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福建路吧,它下面管着六个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还有两个军:邵武军、兴化军;以及四十七个县。南宋迁都临安后,建州升格成了府。绍兴三十二年的时候,福建路户籍登记在册的一共有139万5千6百5十户,人口达到了282万8千8百5十二。
福州是福建路的大本营,是大都督府所在地,也是长乐郡和威武军节度的驻地。以前福建路都归福州管,建炎三年的时候,福州升格成了帅府。崇宁年间,福州的户籍登记在册的有21万1千5百5十二户。福州的贡品很丰富,有荔枝、鹿角菜、紫菜,元丰年间还进贡过一种叫红花蕉布的布料。福州管辖着十二个县:闽县(望县)、侯官县(望县)、福清县(望县)、古田县(望县)、唐县(望县,这里有宝兴银场和古田金坑)、永福县(望县,有黄洋、保德两个银场)、长溪县(望县,有玉林银场和盐场)、长乐县(紧县,有海坛山盐场)、罗源县(中县,以前叫永正县)、闽清县(中县)、宁德县(中县,是王审知当政的时候设立的)、怀安县(望县,太平兴国五年从闽县分出来设立的)、连江县(望县)。 望县、紧县、中县指的是县的等级,望县是比较重要的县。
话说建宁府,它以前叫建州,再早点儿叫建安郡。一开始是军事重地,端拱元年升格成了建宁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到了绍兴三十二年,因为是孝宗皇帝以前住过的地方,又升级成了府。崇宁年间,户口有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六户。这地方呢,进贡的东西挺特别的,有火箭、石乳和龙茶。元丰年间,还进贡了龙凤茶和练(一种丝织品)。建宁府下辖七个县:建安县,是望县(比较重要的县),汉朝就有了,那儿有北苑茶焙、龙焙监库,还有石舍、永兴、丁地三个银场;浦城县,也是望县,有余生、蕉溪、斤竹三个银场;嘉禾县,也是望县,以前叫建阳县,有瞿岭四个银场,景定元年才改的现在这个名字;松溪县,是紧县(规模较小的县);崇安县,是望县,淳化五年才从崇安场升格为县;政和县,是紧县,咸平三年从关隶镇升格为县,政和五年又把名字改成了政和县,那儿有天受银场;还有瓯宁县,是望县,熙宁三年被撤销了,元祐四年又恢复了。此外,还有一个丰国监,咸平二年设立,主要铸造铜钱。
再说泉州,它是望郡(比较重要的郡),以前叫清源郡。太平兴国初年,改成了平海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本来是上郡(比较重要的郡),大观元年又升格为望郡。崇宁年间,户口有二十万一千四百六户。这儿进贡松子。元丰年间,还进贡了棉花、蕉麻和葛。泉州下辖七个县:晋江县,是望县,有一百六十一座盐亭;南安县,是中县(中等规模的县);同安县,也是中县,有安仁、上下马栏、庄坂四个盐场;惠安县,是望县,太平兴国六年从晋江县分出来建的,有一百二十九座盐亭;永春县,是中县,以前叫闽桃源县,有一个倚洋铁场;安溪县,是下县(规模较小的县),有一个青阳铁场;德化县,也是下县,有一个赤水铁场。
话说南剑州,级别是上,属于剑浦郡,是个军事重镇。太平兴国四年的时候,加了个“南”字,显得更正式了。崇宁年间,户口有十一万九千五百六十一户。这地方呢,进贡土茴香,元丰年间还进贡过茶叶。南剑州下辖五个县:剑浦县(级别是紧,也就是比较重要,以前叫龙津县,南唐的时候改的名。这儿有大演、石城两个银场,还有雷、大熟等五个茶叶加工厂);将乐县(级别是上,太平兴国四年从建州划过来。有石牌、安福两个银场);顺昌县(级别是上,南唐的时候把永顺场升格为县);沙县(级别是中,有个龙泉银场);尤溪县(级别是上,有尤溪、宝应等九个银场)。
接下来是漳州,级别是下,属于漳浦郡,也是个军事重镇。崇宁年间,户口一十万四百六十九户。这地方进贡甲香和鲛鱼皮。漳州下辖四个县:龙溪县(级别是望,也就是中等偏上,有吴惯、沐犊、中栅三个盐场);漳浦县(级别是望,有个黄敦盐场);龙岩县(级别是望,有大济、宝兴两个银场);长泰县(级别是望,太平兴国五年从泉州划过来)。
最后是汀州,级别是下,属于临汀郡,也是军事重镇。淳化五年的时候,把上杭、武平两个场合并成县;元符元年,又从长汀、宁化两个县分出来一个清流县。崇宁年间,户口八万一千四百五十四户。这地方进贡蜡烛。汀州下辖五个县:长汀县(级别是望,有个上宝锡场,还有归禾、拔口两个银矿,以及莒溪铁矿);宁化县(级别是望,有龙门新旧两个银矿);上杭县(级别是上,有个钟寮金矿,天圣二年的时候,县治迁到钟寮场东边,乾道四年又迁到郭下);武平县(级别是上);清流县。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县:莲城县(原来是长汀县的莲城堡,绍兴三年升格为县)。
邵武军,和下州一样。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在建州邵武县的基础上设立邵武军,归化县和建宁县也划归邵武军管辖。崇宁年间,户口有八万七千五百九十四户,主要贡献是纻(一种麻布)。邵武军下辖四个县:邵武县(望县,有黄土等三个盐场,龙须铜场,宝积等三个铁场),光泽县(望县,太平兴国六年从邵武县析置,有太平银场、新安铁场),泰宁县(望县,原是南唐的归化县,元祐元年改名为泰宁县,有磥磜金场、江源银场),建宁县(望县,有龙门等三个银场)。
兴化军,也和下州一样。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利用泉州游洋、百丈两个镇的地盘设立太平军,后来改名兴化军。户口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七户,主要贡献是棉花和葛布。兴化军下辖三个县:莆田县(望县,和仙游县一起从泉州划归兴化军),仙游县(望县),兴化县(中县,太平兴国四年从莆田县析置)。
福建路,就是古代闽越的地方。它东南临海,西北有很多高峻的山岭一直延伸到江边。以前王氏家族占据福建五十年,把福建分成了三块。宋朝建立初期,就把福建全境收复了。福建盛产银、铜、葛、越(一种草),还有茶叶、盐和海产品,老百姓安居乐业,河川滋润田地,土地肥沃,不用担心歉收。但是,福建土地狭小,人口众多;即使是贫瘠的地方,也几乎都被耕种了,土地价格越来越贵,所以土地纠纷很多。福建人迷信鬼神,崇尚佛教,这和江南、浙西地区差不多。不过,福建人也很重视学习,喜欢读书讲学,擅长写文章,考取功名的人特别多。
成都府路,只有一个府:成都府。十二个州:眉州、蜀州、彭州、绵州、汉州、嘉州、邛州、简州、黎州、雅州、茂州、威州。两个军:永康军、石泉军。一个监:仙井监。五十八个县。南宋迁都后,成都府路有三个府:成都府、崇庆府、嘉定府。十一个州:眉州、彭州、绵州、汉州、邛州、黎州、雅州、茂州、简州、威州、隆州。两个军:永康军、石泉军。淳熙二年,户口二百五十八万户,人口七百四十二万。
成都府,一开始是益州,后来又叫蜀郡,还管着剑南西川这块地方。太平兴国六年的时候,级别降成了州。到了端拱元年,又恢复了剑南西川成都府的称号。淳化五年,又降级成益州,节度使的职位也取消了。嘉祐五年,再次升为府,六年后,节度使的职位又回来了。以前还管着成都府路兵马钤辖的事。建炎三年,取消了兼管利州路的事务。绍兴元年,管起了成都路安抚使。五年后,又兼管了四路安抚和制置大使的职务。十年的时候设立了宣抚使,取消了制置司,知府同时兼任本路安抚使。十八年,取消了宣抚使,又恢复了制置司;乾道六年,又取消了制置司,所有事务都归安抚司管,知府继续兼任本路安抚使。淳熙二年,又恢复了制置司,取消了宣抚司。开禧元年,设立了宣抚使,取消了制置司。没过多久,两个机构又都设立了;后来取消了宣抚使,又设立了制置大使。嘉定七年,把“大”字去掉了。崇宁年间,成都府户籍人口十八万二千九十户,总人口五十八万九千九百三十人。进贡的花罗、锦缎、高纻布和笺纸。成都府下辖九个县: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郫县、双流县、温江县、新繁县、广都县、灵泉县。
眉州,级别比较高,是通义郡,至道二年升格为防御使管辖。崇宁年间,眉州户籍人口七万二千八百九十户,总人口十九万二千三百八十四人。进贡麸金和巴豆。眉州下辖四个县:眉山县、彭山县、丹棱县、青神县。
崇庆府,原本是蜀州,唐朝的时候叫安郡,是个军事重镇。南宋绍兴十四年,因为高宗皇帝曾经在这里当藩王,所以升格为崇庆军节度。淳熙四年,又升格为府。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七千八百三十五户,人口二十七万三千五十。这里进贡的土特产是春罗和单丝罗。崇庆府下辖四个县:晋源县、新津县、江原县(江原县,唐朝时叫安县,开宝四年改名)和永康县(永康县,是从蜀州青城地区划出来设置的)。
彭州,也是个军事重镇,以前叫濛阳郡。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五万七千五百二十四户。进贡的土特产是罗。彭州下辖三个县:九陇县(九陇县,唐朝时就有的县,熙宁二年设立了堋口县,四年后撤销了堋口县,并入九陇县,九陇县境内有鹿角砦,还有堋口、木头两个茶场)、崇宁县(崇宁县,唐朝时叫昌县,崇宁元年改名)和濛阳县。
绵州,级别比较高,以前叫巴西郡,也是个军事重镇。南宋绍兴三年,知州还兼任绵州、威州、茂州、石泉军沿边安抚使,负责节制驻扎在那里的军队。绍兴五年,川陕宣抚副使的衙门搬到了绵州,六年后又撤了。绍兴二十一年,沿边安抚使的职务也取消了。嘉熙元年,四川制置副使的治所设在了绵州。崇宁年间,绵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五户,人口二十三万四百九十。这里进贡的土特产是绫和纻布。绵州下辖五个县:巴西县、彰明县、魏城县、罗江县和盐泉县。
汉州,级别也比较高,以前叫德阳郡,也是个军事重镇。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二万九百户,人口五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二。进贡的土特产是纻布。汉州下辖四个县:雒县、什邡县、绵竹县和德阳县。
话说嘉定府,以前叫嘉州,再往前追溯就是犍为郡,是个军事重镇。乾德四年的时候,废除了绥山、罗目、玉津三个县。到了庆元二年,因为宁宗皇帝曾经在这里住过,所以嘉州升格成了府。开禧元年,又升级成了嘉庆军节度。崇宁年间,嘉定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七万一千六百五十二户,人口二十一万四千七十二。这地方进贡麸金。嘉定府下辖五个县:龙游县(上等县,宣和元年改名嘉祥县,后来又改回原名,熙宁五年,平羌县被并入龙游县);洪雅县(上等县,淳化四年从眉州划归嘉定府);夹江县(中等县);峨眉县(中等县);犍为县(下等县,大中祥符四年把县治迁到了惩非镇)。此外还有一个丰远监,负责铸造铁钱。
邛州,也是个上等州,以前叫临邛郡,也是军事州。崇宁年间,邛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七万九千二百七十九户,人口一十九万三千三十二。这地方进贡丝布。邛州下辖六个县:临邛县(望县,熙宁五年,临溪县被降格为镇并入临邛县,依政、蒲江、火井三县也合并到了一起);依政县(望县);安仁县(望县,有个延贡砦);大邑县(望县,有个思安砦);蒲江县(上等县,有个盐井监和盐井砦);火井县(中等县,开宝三年县治迁到平乐镇,到了至道三年又迁回原址)。此外还有一个惠民监,负责铸造铁钱,不过建炎三年就撤销了。
简州,是个下等州,以前叫阳安郡,也是军事州。崇宁年间,简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一千八百八十八户,人口九万五千六百一十九。这地方进贡绵和麸金。简州下辖两个县:阳安县(上等县);平泉县(中等县)。
黎州,哎,说的是汉源郡,是个军事重镇。当时户口数是两千七百二十二户,人口九千八十。这地方出产红辣椒。黎州下辖一个县:汉源县。(庆历六年,通望县被撤销,并入了汉源县。以前废弃的飞越县,还留着个博易务,也就是贸易机构。)黎州还管辖着五十四个羁縻州。(这些州分别是:罗岩州、索古州、秦上州、合钦州、剧川州、辄荣州、蓬口州、柏坡州、博卢州、明川州、胣<月皮>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属州、河东州、诺筰州、甫岚州、昌化州、归化州、粟川州、丛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木州、东川州、上贵州、滑川州、北川州、吉川州、甫萼州、北地州、苍荣州、野川州、邛陈州、贵林州、护川州、牒琮州、浪瀰州、郎郭州、上钦州、时蓬州、俨马州、橛查州、邛川州、护邛州、脚川州、开望州、上蓬州、北蓬州、剥重州、久护州、瑶剑州、明昌州。)
黎州是汉源郡,属于军事管辖区,人口不多,只有两千七百二十二户,九千八十人,特产是红辣椒。只有一个县,就是汉源县。对了,庆历六年的时候,通望县并入了汉源县,之前废弃的飞越县还保留着个贸易机构。 最重要的是,黎州还管着一大堆羁縻州,足足有五十四个! 这五十四个州的名字听着就让人头大,我念一遍你就记住了:罗岩州、索古州、秦上州、合钦州、剧川州、辄荣州、蓬口州、柏坡州、博卢州、明川州、胣<月皮>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属州、河东州、诺筰州、甫岚州、昌化州、归化州、粟川州、丛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木州、东川州、上贵州、滑川州、北川州、吉川州、甫萼州、北地州、苍荣州、野川州、邛陈州、贵林州、护川州、牒琮州、浪瀰州、郎郭州、上钦州、时蓬州、俨马州、橛查州、邛川州、护邛州、脚川州、开望州、上蓬州、北蓬州、剥重州、久护州、瑶剑州、明昌州。 记住了吗? 这么多州,想想都觉得管理起来不容易啊。
雅州,级别是上,属于卢山郡,是军事重镇。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两万七千四百六十四户,人口六万二千三百七十八人。这里主要贡献麸金(一种贡品)。雅州下辖五个县:严道县(级别中等,有个碉门砦);卢山县(级别上等,有个灵关砦);名山县(级别中等,熙宁五年把百丈县降级为镇并入名山县,元祐二年又恢复了百丈县);荣经县(级别中下);百丈县(级别中下)。州城里还有一家茶场,是熙宁九年才设立的。雅州还管辖着44个羁縻州,分别是马州、三井州、来锋州、名配州、钳泰州、隶恭州、画重州、罗林州、笼羊州、林波州、林烧州、龙蓬州、敢川州、惊川州、祸眉州、木烛州、百坡州、当品州、严城州、中川州、钳矣州、昌磊州、钳并州、百颇州、会野州、富仁州、推梅州、作重州、祸林州、金林州、诺祚州、三恭州、布岚州、欠马州、罗蓬州、论川州、让川州、远南州、卑卢州、夔龙州、辉川州、金川州、东嘉梁州、西嘉梁州。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雅州的行政级别、人口、赋税、下辖县和羁縻州的情况。简单来说,雅州是个重要的军事州府,人口众多,经济以麸金为主,管辖范围非常广阔,除了几个县,还管着很多个羁縻州,这些羁縻州的名字听起来都挺特别的。 可以想象当时的雅州是一个地广人稀,但行政管辖范围却非常大的地方。
茂州,哎,说白了就是个军事要地,管着通化郡那一块儿。北宋熙宁九年的时候,汶川县升格成了威戎军,石泉县也划归绵州管了。当时茂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五百六十八户,人口一千三百七十七,主要贡献麝香。茂州下辖一个县:汶山县,还有一些其他的军事设施,比如镇羌砦(熙宁九年设立的),鸡宗关(也是熙宁九年设立的)。南宋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汶川县,这县里还有个养马场呢!茂州还管着十个羁縻州,分别是珰州、直州、时州、涂州、远州、飞州、乾州、可州、向州、居州。春祺城,原本是个羁縻保州,政和四年改成了祺州,州治叫春祺县,结果到宣和三年又给降格成个城,直接归茂州管了。寿宁砦,以前是羁縻直州,政和六年升格成了寿宁军,位置在大皂江外,离茂州也就五里地,结果八年后又降格回砦,宣和三年干脆连砦都不要了,成了个堡。敷文关也跟着倒霉,也降格成了敷文堡。延宁砦,是熙宁年间威戎军建的,政和六年,汤延俊他们归顺朝廷后,重新修建了军城,改名叫延宁,结果宣和三年又降格成砦,归茂州管,四年后,延宁砦和寿宁堡一起被并入了汶川县。
威州,规模比茂州小,是维川郡的军事重镇,以前叫维州。景祐三年的时候,因为跟潍州名字太像了,容易搞混,所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崇宁年间,威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两千二十户,人口三千一百十三,主要贡献当归和羌活。威州下辖两个县:保宁县(唐朝叫薛城县,南唐改的名)和通化县(天圣元年改名叫金川,景祐四年又改回通化,治平三年,通化军被撤销,并入通化县)。通化县里还有个贸易市场呢!威州还管着两个羁縻州:保州和霸州。嘉会砦,原本是羁縻霸州,政和四年升格成了亨州,州治叫嘉会县,结果宣和三年,亨州被撤销了,嘉会县降格成了砦,归威州管。通化军,是熙宁年间建立的,位于保州和霸州之间。政和三年,董舜咨归顺朝廷,利用原来的基础重新修建了军城,宣和三年,通化军军使被撤销,改成了监押,归威州管辖。
永康军,原来是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唐朝的时候叫镇静军。后来乾德四年改名为永安军,还把蜀州的青城和导江县划到它管辖下。太平兴国三年,又改名叫永康军。熙宁五年,永康军被撤销,变成了个小据点;九年后,又恢复了永康军,设在导江县,归彭州管。元祐年间,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永康军下辖两个县:导江县(中等县,乾德年间从彭州划过来,熙宁五年永康军撤销后又划回彭州,后来永康军重建后又划到永康军管辖,这里有个养马场);青城县(中等县,乾德年间从蜀州划过来,熙宁五年永康军撤销后又划回蜀州,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划到永康军了)。
仙井监,原本是陵州的一部分。至道三年,升格为团练。咸平四年被撤销,然后才建成县。熙宁五年,又降级为陵井监。宣和四年,改名为仙井监。隆兴元年,又改名为隆州。崇宁年间,仙井监户籍人口为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三户,十万四千五百四十五人。这里出产苦药子、续随子两种贡品。仙井监下辖两个县:仁寿县(中等县);井研县(中下等县)。南宋时期,又增加了两个县:贵平县(中下等县,熙宁五年被并入广都县,乾道六年恢复);籍县(中下等县,废置和恢复的情况与贵平县相同)。此外还有一个大安镇(原永安镇,崇宁二年改名)和一个盐井。
石泉军,原本是绵州石泉县。政和七年,升格为军,还把蜀州的永康军、绵州的龙安县和神泉县划到它管辖下。宣和三年,石泉军降级为军使,之前划过来的县都回到原来的管辖地。宣和七年,石泉军又恢复了军的地位。石泉军下辖三个县:石泉县(下等县);神泉县(上等县,有个石关砦);龙安县(上等县,有三盘砦和一个茶场,宣和元年改名为安昌县,后来又改回龙安县,宝祐年间成为石泉军的治所)。此外还有九个堡:会同堡、靖安堡、嘉平堡、通津堡、横望堡、平陇堡、凌霄堡、耸翠堡、连云堡(重和元年设置)。
潼川府路管辖范围很大啊,包括两个府:潼川府和遂宁府。还有九个州:果州、资州、普州、昌州、叙州、泸州、合州、荣州、渠州;三个军:长宁军、怀安军、广安军;以及一个监:富顺监。绍兴三十二年的时候,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八十万五千三百六十四户,人口总数是二百六十三万六千四百七十六人。
潼川府,地位比较重要,是梓潼郡,也是剑南东川节度使的驻地,以前是梓州。乾德四年的时候改名叫静戎军,还设立了东关县。太平兴国年间,又改名叫安静军。端拱二年,改称东川;元丰三年,又加上了“剑南”二字。重和元年,才升格为府。以前还兼管着梓州、果州、渠州、怀安军、广安军的兵马,负责巡检和抓捕盗贼。乾道六年,泸南地区升格为潼川府路安抚使的管辖范围。崇宁年间,潼川府的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十万九千六百九户,人口总数是四十四万七千五百六十五人,主要贡品是绫、曾青和空青。潼川府下辖十个县:郪县(望县,有三十四口盐井);中江县(望县,隋朝时叫玄武县,大中祥府五年改名,也有盐井);涪城县(望县,有四个镇,二十七口盐井);射洪县(紧县,有盐井);盐亭县(紧县,熙宁五年,把永泰县降级为镇并入盐亭县,有六口盐井);通泉县(上县,有三处铁矿);飞乌县(中县,有五口盐井);铜山县(中县,有铜矿冶炼厂);东关县(中下县,有四口盐井);永泰县(中下县,以前是尉司,南宋迁都之后才升格为县)。
遂宁府是都督府,也是遂宁郡,还是武信军节度使的驻地。以前是遂州。政和五年,升格为府。宣和五年,又升格为大藩。端平三年,因为战乱,暂时迁治到蓬溪砦。崇宁年间,遂宁府的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四万九千一百三十二户,人口总数是一十万二千五百五十五人,主要贡品是樗蒲绫。遂宁府下辖五个县:小溪县(望县,隋朝时叫方义县,太平兴国初年改名);蓬溪县(望县);长江县(紧县,端平三年,长江县以下三个县都被废除了);青石县(紧县);遂宁县(中县,唐朝时是县,熙宁六年,把青石县并入遂宁县,七年后又恢复了青石县)。
话说啊,顺庆府,原本是果州,后来改成了南充郡,还管着团练的事儿。到了宝庆三年,因为理宗皇帝之前在这儿住过一段时间,就升格成了府,归属于剑南东路管辖。端平三年的时候,那儿闹了兵乱。淳祐九年,府治又搬到了青居山。崇宁年间,这儿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五万五千四百九十三户,人口一共十三万三千一百一十三人。主要的贡品是丝绸布匹和天门冬。顺庆府下辖三个县:南充县(是望县,熙宁六年的时候,流溪县被撤销,并入了南充县;绍兴二十七年,流溪县又恢复了县的建制),西充县(也是望县),还有流溪县(也是望县)。
接下来说说资州,这可是个上等州,是资阳郡,还管着军事。乾德五年的时候,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个县被撤销了。宣和二年,龙水县改名叫资川县,后来又改回去了,到了淳祐三年,干脆就废除了。崇宁年间,这儿有户籍登记在册的三万二千二百八十七户,人口一共四万七千二百一十九人。主要的贡品是麸金。资州下辖四个县:盘石县(紧县,这儿有十八口盐井和一个冶铁厂),资阳县(紧县),龙水县(中下县),内江县(下县,这儿有六十六口盐井)。
普州,也是个上等州,是安岳郡,也管着军事。乾德五年,崇龛县和普慈县被撤销了。端平三年,这儿也经历了兵乱。淳祐三年,因为地势险要,重新设立了州治,不过宝祐年间之后,又废除了。崇宁年间,这儿有户籍登记在册的三万二千一百一十八户,人口一共七万三千二百二十一人。主要的贡品是葛和天门冬。普州下辖三个县:安岳县(中下县,熙宁五年的时候,普康县被撤销,并入了安岳县),安居县(中县),乐至县(下县)。
最后是昌州,也是上等州,是昌元郡,也管着军事。崇宁年间,这儿有户籍登记在册的三万六千四百五十六户,人口一共九万三千五十五人。主要的贡品是麸金和绢。昌州下辖三个县:大足县(上县),昌元县(上县,咸平四年的时候,州治搬到了罗市),永川县(上县)。
叙州,以前是上州,也就是南溪郡,是个军事重镇。乾德年间,废除了开边县和归顺县。它本来属于戎州,政和四年才改属叙州。咸淳三年,州治搬到了登高山。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一共有16448户,人口是36668人。这地方出产葛麻。叙州下辖四个县:宜宾县(中等规模的县,唐朝时叫义宾县,太平兴国元年改名。熙宁四年,把宜宾县并入僰道县,成为一个镇。政和四年,又把僰道改回宜宾县。);南溪县(中等规模的县,乾德年间把县治迁到了旧奋城,这儿有盐井。);宣化县(唐朝时也是义宾县,太平兴国元年改名。熙宁四年,降为镇,归属僰道县。宣和元年,又恢复为县,改名为宣化县。);庆符县(本来是叙州边境地区,政和三年,设立祥州,下辖庆符县和来附县。宣和三年,祥州被撤销,来附县并入庆符县,归属叙州。);还有五个军事要塞:柔远砦、乐从砦、清平砦、石门砦、怀远砦。靖康元年,柔远砦和乐从砦被撤销,并入怀远砦。
此外,叙州还管辖着三十个羁縻州,这些州的管理比较松散。具体来说,建州、照州、献州、南州、洛州、盈州、德州、为州、移州、扶德州、播浪州、筠州、武昌州、志州,这些都在南广溪洞;商州、驯州、浪川州、骋州,这些都在马湖江;协州、切骑州、靖州、曲江州、哥陵州、品州、牁违州、碾卫州、滈州、从州、播陵州、钳州,这些都在石门路。 这些州的名字听着就挺野蛮的,感觉很远,管理起来也肯定不容易。
泸州,一开始是泸川郡,后来成了泸川军节度,属于军事州。宣和元年,朝廷赐予了它一定的兵力。乾道六年,升格为本路安抚使的管辖地。嘉熙三年,在合江修建了榕山城,又修建了江安的三江碛城;四年后,又在合江修建了安乐山城。淳祐三年,又修建了神臂崖城作为防御工事。景定二年,刘整把泸州城献给了元朝,后来又收复了,改名为江安州。崇宁年间,泸州有户口四万四千六百一十一户,人口九万五千四百一十人,主要贡品是葛。泸州下辖三个县,不过中间经历了一些废置和重建:乾德五年废除了绵水县,在富义设立了上监州;治平四年废除了羊羝砦;元丰二年废除了白芀砦;元丰三年废除了平夷堡,在罗池改建了安远砦,同时废除了大硐、武宁二砦;元丰五年又重新设立了武宁砦,归属长宁军管辖。
泸川属于中等规模的州,江安也是中等规模的州,下辖宁远、安夷、西宁远、南田、武宁、安远等多个砦。合江也是中等规模的州,下辖遥坝、青山、安溪、小溪、带头、使君六个砦。大观三年,把安溪砦升格为县,隶属于纯州;后来纯州被废除,安溪又恢复了砦的建制。宣和三年,废除了遥坝砦;宣和四年,又重新设立了遥坝砦。南宋时期,泸州又增加了一个县:纳溪县。(皇祐三年,在纳溪口设立了一个砦;绍定五年,升格为县。)此外,还有一个南井监,三个城:乐共城(元丰四年设立),以及四个堡砦:江门砦、镇溪堡、梅岭堡、大洲堡。还有九支城(大观二年,建立纯州,设立九支、安溪两县以及美利城;宣和三年,废除纯州和九支县,改名为九支城,安溪、美利城改为了砦,慈竹砦改为了堡),以及武都城(大观三年,建立滋州,设立承流、仁怀两县;宣和三年,废除滋州,改名为武都城,仁怀改为了堡,承流县并入仁怀)。此外还有安远砦(元丰三年设立,大观四年废除,政和五年恢复),博望砦(政和七年设立),板桥堡、政和堡(政和六年设立),绥远砦(以前隶属于武都城,宣和三年隶属于州)。泸州还管辖着十八个羁縻州:纳州、薛州、晏州、巩州、奉州、悦州、思峨州、长宁州、能州、淯州、浙州、定州、宋州、顺州、蓝州、溱州、高州、姚州。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长宁军啊,一开始是个羁縻州,就是那种比较松散的管理模式。熙宁八年的时候,少数民族献上了长宁、晏、奉、高、薛、巩、淯、思峨这十个州,然后就在淯州设立了一个淯井监,归泸州管辖。后来,政和四年,才正式建立了长宁军。长宁军下面管着六个砦堡:梅洞砦,是政和五年才设立的;清平砦,以前属于祥州,政和二年建好后改了现在的名字,宣和三年祥州撤销了,清平砦就归长宁军管了;武宁砦,熙宁七年设立,以前叫小溪口,十年后改名叫武宁砦,元丰四年撤销了,五年后又恢复,政和四年建长宁军的时候,武宁砦升格成了倚郭县,宣和二年又降级成堡,四年后又恢复成砦了;宁远砦,皇祐元年叫三江砦,三年后改名宁远砦,宣和二年降级成堡,四年后又恢复成砦;安夷砦,熙宁六年设立,以前叫婆娑,大观四年撤销了,政和六年又恢复;石笋堡,政和五年设立,一开始叫梅赖,后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南宋之后,长宁军就只有一个安宁县了,嘉定四年,安夷砦升格成了县,还有武宁、宁远两个砦。
合州,属于中等州,是巴川郡,军事重镇。淳祐三年,州府搬到了钓鱼山。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八千二百七十七户,人口八万四千四百八十四人。合州进贡牡丹皮和白药子。合州下辖五个县:石照县,中等县,以前是魏朝的石鉴县,乾德三年改名;汉初县,中等县;巴川县,中等县;赤水县,中下等县;铜梁县,中下等县,熙宁四年的时候,赤水县被并入铜梁县,七年后又恢复了赤水县。
荣州,属于下等州,是和义郡,军事重镇。乾德五年,和义县被撤销了。端平三年,荣州搬迁到了新的地方。宝祐年间之后,荣州就废除了。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户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七户,人口五万二千八十七人。荣州进贡斑布。荣州下辖四个县:荣德县,中下等县,以前叫旭川,治平四年改名,熙宁四年,公井县被撤销,并入荣德县,荣德县还有一个盐监,端平三年撤销了;威远县,中等县;资官县,中等县,有个盐井;应灵县,中下等县,也有个盐井。
渠州,一开始是个下州,跟邻山郡一样,属于军事管辖区。宝祐三年,它搬家了,迁到了礼义山。崇宁年间,渠州有户籍人口三万二千八百七十七户,总人口六万三千八百三十人。它主要向朝廷进贡绵和买子木。渠州下辖三个县:流江县(下州,西魏时期设立的县,景祐三年被并入大竹县,绍兴三年又重新分出来);邻水县(下州,唐朝时就有的县,乾德四年迁治到昆楼镇);邻山县(下州,梁朝时就有的县,乾德三年迁治到旧邻州城)。南宋时期,又增加了一个县:大竹县。
怀安军,跟渠州一样都是下州。乾德五年,用简州的金水县设立了这个怀安军。崇宁年间,怀安军户籍人口二万九千六百二十五户,总人口十七万四千九百八十五人。它进贡的是丝织品。怀安军下辖两个县:金水县(望县);金堂县(望县,乾德五年从汉州划归怀安军)。
宁西军,原本叫广安军,也是下州。开宝二年,用合州的侬洄镇和渠州的新明镇设立了这个军。淳祐三年,它把治所迁到了大良平。到了宝祐年间末期,宁西军被元朝占领了。景定年间初期,南宋又收复了宁西军。咸淳二年,宁西军改了名字。崇宁年间,宁西军户籍人口四万七千五十七户,总人口十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它进贡的是绢。宁西军下辖三个县:渠江县(中州,开宝二年从渠州划归);岳池县(紧州,开宝二年从果州划归);新明县(中州,开宝二年从合州划归,六年迁治到单溪镇)。南宋时期,又增加了一个县:和溪县(开禧三年,由镇升格为县)。
富顺监,也是下州。它原本是泸州的富义县。主要负责煎盐。乾德四年,升格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改名;治平元年,设立富顺县;熙宁元年,富顺县被撤销;嘉熙元年,因为蜀地战乱,富顺监被废除;咸淳元年,又迁治到虎头山。崇宁年间,富顺监户籍人口一万一千二百四十一户,总人口二万三千七百一十六人。它进贡的是葛。富顺监管辖着十三镇和一个盐井。
话说利州路,府治在兴元府。下辖九个州:利州、洋州、阆州、剑州、文州、兴州、蓬州、政州、巴州,以及三十八个县,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隘:剑门关。南宋建立后,行政区域调整了,府变成了三个:兴元府、隆庆府、同庆府。州也增至十二个:利州、金州、洋州、阆州、巴州、沔州、文州、蓬州、龙州、阶州、西和州、凤州。此外还有两个军:大安军和天水军。绍兴三十二年统计,户籍人口为三十七万一千九十七户,七十六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人。
兴元府是次府,地位仅次于梁州,同时也是汉中郡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的驻地。以前兴元府还兼管利州路的兵马巡检事务。建炎二年,兴元府升格为利州路钤辖。四年后,又兼任利州路的经略安抚使。后来,利州路被分为东西两路:兴元、剑州、利州、阆州、金州、洋州、巴州、蓬州、大安军属于东路,治所设在兴元府;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文州、龙州、兴州属于西路,治所设在兴州。同时还设立了利州路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的制置使,以及泾原路、秦凤路的经略安抚使。乾道四年,东西两路合并为一路,由兴元帅统领;淳熙二年,又分;三年,又合;五年,复分;绍熙五年,再合;庆元二年,又分;嘉定三年,最终又合并。崇宁年间,利州路户籍人口为六万二百八十四户,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人。这里主要出产胭脂和红花。
兴元府下辖四个县:南郑县(次赤县)、城固县(次畿县)、褒城县(次畿县)和西县(次畿县)。其中西县在至道二年被划归大安军,三年后又还给了兴元府。西县还有一个锡冶作坊,以及一个在熙宁八年设立的茶场。南宋建立后,又增设了一个县:廉水县(次畿县)。廉水县是绍兴四年从南郑县析置出来的,以廉水为名。
利州啊,是都督府,也是益川郡、宁武军节度使的驻地。以前叫昭武军,景祐四年改的。绍兴十四年,它分成了东西两路;绍熙五年,又合并成一路;庆元二年,又分开了;嘉定三年,再次合并;嘉定十一年,又分了。到了端平三年,因为兵乱就废弃了。崇宁年间,这里户数是两万五千三百七十三户,人口是五万一千五百三十九人。进贡的东西是金子和钢铁。利州下辖四个县:绵谷县(中等)、葭萌县(中等)、嘉川县(中下,咸平五年从集州划过来,熙宁三年把平蜀县并进来了)、昭化县(下等,后周时期叫益昌县,开宝五年改名)。
洋州,是望郡,也就是洋川郡,也是武康军节度使的驻地。以前叫武定军,景祐四年改的。建炎年间以后,曾经设立过蓬州、巴州、洋州安抚使,后来又取消了。崇宁年间,这里户数是四万五千四百九十户,人口是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七人。进贡的是隔织。洋州下辖三个县:兴道县(望县)、西乡县(上等)、真符县(中等)。
阆州,是上州,也就是阆中郡。乾德四年,改名为安德军节度使的驻地。绍兴十四年,它隶属于东路。端平三年,因为兵乱受了影响。淳祐三年,州治搬到了大获山。崇宁年间,这里户数是四万三千九百三十六户,人口是十万九百七人。进贡的是莲绫。阆州下辖七个县:阆中县(望县,阆水弯弯曲曲,环绕着县城三面,所以叫这个名字。绍兴十八年,把玉井镇并进来了)、苍溪县(紧县)、南部县(紧县)、新井县(紧县)、奉国县(中等,熙宁四年,把岐平县降为镇并进来了)、新政县(中等)、西水县(中下等,熙宁四年,把晋安县降为镇并进来了)。
隆庆府,原来叫剑州,级别是上等,属于普安郡,是军事重镇。乾德五年的时候,永归县被撤销了。隆兴二年,因为孝宗皇帝曾经在这里住过,所以普安军升格为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绍熙元年,又升格为府。端平三年,因为战争,这里乱成一团。崇宁年间,隆庆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五千二十三人,人口总数为十万七千五百七十三人,主要向朝廷进贡巴戟天。隆庆府下辖六个县:普安县(中等)、梓潼县(上等)、阴平县(中等)、武连县(中等)、普成县(中下等)、剑门县(中下等)。其中,熙宁五年,临津县被撤销,并入普安县;剑门县则因为剑门关的关系,重新划归剑州管辖。此外,还有小剑、白绵、石巴砍、粮谷、龙聚、托溪六个军事据点。
巴州,级别中等,属于清化郡,也是军事重镇。乾德四年,盘道、归仁、始宁三个县被撤销了。咸平五年,清化郡划归集州管辖。熙宁五年,集州和壁州都被撤销,他们的县份都划归巴州管辖。建炎三年,巴州兼管内地的安抚事务。嘉熙四年,战争导致百姓四散逃亡。崇宁年间,巴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两万三千三百三十七人,人口总数为四万一千五百一十六人,主要向朝廷进贡绵绸。巴州下辖五个县:化城县(中下等,集州清化县被撤销后并入)、难江县(上等,以前属于集州)、恩锡县(中下等,熙宁三年,七盘县被撤销后并入)、曾口县(下等,熙宁五年,其章县被撤销后并入)、通江县(下等,壁州的白石县和符阳县被撤销后并入)。
文州,级别中下,属于阴平郡,也是军事重镇。建炎年间以后,文州曾经一段时间负责沿边地区的安抚事务,后来取消了这个职能,隶属于利西路。绍定年间后期,文州的行政机构设置在成都。端平年间以后,战争导致文州被废弃。崇宁年间,文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 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一人,人口总数为两万二千七十八人,主要向朝廷进贡麝香。文州下辖一个县:曲水县(中下等,西魏时期就有的县)。曲水县下辖重石、毗谷、张添、磨蓬、留券、罗移、思村、戎门、披波、绥南十个军事据点,还有一个水银务。
沔州,地位低下,是顺政郡,军事州。以前叫兴州。绍兴十四年,成为利西路的治所。开禧三年,吴曦造反,改名为开德府。吴曦被杀后,又改回沔州。崇宁年间,户数一万二千四百三十户,人口一万九千六百七十三人。进贡蜂蜜和蜡烛。有两个县:顺政县(中等县,开禧三年改名为略阳县),长举县(中下等县)。还有一个监:济众监(铸造铁钱)。
蓬州,地位低下,是咸安郡,军事州。乾德三年,废除了宕渠县。淳祐三年,设立了司古渝县。崇宁年间,户数二万七千八百二十七户,人口五万一千四百七十二人。进贡纻丝、绫和绵。有四个县:蓬池县(中等县),仪陇县(中等县),营山县(中等县,唐朝时叫朗池县,大中祥符五年改名,熙宁三年,把蓬山县降为镇,并入营山县),伏虞县(中下等县,熙宁五年,把良山县降为镇,并入伏虞县)。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两个县:良山县(中下等县,建炎二年恢复),相如县(上等县,因为南方有司马相如故居而得名,嘉熙年间,因为战乱受损,宝祐六年,才从果州划归蓬州)。
政州,地位低下,是江油郡,军事州。以前叫龙州。政和五年,改名为政州。绍兴元年,又改回龙州。端平三年,发生战乱。宝祐六年,州治迁到雍村。崇宁年间,户数三千五百二十三户,人口九千二百九十四人。进贡麸金、羚羊角和天雄。有两个县:江油县(中等县,有乾坡砦),清川县(下等县,以前叫马盘县,唐朝改名为清川县。康定初年,增加了驻军。端平三年,战乱导致县治废弃)。
大安军,中等地位,以前是三泉县。以前属于兴元府。乾德三年,平定蜀地后,三泉县直接隶属于朝廷。至道二年,设立大安军。三年后,大安军被撤销,三泉县又恢复隶属朝廷。绍兴三年,再次升格为大安军。崇宁年间,户数六千七十五户,人口一万八百九十一人。辖有两个镇:金牛镇,青乌镇。南宋迁都之后,又恢复了三泉县,隶属于大安军。
金州,位置靠上,属于安康郡,是昭化军的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南宋的时候,它属于京西南路,只有金州没被金国占领。建炎四年,金州划归利州管辖。绍兴元年,设立了金州、均州、房州镇抚使。六年后,金州又回到了京西南路。九年,金州归西川宣抚司管辖。十年,设立了金州、房州、开州、达州安抚使。十三年,金州隶属于利州路,并且商州的上津县和丰阳县也划归金州管辖。乾道四年,金州兼管内安抚事务。金州下辖五个县:西城县(等级较低),汉阴县(等级中等偏下,绍兴二年县治迁到新店,旧县改成镇,嘉定三年激口镇升格为县,还有个饶风镇),洵阳县(等级中等),石泉县(等级较低),平利县(等级较低)。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县:上津县(等级中等偏下,原本是平利县的地盘,绍兴十六年,以鹘岭关卓驮平为界)。
阶州,等级中等偏下,属于武都郡,是军事重镇。以前属于秦凤路。绍兴初年,陕西大部分地区都被金国占领了,只有阶州、成州、岷州、凤州、洮州五个州郡,以及凤翔府和尚原、陇州方山地区还在南宋手里。绍兴初年,在杨家崖设立了家计砦。阶州下辖两个县:福津县(等级中等偏下),将利县(等级中等偏下)。
同庆府,等级中等偏下,属于同谷郡,是军事重镇。以前是成州,属于秦凤路,绍兴十四年才划归南宋。宝庆元年,因为理宗皇帝曾经在此居住,所以升格为同庆府。同庆府下辖两个县:同谷县(等级中等),栗亭县(等级中等)。
西和州,等级较低,属于和政郡,是团练管辖的地方。以前属于秦凤路。绍兴元年,被金国占领,改名为祐州。西和州旧名岷州。绍兴十二年,南宋和金国议和,因为“岷”字犯了金太祖的名讳,所以改名为西和州,沿用郡名“和政”。由于淮西地区已经有了一个和州,所以加了个“西”字。开禧二年,西和州又被金国占领了。西和州下辖三个县:长道县(等级紧要),大潭县(等级中等),祐川县。
凤州,等级较低,属于河池郡,是团练管辖的地方。以前属于秦凤路,绍兴十四年才划归南宋。凤州下辖三个县:梁泉县(等级较高),两当县(等级较高),河池县(等级紧要)。
天水那边,军队和州府都在一起。南宋绍兴初期,秦州被金国占领了,就分成了南天水县和北天水县。过了十三年,天水又归属成州管辖。后来,成纪县的太平社和陇城县的东阿社也划归天水。嘉定元年,天水升格为军,九年后,又迁回天水县原来的治所。还保留了一个天水县。(绍兴十五年,成纪县和陇城县被废除,并入其他地方。)
夔州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共十个州:夔州、黔州、施州、忠州、万州、开州、达州、涪州、恭州、珍州;三个军: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一个监:大宁监;还有三十二个县。南宋朝廷迁都之后,增加了三个府:重庆府、咸淳府、绍庆府;八个州:夔州、达州、涪州、万州、开州、施州、播州、思州;三个军: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一个监:大宁监。绍兴三十二年的时候,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十八万六千九百七十八户,人口总数是一百一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八人。
夔州是都督府所在地,同时也是云安郡和宁江军的节度使驻地。夔州最初设在白帝城,景德三年,迁到了城东。建炎三年,升格为夔州和利州兵马钤辖。淳熙十五年,夔州的最高长官还兼管着归州和峡州的兵马事务。元丰年间,夔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户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三户。夔州的贡品是蜂蜜和蜡烛。夔州下辖两个县:奉节县(中等),巫山县(中下)。
绍庆府,原来是黔州,地位比较低,后来升格为府。绍定元年升为府,绍熙三年又把巡检治所搬到了增潭。元丰年间,户口数是两千八百四十八户,主要贡品是朱砂和蜡。绍庆府下辖两个县:彭水县和黔江县。彭水县地位中等,嘉祐八年的时候,洪杜、洋水、都濡、信宁四个县被撤销,并入彭水县。彭水县还有洪杜、小洞、界山、难溪四个砦。绍兴二年,之前属于珍州的四十九户人家又划回到了彭水县。黔江县地位比较低,下辖二十九个砦,名字都挺有意思的,比如白石、门阑、佐水等等,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念了。除了这两个县,绍庆府还管辖着四十九个羁縻州,比如南宁州、远州、犍州等等,好多好多,数都数不过来。南宋迁都之后,羁縻州的数量增加到了五十六个。
施州地位也比较低,是清江郡,也是军事重镇。元丰年间户口数是一万九千八百四户,主要贡品是黄连和木药子。施州下辖两个县:清江县和建始县。清江县地位中等偏下,下辖六个砦,分别是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熙宁六年五月,施州的永兴砦被撤销,设立了夷平砦。元丰三年七月,永宁砦也被撤销,设立了行廊、安确两个砦。建始县地位中等偏下,下辖一个连天砦。此外,施州还有一个广积监,是绍圣三年设立的,主要铸造铁钱。
话说当年,咸淳府,级别属于下等,原本是忠州,南宾郡,军事重镇。咸淳元年,因为是度宗皇帝的潜邸(皇子居住地),所以升格为府。元丰年间户籍人口三万五千九百五十户,进贡棉花。下辖三个县:临江县(中下等)、垫江县(中下等,熙宁五年,桂溪县并入垫江县)、南宾县(下等)。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两个县:丰都县(下等)、龙渠县(下等)。
万州,级别也是下等,南浦郡,军事要地。开宝三年,以梁山设为军事驻地。元丰年间户籍人口二万五千五十五户,进贡金银和木药子。下辖两个县:南浦县(下等,辖有平云砦)、武宁县(下等)。
开州,级别下等,盛山郡,军事要地。崇宁年间户籍人口二万五千户,进贡白纻和车前子。下辖两个县:开江县(上等,庆历四年,新浦县并入开江县)、清水县(中等,旧名万岁县,后来改名)。
达州,级别上等,通川郡,军事重镇,原本是通州,乾德三年改名。乾德五年,废除了阆英县和宣汉县。熙宁六年,废除了三冈县;七年,又废除了石鼓县,并将这两个县的地域分别划归通川、新宁、永睦三县管辖。元丰年间户籍人口四万六百四十户,进贡棉花。下辖五个县:通川县(中等)、巴渠县(中等)、永睦县(下等,隋朝时叫永穆县,后来改名)、新宁县(下等)、东乡县(下等)。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县:通明县(下等,旧址是通明院)。
涪州,级别下等,涪陵郡,军事要地。熙宁三年,废除了温山县,改为了镇。大观四年,废除了白马砦。咸淳二年,州府治所迁到了三台山。元丰年间户籍人口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八户,进贡绢。下辖三个县:涪陵县(下等,辖有白马盐场)、乐温县(下等)、武龙县(下等,宣和元年,改名为枳县;绍兴元年又恢复原名)。
重庆府,以前是恭州,也是巴郡,是个军事重镇,老早叫渝州。崇宁元年改名叫恭州,后来因为高宗皇帝在那儿当过藩王,就升格成了府。以前管着万寿县,乾德五年给撤了。雍熙年间,南平县也撤了。庆历八年,黔州管辖的南州、溱州划归重庆府管。皇祐五年,在南州设立了南川县。熙宁七年,南川县又划归南平军管辖。元丰年间,重庆府户口有四万两千八十户,进贡葛布和牡丹皮。重庆府下辖三个县:巴县(中等县,辖区内有石英、峰玉、蓝溪、新兴四个镇),江津县(中下等县,乾德五年把县城搬到了马騣镇),壁山县(下等县)。此外还管着一个羁縻州——溱州,溱州管着荣懿县和扶欢县,以前是当地酋长管辖,后来划归南平军管辖。
云安军,跟重庆府一样都是下州。开宝六年,用夔州的云安县设立了云安军。建炎三年设了军使的职位。元丰年间户口一万一千七十五户,进贡绢。云安军下辖一个县:云安县(上等县,辖区内有思问、捍技、平南三个砦,还有玉井盐场、团云盐井)。此外还有一个云安监,熙宁四年,从云安监的户口里分出来设立了安义县,八年后,户口又划回云安县,安义县又变成监了。
梁山军,跟重庆府一样都是下州,以前是高梁郡。开宝二年,用万州石氏屯田的地方设立了梁山军,把梁山县划归梁山军管辖。熙宁五年,又从忠州桂溪地区划拨了一些地给梁山军。元祐元年,梁山军又划回万州管辖,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元丰年间户口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七户,进贡棉花。梁山军下辖一个县:梁山县(中下等县)。
南平军,跟下州一样级别低。熙宁八年,收复了西番的一些地方,就用恭州南川县铜佛坝的地盘设立了南平军。南平军管辖两个县:南川县(级别中等偏下,熙宁八年并入隆化县,元丰元年又重新设立了。南川县下辖荣懿、开边、通安、安稳、归正五个砦和溱川堡。)和隆化县。(级别低,熙宁八年从涪州划归南平军管辖。隆化县下辖七渡水砦,大观四年砦被废除了。)溱溪砦,原来是隶属于羁縻州溱州的,管辖荣懿、扶欢两个县。熙宁七年,招安后,把荣懿等砦划归恭州管辖,后来又划归南平军。大观二年,又单独设立了溱州以及溱溪、夜郎两个县。宣和二年,溱州和这两个县都被撤销了,只留下溱溪砦,隶属于南平军。
大宁监,也是跟下州一个级别。开宝六年,用夔州大昌县的盐泉地盘设立了大宁监。元丰年间户口有六千六百三十一人,主要贡献的是蜡。大宁监管辖一个县:大昌县。(级别中等偏下,端拱元年从夔州划归大宁监管辖。以前大昌县在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迁到水口监。)
珍州,唐朝贞观年间在山洞里开设的,唐朝末年被少数民族占领了。大观二年,大骆解上下族首领献出了这块地,珍州才重新建立起来。宣和三年,承州被撤销了,绥阳县就划归珍州管辖。珍州管辖两个县:乐源县、绥阳县,这两个县原来属于羁縻州夷州,大观三年,酋长献地,建立了承州,管辖绥阳、都上、义泉、宁夷、洋川五个县;宣和三年,承州以及都上等县都被撤销了,只留下绥阳县划归珍州。遵义砦,大观二年,播州的杨文贵献出了这块地,建立了遵义军和遵义县;宣和三年,遵义军和遵义县被撤销了,只留下遵义砦,隶属于珍州。
思州,政和八年建立,管辖务川、邛水、安夷三个县。宣和四年,思州被撤销,变成了一个城,务川县也被撤销了,改称务川城;邛水、安夷两个县都变成了堡,都划归黔州管辖。绍兴元年,思州又重新建立。思州管辖三个县:务川县,安夷县,邛水县。(宣和四年都被撤销,划归黔州。绍兴二年又重新设立。)
播州,就是现在的乐源郡。公元1108年,杨文贵等南平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把他们的地盘献给了朝廷,朝廷就在这里设立了播州,管辖播川、琅川、带水三个县。到了公元1121年,播州被撤销,变成了一个城,归属南平军管辖。公元1236年,又把白绵堡重新设立为播州,但三个县还是被撤了。公元1241年,播州又恢复设置,还设了安抚使。元朝咸淳年间,珍州划归播州管辖。播州只有一个县,就是乐源县。(中间有个遵义砦,公元1201年升格为军,公元1218年又降格为砦。)
川峡四路,大致相当于古代《禹贡》中说的梁州、雍州、荆州的地区,其中梁州的范围最大。这片地方的天文地理和秦朝的划分差不多。南边到荆州和峡州,北边控制着剑门关和栈道,西南边与少数民族接壤。这儿的土地适合种植桑树,出产的丝绸织物精美华丽,天下闻名。土地虽然不多,但很肥沃,老百姓勤劳耕作,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一年能收割三到四次。他们赚到的钱大多花在游玩上,踏青、药材集市尤其热闹,一热闹就是好几个月。当地人喜欢音乐,很少有愁苦的样子,生活比较奢侈,性格比较轻浮,喜欢夸大其词。虽然学校里聚集着很多读书人,但他们大多恋家,不愿意出来做官。尤其涪陵的人们更迷信鬼神,父母生病了,很多人都不去看医生,也不管不问,甚至亲人去世了也另立门户,另找地方安家。汉中、巴东地区的风俗习惯也差不多,长期处于偏远落后的状态,差不多有上百年了。自从孟氏平叛之后,朝廷的教化才逐渐影响到这儿,于是出现了很多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