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元丰元年五月,有个叫张从惠的西头供奉官(相当于皇帝身边的官员)上奏说:“汴河河口每年都要开挖疏通,修修堤坝,保证漕运通畅,也就只能用二百多天。以前也有人提议把洛河的水引到汴河里来,但大家担心黄河会啃噬广武山,要凿穿十几丈的山岭才能把汴河和洛河连起来,工程量太大,根本做不到。可去年七月,黄河水暴涨后,水位下降了一些,而且往北退了,离广武山脚下有七里地,退水后留下了一块又宽又高的滩地,可以凿一条渠,把洛河的水引到汴河里。”

范子渊,当时是都水监丞(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他画了个图,列举了十个引洛河水入汴河的好处,然后也上奏说:“汜水发源于玉仙山,索水发源于嵩渚山,这两条河和洛河汇合后,水量很大,加起来有二千一百三十六尺宽,比现在的汴河水流还宽九百七十四尺呢!虽然河水和洛水水流速度不一样,但洛河水量多,可以弥补汴河水量的不足。万一还是不够,咱们可以在河边修建一些塘坝,把河水渗透进来,每隔一百里设置一个木闸门控制水流。两边的沟渠、湖泊、池塘、水洼,都可以引水过来帮忙,同时还要禁止伊洛河上游私自引水。这样一来,即使是满载的汴河船,入水深度也不过四尺,现在汴河水深五尺,完全可以满足漕运的需求了!咱们从巩县的神尾山,一直到土家堤,修建四十七里的长堤来抵御黄河;再从沙谷到河阴县十里店,开凿五十二里的渠道,把洛河的水引到汴河里。”

这奏章上去了,皇帝很重视这事儿,就派人去实地考察。

公元某年二月,使者回来汇报说开河工程浩大,根本做不到。皇上又派内供奉宋用臣去查看,宋用臣回来后说可以做,还上交了一份详细的施工方案:从任村沙谷口到汴口开凿五十里长的河道,把伊洛河的水引进汴河,每隔二十里就修建一个束水闸,用芦苇和木头做成,用来控制水流速度,保证河道水深一丈,方便漕运。还要利用古索河作为水源,灌溉房家、黄家、孟家三陂以及三十六陂,在高的地方修建水塘,以备洛水水量不足时使用,需要的时候再把水放进河里。此外,还要在汜水关北开凿五百五十步长的河道,连接黄河,在河道两端设置闸门,以便黄河和汴河的船只通行。在洛河旧河口设置泄洪设施,连接黄河,用来泄洪。如果古索河等河水暴涨,就用魏楼、荥泽、孔固三个闸门泄洪。整个工程预计需要九十万七千多人。同时,还要修缮黄河南堤,防止它侵蚀新开凿的河道。皇上批准了他的方案。

三月庚寅这天,任命宋用臣为都大提举,负责这项工程。四月甲子正式开工,还派了礼官去祭祀。河道施工过程中,如果侵占了百姓的坟墓,就给钱让他们迁坟,如果是无主坟墓,就由官府统一安葬。六月戊申,汴河疏通工程完工,一共用了四十五天。从任村沙口到河阴县瓦亭子,以及汜水关北连接黄河,一直到运河,总长五十一里。两岸的堤坝总长一百三十里,成功地把洛水引入了汴河。七月甲子,关闭了汴河口,把官吏和治河士兵迁到了新的洛河口。七月戊辰,又派礼官去祭祀。十一月辛未,皇上又下令调拨七千人到汴河口继续修缮河道。

第二年二月,宋用臣又上奏说:“洛水注入汴河一直到淮河,河道太宽阔,很多地方又浅又窄,请求把六十里的河道缩窄。”皇上批准了,并下令四月开工。五月癸亥,停止了草屯浮堰的修建。五年三月,宋用臣又上奏说:“金水河的水槽阻塞了汴河上下船只的通行,应该拆除。”皇上也批准了。十月,河道缩窄工程完工。

公元某年(六年八月),范子渊又提了个建议,说:“要在武济山脚下到河岸以及嫩滩上修建堤坝和加固堤坝,还要在河南岸新修一条堤坝,预计需要六千名士兵,两个月就能完工。还要疏通直河,长六十三里,宽一百尺,深一丈,需要四万七千多名士兵,一个月就能完工。”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到了十月,都提举司(负责水利工程的部门)上奏说:“汴河水位上涨,京西的四斗门(一种水利设施)无法有效分流减缓水势,导致河堤决口。现在靠近京城,只有孔固斗门可以泄洪入黄河。虽然孙贾斗门也可以把水泄入广济河,但下游河道狭窄,无法完全吞吐河水。所以应该在万胜镇旧减水河、汴河北岸修建新的斗门,疏通旧河道,再开凿一条新的河道,最终汇入刁马河。预计需要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三名民夫,一个月就能完工。”皇帝也同意了这个方案,并且决定再拨款进行两年时间的修缮工程。

到了第七年四月,武济河堤溃决了。到了八月,皇帝下令停止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让河水自然分流,只重点保护广武三埽(一种水利工程设施)。

公元1086年,也就是哲宗元祐元年二月的一个日子,苏辙上奏朝廷说:“这几年,京城外面建了很多水磨坊,导致汴河水位变浅,官船民船都通行不便。特别是东门外那些水磨坊,下游的水到处乱流,淹没了百姓的一两百里田地,差点把汉高祖的坟墓都给淹了!多亏皇上您仁慈圣明,亲自下令,让执政大臣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后来朝廷下令,从黄河调来四万民夫,从盟河开始疏通河道,计划一个月完工。

但是,这些水磨坊要供应京城内外茶叶等东西,所以水最多只能停五天,这工程太大了!每个民夫一天的工钱要200文钱,一个月就要花240万贯!而且汴河水浑浊,很容易淤塞,明年还得再疏通,老百姓年年都要为此花钱。听说这些水磨坊一年也就收入40万贯,以前户部侍郎李定就因为这个税收,迷惑了朝廷,所以一直没停。再说这些水磨坊才建不久,以前根本没有这笔钱,国家财政难道就缺这点钱吗?那些小人们目光短浅,还舍不得这点钱,害民误国,竟然还不觉得羞愧!何况现在水患就在国门口,他们却一点都不着急,这哪里是皇上您关心百姓的意思啊?而且水磨还减少了汴河的水量,船只通行也不方便。我请求废除官办的水磨坊,让老百姓自己去磨茶。”

三月的时候,司马光又上奏章,请求调查汴河口以东的各个州县,详细统计水库占用了多少田地,每年征收的赋税有多少,有没有减免,还要调查这些水库能不能废除,如果不能废除,应该怎么把田地还给老百姓,避免民怨。

八月辛亥这天,司马光再次上奏说:前些日子朝廷命令都水监派官员去调查中牟、管城等县的水库,看看当初淹没的土地有多少,现在积水占了多少,退还了多少土地。所有退还的土地,都要归还给原来的地主;如果是水库占用的土地,就用官田来补偿;如果没有官田可以补偿,就按原来的地价赔偿。皇上恩德深厚,舍弃利益惠及百姓,用心良苦啊!但是,我听说水库占用的土地,到现在都没办法归还,而退还的土地,也因为靠近水库,经常被雨水浸泡,根本无法耕种。郑州知州岑象求最近也上奏说:“自从宋用臣修建水库以来,根本就没用它来灌溉,汴河的水流本来就足够了,根本不影响漕运。”所以请求彻底废除水库,方便那些失业的百姓。

十月,水库最终被废除了。

四年冬天,御史中丞梁焘说:

我曾经研究过治理黄河的方案,发现疏通洛河,引水入汴河的计划,乍一听挺好,仔细一想却很危险。

你看啊,广武山北边,就是黄河的老河道,黄河经常在那边来回冲刷,夏天秋天涨水的时候,水都涨到山脚下。以前洛河的水流到这里,就汇入黄河了。后来想把洛河的水引到汴河去,就趁着黄河水位不高的时候,在河滩上赶紧修起东西两边的堤坝,把黄河的水往北边挤,腾出地方引洛河的水过去,堤坝中间留个闸门,方便船只通行。实际上,这是偷黄河的水来补充洛河水位不足啊!洛河水本来很清澈,现在汴河的水总是黄色的,这就说明洛河的水根本不够汴河用,汴河的水主要还是靠黄河的余波。为了加固广武三埽(河堤),耗尽了京西所有的资源,光这笔钱就不知道损失了几百万。朝廷上下长期以来都习惯了欺骗蒙蔽,朝廷被“治理水患”的说法迷惑了,对百姓的赋税,一点也不关心。却不知道新修的河堤沙土疏松,根本挡不住凶猛的黄河,一旦水势上涨,堤坝就会溃决,到时候黄河水就会顺着洛河直冲京城。这是拿几百万日益增长的费用,去冒险赌博万一发生的巨大灾难,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与其每年花巨资等着灾难发生,为什么不直接治理黄河的奔腾之势,彻底消除隐患呢?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修建汴河的河口,再引一条黄河支流过来,根据季节情况控制水流,恢复祖宗几百年来滋养百姓的恩泽,这才是正确的策略。汴河河口修好了:就能避免广武地区的水患,保证京城的安全;能节省几百万的开支,减轻京西百姓的负担;能牵制黄河水势,缓解河北的决堤灾害;能方便东南的漕运,消除货物滞留的弊端;能根据季节调节水流,避免水患带来的损失;能方便江淮八路商贾的大船通行,供应京城所需物资。这些都是巨大的好处,足足有六条,不能忽视啊!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拆除河岸上的房屋,取消租金收入,这损失很小,属于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小利益。我说的这些,只是个大概。至于具体怎么操作,需要朝廷选择精通水利的官员负责,不要有其他的意见,只要求他们把事情做好。又说:

我听说开凿汴河的时候,黄河好多年没决堤,因为汴河只取黄河三分之一的水,黄河仍然有七分之水在正常流动。但是自从开凿了洛河之后,黄河就经常决堤,虽然洛河也分走一部分水,但最多也就一分左右,这样黄河的水量就变成了九分。还好黄河的流向是偏北的,所以决堤的洪水也往北边流。可是从去年开始,黄河的流向渐渐偏南了,这可是个大问题啊!洛河的治理工程,必须得赶紧计划才行。

我觉得开凿洛河的工程,效果很小,不像治理黄河那样,只要开挖一百多步,就能分流三分之一的水,这就能永远造福京城,还能减少黄河在河北地区经常决堤的危害;而且水流的走向已经改变了,回流到黄河就更容易了,不光孙村那边的工程能顺利完成,澶州的旧河道,也有可能自然恢复。我希望您能看看我之前的奏章,当面跟大臣们、河工监和负责治水的人说一下,让他们根据地形和水势,画个图来汇报情况。

结果没回应。直到五年十月癸巳日,皇上才下令把黄河的水引到汴河里去。

绍圣元年,皇上亲政,又召见宋用臣进京。七月辛丑日,广武埽(sào,一种水利设施)情况危急。第二天壬寅日,皇上对辅臣说:“埽离洛河不远,一定要防止洪水上涨漫灌京城。”当天就下令让都水监丞冯忱去勘察地形,修筑拦水签堤。丁巳日,皇上告诉执政大臣:“河埽很久没修了,昨天报告说洛河又大规模泛滥,水流入黄河,如果广武埽坏了,黄河洛河连成一片,那么清汴河就通不了了,京城的漕运就危险了。应该赶紧命令吴安持、王宗望一起督促施工,就算暂时不坏,以后也要考虑长久之计。”丙寅日,吴安持说:“广武第一埽情况最危急,决口离清汴河非常近,在洛河的南边,距离广武山一千多步,地形稍微高一点。从巩县东七里店到现在的洛口不到十里,可以另开一条新河,引导洛河的水往南边流,这样工程量会小得多,花费的力气也少得多。”皇上就下令让安持他们再次去查看。

十一月份,李伟跟皇帝说:“你看这汴河,它从洛河引水,流经京城,一直通到淮河、泗河,造福子孙万代啊!可是自从元祐年间开始,汴河就经常出问题,今年尤其严重。我建议在武济山以下二十里,也就是神尾山附近,那里是广武埽的起点,修建大概三里多的拦河坝,利用武济河下游废弃的堤坝和河基,加固疏通河道,让河水改道向东北流,留下旧的埽坝作为远堤,这样就能缓解汴河下注京城带来的危险。” 皇帝就下令让宋用臣和陈祐甫去实地考察,然后把结果汇报上来。

十二月甲午那天,户部尚书蔡京跟皇帝说:“我们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都靠东南的漕运。可今年上缴的贡品,十份里只有两三份送到了,汴河河口都堵上了!我问了负责汴河堤岸的杨琰,他说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初这八年,汴河都没堵过。” 皇帝一听,就下令按照元丰年间的规章制度来办。

到了第二年正月庚戌,宋用臣又来汇报说:“元丰年间,四月引洛河水通汴河,六月就开始放水,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流。冬天要是河水结冰了,就督促沿河的官员们凿冰通航。可是自从元祐二年开始,冬天河水就经常堵塞,导致河水干涸,完全违背了当初开凿汴河的初衷。现在我想选个好日子凿冰放水,让河水永远畅通。等冰雪融化后,我们只在京西的五斗门稍微减少放水量,控制水势,就像惠民河那样,自然就不会再堵塞了。” 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公元1077年正月,朝廷下令让负责河北西路常平仓的李仲回吏部任职。李仲在元祐年间曾经负责汜水地区的漕运,他上书建议说:“西京、巩县、河阳、汜水、河阴这些地方,都紧挨着黄河,北面是太行山,南面是广武山,自古以来,黄河水流就在这两座山之间,这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自从宋神宗时期开始,人们开凿了导洛河到汴河的渠道,在黄河的沙滩上,修建了一系列堤坝,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多次出现险情。更何况这些堤坝都在京城附近,如果不另想办法,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想想就让人后怕。现在不如放弃这些堤坝,拓宽河道,恢复元丰二年之前的治河方法,这样不仅能节省开支、减轻百姓负担,而且黄河也不会再淤塞泛滥了。希望朝廷派懂治河的官员去实地考察,执行我的建议。”他还请求恢复汴口,仍然用黄河水作为水量控制的标准,取消清汴闸口。

公元1078年二月,杨琰请求按照元丰年间的做法,减少洛水流入京城西面大白龙坑和三十六陂的水量,用来补充汴河的水位,方便漕运。朝廷命令贾种民和杨琰一起勘测土地面积和所需人力,然后上报结果。五月,负责汴河堤岸的贾种民上奏说:“元丰年间把汴口改成洛口,把汴河改名叫清汴河,主要目的是从洛河引水。用洛河的清水来补充汴河的水量,以应对水位下降的情况,并帮助河水流动。元祐年间,却从黄河引水,让浑浊的河水流入洛口,和洛河的清水相比,难以调节水量。请求按照元丰年间修建的狭窄河道尺寸,估算人力物力,恢复清汴河,限定时间进行疏浚,畅通洛水。并且恢复洛斗门,方便官民船只通行。”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皇帝曾经对枢密院事曾布说:“先帝开凿清汴河,又修建天源河,肯定有他的深意。元祐年间,差点废弃了这些工程。最近贾种民上奏说,如果完全恢复清汴河,不用浑水,这将是当世盛事。”曾布回答说:“先帝把天源河看作是国姓的福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怎么能废弃呢?”同年十二月,朝廷下令:“京城汴河两岸,都要保留十五尺宽的堤面,禁止官民侵占。”

北宋徽宗元符三年登基,没怎么大动干戈,就是汴河淤塞了就疏通疏通。到了大观年间,有人告发胡师文,说他当发运使的时候,瞎搞了个泗州直河,还修了个签堤堵汴水,结果反而让河淤塞更厉害,最后不得不拆掉。这工程害苦了好多人,好几千民夫累死累活,耗费了上百万钱粮。胡师文这小子太狂妄了,还谎报战功,居然有45个官员因此受赏!结果胡师文被贬官了。

宣和元年五月,京城莫名其妙地发了大水,城外的官署民宅都被淹了,汴堤都冲破了,汴河水快溢出来了,城门都紧急关闭了。起居郎李纲上奏说:“咱们东京汴梁建都一百六十年了,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现在突然出事,全国上下都吓坏了,这太反常了!我亲眼看到,从京城西边开始,积水汇聚成一片汪洋,东边被汴堤挡着,水位又高又急,往东南流,这势头还没停呢!要是淹个十天半个月,再遇上点风雨,那后果不堪设想啊!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定有原因!希望皇上召集大臣们讨论,采纳可行的方案。”皇上却说:“城外积水,都是官吏失职,堤防没修好,不是什么灾异!”然后就把李纲给打发到吏部去了,同时派人疏通河道,把水引到城北的五丈河,再流到梁山泺,这才算完事。

七月壬子日,都提举司说:“最近野水冲刷汴堤,河道又淤浅,光靠平时清淤的这点人手,根本不够,等农闲了再组织人力修整吧。”皇上同意了。宣和五年十二月庚寅日,皇上又下诏说:“汴河沿岸州县新添的栏河锁栅,公私都不方便,还是按元丰年间的旧制办吧。”

靖康之后,汴河上游被盗贼挖了好几处决口,最大的决口竟然有百步宽!堵了很久也堵不住,河道干涸了一个多月,漕运中断,南京和京城都缺粮了。皇上责令都水使者想办法,二十多天后,河水恢复了,漕运也恢复了,两京的粮食才够用。皇上又选派了八个使臣,每两人带五百兵,从洛口到西水门沿汴河巡查,防止决堤。

洛河穿过西京,经常暴涨,把桥梁冲坏了。公元961年,留守向拱重修了天津桥。桥墩用巨大的石头砌成,高度有几丈高,桥头做得尖锐,用来疏导水流,石头之间的缝隙用铁箍紧紧箍住,桥的结构非常坚固。四月,向拱把图纸送来朝廷,皇上还下诏书褒奖了他。公元976年,在西京郊外举行祭祀活动,皇上命令调动五千士兵,从洛阳城菜市桥开凿一条渠,一直通到漕口,长达三十五里,方便运输物资。后来,这条渠又一直延伸到汴河。

蔡河穿过京城,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河流,它还连接着闵河、洧河、颍河,方便行船。闵河发源于尉氏县,流经祥符县、开封府,最后汇入蔡河,这就是惠民河。洧河发源于许田,流经鄢陵县东南,最后流经扶沟县汇入蔡河。颍河发源于郑县的大隗山,流经临颍县,最后流经鄢陵县、扶沟县汇入蔡河。许州、郑州等地的许多河流,比如坚白雁河、丈八沟,以及京索河、褚河、湖河、双河、栾霸河都汇聚到蔡河。但是因为蔡河水位浅,经常干涸,所以人们就在河里竖立木桩,架设栈桥;栈桥可以控制水流,按时开关。

公元961年四月,皇上命令使者疏浚蔡河,设置水闸控制水流,从京城一直疏通到通许镇。公元962年,皇上调动京畿地区、陈州、许州的民夫数万人疏浚蔡河,让它南流入颍川。公元960年二月,皇上命令陈承昭率领几千民夫开凿一条渠道,从长社引颍河水到京城,与闵河汇合。渠道竣工后,颍河水(本源于密县大隗山,流经许田)不再泛滥成灾,淹没百姓的田地了。从此以后,闵河的漕运也更加通畅了。

公元991年,因为颍河水泛滥,淹没了许州百姓的田地,皇上命令从长葛县开凿一条小河,疏导颍河水,分流二十里,最后汇入惠民河。

宋真宗咸平五年七月,北京下大雨,河道堵塞,惠民河水漫出,淹没了道路,冲毁了房屋。开封府尹寇准想了个办法,疏通了丁冈古河,把水排走了。“京师霖雨,沟洫壅,惠民河溢,泛道路,坏庐舍,知开封府寇准治丁冈古河泄导之。”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开封府报告说尉氏县惠民河决堤了,朝廷就派人去督促修补。“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开封府言:‘尉氏县惠民河决。’遣使督视完塞。” 第二年四月,陈州那边也来报告说,他们那地方地势低洼,积水成灾,年年都有水患,请求疏浚从许州长葛县过来的减水河,并修复枣村旧河,让河水流入蔡河。朝廷同意了。“二年四月,陈州言:‘州地洿下,苦积潦,岁有水患,请自许州长葛县浚减水河及补枣村旧河,以入蔡河。’从之。” 九年的时候,许州知州石普又提议在大流堰开凿一条渠道,设置两个水闸,把沙河的水引过来,方便漕运到京城,朝廷还派人去检查。“九年,知许州石普请于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以漕京师。遣使按视。” 同年四月,朝廷还派使者到惠民河,规划修建水坝,方便船只通行。“四月,诏遣中使至惠民河,规画置坝子,以通舟运。”

宋仁宗天圣二年二月,主管仪仗的副使、同时负责巡护惠民河的田承说,提出了一个建议:重新修缮许州合流镇的大流堰水闸,开通减水河用于漕运,这样可以缩短五百里的路程。“仁宗天圣二年二月,崇仪副使、巡护惠民河田承说献议:重修许州合流镇大流堰斗门,创开减水河通漕,省迂路五百里。诏遣使按视以闻。” 五年八月,负责巡护惠民河的都大巡护王克基又反映说,现在宣惠民河、京索河水位太浅,因为这些河的源头在西京、郑、许州一带,惠民河下游连接着横沟、白雁沟,京索河下游连接着西河、湖河、双河、栾霸河、丈八沟,老百姓都截流用水种稻子和灌溉菜园,应该让州县加强巡查。“五年八月,都大巡护惠民河王克基言:‘先准宣惠民、京、索河水浅小,缘出源西京、郑、许州界,惠民河下合横沟、白雁沟,京、索河下合西河、湖河、双河、栾霸河、丈八沟,各为民间截水莳稻灌园,宜令州县巡察。’” 天圣七年,王克基又说,按照以前的规定,蔡河的水闸闸板要根据季节及时开关,调节水位。“七年,王克基言:‘按旧制,蔡河斗门栈板须依时启闭,调停水势。’” 嘉祐三年正月,京城西边葛家冈开挖了一条新河,是因为有关部门反映,至和年间,大水曾涌入京城,所以建议从祥符县葛家冈开挖一条新河,一直通到城南的好草陂,然后向北流入惠民河,再分流到鲁沟,以减轻京城的洪涝灾害。“嘉祐三年正月,开京城西葛家冈新河,以有司言:‘至和中,大水入京城,请自祥符县界葛家冈开生河,直城南好草陂,北入惠民河,分注鲁沟,以纾京城之患。’”

熙宁四年七月,程昉建议开挖宋家等堤,利用畎水来辅助漕运。八月,三班借职的杨琰又建议增设上下坝闸,以应对水位变化。皇上就让他负责这件事。

六年九月戊辰,将作监尚宗儒汇报说:“有人建议在蔡河修建木质河岸,工程量比较大。”皇上于是下令加固土质河岸。八年,皇上决定把京西的粮食运到河北,侯叔献就建议利用丁字河的旧河道开凿堤坝,设置闸门,把汴水引到蔡河,方便漕运。结果河道修好后,船却无法通行,后来就废弃了。同年十月,皇上又下令疏浚惠民河,方便修城。

九年七月,负责修建京城的人建议把雾泽陂的水引到咸丰门,与京河、索河汇合,经京索签流入副堤河,再与惠民河汇合。都水监认为:“不如在顺天门外直接在河道上修建签河,到染院后接入护龙河,然后在咸丰门南再与京河、索河汇合,这样才能长期受益。”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崇宁元年二月,都水监汇报说:惠民河的签河以及下游的硬堰已经完工。皇上下令,对抓获盗窃泄露河工信息的人给予奖励。大观元年十二月,按照京畿都转运使吴择仁的请求,开挖了氵异河,把它与蔡河连接起来。政和元年十月己酉,皇上下令指派水利官员与京畿监司一起检查蔡河的堤防,看看哪里淤塞了,哪里水位浅了,来年春天一起进行治理。

广济河引菏水而建,从开封流经陈留、曹州、济州、郓州,河宽五丈,每年漕运上缴的粮食达六十二万石。

太祖建隆二年正月,皇上派人去定陶勘察测量,调集曹州、单州的民夫数万人疏浚广济河。三月,皇上亲自到新水门观看放水入河的景象。在此之前,五丈河淤泥堵塞,船只难以通行。于是皇上就下令让左监门卫将军陈承昭在京城西边,沿着汴水建造斗门,把京河、索河、蔡河的水引到城濠,再通过斗门,让水流到汴水上,然后向东流入五丈河,方便东北方向的漕运,对公私都有好处。三年正月,皇上派右龙武统军陈承昭负责修缮五丈河,皇上还亲自视察,并赏赐陈承昭二十万钱。乾德三年,京师利用五丈河的水修建了西水硙。

公元978年正月,皇上(宋太宗)下令征调附近县的民夫,疏浚广济河。

公元1005年六月,开封府上报说:“京西汴河沿岸的万胜镇,以前设置了一个斗门,用来减少河水流量。现在汴河分流的污水流入广济河,堵塞了河道,很不利。”皇上(宋真宗)说:“这个斗门是李继源当初修建的,我多次询问过它的利弊。当初是因为京索河下雨就泛滥,河水倒灌进汴河,所以才设置了这个斗门,方便泄洪。如果贸然堵塞它,我又担心会发生决堤泛滥。”于是皇上就下令用大量的巨石,把斗门建得高一些,这样即使水很大,多余的水也能减少一些。三年后,内侍赵守伦建议:从京东开凿一条从广济河到定陶,再到徐州,最后流入清河的分支,以便打通江、湖的漕运路线。工程完成后,皇上派人去视察,画了图呈报上来。皇上认为那里的地势高低不平,水流又很浅,即使修建水坝,还要经过吕梁滩碛这样险峻的地段,根本无法进行漕运,于是就放弃了这个计划。

公元1028年七月,尚书驾部员外郎阎贻庆上奏说:“五丈河下游连接济州的合蔡镇,可以通往梁山泺。最近天河决堤,淹没了百姓的田地,冲毁了道路,合蔡镇以下河段,水漫散乱,船只无法通行,请求治理五丈河,让它与夹黄河相通。”于是皇上(宋仁宗)下令让阎贻庆和水利官员李守忠一起规划设计,计算工程量,然后把结果上报。

宋神宗熙宁七年,有人叫赵济上奏说:“黄河水位浅了,影响漕运,导致物价低廉,损害农民利益,应该想办法恢复漕运,方便国家和老百姓。”皇帝就下令让张士澄和杨琰去整修河道。 八月份,负责汴河堤岸的官员又说:“想在通津门汴河东岸城墙内三十步的地方开一条河,一直通到广济,方便运输。”皇帝同意了。

熙宁八年,皇帝又派杨琰和陈祐甫在汴河边修建渗水塘,还在孙贾斗门修建了八条虚堤,让水渗入西贾陂,再通过减水河流入雾泽陂,这些都是为了增加黄河上游的水量。熙宁九年,皇帝下令按照原来的标准从山东漕运粮食,同时修缮河坝和闸门,以便控制水流。 三月份,皇帝又下令派官员去修缮广济河的河坝和闸门。

元丰五年三月癸亥日,皇帝下令撤销广济辇运司,改由淮阳军界直接把贡品运到汴京,并把清河辇运司改名,任命张士澄为总负责人。 七月份,御史王植上奏说:“广济河顺流而下,而清河却要逆流而上才能到汴京,两条河的远近和难易程度一目了然,废除广济河是不对的。”皇帝下令让相关部门仔细研究这件事。 八月份,负责汴河堤岸的官员又说:“山东地区物产丰富,粮食可以漕运,只是河道淤塞。如果利用修建京城的机会,让士兵在汴京附近挖土,形成渠道,然后把河水引到广济河,这样漕运的船只就能通行,可谓一举两得。”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宋哲宗元祐元年,皇帝下令在祥符雾泽陂招募百姓承包耕种,并增加了蓄水设施。还在宣泽门外重新开通京索源河,设置水槽架水,让水流入咸丰门,都是为了解决广济河水位浅、河道淤塞的问题。 三月份,三省大臣上奏说:“广济河的漕运,最近因为有人建议而被废除,改用清河漕运,路线迂回,很不方便。”皇帝下令让棣州知州王谔负责处理这件事,恢复广济河漕运。负责河道的官员也说:“广济河的源头是京索河,承担着山东地区每年漕运的任务。如果要恢复原状,就在宣泽门外设置水槽架水,流入咸丰门,然后通过原来的河道恢复广济河的源头,以畅通漕运。”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金水河,又名天源河,是汴京的河水,发源于荥阳黄堆山,源头叫祝龙泉。

宋太祖建隆二年春天,他下令让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带领水利工人开凿渠道,把水引到中牟,叫做金水河,总共一百多里,到达都城的西边。 然后在汴河上架起水道,设置水闸,让水流入浚沟,再通到城濠,最后向东汇入五丈河。 这工程对官民都有好处。乾德三年,又把金水河的水引进皇城,经过后苑,一直流到内廷的池塘,到处都有水了。开宝九年,皇帝亲自从左掖门出发,查看地形,命令水利工人从承天门引金水河的水,用大水车抽水,往南流到晋王府。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九月,皇帝下令让供备库使谢德权疏浚金水河,从天波门经过皇城到乾元门,沿着天街向东拐弯,绕过太庙流进后庙。 河道两岸都用砖石砌好,还种上了香木,车马经过的地方,还用石头垒起桥墩。 还修建了方形水井,官府、寺庙和民宅都能取水使用。 金水河又继续向东引,从城下的水闸流入城濠,京城百姓都因此方便多了。

神宗元丰五年,金水河上的水槽堵塞了,影响了汴河上下船只的通行,皇帝就派宋用臣去查看情况。宋用臣建议在板桥另开一条河,把水引到汴河的北边,但是后来这个方案没有实行,于是就改成从副堤河流入蔡河。因为金水河的源头很远,和永安青龙河汇合了,所以皇帝赐名“天源河”。 之前,船只到了启槽的地方经常堵塞。后来疏通了洛河和汴河,就从城西超字坊引洛河的水,从咸丰门筑起堤坝,一共三千三十步,水就流进了皇宫,原来的水槽也就废弃不用了。 以前金水河只用来洒扫,到了徽宗政和年间,容佐建议在七里河开凿一条月河,分流一部分金水河的水,用来灌溉宫中的花草树木。 皇帝命令宋升负责这项工程,四年十一月完工。重和元年六月,皇帝又命令蓝从熙、孟揆等人加固堤岸,修建桥梁、水槽、水坝和水闸,疏浚河道,把水引进宫中。

内廷的池塘很多,水不够用,于是又在西南水磨的地方引来索河的一条支流,用石渠架在汴河上,南北筑起堤坝,把水导入天源河,以补充水源。

白沟没有山泉作为水源,每年发大水的时候才能通航,只能通过载重一百斛的船,如果一个月不下雨,河水就干涸了。

至道二年三月,宫里的大官阎光泽和国子监博士邢用之提议说:“咱们应该开凿一条白沟河,从京城一直通到彭城吕梁口,一共六百里,这样就能方便漕运了。”皇帝就下令调集好几万民夫去修,还让阎光泽负责工程。不少人反对这个工程。后来,宋州的副知州王矩上书皇帝,强烈反对,还说:“邢用之的老家在襄邑,每年都受水灾的苦,他这是为了自己方便。”结果,工程就停了。后来,咸平六年,邢用之当上了度支员外郎,皇帝又让他在襄邑下游修白沟河,把京城的积水引走,这样老百姓的田地就不会被淹了。

神宗熙宁六年,都水监丞侯叔献建议,利用三十六陂和京索两条河的水作为水源,仿照淮河和楚州的开平河修建水闸,这样一年四季都能通航,然后废掉汴河。皇帝说:“白沟河工程看起来容易,但是汴河每年运送的物资非常多,河北、陕西都靠它呢!还有京城里公家和私人的好木材,都是从汴河口运来的,怎么能轻易废掉它呢?”王安石说:“如果这个工程能成功,那好处可就太多了!应该另开一条漕河,从黄河引出一条支流,这样才能长久。”冯京说:“如果白沟河修好了,和汴河、蔡河都能通漕运,好处确实很大,但是恐怕汴河还是不能废掉。”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就下令让刘璯和侯叔献一起再去看看。八月,都水监报告说:“白沟河从濉河到淮河,有八百里长,需要三年时间才能修好。至于废除汴河的事,等白沟河修好了再考虑。现在请求调拨谷熟淤田司和京东汴河所属的河清兵来帮忙修建。”皇帝同意了。七年正月,都水监又报告说:“从盟河到汴河南边的水系,最近疏浚工作没做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于是,修河的民夫被撤走了,白沟河的工程也停了。

一开始,王安石想放弃白沟河的工程,修汴河南边的水利,皇帝问他:“很多人觉得白沟河修不成,你为什么觉得能修成呢?”王安石回答说:“如果真修不成,那放弃当然是对的;如果能修成,那就等时机成熟再做,何必在意别人的说法呢?”

徽宗政和二年十月,都水监丞孟昌龄建议疏浚含晖门外白沟河,打开水闸放水,恢复它的通航功能。

话说开封城,地儿平坦宽广,全靠着沟渠排水。真宗皇帝在景德二年五月,下令开挖城濠,方便船只通行,还把三个官办的水磨坊给拆了。

三年后,皇帝又派了八个内侍,负责监督全城内外各个坊里疏浚沟渠。以前啊,每年春天都要疏通沟渠,可那些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总是拖拖拉拉不肯干活。皇帝知道了这事儿,就派人去检查监督,从此以后,再没人敢偷懒了。所以一下雨,水再大也不用担心堵塞,老百姓都感激皇帝呢!

大中祥符三年,皇帝又派供备库使谢德权去治理沟渠,把太一宫积攒下来的水,引到陈留地界,最后流进亳州的涡河。五年三月,皇帝跟宰相们说:“咱京城这些沟渠,虽然一直有人管着,但还得让内侍们去看看,别让那些官吏们从中作梗。”

公元1023年8月,负责宫廷工程的东、西八作司和内殿承制、阁门祗候刘永崇等人上奏说:“咱们在内外八厢修建了八字形的水口,方便两条河的水流入渠,效果很好!但担心豪富之家和有权势的人会阻挠工程,请求下令巡查一下。”皇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第二年七月,内殿崇班、阁门祗候张君平等人又上奏说:“按照圣旨,我们检查了从开封府到南京、宿州、亳州等地的沟河情况,总结出八条疏通河道的建议:

一、要先仔细勘察地形,了解高低起伏和河道走向,然后才能规划水流走向,按照古沟渠的走向进行疏浚,各州县要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并详细记录在册。

二、工程完工后,要检查实际效果是否与计划相符,如果出现水流不畅或损害农田的情况,要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并让他们赔偿损失。

三、要严格约束官员,不准他们克扣民夫的工钱和财物,中饱私囊。

四、对那些能够鼓励百姓主动参与河道疏浚工程,从而避免水患的县令、州守等官员,要给予表彰奖励,可以让他们轮流休假,或者授予他们一些便利的官职;如果功劳特别大,还要另外考虑特别的奖励。

五、有些百姓会在古河渠中修建水坝,拦水捕鱼,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河道淤塞,一旦暴雨来临,河水无法流通,就会造成严重灾害,所以必须严厉禁止这种行为。

六、工程结束后,要测量新旧河道的宽度和深度,以此来核实工程量。用挖出来的泥土,在河岸外一丈的地方筑起堤坝。

七、一般来说,沟渠的表面宽度为一丈,底部宽度为八尺,深度为四尺,地形较高的地方可能需要挖到五六尺深,其他的地方以此为标准。如果宽度不同,要进行折算,这样工程完成后,就容易进行检查验收。

八、有些古沟渠位于农田里,长期淤塞,现在需要疏浚,这些被占用的土地,要免除赋税。” 皇帝下令将这些建议颁布施行。

熙宁元年三月,都水监上报说:京城附近的沟河太多了,各个县都派人去疏通,效率太低,十个工程才完成两三个,得花两三年才能完工。所以建议由府里的提点司选派官员,和县里的官员一起制定工程的轻重缓急和所需的人力物力,然后根据需要的人数,派五分之一的人去干十分之一的活,按年份分批完成,提点司负责监督检查。皇上批准了这个方案。到了二年闰十一月,皇上又下令,因为府里的道路积水严重,影响百姓纳税,所以命令都水监派官员去疏通沟渠。元丰五年,皇上又下令在京城开挖护城河,宽五十步,深一丈五尺,如果地势不够低,就挖到泉水为止。

大观元年七月,京城下大雨,水淹了居民区,道路都堵了,皇上派官员分头督促疏通。这个月皇上又下令说:“从京城到八角镇,积水阻碍了交通,命令转运司选派官员疏通水道,修缮桥梁,别让百姓趟水受苦。”

白河在唐州,往南流入汉水。太平兴国三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献建议,说应该在南阳下向口修建水坝,把水引到石塘、沙河,再汇入蔡河,一直通到京城,这样就能打通湘潭的漕运。皇上就下令调集唐、邓、汝、颍、许、蔡、陈、郑等州的丁壮劳力和各州的士兵,总共几万人,由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祐、刘承珪等人负责监督工程。他们凿山开沟,经过博望、罗渠、少柘山,一共一百多里,一个多月后到达方城,可是方城地势太高,水引不过去。程能献又加派很多人力想把水引过去,但还是不行,漕运根本无法实现。结果遇上山洪暴发,石坝被冲垮了,河道也没能修成,最终被废弃了。

端拱元年,供奉官阁门祗候阎文逊、苗忠一起上奏说:在荆南城东开挖一条漕河,到狮子口进入汉江,就能打通荆州、峡州到襄州的漕运通道;再开挖古白河,就能打通襄州、汉中到京城的漕运通道。皇上就命令八作使石全振去查看,然后就调集民夫修建荆南漕河到汉江,可以通行载重二百斛的船只,对行人也方便了不少,但是古白河最终还是没有开通成功。

话说这三白渠啊,在京兆府泾阳县。淳化二年秋天,有个老百姓叫杜思渊,给皇帝写信说:“泾河里以前有个用石头垒起来的拦水坝,叫石翣,它把水引到白渠里,灌溉雍州、耀州的田地,每年能收三万斛粮食。后来过了好多年,这石翣坏了,三白渠的水少了,灌溉的田地不够,老百姓都吃不饱饭了。乾德年间,有个叫施继业的官员,带着老百姓用芦苇秆、竹篱笆、木头,在河里拦了个坝,把水引进渠里。沿渠的老百姓,都从中得到了好处。但是,一到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山洪暴发,这坝就经常被冲坏。到了秋天再修坝,用的材料还得老百姓自己出,老百姓被折腾得够呛,始终修不好。所以,请求按照以前的办法,调集民夫来修建石头拦水坝,这样就能用上几十年不用再修了,这叫‘暂时的辛苦,换来长久的安逸’啊!”皇帝听了,就同意了,派将作监丞周约己他们去负责这事儿,因为工程量太大,还没完工呢。

到了至道元年正月,度支判官梁鼎和陈尧叟上书,写了一篇《郑白渠利害》的文章,里面说:“根据以前的史书记载,郑渠原来是从泾河引水,从仲山往西到瓠口,沿着北山往东流到洛水,长三百多里,灌溉田地四万顷,每亩收一钟粮食。白渠也是从泾河引水,从谷口开始,流到栎阳,注入渭水,长二百多里,灌溉田地四千五百顷。这两个渠一共灌溉田地四万四千五百顷,现在剩下的不到两千顷,都是因为近代修渠和拦水坝的时候,破坏了原来的设施,所以灌溉的效益比以前少多了。郑渠现在修建太难了,所以我们请求先派人去三白渠看看,修复原来的工程。”于是皇帝就派大理寺丞皇甫选和光禄寺丞何亮去实地考察。

皇甫选他们考察完了回来,汇报说:

我仔细考察了郑国渠的工程,它真是耗费巨大啊!它从仲山以东,凿穿山岭,全长三百多里,沿着山脚下延伸,很多地方的岸壁都坍塌损坏了,荒废了很久。我估计当初修建的时候,泾河水位平缓,可以直接流入渠口。可是时间久了,泾河水位变深了,水势也下降了,和渠口高低不平,水流不进来了。很多陡峭的地方,渠岸都毁坏了,荒废多年,很难再进行修缮。这郑国渠啊,灌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个县,三千八百五十多顷土地,这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命脉啊!我希望能够增筑堤坝和水闸,好好保护它。以前设置的一百七十六个节水闸门,全都坏了,请求全部修复。渠口以前有六个石门,叫做“洪门”,现在也都倒塌了,如果重新修建,那功劳就大了。我还想就近测量一下岸边的地势,另开一个渠口,疏通水道。每年都让渠务官员巡视,发现岸边有缺损或者水流淤塞的地方,就及时清理整修。还要严厉禁止老百姓私自盗取河水。

泾河里以前有个石堰,长宽都有百步,用来拦水,非常雄伟壮观,叫做“将军翣”,现在也已经坏很久了。杜思渊曾经请求修缮,但是最终没能成功。后来就只用木头做堰,一共用了上万三千多根木桩,每年都得动用沿渠百姓来修。一到夏天发大水,木堰就很快坏掉,被冲走散失,到了秋天,又要动员百姓重新修补,这样反复无常,百姓苦不堪言,没完没了。我想,以后等田地灌溉完毕后,就让水工把木堰拆掉,放在岸边,够用两三年再修建的。参与修建的沿渠百姓,按田地多少分摊劳役,一共要调动一万三千人。疏通渠道,修建水堰,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所以也不怕辛苦。只要选拔有能力的官员负责这件事,在泾阳县附近设立办事处,按时巡视,来回也方便。

又说:

话说邓州、许州、陈州、颍州、蔡州、宿州、亳州这七个地方,有公家和私人的闲置田地一共三百五十一处,加起来有二十二万多顷,老百姓根本种不过来。这些地都是从汉朝、魏朝开始,像召信臣、杜诗、杜预、任峻、司马宣王、邓艾这些厉害人物,下令开垦出来的。其中南阳那边,还凿山开路,疏通河水,引水灌溉唐州、邓州、襄州三州的田地。还有很多地方建了水库、池塘和堤坝,大的有三十里到五十里长,五丈到八丈宽,一丈五尺到两丈高。那些沟渠,大的有五十里到百里长,三丈到五丈宽,一丈到一丈五尺深,连小船都能通行。我们这些官员走访查看后发现,如果要全部修缮加固这些水利设施,工程量太大了,所以建议先把那些堤坝没坏,可以马上利用起来灌溉的田地,先开垦个两万多顷,其他的地方再慢慢规划建设。

当时著作佐郎孙冕负责督办三白渠的修建,皇上就让他按照我们这些官员的建议去执行。后来孙冕从仲山南边搬到泾阳县办公。至于那七州的田地,就让选部在邓州招募百姓开垦,免除他们的赋税。皇上又让我们推荐一个人,和邓州的通判一起负责这件事。我跟亮大人分头去检查工作,没多久就结束了。

景德三年,盐铁副使林特和度支副使马景盛上奏说关中河渠的好处,建议派官员去修缮郑渠和白渠,恢复以前的规模。于是皇上就派太常博士尚宾坐着快马去实地考察,带民夫去修建。尚宾说:“郑渠荒废太久了,修不好,现在咱们从介公庙那儿绕过白渠的洪口,往东南方向修,跟旧渠连起来,引泾河的水灌溉富平、栎阳、高陵等县,这样长期使用也不会干涸。”工程完工后,水利资源丰富,老百姓的收成都翻了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