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朝廷的朝仪,也就是百官上朝的仪式和规矩。 具体来说,“朝仪班序”指的是上朝时官员的排列顺序和站位;“百官转对”指的是百官向皇帝行礼问安的仪式;“百官相见仪制”指的是百官之间互相见礼的规范。 简单来说,就是讲古代官员上朝时,从站位到行礼,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接下来,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来具体展现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内容。 想象一下,天刚蒙蒙亮,雄鸡尚未啼鸣,皇宫里已经忙碌起来。 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穿着庄重的朝服,按照严格的“朝仪班序”,依次排列在宫殿广场上。 你看,文官们衣冠整齐,按品级高低有序站立;武将们则佩剑在身,威风凛凛。 每个人都神情肃穆,不敢有丝毫怠慢,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触犯了宫廷的规矩。

等候的时间总是漫长的,但没有人敢私下交谈,更不敢喧哗。 他们都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出现。 终于,随着一声高亢的宣召,皇帝驾到! 百官立刻按照“百官转对”的礼仪,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口中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庄严的场面,令人肃然起敬。 皇帝在御座上接受百官的朝拜,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朝廷的严明纪律。

朝拜结束后,官员们之间也会按照“百官相见仪制”互相见礼。 这可不是简单的点头之交,而是要根据彼此的官职高低,行不同的礼节。 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朝仪过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性和朝廷仪式的庄重性,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 “朝仪班序 百官转对 百官相见仪制”,这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古代宫廷图景。

开国皇帝建隆三年三月,朝廷官员的排序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有人向皇帝上报了官员的排列顺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然后是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接着是嗣王、郡王,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丞,诸行侍郎,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少府、将作监,前任节度使,开封、河南、太原尹,太子詹事,诸王傅,司天监,五府尹,国公,郡公,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太子左右庶子,五大都督府长史,中都护,下都护,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司业,三少监,三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诸王府长史、司马,司天少监,起居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拾遗,监察御史,郎中、员外郎,太常博士,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通事舍人,国子博士,五经博士,都水使者,四赤令,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乘、尚辇奉御,大理正,太子中允、赞善、中舍、洗马,诸王友、谘议参军,司天五官正。 其他的杂职官员,就按照这个顺序来排列。

皇帝下诏说:“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核心部门,他们的官员的排序应该在两省官员之前;节度使是地方最高长官,地位相当于古代的诸侯,而且他们兼任的官职很多,甚至达到太师、太傅、太保这样的三公之位,可是他们的排名却在九寺卿监之下,这实在是不合理的。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的级别应该低于六部侍郎;补阙、殿中侍御史的级别应该在员外郎之后;拾遗、监察御史的级别应该在员外郎之后;节度使的级别应该在六部侍郎之上,中书侍郎之下。其他的官员的排序保持不变。”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乾德元年闰十二月,皇帝下令说:从现在开始,所有退休的一品官,只要曾经担任过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参加朝会的时候,应该在中书门下班(排在中书门下官员的后面)。

两年后的二月,皇帝又下令重新确定内外官员的礼仪制度。有关部门建议:上将军的位次应该低于中书侍郎,大将军的位次应该低于少卿监,各卫率、副率的位次应该低于东宫五品官员,内客省使的位次相当于太卿,客省使的位次相当于太监,引进使的位次相当于庶子,判四方馆事的位次相当于少卿,阁门使的位次相当于少监,诸司使的位次相当于郎中,客省引进使和阁门副使的位次相当于员外郎,诸司副使的位次相当于太常博士,通事舍人的位次不变,供奉官的位次相当于诸卫率,殿直的位次相当于副率,枢密承旨的位次相当于四品朝官,兼任南班官职的诸司使的位次不变,副承旨的位次相当于寺监丞,各房副承旨的位次相当于南省都事。凡是位次与朝官相当的,就比朝官低一级;位次与京官相当的,就比京官高一级。

开宝六年九月,皇帝下诏说:“周朝的宗法制度,允许异姓为王,这是先王为了团结宗族、安定天下所采取的措施啊。晋王贤德,地位崇高,正应该承担辅佐朝廷的重任,让他位列三公之上,担任宰相是最合适的。”九年十一月,皇帝又下令,让齐王廷美和武功郡王德昭的位次在宰相之上。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关部门上报了宴会座次安排方案。方案中规定:驸马都尉、宫僚、员僚、皇亲大将军以下的官员,以及行门(皇宫门禁官员)、宰臣、枢密使以下的官员,颍王、皇亲郡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下的官员,皇亲使相、皇亲节度使、皇亲观察留后以下的官员,皇亲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三类官员合并为一班;节度使、观察留后以下的官员,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三类官员也合并为一班,并且重新调整了他们的座次。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后来,武康军节度使李端提出意见说:“使相(使臣和宰相)也应该合并为一班,不应该单独列为高位,显得与众不同。”皇帝下令让阁门再次确定座次,但是阁门官员认为之前的方案和仪制规定相符,就坚持原来的方案。李端再次坚持己见,并自责自己妄言。于是,皇帝下令让太常礼院和御史台一起详细商议。太常礼院认为:“朝廷的日常朝会座次,都是按照祖宗旧制来的,不宜合并。”皇帝采纳了太常礼院的意见。

公元某年闰三月,太常礼院和阁门(部门)说:按照皇帝的旨意,我们仔细研究了阁门使李端悫上报的阁门仪制(礼仪制度)。 宰相和亲王要分列左右两边就座,各自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宰相、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以及郡王和使相(相当于外交部长)可以并排成一列,算作中书门(相当于政府办公大楼)的队伍。至于那些单独成列的亲王,那就得看他们的爵位了。兄弟皇子只要被封了国,就叫亲王,所以其他官员不能和他们混在一起。

我们查阅了以前的座位图,发现以前竟然把宗室(皇族)官员和使相安排在亲王旁边。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画图的时候没见到亲王,所以没仔细研究就弄错了。最近在景灵宫朝拜的时候,东阳郡王颢也和亲王排在一起,我们觉得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找到了阁门仪制,上面规定:宰相和使相在东边,亲王在西边,各成一列站立。 还有祥符元年(公元998年)的宴会座位图,宰相王旦和使相石保吉在东边,宁王元偓、舒王元偁、广陵郡王元俨、节度使惟吉在西边,也是分列而坐。元俨和惟吉是郡王和节度使,他们被允许和亲王排在一起,我们担心这是当时皇帝特批的。现在我们翻遍了当时的档案也没找到相关记录,以前都是按照祥符元年的宴会座位图来安排的,亲王以及那些有使相头衔的郡王,都在西边排成一列。我们经过仔细讨论,建议按照阁门仪制来办,亲王单独在西边成一列,宗室郡王如果带着使相头衔,可以和亲王一起站立或就座,即使是临时特批的也可以。

皇帝准了。

1069年4月,朝廷收到消息说:辽国来祝贺天圣节的使臣耶律奭在文德殿上朝拜,说南方的使臣以前在北朝的时候,是和翰林学士一起排班的,这次来却排在节度使的后面。接待使臣的人跟他说了一下,他才排对了位置。当时,御史台和阁门一起商量后,上奏说:南方的使臣不知道咱们朝的翰林学士的班次是在节度使后面的,如果要一起排班,就应该让节度使排在翰林学士的西边,稍微靠前一点,另外再给节度使立个班次,这样就不会互相挤压了。建议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皇上就同意了这个方案。这个月,负责修订宫门仪制的部门又说:庆历年间,把文明殿学士改成了观文殿学士,又设立了大学士。按说,文明殿就是现在的文德殿,是正殿,唐朝开始设置学士,他们的位次在枢密副使之下,每次在紫宸殿上朝的时候,学士们都要在殿里侍立。文德殿和紫宸殿都算前殿,所以学士侍立是合适的。但是观文殿在宫里比较深处,跟资政殿、端明殿差不多,而资政殿和端明殿的学士们却不用侍立。仔细研究庆历年间改官职名称的事,虽然沿用了旧的班次,但是殿宇的次序和原来的意义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观文殿大学士在紫宸殿上朝的时候,就不用再侍立了。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1086年5月,皇上下了道旨: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已经下旨让他单独列班上朝。从现在开始,他参加经筵、在都堂和三省、枢密院一起办事的时候,都要排在宰相之上。

百官轮流上朝奏事。自从建隆年间规定内殿每日轮流上朝奏事以来,就规定百官依次轮流上朝,每次限两人。他们把奏章交给阁门,然后鞠躬自报,宣徽使承旨宣读回答,然后行礼退下,这便成了阁门仪制的规定。

淳化二年,皇上又下诏:从现在开始,内殿每日轮流上朝奏事,恢复常参官两人轮流上朝,阁门收取他们的奏章。

大中祥符年间末期,这项制度被取消了。

景德三年,皇上又下诏:群臣轮流上朝,在外地和京城做官的,品级在内殿崇班以上的,等到轮到他们上朝的时候,要先把民间利害关系的奏章密封好,在阁门上交,才能上朝觐见。

话说宋仁宗治平年间,皇帝下令御史台,每逢起居日,让百官轮流上奏汇报工作。御史台的官员们出来说:“按照老规矩,起居日,轮到中书省和门下省,以及文官里官阶高的两位官员轮流上奏。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有兼任学士、待制的官员,那就跟着枢密院一起上奏,内朝的官员是不参与的。” 后来皇帝又下诏,在起居日增加两位官员上奏。

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负责宫门禁卫的官员们又提意见了:“老规矩,中书省和枢密院奏事完毕后,要再召见三班官员,如果是假日就召见两班官员,有时候还要在后殿召见,常常要到中午。要是赶上开经筵(皇帝在宫中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那就要一直到下午晚些时候才能结束,这样皇帝太辛苦了!我们建议,以后开经筵的日子,除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奏事之外,只召见一班官员,如果有紧急奏章或者言事官请求面见,就立刻批复,等经筵结束后再恢复原来的规矩。” 他们还说:“假日在崇政殿召见官员,常常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就开始,然后还要隔着班次到延和殿再召见,官员们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到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时)才轮到隔班的官员奏事,还得批复。我们建议,以后隔班到延和殿奏事,等官员们吃过饭后再召见。如果遇到寒冷酷暑、大风大雨大雪天气,就改到第二天再召见。” 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还下令说:“以后授予外地官职的人,允许他们先上奏汇报工作,然后再离京赴任。”

监察御史里行张戬和程颢又提出了新的建议:“我们每次想奏事,都必须等到早朝之后,如果朝政有什么疏漏或者听到紧急的外事,等到上奏的时候,时机往往已经错过了;况且,奏事还要反复等待回复,这还得经过中书省,万一事情关系到政府,那就更可能被耽搁。我们建议,按照谏官的例行程序,直接向宫门递交奏章请求面见,如果有紧急奏事,就允许越过次序直接面见皇帝,这样遇到事情就能及时禀报,避免错过时机。” 他们还根据编修宫门仪制官员的建议,提出三衙(中书省、枢密院、门下省)有紧急奏事,允许在后殿直接面见皇帝;如果其他奏事,则按照常规程序通过宫门上报;或者假日在崇政殿召见,就在已经批复奏事的官员之后再召见,并且允许两制(指翰林学士院的官员)以上的官员同班奏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以后尚书侍郎要带着一个同僚一起上奏,郎中、员外郎要轮流跟着,不准一个人单独留下来。侍郎以下的官员,也不许单独上奏。至于他们身边的随从人员,如果不是尚书直接管辖的,那就由侍郎以上的官员自己决定带谁。秘书省、殿中省以及各个寺监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尚书;他们的副手,地位相当于侍郎。

还有一道圣旨:三省和枢密院每天轮流单独上奏,每天最多不能超过三个部门。如果三省都想要单独上奏,那枢密院就得等一等再上奏。官员们被皇帝召见后,第二天就要回岗位等候旨意。

宋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大防跟皇帝说:“以前垂帘听政的时候,只允许台谏官员两个人一起上奏,所以那些不正当的意见就没办法进到皇帝耳朵里。现在陛下刚开始接见群臣,上奏的人肯定很多。每个人都能说话,那好的坏的意见就混杂在一起了,所以采纳意见就更难了。”皇帝说:“作为皇帝,接受臣子的谏言是最重要的,但是是非对错,总得分辨清楚吧。”于是,皇帝下令,恢复到元丰八年以前的制度,允许上殿值班的官员、地方长官和国信使副使按照旧例上奏。

绍圣年间,大臣们提议说:“文德殿早朝轮流官员奏对,这是沿袭唐朝的制度,所以祖宗以来,每次轮到奏对,侍从官员也都参加。元祐年间,因为有人提议,免除了侍从官员的奏对,后来又下诏,职事官权侍郎以上也都免除,从此奏对就只限于卿、监、郎官了。我们请求从现在开始,早朝奏对按照元丰年间以前的制度执行。” 皇上又下诏说:“从现在开始,三省、枢密院拟定的奏章,在京的文臣开封府推判官、武臣横行使副,在外地的文臣各路监司藩郡知州、武臣知州军以上官员,可以召来奏对。”

大臣们又说:“每次因为职事请求奏对,都要等上十天半个月,万一有紧急奏报,恐怕会耽误大事。请求从今以后,允许按照六曹、开封府的例子,按照顺序轮班上殿奏对,而且不要隔班。” 他们还说:“各路监司是朝廷挑选出来的,负责推行法令,考察民情风俗,他们上任那天,应该让他们上殿奏对。”六曹尚书如果有职事要奏报,允许单独上殿。大臣们请求奏对,即使是休假日,皇上也特别在便殿接见他们。 之后又下诏:“各地节度使、郡守,上任前要来朝见辞行,回来后也可以上殿奏对,这不仅是为了考察人才,也是为了重视外地官员。可以在‘不许监司免对’的条例下,增加一条:节度使、郡守也遵照此例。”

重和元年,大臣们说:“近些年来,一些大臣奏对后就留在宫里,他们诽谤忠良,不断请求,这很不公平。”皇上下诏说:“从今以后,只有蔡京可以五日一朝,允许留在宫中,其他人如果不是因为升迁、调任、谢恩或者请求免职,都不允许单独上殿奏事,让阁门报告御史台弹劾。” 皇上又下诏说:“寺监的职事要先上报部门,部门再上报三省,这样才能上下协调,纲纪才能得以遵守。今后即使是两制官员,寺监也不允许单独奏对。” 大臣们又说:“祖宗旧制,有五日一轮流奏对的,现在只有每月初一才执行;有允许朝官奏对的,现在只有待制以上官员才能参加。自从在明堂举行初一祭祀仪式后,一年也就一两次,这样算下来,一年中能当面陈述意见的机会很少。请求在不举行初一祭祀的日子,也允许官员上书奏报,以便皇上阅览。” 他们还说:“各路监司如果没有上过殿奏对,即使是从外地调任,也要先到朝廷来奏对,才能正式上任。”皇上都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各位官员见面要讲究规矩啊!公元943年,皇帝下令说:“国家职位等级分明,见面规矩得有章可循,这样才能体现等级制度的严肃性,让大家明白各自的位分。从朝廷高官到内务部门的官员,再到宫门守卫、地方官员,凡是去见宰相,或者去拜见上级官员的,都需要有相应的礼仪规范。翻翻以前的规矩,发现根本没个准儿。听说晋朝天福年间和后周显德年间,曾经根据官员的品级,制定了一些见面礼仪,记录在刑法典里,但内容不够详细。所以,得让尚书省组织一下,让台省官员、翰林院、秘书省、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博士等等,好好研究一下,制定一套内外官员见面礼仪的详细规范。”

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他们上奏说:

两省的官员,如果被任命或者临时出差,去见宰相,起居郎以下的官员要跟着同舍人一起去。五品以上官员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要勒住马,侧身站立,等对方过去。常侍以下的官员遇到三公、三师、尚书令,要主动避让;遇到仆射,则要勒马侧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出行,要走不同的路。起居郎以下的官员要避开仆射,遇到御史大夫,要勒马侧立;遇到御史中丞,要走不同的路。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郎都要去见三师、三公、尚书令、仆射;郎中、员外郎还要去见左右丞、本部门的尚书、侍郎以及本部门左右司的郎中、员外郎。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都要去见三师、三公、尚书令;御史中丞还要去见御史大夫;知杂事的官员要去见御史中丞;三院御史都要去见知杂事的官员和本院的长官。御史大夫要避开尚书令以上的官员,遇到仆射,要勒马侧立避让。御史大夫遇到尚书丞郎、两省官员、各部门三品以上官员、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都要走不同的路。其他官员遇到御史中丞,都要主动避让。知杂事的官员也要避开御史中丞,遇到左右丞要勒马侧立,遇到其他官员则要走不同的路。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避开知杂事的官员。三院官员同行,参照知杂事的官员的礼仪。少卿监要拜见本部门的长官,丞要拜见少卿。各部门的三品官员在路上遇到仆射,都要主动避让。各卫的大将军要拜见本卫的上将军。东宫的官员见面要隔一个品级行礼。总之,凡是需要行礼的官员,在路上遇到,都要避让。

好家伙,这规矩可真多! 首先说拜见礼仪,那些级别高的官员,别人拜见他们,他们得回礼。比如,四个县令第一次见知府,得小跑着过去,行完礼后,知府再请他们上厅,这礼数跟接待客人一样。 内客省的官员去拜见宰相和枢密使,也是客客气气的。那些级别高的,比如阁门使以上,别人拜见他们,他们得回礼;但客省副使到通事舍人,还有其他一些官职,就不必回礼了。枢密使副职和宣徽使,他们的礼仪级别就低一些了。 那些供奉官、殿直、教坊使副职、辞令官和伎术官,得小跑着过去拜见,然后对方就摆着架子受礼。

各部门副使拜见正使,通事舍人拜见阁门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拜见本地的节度使,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的副职拜见正职,这些人都得穿着制服小跑着去拜见,然后被以宾客之礼接待。少尹和幕府官员拜见本部门的长官,都要行礼。防御使、团练使的判官拜见本地的节度使,也得小跑着去。 上佐、州县官员拜见宰相、枢密使以及本部门的长官,都要行礼。(天长、雄武等军使拜见宰相、枢密使,也是这个规矩。) 拜见本府的宾客、幕僚以及僚属,县丞、县尉拜见县令,这些都要行礼。王府官员拜见亲王,就跟普通官员拜见上司一样;府县官员兼任三馆职务的,拜见知府,礼仪相同。县令及六品以下的官员,第一次拜见宰相、枢密使以及本部门的长官,要在台阶上行礼。 外地的官员拜见京城的官员,得小跑着去。

各部门之间,除非是上下级关系,不然都得发公文。 路上行走,不能堵路,也不能占中间,得按顺序分左右站着。 在驿站相遇,除非是上下级关系或者官职差距很大,否则先到的人有优先权。 台省官员有权制止违规行为,按照老规矩来。文武官员之间,不准随便称呼,避免扰乱朝纲。 需要避让的人,如果被朝廷召见或者被追捕,可以横穿过去。

还有个规定:各部门正使、副使、通事舍人拜见宰相、枢密使,要上台阶,然后报上全名行礼,对方不用回礼。 拜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使,则以宾客之礼行礼。

太平兴国以后,又规定:京城的朝官兼任地方官的,拜见本地的长官,用宾客之礼;三司的判官、推官、主判官拜见本部门的长官,礼仪跟郎中、员外郎拜见尚书丞郎一样。

咸平年间,皇上又下令:开封府左右军巡使、京城的官员司录知事以及各部门的参军,都要去畿县拜见京尹(开封府尹),而且要按照礼仪程序行跪拜大礼。

过了六年,皇上又命令翰林学士梁颢等人详细制定宫门仪制,他们最终完成了六卷的制度典籍。然后他们上奏说:“三司副使的排序和朝服,以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至道年间,宫廷宴会的时候,他们的位置是在知制诰之后、郎中之前。现在我们建议,把三司副使和其他的司官、少卿监放在一起,他们的位次应该排在前面。如果他们升官到给谏、卿监的职位,就按照他们本来的品级来排;在朝会和大型宴会上,他们要跟着判使一起到长春殿去迎接皇上,引驾侍奉。至于在朝会时引驾到前殿,就和其他的司使一起退朝。”

公元1012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李宗谔等翰林学士们仔细研究制定了官员出行礼仪:文武官员遇到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都要避让。起居郎及以下级别的官员遇到给事中、舍人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就要下马。御史大夫遇到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保这三位东宫三师,以及尚书丞、尚书郎、两省的侍郎,都要分道而行,避免正面相遇。

中丞遇到东宫三师、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常卿、金吾上将军,也要分道而行。知杂御史遇到尚书侍郎、各部门的三品官员、金吾大将军、统军、各卫的上将军,也要分道而行。三院的官员同行的话,就按照知杂御史的礼仪来;如果不同行,遇到左右丞就要避让。尚书丞、尚书郎、郎中、员外郎遇到东宫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尚书令,都要避让。郎中、员外郎遇到尚书丞、尚书郎,也要避让。

太常博士以下的朝官遇到本部门的长官,以及东宫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尚书郎、大夫、中丞、知杂御史,都要避让;但是如果是代理知事或判官,则不用避让。遇到两省的给事中、舍人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就要下马。京城官员遇到尚书丞、尚书郎、给事中、舍人、大卿监、祭酒及以上级别的官员,以及本寺的少监、卿、司业,都要避让。各军卫的大将军以下级别的官员遇到上将军、统军,也要避让。詹事遇到上台的官员,礼仪跟大卿监一样。

庶子、少詹事到太子仆这些官员遇到东宫三师、三少,都要避让;遇到上台官员,礼仪跟少卿监一样。中允以下级别的官员遇到东宫三师、三少,都要避让;遇到宾客、詹事,要下马;遇到上台官员,礼仪跟太常博士一样。凡是应该避让尚书的,也要避让三司使。至于代理开封府知府的官员,避让的标准就按照其本来的官职品级来。即使有些台省官员按规定不用避让,但如果他们的职务在统领、监察范围内的,也要避让。武官和内职官员也按照同样的品级来执行这些礼仪。

公元1009年,定王和嘉王的侍讲沈锡等人上奏说:“两位王爷要到外面学习了,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及侍奉王爷的礼仪、讲课次数这些方面,请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皇帝下诏书说:“根据祥符年间的旧例,记室和翊善见到诸位王爷,都要下拜。真宗皇帝曾经特地任命张士逊为王的老师,让王爷回拜,以此表示对老师的尊重。现在负责讲课和辅佐的官员,他们的职责就是教导王爷,也相当于王爷的老师和师傅,所以可以按照这个例子,让王爷回拜。”

那些上朝谢恩的官员,包括新授官职的、受恩宠的、出使的官员,他们的拜谢礼仪是这样的:尚书侍郎要和三院御史各一人、中丞、大夫互相行对拜礼;节度使、宾客、太常寺卿和宗正卿也要和御史一人、中丞、大夫互相行对拜礼;而其他官员,比如两使留后到刺史、秘书监到五官正、上将军到郎将、四厢都指挥使以及内职军校中遥郡以上级别的官员、枢密都承旨以及内职带正员官职的官员、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到团练副使、幕僚官员中担任有宪衔的官员,都要和御史一人行对拜礼,和中丞、大夫行对揖礼。(对揖礼结束后,他们可以向御史进言,参与监督风纪,然后再行一礼退下)。曾经担任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左右丞的官员则不用上朝谢恩。

那些只是加官进爵、增加食邑、赏赐服装的,以及馆阁三司、开封府的职事官员,还有内职转使额、军额的官员,也不用上朝谢恩。仆射如果在正衙办公的日子,台官大夫以下的官员和百官都要到仆射的幕府去祝贺。(一品、二品文官中曾经担任过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不用去)。大夫、中丞也要像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那样(如果本官的级别差不多,就不用去了,仆射如果去上都省,就免去这个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