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宗道,字贯之,是安徽亳州谯县人。从小父母双亡,由外家抚养长大。他几个舅舅都是当兵的,对他比较粗鲁,但这反而激发了他努力读书的斗志。他把写好的文章拿给戚纶看,戚纶很器重他。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安徽濠州定远县当尉,之后又调到江苏海盐县当县令。海盐县东南原来有个港口,可以把海水引到县城下面,但时间久了就堵塞了。鲁宗道发动乡里的人一起疏通了它,人们都叫它“鲁公浦”。

之后,他调任安徽歙州军事判官,又升迁为秘书丞。后来陈尧叟把他招去做河南河阳府通判。

到了宋真宗天禧元年,朝廷开始在两省设立六个谏官的职位,考核他们提出的建议,选拔最好的。鲁宗道和刘烨第一个被选为右正言。那时候,谏章要先经过宫门才能递交上去,而且皇帝不一定接见。鲁宗道就请求可以直接面见皇帝陈述事情,然后奏章再通过通进司呈递上去,后来这个就成了惯例。他还曾经说过:“地方官离老百姓最近,却没办法区分他们的能力好坏。现在任命一个地方官,即使能力平平,只要考试合格,吏部就不会把他淘汰掉。所以天下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贪污腐败、误国害民的,十个里面至少有两三个。想要富裕百姓、治理好国家,根本做不到啊!汉宣帝任命刺史和地方长官,一定要亲自见面考察。现在虽然没法都亲自见面,但应该让大臣们把他们叫到中书省来,问问他们的想法,考察他们的应对能力,给他们布置一些事情,观察他们的处理方法,这样就能看出他们是不是有才能。吏部选拔县令就应该这么做,这样才能选到好的地方官来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真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鲁宗道经常上奏章,提出各种意见,皇帝渐渐有点烦他了。有一次,鲁宗道自己主动说:“皇上用我,难道只是为了有个虚名,说我善于进谏吗?我羞愧自己只领俸禄不做事,请求皇上让我辞职吧!”皇帝安慰了他很久,后来还在宫殿的墙壁上写了“鲁直”两个字,这是思念他的意思。“鲁直”是鲁宗道的字。不久,鲁宗道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兼任右谕德。一年多后,他又升迁为左谕德,直龙图阁。

宋仁宗继位后,鲁宗道升任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他在吏部负责选拔官员很久了,发现选拔制度繁琐复杂,而且知道吏部官员很多徇私舞弊的情况,所以他做了很多改革,把相关条例都贴在吏部的大厅里,大家都觉得方便多了。后来,雷允恭擅自改动皇陵,朝廷就派他跟吕夷简等人一起调查。调查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当政,问寇准:“唐朝的武则天怎么样?”寇准回答说:“她是唐朝的罪人,差点儿把国家搞垮了。”太后沉默不语。当时有人提议要为刘氏宗庙建七座庙宇,太后问大臣们意见,大家都不敢说话。寇准坚决反对,说:“如果给刘氏修建七庙,那以后的皇帝怎么办?”皇帝和太后打算一起到慈孝寺去,想用大安辇车先送先帝的灵柩过去,寇准说:“死了以后跟着儿子走,这是妇道。”太后立刻下令把自己的车辇放在后面。当时很多当权者把自己的儿子安排在馆阁读书,寇准说:“馆阁是培养天下人才的地方,怎么能让那些纨绔子弟凭借关系在那里享清福呢?”枢密使曹利用仗势欺人,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批评他。那些依仗权势的达官贵人们都很怕他,称他为“鱼头参政”,因为他姓寇,而且说他正直刚硬像鱼头一样。后来他又升任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他在政府任职七年,一直致力于抑制侥幸心理,从不为个人私利谋取名利。他病重的时候,皇帝亲自去看望他,赏赐给他三千两白银。寇准死后,皇太后亲自为他举行祭奠仪式,追赠他为兵部尚书。

寇准为人刚正不阿,痛恨邪恶,一点儿也不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从不瞻前顾后。他当谕德的时候,住的地方离酒馆很近,经常微服私访去酒馆喝酒。有一次,真宗皇帝突然召见他,使者到他家等了很久,寇准才从酒馆回来。使者先进去,跟他说:“万一皇上怪你回来晚了,你该怎么解释?”寇准说:“就实话实说。”使者说:“那您可就要得罪了。”寇准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骗皇帝,才是臣子的罪过!”真宗皇帝果然问起这事,使者把寇准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皇帝。皇帝问寇准,寇准解释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看我,我家穷,没有杯盘,所以去酒馆喝了酒。”皇帝认为他忠诚老实,可以重用,曾经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后。太后临朝听政后,就重用了寇准。当初,太常寺议定谥号为“刚简”,后来又改为“肃简”。有人认为“肃”字不如“刚”字贴切。

薛奎,字宿艺,是山西绛州正平人。他爹薛化光,特别擅长算命看相,曾经拿着预测晋地局势的计策去见唐太宗,结果没被采用,只好灰溜溜地回家了。正好薛奎这时候出生了,薛化光摸着儿子的头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薛奎后来考中了进士,还是全州第一名,但他却把这个名次让给了同乡王严,自己甘居王严之下。

考上进士后,薛奎被任命为隰州军事推官。当时隰州的百姓经常聚集在僧舍里赌博,有一天,有人偷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那些赌博的人正好也在现场,结果身上沾了血迹,被巡逻的士兵抓了起来,送到州衙审问,他们也承认了罪行。薛奎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就向州长建议缓刑,仔细调查。后来果然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之后,薛奎调任仪州推官。有一次,他负责管理民夫运输粮食到盐州,赶上连续下雨,粮食都泡烂了。薛奎就向转运使卢之翰说明情况,请求允许百姓返回州里,再把损失的粮食补上。卢之翰一听就火了,想弹劾薛奎。薛奎不慌不忙地说:“打仗时间长了,大家都累了,现在幸好军粮还算充足,干嘛要用这些烂粮食来为难老百姓呢?”卢之翰一听这话,气也消了,最后把百姓的损失都给免了。

薛奎后来升任大理寺丞,又做了莆田县令,还主动请求免除南闽地区当时征收的咸鱼和蒲草税。 接着,他升任殿中丞,做了长水县令,后来又调任永州知州。永州有个钱监,每年要征调三百士兵去采铁,但收入却抵不上开支。薛奎就建议允许老百姓自己采矿,结果上交的铁矿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 之后,他升任太常博士。宰相向敏中推荐他做了殿中侍御史,后来又外放陕西转运使。

有一次,赵德明说延州的少数民族侵占了他们的黑林平地区,朝廷下令调查。薛奎查阅了郡县的档案,发现赵德明曾经路过黑林平,于是就把这个情况写信告诉了赵德明,赵德明这才承认了自己的谎言。没过多久,薛奎因为办事失误被免职了。几个月后,他又被起用,担任陕州通判,后来又升任尚书户部员外郎、淮南转运副使,最后做到江淮制置发运使。他疏通了漕河,废除了三个水坝,方便了粮食运输,之后升任吏部员外郎。 他父亲去世后,薛奎因为服丧而被免职,后来又迅速升任三司户部副使。 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他和同事李士衡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争执,后来薛奎被调任户部郎中、直昭文馆,最后做了延州知州。

赵元昊老是派官员到京城来要东西,那些官员就趁机在市场上买些禁品,暗中做手脚捞好处。奎(指范仲淹)查到了这事儿,就建议把蜀地产的丝绸先留在关中,然后转运给赵元昊。 后来他升迁到吏部,又升到龙图阁待制,还代理开封府尹。他当官很严厉认真,办事雷厉风行,毫不手软,皇帝对他越来越看重。

后来皇上派他出使契丹,回来后,他又升任右谏议大夫,还代理御史中丞。他上书给皇帝,提出了选拔人才、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摒弃声色享乐等等十多条建议。章献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契丹使臣萧从顺想见太后,还说南朝的使臣到契丹都能面见太后,为什么契丹使臣却见不到?当时范仲淹在陪侍太后,他就反驳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就连朝廷的大臣们也未必能见到呢!”萧从顺这才作罢。

有人诬陷范仲淹泄露了宫里的秘密,于是他被调到集贤院当学士,又先后出任并州知州和秦州知州。秦州驻扎重兵,经费常常不够用,范仲淹就努力节约,还教老百姓用引水灌溉耕地,认真核算账目。一年下来,积攒了三百多万石粮食,征收的税款还有三千多万,他还查出几千顷隐瞒的田地,又收到了十几万石粮食。之后,他又升任枢密直学士,出任益州知州。

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几千人一起上书,请求留下范仲淹,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褒奖他,但还是没答应。在成都,一个妇女告状说她儿子不孝顺,范仲淹问清楚后才知道,是因为家里太穷没钱养活他。范仲淹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们,还警告说:“要是再不好好孝敬母亲,我就不饶你了!”母子俩后来就和好了。

有一次晚上范仲淹在宴请宾客,突然有戍卒杀人,大家都吓得四处逃窜,范仲淹却悄悄派人把凶手抓起来杀了,在座的宾客都没察觉。他处理事情总是沉稳果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任三司使,后来又升任参知政事。皇帝对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担此重任,现在用你,也是先帝的意思。”没多久,他又升任给事中。皇帝曾经对大臣们说:“做臣子的,很少能做到始终尽忠的。”寇准回答说:“能够做到始终尽忠,这不仅仅是臣子该做的。”然后他列举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事件来论证,皇帝很认同他的说法。之后,他又升任尚书礼部侍郎。

太后要祭祀太庙,想穿着皇帝的衮冕,寇准说:“如果一定要穿这个,那怎么行礼呢?”他极力陈述这样做不可行,但最终没能劝服太后。太后去世后,皇帝看到左右的人都哭泣,说:“太后病重时说不出话,却总是拉扯自己的衣服,好像有什么牵挂,这是怎么回事呢?”寇准说:“就是因为那件衮冕。穿着它,怎么能见到先帝于地下呢!”皇帝恍然大悟,最终用其他的衣服殓葬了太后。于是寇准上奏,请求罢免内侍罗崇勋等人。当时很多二府大臣都被罢免了,寇准得了哮喘病,多次请求辞职,最后被罢免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皇帝还亲笔写下治疗哮喘的药方赐给他,过了一小会儿,寇准就入宫觐见了。不久,他的病加重了,最终去世,追赠兵部尚书,谥号简肃。

寇准为人刚正不阿,从不阿谀奉承,遇到事情就敢于直言。真宗皇帝时常宴请大臣,甚至有大臣喝醉的情况。寇准劝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勤勉政务,简化宴乐。如今天下太平,却宴乐过度,大臣们经常喝醉酒,没有仪态,这不是巩固朝廷威严的做法。”真宗皇帝很认同他的话。当他担任参知政事时,在谋划和议事方面从不回避问题。他还很擅长识人,范仲淹、庞籍、明镐这些人都是他担任吏部选人时看重的,后来都成了朝廷栋梁之才。寇准没有儿子,以堂弟为嗣。

王曙,字晦叔,是隋朝东皋子绩的后代。祖上世代居住在河汾地区,后来才成了河南人。他考中了进士,接着又调任定国军节度推官。咸平年间,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考卷成绩名列前茅,升迁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并担任定海县知县。回到京城后,他担任群牧判官,认真研究整理古今马政,写成《群牧故事》六卷,呈献给朝廷。之后,他又升任太常丞,并负责三司凭由理欠司的判官工作。后来因为在进士考试中推荐人选失误,被降职到卢州担任茶税监官,之后又升迁为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

他做到右谏议大夫时,被任命为河北转运使,因为部下官员受贿,他又被降职到寿州做知州。之后调任淮南转运使,兼任三班院勾当,并代理开封府知府。后来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出任益州知州。他在益州严惩盗贼,好多罪犯都被处死了。有一次,有个士兵半夜向军将告状说要造反,王曙立刻识破了这是假话,当场将其斩首。蜀地百姓把他和张咏相提并论,称赞他为“前张后王”。

回到朝廷后,他担任了给事中。仁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王曙和李迪一起被选为太子的宾客。但他再次因为贡举失误而被罢官。之后他又重新担任给事中,并兼任群牧使。他的妻子是寇准的女儿。寇准被罢相贬官后,王曙也降职到汝州做知州。寇准再次被贬,王曙也跟着被贬到郢州做团练副使。后来他官复原职,担任光禄卿,知襄州,之后又调任汝州。再次担任给事中,后又出任潞州知州。潞州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案情已经查清,但王曙却对此表示怀疑。后来,负责提点刑狱的杜衍来到潞州,果然查明了案情,证明王曙的怀疑是对的。王曙为此写了《辨狱记》来告诫官吏。

首先,他被调到河南府和永兴军任职,后来被召为御史中丞兼理检使,这理检使的职位就是从他开始设立的。 玉清昭应宫失火了,守卫的御史被关进了监狱。范仲淹担心朝廷会下令重建宫殿,就上奏说:“以前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宫殿失火,孔子认为是因为两位国君尽了天年该毁掉宫殿了。辽东高庙和高园便殿失火,董仲舒认为高庙不应该建在陵墓旁边,所以才发生火灾。魏国的崇华殿失火,高堂隆以此为戒,建议停止修建,魏文帝没听,结果第二年又失火了。现在建造的这座宫殿也不符合经义,这次火灾像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希望能够拆除宫殿,停止祭祀活动,以回应天意。”仁宗皇帝和太后都被他感动了,于是减轻了守卫御史的罪责。不久之后,皇帝下诏书,宣布不再重建玉清昭应宫,并把这个决定告知天下。他还建议三品以上官员设立家庙,恢复唐朝旧制。

后来,他升任尚书工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因为生病,他请求退休,改任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陕州知州,之后又调任河阳。再次担任河南府知府,然后升迁到吏部。 之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使,接着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他就因为发疽去世了。 朝廷追赠他太保、中书令的官职,谥号为文康。

范仲淹为人严谨正直,很有大臣的风范,做官时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喜欢佛教,经常斋戒吃素,生活非常简朴。 早年,钱惟演留守西京,欧阳修和尹洙都在他手下做事。欧阳修他们经常聚会饮酒作乐,范仲淹后来到西京,就严肃地告诫欧阳修他们说:“诸位饮酒过度,难道不知道寇莱公晚年因为纵欲过度而遭受祸患吗?”欧阳修站起来回答说:“据我所知,寇莱公是因为年纪大了,不懂得节制而已!”范仲淹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没有生气。等到范仲淹当上枢密使后,他首先推荐了欧阳修他们,让他们在馆阁供职。范仲淹著有文集四十卷,《周书音训》十二卷,《唐书备问》三卷,《庄子旨归》三篇,《列子旨归》一篇,《戴斗奉使录》二卷,以及辑录的《两汉诏议》四十卷。

子益恭,为人越来越恭敬,也越来越温和。他字叫达夫,因为祖上的功劳被任命为卫尉寺丞。他性格淡泊宁静,很羡慕唐王龟那种人的为人处世,多次辞官回家养老。他父亲曙曾经担任参知政事,在西京建了宅子,益恭劝他父亲曙因为年纪大了就告老还乡,但他父亲没答应。等到父亲去世后,益恭就以尚书司门员外郎的官职告老退休了。 有时候他会和一些和尚、隐士一起出去游玩,洛阳有名的园林和山水,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官,一步步升迁到司农少卿的职位,最后去世了。

这小子益恭啊,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温柔了。他字叫达夫,靠着祖上的荫庇当上了卫尉寺丞。这人啊,性格特别淡定,特别喜欢唐王龟那种风格,所以就经常辞官回家休息。他爹曙,当过参知政事,在西京还盖了房子呢,益恭就劝他爹年纪大了,就退休吧,可他爹不听。等他爹去世后,益恭就拿着尚书司门员外郎的官职退休了,没事就和和尚、隐士们一起出去玩,洛阳那些有名的公园山水,他都去过。后来他儿子也当官了,一直做到司农少卿,最后也去世了。

王益柔,字胜之,是个直爽耿介、喜欢议论天下大事的人。靠着荫庇当上了殿中丞。西夏元昊叛乱的时候,朝廷正忙着选将,制定边防策略。杜衍和丁度去河东宣抚,王益柔写信给他们说:“河外地区的军需粮草供应不上,不换掉主帅和转运使是不行的。”他还推荐了几个人选。杜衍和丁度回来后,就因为王益柔的学识和政见,推荐他做了介丘县知县。

庆历年间,朝廷启用新执政,一些人对新执政不满,指责他们结党营私。仁宗皇帝下诏告诫,王益柔就上书辩论,说得非常直率。尹洙和刘沪因为争夺城水洛的事,尹洙从泾原被贬到庆州。王益柔为尹洙辩护说:“水洛不过是个小关卡,不足以抵挡敌人。刘沪是副将,尹洙是将军,奉天子之命却迟迟不到,杀了他也不算过分;但是,因为不敢擅自处置,而听从朝廷的命令,这就说明尹洙没有尽到将军的职责,反而尊重朝廷,我看不出他有罪。”但皇帝没听他的。

范仲淹没见过王益柔,就推荐他到馆阁,做了集贤校理。一次参加苏舜钦在邸舍举办的宴会,王益柔喝醉了,写了一首《傲歌》。当时很多人想借机打倒正直的官员,宰相章得象、晏殊虽然不同意,但参政贾昌朝暗中支持,张方平、宋祁、王拱辰等人更是全力攻击,甚至联名上书说王益柔罪该处死。韩琦对皇帝说:“王益柔的狂言妄语何足深究?方平等人都是陛下身边的近臣,现在西边正在打仗,大事那么多,他们不为陛下考虑边防大事,却一起上书攻击一个王益柔,他们的用心可见一斑啊!”皇帝醒悟过来,只是把王益柔贬到复州做酒监。

过了很久,王益柔又当上了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凡是朝廷旨意需要违反法令的事情,那些官员为了升官巴结逢迎,王益柔都一一驳斥,毫不留情。后来,他出任两浙、京东转运使。他上书说:“现在考核官员的办法,要看他们有没有显著的政绩,显著的政绩一定要看他们有没有兴办有利于百姓的大事。那些细小的政事,小的好处,积累起来才能成就大事。只图大的而忽略小的,就会为了邀功争利,恐怕事情办不成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而徒有虚名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我希望参考唐朝的‘四善’,结合实际政绩,把官员分成三等。”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1068年,他进了度支审院当副院长。皇上召集百官议事,他委婉地劝谏说:“当皇帝最难的事,莫过于辨别忠奸;而辨别忠奸最难的,莫过于选拔宰相。宰相的忠奸,决定着百官的贤愚。看看唐高宗时的李义甫,唐玄宗时的李林甫,唐德宗时的卢杞,唐宪宗时的皇甫镈,这些都是帝王的鉴戒啊!高宗和德宗昏庸无能,本来就不值得多说;而像玄宗和宪宗那样聪明的皇帝,都被这几个人给蒙蔽了。这几个人本事平平,尚且能造成祸乱,那些读过六经、有才华、善于用花言巧语来欺骗皇帝的人,那危害就更大了!” 言下之意,大家都能听出来,说的是王安石。

后来他调任吏部,负责选拔官员。以前规定,要选拔京官必须凑够十个人才能呈报皇上过目。这样一来,很多有才华的人都因为凑不够人数而被耽误,而且即使有人被举荐,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被搁置不用。他就建议,只要两个人就可以呈报皇上,这个建议一出,大家都觉得太好了。 之后,他又担任了舍人院直舍人、知制诰,还兼任了直学士院。董毡因为在明堂受了恩宠,官职升到光禄大夫,而他的原职务已经是特进,他就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皇上对中书省说:“如果不是翰林出身,怎么能不让人家羌夷笑话呢?” 结果宰相们生气他没按规矩办事,就借故免去了他的兼职。他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先后担任过蔡州、扬州、亳州知州和江宁府知府。最后去世的时候,七十二岁。

他年轻的时候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每天都能写出几千字的文章。尹洙见到他的文章后评价说:“文笔丰赡而不流于浮夸,结构严谨而不显得拘束,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气势雄浑而绵延不绝,真是不可估量啊!” 当时朝廷选拔人才主要看诗赋,但他却不去追求那些东西。范仲淹推荐他去试馆职,因为知道他不擅长诗赋,就请求皇上让他用策论来考试,皇上特别批准了。司马光曾经对别人说:“自从我写了《资治通鉴》以后,很多人想看,但还没看完一页,就打起了哈欠想睡觉了。能看完全书的,只有王胜之一个人。” 他好学的程度,跟王胜之差不多。

蔡齐,字子思,祖上是洛阳人。他曾祖父蔡绾,做过莱州胶水县令,所以他们家就定居在莱州了。蔡齐小时候就没了父亲,于是就跟着外家刘氏生活。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而且是第一名!长得又高又帅,举手投足都特别稳重,宋真宗皇帝一看到他就说:“我找到人才了!” 还特别下令让金吾卫给他配七匹马,专门用来接送他,以此来表示重视。状元配马这种待遇,是从蔡齐开始的。之后,他被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后来又调到潍州。再后来,他又担任了秘书省著作郎,并在集贤院供职。

仁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蔡齐担任了司谏和修起居注的官职,之后又升任尚书礼部员外郎,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当时钱惟演在河阳做官,请求皇帝额外拨给他一些军费,章献太后本来想答应他。但是蔡齐站出来说:“皇上刚即位,钱惟演又是皇亲国戚,如果给他特殊恩惠,显得咱们偏袒他,这可不行!” 于是他就上奏弹劾了钱惟演。后来,蔡齐又升任起居舍人、知制诰,之后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还被加封为侍读学士。 章献太后要花大价钱修建景德寺,派内侍罗崇勋负责这件事,还让蔡齐写一篇记述修建过程的文章。罗崇勋偷偷地派人去贿赂蔡齐,说:“你赶紧写完文章,就能当上参知政事了!” 但是蔡齐很久都没动笔,罗崇勋就从中作梗,诬陷蔡齐,把他贬官为龙图阁学士,去河南府做知府。当时参知政事鲁宗道极力为他求情,想把他留下来,可惜没成功。因为蔡齐的父母年事已高,他又被调到密州,后来又调到应天府,最后被朝廷召回,担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太后去世了,遗诏让杨太妃当皇太后,还让她一起处理国家大事。宫门赶紧让百官去祝贺,还特意吩咐宫里的小吏别按官职大小排队,直接进去禀报执政大臣说:“皇上年纪轻轻就很有见识,对天下的事情都了解得很清楚,现在才刚开始亲政,怎么能让皇太后接二连三地临朝称制呢?”于是就取消了皇太后的执政权力,让她继续当龙图阁学士,兼任三司使。

后来有人造谣说荆王元俨要当全国兵马大元帅,结果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牵连逮捕的人很多。皇上很生气,让齐相去调查。齐相说:“这些人都是些没见识的小人,不值得深究,而且这样也对荆王不好。”皇上这才明白过来,赶紧把他们放了。齐相随后被提升为枢密副使。

交趾地区的一些官员残暴地对待百姓,有八百多人逃到宜州投降。有人建议不要接纳他们。齐相说:“蛮人是因为受不了暴政才投降的,这说明我们有德行,如果拒绝他们,是不吉利的。我建议给他们分配一些荆湖地区的荒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如果把他们赶走,他们肯定不会再回原来的地方,一定会聚集起来成为盗贼。”但他的建议没被采纳。几年后,那些蛮人果然造反了。

四川一个大姓人家,王齐雄因为杀人被革职。王齐雄是太后的亲戚,还没来得及被赦免,就又恢复了官职。齐相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法律就形同虚设了!”第二天,他上朝奏事说:“王齐雄仗势杀人,没被处死,反而很快又官复原职,这是用恩情来废除法律啊!”皇上说:“降一级给他官职怎么样?”齐相说:“用恩情废除法律,那朝廷还有什么威信!”皇上无奈地同意了,于是最终对王齐雄进行了处罚。

钱惟演巴结丁谓,在枢密院的官员名单上,竟然把寇准的名字给抹去了,还说“叛逆寇准的名字不能写”。齐相对仁宗皇帝说:“寇准的忠义天下皆知,他是国家的栋梁之臣,怎么能被奸邪小人诬陷呢!”仁宗皇帝立刻下令把寇准的名字恢复。

郭皇后被废了,皇上要立富人家的陈氏女子为皇后,这事儿,齐相公可没少发表意见。皇上就把他升了官,拜他为礼部侍郎、参知政事。那会儿契丹人在幽州祭天,还带兵屯扎在边境上,朝中大臣都主张调兵遣将,加强边防。齐相公跟这些大臣在皇上面前唇枪舌战,齐相公一口气出了三个主意,他觉得契丹肯定不会反悔盟约。王曾跟齐相公关系不错,但跟吕夷简关系可就僵了,王曾后来被罢相了,齐相公也跟着被贬为户部侍郎。没多久,他又被外放去颍州当知州,后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皇上追赠他兵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忠。颍州的老百姓听说他的旧部下朱采来给他奔丧,都哭着喊着想念他呢。

齐相公为人风度翩翩,性格谦虚谨慎,从不乱说话,有功劳也不夸耀。丁谓当政的时候,想拉拢齐相公,但齐相公始终没搭理他。齐相公年轻的时候跟徐州人刘颜关系很好,后来刘颜犯了罪被罢官,齐相公就替他写了厚厚几十万字的奏疏,结果刘颜官复原职。刘颜去世后,齐相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颜的儿子刘庠。齐相公推荐的庞籍、杨偕、刘随、段少连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有名的大臣。一开始,齐相公没有儿子,就过继了侄子齐延庆为后嗣。齐相公去世后,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名叫齐延嗣。

齐延庆,字仲远,考中了进士,做过明州的通判。后来又当过福建路的转运判官,还做过京东、陕西的提点刑狱。宋神宗刚登基的时候,齐延庆先当了集贤校理,后来又做了开封府的推官。有一次,有个卫兵告发一个穿着黄衣服的老兵偷偷带火药进宫值班,齐延庆仔细观察了那个老兵的神情和说法,觉得很可疑,就仔细盘问,结果发现是卫兵诬告,于是反过来告发那个卫兵。这事儿皇上知道了,非常赏识他,就升了他的官,让他做了直史馆、知河中府。第二年,他又参与修撰起居注,担任直舍人院、判流内铨,后来又升任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因为在熙河军需的筹办工作上有功劳,最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

王韶带兵去河州,羌族人截断了他们的归路。延庆说:“打仗的事儿我不应该参与,但是主帅有难,不赶紧派兵救援,恐怕会坏大事。”于是就下令派兵去救援,羌族人撤兵了,王韶顺利带兵回来。结果,转运判官蔡曚弹劾延庆擅自用兵,朝廷了解情况后,把蔡曚调到别的地方去了。王韶回朝后,延庆代理熙州知州。元宵节张灯结彩,羌族人趁机在北关下埋伏兵马,派了二十九个羌人假装来投降,准备里应外合放火。延庆看穿了他们的计谋,把这二十九个人全部斩首示众,埋伏的羌兵吓得半夜就逃跑了。

后来,有蛮族官吏假装说要纳贡投降,想骗大将景思立出来迎接。延庆命令不准随便出城,要是违抗军令,即使立了功也要杀头。景思立不听劝,结果战败身亡。

延庆被调到成都府做知府,还兼任兵马都钤辖。成都府以前没有都钤辖这个职位,这次是特意给他设立的。茂州是羁縻州,管辖着九个蛮族部落,这些部落自己推举了一个首领统领他们,这个首领平时都在州里听候调遣。茂州地处蛮族地区,没有城墙,只用树木和鹿角做防御工事。蛮族人经常夜里来偷袭抢夺人畜,然后拿财物来赎罪。百姓受不了了,就去找郡守李琪请求修筑城墙。李琪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朝廷让延庆评估一下可行性。延庆批准了这件事,但是李琪已经调走了。后来接任的守将范百常觉得修城墙有好处,就修建了城墙。

蛮族首领告状说修城墙侵占了他们的土地,请求停止修建,但没被允许。几百个蛮族人突然袭击,被击退了。第二天,蛮族人又大举进攻,烧毁了鹿角和百姓的房屋,架梯攻打城池。范百常抵抗顽强,杀死了两个蛮族首领,蛮族这才撤退。但是蛮族的骑兵仍然在四周围绕,南北两条道路都被他们控制了,城里的人不敢出来。范百常派人偷偷地向成都告急。延庆下令与蛮族人和谈,并上奏朝廷请求派一位朝中内臣一起处理蛮族事务。朝廷派了押班王中正前往,王中正领命后,所有军事行动都要跟都钤辖商量。王中正将要出发时,说茂州离成都太远了,一件一件地商量,恐怕会耽误战机,请求自己做主。于是,所有的事情,大小都由王中正自己处理,延庆不再过问。监察官员巴结王中正,弹劾延庆治理失当,导致边境发生战乱。延庆被调到渭州做知州,官职也降为了天章阁待制。

夏人觉得边境可能有什么阴谋,派人到塞内来卖马,边境官吏抓住这个人报告了延庆。延庆说:“他们之所以来卖马,是来探查情况的。你抓了他,反而坐实了他们的怀疑。”于是让官吏把马的价钱付给那人,放他走了。后来,边境官吏跑到敌人的地界去抢羊和马,抓到之后就在边境上杀了他们,并且告诉夏人说:“两国边境互不侵犯,就能和平相处,我们杀了这些人是为了警告你们。如果你们再敢这样,我们也会这样做。”夏人听了之后很高兴,服气了。

后来他读到了《安南行军法》,就模仿它的制度,把一部分正规军弓箭手和骑兵分成九个营,每个营一百队,分成左右前后四个部分。每个队又分为驻守和进攻两种,步兵、骑兵和武器装备,每个营都一样。再用蕃兵组成另外的队伍,分别编入各个营。这些蕃兵的总数不到正规军的二分之一,这是用来控制他们的办法。把老弱士兵安排在城寨里,根据距离远近进行区分。让蕃兵和汉兵不能混杂在一起,以防发生变故。他把这些想法都写成奏章上报朝廷。当时鄜延的吕惠卿也在制定军事部署,延庆指出他的计划不妥,神宗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之后延庆被召到京城担任开封府知府,后来又升任翰林学士。因为有人弹劾他,他被贬官到滁州做知州,后来又历任瀛州、洪州知州,再次升任龙图阁待制,担任高阳知府。过了一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学士,调任定武军节度使。元祐年间,他入朝担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去世的时候,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赐给他三十万钱,并且负责了他的葬礼。

延庆很有学问,平时为人低调,遇事能够明辨是非,到任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他的伯父去世后,伯父的妻子(齐国夫人)晚年才生了个儿子,延庆就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给了这个侄子,自己一点儿也没留,莱州人都很敬佩他。

书里说:章献太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她,想得到重用。只有鲁宗道、薛奎、蔡齐等人,坚持原则,孤身一人,毫不动摇。鲁宗道能够阻止刘氏七庙的议案,薛奎认为太后穿皇帝的冕服是不合礼法的,蔡齐一句话就阻止了皇太后一个接一个地称制。这才是真正以道义侍奉君主的人啊!曙辨为人正直,断案公正,是当时的好官,在任上还提拔了很多名臣。他建议群臣为自己的家族建立家庙,以恢复古代礼制,大家都知道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