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字大年,是福建浦城人。他爷爷杨文逸,曾经在南唐当过玉山县令。杨亿出生前,杨文逸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拜访他。没多久,杨亿就出生了,身上长着一尺多长的胎毛,一个月后才脱落。更神奇的是,他从小就能说话,他妈妈教他读一些简单的经书,他一听就会背诵。七岁的时候,他就能写文章,跟客人谈论事情,说话老成持重,一点也不像个孩子。
雍熙年间,杨亿十一岁的时候,宋太宗听说他的大名,就派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江南把他找来考试。连续三天,杨亿都对答如流,还写了五篇诗赋,而且都是下笔成章,一气呵成。宋太宗对他非常赏识,还派内侍都知王仁睿把他送到中书省。杨亿又当场赋诗一首,宰相们都惊叹他的才华,纷纷为他祝贺。第二天,宋太宗下诏说:“你年纪轻轻,没有经过老师的教导,却如此聪明过人,文采超群,进步神速,朕对你的未来充满希望啊!”于是,宋太宗就授予他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还特地赏赐给他官服和笏板。不久,杨亿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他去投奔他的从祖杨徽之,杨徽之当时是许州知州。杨亿在那里刻苦学习,日夜不懈,杨徽之和他谈话时,感叹地说:“我们杨家能够兴盛起来,全靠你了!”
淳化年间,杨亿进京献上自己的文章,被任命为太常寺奉礼郎,还被允许在秘阁读书。他献上了《二京赋》,宋太宗命他参加翰林院的考试,并赐予他进士出身,后来又升迁为光禄寺丞。有一次,后苑举行赏花宴会,宋太宗召见杨亿,让他在旁边赋诗;还有一次,杨亿上奏了《金明池颂》,宋太宗还把其中精彩的句子念给宰相们听。第二年三月,后苑再次举行宴会,杨亿又献上诗歌。宋太宗奇怪为什么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召见他,宰相解释说:“按照旧例,没有正式上任的官员不能参加这种宴会。”于是,宋太宗就让杨亿在集贤院任职。后来,杨亿上表请求回乡,宋太宗赐给他十五万钱。
至道年间,宋太宗亲自制作了一把九弦琴和一把五弦阮,很多文人都来演奏和颂扬,但宋太宗却认为杨亿演奏得最好,还赏赐给他绯鱼服。第二年春天,杨亿升迁为著作佐郎。宋太宗知道他家境贫寒,多次赏赐给他钱财。他还曾派杨亿出使越王,祝贺越王的生日。当时,很多朝廷官员的表章奏疏,都请杨亿帮忙起草,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宋真宗当政的时候,王旦是朝廷里的大官,皇帝的各种文件,都是王旦起草定稿的。真宗刚当皇帝,就破格提拔王旦当左正言。后来真宗让钱若水修《太宗实录》,王旦也参与了,全书八十卷,其中王旦一个人就写了五十六卷。书写完后,王旦请求外放养老,去处州当地方官。真宗觉得王旦在史学方面很有天赋,不想放他走,王旦再三请求,真宗才勉强答应。王旦在处州的时候,当地有个叫周启明的读书人,很有学问,王旦对他非常尊重。后来王旦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左司谏兼知制诰,还被赐予金紫官服。
咸平年间,西部边境不太平,皇帝召集大臣讨论要不要放弃灵州。王旦上书说:我曾经读史书,看到汉武帝在北方修建朔方郡的时候,平津侯上谏说,这样会耗费国家的资源去供养一个没用的地方,建议放弃。汉武帝就让辩才很强的朱买臣等人提出十条理由来驳斥平津侯,平津侯没办法反驳。我认为平津侯是位贤相,他并非不能反驳朱买臣,只是顺应皇帝的意思罢了。“朔方”这个地方,位于边远荒凉之地,朝廷的教化也难以到达。元朔年间,大将军卫青带兵开拓疆土,在那里设立郡县。现在的灵州就是以前的朔方故地,地处偏僻的西部边疆,几百里内都没有水草,烽火台和守卫的营垒之间也互相看不见。如果道路畅通,粮草供应充足,还能用来显示大国的威风,保卫中原。但是自从边境屡次受袭,敌军势力越来越大,朝廷赏赐他们也不听话,惩罚他们也没有效果。从曹光实、白守荣、马绍忠到王荣战败,损失的粮草辎重非常多,将士和民夫们互相依靠着死去。甚至要招募商人运送丝绸去换取粮食,价格翻了好几倍;在贫瘠的土地上修筑城墙,边境百姓怨声载道,国库空虚,无力控制边境的情况,也无力救援灵武。几年之间,敌军更加嚣张。灵武城墙岌岌可危,勉强支撑着;河外的五个城池,接连失守。我们只是坚壁清野,吃着干粮,闭门防守,勉强过一天算一天,根本不敢派出一兵一卒去和敌人对抗。灵州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很明显。平津侯说的“耗费国家的资源去供养一个没用的地方”,正是今天的情况啊!
我觉得放弃灵州是大有好处的,能避免很多麻烦。国家运送粮食的辛苦,士兵流离失所的痛苦,都能避免了。想想尧舜禹,那可是圣人中的圣人,他们的地盘也就几千里,却德行高尚,名扬天下,四方安定。武丁和成王,商朝和周朝的明君,他们的地盘东边到不了长江黄河,西边到不了氐羌,南边到不了蛮荆,北边到不了太原,可他们的功绩却广为传颂,被认为是盛世。而秦汉那些穷兵黩武,耗费民力,最终搞得民不聊生,跟尧舜禹、武丁成王比起来,根本没法比!以前西汉的时候,贾捐之建议放弃朱崖,当时朝中大臣也有不同意见,可是汉元帝力排众议,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放弃朱崖,大家都称赞他英明。他的诏书里说:“有人说放弃朱崖会让人觉得我们丢脸,但如果能解决百姓的饥饿问题,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况且宗庙祭祀,遇到灾荒年景都准备不足,更别说为了面子而受辱了!”我觉得这跟放弃灵州的情况很像,非要说丢地,燕蓟八州、河湟五郡丢的更多,为什么偏偏揪住灵州不放呢?
我私下认为,太祖皇帝曾经让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统兵也就五六千人,把边境事务全权交给他们,士兵们都很卖力,边境也太平无事,朝廷也不用担心粮食供应,边境也没有战报传来。所以我请求朝廷选拔精兵强将前往边境,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粮草,制定策略,授权他们灵活处理。如果敌人来犯,就用强兵打击他们,展现我们的决心,安抚边境,稳定远方,告诉他们我们的奖赏制度,这样他们就会溃败,叛乱,还能跟我们大国对抗吗?如果想在朝廷里立功,那得慢慢来,我估计现在敌人兵强马壮,积蓄也很多,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必须先放弃灵州,守住环庆,然后再想办法慢慢耗死他们。按照我的策略,只要选拔几个骁勇善战的将领,带上一两万精兵,给他们提供几个县的赋税作为军费,让他们分守边城,就能抓住敌人,朝廷也能高枕无忧了。
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我向政府借贷,在江左地区做官。后来皇上任命我担任知通进、银台司,还兼任门下封驳事。那时候,吏部铨主事前宜黄县的王太冲当上了大理评事。我觉得他一个低级官员,不应该担任这么高的职位,就把他任命圣旨给退回去了。没过多久,王太冲就被外放了。
后来我被任命为史馆判官,赶上修撰《册府元龟》,我和王钦若一起负责这件事。书的章节顺序和整体框架,都是我制定的,其他官员负责撰写各个章节和序言,皇上审核后,都要经过我的修改才能正式使用。三年后,我被召为翰林学士,又参与修撰国史,很多改变规定的建议都是我提出来的。大中祥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我又升任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
五年后,我因为生病向朝廷请假,皇上还派人送太医来给我看病。我上书感谢皇上的恩典,皇上还在我的奏章后面写了诗,诗里写着“副予前席待名贤”这样的话。因为长期生病,我请求免除一些近臣的职务,皇上优诏不准,只是暂时免除了我的朝会值班。我为人正直,不太合群,在书局里,只跟李维、路振、刁衎、陈越、刘筠他们几个关系好。当时很多文人都靠我推荐提拔,有些被我批评的人,心里都怨恨我。王钦若突然得势,我一向看不起他,他因此记恨我,多次抓住我的缺点攻击我;陈彭年当时靠著编撰史书而升官,嫉妒我的名声超过他,他们俩就一起诽谤我。皇上一向很器重我,所以根本没理会他们的说法。
我曾在阳翟有个别墅,我母亲去那里看我,结果染上了病,我就请求回家探望母亲,没等朝廷批准就走了。皇上亲自把药和钱财赏赐给我。我本来身体就不好,到了这个时候,因为生病,我请求辞官。有人就唆使官员弹劾我擅自离职,后来我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到西京任职,允许我在当地休养。我曾经写过一篇《君可思赋》,来表达我的忠心和愤慨。《册府元龟》完成后,我的官职升为秘书监。
七年前我生病了,好几年才养好。病好了之后,我被任命为汝州知州。碰巧赶上皇上加封玉皇大帝的圣号,我上表请求参与相关的仪式,然后就代替别人回京了,被任命为参详仪制副使,掌管礼仪院,兼任秘阁和太常寺的判官。天禧二年冬天,我升任工部侍郎。第二年,我被临时任命为同知贡举,因为考试评判失误,被降职为秘书监。正赶上家里有丧事,我负责郊祀的礼仪,负责礼乐的安排,还没等守孝期满,我就被重新任命为工部侍郎,继续工作。四年后,我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奉旨注释皇上的诗文集,还兼任史馆修撰、判馆事,以及景灵宫副使。天禧四年十二月,我死了,享年四十七岁。皇上特地把我的儿子纮任命为太常寺奉礼郎。
韩亿天资聪颖,从年轻到去世,都离不开笔墨。他的文章风格雄健,才思敏捷,从不迟疑停顿,跟客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也笔耕不辍。他的文章结构严谨,擅长写小楷草稿,一幅字能写几千字,不用修改涂改,当时很多学者都纷纷效仿他。他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尤其擅长典章制度方面,经常被请去考证核实。他乐于提携后辈,被他提携而成名的人很多。别人有一点点值得记录的事情,他都会背诵下来。他收集了当时的名家作品,编纂了《笔苑时文录》几十篇。他重视交友,为人耿介,看重名节。他经常周济亲友,所以俸禄也很快花光了。他还留心佛经和禅宗的学问,他著有《括苍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等文集、《内外制》《刀笔》,共一百九十四卷。他的弟弟韩倚,景德年间考中进士,本来是第三等,因为我的缘故,被提升为第二等。我没有儿子,以我的侄子纮为继承人。我还有一个弟弟叫韩伟。
伟字子奇,从小就在亿(指父亲的名字)身边学习。天禧元年,他进献颂文,被召到学士院考试,被授予进士及第。先是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然后到衢州龙游县做县令,之后又调任蕲州录事参军,国子监推荐他担任直讲。驸马都尉李遵勖在澶州担任守将,就把他招来担任镇宁军节度判官。后来,他升任大理寺丞、河间县令,之后又升任太常博士。因为得到朝廷近臣的推荐,他被任命为集贤校理、单州通判。
有一次,巡检部的士兵李素联合州里二百多名士兵,计划谋杀巡检使,他们冲进了鼓角门,州里的官员都不敢出去。子奇挺身而出,去询问他们说:“你们这是为什么造反?”他们都说:“我们只是想向州府告状,不是造反。”子奇说:“拿着武器来,这怎么不算造反呢?你们都有父母妻子,难道因为一时的愤怒就想残害他们吗?”于是他命令他们放下武器,查清首恶分子,抓到了十多人,把他们斩首了。之后,他又被调任祥符县令、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代理开封府判官,还担任过三司开拆司判官,一路升迁,最终做到尚书兵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
子奇为人清廉谨慎,没有什么治理大案要案的才能,经常拿着小笏板去上朝。后来,知制诰的职位空缺了,中书省因为子奇的名声而推荐了他。仁宗皇帝说:“这个人不是那个总是拿着小笏板的人吗?”于是就让他担任知制诰,并代理谏院。他曾经说过:“谏臣应该陈述国家的大事,细枝末节有什么值得议论的呢?”但是当时的人批评他没什么作为。后来,他又升任刑部郎中,翰林学士。在明堂祭祀之后,他又升任右司郎中、判太常寺,担任群牧使兼侍读学士,最后升任中书舍人。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礼部侍郎。
他的儿子纮字望之,凭借父亲的荫庇,先后担任过鄞县县令。鄞县靠近大海,有很多不法之徒以贩卖鱼盐为生,他们聚集在海岛上,经常抢劫商人的财物然后逃入大海,官府无法制止。纮到任后,制定了策略,让可靠的人登记那些不法之徒的船只,等他们回来后才把船还给他们,并且告诫他们,从此以后,那些人就不敢再做盗贼了。因为父亲的功劳,他被赐予进士出身。后来,他担任过越州通判、筠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又升任转运使、按察使。江东地区发生饥荒,纮想打开义仓赈济灾民,但是官吏阻止他。纮说:“义仓就是为了救济百姓的,如果再拖延下去,百姓就要饿死了。”
哎呀,这位纮大人做事可真雷厉风行,经常说:“那些不守法的人,绝对不能轻饶!放任他们不管,不只害了一家人,难道还能让整个郡县几千万家都跟着遭殃吗?” 他这话一出,那些胆敢违法的人一听就吓得赶紧跑路,有的甚至过了期限都不敢去衙门报道。他和王鼎、王绰并称“江东三虎”,可见其威名赫赫。后来他被降职到衡州做知州,又调到越州。之后又当了荆南转运使,接着调去福建,但他没去,改任湖州知州,后来又当回江东转运使。最后官做到太常少卿才去世。纮大人性格严厉,即使在家,儿女们都不敢乱说话乱开玩笑。他还收集了数万卷书,自己动手抄写整理成一部叫《窥豹篇》的书。
接下来说晁迥,字明远,祖籍是澶州清丰,他父亲晁佺开始才搬到彭门居住。晁迥考中了进士,做了大理评事,后来历任岳州录事参军、将作监丞,一步步升迁到殿中丞。但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关进监狱,差点被判死刑,还被撤销了两个官职。之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将作丞,负责监察徐州和婺州的税收,后来又升迁为太常丞。宋真宗即位后,由于宰相吕端和参知政事李沆的推荐,晁迥被提拔为右正言、直史馆。他还献上了《咸平新书》五十篇和《理枢》一篇。皇帝召见他考试后,任命他为右司谏、知制诰,并让他负责尚书刑部的事务。
皇帝北征的时候,雍王元份留守京城,晁迥被加封为右谏议大夫,担任判官,后来又升迁为翰林学士。没过多久,他又担任审官院知院,负责明德园和章穆园两座陵墓的礼仪事务,还参与修撰国史。大中祥符元年,他负责贡举考试。他还参与了封禅泰山、祭祀汾阴的仪式,并与太常寺官员一起制定仪注,后来官至尚书工部侍郎。他出使契丹回来后,上奏了《北庭记》,并被加封为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他还献上了《玉清昭应宫颂》,他的儿子晁宗操也献上了《景灵宫庆成歌》。皇帝高兴地说:“晁迥父子两人都献上了歌颂,这可是朝堂上的美谈啊!”
史成啊,升职当上了刑部侍郎,后来又当上了承旨。那时候朝廷正忙着修订礼仪典章,很多诏令都是他起草的。有一次晚上被皇帝召见,皇帝还派内侍拿着蜡烛送他回衙门。正值盛夏,史成想免除夜间值班,说三五天来一次就行;但他觉得这不成规矩,就说等秋天再值班。后来他升任兵部侍郎,请求调到西京工作,皇上特地任命他为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兼任西京留司御史台官员。还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了河南官职,让他方便照顾父亲。
仁宗皇帝登基后,史成升任礼部尚书。他在御史台工作了六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身份告老还乡,朝廷还给他发全额俸禄,逢年过节的赏赐也和学士一样。天圣年间,史成八十一岁高龄,皇上还召他到太清楼参加宴会,还特地免去了歌舞表演。他儿子宗悫当时是知制诰,也陪着一起参加了宴会。史成坐在御史中丞的南边,和宰相们一样,都得到了皇帝亲笔题写的飞白大字。宴会结束后,皇上赏赐的东西非常多,还把他升为太子少傅。后来皇上又召见他到延和殿,问他关于《洪范》中关于雨水和旱涝的对应关系。史成回答说:“这几年灾害频发,这是上天在警示陛下啊。希望陛下能修明政事,顺应天意,这样才能转危为安。”之后,他又献上了《斧扆》、《慎刑箴》、《大顺》、《审刑》、《无尽灯颂》五篇文章。后来他生病了,与世隔绝,拒绝服药,穿戴整齐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皇上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追赠他太子太保的职位,谥号为“文元”。
史成很擅长吐纳养生的方法,精通佛教和道教的经典,并结合经史子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为人随和宽厚,为人正直,即使位高权重,也从不仗势欺人,在任职期间从不徇私枉法。真宗皇帝多次称赞他好学且品德高尚。杨亿曾经说过,史成起草的诏书和命令从不过于夸赞,恰到好处,符合代言人的身份。史成喜欢考证经史中的疑难问题,并整理字词的类别。曾经有人用占卜算命的方法问史成,史成说:“自然的规律,是天命;快乐地生活,不为忧虑,是知命;按照道理行事,安于现状,是委命。何必去逆天而行呢?”他著有《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录》十卷,《耆智余书》、《随因纪述》、《昭德新编》各三卷。他的儿子是宗悫。
宗悫,字世良,因为他爸爸的关系,先在秘书省当了个校书郎。后来他经常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皇帝召见他考试,结果他考中了进士。之后他又被调到馆阁当校对,升了好几次官,最后当上了大理寺丞、集贤校理,还兼着注释御集检阅官。
在西台工作得风生水起,宗悫觉得身体不太好,就请求调到许州去当通判,轻松一些。仁宗皇帝登基后,他又升了殿中丞,还参与修撰起居注。天圣年间,百官朝见皇帝,宗悫建议减少给皇帝的贡品,开垦荒地,好好选拔狱官,并且让监察御史推荐优秀的县令。他官越做越大,最后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宋绶曾经说过:“从唐朝以来,只有杨于陵父子俩都做过掌管诏令的官,现在终于又有了晁氏父子。”他父亲去世后,他因为守丧而被免职,后来被任命为管勾会灵观,之后又回到翰林院当学士。母亲去世后,他又重新被启用,还兼任龙图阁学士、代理开封府尹,他处理疑难案件很有一套,名声很好。
西夏的元昊造反,关中地区驻扎了很久的军队,朝廷派宗悫去陕西安抚百姓,他还跟夏竦一起商量作战策略。还没回来呢,路上就升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这期间,朝廷想用金子装饰的胡床和金制的汲水器赏赐给唃厮罗,宗悫就说:“《诗经》里说‘仲叔为什么推辞邑的封赏而请求繁缨呢?’孔子说:‘不如给他多封些邑。’繁缨是诸侯才能用的马饰,都不能赏赐给陪臣,更何况是皇帝用的东西呢?如果一定要隆重一些,不如赏赐些金银财帛吧。”后来他跟着皇帝去郊外祭祀,结果病了,多次请求退休,最后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给事中。没过几天,他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文庄。
宗悫为人敦厚老实,孝顺父母,对老朋友很讲义气,凡是涉及到任用亲戚朋友的事,他总是先考虑族人。在翰林院的时候,他一夜之间就能起草五篇给将相的诏书,既有褒奖,又有训诫,都能恰到好处。他还曾经秘密受命调查边疆策略,提出了七条建议,很多都被采纳了。
刘筠,字子仪,是河北大名府人。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馆陶县尉。后来,朝廷下诏让知制诰杨亿主持考试,选拔人才去校对太清楼的书籍。刘筠考中了第一名,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并在秘阁担任校理。宋真宗北巡的时候,任命他为大名府观察判官。
自从边境战争结束,国家太平,皇帝开始重视典籍文献,召集很多儒生考证文章,编纂成一代典章制度。刘筠参与了《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的修撰工作,大家都认为他非常精明能干。真宗皇帝要去汾阴和睢阳祭祀,连续下了几场喜庆的瑞雪,于是召见刘筠和监察御史陈从易到崇和殿赋诗作歌,皇帝多次称赞他们的作品。
皇上的车驾西巡时,又让刘筠负责编撰《土训》。当时各地纷纷进献祥瑞之物,天子正兴致勃勃地举行各种礼仪活动,刘筠多次进献赋颂。等到《册府元龟》完成之后,刘筠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修起居注。他曾经生病,休假期满后,皇帝又多次延长他的假期,一共休假了二百多天,每次都是皇帝下诏让他继续休养。
他后来升任左司谏、知制诰,加封史馆修撰,然后出任邓州知州,又调任陈州知州。回到京城后,他负责纠察京城的刑狱案件,主管贡举考试,之后升任尚书兵部员外郎。他又请求去邓州任职,还没来得及动身,就被提升为翰林学士。
一开始,刘筠曾经起草过罢免丁谓和李迪相位的诏书,可是后来皇帝又决定留下他们,让刘筠重新起草诏书,刘筠没有遵从圣旨,于是皇帝又召见了晏殊。刘筠从宫里出来,在枢密院南门碰到了晏殊,晏殊侧身走过,不敢向他行礼,心里大概也觉得有些愧疚吧。
皇帝久病,丁谓权力越来越大,刘筠说:“奸臣当道,怎么能让他一天待在这个位置上呢?”于是请求外放,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前往庐州任职。
宋仁宗当了皇帝以后,刘筠升职当了给事中,没多久又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学士。一个月后,他又升任御史中丞。以前啊,御史台的三院御史要上奏事情,都要先报告给御史中丞。刘筠上任后,在御史台立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御史们可以直接上奏,不用再经过中丞了。
天圣二年,他负责科举考试,经常以生病为由告假。后来,他升任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还被派去颍州当知州。朝廷把他召回后,他又负责科举考试,之后又升任翰林学士承旨,还兼任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有一次祭祀南郊,他是礼仪使,他请求在太庙里住下,以便第二天早起祭祀;他还建议取消在玉清昭应宫的朝飨仪式,等到祭祀完毕后再乘坐御驾去谢恩。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刘筠一直很喜欢庐江,就在城里盖了房子,建了个阁楼,用来收藏朝廷赏赐的书籍,皇帝还用飞白书写了“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几个字作为匾额。他后来又当了一次庐州知州,还为自己营建了墓地,做了棺材,并且自己刻写了墓志铭。临终前,他搬到了书阁居住,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刘筠从景德年间开始,就一直是文坛上的佼佼者,他的文章善于运用对偶,尤其擅长写诗。他最初是被杨亿赏识提拔的,后来他和杨亿齐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杨刘”。他三次进入朝廷禁林任职,三次主管贡举,通过策论考试来选拔天下人才,这都是从他开始的。他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处理事情非常明智,而且他的治学风格简练严谨。但是晚年他曾为阳翟的一个同姓富人向朝廷求恩,因此受到了一些非议。他著有《册府应言》《荣遇》《禁林》《肥川》《中司》《汝阴》、《三入玉堂》等七部著作。他只有一个儿子,很早就去世了,田产房屋也被没收充公了。包拯年轻的时候,很受刘筠的赏识。等到包拯显贵后,他奏请朝廷让刘筠的族子继承爵位,并且请求朝廷将没收的田产房屋归还给刘筠的后人。
薛映,字景阳,是唐朝中书令薛元超的八世孙,后来家搬到了四川。他爸爸薛允中,在孟氏手下当给事中。薛允中回朝后,当上了尚书都官郎中。薛映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历任绵州、宋州、升州的通判,一步步升迁到太常丞。王化基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兼任开封县知县。宋太宗召见他谈话后,任命他为江南转运使,之后又改任左正言、直昭文馆,还担任了江淮两浙茶盐制置副使。后来他又调任京东转运使,接着调到河东,还兼任河西的随军官员。因为想方便照顾家人,他就请求调任相州知州。再次担任京东转运使后,他升迁为尚书礼部郎中,又升任知制诰,同时兼任吏部流内铨判官和制置群牧使。他还和梁颢一起安抚河北,回来后,又兼任度支判官。
薛映后来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州。他处理政务雷厉风行,上任后没多久,衙门里就没什么积压的案子了。当时,转运使姚铉给杭州州衙下达指示,说:“直属司衙门不得擅自处理徒刑以上的案件。”薛映马上上奏朝廷说:“徒刑、流放、笞刑、杖刑,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只要案情清楚,为什么非要关押起来,影响社会和谐呢?我建议下诏天下,凡是徒刑、流放的罪犯,可以在长官面前当面辨明情况,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允许直接判决放人。”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薛映和姚铉关系不好,后来薛映揭发姚铉收受贿赂,贪污受贿,还倒卖铜器,低价收购,高价卖出,从中牟利,并且大量收购绫罗绸缎却逃税。宋真宗派御史台官员储拱调查姚铉,查实后,将姚铉贬到连州做文学。因为薛映曾经让人去收集姚铉的罪证,按规定应该罚款,但皇帝特赦了他。
薛映在杭州做了五年知州,之后升任知通进银台司,兼任门下封驳事。他陪同皇帝封禅泰山,回来后担任东京留守判官,之后又升任给事中,主管三班院事务,最后外放担任河南府知府。在汾阴祭祀后,皇帝驻跸西京,因为薛映政绩显著,皇帝还御笔亲书嘉奖了他。
先说说薛映的官场生涯吧。他先是被任命为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还兼任尚书都省的判官。后来又升迁为枢密直学士,去升州当知州。上任后,他上奏说:“升州用牛来向百姓收租,如果牛死了,租税却不能免除。”皇上看到奏章后吓了一跳,说:“朝廷竟然不知道这事儿?”于是就下令让各州都汇报这种情况,然后全部免除了这笔租税。没多久,他又被派去京城查办刑狱案件,再次担任都省的判官。之后,他历任尚书左丞、扬州知州,后来又调到并州,再调到永兴军,最后升任工部尚书,还兼任御史中丞。宋仁宗继位后,薛映被调到礼部,再次担任集贤院学士兼判院事,后来又去曹州当知州,最后在南京分司。他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谥号文恭。
薛映这个人特别好学,文章写得好,记忆力强,书法也很好,写奏章、书信,提笔就能写完。他做官很严厉,下属不敢欺瞒他。每天五更天就起床穿戴整齐,天一亮就坐在案前处理公务,不管刮风下雨,寒暑交替,一天都没例外。他的儿子薛耀卿是秘阁校理,孙子薛绅是龙图阁直学士。
最后,咱们来评价一下这几位大臣。文章说,从唐朝末年开始,文章的文风就逐渐衰败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糟糕透顶了。古人说过:“政治混乱,国家分裂,优秀的文化也会随之衰落,只有天下统一才能使文化复兴。”宋朝统一全国后,文治开始兴盛。杨亿凭借出色的文章名扬天下,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他为人正直,清廉刚正,虽然没能完全施展抱负,但他的才能都体现在他的文章里,所以他的文章雄伟而博大。刘筠后来出现,能与杨亿齐名,他们的风格也差不多。至于文章风格的古今之变,那是时代风气的影响,就不多说了。晁迥为人宽厚,与人和睦相处,他和他的儿子都担任过重要的官职,被认为是名臣。薛映在学问和做官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有时会因为个人恩怨而揭露别人的隐私,这是君子所不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