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在建炎年间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驻扎在扬州。当时正值用人之际,皇上考虑到很多读书人没办法到皇帝所在地参加考试,就下了一道圣旨:各地的提刑司要选派官员,到转运使的州府进行考试,由副使或者判官负责主持。河东路就近到京西转运司考试。国子监和开封府的考生就在留守司考试,由一位御史负责。国子监的考生如果想在本路考试,也可以。

过了两年,朝廷确定了考试的科目:诗赋、经义。第一场考诗赋,各一首;考经义,要考本经义三道题,《论语》、《孟子》各一道题;第二场考论一道;第三场考策三道。殿试也考策论,跟这差不多。从绍圣年间开始,考生们就不怎么学习诗赋了,到了现在才重新重视起来,于是就取消了《政和令》里禁止官员私下传授诗赋的规定。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落榜的进士,四十岁以上的,参加过六次礼部考试、八次省级考试的;五十岁以上的,参加过四次礼部考试、五次省级考试的,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可以少考一次;元符年间以前就参加过省级考试的,考过两次的不管年龄多大,考过一次的年龄在五十五岁以上的,各地的转运司和开封府要把他们的名字报上来,允许他们直接参加廷试。

那年秋天,全国各地的考生都聚集到皇帝所在地。皇上亲自在集英殿主持考试,把考生分成五个等级,赐予李易以下451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同出身的称号。第一名是左宣教郎,第二、第三名是左宣义郎,第四、第五名是左儒林郎。第一甲第六名往后都是左文林郎,第二甲都是左从事郎,第三甲往后都是左迪功郎。特奏名第一名跟第二甲的人一起,赐进士及第;第二、第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其余的赐同进士出身。登仕郎、京府助教、州县文学、各州助教这几种职位的人,如果考中了,也给他们安排官职。四川、陕西、河北、京东地区,正奏名没有来参加考试的一百三个人,皇上特别开恩,直接在家里赐给他们官职。按照以前的规矩,廷试前十名的考卷,内侍先要呈给皇上,决定名次的高低。皇上说:“选拔人才一定要公平公正,怎么能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名次呢?从今以后,不要提前呈送考卷了!”

三年的时候,朝廷下诏说:那些参加省试(进士考试)没及格的考生,可以由漕运官员根据原来的推荐状上报省里,然后朝廷下令赐予他们进士出身。至于那些被推荐的人,就赐予他们下州文学的官职,并且让他们正式做官。左司谏唐煇就说了:“以前啊,省试是由六部尚书、翰林学士负责主考,侍郎、给事中副考,各级官员参与审核,馆职、学官负责检查,御史监督,所以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让大家心服口服。现在各地都搞类似的考试,却把权力全交给地方官员,这就滋生了各种弊端,滥竽充数的情况严重,士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根本达不到设立科举考试的初衷,所以我请求恢复礼部主考的旧制。”于是,各地类似的考试就取消了。到了四年,川陕两地的考试又恢复了原样。

绍兴元年,要祭祀明堂的时候,朝廷又下令恢复各地类似的考试,并规定要从地方官员中挑选有文化的人来负责这件事,还要认真挑选考官。于是,四川宣抚处置使张浚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川陕地区的举人,直接在当地州府考试。这时候,侯延庆又提议说:“现在战争不断,太学都停办了,学生们都散了,那些跟着朝廷四处奔波的官员,以及那些处理政务的官员,他们的亲属和门客,很多都无法参加乡试,所以应该制定一个应试的办法,让国子监的进士也能参加考试。”于是,朝廷就下令让转运司也负责考试。朝廷还下令说:“京畿、京东、河北、陕西、淮南地区的士子,如果迁移到东南地区,可以在他们居住的州府参加考试,另行录取。”

当时各地贡举的档案,很多都被战火毁掉了,于是朝廷下令,让转运司命令举人提供元符年以后的解试、升贡、户籍、祖上三代以及所学经籍的证明,交给礼部存档,以便查考。对于那些因为战乱而丢失了证明材料的举人,朝廷也给予了恩典,让他们可以找两位京官作保,由当地州府出具证明,再上报礼部存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侍御史曾统建议说,选拔人才只考词赋,不用再考经义了,高宗皇帝也觉得,古今治乱兴衰都记载在史书里,那些考经义及格的人,大多都不懂史书,于是准备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左仆射吕颐浩却说:“经义和词赋都是考察人的表达能力,应该像以前一样。”所以,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

第二年,皇上亲自下诏书,告诉考试的官员们,要重视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压制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次考试,张九成排在第一,一共录取了二百五十九个人,凌景夏排第二。吕颐浩觉得凌景夏的考卷比张九成写得好,请求皇上把凌景夏排到第一。皇上说:“这些读书人刚参加考试,就要先区分他们的忠诚和奸邪,张九成的考卷,没有任何畏惧,应该让他排在第一。” 因为张九成在考试和策论中都得了第一名,皇上又额外给他升了一级官。当时有些考生的文章里用了皇上的名字,皇上说:“难道要用我的名字来妨碍别人考取功名吗?” 于是命令把这些文章按正常程序处理。皇上还下令,所有考中的人,都额外升一级。

以前规定,那些在偏远州郡参加考试的举人,必须先得到省一级以上官员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皇上曾经被封为蜀国公,那一年,蜀州的举人们因为皇上登基的恩典,直接去省里参加考试了,从此就以此为惯例。

五年后,皇上在南省主持进士考试,他告诫考官们:“要认真仔细地评判考卷,不要只看华丽的辞藻和漂亮的句式,而应该重视考生的学识渊博程度。那些关系到教化、对国家治理有益的文章,不要因为直言不讳而嫌弃。那些没有根据、胡乱发挥的文章,不要录取。” “举人的考试文章,允许引用古今各种儒家的观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文章条理清晰、内容优美就合格。” 三月份,考试结果公布,汪应辰考中了第一名。一开始,考官们把一个叫黄中的官员评为第一名,皇上问了沈应求的意见,沈应求用沈遘和冯京的故事来回答皇上,皇上于是把汪应辰提拔为第一名,从此就成了惯例。

以前规定,考试初审之后,把考卷密封起来交给复审官复核,复审官可以根据初审结果,或者维持初审结果,或者修改初审结果,但不能另立等第。嘉祐年间废除了这个规定。到了现在,知制诰孙近上奏说:“如果按照旧的规定,那么考生的升降黜落,都掌握在复审官手里,初审和复审就成了摆设。我请求从现在开始,如果初审和复审都不合格,才能奏请皇上另立等第。” 谏议大夫赵霈请求采用《崇宁令》的规定,凡是相差两等、累及五人的情况,允许上奏请求更改,皇上同意了。那一年,四川和陕西的进士考试在宣抚司进行,如果特奏名,就由院里派官员负责,考试内容只有一道策论,礼部负责统计分数、决定录取名次和恩典,然后公布结果。

老规矩,要是你家在两千里之外当差的,那就算“满里子弟”,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的时候,跟考官有亲戚关系或者结婚了的,得回避,这叫“避亲”。要是你住在考官家,那就是“门客”,这三种情况都可以参加考试,其他的不行。 有些人不老实,改了家谱,花钱走后门去别的地方考试,大家都很不满。

过了六年,朝廷下令,考试要回避的人,得由本地的最高长官、州长、县令担保,要是弄虚作假,一起受罚。第七年,朝廷下令,在京城工作的官员、负责赋税的官员,还有宗族子弟、参加考试的人,以及有官职的人,都要在京城参加国子监的考试。这是第一次正式安排考试科目,考词赋、经义。第八年,因为皇帝去平江府巡视,那些在临安、建康参加考试的人,可以免考一次。听说徽宗皇帝驾崩了,还没到服丧期,礼部就说:按照老规矩,因为皇帝驾崩了,要取消殿试,那么省试第一名就当状元,补任两个使职的官职。皇帝特地封他为左承事郎,从此就成了惯例。

第九年,因为陕西的考生长期在北方边境,理应优待,不用和四川的考生一起比较,所以让礼部另外安排录取名额。川陕两地分开考试,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这一年,因为科举考试和明堂祭祀都在同一年,国家财政困难,而且新进士等候上任通常要四五年,如果进士和荫官同时安排差遣,很不方便,所以考试时间延长了一年,恢复到以前的制度。第十年的,朝廷下令各州按照规定送考生来参加考试,十二年正月省试,三月殿试,以后都按照这个规矩来。

第十三年的,国子监司业高閌说:“选拔人才应该重视经学,建议考试三场,以《经》、《论语》、《孟子》义理各一题为首,诗赋各一题次之,子史论一题、时务策一题又次之,这样才像古代的考试方法。而且《春秋》的考试题目应该从正经的经文中出题。” 他的建议都被采纳了。最初设立同文馆考试,凡是在京城参加考试,而且离家乡超过一千里的,都可以参加国子监的考试。第十五年,凡是特地奏报,赐予进士出身的人,以前京府助教的官职现在改成了将仕郎。这一年,开始按照汴京旧制,正式录取和特恩录取的人,分别在两天公布名单。第十七年,再次禁止考试文章完全抄袭本朝文集或歌颂文章以及佛经语句的,一律不录取。

话说十八年的时候,因为浙江漕运的举人中,有些有权势的人家行贿,或者假借名义滥竽充数,皇上就下令让官府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大家举报这种行为。

十九年,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说:从现在开始,乡试和贡试的举人,要在考试前一年,由州、郡、县的官吏把符合条件的应试人员名单登记造册,第二年春天,县里上报州,州里再上报学府,仔细核实他们的推荐人和担保人,参加乡饮酒礼,然后才能送到考场。那些到了考试时间才来报名、提交担保书的人,一律不接受。从神宗朝开始,程颢、程颐的理学在洛阳兴起,全国各地的人都向他们学习,到了南宋中兴时期,理学在东南地区尤其兴盛,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开始逐渐采用程颐的观点。

但是,谏官陈公辅上疏弹劾程颐的学说,请求皇上禁止;秦桧当政后,更是指责程颐的学说为“专门之学”,侍御史汪勃请求朝廷责令有关部门,凡是使用专门曲解经义的学说,都要黜落;中丞曹筠也请求淘汰那些使用程颐学说的考生;这些请求都被朝廷采纳了。

二十一年,殿试录取的正榜进士有四百人,特奏名进士有五百三十一人。自中兴以来,人才选拔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十二年,因为当时读书人大多学习《周礼》和《礼记》,而其他经书却很少有人问津,朝廷担心这些经典会逐渐被废弃,于是下令各州郡招募精通《周礼》和《礼记》的人,让他们在学校里讲学,并要求考官在考试中对这些经典给予优待和鼓励。以前各州都在八月选定日子考试,有些考生赶着参加好几个州的考试。二十四年,朝廷才统一了考试时间,规定所有州府都用中秋节考试,只有四川用春季的末尾,其他州府则大多用仲秋。

当初,秦桧权倾朝野,他的儿子秦熺在廷试中考取第一名,秦桧却故意把他降为第二名。这一年,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进士考试,省试和殿试都名列第一,他的姻亲曹冠等人也都考取了高位,后来秦埙的排名被降到了第三名。

二十五年,秦桧死了,皇上为了惩治秦桧的弊政,下令贡院按照旧例办事,凡是合格的举人,如果和权贵有亲戚关系,都要重新考试。皇上还取消了秦埙的进士出身,并且把曹冠等七人的官职降级,并在官名上加上“右”字,其余的人全部取消了考试资格。程颐和王安石的学说,几年来在朝中一直存在争议,赵鼎支持程颐,秦桧支持王安石。到了这个时候,皇上发布诏令,说以后不要拘泥于某一家之说,要追求最符合实际的道理。这样一来,对理学的禁锢才稍微有所缓解。

皇上以前说过,读书人以前不读史书,就用诗赋取巧。现在连经书都不读了,不出几年,经学就要荒废了!所以,在二十七年,皇上又下令恢复兼考经书的制度,就像十三年的时候那样。不过,第一场考试里,经义的题目数量减少了一道,如果有人《二礼》考得好,可以从其他经书的考试分数里补回来。那时候,考试科目就叫“四科”。

以前那些四川的考生,没考上进士的,都直接给个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皇上觉得,其中肯定有很优秀的人,不应该都一概而论,所以就让吏部宽限考试时间,等他们。结果呢,考试放榜,阎安中考了第二名,梁介考了第三名,都是四川来的,皇上特别高兴。二十九年,孙道夫在经筵上,狠狠批评了四川那种走后门的歪风邪气,建议所有四川考生都去礼部参加考试。皇上说:“以后考试,就派御史去监督吧!”孙道夫坚持己见,这事儿就交给了国子监。国子监祭酒杨椿说:“四川离朝廷几万里远,能指望考生们翻山越岭,冒着危险去考试吗?想要整治这种歪风,在四川当地考一次就够了!” 所以,皇上就下令,只有那些有能力去省城考试的官员、宾客才能去省城考试,其他的就不用去了。从那一年开始,四川的省级考试就开始由朝廷派官员来主持了。

一开始,省级考试第一名待遇特别好,比殿试第三名还好,直接给进士及第。后来,因为何耕在对策考试中得罪了秦桧,所以就改了规矩,四川省级考试第一名也直接给进士出身的称号。从那以后,四川考生就都去参加朝廷的考试了。 但是,如果皇上对策问不满意,那省级考试第一名的待遇还是和以前一样好,第二名和第三名就都算作第一甲,九名以上的就都算作第二甲。那一年,皇上还下令说:“四川等地的进士,路途遥远,赶不回来参加乡试的,可以在运司那边再考一次,然后再另外进行考核,最后再决定录取名额。”

话说公元1078年,礼部侍郎金安节站出来说了:“从熙宁年间到元丰年间,考试的经义和诗赋,一会儿重视一会儿不重视,变来变去的,根本没个章法。最近几次考试,那些专攻经义的人,写诗赋就做得不好,而那些专攻诗赋的人,又理解不了经义的深奥含义,都没法做到全面发展。更糟糕的是,考试科目都放在一起考,考题又太少,根本无法全面考察考生的才华和见识。结果那些死读书,只背诵注释的人反而容易考得好,而真正有学问的老前辈却常常落选。所以,我建议恢复科举考试的经义和诗赋两科,并且永久实行下去。”皇上听了他的建议,就同意了。这下子,考生们总算有了明确的目标,可以专心学习自己擅长的科目了。

后来,有人又提了个建议,说既然分成了两科,录取名额还没确定呢,应该按照国子监和各州的录取名额,按三比一的比例,经义科录取两个,诗赋科录取一个。省试的话,就根据历次省试的录取人数来确定名额再进行分配。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但最后也没实行。

到了孝宗皇帝当政初期,皇上命令在行都考试的四川和广南的考生,可以参加两浙转运司的考试。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考试第一名被授予承事郎、签书诸州节度判官的官职;第二、三名是文林郎、两使职官;第四、五名是从事郎、初等职官;第六名到第四甲的考生都授予迪功郎、诸州司户簿尉的官职;第五甲的考生则留待选用。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皇上又下令,四川特奏名考试中,第一名赐予同学究出身,第二名到最后一名的考生,分别授予将仕郎、下州文学、诸州助教等官职。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殿试开始实行恩科考试,第一名授予宣义郎,第二名与第一名享受同样的待遇,第三名授予承事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特奏名考试中,第一名赐进士出身,第二、三名赐同进士出身。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朝廷改革了考试的推荐制度,规定文武官员推荐亲属参加考试的,除了亲生子女外,一律取消;在职官员参加考试的,除了监察御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外,其余都不允许推荐。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朝廷又规定,各地的考试主考官必须隔一个郡县来选派,后来又规定必须经过三个郡县的审核才能正式上任,就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

皇上想让文人能骑马射箭,武将能读书写字,就下令讨论殿试的方法。淳熙二年,殿试结束后两天,皇上在御殿上,召集文官詹骙以下一百三十九人进行射箭考试。第二天,他又召集文科第五甲和特奏名的一百五十二人进行射箭考试。当天,进士们穿着朝服拿着笏板进殿行礼,然后换上戎装,每人发六支箭,弓箭不限,射箭的人个个精神抖擞,使出浑身解数,很多人都射中了靶子。皇上非常高兴。

一共射三箭,三箭都射中靶心为上等,第一名直接升一级,授予通判的官职,其余的依次升一级;射中两箭为中等,减免两年考核期;射中一箭或者一箭射中靶垛为下等,一任官职不再按顺序提升;前四甲全部射中靶心的,可以根据圣旨另行安排;第五甲射箭达到上等标准的,就记入黄甲(优等),其余的只升名次。特奏名五等的人,射箭合格的再根据文学水平评定,没射中的也赏赐绸缎。

四年后,皇上下令取消同文馆的考试。又下令省试的考官,同姓、异姓的亲戚朋友,都要像考场内官避亲一样,送到别院去。五年后,把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的正奏名,按照特奏名五路的惯例,额外提升一级。六年后,皇上诏令特奏名的人,以后取三名升一级,放在第四等以前,其余的都并入第五等,那些最后一名靠纳贡钱财升官的人,只允许升一次,藩镇和五路以前升过级的,现在只升名次。后来又允许纳贡钱财升官三次,就成了制度。

话说十一年的时候,参加进士考试廷试,是不允许点灯的,最后一个交卷的直接就给淘汰了。以前啊,廷试到晚上是可以给蜡烛的,但是殿试的考场又深又暗,太阳都偏西了,蜡烛才拿出来。要是给了蜡烛,正榜第一名的就降到一甲最后一名;第五甲的,就排到本甲的最后一名;要是特奏名(就是皇帝钦点的)的,就降一级,第五等的,就只能当个摄助教(相当于实习老师)。在省考、国子监考试,还有两浙转运司的考试,都是禁止点灯的,其他地方的考试,一般都是到天亮才收卷。

十月的时候,太常博士倪思言提了个建议,他说:“现在的举人们太轻视史学了,现在那些写史的人,就只喜欢写汉朝和唐朝统一大业的事,对三国、六朝、五代这些时期,就觉得不是盛世,都不好意思提。但是,这些朝代的得失成败,军事上的成功与失败,战略策略的优劣,以及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办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对国家很有帮助啊!所以请教春官(主管考试的官员):以后出考题的时候,要多从各种史书里出题,不要有什么忌讳;考试的时候,也要重视策论,不能只看第一场考试就决定取舍。”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四年的时候,殿试正榜第一名是王容。当时皇帝自己选拔人才,并不完全听从考试部门的意见。王容本来考的是第三名,但是皇帝觉得他好,直接把他提拔到第一名了。翰林学士洪迈就说了:“《贡举令》规定,赋的字数是三百六十个字,论的字数是五百个字。现在经义、论、策加起来,字数竟然能到三千字,赋一篇都快到六百字了!时间这么紧,大家都想着多写,写得又长又臭,怎么可能写得好?应该让大家按照规定的字数来写,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朱熹老师曾经想改革考试制度,把学习内容按经、子、史、时务分成不同的年份学习。他在自己的私人意见里写道:“古代大学的教育,是以格物致知为首要目标,考核标准是九年后能融会贯通,知识牢固,不会忘记。现在,《乐经》丢了,《礼经》残缺不全,戴圣的《礼记》也不是正统的,还废除了一部分。经学的教育已经不完整了,而且学习经学的人,都只挑简单的学,难的就不学,只学皮毛,不求甚解。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源于圣人,史书记载了古今兴亡治乱的各种变化,这些都很重要,不能丢。但是学生怎么可能一下子都学完呢?如果把应该读的书按年份分配,让学生用三年时间掌握其中三四成。比如《易经》、《诗经》、《尚书》为一科,子年、午年考试;《周礼》、《仪礼》和戴圣的《礼记》为一科,卯年考试;《春秋》和《三传》为一科,酉年考试。每科考两道题,所有经学考试都加考《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各一道题。诸子百家分成四科,按年份考试。史书方面,《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为一科;《三国志》、《晋书》、《南北史》为一科;《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为一科。时务方面,律历、地理为一科,考试方法和经、子一样,每科考两道题。还要让学习经学的人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答题的人必须通晓经文,列举各种说法,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考官出题必须符合原文,这样一来,学生都能通晓经史,并且能把所学用于实际。” 虽然他的建议没被采纳,但是天下人都传诵他的想法。

光宗皇帝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春试时间太早,天气还很冷,就推迟到二月初一。然后决定殿试在四月上旬举行。绍熙元年,继续进行射箭考试,不合格的取消奖赏布匹。旧的官员和避亲的举人一起考试。三年后,才开始分考场考试,杜绝假冒考试的情况,四川各地都这么做了。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那家伙,又学秦桧那一套,说理学是假的,那些朝臣也跟着起哄,上奏章批判理学。刘德秀当时在省试考场,就建议把理学家的语录都给毁了。后来,主管考试的吏部尚书叶翥也上奏说:“现在的读书人,都迷信那些伪造的理学语录,还有《中庸》、《大学》这些书,他们歪曲解释书里的意思。叶适的《进卷》、陈傅良的《待遇集》,这些书现在读书人都争相传抄,考试就照着这些书写,根本不求甚解。所以,我建议太学和各州县的学校,每个月考试,把前三名的考卷都送到御史台去审查,太学每月审查一次,各路州县每季度审查一次。要是发现有人还死抱着那些旧的理学不放,就追究学校老师和主管教育官员的责任。” 从那以后,跟理学沾边的,考试基本都落选了。

四年后,因为考试都用那些套话、死模板,父子兄弟互相抄袭,导致天下读书人都不好好学习了。皇上就下令,六经考试出题,要从原文里挑出两段意思相近的,合在一起出一道题,这样就堵住了那些读书人抄书本、作假弊的歪门邪道。

到了嘉泰元年,起居舍人章良能给主考官提了三个问题:第一,压低词赋的分数太厉害了,分数压低不说,还故意把这些文章排在后面;第二,用《春秋》经义作答的太多了,很多考试都把这种答案排在前面;第三,国史、实录这些书不让老百姓私藏,只有那些高官子弟,才能偷偷看他们父母官的藏书,然后偷偷抄写。而主考官们却拿着这些书里的内容出考题,寒门子弟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些书,自然也就答不上来。皇上就下令,以后考试,诗赋写得好就排前面,《春秋》经义答得特别好的才给高分,其他的就综合考虑。考策论的题目,一定要问得明白清楚。四年后,又下令规定:以后参加漕试的人,不管是不是符合考试规格,都要分考场,出不同的题目,这成了永久的规定。

开禧元年,皇上又下令:“礼部考试,三场考试都考得好的是最高等级,两场考得好的是中等,一场考得好的是较低等级,三场都考得不好的就是最低等级。不要因为一两个字就决定考生的命运。考卷排好顺序后,由主考官审核高下,这套考试方法就一直用下去吧。” 两年后,因为举人考试作弊现象太多,皇上就下令,各地的漕司、州府、军监,凡是推荐举人的,都要把合格考生的试卷和名字都报到礼部。等省试考完后,再把这些考卷送到御史台,让御史台和礼部官员一起核对字迹,还要让宫里的内侍一起监督,要是廷试的字迹跟省试的不一样,就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以前有个规矩,秋季的贡举考试和春季的乡试,都另设考场,给那些要避亲的举人准备的。 要是跟考官是直系亲属(从儿子到孙子辈)或者大功以上的亲家,都要提前报备。不过,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的叫天子门生,就算你爹妈是考官,也不用避讳。

嘉定元年,因为有大臣提议,朝廷下令,如果朝中官员的亲属参加廷试,就不用去当考官了。到了嘉定十二年,又规定国子监考试,禁止考生假冒宗族关系或者故意迁就服侍关系来避亲,违反规定的一定要处罚。

嘉定十五年,有个叫何淡言的秘书郎说:“现在主考官出题,硬生生把句子拆开,只看断章取义的部分,完全不顾文章的中心思想,把经文都弄得支离破碎。希望朝廷能改变这个坏习惯,让考生考注疏,辨别异同,明白文章的纲领,掌握文章的要点。”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南宋理宗时期,官场越来越腐败。那些当官的出题马虎敷衍,要不就是带着偏见瞎说,彼此说法不一,互相矛盾;要不就是考试内容和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搞得考生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准备,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被淘汰了。录取的那些人本来就不怎么样,几年后又让他们当主考官,是非对错就更加颠倒了,当时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缪种流传”。 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只要会走关系,都能考中。当时举子考试的弊端主要有五种:一是考试作弊,二是换考卷,三是改名字,四是考卷带出考场,五是考卷被涂改或损坏。

到了宝庆二年,左谏议大夫朱端上奏了一份关于整顿考试风气的奏章。他说:“考场大门和中门的官吏,是整个考场最关键的人,一定要选派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来担任。考试当天,绝对不允许任何传递物品的行为。只要门禁严格了,那些作弊行为自然就会减少。考生晚上交卷,容易丢失,应该让封卷的官员亲自封好考卷,考生自己写好考号,投入卷箱。等所有考生都离开考场后,再打开卷箱,分类整理,然后送去誊录。第二天,把考场上的考生名单和人数报给御史台核对。考号的编排方法,第一位字可以相同,后两位字必须不同,以防止弄错。誊录人员要选择字迹工整的人来担任,不允许冒名顶替,要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报考场核实。对于那些考试作弊的人,要由临安府严厉查办。对于那些考官徇私舞弊的,允许台谏官员举报,依法严惩。另外,还要拨款奖励那些举报作弊、夹带、传递试题、冒名顶替的人。”皇上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下令要认真挑选考官,不要再沿用旧的办法。

以前,每逢皇帝即位或举行大规模考试的年份,二月一日会下诏允许考生赴考,然后礼部会把这个消息通知到全国各地。到了现在,因为四川的考场改在二月二十一日开考,跟下诏的日子太接近了,所以就把下诏的日子改到了正月十五日。

绍定元年,有人举报考场作弊,好多考生的文章都一模一样,甚至连一个字都不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考官收了贿赂,要么偷偷给考生答案,要么直接把整篇文章都给考生,然后考生们互相抄袭;二是那些老学究靠卖文章为生,一个人抄十个人,十个人抄一百个人,考官根本没时间仔细检查。所以朝廷就下令礼部加强管理,提前三天公布考试题目,让考官们一起聚在一起核对考卷,只要发现雷同,就取消考试资格。如果还是有人作弊被发现,考官和监考官都要一起受罚。以前,省试的时候,朝廷会派一位主考官,两位副主考官,其中一位是台谏官(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门官员);还有好几个参详官,其中一位是监察御史。这样安排是为了监督考官,防止作弊。但是韩侂胄当权后,为了控制士人,又另外加派了一位副主考官,也是谏官,专门负责考试,不参与阅卷,参详官里也不再安排监察御史了。这样一来,考场纪律就非常严格,气氛也十分紧张。

嘉泰年间,又改名叫监考,但是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就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流程和时间限制。到了现在,朝廷恢复了以前的制度,三位主考官中有一位是台谏官,十位参详官中有一位是御史,并且再次告诫考官要认真阅卷,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以延长考试时间。

第二年,大臣们又反映考官的问题:考试的题目不明确,导致考生们纷纷上书请求解释;经义考试没有分房间进行,导致很多考生的答案违背了经书的原意。于是朝廷就下令,考官必须明确说明词赋题目的意思,并且要分房间进行经义考试。以前廷试的时候,四川的考生总是到得最晚,每次都要延后考试时间。有人说:“四川考生爱钱,很多都用商船运送货物,所以耽误了时间。”从那以后,朝廷就规定四月上旬进行廷试,不再延后了。

第三年,大臣们又建议说:“学校和考场都应该禁止那些断章取义、歪曲原意的文章,还有《春秋经》那种跨年牵强附会的解释。考生的文章,应该以古代注释和前代儒者的解释为准,那些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文章应该取消考试资格。”

四年过去了,很多官员都在说科举考试的弊端很大,纷纷请求皇帝下令严厉约束漕运官员,认真挑选考官。如果某个地方经学很发达,那就多选些精通经学的考官;如果某个地方擅长赋诗,那就多选些擅长赋诗的考官。主考官一定要既懂经学又会写赋,才能胜任工作。如果监考官或副手不称职,就必须另选合适的人。还要让有关部门适当延长开封卷子的时间,这样才能仔细审查考卷,避免错过真正有才华的人。于是皇帝下令,让国子监和各郡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如有违反,就弹劾处罚。

一开始,四川的考试虽然归属制司管理,但监考官和考官一共十个人,只有大院和别院的监考官、主考官各一人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其余的都由制司挑选委派。安丙任职期间,除了朝廷任命的四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临时从成都府尹那里找的。从这一年开始,恢复了以前朝廷直接任命四人的做法,其余的再由制司分派选拔。

那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考卷堆积如山,像座大山一样。有关部门根本看不完,时间又紧迫,取舍之间难免会有遗漏或错误。因为考生是用真名报考的,有些人却用假名或别字,一个人甚至交了好几份考卷。考试又不禁止带书,还允许点蜡烛,福建、浙江等地还隔几天就考试,中间有一天休息时间,甚至第二天中午才交卷。这样一来,经义可以写两三篇,诗赋可以写五六篇。考中的举人的文章质量不高,考官们也累得够呛,疲于应付。很多中选的举人,是靠兄弟代考,或者转卖给同族,各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真假难辨。于是皇帝下令,各郡要加强防范,在考生交卷的时候,要让乡邻核实身份,严惩弄虚作假和包庇纵容的行为,科举考试的弊端才稍微减少了一些。

话说朝廷官员把考场和避亲举人(就是那些怕跟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锁在一个地方考试,这规矩是从绍熙年间分场考试开始的,穷苦读书人对此很害怕。因为避亲考试的录取比例是七选一,名额太少,大家都觉得很憋屈;而那些被朝廷派去当大院考官的官员,也担心会遇到自己的亲戚,所以都不愿意去当这个差事。

想想看,那些寒门子弟,千百个人里才能选出一个参加秋试,他们要从几千里外赶来省城考试,路上辛苦不说,到了省城,考官还要避亲。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考生为了避免被认出亲戚而隐姓埋名,也有一些人因为焦虑、沮丧、旅途奔波而狼狈不堪地住在旅馆里,考生和考官互相抱怨,彼此像仇人一样。

后来有人提议说:“除了在大院收试之外,可以让那些参加漕举考试和等待补录国子监的学生,跟避亲的考生一起在别的考场考试,这样加起来也有好几百人了。人数多了,录取名额自然就宽裕了,寒门子弟就不会怨恨自己的亲戚了,朝廷官员也不用害怕被派去当考官了。”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但后来因为各地转运司用文书考试,出现了很多弄虚作假的情况,所以这个办法又取消了。

其实啊,对于那些有亲戚关系的考生,每百个人最终只录取一个人,对那些录取名额少的州县,就根据情况增加名额,这样大家都能安心在家乡考试,也不用再互相欺骗竞争了。所以临安、绍兴、温州、台州、福州、婺州、庆元府、处州、池州、袁州、潮州、兴化府以及四川各州府,一共增加了170个录取名额。没过多久,朝廷又下令,只允许那些符合条件的亲戚子孙和门客参加考试,并且要由朝廷任命的两名官员担保,和那些有官场关系的人分开考试,五十个人录取一个人。那些符合条件的亲戚子孙,如果人数不到五十个人,也录取一个人。凡是弄虚作假的,都要连同担保官员一起治罪。

最初,唐州和邓州曾经被金国占领,金国灭亡后,这两个州又收复了,朝廷下令这两个州的考生仍然在襄阳参加考试,只是改了个名字叫“考校”,目的是为了优待新归附的士子。以前,光州的录取名额是七个,渡江之后,光州成了边远地区,考生很少,所以就允许他们去邻州考试。淳熙年间,光州自己设立了考场,录取名额暂定为三个。到这时,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考生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十倍,所以朝廷下令恢复原来的录取名额,也就是七个。

1126年,科举考试的资格审查已经取消了,录取名额也增加了。朝廷下令让各州县加强防卫,每人只提交一份考卷。贡院也增加了考官。当时有人说:那些官员的门客、家眷、子孙,五十个人里才能取一个;临安府学三年来参加考试的人,七十个人里才能取一个;而且还规定了不同的考场,分别考试不同的科目,这太麻烦了!而且大部分考生除了学习赋诗和《诗经》外,很少学习其他经书,这使得录取变得很困难。所以,朝廷决定把考试科目合并,统一考试,录取比例改为六十取一;京学的在职学生224名,另行考试,不限科目,录取一名。

御史中丞李鸣复等人上书建议说:“御史台的官员担任主考官和副考官,既然他们负责考试,却不能有效地阻止作弊行为,所以请求恢复以前由御史台官员监考的制度。现在对考生携带作弊工具的禁令执行不严,形同虚设,请求悬赏鼓励举报,并挑选精明强干的巡按御史和八厢兵丁,加强巡逻,如有违反,就处罚相关官员。考试不认真,很多时候是因为点检官(负责收卷的官员)没有及时送交考卷,或者因为开考时间紧迫,考卷大量涌来,主考官来不及仔细批阅,导致人才被遗漏,所以请求在考场每个房间都安排专人监督,点检官要登记每天送交的考卷数量,逐日核对。考卷格式不要随意更改,要保持简单方便,点检官、副主考官的职责不要合并,请求恢复以前的制度,三场考试的考卷分别交给三个点检官、三个副主考官和三个主考官,这样才能仔细审核。考官互相考核经书和赋诗,未必都精通,所以请求事先确定考卷的数量,经书和赋诗各多少,就安排相应的考官,避免出现偏向。” 朝廷采纳了这些建议。

1227年,朝廷下令取消各种各样的考试资格审查。凡是郎官以上级别官员的幕僚、地方官的幕僚,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还有那些不方便回老家参加考试的游士,都可以到转运司统一考试。大家凭居住地的县衙开的证明,直接去转运司交卷子,跟乡试的流程一样。报名表上写清楚自己的籍贯,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都统一叫做“寓试”,考试名额定为四十人。如果报名人数超过五十人,那就临时向皇帝请示增加名额。 朝廷还取消了各路转运司和州府自己招收的国子监待补生,从第二年开始,这些人都可以到国子监参加统一考试。

因为考生实在太多了,朝廷就在礼部和临安转运司的考场之外,分别在绍兴和安吉设立了两个考场。朝廷会派官员提前赶到那里,统一时间开始考试,把各个路(地区)的考生分开考试。那些在京城考试的,不许点灯熬夜。这一年,朝廷丢掉了京西好几个州县,很多考生都搬到江陵和鄂州去了,所以朝廷就在江陵另外设立了一个贡院,专门给德安府、荆门军、归州、峡州、随州、郢州、均州、房州这京西七郡的考生考试,另外派官员统一考试,用这十二个郡的录取名额一起录取,算是给这些考生一些优待。

考试结束了,又有人想方设法地去国子监考试。那些官员为了自家孩子的利益,就偷偷地把他们塞到其他地方的考生名单里,利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互相拉拢,甚至明目张胆地收钱卖名额。

上面就下令通知所有官员和杂务部门:如果已经按照朝廷的规定审核通过,盖章签字,批文下发到国子监进行考试,那么就通知考生本人去国子监参加考试。一个姓氏的人组成一个担保小组,每个小组最多十个人,要明确规定处罚,官员要签字担保,互相监督担保,每个小组都要发放告示,才能允许提交试卷。伪造报名文书的官员要降职免职,或者一时疏忽看错,把人弄错地方的,可以自己主动承认错误,悔过一次。伪造报名文书被录取的人,必须在限期一个月内由担保官员或举人自首,举人被取消资格,担保官员免罪;超过期限还不自首的,就按照之前的规定处罚。

各种考试试卷,作弊的手段五花八门。因此,命令从两浙转运司和临安府挑选三十个办事员和胥吏,派一名到上级部门去,十名专门负责诗赋的试卷,其余的负责其他经书的试卷。每个人都负责自己管辖的试卷编号,在考试当晚,分别查找试卷,登记封存,不许弄混;另外再派一名官员把试卷编号登记在册,交给誊录人员抄写。这些簿册、名册和封存的试卷,都由专门的官员保管,不经过其他官员的手,也不允许抄写人员干预,以此来杜绝弊端。

两年后,我参加省试没考上,就跟那些去游学的读书人一样,跑到临安府去领个证明,然后去两浙转运司参加考试,希望能补录成太学生。 那些当官的就开始讨论了,说:“现在国子监的推荐制度太乱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太多了!有些当官的,硬把远亲说成近亲;有些互相勾结,互相推荐;有些是被权势逼迫、人情所困,不得不滥竽充数;有些觉得自己孩子没本事,就推荐同姓的优秀人才,好让自己沾光;还有些自己没啥真才实学,就钻研考试规则,想方设法弄个推荐名额,再转卖给同姓的人赚钱。以后啊,推荐的人必须由他们的主管官员出具证明,还要先得到主管官员的许可,并且还要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大家举报。如果有人冒名顶替,就处罚推荐的官员,降级;被推荐的人,取消考试资格;担保的官员也要一起受罚。专门让御史台负责查处,由中书省负责调查核实。”

关于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和门客参加的漕试,他们以前是六十个人取一个,虽然比其他地方宽松,但名额不定,大家心里没底,参加考试的人就少了。所以建议应该增加名额,让更多的人参加考试,然后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 于是,就按照以前的规矩,允许大家参加考试,定额四十名,还是和以前一样,作为待补太学生;但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门客以及附带参加考试的,全部取消了。

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大臣们建议说:“自从恢复了各路漕试,全国的国子监考试和科举考试,免试举人加起来,人数不下千人。应该恢复漕试和胄试的避亲制度,让这些考生到别院考试,这样既能避免大院考试卷子太多,也能解决小院考试名额太少的问题。”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当时淮南地区各州郡年年有战乱,考生们无法按时参加乡试,而且漕司派出的考试官,路途也很难到达。

三年后(公元1243年),朝廷下令:淮东州郡的考生到镇江府参加秋季考试,淮西州郡的考生到建康府考试,蕲州、黄州、光州和安庆府的考生到江州考试。这三个考场每个都增加了两个考试官,其他的考试科目和录取名额,都按照各州原来的标准执行。这一年,两浙转运司的考试,最终参加考试的人数达到了五千人,朝廷特地增加了两个录取名额。虽然之后即使考试人数很多,也大多不再增加名额,但如果人数没有达到五千人,就还是按照原来的名额录取。至于别院考试,大部分考生和考试官之间确实存在亲戚关系或嫌隙。绍定年间,因为漕试和胄试没有亲戚关系可以避嫌的考生,也允许他们参加考试,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执政大臣徇私枉法,照顾那些有权势的子弟。端平年间,考试又恢复到大院进行,这方便了寒门学子。到了淳祐元年,又再次恢复到别院考试,这导致那些本不需要避嫌的人也被迫去别院考试,天下士子无缘无故被分成两部分考试,这完全违背了设立别院考试的初衷。到了这个时候,朝廷按照端平年间的做法,把考试又恢复到大院了。

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大臣们又上奏说:“有些考生伪造文书冒名顶替参加考试,有的父亲或兄长去世了,就偷用他们的名字参加考试;有的同族人去世了,就冒用他们的名额参加考试。”于是朝廷下令,考生必须由本籍保人出具证明,详细登记姓名,先报礼部备案,各州张贴公布,如有违反者,允许举报抓捕,按照买卖功名罪论处。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广南西路奏报说:“我们管辖的二十五个郡,在春官(礼部)选拔的考生很少,这是因为当地人比较质朴,无法与中原地区的考生竞争,请求参照两淮和荆襄地区,另行考试。”朝廷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从那时起,广南路就分成了东西两路。

宝祐二年,监察御史陈大方提议说:现在读书人的风气越来越差,科举考试中有很多弊端。我建议对参加初试的考生,由主管部门发给他一张通行证,就像官府印发的文书一样,上面写明考试年份、考生的姓名、籍贯和保荐官员的姓名。考生拿着这张通行证去礼部,礼部再在上面批注赴省考试的年份,由长官和次官共同签署。参加会试的考生也一样。如果将来有人免试,到殿试时也同样要办理这个手续。没有通行证就不允许参加考试。考生考中后上任那天,要到吏部交回通行证,换取印发的文书。那些免试的人,也要按照这个办法,从他们原本应该参加考试的地方领取通行证。如果在省试或殿试中被选中,就把他们的通行证送到御史台审查,作为记录和核实信息的依据。考生有了这张通行证,可以作为凭证;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通行证进行核查。以前那些冒名顶替的人,自然就不会再敢冒充了。 从第二年开始,这个办法就正式实施了。

乡试、会试、殿试都有复试,但人才选拔仍然不够严格,有些滥竽充数的人混进了贡士名单,一些冒名顶替的人混进了考场,他们也躲不过本地的官吏。于是朝廷下令,今后本州要认真审查,必须追究同举人的连带责任;监学的考官也要追究主考官的责任,并要他们承担相应的罪责,才能放行。中书省复试时,凡是涉及到再次推荐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犯了其他罪名,都要先向各地的漕运部门报告,每逢朝廷选拔人才,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复试的考题,要由宰相决定,不允许都察院干预,并且每天轮换一位台谏官员在考场外面监考。

四年后,朝廷下令,所有在朝为官的人,除了宰相、侍从、台谏官员以外,从卿监、郎官到最低级的厘务官,都要上交自己祖上三代的家谱三份,并写明自己的罪状,交给尚书省、御史台和礼部,各部门都要建立档案,保存这些资料。以后他们的子孙如果考中、参加考试、入学或被任命为官,都要上报这些资料。以后从外地调到京城任职的官员,也要在到职后,按照上述方法上交家谱和资料。每逢武举考试,要根据朝廷规定的名额,在内阁的名单中挑选合格的考生参加考试,以杜绝武举考试中冒名顶替的弊端。

1267年,也就是景定二年,朝廷规定考试的报考资格:宰相和他们的亲属,如果服丧期满,可以额外增加40个人参加考试;侍从、谏官、给事中、舍人,小功以上的亲属可以额外增加27人;卿监、郎官、秘书省官员、四总领,小功以上的亲属可以额外增加20人;寺监丞簿、学官、二令,大功以上的亲属可以额外增加15人;六院、四辖、省部门、史馆校勘、检阅,大功以上的亲属可以额外增加10人;临安府通判,大功以上的亲属可以额外增加8人;其他应该报考的子孙,仍然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

度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发现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很多都是因为州郡考场连续通宵点灯,甚至到第二天辰时巳时(早上7点到9点)还没结束考试。这种隔天考试的制度,本意是照顾那些文采欠佳的人,结果却反而害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考生。所以,朝廷决定恢复旧制,考试改为连续三天。当时各州郡因为参加乡试的考生人数很多,而录取名额却很少,从咸淳九年开始,就根据考生人数来决定录取比例,每200个人录取一个。由于考生人数众多,又增加了两个参详官和六个点检试卷的官员。 此外,因为大臣们反映科场作弊问题严重,所以让大院和别院的参详官、点检试卷官一起检查雷同卷子,监考官也专门负责查处雷同试卷,不再参与其他考卷的评阅。最终,朝廷取消了帘外检查雷同卷子的官员,国子监的雷同卷子检查官也一并取消了。

首先,以前乡试和贡试都没有复试这一环节。后来有人说乡试和贡试滥竽充数的情况太严重了,问题主要出在乡试和贡试上,于是就命令漕运官员和地方长官在乡试和贡试放榜之前,指派一些做过县尉、主簿或者幕僚的人专门负责复试。复试一天,出题考试,考得好的人就多给几天时间答卷。只要文章写得通顺,道理讲得清楚,一看就不是代笔的,就能通过;要是水平不行,就直接淘汰。如果后来省试也通不过,就要追究当初负责复试的漕运官员、地方长官和考官的责任。十年后,省试的时候,命令大院、别院的监考官在考生座位还没安排好之前,亲自监督安排座位,严禁书店伙计等人员进入考场,不许纵容考生离开座位,跑到走廊上互相传递答案。

成都那时候已经归顺朝廷了,殿试原本计划在五月初五举行,但是四川来的考生太少了,就推迟到五月底。又因为复试后上报到吏部的人数还很少,又推迟到六月初七。有大臣因为天气太热而请求推迟,皇上就下令在立秋后择日举行。结果七月初八,度宗皇帝驾崩了,殿试最终没有举行。新皇帝即位后,命令礼部讨论此事,翻阅以前的典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先例,既不能说是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也不能不参加廷试,所以就仿照召试馆职人员的办法来进行殿试。

新科进士以前有个聚会的传统,渡江后,礼部在贡院设立了聚会场所,皇上特地下令发放伙食费,唱名后的第三天大家就去参加。前三名可以自己选择同榜进士中比较优秀的人,分派不同的职务。朝见皇帝谢恩后,要拜谢黄甲(状元),仪式是在堂上铺设坐垫,状元和榜眼、探花相对而坐,都要行两次跪拜礼。拜谢完毕后,从榜上选出一位年纪最大的进士,状元要向他行礼;再选一位年纪最小的进士,让他向状元行礼。这样做是为了重视长幼有序,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

考试科目不固定,就是为了网罗天下有才能的人才,皇帝总是亲自主持考试。但是宋朝选拔人才,大多通过进士考试,而通过这个非常科考试应诏的人很少。只有召试馆职和后来的博学宏词科,才能选拔到正直敢言、有文采的官员。这些人有的来自山野,有的来自朝廷,有的来自州县,很多都得到了重用。太祖皇帝最初设立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这三科,不限制之前的官职,不管是身穿黄袍的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应诏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是写三千字的对策,文章内容和道理都优秀才能被选中。

乾德初年,因为很多州县都没有人应诏,皇帝担心有关部门举荐人才的办法可能没有到位,所以下诏允许士子们直接到皇宫自荐。四年后,有关部门只举荐了一个“直言极谏”的人,一个“堪为师法”的人,皇帝召见陶谷等人进行策论考试,皇帝亲自在殿上监考,还给他们准备了文房四宝和座位,坐在殿的西边。结果考试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内容空泛,答非所问,皇帝就赐给他们酒席款待一番,然后打发他们走了。

开宝八年,皇帝下令各州考察老百姓中孝顺父母、勤劳耕作、有特殊才能或特殊行为、或者有文武才能的人,年龄在二十到五十岁之间,可以委以重任的,都要把他们的情况送到朝廷。如果真的没有人,也要如实上报。九年后,各州举荐了七百四十个孝顺父母、勤劳耕作或有才能的人,皇帝下令翰林学士李昉等人到礼部考试他们的才能,结果一个合格的都没有。而濮州却推荐了三百七十个孝悌的人,皇帝很惊讶这么多人,就召集他们到讲武殿考试,结果这些人都不符合诏令的要求。他们虽然自己说平时都练习过武艺,但是再次进行骑射考试时,都纷纷落马摔倒,乱了次序。皇帝就假装说:“这些人适合去当兵。”这些人就都哭喊着请求免除,最后都被打发走了。皇帝还下令弹劾有关部门滥竽充数的罪过。

公元997年,皇帝下令让学士、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官员、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在朝廷、地方官府和民间,各推荐一位贤良方正的人才。但是,那些正在担任转运使和在馆阁工作的,不能被推荐。那一年,考试的秘书丞查道等人,都只考到了第四等。到了公元1005年,又增加了几个考试科目,分别是:精通经史典籍并能教化百姓、才识兼备并能实际应用、武艺高强能保卫边疆、精通军事战略能运筹决胜、军事谋略远大能胜任边疆重任等等。皇帝下令让中书省和门下省考察这些人的才能,把名单报上来,然后皇帝亲自考试。从那以后,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但考到中高等的人却越来越少。

自太宗皇帝以来,凡是皇帝特旨召见考试的人,都在中书省学士舍人院考试,或者派专门的官员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诗、赋、论、颂、策、制诰,有的考三篇,有的考一篇,考中了就授予馆职。景德年间以后,只有被任命为知制诰的人,才需要考制诰,一共三道,每道一百五十字。在皇帝去泰山封禅和祭祀汾阴的时候,很多人通过献文参加考试而得到官职,这算是皇帝的特殊恩典吧。当时有人说:“汉朝选拔贤良方正的人,大多是因为发生战争或灾荒,所以要调查了解政治上的缺失。现在国家太平盛世,皇帝还去泰山封禅,哪里有什么政治上的缺失呢?为什么要搞这个考试呢?”于是,这个考试就取消了,吏部只保留了宏词、拔萃、平判等科,沿用以前的制度。

仁宗皇帝即位初期,下诏说:“我开辟了多条道路来广泛选拔天下人才,但是这个考试制度却很久没有设立了,是不是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因此被遗漏了呢?那就重新设立这个考试吧!”于是,又增加了考试科目,分别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一共六个科目,用来考察朝廷和地方推荐的人以及主动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又设立了书判拔萃科,用来考察那些已经入选的人。还设立了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用来考察那些民间被推荐的人。考试的流程是:先把考卷上交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审核后,再到秘阁考试,考中了,才能由皇帝亲自面试。

公元1066年,皇帝下令让宰相们推荐五位馆职官员。之前,英宗皇帝问中书省的官员说:“今年水灾这么严重,有人说这是因为朝廷不能提拔贤才造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欧阳修回答说:“这几年提拔人才的路子太窄了,以前进入翰林院有三条路,现在堵上了两条。第一条是通过进士考试高中的;第二条是大官推荐;第三条是根据工作表现直接任命。以前,进士考试前五名都能参加馆职考试,第一名考中的人,十年内就能当上宰相,现在第一名得干两年才能参加考试,第二名以后的根本就没机会了,这条路就堵死了。以前,大臣推荐的人可以直接参加考试,现在只登记在册,等有空缺了才考试,这条路也堵死了。现在只有根据工作表现直接任命这一条路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年纪大、劳累生病的人。这就是我说的提拔人才的路子太窄了。”皇帝听了欧阳修的话,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才下令让宰相们推荐人才。

韩琦、曾公亮、赵概他们推荐了蔡延庆等二十个人,都让皇帝召见考试。宰相们觉得人太多了,觉得麻烦。皇帝说:“既然把推荐的权力交给你们了,只要是贤才,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先召见蔡延庆他们十个人考试,剩下的以后再说。”后来神宗皇帝认为进士考试的策论和制科考试差不多,就下令取消了进士考试。翰林院的考试也取消了诗赋的考核,改成策论考试。

公元1087年,也就是宋哲宗元祐二年,朝廷进行科举考试。考试流程是这样的:在正式考试的前一年,举荐官员要先把他们推荐的五十篇策论上交朝廷;到了第二年,考生再进行六篇论点的考试,还有一道皇帝亲自出的策问。其他的考试流程,比如召试、授官、以及恩赏,都和以前差不多。

这时,右正言刘安世站出来提意见了,他说:“咱们祖宗对馆职的官员,那可是相当重视的!他们把馆职看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用来磨炼他们的品德操守,让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增长见识,还会给他们多发点俸禄,而且不用他们去处理政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德行和才能,最终造就出名臣良相。可是最近几年,馆职的选拔越来越随便了,有的因为关系户,有的因为军功,有的因为善于敛财,有的因为权贵推荐,根本不经过考试就得到了馆职。这样一来,走后门的人多了,恐怕违背了祖宗的本意啊!我希望陛下能下令,让执政大臣仔细考察候选人的学识和品德,确认他们确实值得培养,再进行考试,没经过考试就别随便任命他们,这样才能让馆职的名声更重,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得到重用。”

三年后,朝廷终于发布诏令:“大臣推荐的馆职人选,要按照以前的规矩,进行考试和任命。但是,朝廷直接任命的,不在此限。”刘安世又上奏说:“祖宗时代,进入馆职的,很少有不经过考试的。只有那些德行和才能特别突出,政绩非常显著,或者多次担任使节,或者治理过重要的藩镇,朝廷为了表示优待,才会直接任命他们。现在您已经采纳了我的建议,恢复了旧制,却又说‘朝廷特除,不在此限’。这就意味着,不管人品才能高低,资历深浅,只要不是通过推荐,都可以直接任命。表面上看是改革了,但问题的根源还在。我希望效仿以前的规矩,只有那些地位和资历相当于转运使的人,才能直接任命,这样才能堵住侥幸之门,才能让馆职的选拔更加慎重。”

宋哲宗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就说:“科举考试的策论,应该谈谈当前的政事得失,进士考试的策论也可以这样。”所以他就下令取消了制科考试。

过了不久,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又上奏说:“现在进士考试只考经学,像诏书、章表、箴言、铭文、赦书、檄文、战报、训诫之类的文章,这些都是朝廷官员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而且现在这样考试也无法网罗到那些有才华的、不同寻常的人才。”

于是就改设了宏词科,每年允许进士及第的人去礼部参加考试。如果他们正在做官,就要先有人顶替他们的职位才能去考试,一般都是春闱考试的优等生(上舍生)参加,宏词科并没有独立的考场。考试内容包括章表、战报、檄文,要用骈俪文体;颂、箴铭、训诫、序记可以用古体或者骈俪文体,只有诏书和赦书不作为考试题目。考试一共两天,考四道题,虽然考试的人很多,但录取的不会超过五个人。考试成绩中等的就上报给三省复试,分成上等和中等两个等级,根据成绩给予不同的奖励;如果文章写得特别好,就会被推荐给皇帝,授予官职。

大观四年,皇帝又下诏说:“宏词科的考试规则还不完善,无法吸引有才华的人来参加考试,所以要改设词学兼茂科,每年附在贡士院考试,录取的人数不超过三人。”到了政和年间,录取人数增加到五人。这个考试取消了檄文,增加了制诰的考试,而且用历代史实来命题,考试及格就能得到馆职。宰相的亲属不能参加这个考试。

宣和年间,又取消了上舍生单独考试的制度,改成和进士一起在礼部参加考试。

绍兴元年,我刚恢复馆职参加考试。所有被召见的人都得在学士院考一门时务策,皇上亲自阅卷。不过那时候,校书郎大多不用考试,正字官考不考试则看情况。

第二年,皇上诏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沿用旧制,尚书省、中书省的谏议大夫以上官员、御史中丞、学士、待制各举一人。所有应诏的人,都要先提交自己写的五十篇策论,两省的侍从官员会参考这些文章,把他们分成三等。等级中等及以上的人,会被召到秘阁考试,考六篇论述,考题出自《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法言》《管子》《文中子》这些书里。学士和两省官员负责考校,御史监考,考题四通以上算合格。然后又会根据考试结果分成五个等级,考入前四个等级的人,皇上会亲自面试。第三等相当于廷试第一名,第四等相当于廷试第三名,都赐予制科出身;第五等相当于廷试第四名,赐进士出身;没考上等级的,就安排做个小官,已经做官的,就升官或者提升职位。

绍兴七年,因为太阳出现异常,皇上又下令让内外侍从官员各举荐一位能直言极谏的人。那年冬天,吕祉举荐了选人胡铨,汪藻举荐了平民刘度,胡铨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而刘度最终没被召见。从那以后,虽然皇上多次下诏,却没有人回应。

孝宗乾道二年,苗昌言上奏说:“国家刚建立的时候,曾经设立三科取士,真宗皇帝增加到六科,仁宗皇帝时期还允许平民百姓应诏,因此涌现了许多优秀人才。我建议参考之前的制度,隔年下诏,考试内容以经史为主,不用那些偏僻的注疏,恢复天圣年间的十科取士制度,拓宽推荐人才的途径,振奋那些多年来默默无闻的人才的士气。”于是皇上下令礼部召集馆职、学官们一起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注疏确实可以简化,但是科目的数量不必增加。天下有才之士,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居住偏远,朝廷的官员不可能全都认识他们。”所以最后还是沿用了国初的制度,只让监司、守臣负责推荐人才。

话说,七年前,朝廷下令用制科考试选拔官员,规定要写六篇文章才能及格,后来又增加到五篇才算合格。考试的流程,比如匿名、誊写卷子什么的,都跟以前一样。可是考官们反映说,很多考生的文章根本答非所问,甚至有些人只写了两篇文章。皇帝一听,就赏赐了他们一些丝绸布匹,然后把这事儿给揭过去了,所有参加考试的官员也都免除了处罚。以前考试是六道题,一道明题一道暗题。当时考官出的题太偏僻了,根本没考到应试者想表达的意思。大臣们就建议,效仿天圣年间和元祐年间的做法,第一篇考经义,然后在《九经》、《诗经》、《孟子》的注疏或者子史的正文中杂出几道题,这样才能体现出重视经学的态度。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起初,制科考试选拔人才,必须是三年一次。到了第十一年的時候,皇帝下令说:“以后凡是符合条件可以参加考试的人,主管官员要直接报上他们的名字。”

第二年春天,有个叫李巘的大臣说:“选拔贤良之士,本来是为了征求他们的真知灼见来辅助国家治理,没听说过要考他们死记硬背的注疏学问。像晁错、董仲舒那样的人才,即使注疏背得不太熟,对治国理政又有什么影响呢?”皇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又取消了考注疏的规定。

高宗皇帝设立了博学宏词科,一共要写十二篇文章,内容包括制诰、诏表、露布、檄文、箴铭、记赞、颂序,还要在里面杂出六道题,分成三场考试,每场考试都要写一篇古体文和一篇今体文。逢到科举考试那年,除了那些因为被贬官、流放、赎罪或者犯了贪污罪的人,那些公卿大臣家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参加考试。先要提交自己写的三篇文章,由学士院进行考核,选拔出优秀者参加考试,然后根据成绩分为三等。一等可以直接升官,选人可以改换官职,没有出身的人可以被授予进士及第,并且免除以后的考试,直接到馆里任职。二等可以少三年考核期,直接授予堂官职务,没有出身的人可以被授予进士出身;三等可以少两年考核期,没有出身的人可以被授予同进士出身,并且允许他们参加馆职的考试。南宋迁都之后,通过这个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很多都当上了宰相或者翰林学士。

嘉熙三年,朝廷里的大臣们建议说,这词科考试啊,本来就是替皇帝说话的,好久没招人了,都快荒废了。主要是因为考试太难了,所以学的人少。现在想除了原来的三年一次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外,再设立一个等级低的考试。考试只考文章辞藻,不考记忆和知识问答。考试分两场,想参加考试的人得先有官职,然后去礼部报名,提交自己的作品,就像考教官那样。每年都跟科举考试一起进行,只要合格就行,不用限制名额,考中的人就授予教授的官职。那些已经当了教官,或者在京城做官不愿意当教授的,京城官职就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新考中的人就按正常的官职晋升顺序来。以后北门、西掖、南宫这些地方的舍人,就从文章写得特别好的这些人里选拔。考试科目呢,就把“宏博”两个字去掉,就叫词学科好了。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不过到了淳祐年间,这个制度又取消了。到了景定二年,又恢复了嘉熙年间的制度。

一开始,朝廷内外很多学校的教官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后来慢慢地改成由国子监从以前考试成绩优秀的人里选拔。熙宁八年,才开始设立教授考试制度,就是由舍人院出五道大义题进行考试。元丰七年,规定各州如果没有教官,地方长官就要把那些在任官员中合适的人选推荐上去,然后由监学官员审核,合格的就可以兼任教官。元祐年间,取消了考试制度,结果推荐的人就多了起来,于是朝廷下令必须有人举荐才能上报。绍圣初年,三省制定了新的规则,考中制科和进士考试前三名、礼部考试成绩前三名、府监广文馆第一名、太学上舍第一名,这些人都不用考试,直接任命。其他人就考两道经义大题,合格了就授予教官职务。元符年间,又增加了三经的考试内容。政和二年,大臣们又说,元丰年间考试招募了六十个学官,结果只录取了四个,而且都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大家都很服气。现在考试基本上是三个取一个,现在想改成十个取一个,让考试更严格一些。皇帝也同意了。从那以后,有时候用原来的方法,由中书省选拔任命;有时候又额外增加一些名额,让一些符合条件的人担任大州的教官,但是这些人并不实际去任职,所以这个制度也很快就被废除了。有时候又用元丰年间的考试方法,总之,考试制度变来变去,没有个定数。

话说南宋高宗刚上台那会儿,又恢复了教官的考试。到了绍兴年间,有人就开始讨论说:“想当老师,还自己毛遂自荐去考试,这不太合适吧!” 所以朝廷就取消了考试,改成朝廷自己选人。不过后来又恢复了考试,凡是有点身份的人,只要想参加考试,就得先准备好经义、诗、赋各三首,交给礼部审核,然后才能去参加省试,分两场考试。考上了,先当个各州的教官,然后再有机会进入国子监和太学。

到了绍兴十五年,按照国子监丞文浩的建议,考试内容改了,从《六经》里挑两部,每部出两道题,不限格式,只要写得通顺流畅,就合格。后来,四川的制置司也学着礼部的模式,在省试那年也搞个类似的考试,从嘉泰元年开始就这么干了。

以前啊,那些十五岁以下的小孩,只要能读懂经典,还能写诗作赋,州府就会把他们推荐到朝廷,然后皇帝亲自考试。这些被皇帝钦点的人,他们的官职和免除科举考试的资格,那都是没啥固定标准的。比如真宗景德二年,抚州的晏殊和 大名府的姜盖,就是因为小时候参加了皇帝的诗赋考试被看中。晏殊直接被赐予进士出身,姜盖则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后来皇帝又召见晏殊,让他写赋和论说,皇帝觉得他文采飞扬,就给他安排了个秘书正字的职位。 之后呢,这种童子试,时而取消,时而恢复。从仁宗当皇帝到北宋大观年间,这么多年,被赐予出身的也就二十个人。

绍兴二年,按照以前的规矩,皇帝要亲自考试童生。朱虎臣被召见,皇上赏赐了他官职和金腰带,对他特别宠爱。后来参加考试的童生,有的背诵经史子集,有的背诵皇帝写的诗文,有的背诵兵书,练习射箭。能不能得到官职,能不能免除考试,都得等考试结束后皇帝临时决定,没有固定的标准。

淳熙年间,王克勤第一个用写文章的方式参加考试。在内殿觐见皇帝时,孝宗皇帝很欣赏他的聪明才智,就授予他从事郎的官职,让他在秘阁读书。这时礼部上奏说:“咱们朝代里,那些以文章闻名的童生,比如杨亿、宋绶、晏殊、李淑,后来都成了贤明的宰相或有名的侍从。现在各郡县举荐人才,考察他们的才能,只不过是看看他们背诵得怎么样,应该提高一下选拔的标准。”

八年后,考试终于分成了三个等级:完全背诵《六经》、《孝经》、《论语》、《孟子》,并且能写文章,比如能写三道《六经》义,各一道《论语》、《孟子》义,或者一首赋,一首诗的,算作上等,可以得到额外恩赏;除了背诵之外,还能通晓一部经书的,算作中等,免除两次文章考试;只能够背诵《六经》、《论语》、《孟子》的,算作下等,免除一次文章考试。复试不合格的,赏赐布帛。宁宗嘉定十四年,规定每年录取三个人,在季春时节到宫里集合。先在国子监考试,然后由中书省复试,这成了永久的制度。理宗以后取消了这个考试科目,只有那些文章写得特别好的,才能被各郡县举荐。

考试科目设立之后,朝廷仍然担心不能网罗天下所有的人才,有些人可能会隐居不出,不屑于参加考试。所以常常命令州郡搜寻人才,而朝廷大臣也可以推荐人才。像治平年间的黄君俞,熙宁年间的王安国,元丰年间的程颐,元祐年间的陈师道,元符年间的徐积,都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熙宁三年,朝廷在各地搜寻那些品德高尚、受乡里推崇的人,一共找到了二十九个人。这些人到了京城后,被安排在太学学习,其中刘蒙以下二十二个人在舍人院参加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授予不同的官职。这也足以说明,即使隐居的人才,最终也能被发现,这体现了盛世的景象。后来,应诏而来的人才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朝廷也逐渐对这种方式感到厌倦了。

宋高宗皇帝很重视那些有才华却隐居不出的人,首先召见的就是平民谯定,之后又让尹焞这位隐士到宫里讲学。后来,皇上还给很多隐士送去很多礼物,比如王忠民、张志行、刘勉之、胡宪这些人,因为他们的忠诚、高尚品格和勤奋好学,皇上就给他们授予官职,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当老师,或者赐予他们“处士”的称号来表彰他们。高宗这样做,是为了提倡清廉正直的品德,来改变当时社会上不好的风气。像徐庭筠、苏云卿这样坚持不出仕的人,世人都很敬佩他们。

宁宗庆元年间,蔡元定先生凭借着高深的学问,阐述了一代正统的学术思想。尤袤和杨万里两位先生都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因为生病推辞了,最后因为被诬陷为“伪学”而被贬官,最终郁郁而终,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从理宗、度宗以后,国家的形势越来越糟糕,有才能的人都隐居起来,不再出来为国效力,再也没有听到什么类似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