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不同纪元之间的时间计算,有点像古代的年表或者天文历法记录。首先,它列出了绍兴、乾道、淳熙、会元四个年号的历法数据。 “绍兴统元乾道淳熙会元历”,这是个标题,说明接下来要讲的是这几个年号的历法对比。
然后,它说从甲子年开始算,到绍兴五年乙卯年,一共过了94251591年。 后面分别列出了乾道、淳熙、会元三个年号,从甲子年算到各自的第三年,分别过了91645823年、52421972年和25494767年。 这部分主要是在说明不同纪元之间的时间跨度,用现代话说,就是计算各个朝代起始年到特定年份之间的总天数,只不过古代的计算方法和单位跟我们现在不一样。
接下来,它开始介绍其他的历法参数。“步气朔”应该是指步步推算朔日的意思, “元法”指的是一个基本数值,绍兴元法是6930,乾道是30000,淳熙是5640,会元是38700。 “岁周”指的是总的年数和总天数,绍兴是25311138年,总天数是365天加1688天(也就是闰日)。乾道、淳熙、会元也有各自的年数和天数,计算方式类似。
最后,“气策”指的是某种周期性的计算结果,绍兴是15天加1514天又15秒,乾道、淳熙、会元也有各自的数值。“朔实”指的是朔日(农历初一)的具体数据,绍兴是204647,乾道、淳熙、会元也有各自的数值。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古代非常复杂的历法计算结果,用现代的语言很难完全直观地解释清楚,只能说它记录了不同纪元之间的时间换算和一些天文历法参数。
咱们先来说说闰年的事儿。这年闰日一共是七万五千三百七十四天。 不同的历法算出来的闰日天数不太一样,《乾道》历算出来是三十二万六千二百九十四天又八十八秒,还有另一个闰限是八十五万八千七百二十六天又五十二秒;月闰是二万七千一百九十一天又二十四秒。《会元》历算出来是四十二万九百二十四天,另一个闰限是七十二万一千九百一十天。《乾道》历还有一种算法,算出来是二万二千四百四十五天半。《淳熙》历算出来是四千四百七天又七十五秒。《会元》历算出来是三万二百四十四天半。 这几个数字看着都挺吓人的,反正就是不同历法计算结果不一样。
接下来是朔策,也就是初一的时间。 这一年初一在二十九日,剩余三万六千七十七天。 不同的历法计算结果也不同,《乾道》历是剩余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七天又七十六秒;《淳熙》历是剩余三千九百九十二天又五十六秒;《会元》历是剩余二万五百三十四天,大约是五十三天又五秒。
然后是望策,也就是十五的时间。 这一年十五在十四日,剩余五千三百三点五天。 同样,《乾道》历是剩余一万二千九百五十八天又八十八秒;《淳熙》历是剩余四千三百一十六天又二十八秒;《会元》历是剩余二万九千六百一十七天。
弦策,也就是七日和二十二日。 这一年弦策在七日,剩余二千六百五十一又一点几的天数。 三种历法计算结果分别是:《乾道》历剩余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九天又四十四秒;《淳熙》历剩余二千一百五十八天又十四秒;《会元》历剩余一万四千八百八点五天。
中盈分,就是指某些特定时间的计算,这一年是三千三百二十八天又三十秒。《乾道》历是一万三千一百九天;《淳熙》历是二千四百六十四天又五十秒;《会元》历是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一天。
朔虚分,也是一种特定时间的计算,这一年是三千二百五十三天。《乾道》历是一万四千八十二天又二十四秒;《淳熙》历是二千六百四十七天又四十四秒;《会元》历是一万八千一百六十六天。
最后是旬周和纪法。旬周,也就是十天为一旬的周期,这一年是四十一万五千八百天。《乾道》历是一百八十万天;《淳熙》历是三十三万八千四百天又一秒;《会元》历是二百三十二万二千天。纪法,三种历法都一样,都是六十。
首先,咱们得算出这一年冬至那天是啥日子。先把之前积攒的天数算出来,再用一年有多少天去除,剩下的就是余数。余数大的叫大余,小的叫小余。用大余算出冬至是哪天,剩下的就是小余了,小余再除以一百,就得到小数部分了。
接下来算二十四节气。把冬至那天的大余和小余拿出来,加上节气的数值和秒数,秒数满了就从一个小余里扣,小余满了就从大余里扣,一直扣到符合规则,最后就能算出节气是哪天了,还有剩下的秒数。
然后算出这一年十一月一号是哪天。先把冬至那天的总天数算出来,再减去朔日(农历初一)的天数,剩下的就是闰余。再用这个闰余减去冬至的总天数,剩下的就是十一月一号的天数。用同样的方法,算出十一月一号是哪天,以及剩下的余数。
接下来算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以及下个月初一。把十一月一号的大余和小余拿出来,加上弦月的天数,就能算出上弦月是哪天。依次类推,就能算出满月和下个月初一了。
然后算没日(行星消失的日子)。先把行星消失那天的小余乘以180,加上秒数,再减去1265569,最后除以18169,就能算出是哪天,剩下的就是余数。
最后算灭日(行星消失的日子,这里指的是另一颗星)。把行星消失那天的小余乘以30,除以朔虚分(农历月份的天数),就能算出是哪天,剩下的就是余数。
最后是步发敛候策和卦策,这部分是预先算好的数据,方便计算。候策是五天,余数是504,秒数是125;《乾道》、《淳熙》、《会元》这几个版本的数据略有不同,分别是:余数2184、秒数25;余数410、秒数75;余数2812、秒数50。卦策是六天,余数是605,秒数是114;《乾道》、《淳熙》、《会元》这几个版本的数据也略有不同,分别是:余数2621、秒数24;余数492、秒数90;余数3382、秒数20。 这些数据直接用就行,不用再算了。
土王策是啥?简单来说,就是算日子用的,一共是三百二十天,一百四十七秒。这数字在《乾道》、《淳熙》、《会元》这几个历法里都不一样,具体数字你看上面写着呢。《乾道》是两千三百一十天,二十七秒;《淳熙》是两百四十六天,四十五秒;《会元》是一千六百九十一天,十秒。
辰法、半辰法、刻法、秒法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数字也各有不同,你看上面写着呢,就不再重复了。 《乾道》、《淳熙》、《会元》三个历法里,这些时间单位的数值都不一样。 另外,《淳熙》历法里还额外多出了五千一百一十一秒的月闰。
接下来要算的是六十四卦、五行用事日、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这些东西。 这几个在四个历法里都一样,所以就不写了。
怎么算发敛去经朔日呢?先把天正闰余算出来,再用中盈和朔虚分累加起来,得到每个月的闰余。然后把总闰余除以总法,商就是闰日,余数就是小余,这样就能算出每个月中气离经朔日的日子和时辰了。 要算卦和候,就按照顺序把卦、候、土王策这些加加减减,中气之前减,中气之后加,就能算出每个月卦和候离经朔日的日子和时辰了。
怎么算发敛加时呢?用之前算出来的小余除以辰法,得到辰数,不够就进一位,再用刻法除,商是刻,余数是刻分。 算出来的辰数就从子正开始算,就能知道加时在哪个辰、刻和分了。加了辰刻之后,就从子初开始算。
最后是步日躔,这部分主要涉及周天分、岁差、周天度。周天分是两百五十三万一千二百二十六秒八十七,在《乾道》历法里是…(原文引用周天分在《乾道》历法的数值)。岁差是…(原文引用岁差在不同历法的数值)。周天度是三百六十五度,约分二十五秒六十四,这三个历法里都一样。
乘法结果是五十五。这个数字在《乾道》、《淳熙》和《会元》这三部历书里都一样。
除法结果是八百三十七。不过,《乾道》、《淳熙》和《会元》三部历书的结果略有不同。《乾道》的结果是一千三百二十四,《淳熙》是一千八百一十二,《会元》是一千八百一十一。
秒法结果是一百,三个历法都一样。 《乾道》历还记录了象限九十一度、分三十一、秒九;《淳熙》和《会元》与它一致。《淳熙》还记载了乾实三亿九百万七千六百一十三,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分二十五、秒七十二;《会元》的半周天度数和《淳熙》相同,但分是六十二,秒是八十六。 (后面的表格就略过了)
接下来要算每月盈亏的度数,还有朔日、弦日、望日进入节气的时间,以及赤道宿度、冬至赤道日度等等一系列数据,包括二十八宿黄道度等等。这些计算方法和之前的历法一样,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
步月离的转周分是十九万九千五百十三,秒是二千五百六十三。不过你看,《乾道》、《淳熙》和《会元》这三部历书的结果又不一样了。《乾道》是八十二万六千六百三十七,秒是七千三百九十五;《淳熙》是十五万五千四百七,秒是九千七百四十;《会元》的转率是一百六万六千三百六十一,秒是七千三百一十。
转周日是二十七天,余数是三千八百四十三,秒是二千五百六十三。 同样,《乾道》、《淳熙》和《会元》的余数和秒数都不同。《乾道》的余数是一万六千六百三十七,秒是七千三百九十五;《淳熙》的余数是三千一百二十七,秒是九千七百四;《会元》的余数是三万一千四百六十一,秒是七千三百一十。
朔差日是一天,余数是六千七百六十三,秒是七千四百三十七。 这三个历书的结果,你猜怎么着,又不一样!《乾道》的余数是二万九千二百八十,秒是二百五;《淳熙》的余数是五千五百四十,秒是五千八百六十;《会元》的余数是三万七千七百七十二,秒是二千六百一十。
你看啊,这望的时候,一共是十四次观测,总数是五千三百三次,平均每次五千秒。
弦的时候,观测了七次,总数是二千六百五十一,平均每次七千五百秒。对了,这数据还包括了《乾道》历法的观测结果,一共是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九次,平均每次四千四百秒;《淳熙》历法是二千一百五十八次,平均每次一千四百秒;《会元》历法是一万四千八百八次,平均每次五十秒。
接下来看看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和二十八天的观测数据:七天,开始的时候数了六千一百五十八次,约等于八十九次;结束的时候数了七百七十二次,约等于十一次。十四天,开始数了五千三百八十七次,约等于七十八次;结束的时候数了一千五百四十三次,约等于二十二次。二十一天,开始数了四千六百一十五次,约等于六十七次;结束的时候数了二千三百一十五次,约等于三十三次。二十八天,开始数了三千八百四十三次,约等于五十五次;最后一次观测,没数到。
总的来说,上面这些观测,一秒钟的母数是一万。而下面这些观测,一秒钟的母数是一百。
上弦的时候,角度是九十一度三十一分,秒是四十一秒,这三个历法的数据都一样。
望的时候,角度是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秒是八十二秒,不过《乾道》、《淳熙》、《会元》三个历法里,秒数略有不同,《乾道》、《淳熙》、《会元》的秒数是八十六秒。
下弦的时候,角度是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秒是二十三秒,三个历法的秒数也略有不同,《乾道》、《淳熙》、《会元》的秒数是二十九秒。
平行分,角度是一十三度三十六分,秒是八十七秒半。
最后,十一月朔日开始观测,一直观测到下一次朔日,期间包括了弦、望等阶段的观测。这方法和之前的历法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表格略)
好家伙,这记录的数字可真多!咱们一句一句慢慢捋。
首先是《乾道》的记录,七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两万六千六百五十九,大概八十九个(单位没说,估计是某种计数单位吧),最后数到三千三百四十一,大概十一个。十四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两万两千三百一十九,大概七十八个,最后数到六千六百八十一,大概二十三个。二十一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八,大概六十七个,最后数到一万零二十二,大概三十三个。二十八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一万六千六百三十七,大概五十五个,最后……没数了,所以没记录。
接下来是《淳熙》的记录,七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五千一百十一,最后数到六百二十,一开始大概八十九个,最后大概一千二个。十四日那天,一开始数到四千三百八十三,最后数到一千二百五十七,一开始大概七十八个,最后大概二十二个。二十一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三千七百五十五,最后数到一千八百八十五,一开始大概六十七个,最后大概三十三个。二十八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三千一百二十七,大概五十五个,最后没记录。
最后是《会元》的记录,七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三万四千三百九十,大概八十九个,最后数到四千三百一十,大概十一个。十四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三万八千,大概七十八个,最后数到八千六百二十,大概二十二个。二十一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两万五千七百七十一,大概六十七个,最后数到一万二千九百二十九,大概三十三个。二十八日那天,一开始数到二万一千零四,大概五十五个,最后数到一百六十一。
这记录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啊,看得我头都大了! 这“初约”和“末约”是什么单位? 感觉像是某种计数方法的记录,但具体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首先,咱们得算出朔、弦、望的具体日期和时间。这需要确定朔、弦、望的起始时间,然后根据月亮运行的规律,算出它们在每个时刻所处的位置和度数。 还要计算月亮运行的九个轨道,以及月亮在这些轨道上运行的度数。 得把月亮在九个轨道上的交汇点算出来,然后根据这些交汇点,确定朔、弦、望的具体日期和时间,以及它们在夜半时分的位置和度数。 还要计算出月亮的晨昏线度数,以及朔、弦、望时的晨昏线位置。 最后,还要计算出在特定月份(比如十一月)朔日夜半时分月亮的位置。 (计算方法和之前的历法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接下来是关于日晷和漏刻的计算。
二至点(冬至和夏至)的限度分别是一百八十二分之六十三和九十一分之三十一。(《乾道》、《淳熙》、《会元》历法中,秒数略有不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消息法是12211。辰法是577.5,合计8刻231分。(《乾道》、《淳熙》、《会元》历法中,余数略有不同。) 昏明刻是346.5。(《乾道》、《淳熙》历法中,余数略有不同。) 昏明余数是173少。(《乾道》、《淳熙》、《会元》历法中,昏明分的数值略有不同。) 冬至时岳台的日晷影长是一丈二尺八寸三分,夏至时是一尺五寸六分。 冬至后到夏至前的第一个限度是62天,夏至后到冬至前的第一个限度是120天62分。(分空,这里指时间单位的差异)
然后,咱们得算出每天的具体数值。这包括黄道与天极的距离、赤道内外距离、日出日落时间以及正午时间,以及每天月亮与子午线的距离、夜半漏刻的读数、昼夜时间以及日出日落时刻等等。 还要算出五更时分中星的位置、九服地区的日晷影长差异、以及九服地区昼夜漏刻的读数。(计算方法和之前的历法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是交会点的计算,这部分内容也和之前的历法计算方法相同,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咱们来看看这些天文数据,首先是交终分,一共是十八万八千五百八十,秒六千四百五十七。 乾道年间的记录是八十一万六千三百六十六,秒六千三十四;淳熙年间是十五万三千四百七十六,秒九千五百四十三;会元年间则是惊人的一百五万三千一百一十二,秒二千一百四十。 这些数字看着复杂,其实都是记录天文观测的结果。
接下来是交终日,是二十七天,另外还有余数一千四百七十,秒六千四百五十七。乾道、淳熙、会元三朝的余数和秒数也各有不同,分别对应是余六千三百六十六、秒六千三十四;余一千一百九十六、秒九千五百四十三;以及余八千二百一十三、秒二千一百四十。这些数据细微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时期观测技术的进步,或者说是误差。
然后是交中日,是十三天,余数四千二百,秒三千二百二十八半。 乾道、淳熙、会元三朝的记录分别是余一万八千一百八十三,秒三十七;余三千四百一十八,秒四千七百七十一半;以及余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秒六千七十。 这些数据体现了天文现象的复杂性和观测的难度。
朔差是二日,余数二千二百六,秒三千五百四十三。 乾道、淳熙、会元三朝的记录分别是余九千五百五十一,秒一千五百六十六;余一千七百九十五,秒六千五十七;以及余一万二千三百二十,秒七千八百六十。 这些数据反映了月球运行的细微变化。
后限是一日,余数一千一百十三,秒一千七百七十一半。乾道年间的记录是余四千七百七十五,秒五千七百八十三。
前限是十二日,余数三千九十七,秒一千四百五十。乾道年间的记录是余一万三千四百九,秒七千二百三十四。
望策是十四日,余数五千三百三,秒五十。 乾道年间的记录是余二万二千九百五十八,秒八千八百;淳熙年间是余四千三百一十六,秒二千八百;会元年间是余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七,秒数没记录。
最后是交率,分别为四十二、八十、六十一、五百七;交数,分别为五百三十五、一千一百十九、七百七十七。 这些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天文参数,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计算方法。 这些数据,从不同朝代的记录来看,确实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观测仪器、观测方法以及计算方法的改进有关。
交点赤经是三百六十三度七十六分。《乾道》是七十九分四十秒,《淳熙》和《会元》的分数相同,秒数分别为四十四秒和四十四秒。
交点黄经是九十度九十四分。《乾道》的分数相同,秒数是八十五秒;《淳熙》和《会元》的分数相同,秒数分别为八十六秒和八十六秒。
半交点黄经是一百八十一度八十八分。《乾道》是四十五度四十七分四十二点五秒,《淳熙》和《会元》相同,只是《会元》的秒数是四十三秒。
日食的阳历限度是二千七百四十五。《乾道》是一万四千四百,《淳熙》是二千六百三十,《会元》是一万八千。
日食的阳历定法是二百七十四点五。《乾道》是一千四百四十,《淳熙》是二百六十三。
月食的阴历限度是四千五百八十五。《乾道》是一万八千,《淳熙》是三千二百四十,《会元》是二万二千五百。
月食的阴历定法是四百五十八点五。《乾道》是三百二十四。
另外,《乾道》还有月食限度二万九千一百,《淳熙》是五千四百六十,《会元》是三万六千;《乾道》月食定法一千八百,《淳熙》三百五十六;《乾道》月食既限一万一千一百,《淳熙》月食既限一千九百。
接下来要计算十一月份加时入交的日食情况。这需要计算:求出下次朔日和望日入交的日期,确定朔日和望日半夜入交的日期,以及下次朔日半夜入交的日期;计算朔日和望日加时入交的常日和定日;根据阴阳历计算朔日和望日加时入交的累计度数;计算朔日和望日加时月亮离开黄道的度数;确定食甚的剩余时间;计算日食和月食食甚时所处的气数;计算日食和月食食甚时的积数、气数差和刻数差;计算日食的限度和分数,以及日食泛用的分数;计算月食的限度和分数,以及月食泛用的分数;计算日食和月食定用的分数;计算日食和月食亏损开始和恢复的剩余时间;计算月食既望内外部分;计算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刻;计算月食的更点定法和月食入更点的时间;计算日食和月食带食出入时所见的分数;以及日食和月食食甚时所处的星宿。这些计算方法和以前历法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然后是五星的运行轨迹。
五星会合的度数是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秒。
好家伙,这上面记录的是天文数据啊!木星绕太阳一圈要花2764238秒又32分之几。 你看,《乾道》历算出来是11966581秒又55分之几,《淳熙》历是2249715秒又65分之几,《会元》历是15436834秒又98分之几,每个历法算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然后是一天的时间,大概398秒,约等于88分79秒。 《乾道》历算的是88分60秒,《淳熙》历是88分57秒,《会元》历是88分46秒。 这几个历法算出来的每天时长也差不太多,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岁差是67秒又98分之几。《乾道》历算的是108864秒又50分之几,《淳熙》历是189741秒又65分之几,这岁差的差距就比较大了。
最后是伏见度,这个数值是13。
接下来是关于历法中的一些度数,具体数值在《乾道》、《淳熙》和《会元》三个历法中又有不同。 《乾道》历的某个度数是1957249秒又9分之几,对应的度数是183分63秒24分之几,还有另一个度数是15分21秒85分之几。 《淳熙》历在这几个度数上和《乾道》历基本一致。 《会元》历的数值分别是14135456秒又9分之几,183分63秒86分之几,以及15分21秒90分之几。 (后面的表格内容就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