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古代那些帝王将相坐的车,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五辂、大辂、大辇、芳亭辇、凤辇、逍遥辇、平辇、七宝辇……还有小舆、腰舆、耕根车、进贤车、明远车,甚至还有羊车、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黄钺车、豹尾车,以及属车、五车、凉车、相风乌舆、行漏舆、十二神舆、钲鼓舆、钟鼓楼舆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古时候的圣人造车啊,车厢底座是方的,象征着大地;车盖是圆的,象征着天。 《易经》里就说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你看,古代的车辆服饰制度,都是效仿天地造化的,圣人创造这些东西的智慧,能区分尊卑贵贱,确定上下等级,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呢? 舜帝还曾经命令禹说:“我想看看古人的样子,太阳、月亮、星星、山、龙、华虫这些图案,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用五种颜色装饰在五种颜色的衣服上,你给我好好研究研究。” 你看,《周礼》里还专门设有巾车、典路、司常、司服、司裘、内司服这些官职,负责管理车辆和服饰。由此可见,车辆服饰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在唐尧虞舜时期逐渐完善,然后历经夏商,最终在周朝达到鼎盛。周朝衰落后,各个诸侯国就开始奢侈浪费,秦朝统一后,把最好的东西都用来供奉皇帝和皇室,稍微次一点的才赏赐给百官,这才有了大驾、法驾这些说法;而且从天子到地方官,都有各自的仪仗队。汉朝建立后,就没能很好地沿袭古代的制度,而是效仿秦朝的做法。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记载也详略不一。《东汉书》到《旧唐书》都叫《舆服志》,到了《新唐书》改成了《车服志》,郑樵把历代的记载汇编成《通志》,又写了《器服志》。虽然说法不同,但要论考究古代的制作工艺,还是三代时期最出色。

三代时期制作的器物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是因为它们华美和质朴恰到好处。《论语》里记载,孔子回答颜渊关于治理国家的提问时说:“乘殷代的车,戴周代的冕冠。” 而且《礼记》里说“周朝人坐车出行”,可孔子偏偏选择殷代的车,说明殷代的车比周代的车质量更好。 另外,还说禹“把黻冕做得非常精美”,但论及冕冠,又认为周代的最好,说明周代的冕冠比夏代的更精美。可见,即使是三代时期,也并非完美无缺,多少会有一些改进。只是不知道秦朝以后的历代,又对这些东西做了哪些改进呢?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对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和周公、孔子的治国之道,理解得非常透彻。他们把这些道理运用到国家制度和礼仪规范上,做得相当出色,虽然不能完全符合古代的制度,但在后世也足以自豪了。

宋朝初期,皇帝穿戴的衮冕(古代帝王的礼服)上不用珠玉装饰,这是为了保持简朴的风气。但是,到了仪仗队方面,却又用华丽的旗帜、绣衣、球杖等,这明显沿袭了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旧习,并没有完全摒弃那些不好的东西。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到了徽宗时期,皇帝个人享乐的欲望极度膨胀,奢靡到了极点,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呢?靖康之变后,历代积累下来的法器、礼器都落入金国手中了。

南宋中兴之后,人们努力收集散落的文物,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力求节俭。凡是用锦缎绣品的,都换成了缬(一种织物)和罗(一种轻薄的丝织品);用金银装饰的旗帜和仪仗,都换成了绘画和漆器。建炎年间,有一次举行郊祭,仪仗队里用来拂尘的扇子上要用珍珠装饰。高宗皇帝说:“祭祀天地,贵在诚意,如果过分讲究华丽,就不是祭祀的本意了。”因此,后世子孙都遵循着他的教诲,即使国土只剩下江南一隅,但礼仪制度仍然适宜当时的国情,足以成为一代的典范。宋朝那些儒臣们对名物制度的研究,在当时的论议中也颇有建树。现在我收集整理了史书上记载的内容,写成了一篇《舆服志》。

五辂(古代帝王出行时所用的五辆车)。从宋神宗开始,宋朝就致力于考究古代典章制度,在礼仪方面,朝廷多次召集儒士,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和取舍。元丰年间设立了专门负责制定礼仪的机构,徽宗大观年间设立了议礼局,政和年间又设立了礼制局。在此之前,元丰年间虽然设立了制造御用车辆的机构,但五辂和副辂,大多还是沿用唐朝旧制。

话说这玉辂啊,从唐朝显庆年间就开始流传下来了,到了宋朝就叫显庆辂,皇帝去郊外祭祀的时候就坐这个。做工那叫一个精巧,走起来稳稳当当的,后边还载着太常寺的官员和仪仗队,左右两边分着坐,这样才平衡。这可是个技术活,当时最好的工匠都做不出来这么好的。

这玉辂啥样呢?箱子上面放个平盘,再盖上黄色的屋顶,四个柱子都油漆彩绘,雕刻得非常精美。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还有龟纹、金凤的翅膀,各种各样的花纹,龙啊凤啊,金的银的,还镶嵌着玉饰。车顶有三层轮子,外面贴着闪闪发光的银叶子,轮子的衣裳、小带子、络带都是青色的罗缎,绣着云龙图案,周围还装饰着各种带子、佩饰、银穗球和小铃铛。平盘上铺着黄色的褥子,四个角上还有栏杆,放着圆形的镜子和翟鸟的羽毛。车厢里面贴着银质镂空的香盒,车辕上还有两个银龙,嘴里衔着香囊,还有银香炉、香料和锦带,车厢底部还有防尘的装置。轮子是青色的,车轴是银的,有三个车轴,车轴头上是银龙头,横木上还有十二个银凤。左边插着青色的旗子,十二旒(liú,旗帜下垂的部分),上面都绣着升龙;右边载着仪仗队,旗子上绣着黻(fú)纹,旗杆也是青色的绸缎做的。还有青色的绣帘,银质的梯子一把,还有叉子两把,推竿一把,银质的錔头(车辕上的装饰),银质的装饰马匹,青色的缯(zēng,一种丝织品)裹着挽索。

驾车的是六匹青色的马,马头上戴着金色的装饰,插着雕刻的羽毛,还有缰绳、胸铃和拂尘,马身上披着青色的绣布,尾巴上裹着锦缎。前面还有两匹马,叫诞马,装饰跟驾车的马一样。(其他的辂,比如副辂也都是这样。)驾车的有六十四个人。金辂是红色的,驾六匹红色的马,插着大旗,驾车的也有六十四个人。象辂是浅黄色的,驾六匹赭白色的马,插着大红色的旗子,驾车的有四十个人。革辂是黄色的,驾六匹騧(chǎo)马,插着大白色的旗子,驾车的有四十个人。木辂是黑色的,驾六匹黑色的骏马,插着大麾(huī,军旗),驾车的有四十个人。从金辂往下,其他的辂的制作都跟玉辂差不多,就是没有玉饰。五辆副辂,每辆都驾六匹马,驾车的有四十个人,该用银饰的地方都用铜代替,其他的跟正辂一样。

公元1113年,也就是宋徽宗政和三年,朝廷的礼仪部门又重新制定了皇帝坐车的规格,然后就下令全国执行。这辆玉辂车,车厢顶上的平盘、黄屋(皇帝车盖)以下的部分都跟以前一样。车顶轮子有三层,最里面一层是白色的,轮子顶上装饰着金银涂饰的山花、叶子和翟鸟羽毛,还有两条青丝线绣的云龙图案的带子,周围缀着八条杂色的丝带、八个铜制的佩饰和两个银质的穗球。

平盘上铺着绣着云龙图案的红色罗缎褥子,曲几、扶几(车厢上的扶手)上下都装饰着二十四条银质的螭龙纹饰。四个角的栏杆上安装了十六面圆镜,镜子的周围是绣着宝相花图案的青色罗缎带子,还有二十八颗火珠。香炉就放在香匮里,香囊上也绣着宝相花的图案,还有香料、两个银质的结绶和一个绣着云龙图案的红色罗缎结绶,以及一个绣着龙凤图案的红色锦缎门帘。车轮是青色的,轮轴是银的。车辕、横辕、前辕都装饰着金银涂饰的螭龙纹饰,横辕上还装饰着十二只银质的立凤。左边是太常寺的官员,他们抬着十二旒的冕旒;右边是卫队,他们拿着绣着黻纹的戟。车杠用青色丝线绣制,杠首装饰着银质的螭龙纹饰。车上的铜钹镀金,拂尘用青色的牦牛尾制成,绳索用青色的丝织物包裹。拉车的六匹青马,马头上戴着铜制的护额,插着雕刻的羽毛,配有马缰、铃铛和拂尘,马鞍用青线织成,马尾用红锦包裹。此外,还有两匹踏路马走在车前,装饰与拉车马相同。这种车主要用于大型祭祀活动。

皇帝乘坐的金辂走在最前面,其他的车驾依次排列在后面。要是像大朝会、册封皇太子以及诸王大臣这些重要的场合,那就在大庆殿的院子里摆上五辆车驾,这叫“充庭之仪”。金辂的车身是红色的,用金子装饰边缘,上面插着大旗,其他的装饰和玉辂一样,只不过拉车的都是六匹红色的马;凡是玉辂上用青色装饰的地方,金辂就用绯红色。

象辂的车身颜色是浅黄色,外面涂金,用铜做装饰,边缘用象牙装饰,上面插着大赤旗,其他的装饰和玉辂一样,拉车的则是六匹赭白色的马;凡是玉辂上用青色装饰的地方,象辂就用银褐色。革辂的车身是黄色的,用皮革包裹,上面插着大白旗,其他的装饰和玉辂一样,拉车的则是六匹騧马;凡是玉辂上用青色装饰的地方,革辂就用黄色。木辂的车身是黑色的,漆成黑色,上面插着大麾,其他的装饰和玉辂一样,拉车的则是六匹黑骝马;凡是玉辂上用青色装饰的地方,木辂就用黑色。 一般来说,玉辂是用金子涂饰,银子做装饰的,而象辂、革辂、木辂以及其他的五辆车驾,都是用金子涂饰,铜做装饰。

礼制局的人说:“这玉辂上的马缨只有十二根,而且没有颜色,不符合古制,想用五彩的罽(jì,一种毛织物)装饰这十二根马缨。辂衡(车辕)、轼(车辕上的横木)上也没有鸾和(车上的装饰物),请求添置。车盖上的弓只有二十二根,也不符合古制,请求增加到二十八根,以象征星宿。还有,《巾车》里说‘玉辂建太常’,但没说颜色,《司常》的注释说:‘九面旗帜的布料都用绛色(深红色),因为周朝崇尚红色。’《礼记·月令》里说‘天子乘大辂,载黄旗’,金、象、木、革四种辂车以及所悬挂的旗帜,都与四季相对应。现在这玉辂上的旗帜,是用青色布料十二幅连在一起做的,有升龙图案却没有交龙图案,也没有三辰(日、月、星)图案,这些都不符合古制。如果按照成周时期崇尚的颜色,应该用红色;按照《月令》以及前代的制度,应该用黄色,还要区分縿(cōng,一种旗帜)和斿(yǒu,一种旗帜)的样式,并在上面绣上日、月、星图案。现在改制的太常斿拖在地上,应该按照《周官》的规定用六个人来扶持。还有,《左传》里说:‘毚(tuǒ,一种车饰)、鸾、和、铃,昭其声也。’注释说:‘锡(一种金属)在马额上,铃在旗帜的顶端。’现在旗帜顶端没有铃,请求增加。车盖周围的流苏和佩饰各有八个,没有法度可循,想增加到十二个,以符合天数。还有,辂车的各个部件都用玉来装饰,这倒是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罗纹和杂佩却用镀金的,请求改为玉。车厢两侧的轓(chē,车厢两侧的装饰板)上有镀金的龟纹和鹍(yān,一种传说中的鸟)翅图案,左边是龙,右边是虎,这是后世的做法,想改为蟉(yín,一种龙)龙图案,并用玉来装饰。”

礼制局的人又说:“既然太常要立在车后,那么从后面上车就会有妨碍。《曲礼》里说:‘君王的车子将要驾车时,仆人拿着马鞭站在马前,车子驾好后,仆人放下车辕,准备好车子后,仆人撩起衣襟从右边上车,取下两根缰绳跪着乘车,拿着马鞭分开车缰,驾车,走五步后站定,君王出来上车。’那么君王上车也应该从右边,从前面进去。现在这玉辂前面有式匮(shì kuì,一种车上的装饰物),不符合古制,恐怕应该更换,以便上车,并更改式样的制度。《礼记》里说‘车得其式’,《周官·舆人》说:‘把车辕分成三份,一份在前面,两份在后面,用这来确定车辕的长度和宽度。把车厢的宽度分成三份,去掉一份作为车厢的宽度。把车轮的宽度分成三份,去掉一份作为车轮的宽度。’注释说:‘竖立的是轛(yǔ),横放的是轵(zhǐ)。’现在这玉辂没有式(车辕的长度和宽度)。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圣旨下来了: “御用车辂,车身要用青色的木材制作,车轮和车轴上的装饰带,颜色也要用青色。车厢的四个立柱、平盘和盛放祭品的箱子,要用红色。车盖上的弓形装饰要增加到二十八个,左右两边的旗帜和常仪,颜色也都是青色的。太常寺负责制作的旗帜上,要绣上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的图案,旗帜上还要绣上云龙纹样。车辕用朱红色,车帘用青色,车上的铃铛要增加到十二个,流苏和佩饰也要各增加十二个。车上的樊缨(一种装饰)要用五彩的毛毯装饰,横木上还要加上鸾鸟和凤凰的图案。车辂的各个部件,比如耀叶、螭头、云龙、垂牙、鎚脚、花版、结绶、罗纹杂佩、羽台、葱台、麻炉、香宝、压贴牌字等等,都要用玉来装饰。从后面往上看,祭祀用的箱子不能拿掉。做好之后,车辂高二丈七寸五分,宽一丈五尺。副车辂也要用青色,原来的四匹马要增加到六匹,马的颜色也要用青色。”

这道圣旨,说得可真详细! 从车身颜色、装饰材料,到各个部件的尺寸、数量、图案,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光听这描述,就能想象这辆御用车辂有多么的华丽富贵,简直是金碧辉煌,珠光宝气啊! 不仅主车如此讲究,连副车也跟着升级,马匹都增加了。 看来,这次的规格可是相当高啊!

宋徽宗政和四年,皇帝下令重新设计和制作皇家的车驾。 这次要造四辆车,分别是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设计图纸都得按照最新的玉辂的标准来。每辆车都配上相应的旗帜和仪仗,颜色和车身一致。那些旧式的仪仗兵器就不用了。车厢两侧的装饰,以前是龟纹、鸟翅、龙虎图案,现在都换成龙纹了。 车盖上的装饰,比如弓形装饰、博山香炉、流苏之类的,数量都增加了。车辕和车衡上还加上了和鸾鸟的装饰,这样就更符合古制了。

金辂的车身是红色的,用金子涂饰,再镶银; 左右两边分别竖着太常的旗帜和大旗,车轮的套子和马的装饰带都是黄色的;龙旗有九面旗帜,这和《周礼》里记载的金辂配大旗的制度一样;拉车的马是白色的,马头上装饰的缨子,颜色有五种,一共九层。象辂的车身也是红色的,样式、装饰、物件都和金辂一样,只不过是用象牙和金银铜铁石头来装饰;左右两边分别竖着太常的旗帜和大赤旗,车轮的套子和马的装饰带都是红色的;大赤旗绣着鸟隼,一共七面,这和《周礼》里记载的象辂配大赤旗的制度一样;拉车的马是红色的,马头上装饰的缨子,颜色有七层。

革辂的车身也是红色的,样式、装饰、物件都和金辂一样,只不过是用金子、铜铁石头来装饰;左右两边分别竖着太常的旗帜和大白旗,车轮的套子和马的装饰带都是浅黄色的;大白旗绣着熊和虎,一共六面,这和《周礼》里记载的革辂配大白旗的制度一样;拉车的马是赭色和白色的,马头上装饰的缨子,颜色有五层。木辂的车身也是红色的,样式、装饰、物件都和金辂一样,只不过是用金子和铜铁石头来装饰;左右两边分别竖着太常的旗帜和大麾旗,车轮的套子和马的装饰带都是黑色的;大麾旗绣着龟和蛇,一共四面,这和《周礼》里记载的木辂配大麾旗的制度一样;拉车的马是黑色的,马头上装饰的缨子,颜色只有三层。这四辆车,每辆车都配六匹马。玉辂车驾的人数是六十四人,其余三种车驾的人数都是四十人。

礼仪部门对各种御用车驾进行了改进和装饰。以前副玉辂是青色的,装饰用金子,现在改成黄色的,装饰用玉;车上的樊缨(车上的装饰品)样式跟正玉辂一样;建太常(一种仪仗车),颜色是黄色的,用组(丝带)装饰,縿(车盖)上绣着日月,斿(车旗)上绣着星辰,车上的饰带垂到地上。以前的金色车驾现在改成青色的,装饰用金子;樊缨用五彩的罽(一种毛织物)制作,九条并列;建大旂(一种仪仗旗),颜色是青色的,用组装饰,縿上绣着交龙,斿上绣着升龙,车上的饰带长到车轮处。象辂(用象牙装饰的车驾)改成红色的,用象牙装饰;樊缨用五彩的罽制作,七条并列;建大赤(一种仪仗旗),颜色是红色的,用组装饰,縿和斿上绣着鸟隼,车上的饰带长到车轴处。革辂(用皮革装饰的车驾)改成白色的,用皮革装饰;用龙纹勒子、绦带和缨子,建大白(一种仪仗旗),颜色是白色的,用组装饰,縿和斿上绣着熊虎,车上的饰带长到车辕处。这三种车驾都用丝线编织车辕,并把车辕的宽度削薄。木辂(木制车驾)还是原来的颜色,用漆涂饰,颜色是黑色的;前面装饰着鹄缨(一种装饰品),建大麾(一种仪仗旗),颜色是黑色的,用组装饰,縿和斿上绣着龟蛇,车上的饰带长到车头;车辕用丝线编织,宽度保持不变。 皇上还下令,玉辂的车身继续用红色,太常、旂、络带等用黄色,其他的车驾的太常、旂、络带也根据车驾的颜色来定。

高宗皇帝渡江的时候,所有的卤簿(仪仗队)和仪仗都被战火毁掉了。到了绍兴十二年,才命令工部尚书莫将和户部侍郎张澄等人,参考天禧年间和宣和年间的《卤簿图》,并结合以前内侍工匠的记录和说法,重新研究制定仪仗制度。当年九月,玉辂制作完成;第二年,金、象、革、木四种车驾也制作完成了,副辂就没有再制作了。玉辂是青色的,用玉装饰,总高度十九尺,轮子高六十三寸,轮辐直径三十九寸,车轴长十五尺三寸。车顶上刻有三层轮状图案,象征天圆。外面装饰着八十一块青玉博山(一种山形的装饰物,也叫耀叶),上面镂刻着金涂龙纹,外面罩着青色罗纱,叫做轮衣。悬挂着玉佩,中间点缀着五色牦牛尾,叫做流苏(也叫畏带)。车顶四个角垂下青色罗纱,叫做络带,里外绣着云龙图案。下雨的时候,就用油黄色的布盖上。

这辆车啊,车厢里头有四根柱子,就像地上的四方一样,前面的柱子上雕着卷起来的龙。车厢里铺着锦缎褥子,前面有个横着的扶手,后面垂着锦缎做的软帘子。上车得从后面卷起帘子,顺着梯子爬上去。车厢四周都有栏杆,但是中间是空的,方便上下车。负责扶着车辕的官员先从右边上车,站在右边柱子底下,随时准备给皇帝出主意。栏杆柱头上还雕着玉做的蹲龙。扶手前面有个牌子,上面刻着“玉辂”两个字,是用玉做的篆体字写的,牌子上还有两个玉龙。车厢中间是皇帝坐的地方,全部用黄香木做的,选用这种颜色,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正统地位。车厢下面有十六个涂了金漆的蹲龙。在车厢底座四周,还有雕刻着云纹和龙纹的角,用金子和彩漆装饰着,前后左右各两个。前面有三根辕木,形状像鳞片闪闪、昂首挺胸的龙。辕木上绑着两根横着的竿子,前面那根叫凤辕,马儿驮着它走;中间那根叫推辕,仪仗队的人推着它帮忙拉车;后面那根叫压辕,有人在后面压着,是为了让车保持平稳。车轮三年换一次,轮毂用榆木做的,直径好几尺,外面套着铁圈,防止它断裂。横着穿过大木头做车轴,两边各安一个轮子,轮子上都画着彩画,这是车轮下面的装饰。每次新轮子做好后,都要用上万斤的铁来试它的强度。

这辆车的设计啊,真是讲究!车厢内部的构造,四根柱子象征着四方土地,细节之处都体现着皇权的尊严。上车的过程也颇为讲究,官员们都有着各自的站位和职责。车身外部的装饰,从玉龙到金彩,无不奢华精美,彰显着帝王的威仪。就连车轮的制作和测试,都如此严格,可见这辆车是多么的珍贵! 车轮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严格的测试,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术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 从车厢内部的装饰到车轮的制作,处处都体现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权的尊崇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太常和龙旗分别插在车后两根柱子前面的金环上。

六匹青马拉车,马匹装饰华丽,有镂空的锡饰、缰绳、金铃铛,红色的旌旗绣在车厢上,马鞍和马尾都用锦缎包裹,马缰绳用青色的缯布包裹着。拉车的车夫一共二百三十二人,这其中包括:专门负责驾驭马匹的十二人,左右各六十四人负责拉绳索,十二人负责驾驭辕马,还有两人负责龙头,前后各六人负责抱住车辕,四人负责推车竿,四人负责扶车轮,四人负责擦拭车厢,一人负责前面拦着,一人负责后面拦着,前面八人负责拦着马,后面八人负责拦着马,两人负责踩路,二十人负责踩路,四人负责小拓叉,两人负责小梯子,两人负责烛台,两人负责香匙剪子,两人负责喊口号,两位教马官,四位负责扶车轮的将军,两位千牛卫将军,八位负责推车轮轴的健壮官兵,六位负责抱太常和龙旗的官兵,五位负责职掌,一位专管官员,一位负责分派任务的官员,八位库房人员,两位负责安装和挂饰的工匠,十五位其他工匠,十一位盖覆仪鸾司的人员,三位监官。

金辂是黄色的,装饰着金子和涂银,样式和玉辂差不多,只是高度矮了五寸;车顶、车轮衣、车带、车辕、车轴都是黄色的,车上插着九面大旗。拉车的六匹是黄马,车夫一百五十四人。象辂是朱红色的,装饰着象牙和涂铜,样式和金辂差不多;车顶、车轮衣、车带都是朱红色的,车上插着七面大赤旗;拉车的六匹是赤马,车夫一百五十四人。革辂是浅黄白色的,装饰着金子和涂铜,样式和象辂差不多;车顶、车轮衣、车带都是浅黄白色的,车上插着六面大白旗;拉车的六匹是黄白马,车夫一百五十四人。木辂是黑色的,装饰着金子和涂银,样式和革辂差不多;车顶、车轮衣、车带都是黑色的,车上插着四面大麾;拉车的六匹是黑马,车夫一百五十四人。五辆车的车夫服装颜色都和车身颜色相对应:戴着平巾帻,青绢抹额,缬绢对花凤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罗袜绢袴,衤蔑,麻鞋。

话说宋徽宗政和六年,有个叫徐秉哲的官员提了个事儿,说:“皇上南郊北郊祭祀的时候,去斋宫用的是玉辂,从斋宫到祭坛,这可是祭天祭地的大事,却改乘大辇,感觉有点不合礼仪啊!” 这事儿就交给了礼制局讨论。礼制局琢磨了一番,建议说:“咱们造辆大辂,样式跟玉辂差不多,就是不用玉来装饰。拉车的马匹数量跟玉辂一样,只是马上的装饰简朴一些,体现一下‘尚质’的精神。再弄十二旒的大旗,上面绣着龙纹、日月,象征着天。祭祀完了回斋宫,再用大辇,这样就符合礼仪了。” 皇帝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大辇这玩意儿啊,《周礼》里就记载了,叫巾车氏负责管理的辇车,是用人力拉动的,宫里平时出行坐这个比较舒服。唐朝的时候,辇车种类就多了,足足有七种: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轻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

宋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当了礼仪使,他突发奇想,设计了一辆超级豪华的大辇:车身是红色的,形状方正,上面画着油画,再镀金贴银,龙凤图案满车都是。车厢四周环绕着行云流水般的龙纹,还有镶嵌着火珠的方镜,银丝编织的网罩,珠翠装饰的绦带,云龙图案的钿窠霞子。四个角上都有龙头衔着香囊,车顶的轮子还装饰着耀眼的叶子。车厢里面呢,有个银莲花形状的龙纹座椅,红色的里子,碧绿的牙板压着。里面还摆着圆镜、银丝香囊,银饰的栏杆、台座,红色的丝绦网,还有各种精美的装饰。车厢里铺着黄色的褥子,上面放着皇上的座位、扶手、香炉和锦绣的绶带。扶手套、车轮套、车带都绣着红色的图案,压着金银线。车厢有四根长长的车竿,外面裹着银,铁制的锔头是龙头形状,还有鱼钩、锦缎的扶手、银饰的画梯、拓叉,黄色的罗绸做的席子、褥子、帕子,梯子上的褥子,朱红色的绳索,红色的缯绸油帕。拉这辆车的,足足有六十四个人呢!皇上南郊祭祀、去太庙祭祖回来,或者仪仗队护送回京的时候,就坐这辆车。

宋真宗皇帝去东边祭祀的时候,发现以前的御辇太重了,就让人重新打造了一辆,足足轻了七百多斤,后来就一直用这辆轻便的御辇了。到了神宗皇帝以后,御辇的样式是这样的:车身是红色的,形状是正方形的,上面绘着油画,再用金子涂上银色的龙凤图案,车顶上有一个朱红色的天轮,还有一个金漆银顶的龙形装饰。车身四面各雕刻着一条龙,一共十六条,还有四个火珠。四个角上各有一个龙头,十二个穗球。车顶的轮子上装饰着耀眼的叶子,车轮上罩着红色的罗绸车衣,还缀着银铃铛,还有两条红色的罗绸带子。车厢里摆放着御座、曲几、锦褥等,还设有屏风和香炉,并系着彩带。车辇用四根长竿支撑,竿头上装饰着金漆银色的龙头。祭祀完毕,皇帝乘坐御辇回宫,如果不用专门的祭祀车辂,就乘坐这辆大御辇。

政和年间的御辇是这样的:车身是黄色的,上面罩着黄色的车衣,用黄色的带子系着。车厢四周围着比车厢底座高出二尺二寸的围栏。前面立着车辕,车辕高三尺二寸。后面竖着大旗,旗子有十二面飘带,长长的飘带拖到地上,颜色是黄色的,上面画着交错的龙;用白色的丝绸做旗杆的套子,上面画着日月,用弧形的木头撑起旗面,再用皮革包裹弧形的木头;车杠用青色的锦缎包裹着,竿头上装饰着旄(máo)旗,系着铃铛。

咱们国家以前有七辆御辇,到了中兴以后,就只剩下大御辇、平辇和逍遥辇这三辆了。大御辇又叫大安辇,它的样式是这样的:车身是红色的,形状是正方形的,高十五尺三寸,宽十一尺六寸。车辇有四个立柱,底部是平的,上面覆盖着青绿色的锦缎。上面有三层天轮,外面装饰着八十一座金涂银的博山炉。车厢里面有一面圆镜,一个金漆银顶的龙形装饰,四面各雕刻着十六条龙,还有四个火珠。车轮上罩着青色的车衣,缀着金铃铛,车顶上有青色的罗绸十字交叉垂下来,到四个角上,叫做络带。四个角上伸出龙首,衔着牦牛五色的尾巴,叫做旒绥(liú suí)。四面有拱形的斗形装饰,外面装饰着方形的镜子,九根柱子围着朱红色的栏杆,车厢里摆放着御座、曲几、屏风、锦褥。车辇用四根长竿支撑,用竹子、筋、胶、丹漆制成,竿头上是龙首。平盘的下面,四周围着红色的丝网。负责御辇的官员穿着黄色的缬(xié)纹对凤袍,黄色的绢带,紫红色的袒领衣带,紫色的绢制绑腿。

哎,这古代的轿子,种类可真多!先说这“芳亭辇”,轿子是黑色的,顶棚像个小帐篷似的,轿衣是红色的丝绸,裙边和带子都绣着云纹和凤凰。轿子两边有朱红和绿色的窗花,外面还罩着红色的丝绸网,镶着金铜的边,前后都挂着帘子,下面有牙床和栏杆。轿子有四根长长的竿子,顶端是银质的龙头,还有银质的梯子,用来上下轿。抬轿的人呢,足足有一百二十个!宋徽宗政和年间,这种轿子的帘子上绣着红罗鹅,里面有御座,长竿上装饰着金涂的铜螭首,横竿有三根。

接下来是“凤辇”,这轿子是红色的,顶棚下面有两个柱子,轮子上的套子也是红色的丝绸,带子和帘子都绣着云纹和凤凰。顶上还装饰着一只金凤凰,两侧刻着龟纹和金凤凰的翅膀。轿子前面有扶手、香炉、香盒和系带,下面有两层栏杆,里面铺着红色的锦缎褥子。它有三根长竿子,也有银质的梯子,同样是人抬的。抬轿的人有八十个。不过,皇帝的法驾卤簿里,可没有凤辇哦。

再来说说“逍遥辇”,这轿子顶棚用棕榈叶做的,轿身是红色的,金银装饰,有两块朱红色的扶板和一块云纹的板子,两根长竿,竿头上是金涂银质的龙头。皇帝平时出行经常坐这个。它还有鱼钩形的装饰,金铜的边,梅红色的系带。抬轿的有十二个人,春夏穿红色的丝绸衫,秋冬穿白色的狮子锦袄。宋朝东封的时候,还专门做了一辆“辟尘逍遥辇”,加了窗隔,里面用黄色的丝绸,还赐了个名字叫“省方逍遥辇”。到了南宋中兴时期,这种轿子是红色的,有金涂的四根柱子,棕榈顶棚上还有四条金龙,顶上有个凸起的火珠,四面都没有窗子,里面有御座,做得很简朴。抬轿的人穿帽子和印着宜男图案的方胜缬衫。

最后是“平辇”,也叫“平头辇”或“太平辇”,装饰跟逍遥辇差不多,就是没有顶棚。抬轿的人也和逍遥辇一样,有十二个。皇帝平时出行也经常坐这个。宋朝东封的时候,又专门做了一辆“升山天平辇”,装了机关,还赐名“登封辇”。到了南宋中兴时期,这种轿子是红色的,方形的,形状像个加长了的朱红色龙椅,有两根长竿,装饰跟逍遥辇差不多,但是没有棕榈顶棚,也做得比较简朴,只画了云纹的板子而已。

这有一辆七宝辇,是隆兴二年为德寿宫造的。这车啊,高五十一寸,宽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样式跟大辇和平辇差不多。上面有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铎子、结穗球这些装饰。下面是梅红色的丝网裙,上面还镶嵌了七宝,中间放着香木做的御座,扶手做成翻转的龙形,靠背是龙首,靠背的板子用红黄色的藤子编织的。用两根长竿抬着,竿头是螭首的形状,还镀了金,镶了银。一开始,有关部门说:“东都以前的规矩,辇车用玉装饰,裙网用七宝,滴子用珍珠。”皇上说:“先帝的意思不是这样,只想简朴点。”于是就用涂金的代替了玉,用梅红色的丝线结成的网做裙子,间或镶嵌一些七宝,还用象牙代替了珍珠。结果呢,先帝还是没用,他进宫大多骑马,偶尔出行才用肩舆。从那以后,重华宫和寿康宫就没再另外造辇车了。

接下来说小舆,它是红色的,顶轮下面有个弯曲的柄,像个盖子一样。轮子上的衣裳和带子都是绯红色的绣品,样式跟凤辇差不多,就是小一些。下面有栏杆、牙床,还绣着沥水。中间放着个方形的床,上面铺着绯红色的绣罗衣和锦褥。上面还有个小案子和坐床,都绣着花纹。踏板也用绯红色的衣料包裹着。前后各有两根长竿,竿子上装饰着银子做的梯子形状的装饰,用来行马。抬这辆小舆需要二十四个人。中兴以后,就把顶轮上的盖子去掉了,现在尺寸是:长宽各四十九寸,高三十一寸。舆车四周装上了栏杆,装饰着翟羽和玉照子,中间是三级台阶的方床。上面放着御座、曲几、踏板,弯曲的柄上盖着绯红色的罗绸绣花盖子,舆车下面是红色的丝线结成的五色花裙网。用两根长竿抬着,竿头也是螭首的形状。宫殿里平时乘坐,或者举行仪式的时候,都会摆出来。

最后是腰舆,前后各有两根长竿,竿头是金铜做的螭首,裙边是绯红色的绣凤纹,上面铺着锦褥,另外还设了个小床,上面铺着绯红色的绣花龙纹衣料。抬这辆腰舆需要十六个人。中兴以后的样式是:红色的,方形的,四面都有弯曲的栏杆,下面系着绣花的裙网。样式跟小舆差不多,就是没有翟尾、玉照子、三级床和弯曲的柄盖子,上面放着方形的御床和曲几,抬着的竿子没有螭首,其他的用法跟小舆一样。

这辆耕根车啊,车身是青色的,一共三层,其他的车就像皇帝的五辂车(五辂:古代帝王的五辆车)的副车一样。它用六匹青马拉,驾车的人有四十个。皇帝祭祀的时候,会用大驾、法驾和仪仗队,耕根车就和它们一起排着队;要是去耕地,皇帝就坐这辆车。咱们国家历朝历代的车,从耕根车往下数,一共有十五种。南宋迁都后,就只剩下这辆耕根车了,样式都差不多,就是驾车的人多了,变成了七十五个。

接下来是进贤车,它以前叫安车。太祖乾德元年的时候改成了红色的车身,两边是纱窗,车厢很高,只有一个车辕,车盖是红色的,车上的带子、门帘都绣着凤凰,还有红色的丝网。车里放着一张朱漆的床,香案,紫绫的案衣,用红色的绸子包着拉车的绳子,拉车的马也是朱漆的。(所有的车都有拉车的绳子和马。)这车用四匹马拉,驾车的人有二十四位。

明远车,以前叫四望车,是用牛拉的。太祖乾德元年的时候改了,还是用四匹马拉。车身是红色的,形状像个房子,是重檐的,有栏杆,上面还有金龙,四个角上挂着铜铃,上层四面都垂着帘子,下层周围是雕花的木板,有三个车辕。驾车的人有四十个,衣服上绣着相对的凤凰。

羊车,以前叫辇车,也是画着轮子的车,是用牛拉的。隋朝的时候用的是果下马(一种马),现在改成用两匹小马拉了。车身是红色的,两边画着龟纹和金凤凰的翅膀,车盖、带子、门帘都绣着祥瑞的羊。驾车的小童子有十八个。

指南车,也叫司南车。车身是红色的,两个车厢上画着青龙、白虎,四面画着花鸟,车身是重叠的,有栏杆,雕着拱形图案,四个角上挂着香囊。车顶上还有个仙人,车子转动的时候,车上的指针总是指着南方。它只有一个车辕,车头是凤凰的形状,用四匹马拉。以前驾车的人有十八个,太宗雍熙四年的时候增加到了三十个。仁宗天圣五年,工部郎中燕肃造了一辆指南车,燕肃上奏说: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打仗,蚩尤弄出大雾,士兵们迷路了,黄帝就发明了指南车。后来周成王的时候,越裳国派使者来进贡,使者也迷路了,周公就送给他们一辆指南车。可是后来,指南车的制作方法就失传了。

汉朝的张衡和魏国的马钧又分别造过,但是赶上天下大乱,这些车都没留下。宋武帝平定长安后,也曾经造过,但是做得不太精细。祖冲之也做过。北魏太武帝让郭善明造,造了好几年都没成功,又让马岳造,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郭善明被毒死了,指南车的制作方法就这样彻底失传了。唐朝元和年间,有个叫金立的官员又造了出来,还把它和记里鼓一起献给宪宗皇帝,宪宗在麟德殿看过,准备用在皇家仪仗队里。可是从五代到我们现在,都没听说有人会造这个东西了,现在我终于把它复原了!

这指南车啊,是用独轮车改的,车厢外面有个架子,上面立着个木头人,胳膊指着南方。它用大小轮子九个,齿轮一共一百二十个。两个大轮子,每个高六尺,周长十八尺。还有两个小的辅助轮子,直径二尺四寸,周长七尺二寸,每个轮子有二十四齿,齿与齿之间相隔三寸。车辕前端下面有两个小轮子,直径三寸,用铁轴穿过。左边一个小平轮,直径一尺二寸,有十二个齿;右边一个小平轮,直径也是一尺二寸,也有十二个齿。中间还有一个大平轮,直径四尺八寸,周长十四尺四寸,有四十八个齿,齿与齿之间相隔三寸。中间立着一根贯穿所有轮子的轴,高八尺,直径三寸。

上面刻个木头人,车走的时候,木头人就指着南方。要是想往东拐,就推车辕向右转,右边的辅助轮就会顺时针转动十二个齿,带动右边的那个小平轮转一圈,然后推动中间的大轮子向左转动四分之一,再转动十二个齿,这样车就往东走了,木头人还是指着南。要是想往西拐,就推车辕向左转,左边的辅助轮就会顺时针转动十二个齿,带动左边的那个小平轮转一圈,然后推动中间的大轮子向右转动四分之一,再转动十二个齿,这样车就往西走了,木头人还是指着南。想往北走,或者往其他方向走,转动方法都一样。

皇上命令把这方法交给有关部门制造。

公元1107年,也就是大观元年,宫里有个叫吴德仁的内侍,他又搞出来新玩意儿——指南车和记里鼓车。这两辆车造好后,同年皇帝祭祖的大典上就派上了用场。这指南车啊,车身尺寸可讲究了,长一丈一尺一寸五分,宽九尺五寸,高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七寸,车辕长一丈五寸。

车厢是上下两层,中间有个屏风,屏风上面站着个仙人,手里拿着个权杖,旁边还有龟和鹤各一只,四个童子分别站在四个角上,手里拿着缨子,车厢顶部还有个像屋顶一样的关戾。车底下有好多轮子,一共13个卧轮,每个直径一尺八寸五分,周长五尺五寸五分,每个轮子上都有32个齿,齿与齿之间的距离是一寸八分。中间的轮轴穿过屏风一直通到底下,下面还有13个轮子,中间那个最大的轮子叫大平轮,它的直径是三尺八寸,周长一丈一尺四寸,有100个齿,齿间距是一寸二分五厘,可以上下左右活动。还有两个小平轮,每个轮子上都挂着一个铁坠子,这两个小平轮的直径都是一尺一寸,周长三尺三寸,各有17个齿,齿间距是一寸九分。此外,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附轮,直径一尺五寸五分,周长四尺六寸五分,各有24个齿,齿间距是二寸一分。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叠在一起的轮子,下面的轮子直径二尺一寸,周长六尺三寸,各有32个齿,齿间距是二寸一分;上面的轮子直径一尺二寸,周长三尺六寸,各有32个齿,齿间距是一寸一分。车子的左右两边车脚上各立着一个轮子,直径二尺二寸,周长六尺六寸,各有32个齿,齿间距是二寸二分五厘。车子后辕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轮子,这个小轮子没齿,用竹片和绳子连接在左右轴上,车子往右转的时候,右边的后辕小轮子就会碰到右边的轮子,车子往左转的时候,左边的后辕小轮子就会碰到左边的轮子。车子走的时候,仙人和童子们一起配合,就能指示方向。

拉车的马是两匹红色的马,马脸上蒙着铜制的护面,插着羽毛,装饰着鞶缨,胸前挂着铃铛,马身上披着红色的绢布,尾巴上裹着锦缎。

这玩意儿叫记里鼓车,也叫大章车,看着挺气派。车身是红色的,四面都画着花鸟图案,车厢是两层楼似的,还有雕花的栏杆和拱形装饰,非常精致。走一里地,上面的木头人就会敲鼓;走十里地,下面一层木头人就敲镯子报路程。它只有一根车辕,车辕顶端做成凤凰的头,拉车的马有四匹。以前拉车的人只有十八个,到了太宗雍熙四年,增加到了三十个。

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有个叫卢道隆的内侍,他给皇帝献上了一份记里鼓车的改进设计图纸,这设计可真是复杂。他说这车用的是单辕双轮,车厢是两层,每层都刻着拿着小木槌的木头人。车轮直径六尺,周长十八尺。车轮转一圈,车能走三步。按照古代的算法,一步是六尺,三百步是一里;但现在一步是五尺,三百六十步才算一里。 这车的设计很巧妙,它用到了好几个大小不同的轮子,通过齿轮互相咬合来计算里程。

具体来说,这车有八个轮子,大小不一。最下面的轮子直径六尺,周长十八尺,有54个齿,齿间距都是一样的。上面还有个直径一尺三寸八分的轮子,有18个齿,齿间距也一样。然后中间还有个铜做的旋风轮,只有三个齿。再往上还有几个更小的轮子,齿数也不一样,齿间距也各有不同。 这些轮子通过齿轮互相咬合,一个带动一个,周而复始地转动。其中,中间那个轮子转一圈,车就走一里,下面的木头人就敲鼓;最上面的轮子转一圈,车就走十里,上面的木头人就敲镯子。 总共用了八个轮子,加起来一共二百八十五个齿,这些齿轮互相咬合,像狗牙一样互相牵制,循环往复地运转。 皇帝看了之后,就下令让有关部门按照这个设计制造记里鼓车。

大观年间的这种车,车厢是上下两层的,上面安着两个木头人,每个木头人手里都拿着个木槌。车轮一共四个。车厢内侧左边的车轴上装着一个立着的轮子,装在车厢里,直径是二尺二寸五分,周长是六尺七寸五分,有二十个齿,齿与齿之间的距离是三寸三分五厘。还有一个平的轮子,直径是四尺六寸五分,周长是一丈三尺九寸五分,有六十个齿,齿与齿之间的距离是二寸四分。上面还有一个大的平轮,轴贯穿其上,直径是三尺八寸,周长是一丈一尺,有100个齿,齿与齿之间的距离是一寸二分。还有一个立着的轴,直径是二寸二分,周长是六寸六分,有三个齿,齿与齿之间的距离是二寸二分。外侧大平轮的轴上有两个铁拨子。木质横轴上也各有一个关戾和拨子。车轴转一百圈,轮轴就转一圈,这时两个木头人就会各敲一下钲和鼓。

白鹭车是隋朝造的,也叫鼓吹车。车身是红色的,周围装饰着花纹的木板,上面有红色的柱子,五个轮子叠在一起,轮子的套子是红色的,车顶是黑色的,红色的带子,上面绣着飞翔的白鹭。柱子的顶端刻着木头做的白鹭,嘴里衔着鹅毛做的筒子,系着红色的丝带。只有一个车辕,用四匹马拉,驾车的人有十八个。

鸾旗车是汉朝造的,是用来开道的。车身是红色的,车厢是弯曲的,只有一个车辕。车上载着红色的旗子,上面绣着鸾鸟。用四匹马拉,驾车的人有十八个。

崇德车,本来是秦朝的辟恶车。车上放着桃木弓和荆棘箭,用来驱除不祥。太祖乾德元年,改成了红色的车身,周围装饰着花纹的木板,四个角上刻着辟邪的兽,车中间载着黄色的旗子,上面也绣着这种兽。太卜署的令一人在车里拿着旗子。用四匹马拉,驾车的人有十八个。政和年间,又造了一面黄色的罗缎绣着崇德旗的旗子,还有彩绘刻着木头獬豸的四个。宣和元年,礼制局说:“崇德车上载着太卜令一人,旗子上画着辟邪的兽。《春秋公羊传》说‘前巫而后史’,《左传》说‘桃木弓荆棘箭,用来侍奉王’。请求用巫代替太卜,用桃木弓荆棘箭代替辟邪的兽。”皇上就同意了。

皮轩车啊,那是汉朝时候的一种前导车。车厢用虎皮蒙着,这是从《曲礼》里“前有士师,则载虎皮”这句话来的,意思就是说前面有军官带队的时候,车上就得铺虎皮。这车是红色的车身,车厢是弯曲的,上面有立柱,五个轮子一个套一个地装上去,车身上还画着老虎图案。它用四匹马拉,还有十八个驾车的人跟着。到了宋朝政和年间,就改用漆制的立柱了,五个轮子也改成用朱红色的漆皮车厢。

黄钺车,这是汉朝的制度,是皇帝出行仪仗队里的一辆车,跟在大驾后面。晋朝的仪仗队里也有黄钺车。唐朝初期没有这车,贞观年间才加上去的。车身是红色的,车厢是弯曲的,车厢中间放着一把金色的钺(一种古代兵器),旁边还有锦囊和绸缎做的车杠。车里坐着左武卫队正,负责拿着那把钺。这车用两匹马拉,有十五个驾车的人。

豹尾车,古代军队的正规队伍里会竖起豹尾旗帜。汉朝的制度是,仪仗队的最后面会有一辆车挂着豹尾,豹尾前面跟皇宫里的车队一样。唐朝贞观年间,才把这车加到仪仗队里,样式跟黄钺车差不多。车顶上插着一根朱红色的竿子,竿子顶端挂着豹尾,由右武卫队正拿着。这车也用两匹马拉,有十五个驾车的人。

属车,也叫副车、贰车或者左车。秦朝的时候,皇帝大驾出行的仪仗队里,属车有八十一辆,法驾(皇帝乘坐的车驾)有三十六辆。汉朝法驾用三十一辆,小规模的出行用十二辆。隋朝大驾用三十六辆,法驾用十二辆,小规模的出行不用属车。唐朝大驾出行只用十二辆属车,宋朝沿用了这个制度。属车是黑色的车身,车厢是两个箱子形状的,前面有弯曲的栏杆,用金铜装饰,上面盖着紫色的华盖,车上的带子、门帘都绣着云鹤图案,车厢外面还罩着紫色的丝网。每辆车用三头牛拉,有十个驾车的人。

宋徽宗宣和元年,礼制局的人说:以前仪仗队里有三辆车,分别是白鹭车、鸾旗车和皮轩车,这些车的设计不符合古制。根据《曲礼》记载:“前面有水就用青旌车,前面有尘土就用鸣鸢车,前面有车队就用飞鸿车,前面有军队就用虎皮车,前面有猛兽就用貔貅车。”皇帝出行,这五辆车必须都得跟着,是为了警示众人。以前用白鹭和鸾旗这些东西跟青旌、鸣鸢、飞鸿、貔貅混在一起,不合规矩。现在想把这五辆车改一下,按顺序排在队伍中间,再加一辆崇德车,这样就齐全了。

青旌车、鸣鸢车、飞鸿车、虎皮车和貔貅车,车身都是红色的,车厢是弯曲的,车里都放着相应的旌旗。这些旌旗用绛红色的布做成,上面分别画着青鸟、鸣鸢、飞鸿、虎皮和貔貅。车辕都一样长。

凉车,车身也是红色的,涂着金漆,装饰着银子,上面还有龙凤图案,用红黄色的藤条编织,车厢壁很光滑,用红色的丝带做成的龙头装饰,车里铺着梅红色的罗缎褥子,车头上装饰着银质的螭龙,还有穗球、云朵形状的踏板,莲花形状的座位,雁钩、火珠、门环、斧钺、频伽以及大小不同的铃铛等装饰,用骆驼拉车。皇上在巡视地方或者打猎回来的时候就坐这辆车。

相风乌舆,车顶上立着一根长竿,竿顶刻着木头乌鸦,竿下垂着鹅毛管,系着红色的丝带,下面托着一个小盘子,周围围着红色的裙子,上面绣着乌鸦的图案。这辆车需要四个车夫。

行漏舆,这车是隋朝大业年间用的行漏车。它的样式跟钟鼓楼差不多,但是更大,里面装有刻漏计时装置,就像称一样。车头垂着一个铜钵,车尾有一个铜象,车内漆制的箱子里装满了水,渴乌会把水注进铜钵里。这辆车有四根长竿,需要六十个车夫。

话说这皇帝出行,排场可大了!你看,十二辆神舆,车身是红色的,四个门上都刻着十二生肖的神像,车衣和车带都是红色的绣花。每辆车上都有十二个抬轿子的。

然后呢,还有两辆车,一辆是交龙钲,一辆是鼓舆。这两辆车都雕刻着两只青龙交缠在一起的图案,下面是木头做的台子,上面立着长长的竿子,一竿子挂着画鼓,一竿子挂着金钲(一种古代乐器),上面都盖着红色的绸盖,上面也绣着交缠的青龙。每辆车上都有两个抬轿子的。不过,后来中兴以后,这“相风舆”、“行漏舆”、“十二神舆”和“钲鼓舆”这四种车就都省掉了,不搞那么复杂了。

再来说说钟鼓楼车,一共两辆,这玩意儿啊,本来是隋朝皇帝出行时用的钟车和鼓车。这两辆车都雕刻成房子的样子,里面放着钟和鼓,下面也跟刚才那几辆车一样,有木头做的台子,还有长长的竿子。每辆车上都有二十四个人抬。

其实啊,这些“行漏舆”、“十二神舆”、“交龙钲鼓舆”和“钟鼓楼”这些车,以前旧的礼仪制度里根本没这说法,都是太祖皇帝在开宝年间定的新礼仪才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