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时中,字蒙亨,是安徽寿县人。他考中了进士,官职做到吏部侍郎。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降职到郓州做知州,过了一段时间又被朝廷启用。政和六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宣和六年,他又升任特进、太宰兼门下省平章事,被封为崇国公,后来又晋封庆国公。

早些时候,白时中曾经担任春官,奉命收集整理全国上报的祥瑞之事。那些文字难以描述清楚的,就画成图画呈献上去。他上交了《政和瑞应记》以及相关的赞文。等到他做了太宰后,又上表汇报了看见翔鹤、霞光等祥瑞之事。圜丘祭天大礼结束后,他奏报说这次祭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祥瑞之气,请求把这些记录交给秘书省保存。当时燕山地区战事日益危急,可白时中却一点也不担心。金兵入侵,京城开始修筑防御工事,白时中对宇文粹中说:“很多事情都需要亲身经历才能了解,你没有亲眼见过守城的事,我们怎么能知道事情的全部经过呢?”

钦宗皇帝即位后,召集大臣商议守卫京城的策略,询问谁可以担任将领。李纲说:“朝廷给大臣们高官厚禄,就是为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使用他们。像白时中这样的人虽然是读书人,但让他们统领军队抵抗敌人,也是他们的职责。”白时中一听这话,立刻生气地说:“李纲难道不会带兵打仗吗?”李纲回答说:“如果陛下让我带兵,我一定誓死效忠。”于是,李纲被任命为右丞,负责京城防御。白时中不久后被罢官,改任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后来御史弹劾白时中懦弱无能,他被朝廷免职。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

徐处仁,字择之,是江苏南京谷熟县人。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永州东安县令。当地蛮人叛乱,徐处仁进入蛮人居住的山区,向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蛮人感动得流泪,发誓不再叛乱。后来他又担任济州金乡县令。因为有人推荐,他被召见,徽宗皇帝问他山东地区一年的情况,徐处仁回答说那里遭遇了旱灾和蝗灾。皇帝又问:“你管辖的县里有没有盗贼?”徐处仁回答说:“有。”皇帝认为徐处仁为人诚实,就把他任命为宗正寺丞、太常博士。

一开始设立算学的时候,大家讨论算学的起源,有人说是因为孔子注释《易经》而了解到数理。处仁却说:“孔子的学说包罗万象,无所不精,并非专门研究数术的。黄帝迎着太阳推算历法,才是数术的开始,所以应该尊奉黄帝为算学的祖师爷。” 后来他升任监察御史,又陆续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右正言、给事中。 他曾经代理开封府尹,断案迅速果断,监狱经常空空如也。 之后升任户部尚书,接着又升任中大夫、尚书右丞。 他母亲去世后,守孝完毕,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后来又调任永兴军知府。

童贯在陕西当大官,想压低物价,处仁却不同意他的意见,说:“要是这个命令一下达,商人就不敢做生意了,囤积居奇的人也不会把东西拿出来卖,表面上看是压低了物价,实际上反而会让物价上涨。” 童贯的手下阿贯很不高兴,就弹劾处仁说他违背圣旨,发表异议,还侮辱使者。 朝廷下令让处仁进京。 不久,处仁被调任河阳知府,后来又降职到蕲州。 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 当时有老百姓得罪了宫里的人,即使朝廷大赦也饶不了他,处仁就为这个老百姓向皇帝上奏。 童贯抓住这个机会排挤处仁,让他丢了官,改任鸿庆宫提举。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延康殿学士、汝州知州,再次担任鸿庆宫提举,知徐州,最后被召回朝廷担任醴泉观使。

徽宗皇帝问处仁关于天下大事的看法,处仁回答说:“天下的大势取决于军队和百姓,现在连年水旱灾害,赋税又重,国家和百姓都穷困潦倒,军队和百姓都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时想办法解决,将来一定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皇帝说:“如果不是你,朕还听不到这些话呢!” 第二天,皇帝就提升处仁为侍读。 侍读结束后,皇帝又继续刚才的话题,处仁说:“古代周朝用冢宰来管理国家的财政,应该在年底的时候,把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做一个汇总,量入为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取消苛捐杂税,这样百姓生活富足了,军队的储备自然也就充足了。” 皇帝很高兴,下令设立裕民局,讨论振兴军队、富裕百姓的办法。 蔡京很不高兴,有人说:“现在设立一个叫‘裕民’的机构,难道以前就不是为了富裕百姓吗?” 于是裕民局被取消了,处仁被外放为扬州知府。 不久,处仁就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回到南都。

方腊造反,李处仁赶紧去见留守薛昂,给他出谋划策,怎么打仗守城。李处仁跟薛昂说:“睢阳(今河南商丘)地处江淮要冲,是国家命脉所在,万一真出大事,我跟你一起拼死守卫!”这事儿传到朝廷,李处仁就升官了,当上了应天府尹。

后来河北闹匪患,他又被调到到大名府当府尹。前任府尹王革,为人又狠又胆小,不管大小盗贼,都杀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紧闭城门,自己带兵防守。李处仁到了之后,立刻打开城门,撤掉城里的军队,老百姓这才安心了。

宋徽宗亲笔写信给他,说:“金人虽然跟咱们签了和平协议,但他们狼子野心,很容易变卦,有什么情况要及时报告。”李处仁就上书献上了十条边防御敌的策略。之后,他升任观文殿学士,又当了宝箓宫使,最后更是直接升为大学士。以前,只有宰相才能担任观文殿学士,只有两府官员才能担任,李处仁是第一个例外。

宋钦宗继位后,金兵打到京城来了,李处仁赶紧储备粮食,准备好军队,带了一万人勤王;他还上奏朝廷,请求皇上御驾亲征,以振奋国威。奏章还没递上去,朝廷就下令御驾亲征了,并任命李纲为行营使。李处仁立刻给李纲写信,跟他商量防御策略。金兵后来求和退兵了,李处仁又建议在浚县和滑县埋伏军队,等金兵渡河过半的时候再打,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于是,他被召为中书侍郎。

上朝的时候,宋钦宗问他关于割让三镇(指幽州、瀛州、莫州)的事,李处仁说:“国家不能示弱,而且定武军是皇上您的祖籍,不能放弃!”他的意见跟吴敏一致。吴敏还推荐李处仁当宰相,于是他就当上了太宰兼门下侍郎。

童贯的军队打胜仗护送徽宗皇帝东巡,童贯被贬官后,那些士兵就说些乱七八糟的话。徽宗皇帝要回京了,京城的人都很害怕,有人建议做好防御准备。李处仁说:“皇上仁义孝顺,一心想早晚侍奉太后,现在回京,天下人都应该高兴,应该出城迎接庆祝才对。那些士兵胡说八道,这事儿就交给我来处理吧!”于是,李处仁被任命为扈驾礼仪使,统领禁军护送皇上出城,直到二圣(徽宗、钦宗)安全回宫,军队都井然有序。

一开始,处仁担任右丞,他就说:“六个部门的长官和次官,都是将来执政的人选,可是现在部门里的事情,一件都不敢做主,都得请示朝廷。这样,人才的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难道说,以前连个小官职的事情都决定不了,将来就能一起治理国家吗?请求下诏,以后尚书、侍郎不能随便把事情推给皇上,有条例的就按条例处理,有先例的就按先例处理,没有条例的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实在处理不了的,再上报尚书省。” 结果处仁因为忧虑而辞职了,这个建议没实行。后来他当了宰相,终于把这个建议奏请朝廷并实施了。

接下来,聂山担任户部尚书兼开封尹,仓库里有一些漂亮的珍珠,聂山偷偷告诉宁德宫的宦官,用特旨把珍珠取走了。处仁上奏说:“皇上您要引以为戒,事情一定要经过三省。现在用这些珍珠给道君太上皇后祝寿,虽然是小事,而且是好事;但是,如果开了这个先例,以前那些贪污受贿的人就会再次放肆,我替皇上心疼啊!”于是处仁就追究了主管仓库官员的罪责。

处仁的言论,起初和吴敏、李纲是一致的,后来也有些分歧。有一次他和吴敏因为事情争论起来,竟然把笔扔中了吴敏的脸,吴敏的鼻子和额头都弄黑了。唐恪、耿南仲、聂山想把处仁和吴敏排挤掉,然后取而代之,就暗中唆使别人攻击他们,结果处仁和吴敏都被罢官了。处仁被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兼中太一宫使。后来又担任东平府知府,提举崇福宫。高宗皇帝即位后,重新起用他担任大名府尹、北道都总管,最后死在任上。

处仁在宣和年间,多次请求朝廷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平息盗贼。他在大名府任职时,以刚正廉洁著称。当他担任宰相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功绩,只是进言说金人撤兵,社稷再次安定,都是因为皇上的圣德和勤俭,所以得到了上天的帮助。“仲师道建议集合各路军队驻扎在河阳等州,作为秋季防备的措施,处仁认为金人不可能再次来犯,不应该先自乱阵脚,显得我们软弱。南宋都城被围困的时候,处仁在城里,都城百姓把他当作奸细,杀死了他的长子庚。他的小儿子度,是吏部侍郎。

冯澥,字长源,普州安岳人。他父亲冯山,在熙宁年间末期,担任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推荐他做台官,但他没有接受,退隐了二十年,后来范祖禹推荐他出来做官,最终官至祠部郎中。冯澥考中了进士,历任多个官职,后来因为直言进谏而两次被贬官。

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张澥当上了左谏议大夫。金兵围困太原,朝廷派李纲去两河地区安定民心,张澥上奏说应该罢免李纲。金兵想割占三镇,高宗皇帝从康邸出发去金营议和,朝廷任命张澥为枢密院事,让他当副使一起去,但最后没去成,后来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丞。金兵攻打京城,朝廷下令让宗室郡王去金营谢罪,张澥和曹辅作为枢密院的代表跟着去了,在金营待了三天后回来。朝廷又让他暂时代理门下侍郎。钦宗皇帝亲自去金营,张澥跟着去了。张邦昌篡位称帝,他和张澥以前认识,把张澥找了回去,因为张澥是康邸(高宗居住的地方)的旧臣,就让他当奉迎使,负责迎接皇帝回朝的仪仗事务。建炎初年,张澥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潼川府知府。有人说张澥曾经参与伪造诏书,因此被罢官,后来又恢复了官职。绍兴三年,张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了。张澥是苏轼的学生,因为议论西夏的事情和蔡京发生冲突。他的同乡张庭坚因为上书直言而被贬到象州,最后死在那里,妻儿流离失所,张澥尽力帮助他的家人,后来进入谏院后,还奏请朝廷给张庭坚的一个儿子安排了官职。但是,张澥的政治观点倾向于熙宁、元丰、绍圣年间(指宋神宗时期),排斥邹浩、李纲、杨时等人,所以君子们对他评价不高。

王伦,字正道,是莘县人,是文正公司马光弟弟司马旦的玄孙。他家里穷,没什么正经职业,喜欢打抱不平,经常在汴京和洛阳之间跑来跑去,多次犯法,但都侥幸逃脱了。汴京沦陷的时候,钦宗皇帝在宣德门,百姓们又哭又喊,乱成一团。王伦抓住机会,直接跑到皇帝面前说:“我能控制住他们!”钦宗皇帝就把自己佩带的夏国宝剑赏赐给他。王伦说:“我还没当官呢,怎么能控制住他们?”于是就自荐才能。钦宗皇帝随手写了张纸条,上面写着:“王伦可以任命为兵部侍郎。”王伦下楼后,带着几个恶棍,拿着皇帝的命令去安抚百姓,百姓这才安静下来。宰相何执中认为王伦是个小人,没有功劳,任命太草率了,就奏请朝廷把王伦降职为修职郎,最后没让他用。

建炎元年,朝廷选拔能言善辩的人去金国,询问二帝(徽宗、钦宗)的起居情况,王伦被提升为朝奉郎,又加授刑部侍郎。他被任命为出使金国的使臣,阁门舍人朱弁作为副使陪同前往。他们在金国与金国左副元帅宗翰商议事情,结果被金国扣留,没有放他们回来。

有个商人叫陈忠,偷偷告诉了宗泽,说金国的二帝在黄龙府。宗泽就和他的幕僚弁和洪皓一起,给了陈忠一些金子,让他去黄龙府打探消息。这样一来,南宋朝廷才知道高宗已经即位了。

过了一段时间,金国的粘罕派乌陵思谋急急忙忙地来见宗泽,跟他谈论契丹的局势。宗泽说:“当年海上之盟,咱们两国约定是兄弟之邦,这约定应该万世不变啊!云中之战,我们可是支援了你们,出了不少力。你们上国的官员,曾经想带兵南下,还好当时大圣皇帝顾念着咱们的盟约,没同意。后来你们又兴兵来祸害我们国家,这难道符合大圣皇帝的意愿吗?况且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分治,现在皇上勤政爱民,又任用很多英才,一心想恢复汉唐盛世。你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长远之计,把二帝和太母送回来,恢复咱们的疆土,让南北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呢?这样也能慰藉先帝的在天之灵啊!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我的建议。”乌陵思谋沉思了一会儿说:“您说的对,我回去一定会把您的意思转达给粘罕。”

后来粘罕来了,他说:“之前上国派使者来,问他们来意,他们大多答不上来。乌陵思谋说侍郎(指宗泽)想议和,这绝对不是江南朝廷的真实想法,只是侍郎自己这么说的。”宗泽说:“如果使者有明确的任务,不然来干嘛?人定胜天,天定也能胜人,就看元帅您怎么判断了。”粘罕没回答。此后,宇文虚中、魏行可、洪皓、崔纵、张邵等相继出使金国,都被金国扣留了。

绍兴二年,粘罕突然亲自来到宗泽住的地方,和他议和,然后放他回去了。那年秋天,宗泽到了临安,进宫面见皇帝,详细地汇报了金人的情况,皇帝对他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右文殿修撰,主管万寿观,还给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都安排了官职。当时南宋正在出兵讨伐刘豫,和议的事情就搁置了。绍兴三年,韩肖胄出使金国回来,金国又派李永寿、王诩来使。这两个人很傲慢,让宗泽陪同他们,宗泽跟他们讲起以前在云中结下的交情,他们的傲慢劲儿才稍微收敛了一些,于是顺利完成了使命。事情办完后,宗泽再次请求退休。刘光世想让宗泽参议军事,被他拒绝了。宰相赵鼎想召见宗泽到都堂商议,宗泽陈述了他的进取策略,但没被采纳,他又一次请求退休。

公元1127年春天,徽宗皇帝和宁德皇后的死讯传来,朝廷又任命李纲为徽猷阁待制,让他兼任直学士,负责迎接皇室梓宫回朝,还派朝请郎高公绘协助他。李纲去向皇帝辞行的时候,皇帝让他转告金国左副元帅完颜昌一句话:“河南这块地,大宋朝廷已经保不住了,与其让它落到刘豫手里,不如干脆把它送给金国。”李纲领命而去,顺便还带去了两百两黄金给金国的太后和钦宗,同时也把金银财物赏赐给了那些在金国境内的宇文虚中、朱弁、孙傅、张叔夜等人的家属。

李纲到了睢阳,刘豫把他留下来款待,心里却怀疑李纲另有图谋,就派人索要国书。李纲回答说:“国书必须当面交给金国皇帝,我这次的任务是请求归还皇室梓宫。”刘豫还是强迫他交出国书。正好迎接梓宫的人到了,他们渡过黄河,在涿州见到了完颜挞懒,就把刘豫强索国书的无理行为告诉了他,并且说:“刘豫现在就敢背叛大宋,将来又怎么能保证他不背叛你们金国呢?”

那年冬天,刘豫被废黜了。李纲和高公绘回朝,完颜昌送他们的时候说:“好消息带回江南吧,从今往后道路畅通无阻,和议一定能顺利达成。”李纲回朝后向皇帝汇报,说金国答应归还皇室梓宫和皇太后,还答应把河南的地盘还给大宋,并且说废黜刘豫的计策是自己提出来的。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

一开始,李纲见到完颜昌后,完颜昌派使者陪同李纲进见金国皇帝完颜亶。李纲首先感谢金国废黜了刘豫,然后才正式递交了朝廷的使节文书。金国皇帝这才秘密和大臣们商议,决定同意议和,于是就让李纲回去了,并且派太原少尹乌陵思谋和太常少卿石庆来商谈具体事宜。李纲回到行在,就在馆驿里来回奔走,处理相关事务。公元1128年秋天,李纲再次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知阁门事蓝公佐担任副使,这次主要是商讨归还梓宫的日期。李纲辞行的时候,金国皇帝在都堂向他颁发了二十多件任务。到了金国后,金国皇帝完颜亶为他设宴三天,还派签书宣徽院事萧哲和左司郎中张通古作为使者,陪同李纲一起回大宋。

朝堂上都在说金国的使者太嚣张跋扈,吵得不可开交,很多人把责任都推到李纲身上。十一月,李纲来到行在(皇帝临时住所),说自己生病了,请求告假回家,皇上没同意,催着他去内殿汇报工作。当时那些大臣们个个傲慢得很,连接受金国使者国书的礼仪都还没确定下来。御史中丞勾龙如渊跑到都堂跟秦桧商量,把李纲叫来训斥说:“你作为使臣,负责联络两国友好关系,凡事都应该在金国那边反复商议确定,哪有使臣回来以后才开始讨论的道理?”李纲哭着说:“我冒着生命危险,几次往返于虎口之间,今天中丞大人却这样责备我。”秦桧他们赶紧解释说:“中丞大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激励你赶紧把这事办完而已。”李纲说:“这个我不敢不努力。”

李纲见了韩通古,用一两条计策打动了韩通古。韩通古害怕了,于是就决定让秦桧去金国使者的馆舍接受国书。金国答应归还宋徽宗梓宫、皇太后以及河南地区。

九年春天,皇上赐李纲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让他负责迎接徽宗梓宫、迎接皇太后和太上皇回朝、以及交割地界。之后又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尹。李纲到了东京,会见了金国右副元帅兀术,办理了土地交割手续,兀术随后就回燕京了。五月,李纲从汴京前往金国议事。一开始,兀术回国后,私下对金主说:“河南这块地本来就是挞懒和宗磐策划割让给南宋的,这两个人肯定暗中勾结南宋。现在南宋使臣已经到了汴京,千万别让他越过边境。”李纲有个在云中当过官吏的老部下,现在正服侍兀术,这个人暗中把消息告诉了李纲,李纲立刻派人把情况报告朝廷,请求朝廷做好防备。兀术于是下令中山府逮捕李纲,并杀死了挞懒和宗磐。

十月的时候,伦(指张邦昌)终于见到了金国的皇帝完颜亮,完颜亮啥也没说,就让翰林待制耶律绍文去审问他。耶律绍文问张邦昌:“你知道挞懒的罪行吗?”张邦昌说:“不知道。”耶律绍文又问:“你一句关于岁币的事都没提,反而要割地,你只知道有元帅,难道不知道有上国吗?”张邦昌回答说:“萧哲送来国书的时候,答应归还宋徽宗梓宫、太皇太后以及河南地区,天下人都知道上国(金国)要遵守海盟(海上之盟约),与民休息,我只是奉命来处理两国友好往来的事。”

张邦昌被安置在馆舍后,金主完颜亮又派耶律绍文来告诉他:“你在云中待了这么久,根本没打算回去,而且借着回国的机会,还暗中破坏我们君臣的关系!”于是,金国先把蓝公佐送回去了,商谈岁贡、正朔(年号)、誓表、册命等事情,同时扣留张邦昌等待回复。后来,金国又把他迁到了河间府,从此再也没放他回去。

十年后,金国撕毁盟约,兀术等人又攻占了河南。张邦昌在河间府住了六年,到了十四年的时候,金国想让他担任平滦三路都转运使,张邦昌说:“我是奉命而来,不是投降!”金国更加威胁利诱他,派使者催促他接受任命,张邦昌更加坚决地拒绝了。金国就杖杀了使者,要把他勒死。张邦昌重金贿赂使者,稍微缓和了一下局势,然后他戴着帽子,面向南方,叩拜痛哭说:“我的先祖文正公(张商英)以正直的品德辅佐过两朝皇帝,天下人都知道。我现在被扣留,他们想用虚假的官职来玷污我,我宁愿一死,也不愿受辱!”于是他就自杀了,享年六十一岁。河间府当天发生了地震,下了三天三夜的冰雹,人们都很悲痛。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的官衔,赏赐他家金一千两,帛一千匹。他的儿子张述和堂兄张遵冒着危险进入金国境内,到了河间府,取回了张邦昌的遗骨,朝廷还拨款为他办理了丧事。后来,朝廷又追谥他为“愍节”。

宇文虚中,字叔通,是成都华阳人。他在大观三年考中了进士,先后在州县做官,后来进入朝廷,担任起居舍人、国史编修官、同知贡举,最后升迁为中书舍人。

话说北宋宣和年间,天下太平日子久了,军队都变得懒散骄横,蔡攸和童贯这两个贪功冒进的家伙,竟然想打燕云地区,还打算拉上女真一起夹击契丹。当时,虚中被任命为参议官。虚中认为朝廷的决策失策,主帅也不是什么厉害人物,这仗打下去,很可能自取其辱,甚至会把国家都给赔进去。于是,他上书皇帝,说:“打仗之前,一定要先掂量掂量敌我双方的实力,摸清虚实,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万无一失。现在边境上连像样的防御装备都没有,国库里连几个月的军费都不够,国家的安危就系在这场战争上,哪能轻易就决定打仗呢?再说,咱们中国和契丹和睦相处一百多年了,自从女真入侵契丹之后,契丹一直对咱们很恭敬顺从。咱们现在却抛弃了恭顺的契丹,不去好好安抚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屏障,反而跑去跟远在海外、凶悍无比的女真做邻居。女真现在正气势汹汹,骄横跋扈,既不能用礼义去感化他们,也不能用言语去劝说他们,他们就像卞庄子那样的狠角色,随时可能挥兵越境。咱们拿一百多年没怎么打仗的军队,去对抗女真那些精锐部队;用那些只会安逸享乐的将领,去跟人家拼杀,我担心咱们国家要遭殃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太平!”

王黼一听这话,勃然大怒,把虚中贬为集英殿修撰,还催促他赶紧去督战。虚中后来又提出了十一条策略,二十条建议,但都被皇帝否决了。

斡离不和粘罕率领女真军队分两路入侵,童贯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和虚中、范讷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赶紧回京向皇帝汇报情况,顺便也找个理由逃脱责任。九月,他们到了汴京。当天,就传来消息说粘罕兵临太原城下。皇帝看到虚中,叹了口气说:“王黼不听你的话,现在金兵两路夹击,情况危急,怎么办?”虚中回答说:“现在应该先下诏书承认错误,改正以前的弊端,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心,上天也才能保佑我们,才能让将士们安心作战。”皇帝立刻让虚中起草诏书,诏书的大概内容是:“因为言路阻塞,阿谀奉承之词充斥朝野,奸佞小人把持朝政,贪官污吏横行霸道,上天震怒,而朕却浑然不觉,百姓怨声载道,而朕却一无所知。”诏书里还提到要放宫人出宫,裁撤一些冗员等等。皇帝看完诏书说:“今天就痛改前非,马上执行!”虚中激动地叩头谢恩,泪流满面。

当时防守京城的人手不够,皇上想找来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姚古和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种师道,让他们带着本地的军队到郑州、洛阳会合,在外围支援河阳,在内保护京城。皇上看着张邦昌说:“你和姚古、种师道关系就像兄弟一样,应该派你一个人去统领他们的军队。”于是任命张邦昌为资政殿大学士、军前宣谕使。张邦昌就发文催促姚古、种师道带兵,直接赶到汴京来支援。

金兵打到城下了,还派兵抢掠到了郑州,结果被马忠打败了,这才收敛了一些。西线道路稍微通畅了,种师道、姚古和其他西路军队都顺利到达了汴京。张邦昌也赶紧回来,收拢散兵游勇,又招募到两万多东南地区的士兵。他还启用已经退休的官员李邈,让他统领这些士兵,在汴河上的城门外驻扎。

正巧姚平仲劫掠金营失败了,西路军队都溃败了,金兵又带兵逼近城下,张邦昌从城墙上用绳子滑下去。皇帝钦宗想派人去金营解释,说劫营不是朝廷的意思,是姚平仲擅自行动,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去。张邦昌接受了这个任务,立刻前往都亭驿,去见金国的使者王汭,顺便带了书信去重新商议和谈。他过了濠桥,路上碰到的金兵骑兵多得像流水一样,云梯、攻城槌满地都是,他冒着刀剑冲了进去。到了金营后,他就坐在风尘仆仆的营地里,从早上到下午,金兵都拿着弓箭和刀剑,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过了很久才见到康王。

第二天,张邦昌陪着康王去金营大帐,见到了金国的两个太子,那两个太子说话很不客气,态度傲慢无礼。傍晚的时候,金兵派人跟着张邦昌进城,要求宋朝交出越王、李邦彦、吴敏、李纲、曹晟以及金银财宝、骡马等等,还要宋朝皇帝御笔亲书,确定三镇的边界,金兵才肯退兵。

先派虚中再去一趟金国,一定要把康王请回来。虚中第二次出使金国,第二天就带着康王回来了,还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之后他又去了三次,金人坚持要占据三镇,虚中哭着什么也不说,金国的元帅脸色都变了。虚中说:“太宗皇帝的陵墓在太原,上皇太上皇的祖陵在保州,我怎么忍心割让呢?”金国的首领们说:“枢密院要是空了,我们也不空着。”这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脱空”,意思就是互相牵制,于是金兵就撤兵北上了。有人弹劾虚中议和的罪名,他被罢免了青州知州的职务,不久后就赋闲在家养老了。建炎元年,他被贬到韶州。

过了两年,朝廷征召去边疆地区出使的人,虚中响应诏令,再次被任命为资政殿大学士,担任祈请使,杨可辅作为副使。后来又任命刘诲为通问使,王贶为副使。第二年春天,金人把使者都送回去了,虚中说:“我奉命北上祈请二帝回朝,两位皇帝还没回来,我不能回去。”于是他独自留在了金国。虚中很有才华,金人给了他官职爵位,他就接受了,和韩昉等人一起掌管文书之类的任务。第二年,洪皓到了上京,见到虚中后很看不起他。虚中官职一路升迁,做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被封为河内郡开国公,还书写了金太祖的《睿德神功碑》,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金人称他为“国师”。但是,正因为如此,东北的士人都很愤恨他投靠了金国,于是虚中暗中和他们联络,建立信任和约定,金人却一点也不知道。

金人每次想要南侵,虚中就说打仗要耗费钱财和人力,远征江南偏远地区,就算打下来,也无法使国家富强。王伦回来后说:“虚中出使金国时间很长,始终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于是朝廷下令在福州抚恤他的家人,还让他的儿子师瑗担任本路转运判官。秦桧担心虚中会破坏和议,就把他全家都送去金国,以此来控制他。金皇统四年,虚中升任承旨,加特进,迁礼部尚书,承旨的职务依旧保留。

这个人叫虚中,恃才傲物,很喜欢讽刺别人。他见到女真人就用“矿卤”来称呼他们,那些达官贵人们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火。有一次,他给宫殿写对联和题字,本来都是些吉祥美好的词句,结果有人故意断章取义,说他这是在诽谤,就这样,给他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审问他,没找到什么证据,就把他家里的书都当成谋反的罪证。虚中说:“死是命中注定的事。至于这些书,南方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那些高士谈论兵书的还比我家多呢,难道他们也都谋反了吗?”但那些官员顺着皇帝的意思来,不仅杀了虚中,还把高士谈也杀了。虚中一家老小一百多口人,同一天被烧死,那天连太阳都不出来了。后来,在淳熙年间,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为肃愍,赐庙号仁勇,还给他立了庙,他的后代被封为绍节,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开禧初年,又追赠他少保的官职,赐姓赵氏。他留下的文集至今还在流传。

汤思退,字进之,是处州人。绍兴十五年,他担任建州政和县令,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及格,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从此以后,他步步高升,在郎官部门和中书省秘书部门工作,掌管史书的编撰。

绍兴二十五年,他从礼部侍郎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就参与朝政。当时秦桧当政,他讨厌正直的人,坚持和议,从不反省自己的错误,所以才能长期执政。汤思退官职越来越高,秦桧病重的时候,把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叫到卧房,嘱咐他们身后之事,还分别赠送黄金一千两。董德元担心秦桧这是把自己当成外人,不敢推辞;汤思退则担心秦桧这是要自己为他殉葬,所以不敢接受。高宗皇帝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汤思退不受黄金,不是秦桧的党羽,于是很信任他。绍兴二十六年,汤思退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第二年,拜尚书右仆射;又过了两年,升任左仆射。再过一年,侍御史陈俊卿弹劾他“心怀狡诈,使用奸邪的手段,看他所做的事,多效仿秦桧,汤思退能有今天的地位,都是秦桧父子提拔的。”于是汤思退被罢官,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退休。

隆兴元年,符离那场仗打输了,皇帝又把史浩请回来当宰相。谏议大夫王大宝为此上书批评,但皇帝没理他。金国的元帅纥石烈志宁给朝廷三省和枢密院写信,狮子大开口,直接要索要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四个州。史浩想跟金国议和,就派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的卢仲贤,让他带着回信去金营。临走前,皇帝特意叮嘱他,这四个州一个都不能割让。

卢仲贤到了宿州,金将仆散忠义吓唬他,卢仲贤吓得够呛,说要回去请示皇帝再做决定,然后就把仆散忠义的信带回朝廷。皇帝还是想只割让海州、泗州,可史浩却火速奏请,任命吏部侍郎王之望为全权代表,再让知阁门事龙大渊跟着一起去,准备割让那四个州。张浚在扬州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他儿子张栻进京告状,说卢仲贤丢人现眼,办事不力。皇帝大怒,正好御史周操也弹劾卢仲贤擅自答应割地,于是皇帝下令大理寺调查卢仲贤,并召张浚进京。到了十二月,皇帝任命史浩为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

隆兴二年,张浚认为现在还不能跟金国议和,建议皇帝亲征建康,准备反攻。皇帝批复,让王之望他们一行人带着礼物回来,同时下令荆州、襄州、川州、陕州等地加强边防,把卢仲贤贬到郴州去。史浩害怕了,上奏说这是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应该先禀报太上皇再做决定。皇帝批示三省说:“金国如此无理,你们还想着议和?现在金国的实力,可不是秦桧当政的时候能比的,你们的见识还不如秦桧!”史浩吓坏了,暗地里想方设法把张浚弄走,于是就让王之望、龙大渊不断地向皇帝汇报说兵力不足,粮草匮乏,城楼、武器装备都没准备好,说张浚把四万大军派去守泗州,根本不是个好办法。皇帝有点动摇了,就命令张浚去边境,撤兵,停止招募士兵。张浚极力请求辞官,皇帝同意了。皇帝又命令史浩写信给金国,答应割让那四个州。

话说后来金国皇帝金兀术专心搞杀戮,宋高宗赵构心里后悔了,想撤兵,就偷偷派孙觉去跟金军说,咱们用重兵压着你们,逼你们和谈。宋高宗听说金兵来了,就命令建康都统王彦等人去抵挡,还让秦桧督促江淮地区的军队,结果秦桧推三阻四,不肯去。金将仆散忠义从清河口渡过淮河,很多人极力指责秦桧急于求和,撤掉防备,犯了大罪,于是秦桧被罢免相位,最后被贬到永州。之后,太学生张观等72人上书,说秦桧、王之望、尹穑这些人奸邪误国,招来了敌人,请求朝廷把他们杀了。秦桧吓得要死,忧虑过度而死。

秦桧一直跟张浚不对付,张浚一心想雪耻报仇,秦桧总是拿保境安民当借口,俩人互相较劲,你方唱罢我登场。秦桧的计策虽然最后都成功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惨的结局。金军占领了海州、泗州、唐州、邓州,又索要商州、秦州,这些都是秦桧出力促成的。

书里评论说:宋朝用白时中那种无能的人,徐处仁那种奸细,冯澥那种邪恶的人,还有秦桧这种狡猾的人,排挤杨时,陷害李纲,跟张浚作对,他们的眼光和见识可见一斑了!就算他们做过一些小好事,又算得了什么呢?王伦虽然品行不端,却应金国使者之邀,多次往返于虎口之间,屡次被金人拘留,金人用官职利诱他,他都不接受,最后被逼死,真是悲壮啊!跟那些像虚中一样,接受金国命令,帮他们制定官制、起草赦令,享受荣华富贵的人相比,差距太大了!王伦最终因为轻率地讽刺金人,导致全家覆灭,真是不懂得什么叫义气和天命啊!虽然说是冤死,也是他自己造成的。用豫让的话来说,更是应该感到羞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