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大臣们上奏朝廷的那些事儿。 《通礼》里记载,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两边相对而坐,中书令坐在所有大臣的北边,位置最尊贵。 上奏的时候,礼部官员拿着奏折进来,请中书令出来,站在南边。然后礼部郎中把奏折交给中书令,中书令接过来,再进宫上奏皇上。
接下来,咱们说说比较隆重的场合。比如皇帝不上朝的日子,或者国家遇到大喜事、要举行大典、要上尊号的时候,宰相就会带着文武百官、将领、少数民族首领、僧道、长者等等,一起到东上阁门去上奏。负责递交奏折的官员会跪着把奏折交给宰相,宰相再跪着交给阁门使,最后再由通进司呈递给皇上。如果皇上回复了,大臣们也要在阁门跪着接受圣旨,然后奏报皇上,表示感谢。如果是在皇帝不上朝的日子,枢密使就会率领内廷官员在长春殿门外上奏,也是由阁门使接收。
西京留守上奏也有规矩:留守在西京的官员每五天要上奏一次,天一亮,大家就聚集在长寿寺列队,把奏折放在案桌上,然后行二拜礼,就算完成了。 春秋两季皇帝赏赐衣服,或者遇到大喜事,也是同样的流程。有时候,会派官员把奏折送到皇帝行在的地方,有时候就通过驿站送到南京留守那里,大致都按照这个规矩来。如果皇帝出巡,东京留守的官员也要每五天向皇帝上奏一次,地点就在大相国寺。
最后,咱们说说奏折的写法。大臣们到阁门上奏的时候,开头要写“文武百僚具官臣某等言”;平时直接上奏皇帝的,开头就写“臣某言”,并且要称呼皇帝的尊号,如果大臣有功劳爵位封邑的,也要在奏折里写出来;如果是陈述事情的奏折,就要把官职头衔都列出来,不用称呼皇帝的尊号,但也要写明功劳爵位封邑。 除了这些,还有书信、奏章、榜文等等各种类型的文书。
乾德二年,皇上让有关部门仔细研究一下奏章的署名顺序。太常寺礼院说:“仆射是南省的第二号人物,太子三师是第一号人物。虽然太子三师官职品级更高,但南省的地位比东宫更高,所以应该由仆射来署名。如果只按照官职品级来排,那诸行侍郎是四品,排在三品卿监之上,这显然不合理。根据唐朝贞元六年的一道诏书,每逢庆典或百官上奏,都是由上公领衔,如果上公缺席,就由尚书令或仆射来领衔。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奏章,仆射是百官之首,不能按照宫中官员的规矩来办。”于是皇上就下令让所有官员一起讨论。
翰林学士陶谷等人说:“按照唐朝的制度,上朝的官员包括上台和东宫的官员,当时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都是宰相。贞观末年,只有兼任中书门下三品官职的才能算宰相。现在仆射又不是宰相,应该排在太子三师之后,这没啥疑问。如果说宫中官员不是朝廷官员,那宰相岂不是不应该兼管宫中事务?如果先排二品官再排一品官,升官后反而降了位置,这会扰乱官位等级,恐怕不妥。所以我们建议以太子三师为奏章首署。”
窦仪等人说:“让东宫三师来领衔,翻遍以前的典籍也找不到依据。左右仆射应该领衔,理由有六点:第一,根据《六典》,尚书省是百官之首,现在从一品到六品的所有官员,都是以尚书省官员为首,所以仆射应该领衔;第二,唐朝的制度是,上奏没有上公,就由尚书令或仆射来领衔,太子虽然是一品,但要跟着宗正,如果要排位,应该按照太子的品级来排,所以太子不能领衔;第三,仆射的职位在三公之下,应该领衔;第四,仆射是百官之首,而东宫三师可不是百官之首;第五,晋朝天福年间的一道诏书规定,谢恩的奏章,由上公领衔,如果上公缺席,就由尚书令或仆射领衔;第六,按照朝廷的规矩,官位低的先入朝后退朝,官位高的后入朝先退朝。现在东宫一品官员先站好位置,仆射才入朝,仆射退朝后,东宫一品官员才退朝,而且在两省之后,所以仆射应该领衔。”
皇上采纳了窦仪等人的意见,最终决定由仆射来署名。
话说古代官员上任,那可是相当讲究的。根据《开元礼》的记载,新上任的宰相要参加一个正式的见面仪式。宋朝的规矩呢,地方官员上任,大多沿用州府的老规矩。而中央官员,比如宰相、亲王、使相,上任后先在正衙谢过恩,然后从文德殿的便门出来,走到西廊。这时,堂后的官员和两省的杂役官员会出来迎接,一直送到中书的便门,两省的官员又会列队迎接。到了都堂,新上任的宰相要和送行的官员互相作揖行礼(如果是送行的官员是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这样的高官),然后下台阶,再和送行的官员行拜礼。之后,新上任的宰相就分左右入座。两省的杂役官员念奏章,堂后的官员接奏章。宰相则拿着笏板,执笔批阅,一共要批阅三道奏章:第一道是司天监报告寿星出现;第二道是开封府报告嘉禾双穗;第三道是澶州报告黄河水清。批阅完毕,才谢过送行的官员。之后,三司使、学士、两省官员、待制、三司副使才能上堂祝贺。百官先在中书门外列队等候,送行的官员下台阶,百官才能入内。直省官员会带领大家向新任宰相祝贺,然后到后堂,与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宣徽使见面,一起吃个饭,之后就散了。
建隆三年的时候,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按照唐朝天成元年诏书的旧例,那些兼任平章事的藩镇官员,应该到都堂上班,还要刻石记名,并缴纳三千贯的礼金。但近年来,这规矩有点松懈了。从现在开始,兼任平章事的藩镇官员,缴纳礼金五百贯,刻石记年。这笔钱用来充实两省的公用经费,希望能够执行。”于是皇帝下诏,从今以后,宰相和兼任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的枢密使,缴纳礼金三百贯;藩镇官员缴纳五百贯;刻石记名照旧。那些升官的官员不用再缴纳,以前当过宰相的官员再次上任,则按原来的数额缴纳。
乾德二年,设立了参知政事这个职位。参知政事上任时,要去宣徽院上任,而枢密使和副使只在本厅上任。后来,因为曹彬兼任侍中和枢密使,所以特许他到中书省上任。
宋朝大中祥符年间,皇帝下令,从现在开始,所有做到中书省仆射的宰相,都要到中书省都堂去朝见皇上,即使没兼任平章事也要去。相关部门上报了朝见礼仪,宰相的朝见礼仪按照常规执行。仆射上朝那天,郎中、员外郎在都堂门内迎接,尚书丞、郎官在东廊的台阶上稍近一些的地方迎接并行礼,金吾将军在殿上行礼祝贺,礼仪官员赞颂引导,主事官员宣读奏章。现任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宰相、前任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宰相都不用去朝见,其他的都按照宰相的礼仪执行。朝见结束后,跟本省的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其他部门三品以上官员一起吃饭。
王旦担任右仆射的时候,被任命为玉清昭应宫使。按照惯例,宰相有喜庆之事,百官都要列队祝贺。但是,因为相关部门还没修缮好,所以皇帝下令暂时取消了百官的祝贺仪式。王旦去玉清昭应宫修建宫殿的地方,皇上特地设宴款待他,尚书省丞郎官、三司副使以上官员都参加了宴会。从那以后,所有担任宫观使的官员上朝那天,皇上都会设宴款待并奏乐。
到了天禧年间,太保、平章事王旦升任太尉。自宋朝建立以来,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不兼任宰相,所以没有朝见的礼仪。皇上特别下令相关部门详细制定礼仪,王旦就在尚书省朝见,百官列队迎接,从宰相以下的官员都到齐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知杂事御史、三院御史都作为僚属送他上朝,并呈递奏章。御史中丞以上的官员,以及京兆府尹、各县县令、各部门官员、节度使、刺史、皇城使、宫苑使都到场。翰林学士入朝那天,皇上会设宴款待,只有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才能参加宴会。此外,资政殿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直学士兼秘书监都要参加朝见。秘阁和两省五品以上官员中担任三馆学士、判馆、修撰的官员,皇上都会设宴款待。
古代朝廷开会讨论政务,以前可没记载过具体的流程。宋朝初期,凡是需要集体讨论的刑法和礼仪事务,先由皇帝下诏给中书省和门下省(简称都省),然后都省的官员通知相关官员到都堂(相当于现在的会议室)开会。 大家入座的方位很有讲究:左、右丞相坐在都堂东北角,朝南坐;御史中丞坐在西北角,也朝南坐;尚书、侍郎坐在东厢房,朝西坐;两省的侍郎、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坐在西厢房,朝东坐;有名望的郎官坐在东南角,朝北坐;监议御史坐在西南角,朝北坐。 此外,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坐在左右丞相后面;三院御史坐在御史中丞后面;郎中、员外郎坐在尚书、侍郎后面;起居郎、司谏、正言坐在谏议大夫后面。如果还有仆射、御史大夫这些大官在场,就坐在左右丞相和御史中丞前面。其他官员的座位安排也十分讲究:三品以上官员坐在侍郎南边,朝东坐;东宫的一品大员坐在尚书前面;武班的二品官员坐在谏议大夫南边,朝东坐;总之,座位安排体现了官阶的高低。级别低的官员先入座。
左、右丞相上台后,都省的官员大声招呼大家入座。然后,有名望的郎官把要讨论的事情交给相关部门的官员,再呈递给左、右丞相。左、右丞相看完后,再交给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再交给尚书、侍郎,依次传阅。看完之后,再传回给有名望的郎官。快要结束时,左、右丞相拿着笔,叩头行礼,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讨论的结果,并在下面签字,再分发给在座的各位官员。监议御史则会让官员通报大家:“对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的,请不要签字。” 签字的顺序按照官职高低排列。如果只是本省的官员参加会议,座位安排就和往常一样,只是有名望的郎官和监议御史仍然朝北坐。只有仆射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骑马到都堂,其他官员即使是平章事,也只能在屏风外面等候。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尚书省要讨论庄献太后和庄懿太后的合葬事宜,但省里的官员因为兼任内外制使、三司副使等要职,按照惯例,可以不去参加会议,就递交了公文。监议御史段少连认为,这些官员身居要职,都是一时之选,应该起到表率作用,不应该因为自己职位高就逃避会议。于是他上奏弹劾这些官员不参加会议,违反了制度。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赵良规,当时是集贤校理,他说:“咱们国家以前一直都是这么规定的,那些敕令、制度里都写着呢,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这些官职的级别和以前朝不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在朝上任’和‘入省任职’的说法。要是完全不考虑职务的话,那以后员外郎兼任学士,在朝廷上就比丞郎还高,但进到省里就比比郎低;知制诰、待制在朝廷上和侍郎平起平坐,进省里就和散郎一个级别;员外郎当三司副使,郎中当判官,在三司是参佐,回本省就是正员。所以以前开会,只让尚书省的官员参加,有其他职务的就不来了。要是皇上特别下令让三省都来,那大小两省都得来;要是让所有朝廷官员都来,那学士、待制、三司副使也得来;要是召集其他官员,那就是各部门的三品以上官员和武官二品以上官员,都得跟着本部门长官来。按照老规矩,尚书省的官员兼任知制诰,中书省负责记录官员的任免,那他们在尚书省、御史台的档案里就查不到,所以才有了‘绝曹’的说法。而且,凡是确定学士、舍人、两省官员的位次,除了先后任职顺序外,要是有什么升降,都得专门请示皇上,哪有在朝上和入省后职位高低还来回变的道理?” 御史台和礼部仔细研究这事儿,好长时间都没定下来。
这事情,御史台和礼部一起研究,讨论了很久,也没个结果。
冯元他们说:“开会这种事,由来已久,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朝廷特别下旨指定的,有的是按照官府的老规矩来的。所以,要是只在本省范围内开会,那就只有南省的官员参加;要是召集学士、两省和御史台的官员,那可能会有两制官员、给事中、中丞;要是召集学士、台省和各部门四品以上的官员,那可能会有卿、监;要是召集文武百官,那可能会有各卫的官员。总之,开会的事儿,大小不一,参加的官员级别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根据诏书来的,我被牵连进去也是因为这个。少连因为太常寺改名这么点小事,考功司又例行公事地复议了一下,他就误以为所有部门的官员都得参加会议,然后就列了个名单上报,结果被严厉处罚,导致他被从清流官员的行列中除名,打回原单位,跟普通职员一样,一点特权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建议,以后给官员拟谥号,只召集南省的官员就行了,如果事情特别重要,临时需要敕令判决,再临时召集三省、台、寺的官员,就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
御史台那边说:“现在尚书省的官员中,担任两制官职的,都是台省的编制,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台省办公。关于职官等级的规定,本来就是为了那些不在台省办公的人设立的,怎么能一边领着台省的俸禄,一边在议事的时候说自己不在台省办公呢?况且,王旦、王化基、赵安仁、晁迥、杜镐、杨亿这些人以前都在尚书省参与过议事。就连宰相李昉在担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的时候,也多次参加都省的会议。而且,讨论重要的事情时,仆射、御史大夫都要进尚书省,只有仆射到厅下才下马,这个规矩到现在还沿用着,就是为了显示尚书省的地位。所以,都堂开会,都是按照品级列席,按照官职就座,现在突然改变这个规矩,恐怕不妥当。”
吴育那个礼官说:“两种方案都不太妥当。尚书省的制度虽然很完善,但它毕竟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在朝廷上等级分明,进了尚书省就容易改变尊卑关系,所以朝廷和尚书省之间就有了彼此隔阂,官职也成了两码事。两个制诰院的官职都比较接近,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商议,却说因为级别不同就不来参加,那可不是什么好办法。再说,制诰院和中书省的奏章记录上,说是级别不同就不参加会议,但翰林学士也负责制诰,却不用这么做。这都是以前沿袭下来的制度,并没有什么确切的依据。就算级别不同不参加会议有先例,但级别低的官员根本没听说过这种事,一个人写个奏章,三个省份一起批复,却没有任何约束力,只是为了领钱,这哪里是官员应有的礼仪?现在我们选取典故中最明确的一个例子,就能确定下来。祥符五年,仆射上奏的仪式是:级别不同不参加会议的官员,另设引导人员,不和本省官员一起迎接。所以建议,凡是开会,尚书省的官员带着那些级别低的官员,另排一列坐,自己安排座位顺序,而不是互相压迫。如果要召集制诰院、御史台、各部门和各卫队的官员一起开会,那就按照各自的类别,另排一列,座位顺序按照官职高低排列。”
皇上就让尚书省讨论这件事,结果是:三司副使以上的官员不用参加会议,除非是讨论非常重要的大事,才需要参加,而且要另外安排座位。
那一年,紫宸殿和垂拱殿刻石立碑,标明百官的站位。三司使的站位在内朝班学士右边,有独立的石碑标明位置;在宫门外,他们的站位也在前面。
到了熙宁二年,御史台和太常礼院详细规定了官员在御道上骑马的制度:地位高的官员和北方的使臣到达宫阙,可以在御道上骑马。中书省、枢密院的执政官员、宣徽院、御史中丞、知杂御史、左右金吾卫和代理官员负责清道,维持秩序,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三司副使以上的官员也可以骑马出行。正任观察使以上的官员和那些可以骑马出行的官员,允许从宣德门外到天汉桥北的御道上骑马,但是参加庆典出入皇宫和宗室、内庭各宫院的车马,不在此限。
御史台又来报告说:“以前的规矩是:百官在朝堂上向御史台告假或辞谢的时候,要先去三院御史的办公室,然后再到中丞的办公室,这样才能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体谅他们的年老体弱。现在只在御史厅跟一个官员行礼就完事了,不仅违背了老规矩,还怕不能全面了解情况。请求恢复以前的规矩,在朝堂上行礼,如果遇上正常的朝会,就去御史台。” 后来皇帝下令,宰相、亲王、使臣、两府官员、宣徽使,进出枢密院大门的时候,允许在南边第二道门外面下马。
又下令:宰相可以骑马进出,枢密院官员次之,其他各部门官员再依次,左、右丞下马的地方和两省侍郎一样。
御史台又说:“左丞蒲宗孟、右丞王安礼向仆射(尚书省最高长官)祝贺升任尚书省的时候,在都堂下马。按照规定,左、右丞应该在本厅下马。请求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王安礼据理力争,说现在左、右丞是执政官员,不应该区别对待。从那以后,左、右丞就在都堂上下马了。
接着又下令,执政官员退朝后上马,宰相在枢密院上马,其他人则在门外上马。都堂开会结束后,左丞在门下侍郎厅上马,右丞在中书侍郎厅上马。其他官员去尚书省上下马的顺序,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大中大夫以上级别的官员在第一贮廊上马,监察御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在过道上马,六曹的尚书、侍郎和级别相当于大中大夫以上官员在本厅上马,监察御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在客位上马,其余官员都在过道门外上马。
政和年间朝会百官上马的顺序是:等皇城门开了以后,枢密院官员先进去,然后是三省的执政官员,接着是一品二品文官、六曹侍郎、殿中监、开封尹、大司成、侍从官、两省官员,最后是其他百官,御史台按照编排的顺序依次入朝。
话说朝廷里那些宰相们下台了,韩琦被任命为司徒兼相州节度使,曾公亮当了司空兼集禧观使,王安石做了观文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还让他去管江宁府。曹佾当了中书令兼景灵宫使,韩绛做了观文殿大学士兼吏部侍郎,还让他去管大名府。 退休在家享清福的老宰相文彦博也来朝拜了,朝廷大朝会上的座位和礼仪都跟以前一样。吴育被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还兼了个西太一宫使,在大朝会上,他的座位就排在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的后面。从那以后,那些以前当过宰相的官员,他们的礼仪等级就根据皇帝的特别旨意来决定了。
治平四年,御史台有人上奏说:“庆历年间,曾经下过一道圣旨,详细规定了武官出行的仪仗制度:节度使的仪仗排在尚书之下,有三个等级的仪仗;节度使、观察使、留后在各行侍郎之下,有两个等级的仪仗;观察使的仪仗排在中书舍人之下;诸卫大将军、防御使、团练使的仪仗排在大卿监之下;内客省使的仪仗跟诸司大卿相当;景福殿使的仪仗跟将作监相当;引进使的仪仗跟庶子相当,但比防御使的仪仗等级高,以上这些都只有一个等级的仪仗。诸州刺史、诸卫将军的仪仗排在少卿监之下;宣庆馆、四方馆使的仪仗跟少卿相当;宣政使、昭宣使、阁门使的仪仗跟司天监少监相当,但比诸卫将军的仪仗等级高;皇城使以下诸司使的仪仗跟郎中相当;客省、引进、阁门副使的仪仗跟员外郎相当;枢密都承旨的仪仗排在司天监少监之下,但比阁门使的仪仗等级高;副都承旨的仪仗排在阁门使之下;枢密副承旨和各房副承旨的仪仗排在诸司使之下,以上这些都由两个人引领。当时这个制度已经执行了,可是到了皇祐年间,朝廷修订法令的时候把这个制度删掉了,我们请求恢复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