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古代啊,讲究个孝义为先。古语有云:“冠冕百行莫大于孝,范防百为莫大于义。” 先王啊,就用孝义来教化百姓,所以老百姓都淳朴善良,不会互相欺压;百姓之间和睦相处,也不会互相争斗。要是天下人都能以孝义为准则,那岂不是一个充满信任和和谐的太平盛世吗?咱们宋朝,从太祖、太宗开始,就一直提倡孝义。要是哪个儿子为父报仇杀了人,只要是壮士所为,朝廷就宽大处理;那些割股疗亲、舍身救父的孝子,都会得到朝廷的褒奖;甚至有些几代同堂和睦相处的家庭,朝廷还会额外赏赐。一百多年来,宋朝因为孝义之风盛行,各种祥瑞之兆,比如醴泉、甘露、灵芝、奇异的树木等等,史书上记载得可不少呢!宋朝的教化,真是值得后人学习啊!所以啊,就有人写了一本《孝义传》来记录这些感人事迹。

这《孝义传》里,记载了好多故事,其中一个就是李璘的故事。李璘是瀛州河间人。在后晋开运年间,契丹入侵边境,有个叫陈友的趁乱杀了李璘的父亲和家里的三个亲人。到了宋朝乾德年间,李璘在殿前当个散祗候,而陈友呢,成了个小小的军校。没想到啊,这两人竟然在京城宝积坊北相遇了。李璘二话不说,当场手刃了陈友,然后也不逃跑,大大方方地承认是自己为父报仇。经过调查,事情属实。宋太祖听说后,虽然杀了人,但鉴于李璘是为父报仇,而且行为坦荡,就壮着胆子把他给放了。

话说宋太宗雍熙年间,有个叫甄婆儿的姑娘,她家住在京兆府鄠县。她妈妈刘氏跟同村的董知政闹矛盾,结果董知政把刘氏给打死了。当时甄婆儿才十岁,她妹妹还只会吃奶,被托付给邻居张氏抚养。为了躲避董知政的报复,甄婆儿搬到了赦村。几年后,甄婆儿长大了些,想起妈妈是被董知政杀害的,妹妹还寄养在别人家,心里非常难过。她和哥哥课儿一起找到张氏,想看看妹妹,但张氏不让她们见。甄婆儿又气又伤心,哭着对哥哥说:“我妈被人杀了,妹妹还在别人家寄养,这仇还没报,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那天正好是寒食节,甄婆儿带着酒菜到妈妈坟前痛哭了一场。哭完后,她回家拿了一把桑木斧头藏在袖子里,然后去找董知政报仇。她找到董知政的时候,他正和小孩子玩耍。甄婆儿从他身后冲出来,一斧头砍在了董知政的脑袋上,把他杀了。官府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宗皇帝,太宗皇帝认为甄婆儿为母报仇很孝顺,就赦免了她的罪行。

接下来是另一个故事,主人公叫徐承珪,是莱州掖县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和三个兄弟以及三十多个族人一起生活,他们同甘共苦,衣服互相谦让,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了四十年都没改变。他们住的地方叫崇善乡缉俗里,那里有树木枝干连在一起,还有瓜藤不同却共结一果,当地官府把这事儿上报朝廷了。乾德元年,朝廷下令把乡名改为“义感”,里名改为“和顺”。徐承珪曾经做过赞皇县令。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主人公叫刘孝忠,是并州太原人。他母亲生病三年,刘孝忠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和左乳房喂母亲吃;母亲心痛难忍,刘孝忠就在自己的手掌上点火,替母亲承受痛苦。他母亲的病后来就好了。几年后,母亲去世了,刘孝忠给富人家当佣人,攒钱给母亲办丧事。富人家知道他的孝行,收他做义子。后来,养父双目失明,刘孝忠就用舌头舔养父的眼睛,七天后,养父就能看见了。因为孝顺父母,刘孝忠很虔诚地信奉佛教,曾经在佛像前割下自己的两块大腿肉,往伤口里倒油,点灯一昼夜。刘钧听说后召见了他,赏赐他衣服、钱财、银鞍和马匹,还任命他为宣陵副使。开宝二年,太祖皇帝亲自征讨太原,还召见刘孝忠并安慰鼓励了他。

吕升是莱州人,他父亲失明了。吕升为了救治父亲的疾病,竟然剖开自己的肚子,取出肝脏!结果他父亲的视力恢复了,而吕升自己却没死。冀州南宫人王翰,他母亲双目失明,王翰竟然挖出了自己的右眼眼珠子给母亲移植!他母亲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淳化年间,他们俩都被朝廷下诏赐予了粮食和布帛。

罗居通是益州成都人,他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坟前守孝三年。神奇的是,坟墓旁边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坟边还长出了灵芝草。开宝四年,当地长官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任命罗居通为延长县主簿。

大中祥符年间初期,资州人黄德舆埋葬父母时,亲自背土堆坟,坟墓旁边竟然涌出了甘泉。朝廷下诏表彰了他。

齐得一,是密州诸城人。他从小就酷爱学习,长大后能读懂《五经》,并且擅长在乡里教书。很多士大夫家的孩子,不远千里都来求他教导。晋末时期,皇甫晖担任密州防御使,齐得一的父亲是他的部下。后来皇甫晖叛变投奔淮南,多次率兵抢劫家乡,把老百姓的牛羊猪狗都抢走犒劳士兵,齐得一家几乎被洗劫一空。后来王万敢当了防御使,这个人特别贪暴,他抓了十八户乡民,说他们曾经用牛酒款待过叛军,就把他们全部杀害,抢走了他们的家产。齐得一的亲属死了十多人,只有齐得一和他的哥哥侥幸逃脱。第二年,齐得一到京城上诉,朝廷派人调查,查明了真相,王万敢被罢官,判官胡辙也被处死了。齐得一回到家乡,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不愿意做官。开宝年间,朝廷下诏命令各郡县举荐廉洁、退让、孝顺、友悌的士人,齐得一被本郡举荐。他到了京城,参加考试,被录取,被任命为章丘县主簿。

李罕澄是冀州阜城人,他家七代同堂,世代和睦相处。汉朝乾祐三年,朝廷下诏更改了他们家乡的名字,并且表彰了他们家的大门。太平兴国六年,当地长官拿着汉朝赐予的诏书再次上报朝廷,朝廷再次表彰了他们。

刑神留是深州陆泽人。他父亲刑超因为拖欠官府租税,被里胥催促,两人发生争执,刑超打死了里胥。刑神留十六岁的时候,主动到官府请求代替父亲受死。州府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特地下诏减轻刑罚,并且赐给里胥家一万钱作为棺材和丧葬费用。

话说在端拱年间,泰州海陵有个叫沈正父的,在屯田院当差。这厮凶狠霸道,没个正形,喝醉了酒就打人,结果把个老百姓活活打死了。正好沈正父路过,看见了这事儿,吓得不轻,赶紧把事情的经过说了。沈正,他倒好,立马就哭天喊地,脱了衣服,对着死人的尸体又打了一顿!巡逻的官兵把他抓起来,送官府,审问完了,他倒坦然自若,等着被处死。听说这事的人,都挺同情他的。

接下来说许祚,他是江州德化人。他家祖孙八代同堂,家里老老少少加起来,足足有七百八十一口人!太平兴国七年,朝廷还专门表彰了他家呢。到了淳化二年,江州说许祚家春夏两季常常吃不饱饭,皇上就下令每年给他家免税一千斛米。

还有信州的李琳,他们家十五代同堂;贝州的田祚、京兆的惠从顺,他们家十代同堂;庐州的赵广、顺安军的郑彦圭、信州的俞隽,他们家八代同堂;陕州的张文裕,他们家六代同堂;襄州的张巨源、刘芳,潭州的瞿景鸿,温州的陈偘,江陵的褚彦逢,他们家五代同堂;徐州的彭程,他们家四代同堂。这些人家,朝廷都下令表彰,在他们家门口立碑纪念呢!张巨源懂法律,太平兴国五年,还考中了明法科的进士。刘芳在淳化四年去京城祝寿,皇上赏了他个进士出身。陈偘特别孝顺他母亲,皇上还赏了他家粮食和布匹。褚彦逢兄弟五个,都七十多岁了,到了至道元年,转运使把这事儿报给了皇上,皇上就给褚彦逢安排了个教练使的职位。

最后说胡仲尧,他是洪州奉新人。他家几代人住在一起,人口也发展到几百人了。他在华林山别墅建了个学堂,收集了一万多卷书,还建了大厨房和粮仓,用来招待各地来求学的读书人。南唐李煜当政的时候,还给他当过寺丞呢!雍熙二年,朝廷也表彰了他家。胡仲尧进宫谢恩,皇上赏了他二百两银子。淳化年间,他那地方闹旱灾,胡仲尧就打开粮仓,降低粮价,救济灾民,他还自己掏钱修了座南津桥。皇上知道后很高兴,就让他当了本州的助教,还允许他每年进贡香稻和时令水果到宫里。五年后,胡仲尧的弟弟胡仲容来京城祝寿,皇上召见了他,直接给他安排了个试校书郎的职位,还赏了他袍子、笏板、犀牛皮带,还送了他亲笔写的字。当时朝中的大臣们,好多人都写诗歌颂他呢。后来,胡仲尧升迁到国子监当主簿,最后退休回家,去世了。

仲容,字咸和,咸平三年的时候,他又进京献上土特产,之后被提升为大理评事,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他还在家乡修建了孔庙,规模很大很气派。后来升任光禄丞后退休,天禧年间,皇帝还特别赐给他绯红色的鱼袋。他去世时七十九岁。他的弟弟的儿子用讷后来继承了他的家业,还考中了校书郎。仲容的弟弟克顺,端拱二年考中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仲容的儿子用之,以及他的孙子用庄、用舟,也都考中了进士。

陈兢是江州德安人,是陈宜都王叔明的后代。叔明的五世孙叫兼,曾经做过唐朝的右补阙。兼的儿子京,做过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没有儿子,就让他的从子褒继承香火,褒后来做到盐官令。褒的儿子叫灌,做过高安丞。灌的孙子伯宣,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泉州,他和马总一起注释司马迁的《史记》,流传于世;后来游历庐山,最终定居德安,曾经被朝廷征召为著作佐郎,但他没有接受,在大顺初年去世。伯宣的儿子崇做了江州长史,增加了田产,并把家法家训传给子孙,选择家族中可靠的人管理家产,还建造书堂教育子孙。僖宗时,朝廷曾下诏表彰他们家,南唐又为他们家立了义门,免除他们的徭役。崇的儿子衮,做过江州司户。衮的儿子昉,考中了奉礼郎。

昉家十三代同住在一个院子里,七百口人,老老少少,没有雇佣仆人和妾侍,上下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也没有什么闲话。每顿饭,全家人都一起坐在大堂里吃,小孩子另设一席。他们家养了一百多条狗,也给狗准备了一个大食槽一起吃饭,如果有一条狗没来,其他的狗也不吃。他们在别墅里修建了一座书楼,邀请各地学者来学习,很多人都依附他们家学习。乡里的人们都受到他们的影响,很少发生争讼。开宝初年,平定江南后,知州张齐上奏朝廷,请求继续免除他们家的徭役,朝廷批准了。昉的弟弟的儿子叫鸿。太平兴国七年,江南转运使张齐贤又奏请免除他们家其他的杂税。陈兢就是鸿的弟弟。淳化元年,知州康戬又上奏朝廷说陈兢家经常吃不饱饭,朝廷下令本州每年借给他们两千石粮食。

后兢死了以后,他堂弟旭每年只领一半的救济粮食。他说,省着点吃,足够撑到秋天收成。那一年正好歉收,粮食贵,有人劝他全部领了去卖,能卖个好价钱。旭说:“朝廷看我们旭家几千口人吃不上饭,才借给我们公家的粮食,我怎么能为了赚钱而忘记道义,做出欺骗朝廷的事呢?”

到了至道年间,皇帝派内侍裴愈去赏赐他御书。裴愈回来后,说旭家孝顺友爱,节俭谦让,几乎到了淳朴古风的程度。太宗皇帝曾经在近臣面前说起这件事,参知政事张洎回答说:“旭的宗族一千多口人,世代遵守家法,孝顺谨慎,家风一直很好,家里比官府还规矩。”他还特别提到了旭只领一半救济粮的事。皇上觉得旭家远在民间却能团结和睦,还能坚持廉洁节俭,为此感叹不已。大中祥符四年,皇帝任命旭为江州助教。旭去世后,他弟弟蕴接管了家务。天圣元年,又任命蕴为江州助教。蕴去世后,他的弟弟泰接管了家务。泰的弟弟度,做到太子中舍后退休了。他们的侄子延赏、可,都考中了进士。延赏做到职方员外郎。

洪文抚,南康建昌人,本来姓犯,因为犯了宋宣祖的名字,所以改了姓。他曾祖谔,是唐朝虔州司仓参军,子孙很多,以孝悌闻名。他们家六代都住在一个地方,几家人一起生活,共用一个厨房。他们在居住地雷湖北边创办了一个书舍,招收学生。到了至道年间,当地官府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派内侍裴愈送去一百轴御书赏赐他们家。文抚派弟弟文举进京献上土特产表示感谢,太宗皇帝写了一轴飞白书,上写“义居人”赐给他,还任命文举为江州助教。三年八月,皇帝又下诏表彰他们家的门第。从那以后,他们家每年都派子弟进京贡赋,朝廷总是厚厚地赏赐他们。文抚的侄子待用,在咸平二年考中了进士,做到都官员外郎。

易延庆,字余庆,是江西上高人。他父亲易赟,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力气,在南唐当官,做到雄州刺史。易延庆从小聪明伶俐,博览群书,尤其擅长音律,靠着父亲的关系,当上了奉礼郎。显德四年,周朝军队攻克了淮南地区,易赟回到京城,被任命为道州刺史;易延庆也得到了官职,先是大名府兵曹参军,后来当了大理评事,还做过临淮县令。乾德年间末期,易赟去世了,葬在了临淮。易延庆为父亲守丧,悲痛欲绝,住在墓地旁边,亲手种了几百棵松柏树,每天早上出门守墓,晚上回来侍奉母亲。墓地西北长出了紫芝,几年后又长出了十八棵玉芝。当地官府想上报朝廷,但易延庆坚决推辞。有人把画着芝草的图画送到了京城,朝中大臣纷纷为此作诗赋文,赞扬他的孝心。

守丧期满后,易延庆因为母亲年老,谎称自己有病,没有上任。母亲去世后,他为母亲守灵好几年,才出任大理寺丞。有一次,他负责建安地区的税收征收工作,正好赶上母亲下葬的日子,他就偷偷地回家操办母亲的后事,埋葬好母亲后又赶紧返回。他的上司扈继升说他擅离职守,因此被免职,他又回到墓地旁住了几年。他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易延庆就在墓地旁种了两棵栗子树,这两棵树的枝干还连在了一起呢!苏易简、朱台符都为此写文章称赞他。后来,他做了端州知州,最后去世了。他的儿子易纶,在大中祥符元年考中了进士。

董道明是河南褒信人。他母亲去世后,下葬的时候,董道明偷偷地躲藏在母亲的墓穴里,人们把他埋了。过了三天,家人打开墓穴把他挖了出来,董道明安然无恙,此后他终身都住在母亲的墓旁。

郭琮是浙江黄岩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对母亲非常孝顺。结婚生子后,他搬到母亲家居住。母亲想吃什么,他一定亲自去准备。他平时生活俭朴,三十年来不吃肉,不喝酒,就是为了祈求母亲长寿。他母亲活到一百岁,耳聪目明,饮食如常,乡里人都觉得很稀奇。至道三年,朝廷下诏表彰孝悌之人,乡里长者陈赞带着四十个乡邻,把郭琮的事迹报告给了转运使,朝廷下令表彰他的家门,免除了他的徭役。第二年,郭琮的母亲安详地去世了。郭琮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乡邻们都拿出钱财帮助他料理母亲的后事。

话说啊,有个越州应天寺的和尚,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养活母亲,就剃了头发去化缘,靠乞讨的饭食来供养母亲。他母亲活到一百零五岁才去世。

然后呢,潭州长沙有个叫毕赞的人,在郡里当个小官,叫引赞吏。这毕赞特别孝顺,他父母都八十多岁了。后来,主管运输的官员上报了他的事迹,皇上就下令让毕赞辞官回家尽孝。

再来说说顾忻,他是泰州泰兴人。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因为母亲有病,他十年都没吃过荤腥。每天鸡叫头遍,他就穿戴整齐,带着老婆孩子去母亲房间,问母亲想吃什么,就这样坚持了五十年,从来没离开过母亲身边。后来母亲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东西了,顾忻就日夜哭泣,祈求上天保佑,还用自己的血写了好几卷佛经。结果,他母亲的眼睛突然就好了,还能在烛光下缝衣服呢!九十多岁的时候,安详地去世了。

还有个杭州仁和人,叫李琼,做买卖卖布为生,特别孝顺他母亲。晚上经常十多次起来看望母亲。他母亲喜欢吃新鲜的东西,李琼就千方百计地去买,买到后还付比平时贵十倍的价钱。

最后,咱们说说朱泰,他是湖州武康人。家里穷,靠卖柴火养活母亲,经常要走几十里路去换些好吃的给母亲吃。他自己吃粗茶淡饭,还告诫老婆孩子要时刻注意母亲的脸色。有一天,鸡刚叫他就进山砍柴了,天亮的时候,他在山脚下休息,突然被老虎扑倒,拖走了。朱泰当时已经昏过去了,走了百十步后,稍微清醒了一下,大声喊:“你这老虎,吃掉我就算了,可怜我母亲没人照顾啊!” 老虎一听,立马把朱泰扔在地上,跑得飞快,就像人拼命跑一样。朱泰爬着回了家。他母亲扶着他哭,朱泰也强忍着,没过一个月就恢复了。乡里人都听说他孝感动天的事迹,纷纷送来金银财物,乡里人都叫他“朱虎残”。

成象,是四川渠州流江人。他用诗书教导乡里的人,孝顺父母的名声远扬。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他竟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母亲吃!皇上听说后,赏赐了他丝绸和酒。淳化年间,李顺造反占据了州县,成象的父母因为害怕而死去了,成象把父母的骨灰安放在佛塔里,他痛哭着为父母操办后事。等叛乱平息后,乡里的人凑了三百多万钱给他。成象就在父母墓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穿着粗布麻衣,每天用筛子往坟上筛土,每天至少要筛三斗。他每次哭泣,听到的人都感到悲伤。他从来不吃肉,不穿好衣服,别人送给他,他也不接受。老虎和豹子都围着他的棚子睡觉,他一点也不害怕。还有上百只燕子在他棚子里做窝,坟墓旁边长出的禾苗,一株竟然结了九个穗子!他守孝期满后,仍然不肯回家,懂礼仪的人写信劝他回家,他才回去继续教书,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为大孝子。

陈思道,是江苏江阴人。他父亲去世后,他孝顺母亲,友爱兄长,孝悌的名声也很远播。他在市场旁边卖醋,以此维持生计,买东西从不还价,人家要多少就给多少。他母亲生病的时候,陈思道好几个月不脱衣服,眼睛都哭肿了,吃喝都跟着母亲的多少来。等母亲去世后,他七天没吃没喝。母亲下葬后,他把卖醋赚的十万钱都给了哥哥。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日夜哭泣,他的妻子带着儿女来看他,他都不肯见。夏天,他在墓旁种瓜,招待路过的客人。白天有小白兔在他棚子周围亲昵地玩耍,晚上老虎和豹子都围着他的棚子睡觉。咸平元年,知军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上赏赐了他丝绸,并表彰了他的家门。

方纲,是安徽池州青阳人。他家八代同堂,家里有七百口人,六百多间房子,每天早上都要敲锣打鼓一起吃饭。他曾经拿出五千石稻谷接济贫困的百姓。景德二年,转运使冯亮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表彰了他的家门。天禧年间,侍御史韩亿到江南巡视,回来后说,方纲家缴纳的税款有四百多万钱,两千五百斛米,他们家同住四百年了,但是县里一点也没有减免他们的税赋,希望皇上能免除他们家各种杂税,皇上准奏了。

庞天祐是江陵人,平时靠教书为生。他父亲生病了,天祐竟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父亲吃!父亲的病好了,后来又眼睛瞎了,天祐哭着求老天爷,还舔舐父亲的眼睛。他父亲八十多岁的时候,在大中祥符四年去世了。天祐亲手挖土堆坟,并在坟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日夜哭泣,声音不断。知府陈尧咨亲自去祭奠,并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表彰了庞天祐的家门。庞天祐家境贫寒,住在小巷子里,陈尧咨就把他家搬到了里门的右边,还修建了牌坊来表彰他。

刘斌是定州人。他父亲刘加友,在端拱年间被他的堂弟刘志元杀害了。当时刘斌兄弟都还小,跟着母亲改嫁了。母亲常常告诫他们:“你们长大后,一定要为父亲报仇!”景德年间,刘斌兄弟带着刀在路上埋伏刘志元,刺杀了他,然后主动到官府自首。州府把案情上报朝廷,朝廷判处刘志元脸上刺字,流放到汝州,而赦免了刘斌兄弟的罪行。

樊景温是陕州芮城人,荣恕旻是雄州归信人。两兄弟分家多年,各自生活。在大中祥符年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樊景温家的五棵樗树竟然长到一起了,荣恕旻家的两棵榆树也自然地合抱在一起了。两家人觉得很神奇,于是重归于好,乡里人都称赞他们兄弟情深。

祁暐,字坦之,是莱州胶水人。淳化三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天禧年间,他出任潍州知州,母亲去世了。他把母亲葬在州城南边。辞官后,祁暐就在母亲坟旁建了个小房子,日夜哭泣守护着母亲的坟墓,只吃素菜,整整六年,他的脚趾头都磨掉了两个。坟墓旁边还有白乌鸦和白兔子经常出没,州里的人觉得很奇怪,就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表彰他的孝行,赐给他三十匹布、三十石粮食,并命令当地官员每月都要去慰问他。

何保之,梓州通泉人。他考中了进士,为人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亲手挖土堆坟,并在坟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每天都有许多乌鸦飞到坟上哀鸣不止,而且还经常有兔子在他坐的地方温顺地待着,人们都觉得很神奇。大中祥符年间,朝廷下诏表彰并抚恤了他。

李玭,是河南大名府宗城人。他特别孝顺,靠自己辛勤耕种来供养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把田地让给了弟弟李坚,自己住在母亲墓地旁边,日夜哭泣,还亲自背土堆坟,坟堆足足有一丈多高。 他还把祖父母和其他家族长辈的坟墓也都修缮了一遍,用同样的方式把坟堆都垒得高高的,整整三年,他修好了六座坟,每一座都有一丈多高。这三年里,他不吃肉,不穿丝绸,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一心只想尽快把坟修好,生怕来不及。坟修好后,他又在坟地守了三年。期间,他让侄子去卖药,维持自己的生活。六七十岁了,他的脚都没踏进过县城的大门。乡里人都叫他“李孝子”。宋真宗天禧年间,当地知府张知白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上就下令赏赐他粮食和布匹,并要求当地官府好好照顾他。村里那些有母亲健在却分家产的人,听说李玭的事迹后,都感到羞愧害怕,纷纷和好,重新住在一起了。

侯义,是江苏省应天府楚丘人。他家很穷,没有田地,靠帮人耕田来供养母亲。村里有人死了亲人,很快就离开了墓地,侯义的母亲路过那些坟墓时,哭着对侯义说:“我死了,也会这样吗?”侯义听了非常感动,暗自下定决心,什么也不说,只是安慰母亲说:“别难过,我绝对不会那样。”宋真宗咸平年间,侯义的母亲去世了,他独自承担了母亲的丧葬事宜,他没有掩埋坟墓,白天背土堆坟,晚上就在棺材旁边痛哭。妻子儿女生活困苦,没有吃的,地主曹氏很同情他,就接济他粮食。一年多后,坟墓周围的瓜藤出现了异蒂瓜,树木也出现了连理枝,还有一条大蛇盘在坟墓旁边,却没伤害任何东西,野鸽子也飞来飞去,停留在那里不肯离开。有一次,有人偷走了他的衣服,后来知道是侯义的,就都还给了他。

王光济,是安徽庐州人。母亲去世后,他刻了母亲的像,日夜供奉,就像母亲还活着一样,他的孝心非常纯厚。宋真宗咸平二年,庐州府把他的孝行上报朝廷,皇上就下令表彰他。

当时,还有徐州丰县人李祚,父母去世后,他在墓地旁边守了二十七年,家人想尽各种办法劝他回家,他都不听。四川益州双流人周善敏,父亲去世后,住在父亲墓地旁边。后来母亲生病了,他还割下自己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就好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朝廷特地下诏表彰李祚,并赏赐周善敏粮食和布匹,慰问他。

江白是建昌人,景德二年考中了进士。他父亲禹锡为人正直有节义,年纪大了也不做官,自己教书育人。大中祥符年间初期,禹锡献上了十五篇《东封诗》,皇上看了很高兴,下诏表扬他,还赏赐给他粮食布帛,每年还派人去慰问他。五年后,江禹锡去世了。江白从鄞县尉的职位上退下来后,亲自扛土营建父亲的坟墓,并在墓旁搭了个简陋的棚子住下,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简陋的鞋子,日夜哭泣,守孝期间一直如此。当地转运使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又下诏赏赐他二十匹布帛、二十石粮食和十缸酒。

裘承询是越州会稽人,住在云门山脚下。他家十九代人都在一起生活,没有分家。他的子孙都学习诗书,乡里人都称赞他们家和睦相处。州里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下令表彰他们家门。

咸平年间以后,还有保定军的孙浦、襄州的常元绍、蔡州的王美、解州的董孝章,这四家都世世代代同住在一起,时间长达十代;莫州的高珪、永定军的朱仁贵、潞州的邢濬、相州的赵祚四家,同住八代;麟州的杨荣、隰州的赵友、开封的李居正、颍州的张可象、卫州的张珪、沧州的崔谅六家,同住七代;邢州的王觉、赵州的曹遵两家,同住六代;兖州的童升、陈州的樊可行、京兆的元守全、平定军的段德四家,同住五代;开封的张仁遇、亳州的王子上、建昌军的瞿肃三家,同住四代。瞿肃家有一百五十口人,长幼之间都很孝顺友爱,乡里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此外,还有河阴的王世及、大名的李宗祐、陈州的刘闰、宣州的汪政、潭州的李耕等人家,有的聚居的人数甚至达到七百口,延续几百年时间。这些人家都向朝廷请求表彰,皇上都同意了,并且免除了他们的赋税。

大中祥符年间初期,皇上东封泰山的时候,主管兖州的王钦若上奏说,曲阜东野的宜氏和乾封的窦氏,两家都同住五六代,而且都很节俭有操守。四年后,皇上祭祀汾阴的时候,负责考查制度的马起上奏说,陕州的张化基、阎用和、杨忠义三家,聚族而居,世世代代孝悌,值得称赞。皇上都在巡幸的地方下诏褒奖他们,并分别赏赐他们粮食布帛。

常真,是河南项城人。他父母去世后,住在坟墓旁尽孝,亲自搬土堆坟,而且不吃肉。宋太祖广顺年间,朝廷就下令表彰他家。到了宋太宗开宝七年,项城当地又上报朝廷,朝廷再次表彰了他。常真的妻子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常晏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给母亲治病,等母亲去世后,常晏的弟弟常守规光着脚,每天只吃一顿饭,在坟墓旁守孝三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朝廷又表彰了他们兄弟俩。

还有齐州的王洤、河南的李继成、沧州的胡元兴,他们都因为母亲去世后,亲自搬土堆坟,并且昼夜不停地哭泣。当地官府上报朝廷后,朝廷都下令表彰了他们家,还赏赐了粮食和布帛。

杜谊,字汉臣,是浙江黄岩人。他非常孝顺父母。他父亲为人严厉,杜谊不太受父亲喜欢,总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观察父亲的脸色行事。父母去世后,他昼夜不停地哭泣,好几天滴水未进。选定墓地后,他光着脚,亲自搬土堆坟,来回走了十多里路,每天都要趟过池塘和溪流,泥水没过小腿,即使下大雨下雪,他也没有停过。他的手脚都冻裂出血了,他就用漆涂抹伤口。每次用畚箕装土填坟,都要绕着坟墓转三圈,哭泣后再离开。下葬后,他就在坟墓旁边搭了个简陋的棚子住下,一直搬土到守孝期满。有人来看他,他都直接打发走了。他每天只吃一顿饭,不吃肉。即使老虎和狼在坟墓旁边出没,杜谊也泰然自若,毫不畏惧。第二年,吴越地区发生大洪水,山上的泥石流冲下来,巨石滚落了十多里。台州的山最高,洪水又来得很快,附近山上的居民,房屋、坟墓、田地、牲畜都被冲毁了很多,唯独杜谊的家没有受到影响。当地人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书嘉奖了他。

杜谊对族父杜衍非常恭敬,杜衍也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爱护他。因为祖上的功劳,杜谊做了官,做到赞善大夫。他曾经担任永城县令,每年捐出三十万钱,用来收殓汴河里溺死的四十多人。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修缮了当地新文宣王庙,并在庙的两旁修建了几十间学舍,每天都在庙里讲学。永城的老百姓都说,杜谊的政绩无人能及。

杜谊为人厚道,讲信用,有远大的志向,虽然家里穷,但他从不吝啬,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帮助亲朋好友。后来,他做了梓州通判,去世了。他的儿子杜揆才十六岁,就在杜谊的墓旁哭泣而死。

姚宗明是河中府永乐县人。他十世祖叫栖云。唐朝贞元年间,朝廷征兵戍守边疆,栖云的父亲对哥哥说:“大哥你还没立嗣,最好别去。我运气好有儿子,让我替你去吧。”结果他父亲战死在边塞。当时栖云才三岁,他母亲改嫁了,栖云就由伯母抚养长大。长大后,他侍奉伯母就像侍奉亲生母亲一样,伯母去世后,栖云亲自把她安葬了。他还为父亲招魂并下葬,因为父亲死在边疆,他心里非常悲痛,就在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终身怀念,哀思不减。后来,县令苏辙用自己的俸禄买了块地,修了墓道,刻了碑文来纪念他。河中府尹浑瑊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书给予优厚的赏赐,还把栖云家门前立碑表彰,把他们居住的乡命名为“孝悌乡”,社学命名为“节义社”,里命名为“敬爱里”。

栖云生了儿子岳,岳生了儿子君儒,君儒生了儿子师正。从岳到师正,四代人都守在墓旁。五世孙叫厚,六世孙叫雅,七世孙叫文,八世孙叫敬真,九世孙叫直,十世孙就是宗明。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官府把姚氏家族十代同居的事迹上报朝廷,仁宗皇帝下诏书恢复了他们的家业。十一世孙叫用和,十二世孙叫士明,十三世孙叫德。从宗明到德又过了三代,从庆历年间到后来又过了五十多年,他们家族的孝顺和睦一直没有改变。

姚家世代务农,没有读书人。家里不算富裕,只有几十顷田地,一百多人聚族而居。子孙们都亲自耕种,勉强够吃穿,三百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经历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的兵戈战乱,他们的子孙却始终守护着祖坟,家族成员没有分散,这在天下间是很少见的。

邓中和,字祖德,是开封府长垣县人,考中了《三礼》。景祐、庆历年间,他父母去世,他就在墓旁守孝,直到服丧期满,每天都像生前一样定时去墓前祭奠,持续了二十年,他还背土堆坟,坟堆高达三丈。

毛安舆,是嘉州洪雅县人。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就背土堆坟,并在坟旁住了三年。益州知州张方平听说后,送去酒食慰问,并将此事上报朝廷。

李访,是韶州人,考中了进士。他守在父母的墓旁,据说有老虎伤了附近的人,却不敢靠近李访;还有白色的乌鸦聚集在墓上。

朱寿昌,字康叔,是扬州天长人。他靠他爸爸朱巽的关系,先在将作监当了个主簿,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过陕州、荆南的通判,还当过岳州知州。岳州靠着很大的湖,水贼很多。朱寿昌就让老百姓把船都登记注册,刻上名字,互相监督,船只进出都要报备。要是发现有盗贼作案,就根据船只的去向追查,这样水贼就少多了,附近的州郡都跟着学他的办法。

富弼和韩琦当宰相的时候,派人四处去体恤百姓,减轻他们的负担,他们就选了朱寿昌去湖南。有人说邵州可以开采金矿,朝廷下令开采。朱寿昌说邵州靠近蛮族地区,如果大规模开采金矿,蛮族一定会来抢,到时候边境肯定要出乱子,而且还要毁掉几百顷良田,这不是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正确做法啊。皇上听了他的话,赶紧下令停止开采。

后来朱寿昌当了阆州知州,当地有个大户人家,姓雍,叫子良,这人多次杀人,仗着有钱有势,都没事。这次他又杀人,还贿赂了乡里的人,想蒙混过关。案子审理完了,朱寿昌觉得这里面有猫腻,就把犯人叫来审问,说:“我听说子良给了你十万钱,答应娶你女儿,还让你儿子当女婿,所以你才替他顶罪,是不是这样?”犯人脸色变了,朱寿昌又追问:“你马上就要死了,那张卖身契,把你的女儿写成丫鬟,把钱说是赎身钱,而且你儿子也当不成女婿了,你怎么办?”犯人这才明白过来,哭着说:“我差点冤枉死了!”然后就说了实话。朱寿昌立刻把雍子良绳之以法。全郡的人都说他像神仙一样,四川人到现在还传颂着他的故事。

寿昌,他听说自己母亲刘氏在广德军。他母亲是父亲的侧室,叫巽妾。他父亲巽在京兆府做官的时候,刘氏正怀孕,就离开了。寿昌长大几岁才回到父亲家,母子俩五十年都没见过面。但他一直四处寻找母亲,从没放弃过,平时很少吃肉喝酒,说话总是哭着。他还用佛教的方法烧灼后背、烧头发,刺血写佛经,总之能做的都做了。

熙宁年间初期,他跟家人告别,辞官去了陕西,说:“如果见不到母亲,我就不回来了!”最后,他在同州找到了母亲。这时,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嫁给了党氏,还有好几个儿子。寿昌把母亲和继兄弟们都接回了家。京兆府的钱明逸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召寿昌回朝复职,于是他的孝行传遍天下。从王安石、苏颂、苏轼这些大官,到其他的士大夫们,都争着写诗歌颂他。因为要侍奉母亲,寿昌请求调任河中府通判。几年后母亲去世,寿昌守丧期间几乎要哭瞎了眼睛。母亲下葬后,墓上聚集了很多白乌。他对同母弟妹也非常好。

后来,他又担任了鄂州知州,提举崇禧观,官职做到司农少卿,又升任朝议大夫,再升任中散大夫,最后去世,享年七十岁。寿昌为人仗义,看到别人有困难都尽力帮助,他曾把兄弟俩的孤女都嫁了出去,还为十几个无力下葬的人操办丧事,这就是他的天性。

侯可,字无可,是华州华阴人。年轻时,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以高尚的气节自许。长大后,他改变了以前的轻狂,专心学习。他去京城参加考试,乡里人凑钱资助他。回来后,他把剩下的钱都分给了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人,说:“这些钱是乡里人资助我们参加考试的,不能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临走的时候,听说乡里有人生病了,他心里想:“我回家的时候,那个人可能已经死了!”所以他就不走了。等病人好了,侯可还把自己的马让给病人骑,自己步行回家。

孙沔被征召去服徭役,后来请求参与军事行动,立下功劳后得到了官职,被任命为巴州化城县县令。巴州的民风迷信鬼神,轻视医术,只相信巫师的话。当地娶妻要索要大量的彩礼,穷人家的女儿往往因此到老都嫁不出去。孙沔就制定制度加以约束,违反者要受罚,慢慢地改变了这种陋习。

后来他又调任华原县主簿。当地富人有一些人并没有把田地登记在册,却持有质押的田地契约,有的甚至多达上万亩,每年收取租金。孙沔一大早便跑到富人家里,打开箱子取出地契,还给了地主。 郡里有个叫赵至诚的官员,贪婪狡猾,凶狠霸道,仗着官位作威作福,之前没有人能治他。孙沔揭露了他的罪行,把他关进监狱,上报朝廷,最终将他处死,百姓们都拍手称快。

之后,孙沔被任命为仪州判官。西夏入侵边境,朝廷派使者去查看情况,孙沔就带着几十个骑兵进入西夏境内。突然遇到西夏军队,他迅速把骑兵分成三四个小队,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绕着山慢慢走。”西夏人看到他们这样,来回巡视,怀疑是诱敌之计,不敢轻易进攻。

韩琦在长安镇守时,推荐孙沔担任泾阳县县令。孙沔巧妙地劝说渭源的羌族首领,让他献出八千顷土地,然后用城里的羊来安抚他们。韩琦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记了他的功劳。孙沔还建议修复郑白渠,因此被召见朝廷议事,不久后却因为一些小过错被罢官。他最终官至殿中丞,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孙沔为人慷慨乐善,总是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他和田颜是好朋友。田颜病重,孙沔千里迢迢为他寻医问药,还没等孙沔回来,田颜就去世了,眼睛都没闭上。有人说:“他是在等侯先生您啊!”孙沔赶到后,抚摸着田颜的眼睛,他的眼睛才闭上了。田颜没有儿子,无法下葬,孙沔辛辛苦苦四处奔波,卖掉衣服,雇人帮忙,最终将他安葬。那时正值寒冬,孙沔穿着单薄的衣服,有人送给他白银,他却转交给田颜的妹妹做嫁妆。有一天,孙沔从远处回来,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这时朋友郭行敲门求助,说:“我父亲生病了,医生要收取上千钱的医药费,我把房子都卖了都没卖出去。”孙沔听了非常同情,数了数自己包袱里的钱,正好够数,全部给了他。关中地区的人都称赞他的贤德。

申积中,成都人。他还是个襁褓婴儿的时候,杨绘就从他父亲那里求着他收养申积中当儿子。申积中长大后,知道自己并非杨家亲生子,但却始终没说过一句话。十九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他侍奉养父母,尽心尽孝一辈子。等他把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娶嫁安顿好了,才回到自己的家族,重新姓申。四川人都称赞他的孝顺。政和六年,他被任命为奉议郎,通判德顺军。翰林学士许光凝曾经在成都做官,了解了他的事迹,就向朝廷推荐了他。朝廷召他进京,提升他为提举永兴军学事,结果他在路上去世了。许光凝又和宣和殿学士薛嗣昌、中书舍人宇文黄一起上表,陈述申积中的高尚品德,朝廷就下诏赐给他儿子一个官职。

最初,许光凝一共推荐了三个人:一个是河阳旧的大理丞陈芳,他家一门十四代,同住三百年;另一个是邓州人王襄,他学识渊博,考中了进士,不到六十岁就请求退休,侍奉寡居的嫂子如同母亲一样,抚养孤侄如同亲子,教诲后进,周济乡里贫困的百姓,以学识和品德著称。许光凝请求朝廷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奖励。朝廷下诏表彰陈芳的家族门风,赐予王襄“处士”的称号。

郝戭,字伯牙,是石州定胡人。他家境贫寒,但他尽力供养父母。有人同情他,借给他几百万钱,让他取利自给自足。郝戭非常感谢,却把钱留了五六年不用,然后又还了回去。他考中了进士,先后担任宛丘尉、舞阳主簿、通山令。那时他不到五十岁,因为父亲年老体弱,无法再做樵夫,他就上书请求辞职,为父亲求个官职。当权者劝他先去赴任,然后再请求,说:“这样的话,你就能升入朝籍,你的恩情就能惠及你的亲人了。”于是,他把妻子留在家里,独自奉养父亲,一年多后,他终于辞官了。上级官员因为他治理县政有功,很惋惜他的离开,极力挽留他;当地乡老们也跪在官府门口,堵住他的去路,但都无法阻止他。他带着太子中允的官职回家,还没到家乡,他父亲就去世了。他亲手挖土筑坟,有人来帮忙,他就让他们把土放在坟堆上,人一走,他就把多余的土撤掉。守孝期满后,州府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赐给他粮食和布帛。

宋朝治平年间,吕公著推荐苏戭做了奉宁军的推官。泾原经略使也邀请他到幕府工作。苏戭说:“我以前想早点退休,是想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孝。现在都没能做到,还想着能靠恩泽给他们追赠官爵呢,现在也来不及了!” 他的妻子聂氏的亲戚劝她劝苏戭出来做官,聂氏说:“我丈夫德行不够,帮不上那些君子,更不敢强求他做不愿意做的事,去累着那些高官贵人啊!” 聂氏侍奉公婆也很孝顺,为人称道。苏戭为人忠诚老实,为人正直,生活俭朴,最终没有做官就去世了。司马光为他写了墓志铭。

接下来说支渐的故事,他是资州资阳人。七十岁的时候,他侍奉母亲去世,下葬后,住在墓地旁边,亲自背土堆坟,蓬头垢面,每天哭泣,悲伤过度,身体消瘦得厉害。墓地周围有白蛇、狸猫、兔子出没,还有白雀、白乌每天都停留在坟头的树上,成千上万只五彩鸟飞来飞去,悲鸣回旋,好像在为他母亲助哀一样。他乡邻句文鼎,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了,看到支渐的孝行后,非常后悔,哭着回家,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乡里受他感化的人很多。

邓宗古是简州阳安人。他父亲去世后,他亲自培土为坟,住在坟墓旁边,早晚哭泣,墓地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乡里人都称他为邓孝子。沈宣是汝州梁人,他母亲去世后,三个多月没有堵上墓门,白天背土,晚上抱着棺材睡觉,坟墓宽达一百尺。他的妻子高氏也很孝顺。支渐以及后面提到的这三位,在元丰年间都受到了朝廷的赏赐,给予了粮食和布帛。

苏庆文和台亨都是夏县人。苏庆文侍奉父母非常孝顺。他母亲年轻守寡,苏庆文担心妻子不能好好侍奉母亲,经常告诫妻子说:“你侍奉我母亲,要是稍有不敬,我就休了你!” 他的妻子听从教诲,苏庆文的母亲得以安享晚年。台亨擅长绘画,元丰年间,朝廷修建景灵宫,征调全国的画工进京,选拔优秀者到翰林院当差,授予官职和俸禄。台亨名列第一,但他因为父亲年老而辞官回家奉养,乡里人都称赞他。

仰忻,字天贶,是温州永嘉人。他特别努力学习,并且以品行端正著称。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尽心尽力地为母亲守丧,亲自扛土,在母亲墓旁搭建简陋的住所居住。据说,当时还有喜鹊和白竹等祥瑞出现。绍圣年间,郡守杨蟠为他家乡立了“孝廉坊”。大观二年,朝廷通过考察品行选拔人才,郡里推荐了仰忻。没过多久,仰忻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将仕郎的官职。

赵伯深,字逢原。他和他儿子赵佪,在宣和年间都在棣州做兵官。当时燕云地区战事频繁,赵佪奉命前往塞上。赵伯深那时还小,和母亲张氏留在棣州。后来金兵渡过黄河,赵伯深母子失散了。赵佪也被隔绝在外,直到建炎二年才回到南方。赵佪去世后,赵伯深寻找母亲二十多年。有一天,他听说母亲在沪南,于是就步行前往四川,历经艰难险阻,好几年过去了。绍兴二十一年,他终于找到了母亲,两人抱头痛哭,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动了沿途所有的人。曾慥在夔州的时候,还为此写诗赞扬他的孝心。

彭瑜,字君玉,是吉州安福人。熙宁年间,他失去了母亲,每天都焚香祈祷上天,希望能知道母亲的下落,这样坚持了十多年。后来有人说他母亲成了泰和倪家的媳妇,彭瑜竟然把母亲接了回来。

毛洵,字子仁,是吉州吉水人。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又考中了拔萃科。他非常孝顺,担任过四个官职,两次因为父母生病而辞官回家,亲自煎药做饭,尝过之后才给父母吃,三个月都没回自己的卧室休息。他父亲毛应佺在太平州做通判,死在了任上,母亲高氏则死在了池阳的船上。毛洵用铁锹挖土为父母筑坟,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也晒黑了,亲朋好友都认不出来了。他在墓旁住了二十一个月,每天都哭泣,只吃粗粮。有学生来请教经义,他一边哭一边回答,从不谈论其他的事情。后来抱病回家,几天后就去世了。当地因为他的孝行而闻名,朝廷赏赐他家五十匹布和五十斛米。他的哥哥毛溥,字文祖,也因为悲伤过度死在了船上。

李筹,是我们县的人,字彦良。他和弟弟李衡,字平国,从小一起长大,两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十岁的时候又没了父亲。兄弟俩一直很后悔没能好好侍奉父母。宋徽宗政和年间,他们把母亲重新安葬在杨山,亲手抬土堆坟,并在墓地左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没过多久,棚子旁边长出一棵树,这树奇特得很,一棵树干却分出两根树枝,高约一丈,到树梢才分成两根树干五根树枝,乡里人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

杨芾,也是我们县的人,字文卿,特别孝顺。每次回家,他都会买酒肉孝敬父母,从没顾得上自己的妻子儿女。宋高宗绍兴五年闹大饥荒,他为了父母,背着米从百里外的地方回来,半路上遇到强盗把米抢走了,强盗还想动手打他,杨芾哭着说:“我为了父母背米,三天没吃东西了,求你们可怜可怜我吧!”强盗被他的孝心感动了,就放了他。

杨庆是宁波人。他父亲生病了,家里穷,请不起医生,他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父亲吃,父亲的病就好了。后来,他母亲生病吃不下东西,杨庆就割下自己右边的乳肉烧成灰,和药一起给母亲吃,母亲吃了之后病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乳肉竟然又长出来了!宋徽宗宣和三年,当时的知府楼异特意为他家立了个牌坊,叫“崇孝坊”。宋高宗绍兴七年,知府仇悆又为他上报朝廷。十二年,朝廷下令在杨庆家门口树立石碑,再次表彰他的孝行。仇悆说:“韩愈写的《鄠人对》里说,毁伤自己的身体是不符合道义的。但是杨庆这种平民百姓,为了父母甘愿牺牲自己,在那个时候,提倡孝道的风气还不盛行,学习效仿的人也不多,而他却能做到如此地步,这完全是出于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如果他稍微懂点诗书礼义,发挥他的才能为朝廷效力,遇到危难也能忠贞不屈,那岂不是和介子推、安金藏一样伟大的人物吗?”

陈宗是永嘉人。十六岁的时候,他母亲蔡氏病得很重,他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做成食物给母亲吃,母亲的病就好了。可是后来母亲又病了,这次没救了,陈宗悲痛欲绝,一下子就昏过去了。郡守陆德舆说:“陈宗为了母亲毁伤自己的身体,悲痛过度而昏厥,虽然这不算孝道的正道,但他能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也是出于人性的至善啊!”于是,官府为他母亲和儿子合葬,并在墓碑上刻了“陈孝子墓”三个字。

郭义,是兴化军的人。年轻的时候去过太学读书,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做客,突然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就光着脚丫子跑回家奔丧,每次哭泣都会吐血。他家非常贫穷,朋友们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接受。他用土堆了个坟,亲手种上松树和竹子,然后就在坟墓旁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后来,坟墓上竟然降下了甘露,乌鸦和喜鹊也变得很温顺地聚集在那里。当地官府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就下令表彰他的孝行,在他的住处前面立了个石碑,左右还修建了高一丈二尺的土台,土台形状方正,下宽上窄,用白色装饰,中间点缀红色,还在上面种上了合适的树木。

申世宁,是信州铅山人。绍兴六年,潘达的军队攻打铅山,他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来得及出门就被贼人抓住了。贼人以为他家里藏有金银财宝,想要杀了他。申世宁当时还没成年,赶紧挺身而出,请求代替父亲去死。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最终放了他父子俩。

苟与龄,字寿隆,是滁州来安人。他志向高洁,侍奉父母非常尽心尽力,从父母生前到死后,都竭尽全力,做得非常周到,乡里人都称赞他。他母亲去世后,他住在坟墓旁边守孝,墓亭里竟然长出了十九棵灵芝。当地官府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表彰了他家。

王珠,字仲渊,是吉州龙泉人,因为孝顺和谨慎而闻名。建炎年间,他父亲去世,坟墓旁边长出了好几棵灵芝,他把竹子倒过来当桩子,竹子竟然又重新长出了枝叶。绍兴年间,他又遭遇了母亲去世的悲痛,坟墓旁又出现了双竹灵芝的祥瑞景象。

颜诩,是唐朝名臣颜真卿的后代。颜真卿曾经被贬到庐陵,所以颜诩是吉州永新县人。颜诩从小就没了父亲,他和兄弟几个一起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他们家家风严谨,人口众多,但是家规森严,男女有别,老少和睦相处,家里的东西从来都不乱,厨房里的饭菜也一视同仁。颜诩在家孝敬长辈几十年,每天都很快乐,家人从来没见过他喜怒哀乐。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

张伯威,是安大郡的人,他老爸是武翼大夫、御前前军正将祥。绍熙元年,他考中了武举,被派去神泉当尉。他奶奶黄氏,九十八岁高龄了,他实在不忍心离开奶奶去上任。结果奶奶得了血痢,情况危急,张伯威就割下自己左胳膊上的肉给奶奶煮着吃,奶奶的病就好了。后来,他的继母杨氏因为婆婆(他奶奶)病重吓着了,也病倒了,张伯威又割下胳膊上的肉给她熬粥喝,继母的病也好了。张伯威的妹妹嫁给了崔均,她婆婆王氏生病了,妹妹也割下自己左胳膊上的肉熬粥给婆婆喝,天亮的时候婆婆的病就好了。大安军的知军罗植,就在张伯威家附近立了一块“纯孝坊”的牌坊,也在崔均家附近立了一块“孝妇坊”的牌坊。这事儿上报朝廷后,皇帝下旨提拔张伯威,还赏赐他妹妹很多丝绸。

蔡定,字元应,是越州会稽人,他家境很差,很穷。他爸爸蔡革,靠在郡里的监狱里帮狱吏抄写文书为生,靠着这个养活蔡定,让他读书,让他去乡学读书,渐渐地有点名气了。有一天,郡里的一个狱吏因为舞弊被抓起来了,蔡革因为牵连也被抓了,他都七十多岁了,按理说应该可以免除牢狱之灾。可是,负责审讯的胥吏任泽,故意把他的年龄改小,把他和那个狱吏一起判罪。案子结了,府里把案子报到朝廷去了。朝廷还没下旨,所以他们都被关了很久,蔡革也没办法单独被释放。蔡定心里非常难受,他爸爸年纪这么大了,无缘无故被关进监狱,他发誓要把自己赎进去。他多次跑到府衙去喊冤,请求代替他爸爸坐牢,没答应;请求去军队服役抵罪,没答应;请求去当兵,也都没答应。蔡定知道他爸爸最终是赎不出来了,他仰天长叹:“老天爷啊!难道要让我眼睁睁看着我爸爸被关在牢里吗?我爸爸年纪这么大了,不应该连坐;他只是抄写文书,罪不应该和狱吏一样。道理很清楚,可是却没有人为我们申冤。我爸爸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受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决定去死了,希望官府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放了我爸爸,这样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于是,他提前写好了墓志铭,又写了一份状子,像要去府衙告状一样,藏在袖子里,都详细地写明了他要自杀的原因,希望他爸爸能因此被释放。建炎元年十二月甲申日,他投河自尽了。府尹听说后,感叹道:“真是个孝子啊!”马上命令释放蔡革,还为他厚葬,并抚恤他的家人。

郑绮是浙江浦江人,读书厉害,精通《春秋谷梁》的学问。他家风很好,和睦相处,九代人都在一起生活,没分家。他的四世孙德珪和德璋兄弟俩,孝顺友爱到了极致,白天一起学习,晚上一起睡觉。德璋为人正直,性格比较刚烈,得罪了不少人。宋朝灭亡后,仇家陷害他,给他安了个死罪,要把他抓到扬州去。

德珪特别伤心弟弟被冤枉,就假装跟弟弟说:“他们是想害我,跟你没关系!我去,就能把事情真相说清楚,你走了才能活命啊!”于是,德珪就准备出发了。德璋追到诸暨路上,兄弟俩抱在一起,哭着喊着,都想替对方去死。德珪心里默默地想办法阻止弟弟,就骗他说自己不去,半夜从小路逃走了。德璋又追到扬州,结果德珪已经在监狱里死了。德璋听到这个消息,痛哭晕厥了好几次,背着哥哥的遗骨回家安葬。他在哥哥墓前守孝两年,每次哭喊,乌鸦都飞来停在周围,不吃东西。德珪的儿子文嗣从小就驼背,德璋却像对待亲儿子一样照顾他。

鲍宗岩,字傅叔,是安徽歙县人。他儿子叫鲍寿孙,字子寿。宋朝末年,村子里起了盗贼。鲍宗岩躲到山里,结果被贼抓住了,他们把鲍宗岩绑在树上,准备杀了他。寿孙跪下求贼,说愿意代替父亲死,鲍宗岩说:“我已经老了,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来祭祀祖先,怎么能杀了他呢?我愿意自己去死。”盗贼最后把他们俩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