少卿正好缺员。于是,皇帝就派了太常丞钱良臣去。从那以后,如果春秋两季少卿缺员,就都按照这个办法处理。
庆元元年六月,皇帝下令,孝宗皇帝的寝宫(永阜陵),每年秋季都要进行一次祭拜和检查,要派监察御史去祭拜和检查。这是御史台自己提出来的建议,其他陵墓也一样执行。
忌日那天,唐朝刚开始的时候,就下令停止娱乐活动、停止办公,并且规定要进行行香和斋戒。后来,又规定朔望日(每月初一和十五)要停朝,命令全国各州都按照这个规定进行行香。到了天祐年间,才开始规定百官要到阁楼去慰问皇帝。宋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只是对宣祖和昭宪皇后去世的日子才算大忌。大忌的前一天不上朝,群臣要到西上阁门去慰问皇帝,然后再去慰问皇太后,慰问完之后,再去佛寺行香。凡是大忌,中书省的所有官员都要到场;如果是小忌,就派一名官员去寺庙。如果皇帝出巡恰好遇到忌日,就不举行进名奉慰的仪式。留守官员就在寺院里行香,而且不能在拜表的地方进行。全国各州府和军监也同样如此。
建隆二年,宣祖皇帝忌日那天,正赶上明宪太后在殡,所以群臣只到阁楼慰问,而停止了行香。乾德二年,在太庙举行禘祭,那天正好是惠明皇后忌日。有关部门就说:“唐朝开成四年正月二十二日祭祀先农神,正好和穆宗皇帝忌日同一天;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祭祀百神,又正好和敬宗皇帝忌日同一天。当时就下诏说,因为接近庙宇的忌辰,奏乐不合适,应该停止奏乐。我们认为,祭祀先农和百神,尚且要避开庙宇的忌辰而不奏乐,更何况僖宗皇帝和宣祖皇帝同在一个庙宇,而且是相邻的寝宫,在忌日那天,怎么能随便奏乐呢?我们请求按照礼制,停止奏乐。”后来,宣祖和昭宪皇后的忌日,就按照太祖、太宗和翼祖的祭祀礼仪办理,前一天也不再停止办公了。
宋朝咸平年间,朝廷要办春宴,在金明池搞水上娱乐活动,还开放琼林苑让老百姓去玩。皇上觉得这个月份是太宗皇帝的忌日所在的月份,就让相关部门仔细查查以前的规矩,然后汇报给他。史馆的检讨官杜镐他们说:“查查史书,晋朝穆帝娶皇后那一个月,正好是康帝的忌日所在的月份,当时礼官荀讷就说了:‘有忌日,没有忌月;要是有忌月,那岂不是还有忌时、忌年,这根本没道理。’当时就采纳了荀讷的意见。唐朝武则天神功元年,建安王攸宜打败了契丹,进京献捷,按照惯例,军队进城要奏乐,但内史王及善说国家忌月,建议不要奏乐。结果凤阁侍郎王方庆说:‘按照《礼经》,有忌日,没有忌月。’于是就奏乐了。宪宗时期,太常博士韦公肃也说:‘《礼》里没有忌月不能奏乐的规定,现在太常寺和教坊司把正月当成忌月,把郊庙祭祀和宴会都停了,全国上下都不许宴乐,我觉得这样不太合适。’当时就听从了韦公肃的建议。” 总之,忌日不庆祝,这在《礼经》上有记载;但忌月就取消所有活动,这根本没依据。更何况以前那些大学问家们的意见,都有充分的理由。所以,春宴和金明池、琼林苑的游乐活动,都应该照常进行。
景德元年,北方的军队打胜仗凯旋回京,正好是懿德皇后的忌日,皇上就下令取消仪仗队和军乐。礼官们讨论说:“军队班师回朝,这是国家的大事;皇后的忌日,那是家里的私事。现在要庆祝凯旋,军队应该保持庄严的仪容。以前武王伐纣,即使是在比较昏暗的时候,还歌舞庆祝呢。昏暗的环境尚且如此,更何况忌日这种事呢,这轻重缓急很明显,所以奏乐完全没问题。况且,《春秋》的道理是,不会因为家里的事情耽误国家的大事,所以回京那天,仪仗队、军乐、音乐都应该照常进行。”
圣旨下来了:从现在开始,每逢宗庙祭祀的日子,西京以及各地的节度使、观察使都发放一万钱,防御使、团练使所在的州发放七千钱,军事州发放五千钱,用来准备祭祀用的东西。
元德皇后的忌日,以前的规矩是,枢密使按照内朝各部门的惯例,只上报名字,不用亲自去上香。枢密院的王钦若说了这事儿,从那以后,三司使副使、翰林学士兼枢密院龙图阁直学士都得亲自去上香了。真宗皇帝驾崩后,元德皇后和明德皇后的忌日都在服丧期间,所以就取消了上报名字去上香的仪式。一般慰问的时候,宰相和枢密使分别率领百官和内朝官员上报名字,节度使、留后、观察使也都要上报名字。
忌日的前后三天,都要禁刑,跟天庆节一样,判杖刑以下,罪行较轻的犯人,也暂时释放;同时禁止屠宰,官员们也休假三天,禁乐五天。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禁刑和休假都改成两天,禁乐改成三天。章宪明肃太后忌辰的时候,礼官请求按照章懿太后的礼制办理,前后两天不办公,一天禁止屠宰,禁乐三天。皇上又下旨说:重大忌日那天,去上香的官员都要吃素。 后来又把孝惠、孝章、淑德、章怀、章惠、温成几位皇后的忌日定为小忌日,没过多久,又取消了。
神宗皇帝登基后,太常寺礼院说:“僖祖和文懿皇后的神主已经迁出宗庙了,按照礼制,可以不避讳他们的忌日,建议按照唐朝睿宗迁祧的先例,取消他们的忌日。”
一开始,祭祀的时候,皇帝的位置设在殿外,而两府官员却在殿内,这有点奇怪。寺院里行香的时候,左右巡使和两个县令面对面站在中门,等宰相来了才站到他前面,然后文官们互相作揖行礼,这在礼仪上根本没有依据。 于是就下令,让所有参加行香的官员在殿外站好,只让宰相一人上殿跪在香炉前,取消了互相作揖的礼节。 后来又下令说,重大忌日不放假,当政的官员要早点上朝。礼部说:“顺祖和惠明皇后已经迁葬了,行香的仪式可以取消了。忌日的话,建议在永昌院佛殿东边搭个帐篷,进行斋祭。” 于是就下令说:“僖祖、翼祖和之后六位皇帝的忌日,都按照这个办法来办。” 之前,翼祖和简穆皇后的神主放在偏室,按照礼制是不需要忌日的。后来又下令把神主放回正室,忌日也恢复了原来的做法。
《政和新仪》里记载:群臣进献名帖慰问的时候,一大早,文武百官就要到朝堂上按顺序站好。御史台先派一位殿中侍御史进去就位,然后西上阁门和御史台分别引导朝参的官员和各路军将校入场,再由礼仪官员引导三公以下的官员在西上阁门南边的台阶下站好,每一等级都要重新排位,并且面向北,朝东站。西上阁门的值班官员站在队伍前面,面向西站着,手里拿着名帖,身体挺直。三公以下的文武百官都要行两次跪拜礼,西上阁门的值班官员拿着笏板,把名帖放在笏板上面,等送进西上阁门后就退下。群臣去景灵宫慰问的时候,每一等级都要重新排位,并且面向北,朝东站。礼仪官员引导队伍最前面的人行两次跪拜礼后,引导最前面的人从东边的台阶上殿,舍人接引一起上殿,到香案前,拿着笏板,上香,跪着献茶,之后拿着笏板起身,下台阶回到原位,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引导队伍最前面的人上殿,到香案前俯伏跪下,拿着笏板,拿着香炉,等读完奏章后,拿着笏板俯伏,起身,下台阶回到原位,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退下。
中兴年间,有个规矩:皇帝忌日这天,所有官员都要去上香,在外地的军队也要到寺庙去上香。如果忌日正好赶上皇帝服丧期间的“以日易月”的服制,那就根据礼仪规定暂时停止。大祥(皇帝死后的大祭)后的第二年,会在历书上标注皇帝的忌日,忌日当天禁止奏乐。
绍兴元年二月,太常少卿苏迟等人说,徽宗和钦宗还在北方,朝廷要按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遥祭他们。他们建议说:“每逢祖宗皇帝和皇后的忌日,前一天和忌日当天,皇帝先在内宫穿上红袍遥祭完毕,再换衣服去参加其他的祭祀活动。”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八月,皇帝下令说:“各地州郡驻扎的军队将领,每逢国忌,可以免去上香的仪式。”
绍兴十三年正月,御史台提议说:“正月十三日是钦圣宪肃皇后忌日,这天又是立春日。按照规定,百官和将校在立春日要戴上赐予的幡胜,遇到需要祝贺或慰问的场合,比如上表奏章或祭奠忌辰,退朝后才能戴上。我们想请求,在十三日皇后忌日上香完毕后再戴上幡胜。”皇帝同意了。绍兴三十一年六月,礼部侍郎金安节等人说:“六月二十八日是钦慈皇后的忌日,这天不在‘以日易月’的服丧期间,百官上香应该按照常规进行。”皇帝下令照办。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和太常寺说:“已经下旨,要将钦宗祔庙(合葬于太庙),并将翼祖皇帝的陵寝迁葬。正月九日要举行仪式,将翼祖皇帝和简穆皇后的神主迁入夹室安放。以后关于翼祖皇帝的忌讳和简穆皇后的忌日,我们想请求按照礼仪规定,不再避讳和忌讳。”皇帝下令遵照执行。
淳熙元年十一月,皇帝下令说:“文武百官到景灵宫参加国忌祭祀,要列队上香。以后如果遇到宰相等官员因斋戒而不能及时赶到,就由东班从上往下数的第一位官员上殿跪在香炉前上香,然后由西班从上往下数的第一位官员上香。”之前,宫门收到旨意:国忌上香,宰相等官员因斋戒不到场,西侧武官的领班官员缺席,已经下达命令,由使相或太尉、节度使等担任领班。可以命令文武官员中的一员在东侧担任领班,只让西侧的人上香。现在礼部和太常寺又重新制定了方案上报,所以才有了这个命令。
四年十月的时候,太常少卿齐庆胄跟皇帝说:“每次遇到国家忌日,文官们都老老实实地列队参加,就只有武将,人特别少,不是说生病请假了,就是干脆不来。” 皇帝就下令让宫门和御史台严格执行,要是有人违反规定,就赶紧上报弹劾。
九年十月,侍御史张大经又上奏说:“最近国家忌日上香,该来参加的官员很多都装病请假,就是为了避免一大早起来跪拜的辛苦。请求以后遇到上香的日子,要是有人装病或者找借口不来,就由御史台弹劾他们,并且把这个规定立下来。” 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这事儿让很多大臣心里有点不满。后来,开宝年间,皇帝下诏说:“所有常参的官员和内殿值班的官员,从现在开始,刺史、郎中、将军以下的官员,遇到自己的忌日,可以按照规定请假一天。忌日的前一天晚上,可以回家。”
后来有人又提意见说:“大臣忌日皇帝给的赏赐,里面有不少不该有的:比如刘继元、李煜、刘鋹这些人,都是被俘虏的,早就死了,还给他们赏赐;还有周朝的忌日,还在追荐;咱们宋朝也追尊皇后的生日做道场,好多神庙也给神过生日。这些不必要的,请礼部好好商量一下,都取消了吧。” 皇帝下令说:周朝的忌日照旧,其他的都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