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裔、马遂、董元亨、曹觐、孔宗旦、赵师旦、苏缄、秦传序、詹良臣、江仲明、李若水、刘韐、傅察、杨震(父宗闵)、张克戬、张确、朱昭、史抗、孙益这些人啊,都是当时有名望的官员。五代十国时期,士大夫的忠义之气,差不多都消磨殆尽了。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范质、王溥他们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太祖皇帝首先表彰韩通,然后提拔卫融,这足以表明他的态度。后来,西北边境的那些将领,个个都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到了真宗、仁宗时期,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这些贤臣,都在朝廷上直言敢谏,所以朝中内外的人都以名节为荣,以廉耻为重,五代十国的那些陋习都消失了。所以,靖康之变的时候,很多志士仁人纷纷响应,勤王抗敌,临危不惧,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等到宋朝灭亡了,忠贞之士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他们辅佐朝廷的功劳,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积累起来的。
我奉旨修撰三史,召集儒臣商议编纂的章程,把前代忠义之士的事迹都如实记载下来,没有丝毫隐瞒。但是,死节和死事,还是要区别对待的:比如,面对敌军,英勇奋战,毫不畏惧,或者奉命出征,或者镇守边疆,或者在闲职上任职,但都怀着满腔的忠义之情而赴死,虽然所处境遇不同,但他们都为了国家而捐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都是忠义的最高境界。
还有一些人,在战争胜负未定的情况下被俘,有的慷慨就义,有的审时度势,自尽殉国,这就算次一等的了;还有一些人,在混乱中不幸遇难,被乱兵杀死,虽然也体现了他们的勇气,但毕竟不是主动赴死,更别说那些在国家灭亡、君主受辱的情况下,以身殉国的臣子了,虽然他们没有建功立业,但他们的忠义精神是值得敬佩的!至于那些在乱世中隐姓埋名,但始终保持着高尚节操的人,那也可以算作是比较好的了。
还有那些平民百姓,敢于直言,冒着风险批评时政,一心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以及那些乡间的英才,隐居山林的高士,他们都英勇无畏,为国捐躯,他们的死都是一样的伟大。我按照这些人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等级,编撰了这本《忠义传》。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叫志忠,在后唐长兴年间,参加讨伐王都的战争,战死了。他爸爸叫再遇,当过龙捷指挥使,跟着太祖皇帝打李筠,也战死了。
康保裔在周朝的时候,立下了不少战功,官做到东班押班。他爸爸再遇战死后,朝廷就让他接替他爸爸的职位,跟着石守信打下了泽州。第二年,又去攻打河东的广阳,俘虏了一千多人。
开宝年间,他又跟着其他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一步步升官,做到日骑都虞侯,后来又当了龙卫指挥使,还当过登州刺史。端拱年间,他被任命为淄州团练使,后来又调到定州、天雄军,担任驻泊部署。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代州知州,接着又调到深州,然后又调到高阳关,担任副都部署,同时被加封为侍卫马军都虞侯,还兼任凉州观察使。
真宗皇帝登基后,把他召回朝廷。因为知道他母亲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皇帝还赏赐了他很多酒、茶和米。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彰国军节度使,然后出任并代都部署,后来又调到天雄军担任知州。并州和代州的官员都上书请求留下他,皇帝对此很赏识,又让他回去担任高阳关都部署。
后来契丹大军入侵,各路将领在河间与他们作战。康保裔挑选了精锐部队赶去支援,傍晚的时候,约定第二天早上再决战。第二天清早,契丹军队重重包围了他们,周围的人劝他换上盔甲,冲出去突围。但是康保裔说:“遇到危难的时候,不能苟且偷生。”于是他决定和敌人决一死战。
两天后,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地上被践踏得尘土足足有两尺深,他们的军队弹尽粮绝,援军也没有赶到,最后康保裔壮烈牺牲了。
皇上在驻扎大名府的时候,听说保裔战死沙场的消息,非常震惊和悲痛,连续停朝两天,追赠保裔为侍中。还把保裔的儿子们都安排了官职:继英做了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做了洛苑使;继明做了内园副使;最小的儿子继宗做了西头供奉官;就连保裔的孙子惟一也做了将作监主簿。
保裔的儿子们领旨谢恩,哭着说:“父亲战死沙场,没能取得胜利,陛下您没有怪罪他的家人,我们就已经感激不尽了,现在又蒙受了这么大的恩典!”说着,他们就悲痛地伏在地上起不来了。皇上心里也很难过,说:“保裔为国捐躯,赏赐应该更加丰厚才对!”然后皇上又对身边的人说:“保裔的父亲和祖父都战死沙场,他自己也战死了,他们家世代忠诚,实在令人敬佩啊!”保裔的母亲当时已经84岁高龄了,皇上还特地派人去慰问,赏赐了五十两白金,并追封她为陈国太夫人。保裔的妻子已经去世了,皇上也追封她为河东郡夫人。
保裔为人谨慎厚道,待人接物很讲究礼仪,喜欢交朋友,还擅长骑射,无论是射飞禽走兽,百发百中。据说他曾经一口气握着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箭簇和箭杆都连在一起落在地上,人们都佩服他的箭术高超。他经历过无数次战斗,身上中了七十多处伤。他还曾经拿出几十万钱资助军队,自己去世后,官吏们竟然变卖了他的器物来偿还欠款,皇上知道后,又重重地赏赐了他。
保裔的儿子继英后来官做到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他为人严厉,管理军队很严格,对家族也很照顾,去世的时候,家里并没有留下什么钱财。
保裔跟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迟迟不到,只有张凝率领高阳关路铃辖领先锋部队,李重贵率领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的军队进行策应。他们跟契丹军队交战,保裔不幸战死,重贵和张凝赶来救援,结果腹背受敌,从申时(下午三点)一直打到寅时(凌晨三点),才把敌人打退。当时很多将领都损失了部分兵力,只有重贵和张凝率领全军安全撤回驻地。张凝建议上报将士的功劳,重贵却叹息说:“大将战死了,我们却在这里算计功劳,还有什么脸面呢?”皇上听说后,非常赞赏重贵。李重贵后来官做到郑州知州,领播州防御使,最后改任左羽林军大将军后退休。张凝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死后追赠彰德军节度使。
马遂,开封人,一开始在龙卫军当兵,后来升了官,最后在北京当差。听说王则造反了,他半夜就急得不行,一大早就跑去见留守贾昌朝,强烈要求去打贼。贾昌朝就派他拿着朝廷的文书去贝州劝降王则。王则穿得漂漂亮亮的接见了他,马遂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跟他说造反的下场,但王则根本不理他。马遂决定当场杀了王则,可他身边没带武器。这时张得一就在旁边,马遂想让他帮忙,使了个眼色,结果张得一纹丝不动。马遂急了,抄起桌子上的杯子就砸向王则,然后抓住王则的脖子,一顿猛揍,打得王则鼻青脸肿,满身是血,周围的人却一个都没来帮忙。王则的那些手下拿着刀冲上来,把马遂一只胳膊砍断了,马遂还骂王则:“你这个妖贼,恨不得把你剁成万段!”最后,他们把马遂绑到厅堂前,把他肢解了。王则被马遂打了个措手不及,吓坏了,伤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这事儿皇上仁宗皇帝知道了,唉声叹气了好久,追封马遂为宫苑使,封他的妻子为旌忠县君,还赏赐了冠服,并且把他的五个儿子都安排了官职。后来,抓到了杀害马遂的那个骁勇的士兵石庆,皇上命令石庆的儿子剖开自己的心,来祭奠马遂。
董元亨,深州束鹿人,官做到国子博士,后来又当了贝州的通判。王则在贝州造反,那天正好是冬至。董元亨跟贝州的将领张得一正在天庆观拜祭,夜里还没过完,突然就乱起来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董元亨赶紧骑马跑回衙门,坐在厅堂里,十几个反贼穿着盔甲,拿着明晃晃的刀,破门而入,周围的人都吓跑了。反贼威胁董元亨说:“大王派我来取军资库的钥匙!”董元亨拍着桌子怒斥他们:“什么大王?你这个妖贼居然敢造反!我就算死了,钥匙也不会给你的!” 反贼头子郝用继来了,更急着要钥匙,说:“库里的钱财,现在都是大王的了,还不快把钥匙交出来!”董元亨瞪大眼睛,大声骂贼,郝用继一怒之下杀了董元亨,其他贼兵冲进去,抢走了钥匙。这事儿皇上仁宗皇帝知道了,说:“这是个遵守法纪的好臣子啊!”追封董元亨为太常少卿,还照顾了他的三个子孙。等王则的叛乱平息后,抓到了郝用继,把他杀了,用来祭奠董元亨。
曹觐,字仲宾,是曹修礼的儿子。他叔叔曹修古去世了,没有儿子,天章阁待制杜杞在朝廷上为他说了情,于是曹觐被任命为建州司户参军,以继承他叔叔的香火。宋仁宗皇祐年间,曹觐被任命为太子中舍,负责管理封州。
侬智高叛乱了,攻破了邕州和管州,一路打到广州。军队行至封州,封州百姓从没见过打仗,士兵才一百来人,根本不够打仗,而且城里也没有城墙可以防守。有人劝曹觐逃跑,曹觐严肃地呵斥他们说:“我是一个地方官,只有死路一条,谁敢说要躲避敌人,我就杀了他!”他命令都监陈晔带兵迎战敌人,封川县令也率领乡兵和弓箭手随后支援。
敌人的数量是己方的几百倍,陈晔的军队打败了,四处逃窜,乡兵也溃散了。曹觐率领剩下的士兵拼死抵抗,但最终还是战败被俘。侬智高下令不要杀他,强迫他下跪,还诱惑他说:“跟着我,可以得到好官做,我给你兵权,还把女儿嫁给你。”曹觐不肯下跪,而且破口大骂:“做臣子的只能向天子下跪,我怎么会为了苟且偷生而投降你!快杀了我吧,这样我还算幸运!”侬智高仍然不忍心杀他,把他关在船上。曹觐两天没吃东西,然后把怀里的印章交给自己的随从说:“我要死了,你们找个机会把这个交给上级。”侬智高看出了他决不投降的决心,就杀了他。曹觐死的时候还在痛骂敌人,声音一直没停,最后尸体被扔进了江里,那年他才三十五岁。
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他太常少卿的官职,并抚恤他的四个儿子。他的妻子刘氏为了躲避战乱死在了山林里,朝廷追封她为彭城郡君,并赐给她冠服。朝廷还追赠曹修古为尚书工部侍郎,并追封曹修古的妻子陈氏为颍川郡君。
侬智高叛乱的时候,岭南地区毫无防备,州县官吏都纷纷逃跑了,所以侬智高的军队所到之处,都轻易攻克。只有曹觐、孔宗旦和赵师旦三人能够坚守阵地,以死殉国。后来田瑜平定了广南地区的叛乱,就为曹觐在封州修建了庙宇。
孔宗旦,是山东人,在邕州当司户参军。侬智高造反之前,州衙里冒出白气,江水还涨了,孔宗旦觉得这是要出兵的征兆,断定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告诉州官陈珙,陈珙根本不信。后来侬智高攻破了横州,马上带着家眷往桂州跑,孔宗旦说:“我还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开,不能大家一起死!”结果州城被攻破,他被抓了。 侬贼想让他办事,孔宗旦指着贼鼻子骂,结果被杀害了。早些年,孔宗旦在山东当官的时候,跟李师道、徐程、尚同四人一起做监察官的眼线,号称“四瞠”,很多人讨厌他们。没想到后来他却能这样为国捐躯。袁州知州祖无择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追赠他太子中允的官职。
赵师旦,字潜叔,是枢密副使赵稹的堂兄弟。他长得漂亮,身材高大,有六尺。年轻时读了不少书,尤其擅长刑名之学。靠着赵稹的关系,先做了将作监主簿,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宁海军节度推官。当上江山县令后,他勤政爱民,官员们连百姓的一文钱都捞不到,路上丢了东西,也没人敢捡。因为政绩突出被推荐,先后担任大理寺丞、彭城县令,后来升迁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最后调任康州知州。
侬智高攻破了邕州,顺着江流往下游冲,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探子回来报告说:“各州的守将都丢下城池逃跑了!”师旦大喝一声:“你也想让我逃跑吗?”于是他下令搜查,抓到了三个细作,当场斩首示众。这时,敌人已经逼近城下了,师旦只有三百士兵,他却打开城门迎战,杀死了几十个敌人。到了傍晚,敌人稍微退却了一些,师旦告诉妻子,把州印系在腰间戴上,让她带着孩子躲起来,说:“明天敌人一定会大举进攻,我知道我们抵挡不住,但是我不能逃跑,你留在这里也没用,死了也没什么意义。”然后,他就和监押马贵以及士兵们一起死守州城。他叫马贵吃饭,马贵吃不下,师旦却像平时一样吃得很饱;到了晚上,马贵睡不着觉,师旦却在里屋呼呼大睡。
天快亮的时候,敌人攻城的力度更猛了,左右的人都请求师旦稍微躲避一下,师旦说:“战死和被杀有什么区别呢?”大家都说:“我们愿意为国家而死!”直到城破,也没有一个人逃跑。箭射完了,他和马贵一起回到大堂坐下。侬智高率领军队呐喊着争先恐后地冲进来,威胁师旦,师旦破口大骂:“你这蛮夷,朝廷亏待你什么了,你竟敢造反!天子只要派出一支军队,你就一个也剩不下了!”侬智高大怒,把师旦和马贵都杀害了。敌人撤走后,州民为师旦建庙祭祀。事情平息后,朝廷追赠师旦为光禄少卿,赐予他母亲王氏长安县太君的冠服,并录用他的子弟和三个从子。师旦遇害时,四十二岁。他的灵柩经过江山,江山的人民迎接师旦的灵柩,沿路哭祭,绵延数百里,祭奠的人群络绎不绝。
同时,还有一个叫王从政的人,他是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在太平场与侬智高作战,被俘后,他一直痛骂敌人,敌人甚至用滚烫的开水浇他,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最后壮烈牺牲。朝廷追赠他为信州刺史,并录用他的两个孙子。
苏缄,字宣甫,是福建泉州晋江人。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广州南海当主簿。南海郡管辖着外国商船,每当商人来的时候,就要由官员检查他们的货物和钱财。这些商人都是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习惯了用客气的礼节对待官员。苏缄在检查货物时,有个叫樊家的商人竟然直接上台阶坐在座位上,苏缄当场就把他训斥了一顿,然后还打了他的板子。樊家商人跑去州府告状,州府把苏缄叫去训斥。苏缄说:“主簿虽然官职低,但也是地方官员啊,商人虽然有钱,也是本郡的百姓啊,地方官员打百姓,有什么不可以的?”州府官员也说不出话来。
后来苏缄调到阳武当尉。当时有个叫李囊的悍匪,经常抢劫百姓,其他官吏都没能抓到他。苏缄打听到李囊的藏身之处,就召集人手,大规模搜捕,还放火烧了李囊旁边的房子,想把他逼出来。李囊从中间逃跑了,苏缄骑着马追上去,最终斩杀了李囊,把他的首级送到了州府。州府尹贾昌朝惊讶地说:“读书人竟然这么轻生!”苏缄因此屡次升迁,最后当上了秘书丞,并出任英州知州。
侬智高围攻广州,苏缄说:“广州是我的首都,而且离英州很近,现在城池危在旦夕,我不去救援,这是不义之举!”于是他立即招募了几千士兵,把印信交给提点刑狱的官员鲍轲,晚上就带兵赶去救援,距离广州还有二十里就安营扎寨了。广州人黄师宓被侬智高收买了,当了他的谋士,苏缄就把黄师宓的父亲抓起来杀了。他还抓捕杀害了其他几十个参与作乱的人,招安了六千八百个被胁迫参与叛乱的百姓,让他们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侬智高军的势力受到打击,准备撤兵,苏缄就分兵先占据了他们的退路,在路上布置了大量的木头,长达四十里。侬智高军无法前进,只好绕路走了几处,渡过江,然后向西逃窜,经连州、贺州而去。苏缄和侬智高军交战,杀伤了很多敌人,还夺回了他们抢掠的财物。当时其他将领都没有什么功劳,只有苏缄立了大功,仁宗皇帝很高兴,就提升他为供备库副使、广东都监,负责管理两路兵甲,还派使者赐给他朝服和金腰带。苏缄追击侬智高到邕州,大将陈曙因为违反军纪被处死,苏缄也因此被贬到房州当司马。
后来苏缄官复原职,做了著作佐郎,在越州监税十多年,才再次升任副使。之后他被任命为廉州知州,廉州的房屋大多是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有个叫杨禧的士兵喝醉了酒,烧了营房,火势蔓延到百姓的房屋,他还趁乱偷窃,苏缄把他处死在闹市。因为这件事,苏缄又被贬到潭州当都监。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鼎州知州。
话说宋神宗熙宁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苏缄(音jiān)升职到京城当差,后来又去广东管辖一些事情。过了四年,越南交趾地区计划入侵咱们大宋,朝廷就派苏缄去邕州(今广西南宁)当皇城使,负责那边的防务。
苏缄暗中打探,掌握了确切的情报,赶紧写信给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沈起,报告情况。可是沈起根本没当回事儿。后来刘彝(音yí)接替了沈起当桂州知州,苏缄又给刘彝写信,请求停止那些轻敌冒进的行动。刘彝不仅不听,反而发文批评苏缄,说他扰乱军心,不准他再乱说话。
到了熙宁八年,交趾蛮兵真的打过来了,据说有八万人马,攻陷了钦州和廉州,还攻破了邕州的四个军事据点。苏缄听到消息后,赶紧清点州里的兵力,一共才两千八百人。他把州里的官员和一些有本事的老百姓召集起来,给他们讲解作战策略,然后把部队分成几队,让他们分别负责防守不同的区域。
老百姓当时都吓坏了,到处乱跑,苏缄就把官府的钱粮和自己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给大家看,说:“咱们的武器装备齐全,粮食也足够,现在敌人已经快到城下了,咱们应该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到来。如果有人胆敢逃跑,那大家的心都会乱,希望大家听我的话,谁要是敢擅自逃跑,我就杀了他全家!” 当时有个叫翟绩的大校偷偷溜走了,苏缄把他抓住后斩首示众,这下子,城里上上下下都老实了,没人敢再乱动了。
苏缄的儿子苏子元在桂州做司户参军,因为公务带着老婆孩子来邕州看望他爹,正准备回去,结果蛮兵就打来了。苏缄考虑到老百姓不可能都明白情况,肯定以为郡守家都逃跑了,所以就只让儿子苏子元一个人回去,把儿媳和孙子留了下来。他还挑选了几个勇敢的士兵,划着船逆流而上跟敌人作战,结果还斩杀了两个蛮族首领。
邕州被围困了,(邕州刺史)缄昼夜不停地鼓励将士们,亲自用神臂弓射杀敌人,射死的贼兵非常多。一开始,缄向刘彝求救,刘彝派了将军张守节去救援,但张守节磨磨蹭蹭,迟迟不前进。缄又用蜡书向提点刑狱宋球告急,宋球收到信后又惊又哭,赶紧催促张守节。张守节吓得不轻,急忙把军队转移到大夹岭,想回昆仑关防守,结果突然遭遇了敌人,来不及列阵,全军覆没。
蛮兵俘获了北方的军队,知道他们擅长攻城,就用好处诱惑他们,让他们制作云梯,还让他们去攻打护城河上的洞子,用华布遮盖,缄全部烧掉了这些东西。蛮兵的计策已经用尽,打算撤退了,但是他们得知外援不会来了,有人就教唆贼兵用土袋堆砌攻城,一会儿工夫就堆了几丈高,像蚂蚁一样爬了上去,城池最终失守了。缄仍然带领受伤的士兵骑马作战,更加猛烈,但寡不敌众,于是说:“我宁死也不落在贼人手里!”他赶紧回到州治,杀了自己的家属三十六人,埋在坑里,然后放火自焚。蛮兵来了,却找不到他的尸体,于是就屠杀了五万多郡民,每百人堆成一堆,一共堆了五百八十多堆,把三州的城墙拆掉填江。
邕州被围困了四十二天,粮食吃光了,水也干涸了,人们吸食沤烂的麻水解渴,很多人病倒拉肚子,互相依靠着死去,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叛变。
苏缄憋了一肚子火,刘彝却对寇乱不管不问,还不出手相救,苏缄想上书弹劾他。但是,当时道路不通,没办法把奏疏送出去,于是苏缄就在集市上贴出刘彝的罪状,希望能让朝廷知道。皇上听说苏缄死了,很惋惜,追赠他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号忠勇,还赐给他家在京城最好的房子,以及乡下十顷上等田地,让他家人自己挑选。苏缄的儿子苏元被任命为西头供奉官、阁门祗候,皇上召见他,说:“邕州能守住,全靠你父亲的守护,如果像钦州、廉州那样失守了,贼寇就会乘胜追击,桂州、象州都保不住了。当年张巡、许远在睢阳城坚守,保卫了江淮地区,比起你父亲来,也不过如此啊!”然后皇上又把苏元提升为殿中丞,让他去邕州做通判。苏缄的另外两个儿子苏子明、苏子正,以及孙子苏广渊、苏直温,都和他一起战死了,皇上也都对他们进行了褒奖。而苏缄和刘彝因为这件事都被贬官了。苏缄死后,有人想攻打桂州,走了好几站路,结果看到大批军队从北方开来,喊着:“苏皇城带兵来报仇了!”吓得赶紧逃跑了。邕州的老百姓为苏缄建了一座祠堂,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还赐给了这座祠堂“怀忠”的匾额。
秦传序,江宁人。淳化五年,他担任夔峡巡检使。李顺起兵造反,贼兵很快包围了夔州城,秦传序带领士兵日夜抵抗,坚守城池。时间久了,形势越来越危急,其他的官员都逃跑了,投降了叛军。秦传序对士兵们说:“我作为监军,尽忠职守保卫城池是我的职责,怎么能苟且偷生呢!”城里缺粮了,秦传序拿出自己所有的财物,全部换成酒肉犒劳士兵,鼓励他们,士兵们都感动得哭泣着奋勇作战。秦传序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就写了蜡烛书,派人冒着生命危险送到朝廷,说:“我将尽全力抵抗,誓死不降!”城破了,秦传序自焚而死。
秦传序的家在荆湖地区,他的儿子秦奭溯流而上,想找到父亲的遗体,结果不幸溺水而死。人们都说,父亲死于忠义,儿子死于孝顺。这件事上报朝廷后,宋太宗很悲痛,很久才平静下来,他录用秦传序的第二个儿子秦煦为殿直,并赏赐他家十万钱。秦煦死后,朝廷又让秦煦的弟弟秦昉担任三班奉职。
詹良臣,字元公,是浙江睦州分水人。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后来靠关系混了个官当,被调到缙云县当县尉。 方腊起义的时候,方腊的部下洪再犯了处州,那里的官员都丢下城跑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土匪,叫霍成富,他们打着方腊的旗号,在缙云到处抢劫。詹良臣说:“抓贼是县尉的职责,就算打不过,我也不敢怕死!” 于是他带着几十个弓箭手就冲出去跟贼寇对抗,结果被抓了。
霍成富想诱降他,詹良臣说:“你们这帮人不懂得求生之道,还想着让我投降? 想想以前李顺在四川造反,王伦在淮南造反,王则在贝州造反,结果都身首异处,老婆孩子都被杀光了,不管老少,一个都没放过! 很快官兵就要来了,你们到时候只能变成狗和老鼠的食物!” 贼寇们一听,气坏了,把詹良臣的肉割下来,逼着他吃自己的肉。詹良臣一边吐一边骂,直到死都没停止喊叫,看到这一幕的人都捂着脸哭了起来,当时他已经七十二岁了。宋徽宗听到这件事后很感动,追赠他通直郎的官职,还给他的子孙两人安排了官职。
江仲明,是浙江台州人。宣和年间发生战乱,他带着年迈的母亲逃到山里,结果在东城岗上突然遇到了贼寇,贼寇逼他投降。江仲明宁死不屈,奋起痛骂贼寇,最后壮烈牺牲了。丞相吕颐浩还专门写文章来悼念他。
还有一个叫蒋煜的人,是台州仙居人,很有文化。贼寇想把女儿嫁给他,蒋煜拒绝了;贼寇又威胁他下跪,他还是不肯。贼寇说:“我要杀了你!”蒋煜伸长脖子,等着贼寇砍,一边骂一边死了。
李若水,字清卿,老家是河北曲周,本来叫李若冰。他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元城当小官,后来又到平阳府做个司录。 后来参加学官考试,考了第一名,被派到济南当教授,之后又升任太学博士。 当时蔡京又当了宰相,他儿子蔡绦也权势很大,李邦彦看不惯这乱象,想辞职回家养老。李若水劝他说:“当大臣的应该一心为国,如果实在不行了,那就直接辞职,别偷偷摸摸的装病,这样会让人觉得你像个吃白饭的!” 他还说:“现在积弊已久,想治理国家太难了。减少开支国家也没富裕,减轻赋税老百姓还是穷,权贵们越来越嚣张,官员们越来越腐败,根本没个好转。现在应该广发英雄帖,大力招揽人才,采纳他们的好建议,才能兴国治世啊!” 他一口气说了十多条建议,都直指当时的弊病,李邦彦听着不太高兴。
靖康元年,李若水还是太学博士。高俅那个奸臣死了,按规矩皇帝得穿孝服为他哭丧。李若水却上书说:“高俅靠着拍马屁才当上大官,他搞垮了军队,导致金兵长驱直入,他的罪过跟童贯一样大!他虽然死了,也应该追究他的责任,取消他的官职,以儆效尤。现在朝廷却要按照老规矩给他办丧事,这怎么能服众呢?” 他连续上书两次,最后朝廷才取消了这个仪式。
宋钦宗要派使者去金国谈判,想用钱赎回三镇,朝廷要选派合适的人选,李若水被选中了。他被皇帝召见,赐名“若水”,还被提升为著作佐郎。他出使金国,在云中见到了金国的首领粘罕。他刚回来,金兵就南下了,他又被任命为徽猷阁学士,和冯澥一起前往前线。 到了中牟,守河的士兵听说金兵来了,都吓坏了,想偷偷溜走。冯澥问李若水怎么办,李若水说:“士兵害怕敌人逃跑,我们怎么能效仿呢?现在只有战死了!” 他下令,谁敢逃跑就斩首,这才稳定了军心。
出发后,他们又上奏章,说和谈肯定没戏,应该加强城防。到了怀州,遇到了馆伴萧庆,就把他一起带回去了。到了京城门口,就把他们关进了冲虚观,只让萧庆和另一个叫澥的人进去。因为很多建议都没被采纳,金兀术又开始猛攻城池,于是李若水去见皇帝,把情况说了,皇帝就问他怎么办。
回来后,李若水说那两个人想见太上皇,皇帝说:“我打算明天去金营,见了面就回来。”然后皇帝提拔李若水当礼部尚书,他坚决推辞。皇帝说:“学士和尚书同级,你干嘛推辞?”李若水还是不肯,最后改任吏部侍郎。
两年后,金人又邀请皇帝出郊,皇帝很犹豫,李若水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就跟着去了。金人早就设好了圈套,逼着皇帝换衣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哭着骂金人是狗东西。金人把他拖出去,打得他满脸是血,气得他晕倒在地上,其他人全都散了,只留下几十个骑兵看守。金兀术下令说:“一定要保证李侍郎平安无事。”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现在没办法了,你昨天虽然说了那些话,但国相并没有生气,你今天顺从一下,明天就能荣华富贵了。”李若水叹气说:“天无二日,我李若水岂能有二主?”他的仆人也来劝他:“您父母年纪大了,您要是稍微屈服一下,还能回去看看他们。”李若水呵斥道:“我不再考虑家事了!忠臣事君,只有死,没有二心。但是我父母年纪大了,你回去后不要急着说,让兄弟们慢慢说吧。”
过了十几天,金兀术召集人商议事情,还问他为什么不肯拥立异姓。李若水说:“太上皇是为了天下百姓,才主动让位的,皇上仁慈孝顺节俭,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怎么能轻易议论废立?”金兀术指责宋朝失信,李若水说:“如果说失信是错,那你更错!”然后他列举了金兀术的五宗罪:“你就是一头吃人的猛兽,一个大坏蛋,灭亡的日子不远了!”金兀术让人把他拖走,李若水回头继续破口大骂。到了郊坛下,他对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这是我的职责,但连累你们,我实在抱歉!”他又开始不停地骂,监军的人打烂了他的嘴唇,他吐着血骂得更凶,最后被人割破脖子,割断舌头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李若水啊,终于回家了,他把当时的情况都详细地说了。高宗皇帝登基后,下了一道圣旨说:“李若水的忠义节操,是无人能比的,朕听说了,都感动得哭了。” 皇帝特地追赠他观文殿学士的职位,并给他谥号为“忠愍”。他死后,有一些从北方逃回来的难民说:“金国人都在说,‘辽国灭亡的时候,死节的也就十几个,南朝只有李侍郎一个人。’ 他临死的时候一点都不害怕,还吟诗而死,诗是:‘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 听到的人都非常悲伤。
刘韐,字仲偃,是福建崇安人。他考中了进士,先后在丰城当尉,在陇城当县令。后来王厚镇守熙州的时候,把他请去当狄道县令,又让他负责陕西平货司。当时黄河、湟水流域驻扎了很多军队,粮食供应不上,刘韐就设法把当地酋长请来,用金银财宝换取粮食,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也方便了百姓。 后来他升任转运使,又升任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刘法死了以后,西夏人攻打震武军。刘韐代理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用出奇制胜的战术打败了西夏军,解了震武军的围。西夏人派人来说,愿意赔礼道歉,请求和谈。大家都觉得这是西夏人的诡计。但是刘韐说:“战争打了这么多年,我们中原王朝都还没支撑不住,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西夏呢?他们虽然刚刚取得了一点小胜,但是他们的军队也疲惫不堪了,他们害怕我们再次出兵,所以才假意求和,想保全自己,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他马上写密奏报告给朝廷,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西夏使者过了约定时间还没到,一些将领说西夏果然是骗人的,请求集合军队乘胜追击。刘韐说:“跨境会面,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等到西夏使者第二次来请求和谈的时候,刘韐告诫他们说:“朝廷正在进行讨伐,我帮你们求情,不要像以前那样索要岁币,越过边境,那样会招致朝廷的愤怒。” 西夏人听从了他的劝告,从此西边的边境就安定了。
老韩想回老家,就请求朝廷让他回去,结果朝廷任命他当了徽猷阁待制,还让他负责崇福宫的事务。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越州知州。当时鉴湖边上的百姓侵占湖田耕种,官府就收他们的租子,每年能收两万斛粮食。
政和年间,有人把鉴湖的水抽干改造成农田,面积扩大了六倍。这些田地归中宫所有,租子太重,催收又严厉,很多老百姓都逃跑了。朝廷之前还命令他们的邻居乡亲们替他们偿还租子,百姓们都哭诉说自己实在没办法。韩世忠就请求朝廷免除了他们的租税。
方腊起义军攻陷了衢州和婺州,越州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官吏们都逃跑了,有的甚至准备好了船只想要离开。韩世忠说:“我作为州的最高长官,应该和这座城共存亡!”他一点也不动摇,更加努力地组织防御作战。 等到方腊的军队攻到城下的时候,他打败了他们。之后,他被朝廷任命为述古殿直学士,又召他去河北、河东当宣抚使的参谋官。
边关的官员说,燕地的百姓想归顺朝廷。童贯、蔡攸正带兵出征,可种师道的军队却被打败了。李韐觉得这个消息可能不靠谱,就去见种师道了解情况。种师道说:“契丹的兵力还很强大,燕地的百姓也没人响应,恐怕边关官员夸大其词,误了国家大事。”李韐立刻飞快地跑去告诉童贯、蔡攸,请求他们班师回朝。他还分析说,燕京和蓟州根本拿不下,就算侥幸拿下了,驻军和运输粮草的费用巨大,一定会加重国家的负担。
军队回到莫州的时候,郭药师带着涿州投降了。李韐因为之前反对出兵的意见和朝廷不一致,被调任真定府知府。郭药师进京后,李韐私下上奏请求朝廷留下他,但没被批准。后来他又被调到建州,接着又调到福州,还被加封为延康殿学士。有人说他以前犯过错,正好御史中丞有事情要请求他,于是他就下职了。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荆南知府。河北发生盗乱,他又被派去守真定。起事的首领柴宏本来是富户,受不了朝廷的征收,就聚集人马抢劫,杀了巡逻的官员,连统制官都战死了。李韐只身一人骑马赶到真定,派人去招降柴宏,柴宏最终投降认罪。李韐请他喝酒,给他官做,放了他的同伙回乡务农,这一带就平定了。
郭药师请求朝廷把河北的战马都给他,朝廷不够还向老百姓征收。李韐说:“把内地的良马都交给一个降将,这可不是好办法。”于是上奏阻止了这件事。金人已经计划南下侵略,朝廷正想方设法从金人那里要回云中地区。李韐探得金人南下的真实情况,赶紧上报朝廷,并且暗中加固城防,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那年冬天,金兵打到城下,发现真定府早有准备,就留下部分兵力在城外,主力部队直接向南挺进。金兵撤退后,又修筑云梯,设置包围圈,摆出要进攻的架势。李韐下令用强弩射击,金兵知道无法威胁真定府,就撤退了。自从金兵入侵以来,其他州郡都紧闭城门,百姓生活困苦,只有李韐允许百姓像平时一样砍柴放牧,只是按时开关城门。宋钦宗很欣赏他,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
话说朝廷已经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了,但是很多人看不惯,借着老百姓的怒火,又开始讨论追击金军。张韐觉得这时候贸然开战不行。当时,好多将领去救援太原,结果种师中、姚古都打败了。朝廷就让张韐当宣抚副使,让他去辽州招兵买马,结果他招来了四万人马。他跟解潜、折可求约定好一起进攻,可这俩人又接连打败仗。一开始,张韐派了个叫贾琼的将领从代州绕到金军背后,还许诺给义军爵位和俸禄,收编了几十个义军首领。太原城刚收复,就听说解潜和折可求战败了,张韐也就没继续进攻了。
太原失守后,张韐被召回京城,被任命为京城四壁的守御使,结果被宰相给否决了。京城守不住了,朝廷才派使者去金营求和。金国让仆射韩正把张韐安排在僧舍里。韩正说:“国相了解你,现在要用你了。”张韐说:“苟且偷生,侍奉两个主人,我宁愿死,也不干!”韩正又说:“军中有人想另立一个皇帝,想让你当这个正统,可以让你家人一起过去,与其在这里等死,不如跟着我们去北方享富贵。”张韐仰天大叫:“真的吗?!”然后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金国人没把我当罪人,反而想利用我。贞洁的女子不侍奉两个丈夫,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况且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从为正道,那是妇人之仁,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定要死的原因!”他让心腹把信带回去给儿子们。
然后,张韐沐浴更衣,斟了一杯酒,就自缢身亡了。燕地的人都很敬佩他的忠义,把他葬在寺庙西边的山冈上,人们还在寺庙的窗台上墙壁上都写上他的名字,好记着他的埋葬之处。过了八十天才下葬,他的脸色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建炎元年,朝廷追赠他资政殿大学士的职位,后来谥号为“忠显”。张韐为人庄重宽厚,跟人交往,好像有点敬畏的样子;但遇到大事,就会变得非常果断,谁也劝不住他。他早年在西州被童贯赏识,所以一直参与军事活动,最后忠义而死,人们也不再议论他以前犯过的错误了。他的儿子张子羽、孙子孙珙,都有各自的传记。
傅察,字公晦,是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蔡京的从孙。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蔡京当宰相的时候,听说傅察的名声,就派他儿子蔡鯈去见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傅察拒绝了。他先被调到青州当司法参军,后来又历任永平、淄川的县令,之后进入朝廷当太常博士,后来又升迁为兵部、吏部员外郎。
公元1125年十月,我奉命迎接金国的使臣来祝贺新年。当时,金国正准备撕毁盟约,朝廷却还蒙在鼓里。到了燕京,我听说金兵入侵了,有人劝我别再往前走了。我说:“我接受了朝廷的使命才出发,现在听说有危险就停下来,那朝廷的命令算什么?” 所以我继续赶往韩城镇。
等了几天,金国的使臣还没来。突然,几十个金兵骑马冲进驿馆,强行把我架上马。走到边境附近,我察觉到情况不对劲,坚决不肯再往前走,说:“迎接使臣,按照惯例应该停在这里。”金兵就换了我的马夫,把我往东北方向押去。走了大约一百里,遇到了金国的二太子斡离不,他带兵在驿道上等着,要我向他下拜。
我说:“如果我是去拜见大国的国君,那当然应该行大礼。现在你们是来迎接客人的,却把我胁迫到这里!还只让我见太子,太子虽然尊贵,但他也是臣子啊,应该用宾客的礼节接待我,为什么要我下拜?”斡离不勃然大怒:“我们兴兵南下,你这是什么说法?你们国家的得失,都给我老实交代,否则就杀掉你!” 我说:“我们皇帝仁慈圣明,一直和贵国保持友好关系,使臣往来频繁,关系密切,从未有过失信的情况。太子您违反盟约就出兵,到底想干什么?我回朝后一定会如实禀报。”
斡离不吼道:“你还想回朝?做梦!” 他的手下纷纷逼我下拜,刀光剑影,有人把我按倒在地,我的衣服都弄乱了,但我依然挺直腰杆,毫不畏惧,反复据理力争。斡离不又说:“你现在不下拜,以后想拜也来不及了!” 然后下令把我带走。
察知(chá zhī)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就对属下侯彦等人说:“我这次肯定要死了,我的父母一向很疼爱我,要是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会非常悲伤。万一我侥幸活下来,请记住我的话,告诉我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我是为国而死,这样也能稍微减轻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大家都哭了起来。当天晚上,他们就被隔离开了,再也见不到了。金兵攻占燕京后,侯彦等人暗中打听察知的消息,说:“使臣没有向太子下跪,之前郭药师打胜仗时,太子脸上露出了喜色,太子担心郭药师会劫持他,而且心里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杀了他。”将官武汉英认出了察知的尸体,将其焚烧,收敛骨骸,命令虎翼军士沙立背着骨灰回乡。沙立到了涿州,被金人抓获,关押在一个土屋里,一共关了两个月。看守的人疏忽大意了,沙立毁坏围墙逃了出来,把察知的骨灰送回了家。副使蒋噩和侯彦等人回来后,都能详细讲述察知不屈服的事迹,朝廷追赠他徽猷阁待制。
察知从小就酷爱学习,同龄人邀请他一起玩耍,他都不肯去。他的文章温婉华丽,很有文采。平时他为人谦逊和蔼,脸上没有喜怒哀乐的表情,遇到事情好像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但如果触犯了他的原则,就会变得非常严厉,让人不敢冒犯。他不追求名利,在京城,他的老朋友们即使位高权重,也很少登门拜访他,偶尔见面,也只是寒暄几句而已。等到他突然为义而死,如此壮烈,听到的人都感到悲痛却又敬佩不已,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七岁。乾道年间,朝廷赐谥号为“忠肃”。
杨震,字子发,是代州崞人。他以骑射技艺超群而被任命为安边巡检。河东军征讨臧底河时,敌人依山而建城池,居高临下俯瞰官军,各路将领在城下集结兵力,杨震率领勇士拔剑冲锋陷阵,斩杀数百敌人,大军乘胜攻克敌城,杨震的功劳最大。
他跟随折可存讨伐方腊,从浙江东部转战到三界镇,斩杀八千余人。追击到黄岩,贼帅吕师囊占据险要地势抵抗,往下扔石头攻击,连续几天都无法攻克。折可存向他询问计策,杨震建议用轻兵绕过山路从敌军背后进攻,居高临下呐喊助威,并投掷石块,敌人惊慌失措,开始自卫放火。杨震身穿重甲,带领部下冒着火海冲了进去,活捉了吕师囊,并杀死了三十名贼首,因此升了五级。之后,他担任麟州建宁砦知砦。
一开始,契丹灭亡后,他们的将领小鞠革录逃到西方,招集了十几万各族人马,攻破了丰州,又攻打麟府等城池。震的父亲宗闵率领本地的军队多次击败他们,还俘虏了小鞠革录的父母妻儿。靖康元年十月,太原失守,小鞠革录率领幽州、蓟州的叛军以及西夏和奚族军队包围了建宁,在城墙下喊话给震说:“你父亲夺走了我的家园,打败了我的军队,杀害了我的亲人,我忍辱负重到现在,赶紧开城投降,我就保全你的性命!” 当时城里守军不到一百人,震和士兵约定,斩杀一个敌人就奖励多少东西。军需耗尽后,震又拿出家人的衣服首饰作为奖励,官兵们深受感动,奋勇杀敌。
过了十多天,箭矢用尽,粮食也吃光了,城池守不住了,震和他的儿子居中、执中奋勇作战,最终战死,城门都被攻破了,只有长子存中因为当时在河北征战而幸免于难。第二年,宗闵也在长安为国捐躯。震去世时四十四岁。建炎二年,朝廷追赠他武经郎的官职。存中后来官位很高,向朝廷请求,追谥其父为“恭毅”。
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他考中进士,先后担任河间县令、吴县知县。吴县是浙江富庶的县城,百姓喜欢争斗,大户人家仗势欺压官府。以前的县令都顺着他们,唯恐惹事,只想平安度日了事。张克戬到任后,却依法办事,那些奸猾之徒都老实了。有人将此事上报朝廷,张克戬被召到京城担任卫尉丞。早些时候,张克戬的弟弟张克公担任御史,弹劾了蔡京。蔡京再次执政后,对张家怀恨在心,就借故罢免了张克戬。
一年多后,张克戬再次被起用,担任祥符县知县,后来又担任开封府户曹参军、京东常平提举。他入朝辞行时,被留任为库部员外郎。宣和七年八月,他出任汾州知州。十二月,金兵入侵河东,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二百里,金将银朱孛堇率军前来攻打汾州,四处烧杀抢掠。张克戬竭尽全力抵抗。城下有几十个燕人先前投降,暗中勾结,想里应外合,张克戬将他们全部斩杀。他多次挑选精兵强将袭击敌营,出其不意地焚烧敌人的营寨,敌人害怕,撤兵而去。论功行赏,张克戬被加封为直秘阁。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又来攻城了。朝廷派经略使张孝纯的儿子张灏、都统制张思正、转运使李宗来增援。可张思正搜刮民财,手段狠毒,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克戬(人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家才愿意奋起抵抗。宣抚使李纲上奏朝廷,表彰了克戬等守城将士的功劳,李纲因此连升几级,官至龙图阁右文殿修撰。
太原城失守了,张思正却谎称出去打仗,带着张灏和李宗逃跑了,跑到慈州、隰州去了。这下,守城的人都没了斗志。戍将麻世坚半夜打开城门逃跑了,通判韩琥也跟着跑了。克戬召集士兵和百姓说:“太原都丢了,我知道我们也活不成了。但是,我不能对不起国家,不能丢了祖宗的脸,我愿意和这座城共存亡,以表明我的忠义!各位,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大家哭着说不出话,只能齐声回答:“您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愿誓死追随!”于是,克戬更加严厉地整顿军纪,加强防守。
敌人来了,克戬亲自带领将士披甲上城,虽然多次击退敌人,但朝廷的援军却始终没有到来。金兵攻破了平遥,平遥是汾州的大城,长期抵抗金兵,先是被攻破,然后又胁迫介休、孝义等县投降,金兵占据了州城南边的二十个村庄,开始制造攻城器械,还两次派使者送信劝降克戬,都被克戬烧掉了。克戬详细地写信向朝廷报告了城池危急的情况,还派人秘密送信到朝廷求援,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十月初一,金兵又增兵一万,攻城更加猛烈。有十个人喊着要投降,克戬当场把他们斩了,以儆效尤。金兵首领们在城下列阵,克戬站在城头上破口大骂,还用炮击中了一个金兵首领,当场毙命。克戬知道自己逃不了了,就写好了遗表和给妻儿的遗书,让州兵把这些东西送往京城。第二天,金兵从西北角攻入城内,杀了都监贾亶,克戬仍然带领士兵巷战,金兵许诺饶他性命,让他投降。克戬要求先穿上朝服,然后焚香朝南拜祭,再自杀,他全家八口人全部殉国。金兵将领非常敬佩克戬的忠义,为他厚葬于后园,并为他立庙祭祀。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克戬为延康殿学士,并赐予白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还在他的家门口树立功德碑。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追谥他为“忠确”。
张确,字子固,是陕西彬州宜禄人。宋哲宗元祐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宋徽宗登基后,张确上书进言十件事,请求皇上诛杀奸臣,罢黜小人,提拔贤能之士,解除压制,起用老臣,重用正直敢言的人,平息边境战事,修明文德,畅通言路,允许正直的谏言。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了皇帝的亲信名单。
宣和二年,张确被召到京城。当时青溪发生了盗匪起义,张确分析说:“这些都是老百姓,只是被一些坏人煽动起来了。我希望皇上发布哀痛的诏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除了赋税之外,其他一切费用都停止,胆敢用奇花异石等奢侈品进贡的,处死!安抚那些被胁迫参与的百姓,不要以多杀为功,十天半个月就能平息叛乱。” 这话惹恼了权臣王黼,于是张确被调任杭州通判,兼摄睦州事务。后来,有一些从盗贼队伍中逃出来的百姓,张确都赦免了他们,并通过他们了解了盗匪的虚实情况,上报给军队将领。将领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平定了叛乱。之后,张确先后担任了坊州和汾州知州。
宣和七年,张确被调任解州,后来又被调到隆德府。金兵围困太原,忻州和代州投降,平阳的军队也叛变了。张确上表说:“河东是天下的根本,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没有了河东,不只是秦地守不住,连汴京也无法作为都城了。敌人已经得到了叛军,势必南下,而潞城已经一百年没有修缮城防了,将士们也都戍守在边境。我从小生长在西部边境,比较了解军事,如果能得到十万秦兵,还可以抵抗敌人,不然的话,我只有战死以报效陛下!” 他的奏章多次上奏,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第二年二月,金兵兵临城下,张确看到城中毫无防备,有人劝他投降。也有人献计,想从东城突围而出,并试探张确的意图。张确怒斥道:“我作为守土之臣,应该以死报国,头可以断,腰不能弯!”于是他奋勇抵抗,最终战死沙场。宋钦宗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追赠张确为述古殿直学士,并召见了他的儿子张乂,安慰他说:“你父亲是当今的韩信、卫青啊,他死得其所,还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所有将领和守城官员都能像你父亲一样,朕又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说完,钦宗皇帝沉默良久,长叹不止。
朱昭,字彦明,是府谷人。他凭借功劳不断升官,做到秉义郎的职位。虽然官位提升了,但他为人低调,从不炫耀自己。宣和年间后期,他担任震威城兵马监押,同时代理知城事。金兵入侵中原,西夏人趁机夺取了黄河以西的许多城镇。震威城距离府州三百里,地处偏远,非常孤立。
朱昭带领着城里的老百姓和孩子坚守城池。敌人猛攻城池,朱昭招募了一千多名精锐士兵,跟他们约定说:“敌人知道城里情况,可能会轻视我们,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就能一举击溃他们。”于是,夜里,他带领士兵偷偷地从城里爬出去,袭击了敌人的营地。果然,敌人大乱,城上的士兵也擂鼓呐喊,乘胜追击,杀敌无数,缴获很多战利品。
话说夏人用木头搭起高高的攻城梯,像雨点似的箭矢射过来,守军根本没办法还手,可他们还是昼夜不停地猛攻。夏军首领悟儿思齐穿着盔甲来了,用毛毡做的盾牌挡着自己,想跟张浚谈谈。张浚穿着平常的衣服登上城墙,敞开衣襟问道:“你是哪位,怎么这么不讲武德!想见我?我就在这儿,有什么事就说吧!”
思齐放下盾牌走上前,数落宋朝多次失信,说:“大金国跟我们约定一起攻打京城,签订了城下之盟,以黄河为界;太原眼看就要被攻下了,麟府的各个营垒都投降了,你凭什么不投降?”张浚说:“皇上知道奸邪之臣误国,已经痛改前非,禅让了皇位,现在天子实行的是全新的圣明政治,你却不知道吗?”然后,他拿出禅让诏书和赦免令宣读给大家听,众人全都惊呆了,佩服他的勇敢和口才。
那时候,很多城池都投降了,张浚的一个老朋友在旁边劝他说:“天下大势已去,忠义还有什么用呢?”张浚怒斥道:“你们这帮背信弃义、苟且偷生的人,跟狗猪有什么区别,还敢用这种话来诱降我?我只有死路一条!”说完,他就破口大骂,拉弓射箭,那些劝降的人吓得四处逃窜。
被围困了四天,城墙多处坍塌,张浚凭借智慧指挥防守,各种措施都得当,但已经无力回天了。张浚退回厅堂,召集将校们说:“城池快要破了,我的妻儿不能落入敌手受辱,我先杀了我的家人,然后背城死战,如果能打胜仗,就向东进军,建立大功;如果打败了,就暴尸疆场,大丈夫这一生也就完成了。”大家还没来得及回答,张浚的小儿子正在厅下玩耍,他立刻上前亲手杀了他;大儿子惊恐地看着,也被他杀了。然后,他带着几个士兵杀死了全家老小,把尸体都扔进井里。
部将贾宗望的母亲恰好路过,张浚起身喊道:“老人家,您是我的乡亲,我不想杀您,请您自己跳进井里吧!”贾宗望的母亲照做了,张浚随后把井口填埋了。那些将士们带着家眷的,也都全部被杀死了。张浚对大家说:“我和你们都已经没有牵挂了!”
部落里有人暗中勾结了敌人,他告诉敌人说:“朱昭和他的人,都杀光了自己的家人,准备出战,虽然人少,但都是拼死一战的勇士啊!”敌人听了非常害怕,用好处贿赂守城的士兵,成功地爬上了城墙。朱昭带领大家在城里的大街上迎战,从傍晚打到天明,尸体堆满了街道,根本无法通行。朱昭骑马从城墙的缺口冲出去,结果马失前蹄,掉进了壕沟里。敌人高兴地喊着:“抓到朱将军了!”想要活捉他。朱昭瞪大眼睛,挥舞着宝剑,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最后中箭身亡,享年四十六岁。
史抗,济源人。宣和年间末期,担任代州沿边安抚副使。金兵包围代州,情况危急。史抗晚上叫来他的两个儿子史稽古和史稽哲,说:“我以前跟当官的说过,‘雁门关是控制边境的一道重要防线,应该选择合适的将领,增加驻军,防患于未然,如果让敌人长驱直入,那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我的话虽然很恳切,但他们都没听我的。现在重围已成,外援也来不了,我用六壬术占卜了一下,明天城池一定会失守,我将战死沙场,你们也不要因为妻子儿女而辜负国家。如果你们能听我的话,就让家人自尽,然后我们一起赴死。”两个儿子哭着说:“我们听父亲的。”第二天,城池果然被攻破了,父子三人突围奋战,最终死在了城角。
孙益,不清楚他怎么升迁的。宣和年间末期,他担任福州观察使,后又知朔宁府,奉命去救援太原。当时敌人的势力非常强大,有人建议不如带兵北上攻打云中,因为敌人的将士家属都在那里,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所必救”。孙益说:“这个策略固然很好,但是违背了朝廷的命令。”于是他骑马冒着敌人的包围,冲到了城下,但是张孝纯不肯打开城门,结果孙益战死了。
孙益天资聪颖,又忠勇无比,每次都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赏赐战士,所以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效命的支持。小鞠革录(地名)发生边患,朝廷派兵讨伐,孙益的儿子也在军中,结果军队打了败仗。孙益预料到儿子必死无疑。朝廷听说后,对孙益的孤儿抚恤非常优厚。孙益的儿子派人给他送信报平安,孙益却因为儿子没有战死而愤怒,他把自己上交了朝廷的全部赏赐,并且杀了送信的人。
一开始,孙坚在朔宁郡做官。他发现当地人孙谷是个可用之才,就奏请朝廷任命他当自己的幕僚,对孙谷的待遇也比其他普通官员要好得多。孙坚出征的时候,把后方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孙谷。
孙坚死后,敌人的骑兵来攻打朔宁,并且另有命令任命新的郡守。大家商量着要打开城门迎接敌军,孙谷极力反对,坚决不同意。他长叹一声说:“我已经把自己的性命许给了国家,更不能辜负孙公的托付。如果大家都不听我的劝告,那我就死在这里!” 有人举着刀威胁他,孙谷一点也不害怕,最终被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