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祖籍是燕地。他爷爷叫高霸,爸爸叫高乾。五代的时候,李景达占据了江南,暗中勾结契丹,每年都派使者来回往返。高霸接受了契丹的命令,带着高乾一起给李景达当使者。刚到江南,探子发现北方的使者和中原起了冲突,想以此缓解边境压力,结果高霸就被杀了,高乾则被安置在濠州,对外宣称是被汴梁人杀死的。高乾在濠州生了三个儿子,因为江南地区比较混乱,后来就带着全家搬回了中原,朝廷在亳州蒙城给他们分了田地,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了。

高琼从小就胆子大,又野又没个正行,还当过贼,后来事情败露,差点被绑在市场上处死。正赶上夏天雨水大,绳子都烂了,看守的人也松懈了,他就趁机拔掉钉子跑了。后来他跟着王审琦,后来王审琦当了太宗的京兆尹,看重高琼的才能和胆量,把他招到了自己手下。有一次,太宗在宫里参加宴会,喝得烂醉,散席的时候,太祖送他回宫门口。当时高琼、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在旁边伺候着,高琼左手拿着马缰绳,右手扶着马镫,这才让太宗顺利地骑上马。太祖看着高琼他们几个这么厉害,就赏赐他们控鹤官的衣带和一些财物,还鼓励他们好好干。

太宗当皇帝后,提拔高琼当了御龙直指挥使。征讨太原的时候,命令高琼统领弓弩手,合力攻城。后来讨伐幽州和蓟州,皇帝的车驾要抄近路返回,留下高琼和军队里的乐队殿后。其他六个部门的护卫跟不上,只有高琼率领的部队及时赶到了皇帝身边,太宗非常高兴,还慰劳了他。太平兴国四年,高琼升任天武都指挥使,兼任西州刺史。第二年,又改任神卫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皇帝巡视大名府的时候,命令高琼和日骑右厢都指挥使朱守节一起负责京城内的巡逻。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贬到许州当马步军都指挥使。

话说,曾经有几十个亡命之徒,听说知州臧丙要出城郊游,就打算劫持他的随从然后造反。琼知道了这事儿,立刻告诉了臧丙,让他赶紧回城。然后琼自己带着几十个兵,就骑着马,拿着弓箭,单枪匹马地去追捕那些贼人。追到榆林村,终于追上了他们。那些贼人躲进村里的房子,爬上墙头抵抗。贼头子,一个叫“青脚狼”的家伙,举着弩箭要射琼,琼赶紧拉弓射箭,一箭就把青脚狼给射死了,然后就把其他的贼人全部抓起来,送到了州府。臧丙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正赶上朝廷要出兵北伐,就召琼回京。朝廷任命他为马步军都军头,兼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带了一千艘战船前往雄州。他还负责修筑易州的城防。北伐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兼领本州团练使。

端拱年间初期,他升任左厢都指挥使,改任富州团练使。那年秋天,他又出任单州防御使,后来又改任贝州部署。他被派出去守边的时候,跟范廷召、王超、孔守正同时受命。几个月后,范廷召他们都升了兵职,琼心里有点不痛快。当时王承衍镇守贝丘,公主经常进宫,知道皇上对琼很器重,王承衍就经常安慰琼。两年后,琼被召回京城。按照惯例,只有官职达到廉察以上才能在朝中得到茶叶和药品的赏赐,但朝廷破例赏赐了琼。三月,琼被提升为朔州、易州的最高军事长官,朝廷还任命他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领归义军节度使,而范廷召他们才被提升为观察使,根本没法跟琼相比。

后来,琼被派去并州担任马步军都部署,当时潘美也在太原。按照旧的制度,节度使兼领军职的官职要排在前面,但琼因为潘美是老臣,就上表请求排在潘美后面,朝廷同意了。驻守的士兵中,有人因为粮食陈腐而抱怨,琼知道了这件事。有一天,他巡视各营,士兵们正吃饭,琼就拿起士兵的饭自己吃了起来,然后对大家说:“现在边境没有战事,你们都能吃饱穿暖,应该知道自己很幸运。”士兵们的抱怨声也就平息了。后来,他又被调任镇州都部署。在至道年间,他又被改任保大军节度使,仍然负责军队的事务。

宋真宗登基后,提升李继琼为彰信军节度使,让他负责太宗皇帝陵寝的部署工作,后来又让他担任并代都部署,那是相当重要的职位。咸平年间,契丹入侵边境,李继琼母亲的营帐都到了狼山脚下,情况危急。皇上亲自巡视边境,派杨允恭快马加鞭去召李继琼,让他率领部队从土门出击,和石保吉一起镇守边防,稳定局势。后来,傅潜因为延误军机而受罚,皇上就让李继琼接替了他的职务。战争结束后,李继琼回到原来的岗位。转运使上奏了他的政绩,皇上还专门下诏表彰了他。

咸平三年,李继琼从边疆回来,因为长期操劳,手受伤了,拿不动朝笏(官员上朝时持的板子)。皇上特许他拄着拐杖上朝觐见,并任命他为殿前都指挥使,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在此之前,范廷召和桑赞率领的边防部队在与敌作战时屡战屡败,有人建议追究他们的责任。皇上问李继琼的意见,李继琼说:“士兵违抗将领的命令,按军法应该处死。但是陛下去年已经赦免了他们的罪过,现在又要追究,而且他们现在正驻扎在各个路,现在处罚他们时机也不对,恐怕会影响军心。”皇上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处罚他们的念头。

景德年间,皇上北巡。当时前线部队已经和敌人交战,皇上想要亲自到营地视察,有人劝皇上返回。李继琼却说:“敌军已经疲惫不堪,皇上应该亲自前往,督促他们取得胜利。”皇上很高兴,当天就前往澶渊。第二年,战争结束后,朝廷要挑选在禁军服役十年以上的士兵补充到军校,年纪大的则退回原籍。李继琼进言说:“这种做法并不能激励士气,禁军士兵难道不辛苦吗?”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凡是在禁军服役八年以上的士兵都能得到提升。

马军都校葛霸掌管步军司,当时因为生病告假,皇上让李继琼兼管这两个部门。李继琼不慌不忙地向皇上进言:“臣年事已高,万一再染上什么疾病,就需要一个人来统领这两个部门。臣在先朝服役时,侍卫都虞侯以上的官员通常有十人,职位差不多,容易调动,而且能让军队熟悉他们的名望,边境发生紧急情况,也能随时选用他们。”皇上深以为然。不久之后,因为久病,李继琼请求辞去兵权,被授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的荣誉称号。三年冬天,他的病情加重,皇上想亲自前去看望他,但宰相认为不妥,皇上只好作罢。李继琼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琼虽然不识字,但却对军事和政治非常了解,而且很有主见,很少和副将们商量事情。她很擅长教育自己的几个儿子:继勋、继宣、继忠、继密、继和、继隆、继元,其中继勋和继宣最为出名。

继勋,字绍先,一开始被任命为右班殿直。他身材高大魁梧,宋太宗见到他后觉得很特别,就问了他的家世,知道他是琼的儿子后,就提拔他做了班祗候,后来又一路升迁,做到内殿崇班。

咸平年间初期,王均占据了益州。继勋被任命为崇仪副使,兼任益州兵马都监、提举西川诸州军巡检公事。当时招安使雷有终给了继勋五百兵马,让他守卫东郭的两个城门。恰逢贼军攻打弥牟砦,继勋带领军队转战到嘉州,打败了敌人,还缴获了黄伞和金涂枪回来。雷有终又增派精兵再次进攻东郭二门,攻克了城门,并在城墙上竖起了旗帜。其他将领见城门被攻破,雷有终就率军逼近天长门,贼军又来抵抗。这时天快黑了,雷有终想稍微休息一下,继勋说:“敌人已经穷途末路了,赶紧攻击他们,千万不能错过机会!”于是他率领十几个骑兵奋勇作战,身上中了好多箭,盔甲都被鲜血染红了;战马也战死了,他又换了一匹马继续冲锋陷阵。这时,内都知秦翰前来支援,贼军退守子城,不敢出来了。继勋暗中察觉到贼军想趁夜逃跑,于是打开包围圈,放他们溃逃,王均最终兵败身亡。因为这次战功,继勋被提升为崇仪使。

王均的残余势力躲藏在山林沼泽中,经常出来抢劫,于是继勋被调任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继勋招募了一些年轻力壮的亡命之徒,侦察敌人的动向,追捕他们到山洞岩穴里,趁他们不备,全部抓获并杀掉了。

他被调到峡路当钤辖,之后回朝,升任洛苑使,兼任并、代州钤辖。后来又调到岢岚军驻扎。契丹五万大军屯兵在草城川,继勋登上高处观察,对军使贾宗说:“他们人多,但是阵型不整,将领肯定不行。咱们兵虽然少,可以用奇兵取胜。先在山下埋伏好,敌人看到我们弱,一定会猛攻。我们诱敌南逃,你再乘机攻击,他们肯定大败。” 战斗一直打到寒光岭,埋伏的士兵发起攻击,契丹军队果然溃败,互相践踏致死的有一万多人,缴获的马、牛、骆驼也很多。

之后他升任弓箭库使,皇上赏赐给他金带和锦袍,让他担任荣州刺史,又调任麟州、府州钤辖。当时驻军在黄河以北,军需运输跟不上。继勋控制了兔毛川,支援运送军粮,军队这才得以顺利渡河。后来他又被调任环州知州,之后又被调到瀛州。那年闹饥荒,他招募富人捐出粮食救济穷人。第二年丰收,竟然出现了四棵连理树,当地百姓上奏朝廷,请求留下他。他升任内藏库使,又以宫苑使的身份出使契丹。回来后,他担任定州知州,升任西上阁门使、昭州团练使,又调任鄜延路钤辖,因为在买卖马匹时价格亏损而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西上阁门使、荣州刺史、冀州知州、兼领果州团练使。之后调任贝州,再次担任瀛州知州。

仁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改任东上阁门使,正式授予陇州团练使、雄州知州的职务。那年冬天,契丹人在燕蓟地区打猎,哨兵报告说有敌军入侵抢掠,边境州县都戒严了。继勋说:“契丹每年都依靠从咱们这里获得金银丝绸,他们怎么敢破坏盟约呢?”他泰然自若,后来才知道是渤海人叛乱,袭击两国边境。他被提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连州防御使,又担任瀛州知州。之后,他历任步军马军殿前都虞侯、步军副都指挥使、邕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总管兼知渭州。他先是在宫中侍卫,后来被外放到天雄军担任都总管,他自己很想继续戍守边疆,但后来还是被留在了朝廷。之后,他被任命为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改任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最终被任命为保顺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

好家伙,谢恩仪式办完了,他就被任命为昭信军节度使,还当上了庄献明肃太后山陵和庄懿太后园陵的总管。可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请求退休。皇上召见他到便殿,特许他可以由一个儿子搀扶着,不用行大礼,准许他辞去管军的职务。然后,他又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兼任滑州知州。 那会儿黄河水暴涨,都快把河堤冲垮了,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亲自督促抢险,日夜守在河边,一直忙到深夜都没休息。结果,河水好像也听话了,水势慢慢减弱了,滑州的老百姓都感激他呢!最后,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皇上还为此停朝一天,追赠他太尉的官位。他为人谦虚,很有军事才能,善于安抚士兵,打仗总是能赢,在四川地区威名远扬,人称“神将”。

他儿子叫遵甫,官做到北作坊副使。到了嘉祐八年,遵甫的女儿当上了皇后,神宗皇帝登基后,尊他的女儿为皇太后。皇上就追赠他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的官位,还追封他为康王,谥号穆武。到了熙宁九年,皇帝下令让宰相王珪给他写碑文,并且御笔亲题碑首为“克勤敏功钟庆之碑”。他儿子遵甫也追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为楚王。

他另一个儿子叫继宣,字舜举。从小就擅长骑射,字写得也漂亮,还喜欢读书。他靠着父亲的功劳,先被任命为西头供奉官,后来又当了惠民河巡督漕船的官员。正赶上那年闹饥荒,盗贼很多,他就兼任沿河巡检,抓捕盗贼,后来升迁为阁门祗候、邠州兵马都监。当时曹玮镇守邠州,几次和继宣谈论军事,很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可以重用。

乾兴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内殿崇班,后来又做了益州都监。益州人生活富裕,很奢侈,元宵节的时候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知府薛奎担心会发生盗窃,继宣就利用那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给他们发放酒肉犒劳他们,让他们在夜里去偷偷摸摸地“抓贼”,第二天果然抓获了一批盗贼。后来,他又历任磁州、相州、邢州、洺州都巡检使,安肃军知军,保州知州。一路升迁,做到礼宾使、益州路兵马钤辖。回朝后,又担任西上阁门使、泾原路钤辖兼安抚使、渭州知州,最后做到四方馆使、昭州刺史、雄州知州。

一开始,元昊造反,扬言要入侵关陇地区。朝廷于是请求加强麟府的防御力量。没过多久,羌族军队果然入侵河外地区,攻陷了丰州。这时,他被提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恩州团练使、并州知州。很快,敌人攻打麟府,他率领军队驻扎在陵井,抵御天门关。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雨,河水暴涨,军队有一半渡过了河,突然狂风大作,黑压压的冰凌聚集在一起,船只无法前进,于是他准备了祭品和酒,写了祭文祈祷。过了一会儿,冰凌散开了,军队渡过了河,进驻府谷,期间还派勇士夜袭敌营。他又招募黥面和被流放的厢军,得到了两千多人,称之为清边军,并任命偏将王凯统领。军队驻扎在三松岭,几万敌军包围了他们,清边军奋勇作战,斩杀敌军一千多人,被践踏致死的更是数不胜数。他们修筑了宁远砦,仔细勘察地形地脉,凿石取水。后来又修建了五个砦堡,之后升迁为眉州防御使,最终去世。

范廷召,是冀州枣强人。他父亲范铎,被村里的一个恶少年害死了。范廷召十八岁的时候,亲手杀了仇人,剖出仇人的心来祭奠父亲的坟墓。他弱冠之年,身高七尺多,力气很大。曾经做过盗贼,因为勇猛强壮而闻名。周世宗广顺年间,他应募做了北面招收指挥使。周世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卫士。他跟随军队征讨高平,作战勇猛,被提升为殿前指挥使。跟随军队征讨淮南,在紫金山作战时,被流矢射中了左大腿。

宋朝初期,他跟随军队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升迁为本班都知。他又跟随军队征讨太原,再次升迁为散都头、都虞侯、费州刺史。太平兴国年间,他担任日骑军都指挥使,跟随军队平定了太原,又征讨了范阳。秦王赵廷美曾经派亲信阎怀忠、赵琼犒赏禁军将校,范廷召也参与其中,后来因此事被贬为唐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雍熙三年,朝廷要北征,召他进京,给他封了马步军都军头、平州刺史、幽州道前军先锋都指挥使这些官职。跟敌人遭遇在固安南面,打败了敌人三千人,斩首一千多颗,攻克了固安、新城两个县,乘胜又拿下涿州。朝廷又召他去跟敌人作战,结果他被流矢射中了,箭头都扎进盔甲里了,血都染红了盔甲,但他脸色不变,依然指挥作战,还更加卖力。皇上为此还专门下诏表扬了他。战争结束后,他升任日骑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的围练使,后来又升任左厢都指挥使,调任高州。

端拱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外派担任齐州防御使,几个月后,又授予他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澄州防御使的官职。两年后,他又升任殿前都虞侯、凉州观察使、镇州副都部署。在徐河大败契丹三万人马,斩首数千级。

淳化二年,他担任平虏桥砦都部署,后来又历任并代、环庆两路副部署。至道年间,朝廷派兵五路讨伐李继迁,皇上还专门召他进京,让他和李继隆一起担任环庆灵都部署。他出征延州路,在白池与敌人遭遇,缴获了敌人的粮食、招募来的士兵、吃啰(一种兵器)以及数万件兵器、铠甲。那次战役,其他将领都没能按时到达战场,只有他跟王超两个人打了大小几十场仗,屡屡获胜,皇上对他非常赏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并代两路都部署。三年后,他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河西军节度使,并担任定州行营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人入侵边境,皇上北巡。他在瀛州西面跟契丹人作战,斩首两万级,追击敌人到莫州东面三十里处,又斩首万余级,还夺回了被契丹人掠走的数万老百姓,契丹人这才逃跑了。战争结束后,因为他的功劳,朝廷加封他为检校太傅,还增加了他的封地,又改任他为殿前都指挥使。咸平四年正月,他生病了,皇上还亲自去看望他,结果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廷召在军队里待了四十多年,从显德年间开始,每次皇上亲征,他都跟着一起去。他擅长骑射,一次打猎的时候,一群鸟飞过,他一箭射出,竟然射中了三只鸟,当时观看的人都惊呆了。他讨厌飞禽,他去到的地方,飞禽都被他射得差不多了。他还特别讨厌驴叫,一听到驴叫就杀掉那头驴。

子守均当过散员都虞侯、演州刺史;他弟弟守信当过内殿承制、阁门祗候;弟弟守宣当过内殿崇班;另一个弟弟守庆改名叫珪,后来当过西京作坊副使、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葛霸是真定人,长得高大威猛,擅长骑射和格斗。他一开始就在太宗当藩王的时候就跟着他了,太宗当皇帝后,葛霸被任命为殿前指挥使,然后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散员都虞侯。雍熙年间,幽州的军队打仗失利,朝廷大规模补充军队,任命葛霸为骁骑军都指挥使,兼领檀州刺史,驻守定州。有一次在唐河跟敌人作战,虽然一开始被打败了,但最后还是斩获了很多敌人。不久后,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年,他被外派担任博州团练使,后来又历任潞州、代州的部署。淳化元年,他升任殿前都虞侯,兼领潘州观察使,担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后来又升任都部署。他一共参加过七次战斗。被召回朝廷后,朝廷授予他保顺军节度使的官职,依然让他统领军队。后来他又被派去镇州担任都部署,之后又调到天雄军。

咸平三年,皇帝亲征劳师到大名府,葛霸和石保吉一起进京觐见。当时康保裔死在了河间,皇帝当天就任命葛霸为贝州、冀州、高阳关前军行营都部署。二月,他又升任副都指挥使。没过多久,他又改任邠宁、泾原、环庆三路都部署。咸平四年,他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领感德军节度使。

景德元年,黄河在澶州横垅埽决堤,皇帝任命他为修河都部署。还没等他出发,北方就发生了战事,真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任命葛霸为驾前西面邢洺路都部署,又让他协助李继隆担任驾前东面排阵使,驻扎在澶州。第二年他被召回朝廷,因为立功被特别加封了食邑。葛霸向朝廷建议,说朝廷现在正处于国丧期间,应该停止演奏音乐,并建议停止迎授官职的仪式,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这一年冬天,因为葛霸长期统领军队,年纪也大了,朝廷罢免了他的军职,授予他昭德军节度使、并代都部署的官职。当时朝廷里有些大臣是他的下属,这些人经常扰乱军民,葛霸年纪大了,糊涂了,被他们蒙蔽了,真宗皇帝知道这件事,所以才把他召回朝廷。

公元某年夏天,他调任耀州知州。虽然这个人有点懦弱,但是为人谨慎正直,能管好自己。正好赶上皇帝东巡,他上表请求跟随皇帝一起前往。结果因为生病没能去成。皇帝的车驾返回卫南的时候,他的病稍微好了一些,他就赶去拜见皇帝。皇帝很欣赏他的这份心意,和他聊了好久。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他留下了几个儿子:怀信、怀正、怀敏和怀煦。其中,怀信做到京副使,怀煦做到内殿承制,怀正做到博州团练使、沧州知州和莫州知州。

怀敏呢,靠着祖上的荫庇,先当了个西头供奉官,后来又升了阁门祗候。之后,他历任同提点益州路刑狱、襄邓都巡检。他还出使过契丹,做过隰州、莫州、保州三州的知州,一路升迁,做到东染院使、康州刺史、雄州知州,接着又升任西上阁门使。他还上书给皇帝,献上了《平燕策》。有一年闹旱灾,护城河的水都干涸了。怀敏担心契丹使者来了会探知河道的深浅,于是就暗中调来界河的水灌注护城河,河水又恢复了原样。后来,他被召回朝廷议论边境事务,之后又回到雄州,改任莱州团练使。

有一次,浊流砦的士兵叛乱,杀了官吏逃跑了,怀敏立刻带兵去袭击他们,把叛乱的士兵全部杀掉了。他在雄州干了五年,之后调任沧州。怀敏是王德用的妹夫,王德用被贬官后,他也被降职,调任滁州知州。后来陕西用兵,他又被起用,担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兼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副使。他上朝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还把曹玮曾经穿过的盔甲赏赐给了他,并让他负责处理鄜延、环庆两路废弃的堡垒。之后,他又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眉州防御使、本路副都总管、泾原知州。后来又升任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鄜延路副都总管。接着又升任殿前都虞侯、延州知州。可是范仲淹说他这个人狡猾懦弱,不懂军事,他又被调回泾原路,担任兼任招讨、经略、安抚副使。

公元1042年,元昊带兵攻打镇戎军,怀敏将军从瓦亭砦出发,带着砦主都监许思纯、环庆路都监刘贺、天圣砦主张贵,还有边境巡检使向进、刘湛、赵瑜等人去迎敌。部队到了安边砦,还没来得及完全准备好草料,怀敏就擅自离开部队,晚上跑到开远堡北边一里地的地方休息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从镇戎军西南方向出发,先派一百多骑兵到前面侦察,遇到赵正,赵正说:“敌人就在附近,不能轻举妄动!”怀敏这才稍微停了一下。傍晚时分,他们赶到了养马城,和镇戎军知军曹英,以及泾原路都监李知、王保、王文,镇戎军都监李岳,西路都巡检使赵璘等人会合。

听说元昊把军队移到了新壕外面,怀敏打算第二天早上偷袭他们,于是命令各位将领分成四路进攻定川砦:刘湛、向进从西水口出发;泾原路都监赵珣从莲华堡出发;曹英、李知和从刘璠堡出发;怀敏自己从定西堡出发。李知和曹英带着部队晚上就出发了。第二天,刘湛、向进到了赵福堡,遇到了敌人,结果打败了,就退守到向家峡。怀敏派赵珣、曹英还有镇戎军西路巡检李良臣、孟渊去支援他们。

好家伙,探子来报,敌人已经突破了栅栏,越过了边壕!怀敏将军带着部队进了保定川的营寨,结果敌人把桥给拆了,断了咱们的退路! 他们还另外修了二十四条小路,把咱们的军队给包围了。更绝的是,他们还切断了定川河上游的水源,想把咱们活活渴死饿死。刘贺将军带着那些蕃兵在河西跟敌人打了一仗,结果没打赢,剩下的兵都溃散逃跑了。

怀敏将军在塞门东边扎营,英将军的部队在东北角。敌人呢,从褊江三、叶燮会那边杀出来,把咱们团团围住了。他们先是用精锐部队猛攻怀敏将军的中军,但咱们纹丝不动,还反击了英将军的部队。 这时候,东北方向突然刮起了大黑风,部队都乱成一锅粥,阵型全乱了。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往城墙上爬,想进城躲避。英将军脸上还中了一箭,直接摔倒在壕沟里了!怀敏将军的部队看到这情况,也吓得四处逃窜。

怀敏将军差点被踩死在人群里,被人抬进了瓮城,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他赶紧选了几个士兵守住城门和桥,挥舞着刀剑阻止敌人进城。赵珣将军带着骑兵四处冲杀,抵挡敌人,敌人的攻势才稍微缓和了一些,但咱们的大军已经完全没了斗志。赵珣将军赶紧冲进瓮城,劝怀敏将军赶紧撤兵回营。

那天晚上,敌人点起火把,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冲着西北方向喊话:“你不是总管厅的点阵图绘制者吗?你本来是能带兵打仗的,现在跑到我们包围圈里来了,你还想往哪儿跑?”

夜里四更天的时候,怀敏召集曹英、赵珣、李知和、王保、王文、许思纯、刘贺、李良臣、赵瑜等人商议对策,大家都没什么好主意,最后决定结成阵型,想逃到镇戎军去。等到鸡叫的时候,怀敏自己下令说:“亲兵和左右两翼以及后面的部队都不许动,天亮了,跟我一起前往安西堡。曹英、赵珣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殿后,听到中军打鼓才能行动。”

到了卯时,鼓声还没响,怀敏就先骑上马,可是大军却纹丝不动,堵在那里。怀敏挥舞着旗帜两次,想要直接离开,有人拉住他的马缰劝他别走,怀敏没办法,只好回来。他派参谋郭京等人去城里取草料,还没回来,怀敏又骑上马,呵斥拉马的人让他走,那人没听,怀敏拔出剑要打他,士兵们这才散了。怀敏驱马向东南方向狂奔,跑了二百里,到了长城壕,路已经被切断了,敌人把他围了起来,他和众将领都战死了。剩下的九千四百多士兵和六百多匹马,都被敌人截断了。他的儿子宗晟和赵正、郭京、承受王昭明等人回到了保定川。

一开始,怀敏命令军队里的步兵不许动,等到前锋部队已经走了,后军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都活下来了。当时韩质、郝从政、胡息率领六千兵马驻守莲华堡,刘湛、向进率领一千兵马驻守向家峡,他们都没有来支援。于是敌人长驱直入,到达渭州,所过之处方圆六七百里,烧毁房屋,屠杀百姓牲畜后就离开了。消息传到朝廷,皇帝为此叹息很久,追赠怀敏为镇戎军节度使兼太尉,曹英、李知和、赵珣、王保、王文、韩质、岳、贵、璘、许思纯、李良臣以及同时战死的将士,还有泾原巡检杨遵、笼竿城巡检姚奭、泾原都巡检司监押董谦、同巡检唐斌、指使霍达,都追赠了官职。同时降了向进等人的官职,罢免了郝从政、赵瑜的官职。

怀敏这个人很懂时事,也很会察言观色,所以经常被推荐当官。后来他当了将军,但是做事比较轻率,不懂得随机应变,结果军队打败了。皇帝念及他的功劳,给他谥号“忠隐”。他的儿子宗晟、宗寿、宗礼、宗师,都升了官。

真宗皇帝在澶渊之战的时候,高琼的功劳也很大啊。范廷召十八岁的时候,就亲手杀了杀父仇人;高琼差点被敌人五马分尸,幸好逃掉了;葛霸很擅长骑马射箭,在藩邸当差:他们都不是一开始就精通军事战略的人。可是他们后来都上了战场,一个一个地当上了节度使,而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都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啊。有人说高琼这个人比较独断专行,作战计划很少和参谋商量,但他对军政事务却非常了解;葛霸虽然有点优柔寡断,但他为人谨慎正直;范廷召虽然有点怪癖,但在军队里待了四十年,多次参加征战,所到之处都有功劳:这些都不妨碍他们骁勇善战。范廷召的儿子里,范珪最优秀,葛霸的儿子怀敏战死了,他们都值得称赞。

要是说他们的儿子们,像范继宣、范继勋这样继承父业的,那比他们老子强多了,这就是“克勤敏功钟庆之碑”所以立起来的原因吧!可是,这三个人的儿子们,虽然自己都很有成就,却不能和狄青、郭逵相提并论,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勇猛有余,而见识不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