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质,字文素,是今河南大名府宗城人。他爹范守遇,在郑州当个防御判官。范质出生那天晚上,他妈梦见神仙送给她一支五彩笔。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就开始读《尚书》,还教学生呢。
后来后唐长兴四年,范质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忠武军当个推官,后来升迁到封丘县当县令。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他凭借自己的好文章得到了宰相桑维翰的赏识,桑维翰很器重他,马上就奏请朝廷让他当监察御史。等桑维翰外放去相州当节度使,后来又到泰宁、晋昌当节度使,都带着范质当他的幕僚。桑维翰再次当宰相的时候,范质升迁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一年多以后,范质被召回朝廷,当了翰林学士,还加官比部郎中、知制诰。
那时候契丹入侵边境,少帝命令石敬瑭(汉祖)等十五位将军出征。那天晚上,范质值班,少帝下令让各位学士起草诏书,范质说:“宫门已经关闭了,怕泄露军情啊。”于是他独自起草了一份诏书呈给皇帝,辞藻华丽,文理通顺,当时的人都夸他写得好。到了后汉初年,范质又升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世宗征讨叛军的时候,每次朝廷派使者去传达诏书处理军事事务,范质起草的诏书都非常恰当。周世宗问是谁写的这些诏书,使者说是范质写的。周世宗感叹道:“这是宰相的才干啊!”
周祖从邺城起兵打向京城,当时京城可乱了,周祖就藏匿在老百姓家里。后来总算找到了他,周祖高兴坏了!那时候正下着大雪呢,周祖直接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披上。然后就让周祖起草太后诏书,还有制定迎接湘阴(指周祖)的仪式程序,周祖赶忙写,写得还让太后很满意。于是太后就宣布任命周祖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到了周世宗广顺年间,周祖又升任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第二天,又兼任参知枢密院事。郊祀大典结束后,周祖又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从高平打仗回来后,又加封司徒、弘文馆大学士。显德四年夏天,从寿州打仗回来,还加封了爵位和食邑。周祖建议说,当时的法律条文太繁琐了,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很容易钻空子作奸犯科。世宗皇帝就特别下令让他详细制定,最后就有了《刑统》这部法典。
显德六年夏天,世宗皇帝北上征讨,周祖因为生病留在了京城,皇帝还赏赐给他一百万钱,让他买药治病。等到平定关南地区,大军到达瀛州的时候,周祖在路边见到了皇帝。大军凯旋后,世宗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同时让周祖和王溥一起参知枢密院事。后来世宗皇帝病重,临终前还召见周祖,托付他辅佐新君。恭帝继位后,又加封周祖为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
等到太祖皇帝北征回来,群臣拥戴他当皇帝,从陈桥驿返回府署。这时候周祖正在府里吃饭,太祖皇帝进来了,带着王溥、魏仁浦一起到周祖府上拜见。太祖皇帝对着周祖哭着流泪,详细地说了当时被拥立的经过。周祖他们还没来得及回答,一个军校叫罗彦瑰,竟然举起刀来要杀周祖,说:“我们现在没主子,今天必须拥立天子!”太祖皇帝呵斥罗彦瑰,但他不肯退下,周祖当时不知所措,只好和王溥他们一起下台阶,接受了太祖的命令。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这位大臣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又免去了枢密使的职务。没过多久,他就生病了。宋太祖听说后,亲自前往他家探望,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两百两黄金器、一千两白银器、两千匹绢和两百万钱。想想看,那可是相当丰厚的赏赐啊!
宋太祖刚当皇帝的时候,为人非常谦逊低调。就连皇室宗亲,像那些藩镇的将领,他们的幕僚和宾客,都没能得到相应的官职。这位大臣就上奏章给皇帝建议说:“自古以来,帝王开国建业,都会封赏自己的兄弟子侄,以此巩固皇权,让皇室兴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现在,皇弟光义担任泰宁军节度使,他很有军事才能,在藩镇很有威望;另一个皇弟光美,担任嘉州防御使,他为人正直,口碑很好。请皇上给他们封赏,册立他们的爵位。至于皇子皇女,即使还在襁褓中,也请皇上恩准他们享受相应的待遇,这是我的愿望。我还听说,宰相应该举荐贤能之士来辅佐皇上。我认为端明殿学士吕余庆和枢密副使赵普,他们都精通治国之道,在朝廷多年,忠诚可靠,可以重用。请皇上任命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宋太祖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以前,宰相和皇帝商议国家大事,都是面对面坐着一起讨论,皇帝还会赏茶。唐朝和五代都是这么做的。但是这位大臣和他的同僚们,因为觉得皇帝英明睿智,所以每次上奏,都先写好奏章呈给皇帝,他们说:“这样才能把事情表达清楚,避免出现错误。”皇帝也同意了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奏章越来越多,面对面商议政事的旧例也就废除了。
乾德年间,皇帝要到圜丘祭天,任命这位大臣为大礼使。他和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一起研究古代典礼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南郊祭天的礼仪图,呈献给皇帝。皇帝非常赞赏,于是南郊祭天的礼仪才算完善,这位大臣还亲自写了序言。祭天仪式结束后,皇帝要封他为鲁国公,但他坚决推辞,皇帝也没勉强他。两年后正月,他被免去太子太傅的职务。同年九月,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不要请求皇帝给他上谥号,也不要立墓碑。宋太祖听说后,非常悲伤,还为此罢朝一天。死后,皇帝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并赏赐了五百匹绢、一百石粮食和一百石麦子。
范质从小就特别用功,脑子也聪明。考中进士的时候,和凝正担任翰林学士,负责主考贡举。和凝看过范质的考卷后,非常欣赏,认为范质的排名应该在十三名以内,就把他排在了十三名。贡院里的人都说他是继承了和凝的衣钵。后来范质当上了宰相,还做了太子太傅,封鲁国公,这些成就都跟和凝当初的赏识有关。
范质当官后,依然坚持学习,从不放下书本。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我将来会当宰相,现在真的当上了,如果不学习,拿什么本事来治理国家呢?”后来,他跟着世宗皇帝征讨淮南,很多诏令都是他起草的,南方那些文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范质起草诏书和命令,从不违反法度,而且他任命地方官吏,总是把户籍人口数量放在首位。朝廷派使者去查看百姓的田地,调查诉讼案件,范质都会召见他们,向他们说明皇帝的忧虑和勤政之意,然后再放他们回去。
世宗皇帝刚开始征讨淮南,驻扎在寿州和濠州,一心想要攻下淮南,还计划去扬州。范质认为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就和王溥一起哭着劝谏世宗皇帝,这才打消了他的念头。后来世宗皇帝再次前往扬州,因为一些事情生气,要处死窦仪,窦仪的罪过大到无法估计。范质入宫求见世宗皇帝,世宗皇帝以为他要救窦仪,就起身躲避他。范质赶紧上前说:“窦仪是您的近臣,犯的小错不应该处死。”然后他摘下帽子,叩头痛哭说:“我身为宰相,怎么能让皇上暴怒,致使近臣死于非命呢?请您宽恕窦仪的罪过吧!”世宗皇帝的怒气消了,重新坐下,马上就下令赦免了窦仪。
范质脾气急躁,喜欢当面批评人。他为人廉洁,从不接受各地的贿赂,以前得到的俸禄赏赐,大多都用来接济穷人。他在家里生活也很简朴,吃穿用度从不讲究。他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什么钱财。太祖皇帝曾经对辅臣们说:“我听说范质只留下了一座宅子,不经商也不置办产业,这才是真正的宰相啊!”太宗皇帝也曾经称赞他说:“在宰相中,能遵守法度、谨慎名声、保持廉洁,没有比范质更好的了,只是可惜他没能活到世宗皇帝驾崩,真是遗憾啊!”范质的侄子范杲,是校书郎,请求提升官职,范质写诗劝诫他,当时的人都传诵这首诗,把它当作劝诫后人的警句。范质有文集三十卷,还撰写了从后梁到后周五代的历史《通录》六十五卷,流传于世。他的儿子叫范旻。
范旻字贵参,十岁就能写文章。因为他父亲的关系,他被任命为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
话说宋朝初期,这位官员先是在度支员外郎任上,后来又担任判大理正事,没多久就升任开封县知县。到了太宗皇帝当政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京兆尹,皇帝还经常召见他谈话,对他非常器重。
后来岭南平定,他被调任邕州知州,同时兼任水陆转运使。当地人迷信淫祀,轻视医药,特别信奉鬼神。他下令禁止这些迷信活动,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去购买药品救济病人,治好了上千人。他还把医书刻在石头上放在官府的墙壁上,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正巧那时候,南汉的广州官员邓存忠率领两万土兵攻打邕州城,打了七十多天。这位官员多次亲自上阵杀敌,甚至箭都射中了他的胸膛,但他仍然激励将士们殊死战斗,最终迫使敌人退却。 虽然伤势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守城池,连续派遣十五批使者向朝廷求援。等广州的援军到达后,包围才解除了,朝廷还下诏书嘉奖了他。 由于伤势过重,朝廷下令用肩舆把他抬回京城。 病好后,他被任命为镇州通判,因为政绩突出,朝廷赏赐了他二百万钱,并提升他为库部员外郎。
开宝九年,他被任命为淮南转运使。太祖皇帝对他说:“我现在把一方重任交给你,凡是能除掉百姓疾苦、急需解决的军务,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必事事都按照常规来办。” 他每年要负责将一百多万石粮食运送到京城,当时大家都说他很有才能,办事很有计策。
太平兴国初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水部郎中。后来钱俶献地,他被任命为考功郎中,同时兼任两浙诸州军事的负责人。他上奏朝廷说:“钱俶当政的时候,赋税繁重,连柴火、蔬菜、扫帚这些小东西都要收税。我希望彻底免除这些税收,以消除这些弊端。”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朝廷征讨晋阳,他上书请求跟随出征,被召为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并负责处理行在三司事务,还兼任吏部选事。 战争结束后,他被提升为给事中。 后来因为被人举报,私自买卖竹木充公,被王仁赡揭发,被贬为房州司户,此事记载在《仁赡传》里。 后来他又被调到唐州。 太平兴国六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他留下了二十卷集子和三卷《邕管记》。 他死后,他的儿子孙子多次上书朝廷,最终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他的孙子后来官至主客员外郎。
张杲,他爸爸是张正,在青州做官。张杲小时候没了爸爸,他爸爸的朋友张正就像亲儿子一样待他。张杲从小就立志学习,跟姑臧的李均、汾阳的郭昱齐名,写文章风格深奥难懂,很多后辈都争相模仿。后来凭借父荫做了太庙斋郎,又升迁到国子监四门博士。
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陶谷和窦仪,两位大人都非常赞赏,对张杲说:“如果你参加进士考试,肯定能考中第一名!”到了秋天考试的时候,有人上书说,只有那些家里有背景的人才能参加考试,寒门子弟不应该跟他们竞争,所以张杲就没参加考试。后来,他升迁为著作佐郎,又外放去许州、邓州做官,因为犯了错被免职了。太平兴国初年,他又升任著作郎、直史馆,后来又当了右拾遗、左补阙。雍熙二年,他被任命为贡举的副主考官。没多久,他又上书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汉朝的东方朔,请求皇帝给他一个显要的职位,好让他展现自己的才能。宋太宗很欣赏他,就提拔他做了知制诰。
张杲家里很穷,欠了别人几百万钱。他哥哥张晞,性子很吝啬,曾经做过兴元少尹,住在主洋兆,家产非常丰厚。有张杲的朋友从长安来,骗他说:“你哥哥已经不吝啬钱财了,已经挥霍了不少钱了。”张杲听了很高兴,就上书说他哥哥年纪大了,请求朝廷让他哥哥到京城做官,方便照顾他。宋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哥哥张晞做了工部郎中,张杲自己则被免去了知制诰的职务。张杲到任后,发现他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吝啬,而且经常干一些违法的事,惹怒官府。张杲非常后悔。张杲在当地做官一年多,当地政务却没得到治理。后来,贼帅刘渥带领军队抢掠附近的县城,官兵都逃散了,张杲吓得病倒了。
后来他调任寿州做官,上书说:“我家几代都是史官,我希望能够秉笔直书,完成朝廷的大典。”朝廷召他回朝做史馆修撰,他又请求掌管诰词的撰写,皇帝同意了。当时翰林学士宋白被贬到鄜州,贾黄中、李沆担任宰相,苏易螽升任承旨,张杲就多次写信给宰相府,请求担任翰林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我父亲曾经教给我一篇关于制诰的文章,说我的才能足以胜任这个职位。”他还把文章给李昉看,李昉多次为他解释。不久,宋太宗写了“玉堂”二字赐给翰林院,张杲又上书献上《玉堂记》,再次请求担任翰林学士。宋太宗讨厌他过于急功近利,就把他改任为右谏议大夫、濠州知州,后来又把他召回朝廷做史馆修撰。
一开始啊,宋太宗觉得太祖朝的典章制度还不完善,就打算召见王杲。王杲一听这个消息,高兴坏了,以为自己要升官发财了,赶紧日夜兼程赶路。到了宋州,碰上了朗州通判钱熙,王杲就问他:“朝廷打算让我当什么官?”钱熙说:“重修《太祖宝录》呗。”王杲听了之后,沉默了很久。结果,他一路上病倒了,到了京城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宋太宗挺惋惜的,就照顾了他的两个儿子。
王杲这个人啊,性格比较浮夸,跟人交往,喜欢当面夸人背后说坏话,就只跟柳开关系好,互相吹捧,一直没变过。他也不擅长理家,家里越来越穷,整天坐着啥也不干,不知道怎么赚钱,大家都笑话他。他儿子王坦后来也考中了进士。
王溥,字齐物,是并州祁县人。
他爸爸王祚,原来只是个小县吏,但是很有头脑。跟着晋祖进了洛阳,负责管理盐铁,后来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辞官回家了。汉祖在并州驻扎,带兵抵抗契丹,就让王祚负责粮草供应;汉祖当了皇帝后,提拔他当了三司副使。后来在周朝当了随州刺史。当时汉朝禁止用牛皮,要运到京城,一到夏天就容易腐烂,王祚就建议效仿铠甲的制作方法,用其他材料代替牛皮来制作运输工具,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多了。后来他又调到商州,募款修建了大秦山上的栈道,来往的商旅都感激他。显德年间,华州设节度使,王祚被任命为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到颍州,负责管理当地的租税,补充流亡人口的户籍信息。颍州以前有个通商的渠道,离淮河三百里,时间久了就堵塞了,王祚疏通了它,于是船只就能通行,郡里再也没有水患了。后来他又当了郑州团练使。宋朝建立后,宿州升格为防御使,王祚被任命为防御使。他带领百姓凿井,修建防火设施,在城北筑堤防洪。后来他请求退休,到了京城,被授予左领军卫上将军的官职,然后就退休了。
溥,在汉朝乾祐年间考中进士第一名,当上了秘书郎。那时候李宗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叛乱,王景崇在凤翔叛乱,周祖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并且任命溥当他的幕僚。河中平定后,搜到了叛军的文件,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和藩镇之间互相勾结的书信。周祖想根据这些信件追究他们的责任,溥劝谏说:“那些妖魔鬼怪,都是趁着夜黑出来作祟,只要阳光普照,邪恶之气自然就会消散。我希望把这些信全部烧掉,以安定那些人心惶惶的人。”周祖听从了他的建议。战事结束后,溥被提升为太常丞,后来又跟随周祖驻守邺城。
广顺元年到初年,溥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第二年,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第三年,又加封户部侍郎,改任端明殿学士。周祖病危的时候,召集学士们起草遗诏,任命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读完遗诏后,周祖说:“我这下可以安心了。”当天就去世了。
世宗打算亲自征讨泽州和潞州,冯道极力劝阻,只有溥支持世宗的决定。战争胜利后,溥被加封兼任礼部尚书,并负责修撰国史。世宗有一次很随意地问溥说:“汉朝的丞相李崧用蜡书跟契丹人联系,还有人记得他写的内容吗?是真的吗?”溥回答说:“李崧是位重臣,如果真有这样的阴谋,他会轻易地把它给外人看吗?一定是苏逢吉诬陷他的。”世宗这才明白过来,下诏追赠李崧官职。后来世宗要讨伐秦州和凤州,问溥谁可以担任主帅,溥推荐了向拱。战事平定后,世宗设宴款待溥,赐酒说:“能够为我挑选出能建功立业的大将的,只有你啊!” 之后又跟随世宗平定了寿春,官职和爵位都得到了提升。显德四年,溥的母亲去世,他丁忧回家守孝。
守孝期满后复职,他连续四次上表请求完成丧事后再上任,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出面解释,溥害怕地去谢罪。显德六年夏天,溥被任命为参知枢密院事。
恭帝继位后,溥被加封为右仆射。那年冬天,他上表请求修撰《世宗实录》,并推荐了吏部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一起参与修撰,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宋朝初期,他升任司空,后来又辞去参知枢密院的职务。乾德二年,他又被免职,改任太子太保。以前的规定,一品官员要在台省官员之后列班,但是太祖皇帝见到他后,对身边的人说:“他以前做过宰相,应该给他特殊优待。”于是就命令一品官员和台省官员分列东西两边,从此就成了制度。五年后,他因为母亲去世而丁忧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开宝二年,他又升任太子太师。朝廷有人向皇帝谢恩的时候,太祖皇帝看着身边的人说:“他做了十年宰相,三次升任一品大员,他的福气和功业,在近几十年里是少见的。”太平兴国初年,他被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八月,他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朝廷为他辍朝两天,追赠侍中,谥号文献。
他为人宽厚,风度翩翩,喜欢提拔后进,被他推荐而最终位居显要的人很多。不过他有点吝啬。他的儿子祚经常担任地方长官,善于经营,到任后都会置办田宅,家里积攒了万贯家财。
他当宰相的时候,他儿子祚在家里担任宿州防御使。每当有朝廷大臣来访,祚一定会先去拜见他父亲。祚会摆酒宴为他父亲祝寿,他父亲则穿着朝服侍候在左右。宾客们都不敢坐在座位上,纷纷起身避让。祚说:“他只是我的儿子,不必让各位起身。”他曾劝说祚请求退休,祚认为朝廷不会同意,结果请求还真被批准了。祚大骂他父亲:“我还年轻力壮,你却想巩固自己的名位,把我幽禁起来!”他甚至举起大木棍要打他父亲,幸亏亲戚朋友劝阻才作罢。
他酷爱学习,手不释卷,曾经搜集苏冕的《会要》和崔弦的《续会要》,补充其中的缺漏,编成一百卷,命名为《唐会要》。他又收集从朱梁到后周时期的史料,编成三十卷,命名为《五十会要》。他还有个人文集二十卷。
他的儿子有贻孙、贻正、贻庆、贻序。贻正做到国子博士。贻庆做到比部郎中。贻序,景德二年考中进士,后来改名为贻矩,做到司封员外郎。贻正的儿子克明,娶了太宗的女儿郑国长公主,改名为贻永,并被允许和他父亲一起上朝。这些记载在《外戚传》里。
象贤他爷爷给他取名叫象贤,小时候跟着周世宗在商州和颍州当差,在衙门里当了个都指挥使。后来他爹在中书省当官了,他就升了朝散大夫、著作佐郎。宋朝刚建立的时候,他又升了金部员外郎,还被赐了紫袍,后来又升到了右司郎中。淳化年间,他去世了。
他爷爷,也就是宋太祖平定吴国和蜀国的时候,缴获了很多文史书籍的副本,分给了大臣们。象贤他爷爷特别喜欢收集书籍,家里藏书多达上万卷,他让象贤把这些书都读了一遍;他还收藏了很多名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有一次,宋太祖问赵普,行礼为什么男人要跪,女人不用跪,赵普问了礼官,礼官答不上来。象贤就说:“古诗里写着‘长跪问故夫’,这说明女人也要跪啊。唐朝的太后朝见的时候,女人才开始行拜礼不用跪。”赵普问他这是从哪儿知道的,象贤回答说:“大和年间,有个幽州从事叫张建章,写过一本《渤海国记》,书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赵普非常赞赏他。端拱年间,右仆射李昉要收集整理百官议论的旧制,象贤把这些都详细地回答了,这件事记载在《礼志》里,当时的人都说他知识渊博。
魏仁浦,字道济,是卫州汲县人。他从小父母双亡,很贫困,他母亲用旧的黄绢给他做夏天的衣服。仁浦十三岁的时候,感叹地说:“我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反而让慈母借钱给我做衣服,我还能安心吗?”说着就哭了起来。他告别母亲去了洛阳,走到黄河边,把衣服扔进河里,发誓说:“如果我不功成名就,就再也不过这条河了!”
五代后晋时期,他进了枢密院当个小职员,工作非常认真谨慎,比他的同事们都强。契丹人入侵中原,仁浦跟着大家一起往北迁徙。正好契丹主在真定去世了,仁浦才得以逃脱,回到了中原。魏州节度使杜重威听说过仁浦为人谨慎可靠,擅长书写计算,想留他在自己手下当差。但是仁浦觉得杜重威是降将,不愿意在他手下做事,就逃走了。杜重威派兵追赶他,也没追上。
宋太祖起兵太原,到了巩县,仁浦在路边迎接他,宋太祖就让他恢复了原来的职务。那时候周世宗掌管枢密院,召见仁浦询问京城兵力的情况,仁浦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他写了一份奏疏,说有六万人。周世宗高兴地说:“天下的事情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于是,仁浦升任兵房主事,跟着周世宗驻扎在邺城。
话说后周隐帝时期快结束的时候,隐帝听信了武德使李邺等人的计谋,想干掉大臣杨邠、史弘肇等人。他还偷偷下令让驻扎澶州的李洪义杀了骑将王殷,又让郭崇去暗害周祖(后周太祖郭威)。李洪义觉得这事儿成不了,就和王殷商量了一下,派副使陈光穗拿着密诏去告诉周祖。
周祖吓坏了,赶紧把仁浦叫来商量,还把密诏给仁浦看,说:“朝廷要杀我,我死不怕,就是担心我的手下将士们啊!”仁浦说:“侍中您手握重兵,镇守要地,对朝廷也有功劳,皇上是听信了坏人的谗言,要害忠良之臣,就算您想掏出心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没用啊!现在怎么办?现在密诏刚下达,外面还没人知道,不如咱们把密诏改一下,就说是要杀光所有将士,激怒他们,这样不仅能保住您自己,还能为杨邠、史弘肇报仇!” 周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用留守的印章盖章,修改了诏书,然后拿给将士们看。将士们又害怕又愤怒,于是就带兵渡过黄河。周祖即位后,任命仁浦为枢密副承旨,不久又升任右羽林将军,还让他担任承旨。
周祖曾经问仁浦各州驻扎的兵力数量以及将校的名字,让他查阅军簿看看。仁浦说:“我都能记下来。”然后他就用手在纸上写,跟军簿上完全一样,没有一点差错,周祖对他更加信任。到了广顺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太原的刘崇攻打晋州,仁浦正守孝,他的家离皇宫很近。周祖亲自走到宽仁门,偷偷派小黄门去请仁浦来商议事情。第二天,仁浦就恢复了原来的职务。周祖病重的时候,对世宗说:“李洪义在长兴节度使任上,魏仁浦没有违反过任何禁令密旨。”
世宗皇帝登基后,任命他当右监门卫大将军和枢密副使,那是相当重要的职位。后来跟着皇帝去打高平,仗打得很不利,东边已经溃败了,情况危急!这时候,仁浦劝世宗皇帝亲自带兵去西边拼死一战,结果还真就打赢了!仗打完回朝后,皇帝就封他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官职蹭蹭往上涨。按规矩,只有宰相过生日才能得到皇帝赏赐的器物、钱币、马匹之类的,可世宗皇帝破例把这些好东西都赏给了仁浦,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
后来又跟着皇帝去平定寿春,官职又升了,成了检校太傅,爵位也升了,还被调到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的位子,这简直是平步青云啊!世宗皇帝想让仁浦当宰相,但是有些人反对,说仁浦没通过科举考试,不符合规矩。世宗皇帝就说:“古代当宰相的,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吗?” 他坚持要任用仁浦。后来恭帝继位,仁浦又升任刑部尚书。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仁浦又升任右仆射,因为生病就告假在家休息。太祖皇帝亲自去他家看望他,还赏赐了他二百两黄金器皿和两百万钱,出手阔绰!仁浦后来又两次上奏章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不答应。到了乾德年间,他才辞去官职。开宝二年,在春宴上,太祖皇帝笑着对仁浦说:“你咋不劝我喝一杯酒呢?”仁浦就敬酒祝寿。皇帝悄悄地问他:“我想亲自带兵去征讨太原,你看怎么样?”仁浦说:“欲速则不达,陛下一定要慎重考虑啊!”宴会结束后,皇帝又派人送给他十石美酒和一百只羊,真是恩宠有加!后来仁浦跟着皇帝去征讨太原,半路上病倒了。回京途中,在梁侯驿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仁浦这个人啊,性子特别好,待人接物都很客气,而且总是以德报怨。后汉乾祐年间,有个叫郑元昭的,是开封浚仪人,当时担任安邑、解县两地的盐务官,后来升迁为解州刺史。后来朝廷任命仁浦的岳父李温玉为盐务官,管辖那两个盐池,郑元昭就没办法独占盐务的利益了。仁浦那时候是枢密院的主事,郑元昭觉得仁浦肯定要偏袒他岳父,正赶上李守贞在河中叛乱,李温玉的儿子就在城里,郑元昭就抓住李温玉,上报说他通敌叛国。当时周世宗总管朝政,知道这是郑元昭在搞鬼,就没理会这事儿。
到了显德年间,仁浦升任枢密院,郑元昭这才安稳下来。后来仁浦退休回朝,路过洛阳,把这事儿告诉了仁浦的弟弟仁涤,仁涤说:“你赶紧走吧,不用担心。我哥哥为人一向宽厚仁慈,即使是公事,也不愿意伤害别人,更何况是私怨呢?”郑元昭到了京城,仁浦果然没放在心上,还向周世宗推荐郑元昭担任庆州刺史。后汉隐帝宠信作坊使贾延徽,贾延徽和仁浦住得近,想霸占仁浦的房子,多次诬陷仁浦,差点儿害死仁浦。后来周世宗进驻汴梁,有人抓住了贾延徽,想交给仁浦处置,仁浦谢绝说:“利用战争来报复私仇,我做不到。” 他极力保全了贾延徽。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个长者。周世宗时期,一些近侍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处死,仁浦都极力营救,救活了不少人。淮南战役时,抓获了几千个叛军,仁浦从容不迫地向皇帝建议把他们编入军队,军中因此没有发生滥杀无辜的事情。
景德四年,仁浦的儿子咸信请求为父亲上谥号“宣懿”。
仁浦有三个儿子:咸美、咸熙、咸信。咸美担任左司御率府率,后来退休。咸熙为人仁孝,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几个家童把桌子上的东西打翻摔碎了,客人们都很吃惊,咸熙却面不改色,只吩咐重新摆上酒菜。他宽厚仁慈的品德可见一斑。他因为父亲的关系,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屯田郎中,后来做到太仆少卿。四十九岁去世。他的儿子有昭庆,任部员外郎;昭文,任西染院使;昭素,任供奉官、阁门祗侯。
咸信,字国宝,建隆初年,被授予朝散大夫、太子右坊通事舍人,后来改任供奉官。
一开始,太祖还在当皇子的时候,昭宪太后曾经去仁浦第(太祖的住所),那时候咸信还小,就坐在他母亲旁边,表现得特别稳重,像个大人似的。太后觉得他很了不起,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开宝年间,太宗当了开封府尹,就顺了昭宪太后的意思,在便殿接见了咸信。还让他跟御带官们比射箭,夸他射得好。于是就选了永庆公主嫁给他,还封他做了右卫将军、驸马都尉。一年多以后,他又被外派去吉州当刺史。
太平兴国初期,咸信被正式任命为吉州防御使。四年后,朝廷下诏赏赐他十万钱。五年后,因为他的亲信下属在西边买木材,假传圣旨免除了沿途的税收,他被罚停发一个季度的俸禄。没多久,他又升迁到慎州观察使。雍熙三年冬天,契丹人来犯边境,朝廷派兵讨伐,所有公主的丈夫都被安排到重要的军事要地镇守:王承衍去大名府,石保吉去河中府,咸信去澶州。四年后,澶州的黄河水清了,咸信就上报朝廷,皇上还为此嘉奖了他。秋收祭祀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八月,他又被允许回自己的治所(管辖区域)任职。
淳化四年,黄河在澶州决堤,淹没了北城,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澶州知州。太宗皇帝亲自跟他讲解作战策略,并且派他前往澶州。当时朝廷派阎承翰去修建河桥,咸信认为趁着河水还没涨上来赶紧造船比较方便,就建议这么做。阎承翰回朝廷报告说:“现在是冬天,很难完成,建议暂时停止这项工程。”咸信趁着阎承翰走了,就赶紧组织工匠造船。奏报送达朝廷后,皇上非常高兴。黄河水势平息后,咸信遣散了民夫。之后朝廷下令让他继续修筑堤坝,咸信认为天冷地干,不会再发生决堤的危险,于是再次上奏请求停止修筑。
宋真宗当政的时候,重新调整了各地的军队编制。咸平年间,真宗在东郊大阅兵,任命他为京城巡检使。后来,皇上北上征讨契丹,任命他为贝州、冀州路行营都统,负责督促军队作战。到了贝州,敌人已经撤退了,皇上就把他召回了行在(皇帝驻跸的地方)。
景德年间,皇上到澶州巡幸,石保吉和李继隆担任排阵使(负责军队队列的官员)。契丹求和,皇上在行宫设宴,当面赏赐李继隆和石保吉。他们俩都谦虚地避席,表示自己没有功劳,皇上笑着安慰他们。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武成军节度使,兼任曹州知州。那年秋天,雨水很多,积水成灾,他下令决开广济河的河堤来疏导积水,保护了百姓的庄稼。
皇上祭祀祖陵回来,他向皇上进言说先祖的陵墓在洛阳,想在那里立碑,请求皇上允许他到盟津哭祭,以顺利完成此事。皇上就让他担任河阳知府。大中祥符年间,皇上东封泰山,他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将要去汾阴祭祀,皇上又任命他为澶州知州,并派内副都知张继能传达旨意。之后,他又调任忠武军节度使。
没过多久就被召回了京城。这时候他已经年老昏聩了,觐见皇上时,就想着讨好皇上,求取恩宠。七年后,他上表请求朝廷委以重任,皇上把这事告诉了宰相向敏中,说:“咸信和我沾亲带故,官位已经很高了,还能有什么奢望呢?”那年冬天,因为朝廷要修建南京,为了奖励太祖的旧臣,皇上就加封他为同平章事。不久又让他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天禧年间,他又改任陕州大都督府长史、保平军节度使。后来,他因为得了严重的疾病,就退休回家了。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咸信年老多病,他的儿子们又不能承继他的家业,他死后,还能保住家业吗?”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中书令。他的子孙侄辈中,有七个人因此被朝廷提升了官职。
咸信虽然比较有文化,待人也好,但是为人吝啬贪财,仁浦为他营建的宅邸,他都私自霸占了。他死后,被他的侄子们告上法庭,当时的人们都耻笑他。他的儿子有昭易、昭亮、昭侃。昭易曾任西京作坊使,知隰州。昭侃改名为昭昺,担任崇仪使。
昭亮,字克明,是公主生的儿子。他小时候还没名字呢,就被太宗皇帝召进宫里,让他当场写一首赏花的诗。诗写好了,献给皇帝,太宗皇帝非常高兴,还亲自给他斟上最好的酒,又提笔写了“从训”、“昭亮”两个名字,让他自己选一个。后来,他被任命为如京副使,接着升迁为如京、洛苑使,掌管翰林院的事务。他父亲去世后,他被任命为四方馆使,还兼管客省,经常纠正其他官员的失礼行为。
昭亮当官的时候,很注重调查了解情况,经常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同僚。枢密承旨尹德润曾经轻视过他。有一次,阁门副使焦守节和内殿崇班郭盛用服役的士兵帮尹德润修建房子,昭亮暗中查到这件事,把他们都给罢免了。李维是王曾妻子的叔父,和昭亮一起在翰林院工作。王曾曾经被皇帝下令考试举人,把家里的事情托付给了李维。昭亮怀疑王曾私下求过李维帮忙,就向皇帝告发李维窃窃私语。皇帝派宦官去调查,没查出什么问题,王曾才得以脱身。昭亮这种阴险的做法很多,当时的人都讨厌他。
昭亮在公主去世后,被重新起用,担任六宅使,后来又担任富州刺史,接着升迁为内藏库副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西上阁门使,之后又升迁为东上阁门使。他认为阁门的旧规制不合适,于是皇帝下令让龙图阁学士陈彭年、待制张知白、引进使白文肇和昭亮一起重新制定规制。规制制定好了以后,皇帝赏赐给他一千两白金。他还建议在内殿设立仪石,并加任恩州团练使。咸信在担任大名府知府期间,正逢昭亮生日,咸信就派人送去礼物祝贺。当天,圣旨到达,军府上下都感到非常荣幸。昭亮晚年多病,经常告假,皇帝还特地给他发放了俸禄。天禧二年,昭亮去世了。
昭亮临死前,还多次派人去求见皇帝,请求升官,还加兼端州防御使。还没来得及接受任命就去世了,皇帝仍然下令把任命书赐给了他的家人,并追赠他为贝州观察使。他的弟弟昭侃被任命为供备库使,儿子余庆(后改名为成德)被任命为内殿崇班,后来又升任供备库副使。昭亮和陈彭年关系很好,陈彭年曾经称赞过他的才能。
话说啊,五代十国到周世宗的时候,天下眼瞅着就要统一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都是世宗皇帝提拔起来的,个个都是当宰相的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这三位就成了开国功臣,这都是天意啊,谁能预料得到呢?
范质啊,是个读书人,但却对军事也懂行。他当宰相的时候,为人清廉,办事谨慎,严格遵守法度。王溥呢,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爱学习,一辈子没放下过书本。魏仁浦以前只是个小官,他和王溥一样,都以宽厚仁慈闻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
范质临死前,还嘱咐后代子孙,别给他上谥号,也别立碑,说自己后悔的事太多了。宋太宗评价范质的时候说,可惜他没为世宗皇帝死节。哎,照《春秋》的标准,对贤者要求可是很高的,范质这回,能逃得过批评吗? “赞曰: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将定之时也。范质、王溥、魏仁浦,世宗之所拔擢,而皆有宰相之器焉。宋祖受命,遂为佐命元臣,天之所置,果非人之所能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