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字伯纪,是邵武人,他家祖上是从无锡搬过去的。他爸爸李夔,最后做到龙图阁待制这个官职。李纲在政和二年考中了进士,一步步升官,做到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就被调到比部做员外郎,后来又升任起居郎。
宣和元年,京城发大水,李纲上书说阴气太盛,朝廷应该警惕盗贼和外敌入侵。朝廷讨厌他的话,把他贬到南剑州沙县去管税务。
宣和七年,李纲当上了太常少卿。当时金兵撕毁盟约,边境战报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朝廷在商量躲避敌人的办法,同时诏令各地勤王,还让太子当开封的最高长官,并让侍从官员们各抒己见。李纲上奏了五个抗击金兵的策略,还跟自己要好的给事中吴敏说:“让太子当开封最高长官,是不是想让他留守京城啊?敌人这么厉害,光给个头衔可不行,不足以号召天下英雄豪杰。太子一向恭俭,让他留守社稷是合适的。你负责给皇上出主意,为什么不直接跟皇上说清楚呢?”吴敏问:“让他监国行不行?”李纲说:“唐肃宗在灵武的时候,不称帝就无法恢复国家,而称帝的主意也不是唐玄宗先提出来的,后世都很惋惜这件事。皇上英明仁慈,如果你能把我的话跟皇上说,说不定金兵会后悔入侵,国家能安定下来,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第二天,吴敏去面见皇上,把李纲的意见详细地说了,还说自己跟李纲的想法一样。皇上就下令召见李纲商议此事。李纲割破手臂,用血写了一道奏章,上面写着:“太子监国,这是正常的礼仪。现在强敌入侵,国家安危就在一瞬间,还讲究这些礼仪吗?名分不正却掌握大权,怎么号召天下人,取得最终的胜利呢?如果给太子一个合适的称号,让他代表皇上守护社稷,就能稳定军心,让将士们誓死抵抗敌人,这样国家就能保住。”奏章呈上去后,禅让的决定就做出来了。
宋钦宗刚当上皇帝,李纲就上书给他,说:“现在咱们国家实力弱,正道衰微,法律制度和纲纪,完全乱套了。陛下您刚上任,应该顺应天意,满足民心。先解决外患,让国家强盛起来;再铲除内奸,让正道兴盛,这样才能对得起先帝(宋徽宗)的托付。” 钦宗把李纲召到延和殿,还热情地跟他说:“我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看过你写的关于水灾的奏章,现在我还记得呢!”
后来,李邺去金国谈判,想割地求和。李纲坚决反对,上奏说:“祖宗留下的疆土,应该拼死守护,寸土都不能让给别人!”钦宗很欣赏李纲的忠义,就提拔他做了兵部侍郎。
靖康元年,吴敏被任命为行营副使,李纲当了他的参谋。金军将领斡离不带兵渡过黄河,宋徽宗吓得往东边逃跑了。朝廷大臣们商量着让钦宗也暂时躲躲,避开金军的锋芒。李纲立马反对说:“先帝把国家社稷都托付给陛下您,您就这么扔下不管,合适吗?” 钦宗当时没说话。 宰相白时中说京城守不住了,李纲反驳道:“全国的城池,哪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况且,祖庙、社稷、百官和百姓都在这里,咱们要离开这里,还能去哪里呢?” 钦宗看着那些大臣问:“那怎么办?” 李纲建议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整顿军队,团结百姓,大家一起死守,等待勤王之师的到来!” 钦宗问谁可以带兵,李纲说:“朝廷给大臣们高官厚禄,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出力吗?白时中、李邦彦他们虽然可能不懂军事,但凭着他们的官职,也能安抚将士,抵挡敌人的进攻,这是他们的职责啊!” 白时中一听就生气了,说:“李纲,你难道不会带兵打仗吗?” 李纲说:“陛下您要是信任我,给我机会带兵,我愿意用死来报效国家!” 于是,李纲被任命为尚书右丞。
高层官员们还在坚持要避敌逃跑的方案。皇上下了命令,让张纲留守东京。张纲极力劝谏皇上,说明不应该离开的理由,还说:“唐玄宗听说潼关失守,立刻逃往蜀地,结果宗庙朝廷都被敌人毁了,范祖禹认为他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坚守等待援军。现在各地军队很快就要集结了,陛下怎么可以轻率地逃跑,重蹈唐玄宗的覆辙呢?”皇上听了,心里有点明白了。
这时,内侍来报告说皇后已经出发了,皇上脸色大变,匆忙地下了龙榻说:“朕不能留下了!”张纲哭着跪下,请求皇上以死相劝。皇上看着张纲说:“朕现在为了你留下。治理军队、抵御敌人的事,就全权委托给你了,不要出任何差错。”张纲惶恐不安地领命。没过多久,皇上又决定南逃,张纲赶紧上朝,结果看到禁卫军已经穿戴好盔甲,皇上的车驾也已经准备好了。张纲赶紧喊住禁卫军:“你们愿意保卫社稷,还是愿意跟着皇上逃跑?”大家都说:“愿意死守!”张纲进宫面见皇上说:“陛下已经答应臣留下来,为什么又要出发呢?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京城,他们愿意誓死保卫京城,万一中途军队溃散逃回,陛下拿什么来保护自己?敌兵已经逼近,知道皇上的车驾还没走远,会用快马追赶,拿什么来抵挡他们呢?”皇上被张纲的话感动了,于是下令停止南逃。张纲传达皇上的旨意给左右侍卫说:“谁再敢提逃跑的事,就杀头!”禁卫军都跪下高呼万岁,六军将士听到后,没有一个不感动得哭泣流涕的。
命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拥有便宜行事权。他迅速筹备军需物资,没几天就准备妥当了。敌军攻城,命纲亲自督战,还招募勇士从城上滑索而下,斩杀了十多个敌军首领,杀敌数千人。金兵见我军有备,又听说皇帝已经禅位了,就撤退了。金兵请求派大臣到军中议和,命纲请求前往。皇帝派了李棁去,命纲说:“国家的安危就看这一回了,我担心李棁胆小怕事,会坏大事。”皇帝没听他的,还是派了李棁去。金兵狮子大开口,要数千万的金币,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要求以亲王和宰相为人质。李棁把金兵的要求带回来,一句话也没反驳。命纲说:“他们要的金币,就算倾尽全国也未必够,何况只是都城?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割让了我们拿什么立国?至于送人质,宰相去可以,亲王绝对不能去。如果派个能言善辩的人去和他们谈谈,看看哪些条件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在金营里住上几天,等我们的援军都集结完毕,他们孤军深入,就算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也会赶紧撤兵。这时候再和他们签订盟约,他们就不敢轻视我们中国了,和平才能持久。”但是朝廷大臣们意见不一致,命纲也说服不了他们,就请求离开。皇帝安慰他说:“你继续负责军事,这件事慢慢再商量。”命纲退下后,和约已经签了,金兵提出的所有要求都答应了,还把皇弟康王和少宰张邦昌送去做人质。
朝廷每天都送去大量的金币,但是金兵却贪得无厌,每天都在烧杀抢掠。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到达,种师道、姚平仲也率领泾原、秦凤的军队赶到了。命纲上奏说:“金兵贪婪成性,凶残暴虐,已经到了非用兵不可的地步了。而且敌军号称六万人,而我们勤王的军队已经集结在城下二十多万了;他们孤军深入敌境,就像老虎豹子自己跳进了陷阱,我们应该用计谋来对付他们,没必要和他们硬碰硬。我们应该扼守黄河渡口,切断他们的粮道,分兵收复畿北各州县,然后用重兵包围敌营,坚守不出,就像周亚夫当年那样困住七国联军一样。等他们粮尽兵疲的时候,再发一道檄文,收回誓约,收复三镇,放他们北归,然后在他们渡河的时候半渡而击之;这绝对是必胜的计策!”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约定日期起兵。
姚平仲这个人啊,虽然很勇敢,但是脑子不太好使,总是急着立功。他自作主张,带了一万步兵骑兵,半夜就跑去偷袭敌营,想活捉敌将干离,顺便把康王也救回来。结果呢,半夜里,皇帝派人通知李纲说:“姚平仲已经行动了,你赶紧去支援他!”李纲一大早就带兵出城,在幕天坡跟金兵打了一仗,用神臂弓把金兵射退了。可姚平仲那边偷袭失败了,害怕被杀头,直接逃跑了。
金国的使者来了,宰相李邦彦跟他们说:“用兵打仗是李纲和姚平仲的主意,不是朝廷的意思。”说完就把李纲给罢免了,换蔡懋当了。这可把太学生陈东他们气坏了,他们跑到皇宫门口上书,说李纲是冤枉的。结果,好多老百姓,自发聚集起来,几十万人呐,喊声震天响,都气得不行,还打死了几个内侍。皇上没办法,赶紧把李纲叫回来,李纲哭着请求皇上处死自己。皇上也哭了,让李纲继续当尚书右丞,还让他负责京城四面的防御。
一开始,金兵攻城的时候,蔡懋不让随便放箭射石,士兵们憋了一肚子火。李纲重新上任后,下令杀敌有功的重重有赏,大家都兴奋极了,士气高涨。金兵一看情况不对,慢慢地就退兵了,还答应把割让的三镇和亲王当人质送回来,这才撤兵。后来,李纲被任命为枢密院事。李纲建议效仿澶渊之盟,派兵护送金兵,同时警告将领们,可以打就打。于是,就派了十万大军分路追击。之前,金军主帅粘罕围攻太原,守将折可求、刘光世都打败了;平阳府的义兵还叛变了,带金兵进了南北关,攻下了隆德府,这时候又攻打高平。
宰相责怪李纲把城里的兵都派出去追击敌人,担心仓促应战会措手不及,赶紧下令召回各路将领。可将领们已经追到刑州、赵州一带了,突然接到撤退命令,个个都气得直跺脚。李纲好不容易争取到机会,再次派兵追击,但将士们士气已经垮了。
皇上决定把太上皇接回京城。一开始,徽宗皇帝南下避难,童贯、高俅他们带着军队护送着。 刚走没多久,就听说京城被围了,于是就下令停止东南地区的邮递和勤王部队的进发。路上到处都在议论纷纷,说童贯他们要造反。陈东上书,请求皇上诛杀蔡京、蔡攸、童贯、朱勔、高俅、卢宗原这些人。
有人提议派聂山去当发运使,想办法除掉他们。 但是宰相张邦昌却说:“如果聂山真的成功了,把太上皇吓坏了,那皇上您可就麻烦大了。万一聂山失败了,那蔡京他们几个,挟持着太上皇在东南地区,再要挟求取剑南一带的土地,那您到时候怎么办? 与其这样,不如取消聂山的行动,直接向太上皇请求罢免这几个人,这样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不用费那么大劲。”皇上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宋徽宗在南都,写信问李纲改革政事的原因,并且召见李纲和吴敏。有人担心太上皇会有不测之举,李纲请求前往,说:“这没什么,只是想了解朝廷的情况而已。”
李纲到了南都,详细地向徽宗解释了皇帝孝顺思念徽宗,想用全国资源供养徽宗的心意,请求徽宗早日返回京师。徽宗感动得流下了几行泪,问:“你之前为什么离开?”李纲回答说:“我之前担任左史官,因为直言不讳地论述水灾,蒙受皇恩,免于死罪。但是我当时所说,认为天地变化,各有其对应的征兆,正是今天金兵围攻的预兆。灾异变故,就像人的身体一样,疾病在五脏,就会表现在气色上,显现在脉搏上,好医生能够知道。所以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修整自身,就能治理国家,保境安民,没有危乱的忧虑。”徽宗称赞李纲说得很好。
徽宗又询问了最近都城被围攻的防御情况,两人谈话越来越投机。徽宗谈到了行宫的传递信件等事情,说:“当时担心金人知道行宫的位置,没有别的意思。”李纲奏道:“在危急关头,两宫隔绝,朝廷辅佐行宫,怎么可能没有一些不得已的做法呢?关键在于圣上明察秋毫。”并且说:“皇帝仁孝,唯恐有一点不合太上皇的心意,每次收到太上皇的质问诏书,就忧虑不安,吃不下饭。我私下里打个比方,家长外出,强盗来了,负责家务的子弟,不得不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家长应该看到他们能保全家业的大计而安慰他们,如果因为细枝末节而责罚他们,那么做儿子的,还有什么办法呢?皇帝刚即位的时候,陛下巡幸,恰逢大敌入侵,为了社稷,很多事情不得不略作改变。陛下回銮,我认为应该好好安慰太上皇的心,不必追究细枝末节。”
徽宗有所感悟,拿出玉带、金鱼、象简赐给李纲,说:“行宫的人都高兴你来了,这是朕的心意,你可以收下。”又说:“你辅助皇帝、保卫社稷有大功,如果你能调和父子之间的关系,消除隔阂,一定会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李纲感动得哭着再拜谢恩。
好家伙,李纲回来了,他把太上皇的意思都说了。那些宰相们赶紧出来迎接,按照迎接太上皇的礼仪来办。耿南仲这老小子还琢磨着要把太上皇身边的人给支开,等皇上车驾再进宫。李纲立马就说了:“这么做,那就是给皇上示弱,让人怀疑啊!这天下大事,说白了就是诚信和怀疑,光明和黑暗的较量。要是从诚信光明出发,就能做到尧舜那样的圣明;要是从怀疑黑暗出发,那麻烦可就大了,说不完!耿南仲不用尧舜的治国之道来辅佐皇上,反而搞得这么阴暗多疑!”耿南仲一听,脸都气绿了,说:“我刚才还看见左司谏陈公辅呢,他正为李纲拉拢百姓,让大家在宫门口跪求皇上呢,请求皇上让御史来审问他!”皇上当时就愣住了。李纲说:“我跟耿南仲讨论的是国家大事,他却扯到这事儿上,我还能说什么呢?干脆把陈公辅的事交给官府处理,我自己请罪辞职吧!”李纲连上十多道奏章,皇上都不准。
太上皇回宫了,李纲在国门迎接,毕恭毕敬地行大礼。第二天,李纲去龙德宫上朝,然后又退朝,再次上奏章请求辞职。皇上发了手谕,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前几天敌人就在郊外,百姓们都跪在宫门口,一下子涌来了几十万人,那都是一片忠心,愤恨之情爆发,大家说的都一样,这可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啊!那些不满意的人造谣生事,让你心里不安,朕很理解你,不用放在心上。现在敌人刚退,正需要你帮忙处理这些棘手的事,你应该努力为朕留下。”李纲没办法,只好继续任职。皇上还专门列举了八条关于边防和御敌的措施。
北方的战事结束了,皇上回到宫里,大家都轻松下来,没人再管边疆的事儿了。只有蔡京觉得这事儿得操心,就和枢密院同知许翰商量着怎么调拨秋天的军队。吴敏建议设立一个专门审查法令的机构,整顿一下那些坏毛病,皇上就让蔡京当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南仲却极力反对。蔡京上奏说:“边疆的危险还很大,调兵遣将的钱粮又不够,应该稍微控制一下那些不必要的开支,好充实国库。比如那些节度使、远郡刺史的职位,本来是给有功的臣子准备的,现在却都给了皇亲国戚;还有那些低级官员,以前只能做到正郎,到了崇宁、大观年间才能升到中奉大夫,现在应该恢复以前的制度。”
执政大臣们把蔡京的奏章张贴在大街上,因为蔡京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们想借此机会把他排挤出去。正好守御司奏请补两个副尉的空缺,皇上的批示上写着“大臣专权,日渐不可放任”这样的话。蔡京又上奏说:“我之前得到圣上的旨意,可以便宜行事,这两个人确实有功劳,所以才奏请补官,这是遵照皇上的旨意,并非专权。”
那时候太原城还没解围,种师中战死了,种师道也因为生病回去了。南仲说:“要想支援太原,非蔡京不可。”皇上就派蔡京去河东、北做宣抚使。蔡京说:“我就是一个读书人,根本不懂军事。在太原城里,我也是不得已才帮皇上处理一些军事事务,现在让我当大帅,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请求辞官,皇上不准。蔡京就装病,请求退休,连续十几次上奏章,皇上都不答应。御史台和谏官都说蔡京不能离开朝廷,皇上说他们是被大臣们收买了,才这样说的。
有人劝蔡京说:“你知道皇上为什么要派你去吗?这根本不是为了边疆的事,而是想借此机会把你赶走,这样京城里的人就都没话说了。你要是坚持卧病不起,那些诽谤你的人就会更加嚣张,皇上也会越来越生气,后果不堪设想,你怎么办?”许翰给他写信,只写了“杜邮”两个字。蔡京非常害怕,接受了这个命令。皇上还亲笔写了《裴度传》送给他。蔡京说:“吴元济凭借环蔡那一小块地方就敢对抗唐朝,跟金人的强大相比,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而我远远不如裴度万一。但是,外敌入侵是可以消灭的,朝中的小人却很难清除。只要朝廷清明,君子之道兴盛,那么抵御外敌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于是蔡京又写了一篇奏章,引用裴度论元稹、魏洪的奏疏要点,呈给皇上,皇上非常高兴地批复了他。
宣抚司的兵只有12000人,各种事情还没准备齐全,郭逵就请求延长时间。皇上批复说这是拖延,拒绝执行命令。郭逵就上书解释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出发,并且说:“皇上以前说我专权,现在又说我抗命,您正派大帅去解除重围,却让一个被说成专权抗命的人去,是不是不太合适啊?我想请求退休,辞去这个要职。”皇上好几次催促他,说:“你替朕巡边,办完事就可以回朝了。”郭逵说:“我这次出去,就没打算回来。以前范仲淹以参政的身份去抚慰西边,路过郑州,见了吕夷简。吕夷简说:‘参政哪里还能回来!’后来果然如此。我现在因为正直耿介不被朝廷容纳,如果这次出征后战死沙场,那正是我所希望的。万一朝廷的决定不坚定,我会请求离开,皇上您应该体谅我的忠心,维护君臣之间的道义。”皇上被他的话感动了。郭逵告辞的时候,还指出了唐恪、聂山这两个奸臣,说他们被重用,将来一定会误国。
到了河阳,郭逵遥拜历代帝王陵墓,再次上奏说:“我率领大军从巩州、洛阳出发,遥拜皇陵,不禁潸然泪下。恭敬地追念祖宗们创业守成,延续了二百年,才有了您的今天。现在正值国家艰难的时刻,强敌入侵,国家实力衰弱,这正是您应该痛定思痛,努力治理国家的时候。希望您认真研究祖宗的治国方法,一条一条地实行。提拔正直的人,罢免奸邪的人,巩固国家的根本,谋求国家的复兴,以此来慰藉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也让亿万百姓有所依靠,天下百姓都会因此而幸甚!”
话说,耿京在怀州那边,上奏章给皇上说:“太原城还在被金兵围着,河东地区形势也极其危险,眼瞅着秋天到了,马儿也膘肥体壮,敌人肯定要大举进攻,咱们大宋江山社稷的安危,还真不好说。就算咱们的防秋军队足够强大,也保不齐会有金兵渡过黄河的危险。何况我刚出使回来,朝廷就全改了之前的命令,之前好不容易凑齐的军队,全都被解散了。现在河北、河东天天告急,朝廷却连一个人一匹马都没派过去支援,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军队又全散了,我实在担当不起这个责任啊!再说,当初是按照军令让各地起兵的,现在却用一张纸就把他们给撤了,我担心以后再有号召,也没人响应了。” 奏章递上去了,皇上没理他。皇上只催着赶紧解太原之围,那些将领们也都只听皇上的,事情都直接向皇上汇报,宣抚司虽然有名义上的节制权,实际上没啥用。耿京又上奏章,极力劝谏皇上,说这种权力不集中的坏处。
当时朝廷正在跟金人议和,皇上命令耿京不要轻举妄动。没过多久,徐处仁、吴敏被罢相,唐恪当了宰相;许翰被免了同知枢密院的职务,聂山、陈过庭、李回等人接替了他的位置,吴敏还被贬到涪州去了。耿京听说这事儿,叹了口气说:“这事情没法做了!”然后就上奏章请求辞职。皇上就派种师道兼任同知枢密院事和宣抚司事,同时召耿京进京。后来又任命耿京为观文殿学士、扬州知州,耿京又上奏章推辞了。没过多久,因为耿京一直主张打仗,结果打了败仗,还浪费了钱财,他被罢官,降职到亳州明道宫当提举,又授予保静军节度副使的虚职,被安置到建昌军;后来又被贬到宁江。
金兵又打来了,皇上这才意识到议和的错误,又任命耿京为资政殿大学士,兼任开封府尹。耿京走到长沙的时候,接到命令,立刻率领湖南的勤王军队前去救援,结果还没到开封,都城就被金兵攻破了。之前,康王到了北方军队那里,金人很忌惮他,想让肃王代替他。这时候,康王设立了大元帅府,又恢复了耿京原来的官职,还给他写信说:“现在老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没有非常杰出的人才,怎么能成就大事业呢?阁下学识渊博,忠心耿耿,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来回应天下百姓的期望啊!”
皇上高宗登基后,立马任命张邦昌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让他赶紧进京赴任。 这时,御史中丞颜岐上奏章说:“金人挺喜欢张邦昌,虽然他已经官拜三公、郡王了,但应该再给他加个同平章事,提高他的待遇;金人可讨厌李纲了,虽然已经任命他为宰相,但最好在他还没到京城之前就撤了他的职。” 他连着上了五道奏章,皇上说:“就说朕即位这事儿,恐怕金人也不喜欢吧!”颜岐被怼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 不过,颜岐还是偷偷派人把他的奏章给李纲送去,想以此阻止李纲来京。
皇上听说李纲快到了,就派官员去迎接,还设宴款待,并让他直接进内殿觐见。李纲见到皇上,激动得泪流满面,皇上也深受感动。李纲于是上奏说:“金人太无耻了,只会用阴谋诡计取胜,我们国家的人都没看明白,全都被他们算计了。还好天命还没变,陛下您亲征在外,深受天下百姓的爱戴,现在您要内修政务,外御强敌,迎回二圣,安抚天下百姓,这责任全在陛下和宰相身上。我自认为能力不足,担当不起陛下的重托,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再说,我在路上,颜岐还偷偷给我送来奏章,说金人讨厌我,我不应该当宰相。如果说我愚笨,只知道有赵宋王朝,不知道有金国,所以金人才讨厌我,这还说得过去。但说我能力不足以当宰相可以,说因为金人讨厌我所以我不应该当宰相,这就说不过去了。” 李纲极力推辞。皇上没办法,就让范宗尹去舒州当知州。颜岐也被免职了。李纲还是坚决推辞,皇上说:“朕早就知道你忠义、有智慧、有谋略,想要让敌国害怕臣服,四方安定,非你不可,你千万别推辞了!”李纲叩头哭谢,说:
臣愚笨无能,承蒙陛下看重,但如今国家危在旦夕,要图谋中兴大业,责任在陛下,不在臣。臣毫无背景,陛下却首先赏识提拔我,把宰相的重任交给我,我区区何德何能,能担负起这重任?可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孤立无援,希望陛下能吸取管仲辅佐齐桓公差点失败的教训,注意身边君子小人的区别,让我能尽心尽力,死而无憾。当年唐玄宗想让姚崇当宰相,姚崇就列举了十件事来陈述,都指出了当时的一些弊端。现在我也想向陛下陈述十件事,陛下觉得哪些可行,就下令施行,我才能敢于接受任命。
首先,咱们得好好讨论一下国家大事。以前咱们国家治理边疆,得先能守住,才能打仗,能打仗才能谈和平。可是靖康年间,这两点都做得很糟糕。现在想打仗,实力不够;想和平,人家也不答应。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把内政整顿好,把防守工作做好,等咱们的政务清明了,士气高涨了,再考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接下来,得说说巡幸的事儿。皇帝总得去一趟京城,祭拜祖庙,安抚一下百姓的心。要是京城现在还不能住人,那就得考虑巡幸到其他地方。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长安最好,襄阳次之,建康再次之,都得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准备。
然后是赦免令的事。祖宗皇帝登基时的赦免令,都有固定的格式。前几天颁布的赦令,居然效仿张邦昌那个伪朝的赦令,比如赦免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还把被罢免的官员都恢复官职,这太滥了,根本行不通!得全部改过来,按照祖宗的规矩来。
再就是张邦昌这小子,身为朝廷大臣,关键时刻竟然没有死节,反而依附金人,改朝换代,这简直是罪大恶极!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还有那些接受伪朝官职的人,国家遭遇大难,竟然没有几个忠义之士,屈膝投降金人的数不胜数。以前肃宗平定叛乱的时候,对那些依附叛贼的人分六等处罚,咱们也应该效仿一下,这样才能振奋士气。
接下来是关于战争的讨论。咱们的军队管理荒废已久,士气低落,必须重新整顿军纪,奖赏分明,才能鼓舞士气。
然后是防守问题。敌人狡猾多变,肯定还会再来,咱们必须在黄河、长江、淮河沿岸做好防御部署,扼住他们的咽喉要道。
另外,咱们的政务现在问题很大,政令不统一,纪律混乱,必须把权力集中到中书省,这样朝廷才能有权威。
靖康年间,官员升迁太快,也没做出什么实际贡献,所以以后得谨慎选择官员,并且让他们长期在位,这样才能让他们尽心尽力。
最后,皇上刚刚受命于天,更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勤俭节约,以回应天下百姓的期望,才能成就中兴大业。
第二天,班纲在朝堂上汇报了这些意见,只有“张邦昌僭逆”和“接受伪命”这两件事暂时没有公开。班纲说:……
第一段:
这两件事是今天政治和刑法上最重要的事。邦昌在当朝皇帝在位的时候就当了十年官,渊圣皇帝即位后,首先提拔他当宰相。当时国家正遭遇祸乱,金人想要篡夺宋朝的江山,如果邦昌能以死保节,宣扬天下拥戴宋朝的正义,或许能感动金人,让他们放弃侵略,保全赵氏江山。但是邦昌却自以为算计得当,堂而皇之地称帝,住在皇宫里,还擅自发布伪诏,阻止各地勤王军队。等到发现天下人都反对自己,没办法了才请求元祐太后垂帘听政,然后商量着迎接金人。邦昌的僭越行为就是这样,但是大家意见不一,我想把事情详细说说,然后用《春秋》的标准来判断。
第二段:
京城的人感激邦昌,说因为邦昌称帝,他们才得以活命,而且免除了沉重的金银赋税。元帅府原谅邦昌,说邦昌没有等到征讨就派使者来迎接。但是,天下很多人痛恨邦昌,说他称帝篡位,迎接金人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京城的人感激他,元帅府原谅他,这是私人的看法;天下人痛恨他,这是公正的看法。《春秋》的记载是,臣子不能擅自领兵,擅自领兵就必须杀头;赵盾没有讨伐叛贼,史书上就记载他弑君。现在邦昌已经称帝,敌人退兵他就阻止勤王军队,这不仅仅是擅自领兵和不讨伐叛贼的问题了。
第三段:
刘盆子是汉朝宗室,被赤眉军立为皇帝,后来率领十万大军投降光武帝,光武帝只是没杀他。邦昌身为臣子却取代了皇帝,罪过比刘盆子还大,他不得已才投降,朝廷不仅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反而还尊崇他,这是什么道理?陛下想要建立中兴的大业,却尊崇篡位的臣子,以此来示天下,谁还会效忠朝廷?他又假传圣旨,对那些臣僚的一切行为都不追究,这又怎么能够激励天下士大夫的节操呢?
当时朝廷里头对张邦昌的处理意见不统一,皇上就把黄潜善他们叫来商量。黄潜善特别支持张邦昌,皇上就看着吕好问说:“你之前在城里围困的时候,也了解这事儿,你觉得咋办?”吕好问呢,就跟着黄潜善,两边都不得罪,说:“张邦昌篡夺帝位,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儿,现在他已经投降了,就看皇上您怎么处理了。”李纲就急了,说:“张邦昌这可是造反啊,怎么能让他留在朝廷里,让大伙儿指着鼻子说‘这也是个皇帝’呢!”说着就哭着跪下说:“我不能跟张邦昌一起当官,我得用朝笏打他!皇上您要是真想用张邦昌,那就把我免职吧!”皇上被李纲这番话感动了。张伯彦也说:“李纲这气节,我们这些人都比不上。”于是皇上就下令把张邦昌贬到潭州去,吴幵、莫俦这些人也都根据情况被贬官。
李纲接着又说:“现在这些士大夫啊,大多没廉耻,不懂得君臣之道。靖康之难的时候,能为国捐躯的,朝廷里只有李若水,外面只有霍安国,希望皇上能给他们追赠荣誉。”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寻找那些有节义的人,把他们的情况报上来。皇上对李纲说:“你刚才跟张邦昌的事儿据理力争,连内侍们都哭成一片了,现在你可以接受我的任命了。”李纲谢恩。皇上就下旨让他兼任御营使。李纲上朝的时候,就进言说:
“现在国家的形势比靖康年间差远了,但是咱们还是有机会的,关键在于皇上英明的决断,以及朝臣们团结一心,这样才能改正靖康年间的弊端,图谋中兴。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计划,不知道轻重缓急,那就很难成功。”
咱们得先解决外部强敌和内部盗贼的问题,整顿军队和政治,改变风气,充实国库,减轻百姓负担,改革弊政,精简冗官。 要真心实意地发布号令,让老百姓感动;要赏罚分明,振奋士气;要挑选优秀的将领负责各方面的工作;要选拔优秀的监察御史和郡守来执行新政。等这些内政都治理好了,才能讨伐金人,迎回二帝,这就是我的整体规划。
现在最紧急、最需要优先处理的是河北和河东地区。因为河北和河东是国家的屏障啊!这两个地方稳定了,中原才能保住,东南才能安定。现在河东丢了忻州、代州、太原、泽州、潞州、汾州、晋州,其他的州郡还都在咱们手里。河北丢的也不多,就真定、怀州、卫州、浚州四个州,剩下的三十多个州郡,都还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河北和河东的百姓、士兵和将领,对朝廷忠心耿耿,他们的决心很坚定,都推举杰出人物当领导,人数多的有几万人,少的也有上万人。朝廷现在不派人去安抚他们,也不派兵去支援他们,我担心他们粮草用尽,疲惫不堪,最后被金人各个击破。就算他们心里忠于朝廷,但援兵不到,危急时刻得不到帮助,他们一定会怨恨朝廷,金人就能趁机收买他们,这些可都是精兵强将啊!
所以,不如在河北设立招抚司,在河东设立经制司,选拔有才能有谋略的人担任使者,去宣告天子的恩德,表达朝廷不愿放弃河北、河东的决心。 凡是能保住一个州、收复一个郡的,就封他们为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就像唐朝的方镇制度一样,让他们自己负责防守。这样不仅能消除他们投敌的念头,还能利用他们的力量来抵抗敌人,让朝廷永远不用担心北方,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话说皇上要选派能人去河北、河东,问谁合适。宰相大人推荐了张所和傅亮。张所以前是监察御史,靖康年间都城被金兵围困的时候,他用蜡烛写信招募河北的兵,老百姓看到信,都高兴地说:“朝廷都放弃我们了,还好还有张御史能想到我们!” 应募的人足足有十七万人,所以张所的名声在河北震动四方。宰相觉得招抚河北,非张所莫属。
傅亮呢,以前在边疆立过战功,也曾在河朔地区带兵。都城被围的时候,傅亮率领三万勤王之师,多次打胜仗。宰相觉得傅亮的智谋可以委以重任,想借此机会试试他。皇上就任命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
皇子出生了,按规矩要大赦天下。宰相却上奏说:“皇上登基以来,恩赦只惠及河北、河东,却忘了勤王部队,天下百姓都觉得不公平啊!这两路军队为朝廷坚守城池,却没得到赦免,大家都觉得朝廷抛弃了他们,怎么安慰这些忠臣义士呢?勤王部队在路上奔波半年,披甲戴盔,风餐露宿,虽然还没立下大功,也够辛苦的了。再加上生病死亡的,朝廷连个抚恤都没有,以后再有紧急情况,谁还愿意为朝廷卖命?我希望趁着这次大赦,广施恩德,表示朝廷的重视!”皇上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下河北、河东两路军队都感受到了皇上的恩德,士气大振,不时有打胜仗的好消息传来。金兵围困各郡的军队,纷纷撤兵。山砦里的军队,也纷纷响应招抚使和经制副使的号召,前来应募。
后来,有两个叫许高、许亢的家伙,负责防守黄河,却临阵脱逃,被流放到岭南。到了南康,他们又想造反,被当地的知县给杀了。有人说知县擅杀无辜,宰相却说:“许高、许亢受命防守黄河,敌人还没到就逃跑了,沿路还抢劫,比强盗还坏!朝廷都管不了军队纪律,一个知县却能做到,这真是个好官啊!让那些领命抗敌却想逃跑的人知道,地方官都可以杀他们,他们是不是就会有所警惕了?”皇上觉得宰相说得对,就给那个知县升了一级。
开封城防守空虚,宰相认为只有宗泽才能胜任留守的职位,极力推荐了他。宗泽到了开封后,安抚军民,修缮城防,多次出兵打击敌人。
首先,军队要建立完善的军法,实行五人一组的编制。每个小组长要拿着写着组里其他四个人的名字的牌子。二十五个人组成一个甲,甲正要拿着写着五个小组长名字的牌子。一百个人组成一个队,队将要拿着写着四个甲正名字的牌子。五百个人组成一个部,部将要拿着写着十个队将(正副各五个)名字的牌子。两千五百个人组成一个军,统制官要拿着写着十个部将(正副各五个)名字的牌子。 新招募的军队和御营司的士兵,都要按照这个新方法编组,以后有什么号召、命令,都按照牌子上的人名来执行。三省和枢密院要设立一个赏功司,对受贿索贿的人要按军法处置,遇到敌人逃跑的要斩首,因军中而成为盗贼的,要诛灭全家。总之,这次军队管理制度改革,总共修改了数十条规定。
接下来,他又上奏说,步兵打不过骑兵,骑兵打不过战车,建议在京东、西夏地区推广战车,并制造战车进行操练。他还建议建造战舰,招募水军,并且调查各地武臣的才能和策略,挑选合适的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他还连续上了三道奏章,分别是:一、招募士兵;二、购买战马;三、募集民间资金以补充军费。谏议大夫宋齐愈听说后嘲笑他,对虞部员外郎张浚说:“李丞相这三个建议,没有一个能实行。”张浚问他为什么,宋齐愈说:“老百姓的钱财不可能全部收刮;西北的马匹得不到,东南的马匹又不好用;至于兵力,如果每个郡增加两千人,那每年就要花费上千万贯钱,这钱从哪里来呢?我估计他会因此受到很大的批评。”张浚说:“你从这里开始就要倒霉了。”
朝廷正打算派使者去金国,朱勔就上奏说:“尧舜的治国之道,核心就是孝悌,孝悌做到极致,就能感通神明。陛下您为了迎接二帝回朝,不顾安危远赴沙漠,吃不好睡不好,一心想着接他们回宫,让天下共享太平,这就是孝悌的极致,也是尧舜用心所在。现在的情况,咱们应该枕戈待旦,内修政务,外御强敌,让法制健全,国家强大,这样二帝不用咱们去请,自然会回来。不然的话,就算派再豪华的使团,说得再好听,恐怕也没什么用。现在派去的使者,只需要奉上表文,向二帝问候,表达一下思念之情就可以了。”皇上就让朱勔起草表文,任命周望、傅雱为使者,带着表文去金国。
皇上还请求下达哀痛的诏书,以感动天下百姓,让他们同心协力,互相扶持,共同致力于中兴大业。他还请求裁减冗员,节省开支。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各地溃散的军队,有十多万人变成强盗,在山东、淮南、襄汉一带烧杀抢掠,朱勔就命令将领们把他们全部平定。
有一天,大家在讨论靖康之耻,皇上说:“徽宗勤于政事,批阅奏章到深夜都睡不着觉,可最后还是被金人掳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朱勔回答说:“君主的主要职责在于知人善任,提拔君子,排斥小人,这样就能成就大业,否则的话,就是再多的奏章,再多的政务,也是没用的。”然后,他又分析了靖康初年朝廷应对金兵的得失,详细阐述了金兵两次攻陷都城的原因,以及朝廷为什么能守住,为什么又守不住。他还劝皇上要开明大度,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勤俭节约,以充实国库,要果断英明,才能处理大事。皇上都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朱勔又上奏说:“我以前说过,车驾巡幸,关中最佳,襄阳次之,建康最差。陛下即使不能采取上策,也应该暂且前往襄阳、邓州,表示不忘故都,以安定天下人心。不然的话,中原就彻底丢了,车驾何时才能回京,天下大势就会彻底崩溃,再也无力回天了。”皇上于是下诏书,向两京表达了还都的意愿,读到的人无不感动得流泪。
没过多久,朝廷下旨说要到东南去避敌。 张纲极力反对,他分析说:“自古以来,中兴的皇帝都是从西北起家,这样才能占据中原,然后控制东南;如果从东南起家,就很难收复中原,更别说控制西北了。因为全国精锐的军队和战马都在西北,一旦放弃中原,那金兵肯定趁机骚扰内地,各地盗贼也会蜂拥而起,到处作乱,到那时,陛下即使想回京城,也回不来了,更别说整顿军队,打败敌人,迎接二圣回朝了!你看南阳,那是光武帝起家的地儿,那里有高山峻岭可以防守,有宽阔的平原可以驻扎军队;西边邻近关中和陕西,可以方便调动将士;东边通往长江和淮河,可以运输粮食;南边连接荆州、湖广和巴蜀,可以获取财物;北边距离三京(东京、西京、南京)不远,可以随时派兵救援。暂时在南阳驻跸,然后返回汴京,这是最好的策略,没有比这更好的了。现在乘船顺流而下到东南,虽然很方便舒适,但恐怕一旦丢了中原,东南也未必太平,到时候想退守一隅,也难了。况且之前陛下已经下旨答应留在中原,人心都安定下来了,现在诏书的墨迹还没干,就失信于天下,这怎么行!”皇上最终同意去南阳,但黄潜善、汪伯彦实际上暗中主张巡幸东南。
有人告诉张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东巡已经决定了。”张纲说:“国家的存亡,就在此一举了,我必须据理力争!” 一开始,张纲每次上奏章进谏,虽然说话很直接,但皇上都能接受。可到了这时候,他说的很多话都被压下来,没有回复。后来,张纲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黄潜善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所请求暂时留在北京,等局势稳定后再过黄河。北京留守张益谦是黄潜善的同党,他上奏说招抚司扰民,又说如果在河北设立招抚司,盗贼会更加猖獗。张纲反驳说:“张所还在京城,张益谦怎么知道招抚司扰民?河北百姓无处安身,才聚众为盗,难道是因为设立招抚司才导致盗贼出现的吗?”
皇上命令宗泽留守,让傅亮立刻渡过黄河。傅亮说:“事情还没安排妥当就渡河,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
岳飞说:“招抚和经略,是我提出的建议,而张所和傅亮也是我推荐的。现在王善和李彦却阻挠张所和傅亮,实际上就是阻挠我。我经常想起靖康年间大臣不和造成的失败,每次行动之前,我都跟王善和李彦商量过,可他们却这样对我,希望陛下能仔细观察。”
后来,皇上下了诏书,撤销了经略司,召傅亮到行在(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岳飞说:“皇上一定要罢免傅亮,请用御笔把命令交给王善去执行,这样我就可以请求退休回乡了。”
岳飞退下后,傅亮果然被罢免了,于是他又上书请求辞职。皇上说:“你们争的是些小事,你何必这样呢?”
岳飞说:“现在最缺的是将帅人才,这恐怕不是小事。我之前关于迁都的建议,和王善、李彦的意见不同,所以他们肯定嫉妒我。不过,我毕竟是东南人,难道我不希望陛下东下避难图安吗?但是,一旦放弃中原,以后的祸患难以预料。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以二圣未归为忧,不要因为我离开而改变主意。我虽然离开了您的身边,但不敢一天忘记陛下。”说着,岳飞哭着辞别而去。
有人说:“你坚决地决定进退,符合道义,那些谗言又能奈你何呢?”
岳飞说:“我知道尽忠报国的道理,如果做不到,那就保全自己的进退节操,至于祸患,我并不担心。”
一开始,宋徽宗和宋钦宗北上,金国那边正商量着要立个非皇室的人当皇帝。当时吏部尚书王时雍就跑去问吴幵和莫俦两人,这俩人话里话外都暗示张邦昌合适。王时雍当时觉得不太靠谱。碰巧这时候宋齐愈从金国那边回来,王时雍又问了他,宋齐愈就写了张邦昌三个字给他看。这下王时雍心里有数了,就把张邦昌的名字写进了奏章里。
后来,宋齐愈批评了朝廷三件事做的不对,结果没被采纳。他打算再写奏章上交,结果他乡里一个嫉妒他的人,偷偷把他的草稿给偷走了。当时朝廷正严查那些投降金国的人,于是宋齐愈就被抓了起来。宋齐愈不肯认罪,狱吏就劝他说:“王尚书他们那些人罪名可不轻,可最后也就是发配到岭南而已,大理寺丞也一样,顶多就是越过岭南那么远。”宋齐愈最终认罪了,然后就被在东市给杀了。张浚当时是御史,他弹劾李纲滥用私权杀害了侍从,还指责他买马招兵的罪名。结果李纲被罢官,改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尚书右丞许翰认为李纲忠义,说把他撤了,中兴大业就没人辅佐了。
皇上这时候召见了陈东,陈东说:“潜善、伯彦这两个人不能用,李纲也不能撤。”结果陈东被处死了。许翰说:“我和陈东都是为李纲说话的,陈东在闹市被杀,我却在朝堂上,这合适吗?”于是也请求辞职。后来皇上下了旨,李纲被免职,去鄂州居住。
李纲被罢免后,张浚因为被指责而被免职,傅亮因为母亲生病而辞职回家,招抚司和经制司都被废除了。皇帝于是就东逃,黄河以南的州县接连沦陷,李纲之前制定的所有关于军队和百姓的政策,全部都被废除了。金兵攻打京东、西京,摧毁了关中地区,中原地区也盗贼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