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从建隆庚申年(公元960年)开始,到靖康丙午年(公元1126年),一共167年,当过宰相的有72个人,担任过执政官员的有238个人。 后面的七个朝代,从建炎丁未年(公元1127年)到德祐丙子年(公元1276年),一共149年,当过宰相的有61个人,担任过执政官员的有244个人。

说起来啊,古代的史书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的,直到司马迁写了《史记》,才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但是国家兴衰,人事变迁,分散在《本纪》、《列传》、《世家》里,时间先后顺序很难弄清楚。所以,年表这东西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完全抛弃编年体史书的写法。后来班固的《汉书》里有了《百官公卿表》,先介绍官职、品级、印信之类的,然后再按年份列出官员的名字。欧阳修的《新唐书》也专门列出了宰相的名单,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宋朝从太祖到钦宗,以前的史书虽然有《三朝史》、《两朝史》、《四朝史》之类的分别记载,但是完整的年表却一直没有。神宗皇帝曾经让陈绎检查整理朝廷官员的任免记录,编成了《拜罢录》。元丰年间,司马光也曾经总结宋朝建立以来百官和公卿的任免变迁,编撰了年表,上交给史馆。从那时起,曾巩、谭世勣、蔡幼学、李焘这些人也都陆续做过类似的工作。但是,这些年表写得比较简略严谨,世人很少知道,所以很多都失传了。

现在要修撰《宋史》,所以我们……(此处原文缺失)……参考了《本纪》和《列传》来编撰这个年表。表中记载的宰辅的官职、职务、功勋……(此处原文缺失)……有些地方可能会有出入,因为官制和沿革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不过,中书省的职位最高是参知政事,而枢密院的职务,从同知、副使往下,甚至包括签书、同签书,这些都属于执政官员,所以不能忽略。

哎,大臣的任用和罢免啊,跟国家的兴衰荣辱可是息息相关。几百年后,后人翻看这些史料,比如年表、纪传之类的,就能从中看出当时的景象。所以,编写这些史料的时候,可得万分谨慎啊!

年表上记载的内容,虽然没有明说谁好谁坏,是与非,但时间年月摆在那儿,人物姓名也写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不仅能判断出这个人是贤能还是奸邪,正直还是不正派,还能看出当时任用他的决策对不对,政治上是成功还是失败。后来的读者看了,肯定会有所启发,有所警惕吧!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