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蜀孟昶,他一开始的名字叫孟仁赞,后来称帝才改的。他祖籍是邢州龙冈。他爹孟知祥,给后唐武皇当差,武皇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位侄女就是琼华长公主。后唐同光初年,孟知祥当上了太原尹兼知留守事。三年后,平定了蜀地。四年,孟知祥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并且负责节度事务。后唐明宗继位后,命令孟知祥平定东川,孟知祥自己就管起了两川的节度,明宗也直接把这个职位给了他。长兴四年,孟知祥被封为蜀王,允许他使用墨制(即皇帝才能用的黑色印章)。五年,后唐闵帝登基,孟知祥就在蜀地称帝了,改元明德,那时候是后唐清泰元年。这些事,《五代史》里都有记载。孟昶他妈是李氏,本来是后唐庄宗的妃子,后来赏给了孟知祥。天祐十六年十一月,孟昶生于太原。一开始,孟知祥镇守西川的时候,没把家人接到身边。直到天成元年,才奏请朝廷派人把家人从太原接来。明宗就命令部下把长公主和孟昶以及他的生母一起送到蜀地。长公主在长兴三年去世了。

孟知祥一开始任命孟昶为西川节度行军司马,后来称帝后,又封孟昶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崇圣宫使、东川节度使。孟知祥生病的时候,立孟昶为皇太子,让他代理军国大事。明德元年七月,孟知祥去世,孟昶继承了皇位,那时候他才十六岁。他沿用了明德年号,把政事都交给赵季良、张知业、李仁罕这些人处理。明德二年,孟昶尊他的母亲李氏为皇太后。明德四年,他改元广政。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孟昶杀了李仁罕和张知业,这才开始亲理政务。广政十三年,孟昶被追尊为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

晋朝末年,秦州节度使何建和凤州防御使石奉頵都带着自己的城池投降了后蜀皇帝孟昶。那时候契丹经常骚扰中原,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并州起兵,中原地区又连年闹蝗灾旱灾,孟昶越来越自以为是,甚至还设立了贡部,搞起了郊祀大典,从这以后,他和他的臣子们都开始奢侈放纵了。

等到周世宗柴荣攻克了秦州和凤州,孟昶这才开始害怕了,赶紧把之前抓到的濮州刺史胡立给放了回去,还给周世宗写信,自称是“大蜀皇帝”,并且在信里说他家祖籍是邢台,希望周世宗能顾念一下老乡的情分。周世宗一看这信,气坏了,觉得孟昶太没礼貌了,压根儿就没理他。孟昶更加坐立不安,于是就在剑门关、夔州、三峡一带囤积大量的草料粮食,还增加了军队兵力。

因为钱不够用了,孟昶就铸造铁钱。他还下令禁止境内使用铁器,凡是需要用到铁器的物件,都必须到官方指定的场所购买,以此来垄断铁器的买卖,赚取暴利。他还立自己的儿子孟玄喆为太子,重用王昭远、伊审征、韩保正、赵崇韬这些人,让他们分别掌管机要事务和全国的兵权。孟昶的母亲李氏劝他说:“我曾经见过庄宗李存勖在黄河边上跟梁军作战,也见过你父亲在并州抵御契丹,以及入蜀平定两川。那时候,领兵打仗的人都是有功劳才能被委以重任,所以将士们都很敬畏服从。像王昭远这种人,出身卑微,只是从你读书的时候就在你身边当差;而韩保正他们都是世袭官职的子弟,根本不懂军事,一旦边境发生紧急情况,这些人哪有什么才能去抵御敌人?高彦俦是你父亲的老朋友,为人忠诚可靠,经验丰富,这个人才是你可以委以重任的!”可是孟昶根本听不进去他母亲的话。

话说宋太祖打下荆州和楚州后,后蜀主孟昶想派使者去朝贡,但是昭远等人坚决阻止了他。太祖下令把之前在江陵的蜀地官吏和士兵都放回去,还给了他们不少钱财。

乾德二年,孟昶派孙遇、杨蠲、赵彦韬这几个人到京城当间谍。赵彦韬偷偷地把孟昶和并州节度使刘钧之间用蜡丸密封的书信拿来报告给了宋太祖。信里写着:“我早年曾给您写过信,您也看到了。咱们的盟约就像金兰之交一样牢靠。现在听说您要出兵,我心里真是高兴啊!您在褒州、汉州增兵驻扎,就等您的大军渡过黄河,我就派先锋部队出境了。” 之前太祖就有西征的想法,但还没动手,看到这封信后,他高兴地说:“这下我有理由出兵了!”

于是,太祖立刻任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前锋,统领凤州路行营的军队;武信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任副指挥;枢密副使王仁赡任都监;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史延德任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万友任步军都指挥使;陇州防御使张凝任先锋都指挥使;左神武大将军王继涛任濠砦使;内染院使康延泽任马军都监;翰林副使张煦任步军都监;供奉官田仁朗任濠砦都监;殿直郑粲任先锋都监;步军都军头向韬任先锋都军头;宁江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任归州路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内客省使、枢密承旨曹彬任都监;客省省使武怀节任战棹部署;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进卿任步军都指挥使;前阶州刺史高彦晖任先锋都指挥使;右卫将军白廷诲任濠砦使;御厨副使朱光绪任马军都监;仪鸾副使折彦赟任步军都监;八作副使王令岩任先锋都监;供奉官郝守濬任濠砦都监;马步军都军头杨光美任战棹左右厢都指挥使;供奉官药守节任战棹左厢都监;殿直刘汉卿任战棹右厢都监。 总共调集了禁军三万人,各州军队两万人,分路进攻后蜀。

太祖还命令孙遇他们把后蜀的地形图画出来,包括各个城寨和防守地点的距离等等,然后交给王全斌他们。太祖问王全斌等人:“西川能打下来吗?”王全斌他们回答说:“我们依靠天威,按照您的计划,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拿下。” 龙捷右厢都校史延德抢着说:“西川就算在天上,人够不着,那也没办法。要是在地上,就凭咱们现在的兵力,去了就能平定!”太祖很欣赏他的豪气,说:“你们要是真这么有信心,我还担心什么!” 太祖又对王全斌他们说:“攻下城寨后,只收缴武器、粮食,其他的钱财都要分给士兵。”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敌人打过来了,孟昶赶紧派王昭远、赵崇韬、韩保正、李进这些人去抵抗。结果这些人一个接一个被俘了,孟昶吓得不轻,赶紧拿出金银财宝招募士兵,让他儿子孟玄喆统领,李廷珪、张惠安当副手,去守剑门关。可问题是,孟玄喆根本没打过仗,李廷珪、张惠安也都是些没本事、没见识的庸才。孟玄喆离开成都后,只带着一堆姬妾、乐器和几十个戏子,每天吃喝玩乐,根本不管军队的事儿。到了绵州,听说宋军已经攻破剑门关了,吓得赶紧逃回东川,沿路还放火烧房子、仓库,抢光粮食就跑。

孟昶这下更慌了,赶紧问身边的人怎么办。有个老将叫石斌,说宋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建议集中兵力死守,拖垮他们。孟昶说:“我父子俩好吃好喝地养着这些士兵四十年了,现在遇到敌人,他们一个箭都射不出去!要是死守城池,还有谁肯为我卖命啊?”

到了第三年正月,孟昶派他手下伊审征带着奏章去向宋军主帅全斌投降,还说:“我们家上下两百多口人,还有我年近七十的亲人,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别让我们家破人亡,这样我们祖宗也能保佑我们多活几年。”最后,他还搬出刘禅、陈叔宝投降的例子,请求宋朝给他封个爵位。全斌他们接受了孟昶的投降,派马军都监康延泽带着一百骑兵先入城见孟昶,表示宋朝会优待他们,在城里待了三天,把孟昶府上的库房都搜刮了一遍才回去。

孟昶又派他弟弟孟仁贽去京城上表,表述如下:

先父受命于唐朝,在蜀川建立了政权,后来因为时局变化,以及百姓的逼迫。先父去世后,我年幼无知,勉强继承了家业。我未能尽到臣子的礼仪,也没有尽到藩属国家的责任,只顾着自己享乐,荒废了时日。所以,皇上才出兵讨伐,势如破竹,我军无力抵抗。现在我只能束手就擒,等待皇上的发落。

今天七号,我已经派私署通奏使、宣徽南院使伊审征送上归降的奏表,因为路上有土匪拦路,所以前进得很慢。我又派兵护送,到十一日,我还担心之前的奏表没送到,又派供奉官王茂隆再次送上之前的奏表。十二日以后,奏表才陆续到达军前,相信我的诚意一定能上达天听。我十九号已经带着我的儿子和弟弟们,到军营里进行了投降仪式,我的老母亲和孙子们则暂时住在我的私宅里。

皇上您仁慈宽厚,德泽广被,愿意让我休养生息几年,我希望能够保全性命。现在蒙受元帅的慰问和安抚,如果没有上天的恩赐,怎么会得到军队和百姓的恩惠呢!我也知道自己犯了错,心里还很不安,特地派我弟弟进京上奏,等待处罚。

太祖诏曰:

朕受命于天,治理中原,只想保民安民,崇尚德行,哪里想到要凭借武力征战?之所以用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更何况益州偏居一隅,并没有什么僭越的罪过,却偏偏起了觊觎之心,暗中勾结盗匪,自寻死路。所以朕才派兵讨伐,旌旗所指,敌军自然溃败。

朕常常夜里辗转难眠,百姓们何罪之有!我多次派人快马加鞭,严令军队,目的就是拯救受难的百姓,尽力招抚他们。而你却能率领属官请求投降,上表祈求恩典,以年迈的父母为由,保全家族香火,并把府库都封存起来等待王师到来。你追悔改过,将会得到许多福报;你掩盖缺点,将能洗清之前的罪过。朕说话算话,你不用担心。

老昶带着全家老小,还有跟着他的官员,坐着船从峡江一路往下游走,到了江陵。皇上派皇城使者窦思俨去迎接慰劳他们。四月初一,老昶和母亲到了襄阳汉水一带,皇上又派人送来圣旨,赏赐茶叶和药品。这道圣旨上没写名字,直接称呼老昶的母亲为“国母”。老昶快要到京城的时候,皇上命令太宗皇帝在郊外迎接。老昶带着儿子们穿着素服,在宫门口等候受罚。太祖皇帝在崇元殿设宴接见他们,隆重地接待了他们。皇上赏赐老昶一套朝服、玉带、金鞍玉勒的马匹、一千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千匹锦缎、一万匹绢。还赏赐老昶的母亲三百两黄金、三千两白银、一千匹锦缎、一千匹绢。老昶的儿子们和跟着他的官员们也都分别赏赐了朝服、金玉带、鞍勒马、车马、钱财等,赏赐的多少根据身份有所不同。皇上还派人分别到江陵和凤翔,把钱财布匹赏赐给老昶留在家里的人,有生病的还赏赐了药品。当天晚上,皇上在太明殿设宴款待他们。早些时候,皇上就下令有关部门在右掖门外,靠近汴河的地方,建造五百间房屋来安置老昶他们,所有生活用品都准备齐全了,现在这些东西都赏赐给了他们,还为他的官员们分别安排了住处。

第二天,皇上发布诏书说:

伯禹导川,黑水本梁州之域;《河图》括象,岷山直井络之墟。

(这段是诏书原文,不作翻译)

六年来,国家政事顺利,百官都按时上任。征战和礼乐的权力都掌握在朝廷手中;边疆蛮夷的君主,都按时进贡。前不久我根据星辰运行制定了律法,按照雨水降临的时间兴师动众,先向天地神明禀告,以慰藉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们。

哎,说孟昶这小子,他继承了蜀国的残余势力,占据一方土地,还自作主张地改元称帝,就这么嚣张地过了好些年。后来咱们大宋军队讨伐他,他知道天理昭彰,盛极必衰的道理,于是就想着赶紧投降,表示顺从。他带着所有官员一起到军营投降,写信表明自己的忠心,请求朝廷的宽恕。

皇上看在他这么诚恳的份上,就既往不咎了,破格提拔他,给了他很高的官职。让他在朝廷里担任要职,还封了他一块地当封邑,让他享受荣华富贵,算是彻底化解了之前的矛盾。皇上还特意下旨,让他安心上任,好好干活。 孟昶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还给了他上镇节度使的俸禄,其他官员的任命也陆续下来了。

过了几天,孟昶就死了,他才四十七岁。宋太祖为此停朝五天,穿着素服在大明殿为他发丧,追封他为尚书令、楚王,谥号恭孝,还赏赐了大量的布帛,并且派官员负责他的丧葬事宜。没过几天,孟昶的母亲李氏也去世了。当初,李氏跟着孟昶来到京城,宋太祖多次派人用轿子把她接进宫里,还对她说:“老人家您要保重身体,别总想家,以后我会送您回家的。”李氏问:“那我能回哪儿呢?”太祖说:“回蜀地。”李氏说:“我家本在太原,如果能回太原养老,那就是我的心愿了。”当时太原还没平定,宋太祖一听这话,非常高兴,说:“等平定了刘钧,就依您的心愿办。”于是就赏赐了她很多东西。

等到孟昶死了以后,宋太祖没有哭,只拿酒洒在地上说:“你连为国家死都不肯,贪生怕死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之所以忍着没死,是因为你还在。如今你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说完就不吃饭了,几天后也死了。宋太祖听说后很悲伤,加大了对孟昶母亲的赏赐,还派鸿胪卿范禹偁负责丧葬事宜,把孟昶母子一起葬在了洛阳,并下令调拨一千名奉义军护送。

七月,朝廷正式举行仪式册封孟昶,册文如下:

公元963年,那一年是乙丑年,七月初一,也就是二十四号,皇帝说:“看看啊,以前那个兼任太师、中书令,还封了秦国公的孟昶,给他追封,是为了表彰他家族的功业和他的功劳,也是为了表彰他归顺朝廷的功绩。要是没有完全的功劳,怎么可能同时得到这两方面的褒奖呢?咱们国家凭借着上天的庇佑,不断开疆拓土,效仿尧舜禹汤那样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先平定了壶关的叛乱,又消灭了淮夷的贼寇,一直打到荆州和衡州,彻底清除叛逆。我做皇帝的,讲究的是先教化后惩罚,带兵打仗,能不打就不打。我们的军队威震天下,四面八方都归顺了我们。最后才用兵攻打四川,征讨三峡地区。”

孟昶你继承了祖上的基业,占据着巴州和庸州,却能敬畏皇天后土,保全了家族的香火,懂得审时度势,选择归顺,保全自身。你就像子牟那样一心归顺朝廷,又像伯益那样在涂山朝见大禹一样。朕听说你献上贡品后,就对你非常器重,你一来,朕就给你安排了最好的住所,给你最高的荣誉,希望你能长命百岁。可惜啊,天不遂人愿,你竟然英年早逝了。唉!你对父母孝顺,非常人能比;你对朝廷忠诚,一心想报效国家。可是,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你英年早逝啊!朕为此非常悲痛,彻夜难眠。我咨询了史官,征询了礼官的意见,现在派使者带着我的旨意,去追封你儿子孟仁贽为云麾将军、太傅、右神武统军、御史大夫、上柱国、平昌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同时追封你为尚书令,再追封你为楚王。唉!这样才能表达朕对你的哀思,光宗耀祖。你死后,在朝廷的等级制度中得到极高的地位,成为楚国的大王,朕这样追封你,超出了以往的制度。但从头到尾,朕问心无愧。

朕还为你赠送墓地一块,并拨给守墓人一千石粮食和五万钱。

一开始啊,孟昶在蜀地的时候,特别讲究排场,喜欢用七宝做成的华丽器皿,其他的东西他根本看不上眼。每年过年,他都要让翰林学士写词,题在桃符上,贴在寝宫的大门两边。到他当政的后期,轮到翰林学士幸寅逊写词,孟昶觉得写的不好,就自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 结果呢,他写完这句词的正月十一日就投降了,宋太祖就派吕余庆去当成都府尹,而“长春”恰好是宋太祖的生日。

再说孟昶继位之后,老百姓拿东西抵押借钱,要是想搬家,必须得在门上写“召主收赎”五个字。 之前周世宗打下淮南和关南,就想着要攻打蜀地,但没成功,最后还是等到宋太祖才平定蜀地。

孟昶有三个儿子:孟玄喆、孟玄珏、孟玄宝。孟玄宝最先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遂王。孟昶还有三个弟弟:孟仁贽、孟仁裕、孟仁操。

孟昶投降后,宁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伊审征;检校太尉兼侍中韩保正;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王昭远;工部侍郎幸寅逊;武信军节度使、保宁军都巡检使李廷珪,都跑到京城来了。 太祖皇帝任命伊审征为静难军节度使,王昭远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幸寅逊为右庶子,李廷珪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韩保正还没来得及授官就死了。韩保正、王昭远、李廷珪他们在蜀地都有房产和土地,皇上就赏赐他们每人三百万元钱。 还有个成都人叫王处琼,从小父母双亡,官府登记了他家里的金银财宝,孟昶投降后,这些东西都被抬到京城来了。宋太祖听说后,就下令把这些东西估价后还给他。

玄喆,字遵圣,从小就聪明过人,擅长写隶书。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秦王,还担任了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事这些要职,官职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窜。他曾经亲手书写了姚崇的《口箴》,刻在石头上。后蜀皇帝孟昶还赏赐给他不少银器和锦缎。

广政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武德军节度使。二十四年,又加封侍中。二十五年,更是被立为皇太子。后来宋朝军队要打过来了,玄喆被任命为元帅,率领着一万多精兵强将,旌旗上绣着精致的图案,旗杆还用锦缎包裹着。那天早上有点小雨,玄喆担心把旗帜淋湿了,就下令把旗帜收起来。雨停了之后,他又让人把旗帜重新竖起来,结果几千面旗帜都倒挂在旗杆上,懂行的人一看就觉得不妙。果然,后来听说剑门关失守了,他就逃到了东川。没过几天,干脆丢下军队逃回去了。

回到朝廷后,他和孟昶同一天被任命为检校太尉、泰宁军节度使。孟昶死了以后,朝廷赏赐给玄喆五百只羊和五百壶酒。玄喆也回赠朝廷二百匹马,还有白玉水晶做的马鞍和马具。后来他被调到贝州任职,在那里待了十多年,也做出了一些政绩。太平兴国初年,他又被调到定州。三年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四年后,他参与平定了太原的叛乱,被任命为镇州驻泊兵马钤辖。之后他又参加了征讨幽州的战役,率领部队进攻城池的西面。战役结束后,他和军器库使药可琼、深州刺史念金钅巢、左龙武将军赵延进、殿前都虞侯崔翰、四方馆使梁迥、翰林使杜彦圭一起率领军队回到定州驻扎。没过多久,契丹人入侵,玄喆和众将一起在徐河打败了他们。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封为滕国公,进入朝廷担任左龙武军统军,并判右金吾卫仗。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滑州知州。淳化初年,他生病了,请求调到淮河边上一个小的州郡养病。后来调到滁州,在那里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一开始,玄喆在贝州当官的时候,老百姓交税,他都要求先算好账,然后把多出来的钱据为己有,用来打点上级官员,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景德年间,都官员外郎孔揆到河北巡视,上奏弹劾了这件事,朝廷下令罢免了玄喆的职务。他一共生了十五个儿子:隆记、隆诂、隆说、隆诠,他们都考中了进士。

玄珏刚被封为王,和玄喆同一天受封,还被授予检校太保的职位。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很厉害。有一次在侍奉昶射箭,他竟然双箭连中,昶很惊讶,赏了他三十万钱。那时候玄珏还在上学,就选了起居舍人陈鄂给他当老师。后来,玄珏想把这笔赏赐的钱送给陈鄂,昶觉得很好,就同意了。陈鄂曾经模仿唐朝李瀚的《蒙求》和高测的《韵对》,写了一部《四库韵对》四十卷献给玄珏,玄珏更加赏识他。广政二十三年,玄珏被任命为阆州保宁军节度使。过了很久,又升任检校太傅。回朝后,担任千牛卫上将军。乾德五年,升任右神武统军,接替玄喆掌管金吾卫的仪仗。太平兴国九年,出任宋州、曹州、兖州、郓州的都巡检,后来又改任右屯卫上将军。淳化元年四月,再次担任右神武统军。六月,出任滑州知州。三年后去世。

仁贽,字忠美,一开始是左威卫将军同正。广政十三年,被封为雅王,并授予检校太尉的职位。广政二十年,担任阆州保宁军节度使。广政二十四年,加封检校太尉。等到昶投降后,派仁贽拿着奏表去京城,太祖在广德殿召见了他,赏赐了他御赐的衣服、玉带和马匹鞍具。之后,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他母亲去世后,他服丧结束后复职,担任大同军节度使兼西京都巡检使。开宝四年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追赠太子太师。

仁裕,字鸣谦,最初也是左威卫将军同正,和仁贽同一天被封为彭王,并授予检校太傅的职位。广政二十年,担任黔州武泰军节度使。广政二十四年,加封检校太尉。回朝后,被授予检校太傅、右监门卫上将军的职位,后来又升任右羽林军。开宝三年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追赠太子太师。

话说这仁操啊,一开始是右领军卫将军同正,跟仁贽同一天被封为嘉王,还被加封为检校太傅。广政二十一年,他当上了果州永宁军节度使。有一次,他陪着后蜀主孟昶在栀子园射箭,仁操连续射中了三次,可厉害了!广政二十四年,他又升官了,当上了检校太尉。他特别信奉佛教,对佛理钻研得很深。后来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右监门卫上将军,然后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右龙武统军。雍熙三年,他去世了。

接下来说说伊审征,字申图,是并州人。他父亲伊延瑰,跟着孟知祥入蜀。孟知祥称帝后,把女儿嫁给了伊延瑰,封为崇华公主。伊延瑰后来当上了陵州、嘉州、眉州三个州的刺史。伊审征从小就以孝顺闻名,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他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靠着父亲的关系,他也当上了蜀州刺史、云安榷盐使。广政十四年,高延昭想卸下政务的担子,急急忙忙地把伊审征召来当通奏使,还让他掌管枢密院的事务。过了很久,他又当上了蜀州刺史。后来秦州、凤州的军队兴兵作乱,朝廷就让他负责检查修缮城防,没多久又让他当上了武泰军节度使。朝廷还把他的儿子伊崇度许配给了公主。之后他又改任宁江军节度使,还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和王昭远一起掌管朝政。孟昶无论大事小情,都得先问问他的意见。伊审征一直觉得自己肩负着拯救社稷的重任。后来宋军打进来了,伊审征第一个上书投降,直接跑到宋军大营去了。王昭远当时统领军队,结果打败了,逃跑了。当时的人都笑话他。

伊审征投降后回到朝廷,被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乾德六年,他又调任延安。开宝年间末期,他回到朝廷,改任右屯卫上将军。太平兴国二年,他担任右金吾卫仗的判官。雍熙五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韩保正,字永吉,是山西长治人。他爹韩昭运,跟着孟知祥入蜀。孟知祥称帝后,任命他爹当珍州刺史。韩保正一开始在孟知祥手下当押衙,孟知祥称帝后,就让他当了丰德库使兼广义库使、眉州刺史、枢密副使。后来他又当了汉州刺史,之后升任宣徽北院使。

凤翔侯益想归顺后蜀,孟知祥就派韩保正当北路行营都监,去攻打岐阳。那时候,晋昌的赵赞也想投奔后蜀,结果被王景崇逼得没办法,只好丢下城池逃跑了。后蜀大将李廷珪先撤兵了,韩保正驻扎在陈仓,跟大将张虔钊、庞福诚商量作战计划,结果意见不合,而且益州那边也出了变故,所以韩保正就回成都了。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雄武节度使,带兵从新关出发,到了陇州,结果汉兵死守,韩保正没打下来,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他又回到雄武镇守。

广政十四年,韩保正去成都,他的手下杨虔范告他贪赃枉法,孟昶下令杀了杨虔范,没追究韩保正的责任。之后,韩保正被调到夔州当宁江军节度使。李昊让出度支使的职位,由韩保正接任。没过多久,韩保正又升任宣徽南院使、山南节度使、左卫圣步军节度指挥使,后来又升任奉鸾肃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他的儿子韩崇遂还娶了公主。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归顺了宋朝。孟昶听说后,任命韩保正为峡路都指挥制置使,驻守在夔州,负责边境事务。后来韩保正又升任检校太尉兼侍中。听说宋太祖要出兵攻打后蜀,孟昶又任命韩保正为山南节度使、兴元武定缘边诸砦屯驻都指挥使。等王全斌大军打来的时候,韩保正放弃了兴元,退守西县。宋军包围了西县,韩保正胆小怕事不敢出战,只派人依山傍城摆开阵势防守,结果被史延德打败了。韩保正带着残兵败将逃跑,被史延德追上俘虏,送给了王全斌。王全斌把韩保正押解到京城,宋太祖召见了他,在殿上慰问他,还赏赐了他袍笏、金带、坐垫、马鞍和战马,又赏赐给他府邸。还没来得及给他安排官职,他就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王昭远,成都人,从小家里穷得很。十三岁的时候,他跟着东郭寺里的智諲和尚当小和尚。后来孟知祥当了蜀地的老大,有一天在官府里请和尚吃饭,王昭远跟着智諲和尚去帮忙,就进了官府。当时孟昶还在读书,孟知祥一看王昭远聪明伶俐,就留他在孟昶身边做事。孟昶后来当了皇帝,就让王昭远当管帘子的、管酒菜库房的。

后来枢密使王处回被外派到梓州去了,孟昶觉得枢密院权力太大了,就让王昭远和管普丰库的官员高延昭一起当通奏使,负责枢密院的事务,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们处理,国库里的钱财随便他们用,也不用汇报。 之后,王昭远又升官,当上了眉州刺史,后来又当了永平军节度使。没过几个月,昭武节度使李继勋眼睛有毛病,看不清东西,没办法工作了,大家正商量着把他调到个清闲的地方去,王昭远居然主动把永平军节度使的位置让给了李继勋。一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夔州宁江军节度使。孟昶他妈老说王昭远这个人不能用,但孟昶不听。没过多久,王昭远又兼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和同平章事。等他去谢恩的时候,请求辞去通奏使的职务,然后就让左街使张仁贵当了副使,接替了他的位置。

王昭远很喜欢读兵书,觉得自己在军事方面很有才能。后来宋朝军队打过来了,孟昶派王昭远和赵崇韬带兵抵抗。军队刚从成都出发,孟昶派宰相李昊等人到郊外送行。王昭远喝多了酒,拍着胳膊说:“这一仗,不只是要打败敌人,我要带着这二三万川军精锐,拿下中原,就像翻手一样容易!” 出发后,他拿着铁如意指挥军队,自以为是诸葛亮再世。 走到汉源的时候,听说剑门关失守了,王昭远吓得腿都软了,说话也说不清楚了。赵崇韬布阵准备打仗,王昭远坐在胡床上,吓得动都动不了。结果赵崇韬打败了,王昭远就扔掉头盔盔甲,逃到了东川,躲在粮仓底下,又哭又叹,眼睛都哭肿了,只会念罗隐的诗:“运去英雄不自由”。 很快就被追兵抓住了,押到京城,宋太祖放了他,封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后来广南平定,他又出使交趾。开宝八年,王昭远死了。

赵崇韬是山西太原人,他爸爸赵廷隐跟着孟知祥入蜀。他爸赵廷隐武艺高强,智谋过人,在孟知祥手下那是数一数二的。后来董璋攻打成都,赵廷隐大败董璋,董璋逃回去后被自己手下给杀了,孟知祥就这样得到了成都。孟知祥称帝后,就让赵廷隐统领禁军,官职做到卫圣诸军马步军指挥使,后来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太师、中书令、宋王,死后被追谥为忠武王。

赵崇韬继承了他父亲的骁勇,很厉害。后蜀孟昶自己设立了殿前四班禁军,他挑选将领的子弟和为国捐躯将士的孤儿来充实队伍。一开始孟昶任命李仁罕的儿子李继宏、赵季良的儿子赵元振、张知业的儿子张继昭、侯洪实的儿子侯令钦和赵崇韬,让他们分别担任都知,管理禁军。赵崇韬后来升迁到了客省使。周世宗攻克秦州、凤州后,准备进军蜀地,结果被赵崇韬给挡了回去。赵崇韬后来又升任左右卫圣步军都指挥使,他的儿子赵文亮还娶了公主。之后,赵崇韬又兼任洋州武定军节度使、山南武定缘边诸砦都指挥副使。在汉源之战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蜀军战败后,他还一个人手刃了十几个敌人,最后被宋军俘虏了。

高彦俦也是山西太原人,他父亲高晖是宣威军使。高彦俦跟着孟知祥入蜀,在军队里一步步升迁,后来当上了昭武军监押。孟昶继位后,高彦俦被提升为邛州刺史,后来又改任马步军使。当时汉军攻入大散关,攻克了安都砦,高彦俦率领部队率先出击,汉军放火烧毁砦垒和营房后逃跑了,高彦俦就率领部队追击,夺回了安都砦。没过多久,高彦俦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很快他又升任奉銮肃卫都指挥副使,之后又改任右骁锐马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加封光圣马军都指挥使,最后被正式任命为源州武定军节度使。

周显德初年,向训攻打凤州,孟昶命令高彦俦带兵去解围。可是还没到凤州,就听说唐仓战败的消息,于是军队就溃败逃回了成都。凤州判官赵玭关闭城门,拒绝高彦俦入城,直接把凤州献给了朝廷。高彦俦逃回成都后,孟昶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让他担任右奉銮肃卫都指挥使,后来又改任功德使。

公元964年,赵彦俦被任命为夔州宁江军都巡检制置、招讨使,还加封了宣徽北院事、利州昭武军节度使,官职升得可真快啊!宋军打过来了,赵彦俦跟副使赵崇济和监军武守谦说:“宋军长途跋涉而来,肯定想速战速决,咱们不如坚守不出,等他们自己露出破绽。” 可武守谦不听,自己带着军队就冲出去了。

这时候,大将刘廷让把军队驻扎在白帝庙西边,派骑兵将领张廷翰他们带兵跟武守谦在猪头铺打了一仗,结果武守谦被打败了,灰溜溜地逃跑了。张廷翰他们乘胜追击,攻上了城,刘廷让也率领大军赶到了。赵彦俦带着自己手下的兵出城抵抗,但宋军已经攻进城了。赵彦俦当时吓坏了,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的判官罗济劝他赶紧骑马逃回成都,赵彦俦说:“我以前丢了天水,现在又守不住夔州,就算他们不杀我,我也没脸见蜀地的百姓啊!”罗济又劝他投降,赵彦俦说:“我的老小都在成都,要是我自己苟且偷生,那全家老小算怎么回事?我今天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他把印信交给罗济,穿戴整齐,朝着西北方向拜了两拜,然后登上楼阁,放火自焚了。过了几天,刘廷让在火堆里找到了他的遗骨,按照礼仪把他安葬了。早些年,后蜀孟昶他娘说过:“只有赵彦俦能担此重任”,现在看来,他确实死得其所,对得起孟昶他娘的信任。

赵彦韬,兴州顺政人,一开始只是个义军的小兵。在乾德年间,孟昶派他跟兴国军讨击使孙遇和杨蠲一起到京城当间谍。赵彦韬偷偷地把孟昶和并州之间用蜡丸密封的书信拿来报告,还把孟昶伐蜀的计划都说了出来。宋太祖就赦免了孙遇和杨蠲,然后发兵西征,还让赵彦韬当向导。兴州攻下来后,赵彦韬被任命为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蜀地平定后,他又升迁为兴州刺史,后来又调到澧州。这人性格暴躁,蛮横无理,经常干些违法的事。他手下的人告状说他抢劫财物,经过调查,没查出真凭实据。结果赵彦韬直接把告状的人杀了,还挖了他的心肝。 那人的家人到京城告状,宋太祖大怒,下令杖责赵彦韬,然后把他流放到蔡州。

龙景昭是重庆奉节人,从小就武艺高强。他曾经在蜀地参加义军,当个小军官,后来因为战功升到了战棹都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施州刺史。在乾德年间,宋朝军队攻打蜀地,分兵从峡谷进入,准备进攻蜀地的边境。龙景昭带领官员用牛酒犒劳宋军,并把他们迎进了城里。宋太祖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蜀地平定后,龙景昭被任命为永州刺史。任期满了回朝后,他又被改任为右千牛卫将军。开宝三年,龙景昭去世了。

他弟弟龙处瑭跟着孟昶回朝时,担任左羽林将军,还有其他三人同行,结果在路上去世了。宋太祖很同情他们,就让龙处瑭的儿子做了供奉官殿直。

幸寅逊是四川人,一开始在孟昶手下当茂州录事参军。孟昶很喜欢打球,即使是大热天也停不下来。幸寅逊就上书劝谏,孟昶很欣赏他的忠诚,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幸寅逊升任新都令,又先后担任司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之后外放担任武信军府知府,加史馆修撰,改任给事中,参与修撰《前蜀书》,拜翰林学士,加工部侍郎,判吏部三铨事,兼领简州刺史。

孟昶回朝后,他也跟着回去了,被任命为右庶子。他曾经上书劝谏宋太祖不要过度打猎,宋太祖很欣赏他,召见了他并赏赐给他丝绸。开宝五年,他被任命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后来他退休了,即使九十多岁了,他还想继续为朝廷效力,收拾行装准备进京,结果还没上路就去世了。

李廷珪是山西太原人,七岁就跟着王知祥,后来跟着他入蜀。王知祥称帝后,李廷珪被授予军职,一路升迁到奉銮肃卫都虞侯。因为在攻打阶州的战役中立功,他被任命为眉州刺史。后来,宋军计划攻取凤翔,命令李廷珪率领两万兵马从子午谷增援。刚出谷,就听说赵赞被王景崇逼得很紧,于是李廷珪就撤军了。后来,李廷珪被任命为兴元知府。不久就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兼领蜀州刺史,又升任雅州永平军节度使,后改任右光圣都指挥使,兼领山南节度使,最后又改任阆州保宁节度使、护圣控鹤都指挥使。

周朝军队攻打秦州,朝廷任命廷珪为北路行营都统。结果秦州、成州、阶州都被周朝攻占了。廷珪为此上表请罪,后主孟昶原谅了他,还把他升为左右卫圣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孟昶把卫圣军和光圣军的步兵骑兵分成左右十军,任命武定节度使吕彦珂为统帅,并都归廷珪统领。当时很多人认为廷珪没能救援阶州,不应该再让他统领军队了,廷珪自己也上表请求免职,孟昶就批准了他的请求。没过多久,廷珪又加封兼任侍中、蜀成都巡检使,并改任遂州武信军节度使,同时还兼任本镇和保宁军的都巡检使。

王全斌率军攻打剑门关的时候,孟昶派廷珪和太子孟玄喆带兵去抵抗宋军。他们到达绵州、汉州与王全斌遭遇,结果大败而归。孟玄喆和廷珪商量,沿途经过的州县,都烧毁了当地的储备物资。等到王全斌等人攻入成都后,行营都监王仁赡查问各军队的军需物资,廷珪害怕了,赶紧告诉马军都监康延泽。康延泽说:“王公这个人只贪图享乐,只要能满足他的欲望,其他的事情他就不管了。”廷珪平时生活简朴,没有蓄养歌妓乐师,于是他就向亲戚家借了四个年轻女子,又借贷了几百万钱财送给王仁赡,这才得以免罪。廷珪回到京城后,被任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乾德五年,廷珪去世。

之前,廷珪、王昭远、韩保正三个人在川中都有自己的田产房屋,后蜀灭亡后,他们向朝廷上表献出这些财产,朝廷就下诏赐给他们每人三百万元钱作为补偿。

李昊,字穹佐,自称是唐朝宰相之后。他的祖父李乾祐是建州刺史,父亲李羔是容管从事。李昊出生在关中,小时候碰上了唐朝末年的战乱,跟着父亲逃难到了奉天。正赶上昭宗迁都洛阳,岐军攻破了奉天,他的父亲和弟妹都被乱兵杀害了。当时他才十三岁,侥幸逃过一劫,于是就在新平流亡了十多年。后来刘知俊率领岐军围攻新平州城,李昊翻墙逃了出去,被岐军的侦察兵抓住了。刘知俊和他谈话后,非常器重他,把他留在身边,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知俊回到蜀地,被伪蜀政权任命为遂州武信军节度使,并让我的父亲担任他的从事。后来王建派知俊出兵,让我父亲留守后方处理事务。结果王建杀了知俊,我父亲也因此丢了官职。王衍继位后,任命我父亲为彭州导江令,后来又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岐军入侵的时候,我母亲独自一人安然无恙。

十九年过去了,我父亲的仕途终于有了起色,便派心腹张金、王彦秘密地去迎接母亲。我父亲向王衍告假,请求亲自到边境迎接母亲,王衍还赏赐了他金勒名马。父亲在青泥岭见到了母亲,母亲抚摸着父亲的头,痛哭失声,那悲伤的场面令人动容。

蜀国灭亡后,我父亲到了洛阳,后唐明宗任命他为检校兵部郎中。朝廷下诏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和三川制置使赵季良在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之间给他安排一个职位。我父亲到了蜀地,却很久都没得到任命。后来孟知祥奏请任命赵季良为西川节度副使,我父亲就辞别返回洛阳。孟知祥这才任命他为观风推官,后来又升迁为掌书记。孟知祥称帝后,提拔我父亲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孟昶继位后,任命我父亲为汉州刺史,之后又升迁为兵部侍郎,出任武德军节度使,并加授承旨。孟昶曾经想给父亲的两个儿子授官,我父亲坚决推辞,还说:“遂州判官石钦若、苏涯,以前在刘知俊手下做事,和我父亲一样,希望陛下能回授他们的儿子官职。”孟昶很欣赏我父亲的品德,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仍然给了我父亲的两个儿子官职。不久,父亲又升任尚书左丞,之后拜为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他还请求设立史官,于是任命给事中郭廷钧、职方员外郎赵元拱为修撰,双流令崔崇构、成都主簿王中孚为直馆。

不久,我父亲又升任左仆射。孟昶下令在真容院绘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画像,挂在东西廊上,因为我父亲有辅佐之功,所以他的画像被特别悬挂在大殿内。自从孟知祥控制蜀地以来,所有的奏章书信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到这时,他将这些文书汇集成一百卷,名为《经纬略》献给孟昶,孟昶赏赐了他许多珍贵的器物和锦缎。之后,又命他判度支户部。

公元931年,修好了《广政实录》四十卷。 修好书的官员想让孟昶看看,孟昶说:“皇帝不看历史书,不敢呈给您。” 孟昶的母亲去世了,孟昊丁忧百日后,又重新上任。没过多久,又开始修撰《前蜀书》,孟昶命令孟昊和赵元拱、王中孚,还有乔讽、冯侃、贾玄珪、幸寅逊、郭微、黄彬一起编写,一共写了四十卷呈给他。因为孟昊在编书过程中表现出色,被封为赵国公。之后又升任司空,兼任遂州武信军节度使,主管盐铁事务,还被加封为弘文馆大学士,并负责修订太庙的礼仪。

孟昶曾经把四个孙子都召来,都授予了太子司仪郎舍人的官职,还赏赐了红色的官服。孟昊后来又改任度支使。他的儿子孟孝连娶了孟昶的女儿凤仪公主,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太常少卿、资州刺史。孟昊的大儿子孟孝逢,当上了给事中。

蜀国灭亡后,孟昊跟着孟昶一起到后唐朝廷。后唐太祖对他们很优待,任命孟昊为工部尚书,还赏赐给他府邸。孟孝逢被任命为膳部郎中,孟孝连被任命为将作少监。孟昊的家人乘船从峡谷往下游走,到了夷陵,他的妻子去世了。孟昊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过度,一病不起,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

孟昊在蜀国前后为官五十年。在孟昶当政的时候,孟昊位高权重,掌握着大权,每年收受的贿赂数不胜数,生活极其奢侈,后宅里养着数百名穿着华丽的歌姬。孟昶和南方的李景通关系很好,还派赵季札去江南,买来了李绅在武宗朝担任宰相时的制书,送给了孟昊。孟昊特意建了一座彩楼,把这件宝贝放在里面,然后召集成都所有的名妓,穿着朝服亲自迎接这件宝贝回家,并在家里大摆宴席款待宾客,花费巨大,光送给赵季札的布料就有两千匹。

一开始,王衍投降后唐庄宗的时候,是孟昊起草的降表;后来孟昶投降的时候,降表也是孟昊写的。蜀地的人暗地里在孟昊家门口写上“世修降表李家”几个字,看到的人都在嘲笑他。孟昊还著有二十卷的文集,书名叫《枢机应用集》。

孟昊的儿子孟孝连后来官至司农少卿。孟昊的孙子孟德鏻官至国子博士,孟德錞考中了进士。

话说这位守素先生,可不是个寻常人物,他家祖上可是不得了,他父亲昭裔,曾做过伪蜀的宰相和太子太师,后来退休了。守素年纪轻轻就踏入仕途,先是被伪蜀朝廷授予秘书郎的职位,后来一路升迁,做到户部员外郎、知制诰,最后被真正的朝廷任命为中书舍人、工部侍郎,还出任过云安榷盐使。更厉害的是,他两个儿子克温、克恭都被皇帝召见,还被赐予了绯袍。小儿子克恭更是娶了大名鼎鼎的昶(chǎng)王的女儿,还被授予检校水部员外郎的职位。

广政二十年,守素被任命为工部尚书。那时候他父亲昭裔负责盐铁事务,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就把事情都交给判官李光远处理,结果事情积压了一大堆。昶王为此很着急,就让守素代替他父亲处理盐铁事务。父子俩轮流上阵,当时可是风光无限啊!没多久,守素又改任判度支,兼任彭州刺史,后来又再次负责盐铁事务。守素对父亲非常孝顺,即使是大热天晚上回来,也一定穿着朝服,拿着笏板行礼,尽到晚辈的责任。

蜀国灭亡后,守素来到朝廷,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他把自己在蜀地留下的庄园和茶园都献给了朝廷,朝廷赏赐了他三百万元钱作为补偿,还在京城赐给他一座宅子。一年多后,他哥哥的儿子,岳州司法正己,因为在守素父亲去世期间娶妾而告发他,结果正己自己也被处罚,丢了一个官职。开宝年间,守素被重新启用,担任国子祭酒。

后来,太祖皇帝征讨河东,任命守素为赵州知州,负责临时管理赵州事务。平定岭南之后,他又被调任容州知州,兼任本管辖区域的水陆转运使。当时,有些百姓欠税,有的县官替他们交税,有的则向富户借钱,结果把自己的妻女都抵押出去了。守素上奏朝廷,说明了这件事,皇帝当天就下令禁止这种行为。守素在六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他父亲昭裔特别喜欢藏书,在成都的时候,他还让门人勾中正、孙逢吉刻印了《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书籍的木板。守素把这些书板带到了朝廷,让这些书籍得以广泛流传。大中祥符九年,守素的儿子克勤把这些书板献给了朝廷,因此被授予三班奉职的职位。守素的次子克恭,娶了昶王的女儿銮国公主,官至光禄少卿,后来归顺宋朝,最后做到左监门卫将军。

欧阳迥,是四川华阳人。他爸爸欧阳珏,当过泉州县令。欧阳迥年轻的时候,给王衍当差,后来当上了中书舍人。后来后唐同光年间,蜀地被平定,他就跟着王衍去了洛阳,做了秦州从事。孟知祥镇守成都的时候,欧阳迥又回到了蜀地。孟知祥称帝后,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广政十二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第二年,又负责贡举考试,还兼任太常寺卿。后来升任礼部侍郎,兼任陵州刺史,之后又升任吏部侍郎,还加了个承旨的头衔。广政二十四年,他官至门下侍郎,同时兼任户部尚书、平章事,还负责修撰国史。他还曾经模仿白居易写了五十首讽谏诗献给孟昶,孟昶还亲自下诏书夸奖他,并且赏赐了他银器和锦缎。

孟昶灭亡后,欧阳迥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右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当了翰林学士,之后又升任左散骑常侍。岭南平定后,朝廷打算派欧阳迥去祭祀南海神,欧阳迥听说后就装病不出。宋太祖很生气,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拿着原来的官职到西京去闲职。开宝四年,欧阳迥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欧阳迥为人坦率,没什么节操,倒是挺擅长吹笛子。宋太祖经常把他叫到偏殿,让他吹几曲。御史中丞刘温叟听说后,就敲殿门求见,劝谏说:“禁署官员,掌管着朝廷的诏书,不应该做这种乐师的事!”宋太祖说:“我听说孟昶君臣沉迷于声色犬马,欧阳迥做到宰相的位子还喜欢这个,所以才被他轻易攻破。我叫他来,是想验证一下这话是不是真的。”刘温叟说:“臣愚昧,没有理解陛下这番警戒的深意。”从那以后,宋太祖就不再叫欧阳迥吹笛子了。欧阳迥喜欢写诗歌,虽然写得多,但水平不高,掌管诏书也不是他的强项。不过他在蜀地的时候,朝中大臣都互相攀比奢侈,他却能保持俭朴,这一点还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