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桂是抚州人,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后来官做到临江军知军。那时候听到敌军来犯的消息,他就赶紧修筑城墙,严加戒备,结果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开庆元年春天,北方的军队打到了临江,当时的制置使徐敏子却在隆兴,军队一动不动。陈元桂强忍着病痛爬上城楼,坐在北门亭上督战,当时箭如雨下,敌我力量悬殊。手下的人劝他离开,他都不听。有人想用门廊的屋檐挡住飞来的箭矢保护他,他挥挥手让人走开;有人想把他抱走,陈元桂说:“死也不能离开这里!”周围的人都逃跑了。敌军攻到城下,陈元桂瞪大眼睛怒骂敌人,最终战死。敌人把他的头颅挂在敌楼上,过了四天才取下来,他的脸色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早些时候,他的亲戚劝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陈元桂说:“你也被那些流言蜚语迷惑了吗?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与其死于饥饿、疾病或盗贼之手,不如为保卫家园而死,这才是光明磊落、英勇壮烈的事业!”家人想让他上船逃走,他也不答应,还告诫家人说:“守城官员的家属怎么能先逃走,动摇军心呢?”徐敏子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追赠陈元桂为宝章阁待制,赏赐十万钱,并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京官的职位,另一个儿子授予选人的资格,还在北门为他建立庙宇,谥号为“正节”。
张顺是民兵部的将领。襄阳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官员知道襄阳西北有一条叫清泥河的水,发源于均州和房州,就在那里制造了一百艘轻便的小船,三艘船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船队,中间的船装载货物,两边的船底是空的,上面盖着盖子。他们重赏征募敢于赴死的士兵,招募到了三千人。然后寻找将领,找到了张顺和张贵。人们俗称张顺为“矮张”,张贵为“竹园张”,两人都智勇双全,平时深受其他将领的敬佩,于是任命他们为都统。张顺下令说:“这次行动,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你们心里不愿意,就赶紧离开,别坏了我的事。”士兵们个个都受到了鼓舞。
汉水刚开始涨水,我们就发了上百艘船,慢慢地开到了团山脚下。两天后,到了高头港,我们把船排成方阵,每艘船上都准备好了火枪、火炮、烧红的炭火、大斧头和强弓硬弩。夜里快三点的时候,我们悄悄地从江里出发,用红灯做记号。张贵打头阵,大家紧跟着他,乘着风破浪,直接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到了磨洪滩以上,北军的船只把江面堵得满满的,根本没有缝隙可以插进去。大家士气正旺,就干脆把拦江的铁索和木桩砍断几百根,打了上百二十里的仗,天亮的时候就到了襄阳城下。襄阳城里很久没得到援军了,听到我们来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士气一下子高涨起来。等我们撤军的时候,就只有张贵一个人没回来。
过了几天,发现有具浮尸顺着水流往上飘,他穿着盔甲,拿着弓箭,一直飘到了浮梁。一看,正是张贵!他身上中了四枪六箭,可是脸色还涨得通红,好像还活着似的!大家都惊呆了,觉得他简直是神人,就给他立了坟墓,建了庙宇祭祀他。
张贵到了襄阳以后,襄阳的统帅吕文焕极力挽留他一起防守。张贵觉得自己很厉害,想回郢州去,就招募了两个水性极好的士兵,能潜伏在水里好几天不吃东西,让他们拿着蜡丸书信去郢州求援。北方的军队加强了防守,水路被封锁了几十里,到处是拦路的木桩,连鱼虾都过不去。那两个人遇到木桩就锯断,竟然顺利到达了郢州,回来后报告说,郢州答应派五千兵驻扎在龙尾洲,夹击敌人。
话说张贵定好日子,就和吕文焕告别,往东边去视察部队。刚上船,帐篷前就跑掉了一个人,原来是被打了板子的。张贵吓了一跳,说:“我的事情泄露了!快走!他们可能还没反应过来。”但他又不能悄无声息地走,于是就敲锣打鼓,高调地开船,趁着夜色,顺着水流,冲破包围圈,快速前进。大家都吓得四处逃散。
出了险境,天已经黑透了,到了小新城,结果遭遇了大军的拦截,双方展开激战,拼死抵抗。沿岸插满了芦苇,点燃了火把,火光冲天,亮如白昼。到了勾林滩,渐渐接近龙尾洲,远远望见己方军队的旗帜飘扬,张贵军士们高兴地跳了起来,举起流星火把向他们示意。军船看到火光就迎了上来,眼看就要会合了,却发现那些船都是北方的军队。原来,郢州的军队因为迷信风水,两天前就后撤了三十里,而大部队收到了逃兵的报告,在龙尾洲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张贵已经疲惫不堪,完全出乎意料,伤亡惨重,身上中了数十枪,支持不住被俘,最终宁死不屈。
敌人把张贵的尸体抬到襄阳城下,大声喊道:“认识矮张吗?这就是他!”守城的士兵都哭了起来,城里士气低落。吕文焕杀了那四个俘虏,把张贵厚葬在顺冢,并为他和他妻子建立了双庙祭祀。
范天顺,荆湖的都统。襄阳被围困的时候,范天顺日夜奋战,尤其卖力。等吕文焕投降后,范天顺仰天长叹道:“生为宋朝的臣子,死也要做宋朝的鬼!”说完就在守卫的地方上吊自杀了。朝廷追赠他为定江军承宣使,并下诏书说:“贺兰进明拥兵自重,坐视睢阳城失守;李陵投降匈奴,成为后世陇西人的耻辱。如今有人能够为国捐躯,难道不应该表彰慰问,以示恩宠安抚吗?范天顺的功劳虽然不高,但忠义之心不可磨灭,从均州、房州泛舟作战到襄阳、樊城坚守岗位,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而俄州刺史却做了降将,范天顺却宁死不屈,这真是危难时刻舍生取义的典范啊!”朝廷封他的妻子为宜人,他的两个儿子也得到了官职,还赏赐白金五百两,田地五百亩。
牛富,是霍丘人,一开始在制置司当个游击砦的兵,是个又勇敢又讲义气的人。后来升官了,当上了侍卫马军司的统制。他在襄阳驻守了五年,之后又调到樊城。打了好多仗,都没输过,而且他还经常射信到襄阳城里,跟吕文焕互相联系,一起坚守,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靠。襄阳和樊城一共坚守了六年都没被攻破,牛富的功劳最大。城破之后,牛富带着一百个死士在巷子里跟敌人拼死战斗,伤亡惨重,渴了就喝自己的血。在一次巷战中,他看到民房都被烧光了,街道上全是火,自己也受了重伤,最后他一头撞在柱子上,然后冲进火海自杀了。后来朝廷追赠他为静江军节度使,谥号忠烈,并在建康给他建了庙。
王福是牛富的副将,看到牛富死了,就感慨地说:“将军为了国家而死,我哪里还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冲进火海自杀了。
边居谊,是随州人。他一开始跟着李庭芝,打了许多仗,立了很多功,最后升到了都统制。咸淳十年,他被任命为京湖制置帐前都统,去守新城。边居谊很会管理下属,很得士兵的心,不管是打仗还是守城,他都有一套办法,管理得井井有条。
大军到了沙阳,守城的将军王大用不肯投降。于是大军攻城,攻破了城池,抓住了王大用。吕文焕到了新城,觉得这座小城不用攻打就能拿下,结果守城的居谊率领水军抵抗。吕文焕把在沙阳斩下的那些敌军的首级拿出来招降,居谊还是不肯投降。
第二天,吕文焕把王大用绑到城墙下,让他喊话:“边都统快投降吧,不然灾祸马上就要来了!”居谊根本不理他。吕文焕又射箭把战书射进城里,居谊说:“我只想跟吕参政谈谈。”吕文焕听到这话,以为居谊要投降自己,赶紧骑马赶来。结果城上突然乱箭齐发,射中了吕文焕三箭,还射中了马,马受惊倒地,差点就把吕文焕给抓住了。吕文焕的部下赶紧把他扶上另一匹马逃跑了。
两天后,总制黄顺带着一个人打开东门投降了。第二天,黄顺来招降居谊,居谊说:“你们要是想拿下新城?我发誓要死守这里,你们休想!”黄顺又喊他的部下,那些部下想偷偷从城里爬出去,居谊把他们都赶回来,然后在城门口把他们杀了。吕文焕于是下令攻城,居谊用火攻把他们打退了,敌人又像蚂蚁一样往上爬。居谊就把自己家里的金银都分给了将士们,亲自来回督战。
到了晚上,敌人攻破了侵汉楼,楼上的火势蔓延烧毁了很多民房。居谊知道自己抵挡不住了,就跑回家,拔剑自杀,没死成,最后跳进火里自焚而死。丞相伯颜很敬佩他的勇气,让人在火堆里找到他的遗体查看。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他利州观察使的官职,并在他的死地为他建庙祭祀。
陈炤,字光伯,是常州人。从小就擅长写词赋,考中进士后,当上了丹徒县尉,后来历任两淮制置司参议官、大军仓曹寿春府教授,又回到帅府任职,改任朐山县知县,同时兼管机要文书。后来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了。
金兵打到常州,常州守将赵与鉴逃跑了,当地人钱訔投降了金兵。当时有个叫王通的,住在常州,偷偷地跟刘师勇联系,答应给他当内应。朝廷就派姚希得的儿子钱訔去当常州知州。刘师勇攻打常州,打败了钱訔,抓了安抚使戴之泰等人,然后迎接钱訔进城。钱訔因为张照长期在边境任职,熟悉军事,就让他当了通判。有人劝张照说:“现在你找个借口离开,也是可以的。”张照说:“家乡都被敌人占领了,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战死为国!”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走马上任,积极备战,什么能用来防御的,他都准备好了。
钱訔刚到常州十几天,金兵的大军就来攻城了。张照他们率领义军抵抗,从夏天打到冬天,金兵都没能攻下常州。因为立了功,张照被提升为带行提辖文思院。常州的将领张彦攻打吕城,结果兵败投降,还把常州城里的情况都告诉了金兵。于是金兵加紧攻城。张照他们日夜守城,金兵就是攻不下来。丞相伯颜亲自带兵包围了常州城,张照和钱訔忠心耿耿,齐心协力死守。朝廷又提升钱訔为太府寺丞,张照担任干办诸军粮料院,常州的将士们都升了官。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危急,常州的士兵在壕沟和水边列阵,箭射光了也不投降。城破了,钱訔战死了,张照仍然率兵巷战,他的家人劝他说:“城东北门还没被围住,可以从常熟逃到临安去。”张照说:“离开这里一步,就是死路一条!”中午,金兵攻进来了,张照战死了。后来朝廷追赠钱訔为龙图阁待制,追赠姚希得为太师,张照被追赠为宝章阁,他们的儿子也都得到了官职。
王安节是节度使王坚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守卫合州,立下了战功,王安节和他的兄弟,一共五个人都做了官。王坚被贾似道忌恨,被贬到和州做知州,郁郁寡欢地死去了。
王安节到了咸淳末年的时候,是东南第七副将。德祐元年,贾似道在芜湖兵败,很多城池都投降了,没投降的也丢下城池逃跑了。当时王安节驻扎在江陵,他就跑到临安,上书请求朝廷招募军队抵抗金兵,朝廷任命他为阁门祗候、浙西添差兵马副都监。他招募军队进入平江,和张世杰的军队一起在凤皇港作战,立下了战功,升了三次官。
刘师勇重新夺回了常州,打跑了王良臣。刘师勇回到平江后,就让安节和张詹守卫常州。过了一段时间,王良臣又带大军来攻打常州。常州的城防本来就不好,安节他们就赶紧修筑栅栏防守,双方僵持了两个月都没拿下。元朝丞相伯颜亲自带兵来攻打,还多次派人劝降,但安节他们就是不投降。伯颜一怒之下,下令攻破了常州的南门。安节挥舞着双刀,带领死士们在巷子里跟元军巷战,胳膊受伤后被俘虏了。有人问他叫什么名字,安节大声喊道:“我是王坚的儿子安节!” 他们想让他投降,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杀害了。
尹玉是江西宁都人,因为抓捕盗贼有功,被任命为赣州三砦的巡检。任期满了之后,他回到城里居住,后来响应文天祥勤王。文天祥到了平江后,就调尹玉和淮将张全、广将朱华一起抵抗元军,在伍牧发生战斗。张全等人的军队战败,淮军和广军都先逃跑了,曾全、胡遇、谢荣、曾玉率领赣州的四支指挥军队也逃跑了,只有尹玉率领着剩下的五百士兵殊死抵抗。尹玉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箭矢像刺猬的毛一样扎在他的头盔上,援军没来,力气也耗尽了,最终被俘。元军在他脖子上架了四杆枪,用棍子把他打死了。剩下的士兵还在夜里作战,杀死了很多敌人的士兵和战马,遍地都是尸体,没有一个人投降。天亮的时候,只有四个人活了下来。后来,朝廷追赠尹玉为濠州围练使,给他的两个儿子官职,还赏赐给他家两顷田地,以抚恤他的家人。
李芾,字叔章,祖上是广平人,后来迁居汴京。他的高祖父李升是进士出身,做官清廉正直。靖康年间,金兵攻破汴京,用刀逼迫他的父亲,李升挺身而出保护父亲,最终父子二人一起战死。李芾的曾祖父李椿迁居衡州,从此李家就成了衡州人。
张芾从小就聪明伶俐,自己很早就立志,给自己书房取名“无暴弃”。魏了翁先生一见到他就很尊敬,说他很有祖上的风范,于是给他改名为“肯斋”。他一开始靠荫补做了南安司户,后来被辟为祁阳尉,去赈济灾荒,很快就有了名声。
担任祁阳县令期间,把县里治理得井井有条,之后被辟为湖南安抚司的幕僚。当时永州闹起了盗匪,招安了一年多都没成功。张芾和参议邓坰带着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匪的老巢,抓住了匪首蒋时选父子,其余的盗匪也随之平息了。
他后来又担任湘潭县令,湘潭县有很多大户人家,之前的县令都束手无策,不敢得罪他们。张芾却仔细查验户籍,公平征收赋税,丝毫不避讳权贵,终于使赋税分配更加均衡。
之后他回到朝廷,被派去担任德清县令。当时浙西地区闹饥荒,张芾组织乡勇救济百姓,救活了数万人。后来他升迁为主管酒库的官员。德清县有个妖人煽动百姓造反,参与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朝廷派张芾去讨伐,盗匪听说他来了,立刻作鸟兽散。
他被任命为司农寺丞,之后又担任永州知州,政绩显著,永州百姓还为他立了祠堂。后来他又担任浙东提刑按察使兼温州知州。温州靠海,盗匪很多,张芾到任后,盗匪就销声匿迹了。之后他又调任浙西提刑按察使。当时浙西盗匪也很多,他们盘踞在太湖之中。张芾追查他们的踪迹,一一捉拿,盗匪们也吓得四处逃散。他还创建了虎丘书院,祭祀尹焞先生,设立学官,亲自制定学规教导学生,书院因此非常兴盛。
咸淳元年,他被任命为临安府知府。当时贾似道当权,之前的知府凡事都要先向他汇报请示才能执行,而张芾却独树一帜,从不向他请示。福王府里曾经有人被逼死,贾似道竭力营救,张芾却写信与他辩论,最终还是依法处置了此事。有一次,张芾外出检查火具,发现有人没有准备火具,就问他为什么,那人说:“那是贾似道家的人。”张芾当场就惩罚了他。贾似道大怒,就指使台臣黄万石诬陷张芾贪污受贿,将他罢官。
大军要攻打鄂州,范成大一开始担任湖南提刑。那时候各县盗贼横行,老百姓都四处逃窜,范成大就命令手下组织民兵自卫,每个县发一面黑旗,命令说:“造反的,就砍在旗子底下!”老百姓这才安定下来。然后他就号召招募军队,挑选了三千壮士,让土豪尹奋忠带领他们勤王,又另外召集民兵在衡阳驻守。没过多久,听说宋军在芜湖战败了,范成大官复原职,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这时湖北的州县都已经投降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说:“算了吧,就算要去,也用不着亲自去。”范成大哭着说:“我怎么会不明白保全自己呢?只是我家世代受皇恩,即使被朝廷弃用,我也想着怎么报答,现在朝廷用我,我愿意为国家赴汤蹈火!” 那时候他最疼爱的女儿刚去世,他悲痛了一场之后就上任去了。
德祐元年七月,他到了潭州,潭州的军队调走了差不多,敌人的骑兵已经进入湘阴、益阳等县。仓促之间招募的军队不到三千人,他就联合溪峒的蛮族作为支援,修整兵器,储备粮草,加固江防,修筑城墙,任命刘孝忠统领各路军队。吴继明从湖北赶来,陈义、陈元从蜀地戍边回来,范成大奏请留下他们驻守潭州,真心实意地信任他们,他们都拼死效力。
元朝右丞阿里海牙攻下江陵后,分兵驻守常德,阻止蛮族进犯,然后率领大军攻打潭州。范成大派他的部将于兴率兵在湘阴抵抗,于兴战死了。九月,范成大再次调动吴继明出战,军队还没出城,元军的大军就已经包围了城池。范成大慷慨地登上城墙,和众将领分段防守,城里的老百姓也都出来了,组成队伍帮忙守城,不用命令就自动集合了。十月,元军攻打西城墙,刘孝忠等人奋勇作战,范成大亲自冒着箭雨石块督战。城里箭矢用尽了,旧箭的羽毛都坏了,范成大就命令收集城里百姓的羽毛扇,重新装上箭羽。又因为缺盐,范成大把库房里堆积的盐席烧掉,提取盐分给士兵。有人受伤了,他就亲自慰问,每天都用忠义来鼓励将士们。死伤的人堆积在一起,人们仍然含着血,在城墙上殊死搏斗。有来招降的,范成大就杀了他以儆效尤。
十二月,城被围得越来越紧,孝忠中炮受伤,连风都吹不起来。将领们哭着求他说:“情况危急啊,我们这些当兵的为国捐躯可以,但是百姓怎么办啊?” 孝忠大骂道:“国家平时对你们这么好,就是为了今天!你们只管死守,谁要是再说废话,我先杀了他!”
除夕夜,敌军大举攻城,虽然一开始被击退了一些,但很快像蚂蚁一样爬了上来。守城官员尹谷和他的家人一起自焚了,孝忠让人摆上酒祭奠他们。然后,他留下了宾客和幕僚一起喝酒,夜里还亲自写下“尽忠”二字作为号令。他们一直喝到天亮,宾客和幕僚们都走了,参议杨震跑到园子里自杀了。孝忠坐在熊湘阁,叫来帐下亲信沈忠,给了他金子说:“我已经尽力了,该死了,我的家人也不能受俘虏的辱,你把他们都杀了,然后再杀了我。”沈忠跪在地上磕头,说自己做不到,孝忠坚持要他这么做,沈忠哭着答应了。他先让家人喝醉酒,然后把他们全部杀掉。孝忠也伸长脖子让人砍头。沈忠放火烧了孝忠的家,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又回到火场,痛哭流涕,伏地自刎。孝忠的幕僚茶陵人顾应焱、安仁人陈亿孙也都死了。潭州百姓听说后,很多都举家自尽,城里没有一口空井,上吊自杀的人挂满了树林。
后来,继明等人带着城池投降了,陈毅率兵冲破包围,想逃往福建,半路上战死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孝忠被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谥号忠节。孝忠刚到潭州的时候,把儿子裕孙送走了,说:“留下你儿子,是为了将来祭祀你。”他的孙子辅叔当时也在温州,也因此保住了性命。两位王爷都下诏书让孝忠的家人去福建做官。
孝忠为人刚正不阿,不怕强权,办事精明干练,奸诈的人骗不了他。而且他精力充沛,从早到晚处理政务从不疲倦,晚上经常工作到三更才休息,五更又起来处理政务。远远望去,他就像神明一样令人敬畏,但他待人又非常温和,乐于提携贤才,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才能,他也热心推荐。他一生为官清廉,被罢官后,家里也没有什么余财。
尹谷,字耕叟,是潭州长沙人。他为人刚正正直,严厉庄重,刚开始在郡学做官时,同僚们都很敬畏他。
宋朝用词赋来选拔人才,到了宋朝后期,只有福建和浙江的赋写得好,全国闻名。尹谷和同郡的刑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等人一起写赋,他们的风格都非常典雅,每写出一篇,大家都争相学习,所以湖南的赋作也和福建、浙江的并驾齐驱了。中年的时候,尹谷考中了进士。后来被调到常德做推官,又担任崇阳县令,到哪里都以清廉正直著称。
父亲去世后,尹谷在家乡教书,依然保持着儒生的节操。每天还没天亮,他就开始给学生讲经书和朱熹的《四书》,那些有才华但行为不检点的学生,他一概不收。学生们即使在大热天也要穿戴整齐,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学习一整天,晚上等蜡烛熄灭了才能脱帽解衣。早上起床,必须先戴好帽子才能出门。他们在街上走,街上的人看到他们举止有礼,就互相说:“这个人一定是尹先生的学生。”一问,果然如此。
后来,尹谷进入李庭芝幕府工作,李庭芝推荐他做了衡州知州,正赶上他回家奔丧。潭州城遭到兵变,主帅李芾非常尊重他,让他当参谋,一起制定防御策略。当时城里的壮丁都去临安卫戍了,城里剩下的士兵只有四百五十人,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李芾组织动员百姓,用义举激励他们,大家奋勇抵抗,三个月城池都没失守。但援军被阻隔在险要之地,迟迟未能到达,尹谷知道城危在旦夕,就和妻子诀别说:“我这个寒门学子蒙受国家恩惠,担任州官,理应坚守岗位,不能苟且偷生,你们一定要跟着我一起死!”他叫来弟弟尹岳秀,让他出去,好让尹氏香火得以延续。尹岳秀哭着答应了。然后,尹谷堆起柴火,关上门窗,穿着朝服面向皇宫方向拜祭完毕,先把历任官职的任命文书烧掉,之后就纵火自焚。邻居们想救他,但火势太大,无法靠近,只能远远地看见尹谷正襟危坐,戴着帽子,拿着笏板,阖家老小都死在了火海之中。李芾听说后,命人摆酒祭奠尹谷,说:“尹务实(尹谷的字)是个大丈夫,先我一步为国捐躯了!”
一开始,潭州的读书人非常重视在书院学习,州学学生每月考试,成绩高的可以升入湘西岳麓书院学习;在岳麓书院成绩又高的,可以升入岳麓精舍学习,潭州人称他们为“三学生”。战争爆发时,“三学生”们聚集在州学,依然坚持学习。尹谷死后,几百名学生去为他哭丧,城破后,许多学生都因感念他的忠义而殉难。
杨霆,字震仲,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凭借家族的荫泽,他被授予将仕郎,在铨试中考取第一名,之后担任修职郎、桂岭主簿,政绩显著,名声很好。后来又通过五次考试,被任命为鄂州教授,之后升迁为复州司理参军,再转任常州、澧州观察推官,最后升任监利县知县。监利县有个多年未决的疑难案件,杨霆到任后,还没正式上任,就微服私访,查明了案情真相,迅速结案,百姓都称赞他聪明神明。
他被调到荆湖制置司担任干官。吕文德担任主帅,素来轻视文人,经常用难题来考验他们。杨霆总是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每次都能让吕文德满意。有一天,吕文德说:“朝廷有密旨,要出兵策应淮东,谁能胜任这个任务?”杨霆立即回答说某位将军可以胜任。吕文德又问:“兵器和粮草怎么办?”杨霆立刻回答说,某营有兵马,某库有兵器甲胄,某地有箭矢石头,某地有粮草,他脱口而出,立即吩咐下属记录,一会儿功夫就整理好了一份详细的方案。吕文德大吃一惊,说道:“我平时看不起文人,觉得他们什么事都做不成。你的才能竟然如此出众,还有什么官职是你做不了的?我实在不敢怠慢你。”吕文德于是向朝廷大力推荐杨霆,杨霆被任命为江陵府通判。
江陵府是重要的府治,地处长江上游,与襄阳、汉阳相连,西面控制着巴蜀,南面扼守着湖南、广东。这里兵民混杂,事务繁多,杨霆都能从容应对,妥善处理。闲暇时,他去郡学给学生讲学,他还利用闲置的官田,增加学校的伙食供应。他还挑选强壮的百姓,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定期给他们发放武器装备,进行各种军事演习,亲自检阅,并给予奖励来激励他们。不久,就培养出一批能穿甲胄、骑马射箭的士兵,这些士兵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而且军队也不再扰民了。
杨霆的父亲去世后,他在德祐初年被朝廷起用,担任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与安抚使李芾共同负责战守工作。杨霆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安抚使李芾把军中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城池刚被围困时,他们日夜坚守,几天后西北角城墙被攻破,杨霆率领士兵巷战,直到傍晚才增筑月城,到第二天早上,城墙就修好了。他鼓励将士们誓死守城。城池最终被攻破后,杨霆投水自尽,他的妻子妾室前去营救,但都未能成功,最终都殉国了。
赵卯发,字汉卿,是四川昌州人。淳祐十年,他通过考试,当上了朝廷官员,后来做过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县令。他一向以清正廉洁著称,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罢官了。咸淳七年,他又被起用,做了彭泽县令。咸淳十年,他被临时任命为池州通判。
元军渡过长江,池州守将王起宗丢下官职跑了。赵卯发临时代理池州州事,他赶紧加固城防,囤积粮食,积极准备防御。后来夏贵兵败逃回,沿途烧杀抢掠,赵卯发抓捕并斩杀了十多名元兵,元军这才收敛了一些。
第二年正月,元军到达李王河,元军都统张林多次劝降赵卯发,赵卯发气得胸膛都要炸了,瞪大眼睛看着张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人问他如何保全性命,赵卯发说:“忠义就是保全性命的方法,除此之外,臣子不该再说别的了。”张林带兵巡视长江,暗中投降了,然后又假装帮助赵卯发防守。当时守军只有五百多人,实际权力都掌握在张林手里。赵卯发知道城池守不住了,就摆酒宴请亲朋好友,与他们饮酒告别。他对妻子雍氏说:“城池要破了,我作为朝廷官员不能逃跑,你先离开吧。”雍氏说:“你作为朝廷命官,我作为你的妻子,你为忠臣,难道我不能做个忠臣的妻子吗?”赵卯发笑着说:“这可不是女子能做到的。”雍氏说:“我愿意先你而死。”赵卯发笑着阻止了她。第二天,赵卯发就把家产分给了弟弟侄子,把家里的仆人和婢女都遣散了。
二月,元军攻打池州,赵卯发一大早起来,在书桌上写下:“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他又写诗与兄弟告别,然后和雍氏穿着盛装,一起自缢而死,从容赴义。这座房子是赵卯发自己建造的,取名“可以从容”,当元兵来的时候,他带着客人来到堂中,指着自己题写的匾额说:“我一定会死在这里。”客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古人说‘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这大概就是预兆吧。”赵卯发死后,张林打开城门投降了。元朝丞相伯颜进入池州,问太守在哪里,左右回答说死了。伯颜来到堂中查看,看到赵卯发夫妇的遗体,都叹息不已。伯颜下令为他们制作棺木和寿衣,将他们合葬在池州城外,并祭奠了他们的墓地后才离开。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赵卯发为华文阁待制,谥号文节,追封雍氏为顺义夫人,并录用他们的两个儿子为京官。
唐震,字景实,是浙江绍兴人。年轻的时候住在老家,为人正直,不随便跟人交往,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反而很高兴。考中进士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公文推荐他,唐震把公文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权贵来干预政事,唐震把公文拿出来还给他,公文封口都没打开,那个权贵非常羞愧。后来他做了其他官职,到哪里都以清廉公正著称。杨栋、叶梦鼎都在朝廷做官,都推荐他很贤能。
咸淳年间,他从大理寺司直升任临安府通判。当时有个叫尹京的官员,仗着贾似道的势力,非常骄横跋扈,处理政务完全不顾忌别人的意见。正好府里有个案子要处决犯人,唐震极力辩解说这不应该处死,尹京跟他争论不赢,就把这事上报刑部,最后还是采纳了唐震的意见。
过了六年,江东地区大旱,唐震被提升为信州知州。他上奏朝廷,请求减少漕运粮食,免除赋税,命令每个坊里都安排一个官员,登记户口,劝说富人分粮食,让坊里的官员负责发放。对那些尽职尽责的官员,他都上奏朝廷为他们升官,官员们都被他的真诚打动,都尽心尽力工作,救活了无数人。信州有个农民雇了个小孩放牛,小孩偷懒,牛棚着火了,小孩的父亲告雇主说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把他扔进火里,百姓不堪其扰,纷纷诬告自己犯了罪。唐震看到案卷后很怀疑,暗中调查,找到了那个小孩,在另一个郡里找到了他,然后把小孩带回来问他父亲,他父亲还是原来的说法,唐震把小孩带出来给他看,案情真相大白。之后,唐震被提升为浙西提刑按察使。
他进京谢恩,贾似道想把一块类似田地的土地给他,唐震谢绝了,说自己不能接受。到了任上,他又上书极力反对贾似道的这种做法。有个赵姓人家有个看守坟墓的和尚非常蛮横霸道,唐震派人把他抓起来治罪,贾似道写信求情,唐震根本不理,最后还是依法处置了那个和尚。贾似道很生气,就让侍御史陈坚弹劾唐震,把他罢免了。
1274年,(咸淳十年),我被任命为饶州知州。那时候兴国、南康、江州等地都已经被元军占领了,元军的大部队正要攻打饶州。饶州的守军只有1800人,我动员全城百姓一起守城。从天亮就开始安排军事部署,一直忙到半夜才能睡一会儿,我还上书朝廷请求支援,但没得到回复。
元军派人进城来劝降,饶州的通判万道同暗地里命令手下人搜集白银、牛酒,准备投降仪式,饶州的很多士绅都跟着他一起准备了。万道同这小子想跟着元军投降,我大骂他:“我怎么可能为了苟且偷生而背叛国家呢?!”城里的年轻人被我的话激励了,当场杀了那个来劝降的使者。 有个叫李希圣的家伙想偷偷投降,结果被我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第二年二月,元军大举进攻,当时的都大提举邓益逃跑了。我把我府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贴出告示,招募愿意出战的士兵,并许诺重赏。但是大家都很害怕,不敢打仗。元军士兵爬上了城墙,守军溃败了。我跑到府里的玉芝堂,我的仆人跑到我跟前说:“情况危急了,番江门的守军还没被攻破,现在赶紧逃走或许还能活命!”我怒斥道:“城里百姓的性命都掌握在我手里,如果我听了你的话逃走了活了下来,而城里的百姓却都死了,那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呢?!” 我的手下再也不敢说什么了,都离开了。
没过多久,元军攻进来了,他们拿着文书和案卷让我签字投降,我一把把笔扔在地上,坚决不屈服,最后被他们杀害了。我的哥哥椿和家人也都一起死了。后来张世杰收复了饶州,判官邬宗节帮我收殓了遗体并安葬。朝廷追赠我为华文阁待制,谥号忠介,庙号褒忠,还给了我的两个儿子官职。
我的朋友冯骥和何新之,冯骥后来在独松关守城,何新之在福建的新垒守城,他们都战死了。
赵与檡是宋端宗的弟弟,也就是秀王的儿子。公元1276年(德祐二年),他被任命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察访使。后来益王当了皇帝,他的舅舅杨亮节掌握大权。赵与檡觉得朝廷应该重用贤才,就多次劝谏杨亮节,结果得罪了他,很多将领都因此害怕他。没过多久,北方军队逼近浙江东部,朝廷就派赵与檡去瑞安,让他和守将方洪一起负责防御。朝中大臣都说赵与檡忠义如同刘更生,孝顺如同曹王皋,应该留下辅佐朝廷,巩固国本。但是那些诽谤他的人更加卖力,最终朝廷还是把他派走了。
瑞安城被围困,城内情况危急,赵与檡和方洪发誓要死守城池。结果有个小校叫李雄,半夜里打开城门迎接敌军。赵与檡和方洪带领士兵在巷子里跟敌军作战,结果兵败被俘。元军将领董文炳问他:“你是秀王的儿子吧?现在愿意投降吗?”赵与檡大声说:“我是皇室宗亲,现在战败而死,这是命中注定,还有什么好问的!”说完就慷慨赴死。方洪也壮烈殉国。
再说说赵孟锦这个人,他年轻时很放荡不羁,在淮河地区凭借军功当上了将领。北方军队攻打真州的时候,每次战斗他都冲在最前面,守将苗再成非常倚重他。有一次,北方的战船停在江面上,赵孟锦趁着大雾袭击他们。雾散了以后,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北军发现他的兵力很少,就追赶他。赵孟锦上船时不慎落水,身上穿着沉重的盔甲,结果淹死了。
赵淮是丞相赵葵的堂兄弟。李全叛乱的时候,他多次立下战功,官职做到淮东转运使。德祐年间,他在银树坝戍守,结果战败被俘,他和他的妾都被押到了瓜州。元帅阿术想让他去招降李庭芝,并许诺给他高官厚禄。赵淮表面上答应了,到了扬州城下,却大声喊道:“李庭芝!大丈夫死而已,不要投降!”元帅大怒,把他杀了,把尸体扔在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