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字直翁,是宁波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绍兴余姚当了个县尉,后来又当了温州的教授,温州知州张九成很欣赏他。任期满了之后,他被调到太学当正,后来又升了国子博士。有一次他上朝给皇帝上奏,说:“普安王和恩平王两位王爷,应该选一个来承担起国家的期望。”高宗皇帝听了,表示同意。第二天,皇帝就对大臣们说:“史浩是个有用的人才啊!”于是就让他当了秘书省校书郎,还兼任了两个王府的老师。绍兴三十年,普安郡王被立为皇子,后来又晋封为建王,史浩就成了建王府的老师。朝廷在建王府里设置了直讲和赞读两个官职,史浩就兼任了直讲,同时还保留着他在司封郎的官职。
有一天,史浩在给建王讲《周礼》的时候,说:“膳夫负责掌管饮食,一年到头都要汇报,只有国王、王后和世子的饮食不用汇报。酒正负责掌管饮酒,一年到头都要汇报,只有国王和王后饮酒不用汇报,世子也不参与汇报。由此可见,世子的饮食可以不用汇报,但世子的饮酒却不能没有节制啊!”建王听了,站起来表示感谢说:“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
绍兴三十一年,史浩升任宗正少卿。正赶上金主完颜亮入侵边境,朝廷下诏亲征。当时淮河两岸的防线失守了,朝中大臣们都纷纷建议后撤,建王却上书请求带兵打头阵。史浩赶紧劝建王说:“太子不应该带兵打仗,晋国的申生和唐朝的肃宗在灵武的例子,都应该引以为戒啊!”建王听了史浩的话,深受触动,立刻让史浩起草奏章,请求跟随皇帝出征,尽到儿子的责任,奏章写得非常恳切。高宗皇帝当时正生气,看完奏章后,怒气消了不少,知道奏章是史浩起草的,就对大臣们说:“这才是王府的真正官员啊!” 后来,殿中侍御史吴芾建议让皇子当元帅,先去视察军队。史浩又给大臣们写信,说:“建王从小在宫里长大,没跟将领们接触过,怎么能胜任这件事呢?”有人建议让建王留守后方,史浩又认为不可行。皇帝也想着让建王先认识一下各路将领,最后还是让建王跟随皇帝一起去了建康。
三十二年,皇上又回到了临安,立建王为皇太子,浩被任命为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 皇上孝宗继位后,浩就升任中书舍人,接着又升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官儿越做越大,一路青云直上啊!
张浚负责宣抚江淮地区,计划收复失地,准备打仗。 可是浩跟他意见不合,觉得应该先把瓜洲和采石这两个地方修建城池防守起来。 张浚上奏说:“不守住淮河两岸却只守长江,还不如先把泗州城修好。” 后来,浩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助理了。
皇上下了道旨意,要大家讨论一下怎么应对敌人的策略。洪遵、金安节、唐文若这些大臣都纷纷发表意见,但是那些宰相们却一个都没说话。皇上就问浩的意见,浩上奏说:“首先要做好防御准备,这才是好的策略。如果听信那些浅薄之人的建议,发动没有准备的战争,敌人走了就论功行赏邀功请赏,敌人来了就收兵逃跑,这怎么能叫恢复失地呢?” 他还推荐了陆游和尹穑两位官员担任枢密院编修官,皇上召见他们俩,还直接给他们授予了官身。
隆兴元年,浩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了。 他第一个就为赵鼎、李光平反昭雪,说他们是被冤枉的;还说岳飞被冤枉的时间太久了,应该恢复他的官职爵位,并且好好照顾他的子孙后代。 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全部都照办了。
李显忠和邵宏渊请求带兵进攻,史浩说:“两位将军擅自请求作战,难道是督府的命令不好使了吗?” 韩侂胄请求进京面圣,要求当天就下诏前往建康。皇上问史浩的意见,史浩陈述了三点理由说明不可行。之后,史浩又质问韩侂胄:“帝王用兵,应该万无一失,怎么能靠碰运气去冒险呢?” 他们俩在殿上又辩论起来,韩侂胄说:“中原被占领很久了,现在不收复,豪杰们一定会起来收复它。” 史浩说:“中原根本就没有什么豪杰,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不起来反抗金国呢?” 韩侂胄说:“老百姓没有武器,不能自己起来反抗,得等我们的军队到了,他们才能里应外合。” 史浩说:“项羽和陈胜用锄头和农具就推翻了秦朝,还需要我们军队去帮忙?那算什么豪杰!” 韩侂胄于是私下进言:“史浩的态度坚决,恐怕会错过时机,请皇上您下个决定吧!” 宫里突然收到了邵宏渊出兵的奏报,才知道他根本没经过三省,直接下令给各将领了。
史浩对陈康伯说:“我们都兼任右府的官职,可是出兵的事却一点也不知道,还用我们这些人干什么?不去,还等什么呢?” 他又说:“康伯想把韩侂胄拉回来走正道,我担心将来他会成为皇上子孙的祸害。韩侂胄一心想用兵,如果失败了,恐怕皇上再也别想收复中原了。” 御史王十朋也参与了这件事的评论,后来被外放任绍兴知府。
之前,因为史浩在瓜洲修筑城池的事,皇上派太府丞史正志去视察,史正志和韩侂胄也因此发生了争论。王十朋也上书弹劾史正志结党营私,还牵连到了史浩,史浩因此被罢官,十三年都没被重新起用。后来他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浙东安抚使。 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福州知府。
淳熙年间初期,皇上问执政大臣:“好久没见过史浩了,他没事吧?” 于是皇上任命史浩为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五年后,史浩再次担任右丞相。皇上说:“自从叶衡罢相后,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等你呢。” 史浩奏道:“蒙受皇恩再次担任宰相,我一定会尽心竭力,公平公正,不会出现朋党之弊。” 皇上说:“宰相怎么能有党羽呢?朕也不会因为朋党而评价臣下。朕只选用贤能之士,否则就罢免他们。”
枢密院的王抃大人建议说,殿前司和步兵司的兵额很多都是空的,不如各招募三千人来填补一下。结果殿前司的人就开始抓捕老百姓,弄得京城鸡飞狗跳的,好多被抓的人都被砍掉了手指头,这招募来的兵根本没法用啊!这些兵仗着人多,就抢老百姓的钱财。
史浩上奏说:“把抓起来的人都放了,但是那些带头闹事的兵和百姓,要抓起来关进监狱。” 审理之后,要判刑,有人建议杀一个兵和一个百姓来杀鸡儆猴。史浩说:“这些兵抢劫百姓,闹得这么厉害,最开始挑事的就是这些兵啊,按照军法处置他们本来就是应该的。但是那个老百姓陆庆童,他只是跟兵对抗而已,能跟那些兵犯一样的罪吗?皇上您怕那些兵不服气,所以才想把罪责平均一下,让大家消停。可是老百姓要是得不到公平对待,他们的怨气也会很可怕啊,‘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这种话可不是兵才会说的。”
皇上生气了,说:“这是在把我比作秦二世啊!” 史浩不慌不忙地说:“自古以来,老百姓怨恨上面的统治者的事情多了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到世界末日,让我和你一起完蛋’,这可不是秦二世才有的事啊。” 说完史浩就请求离开朝廷,被任命为少傅、保宁军节度使,还兼任醴泉观使和侍读。后来有人说陆庆童冤枉,皇上说:“史浩当时可是极力为他说情,结果因为这事儿他请求离开朝廷,到现在我还后悔呢!”
赵雄曾经推荐刘光祖去参加馆职考试。刘光祖写的策论,探讨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写得特别好,皇上亲自批阅,大概意思是:用人的弊端在于,皇帝缺乏识别人才的智慧,宰相也无法选拔人才。自建国以来,朝廷过于仁厚,导致宰相误国,大将败军,却从不处罚他们。关键在于皇帝必须仔细选择宰相,宰相也必须为朝廷选拔人才,对有功的人要大力奖赏,对犯错的人要严厉惩罚,这样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不然我是不信的。皇上的手诏一下来,朝野上下都震惊了。有人说曾觌帮着刘光祖修改策论,让他考中了第一名。皇上让曾觌把这份手诏给朱熹看,朱熹上奏说:“唐尧虞舜时代,那些大奸大恶之徒,也只是流放而已;三考制度,也只是降职升迁,从没有杀人的条例。诛杀大臣,那是秦汉的法令。太祖皇帝以仁治国,待臣下以礼,历代皇帝都继承了这种做法,到了仁宗皇帝时,德化达到了极盛,我们朝廷的治理,和三代圣王时期一样,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家法啊!圣上的训诫说‘过于忠厚’,可是为了国家做到仁厚,怎么能说是过分呢?我担心有人会说陛下想实行刻薄的政策,把责任推给祖宗,这不得不慎重考虑啊!”
十年后,刘光祖请求退休,被授予太保的职位,告老还乡,封为魏国公。晚年他在鄞县西湖边上建造宅邸,建阁收藏两朝皇帝赐予的书籍,又建了一座堂,皇上为他题字,阁名“明良庆会”,堂名“旧学”。光宗皇帝即位后,刘光祖被晋升为太师。绍熙五年,刘光祖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被追封为会稽郡王。宁宗皇帝即位后,赐谥号“文惠”,并御书“纯诚厚德元老之碑”赐予他。嘉定十四年,又追封他为越王,改谥号为“忠定”,并让他配享孝宗庙庭。
好家伙,浩喜这哥们儿特别会推荐人才。有一次,他想把陈之茂提拔到郡里当官,皇上知道了。结果皇上说,陈之茂以前可是说过你的坏话啊,你这是“以德报怨”吗?浩喜回答说:臣下我不知道他怨恨过我,如果知道他怨恨我,还用恩德去回报他,那才叫有心机呢! 后来,有个叫莫济的家伙,跟王十朋一样,也特别诋毁浩喜。但浩喜还是推荐莫济去掌管内制。皇上问他:莫济不是批评过你吗?浩喜说:我可不敢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最后,浩喜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待遇跟以前一样。他为人宽厚,就是这样子的。他的儿子,弥大、弥正、弥远、弥坚,都很有出息。其中弥远在嘉定初年还当上了右丞相,这可是有记载的。
王淮,字季海,是浙江金华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努力学习,擅长写作。绍兴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台州临海当尉。郡守萧振一见到他就觉得他将来能辅佐君王,对他赞赏有加。萧振调任蜀地时,把他带到幕府工作。萧振离开后,大家都想留下王淮,但他却说:“千里迢迢带着老母亲,我可不是为了钱财和官位来的。”大家都佩服他的气节和见识,于是他升职做了校书郎。
皇上让中丞推荐合适的人选担任御史,朱倬推荐了王淮。王淮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久后又升任右正言。他首先上奏说:“朝廷的大臣们养尊处优,小官们只顾着捞好处,把搜刮民脂民膏当成聪明,把溜须拍马当成高明。我希望陛下能端正自己的心,以此来端正朝廷,端正朝廷才能端正百官。” 当时宰相汤思退没什么作为,王淮列举了他的几十条罪状,结果汤思退被罢免了。 他还弹劾了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狡诈险恶,大将刘宝贪污受贿结交权贵,这些人全都被罢免了。他还上奏说:“治理国家的策略,内部治理有三点:端正品行,崇尚节俭,去除障碍;外部治理有四点:巩固边防,选拔将帅,明确赏罚,储备财物。”皇上对他的奏章非常赞赏。
他当上了秘书少监,还兼任恭王府的直讲。这时候恭王生了个儿子,挺厉害的!淮南王赶紧跑去跟丞相汇报:“恭王夫人李氏生了个皇嫡长孙,咱们得好好商量一下庆典的事儿!” 钱端礼一听他这说法就不高兴了,赶紧上奏皇帝说:“淮南王这是想借机抬高自己呢,皇上您可得小心啊!” 皇帝一听就火了:“这是什么话?这不是在教唆人造反吗?” 于是,就把淮南王贬到建宁府当知府,后来又调到浙西做提刑按察使。
淮南王上朝的时候,把福建的情况,好处坏处都跟皇帝说得很清楚。皇帝对他很赏识,还特意让他去东宫见太子,太子还像对待老师一样恭敬地接待了他。没多久,皇帝就把他召回朝廷,升任太常少卿,又兼任中书舍人,还让他在直学士院工作。 这期间,龙大渊被追赠太师,还享受了仪同三司的待遇;张说被任命为太尉,但朝廷给他发的任命书,他都退回去了。后来,淮南王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他的文风深厚,完全符合皇帝的口味。皇帝想选拔一些有才华又品行端正的人才,淮南王就推荐了郑伯熊、李焘、程叔达,这几个人后来都得到了重用。
淳熙二年,他升任端明殿学士,还兼任签书枢密院事。辛弃疾平定了茶寇,可是他邀功请赏有点过了。淮南王就说:“咱们得好好查查是不是真的,不然怎么鼓励那些真正有功的人呢?” 后来,文州的少数民族部落又闹事了,吴挺上奏说:“库彦威打仗输了,靖州的蛮夷又来骚扰边境了。”杨倓也上奏说:“田淇也打仗输了。”淮南王就说:“这两个将军都已经战死了,如果还要追究他们的责任,那以后谁还敢上战场啊?” 皇帝曾经夸奖他说:“枢密院的事务,他处理得非常公正,没人说他的坏话,他任职期间,都能很好地遵守法度。” 他还推荐了吴拱、郭田、张宣三位将军。后来,他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话说当时宰相的位子空了很久,淮和李彦颖一起处理政务。淮说:“给官员授官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品德,不能只看表面功夫。要是真的有才能,我不敢因为他们不是我的家乡故旧就不用他们;要是没才能,我也不敢因为私情而庇护他们。”皇上很认同他的说法,于是提拔他做了知院事,后来又做了枢密使。
皇上曾经说,岳庙的武臣名额应该减少一些。淮就说:“那些有战功的人,壮年的时候用他们的力量,老了就抛弃他们,合适吗?”赵雄建议说:“北方归附的人,给他们一些员外官职,应该让他们去吏部报到。”皇上说:“先按老办法来吧。”淮说:“皇上的意思就是天意啊!”赵雄又奏请说:“宗室在岳庙供奉的八百个名额,应该取消。”淮说:“尧舜都亲近自己的九族,这在治理好百姓之前就先做到了;疏远骨肉亲情,合适吗?” 那时候辛弃疾平定了江西的盗寇,王佐平定了湖南的盗寇,刘焞平定了广西的盗寇,淮都处理得非常妥当,论功行赏都非常公平合理。皇上非常赏识他,说:“陈康伯虽然很有声望,处理政务却比不上你啊!”
八年后,淮被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之前,从夏天开始就没下雨一直到秋天,这天却下起了甘霖,像瀑布一样。文武百官都互相祝贺,皇上也很高兴,认为这是因为有了好宰相才下雨的,于是下令免除所有郡县一年的赋税,总共免除了八十万缗钱。
赵雄罢相后,在朝中的蜀地官员都想要离开。淮说:“这是唐朝末年党争祸乱的苗头啊,这可不是盛世应该有的现象。”于是他把这些蜀地官员一个一个地提拔重用,蜀地官员这才安心下来。枢密都承旨王抃仗着皇上的宠信作奸犯科,淮极力陈述他的罪行,说:“君主受到诽谤,很少不是因为这种人造成的。”皇上立刻斥责了王抃,并且说:“丞相正直坦荡,毫无隐瞒,君臣之间就应该这样。”章颖为人刚直,说话直率,皇上想要罢免他,淮说:“陛下喜欢听直言,士大夫们也以此为荣,这是值得庆贺的好风气。罢免他反而会让他名声更盛。”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章颖得以保全。
当时觉得治理荒政非常紧急,韩侂胄就说:“李椿老成持重,经验丰富,打算让他担任长沙知府;朱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打算让他担任浙东提举,来带动地方风气。” 后来皇上对朱熹的任用进行考量,皇上说:“朱熹在职务上用心程度如何?”韩侂胄回答说:“他负责治理荒政,正是实践他的学问,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给他升官。”皇上说:“那就让他升任徽猷阁直学士吧!”
成都知府的职位空缺了,皇上专门询问韩侂胄的意见,韩侂胄就以留正(正直)来回答。皇上问:“你不是福建人吗?”韩侂胄回答说:“选拔人才不应该局限于地域,就像汤王那样,任用人才不问出身。如果一定要说福建出了章子厚、吕惠卿这样的人才,难道就没有曾公亮、苏颂、蔡襄吗?如果一定要说江浙出了很多名臣,难道就没有丁谓、王钦若吗?”皇上很赞赏他的说法,于是任命他为左丞相。
天长地区发生水灾,受灾的七十多户人家,有人说没必要向皇上汇报,韩侂胄说:“古人说,君主一天都不能不了解水旱灾害、盗贼的情况,《春秋》上说:‘天下各地出现灾祸,君主必须首先知道。’怎么能不汇报呢?”镇江地区因为饥荒,老百姓强行借贷粮食,执政大臣请求严惩他们,韩侂胄说:“命令他们偿还借款就行了,饥荒中的老百姓罪不至死。”有八个进士请求免除考试恩典,直接提升等级,韩侂胄说:“如果这八个人得到了这个恩典,那还有上百个人会效仿。”龚颐是执政大臣的亲戚,想通过关系补官,请求韩侂胄帮忙,韩侂胄认为这条路不能开,就拒绝了他的请求。韩侂胄曾经说过,那些看似鲁莽的人,在紧急关头却能拼死效力,于是就让周极担任安丰军知军,并追赠辛弃疾的祠堂。
皇上多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想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去衢州任职。韩侂胄极力推辞,改任提举洞霄宫。光宗皇帝即位后,下诏询问韩侂胄早年的政务,韩侂胄回答说:尽孝道,修德行,奉天承运,爱护百姓,任用人才,治理政务,没有一样不在最初就认真对待。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按照礼仪尽心尽力地服丧。他生病的时候,突然对家人说:“《易经》有六十四卦,我的年龄也正好是六十四岁。”淳熙十六年,他去世了。消息传到皇上那里,皇上非常悲伤,停止了上朝,追赠他少师的职位,谥号文定。
一开始,朱熹在浙江当官,弹劾了台州知州唐仲友。淮南人(指淮南人某官员,文中未指明)跟唐仲友关系很好,不喜欢朱熹,于是就提拔陈贾当监察御史,让他上奏章说:“最近道学名义上是好的,实际上却有很多坏处,请求皇上严厉整顿。” 当时郑丙是吏部尚书,他们一起大力攻击道学,朱熹因此被免职。后来,庆元时期禁止伪学,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接下来说赵雄的事。赵雄,字温叔,四川资州人。隆兴元年,他考中了省试第一名。虞允文平定四川后,让他当幕僚。虞允文当宰相后,就向朝廷推荐了他。乾道五年,赵雄被召见到了便殿,孝宗皇帝非常欣赏他,当天就下诏书任命他为正字。
范成大出使金国,快要出发了,赵雄正要面见皇帝。虞允文把他叫过去,跟他聊了聊。赵雄进宫后,极力主张收复失地。孝宗皇帝非常高兴,说:“功劳名声,咱们一起分享!”马上任命他为右史,两个月后又升任舍人。金国使臣耶律子敬来祝贺庆典,赵雄负责接待。耶律子敬把一些事情都告诉了赵雄,没有隐瞒。负责监视金使的官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晚上,皇帝召见赵雄,赵雄把耶律子敬说的话都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金使辞行的时候,按照惯例应该奏乐,赵雄奏请说:“现在正要祭祀天地,皇上正在斋戒,不能奏乐。”皇帝觉得难以办到,派使者去劝说赵雄,赵雄回答说:“金使一定不敢违抗,就算有什么问题,我也能带他们回馆驿。”皇帝非常高兴。赵雄请求恢复设立恢复局,日夜研究计划,拟定方案符合皇帝的心意,于是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从他被选入馆到升任中书舍人,还不到一年时间。
当时金国将要进攻河南,有人建议把所有皇陵的梓宫都迁回中原。皇上命令赵雄出使金国祝贺金主生日,同时要求他阻止迁陵寝以及正规的受书仪式。赵雄见到金主后,跟他们辩论了好几次。金国的官员多次打断他,赵雄更加坚决地辩论,最终达到了目的。金国人称他为“龙斗”。他还曾经上奏章,陈述收复失地的计划,大意是:“最好的办法是从蜀地进攻陕西,拿下陕西后就能控制中原,这就像秦国统一六国时的战略一样。”乾道八年,因为母亲去世,赵雄辞官回家守孝。
公元1175年,(皇帝)召他当礼部侍郎,又升任端明殿学士,还让他签署枢密院的事务。有一天上朝汇报工作,皇帝说:“今年夏天蚕丝和麦子收成都很好,丝绸和米价都很平稳,真是可喜可贺啊!” 他马上说:“孟子说过,实行王道,首先要让老百姓不挨饿不挨冻。” 皇帝说:“现在这些士大夫们都喜欢说些高深的理论,却羞于谈论农业生产,有点像西晋时期的风气。他们难道不知道,《周礼》和《易经》里都讲到了理财治国吗?周公和孔子哪次不是把理财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做的?而且不止这些,士大夫们还回避谈论收复失地的事,却不知道自己家里有百亩田地,其中五十亩都被别人占了,他们难道会去上告讨要回来吗?” 他说:“陛下您志向远大,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我哪敢不把您的这些话记录下来,收录到《时政记》里呢?” 同年十一月,他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公元1178年三月,他升任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他被任命为右丞相。每次去见皇帝,他都会说“二帝被困在沙漠里”,这句话他总是挂在嘴边。朱熹多次被朝廷征召都不出来,他建议把朱熹外放到地方任职,于是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在南康大谈时政,惹怒了皇帝,皇帝让分析这件事。他奏道:“朱熹这个人太狂妄了,说话词不达意,道理也讲不通,如果处罚他,反而会让他出名。不如像天那样包容,像地那样滋养万物,放任不管就行了。” 正好周必大也极力为他说话,这件事才算完。绍兴府尹张津献上四十万缗钱的余款,他请求皇帝下旨给绍兴府,用这笔钱替老百姓偿还一半的和买身丁折帛钱,这样老百姓交出去的钱又能拿回来一部分,足以显示圣明的恩德。
自从他独揽相权后,在朝廷做官的四川人只有十几个。等到他的势力衰弱后,有人说他结党营私,皇帝开始怀疑他。后来,陈岘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王渥被任命为茶马司官员,都是他从中推荐的。他请求辞职,皇帝却劝他留下,说:“丞相处理政务,不怕得罪人;选拔人才,也不论是否同乡。” 皇帝这话里带着些责备的意思。祖宗时代,四川人从来没当过四川的最高长官,他请求外放,被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御史王蔺认为这违反了祖制,上书反对。他请求免职,改任泸南安抚使。皇帝念及他的功劳,又把他调任江陵府知府。江陵府没有险要的防御工事,他请求修筑城墙,城墙修好后,百姓安居乐业,再也没有骚扰的事情发生了。
张栻第二次被皇帝召见,他认为收复失地是应该的,但是皇帝的计划他觉得不太妥当,于是就上了一份奏疏。皇上非常高兴,第二天就把奏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还亲自写了圣旨说:“收复失地,应该按照张栻说的方法去做才对。” 然后就提升张栻为侍讲,还说:“以后有机会,朕要和你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可是虞允文和那些跟他一伙的人心里很不舒服,就处处打压张栻。 听说广西横山那边买马,那些少数民族都很高兴,纷纷送来好马。皇上知道张栻的为人处世很好,很器重他,所以很多人就嫉妒他。后来张栻再次被外放到荆南,虞允文就处处给他使绊子。 当时天文官报告说,有吉星出现在楚地,皇上就说:“这肯定是张栻的功劳啊!” 于是大家就更嫉妒他了。
光宗皇帝快要继位了,召见了虞允文。虞允文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说得非常恳切。皇上就封他为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卫国公,又让他去湖北做地方官。后来虞允文病得很重,就改任资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知府,最后又改任隆兴府知府。绍熙四年,虞允文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少师。嘉定二年,被追谥为文定。
权邦彦,字朝美,是河间人。崇宁四年,他在太学考试中考取了上舍第一名,然后被任命为沧州教授,后来进京做了太学博士,又升任宣教郎,最后做了国子司业。宣和二年,他出使辽国。第二年,他上表请求皇帝亲临太庙祭祀。他在学校当官十多年,后来又升任都官郎中、直秘阁、易州知州,接着又调到相州,之后又被召回朝廷做都官郎中。 他和王黼政见不合,被降职,去冀州做知州。
金兵再次入侵,高宗皇帝设立了大元帅府,调集两河地区的军队保卫汴京。权邦彦率领他手下的两千五百名士兵,和宗泽一起从澶渊出发,前往韦城,占据了刀马河一线,其他各路军队都没有敢上前。 等到金兵大举进攻,他们就转移到南华。 徽宗、钦宗二帝北迁后,权邦彦和宗泽五次上表劝进高宗皇帝即位。
1127年五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命他为荆南府知府,后来又调任东平府知府。当时东平府一半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了,眼看着金兵的包围越来越紧,他发誓要誓死保卫东平府,坚守了几个月,城池最终还是破了,但他依然拼死抵抗。老百姓都被他的忠义所感动,跟着他一起突围而出,最终逃到了朝廷所在地。有些官员说他失守应该重罚,想要严惩他,但皇帝考虑到他的父母妻子都死在了金兵手里,就只把他降了两级。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宝文阁直学士,同时兼任江州知州和本路制置使。到任后,三年冬天,他听说父亲去世了,于是就辞去了官职。
过了四年,他又被起复,任命为建康府知府,但他推辞了,朝廷没同意。当时有个叫张琪的强盗在徽州作乱,他派了个副将去平定了叛乱。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因为他治理地方有方,政绩显著。有人上奏说:“这三年来,天下大乱,有些人为了国家利益,做出了一些违背常规的事情。像邦彦和姜仲谦这样的人,即使犯了错,也很快又官复原职,这跟宣政时期的情况很像,希望朝廷能够改变这种风气,以端正风俗人伦。”皇帝下令,邦彦负责军赋的事务,可以按照原来的办法继续进行,其他的事情都取消了。
绍兴元年,皇上召他当兵部尚书,还兼着侍读。第二年,他又升了官,当上了端明殿学士,还负责签署枢密院的文件。一开始,他上书献上了十条建议,想图个国家中兴,大概意思是说:应该把全国的安危放在首位,努力恢复国家以前的疆土,别只满足于在东南一隅苟且偷安。要管好那些将领,应该用法律来震慑他们,同时也要给他们封爵位。应该让那些负责讲读的官员,多读读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以及三代、汉、唐中兴时期的历史故事,每天都向皇上汇报,辅助皇上学习。还要仔细观察那些诽谤好人、阻碍贤才的奸臣,那些只想偷安苟且的佞臣,那些为了立威而结党营私的奸臣,还有那些欺骗皇上、蒙蔽圣听的小人,听听他们说什么,看看他们做什么,就能分辨出忠奸来了。要爱护百姓,首先要爱护他们的劳动力;要体恤百姓,首先要节约国家的开支。要自己带头节俭,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国家,这应该从当政的人开始做起。那些重要的军事部署,不是一般的偏将所能胜任的,必须得有贤臣良将才行。有些官职可以裁撤,应该让沿江州县各自负责本地的防务,总归由漕运的帅领统管,从荆州、鄂州、江州、池州,到采石、京口,只要委任得当,就能做好防务,这是上策。皇室宗亲中,难道就没有杰出的人才,能够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参与机密事务,负责宫廷卫戍的吗?希望皇上能找到这样的人,放在身边重用。人事已尽,天命难违,祸福不能都归咎于命运。
吕颐浩一向和这位官员关系很好,就推荐了他。给事中程瑀弹劾他五条罪状,连续三次上奏章,皇上都没理他。这位官员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又上奏说:“现在有三个可以乘胜追击的机会,这就像下棋一样,要争先一步,怎么能被动应付,不掌握主动权,反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呢?”不久,他又兼任了权参知政事。皇上曾经和大臣们谈论湖南的事情,吕颐浩说:“李纲为人暴躁,恐怕治理潭州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皇上说:“李纲在宣和年间论述过水灾,因此名声很好。”这位官员说:“李纲根本就没有什么政绩,只不过是虚名罢了。”他这是在帮着吕颐浩排挤李纲。三年后,他去世了。
他当政一年,碌碌无为,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混了个官位而已。他无子,由侄子嗣衍继承香火。他留下遗稿十卷,取名为《瀛海残编》,珍藏在家中。
程松,字冬老,是安徽青阳人。他考中了进士,被派去浙江长兴当县尉。后来,章森和吴曦出使北方,程松跟着他们当随从。庆元年间,韩侂胄当权,吴曦当上了殿帅。那时候程松是杭州知县,为了巴结吴曦讨好韩侂胄,他可没少费心思。
韩侂胄有个宠姬,因为一点小事被冷落了。程松听说后,花大价钱把她买了下来,还给她安排了最好的住处,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简直比伺候亲娘还殷勤。没过多久,韩侂胄又想起了这个宠姬,宠姬就把程松对她体贴入微的事儿都告诉了韩侂胄。韩侂胄一听,高兴坏了,立马提拔程松当了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还让他做了太府寺丞。没过几天,程松又升了监察御史,接着又升了右正言、谏议大夫,这升迁速度,真是坐了火箭啊!
吕祖泰上书要求诛杀韩侂胄和苏师旦,程松和陈谠却弹劾吕祖泰该杀,结果吕祖泰被判流放到岭南。程松升官后一年多没啥动静,心里很不爽,于是又把自己的一个妾送给了韩侂胄,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松寿”。韩侂胄对这名字感到奇怪,问他什么意思,程松说:“我就是想让我的卑贱姓氏,能一直被您记住啊!” 这下韩侂胄更高兴了,直接把程松提拔成了同知枢密院事,从一个小小的县令做到执政大臣,只用了四年时间。
开禧元年,程松被任命为资政殿大学士,兼任成都府知府和四川制置使。韩侂胄决定要打仗,计划两年后四月分兵进攻,并任命程松为宣抚使,吴曦为副手。后来韩侂胄又把吴曦升为陕西招抚使,给了他很大的权力。程松率领三万东路军驻扎在兴元,吴曦率领六万西路军驻扎在河池。程松到了益昌,想用执政的礼仪来责备吴曦,吴曦听说后,直接掉头回去了。程松用了一千八百人保护自己,吴曦却从中抽调了不少人,程松却一点都没察觉。吴曦派人暗中向金国献媚,把关外四州的地盘送给了金国,还请求金国封他为蜀王。有人告发吴曦叛变,程松却觉得那人疯了。
没过多久,金人封张栻为蜀王。张栻给范松写信,派使者去送信,范松不知道该怎么办。兴元帅刘甲、茶马范仲任找到范松,商量着一起起兵诛杀张栻,范松害怕事情泄露招来祸患,就赶紧把两个人打发走了。正巧这时传来消息说金兵快到了,百姓四处逃窜,互相践踏,整个城池像烧开了锅一样。范松赶紧朝着米仓山逃跑了,从阆州顺流而下到重庆,写信给张栻,请求赏赐一些钱财买船,信里称呼张栻为蜀王。张栻派使者送来一个装满东西的匣子,范松看到后非常害怕,怀疑里面是剑,赶紧逃跑。使者追了上来,范松没办法只好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金银珠宝。范松这才加快速度出了峡谷,往西边跑,哭着说:“我现在终于保住了脑袋!”张栻被杀后,朝廷下令革除范松的职务,降了三级官职,让他去筠州居住,后来又降为顺昌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澧州。 之后又被贬为果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宾州。最后死在了宾州。
陈谦,字益之,是温州永嘉人。乾道八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州户曹,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后来升迁为国子录、敕令所删修官、枢密院编修官。在陈中兴五事中,到了李纲建议建立镇守军队这件事上,皇帝说:“李纲算什么东西?”陈谦说:“陛下任用大臣,应该选择比李纲更优秀的人,这才能符合您的圣明旨意。现在您任用的人远不如李纲,这算怎么回事呢?”皇帝脸色一变,陈谦就继续说了好一会儿。
孝宗皇帝即位后,陈谦被任命为江州通判,常州知州,提举湖北常平。平定了辰州峒徭的叛乱,被加封为直焕章阁,升任户部郎中,总领湖广地区的财政赋税。陈谦是丞相赵汝愚的门客,后来因为党争被罢免。几年后,他又被起用为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后来调任京西运判,再次担任直焕章阁。
韩侂胄计划骚扰金国,命令献马的人可以得到官职,七州的百姓互相煽动,都成了盗贼。陈谦给韩侂胄写信说:“现在如果依靠这些盗贼去抢劫掠夺,难道是想拿国家的灭亡来开玩笑吗?”之后,陈谦多次上奏弹劾襄帅皇甫斌、李奕的罪行,并且请求罢免他们。皇帝下旨让薛叔似协商此事。后来陈谦升任司农少卿、湖广总领,被任命为宣抚司参谋官。
金兵大举入侵,攻陷了应城,烧毁了汉川,汉阳城空空荡荡,人们四处逃窜,武昌也吓得不轻。当时,(这个人)担任宝谟阁待制兼副宣抚使,立刻在北岸设立指挥部,命令当地豪强赵观率兵渡河,结果很多士兵和战马都淹死了,剩下的军队也都逃跑了。没过多久,他就丢了官,被罢免了。后来他又担任了江州知州。韩侂胄死后,和议已经决定,他又一次被罢免,回家养老去了。最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生前名声很好,很早就得到大家的认可。可是晚年在伪禁中被冷落,竟然称韩侂胄为“我王”,所以士人们对他评价很低。
张岩,字肖翁,是梁州人,后来搬到扬州,绍兴年间渡过长江,住在湖州。他为人精明能干,为人处世圆滑。乾道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监察御史,他和张釜、陈自强、刘三杰、程松等人巴结韩侂胄,诬陷陷害当时正直的贤臣,还严厉禁止理学。
他升任殿中侍御史,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给事中,然后又升任参知政事。因为有人弹劾他,被罢免,改任资政殿学士、平江府知府,不久又升任大学士、扬州知州。当时边境战事刚刚开始,朝廷命令他和程松分别统领淮南和淮北的军队,不久就被召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兼同知国用事。开禧二年,升任枢密院知事。第二年,又担任督视江淮军马的职务。
当时,使臣萧信孺正在金国议和,恰逢吴曦在四川叛乱,和议还没谈妥,吴曦就被杀了。金人又提起了之前的和议,萧信孺再次前往议和。韩侂胄催促张岩派遣毕再遇、田琳合兵进攻敌人,并且要活捉敌方主帅。没过多久,川陕地区的战事接连失利,大散关失守,敌情又发生了变化。张岩在督府待了九个月,耗费了三百七十多万贯的公款,看到和议反复不定,就说自己不懂军事,坚决请求辞职。
韩侂胄被杀后,御史章燮弹劾张岩和苏师旦结党营私,误国误民,被罢免了两官。宁宗皇帝认为当时战事正起,张岩曾经说过战争不可取,就让他自便,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养老。最后以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退休,去世后被追赠特进。
话说啊,史浩这个人啊,心地善良,宽厚仁慈,但是呢,他就是看不透皇帝想恢复中原的计划。王淮这个人,搞什么伪学禁锢,害得好多好人遭殃。赵雄和虞允文一起商量打仗的事儿,可是老史书上说这俩人打压张栻,这是怎么回事呢?邦彦守城打仗,可真是卖力,可惜的是,他还帮着吕颐浩去攻打李纲,这样的人,君子们可不多见。程松、陈谦、张岩这几个,都是些拍马屁的家伙,根本不值得一提!
再来说说,史浩虽然心肠好,但就是帮不上皇帝恢复中原的大计。王淮搞的那些“伪学”禁令,害了不少好人,真是毒害一方啊!赵雄和虞允文合计着打仗,可旧史书上却说他们俩打压张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邦彦在城里死守,打仗也特别卖力,可惜的是,他竟然帮着吕颐浩去攻打李纲,哎,这样的人,真正君子可不多。至于程松、陈谦、张岩那几个,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家伙,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