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郯,字圣从,老家是陵州,后来搬到成都去了。他考中了进士,从太常博士升任监察御史,后来又当了殿中侍御史,说话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一点儿都不怕得罪人。王拱辰被免去三司使的职务,让他去亳州当守将,过了一段时间又让他留在经筵讲学。何郯就请求皇上彻查王拱辰贪污受贿的事。石介死后,枢密使夏竦诬陷石介是诈死,朝廷派人去京东调查真相。何郯和张昪一起极力揭露夏竦的奸诈行为,最终让这件事不了了之。后来杨怀敏因为卫兵哗变的事,还当着副都知,何郯又和张昪、鱼周询一起弹劾他。仁宗皇帝召见他们说:“杨怀敏其实事先就察觉到要出事了,应该对他宽大处理。”何郯他们都说不行,最后杨怀敏还是被免职了。何郯在这次争论中特别卖力。皇帝说:“古代有为谏言而撞死的人,你能做到吗?”何郯回答说:“古代如果君主不听谏言,臣子就会撞死;现在陛下您听得进谏言,我哪敢抢功劳,把责任推到您身上呢?”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夏竦吹捧贵妃的功劳,谏官王贽就说祸乱的根源在于皇后,请求调查这件事,想以此来打击中宫,暗中为贵妃抬高地位。皇帝把这事告诉了何郯,何郯说:“这是奸臣的阴谋!”于是皇帝就停止了调查。夏竦犯了错却不离开京城,何郯他们就上奏让夏竦去河南做官。夏竦请求留在京城。何郯说:“奸佞之人在皇帝身边,会妨碍好的政策推行,希望皇上不要改变之前的决定。”夏竦最终还是离开了京城。

皇上当时下诏让群臣揭发左右朋党和内外奸诈之事,可过了很久也没什么结果。何郯请求皇上亲自调查核实,然后说:“如果以诚待人,别人一定会以诚相待。诚信与怀疑,是治乱的根本。不能因为一个臣子欺骗就怀疑所有臣子,不能因为一个士人欺骗就怀疑所有士人。而且,选拔官员是宰相的职责,现在只用一个官员,就会怀疑他徇私舞弊,所以琐碎的事务往往都要亲自处理。统兵打仗是将帅的责任,现在只专管一件事,就会怀疑他有异心,所以会增加许多限制。广泛征求意见是大臣的职责,现在只听一个人的意见,就会怀疑他拉关系走后门。官员升迁是正常的现象,现在提拔同类人,就会怀疑是朋党。君臣之间互相猜疑,还想让天下没有障碍和祸患,这是不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王守忠因为修造祭祀用的器物有功劳,被提升为景福殿使,还被提前安排了两个使臣的职位让他退休后享用。郯(tán)说:“王守忠的功劳小,赏赐却重了。以前的规矩,内臣遥领的官职只到廉察(官名)。现在虽然没给他留后(退休后享用的官职)的官位,却先给了他俸禄;既得了俸禄,将来必定得到官职;如果再依从他,那还有什么要求不能满足呢?” 皇上后来又下诏允许他像正职官员一样享受待遇。王守忠想搬到阁门居住,还想参加本品级的宴会,郯又说:“祖宗的制度,没有内臣坐在殿上的先例。这个坏规矩一旦开了头,造成的损害可不少。”王守忠听了这话,不敢去了。

后来听说御史台缺一个杂御史,执政大臣想提拔自己党羽的人,皇上因为郯不阿谀奉承权贵,破格提拔了他。郯在三院(指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工作过,有正直的名声。他晚年有点畏缩,因为地震就说阴气盛、臣子强势,暗中讽刺韩琦;他还请求召回王陶来迎合皇帝的意思,因此他的名声在御史时期受到了损害。

他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老家,被加封为龙图阁直学士、汉州知州。将要离开时,他上书说:“张尧佐因为和后宫关系亲近,占据着不应得的官职,朝中私下议论纷纷,说要把他贬到外地做官。如果这个命令一下达,言官们一定会拼死反对。如果罢免张尧佐会伤了皇上的恩情,如果处罚言官又会损害皇上的德行,损害德行、伤了恩情,都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张尧佐享受荣华富贵,但不要给他权力,就像李用和那样就行了。”后来,张尧佐宣徽使的职位果然被罢免了。郯又升任集贤殿修撰、梓州知州,被提拔为天章阁待制,回朝后担任银台司判官。当时封驳(指对诏令进行审核)的职务已经废除,郯请求恢复旧例,凡是诏书和敕令都要经过门下省,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唐介从荆南回来,诏书要经过门下省,郯把诏书退回去了,唐介又回到谏院。郯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担任河东都转运使。前任宰相梁适担任太原知府,生病不能办事,内臣苏安静掌控军队,骄横跋扈,不守法纪,郯都上奏弹劾了他们。

他先后担任永兴知府、河南知府。治平年间,他又一次担任梓州知州。在那里做了三年,年老多病,还请求升官。神宗皇帝对他冷淡,下令让他担任成都玉局观的提举。从臣外祠(指官员退休后到各地祠庙供职)从他开始。最后以尚书右丞的职位退休。去世时,六十九岁。

吴中复,字仲庶,是兴国永兴人。他爸爸吴仲举,在李煜当皇帝的时候,当过池阳县令。后来曹彬平定了江南,吴仲举曾经杀了曹彬派来招降的使者。城破之后,曹彬抓住了吴仲举,吴仲举说:“我世代为李氏效力,国家灭亡了,我死是应该的。”曹彬觉得他说的有理,就没杀他。

吴中复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峨眉县令。当地少数民族非常迷信那些淫祀的庙宇,吴中复把这些庙宇全部拆除了。他在峨眉县当官很清廉,离任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带走。后来他做了潭州的通判,御史中丞孙抃推荐他当监察御史,之前他们俩根本不认识。有人问孙抃为什么推荐吴中复,孙抃说:“以前的人都不愿意做那种只为了升官发财的御史,现在居然还有人认识我这个台官?”吴中复后来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了宰相梁适。仁宗皇帝说:“马遵也说过这事儿了。”然后又问吴中复:“唐朝从天宝年间以后,为什么治乱交替这么频繁?”吴中复就从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这些人的用人和罢免,详细地分析了原因。梁适被罢免了,吴中复也做了虔州通判,还没到任就被调回朝廷了。

富弼主持开凿六漯河,内臣刘恢偷偷报告说,被挖断的山冈名字跟皇家的姓氏一样,贾昌朝暗中帮着刘恢,想以此来陷害富弼。皇帝就派吴中复去调查这件事,还催得很急。吴中复说:“这案子是奸臣挑起来的,不是太平盛世该有的事。”他迅速赶到现场,查明那个山冈的名字其实是“赵征村”,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山冈,这案子也就不了了之了。他还弹劾了宰相刘沆,刘沆被罢免了。之后,吴中复升任右司谏,同知谏院,又升任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接着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先后知泽州、瀛州,又调任河东都转运使,最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当时邮递兵苦于巡辖官员的苛刻对待,被捆绑鞭打。案子审理完毕,按律不至于判死刑,但吴中复认为应该杀掉主犯,把其他人流放,然后把这件事上奏朝廷,并作为法规执行。他后来又先后在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任职。

河北推行青苗法的时候,朝廷派来的使者要先到州县去视察。 结果,中复(指文中人物,下同)给他上书说:“收税放贷都有规定的时间,现在提前扰民,这是为什么呢?”使者根本不听,还把这事儿上报了。安抚司的韩琦当时也在上书反对青苗法,朝廷把中复的奏章也一起记录在案了。

熙宁年间,朝廷合并州县,要把永康县撤销。中复又上书说:“永康县扼守着威州和茂州,不能废除啊!”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永康县最终还是被恢复了。关内大旱,百姓大量逃荒。中复又请求朝廷加紧赈灾救济,但执政大臣很讨厌他,就派人去调查,说他说的情况不属实,还因此降了他一级,让他去玉隆观当提举。后来他又出任荆南知府,因为滥用公款请客喝酒,被免职。他去世的时候,六十八岁。中复为人喜欢简单朴素,乐于帮助别人,士大夫们都很称赞他。他的孙子叫择仁。

择仁,字智夫,因为父亲的缘故,做了开封雍丘县的主簿。元祐年间,金水河堤坝决口,十六个县都被征调民夫去修建,择仁得以进京向朝廷汇报情况。宰相范纯仁很惊讶,说:“一个小小的主簿里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才?”

建中靖国年间,京城附近闹饥荒,盗贼很多,朝廷任命择仁为太康县令。他刚到任,就召集县里的官吏说:“老百姓穷了才去当盗贼,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性,我要用平静稳妥的办法来治理。如果有人亡命天涯,故意犯案,我一定严惩不贷!” 于是,盗贼们都互相警告,不敢进入太康县境内。 后来,一个叫谭稹的中贵人的奴仆犯了法,择仁依法处理了。谭稹又羞又恼,就造谣诬陷择仁。徽宗皇帝就派户部郎中宋乔年去调查。宋乔年是个很正直的官员,立刻赶了过去。等候的人慌忙进去禀报,择仁已经穿戴整齐坐在走廊下等候。宋乔年担心囚犯会隐瞒实情,仔细查问了国库钱财的出入情况,但根本找不到择仁的任何罪证,只好回驿馆休息。择仁去拜访宋乔年,宋乔年笑着说:“我来是为了调查你的罪过,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奇才,我现在就要推荐你!”过了几天,择仁就被召见到了皇宫。

话说,这位方大人啊,先是在青唐那边办差,然后升迁到熙河路转运判官,紧接着又因为在直秘阁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副使,跟着招讨使王厚将军深入敌境,攻克了克兰、廓城等十三座城池。之后,他又升官加爵,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再之后又升任京畿都转运使。

郑州城当时破破烂烂的,他奉命重建。结果有人在皇帝面前告他的黑状,说:“新城是用沙土建的,还不如原来的,很快就要倒塌了!”皇帝一听就生气了,偷偷派人从城墙上取了一块砖回来,让卫兵扔了三次,结果那砖头结实得跟削铁似的,一点事都没有。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了。后来,方大人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还兼任开封府尹。

开封府尹有个规矩,三天要审理一次案件,十几个右曹吏排排站,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说:“这个人应该判什么罪,那个人应该打多少板子,那个人应该放了。”而府尹呢,啥也不表态。有个叫窦鉴的人,因为抓贼有功,官做到诸司使,还戴着金腰带。他上任后,还摆老资格,结果被方大人直接拿下,关进了大牢,整个开封府都吓了一跳。 有个卖珠子的,东西被人偷了很久都没找回来,情急之下,躲到了宦官杨戬家里。方大人查案认真,找到了证据,把贼给抓住了,发配到了很远的地方。后来,杨戬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官,去了熙州。

再后来,方大人因为有人告他擅改茶法,被罢官免职了。过了一年多,他又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负责江淮地区的运输,之后又回到朝廷,做了直学士,知渭州。最后,因为身体不好,他被提拔为崇福宫提举,后来又调任青州知州,可惜还没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

陈荐,字彦升,是邢州沙河人。他考中了进士,做了华阳尉。 有一天,发生了一起盗窃杀人案,尸体被丢弃在田里。陈荐去验尸,有人诬告说尸体是被别人移到田里的。更过分的是,田主还杀了被害人的母亲。县里想大事化小,把那两个人都杀了,好推卸陈荐查案不力的责任。但是陈荐坚决不同意,他说:“哪有诬陷别人来掩盖自己责任的道理!”最后,他还是找到了真凶。

陈荐曾经在韩琦的幕府里工作过,在定州和河东。他为人正直,为人处世都很简朴。韩琦对他最了解,经常对别人说:“像陈荐这样,廉洁奉公,敢于承担责任,不徇私枉法,与人交往真诚不变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啊!”后来韩琦当了宰相,就推荐陈荐做了秘阁校理、登闻检院判官、太常礼院知院。

英宗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出阁了,(作者)被选为记室参军,在集贤院工作。颍王当上了太子,升任右谕德;等这位颍王即位当了皇帝,(作者)就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后来又升任知制诰、知谏院。当时薛向第一个建议攻打横山,结果没成功,(作者)就推荐说应该用汉王恢的罪名来治薛向的罪。杨绘批评曾公亮用人不当,结果杨绘说了这话后就被调到侍读的位置,免去了谏官的职务。(作者)就上书说:“这是宰相想堵住杨绘的嘴啊,杨绘说的是对的,应该责备宰相才对!” 但这奏疏没得到回应。

后来,(作者)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黄河在枣强决堤了,水利官员们商量着要在恩、冀、深、瀛几个州之间修筑三百六十里的堤坝,计划一个月完工,要征用八万民夫。 (作者)就上书说:“黄河现在还不会危及那几个州,老百姓现在已经很疲惫了,我希望能够慢慢来,分几年时间完成。” 任务结束后,(作者)被任命为流内铨判官、太常寺判官。在讨论学校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作者)建议把三年来的贡士人数在各个路平均一下,并且像汉朝那样按人口比例考察孝廉。

(作者)曾经代理御史台的职务,当时他上奏说李定隐瞒生母去世的消息,不适合做御史。因此,(作者)被免去了御史台的职务。后来,又因为在典礼仪式上的意见不合,被外放出任蔡州知州。之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宝文阁学士兼侍读,后来又升任资政殿学士。他多次请求退休,最后回到本州任职,朝廷还派两省官员在资善堂为他饯行。 他的儿子厚被提拔为御史台主簿。没过多久,(作者)被任命为崇福宫提举。最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

王猎,字得之,是长垣人。他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上,于是就认真过日子攒钱。后来他又叹了口气说:“这些钱财反而坏了我追求功名的心志啊!”于是就把攒下的钱都分给了亲戚们。

庆历年间,朝廷征召隐居的贤才,范仲淹推荐了他,王猎这才得到机会,做了永兴蓝田县的主簿。县令让他负责掌管学校。学校里有些学生犯了法,王猎就自己承担责任,认为是自己教导不周,于是把犯错的学生赶出了官府。县令以为王猎徇私枉法,把学生抓起来关进了监狱。王猎赶紧去向县令解释说:“这些学生只是年纪小,不懂事,没有遵守教导而已。把他们治罪,对教化百姓没有好处,反而会让其他学生寒心。”县令这才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于是马上释放了学生,并且更加尊敬王猎。

后来,王猎被调到林虑县做县令。林虑县依山傍水,当地百姓以开垦荒地为生,根本不重视学习。王猎就在县里修建了孔庙,挑选一些优秀的人民来教化他们。汉朝的杜乔墓就在林虑县境内,王猎还亲自去祭奠并拜访,并在墓旁修建了祠堂。王猎做官期间,从不扰民,为人和善,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清廉的好官。

王猎后来进京,先后担任吴王、潭王的宫廷教师,还在睦亲、广亲府邸讲学,以及为诸位王爷侍讲。他在京城和藩地一共待了十二年,不管宗室子弟地位高低、年纪大小,都对他十分敬重,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英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非常尊敬他,当了皇帝后,就拜他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有一次,朝廷正在讨论濮王的封号问题,英宗皇帝就向王猎请教。王猎认为不妥。皇帝说:“王公待侍讲如此厚重,侍讲也持这种说法吗?”王猎回答说:“臣蒙受皇恩浩荡,不敢用不合适的封号来尊称王爷,以此来报答王爷的厚待。”皇帝听了之后豁然开朗,从此不再讨论这件事了。后来,王猎因为生病请求辞职,皇帝却不准。等他病好了之后入宫觐见,皇帝高兴地说:“侍讲难道想丢下朕离开吗?”

神宗皇帝即位后,王猎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他请求到襄州做官,还没出发,就被改派到滑州。后来,他从工部郎中升任工部侍郎后就退休了,朝廷给他发放了全额的退休金。八年后,王猎去世,享年八十岁。朝廷赐予他一千匹绢,并封他的两个孙子为官,还赐给他的家人冠服,人们都认为这是莫大的恩宠。

孙思恭,字彦先,是登州人。考中进士后,正赶上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做官的机会,二十年里只参加了三次吏部考试。后来他当上了宛丘县令,因为调动春耕民夫的事跟转运使发生冲突,没争过,干脆就辞官不干了。吴奎推荐了他的学识和品德,他这才被补任国子监直讲,又升任秘阁校理。后来他在神宗皇帝还是藩王的时候,给他当说书先生,之后又当了侍讲和直集贤院。因为在京城待的时间长了,他极力请求外放,皇上却下令把他留了下来。神宗皇帝即位后,提拔他做了天章阁待制。

孙思恭为人很随和,从不与人争执,对长官很忠诚。有什么想法,他一定会写密奏上报给皇帝。皇帝有时也会主动向他询问政事。欧阳修刚开始不认识孙思恭,后来欧阳修被罢官,孙思恭竭尽全力为他说话解围。他后来出任江宁府知府、邓州知州,因为生病调任单州,最后在南京留司御史台任职。他去世的时候,六十一岁。孙思恭精通关氏《易经》,尤其擅长《大衍》。他还曾经参与修缮天文院的浑仪,著有《尧年至熙宁长历》,近现代研究历法的,还没人能超过他。

周孟阳,字春卿,祖籍成都,后来迁居海陵。为人忠厚老实,性格温和。他考中了进士,做过潭王宫的教授和诸王宫的记室。英宗皇帝当皇子的时候,因为周孟阳为人厚道,对他很看重;后来英宗皇帝被任命为宗正寺卿,周孟阳极力推辞,前后上书十八道奏章,这些奏章都是周孟阳自己写的。他还旁敲侧击地用古代的故事来劝谏,英宗皇帝听了之后非常感动,起身向他行礼;等到英宗皇帝当上皇子后,周孟阳更是坚决地卧床不起,不出门。周孟阳进宫去皇帝卧室内劝他:“皇上知道您有才能,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帮助,这才发布了任命您的圣旨。您为什么这么坚决地拒绝呢?”英宗皇帝说:“我不是想贪图什么好处,而是想躲避灾祸啊。”周孟阳说:“现在已经有了这个迹象,如果您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万一让宫里其他人另有奉承,您就能安安稳稳,没有危险了吗?”当时内侍催促了好几拨人,又让宗谔带了一大队人去请,都无法打动他,直到这时,英宗皇帝才下定决心。

皇帝登基后,让他担任皇子讲师,因为之前在藩邸侍奉过,他坚决推辞了。后来皇帝提升他为直秘阁、同知太常礼院。多次召见他,询问政务。最后,皇帝召见他到隆儒殿,在靠近迩英苑的地方,这可是大臣们都没去过的地方呢!大家都觉得他很快就要高升了,皇帝也暗示过要破格提拔他。但是孟阳推荐了其他人顶替自己,于是被调任集贤殿修撰、同判太常寺兼侍读。神宗刚即位的时候,孟阳进宫奏事,刚走到殿门口,皇帝就看见他了,当场痛哭,旁边的人都跟着哭了起来。后来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孟阳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皇帝特别恩准,给他女婿和两个子孙授官,还免除了他家欠下的几万贯钱。

齐恢,字熙业,是蒲阴人,唐朝宰相齐映的后代。他考中了进士,先后担任陈州通判,成都府路提点刑狱三年,后调任河东。所有公款之外的馈赠,他一概不受。他只身一人前往河东赴任,后来到京城担任户部判官。神宗皇帝精简宫中官员的时候,韩琦推荐了他,让他担任直昭文馆、颍王府翊善,后来升任太子左谕德。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掌管通进司、银台司。之后外放担任相州知州,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审官西院知院,负责纠察京城的刑狱案件。他去世时,享年六十六岁。齐恢在老家的时候,为人谦逊,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君子;在朝廷做官,他办事清晰简洁,从不苛刻刁难百姓,走到哪里,大家都爱戴他。皇帝念及他以前为官的功劳,追赠他工部侍郎的官职。

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名声传遍了整个西州。他考中进士后,担任荆南通判。后来担任集贤校理、开封推官,处理事情非常迅速,其他官员都觉得一天时间不够用,而杨绘不到中午就处理完了。仁宗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能,想破格提拔他为侍从官,但是因为执政大臣认为他年纪太轻,所以没有同意。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外放担任眉州知州,后来又调任兴元府。有个官员请求杨绘调查盗窃库房绢帛的案子,杨绘去查看现场后,发现痕迹不像人能进去的样子,就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把府里戏耍猕猴的人叫来审问,一问就全部招供了,府里的人都佩服他的聪明。在他担任知府期间,监狱里没有一个在押的囚犯。

宋神宗刚登基,就召见我,让我担任起居注官、知制诰、知谏院。 皇上还派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人去陕西,我当时就说了:“皇上您刚即位,全国人民都在看着您的新政呢!朝廷里那些有才干的官员,您平时都培养着,怎么这次却只派宦官去呢?” 之前范传被任命为京东西路安抚使,我觉得应该换个人,避免外戚干政。 执政大臣说:“不行,范传在地方上做了很久官,政绩不错,这次让他去郓州也是正常的,不是因为外戚的关系。” 皇上说:“谏官说得对,这样才能堵住以后那些乱七八糟的请求。”

曾公亮想让他的儿子去登闻鼓院当官,还利用他跟曾巩的关系,想让曾巩当史官。我马上就反对说:“曾公亮位高权重,把官位、名声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以前曾公亮做官的时候,侵占了百姓的土地,被郡守处罚。当时曾巩的父亲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可是曾公亮却极力包庇他。现在要提拔曾巩,完全是徇私舞弊!” 皇上听了我的话,取消了曾公亮的请求。 后来我辞去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学士,我还坚决推辞,滕甫这才去跟皇上解释。皇上对滕甫说:“苏轼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朝中没什么靠山,却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他什么都敢说敢做。我第一次见他就觉得他忠诚可靠,所以才委以重任,对他也很信任。现在让他改任侍读,只是让他暂时避避风头,你把我的意思告诉他。” 我说:“谏官要是不能畅所欲言,那就没必要做这个官了,经筵可不是让你敷衍塞责的地方!” 最后我还是没接受这个任命。 不到一个月,我又被任命为知谏院,然后又升任翰林学士,最后做了御史中丞。

当时王安石当政,很多贤士都纷纷离开朝廷。我上奏说:“那些经验丰富的老臣,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啊!现在很多老臣都因为各种原因辞职:范镇六十三岁、吕诲五十八岁、欧阳修六十五岁都退休了;富弼六十八岁也辞职了;司马光、王陶都五十多岁就请求离开朝廷,皇上您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又说:“现在朝廷用考试选拔人才,却唯独不用《春秋》,应该让学子们用《三传》来解释经书。” 免役法实施后,我列举了十个弊端。安石就让曾布来反驳我的观点。皇上让我俩辩论,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被罢官,降职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后来又历任应天府、杭州知府。最后又重新当上了翰林学士。

有人想给孔子加个皇帝的称号,绘觉得这不合礼法,坚决反对。他还反对用辽国的历法来改动闰月,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绘曾经推荐属下王永年,结果御史蔡承禧说王永年私下收受贿赂,因此被贬到荆南当节度副使,这事儿《窦卞传》里记载得很详细。过了几个月,绘调到南京任职,后来又改任太平观提举,之后又升任兴国军知军。元祐年间,他又重新担任天章阁待制,再次出任杭州知州。最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绘这个人办事效率很高,很注重实际利益,但性格比较疏放,最后因为这个原因被贬官。不过,他为人光明磊落,一切出于真心,范祖禹对他非常器重。他写文章很快,作品集有八十卷之多。

刘庠,字希道,是彭城人。八岁就能写诗。蔡齐把女儿嫁给他,利用蔡齐留下的奏章,让他补任将作监主簿。后来他又考中了进士,当了高密广平院的教授。

英宗皇帝想听听直言进谏,刘庠就上书论述当时的时政。英宗把奏章给韩琦看,韩琦说没听懂,皇帝反而更加看重刘庠,提拔他做了监察御史里行。日食发生没几天,宫里就准备张罗着皇帝去苑里游玩,刘庠说这可不是敬畏天意的做法,皇帝就下令取消了这次出行。正赶上修建仁宗皇帝的神御殿,规模很大很豪华,刘庠说:“皇帝孝顺,应该继承先帝的遗志,发展国家大业,而不是在庙宇建筑上铺张浪费。应该减少规模,以彰显先帝的节俭美德。”奉宸库失窃了,正在追查库藏官吏的责任,刘庠说:“皇宫戒备森严,失窃却发生在近侍皇帝的地方,应该一起查办。”仁宗皇帝的外家李珣触犯了销金的法令,刘庠上奏说,执行法律应该从权贵开始。皇帝身体不好,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刘庠上书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汉文帝在初元就为国家长远打算。颍王年纪大而且贤明,应该赶紧立他为太子,让他每天侍奉在宫中,阅览四方奏章。”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神宗继位后,刘庠升任殿中侍御史,后来又做了右司谏。他说:“我国抵御外敌的策略,诚信为上。以前元昊叛乱,五次进攻五次得逞,全国都因此受苦。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展现诚信,放弃眼前的利益,为国家谋求长远利益。”后来他出使契丹。按照惯例,两国忌日互不回避。契丹人在白沟设宴款待,正赶上是英宗皇帝的祭日,刘庠请求免除这次宴会,契丹人很讲义气,就同意了。

他当上了集贤殿修撰和河东转运使。河东地区物产丰富,铁矿资源尤其充足,他就建议恢复旧时的冶炼铸造,并打通隰州的盐碱运输,用以发展经济。他还建议招募百姓捐献粮食运往边塞,预先储备军粮。后来,他又升任天章阁待制和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人入侵霸州的盐场,有人说河北的防务不可松懈。他上奏了五条策略,预料朝廷不会采纳,结果果然如此。黄河奔腾东流,有人建议把河道改到北边去,内侍程昉想借此邀功,请求增加兵力来完成这项工程。他建议暂缓施工,慢慢观察河势,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之后,他调任真定府知府,又再次担任河东都转运使,最后被朝廷召回,担任开封府知府。他这个人啊,不愿意巴结王安石。王安石想见他,还特意嘱咐门卫说:“今天有客人来都别通报,只有刘敞来了,立刻告诉我。”有人劝他说:“王公这么想见你,你干嘛不去拜访一下?”他却说:“见了又能说什么呢?自从他当政以来,就没有一件事情合乎情理。如果他问我青苗法、免役法的事,我该怎么回答他呢?”所以,他最终没有去。后来,他上奏批评新法,神宗皇帝问他:“你为什么不能和大臣们同心协力,一起治理国家呢?”他说:“臣子对君父,都应该各抒己见。我知道我的职责是为陛下效力,我不能去附和王安石。”

后来,他和蔡确在朝堂上因为礼仪问题发生了冲突,于是就被贬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太原府。他请求恢复宪州的募兵制度,招募那些勇敢善战、技艺精湛的子弟,编入军队,效仿汉朝的流放罪犯制度,将那些轻罪犯流放到河套地区戍守边疆。

契丹人在云中建起了营帐,派骑兵深入内地,结果被边境官吏抓住了。契丹人就发了怒气冲冲的檄文来要人,又派使者来商议边界问题。很多人怀疑契丹这是在制造事端,想大规模备战。刘庠上奏说:“云州、朔州这些年收成不好,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契丹摆出强硬姿态,想挑起事端,责任在他们不在我们,希望不要理会。应该先晓之以理,然后再整顿军队,观察他们的动向。”皇帝很欣赏使者的态度温和顺从,最后就以黄嵬山分水岭作为新的国界。

刘庠后来遭遇母亲去世的丧事,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成都府知府。他请求禁止西山六州与汉人通婚,不要重蹈吐蕃占领维州的覆辙。之后,他又被调到秦州任职。因为工作失误被降职为虢州知州,后来又调任江宁府、滁州,最后调到永兴军。当时西征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关内地区人心惶惶。刘庠经过关口时,极力陈述空虚内部、重视边防的危害,担心会动摇国家根本,皇帝被他的忠诚所感动,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祐年间初期,刘庠被提升为枢密直学士,知渭州。他六十四岁去世。宣仁皇后听说后说:“像他这样的好官太难得了,刘庠真是可惜啊!”刘庠很有治理才能,精通历代史,王安石都称赞他学识渊博。他死后,苏颂论述了刘庠在治平年间为储君培养方面做出的贡献,皇帝下诏表彰了他的儿子。

朱京,字世昌,南丰人。他父亲朱轼,为人很有隐德。朱京博学多才,考中了进士第一名。他先后在亳州、应天府做教授,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太学录。神宗皇帝多次召见他讨论政事,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当时很多中丞和同僚都被罢免了,朱京上书抗议说:“御史这个职位,委以重任则显得很重要,轻视它则显得不重要。现在负责耳目监督的官员,屡次被提拔又屡次被罢免,这样一来,那些敢于直言的人还不如沉默寡言来得安全,那些正直的人还不如委曲求全来得聪明。为了苟且偷安,即使得到一百次升迁,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几天后,他再次觐见皇帝,皇帝称赞他说:“我昨天看了你的奏疏,里面有很多有益的补充。”朱京为人刚正不阿,见到他的人都对他敬畏三分,人们称他为真正的御史。

一开始啊,大臣们上奏皇帝,必须先去宫门登记,排到号才能进去。蔡京当时已经很有名了,第二天早上他进宫,结果有人比他先到了,还没轮到他说话就被打发回去了。皇帝问蔡京在哪儿,侍卫们赶紧汇报,皇帝就下令赶紧让他进来。都快到中午了,才给他安排了个位置等着。没过多久,蔡京就因为在讨论大臣升迁时,被人说有私心,偏袒某些人而被贬官了,去兴国军管盐税。后来他当过太常博士、湖北、京西、江东的转运判官,还做过淮西的刑狱提点和司封员外郎。到了徽宗元符年间,才升了国子司业。蔡京在元祐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幸太学颂》,有人说里面影射了之前的朝政,蔡京也坚决否认,没接受官职。徽宗刚登基的时候,又起用了蔡京,结果一个月后他就死了。

书里评价说:何郯和吴中复,都是好官啊!何郯弹劾夏竦,抵制王守忠,那些奸臣们总算少嚣张了一些。吴中复不屑于巴结那些台官(御史台官员),他坚持的原则可见一斑。推荐李定的人,还有跟欧阳修一样值得尊敬的思恭,他们都力荐那些年老有经验的官员,不盲目附和新法,这几位的想法多么一致啊!猎为当县令时兴建了孔庙,孟阳一边教书一边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两人真是杰出啊!恢(指一个人名,此处未给出全名)当政期间,作风简朴,没什么可挑剔的。蔡京说话很直率,结果却丢了官,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