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周家、荆南高家、漳州泉州留家、陈家,这些都是当时有名望的家族。

湖南人周行逢,老家是朗州武陵,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挺混的,也不管家里的产业。后来犯了法,被发配到镇上当兵。因为他特别勇猛,一路升官,做到裨校。从唐朝乾宁二年开始,马氏家族独霸了湖南二十州,虽然表面上还听从朝廷的命令,但州郡的官员都是他们自己任命的。到了唐朝广顺年间,马氏兄弟之间开始内斗,就向江南的李景求救。李景派大将边镐带兵过去帮忙,结果攻下了长沙,把马氏家族的人迁到建康,封马希萼为楚王,让他住在洪州,马希崇镇守舒州,住在扬州。后来宋朝建立了,马希崇带着十七个兄弟一起归顺朝廷,都得到了很好的官职。李景任命边镐为潭州的节度使。

这时候朗州发生暴乱,大家推举衙门里的将领刘言当留后。刘言又任命周行逢为都指挥使。周行逢把大家的意见告诉李景,请求授予刘言节度使的兵权,但李景没同意。李景把刘言召到金陵,刘言害怕了,就派副使王进逵和行军司马何景真,跟周行逢一起带兵水路进攻潭州,把边镐赶跑了,周行逢他们就占领了潭州城。刘言派人上奏朝廷说长沙兵变,官府都被烧了,请求把州治迁到朗州。周朝的皇帝就让刘言当了朗州节度使,王进逵当了潭州节度使,周行逢当了潭州行军司马,还兼任集州刺史。没过多久,王进逵就攻打朗州,杀了刘言。周朝皇帝就让王进逵当了朗州节度使,周行逢当了鄂州节度使,还负责管理潭州军府的事务。

一开始,朗州人都管刘言叫“刘咬牙”。马氏家族要乱的时候,湘中流传着童谣:“马去不用鞭,咬牙过今年。”后来边镐打败了马氏,却被刘言赶跑了,而刘言自己也最终被杀。

显德年间,皇上要派兵去淮河一带,就下令让朗州刺史王进逵带兵进入鄂州的地界。王进逵派他的副将潘叔嗣带着五千兵马当先锋。部队走到鄂州地界的时候,潘叔嗣居然掉转枪头袭击王进逵。王进逵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加快速度先跑到武陵去了。潘叔嗣攻打武陵城,王进逵打败了,最后被潘叔嗣给杀了,潘叔嗣就等着行逢来接任。行逢到了之后,立刻把潘叔嗣给杀了,以儆效尤。皇上就封行逢为郎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使,负责武冈、安州、江州等地的军事,还让他兼任侍中,总之湖南的地盘都归他管了。宋朝刚建立的时候,又加封他为兼中书令。

行逢当上节度使后,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招募官员属下,一定要选那些清廉正直的人。他自己的女婿想谋个官职,他都没答应,反而给了他一把犁和一把耙,跟他说:“当官是为了治理百姓,你没那个能力,我怎么敢因为私情给你官做呢?还是回家种地自食其力吧!”他这种公正廉洁的事例很多。他制定的规章制度简洁明了,老百姓都很高兴。但是,他这个人特别多疑,身边的人稍微有点让他不顺心的事,他就会治罪,手底下的官员个个都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有个叫何景山的人,以前是王进逵的幕僚,经常跟行逢开玩笑,有点不尊重他。行逢当上节度使后,把何景山任命为益阳县令,几个月后,就把他绑起来扔到江里去了。

还有一次,馆驿巡官邓洵美和翰林学士李昉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李昉出使到行逢那里,行逢把他叫到驿站,和他聊了一整天。行逢怀疑李昉把他的秘密泄露了出去,就把李昉贬到易俗场当了个小官,然后暗地里派人把他杀了。因为这些事,读书人都不愿意接近他了。

话说,有个叫行逢的,手下有个叫徐仲雅的幕僚,这徐仲雅呢,人挺滑稽,本事也大,就是有点儿骄傲自大。行逢把他提拔做了节度判官。行逢这人喜欢把那些蛮族酋长封为司空、太保什么的,有一天,他跟徐仲雅吹牛说:“我现在控制了湖南地区,兵强马壮,民风淳朴,周围的邻居谁还敢不害怕我?”徐仲雅一听,笑着说:“您这儿司空满河道,太保遍地都是,谁敢不怕啊?”行逢一听这话,心里不爽,就把徐仲雅给赶走了。

行逢的老婆潘氏,长得不太好看,但性格特别强悍。行逢当了大官,她也不跟着享福,不进府衙,自己带着家里的奴仆耕田织布,自给自足。该交的赋税,她总是提前交。行逢劝她别这么辛苦,她说:“税赋是国家的钱,要是连主帅家都免税,那怎么带头呢?”

建隆三年十月,行逢死了,朝廷追封他为汝南郡王。他儿子保权当时才十一岁。一开始是武平军节度副使,后来宋太祖又给他升官,让他当了检校太尉、朗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使。行逢临死前,把将校们叫来,托付保权说:“我手底下那些凶狠的家伙,大部分都杀掉了,就剩个张文表还活着,我死了,这小子肯定要造反。你们好好辅佐我儿子,别丢了地盘,实在不行,就带着全家回京城,别落到敌人手里。”

行逢死后,第二年春天,张文表果然从衡州起兵,占领了潭州,还准备攻打朗陵,把周氏家族灭了。保权赶紧向朝廷求救,江陵的高继冲也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皇上派中使赵璲带着圣旨去劝张文表,而保权的奏章也随后到了。于是,朝廷派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担任湖南道行营都部署,宣徽南院使李处耘担任都监,率领淄州刺史尹崇珂、申州刺史聂章、郢州刺史赵重进、判四方馆事武怀节、毡毯使张继勋、染院副使康延泽、内酒坊副使卢怀忠等将领,带着步兵骑兵前去平叛,又调集了安州、复州等十个州的军队,在襄阳会合。军队到了江陵,赵璲到了潭州,张文表已经被保权的军队给杀了。

保权那边的牙校张从富等人,觉得文章已经写好了,事情好像已经平息了,结果朝廷的军队却不停地往这边进发,他们害怕被朝廷军队攻打,就一起抵抗,拒绝朝廷军队进入。 于是,王延钊就派阁门使丁德裕先去安抚一下。丁德裕到了城下,张从富等人拒不接受安抚,还把城里所有的桥都拆了,把船沉了,砍树堵路,把路都堵死了。丁德裕说自己没有奉到朝廷的命令,不敢跟他们打仗,就撤兵回去等候朝廷的旨意。王延钊把这事儿报告给了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就派使者去告诉保权和那些将校说:“你们本来是请求朝廷派兵来救援的,所以我们才派了大军来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现在叛乱已经平定了,这是朝廷对你们的恩惠,你们为什么还要抵抗朝廷的军队呢?不要自找苦吃,再次扰乱百姓的生活。”

何光权带着军队在澧州南面,还没来得及交战,看到朝廷军队来了就吓跑了。他又跑回朗州,把房子、仓库都烧了,把老百姓都赶到山里躲起来,朗州城里空空荡荡的。朝廷军队一路向南推进,在西山下抓住了张从富,然后在朗州的集市上把他杀了。保权的大将汪端带着保权和他的家人,弃城逃跑,躲到山洞里去了。朝廷军队找了几个月,才把保权抓到。武怀节带兵攻克了岳州,汪端带着保权的残兵败将继续作乱,没多久也被抓住了,也在集市上被杀了。这样一来,湖南地区就彻底平定了。

保权被抓到后,上书请罪,朝廷下诏书赦免了他。朝廷赏赐给他:华丽的衣服、金腰带、马鞍马具、精美的床褥、一千两银子、两千匹布、一千贯钱,还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并且修缮了京城里他以前的老房子,让他住进去。朝廷还下诏书到朗州,加大了对行逢墓的修缮力度。保权在乾德五年不断升迁,最后当上了右羽林统军。太平兴国元年,他被任命为并州知州,朝廷赏赐给他三百万元钱。雍熙二年,保权去世,享年三十四岁。

李观象,是桂州临桂人,在行逢手下当掌书记。行逢这个人特别残暴,杀了很多的人。李观象害怕受到牵连,就过着清苦的生活,努力学习,希望能得到行逢的赏识,他的帐篷和睡衣都是用纸做的。行逢还挺信任他的,军营里的政务都由他来决定。

这位观象先生,博览群书,文采斐然,可惜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湖南的官员,所以经常被排挤。临终前,他托付保权,让他好好善待自己。后来,张文表造反,朝廷派兵讨伐,观象先生就对保权说:“咱们能立足,全靠荆州和朗州互相依靠,唇齿相依。现在高氏投降了朝廷,朗州孤立无援,不如我们戴上帽子回朝投降,还能保住荣华富贵。”可保权年纪小,胆子小,没听他的。等湖湘平定后,太祖皇帝听说观象先生曾经为保权出谋划策,就把他提拔为左补阙。

张文表是朗州武陵人。他跟着王进逵、周行逢起兵,赶走了边镐。周行逢任命张文表为衡州刺史,心里却很忌惮他,一直想杀了他,但找不到机会。周行逢死后,保权派兵替换永州的驻军,路过衡阳,张文表就趁机袭击潭州。当时潭州的留后廖简,看不起张文表,根本没防备。他正跟人喝酒呢,外面来报说张文表带兵来了,廖简一点儿也不在意,跟大家说:“这小子毛都没长齐,来了还不是被我们抓起来?有什么好担心的!” 继续喝酒吃肉。结果张文表带兵直接冲进府里,廖简喝醉了,连弓弩都拉不开,只能拍着大腿骂他,张文表就把廖简和十几个宾客都杀了。保权派他的将领杨师璠带兵去打张文表,保权哭着对大家说:“我父亲真是识人啊!坟墓的土还没干呢,张文表就造反了,军队的安危,就看这一仗了,诸位一定要努力!” 大家都很愤怒,最后在平津亭打败了张文表,把他抓起来,还把他剁碎了吃了。

一开始,张文表要攻打长沙,心里还犹豫呢,他手下一个小兵梦见张文表从自己领口飞出一条龙,第二天告诉了他,张文表一听高兴坏了:“这是天命啊!”结果最后还是失败了,脑袋被砍下来,挂在朗陵的集市上示众。

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字德长,祖先是陕州峡石人。他爷爷高季兴,唐末的时候做了荆南节度使,梁朝、后唐的时候被封为南平王,后来死了。他儿子高从诲继承了他的爵位,做到太傅、中书令,《五代史》里都有记载。

一开始,保融先生当了官,从太子舍人做起,还被赐了红袍。后来,在后唐天福年间,他升迁到检校司空,负责内外军队的事务,没多久又升任节度副使。到了后晋开运年间,他当上了峡州刺史,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检校太傅。

后汉初年,保融先生去世了。临危受命,他被任命为权知军府事,又追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荆州、归州、峡州观察使,朝廷还派翰林使郭允明送去衣物和财物。乾祐二年,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兼侍中。到了后周广顺年间,进一步加封为兼中书令,被封为勃海郡王,礼部尚书王易和刑部郎中景范亲自来宣读诏书,还赐给他礼服、帽子和佩剑。到了后汉显德年间,他又被晋封为南平王。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保融先生又加封为守中书令。

宋太祖征讨淮南的时候,下令保融率领几千水军到夏口,作为支援部队。淮南平定后,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他的功劳,赏赐给他几万匹绢。后来,宋太祖打算攻打蜀地,保融建议率领水军从三峡进军。等到宋恭帝继位后,保融又加封为守太保。宋朝建立初期,他被封为守太傅,多次派人进贡,朝廷对他非常优待。这一年八月,保融先生去世了,享年四十一岁。朝廷为他停朝三日,派仪鸾使李继超送去丧葬物品,兵部尚书李涛和兵部郎中率汀还持节册赠他太尉的官位,谥号为“正懿”。

保融先生为人比较耿直,做事比较慢,在带兵和治理百姓方面,很多策略和政务都交给他的弟弟保勖来处理。他的儿子有继冲和继充,继充后来当上了归州刺史。

保勖,字省躬,是保从诲的第十个儿子,跟保融是同母兄弟。一开始,他在晋朝天福年间当上了汉州刺史,算是从基层做起的。后来他哥哥保融掌权,就让他管内外军事。周朝广顺元年,保勖升官为检校太傅,同时担任荆南节度副使。到了宋朝显德年间,因为保融的请求,他又升为检校太尉,担任行军司马,并兼任宁江军节度使。保融死后,保勖暂时代理军府事务,上报朝廷,宋太祖直接任命他为节度使。建隆二年,保勖还派他弟弟保寅去进贡。

话说他哥哥保融以前在纪南城北边挖开江水,蓄成一个七里多长的湖,叫做北海,用来阻挡行人。等到宋太祖的时候,因为保寅回朝,太祖就下令把这个湖挖开,让道路畅通无阻。

保勖从小身体不好,又瘦又弱,而且生活放荡,没个节制。他天天召集妓女到官署,还挑那些强壮的士兵让妓女们随意调戏,他自己和姬妾躲在帘子后面看着,以此为乐。他还喜欢修建亭台楼阁,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物力,搞得军民都怨声载道。他根本不管政事,属下孙光宪多次劝谏,他都听不进去。结果,三年十一月,保勖就死了,才三十九岁。朝廷为他停朝两天,追赠他侍中的官位,还派御厨使李光睿去祭奠他。

其实啊,保勖小时候身体不好,他父亲保从诲特别疼爱他,所以即使保从诲很生气,一看到保勖就会破涕为笑,荆州人都说他“万事休”(意思是:什么事都过去了,别生气了)。可是保勖当上节度使后,政事松懈,国家很快就被他败掉了,这大概也是预兆吧。

保融的长子叫继冲,字赞平。周朝显德六年,他靠着父亲的功劳当上了检校司空,做了荆州节度副使。宋朝建隆三年,保勖病重,就让继冲当了节度副使,暂时代理军府事务。保勖死后,建隆四年正月,朝廷正式任命继冲为检校太保、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湖南的张文表造反了,周保权赶紧向朝廷求救。朝廷下令江陵调派三千水军去潭州支援。 然后,(楚王)马继冲就派他的亲信李景威带兵过去了。

二月,慕容延钊和李处耘他们带兵到了。马继冲摆上酒席犒劳军队,还敞开城门迎接他们。 接着,马继冲派手下将领王昭济和萧仁楷上表,表示归顺朝廷。

皇上派御厨使郜岳带着圣旨去安抚马继冲,还任命枢密承旨王仁赡为荆南都巡检使,并且赏赐马继冲衣服、玉带、金银财宝和好马。 朝廷封马继冲为马步都指挥使,梁延嗣为复州防御使,孙光宪为黄州刺史,孙仲文为武胜军节度副使,郑景玫为右骁卫将军,王昭济为左领军卫将军,萧仁楷为供奉官。

马继冲把辖区内粮食、钱财的数量报给了朝廷,还献上了五万贯钱、五千匹绢、五万匹布。 他又派使者王崇范进京,献上五百两黄金、五千两白银、二百段锦缎、十斤龙脑香和二百套锦绣帷幕。

三月,朝廷派鞍辔库使翟光裔带着官印和旌节去赏赐马继冲,并慰问他的属下官员。 朝廷还把保融兄弟和他们的几个叔叔都提拔了:保绅做了卫尉卿,保寅做了将作监兼内作坊使,保绪做了鸿胪少卿,保节做了司农少卿,从翊做了右卫将军,保逊做了左监门卫将军,保衡做了归州刺史,保膺继续做峡州刺史,从诜做了右衙率府率,从让做了左清道率府率,从谦做了左司御率府率。 此外,王崇范被任命为节度判官,高若拙为观察判官,梁守彬为江陵少尹,韦仲宣为掌书记,胡允修为节度推官,州县官员都保留原职,朝廷还另外赏赐了管辖区域的印信。

五月,保绅他们进京朝见,皇上赐给他们京城最好的地段居住。

六月,朝廷任命王仁赡兼任荆南军府知军府事。

话说,那年岁末将近要举行郊祀大典,继冲上表请求进京朝见,皇上准了。十月,他到了京城,献上了金银器皿、锦缎、华丽的弓箭、绣着图案的旗帜、象牙、装饰精美的马鞍等等,皇上赏赐非常丰厚。郊祀大典结束后,皇上任命他为徐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宁军节度使、徐宿观察使。继冲镇守彭门几十年,把政务交给僚属处理,但州内还是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宝六年,他去世了,年仅三十一岁。朝廷为他停朝两天,追赠他为侍中,还派宦官护送灵柩,并给予了相应的葬礼规格。

高季兴占据荆南、归峡之地,传位三代五位节度使,一共四十多年。保寅,字齐巽。后晋天福七年,凭着家族荫庇做了太子舍人,赐予绯袍,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检校司空。他哥哥保融继承了爵位,被任命为节度使,还被赐予金紫官服。宋朝建立后,保勖继承了爵位,派保寅进京朝见。太祖皇帝在便殿召见了他,任命他为掌书记,然后让他回去了。保寅对保勖说:“真命天子出现了,上天要统一全国,兄长应该带头率领其他诸侯归顺朝廷,不要为别人做嫁衣裳了!”可是保勖没听他的。

后来,宋军讨伐武陵,路过荆州地区,保寅献上牛酒犒劳军队。太祖皇帝很高兴,派驿站快马把他召到京城,任命他为将作监,兼任内作坊使,还赐给他最好的住宅。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宿州知州。乾德四年,他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又复职,升任少府监。开宝五年,他担任怀州知州,后来又历任司农卿、卫尉卿。怀州原来属于河阳,当时赵普担任河阳节度使,他和保寅素来不和,处处刁难他,保寅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上书请求废除怀州隶属于河阳的制度,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他还担任过西川诸州都巡检使,升任光禄卿,后来又历任同州、汝州知州,最后担任光化军节度使。他去世时,享年六十八岁。朝廷为他停朝,并赐予十万钱作为丧葬费用。

早年,保寅在怀州的时候,苏易简、王钦若都还年轻,刚刚开始学习;在同州的时候,钱若水是他的属下;在光化军的时候,张士逊是当地人。保寅一见到他们就提拔重用,并对他们寄予厚望,人们都称赞他善于识人。他的儿子辅政、辅之、辅尧、辅国,都考中了进士。辅政做到秘书丞,辅之做到太常丞。

孙光宪,字孟文,是陵州贵平人。他家世代务农,只有孙光宪从小就喜欢学习。他到荆州一带游学,高从诲看到他很欣赏,就把他招为幕僚。他先后在保融、继冲三任主公手下做事,官做到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还被赐予金紫官服。后来慕容延钊等人平定朗州的叛乱,路过荆南,继冲打开城门迎接慕容延钊,孙光宪就劝继冲献出三州的土地。宋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任命孙光宪为黄州刺史,并加官进爵,赏赐很多东西。他在黄州当官,也政绩斐然。乾德六年,孙光宪去世。当时有宰相推荐他做翰林学士,可惜还没来得及召见,他就去世了。

孙光宪博览经史,尤其勤奋好学,收集了几千卷书籍,有的书还是他自己抄写的,他认真地校对书籍,直到老年也没有停止。他喜欢写作,自号葆光子,著有《荆台集》三十卷、《巩湖编玩》三卷、《笔佣集》三卷、《橘斋集》二卷、《北梦琐言》三十卷、《蚕书》二卷。他还撰写了《续通历》,但纪事多有失实,太平兴国初年,朝廷下令销毁了这部书。他的儿子孙谓、孙谠,都考中了进士。

梁延嗣,是京兆长安人。他年轻时侍奉高季兴,很受器重。被朝廷授予检校司空、领绵州刺史的官职,还担任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他先后侍奉过四位主帅,人们都称赞他忠诚可靠。继冲招揽人才的时候,梁延嗣也曾经劝过他。他还率领荆州的水军,跟随慕容延钊一起作战,宋太祖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复州防御使,兼任湖南前军步军都指挥使和排阵使。因为郊祀大典,他从复州进京,宋太祖安慰他,说:“高氏家族能保住富贵,都是你的功劳啊!”后来他又被调任濠州防御使,政绩很好,朝廷还下诏书褒奖他。

梁延嗣还比较懂书,喜欢结交士人。他曾经患了重病,去城隍庙祈求神灵保佑。那天晚上,他梦见神人告诉他九九之数(八十一天),不久病就好了。开宝九年,梁延嗣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漳泉留从效,是泉州永春人。他从小父母双亡,侍奉母亲和兄长,以孝悌闻名。他比较懂书,还喜欢兵法。

唐朝末年,王审知占据了福建地区。他的儿子王延钧,后来在后唐长兴年间称帝,国号闽,定都福州,结果被手下的人杀害了。于是,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羲继位。到了晋朝天福年间,王延羲手下的将领朱文进杀死了王延羲,自己篡权夺位。朱文进还任命他的同伙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程赟为漳州刺史,许文稹为汀州刺史。这时,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担任建州刺史,他也称帝了。

泉州百姓怀念王氏王朝的旧恩,眼看王氏江山破碎,各地割据,纷纷不满。这时,有个叫从效的,当时是泉州散指挥使,他和同伙王忠顺、董思安以及朋友苏光诲商量着,要恢复王氏的统治。从效大声说:“我们这些人,都曾经受到王氏的恩惠,现在王氏子孙还没恢复地位,我们却不去想办法报答,这还能算得上忠义吗?听说建州的士兵正计划全力攻打福州,以恢复王氏的统治。如果他们成功了,王氏复位了,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呢?”于是,王忠顺、董思安在从效家里摆酒设宴,招募敢死之士,找到了陈洪进等五十二人。他们夜里拿着白棍,翻墙进入城内,抢夺军营的兵器,抓住黄绍颇并将其斩杀。然后,他们拥立王延政的侄子王继勋为泉州刺史,从效、王忠顺、董思安三人自封为统帅,陈洪进等人则被任命为指挥使。王继勋把黄绍颇的首级送到建州,向王延政表示效忠。

王延政于是向江南的李景进贡表示友好。朱文进率领军队攻打泉州,却被从效打败了。恰逢李景派兵讨伐王氏的叛乱,包围了福州,两浙的钱氏也派兵前来支援。李景的军队只攻克了汀州和建州就撤兵了,福州最终落入了钱氏手中。从效用军队劫持王继勋送往江南,自己则留守漳州和泉州,担任留后。李景在泉州设立清源军,任命从效为节度使,兼任泉州、漳州观察使。从此,福建的五个州就分崩离析了。李景后来又多次提升从效的官职,最终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他为鄂国公、晋江王。

从效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在泉州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生活简朴,经常穿着布衣,把官服放在中门旁边,出门时才穿戴整齐。他经常说自己以前穷困潦倒,不能忘记自己的出身。百姓都很爱戴他,泉州在他的治理下安定繁荣。王氏有两个女儿嫁给了泉州人,从效对她们非常尊敬,并给予丰厚的资助。每年他都要举行进士、明经考试,并称之为“秋堂”。

话说,皇上世宗要征讨淮南,李景带着十万大军守着紫金山。有个叫李从效的,不停地给李景上奏章,说李景把军队扎在老师的地方,战略位置不好。结果呢,还真打败了,长江以北的地盘全都被朝廷收复了。李从效就派衙门的将领蔡仲赟他们假扮商人,把写好的奏章藏在皮带上,从鄂州这条路送去朝廷,表示要归顺。他还派别驾黄禹锡走小路送奏章,还献上了獬豸通犀带和几十斤龙脑香。皇上高兴地接受了。李从效又请求在京城置办府邸,皇上觉得他以前一直依附江南,担心不方便,就没答应。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李从效就上表称臣,不停地进贡。碰巧李景被调到洪州去了,李从效怀疑李景要来打他,挺害怕的,就派他侄子李绍錤送很多钱财给李景,还派使者从吴越绕道进贡。太祖皇帝特意下令厚赏他,安抚他。使者还没到,李从效就因为长了毒疮死了,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太尉、灵州大都督的官职。

李从效没有儿子,就把他哥哥李从愿的儿子李绍錤和李绍镃过继给他当儿子。李从效病重的时候,李从愿在漳州当官,李绍錤在金陵,李绍镃还小。结果衙门的校尉张汉思、陈洪进他们带兵抢了李从效的府邸,搬到东亭去了,张汉思自称留后,陈洪进当副使,那会儿是建隆三年。第二年,陈洪进又把张汉思赶下台,自己当家做主了。

李从效的堂弟李仁譓,在淳化年间当泗州长史,为人清廉,俸禄少得可怜,虽然吃糠咽菜,也从不贪污受贿。太宗皇帝听说后,把他召到京城,特意提拔他当扬州观察支使。大中祥符七年,李从效的孙子李丕式到京城,上交了李从效当年从太祖皇帝那儿得到的诏书,朝廷就授予他三班借职的官位。

陈洪进,泉州仙游人。从小就很有胆量,还读了不少书,学习兵法。长大后,因为勇敢善战而出名。他当兵后,参加攻打汀州的战役,第一个冲上去,后来被提升为副兵马使。

话说洪进这哥们儿,当时杀掉了黄绍颇,然后拿着黄绍颇的人头去建州,想让建州出兵帮忙。结果手下的人都说路途遥远,贼寇又厉害,不敢去。洪进觉得时间拖久了容易出乱子,就一个人去了。到了尤溪,碰上几千个贼兵堵路,寸步难行。洪进就骗那些贼兵说:“福州泉州已经被咱们义军攻下了,你们这帮人还在这儿守着干嘛?”然后,他就把黄绍颇的人头拿出来给他们看,说:“我这是把这颗人头送去建州,迎接新的国君回来,你们打算怎么办呢?”那些贼兵一听,顿时就吓散了,好几个头头都乖乖听话了。

洪进到了建州,建州的延政高兴坏了,立马给他升官,封他当本州马步军都校。那一年是晋朝开运元年。从那以后,漳州那边杀了程赟,拥立延政的儿子继成当刺史。许文稹带着汀州投降,后来连重遇又杀了朱文进,把人头送到建州,结果福州人又杀了连重遇,延政就派洪进回泉州。过了三年,李景攻下了建州,延政就跑到江南去了。第二年,泉州的留从效又把王继勋给抓了,也投降了江南。李景就封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洪进当了统军使,和副使张汉思一起掌管兵权,后来还立了不少战功。

一开始,绍镃接替了父亲的职位,负责留守事务。没过多久,洪进就诬陷绍镃要勾结越族人叛乱,把他抓起来送到了江南。然后洪进自己当了副使,还把副使张汉思推举为留后。张汉思年纪大了,为人谨慎老成,不太会处理军务,所以所有的事情都由洪进说了算。张汉思的几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当将领,他们对洪进很不服气,想着要害他,张汉思自己也担心洪进权势太大。

第二年夏天四月,张汉思设宴款待将领们,暗中埋伏了士兵,准备杀掉洪进。酒过几巡,突然发生了大地震,房子都快要塌了,大家吓得站都站不稳。参与谋划的人赶紧把情况告诉了洪进,洪进赶紧逃走了,大家惊慌失措地散了。张汉思的计划失败了,他担心洪进会先下手为强,就一直严阵以待。洪进的儿子文显和文颢都是指挥使,他们带兵想攻打张汉思,但是洪进没同意。

有一天,洪进手里藏着一把大锁,穿着便服,和两个儿子一起慢慢悠悠地走进张汉思的府邸。带去的几百士兵,都把张汉思府邸里的人喝退了。张汉思正在内室,洪进立刻锁上了他的门,派人敲门告诉张汉思说:“郡里的军官们都请求洪进接管留守事务,大家的意思不能违背,应该把印信交给他。”张汉思又惊又怕,不知道怎么办,只好从门缝里把印信递给了洪进。洪进马上召集将校和士兵宣布说:“张汉思年纪大了,昏庸无能,不能再执政了,他已经把印信交给我,请我管理郡里的事务。”将领们都纷纷祝贺他。当天,洪进就把张汉思迁到乡下的别墅,派兵护送他过去。然后派人向李煜请求任命,李煜任命洪进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

赵匡胤平定了泽州、潞州,又拿下扬州和荆湖地区,威名远扬,震慑四方。陈洪进吓得不轻,赶紧派衙将魏仁济偷偷摸摸地送来奏章,自称是清源军节度副使、代理泉州等地军府事务,还说张汉思年纪大了,管不住手下的人,请求朝廷让他接管泉州,听候圣旨。赵匡胤就派通事舍人王班带着诏书去安抚他,又给南唐后主李煜下诏书说:“泉州的陈洪进派使者来上表,说是大家推举他总管州事,他诚恳地请求归顺朝廷,这值得赞赏。但是,泉州以前曾经反复投靠不同的势力,需要朝廷好好安抚。而且,他这个人反复无常,经常更换主帅,恐怕因为地处偏远,朝廷的控制力有限。朕以大一统为目标,恩威并施,远及各地,既然他归顺了,朕已经下诏书嘉奖他了。考虑到他地处偏远,就让他安心吧,不必计较以前的事,希望他能聪明点,理解朕的苦心。”

李煜说:“陈洪进这个人反复无常,不可信赖。”赵匡胤又下诏书劝说李煜,李煜这才同意。建隆四年,陈洪进派使者进贡朝廷。那年冬天,他又进贡白金一万两,乳香、茶叶、药材一万斤。李煜再次上奏,请求收回对陈洪进的封赏。赵匡胤又劝说李煜。乾德二年,朝廷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任命陈洪进为节度使、泉州、漳州等地的观察使、检校太傅,赐给他“推诚顺化功臣”的称号,还铸造了印章赐给他。同时任命陈文显为节度副使,陈文颢为漳州刺史。那年夏天,陈洪进家中遭遇丧事,朝廷让他暂时回家处理丧事,之后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陈洪进每年都向朝廷进贡,为了筹集贡品,他向百姓重税,对家产超过百万的人,强迫他们捐钱,以此来获得试协律郎、奉礼郎的官职,免除他们的徭役。等到江南平定后,吴越王来朝见,陈洪进心里不安,就派他儿子陈文颢进贡乳香一万斤、象牙三千斤、龙脑香五斤。赵匡胤于是下诏召见他,陈洪进就进京朝见。到了南剑州,听说赵匡胤去世了,就返回泉州,为赵匡胤发丧。

唐太宗登基后,提升洪进为检校太师。第二年四月,洪进进京朝见,朝廷派翰林使程德玄到宿州迎接他。到了京城后,朝廷赏赐洪进巨款:一千多万钱,一万两白金,一万匹绢,待遇极其优厚。朝廷还增加了他的食邑,并任命他的儿子洪文颢为团练使,洪文顗、洪文顼分别为刺史。

洪进随后上书说:“我听说,高耸的山峰,即使身处污泥也不嫌弃;太阳普照万物,即使被盆子遮挡也会发出光芒。我身处偏远地区,消息闭塞,所以冒昧地向皇上表达我的忠心。我管辖的两个郡,地处偏僻一隅,自从浙西地区尚未平定,金陵地区还处于割据状态,我率领着几千疲惫的士兵,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朝见皇上,虽然尽心竭力,但也常常提心吊胆,不敢有丝毫懈怠。我选择偏僻的小路,远道而来,献上我的赤诚之心,希望能成为大唐的臣属。太祖皇帝曾赐给我兵权,授予我节度使的印信,让我负责一方,并将恩泽延续到我的子孙三代。我的祖父享受着丰厚的恩泽,我的子弟也享有封地之荣。府邸门前旌旗招展,家中珍宝盈室,虽然享受着藩镇的荣宠,但我一直未能有机会朝见皇上。等到江表平定,先皇驾崩,我又身患疾病,未能及时进京。现在皇上继位,恩泽普施,我从遥远的南方来到京城,得以亲眼见到皇上,并多次受到皇上的恩宠。皇上巡游时,我多次有机会侍奉在侧;皇上在宫中宴饮时,我也多次有幸参加。短短几天时间,我便受到皇上如此多的恩惠,连我的孩子都得到了赏赐。皇上如此恩宠,我该如何报答呢?我的心更加忠于皇上,已经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我斗胆请求,将我所管辖的漳州、泉州两郡献给朝廷,让这两个靠海的地区成为内地的一部分,让百姓都能过上太平日子。恳请皇上恩准,让我到内地担任其他职务。我的儿子洪文显等人都已经得到朝廷的赏识,担任了郡守等职务,我的部下也久经考验,都希望能够为朝廷效力,恳请皇上多多关照。”

太宗皇帝欣然同意了洪进的请求,任命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让他留在京城,侍奉朝庭。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分别被任命到附近的郡县担任官职,并赏赐白金一万两,让他们在京城买房子。

明年,洪进被调到太原去。六年后,他被封为杞国公。雍熙元年,他又被晋封为岐国公。洪进年纪大了,享受了极高的荣华富贵,于是上奏朝廷请求退休,皇上特批了他的请求,免去了他上朝的义务。两年后,洪进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为他停朝两天,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谥号为忠顺,还派宦官护送他的灵柩,并给予他应有的丧葬规格。

洪进在泉州的时候,有一天中午,一只大鹤飞到他内室的前面,对着他鸣叫。洪进一看,发现鹤的喉咙里卡着一根鱼刺,他就用手把鱼刺取了出来,那鱼还活着。鹤就在内室里待了好几天才飞走,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洪进的弟弟洪铦,一开始是泉州都指挥使。开宝四年,他被任命为漳州刺史,在去京城进贡的途中,死在了宿州。洪铦的儿子洪文琏,担任过供奉官和阁门祗候。

洪文显,字仲达。洪进担任漳州、泉州的节度使时,洪文显被任命为左神机指挥使,后来又升迁为泉州马步军都军使、右军押衙。乾德初年,朝廷任命他为平海军节度副使,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加封检校太保。洪进回朝后,洪文显被任命为通州团练使、泉州知州。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回朝廷。当时太宗皇帝正在征讨太原,洪文显就在行在朝见皇帝。过了很久,他又被外放到青州、齐州、庐州、寿州、西京水南北、陕州这四个州担任都巡检使。

洪文显和他的几个弟弟关系不好,咸平初年,御史中丞李惟清上书弹劾他说:“洪文显兄弟几个人都担任着要职,掌管一方,他们一家子荣华富贵,在当时是少有的。他们父亲的坟墓土还没干,他们家里就出现败坏的风气;兄弟之间互相告状,骨肉成仇,贪污受贿,分家单过,多次被赦免,却依然积攒了大量的坏名声。洪文显是挑起争端的罪魁祸首,应该按照法律处罚他,请求将他免职,以此来警示世人。”皇上说:“洪文显兄弟的行为确实有伤风化,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考虑到他父亲有功劳,朕不忍心抛弃他们,应该先给他们警告,让他们改过自新。如果他们还是不悔改,朕就会下达正式的处罚命令,让御史台去宣读。”于是,洪文显因为生病被改任为通许镇都监。六年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他的儿子洪宗宪,历任虞部员外郎、西京作坊使;另一个儿子洪宗元,担任殿中丞。

文颢一开始是泉州右军散兵马使、衙内都指挥使。没多久就代理漳州知州,后来朝廷正式任命他为漳州刺史,干了七年,他就请求回泉州,被任命为行军司马。

开宝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江南平定,洪进派他第三个儿子文顗进京朝贡。文顗不愿意去,就派了文颢。文颢到了京城,自己主动说想要留在京城等父亲来朝见皇帝,太祖皇帝很欣赏他。等洪进进京朝见后,朝廷就授予文颢房州刺史的职位,后来房州升格为节度使治所,文颢就调任康州刺史。端拱年间初期,他被外放担任同州知州,钱若水担任他的从事,文颢非常尊重钱若水,把郡里的政务都交给他处理。咸平年间初期,他担任耀州知州,后来又调到徐州,因为用刑失误被降职,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知涟水军。皇上考虑到他父亲归顺朝廷有功,又把他任命为康州刺史,让他留在京城。

大中祥符年间初期,朝廷要举行东封大典,因为濮州是通往东封的道路必经之地,所以朝廷让他代理濮州知州。他为东封大典的准备工作非常勤劳尽力,皇帝下诏表扬了他。皇帝驾临濮州的时候,还召见了他,慰问了他。仪式结束后,皇帝把他调任衡州刺史,还特别给他发放了内地刺史的俸禄和物资,没过多久他又调回京城。因为年老多病,他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免除了他朝见皇帝的义务,每年给他发放正常的公费和月俸。六年后,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

文顗一开始是泉州衙内都指挥使、知漳州。洪进进京朝见后,朝廷任命他为滁州刺史,仍然兼任知州。没多久就被召回京城,担任奉朝请的官职。景德年间,他调任光州,因为资历较老,又兼任和州团练使,先后担任过海州、濮州、潍州、沂州、黄州五个州和信阳军的知州,但都没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去世时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的儿子宗绶为大理评事,孙子永弼、永升为三班借职,次子宗缵为太子中舍。

文顼,是本文显的儿子。一开始,他爸爸洪进在泉州做官,有个算命先生说他家要出个大官,能做到万石的级别。那时候洪进和三个儿子都在各地当官,而文顼刚出生,所以洪进就想着,把这个希望寄托在文顼身上,希望他能够实现这个预言。

文顼一开始在泉州当了个小官,叫衙内都校,后来又升官当了衙内都监使。朝廷任命他去顺州当刺史, 回到京城后,又调到登州当刺史。 后来沧州和棣州那边闹起了盗贼,朝廷就派他去当巡检使,负责平乱。正巧朝廷又派禁军大校赵延溥去登州当团练使,文顼就被调到舒州当刺史了。淳化三年,文顼去世了,那年他才三十五岁。文顼这个人挺有文化,还会画画。他的儿子叫宗绛,后来当上了殿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