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英宗有四个儿子,老大是后来当皇帝的神宗,老二叫吴荣王颢,老三叫润王颜,老四叫益端献王頵,这三个都是皇后生的。润王颜死的早,后来徽宗给他起了个名字,还追封了爵位。
吴荣王颢,字仲明,小名叫仲糺。他一开始在右内率府当副率,后来升任和州防御使,被封为安乐郡公,之后又当了明州观察使,再升为祁国公。治平元年,他又升任检校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被封为东阳郡王。三年后,他离开了朝廷。神宗当皇帝后,把他封为昌王;等新的官制实行后,他又被册封为司空,然后调到雍州当王。哲宗继位后,吴荣王又升为太保,换了镇守成德和横海两地,改封为扬王,还被允许不用行君臣之礼,五天去皇宫见一次皇帝就行。皇帝对他特别尊重,就跟对待家人一样。神宗去世后,吴荣王被追封为太傅,调到京兆和凤翔镇守。
△吴王颢 益王頵 吴王佖 燕王俣 楚王似 献愍太子茂 郓王楷 肃王枢 景王杞 济王栩 徐王棣 沂王<木咢> 和王栻 信王榛 太子谌(弟训,.元懿太子 信王璩 庄文太子愭 魏王恺 景献太子询 镇王竑
这段列举了好多王,都是些皇室宗亲,具体是哪些人,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从熙宁年间开始,王颢就多次请求搬出去住,皇上总是拒绝。直到元祐年间初期,皇上才赐给他咸宜坊最好的宅子,并在门上写着“亲贤”两个字,和弟弟王頵的府邸相对。皇帝带着皇后和皇太后一起到他家做客,还宴请了一整天。之后,王颢被封为太尉,他的儿子们也都得到了官职。圣旨上写着:“先帝非常重视兄弟情谊,以恩情胜过礼法,不允许两位叔父搬出去住,这就像武王对待周公一样。太皇太后则严格遵守朝廷的礼仪,以礼法约束恩情,才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让他们搬到外面居住,这体现了孔子‘远其子’的思想。两位圣上做法不同,但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这都是可以作为万世之法的。我侍奉着两位母亲,来到这新宅子,看着这一切,心里感慨万千,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以前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有什么乐事?’东平王回答说:‘行善最快乐。’汉明帝很欣赏他的话,于是送给他十九枚列侯印,让他的五个岁以上的儿子都佩戴,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天下人都认为这是合理的。如今王颢的儿子们个个忠孝,都懂礼仪,年纪稍大的,个个都很有成年人的样子,我很高兴。所以,我给他们每人升一级官,来帮助他们感受行善的快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不要辜负你们的父祖,为国家争光。” 王颢被改封为徐王,诏书上没有写他的名字。
宣仁皇后生病了,王颢每天都去探望,结果自己也病倒了。宣仁皇后去世后入庙祭祀,王颢被封为太师,改封为冀王,并且赐予入朝不用行礼的殊荣。后来又改任淮南、荆南节度使,并改封为楚王。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皇帝亲自带着御医去给他看病,还命令昼夜向他汇报病情,病情稍有好转,皇帝就非常高兴。后来,王颢去世了,享年四十七岁。皇帝亲自为他哭丧,停朝五日,并在苑中为他举行丧礼。追赠他为尚书令兼中书令、扬州牧、荆州牧、冀州牧、燕王,谥号为“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后,又将他追封为吴王。
话说这位颢王,天资聪颖,特别喜欢学习。刚开始跟着老师学习,每读完一本书,就送老师器物、钱币、衣服和马匹表示感谢。他擅长飞白书,箭术也很好,特别爱好藏书,四处搜寻珍本。神宗皇帝很欣赏他的志向,每次得到稀奇的书籍,都立刻派人给他送去。有一次,皇帝赏赐给他一条方形的玉带,让他上朝时佩戴,颢王推辞了,皇帝于是又专门为他制作了一条玉鱼作为赏赐。后来,其他的亲王也都效仿这个做法。当初,英宗皇帝驾崩的时候,颢王请求辞官守孝,想躲避皇帝的恩宠,但没有成功。等到服侍慈圣光献太后守孝期满,该卸孝服的时候,颢王说:“我身为孙子,却在情理上有所亏欠,这样合适吗?请让我按照心丧的礼仪,等到上禫之后再脱孝服。”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
他儿子孝骞,最终官至宁国军节度使、晋康郡王;另一个儿子孝锡,最终官至嘉州团练使,死后追赠永国公。
再说说益端献王頵,他原名仲恪,最初被封为大宁郡公,后来晋升为鄮国公、乐安郡王、嘉王。他历任的官职和赏赐,大致和他哥哥颢王差不多。他还先后担任过武胜、山南西、保信、保静、武昌、武安、武宁、镇海、成德、荆南十个节度使,后来又调任曹州、荆州节度使,最终官至太尉。元祐三年七月去世,享年三十三岁,死后追赠太师、尚书令、荆徐二州牧、魏王,谥号为端献,徽宗皇帝后来又将他追封为益王。
頵王为人端重,聪明睿智,从小就喜欢学习,长大后博览群书,擅长飞白书和篆书。他接待朝中官员,到了任期该离任的时候,总是请求皇帝让他继续留任,有的地方甚至一待就是十多年。他还特别喜欢医书,亲自编写了《普惠集效方》一书,并且储存药物来救治病人。
他共有九个儿子:孝哲,右骁卫将军,早逝;孝奕,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死后追赠司空、平原郡王;孝参,奉国军节度使,后来又改任宁武、武胜节度使,被封为豫章郡王;孝永,邢州观察使,死后追赠司空、广陵郡王;孝诒、孝骘、孝悦、孝颖、孝愿,都做到节度使。
宋神宗有十四个儿子:老大是成王佾,老二是惠王仅,老三是唐哀献王俊,老四是褒王伸,老五是冀王僴,老六是哲宗,老七是豫悼惠王价,老八是徐冲惠王倜,老九是吴荣穆王佖,老十是仪王伟,老十一是徽宗,老十二是燕王俣,老十三是楚荣宪王似,老十四是越王偲。其中八个王子早早去世了:成王佾、惠王仅、褒王伸、仪王伟,这几位都是徽宗皇帝赐名追封的;唐哀献王俊、冀王僴、徐冲惠王倜、豫悼惠王价,则是徽宗皇帝改封的。
吴荣穆王佖是神宗的第九个儿子。他一开始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封为仪国公。哲宗皇帝即位后,吴王佖官职升迁,加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被封为大宁郡王,后来又晋升为申王,并担任司空。神宗皇帝驾崩后,佖是诸位兄弟中年纪最大的,但他因为有眼疾而无法继承皇位。徽宗皇帝登基后,尊他为太傅,给予他很多特殊的礼遇,随后又晋升他为太师,还让他担任过京兆尹、真定尹、荆州牧、扬州牧、太原牧、兴元牧等要职,最后将他迁封到陈国。崇宁五年,吴王佖去世,徽宗皇帝为此停朝七天。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令兼中书令、徐州牧、燕王,谥号为荣穆。后来又追加赠予侍中,并改封为吴王。他的儿子叫奕,官至武信军节度使、和义郡王。
燕王俣是神宗的第十个儿子,越王偲是神宗的第十二个儿子,他们的母亲都是林婕妤。燕王俣最初被任命为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成国公;越王偲最初被任命为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祁国公。哲宗朝,燕王俣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咸宁郡王;越王偲也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永宁郡王。此后,他们兄弟俩不断地被调任到各地担任节度使和地方长官,燕王俣后来被晋封为莘王,越王偲被晋封为睦王。徽宗朝,他们兄弟俩都先后担任过太保、太傅等要职,燕王俣最终被晋封为卫王、魏王、燕王;越王偲最终被晋封为定王、邓王、越王。靖康元年,兄弟俩都晋升为太师,燕王俣被任命为河东、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牧,越王偲被任命为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真定牧。
话说两年前,皇上到青城山游玩,当地老百姓想邀请皇上,结果没赶上。在路上碰到了两位王爷,那些老百姓哭着说:“我们愿意和王爷一起死!” 结果,徐秉哲抓住了带头闹事的人,把他们杀了,然后增派了兵力护送两位王爷回金营。 北上到庆源地界的时候,其中一位王爷因为缺粮饿死了;另一位王爷到了韩州也死了。
绍兴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有个叫崔绍祖的人跑到寿春府,自称是越王(赵构)的次子,还说收到了太上皇的密诏,让他当全国兵马大元帅,要兴兵收复失地。寿春府的镇抚使赵霖把这事儿报告上去了。朝廷把崔绍祖召到皇帝行在的地方,结果事情败露了,把他送进大理寺,判了死罪,最后在越州给砍了头。
楚王赵似,是皇帝的第十三子。一开始当集庆军节度使,封和国公,后来升为普宁郡王。元符元年,他从宫里出来,被封为简王。赵似和哲宗是同母兄弟。哲宗皇帝驾崩后,皇太后要决定立谁为皇帝,宰相章惇就推荐了赵似。 太后说:“他们都是神宗的儿子,凭什么一定要立他?” 最后立了端王(宋徽宗)。徽宗当皇帝后,给赵似加官进爵,让他当司徒,又让他去镇守武昌、武成,后来又把他封地迁到蔡州,拜他为太保, 接着又让他去镇守保平、镇安, 后来又改到凤翔、雄武。 结果因为王府里的一个史官说了些赵似坏话,赵似被送到了大理寺审问。 赵似自己也上表请求处罚。
左司谏江公望给皇帝上奏章,意思是说:亲人之间的嫌隙不能轻易打开,打开了就会导致彼此离心;怀疑的迹象不能张扬,张扬了就很难消除。皇上您得到天下的时候,章惇曾经跟您意见相左,就已经有了嫌隙的苗头了。蔡王(指宋徽宗的弟弟)说那些话是无心的,年纪又小,不懂得祸乱的苗头,皇上您根本没放在心上。您完全包容了他,已经打开的嫌隙又弥合了,已经显露的迹象也消除了。您的恩情非常深厚,和蔡王相处得像兄弟一样融洽。如果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话,加在至亲骨肉之间,那就落入魏文侯“相煎太急”的窠臼,忘记了大舜亲爱兄弟的典范,这怎么算得上是治世的美事呢?我希望皇上您秘密下令给相关部门,凡是没有根据的话就不要记录在案。如果真有什么缺点可以指责,一个人心里明白就行了,一辈子都记着,痕迹无法抹去,嫌隙无法弥合,那骨肉就会离心了。一旦牵扯到蔡王,皇上您打算怎么办?您又拿什么脸面去太庙祭祀祖先呢?奏章递上去后,江公望被贬到淮阳军当知州。徽宗虽然贬了江公望,但心里还是挺认同他的话的,只是处罚了他的左右亲信而已。
崇宁年间,江公望先后被调任荆南、武宁镇守使。崇宁五年去世,追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冀州牧、韩王,后又改封楚王,谥号荣宪。他的儿子江恭,官至定国军节度使、永宁郡王。哲宗只有一个儿子:献愍太子赵茂,是昭怀刘皇后当贤妃时生的。哲宗没有儿子,皇后之位空缺,刘皇后因此被立为皇后。然而太子赵茂仅仅三个月就夭折了,追封为越王,谥号冲献,崇宁元年改谥为献愍。刘皇后被立为皇后的时候,邹浩三次上奏章劝谏,都被徽宗没收了奏章。到这时候,有人说邹浩说过“杀卓氏而夺其子,欺人可也,讵可以欺天乎”这样的话,徽宗就公开揭发这件事,再次把邹浩贬到昭州,并且加重了太子赵茂的典册记录。后来邹浩上表谢罪,其实邹浩根本没说过那些话。
宋徽宗一共有三十一个儿子,老大是钦宗,然后是衮王赵柽、郓王赵楷、荆王赵楫、肃王赵枢、景王赵杞、济王赵栩、益王赵棫、高宗赵构,接着是邠王赵材、祁王赵模、莘王赵植、仪王赵朴、徐王赵棣、沂王赵楒、郓王赵栱、和王赵栻、信王赵榛、汉王赵椿、安康郡王赵楃、广平郡王赵楗、陈国公赵机、相国公赵梃、瀛国公赵樾、建安郡王赵楧、嘉国公赵椅、温国公赵栋、英国公赵楒、仪国公赵桐、昌国公赵柄、润国公赵枞。其中赵柽、赵楫、赵材、赵栱、赵椿、赵机这六位王爷都英年早逝了。
郓王赵楷是徽宗的第三个儿子,小名叫赵焕。他一开始被封为魏国公,后来升为高密郡王、嘉王,还先后担任了奉宁、镇安、镇东、武宁、保平、荆南、宁江、剑南西川、镇南、河东、宁海十一个节度使,官位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政和八年,他参加进士考试,居然考了第一名!他母亲王妃当时很受徽宗宠爱,所以他直接被破格提拔为太傅,改封为郓王,还让他负责皇城司的事务。出入皇宫根本没时间限制,早出晚归都行,甚至还在自己府邸外面修建了飞桥和复道,方便出行。当时北伐战争打响,朝廷还打算让他当元帅,结果白沟之战失利,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钦宗即位,又让他去镇守凤翔、彰德两地。靖康初年,他和其他的皇室成员一起被金兵掳掠北上。
肃王赵枢是徽宗的第五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吴国公,后来晋升为建安郡王、肃王,也担任过六个节度使。靖康初年,金兵围攻京城,要求宋朝送皇子当人质,并且要求割让两河地区。于是朝廷派宰相张邦昌带着肃王赵枢去金营和金将斡离不谈判,结果赵枢被金兵扣留了。金兵答应等割地的事情办完之后就放他回来,结果却把他带到了北方。
景王杞一开始被任命为武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冀国公。大观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官职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文安郡王。政和年间,他被授予检校太保,不久又升任太保,之后改任护国、武昌军节度使,追封为景王。靖康元年,他被任命为荆南、镇东军节度使,最后升任太傅。
靖康二年,他被派去金营祝贺新年。回来后,他又跟随皇帝前往青城。当皇帝出郊的时候,景王杞日夜侍奉在皇帝身边,衣不解带,不吃肉食。皇帝还亲自写了一篇祈求上天保佑的奏章,交给景王杞。景王杞叩头痛哭。等到北上,他的头发胡须都白了。
济王栩一开始被任命为镇洮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鲁国公。大观二年,他改任彰武军节度使,官职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安康郡王。政和年间,他被授予检校太保,之后改任荆南、清海军节度使,晋封为济王。靖康元年,他被任命为护国、宁海军节度使,最后升任太傅。
他和景王杞一起作为使者去金国祝贺新年。回来后,他又和何某一起作为请命使者。金国的元帅骗济王栩说:“自古以来有南方就有北方,不能互相缺少,现在只是想割让一些土地而已。”栩把这话告诉了皇帝,并且说金国的元帅想见皇帝。皇帝说:“怎么能让皇上蒙受尘土之辱呢?”于是皇帝自己出城,带着济王栩同行。等到金兵索要诸王的家人时,栩的夫人曹氏逃到别处躲避,结果被徐秉哲抓住,带走了。
徐王棣一开始被任命为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为徐国公。政和年间,他被授予检校太保。宣和年间,他改任镇南军节度使,官职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高平郡王。不久又改任山南东道、河阳三城节度使,晋封为徐王。后来跟随徽宗北上。
绍兴二年,有个万州人李勃,假冒祁王,内侍杨公谨告诉他徐王的情况,李勃于是改称徐王。宣抚使张浚派他去行在(皇帝临时住所),皇帝下令让徐王府的老官员辨认,说不是真的,下令送交大理寺审理,罪名成立后,被处死了。
沂王赵楷,一开始被任命为横海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封冀国公。政和年间,又升任检校太保。宣和年间,调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晋封河间郡王。没多久,他又调任剑南东川、威武军节度使,升任太保,最后晋封为沂王。
后来,他跟着徽宗皇帝出郊,到了北方,和驸马刘彦文一起密谋在皇帝身边搞事情。金国派人来调查,徽宗皇帝就派莘王赵植、驸马蔡鞗等人去解释,前后三天,赵楷和刘彦文被金人问得哑口无言,最后被金人杀害了。
和王赵栻,一开始被任命为静江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封广国公。三年后,升任检校太保。接着又调任定武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南康郡王。靖康元年,他被任命为瀛海、安化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傅,死后追封为和王。后来他也跟着徽宗皇帝出郊。
他留下一个女儿,宋高宗时期被封为乐平县主,嫁给了杜安石,朝廷还专门派宗正司主持婚礼。
信王赵榛,一开始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封福国公。三年后,升任检校太保。宣和年间后期,调任安远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靖康元年,他被任命为庆阳、昭化军节度使,升任检校太傅,最后晋封为信王。
后来,他也跟着徽宗皇帝出郊,北上到了庆源,然后在真定府一带躲藏起来。当时,马广和赵邦杰聚集兵力,守卫着五马山砦,暗中迎接赵榛回来,拥立他为首领,黄河以南的流亡百姓听说后纷纷响应。
榛子派人快马加鞭地跑到朝廷,上奏了一份紧急军情报告,大意是这样的:“我和郭药师,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我们的忠义之心,坚如磐石!我曾经深入敌营,对金军的虚实情况非常了解。现在金军士气有所下降,很多人都有了投降的心思,再加上他们之前在西夏吃了败仗,契丹又来进攻他们,现在山西各地的堡寨和乡兵,加起来大概有十多万人,正在跟金军死磕,但是他们都非常艰难,而且缺乏武器装备。我已经尽力帮助他们了,现在只希望朝廷能够派兵支援,不然,时间长了,他们恐怕会投降金军。我对陛下,讲礼仪是君臣,讲情义是兄弟,我忧国忧民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希望陛下委派我统帅大军,联合各地的堡寨和乡兵,择日发动大规模进攻,一定能取得胜利!”
郭药师到了京城后,黄潜善和汪伯彦却怀疑他的奏报不属实。皇上看到榛子的亲笔信后,才任命郭药师为河外兵马都元帅。但黄潜善和汪伯彦仍然心存疑虑,郭药师将要出发时,皇上暗中给他下了道密旨,让他暗中调查榛子,还让郭药师听从各路军队的节制。郭药师知道事情办不成,于是就留在开封府,没有继续前进。后来有人说榛子要渡过黄河进京,朝廷就下诏选择日子回京,以此来挫败榛子的阴谋。
金兵害怕郭药师带兵来支援,赶紧出兵攻打各地的堡寨,切断了他们的水源,结果各地的堡寨都被攻破了。榛子逃跑了,不知道去了哪里,有人说他后来和宋徽宗一起住在五国城。
绍兴元年,邓州有个姓杨的人,纠集了一千多人,自称是信王。镇抚使翟兴觉得这是个骗子,就派兵把他杀了,然后向朝廷报告。
钦宗皇帝的太子赵谌,是朱皇后生的儿子。政和七年他出生,成为嫡皇孙,这是祖宗以来都没有过的,徽宗皇帝非常高兴。蔡京奏请任命他为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崇国公,徽宗皇帝就同意了。后来王黼掌权,想扳倒蔡京,说蔡京把东宫比作人主,于是赵谌就被降职为高州防御使。靖康元年,他又被提升为检校少保、昭庆军节度使、大宁郡王。不久又被提升为检校少傅、宁国军节度使。四月,被诏立为皇太子。
两年后,皇上去了青城山,命令密院同知孙傅兼任太子少傅,吏部侍郎谢克家兼任太子宾客,辅助太子监国,可以像皇帝一样处理政事。没过多久,金兵就要求两位皇帝下令太子出城。统制吴革极力主张留下太子,想用他招募的士兵乔装打扮保护太子冲出包围圈。孙傅不同意,于是计划把太子藏匿到民间,另找一个和太子长得像的人,以及两个太监,把他们杀掉,送给金兵,骗说是太监偷了太子想献给金兵,结果城里的人争抢太子,还伤了太子。就这样犹豫不决地过了五天。吴乞买、莫俦催逼得很紧,范琼害怕出乱子,就用危言耸听的话吓唬卫兵,最终护送太子和皇后一起乘车出城。百官和军吏都跟着太子哭着跑,太学里的学生跪在车前叩拜,太子大声喊:“百姓救我!”哭声震天动地,然后就往北去了。接下来是关于他弟弟赵训的故事。
赵训是在北方出生的。有个砀山人叫留遇僧,金兵看见他就说:“长得完全像赵家的少帝(指赵构)。”留遇僧暗自高兴。绍兴十年,三京(东京、西京、南京)的道路打通了,朝廷下令寻找宗室子弟。留遇僧自称是少帝的第二个儿子,于是守城的官员把他送往行在(皇帝的行宫所在地),路过泗州,泗州官员孙守信怀疑他,向他的上司汇报,并上奏朝廷。朝廷官员说,渊圣(指宋钦宗)没有第二个儿子,于是下令宁信(官员名)调查处理。留遇僧认罪,被刺字流放到琼州。后来有人从北方来,说:“渊圣的小大王赵训,现在住在五国城。”
元懿太子,名叫赵旉,是高宗的儿子,母亲是潘贤妃。建炎元年六月,他出生在南京。被封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金兵入侵淮南,皇帝逃到临安,碰上苗傅、刘正彦造反,逼迫皇帝把皇位禅让给赵旉,改元为明受。后来苗傅等人被杀,皇帝复位,于是立赵旉为皇太子,跟随皇帝去了建康。太子刚刚被立为太子,就生病了,宫女不小心踢倒了地上的金炉,发出声音,太子受惊吓,病情加重,就死了,谥号元懿。
信王赵璩,字润夫,最初的名字叫伯玖,是宋艺祖七世孙,他父亲是秉义郎赵彦。他生下来就聪明。
一开始,伯琮因为是宗子被选进宫里,高宗皇帝就把他交给婕妤张氏抚养;吴才人(吴贵妃)也向皇帝请求,于是把伯玖交给才人(吴贵妃)的母亲抚养,赐名璩,还任命他做了和州防御使,那时候他才七岁。伯琮因为是建国公,所以有老师教导,而璩则一直住在宫里。没多久,璩被任命为节度使,封为吴国公,当时宰相赵鼎、刘大中、王庶等人极力反对,但最终没能阻止。等到秦桧当权后,璩就顺利地被任命为保大军节度使,封为崇国公。接着又奉诏去资善堂读书。绍兴十五年,他被加封为检校少保,晋封为恩平郡王,然后出宫居住。这时伯琮已经封为普安郡王,璩的官职和礼仪待遇跟伯琮差不多,人们就称他们为东府、西府。一年多后,璩被调任武昌军节度使。
绍兴二十二年,璩的儿子彦去世了,璩就辞官回家守丧,服丧期满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官职。显仁太后去世后,普安郡王伯琮才被立为皇太子,璩因此受到恩宠,被尊称为皇侄,他的地位才算稳定下来。后来,他被提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并在绍兴府设立宗正司。孝宗皇帝即位后,璩上表请求进宫祝贺,皇帝准许了,并特别授予他少保的官职,又改任他为静江军节度使。不久,绍兴府宗正司被撤销,改判西外宗正司。璩多次上奏请求退休,最后被改任为醴泉观使。淳熙年间,他被任命为少傅。高宗皇帝去世后,璩赶去奔丧,结果染病,一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并追赠太保、太师。
一开始,璩进宫的时候,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足足三十年,朝野上下都对此颇有疑虑。孝宗皇帝即位后,天性仁厚友爱,璩入朝后,孝宗皇帝多次召他到内殿宴饮,称呼他官职,而不直呼其名,赏赐更是无数。璩有四个儿子:师淳先后担任忠州团练使、永州防御使;师灏、师沦、师路都补任武翼大夫;孙子希楙,被特别任命为保义郎。
庄文太子,名叫赵愭,是孝宗皇帝的嫡长子,他母亲是郭皇后。一开始他叫赵愉,后来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副率,没多久就赐名愭,又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他父亲还是皇子的时候,赵愭就当上了蕲州防御使。等他父亲当上皇帝后,赵愭被封为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并被封为邓王。按照惯例,皇子出宫,封王,要兼任两个地方的节度使,然后再加封司空。可赵愭直接从防御使跳级当上了少保,这可是破例了,很特殊。
乾道元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广国夫人钱氏被册封为太子妃。朝廷下令增加东宫的侍卫人员,太子却谦虚地推辞了。他还主动请求减少每月发放的杂物,皇帝也同意了。三年秋天,太子得了重病,医生用药失误,病情加重了。太上皇和皇帝都亲自去看望他,还下令赦免天下人的罪行。三天后,太子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谥号为庄文太子。太子为人贤良厚道,太上皇和皇帝都很疼爱他。皇帝按照礼官的建议确定服丧期,把按月服丧改为按日服丧;文武百官服丧一天就结束;东宫的官员要服丧三个月,但到第七天就可以结束。太子下葬的时候,皇帝两次来到东宫,并下令宰相奉上谥号的册书,所有祭祀活动都由执政官员来主持。
他的儿子赵挺,是钱氏所生,刚满周岁就被任命为福州观察使,封为荣国公,乾道九年去世,追赠武当军节度使,追封豫国公。宁宗皇帝即位后,任命赵希璂为皇太子的继承人。赵希璂是宋艺祖的九世孙,赐名赵搢,被任命为右千牛卫将军,朝廷还在他府上设立了老师教他学习。开禧二年,他被任命为忠州防御使。嘉定八年,他又改名为赵思正。
魏惠宪王赵恺,是庄文太子的同母弟弟。他一开始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副率,后来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孝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并被封为庆王。
庄文太子死了,按理说应该轮到吴王赵恺继位,但是皇帝还没决定。后来,因为恭王英武,长得像皇帝自己,所以最终立他为太子了。皇帝还给赵恺加封了雄武、保宁军节度使,晋封魏王,让他管理宁国府。他的妻子韦氏,也被特别封为韩、魏两国夫人,这可是破格优待啊!皇帝还赏赐给他三千两黄金、一万两白银,并且吩咐宰相在玉津园摆宴庆祝。赵恺上车的时候,回头对虞允文说:“还请相公多多保全我。”到了封地之后,他上奏朝廷请求每年定期向朝廷汇报政绩,皇帝也批准了。
宁国府的长史建议,想和司马一起分管郡里的政务,让王爷轻松点。赵恺却上奏说:“我奉命管理宁国府,现在把权力都交给长史和司马,岂不是把我当成废物?再说,一个郡里设三个管理者,恐怕会让官员和百姓互相争斗,造成混乱。长史和司马应该负责钱粮和诉讼案件,把处理好的事情呈报给我,我再做最终决定,这样上下都能安心,政务也更好处理。”他还请求增加士人的名额。朝廷都同意了他的请求。赵恺认真处理政务,还修缮了倒塌的田埂,皇帝还为此专门写了手诏嘉奖他。
淳熙元年,赵恺被调到明州做官。他把一些属于官府的田地租金拿出来资助学校。他还得到了两穗奇特的麦子,想献给皇帝,皇帝又写了手诏说:“你鼓励农事耕作,百姓不偷懒,所以才能得到这种祥瑞的麦子啊!”后来,赵恺又升任荆南、集庆军节度使,兼任江陵尹,不久又改任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淳熙七年,他在明州去世,年仅三十五岁。皇帝穿着素服在偏殿为他发丧,追赠他淮南武宁军节度使、扬州牧兼徐州牧的官职,谥号为惠宁。
赵恺为人宽厚仁慈,太上皇非常喜欢他。虽然因为国家大事把他派到外地,但是心里一直记挂着他,赏赐不断。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皇帝悲伤地说:“当初我越过其他人立他为储君,就是因为他福气太薄啊!”他在任职的两个郡都有很好的名声,他死的那天,明州的百姓请求为他建立祠堂和碑刻,以纪念他的恩德。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夭了。小儿子,名字叫竑,出生在明州,他母亲是卜氏,封信安郡夫人。他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回到京城居住。竑从小就聪明过人,皇帝很喜欢他,本来打算把皇位传给他,后来封他为耀州观察使,嘉国公。庆元年间,又封他为吴兴郡王,领昭庆军节度使。开禧二年去世,追赠太保,封沂王,谥号靖惠。
他的儿子垓,三岁就死了。皇帝下诏,立宗室希瞿的儿子做他的继承人,改名叫均,任命他为右千牛卫将军,并在府里给他请了老师。不久又升任福州观察使。后来又改名叫贵和,就是后来的镇王竑。
景献太子,名叫询,是燕懿王之后,是宋太祖的第十一代孙。他最初的名字叫与愿。宁宗皇帝因为没有儿子,听从宰相京镗等人的建议,把与愿接到宫里抚养。他六岁的时候,赐名曮,任命他为福州观察使。嘉泰二年,拜他为威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让他在资善堂读书。
开禧元年,边境战事吃紧,金国要求处死挑起战争的首犯。曮采纳了翊善史弥远的计策,奏请皇上罢免韩侂胄,说他轻率发动战争,危及社稷,应该罢免他以平息边境战事。皇上同意了。
曮被立为皇太子,拜开府仪同三司,封荣王,改名为帱。皇帝下诏,让太子每天上朝侍立,宰相们每天都要到资善堂议事。接着,效仿天禧年间的旧例,让宰辅大臣兼任太子的老师和宾客,太子搬到东宫居住,改名为询。嘉定十三年去世,享年二十九岁,谥号景献。
镇王竑是希瞿的儿子。当初,沂靖惠王去世,没有儿子,就立竑为继承人,赐名均,后来又改名为贵和。太子询去世后,就立贵和为皇子,赐名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祁国公。嘉定十五年五月,加封检校少保,封济国公。
嘉定十七年六月辛未日,竑生了个儿子,皇帝下诏向天地、宗庙、社稷、宫观报告了这个喜讯。八月祭祀完毕,赐竑的儿子名为铨,授左千牛卫大将军。丁亥日,铨去世了,追赠复州防御使,追封永宁侯。竑上表谢恩。
赵竑很喜欢弹琴,丞相史弥远就买了个琴艺高超的美女,送进宫里伺候赵竑,还给美女家里很多钱,让美女时刻关注赵竑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汇报。这美女不仅长得漂亮,还很有文化,很聪明,赵竑对她非常宠爱。宫里墙上挂着地图,赵竑指着海南岛说:“我将来要是发达了,就把史弥远流放到那里去!”他还经常管史弥远叫“新恩”,意思是将来不是把他流放到新州,就是恩州。史弥远听到这些话,心里很害怕,就趁着七月七日上贡乞巧的玩意儿来试探赵竑,赵竑喝醉了酒,把那些东西摔在地上打碎了。史弥远更加害怕了,整天琢磨着怎么对付赵竑,但赵竑却一点也不知道。
那时候,沂王还没立太子,正在宗室里挑选合适的继承人,看中了希瓐的儿子希瓐昀。有一天,史弥远去净慈寺为希瓐的父亲做法事,然后单独和国子学录郑清之一起上了惠日阁,避开其他人说:“皇子实在不堪大任,听说沂王的儿子很优秀,现在想给他找个老师,你好好教导他。事情办成了,我的位置就让给你。但是,这件事要是从我嘴里说出去,传到你的耳朵里,要是走漏了风声,我们俩都得完蛋!”郑清之赶紧拱手说:“不敢!”于是史弥远就让郑清之兼任魏忠宪王府的老师。郑清之每天教希瓐昀写文章,还买了高宗皇帝的字帖让他临摹。郑清之上朝拜见史弥远的时候,就拿着希瓐昀写的诗文和字帖给他看,史弥远对希瓐昀赞不绝口。史弥远曾经问郑清之:“我听说他很优秀,到底优秀到什么程度?”郑清之说:“他的优点说不完,但一句话概括就是:非常优秀!”史弥远连连点头,更加坚定了要立希瓐昀为太子的决心。郑清之开始只是兼任个小官当老师,后来官职越升越高,但老师的职务一直没变。
宁宗皇帝死了,史弥远才派郑清之去告诉希瓐昀要立他为太子。郑清之说了好几次,希瓐昀都没说话。最后郑清之说:“丞相因为和我关系好,才让我把他的真心话告诉你。你现在一句话都不说,那我怎么向丞相复命呢?”希瓐昀这才拱手慢慢地说:“绍兴的老母亲还在呢。”郑清之把这话告诉史弥远,他们俩都更加感叹希瓐昀的不凡。
哎,竑哥这小子,眼巴巴等着朝廷的旨意,等了好久都没动静。弥远大人在宫里急得不行,赶紧派了个快马加鞭的信使去宣召皇子,还特意叮嘱:“这次宣召的是沂靖惠王府的皇子,不是万岁巷那个!要是搞错了,你们都得砍头!” 竑心里七上八下的,眼睛都盯在墙上,结果看到信使路过他家门口都没进去,心里就犯嘀咕了。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有人匆匆忙忙地跑过去了,天都黑了,也不知道是谁,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昀皇子终于来了,弥远大人把他带到灵柩前,哭丧完毕后,才去叫竑。竑一听,赶紧就跑过去了,结果每过一个宫门,那些禁卫军都拦着他带的人。弥远大人也把他带到灵柩前,哭丧完后,把他带到帘子后面,殿帅夏震在那儿守着。过了一会儿,让百官列队听遗诏,结果让竑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上,竑当时就傻眼了,说:“今天这情况,我还能站在这儿?”夏震就忽悠他:“圣旨没下来之前,你就得在这儿站着,圣旨一下了才能登基。”竑还真信了。没多久,远远地看见烛光里,有人已经坐在皇位上了,宣读完遗诏后,宫门大喊,百官都跪下磕头,祝贺新皇帝登基。竑不肯下跪,夏震一把抓住他的脑袋,按在地上让他磕头。皇后伪造遗诏:封竑为开府仪同三司,晋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皇帝又加封竑为少保,晋封济王。九月丁丑,任命竑为醴泉观使,并赐给他府邸。
宝庆元年正月庚午那一天,湖州人潘壬和他的弟弟潘丙密谋拥立李竑当皇帝。李竑听说后赶紧躲到水沟里藏了起来。潘壬他们找到李竑,把他拥到州治,想给他穿上黄袍。李竑哭着不肯,没办法,潘壬他们就和他约定:“你能保证不伤害太后和皇帝吗?”大家纷纷答应。然后,他们就打开军资库,拿出金银财宝和会子犒劳军队,还让守臣谢周卿带着官吏去祝贺,并在州衙门口贴出假冒李全的告示,列举贾似道废立皇帝的罪状,上面写着:“现在我率领二十万精兵,水陆并进讨伐!”等仔细一看,那些所谓的精兵,全是太湖的渔民和巡逻的士兵,加起来不到一百人。李竑知道他们的计划肯定失败,就率领州兵讨伐他们。同时派王元春向朝廷报告情况。贾似道命令殿司将领彭任前去平乱,等彭任赶到的时候,叛乱已经平息了。贾似道又让他的客人秦天锡去劝李竑,假意说要请医生给他治病,其实李竑根本没病。庚戌日,秦天锡去了李竑那里,奉旨逼迫李竑在州治自缢身亡。
皇帝停止上朝,赏赐李竑银子一千两,绢一千匹,会子一万贯,追赠他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的官衔。给事中盛章和权直舍人院王塈多次上奏,请求收回成命,皇帝最终同意了。右正言李知孝也多次上奏,请求追夺李竑的王爵,降封为巴陵县公。朝中大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人经常为李竑说情,贾似道却很厌恶他们,把他们都排挤开了。
端平元年,朝廷下诏恢复了李竑的官爵。他的妻子吴氏出家做了尼姑,朝廷赐号为惠净法空大师,每月给她一百贯钱作为生活费。景定五年,度宗皇帝下诏,追复李竑为节度使。德祐元年,主管户部财用兼修国史的常楙请求为李竑立后,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的王应麟请求重新追封他为大国,并修建坟墓,追赠谥号。朝廷下令大宗正司商议选择立后事宜,认为迎合吉利之兆,消除不祥之气,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礼部议定,追赠李竑太师、尚书令,依旧是节度使,追封为镇王,谥号昭肃。朝廷还赐给他家万亩田地,并派王应麟去祭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