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少昊氏时期国家衰弱,九黎族作乱,百姓迷信巫师,神鬼混淆不清。后来颛顼氏任命南正重掌管天象祭祀,北正黎掌管人事民政,这才平息了祸乱。后来三苗族又违背常理,尧帝命令羲和负责祭祀和人事管理,杜绝了人与神沟通的现象,祸乱再次平息。但是,天有阴阳变化,地有高低湿燥,人事有吉凶祸福,疾病等各种情况,圣人为了让百姓趋吉避凶,所以巫医是不能废除的。后世各种占卜、预测、祭祀、祈福,甚至兵家的占卜、风水、鸟占,以及方士修炼、吐纳、导引、炼丹、房中术等等这些虚无缥缈的说法,都源于巫医。汉代以来,司马迁、刘歆都对这些有过详细的记载。然而历代君臣,一旦迷信这些说法,就会危害国家,祸及家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宋朝景德、宣和年间就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历代方技人员应该如何才能做好他们的工作呢? 答案是: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做巫医。汉代的严君平、唐代的孙思邈、吕才,他们的话都很接近真理,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宋朝旧史上有《老释》、《符瑞》两志,还有一个《方技传》,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祥瑞的事情。现在我们把前两志删去,只保留《方技传》。
赵修己,开封浚仪人,从小就精通天文推算。晋朝天福年间,李守真掌管禁军,兼任滑州节度使,他推荐赵修己担任司户参军,留在自己身边。李守真每次出征,赵修己都跟随左右,他在军中进行的占卜预测大多都很准确。后来赵修己被朝廷考核为大理评事,并被赐予绯袍。汉朝乾祐年间,李守真镇守蒲津,暗中怀有异心,赵修己多次劝诫他,告诉他这样做会带来祸患,但是李守真不听,于是赵修己就称病辞官回乡。第二年,李守真果然叛乱,他的幕僚大多被杀,只有赵修己幸免于难。朝廷了解了他的才能,召他到翰林院担任天文官。
周祖在邺城当官,担任参军。正赶上隐帝要杀杨邠、史弘肇等人,并且还想加害周祖。周祖自己心里明白,天意如此,就悄悄地对周祖说:“祸乱已经开始,灾难就要发生了。您统领着全部军队,地位显赫,现在您忠心耿耿,反而被人怀疑。现在小皇帝轻信谗言,大臣们被杀害,您位高权重,却得不到赏识,就算想以死明志,又能有什么好处呢?不如率领军队南渡黄河,去京城亲自申诉,这样您就能保住性命,这是上天给您的机会啊!上天给你的机会你不抓住,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周祖听了他的话,就决定渡河。
周祖后来当了皇帝,被任命为殿中省尚食奉御,还赏赐了金紫官服。之后又改任鸿胪少卿,后来升迁为司天监。显德年间,多次升官,最后做到检校户部尚书。他还曾经派副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带着御赐的衣服、金带、战马和财物赏赐给吴越王钱俶。宋朝建立初期,周祖被提升为大府卿,负责监察事务,他上书请求退休,皇上特地发下诏书不准他退休。建隆三年,周祖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王处讷是河南洛阳人。小时候,有个老人家来到他家,把洛河里的石头煮成像面条一样的东西给他吃,并说:“你天资聪颖,将来一定会成为别人的老师。”他还曾经梦见有人拿着一面大镜子,镜子里星宿灿烂,那人把镜子剖开,放进他的肚子,醒来后一身冷汗,一个月后,胸口还隐隐作痛。因此,他开始认真学习天文历法和占卜预测,深入研究其中的奥妙。晋朝末年战乱的时候,他逃难到太原,汉祖当皇帝后,任命他为幕僚。汉祖即位后,提拔他为司天夏官正,后来又外放到许田县做县令,之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国子监《尚书》博士,最后掌管司天监的事务。
周祖(后周世宗柴荣)曾经和处纳一起在汉朝做官,关系非常好。后来周祖从邺城起兵攻打汴州,立刻派人寻找处纳,找到他后非常高兴,就问他关于汉朝气数已尽的事。处纳回答说:“当皇帝的人还没当上皇帝之前,总是表现得很宽容大度;当上皇帝以后,就开始想着报仇。汉朝占据中原,继承正统,从天命来看,它的气数应该还很长。只是因为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杀了很多人报仇,还灭了很多人的家族,结下了天下人的仇恨,所以汉朝的国运才不长。”周祖听了以后,猛地叹了口气。正好当时周祖要派兵包围汉朝大臣苏逢吉、刘铢等人的家,准备第二天就杀掉他们,周祖立刻下令停止。苏逢吉已经自杀了,只杀了刘铢,其余的人都活了下来。
广顺年间,处纳升任司天少监。世宗觉得当时的历法有错误,就让处纳仔细校正。历法还没上交,正好枢密使王朴献上了他编写的《钦天历》,这部历法非常精密。处纳私下对王朴说:“这部历法现在还能用,过不了多久就会出错了。”然后还给王朴指出了错误的地方,王朴非常认同。
到了建隆二年(961年),因为《钦天历》出现了错误,朝廷下令让处纳另编一部新历法。三年后,处纳完成了这部历法,一共六卷,太祖(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写了序言,命名为《应天历》。处纳还因为当时的漏刻不准,重新制定了水秤和观测星象、划分五更的时间。不久后,处纳升任少府少监。太平兴国初年,他被任命为司农少卿,同时主管司天监的事务。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他又上交了一部二十卷的新历法,被任命为司天监。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儿子叫熙元。
处纳的儿子熙元从小就学习父亲的专业,开宝年间,他被任命为司天历算官。端拱初年,他升任监丞,后来又升任太子洗马兼春官正,加殿中丞。景德年间,他被任命为同判监事。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熙元跟随经度制置使前往祭祀场所。祭祀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司天少监。在汾阴祭祀后,正式被任命为少监。奉诏在后苑撰写了关于天文历法的十卷书上交,真宗皇帝亲自写了序言,赐名为《灵台秘要》,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当初,宋真宗修订的《仪天历》,秋官正赵昭益说这部历法两年后一定会出错,而且荧惑的运行轨迹也略有偏差,后来果然应验了。熙元非常佩服赵昭益的精湛技艺。宋真宗经常在宰相面前谈论历法,说:“历象,是阴阳家学问中最重要的部分,用它来推算天道,安排人间的时间,功劳很大。”他还说:“赵昭益能够专心致志地钻研历法,很少有人能做到。”
玉清昭应宫建成之后,因为他办事认真勤恳,被任命为司天监。后来因为选日子出了差错,被降职为少监。因为得了眼病,他又被调到将作监,最后退休。天禧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苗训,是河中人,精通天文星象和占卜之术。在周朝的时候,他担任殿前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显德年间末期,他跟随太祖北征,苗训观察到日晷上多出了一日,这种情况持续很久,他就对楚昭辅说:“这是天命啊!” 晚上驻扎在陈桥驿,太祖被六军拥戴称帝,苗训事先都预料到了,并告知了相关人员。太祖称帝后,苗训被提升为翰林天文官,后来又升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七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儿子叫苗守信。
苗守信,从小就学习父亲的天文历法知识,后来补任司天历算官。接着被任命为江安县主簿,之后又调任司天台主簿,负责计算和制定历法。太平兴国年间,《应天历》出现了一些小的差错,朝廷下令让他和冬官正吴昭素、主簿刘内真一起制定新历法。新历法制定完成后,太宗皇帝命令卫尉少卿元象宗和精通历法的官员一起校对,赐名为《乾元历》,这部历法相当精密,他们都受到了皇帝的赏赐。雍熙年间,他升任冬官正。端拱初年,改任太子洗马、判司天监。淳化二年,苗守信上奏说:“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每月初八,天帝会下凡巡视人间,察看善恶。太岁日是岁星的精华所在,象征着人君。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掌管记录人们的善恶。还有春天的戊寅日、夏天的甲午日、秋天的戊申日、冬天的甲子日是天赦日,以及皇帝的生日,这些日子都不可以执行死刑。”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又升任殿中丞,代理少监的职务,级别在他原来的品级之下,不久又赐予金紫服饰。
公元986年,宋太宗觉得梁州和雍州驻扎的军队时间太长了,加上又是灾荒年景,心里很着急,就让宰相找守信问问,这都是老天爷哪方面惹恼了?守信就说:“我仔细观察天象,推算太一星的运行轨迹,发现荆楚、吴越、交广这些地方都挺太平的。以前那些五星逆行、彗星出现,还有水神太一星运行到井宿和鬼宿之间的时候,灾难都发生在秦州、雍州、梁州和益州,老百姓都遭殃了。不过,水神太一星明年要运行到燕宿,那一年是房宿和心宿,正好是咱们京都的位置,从那时起,朝廷和百姓都会有好日子过啦!” 皇上就把这事记在了史馆。第二年,守信就升官了,当上了少监。咸平三年(公元990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他儿子叫舜卿,后来当上了国子博士。
马韶是赵州平棘人,精通天文三式。开宝年间,宋太宗当晋王的时候,在京城当官,他下令严禁私下学习天文。马韶跟太宗身边的一个官员程德玄关系很好,程德玄总是提醒马韶,别往皇宫附近凑。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马韶突然跑到程德玄家,把程德玄吓坏了,问他来干嘛。马韶说:“明天是晋王要继承皇位的大日子,我特地来告诉你一声。”程德玄吓得够呛,赶紧把马韶安排在一间屋里,然后飞快地跑去告诉太宗。太宗让程德玄派人看守马韶,准备把这事告诉太祖。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去拜见太祖,果然继承了皇位。马韶因为这事被赦免了。一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司天监主簿。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他升任太仆寺丞,后来又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他当过太子中允、秘书丞,还被外放当过平恩县令。回到朝廷后,又回到原来的职位,和楚芝兰一起管理司天监,后来升任太常博士。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为犯了事,被贬到博兴县当县令,后来又调到长山县当县令。任期满了回老家,最后在家去世了。
楚芝兰是汝州襄城人,一开始学习《三礼》,突然自己说遇到了有道的高人,教了他符天、六壬、遁甲这些占卜之术。正好朝廷广招擅长方技的人才,他就进京自荐,被录取当了学生。因为他占卜很准,后来被提升为翰林天文官。 之后被任命为乐源县主簿,又升迁为司天春官正,最后做到司天监判官。
有占卜的人说,五福太一星宿在吴地出现,应该在苏州建造太一祠。 芝兰却单独上奏说:“京城是帝王之都,百神汇聚的地方。而且现在京城东南有个地方叫苏村,如果在那里为五福太一建宫,皇帝可以亲自祭祀,官员们也方便侍奉,干嘛要跑到江浙去,把苏州当成吴地呢?” 大家没办法反驳他,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还让他一起制定了太一宫四季祭祀的仪式和做法。宫殿建成后,他被特别提拔为尚书工部员外郎,还赐给他五品官服。淳化年间初期,他和马韶一起判司天监,两人都因为犯了事,芝兰被外放为遂平县令。他去世时,六十年。朝廷还录用他的儿子继芳为城父县主簿。
韩显符,不知道是哪里人。他年轻时学习天文历法,擅长观察星象,被补任为司天监学生,后来升迁为灵台郎,最后做到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攻浑天仪方面的学问,淳化年间初期,他上表请求制造铜制的浑天仪和候仪。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拨给他经费,让他自己设计,挑选工匠铸造。到至道元年,浑天仪终于造好了,在司天监建了个台子把它安置起来,朝廷还赏赐给他五十匹彩缎。韩显符还上交了他撰写的《法要》十卷,他在序言里写道:
伏羲氏立浑仪,测北极高下,量日影短长,定南北东西,观星间广狭。帝尧即位,羲氏、和氏立浑仪,定历象日月星辰,钦授民时,使知缓急。降及虞舜,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通占》又云:“抚浑仪,观天道,万象不足以为多。”是知浑仪者,实天地造化之准,阴阳历数之元,自古圣帝明王莫不用是精详天象,预知差忒。或铸以铜,或饰以玉,置之内庭,遣日官近臣同窥测焉。
从伏羲氏在甲寅年开始算起,到咱们现在宋朝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年,一共三千八百九十七年了。自从五帝之后,真正能明白天文运行规律,懂得浑天仪奥秘的人,这十来个朝代加起来,也就那么四五个。其他人嘛,就只会纸上谈兵,一天到晚夸夸其谈,从来不认真研究长远的问题,导致天文观测没个准头,历法计算越来越差,预测吉凶也越来越不靠谱,该出现的天象啥时候出现也说不准。皇上您重视这个问题,特意让人制造了浑仪,还有漏刻,现在看星象、测时间,都方便多了。你看,只要从下面往仪器里看,上面铜管就会转动,七曜的运行规律,群星的距离远近,都能一目了然,从而推算出吉凶祸福,然后提前做好准备,趋吉避凶,这些全靠这浑仪来验证。
以前汉朝的洛下闳造了浑仪,推算出了《太初历》,还说:“五百年后必须重新制造。”到了唐朝的李淳风,果然应验了洛下闳的预言。贞观初年,李淳风又指出了前代浑仪的不足之处,于是让人用铜铸造了新的浑仪。贞观七年,唐太宗在宫里建了凝晖阁,让大臣们用浑仪观测天象。可这浑仪放在宫里,别人根本看不到,后来就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唐玄宗的时候,又让沙门一行和尚修订了《大衍历》,也是用浑仪来验证的。还有梁令瓒造了个浑仪的木质模型,一行和尚觉得它很精密,超过了前人的水平,于是又让人用铜铸造了一个。现在文德殿鼓楼下还留着一架老式的铜浑仪,做工太粗糙了,根本没法用。说白了,研究天文历法,没有浑仪根本没法验证真伪;搞天文计算的人,没有浑仪来验证,也搞不清楚计算的对错。有了浑仪,司天监就能更精确地推算历法,做到更细致入微。
这浑仪的构造有九个部分,具体情况都记载在《天文志》里。从那以后,显符就专门负责观测和研究浑仪,官职也一步步升迁,一直做到春官正,后来又当上了太子洗马。
大中祥符三年,皇上诏令显符推荐一些人,看看他儿子或者其他人能不能继承他的衣钵,掌握浑仪的技术。显符说他大儿子承矩,现在是监生,很擅长观测星象;二儿子承规,是保章正,对天文计算很在行;还有主簿杜贻范和保章正杨惟德,也都能够传承他的学问。皇上就让显符和杜贻范他们一起检验一下。后来显符又升任殿中丞,兼任翰林天文官。六年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皇上又下令让监丞丁文泰接替他的工作。
史序,字正伦,是长安人。他特别擅长推算历法,太平兴国年间,考上了天文机构的学习生。宋太宗皇帝亲自考问了他,觉得他很不错,就提拔他当了主簿。后来又慢慢升迁,做到监丞,还被赐予了红色的鱼服,调到翰林天文院工作。雍熙二年,朝廷举行考试,一共录取了二十六个人,史序考了第一名!皇上就让他负责天文仪器的制造和管理工作。
淳化三年,司天监的官员郑昭宴上奏说:“我推算金星和火星的运行轨道,应该会发生相撞。但是现在观察天象,火星渐渐往南走,金星渐渐往北走,好像互相躲避一样,并没有相撞。”史序也跟着说:“木星、火星、金星这三颗星,晚上刚出现的时候都在正南方,木星在东边,火星在中间,金星在最西边,然后它们慢慢地往北移动,金星跟火星之间大概隔了一尺左右的距离。这是因为咱们国家尊崇天道,是皇上圣明的德行感动了上天啊!”
后来,史序又升迁了好几次,当上了夏官正,还做过河西路和环庆路的随军转运使,以及太子洗马。他参与修订了《仪天历》,还曾经编写了一套十二卷的天文历书献给皇上。皇上因此将他升为殿中丞,赐给他金紫服饰,不久又让他代理天文监的监事。景德二年,他升任代理天文少监,到了大中祥符年间正式上任。三年后,史序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史序为人谨慎细心,勤奋尽职,在天文监工作了三十年,从没有犯过错,大家都对他赞誉有加。
周克明,字昭文。他曾祖父叫周德扶,做过唐朝的司农卿。他祖父周杰,在唐朝开成年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当了获嘉县尉,后来做到弘文馆校书郎。唐僖宗在蜀地的时候,也就是中和年间,周杰上书给皇帝,谈论治国安邦的大计,写了一万多字。 之后他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又连升三级,做到司农少卿。
周杰精通历法和天文计算,他发现当时流行的《大衍历》计算结果有误差,于是就改进完善了这种方法,写了二十四篇《极衍》来研究天地运行的规律。当时天下大乱,周杰用天文星象推算,认为岭南地区可以躲避战乱,就派弟弟周鼎去岭南做封州录事参军。后来,在唐朝天复年间,周杰也辞官带着家人搬到了岭南。南汉的刘龑(yǎn)早就听说过周杰的大名,经常请他预测天文现象和灾变。周杰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曾经想回到朝廷,但是又觉得用天文历法侍奉这个篡位的政权有辱斯文,所以就推辞生病不出仕。
刘龑即位后,硬是把他请出来,让他担任司天监的官员,并且问他南汉的国祚能延续多久。周杰用《周易》占卜,得到《比》卦和《复》卦,说:“这两个卦都有土的卦象,土的数是五,成数是十,二五相加,用年份来算,应该是五百五十年。”刘龑听了非常高兴,赏赐了很多东西。 可是,刘龑在梁贞明三年称帝,到宋朝开宝四年南汉灭亡,一共只存在了五十五年。周杰当初用成数来预测,其实是为了避祸而已。后来周杰在宋朝大有年间,升迁为太常少卿,去世时九十多岁。周杰的儿子周茂元也继承了他的学业,在南汉为官做到司天少监,后来归顺宋朝,被授予监丞的职位后去世,他就是周克明的父亲。
克明这个人啊,特别擅长算命看天象,什么历法、天文、五行、预言,还有各种占卜算卦的书,他都研究得特别透彻。开宝年间,他被任命为司天监六壬,后来又升迁,一直做到春官正。克明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特别喜欢收藏书。景德年间,他把自己写的文章十卷献给皇帝,皇帝召见他考试,还给他赐了进士出身。三年后,天上出现一颗大星星,在氐宿的西边,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星,有人说是灾星,预示着要打仗。克明当时出差到岭南,回来后赶紧向皇帝汇报说:“我查阅了《天文录》和《荆州占》,这颗星叫周伯,是黄色的,光芒闪耀,出现这颗星的国家都会兴盛,这是祥瑞之星啊!我在路上听说很多人为此感到困惑,建议皇上宣布庆祝,让天下人都安心。”皇帝很高兴,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克明被提升为太子洗马、殿中丞,还兼任翰林天文,又代理监事。后来修撰两朝国史的时候,天文历法方面的事务,都让克明参与。大中祥符九年,因为本监择日的事务处理不好,被降职为洗马。
天禧元年夏天,火星撞上了灵台星,克明跟家人说:“去年太白星撞了灵台星,掌管历法的官员都被降职了,上天示警,太可怕了!现在荧惑星又撞上了,我恐怕活不长了!”八月,克明得了背疽,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克明在司天监工作了很久,做事认真谨慎,每次向皇帝汇报,都依据经典,把话说得清清楚楚。他死后,皇帝很惋惜,还派内侍去通知他的女婿,龙图阁直学士冯元,让他操办丧事,并且赐予了很多钱财。
一开始,各个割据的政权都有自己的史书,就只有岭南没有。只有胡宾王和胡元兴两家做过一些记录,但都不完整。克明就四处访问老前辈,收集碑文和志书,辛辛苦苦地编写岭南史,写了十多卷,可惜还没写完就去世了。
刘翰是沧州临津人,他家几代人都行医。他一开始是护国军节度使的巡官。周显德年间,他进京献上了《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世宗皇帝很赏识他,让他当了翰林医官,把他的书交给史馆保存,还升他做了卫尉寺主簿。
话说咱们祖宗太祖皇帝北征的时候,就带着这位翰林医官同行。建隆年间,皇上给这位翰林医官升官了,封他做朝散大夫、鸿胪寺丞。那时候太祖皇帝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凡事都要求查证清楚,所以对那些搞技术的专家,要求特别高,必须得是真有本事才行。
乾德年间,皇上又下令让太常寺好好考核一下翰林院的医官们,看看他们医术到底怎么样。结果啊,这位翰林医官被评为最优秀,而那些医术不精的,一下子就被淘汰了二十六个!后来,皇上又下令让各州府寻找医术高超的人才,登记造册,还给他们发钱,管吃管住,让他们进京来。开宝五年,太宗皇帝还在藩邸的时候,得了一场病,就让这位翰林医官和马志一起给他看病。病好了之后,皇上重重地赏了他,升他做了尚药奉御,还赏赐了银器、钱财和马匹。
这位翰林医官还参与过一件大事儿,就是奉旨修订《唐本草》。他跟道士马志、还有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一起,对《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药方,《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药方,以及唐本草原来附录的一百一十四种药方,还有那些有名但没啥用的药方一百九十四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他们又新增加了133种药方。修订完成之后,皇上又让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昉、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祐、左司外郎知制诰扈蒙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才正式颁布。李昉他们还写了序言,原文是这么写的:
《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即辨,《本草》序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
他命令彻底检查以前的医书,编纂成最终版本。有些分类不合理,他就加以修改。比如“笔头灰”,其实是兔子的毛,以前放在草类里,现在移到兔头骨下面;“半天河”、“地浆”,都是水,以前也在草类里,现在移到土石类里;“败鼓皮”,移到兽类;“胡桐泪”,改到木类;“紫矿”,也是木头,从玉石类改过来了;“伏翼”(蝙蝠),其实是鸟类,从虫鱼类移过来了;“橘柚”,归到果实类;“食盐”,归到盐类;“生姜”、“干姜”,归为一类;还有像“鸡肠”、“蘩蒌”、“陆英”、“蒴藋”这些,因为种类相似,就放在一起了。他还参考了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等书籍,或者追溯到别的版本,或者参考医家的说法,进行比较研究,辨别真伪。比如“突屈白”,以前说是灰类,现在确定是木头根;“天麻根”,以前认为和赤箭类似,现在发现完全不同。去掉错误的,留下正确的,重新制定条目。其他修改的地方,太多了数不清。
然后他征集大家的意见,确定了印刷的版本。他用白字标注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黑字标注名医的记载,唐代的记载和当时的记载,都分别加了详细的注释,说明它们的解释、形状和性质。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辨正的,标注为“今注”;对原文意思进行解释的,标注为“今按”。这样一来,药物的意义和道理都解释清楚了。现在新旧药物合计九百八十三种,加上目录共二十一卷,广泛发行到全国各地,让大家学习使用。
后来他升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次升任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滑州有个叫刘遇的人生病了,皇帝下令他赶紧去诊治。他回来后说刘遇一定会好,结果刘遇很快就死了,他因此被降职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年,他被重新任命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再次担任医官使。他去世时,七十二岁。
王怀隐,宋州睢阳人。最初是道士,住在京城建隆观,医术高明。太宗当京城尹的时候,王怀隐用汤药侍奉他。太平兴国初年,他被朝廷允许还俗,被任命为尚药奉御,三次升迁,最后做到翰林医官使。三年后,吴越国派王子惟濬来朝,惟濬生病了,朝廷就让王怀隐给他看病。
话说唐太宗还在当藩王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研究医术,自己收藏了一千多张秘方,而且都试过,效果很好。后来当了皇帝,就下令让翰林医官院的各位都把家传的有效方子献上来,又收集了一万多张方子。然后呢,就让怀隐跟副使王祐、郑奇,还有医官陈昭遇一起,把这些方子整理分类。每一部都以隋朝太医令巢元方写的《病源候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才是各种药方,最后整理成了一百卷的书。太宗皇帝还亲自写了序言,给这本书取名叫《太平圣惠方》,并且下令刻印成书,分发到全国各地,每个州都安排了医博士来管理这本书。怀隐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陈昭遇是岭南人,医术特别高明,一开始只是个医官,后来当了温水主簿,之后又升官为光录寺丞,还被赐了金紫。赵自化是德州平原人,他父亲赵知嵓以前是景州刺史,后来全家都被契丹人俘虏了。他父亲赵知嵓侥幸逃了出来,回到南方,住在洛阳,学习经方和名贵药材的知识,还把这些知识教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赵自正和赵自化。周显德年间,他们父子一起来到京城,都因为精通医术而闻名。赵知嵓去世后,赵自正参加考试,考中了翰林医官。
有一次,秦国长公主生病了,有人推荐赵自化去给她看病。赵自化治好了公主的病,就被提升为医学,后来又升为尚药奉御。淳化五年,他被任命为医官副使。那时候,朝廷召来陈州的一个隐士万适,让他住在赵自化家里。后来万适被任命为慎县主簿,这万适平时身体强壮,没啥病。可是圣旨一下达,赵自化就发现他脸色不对劲,给他把脉后说:“你快死了!”没过几天,万适果然就去世了。
到了至道年间,有个平民百姓叫郑元辅,曾经住在赵自化姻亲吏部令史张崇敏家里。郑元辅经常向赵自化要东西,但是没得到什么,心里就记恨上了他。于是他就跑到朝廷去告状,说赵自化泄露宫廷秘密,还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太宗皇帝一开始非常震惊,就命令王继恩去御史府审问郑元辅,结果查出来郑元辅说的都是假的,于是就把郑元辅在闹市里斩首了。赵自化因为和不正派的人来往,被贬官为郢州团练副使。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咸平三年,他又升官为正使。
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雍王元份和晋国长公主一起上奏朝廷说:自化用药治病很有效果,请求皇上提升他的官职,让他去遥远的郡县做官。皇上觉得自化已经是太医署的最高领导了,不应该再为了升官而请求,于是就让枢密院的人去告诫自化。后来雍王去世了,因为治病没治好,自化被降职为副使。过了两年,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这一年的冬天,自化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留下遗表,把自撰的《四时养颐录》献给皇上,真宗皇帝改名为《调膳摄生图》,还亲自写了序言。
自化这个人挺喜欢写文章的,他被贬到郢州的时候,还写了五卷本的《汉沔诗集》,宋白和李若拙还为他写了序。他还曾经根据历史上那些凭借医术获得高官厚禄的人的事迹,写了三卷本的《名医显秩传》。
冯文智,并州人。他家世代行医。太平兴国年间,他来到京城自荐,被召来考试,补任医学官,然后加封乐源县主簿。端拱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少府监主簿,一年多后升任医官,又加封少府监丞。他还曾经被派到并州和代州的军队里去。淳化五年,府州的折御卿生病了,冯文智给他诊治,治好了病。折御卿上奏朝廷推荐了他,皇上赐给他红色的官服,又加封他为光禄寺丞。咸平三年,明德太后身体不舒服,冯文智侍奉太后看病,治好了病后,皇上加封他为尚药奉御,赐给他金紫色的官服。咸平六年,他担任翰林医官院的直长。皇上东巡的时候,他又升任医官副使。皇上祭祀汾阴的时候,他又加封检校主客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冯文智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从建隆年间开始,朝廷的近臣、皇亲国戚、以及各路大将要是生病了,皇上一定会派内侍带着御医去诊治,那些特别受皇上恩宠的大臣也是一样的。如果治好了病,有的会升官,有的会赏赐衣服。边疆地区的屯兵将领,大多都会带着医官和医学人员一起出行,三年换一批。皇上出兵打仗或者出使外国,贡院里住宿的人,都会有医官跟着。京城周围,都安排了翰林医官轮流值班,为将士们看病。夏天的时候,就让医官熬制药剂,和内侍一起分送到城门和寺庙,免费发给军民。皇上每次方便的时候就骑马阅兵,如果有人受伤了,就立刻让医官进行治疗。
宋朝咸平年间,有个士兵被流矢射中,箭从脸颊穿过耳朵,好多医生都没办法把箭取出来。有个叫阎文显的军医,给他敷上药,过了一夜,箭就自己出来了。皇上很高兴他的医术高明,赏了他一件红袍子。
还有个叫刘赟的医生,医术也特别好。韩晸将军,曾经跟着太祖皇帝打晋阳,结果被弩箭射中了左大腿,箭头卡在里面三十多年都没取出来。景德年间,皇上派刘赟去看他。刘赟给他敷上药,箭头就取出来了,韩将军又能像以前一样走路了。韩将军特别感谢刘赟,特意去见皇上,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还说愿意为国家赴汤蹈火,并且极力夸赞刘赟的医术高超。皇上就赏了刘赟很多白银,还提升了他的官职。
沙门洪蕴,原姓蓝,是湖南长沙人。他母亲年轻时没有孩子,就一直念佛经,后来怀孕生下了他。洪蕴十三岁的时候,去长沙开福寺拜沙门智巴为师,出家当了和尚,还学习医术。后来他去了京城,因为医术高明而出了名。太祖皇帝召见了他,赏了他一件紫色的僧袍,还封他为“广利大师”。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征集医方,洪蕴就献上了几十个古方。真宗皇帝还在蜀地当藩王的时候,洪蕴就曾经拿着药方去拜见他。咸平年间,洪蕴被任命为右街首座,后来又升迁为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其擅长望闻问切,他每年都能提前预知人们的生死,预测都很准。他的汤药调配得非常精细,达官贵人们有病,很多都请他去诊治。景德元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
还有一个庐山和尚叫法坚,医术也很厉害,他在京城待了很久,也得到过皇帝赏赐的紫袍,被封为“广济大师”,后来又回到了庐山。景德二年,雍王元份生病很久了,皇上就召法坚进京给他治病。可是法坚到京城的时候,雍王已经去世了。法坚悲伤地回到了庐山,不久后也去世了。
苏澄隐,字栖真,是河北真定人。他是个道士,住在龙兴观,练就了一身养生本领,八十多岁了还跟年轻人似的,一点也不显老。后来后唐明宗皇帝下诏书召见他,还让宰相冯道给他写信传达圣旨。从清泰年间到天福年间,皇帝几次派人请他,他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到了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契丹首领想自立为皇帝,想找一些有名的僧人和道士封官赐爵,只有苏澄隐没接受。当时像冯道、李崧、和凝这些朝廷的大臣都在镇阳,每天都去他家里和他聊天吃饭,还各自写诗送给他。周朝广顺年间和显德年间,朝廷还派人去慰问他。
唐太祖打下太原后,在镇阳驻扎军队,召见苏澄隐到行宫。皇帝让内侍领着他上殿,对他说:“我在京城建了个建隆观,想找个有道行的道士住进去,您几次推辞我的召见,是不是想留在家乡啊?”苏澄隐回答说:“东京是皇帝的都城,人多事杂,繁华热闹,可不是隐居修道的人能待的地方啊!”皇帝明白了他的意思,也没勉强他,赏赐给他一百斤茶叶、两百匹绢。皇帝还亲自去龙兴观看他,问他:“您都八十多岁了,怎么气色还这么好,是有什么养生秘诀吗?”苏澄隐就告诉他:“我养生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地思考,修炼气息而已,皇帝养生和我们不一样。老子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不作为,不贪图享受,心神宁静,与天地和谐相处,古代的黄帝、尧帝都能长寿,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个道理。”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又赏赐给他一件紫色的道袍、五百两银子和五百匹布。苏澄隐一百岁的时候去世了。
丁少微,是安徽亳州真源人。他也是个道士,吃素念经,非常虔诚地遵守道教的仪式规程。他曾经隐居在华山潼谷,和陈抟住得很近,名气和陈抟差不多。丁少微志向高洁,陈抟喜欢喝酒,性格随性,两个人虽然道行差不多,但因为性格不合,很少来往。丁少微擅长练气功,经常吃药,活了一百多岁,身体健康,没生过什么病。一开始,他在山上选了个地方住下,建了祭坛和净室,每天晚上都祭拜神灵,五六十年的时间从未间断过。太平兴国三年,朝廷召他进京,他献上了金丹、巨胜、南芝、玄芝等珍贵的药材。他在京城待了几个月,就被送回山上了。太平兴国七年冬天,他去世了。
赵自然,老家在太平州繁昌县,住荻港边上,靠卖茶叶为生,原名叫王九。他十三岁那年,生了场大病,他爹抱着他去了青华观,许愿让他当道士。后来他做了个梦,梦到一个身材高大、戴着纶巾穿着白色长袍、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带着他爬上高山,说:“你很有道气,我教你辟谷的方法。”然后就拿出一根青柏树枝让他吃,梦里他就吃了。醒来后,他就真的不吃五谷杂粮了,感觉神清气爽,一闻到做饭的烟火气就吐,只吃水果喝清水。一年多后,他又梦到那个老人教他几百个篆书字,醒来后都能记得。他写出来给别人看,都没人认识。有人说:“这可不是篆书,是道家的符箓。”他还写过一首《元道歌》,里面讲的是修炼的要诀。
知州王洞把这事儿上报了,宋太宗皇帝把他召进宫,亲自问他,还赐给他道士的衣服,改名自然,赏了他三十万钱。一个月后让他回去了,住在青华观。后来他生病了,又开始吃东西了。大中祥符二年,皇帝下诏说:“听说自然道长在修养方面颇有心得。”就派转运使杨覃去调查他的情况,还派内侍武永全把他召进宫,皇上多次和他谈话,赐给他紫衣,并且把青华观改名叫延禧观。赵自然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请求回去侍奉母亲,皇上准了。
大中祥符年间,还有一个叫郑荣的人,本来是禁军,在壁州戍守完回来,晚上遇到神仙,神仙说:“你很有道气,别吃熟食了。”然后教给他医术救人。七年后,皇帝赐他名号叫自清,让他做了道士,住在上清宫。他传下来的药方能治好大风病,很多人求他治病。他都是用针刺病人手臂放血,再把血和在饼子里给病人吃。
话说,在秦州,有个老百姓家的孩子,叫赵抱一,平时在田里放羊。有一天晚上,有人敲他家的门,叫他出去。那人拿着一根拐杖,边走边用拐杖指引方向,拐杖顶端冒着像烟一样的雾气,闻起来还挺香的。没一会儿,他们就到了山崖的顶峰,只见那里有几个人正在喝酒聚会,还有音乐演奏,跟人间一模一样。赵抱一当时吓坏了,完全搞不懂是怎么回事。
正巧,巡检司的人马路过山崖下面,听到这音乐声,以为是强盗在庆祝,就召集村民,带着梯子爬上山崖。结果到了山顶,什么也没看到,只有赵抱一一个人在那儿。大家把他拉下来,他就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奇怪的是,虽然经历了一整夜,他却感觉就像过了很短的时间一样。从那以后,他就不爱吃熟食了,凡是经过火烧烤煮的东西,他一口都不碰。他只吃一些甘菊、柏叶、野果和喝井水,偶尔也喝点酒,看起来跟个婴儿似的,皮肤白嫩。他以前不识字,不会写文章,可现在却能即兴创作诗词歌赋,写得还挺不错的,很有道家高人的风范。
于是,他就不再务农了,整天在野外游荡,风餐露宿。大中祥符四年,他来到京城,那时候他还很年轻,皇上给他赐了名字,并且让他做了道士。从那以后,他隔几年就会来京城一趟,皇上经常让他住在太一宫,他跟别人聊天,大多都是些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