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太宗当皇帝八年的时候,泰山脚下好几千老百姓跑到京城来,请求皇上到泰山封禅。皇上谦虚地说现在时机还不合适,赏赐他们一些东西打发他们回去了。第二年,宰相宋琪带着文武百官、和尚道士、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三次上奏章请求,皇上这才下令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还让翰林学士扈蒙他们好好制定一下仪式流程。结果,乾元殿和文明殿都失火了,皇上就下令取消泰山封禅,改成在南郊举行祭祀活动。
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兖州有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位老百姓,还有各地的贡举考生八百四十六人,一起跑到京城请求皇上到泰山封禅。宰相王旦他们也带着文武百官、军队将领、州县官员、少数民族代表、和尚道士、老百姓,一共两万四千三百七十多人,五次上奏章请求。皇上这才下令,今年十月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皇上派人去通知天地、宗庙、社稷、太一宫,以及京城所有的祠庙和山川河流,还让翰林院和太常礼院好好制定仪式流程。枢密院的王钦若和参知政事赵安仁被任命为封禅经度制置使,还兼管兖州;三司使丁谓负责计算粮食和草料;引进使曹利用和宣政使李神福负责修缮宫殿和道路;皇城使刘承珪他们负责计算运输。皇上还下令禁止沿途打猎捕鱼,以及车辆践踏庄稼,把行宫旁边的官舍和寺庙安排给百官住宿。调集兖州和郓州的士兵在山下服劳役。行宫除了前后殿之外,其他的都用帐篷代替房屋,上面盖上油布。还增加了从京城到泰山的驿站马匹,让三司沿着汴河、蔡河、御河,进入广济河,运输仪仗物品到兖州;上供的木材,则通过黄河用木筏运到郓州。朝廷还拨款支付运输和住宿费用,省去了用车辇运输的麻烦。王旦被任命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枢密院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还铸造了五个使者的印章和经度制置使的印章给他们。皇上还派人到岳州去采摘三十捆三脊茅,有个叫黄皓的老人家认出了这种茅草,皇上就把他提升为州助教,还赏赐给他粮食和布匹。
一开始,太平兴国年间,有人得到了唐玄宗祭祀社稷用的玉册和苍璧,现在皇上命令把它们埋回到原来的地方。那些以前封禅祭祀的坛址都破败了,皇上命令把它们修缮完整。
山上要建一个圆形的祭坛,直径五丈,高九尺,有四个台阶,上面装饰成青色,其余四面保持原来的颜色;外面围着一圈栏杆,宽一丈,用青绳绕三圈。祭祀用的火坛在祭坛的东南方向,高一丈二尺,边长一丈,南面开一个门,门宽六尺。山下的封祀祭坛,是四层台阶,十二级台阶,样式跟圆丘祭坛一样,上面装饰成黑色,其余四面保持原来的颜色;外面围着三圈栏杆,火坛跟山上的火坛一样。社稷祭坛是八角形的;三层台阶,每层高四尺,上面宽十六步;八级台阶,上面一层宽八尺,中间一层宽一丈,下面一层宽一丈二尺;三圈栏杆四个门:样式跟方丘祭坛一样。还在壬地(壬地指方位)外围栏杆里面挖了个坑埋东西。
用玉制作了五块玉牒,每块玉牒长一尺二寸,宽五寸,厚一寸,上面刻着字,字槽里填上金,用金绳连接起来,用玉匣装好,放在石头匣子里。(因为金太脆不好用,就用涂了金的绳子代替。)正位的玉册和配位的玉册,一共用了六副玉册,每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三分,简的数量和文字多少对应。玉匣长一尺三寸。匣子的长短跟玉匣一样,厚二寸,宽五寸,缠绕五圈金绳,缠绳的地方刻了五道痕迹,然后用金泥封好。(金泥是用金粉、乳香和泥巴混合制成的。)盖上“受命宝”印。在玉匣应该盖印的地方,刻深二分,用石头匣子装起来。这个石头匣子是用石头一层层垒起来的,每一块石头边长五尺,厚一尺,中间挖空,刚好能放进玉匣。石头匣子旁边放匣子的地方,都刻深七寸,宽一尺,南北各三个,东西各两个,角落处都留七寸宽,缠绳的地方都刻了三道痕迹,宽一寸五分,深三分。又做了十个石头匣子来支撑大石头匣子,每个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刻了三道痕迹,宽深跟缠绳的地方一样。应该封口的地方,刻深二寸,刚好能容纳宝物,每个都用小石头盖子盖上,跟封口处的刻痕相对应。这些匣子都竖立在大石头匣子旁边,在应该刻痕的地方,又用金绳缠绕大石头匣子三圈,都是五圈,直径三分,再用石泥封好石头匣子。(石泥是用石末和彩色泥土混合制成的。)用金子铸造了“天下同文”的宝印,样式跟御前宝印一样,用来封住石头匣子的缝隙。距离石头十二分,四个角都宽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着刻出沟槽,跟石头匣子的角相对应,都是一层层垒起来的,用五色土围着石头匣子做成圆形的封土,上面直径一丈二尺,下面直径三丈九尺。
皇上命令直史馆的刘锴、内侍张承素带领工匠封圆台的石头匣子,命令直集贤院的宋皋、内侍郝昭信封社稷坛的石头匣子,并且先让他们去测量一下尺寸。
好家伙,这奏章可真长!先说这朝觐坛的事儿,它在行宫南边,是个九丈六尺见方,高九尺的四方台子,四面都有台阶,南面有两级台阶,其他三面各一级。祭坛分两部分,南边占地多一些,北边少一些。按照唐朝封禅的规矩,得用皇帝的仪仗。按照惯例,皇帝出京,虽然用的是简便的仪仗,但经过的州县也得准备迎接的仪式。这圜台上要摆上登歌用的乐器、钟、磬各一套,封祀坛上要准备二十套祭祀用的器物,四个角上还要摆上建鼓和舞乐用的东西。社道坛上登歌的乐器跟圜台一样,坛下的祭祀器物和舞乐跟封祀坛一样。朝觐坛上准备二十套祭祀用的器物,不用熊罴十二案(这熊罴十二案是什么玩意儿,听着就厉害)。对了,根据《六典》记载,南郊祭祀要祭祀天地,皇帝要穿衮冕,戴上十二颗白色的珠子,衣服是黑底红纹的十二章纹饰。希望封禅那天也按照南郊祭祀的规矩来。祭祀完了,皇帝再到朝觐坛。各州进贡的物品,要像元旦那样摆放整齐。让户部尚书发布告示,提前在泰山下集合。皇上出京那天,仪仗队也要准备齐全: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卫各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
接下来,又有人提建议了,说南郊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和神州,都要用不同的祭品,内官到外官都要分派任务,一共六十六个部分。按照《开宝通礼》的规矩,祭祀岳镇海渎要用特定颜色的祭品,都有明确的规定。现在封祀坛上,从内官到外官,一共三百一十八人,社首坛上,从岳镇到其他神祇,一共十八人,祭祀用的东西都得用规定的颜色。还有南郊祭祀用的牲畜,正祭和配祭用小牛犊,五方帝、日月、神州用羊和猪,一共二十二头,其他七百三十七位神祇也按比例分配牲畜。现在建议,神州以上十二位神祇用小牛犊,原来供奉的羊和猪,就给其他神祇用。景德年间,升天皇和北极星的地位提升了,现在也建议在祭祀牲畜中为他们加祭品。
以前规定,郊祀时,陪坐的人坐黄色的垫子,皇帝拜祭用的垫子是红色的。 现在皇上下了命令,陪坐的人也用红色的垫子,皇帝拜祭用的垫子改成紫色的。 因为灵山很神圣,所以皇上又下令减少祭祀官员的人数,让他们兼职,并且规定服丧期未满、还没完成哭丧仪式的人不能参加祭祀。宫里伺候的官员,除了负责值班守卫的以外,参加祭祀的最多只有24个人,各部门的官员一共93人。文武官员上山参加祭祀,都要穿正式的官服。
接下来详细确定了祭祀的流程,说的是:根据《汉书》记载,祭祀八神和历代封禅的帝王以及他们封禅的山,要在正式祭祀的前七天就派官员去祭祀,用太牢祭祀泰山,用少牢祭祀社首。 九月的时候,皇上命令大理寺和开封府不要再呈报死刑案件了。皇上在崇德殿练习祭祀的仪式。一开始,礼官说没有皇帝亲自练习仪式的先例,皇上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表达我诚敬的心意,哪会在乎辛苦呢!” 练习完之后,皇上觉得礼仪文书有些地方不太妥当,就让宰相和礼官重新讨论。 于是,经过仔细商讨后,确定了新的祭祀流程:按照《开宝礼》的规定,应该是燔燎(焚烧祭品)完毕后再封册(封存祭祀文书);而开元时期的做法是,先封好《石感》(祭祀记录石碑)再燔燎。现在如果不对神灵封存祭祀文书,那就不够恭敬;如果先封《石感》再送神,又显得过于喧闹失礼。 所以,我们建议等到最后献祭完毕后,皇帝登上祭坛,封好玉匮(盛放祭品的玉盒),放入《石感》,盖上印章,然后回到座位,饮福酒,送走神灵,停止演奏音乐,再焚烧祭品。 接下来是天书下降,然后是金匮下降。礼仪使奏报礼仪完毕,皇帝回到大帐,等到《石感》封好后,皇帝再次登上祭坛查看。因为祭祀仪式已经结束,所以不再演奏音乐。查看完毕后,皇帝下祭坛。 皇上还下令,在山上进行亚献(第二轮献祭)和终献(最后一次献祭)时,要唱歌奏乐。
十月初一,那天是戊子日,皇上宣布一个月内禁止全国杀生。皇上自己也先到太庙去祭告,期间不吃肉,只吃素菜,从开始准备到祭祀完毕,都禁止演奏音乐。有关部门请求在登封那天,在圆台上竖起黄色的旗帜,到山下祭坛那里设置临时火堆。快要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点燃火炬,一队接着一队地传递。然后又拿出写着朱字的漆制牌子,派人拿着传到山下。牌子到了以后,文武百官就位,皇帝来到望燎台,山上的人高呼万岁,山下的人就开始点燃火堆。皇帝祭祀完毕回到大营,宣布解禁,又传下命令,祭祀官员这才退下。社稷坛的祭祀坑,也设置了三个临时火堆作为标志。皇上还派天文官员在山上下设置漏壶,命令内侍仔细核对日影,并在祭坛旁边击板来配合计时。从太平顶、天门、黄岘岭、岱岳观,各个地方都竖起了长竿,挂上笼灯向下照射,用来相互校对时间。
辛卯日,皇上从京城出发,用玉辂车载着天书先行。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郓州,命令随行的官员和卫士们吃素。丁未日,到达奉高宫。戊申日,在穆清殿斋戒。所有上山参加祭祀的人,朝廷都发放了衣服,命令他们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庚戌日,皇上穿着通天冠、绛纱袍,乘坐金辂车,准备好了仪仗队伍,到达山门帐篷后,换上了靴子和袍子,乘坐步辇登山。仪仗队伍和卫队都列在山下,天书和仪仗队伍分开,中间留有空隙。知制诰朱巽拿着玉册和圆台祭祀的官员先上山。因为从回马岭到天门这一段路非常陡峭难走,每人发放两块大约三尺长的木板,两端系着彩带,背在身上,挑选强壮的士兵帮助推着往上走。卫兵们都穿上了钉鞋,而供奉的马匹则停留在半路。从山脚盘山路到太平顶,平均每隔两步就站一个人,彩绸相互间隔,路边树木不砍伐,只用彩绸缠绕。皇上每经过险峻的地方,都下辇步行。亚献官是宁王元偓,终献官是舒王元偁,卤簿使是陈尧叟跟随。祭祀官员和负责饮食的官员在圆形祭坛练习祭祀仪式。当天晚上,山下撤除了警戒。
辛亥年,皇帝在圜台上祭祀昊天上帝,把写好的天书放在座位左边,太祖和太宗的牌位则摆放在西北侧。皇帝穿着衮冕礼服,登上祭台行祭祀大礼。所有侍卫都撤了下去,只有拂尘停留在台阶门口,前面引导的笼烛也全部撤掉了。玉册上写着:
“我,宋朝的继承人皇帝某某,谨向昊天上帝禀告:我继承了祖宗的基业,侍奉上天。昔日太祖以谦让开创基业,太宗勤政爱民,治理国家,扫清寰宇,统一全国,巩固了皇位,延续了国运昌盛。上天赐予我们祥瑞,各种珍宝都预示着吉祥,边远地区也归顺我们,年年丰收。我虔诚地举行祭祀,祈求上天保佑黎民百姓。现在,我用玉帛、牲畜、五谷和各种祭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我的诚意。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与神灵同享祭品。愿上天垂怜!”
玉牒上写着:
“我,宋朝的继承人皇帝某某,谨向昊天上帝禀告:宋朝自开国以来,承蒙上天眷顾,太祖开创基业,功成名就;太宗继承大业,国家日益强盛。我这个平凡的人,继承了列祖列宗的伟业,兢兢业业地侍奉上天,勤勉地处理政务。自从我即位以来,已经十多年了,四方安定,上天给予我们许多恩惠,祥瑞之兆频频出现,预示着国运昌隆,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我深感上天的恩泽,不敢忘记祖宗的遗志,因此决定举行大规模的封禅大典,以表达我对上天的崇敬。我亲身登上泰山,面对上天,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准备了各种祭品,以仁德治理国家,以孝心侍奉祖先。祈求上天保佑黎民百姓,表彰神灵的功德,使百姓安居乐业,巩固皇权,使国运绵长,上天保佑,子孙万代,永远享有太平盛世。”
皇帝下令群臣在山下封祀坛祭祀五方帝及其他神灵。皇帝饮福酒,中书令王旦跪下高呼:“上天赐予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远保佑黎民百姓!”三献完毕,封上金匮和玉匮。王旦捧着玉匮放在石函里,太尉冯拯捧着金匮也放进石函。皇帝登上圜台巡视完毕,返回御幄。宰相和群臣纷纷前来祝贺,山下万岁声震耳欲聋,山谷都回荡着欢呼声。当天,仪仗队护送皇帝返回皇宫,百官在谷口迎接。皇帝回到穆清殿斋戒。
壬子年(某年),我到社首山祭祀皇地祇(土地神),按照天书上的指示,在祭坛上举行仪式,并把祖宗的神位一起供奉上。玉册上写着: “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皇地祇:无私垂祐,有宋肇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岁震万宇;太宗圣文,德绥九土。臣恭膺宝命,纂承丕绪,穹昊降祥,灵符下付,景祚延鸿,秘文昭著。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凉德是愧。溥率同词,缙绅协议,因以时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祗事厚载,致孝祖宗,洁诚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瘗,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这段话就是祭文,大意是说:我,皇帝,向皇地祇禀告,感谢上天和大地对宋朝的庇佑,太祖和太宗皇帝的功绩,以及我继承皇位后国家太平盛世,现在我举行祭祀,表达对祖宗的孝敬,祈求国泰民安。)
到了山下,我换上了靴袍,然后步行前往祭坛。
癸丑年(某年),官员们在祭坛下布置了仪仗和宫殿。我穿戴好衮冕(皇帝的礼服),在封禅坛上的寿昌殿接受朝贺。那天,天下大赦,文武百官都升官加爵,还减免了赋税和徭役,程度各有不同。乾封县改名为奉符县。之后,我在穆清殿宴请百官,在殿门外宴请泰山当地的父老乡亲。
甲寅年(某年),我离开奉符县,开始恢复日常饮食。
皇帝去祭祀,来来回回花了四十七天,居然没遇到一次雨雪,正值严冬,天气却温和舒适,真是祥瑞之兆啊!祭祀的前一天晚上,阴沉沉的,狂风大作,连蜡烛都点不着,可是一到正式祭祀的时候,风就停了,天空变得晴朗,蜡烛火焰也稳稳的,祭祀结束后,紫气弥漫祭坛,金光闪闪,像丝绸一样环绕着天书匣子。然后,把各地进贡来的珍奇鸟兽都放归山林。皇帝回宫的时候,阳光普照,五彩祥云出现,锣鼓喧天,看热闹的人挤满了路,欢呼声震天动地!皇帝还把奉高宫改名叫会真宫。九天司命上卿被加封为保生天尊,青帝被加封为广生帝君,天齐王被加封为仁圣,还分别派人去祭告一番。皇帝还下令让王旦写《封祀坛颂》,王钦若写《社首坛颂》,陈尧叟写《朝觐坛颂》。参与圜台祭祀的官员都在山上刻上了名字,参与封祀、九宫、社首坛祭祀的官员的名字都刻在《社首颂》碑的背面,而那些随行上朝的官员、内殿的侍卫、军官、刺史以上官员以及外国首领的名字,则刻在了《朝觐颂》碑的背面。
第二年二月,皇帝下令让兖州知州李迪、京东转运使马元方等人一起修缮圜丘,还让吕良负责这件事,任命他为兖州助教。
政和三年,兖州、郓州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还有道士和尚,以及开德府知府张为等五十二人上书请求再次举行东封大典,但皇帝优待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到了政和六年,兖州知州宋康年请求查阅秘阁里关于祥符年间东封典故的资料,好让大臣们参考规划。当时蔡京当权,想借着举行封禅大典来宣扬太平盛世,所以提前准备了金绳、玉检以及其他许多东西,还造了四千艘船,雨具更是准备了上千万件,结果到头来还是没能成行。
话说真宗皇帝去汾阴祭祀后土神之后第二年,河中府那边来报,说进士薛南带着他爹他妈还有好多僧人道士,一共一千二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亲自去汾阴祭祀后土神。皇上当时没答应。
过了段时间,薛南又去求了,河南尹宁王元偓也跟着上书请求,朝中文武百官还跑到东上阁门,三次上书请求皇上亲自去祭祀。最后,皇上终于答应了,决定第二年春天去汾阴祭祀后土神。 皇上还任命了一大堆人负责这件事:陈尧叟当祭祀的总负责人,李宗谔给他当副手,戚纶和刘承珪负责计算和运输,李士衡和林特负责计算和准备粮食,王曙、张景宗、蓝继宗负责修缮行宫和道路。王旦负责祭祀的大礼,王钦若负责祭祀的礼仪,冯拯负责仪仗队,赵安仁负责仪仗队的编制,陈尧叟还兼管桥梁和运输。
皇上还让王旦负责天书的仪仗,王钦若和赵安仁给他当副手,丁谓负责皇帝的侍卫,蓝继宗当侍卫的总负责人,内侍周怀政和皇甫继明负责皇帝左右的侍卫。 为了这次祭祀,皇上还调动了陕西和河东五千士兵去汾阴帮忙,还调拨了马匹,增加了驿站,还让翰林院和礼部的人仔细制定祭祀的礼仪,制作玉册和祭祀用的器皿。 最开始,皇上还让陈尧叟先去后土神庙祭告一番,然后又派了一些官员去祭告天地、庙社、山川和江河。
详定说:“祭祀汾阴后土,规格要像封禅大典一样隆重,把太祖和太宗一起配享。方丘的样式是八角形,三层台阶,每一层高四尺,上面宽十六步。有八级台阶,最上面一级宽八尺,中间一级宽一丈,最下面一级宽一丈二尺。有三层栏杆,四面都有门。在坛的壬位(壬位,八卦方位之一)外围栏杆内挖一个坑用来埋东西,坑的大小要能装下东西就行。后土坛不用什么特殊的颜色。正位的玉册用玉匣装,配位的玉册用金匣装,一共两副;金泥,金绳。石匣连盖一共三层,每层都是边长五尺的正方形,底层高二尺,上面开一道牙缝,宽四寸,深五寸,里面放玉匣,玉匣宽一尺,长一尺六寸。在玉匣上刻上三道金绳的纹路,每道之间相距五寸,每条金绳缠绕的地方,宽一寸,深五分。上层厚一尺,也在四个角上刻上牙缝,长八寸,深四寸。每条金绳缠绕的地方深四寸,宽三寸五分,用来放置封存的宝物。先在庙庭里划定地方挖个坑,深五尺,宽度要能放下石匣和封固用的东西。先用金绳在石匣南北方向缠绕三道,等到祭祀完毕,封好匣子后,中书侍郎把匣子送到庙里,和太尉一起把匣子放到石匣里,将作监盖上盖子,系好金绳,然后用石泥填满,盖上‘天下同文之宝’的印章,就像社首封<石感>那样。皇帝视察之后,将作监带领相关人员再加盖石盖,然后按照规程封固。上面再做一个小的祭坛,形状像方丘,宽和厚都是五尺。”
经度制置使到脽地去按照方丘的样式建造祭坛,庙北面古双柏旁边有个土堆,就利用那个地方建造。有关部门建议,祭祀之前七天,要派人到河中府境内祭祀伏羲、神农、帝舜、成汤、周文王、周武王、汉文帝、周公的庙宇,并在脽地祭祀汉朝和唐朝的六位皇帝。
话说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皇上在崇德殿练习祭祀仪式。到了丁酉日,皇上的仪仗队就从京城出发了。二月丙辰日,到达宝鼎县的奉祇宫。戊午日,皇上斋戒沐浴,准备祭祀。己未日,皇上派内都知邓永迁去祭祀场所送上祭祀用的衣服和祭品。庚申日,百官都住在祭祀场所附近。当天晚上,第一更时,负责奉天书的官员乘坐玉辂先到达祭坛。第二更时,皇上乘坐金辂到达祭坛,沿途设置了火把,道路弯弯曲曲,周围是黄色的旗帜和仪仗。起初,路要经过庙宇的南边,但皇上因为还没来得及祭拜庙宇,不想让车驾从庙前经过,于是下令另凿一条路,从庙宇的后面绕到祭坛。
第二天,皇上穿着衮冕登上祭坛,祭祀后土神,进行了三次献祭,把奉天书放在神位左边的位置,并以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为配享。祭文是这样的:“维大中祥符四年,岁次辛亥,二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后土地祇:恭惟位配穹旻,化敷品汇。瞻言分壤,是宅景灵。备礼亲祠,抑惟令典。肇启皇宋,混一方舆,祖祢绍隆,承平兹久。眇躬缵嗣,励翼靡遑,厚德资生,绵区允穆,清宁孚祐,戴履蒙休。申锡宝符,震以珍物,虔遵时迈,已建天封。明察礼均,有所未答,栉沐祇事,用致其恭。夷夏骏奔,瑄牲以荐,肃然鄈上,对越坤元。式祈年丰,楙昭政本,兆民乐育,百福蕃滋,介祉无疆,敢忘祇畏。恭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侑神作主。尚享。”皇上亲自封好玉册,玉册放在玉匮里,配享的册文放在金匮里,然后由摄太尉拿着放到石匮里,再由将作监的人封存好。
皇帝回来之后,换上了通天冠和绛纱袍,坐上车子去后土庙祭祀。祭祀仪式上,有歌舞表演和祭品奉献,还派官员分别去祭祀其他神灵。到了后土庙的院子,皇帝亲自查看了那些封存的石匣子。回到奉祇宫,宫廷的音乐和太常的鼓乐才开始演奏起来。就在这一天,皇帝下令把奉祇宫改名叫太宁宫。
壬戌日(某一天),皇帝在朝觐坛接受朝贺,大赦天下,然后在穆清殿宴请群臣,在宫门口宴请百姓父老。穆清殿呢,是奉祇宫前面的殿堂。皇帝下令让五位使臣和随行的官员把名字刻在碑的背面。之后,皇帝又去西岳庙祭祀,所有随行的官员都在庙里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仪仗和物品的规模和规格,大致和东封祭祀时差不多。皇帝还任命薛南试担任将作监主簿,这是因为薛南第一个建议祭祀汾阴的原因。
话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亳州的老百姓、和尚道士、举人们,足足三千三百一十六个人,一起跑到京城,请求皇帝去太清宫祭拜。大臣们也跟着一起上书请求。皇上就下令说,明年春天,朕亲自去太清宫祭拜。然后,任命丁谓当奉祀经度制置使,兼管亳州,翰林学士陈彭年帮他一起干,权三司使林特负责计算粮草。
礼仪部门说了:“按照唐朝太清宫的规定,祭祀用的帛是碧色的,跟祭祀人神一样,不用玉。可是现在祭祀的是太上老君,应该跟祭祀天神一样,用玉。献给圣祖大帝的祭品,要用四圭(一种玉器)。”皇上就下令用苍璧(一种玉器),太清宫用竹册一副。丁谓又说:“太清宫里存放着太上老君的宝册,咱们得用玉匣子装起来,每个匣子长宽一尺,高也一样,匣壁厚一寸二分,长宽跟匣子一样大。上面刻着五道金线,封口的地方要挖深两分,正好能放得下宝册。再做一个三层石匣子,每层长五尺三寸,宽四尺二寸,底层高两尺,里面放玉匣子,要挖个深一尺二寸、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三寸的坑。中间一层高一尺,南北刻着三道金线,每道线之间相距五寸,宽一寸,深五分。系金绳的地方要挖深四分,正好能放得下‘天下同文’宝册。最上面一层做成像屋顶一样的盖子。”
皇上还任命王旦为奉祀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王钦若为礼仪使,陈尧叟为卤簿使,丁谓为桥道顿递使。又任命王旦为天书仪卫使,王钦若和他一起当仪卫使,丁谓做副手,兵部侍郎赵安仁为扶侍使,入内副都知张继能为扶侍都监。皇帝去玉清昭应宫祭拜的时候,还把亳州真源县的行宫赐名为“奉元”,大殿叫“迎禧”。
正月十五,我从北京出发了。十九号,到了奉元宫,在迎禧殿住了下来。
二十一号,皇帝穿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给太上老君上了加号册宝,封他为“混元上德皇帝”。 晚上五更天的时候,负责传达天意的使者拿着天书去了太清宫。 二更天,皇帝坐上玉辂(皇帝的车子),停在了大营。三更天,拿着天书上殿,皇帝换上衮冕(皇帝的礼服),举行朝拜仪式,相王元偓是亚献,荣王元俨是终献。 皇帝回到大营后,太尉把册宝放在玉盒里,用金绳捆好,用金泥封好,盖上受命之宝的印章,然后放到醮坛的石盒里,工部的人再盖上石盖。大臣们在大营里祝贺。然后分派大臣们去各个宫殿进献祭品。 奉元宫改名叫明道宫,供奉玉皇大帝的像;真源改名叫卫真县。
皇上的车驾到了亳州城西,去新修建的圣祖殿朝拜。到了应天府,朝拜圣祖殿,改名叫鸿庆宫,继续供奉太祖、太宗的画像。 从亳州出发后,百官在太一宫西边的帐篷里迎接皇上。相关部门用两百辆车运送卫真灵芝,还有白鹿引导着天书进入宫中。皇帝穿着靴子和袍子,坐上大辇(皇帝的大车),仪仗队护送着回到了宫里。
宋真宗赵恒在位的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二,他跟大臣们说:“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我刚要睡觉,突然屋里光芒万丈,我看见一个神仙,戴着星冠,穿着绛红色的衣服,告诉我:‘下个月初三,要在正殿举行黄箓道场,为期一个月,到时候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当时吓了一跳,赶紧起身,等再看时,神仙已经不见了。我赶紧提笔把这事记了下来。从十二月开始,我就一直在朝元殿斋戒,举行道场,等待神恩的降临。”
然后,皇城司报告说,左承天门屋顶南角,发现了一块黄色的帛书,挂在鸱尾上。这块帛书长约两丈,像书卷一样被捆绑着,用青色的丝线缠绕了三道,封口处隐约可见字迹。这应该就是神仙说的天降之书吧!王旦等大臣都叩拜祝贺。皇上立刻走到承天门,瞻仰并叩拜,然后派了两个内侍上屋顶取下帛书。王旦跪着接过来呈给皇上,皇上又叩拜接受了帛书,亲自用轿子抬着,送到道场,交给陈尧叟去打开。
帛书上写着:“赵氏受命于天,兴盛于宋朝,将延续到昚(后代)朝。要居安思危,守正不阿,将延续七百年,九九八十一之后最终安定。”这帛书封得很严实,用锋利的刀子才打开。皇上跪着接过来,又交给陈尧叟念。帛书上用黄色颜料写着三段文字,内容类似于《尚书·洪范》和老子《道德经》,开头说皇上以至孝至道继承了皇位,接着阐述了清净简朴的道理,最后说明了皇朝的江山会世代延续。读完之后,皇上再次跪着接过帛书,用原来的帛布包好,放在金匮里珍藏。王旦等人则在殿北的走廊上祝贺。
正月初四,群臣入宫祝贺,皇上在崇政殿设宴款待,他和大臣们都吃素食。皇上还派人向天地、宗庙、社稷以及京城各庙宇报告此事。正月初五,有关部门在朝元殿西廊设坛,摆上黄色的旗帜和仪仗,宫女们唱歌跳舞,文武百官列队陪侍,皇上穿着靴袍登上大殿,向三清献上天书。仪式结束后,皇上回到内宫。正月初六,皇上大赦天下,改元,百官都加官进爵,还把左承天门改名为左承天祥符门。
四月初一,那天又下了一道圣旨,送到内中功德阁。六月初八,负责祭祀仪式的王钦若上奏说:“泰山西南的刀山上,出现了红紫色的云气,渐渐形成像华盖一样的形状,一直延伸到地面才散开。同一天,木匠董祚在灵液亭北边,看到一卷黄色的丝绸书信挂在树林上,上面写着字,但他认不出来。他就把这事告诉了皇城使王居正,王居正一看上面有皇帝的印玺,赶紧跑去告诉王钦若,然后他们就把书信迎接到官署,派中官捧着送到了皇宫。”
皇帝在崇正殿接见大臣,赶紧把大臣们召来,说:“我五月某天晚上做梦,梦到神仙说:‘下个月上旬,我会把天书赐给泰山,你应该斋戒沐浴,恭敬地接受。’虽然我梦里得到了天上的指示,但不敢声张,只秘密告诉王钦若他们,让他们把一切祥瑞异象都及时报告。现在我收到了他们的奏报,果然跟我的梦境相符。上天如此眷顾,我唯恐自己做不好。”王旦他们说:“陛下您德行高尚感动了上天,天人感应如此显著,我们实在高兴极了!”然后他们再次叩拜祝贺。
六月初十,大家迎接天书,把它安放在含芳园正殿。六月十二,皇帝斋戒沐浴。第二天,皇帝乘坐仪仗车驾到正殿,再次叩拜接受天书,然后交给陈尧叟打开。天书上写着:“你崇尚孝道,侍奉我,教化百姓,广施恩泽。我赐给你吉祥的瑞兆,让黎民百姓都知道。你务必保守这些话,好好领会我的意思。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你的寿命也能绵延。”读完之后,又把天书恭敬地奉上殿。
九月初一,皇上到太庙去祭告祖先,然后把从天上得到的圣旨(天书)供奉到朝元殿,并且在那儿设坛举行祭祀仪式。 负责侍奉皇上的官员上香,宫廷里演奏着庄严的法曲。 等仪式要开始了,皇上走到幄殿去敬献祭品,仪式结束后,皇上乘坐装饰华丽的玉辂(皇帝的车子)。 车里铺着精美的垫子和褥子,侍卫们站在车旁侍候着,周围还有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前后还有鼓乐队,整个队伍非常威严壮观。 负责侍奉皇上的官员走在前面引路,每次举行封禅大典,皇上都是这样乘坐玉辂上坛,并在正位的东边安座。 从那以后,凡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都是按照这个规格进行的。 于是,皇上就制定了宫殿祭祀用品的规格,并确定仪仗队的人数为一千六百人。
每年元旦,皇上都会召集宰相和皇室宗亲到皇宫里来朝拜。 在元旦的前一天,大家都要吃素。皇上亲自撰写誓文,刻在石头上,放在玉清昭应宫宝符阁下面;同时,把天书的摹本也供奉在昭应宫的刻玉殿里。 皇上还亲自举行祭祀仪式,并且命令专门负责雕刻玉器的官员每天都要到殿里去上香,其他的官员每天都要到那里去值班。
公元1017年正月,皇上下了道旨,说要在十五号举行宣读天书的仪式。提前两天,皇上就在长春殿斋戒。王钦若被任命为宣读天书礼仪使。相关部门在天安殿设好了场地,中间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像,天书的副本放在东边,圣祖的牌位放在西边,还搭建了金箓道场,持续三天三夜。
十五那天三更天,皇上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来到道场,焚香叩拜两次,然后面向西方站立。百官穿着朝服进入大殿。代理中书令任中正跪下奏道:“嗣天子臣某,谨与宰臣等宣读天书,讲求圣意,虔思睿训,抚育生民。”(这段是奏章,不用翻译) 仪卫使王旦跪着从左承天门取来天书放在案子上,代理殿中监张景宗、张继能捧着桌子,代理司徒王曾、代理司空张知白跪着展开天书,代理太尉向敏中宣读,每读一句,就详细解释其中的意思,说明上天的训诫,代理中书令王钦若负责记录。
宣读完毕后,代理侍中张旻跪下奏道:“嗣天子臣某,敢不虔遵天命。”(这段也是奏章,不用翻译)仪卫使接过天书,跪着把它放回匣子里。然后又取来功德阁的天书和泰山的天书,按照同样的仪式宣读。王钦若跪着把记录好的天书呈给皇上,皇上跪着接过来,然后唱歌敬酒。仪式结束后,天书被送回宫内。皇上自己写了一篇《钦承宝训述》来昭告天下。
这个月的初一,皇上又带着天书到太初殿,恭敬地把玉皇大天帝的圣号宝册和衮服献上。
宋真宗在祥符五年十月的时候,跟大臣们说:“我做梦梦到神仙下来,传达玉皇大帝的旨意说:‘先让你祖先赵某给你传天书,然后再来见你,就像唐朝尊奉玄元皇帝那样。’第二天,我又做梦,神仙传达天尊的旨意说:‘我坐在西边,斜着摆六个座位等着。’” 当天,真宗就在延恩殿设道场。五更刚过,就闻到异香,一会儿工夫,殿里就充满了黄光,把灯烛都遮住了,然后就看见神仙的仪仗和天尊到了,我赶紧下拜。接着黄雾升起,一会儿雾散了,天尊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看见侍从在东边的台阶。天尊坐下来,有六个人向天尊行礼后才坐下。我想拜那六个人,天尊阻止了我,只让我拱手行礼,然后让我上前,说:“我是人皇九人中的一个,是赵氏的始祖,再次下凡,就是轩辕皇帝,世人知道的少典之子,不是我。我母亲感梦天人,在寿丘生下我。唐朝的时候,奉玉帝之命,七月一日下凡,治理人间,主管赵氏一族,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皇帝你善于抚育百姓,不要怠慢之前的志向。”说完就离开了座位,乘云而去。
王旦他们都再拜祝贺。真宗立刻召见王旦他们到延恩殿,一起观看天尊降临的地方,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全国,还命令参知政事丁谓、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待制陈彭年和礼官一起修订祭祀典礼的仪式。闰十月,真宗给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赐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给圣祖母赐号为“元天大圣后”,还派官员到南郊祭告昊天上帝和其他四位神。
七年九月,真宗在滋福殿安置了玉皇大帝的像,把圣号匣安放在朝元殿后天书刻玉幄次。真宗下诏说,第二年正月要举行祭祀玉帝的仪式,真宗亲自写祭文,等到天书下达的时候,也要在这天奏告,并且确定祭祀的仪式和人员。 真宗任命王旦为奏告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寇准为卤簿使,丁谓为礼仪使,王嗣宗为桥道顿递使。
大年初一那天,我去了玉清昭应宫,给玉皇大帝上表奏告。玉皇大帝的尊号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我奉上了刻有玉天书的玉板,安放在宝符阁里,我恭敬地站在玉皇大帝的画像旁边,然后上香敬酒。
之后,我又去拜了明庆二圣殿。仪式结束后,我回到宫里,换上了便服。在崇德殿,百官都来向我道贺。
九年前,皇上就下旨了,说第二年正月初一要去玉清昭应宫,给玉皇大帝上供奉宝册,初二再去景灵宫,给圣祖天尊大帝上供奉徽号。腊月某一天,宝册和仙衣先被安放在文德殿,皇上就在天安殿的后殿斋戒。四更天,皇上到天安殿,完成了祭祀天书的仪式,然后就浩浩荡荡地前往玉清昭应宫。皇上穿着衮冕,登上太初殿,完成奉册仪式,摆上玉币,献上三道祭品,饮福酒,还有歌舞表演和望燎仪式,跟祭祀昊天上帝的仪式一样隆重。仪式结束后,皇上又去了二圣殿,奉上绛纱袍,献上祭品和酒,还分别派人给紫微大帝送去绛纱袍,给七元辅弼真君送去红绡衣,给翊圣保德真君送去皂袍。皇上换了衣服鞋子,然后去了紫微殿和宝符阁焚香,大臣们则在集禧殿门口等着祝贺。同一天,天书送到了景灵宫,皇上随后也到了,在明福殿斋戒。第二天,皇上穿着衮冕,去了天兴殿,给圣祖天尊大帝奉上宝册、仙衣,祭祀仪式跟之前一样。之后皇上换了衣服,去了保宁阁焚香,然后回宫,大臣们在崇德殿向皇上祝贺。皇上还下令各州都要举行罗天大醮,先要准备道场二十七天。皇上任命王旦为兖州太极观的奉册使,赵安仁做他的副手,还派了官职相当于中书侍郎和殿中监的人,押送宝册和仙衣。
二月某一天,皇上在长春殿斋戒。第二天,有关部门在天安殿设好圣母的牌位,举行祭祀仪式,然后把宝册交给王旦,仙衣交给赵安仁。王旦他们乘坐金辂,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出发,沿途禁止屠宰牲畜。三月某一天,王旦他们到了太极观,奉上宝册,尊圣母的懿号为“圣祖母元天大圣后”。那天,皇上不上朝。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入宫祝贺,皇上在崇德殿设宴款待。
话说宋徽宗政和六年九月初一,皇帝又隆重地奉上玉册和玉宝,给玉皇大帝上尊号,叫他“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其实啊,有些人觉得“玉皇大天帝”和“昊天上帝”这两个称呼分开了说,意思不太一样,所以就干脆弄个统一的尊号。 皇帝还下诏说,君王就像人间的父母,上天是父亲,大地是母亲,所以自己代表全国老百姓,给玉皇大帝上尊号。但是,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祇,还没个正式的称呼呢,于是皇帝又给她上了个尊号,叫“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第二年五月,皇帝亲自去玉清和阳宫,奉上宝册。这次祭祀的仪式,跟以前祭祀玉皇大帝的差不多,就是把烧柴火改成了埋东西,设置了祭祀的场所,用黄色的玉琮和两块玉圭,祭品也用黄色的,舞蹈是八成舞,其他都和以前一样。徽宗皇帝特别信奉道教,所以搞了个盛大的郊祀仪式,还安排了一百个道士在前面引路,分列两旁,站在祭坛下面,排场很大。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皇帝在太庙里,给神宗皇帝和哲宗皇帝上了尊号。第二天,就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宰相蔡京上奏说:“上天显灵,这是大喜事啊,应该记入史册!”皇帝马上就下诏书,把这事儿告诉全国人民。大臣们都跑到东上阁门去上表祝贺。皇帝还亲自写了篇《天真示现记》来记录这件事,并且把上天显灵的那天定为“天应节”,还在那地方建了个“迎真宫”。第二年夏至,皇帝又亲自到方丘祭祀,还写了篇《神应记》,里面大概写的是:“那些羽林军、侍卫、抬轿子的士兵,还有陪祭的官员,都抬头看着天空,只见天上出现了各种形状的东西,像人像鬼,拿着矛和戟,排列在空中,看得人吓了一大跳!” 然后,皇帝又派人把这事儿报告给祖庙,并下诏天下宣告。
他参考方士魏汉津的理论,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品,铸造了九个大鼎。在太一宫的南边修建了宫殿来供奉这些鼎,每个鼎都用围墙围起来,上面还有屋顶,地面铺得平整,颜色像方块一样。在外面又筑了一圈围墙,整个建筑群就叫做九成宫。中间那个鼎叫做帝鼐,颜色是黄色的,在土王日祭祀,用黄色的祭品和宫廷音乐。
北方那个鼎叫宝鼎,颜色是黑色的,在冬至祭祀,用黑色的祭品。东北方的鼎叫牡鼎,颜色是青色的,在立春祭祀,用黑色的祭品。东方的鼎叫苍鼎,颜色是碧绿色的,在春分祭祀,用青色的祭品。东南方的鼎叫冈鼎,颜色是绿色的,在立夏祭祀,用红色的祭品。南方的鼎叫彤鼎,颜色是紫色的,在夏至祭祀,用红色的祭品。西南方的鼎叫阜鼎,颜色是黑色的,在立秋祭祀,用白色的祭品。西方的鼎叫皛鼎,颜色是红色的,在秋分祭祀,用白色的祭品。西北方的鼎叫魁鼎,颜色是白色的,在立冬祭祀,用黑色的祭品。这八个鼎都在中间的宫殿里祭祀,用的是登歌的音乐和素菜。在帝鼐宫殿里还专门设立了大角鼎星的祭祀场所。
崇宁四年八月,九鼎正式安放完毕,蔡京被任命为定鼎礼仪使。皇帝亲临九成宫举行祭祀活动。九月初一,百官在大庆殿举行庆贺仪式,规模跟大朝会一样隆重。郑居中说:“亳州太清宫的道士王与之献上了《黄帝崇天祀鼎仪诀》,这套祭祀典礼的依据是《天元玉册》和九宫太一的理论,也符合魏汉津传授的上帝赐予夏禹的隐秘文献。他和别人一起编纂了《祭鼎仪范》,还完成了十七卷的《鼎书》和六卷的《祭鼎仪范》。早些时候,皇帝下诏说:‘九鼎用来镇压九州,抵御妖邪,祭祀九鼎是有规定的,但后来失传了。我看过王与之所上交的《祀仪》,推测出了祭祀九鼎的本意,并把它付诸实践,这可不是现在的人能做到的。古代的事情久远,文字也混杂不清,可以从中选择符合道理和经典的内容,制定成规章制度,交给有关部门执行。’现在这些书已经完成了,每年祭祀九鼎的常规典礼也制定好了,都交给有关部门执行了。”
皇上又下令,把铸造九鼎的地方改建成宝成宫,一共七十一进院子呢,中间的大殿叫“神灵殿”,用来祭祀黄帝;东边厢房的大殿叫“成功殿”,祭祀夏朝的帝王;西边厢房的大殿叫“持盈殿”,祭祀周成王、周公和召公;后面有个大堂叫“昭应堂”,祭祀唐朝的李良和隐士嘉成侯魏汉津。太常寺和礼部说:“每年在大乐告成崇政殿演奏元进乐的那天,也就是秋季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祭祀活动。祭祀黄帝要按照祭祀感生帝、神州地祇的规格来举行大祭,祭品用黄色的,演奏宫架乐,祝文按照祭祀圣祖的格式,用皇帝自己的名字。至于‘成功殿’和‘持盈殿’,祭祀规格用中等,祭品都用白色的。‘昭应堂’的祭祀规格用小的,都用素菜。”皇上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政和六年,采纳方士王仔昔的建议,把九鼎安放在天章阁的鼎阁里,从九成宫把九鼎搬了过来。皇上又下令,把九鼎的名字都改了:帝鼐改成隆鼐,正南的彤鼎改成明鼎,西南的阜鼎改成顺鼎,正西的皛鼎改成蕴鼎,西北的魁鼎改成健鼎,正北的宝鼎还是原来的名字,东北的牡鼎改成和鼎,正东的苍鼎改成育鼎,东南的冈鼎改成洁鼎,鼎阁也改名叫“圜象徽调阁”。阁楼上供奉着神像,左边是周鼎星君,中间是帝席星君,右边是大角星君;阁楼下九鼎的神像,每个都守着自己的鼎,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也是采纳了王仔昔的建议。皇上亲自到鼎阁去安放神像,第二天又去阁楼上上香,百官都陪着。后来,皇上又下令说,九鼎改名是那些疯子胡乱改的,根本没有依据,应该恢复原来的名字,只有“圜象徽调阁”这个名字不变。
话说,用了八年的时间,按照那些方士们说的方法,终于铸造成功了九个神霄宝鼎。这九个鼎的名字分别叫:太极飞云洞劫之鼐、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 这九个鼎,最后都供奉在了上清宝箓宫神霄殿里。加上之前魏汉津铸造的那些,一共是十八个鼎。
这十八个鼎,可真是了不得啊!想想,花了八年时间,请了那么多方士,才铸成这九个鼎,这工程量,这耗费的人力物力,啧啧,真是不敢想象。 而且,这九个鼎的名字,一个比一个霸气,听起来就感觉特别厉害,充满了神秘感。 上清宝箓宫神霄殿,这名字也够气派的,感觉像是神仙住的地方。 总之,这整个事情,都透着一股子神秘又隆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