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提供的“△国初卤簿”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宋朝刚建国那会儿,要搞个隆重的郊祀大典。当时皇帝是宋太祖,时间是建隆四年。负责这事儿的几个大官,范质、张昭、刘温叟,他们得一起把皇帝出行的仪仗队(卤簿)给安排妥当。他们手头只有唐朝长兴年间画的《南郊卤簿字图》,再对照着一些相关的文件,发现图上和文件里记载的,有不少地方互相矛盾,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
礼仪使陶谷就提建议了:“以前那些负责开路和护卫的将军们,都穿紫衣服,咱们不如按照《开元礼》的规定,让他们穿绣着自己所属部队标志的袍子。比如金吾卫就用辟邪(一种神兽)图案,左右卫用瑞马,骁卫用雕虎,威卫用赤豹,武卫用瑞鹰,领军卫用白泽,监门卫用狮子,千牛卫用犀牛,六军则用孔雀。以前那些拿着仪仗的士兵,衣服颜色五花八门,没个统一标准,咱们干脆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来安排:先黑,再青,然后是红、黄、白。皇帝坐的五辆车(五辂),以前每辆车都有个备用车,后来这规矩没影儿了,咱们得按照文件上的规定,重新做出来。还有啊,我查了明宗时期留下的图,发现当时开路和仪仗队伍分成了三段,人很多;而周太祖时期的仪仗队只有六段,人数少。我觉得咱们还是按照文件上的规定,用六段吧,每段的人数和仪仗也按照规定来。” 皇帝觉得陶谷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以前还有一种叫清游队的仪仗队伍,穿着盔甲骑着马,但具体制度已经失传了,陶谷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把它给恢复了。他还重新设计了皇帝坐的大车(大辇),这些设计都是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定的。陶谷还很有创意地,根据天文星象,设计了好多旗帜,比如摄提旗、北斗旗、二十八宿旗、十二辰旗、龙墀十三旗、五方神旗、五方凤旗、四渎旗。当时正好有人进贡了黄鹦鹉、白兔和驯象,陶谷又设计了相应的旗帜。宋太祖还下令另外制作了一面大黄龙负图旗,还有大神旗六面,日旗一面,月旗一面,君王万岁旗一面,天下太平旗一面,狮子旗两面,金鸾旗一面,金凤旗一面,五龙旗五面,一共二十一面旗帜,每面旗帜都有旗杆,专门在南郊祭祀的时候用。大黄龙负图旗插在明德门前,其余二十面旗帜都插在宿顿宫前,如果遇到朝会或者册封仪式,这些旗帜也会被摆放在殿庭里。
整个仪仗队伍,包括骑兵和步兵,总共有11222人,全部都是禁军士兵。那些高级将领,像大将军、将军之类的,就由军主、都虞侯来代替;中郎将、都尉就由指挥使、副指挥使来代替;校尉、主帅就由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副都头、十将这些军官来代替。
公元965年,蜀地平定后,皇帝下令让左拾遗孙逢吉处理从蜀地缴获来的东西,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全部销毁。同年,太祖皇帝亲自检阅了仪仗队。
公元966年,皇帝开始下令把原来的画衣改成绣衣,直到公元970年才全部完成,这套新的仪仗队服装被称为“绣衣卤簿”。此后,每次祭祀大典都使用这套绣衣卤簿。军队和仪仗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每次大型祭祀活动,皇帝都会任命大礼使、礼仪使、仪仗使、卤簿使、桥道使五位官员负责,卤簿使专门负责确定仪仗队的排列顺序和图样,仪仗使负责监督执行,大礼使和其他官员一起进行检查。在祭祀前的斋戒期间,他们还要巡视仪仗队。皇帝还下令让殿前大校负责管理捧日队和奉宸队,侍卫大校负责管理仪仗兵队,并由捧日队、天武厢的四位负责人负责编排捧日队、奉宸队以及其他执仗人员。内廷的各司使、副使三人共同负责押送仪仗队,另外还有两人负责编排引导人员。公元968年,皇帝下令节度使以下的官员,除了在京城的巡检和押送仪仗队的官员外,都要穿裤褶衣引导仪仗队。
宋太宗时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用绢帛绘制仪仗队的图画,一共三幅,中间一幅画的是车辂、六引和引导皇帝的官员,另外两幅画的是仪仗队卫队。警卫部队驻扎的青城山,也单独绘制了一幅图。图画完成后,被收藏在秘阁。整个仪仗队,包括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负责排列仪仗队的官员以及捧日队、奉宸队、散手天武队等,步骑兵总共有19198人,这可是仪仗队最鼎盛的时期了。
宋真宗咸平五年,皇帝下令南郊祭祀的仪仗队和引导皇帝的官员,不得携带过多的随从人员。宰相、亲王、枢密使、宣徽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使,每位官员可以带四人;尚书、节度使、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每位官员可以带三人;给事中、谏议大夫、知制诰、大卿监、金吾大将军、枢密都承旨、副承旨、客省阁门使、副使、各司使、副使以及内殿崇班官员,每位官员可以带两人;少卿监、各行郎中以下官员、阁门祗候以下官员,每位官员只能带一人。皇帝还下令,南郊祭祀时,引导皇帝的官员中,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队伍在东边,亲王的队伍在西边,其他官员则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大中祥符元年,皇帝将仪仗队中皇帝乘坐的小车改称为鸾驾。
从太祖皇帝改了皇帝出行的仪仗之后,太宗皇帝和真宗皇帝都对它进行了扩充和改进。到了仁宗皇帝当政,很多仪式沿袭了前朝的旧例,宋绶负责整理规范了皇帝出行的仪仗,还写了十卷的图文记录,皇帝下令把它放到皇家档案馆保存。
每次皇帝出巡,要用到两万零六百一一人。大体上来说,太仆寺负责管理皇帝的车子和车架;殿中省负责管理皇帝乘坐的轿子、伞盖和御用马匹;金吾卫负责管理皇帝仪仗中的旗帜、长矛、十六名骑兵、引导仪仗队伍的士兵以及仪仗队伍的入口;六军负责管理仪仗队伍中的长枪;尚书省兵部负责管理仪仗队伍中的六支引导队伍、大角旗和五牛旗;门下省负责管理皇帝的宝座;司天台负责管理钟表和计时;太常寺负责管理仪仗队伍中的乐队;朝服法物库提供旗帜、各种物品、服装、帽子和帐篷;军器库提供箭筒、弩和箭;内弓箭库提供士兵的装备和各种武器。
负责引导仪仗队伍的六个人,以及太仆卿、千牛将军、殿中侍御史、司天监少府监的僚属官员、乘黄令、大将军、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这些职位都由京城的朝官中各部门的使、副使以下的官员临时担任。仪仗队伍里用的都是禁军士兵,包括捧日、天武、拱圣、神勇、宣武、骁骑、武胜、宁朔、虎翼等部队。大将军和将军的职位由军主和都虞侯临时担任;中郎将、郎将、都尉的职位由指挥使和副指挥使临时担任;校尉、主帅、旅帅、队正的职位由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副都头和十将临时担任。其他的像法驾、鸾驾、黄麾仗,人员数量就相应减少了。
景祐五年,贾昌朝提出了关于仪仗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关于南郊祭祀的仪仗队伍。皇帝出宫去郊庙那天,那些拿着球杖的侍奉官员,会在引导皇帝车驾的官员前面列队迎接,一直到斋宫。说句实在话,这球杖根本不是古代的东西,是唐朝才兴起来的玩意儿,纯粹是为了玩乐。拿着球杖的人穿的衣服都很随便,锦绣珠玉,打扮得过于奢华,既不能体现庄严的礼仪,也和军队仪仗不相称。平时游玩的时候,或许还能用得上。可现在是皇帝日夜斋戒,亲自祭祀天地,穿着端庄的礼服,神情严肃庄重,连乐队都没演奏,却摆出这些玩乐的东西,跟文武百官一起迎接皇帝进入祠庙。查阅典礼仪制,这实在是不合适的。况且引导皇帝车驾的官员,两省的官员已经足够多了,何必还要这些穿着华丽的侍奉官员呢?我认为应该取消球杖,等祭祀完毕回宫,乐队演奏起来的时候,再让他们出来列队。
第二件事,是关于皇帝车驾仪仗队伍里,前面有羊车。我查阅史料发现,羊车是汉晋时代的东西,是后宫妃嫔乘坐的。到了隋朝大业年间,羊车又增加了金银珠宝的装饰,用小马拉,由小孩子驾驭,从那时起,就成了惯例。唐朝的制度里,还有辇车、副车之类的说法,咱们现在沿袭了唐朝的制度,还没来得及改革。我认为,祭祀天地,祭拜祖宗,车马服饰的摆设,都必须符合礼仪。那些什么四望车、耕根车等等,虽然历代都有,也都有各自的来历,但后宫妃嫔乘坐的羊车,怎么能跟皇帝的五辂车并列呢?我希望皇帝的车驾队伍里,不要再用羊车了,这样才能显得庄严肃穆,符合典礼的规范。
话说第三件事,就是南郊祭祀的大驾卤簿,仪仗队的人可真多啊!虽然负责安排的官员都按照规定的礼仪和顺序,提前把兵器和各种物品的数量都安排好了,还派了五个使者去检查核对。但是,那些被安排执行任务的官员和士兵,平时根本不熟悉这些流程,队伍行进的先后顺序常常出错,拿的物品也经常弄混。那些负责押送的官员,只顾着完成任务,随便往前走,根本不守位置。
我觉得啊,三年一次的南郊祭祀,这可是国家的大事,摆放的物品要庄严肃穆,要效法天子的行为,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来观礼,所以应该详细制定制度,让它显得隆重辉煌。我建议,在祭祀前,把卤簿前后仪仗的顺序,先让仪仗、卤簿使和负责的官员,带着相关的簿籍,以及所有卫队和各省的执仗士兵将领,从宫殿大门到郊庙祭祀地点,把行进顺序和各种器仗物品仔细检查一遍,绝对不能出差错。
皇上就下令让礼仪使宋绶和太常礼院一起详细制定方案,然后奏报。宋绶上奏说:“卤簿里有些物品是各部门准备的,是为了供奉皇帝的车驾。现在咱们大宋朝,皇帝要斋戒的时候,不能摆放那些玩乐的东西。所以,建议在郊祀前一天,让这些负责供奉的官员先在营帐里住下,等皇帝祭祀完毕,下了祭坛,再由他们引导皇帝到青城,然后从青城护送回皇宫。 《释名》里说:‘骡车、羊车,都是根据拉车的动物来命名的。’隋朝的《礼仪志》也说:‘汉朝的时候,有的用人牵引,有的用果下马拉车。’ 这说明汉朝就已经有了,晋武帝偶尔用一下后宫的车辆,也不是专门为掖庭制作的。况且历代的《舆服志》都有记载,从唐朝到现在,礼仪制度里都有规定,所以我觉得应该继续沿用旧制。至于卤簿仪仗,在南郊祭祀之前,五个使者已经预先检查过了,我希望按照皇上您的旨意,让仪仗、卤簿使再仔细检查一遍,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公元1049年,皇上要举行明堂祭祀,负责仪仗的官员奏报说:“按照规定,仪仗队伍的人数应该比大驾队伍少三分之一,但是兵部负责仪仗的图册和档案资料丢失了,文件也散落了,虽然大概知道人数,但跟礼仪规定比对,还无法确定具体人数。”皇上就下令礼仪官员和兵部一起仔细核查,画出图来呈报。等图画好了呈上来,最终确定仪仗队伍的人数是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八人。
公元1057年,举行郊庙祭祀,负责礼仪的官员奏报说:“南郊祭祀的仪仗队伍中,金吾上将军、六统军、左右千牛卫,都穿着紫色绣着图案的戎服,佩戴着珂珮,骑马走在前面;节度使也像以前一样穿着袍服引导车驾。”同一个月,礼仪官员又奏报说:“南郊祭祀回来,按照礼仪规定应该乘坐金辂(皇帝专用车),但是有时候皇上却乘坐大辇(另一种御用车),应该把这个规定写进法令,以后都乘坐大辇。”公元1061年,皇上到睦亲宅,内侍抱着车驾的顶盖,结果从马上摔了下来,车驾顶盖坏了。御史中丞韩绛就上奏,请求加强仪仗队的戒备,这件事交给了宫门和太常寺礼院讨论。最后他们一起奏报说:“以后车驾出行,请安排宫门侍卫和内侍各两人,分别扶着车驾顶盖的左右两边,再安排人打扇子,另外再安排皇城禁卫军二十人跟在后面。”
公元1074年,皇上命令太常寺仔细查看兵部关于大驾仪仗的图册,太常寺奏报说:“制作器物都应该有它的象征意义,有数量的,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后世的皇帝仪仗队伍,很多都混杂了秦汉时期的制度,应该去掉那些不合适的。《周礼·车仆》里说:‘凡是军队出行,都要配备副车,各有各的副车。’‘萃’就是副车。各种御用车辆的副车,应该跟随在正车后面。羊车是以前宫中乘坐的;五牛旗,是古代五时节的副车,用木牛载着旗帜,让人抬着走,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制度,应该取消。”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公元1078年,有个部门叫详定所,他们说:皇上出行的车驾、仪仗和各种物品,都是从历代沿袭下来的,其中有很多错误和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有些东西粗制滥造,却沿用很久了;有些东西是临时凑合的,根本不能作为规范。于是皇上就下令重新制定。所以他们建议去掉二十八宿、五星、摄提旗上画的人形,以及龙、虎、仙童、大神、金鹦鹉、黄鹦鹉、网子、螣蛇、神龟这些旗帜。以前,皇上祭祀南郊的时候,从大帐走到祭坛,前面有俩内侍拿着翟鸟羽毛引导,叫做“拂翟”。这个“拂翟”根本不是祭祀典礼上的东西,是汉朝乾祐年间宫中才有的引导仪仗,不应该用在郊庙祭祀上。皇上批准了这个建议。
然后,他们又对祭祀的礼仪文本提出了意见:现在皇上的四辆车,金辂不用金子装饰,象辂不用象牙装饰,革辂不加皮革,木辂不涂漆,建议重新装饰这四辆车。太常的旗帜上要画上三辰(日、月、星辰),再加上升龙、降龙;大旗上要画交龙、大赤鸟隼、大白熊虎、大麾龟蛇,把云龙去掉,这样才符合礼仪。古代,五辆车都插着旗帜,叫做“道德之车”。《考工记》里说,车上的戟比殳长,酋矛比戟长,每种都有四个,戟和矛都插在车上,叫做“兵车”。战国时期崇尚武力,所以又增加了四支戟,叫做闟戟。由此可见,“德车”和“武车”的功能本来就不同。汉朝的仪仗队伍,前面有凤凰闟戟,但五辂上并没有。从江左(东晋)以来,五辂的车右边才加上棨戟,并用绣有黼纹的衣服包裹。后周时期,司辂车的左边插旗,右边插闟戟,闟戟边长六尺,还用黼纹的衣服包裹着,这些都违背了古代的制度。所以建议去掉五辂上的闟戟,以符合“道德”的称号,并且把太常的旗帜插在车后中央,升辂的车则把旗帜插在左边。
好,咱们来一句一句把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口语。
首先,这段话讲的是古代帝王祭祀和出行仪仗的制度。第一部分说的是祭祀用的车。根据《周礼》的记载,“大驭”负责驾驭玉辂去祭祀,所以祭祀的时候用玉辂。而“斋仆”负责驾驭金辂,“斋右”在金辂的右边,所以斋戒的时候用金辂。祭祀和斋戒用的车不一样,不能混用。现在朝廷皇帝祭祀太庙,在文德殿斋戒后,第二天就用玉辂前往,这和制度不符。应该用金辂去祭祀太庙,等祭祀完了,第二天再用玉辂去郊外祭祀。
接下来,第二部分讲的是出行仪仗的车。根据《周礼》和《仪礼》、《礼记》的记载,古代帝王出行,后面的车不能空着,必须有人乘坐,这是为了避免留下空车位的嫌疑。秦朝统一六国后,西汉沿袭了这种制度,皇帝的大驾后面有八十一辆车。《后汉书》记载,尚书和御史乘坐这些车。《汉书》里扬雄也说,这些车不仅载人,也载东西,这和《仪礼》里说的“毕乘”的意思一样。现在朝廷的仪仗只有十二辆车,空着跟在皇帝车驾后面,这就有留下空车位的嫌疑了。建议让尚书和御史乘坐这些车,或者用来装载皇帝的衣服和用具。
最后,第三部分讲的是皇帝出行时的随从人员。文中说,皇帝出行,一定会有陪同乘坐的人,这是为了方便皇帝询问情况。《周官》里记载有太仆、斋仆、道仆负责驾车,还有参乘,这说明礼仪越来越隆重。所以,道德之车有斋右、道右,武车有戎右,这些都是由士大夫担任的。现在朝廷的制度,皇帝的座驾只有太仆,没有参乘,建议增加一位近臣,担任车右。
话说,后来皇帝下令增加了五辆御用车驾,以及随行的官员和人员。这五辆车分别是:玉辂(由太常寺负责)、金辂(由大旗负责)、象辂(由大赤负责)、革辂(由大白负责)、木辂(由大麾负责)。每辆车的副车都跟着正车走,还保留着仪仗队。当时皇帝出行的仪仗队,光下级官员就有146人,加上执仗的、押送的、随军的以及各部门的官员和士兵,总共达到了22221人。最初那辆玉辂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传下来的,叫“显庆辂”。宋神宗皇帝又重新制作了一辆新的玉辂,在六年正月,他到太庆殿接受朝拜,之前把这些车驾都摆放在宫殿里,半夜才把遮盖的车棚撤掉,结果就一直用着旧的玉辂了。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太常寺上报了南郊祭祀仪仗的人员数量,一共是21575人。政和四年,礼制局说:“六引仪仗的旗幡上都绣着双龙,大角(一种旗帜)是黑漆画龙,还有紫色的绣龙的袋子,以及长鸣、次鸣、大小横吹乐队,五色衣幡,还有绯红色的旗帜上画着交龙。根据《乐令》,三品以上官员的绯色旗帜上应该画蹲豹。一般来说,只有皇帝的车驾才能用龙来装饰。现在六引仪仗是大臣们用的,旗帜上却也画着交龙,不太合适,应该改正。”七年,兵部尚书蒋猷建议有关部门查找《天圣卤簿图记》,参考里面记载的内容,对仪仗进行修订。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宣和元年,蔡攸奉旨修订仪仗,所有的人物、器物、服饰都按照古代制度,用丹红色装饰,一共编纂了三十三卷。
高宗皇帝刚到南京的时候,孟太后把皇帝的车驾、服饰和仪仗都送了过来。建炎年间初期,皇帝下令东京所属地区把祭祀用的器物、法服、仪仗都送到行在所(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十一月,皇帝在扬州郊外祭祀,仪仗队有一千三百五十五人。结果因为仓促渡江,都被金兵烧毁了。绍兴十二年,有关部门说:“皇帝的起居出行,应该有完整的仪仗队,更何况太后回銮,更应该隆重迎接。”于是命令工部尚书莫将等人查阅本朝的文德殿和大庆殿的旧制,然后由太常寺确定,最终仪仗队规模为2265人。从此开始使用黄色的仪仗旗,庆典、册封、祭祀都用它。这一年冬天,新的玉辂制作完成了。
明年,准备郊祀大典,按照国初的规模,需要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其中,原来穿锦缎袄子的人,改用缬缯(xié zēng)代替;用铜革带的人,改用勒帛(lè bó)代替。但是,指挥使和都头仍然穿着锦帽子和锦臂袖,只是把方胜练鹊罗(fāng shèng liàn què luó)代替了原来的材料;用絁(qióng)的,改用绸缎代替。
禁卫军班直的服装,原来用锦绣、金银、珍珠、北珠的,有七百八十人,现在改用头帽、银带和缬罗衫(xié luó shān)。那些绣花的旗帜,改用错采(cuò cǎi)代替;车路院的香镫案、衣褥、睥睨(pì nì),御辇院的华盖、曲盖以及仗内幢角等用的绣品,都改用素色的代替。殿前司仗内的金枪、银枪、旗杆,都改成了漆饰的;那些镶珠子的拂扇和坐褥,也全部取消了。皇帝说:“侍奉上天,贵在质朴,如果只是追求华丽,那就不是我的本意了。”
十月,郊祀大典的卤簿器物以及金象革木四辂(sì lù)、大安辇(dà ān niǎn)都制作完成了。太常寺又奏报说,前后六引的鼓吹乐队,共有八百八十四人,旧制是骑马的,现在路窄拥挤,想改为步行引导。皇帝批准了。十六年,又增加了捧日、奉宸两个队伍,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五千五十人。这样,郊祀大典的卤簿仪仗就准备妥当了。
三十一年九月,举行明堂礼,仪仗的规模和郊祀相比,缩减到三分之一,一共用了一万一千五百人。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正月,皇帝觉得祭祀典礼的仪仗队伍太劳民伤财了,就让相关部门研究一下怎么精简。到了第二年祭祀的时候,参加的人数就减少到6889人,差不多是绍兴二十八年的一半。到了乾道六年,虽然仪仗队伍里还是有五辆辂车、大安辇和六头大象,但人数和以前一样没变。之后,整个南宋时期,虽然规模上略有调整,但基本都维持乾道六年的规模。至于明堂祭祀,就更精简了,四辆辂车和大安辇都省去了,只用了3339人。
以前,祭祀的前两天,都要去景灵宫,而且要搞很大的排场,乘坐辂车出行,仪仗队也十分盛大。但是自从南宋中兴之后,因为行都和东都(东京开封)不一样了,祭祀前两天就只乘坐辇车了,等到祭祀当天,从太庙去青城郊坛的时候,才开始乘坐辂车,并摆开仪仗队伍。这个规矩是从绍兴十三年开始的。如果遇到下雨,皇帝的玉辂车就要撑上遮雨的障子,随行的官员也要发放雨具;要是半路天晴了,就撤掉。如果在郊坛遇到下雨,那就直接在青城宫结束仪式,皇帝乘坐辇车回宫,负责引导仪仗队的官员也不用步行引导了。
接下来说说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六头大象走在中间,两边各分列一部分;然后是六个引导队伍,也走在中间;第一个引导队伍是开封府尹,第二个是开封知府(如果队伍经过其他州县,那么当地的刺史和县令也要负责引导,以此类推);第三个是太常卿;第四个是司徒;第五个是御史大夫;第六个是兵部尚书。(以上这些引导队伍都按照各自的规格来设置仪仗。)接下来是十二面大旗,每面旗帜由一人手持,一人托举,四人拉扯,还有两人骑马押送。然后是八名骑着犦槊(一种长矛)的骑兵,由四名押衙骑马引导。左右两边各是四名金吾上将军,四名将军,一名大将军,一名折冲都尉。(大将军和都尉两边各有两支犦槊,每支由一人执持,另有两人辅助,旗帜和犦槊都走在队伍中间。)
然后是清游队,分列左右两侧。有两面白泽旗,每面旗由一人执持,两人引导,两人护卫,左右两边各由一名金吾折冲都尉率领。还有八辆弩车,三十二名弓箭手,四十名持槊兵。接下来是左右两边各十六名金吾骑兵,(分列左右,由各自的主帅率领),还有八辆弩车,十二名弓箭手,十二名持槊兵。最后是分列左右两侧的佽飞骑兵队伍,(由左右两边金吾果毅都尉各两人率领),共有四十八名虞侯佽飞兵和二十四名身穿铁甲的佽飞兵。
首先,队伍里是前锋部队的武器装备。左右两边各有一位领军卫将军,还有四个拿着大槊的士兵,四个主帅,八十面大盾牌,八十个叉子,这些东西是交叉排列的。左右武卫屯卫各有四个主帅,每边各五十面盾牌,五十个叉子。左右骁卫各有四个主帅,四十面盾牌,四十个叉子。
接下来是朱雀旗,中间一人拿着,两边各两人护卫。后面跟着四架弩,十六支弓箭。然后是十二面龙旗,中间一人拿着,两边各两人护卫,后面还有两人保护;还有两根副旗杆,都由骑兵拿着,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指挥。 接着是风伯旗、雨师旗各一面,雷公旗、电母旗各一面,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面,左右摄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
之后是指南车、记里鼓、白鹭旗、鸾旗、崇德旗、皮轩车。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检查队伍。 接下来是十二队负责引导仪仗的队伍,他们都骑着马。 这部分还有八架弩,八支弓箭,八杆大槊。
最后是太常寺前部的鼓乐队。乐队指挥两个人,四个府史跟着。左边是十二面大鼗鼓,四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右边是十二面金钲,四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 还有120面大鼓,20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120面长鸣锣,6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12面铙鼓,4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24个唱歌的,24个吹拱宸管的,24个吹箫的,24个吹笳的,120个吹大横吹的,10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两面节鼓,24个吹笛的,24个吹箫的,24个吹觱篥的,24个吹笳的,24个吹桃皮觱篥的。左边还有12面大鼗鼓,两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右边是12面金钲,两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120面小鼓,10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120面中鸣锣,6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12面羽葆鼓,4个骑马的主帅负责指挥;24个唱歌的,24个吹拱宸管的,24个吹箫的,24个吹笳的。
话说,首先是司天监的一个官员骑着马,带着计时用的风向标和刻漏(计时器)出发了。队伍中间还有个小吏,两个排列仪仗的官员也骑马跟着。后面跟着一辆装饰着乌鸦图案的仪仗车,车上坐着个工匠。还有交龙纹的钲(一种乐器)和鼓各一个,敲击乐器的司晨和典事官员也骑马随行。接着是钟楼、鼓楼的模型,以及一辆装着漏刻的仪仗车,车上坐着四个负责漏刻的官员。前面还有两个清道夫开路,最后是一辆十二神舆组成的仪仗队,由司天官亲自押送。
接下来是持钑(一种仪仗)的前队。队伍中间稍作停顿。左右两侧的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别率领队伍,还有两个校尉。队伍里有一面绛红色的引路幡,十二面金色的节,罕旗在左,毕旗在右,以及一面朱雀旗(配有旗叉),青龙旗、白虎旗分别在左右两侧(也各配有旗叉),还有一面导引用的盖(也配有旗叉)。此外,还有一位称量长度的官员,以及二百八十名持钑戟的士兵,分列左右;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武卫将军,以及四位校尉,也分列左右。最后是殿中侍御史两位官员,以及一面黄色的军旗,由两名骑兵护卫在两侧。
好家伙,这队伍排得可真长!先说前面的骑兵部队,左右两队,咱们来数数啊。第一队,扛着角宿、亢宿、斗宿、牛宿的旗子,各一面。(这旗子跟龙墀旗一样,角宿和亢宿的旗子在左边,斗宿和牛宿的旗子在右边,后面的队也这么排。)左边和右边的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带队,配备弩十架,弓箭二十支,长矛四十杆。(这些东西也是左右分开的,后面的队都一样。)
第二队,扛着氐宿、房宿、女宿、虚宿的旗子,各一面,左边和右边的领军卫果毅都尉各三个带队。(这三个都尉还兼管第三、第四队。)第三队是心宿、危宿的旗子;第四队是尾宿、室宿的旗子;第五队是箕宿、壁宿的旗子,左边和右边的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带队;第六队是奎宿、井宿的旗子,左边和右边的屯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带队;第七队是娄宿、鬼宿的旗子,左边和右边的武卫果毅都尉各三个带队。(这三个都尉还兼管第八、第九队。)第八队是胃宿、柳宿的旗子;第九队是昴宿、星宿的旗子;第十队是毕宿、张宿的旗子,左边和右边的骁卫折冲都尉各三个带队。(这三个都尉还兼管第十一、十二队。)第十一队是觜宿、翼宿的旗子;第十二队是参宿、轸宿的旗子。
总而言之,这支骑兵队伍分成了十二队,每队都有不同的旗帜和对应的宿名,而且每个队还有不同的军官带队,配备的武器也差不多。这阵仗,看着就气势磅礴!
接下来,咱们看看步兵队伍的前锋是怎么排布的。左右两边都一样。
队伍前面有四支长矛,左右两边分别由一位领军卫将军负责检查。第一队,打着两只鹖鸡旗帜。(引领和执旗的都骑马。)左右领军卫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红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弓箭。
第二队,打着两只貔貅旗帜,左右领军卫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红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刀盾。第三队,打着两只玉马旗帜,左右领军卫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青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弓箭。第四队,打着两只三角兽旗帜,左右领军卫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青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刀盾。
第五队,打着两只黄鹿旗帜,左右屯卫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黑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弓箭。第六队,打着两只飞麟旗帜,左右屯卫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黑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刀盾。第七队,打着两只駃騠旗帜,左右武卫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弓箭。第八队,打着两只鸾鸟旗帜,左右武卫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刀盾。
第九队,打着两只麟兽旗帜,左右骁卫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黄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弓箭。第十队,打着两只驯象旗帜,左右骁卫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黄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刀盾。第十一队,打着两只玉兔旗帜,左右卫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黄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弓箭。第十二队,打着两只辟邪旗帜,左右卫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队伍,六十个士兵,戴着黄色的头盔,穿着甲胄,配备刀盾。
首先,是前部的仪仗队。 (左右两边走。) 有二十面绛红色的引幡;第一部仪仗队,左边和右边的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检查(顺便也检查第二部),折冲都尉各一人分头负责。(主要指挥官两人。) 然后是二十杆龙头竿,上面挂着红色的氅(一种装饰物),两个揭鼓,二十面五色幢(旗帜),二十杆龙头竿,上面挂着小孔雀形的氅,二十支小戟,两个揭鼓,二十杆龙头竿,上面挂着五色鹅毛氅,二十支弓箭,二十杆龙头竿,上面挂着鸡毛氅,二十面朱红色的盾牌,二十杆龙头竿,上面挂着绣花的氅,二十支弓箭,二十支槊(长矛),两个揭鼓,二十面绿色的盾牌;第二部仪仗队,左边和右边的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头负责;(主要指挥官和氅、幢等都跟第一部一样,其余的也按照这个标准。)第三部仪仗队,左边和右边的屯卫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检查,果毅都尉各一人分头负责;第四部仪仗队,左边和右边的武卫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检查,折冲都尉各一人分头负责;第五部仪仗队,左边和右边的骁卫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检查;(顺便也检查第六部,折冲都尉各一人分头负责。)第六部仪仗队,左边和右边的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分头负责。
接下来是六军仪仗队。(中间走,在殿中黄麾的后面。)左边和右边的神武军统军各一人,神武军军旗两面,(一人拿着,一人引着,两人夹着走,每个都头各有一人骑马押送。)吏兵、力士的旗帜各五面,五十杆白杆枪,十面柯舒旗(一种旗帜),八面镫仗旗(一种旗帜),(这些旗帜交错排列。)二十面排阑旗,两面掩尾天马旗。左边和右边的羽林军、左边和右边的龙武军,都跟神武军一样。(只是羽林军用五面赤豹旗和五面黄熊旗,龙武军用五面龙君旗和五面虎君旗。)
首先,队伍里出现了十六面驾旗,其中一部分旗帜由人抬着,跟在六军旗的后面。十二生肖的旗帜各一面,天王旗有四面。队伍前面还有两个骑马的通直官开路。
接下来是十三面龙墀旗,一部分人抬着,一部分人拿着,还有人护卫在两侧,同样有两个骑马的将领带队。然后是“天下太平”旗一面,以及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旗各一面,金鸾、金凤旗各一面,狮子旗两面,日旗、月旗各一面,最后是“君王万岁”旗一面。
接下来是二十四匹御马,由两个天武官牵着走,还有两个尚乘奉御跟着。后面跟着“日月合璧”旗一面,“苣文”旗两面,“五星连珠”旗一面,“祥云”旗两面。这些旗帜都由一人拿着,两人在前面引路,两人在旁边护卫,他们都佩带着横刀,拿着弓箭。再后面是一面长寿幢,以及青龙旗和白虎旗,分别在队伍的两侧。左右两侧的卫队,每个卫队都由一个果毅都尉带领七十名骑兵,配备弩八架,弓箭二十二支,长矛四十支。
然后是班剑仪刀队,队伍也分左右两侧。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亲卫郎将各二人,他们带领着二百二十名持剑的士兵组成第一、第二行;勋卫郎将各二人,带领二百二十名持剑士兵组成第三、第四行;翊卫郎将各三人,带领三百七十八名持仪刀的士兵组成第五、第六、第七行;左右骁卫翊卫郎将各一人,带领一百三十四名持仪刀士兵组成第八行;左右武卫翊卫郎将各一人,带领一百三十八名持仪刀士兵组成第九行;左右屯卫翊卫郎将各一人,带领一百四十二名持仪刀士兵组成第十行;左右领军卫翊卫郎将各一人,带领一百四十六名持仪刀士兵组成第十一行;左右金吾卫翊卫郎将各一人,带领一百五十名持仪刀士兵组成第十二行。
最后是五仗,队伍也分左右两侧。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各二人,以及亲勋翊卫各二十四名;左右卫郎将各一人,以及散手翊卫各三十名;左右骁卫郎将各一人,以及翊卫各二十八名。
首先,派出左右骁卫和翊卫,一共三个队伍。第一队,打着花凤旗的两面旗帜,大将军各一人,弩十架,弓箭二十支,长矛四十杆;第二队,打着飞黄旗的两面旗帜,将军各一人,(弩、弓箭、长矛的数量和第一队一样,以下都按这个数量来);第三队,打着吉利旗的两面旗帜,郎将各一人。
接下来是金吾卫的仪仗队。队伍中间有殿中使用的伞和扇子,还有千牛卫。(队伍中间穿插着。)青龙旗、白虎旗各一面,(一人拿着旗帜,三人牵引,骑兵两人押后护卫。)五岳神旗各一面,五方神旗各一面,五方龙旗二十五面,五方凤旗二十五面,四渎神旗各一面。(每面旗帜都由一人拿着,两人牵引,两人护卫,这四种旗帜都归兵部管辖,每行队伍都跟着五方凤旗。)然后是护卫宝物的三十二人,香案一个,符宝郎一人,宝案一个,宝舆一辆。(抬宝舆的有十二个人。)穿着碧色长袍的护卫二十四个人,骑马,(其中十四人拿着仪刀。)方伞两把,雉尾扇四把,四色官六人,押送仪仗的两人,穿着金甲的天武官两人,牵马的四人,千牛将军一人,千牛卫八人,中郎将两人,长史两人,引路的官员四人,天武官三百人。接下来是负责球仗的官员一百人。
然后是左右卫的护卫车驾的队伍。(队伍在道路的两侧。)第一、第四队,戴着朱红色头盔,穿着甲胄,每队配备刀盾各六十副,由折冲都尉各一人检阅;第二、第五队,戴着白色头盔,穿着甲胄,每队配备刀盾各六十副,由果毅都尉各一人检阅;第三、第六队,戴着黑色头盔,穿着甲胄,每队配备刀盾各六十副,由果毅都尉各一人检阅。
最后是捧日队和奉宸队。(队伍在道路的两侧。)捧日队有三十五队,每队四十人,骑马;奉宸队有二十五队,每队四十人。(两队交替排列,五队为一组。)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前面带路的官员,左右两边各八个通事舍人,再左右各两个侍御史、御史中丞、正言、司谏。左边站着两个起居郎,右边是两个起居舍人;左边四个谏议大夫,右边四个给事中;右边六个中书舍人,左边四个给事中;左右各四个散骑;左边两个门下侍郎,右边两个中书侍郎;左边两个侍中,右边两个中书令。
接下来,中间鸣鞭的队伍来了,两匹马。再接下来是宫苑里的两匹马,也走中间。
然后是殿中省的仪仗队,两把大伞,四个方形雉尾扇,一辆腰舆(有个官员骑马在前面带路),四个小雉尾扇,十二个方形雉尾扇,两把华盖,一个香镫。
之后是两匹诞马,还有皇帝乘坐的玉辂。皇帝一上车,太仆卿就驾车,两名千牛大将军在玉辂两边,还有两名将军陪着。前面还有两匹诞马,以及两个教马官。
接着是其他部门跟着皇帝的供奉队伍。然后是大辇,四个掌辇的官员抬着,两个尚辇奉御骑马跟着。殿中少监两人骑马,还有本省的两个供奉骑马跟着。
接下来是二十四匹御马,每匹马都有两个天武官牵着,两个尚辇直长骑马跟着。
最后是持钑的后队,这部分也走中间。左右武卫旅帅各一人,两把大伞,两把大雉尾扇夹在中间,还有四个大雉尾扇,十二个小雉尾扇,十二个朱团扇,两把华盖(还有两根叉子),十二个睥睨,六把御刀,一面玄武幢(一根叉子),两面绛麾,十二杆细槊。最后是一百二十面大角旗,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一人骑马跟着。
首先,有一队鼓乐队,浩浩荡荡地跟着队伍走。队伍中间有两位鼓吹丞骑着马,后面跟着四个典事骑马护卫。乐队里,有十二面羽葆和鼓,四个骑马的主帅护卫着;还有二十四名歌者、二十四名拱宸管乐手、二十四名箫乐手、二十四名笳乐手;另外还有十二面铙鼓,由两位主帅骑马带领,后面跟着二十四名歌者、二十四名箫乐手、二十四名笳乐手;最后,还有一百二十名小横吹乐手,八位主帅骑马护卫着他们,还有二十四名笛乐手、二十四名箫乐手、二十四名觱篥乐手、二十四名笳乐手和二十四名桃皮觱篥乐手。
接下来,是两面黄色的麾幡,两名骑马的士兵护卫着。后面跟着两位殿中侍御史骑马,四个骑马的令史护卫着他们。然后是一辆芳亭辇、一辆凤辇和一辆小舆,两位骑马的尚辇直长负责,还有四个骑马的书令史护卫。
接着是五辆牛车和五辆旗舆,每辆车旁边都有一名左右屯卫队正骑马护卫,他们都拿着银装长刀。之后是乘黄令、丞各一人,后面跟着四个骑马的府史。再后面是金辂、象辂、革辂、木辂,以及五辆副辂,一辆耕根车,还有进贤车、明远车和羊车,以及十二辆其他的车。
然后是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和殿中省的官员各一人骑马跟随。之后是黄钺和豹尾车。
最后是后队的黄麾仗,它和殿中黄麾并排而行。这支队伍分成了六部:第一部,由左右骁卫将军各一人检校,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二部,由左右武卫将军各一人检校,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三部,由左右屯卫将军各一人检校,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四部,由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五部,由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第六部,由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分领,还有二十面绛引幡和二十名护卫后方主帅的士兵。 (主帅的仪仗和前部一样,后面的队伍都以此类推。)
好家伙,这队伍排得真长!咱们先说说这步兵方阵的后面几队是怎么安排的吧,左右两边队伍一样。第一队,打着两面貔貅旗,由左右卫队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盾牌都跟第一队的第十二队一样。
第二队,打着两面鹖鸡旗,左右卫队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也跟第一队的第十一队一样。第三队,打着两面仙鹿旗,左右骁卫队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刀、盾跟第一队的第十队一样。第四队,打着两面金鹦鹉旗,左右骁卫队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跟第一队的第九队一样。第五队,打着两面瑞麦旗,左右武卫队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刀、盾跟第一队的第八队一样。
第六队,打着两面孔雀旗,左右武卫队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跟第一队的第七队一样。第七队,打着两面野马旗,左右屯卫队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刀、盾跟第一队的第六队一样。第八队,打着两面犛牛旗,左右屯卫队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跟第一队的第五队一样。第九队,打着两面甘露旗,左右领军卫队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刀、盾跟第一队的第四队一样。
第十队,打着两面网子旗,左右领军卫队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跟第一队的第三队一样。第十一队,打着两面鹖鸡旗,左右领军卫队的果毅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刀、盾跟第一队的第二队一样。最后,第十二队,打着两面貔貅旗,左右领军卫队的折冲都尉各领一支;头盔、盔甲、弓箭跟第一队的第一队一样。 你看,这后面几队,装备和旗帜都跟前面几队对应上了,是不是很有规律?
接下来是后边的骑兵队伍,队伍分左右两路行进。第一队,前面打着两面角端旗,左右卫的折冲都尉各三人分别带领;(这三位都尉还兼管第二、第三队。每队的弩、弓箭、长矛都和第一队一样。)第二队,打着两面赤熊旗;第三队,打着两面兕(sì)旗,左右骁卫的果毅都尉各三人分别带领;(这三位都尉还兼管第四队。)第四队,打着两面太常旗;第五队,打着两面驯象旗,左右武卫的折冲都尉各三人分别带领;(这三位都尉还兼管第六、第七队。)第六队,打着两面鵕鸃(yī yī)旗;第七队,打着两面騼(mǎ shǔ)旗;第八队,打着两面驺牙(zōu yá)旗,左右屯卫的果毅都尉各两人分别带领;第九队,打着两面苍乌旗;第十队,打着两面白狼旗;第十一队,打着两面龙马旗,左右领军的折冲都尉各两人分别带领;第十二队,打着两面金牛旗。
然后是后卫的持殳(shū)仗(zhàng)的队伍,也分左右两路。左右领军卫的主帅各四人,每边有八千支殳,八十支叉;左右武卫的主帅各四人,每边有五十支殳,五十支叉;左右屯卫和骁卫的主帅各四人,每边有四十支殳,四十支叉。接下来是殿后部队,走中间的路。左右屯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每边有五十支大戟,五十面刀盾,五十支弓箭,五十支长矛。
最后是真武队,走中间的路。金吾的折冲都尉一人带领,队伍里拿着仙童、螣蛇(téng shé)、真武、神龟四面旗帜各一面,(每面旗帜由十人举着,两人引导,两人护卫。)还有二十五支长矛,二十支弓箭,五张弩。
皇上驾到青城,咱们看看周王行宫和坛子内外都安排了哪些人马。青城里里外外一共部署了三百三十六个铺,那人数可真不少!殿前指挥使有二十四铺,四百七十七个人;内殿直十铺,一百四十一人;散员十铺,一百四十二人;散指挥十铺,一百四十一人;散都头十铺,一百四十三人;散祗候十铺,一百四十人;金枪十铺,一百五十人;银枪十铺,一百五十人;东第一班三铺,五十二人;东第二班三铺,五十三人;东第三班六铺,九十一人;东第四班五铺,八十四人;东第五班二铺,二十二人;下茶酒班一铺,三十一人;散直十铺,一百四十九人;钧容直十铺,二百人;御龙直二十二铺,三百八十五人;御龙骨朵子直十二铺,二百一十二人;御龙弓箭直十八铺,二百九十六人;御龙弩直二十二铺,三百五十六人;把天门天武一铺,八个人;驾头扇筤天武一铺,三十二人;禁卫天武六铺,三百一十人;约拦天武三十铺,三百一十人;方围子亲从三十四铺,三百六十人;禁卫崇政殿亲从四十铺,加上提举人员一共四百六十三人;行宫司亲从十二铺,一百八十人;快行亲从四铺,八十六人。
行宫殿门崇政殿亲从四十六人,行宫殿门亲从加上提举人员一共二百四十人;负责把街约拦的亲事官,贴在各个门上的,十个队加上提举人员一共一百零三人;殿前指挥使以下负责看守马匹和盔甲的队伍,一共一千一百七十一;右禁卫各班加起来,一共六千七百二十四个人。 圜坛东门外,中道两边站着负责引导皇驾的各班直主首,九个人;御龙四直门旗六十人;御龙仗剑的六个人;天武把门长行八个人。
首先,咱们说大典举行之前的情况。外围有四个队伍,一共三十八个人负责护卫;负责掌灯的有八十六个人;看守宫殿大门的有十二个人;御龙直(相当于御林军)有四十个人。大典之后,负责维持秩序和执勤的官员大约有五十一名。大典两侧快速行动的队伍有六十九人,他们在禁卫军外围坛子周围站岗,负责看守通道。内围护卫的将领和军官有二十二人,坛子内第二层围栏内有三百二十四名护卫。大典以及外围各宫门负责执勤的宫廷官员共一百六十人,宫廷搭建的帐篷以及坛子东侧的官员帐篷一共六十人。从大典前外围到官员帐篷,总人数是八百六十二人。去小殿行礼的,不用带这么多人。大典前面内围加上拦路的,一共一百七十一;掌灯的一百二十九人;外围一百八十人;宫门和快速反应部队二十四个人。从内围到宫门快速反应部队,一共五百零四人。不过,去小殿行礼的,就得带这些随从人员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圆坛的布置。圆坛从外围往下,一共分九层:最里层,殿前指挥使及其部下七百四十四人;第二层,御龙直及其部下六百九十五人;第三层,一些散兵游勇,六百四十二人;第四层,散落的都头及其部下,七百一十人;第五层,天武骨朵大剑队,五百八十一人;第六层,御营四面巡检的步兵,八百六十七人;第七层,御营四面和青城圆坛巡检的步兵,八百六十七人;第八层,御营四面巡检的骑兵,四百三十三人;最外层,御营四面和青城圆坛巡检的骑兵,四百三十四人。圆坛四个门,殿前指挥使负责看门的三十五人,内部人员十五人,坛子东门两侧站着十个拿着长鞭的人。从青城到坛子,所有文武官员和御营圆坛巡检人员,总共七千四百六十七人。
到了太庙,周围环境跟郊坛差不多,队伍按照甲字形排列,一共摆了263个方阵。殿前指挥使有24个方阵,477个人;内殿的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散直,每个都10个方阵,一共120人,合计60个方阵,720人;金枪队10个方阵,150人;银枪队也是10个方阵,150人;东边第一、第二班,每班2个方阵,30人,一共4个方阵,60人;东边第三、第四班,每班4个方阵,60人,一共8个方阵,120人;东边第五班2个方阵,22人;倒茶酒的1个方阵,31人;御龙直8个方阵,385人;御龙骨朵子直4个方阵,212人;御龙弓箭直6个方阵,296人;御龙弩直8个方阵,356人;把行门的“天武”队1个方阵,8人;驾头扇筤的“天武”队1个方阵,32人;禁卫的“天武”队6个方阵,310人;禁卫崇政殿的亲从40个方阵,加上主管人员一共463人;行宫司的亲从12个方阵,180人;快行亲从4个方阵,86人;方围亲从24个方阵,360人;约拦的“天武”队30个方阵,310人。
行宫殿门崇政殿的亲从和主管人员286人,负责街道警戒的亲事官,贴在各个门上的小队有12队,加上主管人员103人,御营四面巡检的6个官员带的步兵有918人,亲从40人。青城到圜坛巡检的亲从40人。右禁卫各班的直属人员等等,御营四面巡检的士兵,以及青城到圜坛巡检的亲从,总共6145人。(左山商氏家藏宋人《青城》、《圜坛》《太庙》三图,其布置行列,极为详备,因附卤簿之后,庶览之者可以考一代之制云。)
说白了,就是皇帝出行仪仗队的编制。队伍中间有两条道,每条道分五个门,一共十个门。中间那条道,一个门在金吾卫的仪仗队前面,一个门在队伍的最后面。两边的道,每个道五个门,第一个门在步兵队伍第六队后面;第二个和第三个门分别在左右两侧的黄旗仪仗队前面;第四个门在黄旗仪仗队后面;第五个门在步兵队伍最后第六队后面。每个门都有两个人扛旗,四个人护卫,都骑马,分列左右。每个门由六个监门校尉负责指挥。
这套仪仗队,皇帝去郊外祭祀、籍田(天子亲耕)、祭祀玉清昭应景灵宫的时候都用;迎接圣像的时候也用,不过不用皇帝的画像和六个引导仪仗的官员。法驾呢,比大驾规格低一些,要减去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的随行人员,还有白鹭车、崇德车、大辇、五副辂、进贤车、明远车,以及其他一些车辆,大概减少三分之一。在泰山、汾阴祭祀,以及在明堂、大庆殿谢恩的时候也用这套法驾,总人数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八人。
鸾驾的规格更低,要减去县令、州牧、御史大夫,以及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皮轩车、象辂、革辂、木辂、耕根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等车辆,还有小辇、小舆,大概减去一半的人员。去祭祀陵墓,迎接泰山天书,东封祭祀、西祀祭祀,朝拜太清宫,奏告玉清昭应宫,迎接刻有玉字的天书,以及在太庙谢恩,这些场合都用鸾驾。以前鸾驾只有两千人,到了大中祥符五年,真宗皇帝去太庙祭祀的时候,增加到了七千人。
兵部负责的黄旗仪仗队,用太常寺的鼓乐队;太仆寺负责金玉辂车;殿中省负责大辇,这些仪仗的具体规格没有固定,但都比小驾规格低。皇帝乘坐御楼,或者亲征回来,迎接宫中天书,五岳的册封文书,建安军迎接圣像,太庙的册封文书的时候,也用这些仪仗。