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母昭宪杜太后,还有太祖的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孝章宋皇后,太宗的淑德尹皇后、懿德符皇后、明德李皇后、元德李皇后,真宗的章怀潘皇后、章穆郭皇后、章献明肃刘皇后,以及李宸妃、杨淑妃、沈贵妃,仁宗的郭皇后、慈圣光献曹皇后,还有张贵妃、苗贵妃、周贵妃、杨德妃、冯贤妃,英宗的宣仁圣烈高皇后,这些都是宋朝的皇后妃嫔们。
周朝人有一首尊祖的诗说:“最初创造人类,那是姜嫄的时候。” 这句话的意思是追溯到后稷的起源,认为这是王室兴盛的基础。宋朝的兴起,虽然是先辈们积累的结果,但直到宣祖时期才真正强大起来。昭宪杜太后生下了太祖和太宗,她贤惠内助,以身作则,为宋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想想看,她教育太祖用《无逸》来治理天下,甚至预先安排了太宗继承皇位,为国家社稷考虑得如此长远!后来,慈圣光献曹皇后辅助了宋朝两代皇帝,宣仁圣烈高皇后垂帘听政,都使得国家安定繁荣。南宋之后,像高宗孝顺母亲隆祐太后,孝宗皇帝享受着母亲的慈爱,这些都是后世帝王的典范。宋朝三百多年,外面没有像汉朝王莽那样的祸患,内部也没有像唐朝武则天、韦后那样的乱局,这难道不是值得称颂的吗?昭宪太后的功劳,到这时候才真正显现出来。史书上说昭宪太后性格严厉刚毅,很有礼法,就像《易经》里《家人》卦上九爻说的:“诚信,威严,最终吉祥。”说的就是她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后妃们的传记。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是定州安喜人。她父亲杜爽,后来被追赠为太师。母亲范氏,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太后是长女。成年后,她嫁给了宋宣祖。她治理家务严厉而有礼法,生下了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还有燕国长公主和陈国长公主。
话说在周显德年间,太祖还是定国军节度使的时候,他母亲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后来太祖从陈桥兵变回来当了皇帝,有人赶紧跑去告诉太后:“点检(太祖的官职)已经当上天子了!”太后听了,平静地说:“我的儿子一向志向远大,现在终于实现了。”太祖登基后,尊母亲为皇太后。
太祖在正堂上向太后行礼,大家都来祝贺。可是太后却一脸愁容,不太高兴。旁边的人劝她说:“臣妾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当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太后叹了口气,说:“我听说‘为君难’,天子位高权重,凌驾于万民之上。如果能够治理好国家,那这个位置固然尊贵;但如果治理不好,连个普通老百姓都做不成,这就是我担忧的地方啊!”太祖再次跪拜,说:“儿臣谨记教诲。”
建隆二年,太后身体不适,太祖寸步不离地侍奉在侧,亲自喂药。太后病危的时候,太祖把赵普叫来,让他听遗嘱。太后问太祖:“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太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太后又追问了一遍,太祖才回答说:“我能得到天下,都是祖上和太后积攒下来的福气啊!”太后说:“不对,是因为周世宗让个小孩子当皇帝啊!如果周朝有个厉害的皇帝,天下怎么会落到你的手里呢?你百年之后,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国家疆土辽阔,事务繁多,能立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太祖连连磕头,哭着说:“儿臣一定遵从您的教诲!”太后转头对赵普说:“你把我的话记下来,以后不能违背!”然后让赵普在床边写下遗嘱,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匮里,并嘱咐宫中可靠的人保管。
太后在滋德殿去世,享年六十岁,谥号为明宪皇后。葬在安陵,神主也供奉在太庙。到了乾德二年,她的谥号又改为了昭宪皇后,并与太祖合葬于安陵。
宋太祖的孝惠皇后,是开封人,右千牛卫率府率景思的女儿。她性格温柔,做事恭顺,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她父亲景思以前是军官,和宋太祖一起在护圣营共事。开运初年,宋太祖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向景思家提亲,娶了孝惠皇后。周显德三年,宋太祖当上了定国军节度使,封孝惠为会稽郡夫人。她生下了秦国公主、晋国公主和魏王赵德昭。周显德五年,孝惠皇后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岁。后来,宋太宗在建隆三年四月追封她为皇后,乾德二年三月,正式追谥为孝惠皇后,同年四月葬在安陵西北,神主供奉在别庙。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孝惠皇后和孝章皇后、淑德皇后、章怀皇后一起被合葬到太庙。
宋太祖的第二位皇后,孝明皇后,是邠州新平人,彰德军节度使饶的第三个女儿。孝惠皇后去世后,周显德五年,宋太祖当时是殿前检点,娶了孝明皇后为继室。孝明皇后为人非常恭谨勤劳,待人仁慈。周世宗还赐给她冠帔,封她为琅邪郡夫人。宋太祖即位后,在建隆元年八月册封她为皇后。她平时穿戴朴素,协助准备膳食,还会弹筝鼓琴。每天早晨起来,她都会诵读佛经。她很得宋太祖母亲杜太后的欢心。她生了三个孩子,但都夭折了。乾德元年十二月,孝明皇后去世,年仅二十二岁。朝廷给她上了谥号,翰林学士窦仪还撰写了哀册文。乾德二年四月,她葬在安陵的北面,神主供奉在别庙。太平兴国二年,她被合葬到太庙。
宋太祖的第三位皇后,孝章皇后,是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张偓的女儿,母亲是汉永宁公主。孝章皇后小时候就跟着母亲入宫觐见周太祖,当时周太祖就赐了她冠帔。乾德五年,宋太祖召见了她,又赐了她冠帔。那时张偓担任华州节度使,孝章皇后就跟着母亲回华州。孝明皇后去世后,她又跟着母亲来贺长春节。开宝元年二月,宋太祖把她接入宫中,册立为皇后,当时她十七岁。她性格温柔顺从,非常注重礼仪。每天皇上早朝回来,她都会穿着正式的衣服等候迎接,并协助准备膳食。宋太祖去世后,她被称为开宝皇后。
公元977年,他住在西宫。981年,搬到了东宫住。公元995年四月去世,享年四十四岁。有关部门给他上谥号,暂时停放在普济寺。三年后的正月,才把他和永昌陵一起合葬。然后让吏部侍郎李至写祭文,他的神主牌位供奉在另外的庙里。到了宋神宗的时候,他的牌位才被升格到太庙一起供奉。
他老爸宋太宗的皇后,尹皇后,是相州邺县人,滁州刺史李廷勋的女儿。她哥哥李崇珂是保信军节度使。宋太宗还在周朝的时候就娶了她。她去世得早。等宋太宗当皇帝后,追封她为皇后,还给她上了谥号,葬在孝明陵的西北面。她的神主牌位一开始也供奉在别庙,后来才升到太庙。
宋太宗的另一个皇后,懿德符皇后,是陈州宛丘人,魏王王彦卿的第六个女儿。周显德年间嫁给了宋太宗。建隆初年,被封为汝南郡夫人,后来又晋封为楚国夫人。宋太宗被封为晋王后,她又改封为越国夫人。公元975年去世,享年三十四岁,葬在安陵西北。宋太宗当皇帝后,追封她为皇后,谥号懿德,神主牌位也先在别庙,直到至道三年十一月,朝廷讨论宋太宗的配享问题,宰相建议用她,皇帝同意了。于是她的神主牌位被升到太庙。她姐姐是周世宗的皇后,淳化四年去世。
宋太宗的另一个皇后,明德李皇后,是潞州上党人,淄州刺史李处耘的第二个女儿。开宝年间,宋太祖为宋太宗选她为妃子。纳了彩礼后,宋太祖就去世了,直到太平兴国三年她才进宫,当时十九岁。雍熙元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后。她为人很恭谨庄重,对皇子和宫里的嫔妃都很好。她曾经生过皇子,但没养活。至道二年,她把自己的嫡母吴氏封为卫国太夫人,后来又晋封为楚国太夫人;还把自己的母亲陈氏封为韩国太夫人。
宋太宗死了,宋真宗继位。到至道三年四月,真宗尊封他的皇后为皇太后,让她住在西宫的嘉庆殿。咸平二年,宰相们建议另建一座宫殿,并给它取个名字,真宗同意了。四年后宫殿建好了,皇太后搬了过去,这座新宫殿就叫万安宫。景德元年,皇太后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谥号为明德皇后。暂时把她安葬在沙台。三年后的十月,才正式把她和宋太宗合葬在永熙陵。礼官建议把懿德皇后和明德皇后一起陪葬在太宗庙,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真宗也同意了。
李贤妃是真定人,是乾州防御使李英的女儿。宋太祖听说这位妃子长得漂亮,品德也好,就为宋太宗把她娶进宫。开宝年间,被封为陇西郡君。宋太宗即位后,把她晋封为夫人。她生了两个公主,都早夭了,后来生下了楚王赵元佐。李贤妃曾经梦见太阳逼近自己,她用衣袖接住阳光,光芒四射,非常耀眼,她惊醒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宋真宗。太平兴国二年,李贤妃去世了,享年三十四岁。
真宗登基后,追封李贤妃为皇后,又尊封她为皇太后,朝廷给她上的谥号是元德皇后。咸平三年,把她和宋太宗合葬在永熙陵。当时任命李沆为园陵使,真宗亲自前往普安院的攒宫,穿着素服,行礼拜祭,哭得非常伤心。他还让梁周翰写了祭文。李贤妃的神主牌位则供奉在另外的庙里。
大中祥符元年,真宗追封李贤妃的父亲李英为太尉、安国军节度使、常山郡王,追封她的母亲为魏国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礼官赵湘建议把李贤妃也陪葬到太宗庙。真宗说:“这事儿太大了,等请礼官们好好商量一下吧。”六年秋天,宰相王旦和众臣上奏,请求把李贤妃的尊号中的“太”字去掉,并且把她升到太庙,排在明德皇后后面,真宗最终同意了。
潘皇后,是个大名人,是忠武军节度使的第八个女儿。当年真宗还是皇子的时候住在韩王府,太宗皇帝就给她和真宗定下了婚事,封她为莒国夫人。可惜的是,她端拱二年五月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真宗当皇帝后,追封她为皇后,谥号为壮怀皇后,葬在永昌陵旁边,陵墓的名字叫保泰陵。她的神主牌位供奉在另外的庙里。按照以前的规矩,皇后的谥号要和皇帝的谥号相呼应。到了庆历年间,礼官说,“孝”字和太祖皇帝的谥号相配,“德”字和太宗皇帝的谥号相配,所以就把潘皇后的“壮”字改成了“章”,这样就和真宗的谥号相呼应了。
郭皇后是太原人,是宣徽南院的副使文彦博的第二个女儿。淳化四年,真宗还在襄王府的时候,太宗皇帝就为他们定下了婚事,封她为鲁国夫人,后来又晋封为秦国夫人。真宗当皇帝后,立她为皇后。景德四年,她跟着真宗去西京,回来的时候病死了,享年三十二岁。郭皇后为人谦虚节俭,讨厌奢侈浪费。她的家族成员进宫朝见,如果穿着打扮过于华丽,她一定会劝诫他们。有人想通过她向皇帝求情办事,她总是坚决拒绝。她哥哥的女儿出嫁,因为家里穷想请求皇帝赏赐,郭皇后只给了她们一些嫁妆。真宗对她更是加倍尊重和喜爱。
郭皇后去世后,真宗非常悲痛。礼官奏请皇帝服丧七天,真宗下诏延长到十三天。太常寺给她上谥号为壮穆皇后。灵柩出发的时候,真宗还让翰林学士杨亿写了祭文。她葬在永熙陵的西北面,神主牌位也供奉在另外的庙里。真宗还把郭皇后的弟弟提升为崇仪副使、康州刺史,她的侄子承庆、承寿也都升了官。大中祥符年间,真宗还追封郭皇后的母亲为高唐郡太夫人,继母为莱国太夫人。仁宗皇帝即位后,把郭皇后祔葬在真宗的庙室,并且把她的谥号改为了章穆皇后。
刘皇后,祖籍太原,后来迁居益州,是华阳人。她的祖父刘延庆,在后晋、后汉时期做过右骁卫大将军;她的父亲刘通,是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曾经跟随军队去太原征战,在途中去世了。刘皇后是刘通的第二个女儿。
一开始啊,她妈妈庞氏做了个梦,梦见月亮飞到怀里,后来就怀孕了,生下了她。她小时候就成了孤儿,被外婆家抚养长大。她很擅长打鼓。有个四川人叫龚美,做银器买卖,后来进京了。她十五岁的时候进了皇宫,当了襄王的侍女。襄王的奶妈秦国夫人为人很严厉,就跟太宗皇帝说了这事儿,让襄王把她打发走。襄王没办法,只好把她安排到宫里张耆家里做事。太宗皇帝去世后,真宗皇帝即位,她就成了皇帝的美人。因为她没有亲戚,所以就给她找了几个假兄弟,还改姓刘。大中祥符年间,她被封为修仪,后来又晋升为德妃。
章穆皇后去世后,真宗皇帝想立她为皇后,但是很多大臣都觉得不行,皇帝最后还是立她为皇后了。李宸妃生下了仁宗皇帝,她把仁宗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和杨淑妃一起对仁宗的教育非常用心。她这个人很聪明,懂很多历史典故,对朝中发生的事儿,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真宗皇帝每天下了朝,都要批阅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常常忙到半夜,她都能提前知道奏章的内容。宫里有什么事情需要询问,她都能根据历史典故来回答。
天禧四年,皇帝长期生病住在宫里,很多事情都由皇后来决断。宰相寇准和别人秘密商量,上奏请求太子监国,结果计划泄露,寇准被罢相,丁谓代替了他。后来,内都知周怀政又密谋废后杀丁谓,想重新起用寇准辅佐太子。客省使杨崇勋和内殿承制杨怀吉去告诉丁谓这件事,丁谓半夜乘着牛车,带着杨崇勋、杨怀吉去找枢密使曹利用商量对策。第二天,周怀政被处死了,寇准被贬到衡州做司马。于是,皇帝下诏让太子开设资善堂,让大臣们在那里处理国家大事,皇后则在宫内进行裁决。
宋真宗驾崩了,遗诏尊封皇后为皇太后,国家大事都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大臣们想请皇太后搬到偏殿办公,但皇太后让张景宗、雷允恭转告说:“皇帝处理政务,我应该每天都陪在他身边,干嘛还要另设一个殿?” 所以就决定了皇帝和皇太后每五天一起在承明殿处理政务,皇帝坐在左边,皇太后坐在右边,垂帘听政。
这个决定刚定下来,皇太后突然拿出亲笔信,说只想在宫里看奏章,遇到大事再召见辅臣商议。其实,这个主意是丁谓出的,并非皇太后的本意。后来丁谓被贬官了,冯拯等人三次上奏,请求恢复之前的决定,皇帝也同意了他们的意见,这才又恢复了皇帝和皇太后一起在承明殿处理政务的制度。百官都上表祝贺,皇太后却悲伤不已。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称呼皇太后的诏令,用“吾”字来称呼她,并把她的生日定为长宁节,出行时乘坐大安辇,仪仗队鸣鞭侍卫,规格如同皇帝出行一样。还下令全国避讳皇太后的父亲的名字。群臣又上尊号,尊称她为“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皇太后在文德殿接受册封。
天圣五年正月初一,皇太后在会庆殿接受朝贺。群臣和契丹使者都在殿中列队,皇帝两次跪拜,向皇太后祝寿。那一年,郊祀之前,皇太后又亲笔写信告诉百官,不要再请求加尊号了。郊祀礼成之后,皇帝率领百官向皇太后致谢,就像元旦拜年一样隆重。七年冬至,皇帝再次率领百官向皇太后祝寿,范仲淹极力反对,但皇帝没听他的。九月,诏令长宁节百官赐衣,全国赐宴,规格如同乾元节。
明道元年冬至,皇太后再次在文德殿接受朝贺。相关部门摆上了黄色的仪仗旗帜,设置了宫廷乐队,还有歌舞表演。第二年,皇帝亲耕籍田,皇太后也前往太庙祭祀,乘坐玉辂,穿着袆衣,戴着九龙花钗冠,在庙里斋戒。天亮后,她换上衮衣,衮衣上有十章纹饰,只是去掉了宗彝、藻纹,也去了佩剑,戴着仪天冠,前后垂着缀有珠翠的十旒。祭祀时,皇太妃亚献,皇后终献。 又给她加尊号,尊称她为“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太后”。
那一年,太后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章献明肃皇后,葬在永定陵的西北面。以前皇后一般只有两个谥号,她称制后,才破例加了四个谥号,这在之后才成为惯例。追赠她三代祖先都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父亲被追封为魏王。
一开始,仁宗皇帝登基时年纪还小,太后临朝称制,虽然政令都出自后宫,但号令严明,恩威遍及天下。身边近侍很少被她偏袒,后宫里也没有随意改动什么。内外赏赐都很有节制,柴氏和李氏两位公主进宫拜见,还穿着朴素的衣服。太后说:“我年纪大了。”就吩咐左右赏赐她们一些珍珠和头巾。当时润王元份的妻子安国夫人李氏年纪大了,头发都快掉光了,去见太后,也请求赏赐头巾。太后说:“大长公主是太宗皇帝的女儿,也是先帝的妹妹;怎么能和我们赵家的老妇人相比呢?”以前赏赐大臣茶叶,上面都装饰着龙凤图案,太后说:“这种东西怎么能给臣子呢?”就命令有关部门另外制作一些精美的茶具赏赐给他们。赏赐族人御膳,一定要换成普通的器皿,说:“皇家的器皿不能进入我家。”太后平时穿的都是绸缎裙子,侍女看到仁宗皇帝身边的人佩戴着华丽的首饰,想效仿。太后告诫她们说:“那是皇帝嫔妃的装饰,你们怎么能学呢?”
先前,一个小官叫方仲弓上书,请求效仿武则天,为刘氏(指刘娥的家族)修建庙宇,程琳也献上了《武后临朝图》,太后把奏章扔在地上说:“我不会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有个漕运官员叫刘绰,从京城西边回来,说庾仓里还有剩余粮食一千多斛,请求交给三司(掌管财政的机构)。太后问他:“你认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吗?这四个人难道是因为献上剩余粮食而升官的吗?”
太后称制一共十一年,从仁宗皇帝即位开始,她就告诉辅臣们说:“皇帝处理政务之余,要宣召有名的儒士讲习经史,来辅助他的德行。”于是就在崇政殿的西边厢房里设帷帐,每天都让近臣侍奉皇帝讲读经典。
丁谓和曹利用因为得罪了当权者而被贬官,但这反而让天下人都害怕他们。后来,他们渐渐地又得到了一些外戚的信任,被允许参与朝政,通过内宫的罗崇勋、江德明等人打探消息,这俩人凭借着这层关系,在朝野都很有势力。丁谓的侄子丁从德死了,丁家姻亲、学生、仆人,有几十人都因此得到了官职。御史曹脩古、杨偕、郭劝、段少连对此上奏弹劾,结果都被太后赶走了。
太后对皇帝的保护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而仁宗皇帝对太后也十分孝顺。仁宗皇帝年纪渐长,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宸妃所生,在他母亲太后在世的时候,母子之间没有丝毫隔阂。等到太后病重的时候,皇帝下令大赦天下,并且召集全国的医生火速进京。那些曾经被太后处罚过的人,都被迁回京城,那些已经去世的人,也都恢复了他们的宫室。太后去世后,很多人开始批评她生前做的事情,范仲淹也为此进言,仁宗皇帝说:“这些话我实在听不下去。”然后下诏告诫朝野上下,不准再议论这件事。
泰宁军节度使钱惟演上书请求,将章献皇后、章懿皇后和章穆皇后一起陪葬在真宗皇帝的陵墓里。皇帝下令三省和礼部商议此事,大家都认为章穆皇后地位尊崇,已经陪葬在真宗的陵墓里了,这符合“一帝一后”的制度;而章献皇后和章懿皇后德行高尚,功劳巨大,无人能比,应该为她们另建新庙,在同一个殿宇里但分列不同房间,每年按时祭祀,规格和太庙一样,并且要另起一个庙名,以示永久的祭祀。翰林学士冯元等人建议用“奉慈庙”作为庙名,皇帝准奏。庆历五年,礼部又提出,参照前朝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元德皇后一同陪葬太宗陵墓的先例,请求将章献皇后和章懿皇后迁葬到真宗陵墓。皇帝下令让两制(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商议,翰林学士王尧臣等人建议将两位皇后迁葬,并且排列在章穆皇后之后,皇帝准奏。
李宸妃是杭州人。她爷爷李延嗣在吴越国钱氏政权当过金华县主簿;她爸爸李仁德最后做到左班殿直的官职。李宸妃刚进宫的时候,是章献太后的侍女,为人稳重少言,宋真宗后来让她侍寝。怀孕的时候,真宗皇帝带她去祭祀台,她的玉钗掉地上了,李宸妃心里很不舒服。真宗就卜了一卦:如果钗子完好无损,孩子就是男孩。侍卫们捡起来呈上,钗子果然没坏,真宗非常高兴。后来她生下了宋仁宗,被封为崇阳县君;之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可惜没养活。李宸妃后来升为才人,再后来升为婉仪。宋仁宗登基后,她被尊为顺容,并跟随仁宗一起守陵。章献太后还派刘美、张怀德去寻找李宸妃的亲属,找到了她的弟弟李用和,并让他做了三班奉职。
宋仁宗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章献太后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让杨淑妃照顾他。仁宗即位后,李宸妃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后宫嫔妃之中,从不显摆自己。大家都害怕章献太后,所以也没人敢说什么。在章献太后在世的时候,仁宗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
明道元年,李宸妃病危,被追封为宸妃,去世时四十六岁。一开始,章献太后想按照宫女的礼仪在宫外操办丧事,宰相吕夷简奏请说应该隆重一些。章献太后立刻把仁宗叫起来,过了一会儿,她独自坐在帘子下面,把吕夷简叫来问:“一个宫女死了,相公你却这么说,这是为什么?”吕夷简回答:“我身为宰相,处理的事情没有内外之分,没有我不该过问的。”太后生气地说:“相公是想离间我和我儿子吗!”吕夷简不慌不忙地说:“如果陛下不念及刘氏(指李宸妃),臣不敢多言;如果陛下还念及刘氏,那丧礼就应该隆重一些。”太后这才明白过来,急忙说:“那个宫女,是李宸妃啊,那怎么办?”吕夷简于是请求按照一品官员的礼仪操办丧事,并将李宸妃葬在洪福院。吕夷简还对内侍都知罗崇勋说:“宸妃应该穿皇后服饰下葬,棺材里要用水银填充,以后不要说我没有提醒你。”罗崇勋就按照吕夷简说的做了。
章献太后去世了,燕王跟仁宗皇帝说:“陛下您是李宸妃生的,宸妃死得不明不白啊!”仁宗皇帝一听,悲痛欲绝,好几天都没上朝,还下诏书痛斥自己,表达深深的悔恨。 他尊封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为“壮懿”,亲自去洪福院祭拜,换了更好的梓宫,哭着看她,李宸妃的容貌如同生前一般,穿着皇太后的服饰,因为是用水银保存的,所以尸体没有腐坏。仁宗皇帝感叹道:“人们说的话,还真是可信啊!” 之后,他对李宸妃的家人刘氏更加优厚,让李宸妃陪葬在永定陵,并为她修建了奉慈庙。他还专门在景灵宫修建了神御殿,名为广孝殿。庆历年间,又将李宸妃的谥号改为“章懿”,并且让她与列祖列宗一起供奉在太庙。 他还把用和提升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赏赐非常丰厚。后来,仁宗皇帝一直记挂着李宸妃,觉得对她的家人还不够好,于是就把福康公主嫁给了用和的儿子玮。
杨淑妃是益州郫县人。她爷爷叫杨瑫,父亲叫杨知俨,杨知俨的弟弟杨知信在禁军里当差,做到天武副指挥使。杨淑妃十二岁的时候就进了皇宫,侍奉皇子。真宗皇帝即位后,她先被封为才人,后来又升为婕妤,再升为婉仪,之后又直接被封为从一品昭仪,地位仅次于昭仪。真宗皇帝东巡祭祀、西巡祭祀,以及其他的出行,杨淑妃都跟着。当时章献太后是修仪,杨淑妃和她的地位差不多。但是杨淑妃聪明能干,而且对章献太后非常恭敬顺从,从不违逆,所以章献太后很喜爱她。因此,虽然杨淑妃很受宠爱,但她从不恃宠而骄,后来被封为淑妃。真宗皇帝去世后,遗诏让她成为皇太后。
一开始,仁宗皇帝还小,在襁褓里,章献太后就让杨淑妃照顾他,仁宗皇帝的起居饮食,杨淑妃都亲力亲为,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地辅佐和照顾他,恩情非常深厚。等到仁宗皇帝即位后,曾经想把杨淑妃的侄子永德召进宫里,想给他安排个诸司副使的职位。杨淑妃推辞说:“小孩子哪里担得起这么大的恩典,给他个小官就行了。” 于是仁宗皇帝就封他为右侍禁。
章献太后被追封为皇太后,住在宫里,和皇帝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宫门前官员们都来祝贺,御史中丞蔡齐却让手下官员别跟着凑热闹,然后进去跟执政的大臣说:“皇上年纪大了,对天下事都了解得很清楚,现在才开始亲政,怎么能让太后也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呢?” 于是就下令把太后遗诏里“同议军国事”这句话删掉,只保留皇太后的称号。朝廷还拨了二万贯钱给太后用作日常开销,太后把住的宫殿命名为保庆宫,所以被称为保庆皇太后。
景祐三年,太后驾崩,享年五十三岁,死得非常平静。她被安葬在皇仪殿。皇帝念着她的养育之恩,让礼官商议给她追赠更高的礼仪等级。
开始的时候,仁宗皇帝没有儿子,太后总是劝皇帝从宗室子弟中挑选品行优秀的孩子养在宫里,她选中的就是后来的英宗。英宗即位后,有人说按照礼法,母亲祭祀儿子,到孙子这一辈就结束了,建议废除太后的庙号,把她葬在普通的陵园里。英宗不想这么快就决定,把这事交给相关部门讨论,还没出结果,皇帝就驾崩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太后的祖父母都追封到了一品大员,她的父亲也被追封为节度使。她父亲知信的儿子就是宋景宗,这些记载在《外戚传》里。
沈贵妃是宰相沈伦的孙女,她父亲是沈继宗,官至光禄少卿。大中祥符年间,因为是将相之后,被选入宫。她一开始是才人,后来一步步升为美人、婕妤、充媛,最后成为德妃。她为人很贤淑俭朴,不张扬,皇帝也因为她家族的背景,对她格外优待。长秋宫的皇后空缺,皇帝想立她为皇后,但是有人从中作梗,这事儿最终没成。嘉祐年间,她被晋升为贵妃。熙宁九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允许她葬在她家,皇帝还亲自去祭奠,并且停朝三天,追谥她为昭静贵妃。
仁宗郭皇后,祖籍是应州金城,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天圣二年,被立为皇后。
一开始,皇帝特别宠爱张美人,想立她为皇后,但是章献太后不同意。后来张美人虽然当上了皇后,却不太受皇帝宠爱。之后,尚美人和杨美人又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她们经常和皇后争风吃醋。有一天,尚美人当着皇帝的面顶撞皇后,皇后气不过,打了尚美人的脸。结果皇帝去拉架,不小心被皇后打到了脖子,皇帝大发雷霆。
内务府都知阎文应就趁机和皇帝商量废掉皇后,还劝皇帝把皇后抓伤的痕迹给执政大臣看。皇帝就把伤痕给吕夷简看,并且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吕夷简以前因为被皇后罢相,心里一直对她有怨气,就说:“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就这样,皇后被废了。皇帝下诏封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让她住在长乐宫。
这时,中丞孔道辅、谏官御史范仲淹、段少连等十位官员一起跪在宫殿门口上奏说:“皇后没有犯错,不能废掉她!” 结果孔道辅他们都被贬官处罚了。景祐元年,皇后被迁到瑶华宫居住,而尚美人也被废黜,送到了洞真宫修行,杨美人则被安排到别处居住。皇帝又赐给皇后“金庭教主、冲静元师”的称号。后来皇帝有点后悔,就派人去探望她,还送给她一些乐府诗歌,皇后也写诗回赠,诗句里充满了悲凉伤感的情绪。皇帝曾经秘密下令召见皇后,但是皇后说:“如果要再次召见我,必须全体百官列队迎接,正式册封才行。” 皇后后来小病了一场,就让阎文应找医生来诊治。过了几天,阎文应就报告说皇后暴毙了。朝野上下都怀疑是阎文应下毒害死了皇后,但始终没有证据。皇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皇后,但是取消了谥号、册封和祔庙的仪式。
曹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慈圣光献皇后,是真定人,是枢密使周武惠王周彬的孙女。明道二年,郭皇后被废黜后,皇帝下诏迎娶曹氏入宫。景祐元年九月,曹氏被册立为皇后。她为人慈祥节俭,重视农业生产,经常在宫苑里种粮食、亲自养蚕,还擅长飞帛书写。
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正月闰月,皇上想在元宵节再放一次灯,皇后劝阻了他。三天后,几个卫兵造反了,半夜里他们砸赵屋(皇宫建筑)的屋顶,想冲进寝殿。皇后当时正在服侍皇上,听到动静赶紧起身。皇上想出去,皇后把门关上拦着皇上,赶紧叫都知王守忠带兵进来。反贼伤了宫里的妃嫔和侍女,声音传到皇上那里,有太监拿着乳母和小孩来报告情况,皇后呵斥道:“贼人就在附近杀人,你敢胡说八道!”皇后估计贼人一定会放火,暗中派人提水跟在后面,果然贼人举着火把烧帘子,水立刻就灭了火。那天晚上,皇后亲自剪了所有被派去服侍的太监和宫女的头发,告诉他们:“明天赏赐,以此为记号。”所以大家拼命地战斗,很快就把贼人抓住了。寝宫里的妃嫔和参与叛乱的士兵都该处死,她们请求皇后开恩,皇后把这事告诉了皇上,皇上赦免了她们的死罪。皇后穿戴整齐去见皇上,请求依法处置她们,说:“如果不这样,就无法肃清宫廷。”皇上让皇后坐下,皇后不肯,站着请求,过了好一会儿,才把她们处死了。
张妃仗着受宠,行为放肆,想借皇后的车驾出宫游玩。皇上让张妃亲自来请求,皇后同意了,没摆什么架子。张妃很高兴,回去告诉了皇上,皇上说:“国家的礼仪制度,等级森严,你借皇后的车驾出去,朝臣们不会放过你的。”张妃很不高兴,打消了出游的念头。
英宗皇帝当时才四岁,在宫里长大,皇后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等到他被立为太子,皇后也帮了不少忙。皇上夜里突然暴病去世,皇后把所有宫门钥匙都放在自己面前,召皇子英宗进宫。天亮后,宰相韩琦等人来到宫里,拥立英宗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
皇上生病了,请求皇后暂时代理处理军国大事,皇上在内宫东门的小殿里听政。大臣们每天奏事,如果有疑问没决定下来的,皇上就说:“各位再商量一下”,从不出自己的主意。皇上对经史颇有涉猎,经常引用经史典故来决断事情。朝廷内外每天的奏章有几十份,皇上都能记住要点。皇上查处曹氏(可能是指某个官员或家族)以及身边的臣子和仆人,一点好处也不贪,宫里非常肃穆。
明年夏天,皇帝的病好了一些,就下令撤掉帘子,还政于他。但是皇帝拿着奏章很久都没放下,直到秋天才真正执行。皇帝下令有关部门隆重举行典礼,让他的弟弟曹佾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神宗皇帝即位后,尊他母亲为太皇太后,并将宫殿命名为庆寿宫。皇帝对太皇太后非常孝顺,在侍奉、娱乐、出行游玩等方面,都尽心尽力,总是亲自搀扶着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也慈爱无比,如果皇帝下朝晚了,她一定会亲自到屏风后面等候,有时候还会亲自端着饭菜给皇帝吃。以前,外家男子是不允许入宫朝见的。后来,太皇太后年纪大了,曹佾也老了,皇帝多次说应该让曹佾入宫见见母亲,但太皇太后总是不同意。有一天,曹佾侍奉皇帝,皇帝再次请求,太皇太后才答应了,于是曹佾和皇帝一起去了太皇太后的宫殿。过了一会儿,皇帝先起身,好像是想让曹佾有机会和母亲亲近亲近。没想到太皇太后立刻说:“这不是你该久留的地方。”就催促他赶紧出去。
晚年,皇帝得了水肿病,太医们都没办法治疗。元丰二年冬天,病势加重,皇帝在寝宫门口守着,衣不解带。十天后,皇帝驾崩了,享年六十四岁。皇帝追封曹氏家族,封曹佾为中书令,同时提拔了四十多位官员。
当初,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大肆变革旧章,太皇太后就趁机跟神宗皇帝说,祖宗留下的法度不应该轻易更改。熙宁年间宗庙祭祀的前几天,皇帝去太皇太后那里,太皇太后说:“我以前听到民间疾苦,一定会告诉仁宗皇帝,然后下令赦免。现在也应该这样做。”皇帝说:“现在没有什么别的事了。”太皇太后说:“我听说民间因为青苗法和助役法非常痛苦,应该废除。王安石虽然很有才学,但是怨恨他的人很多,皇上想爱惜保全他,不如暂时让他离开朝廷。”皇帝听了很震惊,几乎想要阻止,但后来又被王安石的拥护者们说服了,最终没有实行。
皇帝曾经打算攻打燕京和蓟州,已经和大臣们商议好了,于是就去庆寿宫向太皇太后禀报此事。太皇太后问:“储备的物资和赏赐准备好了吗?盔甲兵器和士兵都精锐吗?”皇帝说:“都准备好了。”太皇太后说:“这件事关系重大,吉凶祸福都取决于行动,成功了不过就是南面接受祝贺而已;万一失败了,那可是关系到百姓生死的,难以预料。如果这件事值得去做,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何必等到今天?”皇帝说:“我不敢不听您的教诲。”
苏轼因为写诗得罪了皇帝,被关进了御史监狱,大家都觉得他肯定要死了。后来,皇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就跟皇帝说:“我记得仁宗皇帝当年通过制科考试选拔了苏轼兄弟俩,高兴地说:‘我为子孙选拔到了两个宰相啊!’现在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被关进监狱,是不是有人故意陷害他呢?就算要追究诗歌的内容,他的过错也很轻微啊。我现在身体不好,不能因为冤枉好人而破坏国家和谐,应该仔细查清楚这件事。”皇帝听了之后,哭了起来,苏轼因此才免于一死。后来皇帝驾崩了,皇帝对苏轼的思念之情非常深厚,悲伤过度,身体都垮了,几乎承受不住丧父之痛。朝廷官员上奏谥号,把他葬在了永昭陵。
张贵妃是河南永安人。她的祖父张颖,考中了进士,最后做到建平县令。她的父亲张尧封,也考中了进士,做过石州推官,后来去世了。当时张尧封的弟弟张尧佐被朝廷派去蜀地做官,张尧封的妻子钱氏想带着孤儿寡母一起去蜀地,但是张尧佐考虑到路途遥远,拒绝了她们。张贵妃从小就没了依靠,钱氏就把她送进了章惠皇后的宫中。长大后,她得到了皇帝的宠幸,非常受皇帝恩宠。张贵妃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她的势力影响到朝野内外。庆历元年,她被封为清河郡君,同年被提升为才人,后来又升为修媛。有一次她突然生病了,说:“我姿色平平,承受不起这么高的地位和名声,希望能够降为美人。”皇帝答应了她的请求。皇祐初年,她被晋升为贵妃。五年后去世,享年三十一岁。仁宗皇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皇后,谥号温成。还追封她的父亲张尧封为清河郡王,谥号景思。而她那个当初不照顾她们母女的叔叔张尧佐,却因为这层关系而侥幸得到了高官厚禄。
苗贵妃是开封人,她爸爸叫苗继宗,妈妈姓许,之前是仁宗皇帝的奶妈,后来嫁给了苗继宗。仁宗皇帝登基后,苗家又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苗贵妃因为容貌和品德出众而侍奉皇帝,生下了唐王赵昕和福康公主。她先后被封为仁寿郡君、才人、昭容、德妃。英宗皇帝是在宫里长大的,苗贵妃对他照顾有加,非常有恩情。英宗皇帝即位后,考虑到苗贵妃之前的付出,便把她晋升为贵妃,还追封她父亲为太师、吴国公,母亲为陈国夫人、楚国夫人。福康公主出嫁后,按理说应该给娘家封赏,但她却没提这事儿。苗贵妃在元祐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哲宗皇帝为此辍朝,亲自去祭奠,在苑中为她发丧,谥号昭节。
周贵妃也是开封人,她四岁的时候就跟姑姑一起进了宫,被张贵妃抚养长大。长大后,她侍奉仁宗皇帝,生下了两个公主。仁宗皇帝去世后,周贵妃每天只吃一顿粗茶淡饭,独自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专心诵读佛经。累了就稍微睡一会儿,醒了就继续诵经,日夜不脱衣服地坚持了四十年。她的两个公主分别嫁给了钱景臻和郭献卿。周贵妃一路升迁,最后被封为贤妃,徽宗皇帝即位后,又晋封她为贵妃。她侍奉了五位皇帝,勤俭节约始终如一。她去世后,她的寿藏建在周家墓地的南边,旁边还建了一座僧舍,总共花费了六万贯钱,这些钱都是皇帝赏赐的。郭公主去世得早,朝廷特许她可以出入宫外,和亲戚朋友来往。周贵妃九十三岁去世,谥号昭淑。
杨德妃是定陶人。天圣年间,因为和章献太后有亲戚关系,被选入宫中侍奉皇帝,封为原武郡君,后来晋升为美人。她长得漂亮,反应敏捷,擅长音律、织锦、书法,这些技艺只要看一眼就能学会。她父亲杨忠在宫中当差,仁宗皇帝想提拔他,但他却说:“做官应该靠努力工作来获得升迁,现在却因为皇恩而侥幸得到好处,恐怕会引发其他人投机取巧。”皇帝很欣赏他的这种态度,便下令让他搬到肃仪殿居住,还追封了他的祖上为贵州刺史,并给他的几个叔伯兄弟都安排了官职。杨德妃和郭皇后关系不好,郭皇后被废后,杨德妃也被打发出了宫。后来又被召回宫中,官复原职,先后被封为婕妤、修媛、修仪。熙宁五年,杨德妃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被追封为德妃。
冯贤妃,是东平人。她曾祖父冯炳做过知杂御史,祖父冯起做过兵部侍郎。冯贤妃出身良好人家,九岁就进了宫。长大后,她侍奉仁宗皇帝,生下了邢国公主和鲁国公主。被封为始平郡君。皇帝想要提升她的爵位,但她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她还抚养林美人所生的两个皇子,林美人因为生下皇子后去世了,皇子年纪还小,冯贤妃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地精心照料他们。后来,冯贤妃一步步升迁,先后被封为才人、婕妤、修容。她在宫里待了将近六十年,经历了五个朝代,始终都循规蹈矩,恪守礼法。去世时七十七岁,被追赠为贤妃。
英宗皇帝的宣仁圣烈高皇后,是亳州蒙城人。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为皇室立过功,做到节度使的职位。她的母亲曹氏,是慈圣光献皇后(仁宗皇后)的姐姐,所以皇后从小就在宫里长大。当时英宗也在宫里,他和皇后年纪相仿,仁宗皇帝就对慈圣皇后说,将来这两个孩子一定会成为夫妻。长大后,他们果然就在濮邸成婚了。高皇后生下了神宗皇帝、岐王赵颢、嘉王赵頵和寿康公主。治平二年,她被册立为皇后。
皇后的弟弟士林在内殿做崇班供奉,干了很久了。皇帝想提升他的官职,皇后谢绝说:“士林已经升到朝籍,官职已经足够了,怎么能因为我是皇后就破格提拔他呢?”就这样,她拒绝了皇帝的好意。神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住在宝慈宫。皇帝几次想为高太后修建豪华的府邸,都被她拒绝了。很久以后,皇帝才拨给她望春门外的一块空地,让她自己修建。所有修建的费用,都由宝慈宫自己承担,没有向国库要一分钱。
公元1078年,皇帝身体不好,病情越来越严重,宰相王珪等人去探望,请求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让太后临朝听政。皇帝同意了。王珪等人去见太后,太后哭着,一边摸着郡王的手说:“这孩子很孝顺,自从皇上生病以来,他一直寸步不离地侍奉在皇上身边,还抄写佛经祈福,喜欢学习书法,已经读完了《论语》七卷,一点也不顽皮。”然后让郡王出来见王珪等人,王珪等人再次拜谢并祝贺。当天就下了诏书,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
早先,岐王和嘉王每天都去问候皇上的起居,现在,他们的母亲可以经常入宫了。太后还暗中吩咐内侍梁惟简,让他妻子缝制一件十岁孩子穿的黄袍,藏着带在身边,这是为了万一皇帝驾崩,仓促即位做准备。
哲宗皇帝即位后,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她立刻派人去请司马光和吕公著,两人还没到,她就先询问今天应该先做什么。还没等大臣们上奏建议,她就先解散了修建京城的大批民夫,减少了皇城的巡逻士兵,停止了皇宫里的工程,撤销了负责疏浚洛水的机构,赶走了那些行为不端、品行不好的近侍。她告诫朝廷内外不要苛刻征收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免除保户的马匹役役。这些事情都是太后直接下令做的,王珪等人事先都不知道。太后还起用了已经年老的文彦博,派使者沿途慰问,告诉他恢复祖宗法度是当务之急,并让他尽快推荐可用之才。
太后的亲戚遵裕因为西征失误而获罪,蔡确想献媚讨好太后,请求恢复遵裕的官职。太后说:“遵裕在灵武之战中,导致几十万人死伤,先帝半夜接到战报,从床上起来在殿里来回走动,直到天亮都没睡着,圣上的心情非常震惊和害怕,最终导致了重病,这祸患都是遵裕造成的,他能够免于死刑,已经很幸运了。先帝刚去世,我怎么敢顾念私情,违背天下人的公论!”蔡确吓得不敢再说了。
司马光和吕公著到了,太后同时任命他们为宰相,让他们同心协力辅佐朝政,一时间,许多有名的士人都汇聚到朝廷。凡是熙宁年间(指王安石变法时期)以来,所有不合适的政事,都一一废除。于是,用以前的常平仓制度代替青苗法,用嘉祐年间的差役制度代替募役法,取消了市易法,放宽了茶盐专卖的限制,把边疆荒凉的土地赐给西夏,于是天下太平。契丹皇帝告诫他的臣子,不要再在边境挑起事端,说:“南朝已经完全恢复了仁宗皇帝时期的政策了。”
蔡确因为写了《车盖亭诗》被贬到岭南,后来跟大臣们说:“当年神宗皇帝快要驾崩的时候,我拿皇上写的佛经给别人看,当时只有王珪上奏祝贺,这才确定了皇位继承人。而且是子承父业,有什么好说的?可蔡确自己却觉得立了大功,胡乱挑拨离间,想以后用来迷惑皇上。我实在不好意思直接说他,就借口他讪谤皇上把他贬了。这是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哪有时间理会那些奸邪之徒的怨恨和诽谤啊!”
高太后在位期间,处理朝政非常谨慎。有一次廷试,官员们想效仿天圣年间皇帝皇后一起上殿观礼的旧例,高太后阻止了他们。“母后临朝,对国家形象不好,何况天子正殿,哪能一起上殿?在崇政殿就行了。” 元宵灯会,高太后的母亲想进宫观看,高太后又阻止了她:“母亲大人上楼观灯,皇上必然要行礼,这样就违反了祖制,我心里实在不安。” 她只让宫里赏赐些灯烛给母亲,从此就成了惯例。
高太后侄子公绘、公纪要升迁为观察使,高太后极力阻止。皇上再三请求,才勉强让他们升了一级,此后高太后在世期间,再也不敢改动了。 当时官员太多,需要裁减,高太后下令减少外戚的恩赏四分之一,以宫中为先。高太后临朝九年,朝廷清明,天下安定。
宋用臣等人被罢官后,竟然请求神宗皇帝的奶妈去向高太后说情,希望能够复职。高太后见到奶妈后,厉声问道:“你来干什么?是不是为了宋用臣等人来游说的?你还想像以前一样,私下干预朝政吗?如果你再这样,我就杀了你!”奶妈吓得不敢再说一句话。从此以后,私下干预朝政的情况就绝迹了,高太后严格遵守祖制,压制外戚的私恩。文思院进献给她的东西,不管大小贵贱,她终身都没有收取一件。人们都称赞她是一位像尧舜一样的贤明女性。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病逝,享年六十二岁。两年后,章惇、蔡卞、邢恕才开始捏造一些毫无根据的诽谤之词攻击高太后,皇太后和太妃极力为她辩解,这才平息了此事。《邢恕传》中有记载。到了高宗皇帝时期,高宗皇帝昭雪了章惇、蔡卞、邢恕的罪行,表彰了高太后的家族,追封高太后的母亲曹氏为魏国夫人、鲁国夫人,她的弟弟士逊、士林以及侄子公绘、公纪都被追封为王,她的从孙世则还被提升为节度使。其他受恩的人,还有十多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