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古代皇室出行那排场,真是不得了!后妃、太子、王公,个个都有自己的车驾,伞扇鞍勒,门戟旌节,那叫一个威风!
皇后坐的车,唐朝就有六种等级:第一种叫重翟车,第二种叫厌翟车,第三种叫翟车,第四种叫安车,第五种叫四望车,第六种叫金根车。宋朝沿袭了这个制度,一开始皇后用的是厌翟车。这车啊,箱子上面有个平盘,四个角有弯曲的栏杆,两边是纱窗,上面还有龟纹、金凤翅,前面还有个放香的盒子、香炉、香盒,车盖、车带、门帘都是绯红色的绣品,车辕是三个,凤首的,还有画着梯子的图案,推竿,拉车的马,马套绳子都是红色的绸缎。六匹马拉车,马头上戴着金铜的面具,马缰绳、铃铛、马鞍垫子都是红色的。驾车的有三十个人,穿着武官的制服,绯红色的绣衫。平时出行呢,就用两辆金涂银装的白藤轿子,上面盖着棕榈叶做的屋顶,装饰着凤凰,抬轿子的官员穿着和坐轿子一样的衣服。
徽宗政和三年,专门有个部门讨论制定了皇后的车舆制度,其中重翟车最豪华:车身是青色的,金色的装饰点缀其间,还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绣花。车轮是金色的,车牙是朱红色的。车箱上装饰着珍贵的翟鸟羽毛,四面都绣着云纹、凤凰、孔雀,还刻着龟纹。车顶轮子上立着金色的凤凰,还有闪闪发光的叶子。车盖是青色的罗纱做的,车带是两条紫色的罗纱,上面绣着云纹和龙,还有两条青色的丝网,车帘是紫色的罗纱做的,车幔是两条青色的罗纱,上面绣着云纹和龙。车里铺着红色的褥子,坐垫也是红色的,横辕上装饰着八只立着的凤凰。放香的盒子里面有香炉和香盒,盒子上面装饰着螭龙的龙头。车的前后都有帘子,车辕是三个,上面装饰着凤头,车辕上的绳子是青色的绸缎做的。拉车的六匹青马,马头上戴着铜面具,插着翟鸟羽毛,马缰绳、胸铃、马尾套子都是青色的。皇后受册封或者去景灵宫祭祀的时候,就坐这辆车。
哎,咱先说说这些车吧。厌翟车,车厢是红色的,上面装饰着次等翟鸟的羽毛;车盖是紫色的,用红丝线织成网状,还有红罗绸的画络带,车厢里是锦缎帷幔,其他的就跟重翟车差不多。这车用四匹红色的骏马拉。皇后亲蚕的时候就坐这车。翟车呢,车厢是黄色的,车身上装饰着翟鸟的羽毛;车盖是黄色的,用黄丝线织成网状,锦缎帷幔和络带,其他的也跟重翟车差不多。这车用四匹黄色的骏马拉。安车,车厢是红色的,用金子装饰,还点缀着各种颜色,刻着龟纹;车盖是紫色的,有锦缎帷幔和络带,红丝线织成的网状,前后都装了帘子;车里铺着褥子,还有座位,车辕有三根,上面装饰着凤头的形状,用四匹红色的骏马拉。这些车的马具装饰,都跟车厢的颜色相配。四望车,车厢是朱红色的,车盖是青色的,其他的跟安车差不多,用三头牛拉。金根车,车厢是朱红色的,车盖是紫色的,其他的也跟安车差不多,用三头牛拉。从重翟车往下,参加仪仗的时候,这些车都是按照等级依次排列的。
藤舆,金光闪闪,银光灿灿的,上面盖着棕榈叶做的屋顶,还装饰着龙的图案,平时出行就用这个。还有龙肩舆,也叫棕檐子或者龙檐子,用两根竿子抬着,所以叫檐子,这是南宋迁都之后才造的。在东都的时候,皇后出行一般坐厌翟车,平时常用的是白色藤舆。到了中兴之后,太后用龙舆,皇后就只用檐子了,这是为了表示尊卑有别。这龙肩舆啊,是方形的,棕榈叶做的屋顶,上面装饰着四个飞龙,六个云纹图案,朱红色的漆,红黄相间的藤条编织成的百花龙做车障;红色的门帘和车窗帘,朱红色的漆藤椅,脚踏板,红罗绸的褥子,还有软屏风和帷幔。
隆兴二年正月,皇后册封仪式结束后,选了个日子去朝见皇上。负责仪仗的官员准备好了各种物品,请求皇后乘坐龙檐(一种华丽的轿子)。制造所的官员尹肇发送来了皇后乘坐的轿子,那可是相当奢华:轿子是用金涂银叶棕榈做的,轿顶是朱漆红黄藤织的,上面绣着百花和龙,轿子两侧的装饰更是精美绝伦,用的是镂金雕木的腰花泥版。 这龙檐轿子金光闪闪,顶上装饰着六个龙头,轿顶脊梁上还有四个龙和六个云纹图案,轿身四周贴着四十个龙和三十个云纹图案,还有八个铎(古代乐器的一种),四个插在轿子上的坐龙,以及完整的环索、钹遮那(一种乐器或装饰品)各一副。轿子还配有四扇檀香龟背红纱窗,一扇红罗缘红篸门帘,以及完整的沥水装置和两个看窗帘。 此外,还配有一把朱漆藤面明金雕木的龙头椅,一个脚踏,一条红线绦结,两张朱漆小几,一套完整的红罗褥,十六个红罗缘肩膊席褥(一种垫子),以及完整的系带。
轿子还配备了四个金涂银铁胎杆鞫(一种支撑轿子的部件),四个鱼钩,一个火踏(一种取暖装置),一套完整的朱漆梯盘,两个朱漆衣匣,两个金涂铜手把叶段拓叉,两个金涂铜叉头拖泥行马(一种装饰部件),两根金涂银叶杠子,四条红茸匾绦,一个红罗夹软屏风,一个红罗夹幔,以及衬脚席褥、靠背坐褥和踏床各一个,一块红绢十字帕,四个竿袋,两个鱼钩帕,以及与之数量相同的红油十字帕、竿袋和鱼钩帕,一个兜地帕和一个围裙。 这简直是豪华至极!
再说说“大安辇”。这可是真宗咸平年间为万安太后制作的轿子,上面装饰着六条行龙,非常气派。“乾兴元年”,皇上诏令皇太后乘坐这种轿子,并将其命名为“大安辇”。神宗继位后,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她的出行规格沿袭了治平元年时的制度。而皇太后和皇后平时出行,只乘坐副金涂银装白藤舆,上面覆盖着棕榈屋顶,并饰以凤凰图案。 辇官(负责轿子的官员)的服饰则与乘舆平头辇(一种较简单的轿子)的制度相同。后来,皇上诏令太皇太后出行时,乘坐的轿子要和万安太后当年的一样,上面也装饰着六条行龙,而且制作和装饰更加奢华。至于金铜车,典籍中没有记载,那就按旧制办理吧。
宋哲宗绍圣元年,要给皇太后打造一辆豪华的“大安辇”。负责这事儿的部门把以前治平年间和元丰年间皇太后出行仪仗的记录都翻出来给皇帝看,说:“元丰年间,先帝(神宗)亲笔下诏,规定皇太后出行仪仗要按照慈圣光献太皇太后(高太后)的规格来,而宣仁皇后(哲宗生母)为人谦逊,一直没用过这‘大安辇’。” 哲宗皇帝说:“现在咱们皇太后身份尊贵,可不能跟宣仁皇后比啊!” 于是就下令给皇太后打造大安辇,结果皇太后觉得太张扬,给推辞了,最后也没造。
说起来,这“龙兴”辇是皇太后平时坐的。在东京(开封)的时候,皇太后经常垂帘听政,但她一直很低调,不愿意坐这龙兴辇,就用普通的舆轿。哲宗继位后,尊封朱贵妃为皇太妃,允许她出行时乘坐檐子(一种轿子)。相关部门建议用象牙、鱼、凤来装饰檐子,伞用青色。元祐三年,太皇太后下令相关部门查找史料,于是檐子就改用龙凤装饰,伞也改成了红色。到了元祐九年,大家又商量着把檐子改成舆轿,上面装饰五条行龙,出入也改走宣德门东侧的小门。但哲宗根据皇太后的意思,让太妃坐六龙舆出行,还给她配了黄伞,出入走宣德门的正门。 三省又讨论了一下,最终决定皇太妃坐龙凤舆,伞用红黄两种颜色,出行要跟着皇太后,但伞的颜色就只用红色了。 绍圣元年,礼部和太常寺上奏说:“最近奉旨:‘皇太后想让皇太妃坐六龙舆,朕一直想着怎么才能体现皇太妃的尊贵,既不能比皇太后更隆重,也不能比中宫(皇后)差。’现在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再次仔细斟酌,请求赐予皇太妃龙凤舆。” 皇帝批准了。
等到徽宗即位,尊封太妃为圣瑞皇太妃,诏令除了不用六龙舆外,其他仪仗都比以前更加隆重,也给她配了龙凤舆。到了绍兴年间,迎接皇太后回宫,又下令打造了一辆龙舆,这龙舆的规格是:朱红色车身,方形,金漆银饰,四根车竿,竿头雕刻着螭首(龙的一种),赭红色的窗户,红色的帘子,上面覆盖棕榈叶,配六条走龙,车内有黄花罗帐、褥子、朱红色的椅子、脚踏,还有红罗和黄罗绣的巾子两条。
话说古代皇太子的车驾,唐朝的时候分三等:最好的叫金辂,中等的是轺车,最普通的叫四望车。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真宗皇帝还是太子呢,去太庙祭祖,就坐金辂,平时上朝就骑马。到了真宗皇帝天禧年间,仁宗皇帝当太子的时候,也是这么个规矩。
到了徽宗皇帝政和三年,专门有个部门叫议礼局,他们又重新规定了皇太子车驾的样式:金辂,车身是红色的,上面镶金,各种装饰都很讲究。车厢重,上面画着各种植物图案、飞鸟走兽;车顶是黄色的,车辕上装饰着鹿的图案,车前的装饰是龙,车辕前面还有一只金凤凰。车子上还有挡灰尘的帘子,车盖是朱红色的,里面是黄色的,轮子上画着红色的齿轮状图案。左边挂着九旒的旗帜,右边是仪仗用的戟。旗杆顶端是金色的龙头,衔着丝带和铃铛。车辕上有八个鸾鸟的装饰,车辕上还有两个铃铛。拉车的马是四匹红色的骏马,马的装饰也很讲究,马鞍是金色的,插着翟鸟的羽毛,马鞍上的金属装饰是镂空的锡制的,马缰绳也是九股的。只有祭祀、去太庙和迎娶太子妃的时候,才用这金辂。轺车和四望车呢,就简单些,也都是金饰,只是车盖颜色和里衬颜色略有不同,都只用一匹马拉。轺车和四望车就跟着仪仗队伍走。
皇太子妃呢,也有专门的车子,叫厌翟车,用三匹马拉。平时出行也坐轿子,后来为了简朴,就改用藤轿了,轿子的顶梁和抬杠都漆成黑色,四个角上刻着兽形的图案,轿帘是用素色的藤条编织的花纹,跟政和年间规定的差不多。
古代亲王和大臣们坐的车,规格可讲究了。唐朝规定有四种:最好的叫象辂,只有皇帝和一品大员才能坐;第二种是革辂,二品、三品官员坐;第三种是木辂,四品官员坐;最普通的叫轺车,五品官员坐。
宋朝的时候,亲王、一品、二品官员出使或参加葬礼,都坐革辂,样式跟皇帝的副车差不多,只是把龙的装饰换成了螭(一种龙形的怪兽)。六部里三品以上的官员坐革车,车身是红色的,样式跟进贤车差不多,没有车厢的扶手,用四匹红马拉,驾车的人有二十五个。车上的帷幔、带子、旗子、杠子上的绣花图案也都有讲究:司徒的用瑞马,京牧的用隼(一种猛禽),御史大夫的用獬豸(一种独角兽),兵部尚书的用虎,太常卿的用凤,驾车的人衣服图案也一样。县令坐轺车,车身是黑色的,两边车壁有纱窗,只有一个车辕,用金铜装饰,帷幔和带子绣着雉鸟衔着瑞草的图案,用两匹马拉,驾车的人有十八个。平时百官上朝都骑马。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枢密院知院王钦若提议说:“王公大臣的车子上都用龙的装饰,是不是该查查制度?”皇帝就下令让太常礼院好好研究一下。太常礼院的回复是:“根据《卤簿令》,王公以下的车辆,象辂用象的图案装饰,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衡上装饰着八只鸾鸟,左边竖着画着龙的旗帜,旗帜高低交错,右边是戟;革辂用皮革装饰,左边竖着旃旗,其他的跟象辂一样;木辂用漆装饰,其他的跟革辂一样;轺车车壁是弯曲的,车盖是青色的,里面是碧绿色的。各种车都是红色的车身,红色的车盖,红色的旗帜,一品官员的车有九条垂带,二品八条,三品七条,四品六条,车上的缨子也一样。”
宋神宗元丰三年,礼部负责制定礼仪的部门说:“《卤簿记》上说,官员出行仪仗的顺序和车驾是这样的:首先是开封府尹,坐轺车;其次是开封府牧,用隼旗;然后是太常卿,用凤旗;接着是司徒,用瑞马旗;然后是御史大夫,用獬豸旗;最后是兵部尚书,用虎旗,坐革车。我们仔细查考了,发现这不对。根据《周礼》的规定,巾车(一种车)的职责是:诸侯乘坐夏篆车,卿乘坐夏缦车,大夫乘坐墨车。司常的职责是:诸侯、卿用旃旗,大夫用物旗。所以,我们建议官员出行仪仗的顺序和车驾应该改为:首先是开封府尹,乘坐墨车,用物旗;其次是开封府牧,乘坐墨车,用旗;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坐夏缦车,司徒乘坐夏篆车,都用旃旗。这样才能符合九旗制度的规定。”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政和年间,负责礼仪的部门向上呈报了王公以下官员的车驾制度:皇帝乘坐的象辂,用象牙装饰车厢各部件,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衡上装饰着八只鸾鸟,左边竖着旗帜,右边载着戟,驾四匹马,亲王结婚时才可以使用。革车,车身是红色的,载着戟,车轮、车帘、旗帜、车杠、车带都用绯红色的罗纱绣制,驾四匹红马。皇帝大驾的仪仗队伍有六个引导者,皇帝法驾的仪仗队伍有三个引导者,开封府牧乘坐的是第三个引导者的车驾。王公、一品、二品、三品官员的仪仗队伍,都配备一辆革车。车轮、车帘、旗帜、车杠、车带上的绣纹:开封府牧用隼鸟,大司乐用凤鸟,少傅用瑞马,御史大夫用獬豸,兵部尚书用虎。轺车,车身是黑色的,车盖、车带绣着雉鸡,用红色的锦帘,香炉、香囊系在带上,驾两匹红马。仪仗队伍中第一个引导者,是县令乘坐的,驾车的马都戴着铜面罩,插着羽毛,系着鞶缨,挂着胸铃,车厢用绯红色的绢,车尾用红色的锦缎包裹。
六年,礼制局又说:
大观年间,朝廷让大司乐代替太常卿担任第三引,因为大司乐主管鼓吹乐队嘛。按理说,礼乐方面的官员,宗伯是老大,所以应该用礼部尚书来担任。还有第四引司徒,那是地官的头儿,从汉朝开始就位列三公。现在朝廷把司徒改成了少傅,但六引的司徒还是地官的事儿,所以应该用户部尚书来担任。司徒府里的官员,按照六引其他官员的规格,改成僚佐;仪仗队方面,就按照兵部尚书的规格来配备。
古代诸侯被封到外地,同姓的赏赐金辂,不同姓的赏赐象辂。这是因为,诸侯出巡时,可以显示自己的威仪,离天子远了,他们的势力也就大了;回朝时,要谨慎小心,离天子近了,他们的势力也就小了。所以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不敢乘坐金辂、象辂,要和天子保持距离,得自己降低身份,乘坐墨车。如果公侯的采邑在天子管辖的县城里,那就是都城的长官了,《大司马》里说的“师都建旃”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开封知府在朝廷里任职,和御史大夫一样被称为卿,这在《周官》里也是卿大夫的职位;可他并没有金辂、象辂的待遇,却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乘坐墨车一样,合适吗?
成周时期,上公九命,车旗用九作为标志,所以常设九面旗帜;侯、伯七命,车旗用七作为标志,所以常设七面旗帜;子、男五命,车旗用五作为标志,所以常设五面旗帜;卿六命,大夫四命,车旗也分别按照他们的爵位等级来决定。所以卿的旗帜应该用六面旗帜,大夫的旗帜应该用四面旗帜,至于三面旗帜,那是上士用的。所以开封令应该乘坐墨车,用四面旗帜;开封知府、御史大夫、户部、兵部、礼部尚书都是卿,应该乘坐夏缦车,用六面旗帜。
同年,蔡攸又详细地提出了建议:
话说这出行的队伍,最前面是开封府尹坐的轺车,后面跟着开封府牧、大司乐、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他们都坐的是革车。开封府牧的旗子上绣着隼鸟,太常卿的旗子绣着凤凰,司徒的旗子绣着瑞马,御史大夫的旗子绣着獬豸,兵部尚书的旗子绣着老虎,每辆车都配着闟戟。可是这前后顺序、坐的车、用的旗子,按古代的规矩不对,按现在的规矩也不合适啊!想当初光武帝出行,只有三辆引导车:先河南尹,再执金吾,最后洛阳令,是先尊后卑的顺序。后魏也是三辆引导车:先平城令,再司隶校尉,最后丞相,是先卑后尊的顺序。唐朝用六辆,五代减到三辆,后周又加回六辆。咱们现在沿用六辆,开封府尹排在最前面,最后是兵部尚书。但是,如果按职位高低排,大司乐不应该排在开封府尹和开封府牧后面;如果按职位高低倒过来排,兵部尚书不应该排在御史大夫后面,所以这顺序根本就不对。
轺车可不是县令该坐的,革车也不是一般公卿大臣该坐的,所以坐的车也不对。凤凰和骏马绣在旗子上,根本没这规矩,那些闟戟更是错得离谱,所以旗子也不对。司徒是三公之一,负责议论政事,坐车带队根本不是他的职责,户部尚书更合适。奉常掌管礼仪,司乐掌管音乐,他们都只管自己那一摊子事,礼仪音乐这种事,他们也管不了那么多,礼部尚书更合适。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司徒换成户部尚书,把大司乐换成礼部尚书,他们的僚属和仪仗规格就和兵部尚书一样。御史大夫的职位仅次于三少府,正二品,比六部尚书都高。所以出行顺序应该是:先开封府尹、开封府牧,然后是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最后是御史大夫,这样顺序才对。
夏朝的“夏篆车”啊,就是在车子上雕刻花纹,再用五彩颜色绘饰;“夏缦车”呢,就是用五彩颜色绘饰,但不用雕刻花纹;“墨车”就是漆成黑色的,不加任何绘画。国君应该乘坐夏篆车,这象征着文质兼备;卿大夫应该乘坐夏缦车,象征着华丽,但略逊于夏篆车。开封知府的品级相当于大夫,开封府尹相当于古代的诸侯,他们乘坐的都应该是墨车。至于驾车的马匹数量,知府用三匹,府尹用四匹,御史大夫用六匹,尚书和卿大夫都用四匹,这样乘坐的车和马匹数量就都符合规定了。《司常》这本书上说:“国君和卿大夫用旃旗,大夫和士用物旗,军队统帅用大旗。” 旃旗是用纯色丝织品做的,颜色是纯红色;物旗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混杂在一起做的,颜色是红白相间;物旗有三面,旃旗也是一样。开封知府的品级相当于大夫,所以应该用物旗;开封府尹率领京畿地区的军队保卫朝廷,相当于军队统帅,所以应该用大旗;尚书和御史大夫,是古代的卿大夫,所以应该用旃旗。
就这样办。
过了七年,礼制局上奏说:“我们最近讨论了皇帝出行仪仗的车辆和人员配置,开封府尹乘坐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乘坐夏缦车。冬至祭祀的陈设已经完毕,所有驾车人员的服装,仍然沿用旧的六驾车制度,应该进行修改。更何况天子出行用五辆车,驾车人员的服装都根据车子的颜色而定,那么六驾车的驾车人员服装,也应该如此。我们建议墨车的驾车人员穿黑色衣服,夏缦车的驾车人员穿黑色衣服,上面绣五彩的团花,这符合礼制。” 就这样办。
关于肩舆。宋神宗皇帝体恤宗室中年纪大或有疾病不能骑马的人,允许他们出入宫廷时乘坐肩舆。熙宁五年,太宗正司请求,宗室成员因病乘坐肩舆的,随行人员和灯笼不得超过两对。北宋中兴之后,一般官员没有乘坐车子的制度,参加祭祀活动时骑马,平时上朝时乘坐轿子。以前的规定,肩舆的檐子上有禁令。中兴以后,朝廷东征西讨,因为道路险峻,皇帝下令允许百官乘坐轿子,王公以下官员都可以乘坐。轿子的样式:是方形的,装饰有黄色和黑色两种,顶盖是凸起的,没有横梁,用竹席做遮挡,左右设有窗户,前面有帘子,用两根长竿抬着,叫做竹轿子,也叫竹舆。
古代官员和皇室女眷出门坐什么车呢?唐朝的时候,有厌翟车、翟车、安车、白铜饰犊车这些等级不同的车子,车上的帷幔也各有讲究。到了宋朝,皇亲国戚和宫里的女眷们坐的是银饰白藤轿子;白藤轿子、金铜犊车、漆犊车,这些车子有的盖着毡子,有的盖着棕榈席,宫里宫外的女眷都可以乘坐。
再说说伞。普通官员都可以用伞,一般是用青色绢布做的。宋朝初期,只有皇室的亲王才能在京城里用伞。到了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宰相和枢密使才被允许用伞。后来,朝廷的近臣和宫里的女眷出入也开始用伞了。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皇帝下令除了皇室宗亲以外,其他人都不准用伞。可第二年,又允许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人用伞。在京城以外的地方,普通官员都可以用伞。神宗熙宁年间规定,不是品级官员就不能用青色伞盖,在京城里只有执政官员和皇室宗亲才能用。哲宗绍圣二年,皇帝下令京城官员不许用凉扇。徽宗政和三年,因为燕王和越王出行,百官都不避让,皇帝就赏赐他们每人一把三层青色罗伞,两把紫罗大扇,还有涂金的花鞍马镫、茶燎等东西,都用涂金的,于是就成了惯例。政和八年,皇帝又下令老百姓祭祀神灵的时候,不准制作红黄色的伞和扇子以及彩绘的东西,因为这些是祭祀神灵才用的。宣和年间,又下令各路祭祀天神的时候,可以允许用红黄色的伞和扇子,其他的庙宇则仍然禁止。那些庙宇墙壁上的画像、塑像的仪仗如果用龙纹装饰的,都要换掉。建炎年间,朝廷初次驻跸杭州,执政大臣张澂建议说:“大臣们跟随军队,暂时不用张开伞盖,等回京后再恢复旧制。”皇帝就下令,以前当过宰相的人到朝廷来,可以张开伞盖。
宋朝对马鞍的制作规格有严格规定,不是随便赏赐的,都得按照规定的样式来,谁都不能超过。
给宰相、亲王、枢密使、带使相、曾经做过宰相的观文殿大学士、宫观使、殿前马军步军都指挥使这些人,赏赐的是:金涂银饰牡丹花图案的马鞍,价值八十两银子;鞍鞒是紫罗缎绣着宝相花和雉子的方形的;鞍子是油画的;马镫是银质的。
给使相、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使、节度使、宫观使、殿前马军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侯这些人,赏赐的是:金涂银饰太平花图案的马鞍,价值七十两银子;鞍鞒是紫罗缎绣着瑞草图案的方形的;鞍子是油画的;马镫是嵌银的。 四厢都指挥使的鞍鞒用紫罗缎绣花。如果出使,还要加上红色的牦牛毛缨子和金涂银饰的马镫环。使相在外地办公,还会额外赏赐红色的织锦鞍套。步军都虞侯及以上级别,如果赏赐带甲的战马,还会额外赏赐价值七十两的红色皮革马鞍套具,鞍鞒是青毡做的圆形的,马镫是嵌银的。
给三司使、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端明殿、翰林侍读侍讲、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直学士、御史中丞、两使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军厢都指挥使这些人,赏赐的是:金涂银饰麻叶图案的马鞍,价值五十两银子;鞍鞒是紫罗缎镂空雕花的方形的;鞍子是油画的;马镫是嵌银的。 军厢都指挥使刚上任时是团练使、刺史的,赏赐也是一样的。曾经在中书省、枢密院任职,后来当上学士、中丞的,赏赐价值七十两的马鞍,鞍鞒绣的是瑞草图案。 现在担任中书省、枢密院、宣徽使、使相、节度使职务,或者曾经在中书省、枢密院担任过诸路都总管、安抚使,在朝廷辞别皇上时,赏赐也和上面一样。
给团练使、刺史这些人,赏赐的是:金涂银饰三环宝相花图案的马鞍,价值二十五两银子;鞍鞒是紫罗缎做的圆形的;鞍子是乌漆的;马镫是普通的。给各路承受赏赐的是:金涂银饰促结洛州花图案的马鞍,价值三十两银子;鞍鞒是紫罗缎做的圆形的。给诸王宫僚、翰林侍读侍书赏赐的是价值十五两银子的白色马鞍。给诸班押班、殿前指挥使及以上级别赏赐的是:金涂银饰宝相花图案的马鞍,价值四十两银子;或者价值十五两银子的蛮云图案马鞍;给其他各级官员赏赐的是价值十二两银子的白色凹面马鞍,鞍鞒都是蓝黄色的绢做的圆形的。
皇帝的皇亲国戚结婚,马鞍的配饰都得是蓝黄色的罗缎绣花方鞯,金银装饰的马鞍,金银打造的马具,重量从八十两到十二两不等,分六个等级。皇室宗亲的女婿,则赐予紫罗缎绣着瑞草图案的方鞯,马具重量从七十两到五十两不等,分两个等级。赏赐给契丹使臣的,是金银装饰的太平花图案马具,重七十两,配紫罗缎绣着宝相花和雉子的方鞯;副使的马具重五十两,配紫罗缎绣着合子地圆图案的鞯,马鞍都用油彩画着图案。(射弓的使臣用银装马具,副使用银棱马具。)赏赐给各藩属进奉的大使,马具和刺史一样用青绦鞯;副使的马具则和宫廷官员一样。凡是京城三品以上官员外放的,都允许马匹佩戴缨饰。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建议说:“按照圣旨详细制定车马服饰制度,请求提升朝官允许骑乘银装绦子鞍勒,六品以下官员不准用华丽的装饰,马鞯都不准绣花、用金皮装饰。其他官员和工商庶民,都允许骑乘乌漆素鞍,不准用狨毛暖坐。蓝黄绦子马鞍,非宫禁不得使用。士庶、军校骑乘白皮鞯勒的,一律禁止。”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八年后,朝廷下令京城朝中知录事参军和知县,所骑乘的马匹都不准装饰缨饰,后来又允许佩戴缨饰。端拱二年,朝廷下令内职诸班押班、禁军指挥使、厢军都虞侯,都允许骑乘银装绦子鞍勒。京城官员外任知州、通判的,允许按照六品朝官的标准。真宗咸平二年,西京留台上奏:“留守府的官员、使臣骑乘的马匹,不准佩戴缨饰。”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大中祥符五年,朝廷下令绣花马鞯和华丽的马具,除了皇室宗亲和被特别恩赐的以外,一律禁止。天禧元年,朝廷规定两省谏舍、宗室将军以上官员,允许使用狨毛暖坐,其余一律禁止。凡是京城官员,三班以上外放的,都允许马匹佩戴缨饰。
公元1036年,皇帝下令,五品以下的官员不许骑装饰华丽的银鞍马。只有文武百官、宫内官员、禁军指挥使、各级军官、厢军都虞侯、防团副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骑用金银装饰的鞍辔,但是!不许用蓝黄色的绦子和白色的皮革做鞍辔。老百姓只能用毛毡、皮革和丝绸做马鞍。京官里,通判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按照朝会规定的等级使用马鞍。
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文武百官、禁军都指挥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又可以骑用金银装饰的鞍辔了;五品以上的官员,也可以用华丽的银鞍了。至于那些绣着花的漂亮马鞍,只有皇帝恩赐才能用。其他官员和老百姓,还是不许用银饰的马鞍。以前,皇室成员的待遇和宰相一样,可以使用绣花的鞍辔。直到公元1113年,才开始赏赐皇室成员金花鞍辔,但他们不用狨坐(一种豪华的马鞍座垫)。宣和年间(1119-1125)也赏赐过,南宋中兴之后沿袭了这个做法。
公元1173年,朝廷重新修订了仪制。权侍郎、太中大夫及以上级别的官员,还有学士、待制等,如果得到皇帝恩赐,也可以使用狨坐。三衙(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和节度使,如果曾经担任过宰相,也可以用。在此之前,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朝廷驻跸杭州时,曾下令取消扈从官员使用狨坐,这只是权宜之计。按照旧例,宰相和侍从官员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可以使用狨坐。
公元1161年,因为江浙地区气候炎热,朝廷把使用狨坐的时间改到了农历九月初一,并作为制度沿用下来。到了公元1165年,朝廷又下令允许三衙官员骑马,并赐予他们狨坐。
古代宫殿大门两侧都会竖立一种叫做“棨戟”的东西。这玩意儿是用木头做的,没有刀刃,架在门上,成排摆放,天子宫殿大门左右各摆十二个,说是应天数。宗庙的大门也一样。国子监、文宣王庙、武成王庙也都有,不过武成王庙左右只有八个。大臣们的州府衙门也设有棨戟,普通人家的大门只有得到恩赐才能用。宋太宗淳化二年的时候,还下过一道诏书,让各州府军监上报需要多少鼓、角、戟、槊,符合条件的,就由三司发放。
宋仁宗天圣四年,太常礼院说,根据批复,广安军知军范宗古请求发放戟,查阅相关规定,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大都督府的门前要放十四个戟,中都督府十二个,下都督府和各州府十个,都是官府发的。军监的门前没规定数量,所以请求不发放。宋神宗元丰年间规定,凡是门前要摆戟的,开封府、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大都督府都是十四个,中都督府十二个,下都督府十个。官员得到恩赐的,正一品十六个,二品以上十四个。后来中兴时期,又恢复了旧制。
再说说“旌节”。唐朝天宝年间开始设立,节度使受命那天会赐予旌节,这代表着可以独掌军事大权,出行的时候就要竖起旌节,府衙里还要竖起六面军旗。宋朝给节度使发放的旌节包括:门旗两面,一面画龙,一面画虎;旌旗一面;节杖一根;麾枪两支;豹尾两条。门旗用九幅红绸做成,上面有耀篦、铁钻、漆杠和红色的军旗。旌旗用涂金的铜螭头,漆杠,红绸包裹,画着白虎,顶上是漆木盘,周围用涂金装饰。节杖也用漆杠,装饰着涂金的铜叶,上面有三层漆圆盘,用红绿丝线扎成的旄,再用紫绫包裹,外面还套着碧油绢袋。麾枪也用漆木盘,紫绸包裹,外面也套着碧油绢袋。豹尾用红黄布做成,画着豹纹,也有漆杠。
宋神宗熙宁五年的时候,朝廷下令要新建节度使的旗帜,并且把驻地给迁了。同时,还命令太常寺设计制作这些旗帜,然后交给左右金吾街仗司和骐骥院,让他们准备人手、马匹,负责这些旗帜的举持和保管。后来,南宋中兴之后也沿用了这个做法。
建炎三年,朝廷把韩世忠的旗帜命名为“忠勇”。到了绍兴三年,岳飞的旗帜则被命名为“精忠”。后来孝宗皇帝把这些藩邸的旗帜,也就是皇子或亲王所用的旗帜,都收进天章阁珍藏。淳熙年间,光宗皇帝也下令把东宫的旗帜妥善保管起来。
再后来,宁宗皇帝登基后,相关部门建议说,既然要妥善保管太上皇和当今皇帝藩邸时期的旗帜,那应该好好装饰一下。于是就制作了两块朱漆青底金字的牌匾,一块写着“太上皇帝藩邸旌节”,另一块写着“今上皇帝藩邸旌节”。这做法,其实是从元丰年间延安府的旧例沿袭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