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兵器制造那可是相当讲究的!朝廷设立了南北作坊、弓弩院,各州也都有专门的作坊,都招募工匠,规定了每年的生产指标。南北作坊每年要造三万二千套涂金脊铁甲等等,弓弩院每年要造一千六百五十多万支角弝弓等等,各州每年要造六百二十多万支黄桦、黑漆弓弩等等。除了这些,南北作坊和各州的作坊还会另外制造军营用的帐篷、甲袋、梭衫之类的各种东西,以备军队出征使用。京城制造的兵器,每十天就要上交一次,叫做“旬课”,皇帝亲自检查验收,还设立了五个仓库来储存这些兵器。据说,皇帝曾经在郊外试射床子弩,箭能射到七百步远呢!他还下令另外制造步弩进行试验。当时的兵器做工精良,锋利无比,在近代都是少见的。

开宝三年五月,皇帝下令说:“京城里的老百姓,不准私藏兵器。那些平时就擅长武艺的士兵,把自己的兵器交给军队保管;等到出征的时候,再写个申请拿出来用。官员们按照规定可以佩带随身的武器。”那时候,兵部的小官冯继升等人献上了一种火箭的制作方法,皇帝下令试验,还赏赐了他们衣服和丝绸。

淳化二年,皇帝再次重申了禁止私藏兵器的禁令。

至道二年二月,皇帝下令说:以前给士兵们造的光明细钢甲,一开始没有内衬,应该加上内衬,这样穿起来才不会磨伤皮肤。

咸平元年六月,御前侍卫石归宋献上了一种木羽弩箭,箭才一尺多长,但是射程却非常远,射中铠甲后,箭杆断了,箭头却牢牢地卡在里面,拔都拔不出来。皇帝增加了石归宋的月俸,还把他的儿子安排到宫廷当差。

三年四月,神骑副兵马使焦偓献上了一把盘铁槊,重达十五斤,皇帝让焦偓当场演示,只见他骑在马上,挥舞自如,速度飞快,皇帝高兴地把他升官了。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上了他制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造船工匠项绾等人献上了海战船的设计图纸,皇帝都赏赐了他们钱财。在此之前,相国寺有个和尚叫法山,是洺州人,后来改了姓,他全家一百多口人,都被敌军抓走了。这时候,他愿意还俗从军,报效国家,还献上了一种铁轮拨,重达三十三斤,两头都带刃,是骑兵格斗的好武器。皇帝任命他为外殿直。

五年的时候,宁化军知军刘永锡献上自己制造的手炮,皇帝下令在边境地区仿制并装备使用。

六年十月,朝廷给军队配备了传信牌。这种传信牌是用漆木做的,长六寸,宽三寸,牌子的正反面都刻有字,并且从中间分开,用榫卯结构连接,可以合拢;还在牌子上凿了两个小孔,方便用笔墨写字,上面还要贴上纸条。每次作战之前,就把传信牌分开,一人执一半;需要传达命令时,就在上面写好命令,系在军吏的脖子上,到达目的地后,双方对合传信牌,然后写上回信。这是因为冀州团练使石普的建议而实施的。

仁宗当政的时候,天下很久没有打仗了。天圣四年,朝廷下令减少各路军队每年制造兵器的数量,减半。这一年,朝廷又下令作坊制造一万五千支铁枪,装备秦州、渭州、环州、庆州、延州和镇戎军。

六年,朝廷下令:外面的盔甲很久没有修理了,先派使者分别前往各地检查并修理。

景祐二年,停止秦州向京城输送弓弩三年。朝廷下令:“广南地区百姓不准私藏博刀,违者连同打造博刀的人一起,按照私藏禁兵的法律处罚。”在此之前,岭南地区盗贼多用博刀,杖责的处罚太轻,无法禁止,转运使向朝廷反映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这条法令。

四年,朝廷下令作坊制造五万支栓子枪和柧枪。

康定元年四月,朝廷下令江南、淮南的州军制造三万副纸甲,供应陕西防城的弓箭手。又下令河东地区强壮、擅长射弩的人可以自己置办弩,四等以下的官员由朝廷发放。八月,朝廷下令陕西制造柳木旁牌。

庆历元年,并州知州杨偕派阳曲县主簿杨拯献上《龙虎八阵图》以及他制造的神盾、劈阵刀、手刀、铁连槌、铁简,并说《龙虎八阵图》有奇有正,有进有止,远则射,近则用刀盾格斗。即使敌军骑兵再多,看到神盾这种奇异的兵器,一定会惊慌溃逃,然后我军再用精锐骑兵夹击,就没有打不赢的。历代用兵,还没有人想到这种策略。皇帝在崇政殿阅览后,下诏嘉奖。后来,有人认为这些兵器太重,紧急情况下难以使用。

二年,朝廷下令在鄜延、环庆、泾原、秦凤路各设立都作院,并赐给河北义勇兵一百万支弓弩和箭材。

第一段:

四年的时候,皇上赏赐给鄜延路总管三十万支风羽子弩箭。五年,皇上命令各路都把储备的军械都报给三司(财政部门),三司每年都要把这些情况汇报给皇上,并且要制定一个程序,提前拨款。八年,皇上发布命令说:“老百姓家里藏的武器,如果不是合法拥有的,限期一个月内上交官府。敢藏匿的,允许别人举报抓捕。”

第二段:

皇祐元年,皇上在崇政殿检阅了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献上的八种新式武器:冲阵无敌流星弩、拒马皮竹牌、火镰石火纲三刃、黑漆顺水山字铁甲、野战拒马刀弩、砦脚车、冲阵剑轮无敌车、大风翎弩箭。四年,河北、河东、陕西都总管司报告说:“郭谘制造的独辕冲阵无敌流星弩,可以用于战场。皇上命令弓弩院按照这个样子制造。同时任命郭谘为鄜延路钤辖,允许他配备五百支这种弩,并招募当地老百姓来学习使用。等制造成功后,经略夏安期说这种弩很好用,于是皇上就正式设立了独辕弩军。”

第三段:

五年,荆南兵马钤辖王遂献上了临阵柺枪。至和元年,皇上命令河北、河东、陕西三路每年夏天都要把兵器铠甲拿出来晾晒,如果发现损坏的,都要修理好。如果再次检查发现有不合格的,知州、通判和主管兵器的官员都要降级。嘉祐四年,皇上发现京城制造的兵器很多都不锋利,就选派朝臣和使臣各一人去检验。

第四段:

七年,皇上命令江西制置贼盗司,把所有私自制造兵器的人登记造册,如果再犯,就将他们和他们的妻子一起流放到淮南。熙宁元年,皇上开始命令入内副都知张若水和西上阁门使李评挑选和修理弓弩。张若水献上了一种他制造的神臂弓,其实这是李宏献上的设计,它更像是一种弩。弓身用檿木,弓弰用檀木,箭头用铁,马面牙发用铜,用麻绳和丝线做弓弦。弓身长三尺二寸,弓弦长二尺五寸,箭长加上箭羽有几寸长,射程三百四十多步,可以射穿榆木半截。皇上看了很满意。从此神臂弓开始使用,其他的兵器就比不上它了。

皇帝下令,让河北州的军队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分成三等,然后上报。他还下令内库挑选最好的盔甲武器,挑一些上好的送上来。

过了两年,皇帝又下令,让各路派官员去州里,把库藏的盔甲武器也分成三等,跟边境三路一样,不过四川和峡州不算在内。

又过了一年,皇帝拿出自己珍藏的斩马刀给蔡挺看,蔡挺说这刀做工精良,使用方便。皇帝就下令让人按照这把刀的样式打造几万把,赏赐给边关的将领。刀的刀镡(就是刀柄上的金属护手)有一尺多长,刀刃有三尺多长,刀柄的头部是个大环。同一年,皇帝又下令让权三司度支副使沈起详细制定军器制度。沈起认为自己一个人的想法有限,应该让京城和边境三路的主兵官、监官、工匠一起审议,这样才能让制度长期有效。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那时候皇帝一心想改进武器装备,但又担心有关部门敷衍了事。王雱就上书说:“汉宣帝号称中兴贤主,但是史书上说,精巧的工艺和工匠,却是在元帝、成帝时期才多起来的。这虽然是官府的事,但最终关系到朝廷的政务。现在咱们国家外面要抵御外敌,内部还要防范盗贼,全国每年上缴的弓弩、盔甲数量以千万计,可是没有一件是坚固耐用、精良实用的。我曾经看过各州的兵工厂,兵匠太少了,甚至还要抓捕平民来充当劳役,他们做的武器,只有个样子,根本不实用。武库的官员,只管数量,不管质量,所以虽然积攒了很多武器,大多都是破旧不堪的。这样治理国家,还想威震四方,内外兼修,我看很难实现。如果想放松军事准备,向天下显示太平无事,那么金木、丝麻、筋胶、羽毛这些材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去制造一堆没用的东西,太可惜了!不如重新制定制度,把几州的兵工厂合并到一起,就像现在的钱监一样,选拔懂行的人专门负责这件事;并且在全国招募优秀的工匠,作为师傅,朝廷再设立工官来统管他们,考察他们的工艺水平,赏罚分明,这样大家都会努力做好,不用强迫,武器自然就精良了。听说现在武库里还有太祖时期制造的弓箭,跟新的似的,而近些年制造的却大多不能用,这就说明法令的执行松紧程度对结果影响很大啊!”总的来说,王雱这么说,是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思,想随意更改旧制。

六年,朝廷设立了军器监,负责全国军械的管理。军器监设有正副主管,还有其他职员。以前,军械由三司管理,现在都归军器监管了。凡是出产军械材料的州府,都设立了专门的制造机构。任何了解军械利弊的人,都可以到军器监提出建议,所以当时有很多官员和百姓向军器监献上新的器械和制造方法。这一年,还设立了内弓箭南库。军器监还制定了把先进的武器装备发放给各地的制造机构的制度。这一年的冬天,因为骑兵用的大鞍不适合野战,所以开始制造小一些的马鞍,用皮革和木头制成,这样骑兵更容易回旋,方便骑马射箭。同时,还挑选擅长骑射的边境士兵,编入各支军队。

当时,周士隆上书讨论广西和交趾的战事,建议制造车辆来对抗大象军队,但是文彦博不同意。王安石认为,从古代到本朝,南方常常利用大象战胜中原军队,周士隆的策略值得一试,于是他论述了古代车战的策略,建议用车兵和骑兵进行试验,看看哪种更有效。皇帝也认为北方地势平坦,可以用战车作为营垒,于是下令试验战车,命令沿黄河采集三千两车材,由军器监制定战车样式,制造战车。

七年,军器监主管吕惠卿说:“上报的弓箭样式和其他武器的设计,应该由殿前、马军、步军三个司令部来决定采用与否。现在各部门只是提交军校的文书报告,既不愿意改变旧的模式,他们的智慧和见识也未必能理解武器制造的道理。我不敢轻易改变朝廷已有的命令,请求让一个部门共同商议。”皇帝于是派管军郝质去军器监进行裁决,大家都认为吕惠卿的建议可行。当时军器监制造武器不统一,材料浪费严重。于是皇帝下令,不按常规选拔官员,派他们到各地搜集牛皮、角质和筋腱,能多收集就多奖励。这一年,开始制造狼牙箭、鸭嘴箭、四棱尖箭和一种带刀刃的凿子箭,一共四种新式箭矢,并推广使用。

八年,皇帝下令:“河北的拒马,很多是用竹子做的,不够坚固,无法抵挡敌人。命令军器监制造三万具拒马,送到北京、澶州和定州。”又下令计算河北地区缺少哪些武器,需要制造,不紧急的武器不要浪费材料。又下令,百姓的马匹死了,以前不向官府报告的,现在都要报告,并上交马皮和马筋,用于制造武器。

皇帝觉得设立军器监没什么实际效果,反而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就下令中书省和枢密院调查清楚这件事,然后制定方案上报。军器监汇报说,自从设立以来,制造的兵器增加了多少,工人减少了多少,兵器比以前多了,而工人却少了。皇帝又追问他们,并且下令让他们和御前工作所比比看,哪个省工,哪个兵器质量好。王韶说:“这样下去,恐怕内外互相倾轧会成为常态。再说,以前军器监查处内臣损毁弓弩的事,就因此产生了矛盾。现在又让内臣来考核军器监,岂不是像以前那样互相倾轧没完没了?”皇帝说:“你们一再地向我反映军器监的问题,如果我不弄清楚事实真相,内外都会认为我听信小人的诬告。现在要实行这种办法,就是为了明辨曲直啊!”司马光说:“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每件事都能分别辨明曲直,弄清楚事情的真伪,让功过分明,那么天下就能长治久安了。”王韶说:“军器监的事不必比较。”皇帝说:“事情不比较,就没办法看出对错。”司马光说:“朝廷处理事情,只希望事情是正确的而已。”后来,司马光最终凭借他的口才解除了皇帝的疑虑,军器监也免受了欺诈的罪名。十月冬天,军器监想在河东等路采买弯曲的木材做鞍桥,皇帝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就没同意。当时,河东、陕西、广南的帅臣们争着邀功,请求增加兵器,皇帝就分别给他们一些。到了这个时候,竟然有人用耕牛来换取兵器铠甲。

元丰元年冬天,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请求供应新式刀具,军器监想在江浙福建地区制造,皇帝不同意,就从内南库拨给他五万五千把短刃刀。

第二年,皇帝批示说:“河东路把运输的物资材料运到边境制造兵器,这明显是浪费钱财,弄虚作假,让军器监赶紧停止这种做法。”

第三年,吉州上奏说:“奉诏采购三十万支箭矢,这并非本地出产,而且老百姓平时也不储存这些东西,请求预先拨付钱款,约定一年内分批采购。”皇帝批准了。

西边打仗,打了老长时间都没结束。四年春天,陕西转运使李稷上奏说:“我们这边的九支军队,除了些零碎东西,什么都没有了,请求从永兴军库里拨点余钱,好筹备军需。”到了七月,泾原路那边也上奏说渭州城修好了,但是防御用的武器装备太少了,请求拨给他们三张弓弩图纸,八张牛皮床弩图纸,以及长枪、宝剑、箭矢的图纸,他们想按照图纸自己制造。皇上就下令把图纸给他们送去。

五年七月,鄜延路那边负责策划边防的部门上奏,请求拨给他们一百万贯钱、一千名工匠、五万斤生铁熟铁、一万张牛马皮,用来制造兵器,皇上都答应了。八月,皇上又下令让沈括挑选五千把劈阵大斧,分发给西边各路将领。十一月,陕西转运使李察说:“我们这边的五个兵工厂,应该分别委派监司官员来管理。”皇上就同意了。

六年二月,皇上发布诏令:熙河路那边守军的装备不足,就拨给他们三千领毡子、一万张牛皮,并负责运送过去。八月,采纳了环庆路赵卨的请求,给他拨了一千张神臂弓和十万支箭。没过多久,又赏赐兰会路二十五万支药箭。

第七年,陕西转运副使叶康直言上奏:“秦凤路军队的兵器装备缺口,各种物资加起来有四百三十多万件,一件件地制造,十年八年也完不成,请求从京城直接拨给。”皇上就下令按量拨付了。

皇上本来就节俭。有部门要给将官制作皮甲,想用生丝染成红色,还打算用牦牛尾做沥水用的部件,皇上觉得太浪费了,就换成了别的毛。从弓箭、盔甲、盾牌这些东西,皇上都非常用心。弓叫“阔闪促张弓”,取消了旧式的长弓;箭叫“减指箭”;盾牌用栾竹穿皮革制成,取代了原来的桐木盾牌;盔甲也从素铁甲改成了编织甲。这些改进方案非常精细,都是刘昌祚、尹抃、阎守勤等人制定的。

八年十月,皇上发布诏令:以后内外各地制造的兵器,就用现有的剩余物资、工匠来制作,那些兵匠、民工就可以遣散了。

公元1086年,皇帝下令:三个路(行政区域)的保甲团练已经取消了,那些武器装备都得送交官府保管,别因为武器损坏而为难老百姓去修理。到了八月,皇帝又让太仆寺少卿高遵惠,跟工部和军器监,还有各地州府的作坊一起核对一下军械的数量,目的是要确定军械制造的数量,做到适中,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就先别做了。 就这样,好几年下来,对军械制造的督促都松懈了不少。

公元1096年,有人向朝廷反映说:“各州郡的军事准备,全都是表面文章,真要打仗了,恐怕不够用。建议稍微恢复一下熙宁年间的政策,经常进行军事训练,比如封桩、排垛,按照杂队(军队编制)的办法来操练。”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公元1098年,皇帝下令江淮、湖广、浙西六路(行政区域)一起制造三千张神臂弓和三十万支箭。

公元1099年,大臣们上奏请求增加神臂弓的制造数量,于是军器监每年制造的神臂弓就增加了上千张。 同一年,皇帝下令河北边境地区的城墙、瞭望塔、武器装备都要修缮,不修缮的要处罚。

在此之前,广东广西两路(行政区域)的民夫按照熙宁年间的命令修造武器装备。公元1100年,端州知州萧刓上书,强烈批评这种做法浪费钱财,祸害百姓,弊端很多,请求停止购买枪械和武器装备。但他的奏疏没有得到采纳。

崇宁年间(1102-1106年)初期,大臣们纷纷说元祐年间以来,因为管理松懈,军队战斗力下降。皇帝下令恢复各路州府作坊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对官吏的考核也恢复到熙宁年间那样严格。这时,皇帝下令制造五十将的武器装备,工部请求内外作坊一起制造,于是就有了“都大提举内外制造军器所”这个机构。

一开始,采纳了邢恕的建议,下令制造几十辆兵车,并购买牛来拉车。后来,蔡硕又建议在河北地区为五十将配备武器,还要制造上万辆兵车。蔡京支持这个建议,那些奸诈的官员从中作梗,最终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崇宁三年,河北和陕西的运输部门反映说:“按照许彦圭设计的兵车样式,车子又大又费钱,成本翻倍。要是还用以前二十将用的旧式兵车,车子轻便好用,还能省钱。”皇上最终还是决定用许彦圭设计的兵车。

当时熙河路的副运输使李复先上奏说:“现在打仗和古代不一样。古代打仗讲究规矩,不会搞什么突然袭击,多走正路,所以车子能走,敌人也不敢轻易攻击。现在打仗,都在边远地区,在各个小据点驻军,大家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车子根本上不去。而且战场上,你进我退,车子跟不上,要是被追击,车子就成了别人的战利品。我多次观察边境的情况,连粮食、衣服、武器都未必能派上用场,更别说车了!我听说这种车的制造,是许彦圭通过姚麟来推荐他的方案的。朝廷因为姚麟熟悉边境事务,就不知道许彦圭夸夸其谈,姚麟徇私枉法,误了国家大事。这种车比一般的车宽六七寸,运输时车轮不匹配,从东边来的民夫拉不动,结果他们只好典当衣物,自己租牛和工具,一天只能走六七里路,甚至弃车逃跑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没造车之前,就有购买材料、雇佣工匠的麻烦;车造好了,又难运输,给各路都带来了说不完的麻烦。许彦圭只想着升官,却不知道误了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处罚,怎么警示后人!我现在请求停止制造这种兵车,已经造好的也不要运来了,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后来,许彦圭最终受到了惩罚。

元丰年间,河北和河东路的军械物资,每季度末都由各路主管部门轮流检查验收。到了元祐年间,这项制度取消了。四年后,因为工部请求,这项制度又恢复了。

大观二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以前东南地区的防卫指挥官,深知有些郡县官员为了完成任务,急于求成,滥用职权,害了老百姓;有些官员办事拖拉,导致事情没办好。像修城墙、造兵器、收战马、练水战这些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逐步推进,千万不能急着加税或者强迫百姓干活,既要保证事情能办成,又不能扰民,这样才算合格。” 然后又下令,所有这些工程要在十年内全部完成。四月,皇帝下令取消黎州、雅州等地对牦牛尾的征收,认为这会给老百姓带来麻烦。八月,御前军器所的负责人上奏,请求像崇宁五年那样,在全国各地购买四十万个牛角和十万斤牛筋。皇帝批准了。

政和二年二月,皇帝下令,各州郡制造兵器,如果不用熙宁年间的标准样式,相关官员就要受罚,还专门为此制定了处罚条例。六月,皇帝又下令,所有兵器都要按照御前军器所制定的样式来做,之前二月份的命令不用执行了。

三年,皇帝下令说:“以前的马甲是用黑色漆涂的,现在改成红色的。” 这一年,姚古上奏,建议改进兵器。以前一套甲只有两件,现在改成拆卸的三件;以前的手刀太重,现在都改成轻便易用的;以前的神臂弓拉力是二石三斗,现在改成一石四斗。皇帝都批准了,并下令全国各地都重新制造。

六年,军器少监邓之纲上奏说:“全国各地的一百三十一位将军,都在训练士兵,都需要配备兵器,以备不时之需。只有河北各将军的兵器,还是熙宁、元丰年间制造的,精良结实,比其他地方都好。我担心时间久了,这些兵器会损坏老化。请求从河北、陕西开始,让全国各地都更新兵器,以响应陛下追念先帝遗志,储备兵器、增强国威的愿望。” 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

话说,邓之纲在朝廷任职七年,三次上奏,建议修缮武库,整顿军械,并且大力节约国家开支。皇上很赏识他,升他做了大监,还又给他升了一级官。那会儿,宇文粹中在崇政殿上给皇帝讲课,也提到了武库的事,建议把祖宗留下来的十多种军械编入《卤簿图志》,以后举行郊祀大典或重大军事活动时,把这些军械摆在仪仗的最前面,以此彰显武功,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创业的艰难。

同年,皇上御笔亲批,武库需要修缮的军械数量将近一亿件,其中箭镞就有五千多万支,按照平时的进度,要七十年才能完成。于是,皇上就让邓之纲负责这项工作,分配给沿河的作坊,限期三年完成,同时允许三年内暂停上缴军械。

到了八年的时候,邓之纲又上奏,建议免除各路三年上缴军械的配额。不过,从那以后,各地对郡县牛皮、牛角、牛筋的禁令执行得非常严格,这其中也有邓之纲的功劳,但也造成了不少麻烦。

宣和元年,主管荆湖南路刑狱的郑济上奏说,本路只有潭州和邵州负责制造军械,今年的制造任务已经完成,并且他亲自检验过,都符合标准,不会影响使用。皇上很高兴,对他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激励其他各路。但是,从那一年起,督造军械的工作都由皇上亲自下令,不停地制造,但数量经常不够;不停地修缮,却总是说东西坏了。总而言之,朝廷内外互相应付,全是虚报谎报,上上下下互相欺骗,最终酿成了靖康之祸。

靖康初年,兵器都严重短缺,朝廷多次下诏书,严厉规定赏罚,但还是没用。这时,河阳知州张旂上奏说:“河阳从今年春天以来,多次有军队经过,士兵们把随身携带的马甲、神臂弓、箭、枪、牌之类的兵器,在市场上换取食物,说是暂时寄放,实际上是丢弃,逃避服役。我们拘留了三天,就收缴了四千二百多件兵器。连太原的援军都这样丢弃兵器,其他地方的军队情况可想而知。应该让百姓主动上缴,免得造成更大的麻烦。”皇上认为张旂说得对,赏了他一个官职。

一开始啊,皇宫里的军器监和军器所,万全军匠的编制是3700人,东、西作坊的工匠编制是5000人。绍兴初期,负责制造的士兵才一千人,后来慢慢增加到五千六百多人,又在各地又增加了二千九百多人,而且还额外增加了每天一百七十文钱的工钱,每月七斗半的米粮。结果呢,皇宫仓库里兵器堆积如山,各路军队却都缺武器。绍兴二十六年,皇帝下令说:“工匠应该裁减,江浙福建各州的物料也全部免除。”相关部门上报说,物料减少三分之一,工匠减少到两千人,杂役兵减少到五百人。

以前啊,军器制造的管理权是直达皇帝那里的。建炎年间,曾经让个宦官董悫来负责,没多久就被撤了。绍兴五年,军器制造归属工部管理,后来又让中层官员来管。绍兴三十年,工部说这违背了祖宗的制度,皇帝下令按照规定来检查。孝宗皇帝继位后,又增加了一个提点官,御史们强烈反对,最后还是归工部管。

关于造车的制度,南渡之后,东南地区多沼泽险峻,所以没把车作为主要军备。宗泽、李纲他们有战车方案,王大智也献过车式,但都没采用,反而更重视盔甲和弓箭这些武器。建炎初期,皇帝告诉宰相说:“现在战士大概有三十万人,如果都能装备精良的武器,再加上强弓劲箭,就算强敌来犯,也不用害怕。造弓一定要用最好的工匠,给最好的价钱。”绍兴三年,主管军器制造的人说:“造一套全副盔甲需要七十个工匠。长齐头盔甲每套需要一百四十一工匠,短齐头盔甲需要七十四个工匠。请求以本所制造的全副盔甲为标准样式。”席益又说:“各州都在造马蝗弩,不如让他们造弓箭。”皇帝下令同时改造弓弩,把马蝗弩改成手射弓。

绍兴四年,军械部门汇报说:“接到圣旨,按照皇帝下发的样式打造铠甲。铠甲的样式分四个等级,甲叶一共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内外都要磨得锃亮。其中,护肩甲片五百四片,每片重二钱六分;甲身甲片三百三十二片,每片重四钱七分;腿裙和鹘尾甲片六百七十九片,每片重四钱五分;头盔帘甲片三百一十片,每片重二钱五分。此外,还有一个头盔,头盔上的杯子、眉子一共重一斤一两,皮线、结头等等一共重五斤十二两五钱多一点。一套完整的铠甲重四十九斤十二两。如果每片甲叶都严格按照原来的标准重量来制作,重量稍有差异就不用,那就会浪费很多材料。我们请求允许新式铠甲的重量略有浮动,整套铠甲的重量控制在四十五斤到五十斤之间。”皇上批准了,说不能超过五十斤。到了绍兴三十二年,皇上又下令让江东安抚司制造五千张木弩和五十万支箭。

隆兴元年,皇帝下发木制羽毛弩箭的样式,每条战线都要按照这个样式制造一百万支箭。淳熙九年,衢州的官员送来了两千张木制鹤嘴弩和十万支箭。湖北和京西地区还制造了一种不用羽毛的箭。皇上说:“箭不用羽毛,真是精巧啊,把它们收藏起来吧。”淮东总领朱佺上奏说:“镇江军队是韩世忠的旧部。韩世忠曾经制造过一种叫做‘克敌弓’的弓,用来对付敌人的骑兵冲锋,射程能达到一百步,箭矢能穿透重甲,是最好的武器。过去几年调拨弓箭,难免有损失,剩下的弓箭也因为时间久了而逐渐损坏。现在统计,各军弩手一共八千八百四十二人,每人需要两张弓,一张弓用于日常训练,一张弓用于作战,一共需要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四张弓,但现在只有六千五百七十四张弓可用,其余的都无法用于训练,请求下令镇江都统司补充到足够的数量。”

话说十五年前,工部侍郎李昌图跟皇帝说:“弓箭好不好用,关键在于射得快射得准。神臂弓射程远威力大,屡试不爽。后来又造出了神劲弓,射程比神臂弓还远,但是军中很多人说它射箭慢,神臂弓能射三箭,神劲弓才射出一箭,真要打仗,神臂弓反而更好用。” 皇帝说:“平原上用神劲弓好,西蜀山区地形复杂,哪个更好用还不好说呢。”于是就下令让金州都统司好好研究一下再汇报。后来都统制吴挺上奏说:“神劲弓配上弹子头箭,各部队用起来又快又好,比神臂弓强多了。” 皇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楚州的兵马钤辖又来报告说:“弩的威力,强劲的能达到三十石,一般的也有十五石,箭头的形状像小铲子,射程少说也有几百步,能一下子射穿好几个人。江边各部队都有弩,但都坏了没修。” 皇帝就下令两淮、荆襄沿边城池都要制造二十枝弩,御前军器所也要照样制造。从绍熙年间开始,朝廷就一直在大量制造武器装备,数量多得堆积如山。

开庆元年,寿春府制造了一种叫<匚赣>筒木弩,跟普通的弩不一样,箭放在筒里很稳,尤其适合晚上使用。又造了一种突火枪,用竹子做枪筒,里面装上火药,点燃后,等火焰熄灭,火药才会发射出去,声音像放炮一样,射程能达到一百五十多步远。

咸淳九年,边境州郡根据降兵提供的图纸制造了一种回回炮,但是人们又想出了更厉害的办法,造出了射程更远的炮。而且还发明了一种很奇特的破炮之策。具体方法是用稻草扎成粗绳,每条粗四寸,长三十四尺,二十条捆成一束,用麻绳一头绑在楼后柱子上,然后搭过楼,垂到地上,在楼房周围这样搭上四五层,再涂上泥浆,这样火箭和炮弹就打不进来了,就算几百斤重的炮石也奈何不了它。而且这种方法简单方便,成本低,就给它取名叫“护陴篱索”。那时候军纪松弛,只有兵器铠甲方面比以前更加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