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古代朝廷的大朝会和日常朝会。根据《周礼》记载,司仪官负责处理九种仪仗和宾客的接待、排列顺序,还要指挥国王面向南方接受诸侯朝拜。“大行人”则负责重大宾客的礼仪接待,以此亲近诸侯。你看,虽然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但实际上也讲究仁义,用威仪来规范,其实也包含着宾主之道。《诗经·小雅·鹿鸣》里描写宴请臣子,都尊称为“嘉宾”,可见一斑。宋朝的朝会礼仪,在政和年间详细制定了五礼,把朝会列为宾客之礼。《宋史》里也保留了这些旧制。

宋朝的大朝会,继承了前朝的制度,元旦、五月初一和冬至这三天要举行隆重的朝会仪式。太祖赵匡胤在建隆二年正月初一,第一次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他穿戴着衮冕,仪仗和宫廷卫队都按照规制排列。仪仗退下后,群臣又前往皇太后宫门拜贺。皇帝换上常服在广德殿接见群臣,大家一起祝寿,还有教坊乐队演奏助兴。五月初一,在崇元殿接受朝贺,皇帝穿戴通天冠和绛纱袍,宫廷卫队和仪仗也和元旦朝会一样。乾德三年冬至,在文明殿接受朝贺,乾德四年则在朝元殿。朝贺完毕,皇帝换上常服在太明殿接见群臣,大家祝寿,并演奏雅乐,表演歌舞,群臣分五列饮酒。

太宗赵光义在淳化三年正月初一,下令有关部门参照《开元礼》制定上寿的仪式,百官都穿着规定的朝服行礼,有宫廷卫队和盛大的舞蹈表演,分三次敬酒。

真宗赵恒在咸平三年五月初一,因为下雨,就取消了仪仗,百官穿着常服,皇帝在长春殿接见大家,之后大家前往正衙,按照官位排列,宣读皇帝的诏令。

仁宗赵祯在天圣四年十二月,下诏说,明年正月初一,要先率领百官到会庆殿为皇太后祝寿,祝寿完毕,再到天安殿接受百官朝贺,并下令太常礼院修订朝会仪制。

正月初一一大早,天还没亮透,大概还差一刻钟到三点钟的时候,宰相、百官,还有辽国的使臣和各级军官,都穿着便服聚集在庆寿殿。内侍先请皇太后从殿后的帐篷里出来,鸣鞭示意,然后皇太后就坐了。接着,内侍又去殿后请皇帝出来。皇帝穿着便服,在帘子里面朝北跪在垫子上,两次叩头,然后说:“臣某奏道:新年伊始,万物更新。恭祝尊贵的皇太后陛下,应天顺时,与上天同享福祉。” 内常侍接旨回答说:“新年吉祥的福泽,与皇帝陛下共享。”皇帝再次叩头,然后走到皇太后座位稍东的地方。内给事官斟酒交给内谒者监,皇帝跪着把酒献上,然后用酒盘敬酒,内谒者监接过酒盘。皇帝退回垫子上,跪着奏道:“臣某叩头奏道:新年佳节,臣无比庆幸,特献上万岁寿酒。” 再次叩头,内常侍宣旨回答说:“恭敬地举起为皇帝祝寿的酒。”皇帝再次叩头,拿着酒盘侍立一旁,乐队停止演奏,皇帝接过空酒杯回到帐篷里。

通事舍人引导百官横向行进,典仪官指挥大家两次叩头、跳舞、起身。太尉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在帘子外面祝贺,然后下来回到自己的位置,大家都两次叩头、跳舞。侍中接旨说:“有旨意。”大家再次叩头,宣旨说:“新年吉祥的福泽,与诸位共享。”大家再次叩头、跳舞。阁门使在帘子外面奏报:“宰相某某以下进献寿酒。”大家再次叩头。太尉从东边的台阶走上来,翰林使斟好御酒交给太尉,太尉拿着酒杯和酒盘跪着在帘子外面献酒,内谒者监跪着接过来献上,太尉跪着奏道:“新年佳节,我们无比庆幸,特献上万岁寿酒。”然后下来回到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再次叩头。宣徽使接旨说:“举起为诸位祝寿的酒。”大家再次叩头。太尉走上台阶,站在帘子外面,乐队停止演奏。内谒者监出帘子递上空酒杯。太尉下台阶,横向行进,大家都再次叩头、跳舞。宣徽使接旨宣告群臣上殿,大家再次叩头,然后上殿,分别坐在东西两边的厢房里。喝完三巡酒后,侍中奏报礼仪完毕,然后退下。枢密使以下官员到长春殿迎接皇帝,起身祝贺。

百官到朝堂换上朝服,在天安殿朝贺皇帝,皇帝穿着衮冕接受朝贺。礼官、通事舍人引导中书令、门下侍郎分别到案几上取奏章,走到垫子前,脱掉佩剑和鞋子,依次走上台阶,分别站在东西两侧。各方镇的表章和祥瑞的陈设先放在门外,左右令史穿着绛色官服抬着,给事中押送祥瑞,中书侍郎押送表章,分别走到东西台阶下站立。朝贺完毕,大家又换上通天冠、绛纱袍,举杯祝寿,一共只敬了四杯酒。皇帝返回宫中,像平时一样向皇太后致谢。

公元1078年,宋神宗下令让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他们,好好研究一下皇宫大殿的仪式典章,把那些规矩整理清楚。宋敏求就写出了两篇关于朝会仪式的文章,还有四十篇关于各种规定的文章,然后皇上就下令把这些文章颁布下去,让大家执行。

具体规定是这样的:元旦和冬至这两天的大朝会,有关部门要在皇宫大庆殿摆好皇上的座位。文武百官的座位,就在皇上座位左右两边靠北一点的地方,东西两边的阁楼在殿后。百官、皇室宗亲、外国使节,都得按照各自的位次,在朝堂内外站好。五辆御用车先在宫殿院子里摆好,兵部的人则在殿内殿外摆好黄色的旗帜和仪仗。负责音乐的大乐令,要指挥乐队在横街南边准备好乐器。鼓吹乐队则要分成十二组,分别在乐队外面摆好乐器。两个协律郎,一个站在大殿西边台阶前的柱子旁边,一个站在乐队西北边,两个人都面朝东。御用轿子和御马摆在龙墀(宫殿台阶),伞和扇子摆在沙墀(宫殿台阶下),贡品摆在乐队南边(冬至不用摆贡品),其他的东西都摆在大庆殿门外。士兵们则在街上列队站好。左、右金吾卫和其他的禁军,要指挥自己的部队,在宫门和殿前摆好黄色的旗帜和仪仗。

然后,所有的官员和外国使节都进宫朝拜。文武官员都要穿朝服,陪同的官员穿公服,负责保卫的侍卫则在阁楼外面列队站好。大乐令、乐工、协律郎都到自己的位置上就位。中书侍郎要拿着各地官员的奏章等在庆殿门外两边,给事中则要拿着祥瑞的东西等在庆殿门外两边(冬至不用给事中和祥瑞)。所有的侍卫官员都要穿着规定的服装。

皇帝乘坐辇车出发,到了西阁下辇,符宝郎拿着符节宝印在阁门口迎接。百官、外国使臣和陪同官员都进去就座。侍中先奏报宫内的情况,然后又奏报宫外的情况。殿上鸣鞭,宫廷乐队敲响黄钟,右边的五个钟也跟着响。内侍奉旨取来扇子,合上扇子,皇帝穿上通天冠,换上绛纱袍。

御辇出来,协律郎举起指挥旗,奏响《乾安》乐曲,鼓乐齐鸣,声势浩大。皇帝从西房出来,下辇后就坐,打开扇子,殿上鸣鞭。协律郎放下指挥旗,乐曲停止,香炉里烟雾缭绕。符宝郎把符节宝印放在皇帝御座前,中书侍郎、给事中拿着奏表和祥瑞物品的案几进入大殿,分别站在东西阶下,百官、宗室成员和辽国使臣分列东西两侧,依次入座,《正安》乐曲奏响。乐曲停止后,负责演奏的官员回到自己的位置,仪式完毕后,他们又回到原位。三师、亲王以下以及御史台、各部尚书和辽国使臣都面向北边就座。典仪官引导大家行礼,在座的官员都两次叩拜,礼毕后起身。太尉准备升殿,中书令、门下侍郎则降到西阶下站立。(凡是太尉行动时,乐队演奏,太尉就位后乐队停止演奏。)

太尉走到西阶下,解下佩剑,脱掉鞋子,然后登上大殿。中书令、门下侍郎分别从案几上取来要奏报的文书,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解下佩剑,脱掉鞋子,依次登上大殿,分列东西两侧站立等候。太尉走到御座前,面向北跪奏道:“文武百官、太尉等臣某等奏道:元旦伊始,万物更新(冬至时则说:‘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愿皇帝陛下顺应天意,与天地同寿。”说完后,他俯伏在地,起身,下阶,佩上剑,穿上鞋子。(其他官员也按照同样的礼仪进行。)回到原位后,在座的官员都再次叩拜,舞蹈,三次高呼万岁,再次叩拜。侍中走到御座前承旨,然后退到台阶下,面向西,宣读皇帝的答复:“新年伊始,喜庆之日(冬至时则说:‘履长之庆’),与诸位共享。”赞者高呼“拜”,大家舞蹈,三次高呼万岁。横列的官员分列站立。中书令、门下侍郎登上御座前,分别奏报各地镇守使的奏章和祥瑞之事。户部尚书走到承旨的位置,俯伏跪奏各地进贡的物品,请求交付有关部门。礼部尚书也奏报诸蕃进贡的物品,司天监奏报天文祥瑞,请求交付史馆,所有这些都按照之前的礼仪进行。侍中在御座前奏报礼仪完毕后,殿上承旨取来扇子,殿上鸣鞭,宫廷乐队敲响蕤宾钟,左边的五个钟也跟着响,协律郎举起指挥旗,宫廷乐队奏响《乾安》乐曲,鼓乐齐鸣,声势浩大。皇帝下座,御辇从东房进入,打开扇子,放下指挥旗,乐曲停止。侍中奏报礼仪完毕,百官依次退朝。外国使臣和陪同官员也退朝。

首先,官员们摆好了酒席,乐队也准备好了在殿上的歌台演奏。两个舞蹈演员走进来,站在架子的南边。那些要上殿的人就坐在御座前面,文武官员相对而坐,按照不同的身份等级分列而坐,北边为尊,而那些不上殿的官员则在东西走廊站着。负责饮食的官员在殿东边靠南一点的地方摆上了皇帝的寿酒,在酒尊南边摆上了酒杯,并放了一只酒杯。官员们还在殿下的东西厢房摆好了给群臣的酒尊。侍卫和负责仪式的官员都站在各自的位置上,拿着武器的侍卫也站在那里等候着。百官按照朝贺的仪式站好队伍,准备为皇帝祝寿。

接下来,侍中(相当于宰相)向皇帝报告内外事务处理完毕。听到鞭响,侍从递上扇子,皇帝换上通天冠和绛纱袍,乘坐御辇从东房出来,乐队开始演奏。皇帝坐定后,侍从打开扇子,音乐停止。赞礼官行完礼后,光禄卿(掌管宫廷饮食的官员)走到横街南边,跪下奏道:“各位官员某某人请求允许群臣向陛下祝寿。” 皇帝准许后,光禄卿退后少许。舍人(负责记录的官员)喊一声“拜”,光禄卿再次跪拜后回到原位。三师(古代最高级别的官员)以下的官员就位,赞礼官喊“拜”,在场的官员都跪拜并跳舞,三次高呼万岁。

太尉(古代最高军事长官)上殿,走到寿酒尊前,面向北方。负责饮食的官员给太尉斟上御酒一爵,太尉拿着笏板,端着酒杯走到皇帝面前跪下敬酒。皇帝接过酒杯,太尉放下笏板,伏地行礼,起身后稍退,跪下奏道:“文武百官、太尉某某等叩头禀告:元旦伊始,我们无比庆贺,特向陛下敬献千万寿酒。” 太尉再次伏地行礼,起身退下,回到原位。赞礼官喊“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跪拜,三次高呼万岁。侍中承旨退后,面向西边宣告:“请各位举杯。” 赞礼官喊“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跪拜,三次高呼万岁。然后面向北方,按照职位分列东西两侧站好。太尉在东边的台阶旁侍立。皇帝举起第一杯酒,《和安》乐曲奏响,皇帝饮毕,乐曲停止。太尉接过空酒杯放在酒杯架上,下台阶。三师以下的官员再次跪拜、跳舞,并像刚才一样高呼万岁。

侍中走到皇帝面前禀报说:“陛下,臣某请求让各位王爷上殿。” 说完就趴下,然后起身,再下拜,最后回到原位。侍中领旨退下,说“圣旨已下”,负责唱礼的人说“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

然后,皇帝宣旨:“请各位王爷上殿。” 唱礼的人说“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王爷们走到东西两边的台阶,然后走到席位后面站好。负责饮食的官员端上酒来,殿中监检查酒之后再呈给皇帝。皇帝举起第二杯酒,然后开始唱歌,唱的是《甘露之曲》。酒喝完后,殿中监接过酒杯,音乐停止。

大臣们都上殿,到各自的座位上坐好。舍人(相当于秘书)说:“给各位赐酒。” 唱礼的人说“行礼”,所有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并三次高呼万岁。舍人说:“请各位就坐。” 太官令(主管饮食的官员)开始分酒,官员们都拿着笏板(朝臣执礼用的板)受酒,宫廷乐队演奏《正安》乐曲,文舞表演开始,舞者在宫殿的北边表演。酒过了一轮。酒过一轮后,太官令奏报酒已过一轮,音乐停止。

负责饮食的官员端上饭菜,依次摆放在御座前。然后又摆上大臣们的饭菜,摆完后,太官令奏报饭菜已摆好。太乐丞(主管音乐的官员)指挥演奏《盛德升闻》之舞,表演了三个乐段,然后停止,舞者退下。殿中监呈上第三杯酒,官员们都站在席位后面,皇帝又开始唱歌,唱的是《瑞木成文》之曲。酒喝完后,音乐停止。殿中丞(殿中监的副手)接过空酒杯,舍人说:“请各位就坐。” 大臣们都坐下。然后又分酒、演奏音乐、上菜,程序跟刚才一样。太乐丞指挥演奏《天下大定之舞》,表演了三个乐段,然后停止,舞者退下。殿中监呈上第四杯酒,皇帝唱歌,唱的是《嘉禾之曲》,程序跟第三杯酒一样。太官令又分酒一轮,音乐停止,舍人说:“可以起身了。”

百官都站到席位后面,侍中走到御座前跪下奏事,礼毕后趴下,然后起身,和群臣一起下台阶回到原位。唱礼的人说“行礼”,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舞蹈,三次高呼万岁,然后起身,分列站好。殿上的人合起扇子,殿下的人敲响鞭子,太乐令敲响蕤宾钟,左右两边的钟都跟着响。协律郎(主管音乐的官员)趴下,举起指挥棒。太乐令指挥演奏《乾安之乐》,鼓乐齐鸣。皇帝从御座上下来,坐上御舆,从东边房间进去,扇子打开,音乐停止。侍中奏请解除戒严,有关部门领旨,放下仪仗。百官再次行礼,然后依次退下。

以前有个规矩,皇帝朝贺、接受祝寿的时候,都要拿着镇圭(一种玉器),后来这个规矩取消了。

元祐八年,太常博士陈祥道说:“自古以来,尊贵的人和低贱的马的地位就不同。所以古代觐见的时候,马就在院子里,而诸侯却要上殿去朝见皇帝,表示敬意。聘礼的时候也是一样,马在院子里,而宾客却要上殿私下会见。现在元旦朝会,御马却站在龙墀(宫殿台阶)上,而特进以下的官员却站在院子里,这体现不出对贤才的尊重,也不符合对群臣的礼仪。请求修改仪注,让御马也站在院子里,这样才符合礼仪。”

以前有个规矩,五月初一要举行朝会,熙宁二年的时候,这个规矩被废除了。元符元年四月,皇帝得到了传国受命宝,礼官说:“五月初一按照旧例应该举行大朝会,请求就在那天举行受宝的仪式,按照上尊号宝册的礼仪进行。” 仪式前一天,皇帝在殿内斋戒,第二天,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在大庆殿举行仪式,降座接受宝器,群臣上寿祝贺。后来,徽宗皇帝在元旦接受八宝和定命宝,冬至日接受元圭,都在大庆殿举行朝贺仪式。

《新仪》制定完成之后,对《元丰仪》进行了一些修改:把太尉改称上公,侍中改称左辅,中书令改称右弼,太乐令改称大晟府,《盛德升闻》舞蹈改称《天下化成之舞》,《天下大定》舞蹈改称《四夷来王》之舞,还增加了刑部尚书奏报“天下断案情况,请求存档史馆”这一项,其他的都和以前一样。遇到国家有丧事就停止朝会,如果没事也不上朝,就下诏书说:“不上殿。”群臣就在阁门进表祝贺。

绍兴十二年十月,大臣们上奏说:元旦是一年的开始,冬至是一阳之气的回升,历代圣贤都非常重视这两个日子,并制定了朝贺的仪式。从古至今,这都是不变的规矩。汉高祖刘邦即位五年后,七年时在长乐宫接受朝贺;咱们太祖皇帝在建隆元年即位,在崇元殿接受朝贺。皇上您登基十六年了,元旦和冬至的朝贺仪式一直没举行,因为之前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实在没时间顾及这些。现在太皇太后回宫,这是国家的大喜事,全国各地都来祝贺,正是举行朝贺仪式的绝佳时机啊!我们希望从今年元旦和冬至开始,恢复朝贺的仪式,以彰显天子的尊贵,也避免了旧的礼仪就此废除。礼部和太常寺仔细研究了朝会的礼仪,按照以前的惯例,要准备黄色的旗帜、仪仗队、车驾、法器、歌舞等等,百官都要穿朝服,向皇上叩拜祝寿,然后宣读王公大臣的贺表,最后还要举行三次敬酒仪式。皇上同意了,下旨说:“从明年开始举行。”

十一月,代理礼部侍郎王赏等人又上奏说:朝会的制度规定,元旦、冬至以及重大庆典的朝贺,都要在太庆殿举行。文德殿、紫宸殿、垂拱殿的礼仪各有不同,每月初一早朝则在文德殿举行,这叫前殿正衙,只设一半的仪仗;紫宸殿和垂拱殿都是偏殿,不设仪仗。元旦快到了,太庆殿的礼仪事务非常繁多,请求等到明年冬至再另行请示皇上。皇上也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到了第二年,负责宫门事务的人说:按照汴京的旧例,遇到要举行大礼的时候,冬至和次年元旦的朝会都要取消。

十四年九月,有关部门又上奏说:明年的元旦朝会,建议暂且用文德殿代替太庆殿,按照规定应该设置五千二百二十七人的仪仗队,但希望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太庆殿上皇上的座位东西两侧要摆放八宝,还要有歌舞表演、宫廷乐队,以及各州各蕃属国的贡品。在京致仕的官员和各地进士举人也要列队参加朝会。皇上也同意了这个方案。十五年元旦,皇上在太庆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一切都很顺利。

古代朝廷的日常运作是这样的。唐朝的时候,宣政殿是前面的大殿,叫正衙,相当于古代的内朝。紫宸殿是偏殿,叫入阁,相当于古代的便殿,皇帝在里面比较轻松地接见大臣。此外还有一个含元殿,含元殿不是日常办公的地方,只有特别大的朝会皇帝才会去。正衙每天都要上朝,所有的大臣百官都在那里,这叫常参,不过后来这个制度慢慢废除了。

后来后唐的明宗皇帝下令,大臣们每五天要跟着宰相一起去见皇帝一次,这叫起居,宋朝沿用了这个制度。宋朝皇帝每天都在垂拱殿上朝。文武官员每天都要去文德殿,文德殿就是正衙,也叫常参,宰相一人领头。朔望(初一和十五)也在这个殿上朝。每五天一次的起居,则在崇德殿或长春殿举行,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大臣们排在最前面。长春殿其实就是垂拱殿。

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官制改革之后,才下令让侍从官以上级别的官员每天去垂拱殿上朝,这叫做常参官。所有部门的朝官以上级别的官员,每五天去紫宸殿上朝一次,这叫做六参官。在京城的朝官以上级别的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去紫宸殿上朝一次,这叫做朔参官和望参官,就这样成了固定制度。

朝廷每天早朝的规矩是这样的:两省的官员、台官和文武百官每天都要去文德殿站班,宰相一人领班。如果朝廷有旨意免去常朝,或者轮到值班的人,就可以不去。请假三天以上的,就去横行参假登记。宰相、参知政事和那些免去常朝的人,都要到场(如果事情紧急,来不及去横行登记的,就上报给台官)。如果遇到亲王、使相来正衙,那就另行通知。官员们要朝见、谢恩、辞行,都要去正衙。

当天,文武百官从尚书、上将军以下,都要先在殿门外列队站好,东西相对(文官一品、二品不用列队)。朝见、谢恩、辞行的官员站在大班的南边,右巡使站在正衙位置的南边,朝北站立。台官的大夫、中丞、三院御史分别行礼,站好位置后再次行礼(如果三院不全就不行礼)。行礼完毕,台官和左巡使先进去,各就各位(左右巡使站在钟鼓楼下,左巡使奏报武班,右巡使奏报文班。如果只有一位巡使,就在班列南边站立,单独奏报。如果两位巡使都不在,就由台官或员外郎以下的官员临时顶替)。接下来是两班官员和右巡使入内,然后是朝见、谢恩、辞行的官员入内,再接下来是两省官员入内(两省官员从殿西偏门进入,在右勤政门北偏门站立,等到文武百官将要到达时,再沿着午阶到各自的位置)。然后是一品、二品文官入内。

接下来宰相从东上阁门出来,到自己的位置,通事舍人一人站在阁门外,朝北站立,四色官站在他后面。舍人通报承旨奉旨宣读,不坐,四色官应声后迅速跑到放班的位置宣读圣旨,在位的官员都要再拜后退下。等到该横行登记的人站好班后,通事舍人向各位官员行礼,然后大家转过身朝北站立,舍人再次行礼后回到原位,和常朝的仪式一样(以前两省官员的幕僚在中书门外,现在按照新的制度,在朝堂门南边上将军幕僚的位置)。凡是朝见、谢恩、辞行的官员(新受职、受恩宠、出使回朝的官员),宰相、亲王、使相(等到班列站好后,由引赞引出东上阁门,到领班的位置,朝西站立,先到午阶南边中书门下正衙位置再拜,然后回到领班的位置)、枢密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签书院事、参知政事、宣徽使、宗室节度使以下到刺史将军(等到班列站好后,由四方馆吏引出东上阁门,到殿庭,从东黄道到正衙位置,朝北站立,以西为首,将军以东为首。正衙完毕,宰相、枢密使从西便门出去,亲王宗室从东上阁门进去),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三司使、翰林资政侍讲、侍读学士、直学士、知制诰、待制(直学士以上在丞郎幕僚的位置,待制在上将军幕僚的位置。等到班列站好后,由四方馆吏引进殿西便门到班列,在大夫、中丞前面出来),门下、中书侍郎到正言(四方馆吏先引到勤政门北,等到班列站好后,在一品、二品官员就位前先就位,放班完毕后,从西偏门出去),御史大夫到御史(列队顺序如同常朝),三师、三公、仆射,东宫三师、三少(列队进入殿门,朝堂吏引进殿东便门到班列,在两省、台官前面出来),尚书丞郎、左右金吾上将军到将军(列队顺序如同常朝),节度使到刺史、军职四厢都指挥使以上,三司副使、文官京朝官、武官郎将以上,分司官员、枢密都承旨、诸使副、医官带正员官者(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相对而立,重新列队,其余如同常朝),那些代理三司使、开封府,吏部铨、秘书监、修撰、直馆阁校理检讨、三司判官、主判官、开封府判官、推官、宫僚、内职、军校领郡者,内客省使到通事舍人,节度行军司马到团练副使,幕僚上佐州县官员,各司勒留官员新受职的,京朝官员改赐章服的,致仕、责授、降授的,都要辞行(行军副使也辞行)。京朝官员、贡举发解完毕的也要朝见(按照仪制,知贡举官应该谢恩辞行。近几年都当场锁宿,所以谢恩辞行都停止了)。

首先,皇帝起床,内侍省都知和押班带着内供奉官以下的官员先起床伺候。然后是客省、阁门使以下的官员(负责呈递奏章的),接着是三班使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等官员的子弟,担任供奉官、侍禁、殿直,奉旨进内朝伺候的)。再然后是内殿当值的官员们,包括殿前指挥使、左右班都虞侯以下的官员、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金枪班等等。之后是长入祗候、东西班殿侍,然后是御前忠佐,接着是殿前都指挥使率领的军校到副指挥使。再接下来是驸马都尉(担任刺史以上职位的),然后是各王府的官员,之后是殿前各军使、都头,再之后是皇亲国戚从将军到殿直,最后是行门指挥使率领的行门官员(以上官员都由内侍喊号)。如果皇帝在宣政殿召见大臣,不让他们在殿内坐,那么宰相、枢密使、文明殿学士、三司使、翰林枢密直学士、中书舍人、三司副使、知起居注、皇城内监库藏朝官、诸司使副、内殿崇班、供奉官、侍禁、殿直、翰林医官、待诏等官员一起进去;然后是亲王、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率领的军校到副都指挥使,接着是使相,然后是节度使,再然后是统军,接着是两使留后、观察使,然后是团练、防御使、刺史,再然后是侍卫马步军使、都头。等皇帝起床完毕,这些官员就依次进殿谢恩。

如果皇帝在崇德殿(也就是紫宸殿)召见,枢密使以下的官员先就位等待皇帝升座。(诸司使副以下到殿直的官员,分东西两边站立,其余的官员都面向北。在长春殿,所有官员都面向北。)宰相、参知政事最后入殿。(以上官员都由阁门喊号。)每天都要行二拜礼,朔望日和休假的三天,枢密使以下的官员都要跳舞。早朝的时候,宰相、枢密使、宣徽使起床完毕后,升殿问候皇帝圣体。宰相奏事完毕,枢密使、宣徽使退下等候。宰相奏事完毕后,枢密使再入殿奏事。然后是三司、开封府、审刑院以及其他群臣依次上殿。(大两省以上在京师办事,有公事可以随时请求觐见。其他受命出入紧急的官员,如果要回奏事情,可以允许先进去禀报。)大臣们觐见、谢恩、辞官,都依次进入宫廷。觐见者先入,谢恩者次之,辞官者再次之。(出使在外回来或者还没有升任朝官的,或者只在门外行礼,从秘书监、上将军、观察使、内客省使以上官员可以在殿门阶上行礼,升殿后在御座前行礼,其余的官员都在庭院中按班次行礼。)只有宰相、亲王、使相去崇德殿,宣徽使才通报,其余官员都侧立等候通报,然后行二拜礼并跳舞;致辞的时候,就不跳舞;觐见的时候,皇帝会让宰相升殿问候圣体。赏赐酒食或收受贡品时,都要跳舞谢恩。(凡是收受贡品都要入殿谢恩。)幕僚、州县官员谢恩、辞官,由判铨官引见,并在殿门外宣读辞官戒励。如果国家有大的庆典或出师告捷,枢密使率领内职军校入宫祝贺并致辞,阁门使宣读皇帝的答复;宰相致辞,宣徽使宣读皇帝的答复。如果皇帝赐酒,预先安排好的官员就入殿,奏乐送酒,如同宫廷宴会一样。晚朝的时候,宰相、枢密使、翰林学士当值的官员,以及近侍官员都要参加。

乾德六年九月,皇上开始每十天就到讲武殿(也就是崇政殿)视朝。高级官员要参加早朝,宰相以下要穿朝靴戴朝笏,其他官员要系带。节假日和大型祭祀活动,都按照惯例执行。

开宝九年四月,皇上诏令每十天休假期间不上朝。等到太宗皇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以前的制度,每天上朝。皇上吃过早饭换好衣服,就到崇政殿。先接受群臣的谢恩,然后由军官引见司奏事,接着是三班、审官院、流内铨、刑部和其他部门的官员依次觐见。如果那天是休假日,等辞别完就回到座位上处理政务。如果下朝后还有奏事,或者要查看器物规格,那就叫“后殿再坐”。

淳化三年,皇上让有关部门上报了十五条规定:文武官员上朝时,不得在朝堂上行私礼,跪拜;在待漏院候朝时,站立要保持秩序,不得谈笑喧哗;进入正衙门时,要端正朝笏;行走站立要迅速,队伍站位要端正;行礼要规范,说话要轻声细语;不得穿插队伍;出宫门后要立即到自己的位置;不得无故离开座位;在走廊上吃饭、行走和坐姿要端正;上朝和下朝都要走正衙门;非公务不得进入中书省。违反者扣除一个月俸禄;如果有关部门举报,拒不认错的,要上报处罚,甚至降职。

景德二年,光禄寺丞钱易说:“我发现文德殿常朝的官员只有三四十人,这是因为很多官员只参加五天一次的早朝,这违背了以前的制度。希望皇上命令所有官员都参加常朝。”于是皇上下令,除了三馆、秘书阁、尚书省二十四司、各司寺监的朝臣在内殿起居外,其他官员都要参加文德殿的常朝。审刑院、大理寺、台直官、开封府判官推官司录两县令、司天监、翰林天文、监仓场库务等部门的官员仍然可以免除。

大中祥符二年,御史知杂赵湘说:“我发现每天参加常朝的官员,很多都不整齐严肃。以前的制度是,大家都要早点到待漏院等候,等内门开了再一起进去。现在每天等到时间才上朝,所以经常迟到。而且刮风下雨、天冷天热的时候,很多人就称病不上朝,应该让负责点名的人监督官员是否迟到,并上报。如果真的生病,就派医生去查看。”

公元1020年十月,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唐朝的规矩是:五天开一次延英殿,单日处理政务,双日不上朝。现在国内外都很太平,政治清明,刑法简便,我们建议效仿旧例,三天或五天到延英殿听政一次,单日处理政务,双日不上朝。至于刑法、财政等事务,就派大臣处理,除了紧急的大事需要亲自过问外,其他的都让中书省和枢密院一起上奏。”皇帝下令礼仪院详细制定具体方案,双日前后殿不上朝,单日处理政务;可以是在长春殿,也可以是在承明殿,朝臣们按照平时的起居时间来上朝;其他的都按照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建议执行。过了一会,他们又建议单日上朝,在承明殿举行常朝,按照节日规矩穿便服处理政务,不用鸣鞭。皇帝批准了。

康定年间初期,皇帝下令中书省、枢密院、三司,重大节日和忌日放假一天,小节日和旬休都在后殿奏事,前后参加朝会的官员不得超过五班,其余官员可以在后殿面见皇帝,御膳房提供膳食。放假的日子,皇帝在崇政殿辰时(早上7-9点)用完早膳后入宫,等再次上朝后才接见大臣们。

宋神宗刚登基,御史中丞王陶拿着《皇祐编敕》这本册子,把宰相们在朝会上按班次站队的事儿,递交给了中书省。他意思是说:“皇上刚即位,大臣们不应该丢弃祖宗传下来的朝仪啊!” 结果,这事儿没被采纳。

以前啊,祖宗几代都是每天在垂拱殿上朝,那些待制、各部门长官以上级别的官员都要到场,而其他的百官则在文德殿列队站班,这叫“常朝”。每五天都要上朝,这叫“起居”。平时呢,宰相在垂拱殿奏事完毕后,要去文德殿按班次站队。有时候,一直站到太阳偏西了还没结束,宫门就得传旨让他们散班,很多时候就干脆不去文德殿了。王陶就因为韩琦和曾公亮违反旧例,不去文德殿按班次站队,说他们不恭敬,弹劾了他们俩。

韩琦和曾公亮就上表谢罪,还说:“唐朝和五代的《会要》记载,每月只在延英殿上朝九天,其他日子宰相就应该在正衙按班次站队。到了延英殿上朝那天,如果在皇上还没到内殿之前,就传旨散班了,那宰相就不必去正衙按班次站队,这是很清楚的。自从祖宗几代每天都上朝,宰相们奏事后,一直到祥符年间,才开始下诏书,让宰相们按旧例去文德殿站队。因为妨碍工作,这事儿渐渐就废弃了,直到今天。我们建议把这事儿交给太常礼院好好研究一下,确定个章程。” 结果,王陶的弹劾被驳回了。

后来司马光接替王陶当了御史中丞,他又请求让宰相们遵守朝廷旧例,按班次站队,不用再重新研究了。 不久,皇上就下诏说:“宰相们在春分那天辰时初刻,秋分那天辰时正刻,如果在垂拱殿奏事还没结束,就可以不用去文德殿站队了,让御史台传旨散班。”司马光又说:“在垂拱殿奏事完毕,春分以后很少有不超过辰时初刻的,秋分以后很少有不超过辰时正刻的,这样一来,宰相们以后就经常不去文德殿站队了。我建议把春分和秋分的时间改成辰时正刻和巳时初刻,如果奏事还没结束,就按照刚才的诏书执行,这样,这个礼仪才不会彻底废除。”最后,皇上就下诏规定,春分和秋分都以辰时正刻为准。

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正月,西上阁门副使张诚提了个建议:现在上朝的流程太复杂了!垂拱殿的日常朝会,先得让内侍们按顺序鱼贯而入,足足十八班;然后通事舍人才能引领宰执、枢密使以下的大臣们入朝;接着是亲王,再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以下的官员;最后才是皇亲国戚、使相以下的十班官员入朝,等大家都到齐了,才能开始朝见、谢恩、辞朝。要是赶上百官一起上朝的日子,那更是麻烦,从行门开始,通事舍人先引领枢密使以下的官员,接着是亲王、使相以下的官员,一直到刺史,一共十班,才能开始奏报两巡使的起居情况。等大家都站好了,才能引两省官员入朝,然后阁门引领宰臣以下的大臣入朝。等朝会结束,百官退朝后,两省官员再退朝,接着是两巡使退朝,中书省和枢密院才能奏事,这时间都耽误到日上三竿了!更别说,大班官员根本没区分丞郎、给谏、台省和常参官,现在偏偏只对使相以下的官员区别对待,白白浪费时间。所以,他建议,以后在垂拱殿百官一起上朝的时候,把亲王以下的十班官员合并成四班,亲王为一班,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一班,皇亲国戚、使相以下到刺史的官员重新安排,分成两班,这样就能减少六班,节省不少时间。如果垂拱殿日常朝会或者紫宸殿百官上朝,亲王、使相以下的官员入朝顺序就按原来的规矩来。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九月,引进使李端悫又建议:现在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在文德殿上朝,冬冷夏热,皇帝来回奔波很辛苦,紫宸殿却很少上朝。他建议朔日(每月初一)在文德殿上朝,既望(每月十五)在紫宸殿上朝,这样既能保证正常的朝会,也能兼顾内殿的朝仪。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公元1081年(元丰八年)二月,朝廷下令:三省、御史台、寺监的长官和次官、开封府推判官,以及其他在京的职事官、县丞以上、领有俸禄的朝官,如果负责厘务(财政事务)的,每月望日(十五)上朝;如果不负责厘务的,每月朔日(初一)上朝。

公元1088年(哲宗元祐四年)十月,根据户部尚书吕公孺的建议,朝廷下令:朔日(初一)上朝的官员也要参加望日(十五)的朝会,望日(十五)上朝的官员也要参加每月六次的朝会。公元1089年(元祐五年),朝廷又下令,权侍郎也要每天上朝。

1107年(绍圣四年)十月,御史台有人提意见说:“外地的官员进京朝见后,都得让他们参加朔望参朝。” 接着又有人说:“元丰年间的制度,朝参的顺序有日参、六参、望参、朔参,这早就定成规矩了。元祐年间,把朔参改成兼顾望参,望参改成兼顾六参,这违背了前朝关于等级区别的本意。还是按元丰年间的规定来吧。” 皇帝就同意了。

1117年(政和年间),详细制定了新的五礼仪制,其中包括《文德殿月朔视朝仪》、《紫宸殿望参仪》、《垂拱殿四参仪》、《紫宸殿日参仪》、《垂拱殿日参仪》、《崇政殿再坐仪》、《崇政殿假日起居仪》,具体内容没记载下来。后来南宋中兴时期,又恢复了旧的制度。

1166年(乾道二年)九月,宫门那边汇报说:垂拱殿四参(四参官指的是宰相、侍从、武臣正任、文臣卿监员郎监察御史以上这些官员),皇帝坐在上面,先要读奏章的目录。然后是知阁以下的官员,接着是御带、环卫官以下的,再接着是忠佐、殿前都指挥使以下的,再接着是殿前司的官员,再接着是太子,再接着是行门以上的官员,依次按班次行礼,进行日常的起居礼仪。接下来是枢密、学士、待制、枢密都承旨以下的官员,知阁和祗应武功大夫以下的官员,也依次按班次行礼,进行日常的起居礼仪。然后是亲王,接着是马步军都指挥使,接着是宰相,接着是马步军官员,依次按班次行礼,进行日常的起居礼仪。然后殿中侍御史进去宣读大起居礼仪完毕后,再回到侍立的位置。接下来是宰相以下的官员,以及两省的官员、文武百官都进来了,面对面站好,大家一起面向北边站着,进行大起居礼仪(日常的起居礼仪要行两拜,大起居礼仪要行七拜),三省的官员在殿上侍立。然后两省官员退下,殿中侍御史拱手退下,三省、枢密院奏事,然后是引见、谢恩、辞行,然后引见臣僚奏事完毕,皇帝起身。皇帝下诏说:“以后遇到四参的日子,要重新安排起居的班次,可以把殿中侍史以及宰相以下百官的班次,安排在枢密以下的班次之后进行起居礼仪。而把亲王以及殿前都指挥使以下殿前司官员的班次,安排在宰相以下的班次之后进行起居礼仪,其他的都按照原来的规定执行。”

1190年(淳熙七年)九月,皇帝下诏说:“从现在开始,在垂拱殿进行日参的时候,宰相可以免去宣读名字的仪式。”

嘉定十二年正月,大臣们上奏说:“我们发现皇上您有时在正殿上朝,有时在后殿上朝,虽然可以偶尔变动一下,但是四参官的朝会时间也是固定的。最近,您每天都把正常的早朝改到后殿举行,而且四参的礼仪也经常省略,正殿、后殿、四参的朝会都变得不固定了。皇上您上朝的日子并没有减少,但是朝臣们不知道您的意思,有人觉得这是为了图方便,但这可不是什么严肃朝政的好办法啊!早朝的礼仪只针对从臣,后殿的仪式从臣不参加,四参只涉及到卿和郎官,而现在几个月下来,这些朝会也只偶尔举行一次。您就在眼前,但朝会却如此简略,这怎么能体现君王的尊严,激励百官呢?我们恳请皇上您严格遵守早朝、后殿朝会和四参的礼仪,这样才能让大家认真谨慎,彰显您励精图治的决心,岂不是很好吗?”皇上听了之后,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皇上您每天都在上朝,但地点和方式却变来变去,大臣们心里没底,怕影响到朝政的严肃性。现在早朝、后殿朝会和四参的礼仪都变得不固定,几个月下来,这些重要的仪式屈指可数。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会让大家觉得皇上您对朝政不够重视,不利于激励百官,维护皇家的尊严。所以我们建议您恢复正常的朝会制度,这样才能让大家敬畏您,也才能体现您勤政爱民的决心。

一开始,所有官员上朝请见、辞行、谢恩,都要先去正衙。淳化二年,御史张郁说:“正衙,也就是外朝,所有官员请见、辞行、谢恩,都要先到正衙。见了之后,御史台要记录官员的官职和姓名上报,宫门才能允许他们进宫朝见,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从乾德年间开始,就改成先去中书省谢恩,然后再到正衙。但是文武官员谢恩之后,第二天还要去正衙;内朝各部门新任的刺史、阁门通事舍人以上官员也要去正衙辞谢;出使在外紧急情况免去到正衙辞行的,也要写个报告给御史台,违反规定的罚一个月俸禄。内朝各部门官员和将校,新任刺史以上官员,也希望和百官一样,去正衙谢恩。”皇帝就同意了。

元丰年间,朝参制度确定之后,侍御史满中上奏说:“文德殿正衙的制度,现在只是保留了常朝这个空名,沿袭了横行的错误做法,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纠正。两省、御史台官员、文武百官都去文德殿,东西相对而立,宰相一人领班,皇帝传旨后不坐,官员就再拜退下,这叫做常朝。遇到休假三天以上,内殿起居官都到齐,这叫做横行。从宰相、亲王以下,需要请见、辞行、谢恩的,都要先去文德殿,这叫做过正衙。但是,在京城的厘务官员,根据特旨可以免除朝参;宰相领班的制度近年已经取消了,武班各衙门在当朝也不常设。所以现在去参加常朝的,只有御史台官员、审官和待次阶官员而已。现在垂拱殿里,宰相以下官员每天都朝见,而文德殿的常朝却依然保留,这前后矛盾,非常荒唐。至于横行参假,以及请见、辞行、谢恩的官员先去正衙,虽然沿袭了唐朝的旧制,但是只有在皇帝御殿的时候才能这样执行。”

皇帝下令让相关部门详细制定官制。旨意说:“现在皇帝每天在垂拱殿听政,接见执政官员和内朝官员,却还要在另外的殿里宣旨,官员不坐,这完全是沿袭旧习造成的错误。而且,有差事的官员五天朝见一次起居郎,而没有差事的官员却也称之为朝参,这种说法和次数安排都不合适。另外,请见、辞行、谢恩,官员自己已经面见了皇帝,那么前面正衙的拜见就成了多余的仪式。如果连续遇到朝假,百官就去大起居郎那里,就不应该再有横行参假这种事了。应该按照满中的建议来办。”于是,常朝、正衙、横行的仪式都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